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情况(共9篇)(共9篇)
1.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情况 篇一
成都:
坚持统筹城乡基本方略 大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成都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农业部确定的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03年以来,我们坚持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探索实践了以“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为主要内容和做法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了各类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推动了成都都市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一、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建立稳固而又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既有利于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又有利于保护耕地资源、保护农民群众的财产权益,也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增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2008年开始,我市全面推进以“还权赋能”为核心,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为目标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已全面完成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工作,并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了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耕地保护基金。4年来,全市农村产权流转累计26345宗,金额115.58亿元;全市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累计达到836.5亿元,吸引社会资金1200多亿元。
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我市探索实践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大园区+小业主”、土地银行、业主租赁经营、“两股一改”七种土地流转模式和“1+4”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到2011年底,全市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6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到80%以上;建成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基地243个、示范园区143个,形成了一三互动基地220余个,打造了120余个农业节会,年接待游客5000万人次以上。
二、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向基层延伸,既有利于保障改善民生,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又有利于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2009年以来,我市全面开展了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为目标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明确了政府负责的7大类59项村级公共服务,并在全国率先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每年每个村(涉农社区)的专项资金不低于25万元。
实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为基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双流县三星镇南新村通过强化农村新型社区和公共服务建设,利用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条件,吸引了12家企业入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超过5亿元,直接带动农民就地就业80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的30%,年劳务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500元。
三、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有利于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还可以通过资源变资本解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从2004年开始,我市在农村地区整体规划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同步建设供水、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累计建成中心村和聚居点1400多个,改善了90余万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新增耕地39.3万亩。
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资金大规模进入农业农村领域,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目前,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310万亩,形成“千斤粮、万元钱”粮经产业示范基地27个、常年性基本菜地36万亩、设施农业基地32.7万亩,推进了“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建设,增强了都市现代农业服务城市的供给保障能力。
四、推进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既有利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又有利于激发基层干部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有利于培育现代农业市场主体。从2008年开始,我市按照“三分离、两完善、一改进”(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分离、政府职能与自治职能分离,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组织领导方式)的思路,构建形成了“党组织领导,村民(代表)会议或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
通过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推动了农村改革发展,调动了基层群众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了“代民做主”向“群众自主”的转变,促进了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发展。到2011年底,全市共有村民议事会成员8.9万余人,村民小组议事会成员17.1万余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608个,入社农户42万户;农业职业经理人达到2546人;同时,全面完成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清理和股份量化。
统筹城乡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增添了强劲动力。2003年以来,成都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耕地实现了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粮食实现了单产提高、总产稳定,蔬菜实现了自给有余、辐射全国,农业多种功能得到较好开发,乡村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21.1%;农民增收渠道更多更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3377元增加到2011年的989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到2011年的2.42︰1。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农业部的总体部署,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深化城乡统筹,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2.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情况 篇二
关键词:成都市,统筹城乡,团建,调研
1 成都市开展统筹城乡团建试点的背景和做法
1.1 背景
2003年, 成都开始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2007年6月7日, 国家批准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年底, 成都市委对城乡一体化实践全面提升和深化, 提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规划。城乡统筹的蓬勃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动了各类经济组织在城乡更广阔的空间中迅速蔓延和发展, 城乡各类人力资源——特别是广大团员青年——突破原有区域, 并在各种新型经济组织中工作和流动, 给共青团工作带来挑战和机遇。
为探索共青团组织在以城乡统筹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时期的组织建设新路子, 促使共青团以创新的精神和改革的方法更好地发挥组织功能, 更好地服务青年、服务大局, 2009年6月, 团中央启动统筹城乡团建试点工作, 身处试验区的成都共青团响应号召, 通过一年的统筹城乡团建试点建设, 取得一定成效。
1.2 成都统筹城乡团建试点主题与区域
1.2.1 根据城乡青年生产方式变化调整建团
包括产业 (链) 、行业协会建团, 试点区域包括蒲江县、邛崃市、都江堰市、青白江区;工业集中发展区、青年 (大学生) 创业园团建, 试点区域包括郫县、大邑县、龙泉驿区, 以及12个青年 (大学生) 创业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团建, 试点区域包括新都区、彭州市、崇州市、金堂县。
1.2.2 根据城乡青年生活方式变化调整建团
农民集中居住区建团, 试点区域包括金牛区、龙泉驿区、成华区、温江区、新都区、青白江区;青年自组织建团试点单位为市青联;根据统筹城乡体制机制转变探索城乡团组织联建, 包括村企、村校联建, 试点区域为双流县、攀成钢集团公司、金牛区、新都区;部门村庄联建, 试点单位包括市工商局、崇州市;流动团组织建设, 试点单位包括市流动团工委、高新区。
2 调研方法和说明
为了全面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团建试点工作, 成都大学与共青团成都市委组织部一同进行了成都统筹城乡团建试点工作的调查研究。调研主要采用了抽样问卷方式, 选取了15个试点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分为组织问卷和团员问卷两种。共发下团员问卷400份, 组织问卷15份。共回收了团员问卷320份、组织问卷15份, 问卷调查内容填写基本完整, 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3 调研结果及分析
3.1 组织问卷调查分析
3.1.1 基层团组织建设及活动开展情况
(1) 基层团组织专职干部配置情况不容乐观。
据调查, 基层团组织中配备了专职团干部的约为53.3%, 没有配备专职团干部的为46.7%, 结果表明成都市统筹城乡团建试点所在地大部分组织建设情况良好, 为团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但仍有部分组织建设尚需完善。
(2) 基层团组织活动“有阵地”。
调查反映, 基层团组织有专门的共青团活动场所的占66.7%, 与其他单位共用的活动场所的为53.3%, 共青团员建QQ群的占66.7%, 采用其他活动方式的为40%。调查表明,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共青团组织必须积极探索新型活动载体, 以便更好地发挥共青团的基本功能。
(3) 团建工作经费来源渠道有所拓展, 但总量不足。
调查显示, 团建工作93.3%的工作经费来自上级党委支持, 66.7%来自政府支持, 46.7%来自企业支持, 团员团费缴纳占20%。在补充调研中, 大部分团组织均认为团建工作的经费常常处于不足状态。调研表明, 上级党委政府对团建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促进团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团组织在寻求外界支持及自力更生方面有了尝试性的探索, 但仍需进一步拓宽经费来源, 增加经费总量。
(4) 团组织活动内容较为丰富。
根据问卷反馈, 目前, 成都统筹团建试点基层组织开展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文体活动、就业创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知识技能培训以及志愿者服务这几个方面。
(5) 试点组织活动参与度较高, 规模较大。
城乡统筹团建试点确立以后, 各基层组织都加大了组织活动力度, 活动参与人次有了很大提高。调查结果显示自城乡统筹团建工作开展以来, 组织活动参与人次在1000人次以下的为40%, 1000~5000人次的占40%, 5000人次以上的占20%。
3.1.2 基层团组织工作成就、困难调查
(1) 团建试点工作效果明显。
调查表明, 被认可的统筹城乡团建工作开展取得的有效成果依次为:能有效凝聚团员青年, 能真正紧扣党政重点建设, 能更好地为青年提供信息服务, 能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2) 经费和专职工作人员配备影响试点组织工作。
调查反映, 在启动统筹城乡基层团建以来, 各基层团组织工作均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 但仍遇到了突出问题, 具体表现为:缺乏经费占86.7%, 缺乏专职工作人员占40%, 统筹城乡基层团建涉及的单位众多, 人力物力很难调配, 工作较难落实占26.7%。
3.2 团员问卷调查分析
3.2.1 团组织基本满意度
(1) 团员对团组织较为认可。
调查显示, 约73.8%的团员认为其所在的团组织经常关心自己, 感觉像家一样很温馨, 而23.8%的团员认为其所在组织与自己联系较少。
(2) 团员对团干部工作方式较为满意。
成都市统筹团建试点单位的团员对所在团组织的团干部工作方式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达87.8%, 感觉一般的为10.6%, 不满意者仅占1.6%。
3.2.2 团组织活动基本情况
(1) 志愿服务和就业创业活动更为团员青年青睐。
成都市统筹团建试点确立之后, 各基层团组织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 组织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团组织活动。根据团员参与团组织活动内容的调查结果来看, 目前基层团组织的活动内容涉及最多的为志愿服务, 参与率约占被调查人数的77.8%, 其次依次为, 就业创业、思想政治、文化艺术、身心发展以及技能培训。
(2) 团员组织活动参与频率基本为两周到一个月1次。
团员参与团组织活动的频率不一, 但总体上, 团员的组织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较高。通过调查, 结果显示一个月参与1次及以上次数组织活动的团员为大多数, 约占72.2%, 其中一个月1次的占36.6%, 两周1次的占21.3%, 一周1次或多次的占14.4%, 此外, 两个月1次的团员约占18.4%, 基本不参加团组织活动的团员为极少数, 仅占4.7%。
(3) 团员对团组织活动地点设置大多要求“氛围宽松”和“方便”。
通过对团员关于团组织活动地点的意愿调查, 结果显示, 超过半数的团员希望活动地点设置在氛围比较宽松的场合, 约33.1%的被调查团员希望设置在自己能够最方便去的地点, 约13.1%的被调查团员希望有固定的组织活动场所。
(4) 团员对团组织活动满意度较高。
团组织活动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显示, 团员总体满意度较高, 感到满意者达88.5%, 其中54.1%的被调查团员感到非常满意;感觉一般、乏味及不满者仅占11.5%。结果表明, 组织活动对大多数的团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活动效果明显。
(5) 团组织活动缺勤情况普遍, 与自身事务冲突及距离问题是主要原因。
对于基层团组织举办的各种组织活动, 所有活动都参与的团员仅占调查团员人数的14.4%;绝大数团员都有过缺勤经历, 其中主要原因是组织活动时间与自己的事务安排有冲突, 另外因为活动地点路程距离太遥远不方便;也有小部分团员因为个人不认同一些活动故不参加。
3.2.3 团组织活动效果评价
(1) 交际面扩大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是团员参与活动的主要收获。
绝大数团员均认为参与团组织活动后收获很大, 个人多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其中, 认同率最高的选项为人际关系改善, 约69.7%的团员认为自己的交际面得以扩大, 余下认同度较高的选项依次为就业创业、心理健康、身体素质、专业知识以及思想境界等的提升。
(2) 团员从多角度认可统筹城乡建团后的变化和效果。
大多数团员对统筹城乡团建改革后出现的几个新变化感受深刻:①认识的朋友增多;②统筹城乡建团以后, 活动更加丰富;③个人眼界更加开阔;④城乡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⑤团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地得以增强。
(3) 活动阵地拓展和有效性提高是团建工作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为推进统筹城乡团建工作的深入展开, 团组织工作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调查各试点所在地团员意见, 可以得知, 从团员的角度来看, 目前, 团组织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开展密度以及活动阵地的挖掘工作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 团组织机构也仍需要进一步健全, 而且从提升领导对广大团员的关怀意识来说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4 调研总结与讨论
4.1 统筹城乡团建顺应了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社会及组织变迁
成都市开展的城乡统筹团建, 突破原有行政区域和传统单位建团的设置方式和工作套路, 积极顺应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大胆拓展建团方式, 采取产业、产业链、新型企业组织、村企结合、城乡互助、社区等建团方式, 有效链接了城市和乡村、企业和社会、企业与企业、集体与个体, 使共青团表现出了加快适应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社会及组织变迁的良好态势, 体现了共青团组织顺应历史潮流、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并在此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 验证思路, 积累经验, 渐行渐远。
4.2 共青团组织创新方式拓展阵地服务青年收到实效
调查表明, 在统筹城乡团建试点中, 新建共青团组织开展的活动, 得到了广大团员青年的拥护和肯定, 这些活动对于扩大团员青年的人际交往、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产技能等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团员青年的参与度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团员青年对于共青团干部和共青团组织的认可度、亲切感和归属感也日益增加, 这些情况充分证明了统筹城乡团建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使共青团组织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组织青年等主要功能在新时期得以实现和升华。
4.3 共青团组织与各型社会组织“共生”实践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统筹城乡团建试点中, 共青团与新建社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志愿者协会、开发区等达成合作关系, 以积极的参与和促进活动等与这些社会组织实现“共生”, 达成双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体系内的价值目标。这样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共青团组织有强大的生命力, 证明了共青团组织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与其他社会组织具有较大程度上的同一性, 这预示着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未来充满希望, 领域广阔。
4.4 大力建设具有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特征的共青团组织必要且可能
在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 既是共青团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建设的需要。在物质财富逐渐发达的今天的中国, 在越来越重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发展的中国, 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共青团等具有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特征的组织的积极活动, 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和正在高度重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成都市进行的城乡统筹团建实践, 客观上证明了大力加强具有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生产关系特征的组织——如共青团——在现阶段的可能性。
4.5 共青团组织建设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开发新方式取得新突破
调研发现, 共青团建设还是存在一些基本的问题, 如资金、专职人员、场地、活动的吸引力和覆盖面、组织和活动建设的长期性和机制化等, 这些问题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困扰各级团组织。共青团组织作为介于一般群众组织和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之间的具有先进性、先锋性的青年组织, 应该在已有改革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研究新形势、拓展新方式、开发新领域, 进一步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克服困难, 以改革的精神求得共青团事业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吴庆·关于共青团组织统筹城乡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 2010 (2) ·
3.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情况 篇三
不过,随着改革的深入,成都的试验亦进入了新阶段。和以往一个领域的改革措施单兵突进不同,如今的成都,开始打造统筹城乡改革“升级版”,以整镇成片示范试点,以此实现更加系统化的改革,为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改革探路。
“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
成都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初秋雨后的早晨,75岁的村民王全科端着一杯茶和街坊们在家门口摆龙门阵。
摆龙门阵是四川方言,意思就是聊天侃大山。成都以舒适闻名,懂生活的成都人很会忙中偷闲。泡一碗清茶,和朋友聊聊家常是最好不过的舒缓方式。现在的王全科,没有过多的生活压力,统筹城乡改革释放的红利让他的幸福感指数不断上升。
王全科住着120平方米的小楼,4亩农地已流转到合作社。在5月、8月和10月的农忙季节,他会骑上15分钟的自行车,到地里推收割机。
“一天做9个小时,一年做100天,能赚6000多元。合作社每年还给我300斤大米。”王全科指着门口宽敞洁净的小区道路和小菜园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样的新生活是从2014年年底搬进新居开始的。
两年前的五星村,还是省级贫困村。晴天一把灰,下雨一身泥,道路窄得两辆三轮车都要找地方错车。那时,王全科住着老旧的砖瓦房,辛勤种地,一亩地一年也就赚500元。
如今,五星村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还成了成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片的一部分。全村878户农民,已有751户和王全科一样,住进了白墙青瓦的小楼。
值得注意的是,五星村的房屋布局很有特色,小楼不仅有道路环绕,还自带菜园子。这就是成都着力打造的“小组微生”新农村形态,即“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的农村居、景、产三合一空间,合理控制建设规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还要“体现背山、面水、进林盘的乡土味道和农村特点,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目前,成都全市建成和在建的“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达123个。在成都,类似于崇州五星村这样的新村聚居点并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已成规模。成都市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整镇打造”的思路,优选出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改革创新等方面具有较好基础的乡镇,作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镇(片),集中试验改革新举措,集成推广改革已有经验,突出“创新性、集成性、可推广性”。成都注意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全域范围内空间布局、资源分配进行综合设计、统筹规划,建立了城乡一体、有机结合的规划体系。据介绍,包括全市2000多个村庄的发展规划均在这个大盘子之中。
除了村居建设,村经济发展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当地的思路是一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实施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种植、立体养殖、种养循环等高端农业,推出了“五星”品牌有机大米、有机草莓、健康猪肉等农产品,成功引进盘古有机农业综合体等3个高端乡村旅游项目,协议投资共21亿元。
2014年,成都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成都市家庭农场将发展到1500家以上。
成都还创新推出了农产品价格保险,扶持农业发展。种了的菜卖不掉导致亏损,居然还能领到保险赔偿?这对都江堰市兴农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蒯世军来说是“从没想过的事情”。可当他接过一张102.2万元的赔付支票时,那种兴奋劲儿让他至今难忘。
2013年,成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推出了蔬菜价格指数保险,以此避免“菜贵伤民、菜贱伤农”。而此后,成都还推出了杂交水稻制种保险和小家禽保险,目前,全市农业政策性保险险种达到9大类30多个险种。
农业政策性保险只是成都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成都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机制,加快推动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农村产权交易所、农业职业经理人、“家庭农场”、农产品信息化平台等一批具有成都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产物,正从成都大地生发出来。
现代都市农业也在统筹城乡过程中加速发展,释放着改革的红利。在蒲江的复兴乡,联想佳沃集团建成的一万亩核心示范基地内,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IT前沿技术被运用于猕猴桃的精耕细作。2014年,成都全市农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长了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47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7年的2.63:1降低到2014年的2.26:1,缩小速度和幅度均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银行挨家挨户求农户贷款”
问题是,建设新村的资金从哪里来?
“我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农民以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仅在白头镇,就将项目节约的464亩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向成都农商银行抵押贷款5500万元,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崇州市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这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nlc202309010111
成都市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在各区(市)县都有分布,崇州市推进力度较大,数量也较多。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按照农户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农户自愿将承包土地经营权折股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经营。如今,这一方式在各地已不鲜见。
土地入股后形成比较大的经营规模,或者土地转为经营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后,需要金融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刘守英等人曾对成都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过调查,其中提到,这项试验中的一项重要安排是,试验区尝试以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获得贷款,解决农业经营资金问题。
彭州葛仙山镇党委副书记田维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以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之所以无法实现抵押贷款,原因就在于《担保法》、《物权法》都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
“这有保护农户权益的一面,但也有影响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合规合理流动的一面。”田维勇说,“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发放贷款,一旦发生‘坏账’,银行无法实现其权利。”
成都试验的解决方案是,在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基础上,再向入社农户发放一份土地经营权证。合作社在以土地抵押贷款时,先对合约期内土地经营收益作评估以后,再到银行获取贷款。也就是说,合作社抵押物是土地经营收益,不涉及到土地承包权。
“通过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分割办证,用承包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放活经营权实现抵押贷款。”田维勇说。
而在此前,成都市还出台了农村房屋抵押融资管理办法,这为农民融资提供了可能。
田维勇说:“彭州自2012年开始‘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力图打造春品花、夏尝果、秋看红叶、冬泡汤(温泉)的全季旅游线路。正是为了鼓励百姓融资贷款发展农家乐,当地政府对首批‘吃螃蟹’的五家农户贷款贴息。何清富便是这五户之一。”
何清富家住花园沟。到三月的时候,山上开满了一层层的油菜花、桃花和李花,大地就像个调色板。“这个时候,许多城里人就来赏花了!”田维勇说,根据交通局的数据,旅游高峰时,一天有3.8万辆汽车入镇。
“提档一家农家乐,包括配套住宿、休闲亭和停车场,大约需要100万元,通过房屋产权和经营权抵押,最多可以贷60万元。”何清富向本刊记者算了笔账,“以前,一年能赚12万元,升级后,一年赚个30万元没问题。”
“我们这里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以前农民贷款难,现在银行挨家挨户求农户贷款。” 何清富告诉本刊记者,“从2014年开始,民生村镇银行和成都农商银行都派工作组上门服务了。只要是经营农家乐三年以上的当地居民,就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三四十万元。”
他说,镇里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已由2012年的46家发展为现在的62家。
成都原创:村公资金
相较于土地增减挂钩和产权制度改革等为人熟知的试验创新举措,成都市近年来正在着力推进的另一项工作也颇有新意:成都市在全国率先把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我们的财力并非名列前茅,但仍坚持逐年加大拨付力度,2013年就达到每个村不少于40万元,目的就是为了逐步平衡城乡公共服务的二元鸿沟。”成都市委统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其中前三项均是着眼于农村的民生建设。
成都在这方面已有大量探索。譬如统筹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方案,成都已于2013年实现了同一区(市)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一,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的要求,2014年,成都又实现了三圈层低保标准统一,并将于2015年全面实现分圈层统一低保标准。
医疗救助方面,成都建立了以门诊救助、全额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般住院救助、大病住院救助、补充医疗救助和“一站式结算”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统筹“5+1”医疗救助模式。
不过,与低保、医保等各地均有涉及的“必选”动作相比,成都市设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则是少见的创新之举。
上述成都市委统筹委相关负责人说,成都的2700多个村或涉农社区都有。截至目前,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资金58亿元。
从59项到负面清单
这笔专项资金如何使用?成都市委统筹委社会处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为了防止政府的缺位和越位,我们原本划定了59个项目,分别确定了供给主体。”
譬如农民体育健身、文化活动和村内园林绿化以村自治组织为主;农业科技推广、农村义务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以政府为主;农村客运、农村就业服务和农产品流通则以市场为主。
但实践中发现,这样的管理方法还是存在资金限制过多、范围过死的问题。为了让群众使用资金更灵活有效,2015年,成都市委统筹委推出了升级版的“禁止项目清单”。
“法无禁止即可行。禁止的项目我们列出了20项,譬如村干部补贴、差旅费、生产经营等。清单之外,经民主决议等环节讨论通过的项目,都可以使用。”上述成都市委统筹委社会处负责人表示,“除了负面清单,我们还根据需求列出了一个优先清单,将群众诉求比较集中的农村社会治安维护、环境卫生、代办村民事务等5个项目列入其中。”
nlc202309010111
这笔专项资金在实践中颇为灵活。譬如温江区万春镇先锋村,便以每年的村公资金进行融资,获得了180万元贷款,修通了全村的6723米组道。
“这是成都原创。”成都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处处长江维说。
村公资金做“药引”
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在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上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更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既要有钱办事,也要培养农民的自主意识和民主议事的习惯。”成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我们在农村做的公民教育、公平教育,是办了件大事情。”
这件大事情,即村民议事会。
事实上,村民议事会在中国已覆盖逾29个省、市、自治区。但不少地区皆遭遇瓶颈。
成都的一个重要诀窍就在于用下拨的村公资金做“药引”,使得议事会有事可议,以此调动村民的自主性。
上述成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曾在彭州驻村两年,做过村支部副书记。“在村民议事会推行之前,村民大会往往开不起来。但现在,村里公示村公资金使用情况时,来看的村民人山人海。”
一位议事会成员告诉他,以前村民从来不进村委会大门,但自从通过投票表决把村上的路修好了之后,便按时参加村民议事会。
在葛仙山镇建新村,本刊记者旁听了2015年第十次议事会。
此次议事会上的一项重要议程是,村党支部书记黄晓江向村民公开村上的财务账目。从其具体的公开情况,不难看出账目的细致程度:“2015年6月29日,佳木斯舞蹈训练购买矿泉水5件85元;7月14日,4组青苗费39910.5元……”
在黄晓江公布账目后,不时有村民发言,讨论每笔经费使用的情况。
议事会后,黄晓江带着本刊记者察看村道,他指着电线杆上的一个告知牌说:“我们通过民主决议,花钱修了这条路,还要在这里公示,接受村民的监督。”
在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9月底的议事会上,村民们对村上聘请的10位保洁员进行了工作测评。村支书杜月说:“我们会通过宣传栏、微信、微博等提前公示议题内容,鼓励村民自愿列席议事会。”
在新都区龙桥镇瑞云社区,用村公资金购买的8辆巡防用摩托车也被贴上了特定的标识。“看到有这个标识就知道这辆车是用村公资金买的。”工作人员说,这样一来,这辆车的使用就能接受所有村民监督。
以民主促民生
更重要的是,与之配套,成都还推出了专门的议事制度。
据介绍,成都专门出台文件规定,每个村的村民议事会成员不得少于21个人,10名以上村民联名即可提出议题。文件要求,村党组织不得无故拖延议题审查,也不得以“暂时不具备实施条件”为由否决议题上会。为了防止村组干部权力“垄断”,村组干部不超过议事会成员总数的一半。
上述组织部负责人说:“村支书是村议事会的召集人,定期开会,每季度不少于一次。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以议事会的形式既可以更好地联系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又避免了党组织什么都冲在前面,大权独揽,包办代替。”
以此为契机,成都市从制度设计上,构建“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基层治理机制,即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集体经济组织市场化运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参与,既有力推进了基层矛盾的化解,又明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推动了政治引领和服务凝聚“双强”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道,从过去若干年的经验来看,村民自治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选出村委会,村委会就掌握了很大权限。村民议事会制度的尝试,可以规避 “村委会一言堂”弊端。
回溯起来,村民议事会乃是由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倒逼产生。改革之初,关于土地确权和流转,村民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村民议事会代表村民的利益,既对村民进行政策宣传,也代表村民监督基层政府。
“从建立农村产权制度到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再到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系统推进的。”成都市委统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该负责人说:“2014年以来,成都市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整镇打造’的思路,做整镇成片示范试点,探索成都进一步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样本。”
2014年底,崇州白头镇-集贤乡示范片、大邑斜源镇-出江镇-花水湾镇示范片等7个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片入选,郫县古城镇等7个镇则成为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镇。
以《大邑县建设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片工作方案》为例,《方案》明确了场镇改造群众自治机制创新、院落自治管理机制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等4大类19项改革举措,并将时间节点和工作任务明确到人,确保各项改革在示范片全域内整体推进。
“整镇成片地系统推进,就是为防止改革‘碎片化’,避免改革内容单一。”
4.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情况 篇四
——“五朵金花”模式的经验和启示
成都市在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打造的“五朵金花”近郊发展模式为全国各地所称道和学习,更值得我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参考借鉴。
一、打造“五朵金花”主要做法和实施效果
锦江区三圣乡地处成都近郊,处于城市通风口绿地,按照规划不能作为建设用地,以前农村处于“土地不多人人种,丰产不丰收”的境况。区政府根据红砂村、万福村、驸马村、幸福村和江家堰村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区位条件及自身特色,按照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的思路,加强统筹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景观化打造,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走休闲经济之路,分别打造出“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幸福梅林”和“江家菜地”五大特色区域,被誉为“五朵金花”。依托“五朵金花”搭建的增收平台,农民可获得四项稳定收入。一是租金收入。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土地向专业大户、工商业主和经营能人集中,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农民土地承包权流转,每亩每年可获得1800元以上的租金;农民住房出租,每年可获得3-10万元租金。二是薪金。农民到龙头企业务工,每人每月可获得600元以上的薪金收入。三是股金。引导农户以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乡村酒店、农家乐,以“保底+分红”的模式分享收益。四是保障金。农民达到社会保障条件后,每月可领取364元养老金,报销住院费等“保障金收入”。2006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达7269元,其中红砂村更达到8008元。通过打造“五朵金花”,成都市探索出一条近郊发展“五不一扶持”(不征地、不拆迁、不失业、不失利、不失权和加大财政扶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路子,使当地农民实现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
二、打造“五朵金花”的主要经验
成都“五朵金花”的打造,可以说是市场运作、政府推进、农民参与的有机结合。
(一)坚持市场导向,满足城市需求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快,需要通过休闲释放工作压力,产生旺盛的休闲消费需求。“五朵金花”紧扣市场需求,通过积极引入城市文明,促进城市文明与农村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提升休闲层次,将成都“休闲”文化发挥至极致,打造出国内外富有盛名的“农字号”休闲娱乐品牌。因此,按照市场导向,细分市场,确定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方向,进而策划项目,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二)高起点规划,持之以恒推进
2000年在规划“五朵金花”建设规模时,成都市政府提出了用景点形式打造国家级品牌“农家乐”的总体方案,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给城乡居民提供市外休闲娱乐场所,促进当地农民就地转市民;通过保护大城市环境,突出蜀文化民居风格,建成成都市郊区靓丽风景线;通过打造“一村一品一业”特色产业,为失地农民就地安置提供就业支持。在广泛深入论证,确定高起点、细致的规划方案后,按照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政府、企业和农户齐心协力,通过5年的建设和经营,形成了如今5A级风景区风貌的“五朵金花”。
(三)前期政府主导,后期企业化运作
“五朵金花”从规划编制、建设方案确定和实施,始终体现了政府的强势推动。一是在规划上,政府抓规划蓝图不动摇、抓国家级名牌的标准不降低;涉及农民实际利益的问题,各级政府不回避矛盾,把原有的6个行政村合并为5个景区,加强村庄改造,统一缴纳“三金”,按照城市社区进行管理,促进新景区农民就地转市民。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为修建道路、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补助农户改造房屋,成都市各级政府共投入1.8亿元,仅锦江区政府和下属街道办就先后投资9745万元用于水、电、路、气和污水排放等公共设施建设,降低了企业和农户后期经营成本,创造了农村休闲娱乐产业有利可图的市场空间。在市场基本培育成熟、企业主动进入后,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投资溢价退出,既让出了市场空间,又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创业热情
“五朵金花”打造涉及3000多户、1万多农民利益。按照藏富于民的思路,政府把农民摆在创业和受益的主体位置,从规划设计、建设发展到经营管理等重要环节,各级政府都坚持让农民受益,尊重农民意愿,利用农民传统产业优势,提升农民产业规模,在发展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农民认可和支持。在5年的建设发展中,没有因拆迁、占地等问题出现一例农民“告状”、“上访”,非法修建、违法经营等现象。
(五)集中连片开发,规模化经营
围绕做大做强“农家乐”这一主导产业,在产业布局上,五个景区通过“一村一景一业”错位发展,连片联户经营,打造出了乡村酒店、休闲会所、艺术村相互借景的和谐休闲娱乐场所。摒弃经营城市的传统做法,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将土地开发增值的利益留在农民的手中,实现发展不征地、不拆迁、农民不失业、不失利、不失权。
(六)突出人文特色,汇集发展人气
在“五朵金花”的打造和提升中,锦江区始终坚持文化先行,注入文化因子,延伸文化产业链条,用独有的川西文化特色,提升“五朵金花”的文化底蕴与内涵,给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休闲观光新景致。目前已初现创意村、画家村、雕塑村、摄影村、民俗村雏形,使旅游成为载体,文化塑造灵魂,通过文化环境打造,汇聚人气,达到人气旺,旅游热。
三、对我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启示
(一)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的原则
重庆市在近郊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功能定位、建设项目的选择上也要坚持市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策划项目,形成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产业发展为农民就业提供机会,就业为农民变为市民创造条件的良性循环。只有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融入城市生活方式,才能使城乡统筹落到实处。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干预过多。要在宏观政策解读、发展方向上帮助把握,在规划编制、项目策划上给予指导,服务到位,在基础设施公益性建设项目上给予支持。
(二)统筹建设规划,分步推进落实
要按照能力和可行相结合的原则,编制高起点、全方位的城乡统筹建设规划,将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规划体系,不能只见新村,不见新人。更为关键的是,对经过全面论证后制定的规划,要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不能朝令夕改,频繁调整或只是墙上挂挂。
(三)政府投入引导,夯实发展基础
政府要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导向,发挥在农村道路、饮水、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引导作用,对试点示范区域的农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助,激发农民建设热情,夯实发展基础,形成示范效应,增强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四)突出文化内涵,增强发展活力
要秉承巴渝文化传统,突出人文特色,把营造文化氛围作为新村建设之魂,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将城市文明和农村本土文化有机地结合,不能在城镇化进程中抹杀了农村特有的文化内涵,让文化跟着项目走,项目带动文化发展,形成区域文化特色,提升城乡统筹的整体形象,激发长期发展活力。
(五)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保护农民利益
5.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情况 篇五
08经济一班 刘维 20083238
国家与集体两种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在管理制度与模式上的差异?如何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主题下得到协调与统一,从而促使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在保障城乡经济与城乡建设统一发展的同时、使农民获得相应的土地收益?近日,我们通过对成都市锦江区的实地调查,对成都市集体土地流转、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建立公开的集体土地市场的探索性改革作了进一步思考。
背景
2007年6月,成都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随后,成都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等荣誉称号。两年来,这座西南重镇的改革与实践广受公众关注与期待。
2009年6月,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政府共同在成都举办了“成都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现场研讨会”,使成都两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中进行的种种探索再度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对现行的一些基础性制度进行改革。其中,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最为关键。国家与集体两种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在管理制度与模式上的差异,如何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主题下得到协调与统一,从而促使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在保障城乡经济与城乡建设统一发展的同时、使农民获得相应的土地收益?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成都的探索与经验体现在哪里?
前日,年级选取了成都5个城区之一的锦江区,对其集体土地流转、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建立公开的集体土地市场的探索性改革作了一些调研和考察。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透视锦江,让身为大一学经济学学生的我们对成都城乡结合部在统筹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与探索有了基本了解,并通过自己的了解形成了较全面的印象,并对此作了进一步思考。
之一:在锦江看集体土地流转
到过成都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五朵金花”的。以“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和“花乡农居”为代表的锦江休闲农业区,是政府通过规划布局调整、建设用地整理等办法,将城乡统筹理念成功运用于实践、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一个典范。这是一条被当地人称之为“农地不征收、不拆迁,农民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利,传统农业变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五朵金花”是从2003年开始酝酿、打造的,4年后,当成都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时,盛开在成都市锦江区的这五朵“金花”,不仅已成为外来游客与城乡居民喜爱的旅游休闲之处,而且为成都全市在城乡结合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摸索出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其关于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相关改革与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确认,为成都全面探索和推进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作好了良好的铺垫。
如今,这里的农村已经城市化,农民已变成了市民,“五朵金花”所在的原锦江区三圣乡也已相应地更名为三圣街道办事处。不过,这并非“以城带郊”的锦江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全部意义。让城郊结合部“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同时,不增加建设用地总量,不减少耕地保有量,不改变这片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是这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这也是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正是在这个原则性思路的指导下,成都的农村集体土地,包括集体农地和建设用地,在政府主导的相关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开始走上市场,进行有序流转。
成都第一个农村土地交易市场
几个月前,在全国土地市场还处于一片“清冷”之时,成都锦江区的两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在锦江农村土地房屋登记交易中心成功挂牌出让。这次被称为成都集体土地市场“牛年开门红”的交易,已是在锦江农村土地公开市场上进行的第二次成功交易了。
锦江区统一有形的集体土地市场成立于成都被批准为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仅3个月后,是成都市城区内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初时命名为锦江区土地储备拍卖交易中心。2008年6月更名为锦江区农村土地房屋登记交易中心。它将区国土局、区统筹委和区房管局这3个部门的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并联审批,统一负责全区农村土地和房屋的测绘、勘查,及其相关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等工作。全区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登记、办证、流转等并联审批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也是这个交易中心肩负的一个重要职责。锦江区全部可以上市交易的农村集体土地,包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农地承包经营权等,按规定都要在这个交易中心以招标、拍卖和挂牌的方式进行公开出让。交易中心则负责为其出让活动提供相关政策与信息咨询服务。
2008年11月,锦江区第一次在农村土地房屋登记交易中心公开挂牌,出让两宗面积共计23.2214亩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成功。这两宗位于规划中的汽车产业园范围内的集体建设用地,以80万元/亩、总成交金额1857万元的出让价成交,从而揭开了成都集体土地有序流转、公开规范交易的大幕。
随行的导游告诉我,在这里进行的每一笔农村土地交易,从最初的申请到最后的确权,全部都纳入规范的管理程序,锦江区政府不仅分别制定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用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管理办法,还参照国有土地相关标准给集体建设用地确定了土地级别,限定了最低保护价,并确定了集体土地流转的供地流程,拍卖和挂牌出让、转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具体规则和办事流程等。
在交易中心参与集体土地交易的流程并不复杂:确权登记→数据库建立→交易申请→权属调查→产权交易→登记发证→数据库更新→再次交易→变更登记→数据库变更。我们后来发现,相较而言,交易前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要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实际上,进入这个公开的集体土地市场之前,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土地权属的确定,已为集体土地顺利流转奠定了重要基础。
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农民集体土地的资产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资本化进程。锦江农民的集体土地资源,在得到农民同意的前提下,以资产
形式量化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再量化给农锦公司,再由农锦公司统一经营。因此,进入锦江集体土地市场的流转方的主体,实际上是作为农民集体土地资产管理者的农锦公司。在农锦公司这里,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实际上以股份的形式转化为一种资本,交由公司作整体运营,收益则按比例层层分红。每一笔集体土地流转的收入由农锦公司扣除土地整理等相关成本后,按11个村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确权登记的集体土地所占比例进行分配,这11个村公司再分别按比例将所得收益分配到村民小组,再由村民小组分给个人。
这种目前看起来比较理想化的土地资本运营方式至少解决了集体土地进入市场所面临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避免了农民个人手中的土地由于小规模(或无规模)、分散化且无整体配套的产业布局与基本发展环境等因素,造成土地供不出去的情况;二是避免了因农民本身个体分散、无组织约束、无规范管理而容易导致的交易过程中的信誉失衡现象。当然,农民愿不愿意以这种方式流转,仍然是农民自己的权利。
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以城带郊的锦江区,其集体土地流转不止于建设用地的集中流转。事实上,全区位于城市规划圈外的集体建设用地面积仅4300多亩,而集体农用地总面积达16322亩。这些农地在确权工作完成后,也是以大致相同的形式流转给公司,经统一整理后再以一定规模通过公开市场交易,流转给一些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进行花卉种植等经济作物的规模化经营。农民除了以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入股以外,还可受雇于这些农业公司,进一步转变身份,成为产业工人。
农民原有的宅基地被集中整理后,大量的高层农民公寓在重新规划后的居住区内兴建起来。住着和城里人一样的房子,干着类似城市工人的工作,至少在锦江,当这些原来的农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环境中生活时,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表明他们与城里人的区别。除了他们手中依然拥有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经量化后的资产。
之二:“增减挂钩”背后的故事
成都市锦江区的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规划方案,把“规划先行、产业支撑,政府引导、集约利用,市场配置、合理分配”的三条原则,写在页首。事实上,成都的城乡统筹改革试验,正是在这样三条大原则的背景下展开的。
规划布局,确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方向
成都是不枉“规划先行”之称的。早在2004年,成都市就在全国率先完成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并通过评审。不仅如此,成都市还借上一轮规划修编之机,由市政府牵头,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工业布局规划的修编同步进行,统一编制。在那个时候,成都市就提出把科学发展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作为新一轮规划(即2004-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市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通过规划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产业集中布局、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
成都市被确定为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仅两年,但其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及其关于城乡统筹相关制度改革的探索和试验却早在5年前规划修编时就已开始了。正是这种超前的理念,影响并指导着成都的城乡统筹发展改革实践。
土地整理,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基础
在成都“198”范围内,现有的建设用地面积是70平方公里。市政府决定将这个数字削减到“50”,减下来的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将恢复为生态用地。当然,这些生态用地在地类统计时仍属于农用地范畴。这样,经过土地整理和整治,土地集约利用化程度大大提高,成都“198”范围内不仅节余出一些“新”的建设用地可进入集体土地市场、并通过招拍挂提升价值后得到重新利用,而且还保证了农用地总量的增加和建设用地总量的减少。
“198”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整理就是带着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在经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村土地得到“量化”确权的基础上全面展开的。集体土地,无论承包地、自留地或宅基地,先由各户流转给村民小组,再由各村民
小组流转到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而再流转给上一级的龙头公司,如锦江区的农锦公司等。这个内部的流转过程是非市场化的。比如,农锦公司是政府专门为集体土地“入市”交易而成立的国有龙头公司,在它进入市场之前,它实际上已通过协议的方式将锦江区“198”范围内的农村土地集中“收购”到自己手里,其农地的收购标准是参照并略高于国家征地的标准。所不同的,一是其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没有改变,这个权利已量化成股权,使“失地”农民在公司里仍拥有自己的一点股份;二是补偿标准一般按年租金形式给付,且第一年要给6000?8000元的青苗补偿。
其建设用地即农村宅基地等的收购标准事实上实行的是实物补偿制。以现有户籍人口计算,按新建公寓楼单元房的套内面积每人补35平方米,同时按每人10.5平方米的面积标准配给其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供其出租或以其他方式经营,所得收益归该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共有;拆掉的旧房屋给予300元/平方米的补偿,宅基地房前屋后的附属物则按每人2.8万元的定额标准给予补偿。此外,在农民旧宅被拆掉、新居却未建起和搬进之前的过渡期,每家农户可一次性获得两年的住房临时补贴,标准是第一年400元/月、第二年600元/月。若两年到期后农户仍未能搬进新居的,将继续得到补偿。
对于农锦公司而言,这样大规模的“收购”集体农地和建设用地是需要付出资金代价的,至少是要先行垫付一大笔资金,用作各种形式的补偿和安置。但农锦公司应该并不吃亏。因为这些农地与包括宅基地在内的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大规模整理,能产生出不少新的用地空间。这些拿到集体土地市场上,只要交易成功,就能赚回大笔的资金,除掉事前垫付的各类土地取得成本以及土地整理的其他建设成本,农锦公司应该还有相当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不进行集中整理,农地就没法进行规模化经营,建设用地不仅不可能实现集中产业布局,也不可能进行相应配套设施建设,更不可能获得大量建设用地再利用的空间。这意味着这些集体土地还不具备良好的供应条件,因而会在集体土地市场上乏人问津,难以实现其价值。
其实,这些都还只是蕴含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背后的故事。
“增减挂钩”,为城郊土地重新布局提供了政策便利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目的是要保持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平衡。
2005年,成都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城市。从那时开始,成都市就把“增减挂钩”的试点工作与城乡统筹、拆旧建新等土地整理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用“活”了这一政策。
在锦江区,整个“198”区域内的基本农田已全部调整出去,现有的农地按规划布局也将在得到全面整理后或成为生态用地,或进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锦江还计划对“198“区域内的农地和建设用地进行全面整理后,将其规划分区,走集中发展的道路。他们规划了“乡村旅游生态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汽车产业园、体育运动休闲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园”等5个产业功能区,同时,规划并建设了两个大型的新社区,供农民集中居住。
据了解,成都市郊的“198”区域内,基本上全部进行了这样的重新规划和调整。事实上,没有这样的规划布局和调整,郊区农村的城市化无法进行,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也无法实现。但是,这样的新布局和大调整毕竟涉及到大量农村集体土地的再利用,情况十分复杂。其能够得以顺利实现,实际上借用了“增减挂钩”政策中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总量控制、平衡的原则以及土地跨地区调整的“置换”原理。
当然,“增减挂钩”政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指标的跨区域流动上。成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探索性做法,是借用了这一“流动”的精髓,做大了其背后的文章。
之三:成都土地制度改革的几个创新与思考
成都城乡统筹的改革和试验工作做得比较“实”。在做“实”的基础上,成都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呈现出几个创新点:
创新之一:政府统筹主导下的城乡一体发展规划真正发挥了“龙头”作用。
成都规划的总体思路来自于其超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以此为核心,本着科学发展的原则,成都市政府统一组织和协调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的重新修编,把城市建设与产业总体发展布局与城乡土地利用结合起来,从全局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了未来若干年城乡土地的利用。这一超前的战略性举措,为几年后成都开展的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尤其是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之二:通过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性地明确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主体,为集体土地进入市场交易创造了条件。
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交易,面临的最基本问题,就是集体土地产权不明晰、主体虚置的问题。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级所有”,使用权则基本上以宅基地或承包经营地的形式分配给了农民个体。主体太多,往往导致事实上的主体缺位。成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以确权的名义,探索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推出专门成立的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一个乡的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代表,通过股份制形式量化集体土地资产,以层层签定协议、层层“转交”土地资产处置权、层层按股分红的办法,既解决了农村土地权属不清问题,又从总体上实现了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的集中管理和经营。确权后,成都还创造性地印发了集体土地使用证,为集体土地交易提供了合法凭证。
创新之三:成立了农村集体土地交易的服务机构,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管理规则与流转程序,初步建立了公开有形的集体土地市场。
成都市成立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一些区县先后成立了农村土地房屋交易服务中心,并相应地参照国有土地市场的交易规则和相关管理办法,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管理规则,初步实现了规范管理。
锦江区还探索性地解决了“两证合一”、统一登记的问题,锦江区农村土地房屋登记交易服务中心被政府赋予了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证统一登记的职能,使集体土地市场一建立,就避免了国有土地市场上长期存在的因“两证”不能统一登记带来的混乱。
创新之四:本着“大统筹、大集中、大流转”的基本思路,灵活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原则和方法,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实现了城乡面貌的“一体化”。
通过统筹规划和集中整理,农民进入了标准的“城市小区”,住进了高层公寓;农地被整理成标准农田、置换到专门的农业产业园区,其经营权可以到集体土地市场上招标挂牌,流转给大型的现代农业公司;建设用地经整理后、集中到各类产业园区,其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乡村在土地政策的灵活运用下改变了面貌,也从土地市场赢得了更多的发展资金。
不过,成都在城乡统筹背景下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毕竟只是探索中的创新,从目前情况看,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思考之一: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实施需要产业支撑。
我们所调查的锦江区,是成都的主城区之一,其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是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城乡结合部进行的,效果明显,但背后依赖的是其巨大的产业支撑力量。没有这些产业支撑,政府将无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集体土地市场也将因需求不旺而难以活跃,集体土地价值将无法实现,农民的收入和城市化生活水平也就得不到保障。这意味着在远离中心城区的偏远农村,这样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可能无法进行,这样大规模的农村土地整理也将难以展开。因此,需要思考的是:目前状况下,我们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究竟是城郊“一体化”,还是城乡“一体化”?
思考之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面临制度风险与经济风险。
从锦江看成都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感觉有两个问题:一方面,成立国有的“龙头”资产管理公司如农锦公司,目的是为了作为集体土地产权主体的代表,参与市场交易。但其“入市”之前层层“收购”集体土地的过程,却是非市场化的协议过程,且有垄断之嫌。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手中的集体土地是先交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然后交给农锦公司,最后才走上集体土地市场的。也就是说,农锦公司先要垫付大笔资金,用以付给农民房屋、青苗等各种补偿,而后还要投入大笔资金,对这些“收购”来的集体土地进行整理,再按市场需求一块一块地将土地供应出去。这里就面临着一个很大的经济风险:土地从大面积取得到单个供应出去,有一个时间差,其长短取决于市场的需求量。作为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代表的农锦公司必须先去取得巨额贷款,用于土地的取得与整理成本,同时承担高额利息,而能不能收回这些经济成本,得看其手中的集体土地在市场上是否需求旺盛。如果地供不出去,农锦公司将势必负债累累。
思考之三: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过量运用会否影响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
成都在改革试验中用活了“增减挂钩”政策,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但是,在创新的同时,我也注意到,其具体增减挂钩项目,只要能保证先增加了耕地面积,就可以将相应的建设用地指标“挂钩”出去,其总量并不受限。这势必会使城市建设用地总量有被突破的可能。
思考之四:集体土地使用证的“效应”与“小产权”房问题。
农民交出宅基地、搬进公寓楼,获得住房补偿(有的还不止一套),其土地财产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但是,农民获得“补偿”的住房如果一旦用于出租或出售等,就会因其集体土地产权性质而成为“小产权”房,农民集体获得的按每人10.5平方米补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经营的那部分房源,显然更有可能成为“小产权”房,其经营的合法性得不到保障。当然,这些房子与目前市场上的普通“小产权”房有所不同,它拥有国土部门核发的集体土地使用证。然而,集体土地使用证毕竟只是成都目前在改革试验中的一项探索性行为,并未取得与国有土地使用证同等的“效应”,所以,其在市场上流转的合法性仍会被质疑。
6.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情况 篇六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信息类别工作总结文件编号发布时间2009-12-16 11:18:20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公开时限长期公开公开范围面向社会
审核程序经审核后发布
责任单位档案局责任处室信息索引号
附件下载
根据市委的安排,宜都市档案局与陆城十里铺村结对,开展“城乡互联、统筹共建”活动。4月4日,村党总支和档案局党支部在村委会召开会议,举行了“城乡互联、统筹共建”活动启动仪式。我局全体党员干部和村全体党员都参加了会议,听取双方总支(支部)书记的情况介绍和活动的安排,党员结对子和联系创业户、文化中心户及困难户。双方领导重视,将城乡互联统筹共建活动纳入了领导议事日程,局馆班子成员带头到村,主要负责人经常到村,并争取市级领导多次到村帮助解决问题,局里组织一名主任科员长年驻村联系指导工作,现将一年来的活动情况报告如下:
一、共同制定活动方案。档案局党组与村党总支共同研究制定了“城乡互联、统筹共建”活动方案,按照都学办发(2009)7号文件精神,开展“城乡互联,统筹共建”活动,把“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党建工作上水平,统筹发展见成效”作为重要目标;通过强化互联城乡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共建意识,落实共建责任和措施,引导互联双方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中受益,共同提高。
二、共同开展帮扶活动。局馆党支部党员分别与村总支党员中的创业户、文化中心户和困难党员结为对子,共同学习,相互帮助,集体开展活动4次,并经常深入农户,同学习、同劳动,共讲大好形势、共商发展大计;帮助老党员和困难户,送大米400斤、食用油40斤、现金2000元、复合肥10包。
三、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双方互派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在村党总支书记交替期间,为加强组织建设,党组书记、局长袁道杰多次到村,深入村组、支部和农户,帮助协调做工作,组织党员学习,并亲自作辅导报告,使该村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请农业技术员讲座,开展科技培训,局馆为文化中心户送图书100册,为村和文化中心户订报15份2496元。
四、共同研究发展生产。在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兴办农家饭庄等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培植柑桔精品园100亩。去年12月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本村余发俊依靠科技,建立档案,提升柑桔品质的经验,今年我们进一步推广他的经验和做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我们帮助收集科技档案信息,科学管理,全面提升了全村的柑桔品质;为了发展养殖业,局长袁道杰多次与财政、畜牧部门联系帮助余发俊争取项目资金3万元,发展养殖业,目前200头规模的养猪场已经建成,五、共同帮助群众解难事。通过与电力部门联系,召开专门协调会议,解决了该村多年来电改遗留问题,完成了5组30户电力线路改造,使他们用上标准安全的电;争取国家公路建设项目,新硬化公路3.1公里,修晴雨路5公里;投资80万元,新修水池300立方米,并进行了水网改造,新解决了450户村民吃安全自来水,与民政部门联系,帮助
2个困难户(谢远财、杨勤修)进行了危房重建。
六、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投资5万元,修花坛,建栅栏,整治了村委会门前一条街道;完善了原居民点水电路等配套建设,并又兴建了一个新居民点;同时与有关部门协调,新规划110亩的集体企业园区,目前红线已经划定,主要兴办物流业。除指定的联系村外,今年我局与全市21个村统筹共建,相互配合,加强村级档案规范建设,达到了有档案室、档案实物陈列室、有档案密集架、有制度、有档案、有人管、有档案查询系统的标准,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10月22日来我市考察后,给予了充分肯定。
7.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情况 篇七
1 逐一突破,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保制度
2003年以来,成都市围绕保障全民“病有所医”的目标,在巩固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参保面,本着“先解决从无到有,再解决从有到好”的思路,着力弥补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缺失。针对城乡各类人群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逐一突破,逐个纳入。到2007年,先后为农民工、少儿、被征地农民等6类人群分别建立了医保制度,再加上职工医保,形成7项基本医保制度同时运行格局,实现了城乡居民全覆盖。
相继建立的各项医保制度适应了不同人群的基本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其突出特点是可行性强,为快速解决各类人群医保制度从无到有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3月实施的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制度,使参保农民工在与城镇职工同等享受住院医疗保险待遇的基础上,还享有门诊个人账户和生育补贴;2004年3月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缓解了农民看不起病的难题;2004年初,按照“先保后征,应保尽保”原则实施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一举解决这个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失业保险问题;2005年8月实施的少年儿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全国第三个开展这项保险的城市;2006年10月试点,次年1月全面实施的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将全市城镇非从业人员和未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人员全部纳入覆盖范围,同时又将少儿基本医保对象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制度;2007年9月参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启动实施市属高校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至此,全市城乡各类人群均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2 并轨优化,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一体化
在全面实现医保制度城乡全覆盖的基础上,按照从有到好的思路,开始整合针对各类人群分别建立的医保制度,推进城乡医保一体化。
2.1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一体化
2008年,按照“筹资标准城乡一致、参保补助城乡统一、待遇水平城乡均等”的原则,打破城乡居民身份界限,突破既定体制机制,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和学生儿童基本医保进行整合,于2009年1月1日启动城乡居民一体化基本医保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水平、经办管理、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及起付线、封顶线“五统一”。
2.2 被征地农民社保并入职工社保
2009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并轨,医疗保险待遇与城镇职工完全同等,并与城镇职工享受同样的养老、失业保险待遇。
2.3 实施城乡一体化大病补充医保制度
2010年4月,实施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全部纳入覆盖范围,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在不增加缴费的前提下,每人每年最高报销40万元。
2011年12月,对城乡居民参加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缴费和待遇支付等进行了完善,增加了一个按原缴费标准50%缴费的档次,城乡居民可根据自身需求,任选一个档次缴费参保,一档缴费120元,二档缴费240元。一个自然年度内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最高报销封顶线分别为20万元、40万元。
2011年全市参加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524.04万人,累计结算117.27万人次,支付99318万元。
2.4 农民工综合社保与职工社保并轨
2011年2月,出台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与职工社会保险并轨政策。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享受同等的住院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待遇的同时,又实现了基本养老、失业、生育保险待遇与城镇职工一致。
通过制度并轨优化,原来同时运行的7项制度整合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大制度。形成了以两大制度为支柱,大病互助保险为补充,缴费和待遇标准多层次、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全市无障碍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
3 改革体制,实现城乡统一经办管理
医疗保障经办管理体制改革是随着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并轨同时展开的,适应了城乡制度整合后参保规模日益扩大、经办管理要求更高的新形势。
3.1 经办机构设置统一
2006年,成都市敢开先河,将卫生部门管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少儿医保经办业务,整体划转到当时的劳动保障部门。2007年,市县两级政府又将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经办机构从社保局分离出来,与从卫生部门划转过来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中心、少儿医保中心合并,分别成立市、区县(市)医保局,形成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城乡医保管理体系。
3.2 经办管理流程统一
2009年实现了城乡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目前,全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范围、缴费标准、待遇水平,以及异地就医、门诊特殊疾病、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管理办法全部统一。医保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2009年12月出台的《成都市查处套取社会保险基金规定》,对套取医保基金的违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有效保证了基金安全运行。
3.3 城乡医保信息系统统一
市里先后投入1.7亿元,将原来的社保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和数据迁移、集中,开通了全市统一的城乡医保信息系统。目前,参保人员可在全市4018家定点药店刷卡购药,在1061家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即时结算,实现了医疗保险“一卡通”。
4 制度功效,城乡并轨后显著提升
4.1 参保机制日趋稳定,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城乡一体化的医保制度因其彰显城乡差距的缩小、公平水准的提升、医保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增强、医保关系在全市范围的可携带等特点,让人们看到了强大生命力和发展前景。而且,随着一体化制度的持续运行,人们的上述感受也越来越深刻,持续参保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城乡基本医保制度统一后,全市参保人数逐年稳步增长。其中,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数由2009年的326.32万人、2010年371.73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476.94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由2009年的672.03万人、2010年712.38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717.38万人。截至2011年底,全市城乡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194.32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4.2 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待遇水平稳步提升
城乡一体化的医保体系,有效发挥了大数法则效应,基金的保障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财政补助逐年提高。2008年,用于医保的财政补助为1.7亿元,2009年达到6.9亿元,2010年增加到13.2亿元,2011年达到15.4亿元。
二是缴费标准提高。201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缴费标准分设为每人220元、320元两个档次,中心城区及双流县和温江区等8个区县按每人320元执行。财政补助由2009年的每人80元,分别提高到180元和220元。2011年,筹资标准调整到每人360元、320元和260元三个档次,各级财政补助标准统一提高至每人220元。
三是报销比例提高。从2011年7月起,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从65%提高到92%,在一、二、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分别从60%、55%、35%提高到85%、75%、50%。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5.32%和73.51%。
四是最高支付限额提高。2010年,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上年市平工资的4倍(不足10万元)提高到6倍(16.4万元)。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不同缴费档次的4至8万元统一提高到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11.2万元)。对农村居民而言,较国家规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翻了一番,2011年分别达到18.3万元和12.5万元,分别比上年提高10.4%和11.6%。加上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参保人员每年最高报销额度分别达到58.3万元、52.5万元。
4.3 健全医疗救助机制,缓解大病医疗负担
先后实施了城乡低保人员医疗救助、城乡困难人群参保资助、城镇参保困难人员住院医疗补助三项制度。
一是建立了城镇医疗救助制度。为缓解城镇生活困难人员的医疗负担,2002年8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量入为出、多方筹资、多重救助的原则,建立了由民政部门牵头主管的医疗救助制度。城市医疗救助分为门诊救助、住院救助和一次性临时救助。
二是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从2004年开始,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试行意见》(成府发[2004]28号)和《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成民发[2007]68号),市、县两级财政分别按人均0.5元的标准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对农村五保户、贫困农民家庭参加新农合进行全额资助,对因患大病,经新农合补助后,剩余费用仍较高的,再给予适当救助。积极推行医前救助,救助程序不断简化,救助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建立了医疗补助政策。从2002年9月起,成都市逐步对因患恶性肿瘤进行放化疗、患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透析、器官移植及术后治疗、一次性住院医疗费用超过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低收入参保人员,实行住院医疗补助。
4.4 开展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
为进一步缓解城乡儿童重大疾病的经济负担,去年将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儿童肺动脉瓣狭窄等疾病的城乡居民参保儿童作为补偿对象,通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等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紧密结合,探索有效的补偿和支付办法,提高对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苏伟,王东青,范涛.早走必由之路的动因[J].中国医疗保险,2010,12.
[2]苏伟,王东青,范涛.突破既定体制的路径[J].中国医疗保险,2010,12.
[3]苏伟,王东青,范涛.“十一五”最后一年的新政[J].中国医疗保险,2010,12.
8.龙山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举措 篇八
中共龙山县委党校
车丕湘
2011-01-14
为了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县”的目标,我们要按照县委“坚持六大原则,突出四个重点,加强四大建设”的发展思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城市与农村资源优化配置和转化利用,推动城市与农村之间统筹协调和共同发展。
一、以落实责任为起始点,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组织机制。
推进城乡一体化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面广,几乎涉及所有党群部门和政府部门,必须以落实责任为起始点,切实加强领导,要努力形成上下一心、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局面。
(一)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要成立高规格的龙山县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县委、政府、人大、政协、武装部主要领导及县直各部、办、委、局主要负责人以及各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组成。组长由县委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县长担任。主要职能是:统一制定并组织实施统筹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整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市场竞争规则等,并负责监督执行情况;研究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战略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跨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要及时构建决策机制或专题议事机制、利益分配协理机制以及政策运作监察机制、实务绩效审核评价机制等。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统筹城乡发展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
能是:负责日常联络和组织工作,做好综合协调,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的运作机制,建好“统筹城乡发展论坛”,掌握统筹城乡发展的进展情况,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督促领导小组会议决议的落实和执行。
办公室下设一系列专业工作领导小组:以农业部门为主,科技、水产、林业、粮食等部门参与,成立城乡经济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以建设规划部门为主,成立城乡规划、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发展改革部门为主,水利、交通、国土、供电、通讯、广电等部门参与,成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劳动部门为主,民政、卫生等部门参与,成立城乡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以宣传部门为主,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参与,成立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组织部门为主,人武部、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参与,成立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各乡镇、县直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责任,配备人员,安排经费,切实把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考核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要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考核制度,将政府相关部门涉农年度目标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领导小组与乡镇(街道)、政府各部门要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经考核后奖惩兑现。切实推行“一线工作法”(即: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和实施“四个倒逼”(即: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督查倒逼落实。)。真正把求真务实体现在每
一个人的实际行动中和每一项具体工作上。
二、以城市化建设为着力点,优化城乡一体化的功能载体。
城市(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镇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一定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规格管理,让城市(镇)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真正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功能载体。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以规划扬特色。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划是建设的先导。规划决定城市品位和档次,引领城市发展与未来。以前的规划基本是按城市的和农村的两个部分进行编制,城市和农村割裂,标准不一,很难满足指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要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随着铁路、高速和绕城线建设全面拉开帷幕,将带动新一轮城区大开发、片区大建设、工程大推进,新的城市定位已经超越原有规划,我们要立足新的起点,认真调研城镇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区位资源优势,精心编制好城乡一体化总规、县城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等,把这一思路具体化。要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规划思路,形成县城与古城——区域城镇——乡镇——村庄“四位一体”的框架。围绕构建武陵山区中等规模地级市、边贸城市、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彰显特色。目前要尽快完成县城和古城控制性规划,果利河沿岸景观风貌修建性详规。努力形成“两大中心城区、三条城
镇带、四个重点板块”互动发展新格局。
(二)坚持高水平建设,以建设创精品。城市(镇)建设发展的起点低、水平不高是近些年城建工作的一大通病。着眼城市(镇)建设的长远发展,务必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着力提高城市(镇)档次,完善城市(镇)功能,改善城市(镇)人居环境,树立良好的城市(镇)形象,增强城市(镇)吸引力。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树立精品意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严把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高标准高质量。
(三)坚持高规格管理,以管理树形象。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下大决心加强城镇的市政管理。以城市的规格来加强城镇的市政管理,着力建立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坚持管理出效益、管理出形象,坚决克服城镇“脏乱差”的顽症。一方面要加强市政管理工作宣传,增强群众法制意识、环卫意识,自觉转变观念,改正不良的环境卫生习惯,服从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市政管理工作执法,在配齐、配强市政监察队伍,建立、健全市政监察制度,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狠抓市政工作执法。对城市“牛皮癣”等顽症必须坚持严厉依法打击。
(四)坚持市场化运作,以经营养城镇。树立经营理念,把城镇可盘活存量资产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营运,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一要努力挖掘城镇资源潜力。乡镇建制撤销的社区、街道要纳入城建重点,将其作为城镇辐射农村经济社会的支撑点,大力支持其建设发展,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严格进行管理,努力培植商业经济或农业工业经济,发挥其积极作用。二要结合城镇发展定位,加强城镇招商引资、融资力度,在加强资金运筹、相应完善偿债机制的基础上,认真构建城镇投融资平台,积极吸引民间资本、金融资金投入城镇建设。三要坚持集约利用、市场运作土地资源,力争实现土地资源的保值、增值,更好地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四要推行国有固定资产变现。经建制调整闲置的办公楼、场、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出让、租赁,尽量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五要结合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对远离中心镇、中心村的农民实行迁移,积极稳妥地撤除微型自然村、撤并行政村,让他们融入中心镇、中心村,共享现代文明。
三、以改革创新为切入点,营造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环境。
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是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农民进城与否,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选择,无利可图或者得不偿失,农民必然不会进城。因此,要完善有关政策,为农民进城营造良好环境。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机制,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
(一)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同一身份。目前的户籍管理,就像一面高墙,把城乡分得很清,农民进了城,为城市服务了许多年,但身份还是农民,包括他们在城里出生的子女,也还是农民身份,入托、上学都是另类待遇。2010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深
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要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的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通过推进一元化管理、引导集中式居住、完善关联性政策等措施,把附加在户籍上不合理的福利性成分剥离出去。逐步解决依附在二元户籍制度上的城乡差别和政策限制,最终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国民待遇。
(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土地增值和资源共享。继续稳定农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宅基地市场化和承包地转让的土地新政策,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通过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等措施,把现行的强制性政府征用土地行为改变为交易性的市场公平购买行为,让农民真正分享到土地增值的效益。
(三)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同一“国民待遇”。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按照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逐步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贯彻分阶段、逐步完善地区差异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城乡低保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济救助制度等措施,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实现财政投入“统筹城乡、向乡倾斜”的稳定增长。强化财政预算约束,确保中央提出的财政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三个高于”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支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形成财政投入“统筹城乡、向乡倾斜”的稳定增长保障机制。通过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建立投入保障机制,集中财力优先安排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公共品和服务,调动农村社区组织和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措施,鼓励农民兴修水利、修建道路、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把握好有关政策界限,严格控制标准,防止因出现乱收费、乱摊派现象而重新加重农民负担。
(五)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建设投入主体多元化。要突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就必须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通过加强引导、政府筹资,产权拍卖、社会聚资,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申报项目、银行贷资,盘活存量、以地生资等措施,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项目融资平台、土地融资平台和招商融资平台,拓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资领域。
(六)建立激励制度,鼓励全民创业,实现城乡就业互动。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每一个城市市场主体的潜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的就业和发展问题。要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引导树立敢创、敢闯的创业信念和信心,鼓励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艰苦
创业的精神。要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让全民创业有更大的创业空间,最大限度地加大对全民创业型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从战略高度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全民创业型经济转变。通过支持城镇居民到农村去创业、鼓励山区农民进城去创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大力实施“三大就业工程”等措施,为创业者提供“一条龙”的优质服务。
四、以产业建设为对接点,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互动合作。
龙山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弱县,必须切实加强产业建设,以方式转变提升经济效益与质量。当前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经济体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业积累反哺农业,以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大力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优势互补,通过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务求在工业和农业产业互动合作上取得突破。
(一)大力推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在产业布局上,要加快规划建设黔张常铁路、吉恩高速公路、209国道沿线三大产业带,按照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商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其次,在产业分工上,两大中心城区(县城、里耶)要重点发展金融、贸易、信息、服务、文化和教育等第三产业;三条城镇带(铁路、高速、里龙路)和四个重点板块(茨岩、召市、洗车、红岩四个城镇)要着力增强生产性功能,充当中心城市向农村扩散经济技术能量的中介和农村向城市集聚各种要素的节点;农村以规模化、联片种植的农业生产支撑大
中小城市对资源和要素的需求,获取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再次,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大力推进农业开发走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与生态保障及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加快建立农户专业化生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的农业经营新体制,带动农产品加工营销业、特色种养业、种子种苗业的发展。
(二)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两园建设,打造经济核心增长极。两个园区,就是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北区以华塘新区、白羊为核心,以物流园和农产品加工中心为支撑,南区以里耶、岩冲为核心,以旅游和矿产品加工中心为支撑,5年时间把能源、冶金、陶瓷、建材四大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5151”工业发展计划。认真执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八条规定》,切实加强土地、电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协调服务工作,积极帮助企业达产增效,努力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抓大不放小,积极支持各类企业发展。要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力争今年申报成为省级工业园区。要大力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加大技改投入,加强科技联姻,不断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注重引进工业大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当前要特别做好日产2500吨(60万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项目的建设工作,做好30万吨燃料乙醇落户龙山的争取工作,做好兴隆纸业5万吨再生纸项目的前期工作。
(三)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巩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巩固发展烤烟产业,提升柑橘产业,提高烟农、桔农收入。积极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稳妥推进农村土地依法流转,巩固建立各种
产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各类专业大户,不断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切实巩固三大系列、八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金山实业、现代中药、馥生食品、天缘食品、利福尔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四)积极推进新兴产业。要把旅游业作为龙山未来发展的最大门路来抓,特别是要做好龙山交通大畅通、龙山大开放到来之前旅游业的认识、规划、建设等基础准备工作。要坚持超前谋划,高起点规划景区景点,大力度开发旅游产品,全方位提升旅游接待水平。要坚持龙头带动,始终突出里耶古城这一龙头;坚持基础先行,积极推进景区景点高标准建设;坚持资源整合,积极融入神秘湘西游。当前,在加强景区景点建设的同时,要努力争取里耶——乌龙山风景名胜区年内进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名录。切实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努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立足我县产业基础、比较优势以及未来前景,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制药、边区贸易、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通过企业搬迁和项目开发,促进城市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发挥城市企业在市场、品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农村工业向城镇集聚、向园区集中。加快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农村商贸、旅游、金融、科技服务等产业,积极培育劳务经济。
(五)巩固壮大两极经济。两极经济,就是镇村经济和县域经济。镇村经济要坚持以“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化“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的思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进程,努力创建“民富裕、村镇强、更整洁”的新农村示范县;县域经济要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政策措施等一体化进程,着力打造省级城乡统筹示范县。目前,特别是要巩固壮大四大亿元产业。即巩固壮大烟叶6-8万亩、百合5万亩、三薯20万亩、?柑14万亩等近50万亩基地的四大支柱产业。按照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取向,做大做强烟草公司、金山实业和现代中药等企业,逐步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种养加一体化,把抓增量、扩总量与调结构、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一批现代高效农业,开展“农业产业化5强乡镇、10强龙头企业、50强村特色产业基地、100名规模经营大户”创建活动。以构建名特优农副产品直销网络为重点,加快形成“县有直销市场、省内外大型超市设直销窗口(柜台)”的农产品销售体系。
五、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点,拉动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增长。
加快经济增长,关键在投资,核心在项目。龙山作为老、少、穷地区,地大物博,人力资源丰富,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做好文章、做大文章。切实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点,以扩大投资拉动城乡一体化经济增长。2010年国家对农村投入大概8000亿元,按照实施“1130”项目工程的要求,目前我县要确保10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启动,10个重大项目实施和30个重点工程项目的完成。
(一)抢抓机遇,积极上争项目。要积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重
要机遇,认真研究国家、省、州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政策措施,找准方向,明确路子,大力争取一批新项目。重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民生需求、“十二五”规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争取项目。切实做好长沙市对口扶持龙山工作。
(二)硬化制度,搞好项目管理。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工作机制。加强进度管理,按月定目标,按季抓考评,月月检查,季季通报。加强协调管理,对项目工作不重视、不配合的单位及个人,对破坏项目建设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一查到底,严格追究,绝不姑息。加强质量管理,认真抓好“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项制度的落实,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严防“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和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出现,切忌“建设搞起来了,干部倒下去了”的现象发生。
(三)实化措施,促进项目整合。坚持“三个一”的措施,在项目整合上下工夫。一是严格实行计划“一张表”。按照“整合资金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设规划必须坚持一张图,项目计划必须坚持一张表。二是严格实行建设“一盘棋”。按照“统一规划、片区开发、分项实施、各记其功”的原则,在项目实施时,所有的项目一张表下发到乡镇或项目建设单位具体实施。三是严格实行结算“一卡通”。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凡是直接发放到人的资金,要严格按照“政策公开、程序透明、支付到人、打卡发放”的阳光操作办
法发放到人,并接受群众监督。
(四)优化环境,加强项目招商。要加大项目招商力度,抓好项目前期包装,增强项目招商的吸引力。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优势项目与优势资本的有效对接,提高我县的经济实力。
六、以国家、省、州试点工作为整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民生改善。
截止2010年7月,龙山已争取到了3项国家级工作试点(2项项目试点、1项政策试点)、7项全省工作试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危房改造和中小河流治理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县;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新农合医疗门诊统筹、基本药物制度、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实施地氟病项目被确定为全省试点县。
发展机遇已经垂青龙山,国家、省、州经济政策措施特别有利于龙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省委提出“在更高起点上深入实施‘一化三基’战略;财政增加对‘三农’、中小企业、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注重发展壮大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市;着力抓好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加大对湘西地区大开发的支持和推进力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界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这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有很强的指导性。州委明确了“加快龙永等骨干公路建设步伐,开工黔张常铁路、吉恩高速,加速干线公路改造,抓好通达、通畅工程建设;认真做好吉恩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理顺电
9.赫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九
赫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5月11日)
今年以来,赫山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部署安排,积极探索,锐意创新,扎实推进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现具体汇报如下:
一、整体工作的部署安排情况
(一)领导重视,工作起点高。我区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区里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区“四大家”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区委农村工作部合署办公,由区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明确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八字哨镇作为全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该镇观音阁村和岭湖村为试点村;同时整合主要职能部门的工作力量,组建了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办公室,下设7个工作指导组,在八字哨镇实地指导开展工作。八字哨镇也成立了规格很高的工作机构,明确了精干的工作人员。
(二)调研充分,工作方案实。一是实地走访调查。在市委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动员会召开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迅速组织相关部门深入湖区、山区、丘陵区等不同类型的4个乡镇、6个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广泛听取了镇村干部、农民群众对统筹
实施。在试点镇、村层面。试点镇党委、政府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10余次,在班子成员、镇村干部、党员组长、群众代表中进行了广泛动员,制作宣传墙体标语200多处,制作永久性宣传牌50余块,出动巡回宣传车10台次;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宣传的主导功能,在镇有线电视台滚动播放统筹城乡发展专题宣传片,全方位、立体式地在全镇范围内宣传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四)整合资金,经费投入多。从温江、彭州经验来看,确权颁证、基层治理机制运行、土地综合整治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其中彭州市每年拨付每村公共服务等经费25万元。可见,资金保障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前提。今年,我区在保证区财政投入的前提下,明确由区财政局组织,强力整合5500万元涉农资金,重点投入到开展土地信托流转的4个乡镇。目前,区财政局已经针对全区各科局项目申报情况,在与试点镇进一步对接后,将5500万的资金任务分解到了各科局,计划于近期召开整合涉农资金协调落实会议。同时,解决好了区统筹办办公经费、办公设施、工作车辆等问题,并且先行向试点镇、村拨付了一定的启动工作经费,确保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前段工作实施推进情况
一是农村新型民主治理机制建设。为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将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作为重点,在全区所有行政村开展“四位一体”机制建设,构建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机构、村民议事会为常设议事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新型村级民
订。目前四个乡镇已流转土地81200亩,其中信托流转14900亩,今年新增土地信托流转面积7820亩,储备土地5200亩。
四是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和土地整治工作。研究制定好了《赫山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实施方案》。区国土分局组织两支队伍于4月23日入村,目前外业布控全面完成,宅基地地籍调查完成700余户。土地综合整治方面,正在实施的项目规模面积2132.81公顷,新增耕地230.55公顷,总投资6743.58万元;准备实施的项目规模面积591.45公顷,新增耕地206.6公顷,总投资3088.47万元。
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日新月异。今年,八字哨镇将对全镇所有行政村全面推行“四有两无清洁村”创建活动。目前,全镇已开展清洁日活动3次,发放农户“入户宣传牌”8000余块,所有村公共区域都设立了永久性宣传栏,群众卫生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新增垃圾池120个,新挖垃圾凼420余个,垃圾中转站已正式投入运行,公共区域清扫清运网络得到完善。试点镇基础设施逐步加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日新月异。
三、下阶段具体工作安排
今年是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启动之年,做好今年的试点工作对实现五年工作目标任务至关重要。我区将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简单化,不搞齐步走,不做夹生饭,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房屋的测绘工作。试点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力争在7月10日前完成。
四是科学规划集中居住区,打造新农村住房品牌。由区住建局牵头,制定《赫山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方案》,目前正在进行观音阁、岭湖两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5月30日前将出具具体方案,年内将在八字哨镇基本建成2个农民集中居住区。
五是继续推进土地信托流转,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科学化生产奠定基础。我区将按照草尾模式,严格规范操作流程,继续在四个试点镇大力推进土地信托流转。对暂不具备土地信托流转条件的乡镇,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进一步推进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
六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构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一是推行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公共区域长效保洁机制;二是大力推行垃圾凼建设,指导农户对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分流减量;三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卫生评比,提高农户卫生意识。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情况】推荐阅读: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分析10-22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成都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缴费费率等问题的通知07-10
助推成都经济发展09-24
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与对策研究-旅游管理论文07-07
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10-11
女生PHP程序员发展现状 成都PHP培训06-22
成都市绿地规划09-08
2018-2022年成都地铁行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目录)08-31
成都市购房限购政策12-22
成都市建委100号文件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