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宽严相济促进社会和谐(精选8篇)
1.坚持宽严相济促进社会和谐 篇一
坚持打假治劣 促进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7:38
来源:《求是》期号:2005.9作者:李迎丰
假冒伪劣是一种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某些人受利益驱动所致的信用缺失行为。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假冒伪劣造成的直接损失在2000亿元左右,比全国两年的县级财政收入总和还多,而造成的间接损失,包括引起的市场交易成本、治理成本的增加,远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事实表明,假冒伪劣已成为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公害。
近年来,国家打假治劣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假冒伪劣为什么屡打不绝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某些人的获利欲望所驱使。造假者都有自己的成本收益观,他们预期的造假收益远远大于其造假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处罚成本之和。在暴利的诱惑下,他们往往无视法律,不讲诚信道德,不顾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假者通常分为组织者和一般性参与生产者两个层次,前者拥有生产销售渠道和网络,以获取暴利为目的,后者只是一般性加工、生产或出卖劳力赚钱。
二是经济转轨过程中道德价值观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往往是思想、经济、社会秩序的紊乱时期。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一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假冒伪劣现象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和经济管理制度不能适应或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需要,而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观、制度体系没有及时地建立起来。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泛滥一时,给造假者的滋生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诱惑,使一些人在利益驱动下丧失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创新远远跟不上发展形势,使经济社会运行在管理、监督、惩戒、引导等制度方面存在空缺,为造假者留下了活动空间。
三是对造假者的处罚成本过低。我国的现行法律,对制假售假者的惩罚力度不仅与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相去甚远,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法国,对制假售假者的罚款额度高达100万法郎,监禁两年,重犯
加倍,对所有为造假者提供方便的机构关闭5年。又如埃及,对一般造假者处罚为3万埃镑(相当于5000多美元)和5年监禁,对重大违法者处无期徒刑和10万埃镑(相当于1.8万美元)罚款。而我国《产品质量法》对制售假冒伪劣者只是没收非法生产、销售的产品,附加处以货值金额3倍以下的罚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侧重于对受假冒伪劣之害的消费者的补偿,而不重于对违法者的惩戒。虽然我国刑法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者判刑规定较严,对致人死亡或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甚至可处死刑,但执法力度偏轻。立法或执法方面存在的缺陷,影响了法律对制假售假者的震慑力。
四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大量造假案例进行分析,无一例外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因素。在打假治劣上,地方保护行为的典型表现是行政不作为,更甚者则充当假冒伪劣的保护伞。对假冒伪劣实行地方保护,无疑会造成中央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调控方面的“失灵”。在市场经济中,地方保护主义与假冒伪劣苟合,其成因之一是权钱交易,地方官员“设租”及“寻租”意图明显。成因之二是片面追求GDP的错误观念作祟。在一个时期内,GDP是干部考核的主要指标,这就导致一些干部的短期行为。为了追求GDP的增长,他们对本地假冒伪劣现象往往采取纵容甚至保护的态度,阻挠打假治劣工作的正常开展。成因之三是本位主义。一些地方政府只顾本地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增长,忽视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导致国家权威的弱化。
假冒伪劣,害莫大焉。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坚持打假治劣有利于建立有序的市场机制,有利于扩大社会有效需求,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打假治劣能净化企业投资环境,因为造假者只是简单仿冒或粗制滥造,既破坏和浪费了资源,又毁坏了好企业的产品信誉,更扰乱和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严重阻碍和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打假治劣把目标放在清除劣质产品的生产厂家,维护好企业的产品信誉和品牌价值,因而能促进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保证资源向使用效率最高的企业流动,从而推动企业生产投资的良性循环。打假治劣能净化消费环境,因为假冒伪劣产品,特别是劣质有毒食品,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甚至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而打假治劣在某种程度上能让消费者放心安全地消费,进而拉动消费需求。打假治劣能有效消除某些社会隐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级质检、工商、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每年受理各类产品质
量、虚假产品宣传、假冒伪劣案件的投诉和举报逾百万起,而投诉和举报的总和只占实际案件的11%。特别是农村地区,往往是假冒伪劣危害的重灾区,而农村居民本来自我保护能力就弱。农资方面的假冒伪劣产品,如假种子、假农药、劣质化肥等,带给农民的危害往往是大面积的、严重的,成为引起农村社会动荡的潜在因素。只有坚持打假治劣,才能积极主动地消除上述影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事实上,造假只能带来一时的小利、一时的虚荣,却会破坏长期的投资环境、生产环境、消费环境和人文环境,使一个地方的经济失去长久发展的基础和机遇。因此,坚持打假治劣,维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加强诚信和法制建设。制售假冒伪劣是某些人受获利欲望驱使而进行的一种经济行为,因此打假治劣应主要采取经济手段来进行,就是要打与防、打与扶、打与罚相结合,增加造假者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处罚成本,使造假者无利可图。当前,要加强打击假冒伪劣的法制建设,特别要通过立法和执法机制创新,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尽快形成符合市场原则的打假治劣的制度体系,使造假者无机可乘。诚信建设是防范假冒伪劣的积极手段。诚信建设要从政府做起,因为政府的信用既是诚信建设的难点又是关键点,也是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前提。政府诚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消费者利益,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成本,加大对失信的惩戒力度,弥补市场缺陷,努力为每一个竞争主体和消费主体提供公平公正、有序有效的市场环境。
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和合理的利益机制。对假冒伪劣的地方保护,起因于一些地方政府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益很大程度上是与“政绩、仕途”挂钩的地方领导的利益。因此,要把反映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绿色GDP观念,把反映打假治劣、维护市场秩序的诚信建设,把反映依法行政、科学执政的法制建设,纳入到各级地方政府及每个政府工作人员的考核体系之中,引导和规范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行为。与此同时,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确保政府及公职人员正当合法利益的实现,以此增强公职人员抵御各种利益诱惑的能力,从源头上防范以权钱交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地方政府保假护劣的行为出现。在政府公职人员的考核任用上,要把公职人员的政绩与其对管理效率的追求结合起来,加大对寻租行为的惩罚力度,使保护假
冒伪劣的地方政府行为不再有利益上的合理性,从而对公职人员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拓宽社会监督渠道。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运行的透明度,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经济竞争力、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打掉假冒伪劣保护伞的有效途径。在打假治劣活动中,规范政府行为,其主要途径是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加强以举报、信访、投诉等形式为主的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提高对执法者监督的社会性、民主性和广泛性。政府要通过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主动让群众参与监督,以充分发挥群众在打假治劣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建立生产源头把关、物流渠道把关、市场销售把关三结合的监管体系,建立有关企业及产品的信息披露机制,不断完善对企业的信用监控、评价及惩戒体系,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切断制假企业的利益来源。
树立正确的致富观。在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力度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重点是对一般性造假者进行正确引导,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致富观,扶植他们合法致富。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一般性造假者中间,倡导体现公平、公正、无私、友爱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对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大监管的同时,从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物流渠道上进行规范、引导、扶持,把他们的生产活动和获利愿望纳入到合情、合理、合法的轨道上,让他们劳有所获,取利有道。
(作者: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秘书长)
2.坚持宽严相济促进社会和谐 篇二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要更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市场的手段解决市场中的矛盾,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起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1、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要协调产业发展关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发展,特别是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二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发展道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三要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健全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
2、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缓解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需要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着眼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的发展条件。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
一是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当前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三是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打造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占领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要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四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把促进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
2、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二是要改善社会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由过去政府包办社会事业,转变为政府机构、市场组织、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促进分工合理、调控有序、治理有效,形成社会管理合力。三是政府要发挥引导、协调和必要支持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与体制机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各项改革,形成一个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一是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加强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质量。二是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加强社区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三是加强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建设,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四是推动社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提高社会政策制定水平。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制度和信息支持系统。
2、进一步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
一是要改革教育体制,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国家在保障基础教育的同时,要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加快培育高水平专业技术教育体系。二是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风险。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告诉我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3.坚持依法治校 促进和谐发展 篇三
【关键词】依法治校 和谐发展 校园建设
依法治校是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讲,要求学校的工作要依法办事,为依法施政、依法施教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证,真正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教育理论中的学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结合。强调学校的办学自主性、主体性,必须从理论上明晰学校及学校内部职责范围,也就是权利和义务,而权利和义务正是教育法律所调整的核心内容。因此,必须明确依法治校的主体、内容、途径等要素,这样才能去指导实践,增强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从而也会更加丰富和发展学校管理理论,增强实践操作和理论发展的互动性,形成良性循环,深化理论,推动实践。
“坚持依法治校,促进和谐发展”是学校教育、管理最佳的选择和最终的追求。就一所学校而言,要达到和谐发展,就必须坚持依法治校,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全校师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学校依法决策、依法行事、依法教育、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下面就我们在开展依法治校工作方面几点不成熟的做法介绍如下。
一、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
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要了解熟悉教育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明确学校的权利、义务。依法按章程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设置教学课程,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必备办学条件。并在实施依法治校过程中,不断完善、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在实施管理活动中准确、高效地运转。尤其是学校管理者,更应充分认清形势、增强意识、转变观念,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以五五普法为契机,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依靠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提高学校管理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整体法治化管理水平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水平。
从学校管理的学角度而言,凡属学校管理的一切范畴,均属依法治校的内容,诸如学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德育工作管理、劳动教育工作管理和体育卫生工作管理等等。
二、依法设置,建章立制,制定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
学校只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才能有效促进依法治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这样学校各项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首先,学校的设置要遵循法定程序,制定学校章程和相应的组织机构、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等条件;其次,还要须经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核、批准、注册或者备案手续等环节;再次,学校在建立的规章制度中,还要有包括教职工和学生的人事管理制度及经费、收费及学校设施资产的财和物的管理规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后,经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下一步就是一个落实。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全校师生,必须严格遵守、执行,禁止原则上的灵活性,切实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落实到具体方面有:
1、强化常规管理,落实各项量化评比制度,努力做到在常规上抓落实,精细上下功夫,特色上做文章。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督促检查学生每天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具体到学生的仪容仪表,上课、课间和活动,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整改。力求营造一种“勤、实、新”良好的校园学风。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加强师德教育,规范教师行为,树立典型,鼓励更多的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促进“爱、博、信”优良校风的进一步形成。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大依法治校的宣传力度。同时,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定期检查,包括治安情况和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整改,以确保校园平安和谐。为推进校园治安、安全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形成了校长、分管副校长、处室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老师、门卫人员的层层责任制,真正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使各部门、各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并把校园治安工作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等奖惩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使之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宏观常抓、微观抓细的新局面。
3、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正确处理好“备、上、批、辅、考”各教学环节的内在关系。加大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开发力度,以确保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同时,将各学科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按照学校内部分配办法规定,与教师的奖金、晋级、评优挂钩,以激发教师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
4、学校严格执行财经管理制度,杜绝乱收费现象,严禁学校、年级组、班级、任课教师私自订购任何辅助教材。做好各项经费收支的预算、决算和财务公开工作。严格执行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资产请购、领用、保管、登记、报废手续,进行资产核查、登记,做到帐、物相符合。与使用者及部门班级签订使用合同书,进一步充分发挥物品使用率,大力提倡爱护公共财物。
5、学校依法保护师生合法权利,专门设置法制办公室负责全校师生的法制学习、培训、宣传工作;负责学校依法治校,民主监督,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学生的合法权利,落实和保障教师待遇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依据《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确保师生的权利得到落实和保障。建立和实行校内教师、学生申诉制度,依法处理师生与学校之间的纠纷。
6、加大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力度,要想真正地实行依法治校,关键在于教育主体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而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律素质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制教育。学校要积极探索主题性教育,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教育主题,制定实施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反馈、有总结,推动规范教育的落实与开展。按照普法规划的要求,进一步深入开展师生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学习宪法、基本法律和教育专业法,达到“二个提高,二个转变,一个推进”,即全面提高全体师生的法律素质、全面提高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管理水平;努力實现由提高全体师生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转变、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转变;为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依法管理,民主监督,营造和谐的工作育人环境。
学校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和实施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每年召开教代会,坚持学校的重大决策必须由教代会讨论通过,让教职工知校情、参校政、议校事、督校务。把学校经费使用、收费、工程建设项目、教职工奖励评优、职称评审、学校重大事务决策6个方面作为公开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群众最关心、社会最敏感、最容易产生不正之风的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向群众公开。
校务公开作为一种制度,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从加强监督方面入手,建立一系列监督制度。学校设立校务公开监督小组,负责审议校务公开的内容,检查公开的内容是否客观公正,公开的程序是否规范。同时,认真监督检查校务公开后群众反映的问题是否及时得到有效地解决,以防止这项工作流于形式。
校务公开是教代会内容的丰富和深化。学校以教代会为基本载体,把全面推行校务公开与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不断补充和丰富教代会的内容,拓宽教代会工作的领域。学校在发挥教代会功能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凡学校的重大决策、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奖惩方法、财务收支情况等内容都要经过教代会认真审议通过。通过落实教代会参与学校决策、管理和监督职权,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的进程。
4.坚持宽严相济促进社会和谐 篇四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作者: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年第11期
建设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提出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指的是高等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不断引领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的一种状态。在当前,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上下工夫。
主持人:李文君投稿邮箱: liwenjun163@163.com
坚持以人为本,引领高校又好又快发展
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丁
社会的发展,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对于我们办学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优秀人才;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建设和谐校园。
“以育人为本”,源于“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而非制器”。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也是大学存在价值的集中体现,这是自大学诞生以来永恒的主题。尽管长期以来就如何培养人才有着不同的理念和众多的流派,但为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塑造精英却是大学长期追求的目标。把“育人为本”落实到教育工作实际中,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中心,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的机会和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要从这一目标出发,不断探索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整合学校资源,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人才为本”,还要突出体现在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充分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以人为本”中实施素质教育
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德明
教育质量是决定教育事业能否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的决定性因素,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在教育质量观上,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我们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领导小组,强化马克思主义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名人名家
进校园”工程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以“谈心屋”为新载体,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之路。自胡锦涛同志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发表以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成效显著。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社会的需要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合理设置课程,强化实践环节,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塑造。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选手以两个三等奖的成绩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全国、全省组织的其他各类比赛中,学生也屡屡获奖,捷报频传。
我们还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强化服务意识、推进体制改革、做好就业调研、积极总结创新等几个环节,形成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综合市场与毕业生周末就业市场相结合、专场招聘会与二级学院日常招聘活动相结合的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新机制。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高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长征中担负着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和服务社会的职责,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作为社会的一部分,高等学校也必须把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就是要把学校建设成为最适宜教师施展才华、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和自由、创新、活跃的学术氛围,体现出高等教育的使命。为此,我们必须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发展,努力形成全体师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我校的第十次党代会上,勾画了学校今后五年发展的蓝图,明确了学校发展的主题和任务,即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目标,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将在办学过程中牢固确立并认真践行“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把师生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需要出发来谋划学校发展,切实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学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实现学校与师生员工的共同发展。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安全文明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把解决好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当务之急,尽力为广大教职员工创造更加有利于发挥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的条件,以最大的努力不断改善教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高林远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建设和谐校园。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使所有学生健康成长、增长才智,成为成熟的社会公民,高等教育的职责就是为青年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这样的目的和使命,决定了高校办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方针。
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本着提高讲授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的原则,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在课程设置和开发上,应坚持把对学生成长是否有用作为基本原则,所有课程都必须围绕学生成长的目标来开发和设置,坚决制止因人设课、因无人不设课的现象;在教学评估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使教学各个环节都能体现学生的意志和选择;在科研上,应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大力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实力的转化,使学生成为学校科研的直接受益者;在硬件环境方面,学校的教室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餐厅宿舍和交通条件的布局都应以方便学生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实现高校内部的和谐发展。
5.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 篇五
舒绍福
2012-7-24 16:06:55 来源:2012-3-27 爱思想网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合理的、公正的、流畅的社会流动能够化解阶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相反,社会阶层固化,则会造成不同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产生阶层摩擦与冲突,甚或带来社会震荡。在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美国、英国乃至韩国等国家的社会流动,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政治发展和社会和谐。
美国:自由流动的神话
在美国人看来,流动象征着独立,流动意味着机会,流动带来了希望。美国的移民史、西进史、城市发展史以及郊区发展史,彰显了美国人对流动的特殊情怀。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当自17世纪初欧洲移民源源不断从“旧世界”流向北美新大陆时,这种大规模的移民之举,促使了美国在世界的诞生。美国人深信,流动是不会停止的,所以他们又不断从大西洋沿岸奔向太平洋沿岸,上演了悲壮的西行记。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渐进发展,美国人先后又开始了从农村流向城市,进而从城市流向郊区的迁徙过程。
社会层级之间的自由流动一直是美国的一个神话。“美国梦”的核心是持有从底层流向高层的信念。个人主义是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深信个人是本源的。美国人普遍相信通过个人的努力能够实现有效的社会流动,能够从工人升为管理者,甚至从乞丐、平民做到国王、总统。社会阶层的有效流动,带来了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繁荣。
而美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也再一次表明,社会流动带来和谐,阶层硬化、固化则带来不稳定和社会动荡。2011年出现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暴露了美国陷入了“99%反对1%”的困局。产业“空心化”、经济“虚拟化”的“美国病”颠覆了美国自由流动的神话,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发现要上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不是容易了,而是更难了。美国社会阶层流动不是更自由了,而是更困难了。美国人感觉到自己正生活在一个不平等急速加剧的时代,社会流动的“硬化症”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英国:社会流动的“斯迈尔斯神话”
发轫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化,推动了英国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改变了英国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流动机制,创造了“斯迈尔斯神话”。所谓“斯迈尔斯神话”,即指在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后致性因素在社会流动机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不断涌现的工业家们不是依靠先赋性因素而是通过后天努力,实现自我塑造,赢得了向更高阶层流动的机会。
在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迁的过程中,英国较早形成了以“土地贵族——中等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具有公开性和流动性特征的三层式社会结构。社会流动成为英国社会整合的有利形式,促使英国社会各个层级联结成一个整体,同时又形成了易于伸缩的社会分层系统,各个层级之间不是静止、封闭的,而是流动、开放的。各阶层都不是封闭的群体,在社会阶层的阶梯上,英国人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发挥出自己的能动性,就有可能实现向上流动,其结果是使社会结构内部充满活力。英国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整合,各个层级之间形成了较为密切的联系,促进了英国各种社会关系之间呈现出动态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阶层之间的矛盾,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平稳发展。
开放的中间阶层,既为英国社会注入了活力,也促进了英国社会和谐稳定。随着英国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大批生长在普通甚至贫穷家庭的雇主成为工厂主,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中间阶层的人数迅速增加,中间阶层日益增大。英国工业化过程中,大学教育在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英国社会形态的平稳过渡。教育与职业的内在联系,使得大学教育成为获得一份好职业、实现向上流动的关键性因素。英国大学教育的世俗化、大众化,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世俗人士获得绅士身份和职业身份,实现了从平民阶层向更高阶层的社会流动,提高了英国政府管理国家的水平,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
无独有偶,当前英国也出现了类似美国的境遇,也再次证明,合理的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反之,则带来失序。与20年前相比,当今的英国社会流动似乎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尤其是教育和机会不均阻碍了英国社会阶层流动。据有关媒体报道,由于家庭财力原因,出生于英国社会底层的青年很难进入私立学校接受质量更好的教育,而私立学校和高等教育已成为年轻人获得较好收入工作的关键。对出生于贫困家庭的青年来说,要想成为医生、公务员或金融工作者之类的专业人员都越来越难,社会阶层流动令人堪忧。2011年蔓延英国全国多个城市的骚乱也表明,英国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出现深层裂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英国社会的不和谐。为此,2011年英国副首相克莱格宣布要打造公平社会中的社会流动策略,希望通过遏制裙带关系,给予每个年轻人同等的机会,以此改善社会流动性,消除社会失范。
韩国:后发国家的社会流动
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韩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政治社会结构的顺利转型,其中合理有效的社会流动和分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韩国传统社会是机械、封闭、落后的,社会分化程度低,严格的身份制和等级制维系着社会秩序,阻滞了社会底层的人们通过个人的奋斗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随着韩国走向现代化,其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被打破,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瓦解了传统的身份制和等级制。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韩国社会经历了急剧的变迁,农民阶级出现了急速分化,其结果是20世纪60年代占全体劳动人口60%的农民人口,到了1982年降低到25%。伴随产业化而发生的农民阶级的社会流动和分化,既打破了身份束缚,解放了自己,又为产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成为了发展产业的必要条件。
但是,随着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无序流动,除了一部分人为产业所吸收,另一部分成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边缘阶级。即使是在产业中获得职业的人,也进一步发生分化和流动,同时,韩国部分地区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在这种背景下,韩国政府于1970年开始调整发展战略,推行“平准化教育”,撤销一批名门学校,推进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化,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进而,韩国又开始了“新村运动”,进一步解决工农失衡,动员农民回流农村,改变农村落后的发展状况,共同建设农村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韩国农村摆脱了贫穷与落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也逐渐趋向和谐。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韩国已经顺利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基本上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的社会目标,有效地解决了城乡之间以及工农之间的发展失衡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体制的良好运行,韩国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社会结构因此逐渐由原来的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韩国几十年的发展史表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流动,不仅改变了社会地位,打破了身份和等级束缚,而且推动了韩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6.坚持宽严相济促进社会和谐 篇六
内容提要
●舆论引导工作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强有力工具,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运用道德手段促进和谐社
会建设;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
●做好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三贴近”原则,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任务。完成好这一任务,新闻媒体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担负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使命。
舆论引导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负有神圣职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制度体制,又要靠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舆论引导工作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强有力工具,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舆论引导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引导,缺少舆论支持的社会不可能和谐。舆论引导既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社会,新闻媒体掌握和传递信息越来越迅速,已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运行。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舆论引导工作。
舆论引导工作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工具。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复杂多样。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用正确的思想理论、行动纲领、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凝聚群众,引导、激励、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舆论引导工作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能否有效地化解和消除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解决社会矛盾,主要靠党和政府部门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新闻媒体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闻宣传体现党的意志、反映人民心声,是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的重要渠道,可以发挥其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积极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新特点。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满活力,既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不断加速、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的情况下,如何激发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创造活力,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积极营造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通过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来进一步促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舆论引导工作必须承担的责任。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稳定、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就没有社会和谐;唯有发展,才能保稳定、促和谐。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凸显,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如何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利益调整,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如何全面准确地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化解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是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运用道德手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舆论氛围,强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为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和风尚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是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
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
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这类事件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强烈的震撼力,有的报道敏感、复杂,直接影响社会安定。事实证明,广大群众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对主流新闻媒体的权威资讯有着特殊的依赖,引导的结果往往影响着事件处理的效果。如何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新闻策划与报道能力,积极稳
妥地引导社会舆论,缓解重大突发性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强烈冲击,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切实维护社会安定,需要新闻媒体不断增强判断复杂局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做好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三贴近”原则,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前提条件。中央电视台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视导向为生命,始终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中央精神,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心声;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时代主旋律,大力弘扬符合时代发展特征、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广泛深入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创造活力;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闻宣传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今年,中央电视台将推进频道品牌化改革,努力实现由频道专业化向专业频道品牌化的转变,以频道品牌化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舆论引导力。适应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人民群众的新要求,继续改进新闻宣传,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注重新闻价值,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突出实质性内容,增强正面宣传的吸引力,提高权威性、影响力。积极实施“走出去”工程,以改进对外宣传节目语态、提高外宣效果为重点,努力使“中国卫星长城(北美)平台”和“中国卫星长城(亚洲)平台”成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的窗口,营造对我国更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坚持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改进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搞好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应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加大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用大局观念去引导群众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实现群众利益。着力改进舆论监督工作,坚持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确保事实的准确,确保与人为善的态度,确保舆论监督报道的适度、适量,做到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和改进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争取主动,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达到群众当中,使舆论朝着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担当起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压器”的职责,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坚持人才兴台方针,扎实有效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锻造一支善于引领社会舆论的高素质队伍。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靠人才、靠队伍。电视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电视宣传的水平,影响舆论引导工作的成效。应紧密结合“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党员素质,使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到坚定信念、政治可靠、爱岗敬业、道德高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切实解决从业人员的新闻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问题,始终保持电视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同时,抓住中央电视台“管理执行年”的有利契机,全面修订全台管理的规章制度,推进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意识,努力做到“抓教育,思想认识到位;抓责任,领导责任到位;抓规范,完善制度到位;抓监督,工作机制到位;抓追究,组织处理到位”,切实提高电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7.坚持宽严相济促进社会和谐 篇七
谋求发展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主线。企业加快发展, 具体来说, 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深刻领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结合企业实际和发展目标, 努力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企业发展, 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 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不断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继续深化改革, 加快市场化、企业化、实体化运作步伐, 把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完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理顺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加大全员教育培训力度, 提高干部职工素质, 创造公正、向上、先进的企业文化, 建设学习型企业, 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四是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在经营活动中兼顾效率和公平, 努力促进就业, 加强环境保护, 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为社会全面进步贡献力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不发展就会落后, 就要被淘汰。面对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 当前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谋求企业扩建发展, 也只有用科学发展才能解决企业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提高效益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目标。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企业失去了效益, 职工没有了收益, 和谐也就没有了根基。在构建和谐企业的实践中, 我们必须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作为根本目标, 抓好抓实, 抓出成效。
构建和谐首先要构建企业内部的和谐, 即员工队伍的和谐。队伍稳定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 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保持职工队伍稳定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其本质要求是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进而使全体职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企业要实现和谐发展, 经营管理健康有序, 就要始终把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确保企业稳定放在首位。企业在实施重大改革时, 要反复征求各方意见, 尤其是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 在取得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有效地维护企业稳定。在利益分配中必须建立完善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利益分配机制, 在待遇、事业等各个方面体现职工自身价值, 通过合理拉开分配差距, 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 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对重大事项依法遵规, 悉心听取各方意见, 广泛发扬民主, 做到集体研究、民主决策, 努力把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导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要不断提高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的能力, 在各项措施制定、工作部署和工作作风方面要切合实际, 更要符合最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 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职工群众的不满和抱怨。“群众利益无小事”, 要从小处着手, 细处着眼, 深入基层、深入实际, 关心职工生活, 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 化解在萌芽状态。要以人为本抓稳定, 以稳定为前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有力保障。
在构建和谐企业实践中,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人的重要作用, 努力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了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把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时时为职工着想, 处处为职工谋利;始终坚持依法治企, 德法并重, 不断强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力度, 形成有效的构建和谐企业的保障机制, 努力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深化改革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内动力。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 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 需要全社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去应对,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体到我们每个企业, 一是要抓好体制改革, 要根据企业主业和辅业的发展状况, 加大主业改革;要以产业归并和整合, 提高市场竞争力, 实现辅业发展为目标, 实施辅业改制、主辅分离, 不断优化企业经营环节。二是要抓好机制创新, 要结合企业改革要求, 对不适应企业发展形势、不符合流程管理思想的规章制度进行清理, 完善生产经营各环节管理制度及评价标准。重点要通过流程整合和再造, 消除管理中的无效环节, 搭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 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三是要抓好企业制度完善。要通过“三项制度”改革工作, 重点要建立岗位价值为衡量依据的绩效评价和薪酬体系, 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而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最终使企业运转协调、充满活力、不断发展。在改革中, 重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尊重广大干部职工的创造精神, 鼓励和支持一切创新活动, 改革的过程就能成为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开拓奋进的过程, 成为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 成为企业持续获得强大动力源泉的过程。
8.坚持宽严相济促进社会和谐 篇八
[关键词]以人为本 管理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思想之一,其实质是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应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校管理模式涉及到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全体学生三方面,是一个“人—人—人”的管理系统,故对学校的管理,既要有制度化的“硬功”来规范人行,又要有人性化的“软功”来温暖人心。因为“制度不失刚情,情感不失柔情”,所以在管理中要尽力达到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辩证统一。
一、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人格魅力
学校管理者在师生中是否具有影响力,关键在于他们的职权、能力和人格魅力。为此,我们始终要求管理者高度树立“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不甘人后”的精神,坚持在学校全方位的管理中,确保对社会负责,对上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师生负责。为使“班长”在繁杂的事务中摆脱出来谋大事、立大业,我们坚持大权集中、小权分散的原则,将各位管理者的职责与其应有的权利挂钩,把常规管理和处理意见交由分管领导,坚持谁分管谁拍板算数、谁主管谁负责到位的问责制。为增强班子成员的人格魅力,要求管理者做到三点:一要善待事业,做到“做人有志气,处事有灵气,管理有活气,教学有底气,心胸有大气”,工作中尽量“增大向心力,减少磨擦力,把握平衡力,提高支持力”,善于发现问题,勇于面对问题,巧于分析问题,精于解决问题;二要善待自己,做到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以奉献的精神塑造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三要善待他人,始终用虚心的“放大镜”看待他人长处,用细心的“显微镜”分析他人缺点,用爱心的“望远镜”寄于他人发展,用诚心的“平面镜”乐与他人相处。
二、增强民主意识,坚持人本管理
1.坚持民主决策是办好学校的关键
学校的重大事项,例如发展规划、制度修订等,我们坚持通过设立校长信箱,召开工会委员会、教代会、班子成员会、党总支会等方式进行广纳民意,广听民声,并通过校长扩大会议、党总支委员会议等进行集体决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营造民主和谐的集体议事氛围,使我校形成了谋事科学化、办事规范化、做事标准化、处事人性化的制度。
2.坚持民主管教是办好学校的重点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使学校质量全面提升,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民主决策。普通中学要想在升学方面,尤其是考入重点本科人数上有大突破,实为举步维艰。为此,我们集思广益,倾听民声,在教学上制定了“瞄准尖子、扶持‘跛子’、抓实苗子、结好对子”的“四子”举措,在对全校教工德、能、勤、绩的评价上制定了“四项评估”制度(即领导、级组、科组、学生四项对教工的评估),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工评价制度,较为有效地调动了教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坚持民主管财是办好学校的保障
对学校的有限经费,我们坚持依法聚财、规范理财、民主管财、节约用财的原则,始终严把审批关,严把公开关,严把监督关,且坚持“一把手”不直接签批,但负责每月抽样检查。遵守有经手人、证明人、签批人签名的制度,且每年经费开支定期向全校公布。因为领导做到民主管财,财会人员做到谨慎理财,所以学校财务工作达到了管理者舒心、理财者称心、教工们放心的较理想状态。
三、增强育人意识,精于人才培养
1.在教师中引导他们走成长—成才—成功之路
我校90%均为中青年教师,为此,我们坚持在培养年轻教师上采取了“更换脑子、结实对子、搭好梯子、设置台子、敢压担子”的“五子登科”举措,在他们中定期评选“先进教师”“十佳青年教师”“十佳教学标兵”等,并实施“重用能人、培养新人、量才用人、以情留人”的新举措,从而有效地使他们在教坛上大显身手。近年来,我校有15位骨干教师被提拔为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有6人被上级选派到其他中学任校级主要领导。
2.在学生中引导他们走成熟—成人—成才之路
我校肩负着既要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主要抓“三类人才”培养。一是抓班团干部培养。要求他们要做思想进步、素质优良的排头兵,要做工作积极、敢抓善管的带头人,要做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领头羊。二是抓特长学生培养。历年来,我们对美术类、音乐类、书画类、文学类等特长学生从高一开始,就指定专职教师专门培养,跟踪辅导,使他们发挥自我潜能,施展自身才华。三是抓高中考学生培养。从起始班开始,我们就实施“月考制度”、“教与学跟踪制度”、“四子落实制度”。
四、增强服务意识,注重人文关怀
邓小平同志说:“领导就是服务。”学校领导就是要想方设法为教育服务、为师生服务。尽管金钱可以刺激人,制度可以约束人,但我认为,情感更能感化人,人格更能教育人。正因为这样,在学校管理中更应凸显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坚持宽严相济促进社会和谐】推荐阅读: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和谐发展,绿色学校规划06-14
坚持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12-16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01-08
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09-25
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08-03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01-22
坚持真理坚持自我正能量的名言07-01
初中坚持作文07-13
坚持梦想材料08-09
坚持 坚强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