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城乡规划法(共8篇)(共8篇)
1.云南省城乡规划法 篇一
2015年下半年云南省城市规划师规划原理:城市消防设施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1、1851年伦敦,开辟了建筑形式新纪元,被喻为第一座现代建筑。A:水晶宫 B:红屋
C:英国国会大厦
D:美国国会大厦白宫 E:经济政策
2、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目标是。
A:统筹规划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等市政公用设施;统筹规划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
B: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C:根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
D:必须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E:综合治理
3、城镇规划草案需公告日以上,并组织编制单位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A:30 B:15 C:60 D:45 E:综合治理
4、若材料的几何形状只能部分恢复,而残留一部分不能恢复的变形,该残留部分的变形称为。A:脆性变形 B:韧性变形 C:弹性变形 D:塑性变形 E:经济政策
5、在地上热力管道与街道或铁路交叉时,管道与地面之间应保留足够的距离,此距离根据来确定。
A:通行不同交通工具所需高度 B:当地的气候条件 C:城市的发展水平D:投资规模 E:经济政策
6、在城市客运交通枢纽中,是实现城市内外交通紧密衔接的关键。A:对外客运枢纽 B:组团级客运枢纽 C:城市中心的客运枢纽
D:特定公交设施的换乘枢纽 E:经济政策
7、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经受各种常规破坏因素的作用而能保持其使用性能的能力,称为建筑材料的。A:耐久性 B:弹性 C:连续性 D:耐磨性 E:经济政策
8、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内容是。A:土地使用控制 B:建筑建造控制
C:控制指标体系的确定 D:控制方法 E:综合治理
9、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主要有:①审核;②筛选;③选定范围;④影响评价;⑤决策、实施和监测。其正确的程序是。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②③④①⑤ D:①②④③⑤ E:经济政策
10、在城市道路平面规划设计中,超高缓和段的长度不宜过短,否则车辆行驶时会发生侧向摆动,行车不十分稳定。一般情况下,超高缓和段长度最好不小于m。A:8~15 B:10~20 C:15~20 D:20~35 E:经济政策
11、电话系统按照分为模拟电话通信方式和数字电话通信方式。A:通信时间 B:通信方式 C:传输媒质 D:传播范围 E:经济政策
12、根据城市防空工程设施布局要求,人员掩蔽所距人员工作生活地点不宜大于171。A:50 B:100 C:150 D:200 E:经济政策
13、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存在的系统缺陷是。
A: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交通增长的需求 B:南北不通,东西不畅 C:重要节点交通拥堵
D:交通混杂,交通效率低下 E:综合治理
14、落实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镇域规划提出的要求,合理利用镇区土地和空间资源,指导镇区建设和详细规划的编制是的任务。A:镇总体规划 B:镇区总体规划 C:镇规划
D:镇(乡)域规划 E:综合治理
15、平曲线最小半径主要取决于道路的。A:设计车速 B:控制尺寸 C:中心线位置 D:红线宽度 E:经济政策
16、城市人口中社会劳动者按其从事劳动的行业划分各占总人数的比例是指。A:劳动构成 B:职业构成 C:产业构成 D:家庭构成 E:综合治理
17、为了加强规划的实施及其监督,《城乡规划法》把规划中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规定为强制性内容。A:国家利益 B:国家安全 C:公众利益 D:公众财产 E:综合治理
18、关于建筑色彩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建筑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定作用
B:在一般情况下建筑色彩不利于提供视觉刺激、改善单调、强调体积,或用于象征和装饰
C:建筑色彩往往依靠其形成的环境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它有助于使建筑环境更富于人情味而克服机械的冷漠感
D:许多良好的建筑色彩用色不多,一般不超过3种 E:经济政策
19、铁路的的位置既要方便旅客,又要提高铁路运输效能、并应与城市的布局有机结合。A:中间站 B:区段站 C:编组站 D:客运站 E:综合治理
20、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法定依据是。A: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B: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C: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D: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E:综合治理
21、社会监督是指。
A: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
B: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C:城市中的所有机构、单位和个人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组织和管理等行为的监督,其中包括对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规划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执法行为和相关程序的监督
D: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E:综合治理
22、下列城市规划常用的分析方法中不包括的是。A:类推分析方法 B:空间模型分析方法 C:定性分析方法 D:定量分析方法 E:综合治理
23、城市规划方法论中不包括方法论。A:综合规划 B:分离渐进
C:间断性城市规划 D:混合审视 E:综合治理
24、政府根据法律授权负责城市规划实施的组织和管理,下列选项不属于规划手段基本内容的是。
A:政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组织编制城市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B:政府根据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从规划实施的角度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城市的发展
C:政府运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行政权力,通过各类规划的编制来推进城市规划的实施
D:保证总体规划的内容在具体建设活动中得到贯彻 E:综合治理
25、在遥感影像的获取中,光谱范围和分辨率、图像覆盖范围和几何分辨率、时相是遥感影像的主要技术指标。其中是指影像图上能区别开的最小波长范围。A:光谱范围 B:光谱分辨率 C:时相
D:图像覆盖范围 E:经济政策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包括。A:农村生产建设的用地布局 B:综合交通体系
C: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 D:农村生活服务设施 E:农村公益事业
2、在城市供热管网规划中,根据输送介质的不同,热网可分。A:蒸汽管网 B:枝状管网 C:热水管网 D:环状管网 E:混合式管网
3、移动电话网络的结构按覆盖范围可分为移动通信系统。A:大区制 B:中区制 C:小区制 D:特区制 E:行政区制
4、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包括。A: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B: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D: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E: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5、地铁系统是指采用的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A:独立运营 B:专用轨道 C:专用信号
D:部分封闭线路 E:全封闭线路
6、城市供水工程规划中,总体规划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A: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B:确定城市自来水厂布局和供水能力
C:确定规划区其他配水设施位置、配水能力、用地面积或用地标准 D:布置配水管网,确定管径以及管道的平面和竖向位置 E:划定城市水源保护区范围,提出水源保护措施
7、城市电话局选址的要求主要包括__。A.局址的环境条件应尽量安静、清洁 B.最好选在偏僻的地方 C.局所位置的地形应较平坦
D.局所的位置应尽量接近线路网中心 E.也可选在郊区
8、城镇体系规划的类型包括。
A:国家城镇化的总体战略与分期目标 B:全国城镇体系的总体空间格局
C: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或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以及其他市级形成单元)城镇体系规划
D: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由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E:随着城镇体系规划实践的发展,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衍生型的城镇体系规划类型
9、下列选项中,不是编制近期建设规划重要意义的为。A: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的需要 B:发挥规划宏观调控作用的需要 C:加强城市监督管理的需要 D: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 E:可以确保城市有序开发
10、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包括以下__种。A.顺序总体需求预测 B.直接总体需求预测 C.群体行为需求模式 D.间接总体需求预测 E.单体行为需求预测
11、城市固体废物的种类包括。A:危险固体废物 B:生活污水
C:城市生活垃圾
D: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E:城市建筑垃圾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住宅群体空间基本形式的是。A:行列式 B:周边式 C:内环式 D:点群式 E:贯通式
13、群体的主要特征是__。A.一定数量的成员 B.特定目标 C.严格的组织
D.对领袖的绝对服从 E.成员归属感
14、设置道路立体交叉的条件有。
A:快速道路(V≥80 km/h)与其他道路相交
B:主干道交叉口高峰小时交通量超过3000辆当量小汽车时 C:城市干道与铁路干线交叉 D:具有用地和高差条件
E:其他安全等特殊要求的交叉口和桥头
15、城市中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包括。A:防止废水污染要求 B:防止工业废渣污染要求 C:用地的形状和规模 D:能源要求 E:地形要求
16、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保护规划应当包括。A: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B: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C: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
D: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E: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17、关于电力电缆线路的规划中,应采用电缆线路。
A:狭窄街道、繁华市区高层建筑地区及市容环境有特殊要求时 B:重点风景旅游地区的某些地段
C:建筑面积较大的新建居民楼群、高层住宅区 D:架空线路走廊在技术上难以解决时 E:负荷密度较高的市中心区
18、城市热负荷根据性质可以分为。A:生活用水 B:民用热负荷 C:室温调节
D:生产用热负荷 E:工业用热负荷
19、受资源性生态要素影响的地区包括。A:水环境与水源保护区 B:绿化保护地区 C:文物保护地区
D:自然环境保护地区 E:旧成文物保护区 20、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是指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它们在近期内__的可能,以及它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A.建设 B.发展 C.改进 D.规划
21、我国城市人口的劳动构成按居民是否参加工作,分为__。A.基本人口 B.服务人口 C.劳动人口 D.非劳动人口 E.非基本人口
22、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作用主要有。
A:公众参与能够有效体现城市规划的基础化 B:公众参与能够有效体现城市规划的法制化
C:公众参与使城市规划有效应对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D:公众参与将导致城市规划的制度化
E:公众参与可以保障城市空间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生产,存储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必须设置在何处__ A.认为合理的位置
B.认为符合防火要求的地方 C.城市边缘
D.认为是安全的地方 E.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
24、城市建设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包括。A: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 B:节约用地,节省建设投资 C:尽量少占农田 D:保护古迹与矿藏
E: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
25、雅布斯运用社会使用方法对美国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调查,她认为街道要有趣,就要有生命力,要有生命力应具备的条件有。A:街道必须是安全的 B: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
C: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地有使用者 D: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 E: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
2.云南省城乡规划法 篇二
关键词:矿产资源规划,实施评估,建议,云南省
云南省矿产资源规划是云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指导性文件,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值此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之际,本文在总结云南省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成效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的几点建议。
一、云南省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成效及问题
(一)云南省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成效
云南省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以来,在超前谋划发展举措、统筹协调工作布局、规范矿产开发管理、引导资金加大投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找矿实现重大突破,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得到加强。2008~2015 年,全省累计投入勘查资金158.9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5.34 亿元,省财政资金14.44 亿元,社会资金129.92 亿元。评价了香格里拉普朗铜矿、鹤庆北衙金矿、镇康芦子园铅锌矿、麻栗坡钨矿等4 个超大型矿床和保山西邑等15 个大型矿床,发现了景洪大勐龙铁矿等一大批重要找矿信息。
除铜矿、铝土矿外,规划确定的煤、铁、磷、钨、铅锌、锡、金、银等重要矿种的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目标均已超额完成。
2.重要矿产资源开采量稳步增长,基本实现了资源可持续供应。云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对18 种主要矿种进行了开采总量规划,其中钨、锡、锑、稀土4 种为约束性指标,煤、铁、锰、钛、铜、铅、锌、镍、金、银、铝土矿、盐矿、硫铁矿、磷矿14 种为预期性指标。
钨、锡、锑等限制性矿种的总量控制指标均处于超标状态,除铜、铅、锌外其余矿种的矿产品产量却达不到规划目标。
3.资源利用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合理利用与保护水平不断提高。
(1)矿山总数得到控制,大中型矿山比例逐年提高。截止2014 年底,全省矿山总数减少至7686 个,其中大中型矿山企业304 个(大型64 个、中型240 个),占3.96%;小型和小矿企业7382 个,占96.04%。矿山企业从业人员34.32 万人。
2008~2014 年,云南省矿山企业总数逐年下降,大中型矿山比例逐年上升。
(2)矿产资源开发布局逐渐趋于合理。规划期内严格执行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勘查区、禁止开采区、限制开采区、重点开采区的管理规定。禁止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内的矿山逐步退出,重点勘查区内的探矿权数稳中有降,重点开采区内的矿山数稳中有升,基本实现规模勘查、规模开采。
截止2013 年6 月30 日,全省重点勘查区内的探矿权由2007 年底的1013 个减少至901 个。禁止开采区内矿山数由基期年的638 个减少至367 个。限制开采区内矿山数由基期年的393 个减少至343 个。重点开采区内矿山数由基期年的2003 个增加至2197 个。
(3)重要矿产“三率”水平明显提高。根据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为查清云南省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开展了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与评价工作。
云南省重要矿种开采回采率除钨矿未达到规划目标外,其余矿种的开采回采率均已达到规划目标;选矿回收率除锡矿、岩金未达到规划目标外,其余矿种的选矿回收率均已达到规划目标。
4.矿区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绿色矿山建设初见成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力度不断增大,多年累计治理矿山数达1542 个,综合治理面积累计8218.96 公顷,投入矿山环境治理资金累计约29.32 亿元,来源主要有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及企业自筹三方,以企业自筹为主。
全省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建设总面积为933.57 公顷,为矿山占地总面积的2.55%,进行过重建工作的矿山有36家,占调查矿山总数的1.2%。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建设总投资历年累计约为3.5 亿元。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建设成效较好的企业有滇池周边磷矿、滇池东岸关停矿区、个旧锡矿、华宁向阳煤矿等。
从2010~2013 年,云南省分四批成功申报了28 个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其中金属矿山17 个,非金属矿山11 个。试点单位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成为全省推动绿色矿山建设的示范和动力。
5.矿产资源管理能力大幅提升。云南省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在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的实施中不断深化,基本建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矿政管理体系。特别在大力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建立完善矿业权管理制度、规划审查制度、清理整顿矿业秩序等方面,既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进一步加强了宏观调控能力。全省的矿产资源管理基本形成了市场有序、管理有规、监督有力的局面。
(二)云南省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亟待加强。从规划评估结果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效果不佳,钨、锡、锑等限制性矿种的总量控制指标均处于超标状态,除铜、铅、锌外其余矿种的矿产品产量却达不到规划目标。
云南省钨、锡、锑等限制性矿种的总量控制指标均处于超标状态,主要原因是云南省钨、锡、锑等限制性矿种多为共伴生矿产综合回收。如马关都龙锌锡多金属矿是云南省发现的又一大型锌锡矿区,锡矿伴生在锌矿中,储量达到大型规模;云南钨矿的分布多与锡矿产于同一构造岩浆带中,已探明的钨矿储量中约有52%属于与锡共、伴生矿产。
除铜、铅、锌外其余矿种的矿产品产量却达不到规划目标,主要原因是部分矿种制定的矿产开采总量调控指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估计不足;由于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对矿产资源需求减少,矿产品价格低迷;加之受矿床规模和矿体赋存状况的制约,云南省多数矿山开采规模均较小,抵御市场影响能力较弱,导致大多数重要矿种矿产品产量均低于规划目标。
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仍需优化。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管理制度实施力度不够。由于历史原因和地质工作的新进展,加之矿产开发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一直未能解决,在规划执行过程中,禁止勘查区和禁止开采区矿业权难以及时终止,限制勘查区和限制开采区政策边界模糊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山布局调整的进程。云南省部分矿权仍位于禁止勘查区和禁止开采区内。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基期为2007 年,随着地质工作程度的加深和禁止区范围的变动,部分规划分区的划分不尽完全合理,如禁止勘查区、禁止开采区范围过大或不够准确,导致部分合理勘查、开采的矿权位于禁止区内,阻碍了当地矿业经济的发展,妨碍了规划的实施和规划目标的实现。
大中型矿山仅占全省矿山总数的3.96%,小矿数量依然偏多,矿产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不高,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等“多、小、散、乱”局面虽有所改变,但个别地区仍然存在“散、乱”现象。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布局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相适应,通过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管理引导矿业权合理设置,引导资源产业空间布局,是下一步规划编制实施的重点。
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任重道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投入资金少,多数矿山复垦项目因生产需要不能及时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效果不甚令人满意,工作任重道远。
主要原因:一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纳不到位;二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逐步在编制;三是“边开采、边治理”目前做不到;四是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4.规划编制滞后,影响各项目标指标的落实。云南省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基期年为2007 年,规划期是2008~2015 年,省级矿产资源规划发布实施的时间为2010 年8 月,各州(市)、县(市、区)级矿产资源规划批准实施的时间为2011 年4 月,有2~3 年时间处于规划审查落实的空白期,影响各项目标指标的落实。
5.规划的地位和作用需进一步提升。现有法律、法规对规划的定位和作用没有明确规定,加上人们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龙头”作用不能充分得到发挥。
二、云南省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规划基础研究工作
规划基础研究是决定规划质量的关键。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将基础研究报告作为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全面、系统地反映规划基础研究的成果。云南省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在基础研究阶段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深刻领会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政方针和全国规划的要求;第二,摸清资源家底,客观地分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客观评价全省矿产资源的优势、劣势;第三,客观分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第四,切实了解矿政管理的需要,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的重点问题;第五,分析三轮规划与二轮规划的不同,确定全省矿产资源规划的重点。
(二)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
云南省矿产资源规划编制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做好衔接,要与相关行业规划做好衔接。
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内,严格执行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的原则。省级规划要做好与全国规划的衔接。开展全省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的同时,在做好规划基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全国规划编制,提供基础数据和重大问题研究成果,夯实全国规划编制的基础,确保全国规划主要目标、控制指标、主要任务的分解与落实等。市县级规划要做好与省级规划的衔接,确保省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要在市县级规划中分解落实。
(三)坚持开门编制规划,对各类目标任务充分论证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云南省成立了以省国土资源厅主管领导领衔,各相关厅、局、矿业集团、地勘单位组成的“云南省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从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各类目标任务的确定,到规划论证阶段,要广泛征求各成员单位、州市级人民政府、相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对规划各类目标任务、重大工程等进行论证,并充分听取公众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四)加快编制进度,确保省市县三级规划按时完成
2015 年8 月,省国土资源厅在昆明召开全省第三轮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培训会,正式启动全省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省级规划由云南省地质调查局承担,市县级规划应尽快落实好编制经费、技术单位和人员。各市、县人民政府要落实规划编制工作经费并及时拨付到位,保障规划编制工作按时顺利完成。各技术单位要加快规划编制进度,争取于2016 年底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避免由于规划编制滞后而影响各项目标指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孟旭光.国土资源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2]孟旭光.积跬步至千里——国土规划与国土资源规划探索文集[C].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1
[3]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统计年鉴(2008-2015年)[R].昆明:云南省统计局
[4]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矿山开发利用统计年报(2008-2014年)[R].昆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
[5]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2007-2014年)[R].昆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
[6]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报告[R].昆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
[7]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报告[R].昆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
3.云南省城乡规划法 篇三
【关键词】 免疫规划知识;调查;竞赛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49-02
1986年,国务院批准每年4月25日开展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以下简称“预防接种日”)活动[1]。2011年4月25日是全国第26个“预防接种宣传日”,宣传主题是“接种疫苗,宝宝健康”。为宣传免疫规划和预防接种对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意义,普及免疫规划知识,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昆明春城晚报举办了一次免疫规划知识有奖竞赛。本文拟通过对参赛人员基本情况和得分情况的分析,初步了解关注免疫规划知识人群构成和有奖知识竞赛的宣传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时间和对象 2011年4月在昆明春城晚报连续刊登免疫规划知识宣传材料和竞赛试题。参赛人员无性别、年龄等限制,答卷在2011年4月底邮寄回主办单位即可。每人限填1份答卷,多填无效。试题共20题,每题1分,回答正确1题得1分,12分为及格。参赛人员同时填写个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调查内容为人员基本信息和参赛得分。
1.2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包,不同组别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共调查279人。男性112人,女性167人。平均年龄42±15岁,年龄范围5-78岁。各年龄组(<20、20-、30-、40-、50-、60-岁)人数分别为4、50、92、38、49、和40人,年龄不详6人。30-岁组人数最多,占33%;其次是20-岁和50-岁组。按文化程度分,本科以上、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分别为12、75、74、55、24、32人,不详7人。本科学历最多占26.9%;大专及以上学历共占57.7%。不同职业中,机关事业单位、教师、医疗系统、退休、自由职业和学生分别为74、15、55、35、59、7人,不祥34人。昆明4城区241人、昆明其它区(县)10人,共占90%;省内其它州(市)27人,外省1人。
2.2 得分情况 平均得分17.4±2.6分。61人得20分(满分),占21.9%;67人得18分,占最大比例(24%);17分及以上得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3.8%;少于12分的人数仅为8人,占2.9%。小于30岁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和教师、学生均为满分。以12分为及格分数线,男、女及格人数为108和163人。各年龄组及格人数分别为4、50、90、37、46、和38人,年龄不详6人。按文化程度分,及格人数分别为12、75、72、52、23、30人,不详7人。不同职业及格人数分别为73、15、54、34、56和7人,不详32人。昆明4城区及格235人、所属其它区(县)及格9人,其它州市和外省为26和1人。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和地区人员及格比例无统计学差异。
3 讨 论
通过每年4月25日的预防接种日的宣传活动,有助于动员公众关注预防接种工作、增强广大群众使用疫苗防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做好预防接种工作。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是提高宣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次有奖知识竞赛就是改进免疫规划知识宣传形式的积极尝试。
本次竞赛活动无任何限制。参赛人员中女性约为男性的1.5倍。平均年龄42岁,多为中青年人。40岁以下和50岁以上人员占有最多比例。大专及以上高学历人员占到总人数的57.7%,与其相对应的具有较稳定工作人员,包括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等比例也达到64.1%。以上结果显示女性、婚育适龄人员和老年人比较关心与儿童预防接种相关的内容;高学历和工作稳定的人员有意愿学习与健康有关的教育知识。有调查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家长其计划免疫知识掌握程度越高,母亲掌握程度最高[2];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的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差异性较大,儿童外祖父母、祖父母计划免疫知识得分明显低于父母亲组[3-4]。本次竞赛中,及格人数达到97.1%。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等人员的及格比例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参赛人员不够多有关;也可能因为答案也在免疫规划知识宣传材料中。这种情况也说明本次活动起到了有效的宣传作用。
免疫规划知识的普及与公众自身健康意识有一定关系,也与宣传形式的科学合理密切相关。本次竞赛中,得满分人员主要是30以下和具有高学历者。这些人有条件和能力从多方面获得自身需要的知识。但在农村地区,乡村医生仍是群众获取免疫规划知识的主要渠道。通过提高乡村医生的预防接种知识水平也是落实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的有效手段。以有奖竞赛的方式宣传免疫规划知识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参赛人员居住地为昆明各区(县)的比例达到了90%,这说明这种形式更适合在城镇地区开展。在当前信息来源渠道众多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广泛使用各种宣传方式、尽可能地深入宣传免疫规划知识,保证宣传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
[2] 张爱华,于永.栖霞区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2009,47(32):108.
[3] 蒋世和.社区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调查分析[J].西南军医,2007,09(02):48-49.
[4] 李俊華,柴良梅,王金玲.3380名农村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05):506-507.
4.云南省城乡规划法 篇四
(云政发[2014]20号)
各州、市、县、区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
现将《云南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云南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全省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以“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为基本方针,坚持政府主导与居民参加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保障水平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三条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形式。第四条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具有云南省户籍的城乡居民(以下简称参保人),可以在户籍地县市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第五条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未年满60周岁的参保人应按照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缴费档次,按年缴纳,多缴多得,并将需要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存入个人养老保险存折(卡)或社会保障卡。
第六条 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将集体补助纳入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筹资范围。鼓励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等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每年记入个人账户的补助、资助金额之和不超过本实施办法设定的最高缴费档次标准。
第七条 县级以上政府对参保人给予补贴。
(一)参保人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时,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支付基础养老金。在此基础上,对累计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参保人,缴费年限每增加1年,州市、县两级财政每月加发不低于2元的基础养老金,州市、县两级财政具体分担比例由州市人民政府确定。
(二)参保人按照规定缴费后,省财政给予每人每年30元的缴费补贴。在此基础上,对选择100元以上档次缴费的参保人,每增加缴费100元,给予10元的缴费补贴,但最高补贴标准每人每年不超过100元,所需资金由省财政承担50%,州市、县两级财政承担50%,州市、县两级财政具体分担比例由州市人民政府确定。
(三)对重度残疾人,从本实施办法实施之年起,省财政按照200元缴费档次标准逐年全额代缴养老保险费。对其他缴费困难群体,州、市、县、区人民政府可根据财力情况自行制定具体养老保险缴费补助办法。对符合享受养老补助条件的重度残疾人,省财政按月支付养老补助,支付标准与月基础养老金标准一致。
(四)参保人在领取待遇期间死亡,州、市、县、区人民政府应给予不低于600元的一次性丧葬补助金。第八条 县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机构为缴费参保人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政府对参保人缴费补贴、集体补助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等对参保人的缴费资助,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照国家规定计息。
参保人个人养老保险存折(卡)或社会保障卡中的养老保险费应按照参保人选择的缴费档次逐年划入其个人账户。
第九条 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满15年且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参保人,从年满60周岁的次月开始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且在本实施办法印发之前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不用缴费,自本实施办法实施之月起,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
(二)新农保或城居保制度实施时,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参保人,应逐年缴费,对其在年满45周岁到新农保或城居保制度实施时之间的未缴费年限,可在其年满59周岁当年一次性补缴相应年限养老保险费,并同时享受政府缴费补贴,但累计缴费年限不超过15年。
(三)新农保或城居保制度实施时,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参保人,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年限不少于15年。鼓励其在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后继续按年缴纳养老保险费,长缴多得。参保人在缴费期间未实现连续缴费的,可从中断缴费的次年继续缴费,其中断前后的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第十条 参保人领取的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按月实行社会化发放,支付终身。
(一)基础养老金:按照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确定的每人每月基础养老金标准执行,以及州、市、县、区人民政府加发的基础养老金。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
第十一条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和个人缴费档次标准。第十二条 已年满55周岁未满60周岁且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重度残疾人,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补助。但在未年满60周岁前应按年继续缴费,年满60周岁时按照规定享受相应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不再享受养老补助。
第十三条 参保人在领取待遇期间死亡,其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领取待遇的参保人自死亡次月起停止发放养老金,未及时办理养老金停发手续而多领取的养老金应予以退回。
第十四条 参保人在缴费期间户籍迁移、需要跨地区转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可在迁入地申请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一次性转移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按照迁入地规定继续参保缴费,缴费年限累计计算;已按照规定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无论户籍是否迁移,其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仍在原参保地领取待遇。
第十五条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优抚安置、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的衔接,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原参加新农保和城居保人员统一并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其新农保和城居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新农保和城居保的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尚未达到按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人员应继续缴费。已领取新农保或城居保养老金人员按照本实施办法继续领取养老金。
第十七条 新农保基金和城居保基金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基金会计核算办法和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单独记账、独立核算、实账运行,并按照国家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虚报、冒领。
第十八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等工作,按照规定披露信息,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财政部门负责研究落实财政补贴政策,将同级人民政府补贴、补助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履行基金监管职责,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存储、管理等进行监督和检查。审计部门对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发展改革、公安、民政、国土资源、农业、人口计生、监察、残联等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有关工作。
第十九条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监督制度,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登记、个人权益记录、待遇支付、基金预决算草案编制等工作,提供政策和业务办理咨询、个人信息查询、核对参保人缴费和领取待遇记录等服务,建立参保档案并长期妥善保存。
第二十条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机构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每半年应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进行核对,在行政村(社区)范围内对参保人的缴费情况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等领取记录进行比对,确保不重、不漏、不错。
第二十一条 各级政府应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加强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建设,科学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充实加强基层经办力量,为经办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设施设备、经费保障,实现精确管理、便捷服务;注重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中开支。基层财政确有困难的地区,州市财政可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二条 各级政府应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整合现有新农保和城居保业务管理系统,形成省级集中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衔接,纳入“金保工程”(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将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实现省、州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实时联网;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第二十三条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坚持不懈抓好政策宣传工作,全面准确地宣传解读政策,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注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活动,引导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踊跃参保、持续缴费、增加积累,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参保意识,确保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四条 各州、市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实施办法,在统筹考虑前期新农保和城居保工作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强化并统一有关保障和激励措施,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第二十五条 本实施办法所指的新农保或城居保制度实施时的具体时间:新农保制度初始实施时间是2009年12月1日,城居保初始实施时间是2011年7月1日,各县、市、区新农保或城居保制度的具体实施时间以国务院批准试点时间为准。
第二十六条 本实施办法自2014年6月1日起施行,已有规定与本实施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实施办法规定执行。
5.云南省城乡规划法 篇五
工作大纲
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二○一○年二月
目 录
1,规划编制背景
“十一五”时期我省水利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水利科技是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省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十一五”期间,水利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得到提高,水利科技总体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部份领域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而,水利科技为我省水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十二五”时期,我省水利科技发展与创新将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这为水利科技发展带来了一系新机遇和新挑战.(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加快水利科技创新.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水利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体现在水利工作中,就是要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既要考虑防止水对人的伤害,又要防止人对水的伤害;既要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要考虑节约和保护;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又要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要进一步转变水利发展观念,既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又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治水理念,创新水利发展模式,这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深入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使水利科技的进步成为我省水利事业发展的支撑和保证.(2)建设创新型云南需要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我省水利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份领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但是我省水利科技的总体水平与建设创新型云南的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创新程度不高,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率偏低,优秀科技人才严重不足,水利技术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利现代化建设对水利科技的需求.必须在理念上努力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在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在治水害兴水利的同时,遵循人水和谐的新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等领域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形成有利于水利科技创新的环境;在推动滇中等相对发达地区率先建设小康水利,现代水利的同进,加快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生存水利,温饱水利的建设步伐,消除影响水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提升水利行业整体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3)解决我省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需要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我省水情的突出特点是:“水多,水少,水脏,水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由此引起的水利问题层出不穷,必须针对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步伐,用现代治水理念,先进科学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建成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利用体系,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先进的水管理体系,力争在解决我省水问题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水利科技的新突破,取得新成效.(4)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水利现代化的关键是水利科技的现代化,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水利现代的根本目标,没有水利科技的支撑和保障,水利现代化就无从谈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就无法实现.注重提高供水保障能力,防洪保安能力,灌溉保证能力,山区抗旱能力,农村供电能力,以防洪抗旱减灾,民生水利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保护,遏制水土流失和修复河湖生态的目标和指标,明确提升水利法制化水平,提高水利行业能力,深化水利改革管理.进一步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云南省水利厅高度重视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为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水利科技发展的方向与任务,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科技的工作重点,切实推动水利科技进步,依照《云南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总体方案》,制定本规划.2,规划编制基础
2.1已有基础工作
2.1.1水利科技的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我省水利科研机构及广大水利科技人员紧紧围绕我省水利工作重点和突出的洪旱灾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改革与管理,防汛抗旱,行业能力建设等问题,积极开展水利科技专题研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跨越:一是“润滇工程”进展顺利;二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成效显著;三是人饮解困工程深得人心;四是灌区节水配套建设扎实开展;五是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明显加快;六是农村水电建设快速发展.水利改革与管理取得重大突破:紧紧围绕抓住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节约保护水资源这个主题,以增强发展后劲为目的,以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拓宽投融资渠道为内容,以强化水利工程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重点推进,取得突破性进展.防汛抗旱减灾取得重大成就:从水文气象预测,预报,预警,信息采集,到指挥调度,防汛抢险,广泛采用了先进科学技术,显著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水利科技信息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以水文,防汛抗旱指挥,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监测,水质监测,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为重点,基本建成覆盖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干支流控制性水利枢纽的计算机广域网,基础数据库,信息服务平台.农村水利建设实现重大进步:通过改造传统灌溉技术和设备,优化灌区水资源配置,三次开展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应用农村水电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了农村水利的现代化进程.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干流堤防及国际界河治理工作建设: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管理体系,科学安排洪水出路,有效规避,控制和分散洪水风险,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完善城市抗旱预案,努力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2.1.2重点科技专项研究进展取得成效
针对我省在维护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中遇到战略性,全局性和前沿性的问题,积极组织开展了重要应用技术和重点问题研究,并取得阶段性突破.一是围绕我省水利发展的重点,按照饮水安全标准,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重点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问题.开展了“云南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等课题;二是提出了有利于推进云南山区小型水利发展和解决山区“三农”问题,开展了云南“山区小康水利”建设与管理研究课题.三是根据我省为红土高原特点,从而确定不同地区旱作土壤量化指标,开展了“云南山区旱作灌溉制度研究”课题,近年来,共争取了4个水利部“948”项目,已有2个“948”项目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验收.优秀水利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各级水利(水务)部门和科研机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五年来,全省水利(水务)部门共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2.1.3水利科技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科技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对各地水利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近五年来共组织申报水利科技项目25个,立项完成9个.同时,不断加强科技项目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项目的立项审查审查制,专家评估制,合同管理制,加强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及时组织对已完成项目的验收,鉴定,对取得优秀成果的项目,积极组织申报省科技进步奖.2.1.4水利科技投入逐步增长
一是水利部,省科技厅对水利科技项目的支持有所增长,近五年来,共争取水利部,省科技厅水利科技项目立项9个,获得经费支持240万元.二是省级水利科技专项经费得到初步落实,经历了一个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的过程.1995年至2000年,省水利厅每年安排科研经费50万元,2001年至2007年,由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停止科研经费安排.2006年水利部出台《关于加强水利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增加水利科技投入的具体要求,我省水利科技经费投入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今年初安排下达了水利科技专项经费120万元.三是科研设计单位的科技投入有制度保障.如省水利设计院制定了“科技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每年从项目经费中划拨2%作为科技发展基金,用于全院的科技发展工作,近年来,全院科技发展基金每年保障在100万元以上.省水科院也制定了筹集水利科技经费的规定,凡是争取到水利部,省科技厅,省水利厅立项的科技项目,院里都安排20%的配套资金.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为全省水利科技发展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1.5水利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我省水利事业快速发展,为水利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到建设管理,从水利科研,到水利科技推广应用,为广大水利科技人员创造了不断学习,实践,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和广阔的舞台,与此同时,各级水利(水务)部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省水利厅制定了全省水利专业技术人才“653”培训计划,从2006年~2010年培训3000多名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全省完成培训人数累计达到1375人.省水利厅还成立了省水利工程高级工程师评审委员会,有力地促进了水利高级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各地各单位采取脱产深造,在职学习,培训讲座等形式,加强水利科技人才的培养.截止2007年底,全省水利行业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0080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有337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有442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占36.4%.2.1.6水利行业社团科技工作卓有成效
省水利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术交流窗口的作用,每年举办学术交流会,2002年~2004年,连续3年被省科协评为目标管理优秀学会奖,有效推进了我省水利科技创新.省水利工程协会2006年和2008年分别组织了全省“水利工程建设优秀项目法人”,“优秀项目经理”等评优活动,2007年开展了“全省水利工程优质润滇奖”,有力地鼓励和支持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省水土保持学会积极组织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参加水土保持科技咨询服务,为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省水利科技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各级水利(水务)部门的科技意识还不强,没有把科技工作真正摆到议事日程,在工作中加以研究落实.二是水利科研工作基础薄弱,针对全省水利突出问题的研究开展不够.三是水利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不大,习惯于传统技术,传统办法,全省水利科技含量不高.四是水利科技投入不足,难以支撑水利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五是水利科技管理工作不到位,机构缺失,人员缺位,经费缺乏,科技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2.2承担单位工作基础
本项目承担单位主要为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厅机关有关处室,厅直各单位及各州(市)水利部门配合相关规划工作.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是云南省唯一的水利水电行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是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支撑单位和水利科技服务单位,也是为全省各州市及县(市,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咨询,监测,质检,设计,水工模型试验等服务的单位之一.具有质检证,水文及水资源调查评价证,水土保持监测证,国家1级实验室证和工程勘察,工程设计,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资格证书.设有科研管理处,科技服务处和三个业务研究所(农田水利与水资源研究所,水工结构与材料试验研究所,水土保持与生态工程研究所)面向全省水利水电的主战场,从规划分析,勘测设计到材料试验和工程模型试验,形成了一个系统,多门类,多品种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是一个以科研和技术推广为主体的单位,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具有面向社会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主要承担水利行业带普遍性和综合性技术问题的试验研究,新技术推广,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安全监测,质量检验,技术论证以及技术咨询业务等;在促进科研成果,科技新技术的学术交流,合作,产业化方面有一定的实力,是一个集学术,科研,设计,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事业单位.在服务于我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成熟的研究成果和奖励二十余项.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建成以来,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应用技术的试验与推广工作,水利水电课题研究和项目攻关;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试验,推广;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咨询服务的省级科研机构.按水利科技服务于水利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对云南水利水电建设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并紧紧围绕云南水利水电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云南水利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支撑.云南省水科院参与编制了多项规划:如《云南省水利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云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云南省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专项规划》,《长江,珠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云南省宣威市“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昆明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2006年—2015年)》,《洱海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昆明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等.规划目标与主要任务
3.1规划目标
“十二五”期间,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整体得到较高的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完备,科技创新机制完善高效,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转化有机衔接,一批事关水利发展与改革的重点科技问题得到解决,先进科技成果较广泛应用,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科技投入满足创新需求,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水利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要由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45%,基本满足建设创新型云南对水利先进水平的要求.3.2主要任务
《云南省水利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在系统总结我省水利发展,特别是水利科技的成就,分析,梳理“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挑战,研究水利科技发展重大需求;(2)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水利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水利治水新思路为指导,明确水利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确定规划原则和目标;(3)深入研究重大科技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我省水利科技研究重点与关键技术;(4)紧紧围绕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中心任务,提出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国内及国际先进技术引进,以及水利技术监督的目标与任务;(5)进一步明确水利科技体制改革方向,提出构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高质量的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高效率的科技管理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任务;(6)研究水利科技规划顺利实施所需的政策,资金,人才,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3.3规划水平年
云南省水利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现状水平年为2010年(以2008年或2009年资料为基础,分析确定2010年水利发展指标),规划水平年为2015年,展望到2020年.主要工作内容 根据上述规划编制目标和主要任务,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4.1水利科技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4.1.1水利科技的成就
回顾并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云南水利科技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4.1.2水利科技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省水利基础设施还很薄弱,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水利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水利行业在新时期肩负着支撑发展与保障安全的双重任务,不仅在防洪减灾,灌溉,排涝,供水,河道整治,防治水土流失与水能利用等方面要应对新的压力与挑战,而且还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中日趋复杂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环境水生态系统保护等治水新思路.总结水利科技面临的重大挑战.分析问题与不足,剖析其原因.4.2水利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4.2.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为先导,以教育为基础,以人才为根本,以投入为保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科技攻关,成果推广运用和人才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到2015年,科技对水利的贡献要达到45%,为我省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4.2.2基本原则
(1)依法治水,科学治水,以人为本,促进可持续发展.按照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深入探索水利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认识和创造性地解决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因地制宜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针对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水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该地区的水利科技发展模式和重点方向,全面推进区域科技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全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3)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围绕云南省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可持续发展和全省安全的重大需求,凝炼水利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势力量,力争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4)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针对我省水问题和水资源的特点,在我省具有相对优势或者战略需求的关键科技领域,加强原始创新,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精心组织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攻关,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研究,促进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重视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5)实行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重视市场在水利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全省创新潜力,利用一切有效的创新资源,促进水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6)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按照水利现代化的要求,继续加强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应用范围广,发挥作用大,具有代表性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云南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工程,水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等,用高新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4.2.3总体目标
水利科技要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和发展中的宏观战略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不断增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力争水利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为云南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4.3“十二五”期间水利科技研究重点与关键技术
提出以下领域的研究重点方向和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1)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2)防灾减灾(3)水资源安全保障(4)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5)以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为中心的农村水利(6)河湖整治(7)节水型社会建设(8)水土流失治理和监测预报(9)高新技术应用
4.4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结合“十二五”期间水利科技研究重点与关键技术,从健全科技推广机构,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增加科技推广资金投入,加强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等角度,确定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重点任务.4.5水利技术监督
以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为基础和依据,从水利技术标准,计量工作,技术监督体系,监督机制,监督队伍和信息网络建设角度,确定水利技术监督的重点任务.4.6水利科技创新体系与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从省级,地方两个层面构建专业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合理,人员精干高效,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水利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提出“十二五”期间水利科技研发体系建设任务与内容.按照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总体布局和目标要求,规划水科学省级实验室,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方开放试验室,研究中心,水利科研基地,水利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任务与内容.4.7水利科技体制改革
从深化水利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制,探索建立新的内部运行机制,推进地方和科研机构的改革,建设高效率的科技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继续推进水利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容和任务.4.8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从领导,机构,管理,创新,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角度和层面,探讨水利科技持续和协调发展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5,技术路线
在水利厅科外处领导下,规划编制单位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将组织了解全省水利发展形势与科技需求的专家,各州(市)水利科技人员,通过会议咨询,需求征询方式,广泛收集资料,系统整理,汇总分析,编制规划初步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广泛征求意见等方式,提出最终规划成果.规划编制技术路线见图1.6,预期成果
编制完成《云南省水利科技发展 “十二五”规划》.7,主要承担人员
项目组织单位:水利厅科外处
项目承担单位: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云南省水利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大纲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ze则 水利科技成就总结 水利科技挑战分析 水利科技总体目标 主要内容
6.云南省城乡规划法 篇六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在确定意外伤害保险的保险责任时,__条件无需满足。
A.被保险人遭受了意外伤害
B.意外伤害由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C.被保险人死亡或残疾
D.意外伤害是造成死亡或残疾的直接原因或近因
2.交易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金融交易市场是__。
A.外汇市场
B.货币市场
C.期货市场
D.资本市场
3.比例再保险的责任限额计算基础是____ A:100万元
B:300万元
C:400万元
D:700万元
4.下列行为中,不能明确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有__。
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B.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C.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D.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5.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有()
A.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
B.10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C.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D.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E.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6.企业财产保险的承保责任中,保险人应承担的必要合理的费用支出不包括下列哪种费。用__ A.抢救保险财产,搬运至最安全地点临时存储的费用
B.洪灾后,清理保险财产而支付的清理淤泥的合理费用
C.公安、消防救火所损坏的消防器械 D.雹灾过后,修理保险财产以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费用
7.不以均衡纯保险纲为计算基础,而以修正后的纯保费作为基础计算而得的准备金称为____ A:按月或按周进行给付
B:按周或按季进行给付
C:按季或按半年进行给付
D:按半年或按年进行给付
8.张某在保险营销员资格考试过程中作弊,被考官当场抓住,考官要求其离开考场,张某非但不离开,反而动手将考官打倒在地,对于张某的此种行为,下列处罚决定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是__。
A.停止其继续参加考试
B.宣布其考试成绩无效
C.该申请人在2年内不得参加资格考试
D.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9.按照我国现行企业财产保险条款的规定,__不属于不可保财产。
A.企业所有的铁路、码头等
B.不属于一般性的生产资料或商品的财产,如土地、矿藏等
C.违章建筑,非法占用的财产
D.处于运输途中的货物
10.就解释效力而言,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保险法的解释属于____ A:自主投资
B:参与决策
C:获利机会
D:参与经营
11.能同时启动内源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引起DIC的是
A.羊水栓塞
B.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C.广泛创伤
D.大型手术
E.严重感染
12.保险人在保险代理范围内委托保险代理人的代理权属于__。
A.追认权力
B.明示权力
C.默示权力
D.委托权力
13.保险公司只能向取得《资格证书》且__的人员发放《展业证》。A.品行良好
B.具备两年以上从业经验
C.经保险行业协会登记注册
D.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14.国际上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其中由所有参加保险人为自己办理保险而合作设立的法人组织是____ A:税前利润
B:税后利润
C:保费
D:保证金
15.关于推动人身保险产品创新因素的说法,__项有误。
A.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是人身保险产品保持创新趋势的外部动力
B.新技术、新渠道的出现推动了保险产品创新
C.人身保险市场消费需求出现的新趋势迫使保险公司进行产品创新
D.混业经营抑制了保险产品创新的空间
16.保险销售人员衡量合格准保户的基本标准是__。
A.有保险需求、有缴费能力、符合核保标准、容易接近
B.与销售人员相识、有缴费能力、符合核保标准、容易接近
C.有投资欲望、有缴费能力、符合核保标准、容易接近
D.有固定职业、有缴费能力、符合核保标准、容易接近
17.是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依照法律和契约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A:损失保险
B:保证保险
C:信用保险
D:责任保险
18.张某是某企业的销售人员,随身携带盖有该企业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便于对外签约。后张某因收受回扣被企业除名,但空白合同书未被该企业收回。张某以此合同书与他人签订购销协议,该购销协议__。
A.不成立
B.无效
C.可撤销
D.成立并生效
19.互助保险的互助范围以____为限。
A:社会救济
B:社会福利
C:保险
D:社会保险
20.下列选项中,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是__。
A.甲、乙二人约定,如果甲的儿子考上军校,甲就把房子租给乙
B.王某与李某约定,如果王某按期支付货款给李某,李某就不到法院起诉王某
C.张某与赵某约定,如果张某将黄金50克卖给赵某,赵某就将古字画送给张某
D.丙和丁约定,丁的儿子十八岁时就送他一台电脑
21.为了保障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大多数国家的保险法都规定了保险人的__。
A.保险业务量与实有资本金的比例
B.保险业务量与净资产额的比例
C.保费收入与偿付能力的比例
D.保费收入与净资产额的比例
22.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障被保险人利益、保证偿付能力的原则,提取__。
A.各项责任准备金
B.公积金
C.保险保障基金
D.预提费用
23.所谓近因,是指______。
A.时间上与损失最接近的原因
B.空间上与损失最接近的原因
C.造成损失的最直接、最有效、起主导性作用的原因
D.造成损失的第一个原因
24.关于固定股利政策,正确的说法包括__等。
A.不利于公司树立稳定发展的良好形象
B.固定股利的缺点在于在盈利不佳时会削弱公司的财务实力
C.会给股票带来负面影响
D.不利于投资者增强对公司的信心
25.关于推动人身保险产品创新因素的说法,__项有误。
A.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是人身保险产品保持创新趋势的外部动力
B.新技术、新渠道的出现推动了保险产品创新
C.人身保险市场消费需求出现的新趋势迫使保险公司进行产品创新
D.混业经营抑制了保险产品创新的空间
26.{单选26}
27.{单选27}
28.{单选28}
29.{单选29}
30.{单选30}
31.{单选31}
32.{单选32}
33.{单选33}
34.{单选34}
35.{单选35}
36.{单选36}
37.{单选37}
38.{单选38}
39.{单选39}
40.{单选40}
41.{单选41}
42.{单选42}
43.{单选43}
44.{单选44}
45.{单选45}
46.{单选46}
47.{单选47}
48.{单选48}
49.{单选49}
7.云南省城乡规划法 篇七
漾濞彝族自治县是典型的民族贫困地区, 是少数民族聚集地,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6.7%, 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47.3%。漾濞县也是云南省73个、大理州9个国家级重点扶持县之一。本文利用1999—2008年十年来漾濞县城乡居民消费的各项具体数值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进行统计分析, 以了解漾濞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
1 漾濞县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差异比较漾濞县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差异比较
注:数据来源于1999—2008年《漾濞县统计年鉴》
分析上表可以得出:近年来漾濞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 消费支出也在不断攀升, 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处于较高水平, 这表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居民的消费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 当收入水平上升时, 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会递减, 且低收入水平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会低于高收入者水平, 漾濞县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波动较大, 但整体仍呈下降趋势, 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速度大大高于城镇居民, 这是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相对应的。漾濞县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都呈下降趋势, 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 反映出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高于城镇居民, 从下降速率比较, 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速率比城镇居民快, 这与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特征有关。
2 近年来漾濞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比较分析
(1) 农村居民总体消费水平较城镇居民低。
2008年, 农村居民人均购买生活消费支出仅为1628元, 而城镇居民人均购买3987元, 是农村居民的2.5倍, 人均购买量比农村居民高出2361元。
(2) 农村各分类消费品消费普遍低于城镇。
2008年, 农村居民人均购买食品类435元, 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类1450元, 是农村居民的3倍, 比农村居民高出 1015元;农村居民人均购买衣着类、居住类、家用设备和日用品类、交通通信用品类、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用品类、医疗卫生保健用品类、其他杂项用品类为1166元, 相应地城镇居民则是3987元, 是农村居民的 3.5 倍。相差较大的依次是居住类、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用品类、衣着类、交通通信用品类、其他杂项用品类 (主要是金银首饰及民俗用品) 。
(3) 城乡消费结构存在差异。
总体分析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比重高于城镇居民, 而服务性消费比重低于城镇居民。具体来看, 城乡居民购买食品类的比重都很高, 分别为 29.42 %、23.12 %, 说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仍以温饱为主。但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中, 绝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自产自食, 因此, 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远高于城镇居民, 此外衣着消费、家庭设备及服务消费、交通通信支出、文教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则表现出城镇居民消费比重高于农村居民, 表明农村居民在精神享受与寻求发展上滞后于城镇居民, 且这些支出与消费总额相关性较大, 有较高需求收入弹性, 如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加大, 这部分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会进一步加大。
3 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低于城市居民的原因分析
3.1 农民收入不稳定
消费函数理论指出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 但这种收入并不是现期收入, 而是一生的收入或持续3年以上的固定持久收入。决定一生收入或持久收入的是未来收入的预期。当人们的收入预期越稳定, 消费支出越多。相反, 即使现在收入水平高, 但如果未来预期收入不确定性高, 那么, 人们也不敢增加消费, 而要把部分收入储蓄起来, 以防患于未然。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引起居民不确定性支出增加, 导致当期消费减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 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由单一的农业生产收入转向包括劳务收入在内的其他来源收入占有相当比重, 务工收入使得农民收入受经济波动影响显著, 同时, 农业本身存在的受自然条件限制大,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的各种不利因素也给农村居民的未来生活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农村地区的长期落后带来了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落后和城乡消费环境的巨大差异, 根据预防性储蓄动机理论, 发达城镇居民的储蓄目的是为更高层次的消费做准备, 消费结构随产业结构的顺次发展而发展, 而比较之下, 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动机极强, 从而降低了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
3.2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目前漾濞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1。城乡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导致了城乡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和消费环境的差异, 但漾濞县农民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 这与近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有关, 另外当地农村消费需求长期高涨, 须考虑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以满足广大农民消费需求。
3.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中国农村地区几乎没有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所拥有的医疗保险、养老金等在农村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农民要考虑到未来养老、医疗、孩子上学等问题的情况下, 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 而且难以在短期内提高。此外, 农村消费环境较差, 消费制约因素多, 城乡思想观念差异较大, 农民比城市居民更崇尚节俭等原因也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城市居民的原因。
4 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 拉动当地消费市场的建议措施
4.1 加大农民的社会福利保障, 提高农民收入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上的差异, 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大力支持农村地区的发展, 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力度,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就当地而言, 应该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如种植核桃, 鼓励发展壮大乡镇企业, 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带动当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思想。要努力实现农民增收, 提高农民收入, 将当地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引入良性循环轨道: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提升→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农村居民购买工业产品的能力提高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缩小) →工人充分就业→城镇居民对农产品消费需求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
4.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农民的实际福利, 减少当前农民所面临的后顾之忧, 从根本上激发广大农村市场的消费力量, 把乡村居民的潜在需求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
4.3 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
由于受到收入低水平的影响, 农村居民对未来消费的预期并不乐观, 影响其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消费信心不足。因此, 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 转变其消费观念, 提高消费的素质, 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减少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4.4 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
提高农民的消费环境, 首先, 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乡基础的设施的差别是城乡消费环境差别的重要因素。其次, 应该优化农村的市场环境, 使农民的消费能够快捷便利。再次, 要优化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农民进行消费教育, 引导农民正确消费。最后, 加快农村流通业的发展, 发挥流通业对农村的积极作用。另外, 在改善农民消费环境的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应当使农民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5 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缩小城乡消费差异
政府要实行城乡一体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平等享有公共产品,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 也是增加农民消费的基础。农村的纯公共产品, 如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和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等应由政府完全提供, 农村的准公共产品也应当以政府供给为主导, 可以吸纳社会或企业资本进行投资。另外, 政府有必要取消户籍制度的约束, 增加农村居民的自由流动性, 为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保障。这些措施也将是当地政府的惠民政策得以实施的一个良好契机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曹俊杰, 高峰.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差异之比较[J].经济问题, 2004 (3) :74-76.
[2]胡雪萍.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与扩大农民消费需求[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7) :24-27.
[3]刘文斌.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制约[J].经济研究, 2000 (9) :13-16.
[4]张志敏.9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 (11) :52-56
[5]龚志民, 毛中根.论我国目前农民消费偏低的原因及对策[J].消费经济, 2002 (2) :49-51.
8.云南省城乡规划法 篇八
关键词 城乡统筹 ;模式 ;路径
中图分类号 127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0.021
Abstract The related element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of Hainan Province, China were analyzed and then used as basic conditions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Hainan should be focused on construction of center towns, based on which a development mode of an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tegrating network-like spaces of multiple centers was established, And 4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aths, i.e. towns and villages, populations, industry and ecological space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 Mode ; Path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开始实施,对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和农民收入增加,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并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从城和乡两个维度发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要素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机会公平,加快乡村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意在从制度上创造条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随后,国家召开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新型城镇化问题,并相应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同样重视城乡统筹,如该规划提出四化同步与统筹城乡的原则,专门在第六篇阐述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从全国来看,各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条件不同,探索的模式也各有差异。海南省政府在全国第一个编制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设计了产业体系、城乡体系等七大实施路径。陈哲研究海南省城乡统筹水平时发现,县市城乡统筹度可分为5类,海口、三亚和儋州各为一类,文昌、琼海、万宁、陵水、澄迈和昌江为一类,剩下的市县为一类;呈现东高西低,滨海高、内陆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滨海旅游地区城乡统筹度普遍较高于同级别工业发展地区[1]。基于海南省城乡统筹的现实差异性,从影响的要素分析角度研究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 相关要素与城乡统筹发展
1.1 城乡统筹的要素
官卫华和陈雯认为,城乡统筹工作应围绕“人、地、钱、设施”等核心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统筹城乡人口和社会资源,解决人往何处去;统筹城乡空间布局,解决地往何处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统筹城乡公共服务[2]。陈哲对海南的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是拉动低统筹度地区发展的关键因子;省内旅游县市的城乡统筹度高于工业县市和农业县市,旅游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城乡统筹水平[1]。从城乡统筹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城乡人口数量与城镇的空间结构是城乡统筹的现实基础,很大决定了城乡统筹的路径选择。产业发展是经济水平的表现,也是城乡统筹的关键支撑,是要素在城乡流动的主要动力。城乡基础设施是城乡统筹的空间载体,是城乡要素流通的先决条件,同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直观反映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生态环境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约束变量。作为一个岛屿型经济体,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与发展路径与全国总体情况及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区别。岛屿型经济体,陆地面积小;经济总量小,人口规模、城镇规模较小;农业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特色产业结构明显;生态环境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又对资源开发带来生态约束;把全岛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等等。因此,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应该考虑人、城镇空间结构与基础设施,岛屿经济体与特色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因素。
1.2 人与城镇空间结构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既要加量,增加城镇居民数量,又要提质,改善居民生产生活质量。海南省人口总量小,2014年年末常住人口903.48万人,城镇化率为53.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7.65%(数据来源于海南统计年鉴-2015,如无特别说明,以下同)。从前三大城市来看,海口、三亚和儋州市常住人口分别为220.07万、74.19万和96.96万人,城镇人口168.60万、52.65万和 47.18万人。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如把海口、三亚和儋州市所有城镇人口当作城区人口,它们分别属于Ⅱ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2014年户籍人口916.34万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分别为571.29万和345.01万人。就业结构看,三次产业的比例为42.56、12.65和44.79,就业人数为231.14万、68.68万和243.28万人。可以认为,海南省自身农民就地城镇化压力较大,吸引和容纳外来人口就业的能力不足。开发的房产多为外省人购买,商品房空置率较高,候鸟式居民不足以推动海南省城镇化。
nlc202309090635
从城镇空间结构看,规划和现实都已经形成了以既有市县城镇为基点、环路环海岸线开发的格局。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全省一盘棋的角度,提出“一环、两极、多点”的总体结构,明确全省开发空间资源配置的总体路径是两极引领、多点支撑、就地就近和产城融合[3]。沿海市县在规划建设新区时,主要面向沿海湾区,如乐东县的九所新区,儋州市的滨海新区。各地建设了大量旅游导向的休闲度假区,如三亚市亚龙湾、海棠湾,陵水县清水湾,万宁市香梅湾,琼海市博鳌,文昌市高隆湾、月亮湾等等。传统的乡镇、农场场部加快了产业小镇、风情小镇的建设,吸纳了农村人口的聚集居住。但仍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各市县房地产开发库存过多,环岛周边开发有城无人、产业空心等问题明显。由于工业的“嵌入式”发展,产业的“孤岛式”发展以及多元主体所造成的经济分割,致使海南城乡之间只有一些功能点,而没有高效连接的城乡功能网络[4]。
通过发展交通和通讯,可以缩短地区间的时空距离,扩大地区和居民间的经济联系。目前,环岛高速、海文高速和海屯高速都已经开通,环岛高铁已运营,省道、乡村公路路网基本构建,县(市)城镇水、电、路、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健全。但仍存在部分县(市)城镇通达不便利,公路密度低,村庄道路状况差等问题。农村比较分散,规模小,虽历经文明生态村、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基础设施差、公共品不足、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
1.3 岛屿经济与特色产业结构
岛屿经济的特征是远离核心经济圈、参与分工不足,内部市场有限、依赖于贸易的发展,物流成本高,大众心理距离远和心理成本较高等。海南岛还未建成连接大陆的跨海通道,与大陆的经贸往来和交流面临天然屏障。与距离最近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带没有地理上、产业上和经济发展梯度上的直接联系。与环北部湾地区往来缺乏动力。由于与经济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缺乏互动和互补关系,因而难以借外力拉动海南省的城市发展与城乡统筹进程。海南省的城乡统筹发展要更多地依靠自身体系内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来实现,通过发展壮大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力。
建省以来海南的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第二产业总体落后于第三产业,且长期低于第一产业,直到2010年才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从以往的“三一二”转变为“三二一”。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1∶25.0∶51.9。第三产业超过50%,工业长期以来处于发展不足的状态,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克服了工业的发展不足,起到了对海南省城市化进程的支撑和推进作用。若不经过工业的积累,第三产业是否可以弥补第二产业的不足,成为快速城市化的持续动力?海南省将重点发展十二类产业:旅游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油气产业,医药产业,低碳制造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教育、文化体育产业。除农业、互联网产业,油气产业、医药产业和低碳制造业,其他均可归入第三产业范畴。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不依托工业的发展而独立发展的,而且旅游产业关联度大,可以带动建筑、通信、住宿、娱乐和餐饮等多个产业发展。各旅游度假区、风情小镇的建设也试图用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和周边的发展。三亚市以旅兴城,形成了独特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即“目标定位全域覆盖,旅游主导城乡统筹”的模式[5]。
1.4 生态环境
地方政府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省最大的优势,也是海南省形成竞争力的关键。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发展的根基,但保护与发展是一对矛盾,保护的结果一定程度约束了地区的开发。如《纲要》制定“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生态岸段和生态海域”的生态空间结构,设立了一级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占全省陆域空间33.6%。海南省中部地区作为生态绿心,不宜承载过多的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不宜发展人口和经济活动密度较大的城镇。而中部地区又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在旅游开发中,海湾的开发长期是热点,《纲要》设立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功能区,限定海域开发,突出“点开发、面保护”的边界要求,有了规范,也有了约束。岛屿型生态系统和岛屿型经济特征,决定了海南的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应该向经济基础较好、交通设施比较便利的中心城镇相对集中,不宜采取分散的农村城镇化方式。
2 海南省城乡统筹模式选择
2.1 3种城乡统筹模式比较分析
在城乡统筹模式上,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成都模式、珠三角模式和上海城郊融合模式等多种典型模式。海南省还没有出现典型或提炼出典型的城乡统筹模式。笔者认为,从城市和农村两大系统之间的关系来看,这些模式可以归纳为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和自上自下混合型。上下是针对城乡统筹中城乡发挥的作用力所做的划分,自上而下型主要依托城市的力量,通过发展城市,以城市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农村地区乃至整个区域发展;自下而上型则强调依托民间和基层政府力量,加快发展乡镇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自下而上地推动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自上自下混合型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上同时发生城市和农村推拉双向动力的发展行为,依托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和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驱动要素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混合型实践比较适用于要素流动性好、基础设施好、区域跨度不大、居民经济生活多样化的地区[6]。
海南省缺乏有明显特色和突出优势的工业城市,乡村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经济能力有限。无法采取“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普遍性发展模式,也不能选择“以乡促城”的推动型模式。海口市能够获得城乡统筹中的带动地位,但集聚与辐射功能不强,如“十二五”期间设立了云龙、演丰、石山三个城乡统筹试点小镇,效果不尽明显。三亚市2015年生产总值(GDP)435.0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7∶20.6∶65.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92亿元,城镇人口比例72.03%(2015年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城市规模不大,产业体系不健全,辐射和带动能力不高。其它市县中心镇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总量小,带动能力差[7]。
nlc202309090635
2.2 自上自下混合型城乡互动模式
自上自下混合型模式有双重动力。城市拉动可以通过城市内部社会制度、经济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调整来为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创造条件。它具有主导性、扶持性的作用,提高并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力和积聚力。农村的发展,农村居民的主动转移是重要的推动力。城市拉动和农村推动两种力量的分别“作为”,其合力是有限的[8]。而将中心城镇作为城市拉动和农村推动两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作为城市辐射力与农村推动力的“吸收器”,其合力将大大增加。
对于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足,农村发展水平又低的海南省而言,依托中心城镇的支点作用,整合要素、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城市、城镇和乡村的联动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因此,可从城乡两个动力维度,依托中心城镇建设,探索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宜采取多中心网络状空间整合发展模式,具体是“以空间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为重点,以产业互动为主导,整体推进的多极网络态发展”,框架如图1。该模式在区域交通便利条件下,突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城乡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发挥城市和农村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9]。
考虑到将海南省作为一个整体规划的设想和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应综合设计好点、线和面的发展。“点”,海口市作为省会,是理所当然的增长极。经济发展水平沿海较好,中部较差,所以可以根据空间和人口分布,考虑东南西北各选一个城市作为增长极,分别是海口、三亚、儋州和琼海。海口、三亚、儋州是海南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前三位,适合做增长极。在东部可选择的城市有文昌、琼海和万宁,这三个城市人口和经济总量都相差不大,但由于博鳌亚洲论坛在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交流合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考虑各区域中心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如文昌市可纳入海口经济圈,选择琼海市作为东部的增长极城市。合理发展重点城镇,理性发展小城镇,建立以县驻地、沿海发展新区为节点的城乡网络点轴框架。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往来密切的时候,通过面域整合的方式建立跨区域的功能区,形成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城乡一体化的宏观网络形态。
3 海南省城乡统筹的实现路径
3.1 城乡空间整合: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
建设网络状的城镇体系,以不同等级的城市、城镇作为节点,培育区域中心城镇,以交通轴线形成网络,辐射全省。选择发展四个或五个人口规模较大的市县作为区域性中心城镇,作为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增长极和省域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支撑,并逐步把它们培育成区域性大城市,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目前除海口、三亚和儋州外,其他市县按照现有状态自然发展,都很难达到人口100万的规模。通过市县合并的行政区划调整是有效途径,即在尊重历史、地理的前提下,按照资源、经济、产业等优势和劣势互补的原则,将部分经济实力较弱的县市撤销,合并到这几个作为增长极选择出来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特别是,把海口市做大仍是海南省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任务。
发展重点城镇作为区域次增长极,可以选择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基础较好的文昌、澄迈、东方、万宁等市县,将其市县政府所在中心镇作为新型城镇化主力军来重点培育。以承担聚集、辐射全岛经济、社会、文化、交通等任务,成为吸纳人口转移的主要场所,逐步建设成为人口规模达到30~40万的重点城镇。加强公共供水供气、道路交通、信息网络等市政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据地区的地域文化和资源特色,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着重发展旅游服务型风情小镇,建设多种多样的产业小镇。优化建设城乡支线路网,加快乡村道路和通讯设施建设,形成城乡互联互通系统,提高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能力。
3.2 人口空间整合: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
农业人口非农化、非农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的实质,也是城乡统筹工作的重点。综合考虑市民的经济圈和生活圈,首先是推动省域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根据《纲要》,预测2020年海南省常住人口为1 084万人,2030年为1 268万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人口约650万;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城镇人口约887万。如果未来的人口空间布局在3~4个人口规模达到200万~300万的中心大城市实现,那么城市集约度就高。海口市现在的人口规模已经超过200万,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逐渐把三亚、儋州、琼海等中心城市培育到现今海口的城市规模,基本上就可以承载全省的人口空间布局了。因此,在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加速省域人口向处于本岛四周生活圈的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集中。依托中心城市吸纳外来人口就业和落户,壮大中心城市发展规模。加快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民居住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积极促进农垦改革,推进国有农场生产队并队,推动国有农场和地方乡镇小城镇建设的融合发展。
3.3 产业空间整合:促进要素流动
海南省特殊产业结构变迁中,工业长期短腿。顾京涛认为,工业发展是源于外部投资的“外嵌式”模式,工业和农业之间缺乏转换,服务业的发展不是来源于工业的服务需求,产业之间的缺乏联系直接导致城乡本质上的“分割”[10]。因此,促进城乡统筹和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产业发展仍是中心任务。以城乡要素流动为途径,加快集约配置,将省域空间按照功能分区,促进产业合理分工协作,引导不同的产业向对应的功能区集聚。加快各类产业园区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建设新的增长极。充分发挥海南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实施“大城小镇嵌景区”的全域旅游[11],加快热带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联动,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流动和配置。特别是依托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产业强镇、经济强村,加快劳动力生产要素的城乡间转移,促使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
3.4 生态空间整合: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nlc202309090635
树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和共享的理念,从海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整体空间布局出发,统一规划,不断构筑完整性的生态安全体系。加强中部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保护海南中部山区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绿心。加强沿海防护林生态保障体系建设,形成沿海防护林和中部绿色核心的“一环一点”生态屏障。加强区域间、城乡间环境的综合治理,提高环境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 哲. 海南省东线滨海旅游地区城乡统筹策略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2] 官卫华,陈 雯.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规划理论与实践范式转型[J]. 南京社会科学, 2015(8):79-85.
[3] 海南省人民政府.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内容摘要)[EB/OL]. [2015-09-29]. http://www.hainan.gov.cn/hn/yw/jrhn/201509/t20150928_1673673.html.
[4]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赵群毅. 海南城乡关系的独特性与一体化发展路径.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1-9.
[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范嗣斌、李荣、缪杨兵. 一种新型城乡统筹模式的探索——以《三亚市城乡统筹规划》为例.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 138-1 148。
[6] 张赛丽,张德生. 海南省的特殊性与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选择[J]. 中国集体经济,2015(30):12-13.
[7]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 [C].陈哲、陈浩.海南省城乡统筹的空间特征分析. 昆明:云南出版社,2012.
[8] 张军涛、梁志勇. 辽宁城乡互动机制与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J]. 财经问题研究,2005(8):79-85.
[9] 许鲜苗. 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路径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0.
[10] 顾京涛. 海南省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 北京: 清华大学,2012.
[11] 吕俊芳. 城乡统筹视阈下中国全域旅游发展范式研究[J]. 河南科学,2014(1):139-142.
【云南省城乡规划法】推荐阅读: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10-04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施工图审查工作的通知07-25
云南省文化产业07-15
云南省中考作文08-16
云南省2014年云南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命题预测试卷09-17
云南省采掘木工试题10-29
云南省曲靖中考试卷12-13
云南省会考生物试题12-14
云南省楚雄公共租赁住房07-08
13年云南省中考词语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