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知己-散文

2024-10-19

人生知己-散文(16篇)

1.人生知己-散文 篇一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散文欣赏

人生没有理想的伊甸园,也不会长期生活在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更不能一直辉煌到象牙塔的顶端。

古人总结出了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人是不能没有理想的,从芳龄步入爱河,最大的理想就是两个人能在伊甸园里,毫无拘束尽情的倾吐爱意。从而自由自在地结为连理,一生一世不离不弃,牵手一起去想去的地方,一起去观赏想看的美景,一块劳作,相互支持,风雨兼程,同甘共苦,共同创造自己美好的伊甸园,甜甜美美地生活一辈子,亲亲我我的白头到老。世俗如风,追风已成为很多人的时尚,能真正白头到老的有几何?

人生的`世外桃源我相信是有的,也会是一些人遇到过的,但我想大多数人是只听过,没有见过,更不用说领略和亲身体验过的。社会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环境好了,人们生活的惬意了,世风阳光了,人们的心情愉快了,就等于生活在世外桃源了。在这个世事如风,风云多变,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中,适者生存,会到达理想的桃花源,逆者淘汰,会被无情的海浪把你推到桃花源的彼岸。

人生也不能一辈子辉煌,无论是做什么的,总在人生的坐标系上,有时会扒到峰巅,有时一不小心也会跌入低谷,永远是在波浪线上沉浮。有时候红的透顶了,也都不能挤到皇宫里的龙椅上去。也会有人说,没本事了才说这样的话。我想话是由人说的,事情是由自己做的,日子是要自己过的,过的好与不好,与各方面是有关系的。

人一生是要有好机遇的,出生了是要遇上好父母的,好父母是人生好的开端的方向盘;上学时是要遇到好老师,这样人的一生基础是牢固的;工作时是要遇上好领导,好的领导会是人能够顺利的到达光辉顶点,实现多彩绚丽人生的飞机。

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还要遇上很多好朋友,遇到几位挚友,才能够事事帮着你,处处护佑着你不断的走向成功;如果遇上几位损友,那就会不堪想象。人帮你,你毫无自私的帮别人,这就是活在人世间最值钱最珍贵的道理。帮人还要分清是好事还是坏事,绝不能盲目去帮助人。作为人都要有善心,即我心佛心。

人生难遇一知己,如果遇到了就要珍惜,哪怕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也要不离不弃,但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觅到了知音,很是珍贵,一生一世即不能冷落,也不能热火,还得保持距离,把握好尺度才对。

2.人生知己-散文 篇二

关键词:周国平,哲学散文,艺术特色

1探究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周国平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实, 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 人生应该是有内容的、充实的人生。”于是, 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一段段人生经历。

周国平的散文中满溢着对生命的敬畏感, 他鼓励人们要积极地面对人生, 要饱含热情地好好活着。他认为人生或许是徒劳的, 命运是不可改变的, 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正因为这样, 回过头我们再来看《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时, 生命的悲欢离合, 借助周国平的哲学散文, 以妞妞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凄美娇艳的生命得以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这不仅仅是痛苦, 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永恒的渴望。

周国平不过是用文学的方式在谈哲学,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 所表达的感悟仍是围绕着那些古老的哲学问题, 例如生命的真谛、人生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和超越等等。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与哲学的关系, 这是周国平一生所追求的, 而生与死, 正是这两种思想的终极命题, 让周国平更加深刻地看到了人生和生命过程中的哲学意义。把情感升华至哲学的高度, 把哲学融入情感世界之中以文学散文的形式阐释出来, 如果用泡一壶茶来做比喻的话, 哲学散文是那沸腾的水, 其间所包含的思想就是那浓郁的茶香。这样的表现方式, 使得哲学思想增强了理趣, 哲学也将变的深入浅出, 人生的意义得到升华, 生命也因此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惜。

2生活化

在上个世纪80年代, 周国平写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等书对改变读者的精神结构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不过, 使周国平的影响更为深远的, 是他以诗和哲理一样的文笔, 深入生活的哲理散文:充满了对生活的悲欢离合的哲学思考, 荡涤着人们的心灵。

我们只要留意那个时代处的周国平对哲学的认识, 我们就会发现周国平的哲学散文所具有的独特艺术特色——生活化。

“哲学的写作可以分为多种, 其中一种写作是学院式的, 喜欢资料的收集和堆砌。这里不需要感性语言和形象思维, 不需要与当下的结合, 而更在意哲学的历史性, 文章的抽象程度越高、术语的密度越大, 这个人的思想就越坚实和丰富。还有一种写作, 这种写作文风活泼, 并融入了鲜活的生活场景, 它常化艰深为平易, 如细雨滋润万物一样, 发生得悄然而广泛”。

他的散文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 他的哲学散文是众多写作方式的融合与升华, 形成了他独特的写作特色, 他的哲学散文和纯学院不同, 更侧重于把哲学生活化或者应用化, 然而并不是刻意去生活化。他的哲学散文也包含了哲学学术, 因为哲学是一个知识积累和整理的过程,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 也需要知识的搜集和整理, 但是哲学如果仅仅是以学术的方式出现, 这就是离开哲学的根本了, 所以周国平的哲学散文就采取另一种表达方式, 把哲学学术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脱离了哲学家和散文家的界限, 把对生活中的欢乐、痛苦、还有坚强和执着等等生活感悟通过哲学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周国平说:“研究哲学, 其实有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对哲学有种领悟的能力, 没有领悟的能力也可以做学术, 但我可以肯定你不会有大成就;另外一个就是学者的功夫了。你首先要选择你的问题, 哲学的看法必须是以问题为主, 问题是核心, 你要找出哲学中什么问题是一个重要却多年来没能弄清楚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能让你产生兴趣, 然后你要发挥你作为学者的功夫, 把古今中外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都找出来, 去收集整理资料, 看看这个问题有哪几种论述方式, 然后你要进行比较, 得出自己的结论”。

不难发现, 周国平可以让他的哲学散文深入生活, 做到哲学的生活化, 和他亲身去收集哲学资料, 认真的学习, 刻苦的钻研, 系统的分析是分不开的。然而, 这些只是基本条件罢了, 最关键的是在这些基本前提的基础上, 周国平在平时日常生活中, 对所遇到的人, 所碰见的事, 所观察到的现象, 所听到的话中, 都加入了哲学的思考, 透过现象, 认清事物、现象等等的本质, 并加以理论化的总结, 从而, 得到生活的真谛, 这些哲学认识都是和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的。

3展现真性情

他的散文或平实或素雅或优美或哲理的文字中所透露出的个人的思维光辉的东西, 或者个人魅力, 让人着迷。特别是他在散文中流露出的真性情。可以说, 在人心灵最微妙的地方, 大都是注重性情的。不管你是有名的文人, 还是无名的老百姓。性情, 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情, 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性情, 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形象。

“我没有任何办法留住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 我只能把它转换成所谓的文本, 用文本来证明我们曾经的拥有, 同时也证明我们已经永远的失去”。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智性与情感生活, 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真性情的表露。这本自传包括两条主线, 一是智性生活, 一是情感生活, 二者大致体现了周国平的个性面貌, 也表现了作者的性情。

文人大都是性情中人, 周国平也不例外。做一个性情中人不难, 但做一个诚实的性情中人却很难。“我唯一可以自许的是, 我的态度是认真的, 我的确在认真地要求自己做到诚实, 我至少敢说, 在这个名人作秀成风的时代, 我没有作秀”。现在我们看到的是, 周国平先生, 作为一个清醒的学者, 一个敢于面对自己的哲学家, 他不回避, 不隐藏, 而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同时, 坦然用哲学散文这一形式记述着全部的经历。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我们的家庭关系, 从表面看是稳定的, 其实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因此, 多少对看起来情投意合的夫妇, 一时间离婚的传说满天飞, 可是不久, 当妻子讲起丈夫或丈夫谈起妻子时, 又变得那样柔情似水”。在周国平的文字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 但由于周国平是客观地公正地看待这一切, 所以我们读到这些内容时, 感受到最多的是温情, 是默默的温情, 充满感激之情。

在周国平哲学散文中有这样的观点“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 如爱情, 友谊, 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 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 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 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 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 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

性情, 则是一个人的性格的外在表现。在周国平哲学散文中, 看重的是生活的意义、内心的感受, 这就叫“真性情”。不管是为人还是为文, 这都是他最看重的。穿梭于周国平语言与文字上, 在素面朝天的文字里面, 我们能缅怀到一些欢乐或疼痛, 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和收获, 我想这也只有周国平的真性情文字才能做到吧。

4哲学思想的自我消费性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有着类似的观点:思想, 是具有“自我消费”性质的东西。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里, 哲学思想首先是他的爱好, 也是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学者周国平本人就是一本书, 那么他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就是周国平。几乎所有的思想家、哲学家, 开始都不是为了一定要弄出一个经天纬地的理论而进行研究的, 而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些生活或人生, 是缘于对思想和理论本身的兴趣和魅力, 而全身心投入到某个领域的。可以说, 人类历史上很多有价值的思想, 是思想家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尼采的《看哪这人》, 卢梭的《忏悔录》, 再到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 与其说是写给世人看的, 倒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的。文学艺术领域里有这样一句话:思想也是是自己的, 然后才可能是大众的。

哲学家和思想家, 并不一定都有系统的理论和著作, 甚至“不一定要拿出作品来, 哲学家本人的生活和生命, 就是哲学本身”。

尼采就是一个典型, 他被许多人列为20世纪哲学巨匠之首, 可尼采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家, 他几乎没有一本专门的哲学著作, 其大量作品是一些警句、格言、随笔、杂感等, 可以说既无体系又无范畴, 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理论形态作品的人, 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就是这样一个哲学家, 在20世纪, 可以说, 几乎没有哪一个主要哲学流派, 跟尼采的名字没有关系;也可以说, 在20世纪, 几乎没有哪一个重要人文科学领域, 没有尼采思想的影响。

孔子, 一位影响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思想家。我们也找不到他的系统的哲学著作和理论文章, 几乎家喻户晓的《论语》, 还是其弟子们整理的一些他的“只言片语”和对话, 可是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力量和影响, 没有一部哲学书能与孔子的这些“只言片语”相比, 没有一位哲学家或思想家对人们的思想, 对一个国家甚至对世界的影响, 能超过孔子的。

在思想的自我消费、享受上, 周国平和希腊的尼采, 古代的孔子是一致的, 周国平的生活岁月形成了他独特的性情, 这种性情本身就是哲学, 比那些所谓的貌似高深的哲学要深刻的多。他是站在上帝面前, 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的, 他那种“倒着活”的思想很让人震撼。

对于周国平哲学散文来说, 哲学思想永存, 精神不死, 思维比存在更长命!

5结语

周国平的哲学散文“力求把哲学与文学之间的沟壑填平”, 他推崇用文学化的语言描述哲学思想, 他的哲学散文是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 而不是根据理论体系来写文章的。同样, 周国平哲学散文中喜欢用日常的语汇表达哲学的体验, 在质朴的文字中传达深刻的哲理。他的哲学散文有别于其他学者散文, 很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 有更多的质朴和思想, 更多的直觉和洞见。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 包含着生活化、展现真性情、哲学思想的自我消费性、探源生命和人生真谛等独特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2]周国平.岁月与性情[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3]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陈凯歌 人生旅途贵知己 篇三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之一,陈凯歌身上总凝结着强烈的文人气质,贯穿于他所有的电影作品中,《黄土地》、《大阅兵》、《霸王别姬》、《风月》、《荆轲刺秦王》、《无极》、《梅兰芳》《赵氏孤儿》及《搜索》。当商业至上、娱乐至死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凯歌开始遭遇艺术生命中最大的尴尬。

花甲之年的他,是逆流而上抑或随波逐流,早已变得云淡风轻。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你有你的不解,我有我的骄傲,且心从未改变。

冯小刚说,“陈凯歌是象牙塔里的人”。象牙塔,多少人遥不可及却始终向往的地方,神圣无邪,一览众山。所谓“高处不胜寒”,生活中的陈凯歌清高、有距离感,琐碎的俗务对他来说都是负担和压力。于是,妻子陈红在褪去女明星的铅华之后,挽起衣袖,真正坚定地站在陈凯歌的身旁,一同承担起一切。

舒婷在《致橡树》曾经说过: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1992年,陈红第一次遇见陈凯歌,当时陈凯歌正在拍摄《霸王别姬》。没有失望,也没有感觉,存在于陈红记忆深处的只有陈凯歌作品《大阅兵》里的“当兵的男人”,威风、高大、帅气,也仅仅限于光影之中。陈凯歌曾经当过兵,在《大阅兵》中,他把男人、部队的气势拍得非常性感,非常到位,“给人一种强烈的吸引,那种男性的吸引力”,陈红回忆着,“我们俩正式相识主要是1994年《风月》选角的时候。那个时候,王静莹被换下来,剧组就在全国范围内找演员。我当时在拍《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一天早上接到电话,他们让我去试妆,我就去了。在化妆的时候,第一次有点激动。我是闭着眼睛在让化妆师打理,那时挺累的,因为是在拍其他戏的空当里赶去试妆的。我猛一睁眼睛,呀,镜子里怎么多了一个人?导演就坐在我身后,他在看我,非常仔细地端详我。当时我心里一下有一种怦然心动,说不清楚的感觉。你在一瞬间,突然发现镜子里多了一个男人,这么仔细、这么专注地看你,让我觉得……凯歌是非常仔细的人,强调每一个细节。其实他是出于一个导演对于一个演员的判断,但是在那一刹那,我突然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

陈红和陈凯歌没有因为《风月》继续工作的缘分,却开启了爱情的缘分。

1995年的再次相遇,陈凯歌对陈红展开了爱情的攻势。这次,没有了电影中漫漫长路的爱情马拉松。很简单,很自然,一个诚心邀请,一个欣然接受,一个是才子,一个是佳人,相同部队出身的经历,相同敢言敢为的性格,一切水到渠成。

“和我在一起,凯歌可能觉得特别轻松,特别没有压力,而且我可能和别的女孩子不太一样,我不是那种矫揉造作、嗲兮兮的女孩。我那个时候还剪着小男孩的头,挺率直的。这些可能都是他喜欢的。”

1996年,陈凯歌参加完当年的戛纳影展,就直接从法国飞到温哥华去看陈红。见面的第一句就问她,“你想不想结婚啊”?陈红对于结婚从来就没有想过,被这么一问,忽然呆住了。“我来这的目的,就是要跟你结婚”,陈凯歌补充道。

人生中第一个男人跟自己求婚,陈红激动得早已说不出话来。没有婚戒,没有鲜花,不是冲动,而是对眼前这个女人“蓄谋已久”表达。陈凯歌有過两次婚姻。他曾经也觉得这辈子不会再结婚了。然而,当一切准备重新开始,陈凯歌只提出一个条件:结了婚,就不允许离婚。陈凯歌经常用花园去形容自己的婚姻,两个人在婚前各自拥有一个花园,结婚以后,不是花园变小了,而是花园变大了。花园并不会重叠在一起,变成一个小花园,肯定是更大更美了。

彼此给对方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自由,更大的宽容,和更多的对生活的爱。

这两年,陈红专心做起了陈凯歌背后的女人——当然,这个中国最具“美”的女性并不是家庭妇女,从电视剧《吕布与貂蝉》开始,每一部“陈凯歌作品”后面,都由陈红担任监制。在导演中心制的电影生产机制里,普通人看到导演的成功,却很难想象监制的艰辛,监制意味着,大到成本预算、进度质量、景点选择,小到媒体宣传,甚至演职人员的盒饭都要全盘掌控。

有人评论,这是陈凯歌想实现对电影资本的控制,进而在艺术创造时形成一言堂。但陈凯歌否认:“就是因为陈红看我那么辛苦,说给我帮忙,别让这个负担都让我一个人担着,自然而然。”

陈红在媒体的描述里则是具备传统妇女美德的妻子,但其实陈凯歌并不强势,尤其是生活中,陈凯歌送给陈红的礼物,都是带有红颜色的,因为妻子的名字里有一个“红”。在内陈红关心老公,辅导孩子功课。《赵氏孤儿》做宣传时陈凯歌曾透露,虽然片场的琐事很多很杂,但是陈红每天不忘给家里打电话问孩子吃些什么,家中的事情都由陈红兼顾。

记得在《赵氏孤儿》发布会上,一贯慎言家事的陈凯歌公开秀了把恩爱:“在公众面前,我们平时都不太说对方的好。但是今天我要拽一句文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要拉着她的手,跟她过一辈子,白头到老。”并感谢制片陈红“不用再在长夜中暗自落泪”。话音未落,台下的陈红已红了眼。

“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陈凯歌听了不以为然,“我也知道现在外面社会怎么样,但我活在我的生活里,非常少的诱惑。不知道为什么,好多人觉得会有好多女孩子追求你,没有,完全没有。”

夫妻之间的关系,如果出现了外遇或者第三者,不是第三者的问题,而是夫妻关系本身出现了问题。所以,在陈红看来,他们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 凯歌是这样容易被美色所吸引的男人吗?我太了解他了,他最热爱的就是电影,电影就是他最亲密的情人。有时候我都会非常非常地好奇,他为《无极》工作3年了,他对这件事情的狂热、着迷、热情和耐心,丝毫没有动摇过。永远都在那样的高峰,不会像水位那样,往下降。”

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爱情路上奋勇执着,十年、二十年……或许更长,但人生列车行驶的路线未必能如人所愿,但岁月时光仍会不停地向前,人生旅途中能找到知己相伴最好,不是两个人可以一起去旅行,去吃烛光晚餐,而是彼此给予对方真正的力量。

4.人生足于一知己 篇四

张堪对朱晖的才学和人品非常赏识,又恰好是同乡,有意提携他,被朱晖婉言谢绝了。但张堪一心把他当做知己,推心置腹地对朱晖说:“你真是一个自持的人,值得信赖,我愿把身家与妻儿托付给你。”面对张堪把他当做生死至交的话语,朱晖心里非常感动,却只是恭敬地答道:“岂敢,岂敢。”

朱、张二人挥手作别时,便失去联络,再没有碰面。后来,张堪死了,他为官清廉,死后也没有什么丰厚的遗产,家人的生活顿时变得窘迫起来。朱晖知道后,使全力接济张堪的家人。

朱晖的儿子不解:“我们以前没有听说过你与张堪有什么深交,你为什么如此厚待他家的人?”朱晖说:“张堪生前,曾对我有知己相托之言,我嘴上虽然未置可否,心中已经答应了。” “既然你们互为知己,为何长年不见往来?”

朱晖答道:“当初他身居高位,并不需要我的帮助;如今他离去了,家人生活得很不好,才需要我这个朋友出面帮忙呀。”

后来,朱晖做到尚书令。他和朋友陈揖也十分投机。陈揖谢世后,朱晖也是尽一切力量照顾其子。他时常对儿子说:“你们不一定学我如何做官,但不妨学我如何做人。”

生命水

在古印度,有一名死囚在临刑前突然被告知:如果他能端着满满一碗水绕过皇宫走上一圈而不洒落一滴水,国王就会赦免他。消息传出后,很多人跑来看热闹。围拢在皇宫四周的人们议论纷纷,他们认为那名死囚端着满满一碗水绕着皇宫走上一圈不洒是不可能的。因为,皇宫周围全是高低不平的石子路,其中还有几十级上上下下的台阶,就连徒手的行者也难免会摔跤的。

死囚并没有深思这些,而是端着那碗水认认真真的走着那段或许是自己生命的最后之旅。看着死囚那副庄重的神情,闲人们便起哄:“再走几步就要摔跤了!拐过墙角就要洒水了!”但是,死囚却好像什么也没听见似的,仍旧死死地盯着那碗水走自己的路。

大半天过去了,死囚竟奇迹般一步一步地挪回了出发点。

人群沸腾了,国王也非常高兴,他问死囚:“你怎么就能一点也不洒呢?” 死囚回答:“我端的哪里是水,分明是我的命啊!”

其实,当我们面对那名死囚一样的生死攸关境地时,任谁也不会轻抛每一滴生命之水的。人生就是这样奇妙,你手捧满满一碗生命水在崎岖不平的旅途奔波,稍一不留神就会抛洒掉自信、正直、拼搏进取的勇气,以及必胜的信念等等这些赖以安身立命的法宝。只有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能走出一步一灿烂的迷人的风景来。

如果我们把每一次机会都当成是生死攸关的坚守,还有什么样的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呢?

——读《窃读记》有感

可爱的白雪公主、顽皮的孙猴子、聪明的诸葛亮、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武松——这些都是书王国里的公民。今天,我又认识了《窃读记》中的作者——林海音。

少年林海音为了增长知识,获取快乐,想尽办法偷着读书,有时还冒着被书店老板训斥的难堪,经常在书店里站着窃读。看到这里,我心里十分震惊,小小的书本居然有如此大的诱惑力。我觉得这位小姑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比那个年代好多了,我们想看什么书,爸爸妈妈就会给我们买。可有的同学对待书籍,却熟视无睹,真是不应该啊!我一直很喜欢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不仅是小姑娘的座右铭,也是我的座右铭。我认为这句话颇为经典。“读书长大的”,是啊,读书明理,都市励志,读书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根源和动力。我们一生会读很多书,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变化,对书的内容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窃读记》从侧面写出了旧社会穷苦儿童热爱读书、渴望新知识的愿望,也说明了书是百读不厌的。读书是我们一生的事业,我们一定要热爱读书,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认真体会书的魅力!

众所周知,我们班奇人甚多,驰骋沙场的“体育健将”、家喻户晓的“小书法家”、屡次得奖的“神算子”„„这些“大人物”我就不提了,现在我来说一说我们班的“新明星”——郁秋丽。

郁秋丽有个雅号,叫“八哥”。不用我说,你们也猜到了,她因能说会道、巧言善辩而得此美名。

“八哥”的趣事可多了,一箩筐也装不下,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就拿那一天的英语课来说吧。老师为我们讲解“Don’t

be late again”这句话的意思时,请一位同学翻译。可没想到,郁秋丽误以为是跟老师读,就用高分贝的女高音喊了一句:”Don’t be late again!”顿时教室里前俯后仰,笑成一团,就连一向教学严谨的英语老师,也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起来。再看“八哥”,此时也不好意思地傻笑着。

还有一次,老师走进教室,兴冲冲的向我们宣布下午有消防演练。我们都不以为然,因为班上的“小灵通”早就向我们透露了。没想到这时“八哥”跳起来,大喊一声“耶”,搞得我们和老师都莫名其妙。这有什么好“耶”的呀?事后才知道,原来她以为我们也会“耶”,所以她想先下手为强,没想到„„不过,她还振振有词地说:“这叫制造气氛,你们一点幽默感都没有!”“哈哈„„”又是一阵大笑。

“天生我材必有用。”别看“八哥”话多,但也有派上用场的时候。“八哥”带领我班女生搞了个“收养流浪狗”的活动,到了中午,就是她最繁忙的时刻。她不是到校外去寻找被遗弃的可怜的小狗,就是到处游说,说服其他女生领养这些流浪狗。在她的努力下,一些流浪狗总算有了一个安定、舒适的家。

你还想更多地了解“八哥”吗?那就来我们班与她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一天,单位里新来了一名大学生,小伙子帮着她去领办公桌,没想到,她竟挑了一个小时都没有挑好。小伙子说:“差不多就算了,不就一张办公桌嘛!”结果那名女大学生说:“我刚毕业分配来,又可能这张办公桌要陪我一辈子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对小伙子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一想到一张办公桌要陪自己一辈子,他就不寒而栗。为此,他毅然地离开了一张报纸一杯茶的生活模式,开拓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这个小伙子就是如今的地产大鳄潘石屹。

一份不错的工作,一份别人打算做一辈子的工作,是常人难以舍弃的东西,而他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量,主动地选择另外的人生,走出了不同寻常的辉煌。

选择是一道门槛,舍弃门里的生活,选择门外的天地,无疑门里的生活是平静温暖的,门外的生活就难免风吹雨打。正因为这样,做出选择就更需要勇气和胆量。

一个人对待批评的反应,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能成功。

挪威小提琴家欧蕾布尔从小非常喜欢拉小提琴,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拉小提琴上。当欧蕾布尔第一次开始巡回演出时,米兰一位音乐评论家在报纸上写道:“他是一位未经正式训练的音乐家。如果说他是一颗钻石的话,它还处于粗糙、微雕饰的状态。”

欧蕾布尔对这个批评可以有两种选择,他可以因此而生气,也可以因此而进步。很幸运,他选择了后者。欧蕾布尔去了报社,要求编辑帮他引见那位评论家。接着用了一整晚上的时间向这位七十岁的评论家请教。接受这位评论家的建议后,欧蕾布尔取消了余下的巡回演出,回到家里,重新开始练习。当他再次举办音乐会时,年仅二十六岁,却轰动了整个欧洲。

多克是一个邮差,他坚信自己的使命除了传递邮件之外也是在向人们传递快乐。因此,他总是携带很多报纸,上面写着鼓励的话语:别烦恼,今天是个不错的日子,要笑口常开等等。

二战期间,作为一名野战医院的志愿者,多克协助医院救死扶伤。一天,他突发奇想在医院的墙上写了一句话:没有人会在这里死去。他的行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医院的人觉得他精神有问题,有人觉得无所谓,没有必要擦掉。这句话一直留在了那面墙上。

后来,伤员、医生,就连护士也记住了这句话。伤员们为了不让这句话落空而坚强地活着,医护人员尽力给病人做最充满了盼望和坚定的表情。

5.配乐散文红颜知己 篇五

世上有很多的情缘,无论是现实还是网络里无法逃脱命运的注定,在茫茫人海中,我们没有朝朝暮暮的相伴,我们没有生生世世的永远,面临情感与道德,我们想进一步靠近,但又不能却又不舍,所有的心痛与无奈占据了我们整个心灵,在若远若近的距离里,在欲言又止的凝望中,只能暗自怜惜。

让我做你的红颜好吗?今生我们不再有执子之手的浪漫,不再有与子偕老的誓言,不再有如痴如迷的心潮澎湃,不再念君恨我早生,不再有我对你出生太迟的哀怨,更不再有寄情与来世,就让我们微笑着彼此欣赏吧!彼此倾慕吧!让彼此的关注渗入心灵的最深处,不要放纵我们的感情。让我做你今生的红颜,虽然虽然我们很彼此爱慕,但我只能今生做你的知己,刻骨铭心的爱情一生只有一次,人的心不可能像一口箱子,空了可以再装。

在当今这个情人风靡全球的时代,情人泛滥成灾的社会,我只想做一个与你无拘无束,推心置腹知你懂你的红颜知己。我不做与你朝夕相伴,同床共枕的未来夫妻。不会走进你感情的暧昧漩涡,我不会让你感到爱与不爱的忧虑心情,再也不会给予你对我的误解与激情。我只做你情感世界里,无需言语便会心领神会的知己。舍掉柔情和心底的情丝,只会把爱默默藏在各自的心里。

6.人生难得一知己叙事文阅读 篇六

夏末秋初的一天,青林兄打来电话:“张汉忠从北京回来了,晚上朋友聚一下,你一定参加呵。”

听了青林的话,我甚是欢喜,“随感录”刊头的漫像就是汉忠给我画的。一别十几载,今日将重逢,恨不得马上见到他。

我随口答应:“好!好!我保证按时到。”

如今的汉忠已今非昔比,不但在北京闯出了一片天地,还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四频道推出的漫像大赛中担任评委会主任,这次一定让他再给我画一张漫像。

放下电话,当年汉忠给我画漫像的场景历历在目。

那是1993年5月的一天,我时任《鸡西日报》政文部主任。下午一上班到编辑部交完稿在走廊遇见了汉忠,虽然他离开鸡西多年,看到老朋友依然热情、亲切、爽快,我请他到办公室坐下,递上一杯白开水,便侃起了以往的亲情、友情和兄弟情。

汉忠是专门来看望我的,老友相逢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他起身告辞,我说:“兄弟见一次面不容易,给我画张漫画留个纪念吧。”他满口答应的同时,从上衣兜里拿出一支炭素笔,我随手递过去一张巴掌大的白纸。

汉忠坐在我对面,刷刷刷几笔,我的漫像便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且在漫像的空白处写了“忠顺漫像,汉忠漫笔,九三年五月。”

我看到自己的漫像,不但赞不绝口,而且深深折服。汉忠的漫笔功力越来越厉害了。同事、朋友、家人看了漫像就认准是我,寥寥数笔,便把我的容貌特征一览无遗,精彩。

那次一别,再没有与汉忠取得联系,后来听朋友说,他在北京发展得很好,不仅成了漫像的大家,并在漫像创作的理论上提出了方向性的论点,得到北京同行的赞赏和认可。

突然有一天,在央视四频道,赵保乐主持的漫像大赛中看到了他,不但是评委,而且担当评委会主任,绝对的`*。

我如约赶到聚会的饭店,鸡西画界的永生、英林、浩峰、宁当、方华等已经先到,汉忠见我到来,十分热情地迎上来亲切握手,我顺势把他拉入怀中使劲地拥抱了一下。

久违了哥们,你还是那么豪爽,还是那样热情,还是那个模样,风采不减当年。

酒菜未上来之前,兄弟们纷纷与汉忠合影,他说,要把朋友的情谊带回北京珍藏起来。

“咱们是20多年的老朋友了,有啥变化没有?”汉忠握着我的手让我坐在他身边。“年近半百了,无所求了,除了年龄在增长,还是老样子。”我实实在在地说。

汉忠长我两岁,但每次他都称我为兄长,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深入交谈得知,他的心态总是像当年的小伙子一样,充满着活力、洋溢着朝气、散发着亲合力。

7.让“教育知己”多些再多些 篇七

管仲说过, “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树人的重要性, 是不言而喻的。要树人, 就要发展教育事业。所以在我看来, 10所思源学校的开学, 其意义胜过10家工厂的开工、10个项目的建成。工厂、项目的建成, 带来的只是一段时期或者是局部的收益, 而开办学校, 让更多的孩子们受到良好教育, 却能给整个社会带来长久的、持续的良性影响。人们熟悉的日本二战后大办教育提升国民素质, 从而重新迅速崛起的故事, 是一个极好极有力的例证。

教育发达, 国家才能发达, 这已经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了。但就是这样的“真理”, 也还没有被全部的人们所认同。在一些地方, 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些地方领导口头上重视教育事业, 实际上还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容易出政绩的领域, 对于教育这样需要长期投入、长期关注的基础性工程, 还没有被摆在真正优先发展的地位.还没有从实现海南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

“海南为什么落后, 根子在缺乏人才, 在教育落后!”省委书记卫留成的这番话, 可谓一针见血, 指出了海南落后的根本症结。海南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 综合实力增强不少, 但整体而言, 依然还是一个不发达地区。海南需要更快的发展, 才能跟得上时代潮流。要实现发展的目标, 海南需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需要进一步提高民众文化素质。要做到这一点, 除了大力发展教育, 别无他途。

教育落后, 人才缺乏, 已经扯了海南发展的后腿。正是认识到这一点, 省委、省政府近几年来才千方百计发展教育事业, 才有了教育扶贫移民政策的出台, 才有了率先在全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等诸多大举措, 才有了昨天10所思源学校的同步开学。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扶持力度, 我们的教育事业才有了新的跨越, 才有了尊师重教氛围的形成, 才有了昨天1.8万名学生的灿烂笑脸。

8.知己却不知你散文 篇八

其实,真的,我一直难以释怀。好吧我承认,你在我心里挺重要的。他告诉我:“有时候没有理由便是最好的理由。”我沉默。

我想了想,很有道理。我也要开始做全新的我,我原谅你的无所动容。曾经我们都喜欢的黑色,现在一定被你遗弃,在我看不见的角落。我只想说我没有任何表情。

见面的那天,你一身深蓝色的`衣服,和我的黑白色不太搭调,在我粉红色的帽子下面,有你看不见的泪痕。

你内敛而沉默,我张扬而放肆。多么不和谐的一幅画面。

我想你是放弃我了。

他告诉我你要走了,我知道,那一直是你的梦想,可是你忘记了,也同样是我的。

只是我们有着那么多相似的习惯,要我怎么忘?我们一起爱着音乐,爱写字,却没有共同爱的人。我喜欢小四,你说你也爱,只是更爱韩寒。

或许这就是分歧的开端,一切都理所应当被时间抹杀。这一切对你来说都已经不再重要。有人说过灵魂有两克的重量,我想问:“那么感情呢?”何况我对你,无关爱情。

我们只是知己,比好朋友更懂得对方罢了。我看着你,你低头不语,紧盯着手机屏幕。你瘦了。

积蓄了这么多年的等待,你终于要反抗了。所以你要不顾一切去追去走,丢掉束缚你的一切,义无反顾,包括我。

我不知道你要去哪里,但是我知道,沿途的梦想会让我找到你。但是我好累,我不会跟随你的脚步,因为我也有自己的梦想。所以从此以后,我们要走的两条路,相生相隔。

记得你告诉我:“受伤了也不必安慰,只要陪伴着就好了。”因为彼此能懂对方的心意,一个眼神就已足够,对吗?

我也记得我告诉过你:“如果勇气不够,逃避也是一种智慧。”你相信了我的话,然后安然离开。我觉得那么残忍。

仿佛被背叛,然后从黑暗被抛向了更深的黑暗。我没有哭,也没有回头。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回头,我想应该也没有。

9.散文:茶是我的知己 篇九

我出生在白水涧,喝着白水涧的水、品着白水涧的高山野茶长大。关于茶的记忆,在我脑海里始终没有淡忘。茶,越泡越淡,而记忆却越来越浓。

小时候,春耕还未开始,母亲总是带着姐姐上山采野茶。那时候采茶人不多,乡亲们大多采一点自家够用就行;有的干脆不用茶,因为门前小溪水,清澈见底,没有任何污染,用手一捧就能入口;而母亲总是要多备一些野茶,用于招待客人,每年都让我带一些送给老师和城里的亲戚。那时对茶,没有多深理解,只知道喝茶解渴,放学回家,捧起大茶缸,一通牛饮,感觉痛快,仅此而已。

长大后,渐渐觉得茶中蕴含着许多内涵。

茶是一种礼节。来客人,第一想到的,是端上一杯热腾腾的茶,而且必须是双手端上,以示礼貌;走亲访友,接过主人端到跟前的茶杯,心理总是暖暖的。

茶是一种心情。到城里读书后,渐渐觉得茶能释放心情。无聊时,去茶室解闷;郁闷时,上茶室向好友叹苦境;高兴时,三五好友,相聚茶室,谈古论今;恋爱时,约会茶室,向女友倾诉衷肠……

茶还是一味良药。 茶叶中维生素C含量高,能促使脂肪氧化,排出胆固醇,促进解毒作用; 茶能兴奋血管中枢,增强心、肾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肾小球过滤率,使尿液增多; 茶还能振奋精神,活跃思维,消除疲劳,增强记忆。茶还有预防癌症作用……喝茶有益健康。

茶是一部历史。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就是出自我国唐代陆羽之手。茶的发展,演绎着历史的发展。

茶更是一种文化。它是融养生文化、健康文化、旅游文化、精神文化于一体的新文化。茶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活跃了旅游商品市场,还能激发人们的诗情画意。古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是受到茶的启发,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写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当时杜甫年过四十,而蹉跎不遇,微禄难沾,有归山之念。此诗虽潇洒闲适,仍可见他心中不平。诗仙李白豪放不羁,一生不得志,只能借诗言志,而现实中,他异常苦闷,沉湎醉乡。如他诗中所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当他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常采饮“仙人掌茶”,虽年愈八十,仍面如桃花时,也不禁对茶唱出了赞歌:“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俪芳津,采眼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诗人白居易,对茶怀有兴趣浓厚,写下不少茶诗。他的《食后》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诗中写出了他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

茶,没有浓重的色彩,只有淡淡的清香,它却有着神奇的功效。

茶,不是生活必需品,只是生活的点缀,但多数人离不开茶。古代不乏煮茶论诗的名人,如今的上班族,谁的办公桌上没有一杯清茶陪伴!

10.人生知己-散文 篇十

诗豪刘禹锡生性开朗豪爽, 为人热情笃厚, 一生交游甚广。据卞孝萱《刘禹锡从考》“交游考”所记, 与刘禹锡相识且有过交往者约四百多人。其中既有与其年纪相仿, 志趣相投者, 也有不同年龄、甚至不同政见者。既有学友、战友、诗友、又有师友、幕友、僧友。过从甚密, 情谊深厚者不下二、三十人, 可谓新交不断, 故旧情长。他的诗集中也以酬唱赠答诗所占比重最大, 其中虽不乏一些与同僚之间的寄赠应酬之作, 但更多的是流露真情实感的唱和诗。还有专门收录与李德裕、白居易、令狐楚之间唱和诗作的《吴蜀集》、《刘白唱和集》、《吴汝集》、《彭阳唱和集》, 其文集中为友人所写的碑文、集纪也有相当数量。如:《唐故衡州剌史吕君集纪》、《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唐故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等。

从刘禹锡一生交游的实际情况看, 呈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 他的交游品格符合儒家传统的友道观, 这是他能赢得众多朋友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自身的人品修养、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式, 在交往过程占据主导地位。荀子说:“友, 相佐也”, 即说明朋友之间是一种能够相互提携、相互帮助的人际关系。孔子强调朋友这种关系的特征为:“朋友信之” (1)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 孟子也说:“朋友有信” (3) 。可见重信, 恪守信义是先儒所认为的朋友交往中最基本的原则、孟子的“友其德” (4) 和孔子的“友直、友谅、友多闻” (5) 则进一步提出了朋友所应具备的素质, 更加全面而具体。“直”就是正直;“谅”是诚信, 这是从人的品德方面出发的, 与“友德”是一致的。“友多闻”又提出了交友原则中的知识要求, 与有广博学识的人相交相处, 也是自己获取知识的一条途径, 对个人学识见解和应物处世能力的提高无疑会有很大的作用, 正所谓:良友是一本读不完的好书、当然, 这是对交往者双方的要求, 刘禹锡本身不仅诗文皆高, 而且工于书法, 精于医道, 广闻博识, 有着多方面的学养、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谈笔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流露出他的择友倾向、在《刘氏集略说》中, 他还说道:“始余为童儿, 居江湖间, 喜与属词者游, 谬以为可教”可见早在童年时他就有了喜友“属词”者的择友倾向、日后与他交往密切者, 其中白居易为诗坛盟主, 韩愈为一代文宗, 柳宗元诗文兼善, 元镇诗歌成就甚高, 包括像李德裕这样的政坛人物在内, 他们个个多才多艺, 书画诗文皆通, 显露出不凡的文艺才情。

儒家友道观中除了“德”和“多闻”之外, 还提出了同“道”的择友标准, 孔子说:“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6) , 荀子也说:“道不同何以相友也” (7) , 即要求志同道合, 情趣相投、朋友是一种本无天然血缘亲情的人际关系, 在长期的相互接触交往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深厚的感情, 有些甚至会超出人伦亲情、共同的思想, 共同的志趣尚好是友情得以维系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从儒家的交友观来看, 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品格无不影响着朋友之间的关系、刘禹锡身上具备了上述德才方面的素质。

其次, 他一生交游中, 政治性交往贯穿始终、前期以政治性交往为主, 后期虽文学性交往逐渐增多, 但并未从政治性之中淡出, 这是其交游中一个突出特点。“虽名位不达, 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8) 。由于他强烈的从政愿望和政治意识, 制约和影响了他早年所选择的交往对象多是政治理想相同, 政治见解相近者、如王叔文、柳宗元、吕温、韩泰等人, 皆为革新事业中志同道合的战友、他们当年正值年轻有为, 可以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时节, 共同的理想使他们相交、相知, 成为亲密的同道, 并肩作战、“昔年意气结群英” (9) , 由于思想基础的一致, 建立了恒久、深厚的友情, 有些甚至成为生死不渝, 肝胆相照的至友。

作为革新集团的领袖人物王叔文, 刘禹锡对他的才能和为人极为钦佩, 对其含冤而死表示极大愤慨、在《华佗论》和, 《经檀道济故垒》中借助历史人物的不幸遭遇为其鸣冤叫屈。在《子刘子自传》一文中更用大量的篇幅公开对他进行评价, 赞美。另外、革新集团中的吕温、与刘禹锡同门、柳宗元与他同年、贬谪后他们唱和不绝、友谊日笃、后来为他们编辑遗稿、对他们的政治才华, 文学成就给予了很高评价。后期虽与白居易, 元镇等人交往甚密。在人生态度, 生活方式乃至诗歌内容, 风格上都可以看出相互间的影响。但也一直保持着与那些以政治身份为主的政坛人物之间的频繁交往与唱和、如李德裕, 裴度, 李绛, 令狐楚、牛僧儒等等。诗中常常表示出对他们治政, 治军才能的钦佩、这与他晚年仍不能忘怀政治, 关心王朝兴衰的思想是一致的。

第三、重情尚义、待友真诚、且宽厚大度。真诚是做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交友的基础。刘禹锡性格率真坦诚、毫不矫情伪造、这使他在与人交往中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赢得了众多朋友的信赖。而且他豪迈积极的精神气质给予交往者以精神食粮。尤其是对遭逢不幸的朋友以精神上巨大的宽慰, 劝勉和信心、表现出很强的人格辐射力。更为可贵的是与友人相交过程中、处处体现了他的宽容之德。这在他与韩愈之交往中尤显突出。他与韩愈在政治立场, 哲学思想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他们之间还进行过哲学思想方面的激烈论争。韩愈对刘禹锡所参加的“永贞革新”持有自己的看法。他的《永贞行》诗中的。“小人乘时偷国柄”、对革派人土也有明显的贬斥, 诋毁。政治立场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两人之间的继续交往、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然韩刘二人都并未因此断交绝情、而保持了良好的个人私交和友情。当刘禹锡因革新失败而落难之时、韩愈对他寄予了深切同情。刘禹锡也丝毫没有因为韩愈曾对他的攻击而疏远或断绝与其往来、仍对他抱有应有的尊重。当然、刘禹锡对韩愈的文学才华极为服膺, 盛赞道“昔遇夫子、聪明勇奋。常操利刃、开我混沌”、“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 (10) :另外、韩愈“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的品行节操与刘禹锡所追求的人格理想是一致的、成为刘禹锡将其引为同调、与之结交, 友善的前提和基础。正是他们两人共同具有的这种宽厚的气量和君子之怀、使他们超越了政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柳宗元, 白居易是刘禹锡一生中交往最密的至友、他们以德道相佐、以诗文相契, 历来被传为佳话。

注释

1[1]《论语.公治长》

2[2]《论语.学而》

3[3]《孟子.滕文公上》

4[4]《孟子.万章下》

5[5]《论语.季氏》

6[6]《论语.卫灵公》

7[7]《荀子.大略》

8[8]《洛中逢韩七中丞误兴口号五首》

9[9]《祭韩吏部文》

11.你要红颜如何做知己散文 篇十一

不过也让人了解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女子最终选择了独自一人。

男人说:“红颜知已是一种在精神上高于妻子的爱情形式,一种不能生活在一起的思想情人,一种灵魂交流胜于肉体交流的精神伴侣。”

男人说:“一个男人,假如生命中有一个刻骨铭心爱你的女人,又能有一个心有灵犀懂你的女人,夫复何求?”

男人还说:“红颜知己全是些绝顶智慧的女孩,她们心底里最明白:一个女人要想在男人的生命里永恒,要么做他的母亲,要么做他永远也得不到的红颜知己。”

这便是他们对红颜知己的大概定义了。

我只有一个问题:为了什么这个女人要想在这个男人的生命里永恒?为什么她愿意做他的所谓思想情人?为什么?

一个女人如果她真的“想要在一个男人的生命里永恒”,那么一定是因为她很深地爱着那个男人。爱到无所谓男人对她怎样,无所谓可以在男人那里得到些什么,无所谓男人其实已经有娇妻稚子。爱到无法自拔。

女人是没有办法同时爱几个人的,没有办法既做你的红颜知己,又做他的亲密女友,还要为自己去找一个或者是维持一个体面的婚姻。(除非那种在茶余饭后才想起你来的人也可以做你的红颜知己,那么请先修改对红颜知己的定义吧。)于是,如果女人愿意要成为男人的红颜知己,那么她一定先是在自己心里爱上了那个男人,而这个女人的笑容后面一定有泪水,一定有。你以为女人不哭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当老婆可以在那里肆无忌惮涕泪横流的时候,你怎么会知道,红颜知己的不哭,又是怎样的代价。适可而止,拿捏分寸,进退有度,“不给他深情,不给他感到你会爱上他”,太过分了,这样的.要求。

男人从来不会从女人的心情和立场去了解女人。他们一相情愿地认为红颜知己就应该是永远轻灵洒脱,热情欢快,既了解又同情,既安慰又温柔,既靠得很近又不会来给你添麻烦。可是,当女人终于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时,她要去哪里找你?是在你家的饭桌旁?在你携子女出游的路上?还是在你老婆哭哭啼啼的枕边?

红颜知己可不可以吻那个男人呢?不知道所谓的“恪守界限”的界限是划在哪里了?握手?接吻?还是更进一步?而吻了以后,你又要红颜知己在这无望的爱情里如何自处?

红颜知己在头疼脑热的时候可不可以去找那个男人呢?不过我估计是不可以的,因为他们的关系是天马行空的,与凡尘俗事无涉,红颜知己当然只有知趣些,自己照顾自己了。

优秀而有智慧而坚强独立的女人是一定有的,也一定有一些真的做了那些同样优秀的男人的红颜知己,但是,再怎样的女人,那颗心也还是苦的,是没有办法潇洒的。而一个真正成熟理解的男人,是不会因为有这样的女人在侧而沾沾自喜的,他的心会因为深深的了解和同情,而觉得无奈觉得同样痛苦和无以自拔。他们之所以最终选择以知己的方式彼此牵连,只是因为太多的无奈和爱。

12.散文珍惜你的蓝颜知己 篇十二

时下的人们流行拥有一种特殊的爱,叫知己之爱,也叫第三类情感。说是在情人之下,朋友之上的纯洁无肉体关系的,却又胜于拥有肉体关系的感情。然而,人的蓝颜知己却是带着暧昧色彩的。说是纯洁的,其实绝对不会纯洁到没有半点身体接触的。可以是没有发生过性关系的,但是绝对不会是没有碰触过手指的。因为有了身体初步的接触,才会在两个人之间产生暧昧的情绪,就算是从来未曾见面的人,也必然是在电话里、电脑里彼此掏心挖肺地讲述彼此的故事了的。

知己的含义就是让对方彻底了解自己。蓝颜知己,就是在老公与男朋友之下,在其他男性朋友之上的男人。人可以对这个男人讲述不能跟老公或者男朋友讲的任何话题,也可以哭诉老公使自己所受的委屈。因为是知己,所以他会怜惜你,会站在你的角度为你说话,会在你被伤害的时候给你一个温暖的怀抱,给你不带任何一点情欲的拥抱。

蓝颜知己,是真正了解人心理、了解人感情的男人,不会时刻为人的每一个喜怒哀乐而牵挂,却会在见面的时候为她的每一滴眼泪而心疼,会为她每一次笑容而悦然,是在人受伤委屈的时候第一时间想起的那个人。人总有许多话不能告诉自己身边的男人,也不能告诉自己最亲近的女友,于是,寻觅着一个可以关心她、爱护她却又不会让她痛苦而折磨自己去想去爱去恨的男人。

蓝颜知己,可以是兄弟、是姐妹,是对方没有把自己当成人,自己也没有把对方当成男人的关系。

人要想拴住蓝颜知己的心一辈子,只有做到一辈子不让对方得到自己的身体,还要做到让自己在他心里的地位一直都不变。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你的关心自然也会得到对方的关心。

爱情不会是付出就会有回报的,但是友谊却一定是会有回报的。我们都拥有或多或少的.朋友,但是一定会有一个永远贴己的男性朋友陪在身边或者活在心里,这就是人的情感一生注定要迷离与徘徊的一个重要特性。

无疑,每个人,骨子里都有这样一个情结:拥有并珍惜一个蓝颜知己。他不是丈夫、不是情人,而是居住在你精神领域的那个人,他不一定英俊,也不一定要比你年长,但他一定成熟、睿智、善解人意。他是除了你的另一半之外最了解你的那个人,甚至有的时候,有些话你不会跟你的另一半说,但是你会去跟他分享你的心情故事,有些跟别人不能说的事情你却能跟他说,有了这样一个蓝颜知己也就等于多了一个心理医生,多了一本心灵日记。

他是在你烦恼的时候,你最忠实的听众,你最真实的朋友。他不会因为你的喋喋不休而远离你,不会因为你的胡搅蛮缠鄙弃你。他会告诉你事情的最好解决办法,然后陪着你一起走出你阴晦的天空。而在你快乐的时候,他会淡出你的视野,静静地快乐着你的快乐!他是你生命中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你和他之间的那种情感,那种超乎于寻常的友情、又不能简单地归类到爱情的第四类情感,它介于友情与爱情之间,也许你将它凌驾于友情与爱情之上,也许在你心中它是一种比友情和爱情更深厚、更丰富的情怀。

他,可能会因你悲伤难过轻拍你的背,可能会因你怕黑牵你的手,也可能会因你迷茫哭泣拥你入怀安抚——仅止于此。也许平日里的他是个浪漫多情的男人,但到了你面前却不会做出任何越格的事情,你们只是在玩笑中亲密,在玩笑中虚拟你们的情感。他是那个不太在意你的言行,也不太在意你容貌的人,是可以穿越你的外表,走入你内心的人。

也许日子久了,你对他的倾诉有了依赖性。你习惯了每天想他,也习惯了每天和他联络。有时候你的心里甚至不敢再保证自己和他是在友情的同一个水平线上。你们都怕升温的感情变质,都怕爱的成分超越友情。每每这个时候,聪明的蓝颜知己会帮你保持冷静的头脑,他会在你感情要燃烧的时候加点冰,他不会让自己跟你一起不小心掉进爱情的深渊中,因为他知道“做朋友得一生,做情人只得一时”。

这样一位豁达开朗而不存私心的蓝颜知已,那应该是生命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一种金钱难以衡量的财富,彼此之间保持距离纯真地交往,这种友谊才会变得更加长久。

你每天都在庆幸,拥有这样一位朋友,拥有这样一份感情,纯净而又热烈,真挚而又绵长。你想他念他,你在心底深处为这个人留了一个小小的空间,静静地固守着那份说不清的情感。或许你们的相识相知只有数年,可要彻底地忘记他却将花费你的一生,甚至终其一生他都会盘踞在你的内心深处,但是,你却很感激命运,感谢上苍给了你这样一个人,一个让你在这个世界上不再孤单、不再寂寞的人,即使是痛苦,也胜过麻木和苍白。

虽然,他不会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虽然,你不曾要求他为你做些什么,你却希望他会过得好,会有幸福的家庭,会有成功的事业。同时你也知道他一样希望你过得很好,他希望你能天天快乐得像个蹦跳的兔子。你们都当对方的幸福是自己的幸福。

13.人生知己-散文 篇十三

一、贴近学生, 与学生心灵交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 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贴近学生, 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如何贴近学生, 与学生心灵沟通呢?我的做法是:

1. 在教育观念上清除歧视差生、偏爱优生的偏见, 在工作方法上施行分类教育, 各有展示的教育策略。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 独一无二的世界。”学生性格各异, 情趣不同, 接受能力有差别。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打开学生个性的“多棱镜”, 针对不同学生, 采用不同的方式。 (1) 优秀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觉性, 思想品德好, 学习勤奋, 文明礼貌协助老师做好班上工作等优点。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荣誉感、优越感、超群愿望和竞争心理。如果教育指导得当, 这些优点和品质就会转为他们更优秀的动力;反之, 就会变成阻碍其进步的阻力。但有些优秀生只看到自己的优点, 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 受不得批评, 经不起挫折, “骄”“娇”二气严重, 不和群。对优秀生教育, 我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既看到他们的优点, 给予表扬, 鼓励和重用, 让他们在学生中逐步树立起威信, 又看到他们潜在的和已经暴露的弱点和缺点。给予严格的批评教育, 督促其不断进步。另外帮助优秀生树立具体的较高的追求目标, 以免滋长自满情绪。 (2) 中等生或思想品德较好, 学习一般;或学习好, 思想品德一般;或工作能力较差胆子较小, 甘居中游。他们身上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同时并存, 对他们, 我比较注意主动接近、热情关心注重发现他们的特长, 鼓励他们积极进取。由于各种原因, 或许是他们曾有的过去, 使他们淹没在中等生行列。我认为能力是靠慢慢培养的, 每个同学都有能力, 只是有的没有展示出来, 或许连自己也未必有机会发现过自己的特长、能力。我在这方面深有感触, 所以在组织班队活动时, 往往热情鼓励中等生“抛头露面”, 给他们施展才干的机会, 从而使他们尝试成功, 树立强烈的自信心, 让他们积极争取加人优等生的行列。 (3) 后进生是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最关注的学生。经过平常生活中的点滴观察积累和调查了解, 我觉察到:由于他们身上不良行为较多, 经常违反班级集体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往往受到教师、家长的指责、奚落, 他们的自尊心受挫, 产生了对老师的对立情绪。后进生虽是少数, 但是他们能量很大, 在班级中影响很大。在对班里的后进生教育方面, 我是经常跟他们谈心, 特别是刚进校的几个星期里, 逐步让他们从小学的后遗症中解脱出来, 脱胎换骨, 鼓励他们一切重新开始。

2. 把更多的爱投向差生。

心中有爱的教育者, 才真正了解孩子, 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 从而让他心中盛开永不凋谢的玫瑰。家长的指责, 老师的批评, 自己的无能, 使这些差生丧失了信心, 一蹶不振, 以致自暴自弃, 面对差生, 我总是思索, 如何让他们从深渊中自觉走出来, 重燃内心的希望之火, 找回失去的信心, 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认为:自尊需求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成功体验对学生来说是最受鼓舞的。作为德育工作者, 为学生不断创造积极的心理体验, 促进其自信、乐观向上, 充分释放内在潜能。每个星期每一天尽可能地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作业按时完成的, 字迹端正的或有进步的, 上课认真听讲了, 勤做笔记, 听写进步的等学习方面的, 值日负责的, 打扫除认真的等热爱劳动的;拾金不昧的。总之只要差生有上点点的进步, 我都会很认真细致地记下来, 并及时进行表扬, 载入班级日记, 周末把一颗红星粘贴在教室后墙的“拾菁”栏内, 写上学生的名字。

这样做的效果斐然, 很平凡的学生获取了“万众瞩目”的机会, 他们很珍惜荣誉的来之不易, “每周一星”特别是差生, 会抱着一种让同学们看到我是名副其实的“每周一星”, 我要更好!

3. 把自己当成是班级集体中的一员。

课堂上允许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积极发言, 我的原则首先考虑的不是答案的正确性, 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角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多用商榷的口吻, “你试试看!”是我的惯用语。其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当我出错时, 主动承认错误, 这做法在学生的给我的书信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原来学生喜欢的正是这样的老师。那种认为在学生面前坦然的承认错误是丢面子失威性, 这肯定是不对的。课余时我们的关系又进了一层, 我们是朋友是姐弟、姐妹, 交流生活, 畅谈文学, 邀游历史……校园里时常洋溢着我们的欢声笑语, 学生的一句“老师, 我要向你学习。”让我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学生的信任, 学生的善于模仿, 鞭策着我, 激起我的求知欲, 我不容忍只是欠缺的我去面对孩子们信赖的目光。于是我更认真地学习理论, 学英语、电脑, 博览群书, 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 在不断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校正, 自我监督中进步, 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惩罚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 信任和尊重, 宽容是一种很伟大的教育力量。它能让一蹶不振的孩子, 重拾信心;让犯了错的孩子得到鼓舞和优越感。当然多宽容少惩罚是一种教育策略, 但并不是只要宽容不要惩罚, 而是指使用宽容与处罚时要做到有理、有节、有效, 必要的批评教育是少不了的。当代的教育是典型的“合作教育”, 当代的教育是“人”字教育, 多一点信任, 带一点商榷, 来一点幽默, 讲一点尊重, 用一点感情, 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14.人生知己-散文 篇十四

我喜欢这略带萧瑟,却黄得耀眼的秋天,喜欢这金属色的质感。每次行走在这况味十足的秋风里,只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生动饱满,内心便会涌动着潮湿而温暖的情愫。

突然手机滴沥一声,点开后一条短信映入眼帘:你只是希望有人懂你,这是来自一个远方的朋友留言。

我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不过眼睛却湿了。

她肯定看了我刚发在朋友圈的那首小诗,以为我又多愁善感地伤春悲秋了。简单地回了句谢谢后,便陷入了天马行空的遐想当中。

对于她善意的温暖,我心存感激;但对于她错误的解读,我只能不置可否,因为她并不懂我。

在悠悠而过的岁月长河里,我们都是观光的旅者,不管你是打马而过,还是闲庭信步,每个人都渴望邂逅一个能够真正懂得自己的人。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寻寻觅觅,兜兜转转一生,最终却仍然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曾经那个才华横溢,清冷孤寂的民国才女张爱玲,在遇到胡兰成后,她觉得满世界的花都开了。他就是最懂她的那个人呀,他是她的知音呀。在落落与君好时,胡兰成曾对张爱玲说:因为相知,所以懂得。

所以那样一个纯粹,犀利而熠熠生辉的女子,为他低到尘埃里。那时她只希望成为他的锦上花,与他红袖添香夜读书,红泥小炉烹雪煎茶,相知相爱相怜惜。

然而就为了那一个懂字,她独自吞咽了多少委屈和苦涩?

不仅包容他的风流背叛,甚至为他破例违背原则。那时的她,就是一个坠入情网的普通女子,像所有不谙世事的女人一样,一次次给他机会。他与别的女人有了私情,女方怀孕了,她甚至典当了自己的金手镯,去替他善后;他在战乱辗转中跟别的女人好了,她千里迢迢冒着大雨跑去看他,让他在她与他的新欢中做个选择。

因为她不能忘记,自己曾经对他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她一直去包容他,宽恕他;其实也只是希望成全自己,成全当初的那份懂得,成全一生一世的落落与君好。她只希望,他还能记得自己曾经说过的那句:“因为相知,所以懂得”。

那几数个花前月下的促膝长谈;那一声声饱含情感的温柔呼唤;甚至是那一缕缕看向她缠绵而充满温暖的眼神,都是他射到她心田的箭,一击便中,便让她失了分寸。那也是一缕吹向她灵魂深处的春风啊!吹着吹着,她的心就泛滥成了一湖春水。

那样一个看尽浮世繁华,从小便在人情复杂的大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没落贵族,怎能不懂得人情冷暖?正是因为深谙人性,才有了那些冷静到令人心颤的文字。然而在那份软绵绵的懂得面前,为了那样一个声名不佳的男子,她却甘愿变成了一只扑向烈焰的蛾。

只可惜就算她为了他,在尘埃里开出了花朵,可最终还是谢了!

像一朵颓败的牡丹,虽然曾经有过华丽而盛大的开场,但可惜花期太短。不过是两载年轮的更替,她们便走到了暮春时分,只落得残红斑驳,一地狼藉。

在世事终不遂愿时,她唯一能够选择的,便是清绝而决然的转身,从此与他再无半分交集。为了躲避尘世的纷扰,她甚至走远天涯,只身去了美国。

他哪里又是什么知音呢?如何能当得起懂得二字?

他说她是民国时期的临水照花人,而他最终却残忍地成了她的疑是惊鸿照影来。红尘流转,世事纷扰,她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了,只有微雨燕独飞了。

在复杂而薄凉的人性面前,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把生活过得随心所欲。不管你是才华洋溢,还是倾国倾城,都一样不能左右懂与不懂的缘分。

懂得,是两个相近灵魂高度一致的共同认知,虽然没有绝对的保质期,但确实存在时效性。时效长的,步调一致,便会相知相悦一生,像钱钟书和杨绛。时效短的,不过是昙花一现的某个瞬间,这样的缺憾,终是占了人间的绝大多数。

也许在那一刻,你恍惚看到了似曾相识的自己;在某个片段,会有人感同身受地站在你的认知点上,替你抹一把辛酸泪,道一句贴心言。那时,你便觉得你们那么近,对面的那个人可真是懂你呀!你看,这不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吗?你开始觉得春光娉婷,水草丰盈。

然而精神层面的活动,从来就不是一潭静止不动的死水,谁也不能把它锁进保险箱。

这世间有多少分道扬镳的遗憾,便会有多少曾经彼此相互懂得,相亲交好的人。因为只有懂得,才能靠近;唯有靠近,才能产生爱情或者友情。春花易逝,人生无常,多少人,走着走着便散了?又有多少曾经无话不谈的知心人,最终却变成了最为熟悉的陌生人?

人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在这光怪陆离的俗世红尘里,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伤痛和哀凉,大多时候我们都像蜗牛一样,背着沉重的外壳,更不要说轻易向谁敞开心扉了。由此可见,知音从来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能够邂逅自己的知音人,该是几世修来的缘分。

在我家乡木王一个叫四海坪的地方,至今还流传着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相传伯牙经常在四海坪弹琴,琴艺精湛,但却苦于无人能懂。于是他便有了独钓寒江雪的寂寥,常常独自一人在山野仰望着高山流水弹琴自娱。一次他那空旷悠远的琴音被打柴的樵夫钟子期听到,便情不自禁地喝彩叫好。伯牙颇为欢喜,又弹了高山流水曲子请子期听,当他弹到高山部分,子期高呼:“巍巍乎志在高山;在他弹及流水部分,子期轻呤着: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大惊,遂认定子期为自己的知音。待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便摔琴断弦,终身不操。

作者:解晚晴

15.觅知己散文诗歌 篇十五

电脑是地球的孪生小妹,

有缺憾的网友靠她缝补人生的美丽:

我也把她视为红颜知己,

犹如高山去把流水寻觅!

我自信年老自有年老的青春,

我喜欢用文字温暖自己:

文人自有文人的个性,

自信今世我会找到异性知己!

茫茫人海,我的网友在增多,

经过无数次的过滤偏偏留下你;

神奇的聊天中浮出你的形象,

一天比一天清晰。

你的爱是千年的古酿,

开封就会醉倒南北东西;

你的情恰似深山的古寺,

隐藏着浓阴下的神秘!

你是怕自己的感情似火山的岩浆,

一旦喷出会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

你在感情的王国里如履薄冰,

不裹小脚也走得小心翼翼。

你把爱河筑上大堤,

不让翻天巨浪溅出一滴:

你把情山多层加封,

不让滚地大火接触空气。

你喜欢唯美的古装留影,

憧憬着你深深的多情多义;

你通过一个回眸,疏通性爱短路,

你借助群聊拥抱,捋顺情感户籍。

你用虚幻的网络编织思凡的神话,

槐树的枝叶掩藏起长长的相思:

你在脸红耳热中喜欢听网友的调侃,

又用青丝缠住你苦苦的相思。

你用网络编织思凡的曲径秘笈,

为的是掩藏长长的沉沉相思;

你在脸红耳热中喜欢听网友的调侃,

又唯恐暴露了自己的缠绵隐私……

你就是一部精彩的电视剧,

只是每集都留下一串长长的叹息;

如同你月过柳梢的溜狗路上,

脑海中一遍遍回放着《西厢记》。

千万年才进化成人的高级动物,

还需要自己为自己演戏;

人海的惊涛骇浪瞬间万变,

苹果手机也传递不了你的心思。

人,世上走一遭已属不易,

下辈子还不知是个啥东西:

石缝中有着探出头来的小草,

绝望中会有意外的奇迹。

我知道你活得也挺委屈,

睡梦里时有哭醒的.泪滴;

你笑时也在抵御倒春寒,

聊天仍然这么文静秀气!

再好的夕阳也近黄昏,

瞬间的流星更要珍惜;

人生的空白,该补就补吧,

错过春夏,秋冬悲空枝。

都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年纪了,

皱纹的琴弹不出青春的靓丽;

无需解密恋爱的方程式,

一个眼神便会弹奏出1十1!

人生就是一台二人转,

相遇了,就知缘分的疏密;

不是一个筐里的菜,

即使洗过,吃着也有土腥气!

也许你过深的伤痕还在痙孪,

不相信被荷尔蒙操纵的男性会感情专一:

也许你怕掺假的黄婆汤再引起来世的纠缠,

前半世后半生的情河水怎会流在一起!

正因为你想得太多才太累,

你需要蓝颜和知己;

我知道你伤愈的翅膀正欲飞,

期盼找回年轻版的自己!

我愿用自己的爱海稀释你感情的岩浆,

让你的情爱孕育出晚霞的绚丽;

我愿用自己的情山托住你脚下的薄冰,

让你的身心映衬出夕阳的旖旎。

我熬了几个夜晚写了这首诗,

表明我诚心相交的心意;

爱也有衰老的时候,

不会象太阳一样天天升起!

容貌是眼睛的闺蜜,

我要找的是心的归栖;

如果你不是我高山要觅的流水,

16.人生知己-散文 篇十六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

常言道, 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 而且是记者的生活。我想说一句话——采访用真心交朋友, 用慧眼识知己, 才能抓住新闻的“闪光点”和现场的“活鱼”, 才能出现好文章、好作品。下面, 我结合实际工作, 浅谈在新闻采访中要巧用、活用的一些技巧, 以便共鸣。

一、做足“睡前”功课, 知己知彼好“开工”

采访前的准备十分重要。首先, 应当做好工具的准备。例如, 相机、摄影机、话筒是否带起, 内存、电池是否完好, 不要去了现场才发现设备不能用。其次做好思想的准备, 了解采访对象常识和网上查询相关资料, 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不是一两分钟的事情, 而是一周或者更长的时间来准备, 切勿“匆忙上阵、滥竽充数”, 即使去了, 也不是好新闻。最后, 假象主题的准备, 在没有去之前, 我设想一个主题, 看看现场是不是这样;如果不一样, 立即更改方案, 做到“有感而发”, 真正让新闻采访不出现“冷场子”, 要“好戏频出”。

二、学会“张飞穿针”, 火眼真睛网“活鱼”

做一个好记者, 不仅要学会“察言观色”, 还要学会“张飞穿针”, 注重现场的细节, 挖掘现场的闪光点, 抓住感动的瞬间, 记下震撼的场面;要“刨根问底”, 抓住事情的本质, 不达目的不罢休, 追着问题在老百姓的身上选择答案, 这样写出来的新闻一定是活灵活现, 生机勃勃。同时, 深入采访是记者抓到“活鱼”的重要途径——因为我们记者必须要多跑基层住农家, 多到现场听原声, 多接触群众解民忧, 多用眼睛了解新闻信息。当然, 你尽可能地带上一个相机, 拍下美丽的瞬间和感动的一刻。只要我们记者能吃苦、不怕累, 顺藤摸瓜深入采访, 刨根问底了解实情, 才能“笔下生花”, 写出让人惊叹的新闻作品。

三、抓住“第一印象”, 真心实意唠“家常”

(一) 贴过去, 拉近距离

不要以记者身份去提问, 用朋友身份去交流。除了相貌衣着、言谈举止以外, 主动走过去和采访对象打招呼, 最快融入新闻现场, 让大家把你当成现场一部分, 做到有话直说、有话和你讲。想得到有价值的新闻, 就容易轻松多了。最后, 矛盾纠纷关键问题找到了, 写出来的新闻都有了分量。

(二) 沉下去, 轻松面对

有些记者一采访就说, 大家注意, 开始采访了。这样一来, 大家都不敢说话了, 生怕说错了上电视, 被人笑话。我经常去采访, 和大家谈谈, 看一看, 多给几个笑脸, 受访者就轻松了, 采访就水到渠成, 新闻一气呵成。例如, 我到乡下采访微型企业发展, 到了工厂区看看, 和老板聊聊, 最好我说可以了。老板说, 采访可以开始了吗?我说, 采访完了, 谢谢你!大家开心一心, 向我竖起大拇指。

(三) 笑起来, 用心倾听

观察, 是记者用美丽的双眼进行记录。采访过程中, 我们不但要观察现场, 而且要记录细节, 丰富内容;同时, 要笑起来采访, 与受访者进行交流, 用心听听受访者的心声;还有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和受访者一起高兴或悲伤, 把事情当成自己的。这样, 大家部分你我, 成了好朋友。这样的效果, 就非常不错了。

在2013年5月, 我到一乡镇采访茶产业发展, 听乡镇领导讲发展好、基础好, 群众乐意种植!我一边听一边想, 果真如此吗?没有困难吗?群众得实惠了吗?

乡镇领导邀我一起去, 妨于面子没好拒绝, 就去了现场, 带我看了合作社、工厂、茶园基地。听到的是, 产业形势非常好, 合作社发展前程无量, 赚钱大大点。转了一大圈, 我还是不满意, 没有听到真话。于是, 下午我离开了乡镇, 再次一个人返回现场, 遇到茶农摆谈, 和群众交流, 和合作社负责人进行聊天, 了解实际情况。其实, 这里并非如此发展得好, 困难重重, 群众也不大喜欢, 合作社亏一些。最后, 我撰写的稿件是《满山茶, 何时绿?》, 带着思考去总结和发现问题。后来, 该乡镇领导对照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整改, 茶产业有了新的生机。

四、打开“心灵钥匙”, 轻松愉快聊“知音”

只有走进了心里的深处, 才能打开心灵钥匙。新闻记者要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问题进行反思, 当机立断进行调整, 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一样的采访对象, 或根据不同的对象而采取不同的提问。比如说, 了解全面的问题就找负责人或股室主任, 要了解村组情况就找包村干部和村支书, 要了解单方面的知识, 就找专家学者;要了解动人故事就到群众家中去。

记得今年有一次, 我下乡采访干群连心室工作运行情况, 给老百姓带了什么实惠?于是, 我找乡镇领导, 了解全县干群连心室安排、布局和整体情况;找党建办负责人, 了解哪个村做得好、做得差;最后, 到村里点上, 了解具体运行情况, 有哪些问题出现?到群众家中, 了解干群连心室, 有哪些好处?经过两天的实地采访, 撰写的稿件《五比五看真抓实干》在《铜仁日报》头版头条刊发, 反响特别好。

因此, 作为记者, 我们一定要在采访中尊重对方, 要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 有很多话进行交谈。这就是能够快速消除陌生, 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 适应自己, 达到一种和谐的气氛。

所以, 我们新闻不仅要受访者接受并认可, 而且老百姓喜欢和拥护, 才算一篇好新闻稿件, 才能促进当地发展, 或者说让采访对象向着良好方向发展。

上一篇:省级机关“青年文明号”管理办法下一篇:爱院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