读写结合实施方案

2024-08-18

读写结合实施方案(精选8篇)

1.读写结合实施方案 篇一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研究目标:

1、实现读写结合,让学生乐于动笔。

2、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方法上、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研究内容:

如何使学生把读书时的语言积累迁移到写作中来。

研究思路与方法

1.了解我校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2.了解小学生表达能力的现状和积累的相关情况。

3.研究过程中记录分析典型个案,从中寻找规律。

4.在研究总结阶段撰写结题报告,汇编各项成果专辑。

拟形成的成果:

1、课题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

3、优秀教学设计。

4、学生优秀习作选集。

2.读写结合实施方案 篇二

一、以读促写,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读写训练

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相结合, 找到与课本内容契合的写作平台, 激发学生的练笔欲望。如果能够根据教材为学生写作提供可借鉴的内容, 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那么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是十分有利的。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教材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对课本内容中所运用的表现形式、文体风格、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进行认真钻研, 不断推敲, 借鉴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朱自清的《春》时, 老师请同学进行文本朗读, 在阅读探究和沟通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读的方法和写的策略:

学生: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 水长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教师:文中描绘的春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色呢?

学生:文中的春天是一片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的景色。地上是大片嫩嫩绿绿的小草;园子中是一棵棵开满花的桃树、杏树、梨树;花丛里飞舞着成百成千的蜜蜂、蝴蝶;天空中, 吹拂着柔和的杨柳风, 弥漫着各种悦耳动听的小鸟声, 酝酿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 牛背上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

教师:说得很好, 确实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文中不乏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 还使用了一些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 你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 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领着我们向前去。”是比喻手法;“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 躺着, 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教师:回答得非常正确, 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 借鉴文章中的表现手法, 发挥你们的想象, 用“春天是……”或者“春天像……”写一段话。

二、持之以恒, 随时随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想提高写作水平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 也没有终南捷径, 持之以恒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要条件。

学生在成长阶段, 创造性不强烈, 但是有很强烈的模仿性, 因此可以发挥这一特点, 让学生脑海中建立无数的不同的模板。

比如开展一日一句活动, 利用早读时间, 要求全班每个同学从第一个开始背诵一句自认为优美的语句, 并默写下来。这样坚持一年, 每个同学背诵的语句就能有几百句, 听同学背诵的语句, 就能积累数千句, 这些语句又是从数百篇, 数千篇佳作中学生自我筛选而来, 从而培养了学生读书、赏书、借鉴的能力。读得越多, 模版建立得越多,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就有句可仿、有词可用, 当学生自我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写作就会得心应手, 也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积累素材和生活经验的能力

实践证明, 要想提高写作水平, 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关键。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很少, 但是却有大量的时间可以阅读、积累、了解他人的生活经历和经验, 在平时学会掌握他人生活经验为我所用也是一种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日记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好途径, 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写一次日记, 并在周末上交, 由教师检查。虽然教师会因此而多出大量的劳动, 但是, 这种劳动是十分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他能帮助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动态、思想动向、写作水平, 在每篇文章中标注评注意见, 是每位学生都向往的。认真合理的批注意见,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日记的作用, 正确对待写作的态度, 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阅读他人写得比较好的观后感、读后感, 帮助学生分析这样的作品的写作方法、优点、特点和缺点, 并组织学生经常看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书籍、文献, 并练习读后感和观后感的写作, 一定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起到助推作用。另外, 学会赏析他人的作品, 提取他人作品中的优点、特点, 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不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知识,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3.读写结合实施方案 篇三

一、读写结合点是文中的一个词语

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让学生预习时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词语是“饱经风霜”,其句子是:“他(车夫)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课文学完了,其他词语都教了,唯独把“饱经风霜”给漏了。于永正惊讶地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漏掉了呢?”不光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的眼神似乎也在说:“是啊,怎么忘了呢?”没想到,于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不过,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着严寒、顶着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只几分钟,就有学生写好了。一个学生这样写道:“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是看上去却像五十多岁的人。他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睛深深地凹了进去。眼里布满了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裂开了几道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这位学生写得好,读得也好,听课老师不禁为这位学生缓慢低沉的朗读所动容。这个写的训练设计得很巧妙,既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又引导学生练习了写人物外貌,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读写结合点是文中的一组或几组关联词语

《白杨》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造句。于老师对学生说:“造句对我们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我们来个‘造段’怎么样?即写一段话,用上这两组关联词。写什么呢?就写课文中的这位叔叔,咱们就称他为‘杨叔叔’。杨叔叔也许是位军人,也许是位工人,也许是位大学生,他响应祖国的号召,来到了新疆,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边疆……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别忘了,要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

一位学生是这样“造段”的:杨叔叔是个解放军战士。退伍的时候,他对首长说:“我是祖国的儿子,哪儿需要我,我就到哪儿去。现在新疆正需要人,我请求领导批准我去新疆工作。”他到了新疆,不管做什么工作,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他总是冲在前面,从不叫苦叫累。他年年被评为模范。这次,他把孩子带到新疆,就是希望孩子也能像他这样,扎根边疆,把第二故乡建设得更美好。

在于老师的指点下,学生联系现实,顺利地完成了“造段”练习。把读写完全融为一体,这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

三、读写结合点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新型玻璃》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待学生弄明白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后,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然后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于老师说:“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

大约过了15分钟,学生们写好了。仅举一例,《吸热玻璃自述》: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我衷心地希望能为你效劳。如果你把我买回去,安在门窗上,你家就不用买什么空调、电风扇了。因为我可以在夏天挡住阳光,冬天挡住冷空气,所以如果你家有老年人,夏天就不会中暑,冬天就不会感冒、得关节炎什么的。现在你知道我的用处了吧!愿你把我买回去,我会热情地为你效劳。”

这项练习设计得新颖,一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二是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了作文训练。采用“自述”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而且增强了写作训练的趣味性。其实,这是改变“人称”的训练。于老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以高度的创造性,把读和写的训练进行了有机结合、自然衔接。

四、读写结合点是文中的空白点

课文有简略而未写之处,我们姑且称之为“空白点”。《黄山奇石》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和“金鸡叫天都”,对“天狗望月”等奇石则一笔带过。于老师教这篇课文,等学生学习完了课文,他出示了“天狗望月”的大幅图片,让学生仿照作者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方法,描写“天狗望月”。眼前有图可看,书上有范例可仿,学生写起来易如反掌。下面是一位小学生写的一段话:在一座高高的山峰上,蹲着一只狗。它昂着头,翘着尾巴,竖起两只耳朵,一动不动地望着天空中的月亮,好像等着月亮婆婆给它送来好吃的东西。这就是黄山有名的“天狗望月”。这种写作训练,于老师称之为“补写”。所补写的内容是学生从读课文中可以想到的,或者教师利用其他辅助手段(如图画等)提供给学生的,不能让学生“为无米之炊”。

五、读写结合点是故事情节的延伸

教《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时,于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续写”:陈赓打了自己一个嘴巴之后,还会说什么?还会做什么?请你们展开想象,写下来好吗?能写多少写多少。

一个小男孩是这样写的:

陈赓同志把小红军从马背上抱下来,慢慢地放下。他用手扒了个坑,用土把小红军埋了。然后,他又找来一些草,放在小红军的坟头上。陈赓摘下帽子,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说:“小同志,安息吧!我们永远忘不了你!” 这时,太阳快落下去了,天空出现了一片红红的霞光。陈赓牵着那匹瘦马继续向前走去,身后留下了一串深深的脚印……

“续写”的好处:一是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二是能使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蕴蓄的情感得以延续与强化;三是能使学生内化和运用从课文中所学到的语言。

4.读写结合(本站推荐) 篇四

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始终是难点。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做好两件 事情:

一、课内读写、紧密结合;

二、培养课外观察、练笔习惯。这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课内读写,紧密结合

课内读写紧密结合,不是读什么,写什么,而是将初中新教材的阅读要求、写作要求融为一体,体会读的 同时酝酿写,写的同时加深读的体会。

作文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的是另一种读写结合。新教材每单元阅读要求和写作要求是分前后两部分编排 的。一般情况处理,先讲完阅读部分,再指导写作部分,容易片面理解为读完就写,就是“读写结合”。这样,实际就造成读写脱节,学生在读的时候只管读,写的时候还不清楚要写什么,这样的作文势必带有很大的盲 目性。学生会感到作文难写,教师也感到作文难教,影响预期的作文效果。这种读写结合,只是表面形式上的 读写结合,而学生并没有从思维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因此,导致了作文的“难”。

要突破作文的“难”,就要让学生从思维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起来。也就是课内读写紧密结合。一开始学 生接触新的单元时,就要把新教材中阅读、写作两部分要求让学生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在学生思想上把两方 面要求一致的知识点,带到整个的阅读、写作中,也就是说完成一篇有一定要求的作文,不是单靠两节作文课 完成的。这篇作文的思维,是一接触这个单元时,就已经酝酿在其中了。这个过程也就是说,把读、写两部分 要求,完全、统一地贯穿到读写的全过程。读写做到这样的紧密结合,作文才能成效显著。

下面以初中二册五单元为例,谈课内读写紧密结合的具体做法。1.了解、明确理论知识要点

初中新教材,三年有整体要求,每册有整体要求,除对这些知识应做必要了解外,学本单元首先要了解、领会本单元的阅读要求,写作要求。本单元第一部分阅读要求:掌握线索;体会记叙、描写怎样结合。第二部 分写作要求:在记叙中描写,要服从中心意思需要,做到恰如其分。然后再要求学生掌握本单元两部分要求相 同的知识点:记叙中描写。这一步的目的,让学生一开始学这个单元,思想上就明确,这个单元阅读、写作要 紧紧围绕“记叙中描写”这一要点。这就给学生在阅读之前就讲清了本单元作文要求的理论知识,学生在阅读 过程中,就已带着作文的问题思考了。2.具体感受课文,体会知识点

这一步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仅仅是理论、概念的了解,还只是抽象的,通过这一步,学生才能把抽象的 东西感受具体、形象。这一步是消化、吸收重要的一步;是突破阅读要求,酝酿写作要求的关键点。3.再次总结知识点

这一步是在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具体课文感受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学生便会 对这一知识由陌生到熟悉,再上升到理论。学生通过这样反复的思维活动,对本单元的要求已经融会贯通,为 下一步完成作文,已奠定了成熟的思维基础。4.利用学会的知识,进行写作

二、培养课外观察,练笔的习惯

每篇作文都是心之声。作文教学,要训练学生眼中有物,心有所感,笔下才有物可写。因此,培养学生课 外观察、练笔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作文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随处留意、观察,并通过自己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的习惯。作文的实质离不开做人和生活。因此,课外练笔是将课内知识灵活 运用的极好机会,是课内外互为补充的好办法。

培养课外观察、练笔的方法:每周让学生练一篇课外随笔,每次评讲,表扬那些言之有物的好随笔。如学 生随笔有这样一些:《雨中的故事》、《街上的字》、《小青豆的愿望》、《春之盼》、《如何对待错误》、《保护鸟类》等篇目,单从题目看,也能看出题材多样、内容广泛。不妨我们再看一篇具体例文:《无人售票 车》„„我认为无人售票车是伴随着一个城市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诞生的。它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 的标志之一。美、日、英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很早以前就采用了新颖的公交营运服务方式。其表现 为:公交车上不再设售票,而是由驾驶员一人开车监票,被称作公交车辆“一人运作”,即无人售票。

而在进入八十年代后,这种较先进服务方式才传入我国。深圳、广州、杭州、北京、上海等三十四个大中 城市已先后实行„„

从今年元月一日起,我市已有14、30、28、27、5路先后实行无人售票,17路也于三月一日起实行无人售票。虽然无人售票车显而易见,但它毕竟是新生事物,目前存在问题有三:

一、乘一站与终点票价一样;

二、上 下车不知规定乱上下,乘车环境没得到根本改善;

三、兑换零钱点极少,有人因无零钱只好放弃。但无论怎么 说,无人售票的出现是好的,它说明了我们乌鲁木齐人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我希望公交公司能不断改进不 足,也希望我们乌鲁木齐市民积极配合,使这一新事物不断蓬勃发展。

5.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篇五

随着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也呈现多样性,但多种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教法上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由此可见,作文离不开阅读,作文得益于阅读。因为阅读为作文提供了怎样写的范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框架。阅读与写作虽然各有各的训练任务,但又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和发展,是升华。作为教师,要把读与写很好地统一起来,使读有利于写的提高,使写有利于读的表达。只有读写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读悟结合

一篇文字优美,描写生动的好课文,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读好一篇文章,让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内容,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安排,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是一种激发。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将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创作欲望。只要学生有了这样的阅读兴趣和创作灵感,才能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才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文章。例如:学习了《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后,学生被文中美好景色和欢乐有趣的生活所吸引,被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思念的真挚情感所感染。最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分别出示三组句子,让学生读中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特点。学生会从第一组句子中发现作者是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从第二组和第三组句子中体会到,作者通过回忆一件件小事和描写家乡美好景色来表达爱的情感。再模仿写法,再现童年生活的乐趣,真实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这样潜移默化,从文中学习,领悟了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受到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二、读说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清楚、连贯地叙述出来,不仅能使学生积累词汇,锻炼语言的准确生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有推动作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节感人、叙述生动、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教材,进行概括性复述、创造性复述、补叙复述等。就拿创造性复述来说吧,创造性复述就是改变形式的复述。这种复述就是不拘泥于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内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全文或其中的某一段落、某一部分的内容,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组织语言复述。复述形式有:改变人称的复述,变换叙述顺序的复述,扩充情节的复述等。由于形式新,容易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所以也易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学期我教完《鲸》之后,采用以“第一人称自述形式”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说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自述前,我做了如下的引导:“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大家都了解了鲸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现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那只可爱的鲸,你会向大家作自我介绍吗?鲸的样子能说得清吗?听了我的引导,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到讲台前结合板书绘声绘色的介绍、讲解,把鲸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都能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那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神情仿佛自己真的就是鲸,完全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听的同学也是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儿童天性好奇,结合课文内容,利用恰当的复述形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说,恰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坚持不懈地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提升,语言得到积累,思维得到激发,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三、读写结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可见,读写结合是多么的重要。教学中我做了几点尝试:

1、学习写法,进行仿写

读写结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根据教材的写作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某些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例如教学《开国大典》,反复仔细研究教材,确定了教学流程:以“足球周的足球比赛”为话题口头作文,形象解读场面描写──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重点研究重点部分(大会盛况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几个小场面的情感、写法特点──循法自学课文其它部分(会场布置、阅兵仪式、群众游行几个大场面)的情感、写法特点──总结归纳全文场面描写特点──以“足球比赛”为话题学写场面。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作者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地写出了首都人民在开国大典之际对新中国、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学生在领会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仿写,自然是水到渠成,许多同学写了《精彩的足球赛》,当时场上的紧张气氛、队员的表现、观众的表现等突出了“按一定顺序,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文章比较生动、具体。

2、有感而发,勤于练笔

读写结合要以把握和理解课文为基础,挖掘教材中潜在的丰富的思想情感、表达特点、写作方法等多方面资源,调动学生的最大能力兴趣和表达欲,让他们的作文水平在自由表达和模仿中得到锻炼提高。写读后感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6.读写结合随笔 篇六

要做到“读写结合”,不但要兼顾到个性形成、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在看到读对写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又应看到写对读的促进作用,更要看到读与写各自相对独立的一面。丁有宽老师也认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了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增强了,又能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的这个联系点,即读与写的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读与写的结合要讲究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挖掘课文“潜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事物的规律,反映事物的本质,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从“写”的角度来看,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自发地写、自觉地写,才能发诸真情,才能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例如冯骥才老先生以其诙谐的风格,真挚的感情写成的《珍珠鸟》,就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珍珠鸟”古怪的性格以及冯骥才先生的喜爱之情,同学们兴趣盎然,在这一周的周记中,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描摹了自家的各种小动物,其描写之细致、感情之真挚,令我为之动容。可见,课堂教学要是能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作文也能变成“坦途”。

课文与写作教学最成功的结合,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不但对课文有了较深刻、全面的认识,而且从写作上得到了有益的启迪,产生了写作的强烈愿望,并且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必须善于充分挖掘课文的“潜质”,并时时注意提供能激起写作冲动的“棒槌”,使学生准确地捕捉到思想深处的“闪烁火花”,及时地将想写、需写的东西写出来。唤醒学生的生命知觉,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帮助他们从容地领悟到写作的真谛。“我笔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只要是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出来,从而自觉地把写作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写作就不再是件苦差事、累差事了。在学习了《烟台的海》、《海洋——21世纪的希望》等课文后,同学们对我们邻近的南黄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去洋口港观光学习,到老一辈们那里去了解南黄海的历史、传说,写出了《海上遐思》、《家乡的洋口港》等等许多优秀的作文,由于观察仔细,感情真实感人,有些还在优秀作文评比中获奖呢!在学习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后,同学们纷纷被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深深情谊所打动,忽然间发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父亲、母亲身上也有着许多不平常之处,纷纷从记忆“仓库”中找到了许多感人的瞬间,写成了讴歌父亲、母亲的感人的文章。

二、借助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扩充“材料仓库”。

清代著名学者万斯同曾经说过:“必阅尽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不其然,则心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二月河是我国近年来人们广为赞誉的历史小说家,原来他主要从事“红学”研究。就是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他掌握了大量有关清史的资料,被“康乾盛世”时的几个皇帝所深深感动,拥有了强烈地创作的冲动和欲望,写出了“皇帝系列”小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无论是写一篇文章还是完成一部作品,虽然只是一段时间,但大部分是自己平时积累的表现。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多多积累,打牢基础,这样,我们的写作之泉才会源头不断,活水长流。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而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却是良莠不分,因此,我们应将课文看作是学生的“精读”书目,将其作为学生语言积累的主要来源,将课外阅读看作是“泛读”,二者相辅相成,方能使学生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北大荒的秋天》用优美清新的笔调描绘了北大荒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以生动可感的画面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北大荒美景的句子,通过反复地吟诵涵咏,淡化分析,以读代讲,使学生对这些句子能熟读成诵。小学语文课本中像这些值得学生牢牢记住的句、段、篇还有很多很多,如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恰佩克的《田园诗情》、郑振铎的《燕子》等等。让学生烂熟于胸,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写作时就能博古通今,游刃有余。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有选择地朗读一些优秀书目,以达到厚积而薄发的目的。如学习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就可以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供同学们阅读;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可以推荐同学们阅读《史记》相关的书籍;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可以推荐介绍肖邦的书籍以及肖邦的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学习了《七律·长征》,可以推荐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等作品,领略伟人的大气;学习了《莫泊桑拜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莫泊桑的《羊脂球》等著作;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从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中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推荐给同学们品读,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学习了《我和祖父的园子》,可以推荐同学们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等优秀作品……课内外相结合,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和影响,体味感悟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巧,学生“材料仓库”的储备自然就会增多,写起文章来自然也会信手拈来。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便是这个道理吧。

三、结合课文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

小学生的作文训练应该以写作实践为主,因此,我尽量避免生硬的写作理论的指导,改变“写一一评一一写”的模式,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课文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文时少走些弯路,能将作文写得更好。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发现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总喜欢进行景物描写,而且言辞绮丽,描写细致生动,但常常所写景物与作文主题无关,反而因为写景的文字太多太细,喧宾夺主,反而削弱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在教学时就应该注意让学生明白在记叙文中写景是为烘托人物服务的。如《黄河的主人》中在一开头便有一段对黄河的景物描写,在学习时,让学生比较有无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到这段景物描写所包含的内涵:表现了黄河的凶险,使形势更加紧张,为后面描写黄河的主人做铺垫。在学习《九色鹿》、《三顾茅庐》、《草原的早晨》等课文时注重让学生体会到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样,在课文学习中让学生领悟到写景或表达人物的心情,或渲染气氛,或蕴含道理,或表现主题,使学生能逐步掌握写作方法。

对于一些写作技巧,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我发现许多学生的习作,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就没有了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又没有交待,造成文章上下脱节,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为此,在课文教学中,要非常注重借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如在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时,前文中写“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感受到她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护士长叶欣却永远的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搏斗的战场上。”后文又写“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与她作最后的告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我提醒学生有时写作文时,开头提到的事情,结尾的时候可以再交代一下;在学习《三顾茅庐》一课时,就文章开头写“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文末写“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我引导学生体会,写作文时要将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以表达主题;在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时,文中多次出现“我们爱你”一句,让学生知道可以在文中相互照应,以起到点题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与课文紧密衔接,学生就容易理解,容易掌握了。

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安排了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主要体现在“读写例话”里,教学中,将这部分内容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文是生动的具体的写作方法的示范,由具体文章演绎出写作方法,再由写作方法去体会课文,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更易为学生所掌握,效果自然更佳。

四、发挥课文优势,设计写作训练,使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有机融合。

平时的作文训练固然要精心设计,然而要使学生“写”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光靠“两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的作文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写作的意识,发挥课文的优势,设计出恰当地写作训练,使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曾经看到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授知识小品文《新型玻璃》时,没有按一般模式进行讲授,而是摒弃了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根据课文内容,以自传体的形式写一篇介绍新型玻璃的短文,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写成了,而且大部分学生写得既准确,又具体。试想,同学们已经写出了这样好的文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道还不够深刻吗?我在教《鼎湖山听泉》时,也尝试让学生在分组学习,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字典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写出一段导游词,介绍鼎湖山的美景。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进行热烈讨论,结果大多数学习小组能合作写出准确、生动而优美的导游词。

要充分发挥课文的优势,设计出有创意地写作训练,形式还有很多种:可以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学习了《乌鸦喝水》后,让学生以“乌鸦第二次喝水”为题,创作出一个童话小故事;可以对某一情节进行想象、扩充,学习了《嫦娥奔月》后,让学生以“嫦娥到了广寒宫之后”为话题,就嫦娥在月宫里的生活展开想象;可以就同一材料从另外的角度进行思辨,学习了《最大的麦穗》后,让学生分小组就“最大的麦穗是什么”进行辩论;可以就一组课文梳理归类写出一篇新的文章,学习了五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课文《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这几篇课文后,从富兰克林到谈迁,再到诺贝尔的事迹对你又有怎样的启迪……这样,学生在“写” 中读懂了课文,在“读”中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内在的自我需求,在于唤醒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激情。

7.读写结合教新闻 篇七

新闻两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新闻的阅读与写作, 一直没有列为中考的重点, 如果跟着中考的这根指挥棒走, 很多人自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淡化着这部分教学。可是今天的我们置身在一个规模空前的“信息时代”, 每天都在接受大量的信息, 自身也在不停地制造和传播着信息。新闻是信息的重要载体, 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 我们频繁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闻, 它们帮助人们真实、全面地了解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 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如此说来, 掌握新闻的阅读与写作方法, 也应该是我们当下中学生与时俱进必备的一项技能。

本着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也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让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 这部分内容, 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处理, 安排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本部分内容, 预计安排3—4课时。

第一课时, 先以课本为纲, 与文本对话, 以新闻两则中的第一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大江》为载体, 学习相关的新闻知识。

第二课时, 由学生找新闻, 可以是课文中的第二则, 也可以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上的新闻, 分析交流, 进一步巩固新闻的相关知识, 学会高效阅读新闻。本课后的作业是试写新闻。要求:一周时间, 学生在日记本上试写新闻, 可随时找老师面批面改。

第三课时, 在准备一周的基础上, 学生口头交流, 评析自己写的新闻 (生生互评, 老师评点) 。

第四课时或课下, 根据互评和老师的评点, 修改自己所写新闻, 上交, 再经老师把关, 最后发表在校园网上并结集成册。

三.教学方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激情, 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谈话法。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 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激情。

2. 分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若干读写小组并让他们推举一名组长。让学生围绕课本第一则新闻, 对所找新闻, 所写新闻, 从各个角度展开热烈的讨论, 各抒己见、畅说欲言。

3.巡视指导点拨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有争议或写作疑难问题的时候, 老师适当点拨、诱导, 给学生指点迷津, 让学生茅塞顿开。

4.当堂评定法。学生阅读分析或写完新闻, 小组评改后, 当堂进行评定, 选出几篇典型的新闻集体点评, 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 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 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还没能掌握新闻写法的同学, 则面对面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帮助其提高其阅读分析与写作水平。

四.学生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分析与写作任务, 我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讨论法。仔细阅读新闻后, 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 发表个人的看法, 听取别人的见解, 共同探究。

2.学以致用法。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 试析、试写新闻。

3. 学生评改法。个人试析、试写新闻后, 分小组互改, 进一步进行阅读与写作体会交流, 以提高他们赏析文章的能力。

4. 集体评改交流法。让学生对典型的文章共同探讨, 共同提高。

五.教学效果

第一课时后, 学生对新闻有了一种朦胧、新鲜的感觉。第二课时, 自找新闻分析交流, 就发现了问题:不少同学对新闻的五部分结构, 记叙的六要素, 新闻的基本特点, 没能理解, 一部分同学甚至对新闻文体根本没形成一定的概念。第三课时, 自写新闻交流环节, 暴露出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 一些同学连新闻题目都没有, 更谈不上拟出对新闻内容高度概括要求的标题来, 尤其是对新闻导语的内容和作用把握较差, 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理解不够。但随着学生之间互评, 教师指点, 学生明显有了一定的信心, 不仅做出了较好的阅读分析, 一些同学还写出了像模像样的新闻稿。

六.附学生新闻稿习作三篇:

修改稿一:

“非常完美”小组值日状况堪忧 (初二 (4) 班姜凯涵9月24日报道)

一周来, “非常完美”小组的卫生情况不很理想, 劳动委员几次被值周生请出, 责令整改。

该组值日以来, 不能按要求提前完成任务, 甚至还有影响早自习正常进行的情形发生。此种堪忧状况, 一方面是工作量调配不均, 清扫室内卫生的只有一人, 而负责楼道卫生的却有四人;另一方面, 该组成员, 为自己服务的同时也是为大家服务的意识淡薄, 来得晚, 且职责不清, 互相推诿, 效率不高。希望“非常完美”小组在下一次的值日中, 能汲取本周的工作教训, 重新调配人员, 合理分工, 解决本组值日的低效问题, 真正完美起来。

修改稿二:

品名著读《水浒》

(初二 (4) 班通讯员刘紫川报道)

10月12日下午第三节班会课, 我班举行了一次《水浒传》读书交流活动。活动中, 同学们热情高涨, 发言踊跃, 效果甚佳。

望着展示在电脑屏幕上, 一张张梁山好汉的生动图片, 听着同学眉飞色舞地讲述着那些豪侠轶事, 品评着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教室里一只只高举的手臂, 同学们一次次激动地争论, 冲击着我们的视力, 考验着着我们的听觉, 锤炼着我们的表达。

《水浒传》中一段段古老的文字, 转化成一个个耳熟能详、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故事, 深深印刻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一本古代文学经典, 在读书交流中, 幻化成一幅优美动人、色彩缤纷的叙事长卷, 铺陈在同学们眼前。茫茫之中, 我们仿佛置身于宋末那次惊天动地、慷慨淋漓、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 深切感受着那侠肝义胆, 豪气干云。只可惜课堂时间有限, 真恨不得再一头扎进这部巨著, 和梁山好汉一起劫富济贫, 替天行道。

活动结束了, 同学们还意犹未尽, 议论纷纷。看来, 此次读书交流活动让我们对水浒更加熟悉, 对读书心生渴望, 这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个人素养的提升, 想来都是有很大益处的。

新闻稿三:

甲流疫情形势严峻学校筑起三道防线

(初二 (4) 班安全员9月25日报道)

鉴于北方四所学校甲型H1N1流感疾病疫情在学校有暴发和传播之势, 我校领导为确保全校师生身体健康, 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紧急行动筑起了防控甲流的三道防线。

家庭内第一道防线:学校制作了晨、午检表, 师生在家如实测量填写, 如果孩子在家测量时确有发热迹象, 家长务必向班主任请假, 说明情况并做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师生一律凭表入校, 凡没有认真填写表格内容, 学生表格没有家长签字的不得入校。

校门口第二道防线:校门口有专人审验晨、午检表、询问师生情况, 确认无发烧及其它情况的方可进入校门。学校专门添置体温速测仪、一定数量的体温计, 由值班领导和各处室人员轮流为师生实时测量体温。

教室外第三道防线:进教室前, 学生必须将晨、午检表上交本班卫生安全员登记, 统计缺勤情况, 班主任负责与家长联系, 确认缺勤原因, 再由安全员或班主任将晨、午检表上交政教处, 并汇报相关情况, 由政教人员进行复核、复查。

为了确保三道防线万无一失, 学校在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的同时又落实了一系列措施:学校严格规定到校时间, 全体师生必须在时间范围内出入校园, 校外人员不得随意进入, 确需进入的, 在校门外测体温正常、出示并登记有效证件后才可进入;学校对有发烧症状、缺勤学生每天进行跟踪, 了解掌握诊治、外出情况, 感冒发烧的患病学生返校复课, 要出示医疗机构出具的康复证明;学校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各类传染病预防的卫生安全教育, 要求学生充足睡眠、勤于锻炼, 注意个人卫生, 常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室内经常保持通风清洁。

8.链接生活 读写结合 篇八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第一至八自然段,现在,我们来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从爸爸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懂得了“有字词典”指《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无字词典”是指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一切。

师: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我是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读懂的,聪聪说的“骄阳似火”的意思是从词典上查到的,而他爸爸说的意思是他们所看到的“骄阳似火”的景象。

师:不错,你能联系上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很好。这也是一种理解方法,还可以联系下文来理解。那么,查“有字词典”我们会,怎样学会查“无字词典”呢?

生:查“无字词典”就是联系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来理解词语。比如聪聪的爸爸利用看到的海涛的景色,听到的山崩地裂的声音来理解“惊涛拍岸”这个词语。

师:对,很好!同学们,刚才他也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来理解“查身边的‘无字词典’”的意思。其实,“查身边的‘无字词典’”不仅仅是指联系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还应该包括自己闻到的、感受到的等等,总之,是指联系我们整个的生活。假如你是聪聪,现在你对“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有了怎样的不同?怎样理解才叫“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呢?

生:聪聪以前的理解叫死记硬背,现在的理解才叫真正的理解。他既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又对这两个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有了亲身的体会,理解更深刻了。

生:聪聪不仅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所描写的情景还很形象地印在了聪聪的脑海里。

师:对,大家说得很好。真正理解一个词语,不仅要懂得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还要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让这个词语所表示的形象留在自己的大脑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爸爸的话强调了哪一点?

生:爸爸教育聪聪要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不仅要查有字的词典,还要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

生:只查有字的词典,死记硬背词语的意思,是没有用的,还要联系我们的生活来理解词语。

生:我认为,查有字的词典,弄懂词语的意思,我们人人都会,聪聪的爸爸强调我们要联系生活理解词语,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对,爸爸的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他强调了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对于我们真正理解词语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我们每个人的学习都具有指导作用。古人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代诗人陆游也曾写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学习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去学。我们要学会留心观察、体验生活。

师:同学们,你们的每个人都受过爸爸妈妈的教育,想想他们当时是什么样的态度,脸上是什么样的表情?说话是什么样的语气?说的什么话?

生:爸爸当时的态度很严肃,脸上一点儿笑容也没有。

生:说话很认真,语气不紧不慢。

生:有一天,一个小朋友欺负了我的小妹妹,我狠狠地教训了他,爸爸知道后,态度很严肃地对我说:“他们都是小孩,你不仅要爱护自己的小妹妹,还应该爱护小朋友啊。”

师:那聪聪的爸爸又是怎样对聪聪说这句话呢?大家试着读一读。

(学生练读课文,教师指名读)

师: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以及聪聪爸爸刚才对聪聪的教育,谁来说说什么是“意味深长”?

生:说话态度严肃认真,语气不紧不慢。

生:话里面含有深刻的道理。

师:对,刚才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以及课文内容理解了“意味深长”的意思,同学们再把这一小节读一遍,用你的朗读把“意味深长”的意思表示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朗读)

师:好,刚才我们学了课文第九自然段,我们能不能也学着写一段话,用上“意味深长”、“不仅……而且……”。

(学生进行写话练习)

上一篇:学会放下是精彩,学会放弃是收获哲理美文下一篇:研究我国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