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2024-08-02

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精选16篇)

1.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篇一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文言文语言中的文字教学

新课程的改革是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求。中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程序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其难度相对较高,教学质量偏差,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改善目前中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情况,逐渐提高语言文字教学工作的质量,开展高效教学工作模式,是中职语言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门在20xx年颁布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此项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我们国家的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逐渐向实质性层次过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受到的影响较为深远,在教学方面遭遇的难题相对较多,尤其是在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工作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相关教学工作者只有不断完善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工作的质量,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国家中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工作的现状,制定有效的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工作方法。

二、当前中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

当前中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如何?下面是笔者就当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做了几项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文言文的学习比较难,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在这些学生中,有大多数的人认为并不是一篇文章完全看不懂,而是对于其中的字句分析不够透彻。但是就笔者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可能就是在于学生本身的惰性,因为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就像外语一样,都需要花费巨大的的精力,否则想学好是不可能的事。

2.很多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都是非常零散的,例如,他们有的人把一个一个词分开可以解释出来,但是把整句话连在一起就不会分析了。

3.还有很多中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职业学校以专业课程为主而语文则列为非专业课程,在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工作方面的研究和投入极少甚至没有。

4.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十分单一,课堂也显得枯燥乏味。

5.教学没有创新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会导致恶性循环。

6.很多中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职业学校以专业课程为主而语文则列为非专业课程,在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工作方面的研究和投入极少甚至没有。

三、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作用,掌握中国汉语的特色,体味语言重要性,协调文言文与文字教学的关系

首先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大家要知道,它对学生到底有什么帮助呢?

(1)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古代文化传承下来,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录的,那么学好了文言文,对人们去解读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古人的智慧。同时也要知道,目前国外的学者已经在学习中国的文化了,连国外都想要研究中国的文化,作为国人,有什么理由不去学好呢?

(2)如今在这个社会,想要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一个非常好的道德品学,而学习文言文就可以使广大学子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

(3)众所周知,在古人的文章里,具有许多好的写作手法,值得广大师生借鉴,这样自然而然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在中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工作中,相关的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较好地结合文言文自身的特性,利用专业方式来赏识语言文化,掌握语言中存在的基本内涵,以此来提升和增强中职学生文言文语言文字的`整体水平。由此可见,特性分析应当是中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但是我国汉语言文学的特性相对复杂,主要表现在:

①因为文言文语言文字的形态变化性差,语言文字的兼类情况较为常见,推广性较强。尤其是在古汉语教学范围内,其在词性活用的情况更加常见。兼类的运用比如有:市,这个词是名词,意思是聚集交易的重要市场。《说文解字》中:“市,买卖所之也。”著名乐府诗集《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这里面的市是动词,主要是做交易和买卖的意思。

②动词基本无时态变化情况。举例来说,造:有到和去的意思。《孟子·公孙丑下》:“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广雅·释言》中“造,诣也。”《世说新语·任诞》:“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③文言文语言文字中人称代词出现少。例如诗人李白《送友人》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一诗中没有出现人称代词,但是在其译文中会将各种人称代词体现出来。在新型的教学观念下综合性学习不仅仅体现在一个学科之间,同时也综合表现在不同知识层面里面。

在开展文言文教学工作中,若是能够充分综合汉语文学的特点来开展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工作,则能够较好地把其体现于文言文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中,将文字教学同欣赏教学同步进行,那么即可以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张愈《蚕妇》中“昨日入城市”,就有人觉得其中的“市”说的是市场的意思,“城市”则表示着近义词连用。许多文字和意思必须在文言文中也逐渐被削弱。若是可以将文言文文字的兼类现象的常见性熟练运用,把“市”当做动词(做交易),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在没有进城的时候,蚕妇自身对其家人,甚至是村里其他的养蚕人没有罗绮穿的情况不熟悉吗?那个时候为什么不会出现“泪满襟”的情况?若是我们假想:养蚕人并没有掌握到这种现象确是常见现象。只有她进城“市(交易)”的时候,看到集市上卖蚕丝的养蚕人并没有穿着罗绮,穿罗绮出现在集市上的人全都不是自家养蚕的人,此时她感慨万千,才会出现“泪满襟”的现象。如此一来,此诗中的别样意境和感情才会得以体现。

2.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篇二

一、精心研读课标, 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优质高效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堂, 是建立在精心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的, 优质高效课堂具备效率高, 效果好,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位政治老师应有的义务和责任。那么如何打造高效优质课堂呢?笔者认为, 首先要研究课标, 在课标的基础上, 构建初中政治课堂。然后按照课标精心备课, 这里所说的备课一个要备教材, 一个要备学生。制定好三维教学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另外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 把模糊的事情讲得清晰、有条理, 能把枯燥无味的政治内容讲得生动、活泼, 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此外, 优质高效课堂还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 课堂上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共同学习和进步。同时要将课堂中的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考虑清楚, 如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去解决, 怎样调控教学的进程, 针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 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去进行评价等等, 这些都需要进行反思。只有充分精心备课, 才能有效保证优质高效课堂。

二、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 要想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最好的方法就是联系生活实际, 将生活中的事情搬到课堂上来, 围绕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学习最根本的目的, 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人的思想品德也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也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让学生认识自我, 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作为一名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要灵活应用教材, 不能照本宣科, 那样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我们可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如在讲解“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 结合生活中的变化, 我让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 了解我市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另外时事是中考必考的知识,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 已经开始关注时事, 特别是大人口中的一些时事, 这些时事本身就和思想政治教材有一定联系。因此, 我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学中, 讲到时代精神时, 就结合了我国“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升空的事例, 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航天精神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时代精神”, 并引导学生向这种精神靠近, 现在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为以后勇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好准备。

三、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堂,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 相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要“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构建主体地位, 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首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如在教学中, 我以漫画、歌曲、学生小品等方式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自行掌握知识。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如教会学生如何看书, 教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 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答题, 政治是开卷考试, 开放型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树立“开放教学”意识, 即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 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 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四、应用媒体教学,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教学优势, 成为政治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多媒体技术集音、形、像、文为一体, 具有直观演示、形象生动、操作易行的优势功能,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内容, 这些口头描述是无法比拟的。如在上《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时, 我通过大屏幕展示中国的甲骨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等字形图片, 并与今天我们中国的文字相比较。同时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文件, 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的冲击, 对这些知识产生莫大的兴趣, 留下了深刻的认识, 在鉴赏这些的同时, 顺势引导他们去理解、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 不但增加了政治课堂的教学容量, 而且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的统一。

总之,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政治课堂, 是建立在课标基础之上的, 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我们共同努力, 不断探索, 打造高效优质初中政治课堂, 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3.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篇三

一、让学生“乐”起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爱心感动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还要求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才愿意学,课堂才能让学生乐起来,学生才会在乐中学。

(二)教师要幽默

人们为什么喜欢赵本山,就因为他幽默,同样,你要让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课堂,你也得具有幽默的教学语言,要懂得一点幽默艺术,发挥主导作用,寓教于乐。幽默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调料”,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大增,当然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只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幽默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如:在课堂练习中,遇到选择题时,先让学生举手回答,然后老师用试探口吻说:“选这个合适吗?请再认真考虑。”当然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此时,老师对每个同学均用此口吻,自然学生此时免不了议论声声、面面相觑了;当学生议论不休时,老师故意清清嗓子,大声地一语道破天机。此时细观学生的表情:答对者欢,答错者释然。但在争论过程中,加深了对题目的认识,课堂气氛也“活”了起来。

二、要让学生“说”起来

(一)让学生敢说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营造一种愉快、轻松、友好、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觉得不是老师逼迫他学,而是他主动要学;鼓励每一位学生要敢于战胜自己,大胆发言,不要认为孩子在课堂上说话就是不遵守课堂纪律,就是不听话的孩子,只准听老师在那儿自导自演。其实,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但往往就是被我们一系列的“框框套套”套住,不敢说话,更不敢说真话,总是按老师的定位模式听课、做笔记、做作业,什么中心思想啦、段落大意啦、重点词句意义啦都由老师包办,一切按笔记做,学生没有说话的权利,更没有自主思考、自由说话的空间,一个个锻炼学生的好机会,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了。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个说真话“不打屁股”的生存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敢说,他们心灵深处的想法才能得到展现。

(二)让学生会说

我们让学生敢说了以后,并不是要让学生乱说,在课堂活动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并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爱好,设计不同层次的说话内容,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使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交际,让学生兴致勃勃的交流、体验,由此获得审美感受,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当然这种情景的创设应该具有真实性、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特定的环境能为学生口语交际提供场合、对象、目的等具体条件,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也能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尽情的表达,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说话的方式,也就是表达方式,要让学生在说话、回答问题时有条理,主次分明,语速适当。

三、让学生“动”起来

(一)创设情境,学会表演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那些有生动情节且适于学生模拟表演的课文或片断,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选定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模拟情境进行当众表演。这样做不仅形象直观,激活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学生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孔乙己》中一个“排”字、一个“摸”字,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来模拟表演一下,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把孔乙己诚实迂腐、日益贫困,穷途末路的悲惨遭遇形象生动的刻画出来了。又如《范进中举》文末胡屠户这一“攥”一“舒”两个精妙的动词,也可以让学生采用模拟情境的表演方法,足以把胡屠户假意辞银、爱财心切的心理生动地表现出来。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模拟情境的表演方法,可以达到以少胜多,形象化地诠释文章的主题之效果。

(二)丰富活动,培养能力

语文学习涉及面广,除丰富的课内学习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能力,活动成功乐趣。如指导学生课外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写生活日记、办“手抄报”、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胆量,增长见识,提高听说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让学生“读”起来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作品中的生活,去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激起强烈的感情共鸣。这就需要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领悟语文的一切。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具备的背景优势,试想一篇好的文章,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意?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道?历史上,多少大诗人、大文学家就是在诵读中培养起来的。而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重“题海战术”,重讲不重读,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变成清汤,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改变现在重讲轻读的局面。

4.浅议新课程改革中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四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方水中心学校邓相俊邮编:644007 新课改正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开展,它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联系现实生活充实教材内容

小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大多能找其原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念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并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比如,九义教材第九册的20页例4,“估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可做多少条短裤?”,像这样的题目没有多大的现时意义,它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少年儿童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材中去,从而增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让他们更多地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我将上面的例题稍微改变了一下:“小卖部有一批数学作业,每本0.50元,五(2)班卖废纸得61.30元,顺便拿去买数学作业,可以买回多少本?”这样一改换了文字例题,学生就感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思考。

二、创设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

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

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第三,“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观察、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合作与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而且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数学的探索性思维在教学中的最高点,它不依常规,寻求变化,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需要抓好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假如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整个心理活动都处于主动的状态,就会聚精会神地去学习并真正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及基本规律。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因为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能让学生从“知识型”转化为“智力型”,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综合地思考问题。比如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里的一题多解,它需要思维的广泛性,所以教者必须多让学生多动脑筋,多去想想,才能形成良好思维能力的习惯。

5.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语法教学 篇五

摘要:新课程改革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也在此背景下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总体而言,初中语法教学是处于被轻视被忽略的状态下的。教师对语法知识的教学定位不明确,学生对语法知识缺乏兴趣。而语法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素质教学的发展。因此,应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重新定位,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在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中,教师应改进策略,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改善评价体系;要想改变初中语法教学低效的现状,提高教师的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法教学

策略

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教育落后的现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课程中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语文课程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完善自身,追求进步。而在语文教育中,语法教学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性。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语法教学该何去何从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尝试提出几点促进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建议。

一、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规定性

关于语文语法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到的有:“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为在语文教育中,语法不同于写作、口语交际、阅读鉴赏等,语法教学就是语文知识的教学。对于知识性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因此,新课程改革中,忽视知识的传授,偏重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法 教学的地位,引发语文教学对语法教学的再思考。

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于语法知识教学的内容的阐述并不多,但细细比较可发现,与200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还是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三维目标上看更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构建的目标体系更全面,但对语法教学仍提及得不多,仅仅是零散地分散各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便可得知,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是被忽略的。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重要性

首先,学好语法知识,是传承母语的需要。袁东升说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法对完成这一任务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由此可知,语言规则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学好语法知识,也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体现。只有借助语法这一“工具”,学生才能真正懂得母语的构造、文化内涵和使用规则,母语才能正确使用和传承。其次,学好语法知识,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教育家于漪曾经说过:“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好比该房子的打地基阶段,中学语法教学也只是给学生在这方面做点铺路的工作。看起来学的只是写最基本的东西,但最基本的东西往往是最有用的东西。学生学语法不是一次完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材料的丰富,理解能力的提高,他们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加广,领略语法并研究语法各派的学术奥妙。”这指出了语法教学的效果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显现出来的,而学好语法知识却能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铺好路。因此,教育者们应对语法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找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对策探讨

首先,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重新定位,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整体来看,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法教学是不予以重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 2 以完全忽略语法教学。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新课标对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最显著的概括和要求便是“随文而教”,这很明显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既要改变以前过于重视语法教学的弊病,同时又不忽略语法教学。力求在这二者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要找到这个平衡点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充分认识语法知识与语言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才不会顾此失彼,学生全面发展才有希望实现,语文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其次,在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中,教师应改进策略,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过:“不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局限在形式的辨析上,这容易使他感到枯燥无味。要把重点放在用法的探讨上,使他感觉有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语法教学的内容一般分两方面:一是分析和掌握语言的内部结构,句法是重点,词法是基础。二是培养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因此,初中语法教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心中应做到有数,在知道教什么的基础上,优化语法教学策略,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对语法知识的运用呢?方法主要有三:

一、初中语法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众所周知,与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比,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老大”,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许多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熏陶陶冶等都是通过阅读教学才能达成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鉴赏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遣词造句的规则,这些规则在运用是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等等。

二、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与写作教学结合。在语文教育中,写作教学是除去阅读教学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提高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会促进对语法知识的理解,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例如,学生若掌握了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描写类作文时再加以恰当使用,所写作文一般不会失败。

三、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才能提 3 高。因此,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应适当讲解相应的语法规则。一个没有语法知识的人是不可能拥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的。

另外,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改善评价体系。对初中学生来说,语文语法知识学得好不好,并不是看他死记硬背了多少语法知识,而关键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能力的提高。当然,除了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之外,以适当的形式在考试中考查也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除了传统的修改病句之外,也出现了仿写、语篇连贯和衔接等包含语法能力测试的题型,这应该可以看做是对语法教学评价的完善。要体现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是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得久远。

当然,要想改变初中语法教学低效的现状,提高教师的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和教学效率的高低。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一桶水。”要使初中学生对抽象的语法知识产生兴趣,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语法基础知识,能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法教师时化抽象为具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初中语法知识的教学。

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法知识并不是可教可不教的,教师们一定要端正态度,对语法教学重新定位,绝不能依据自身的喜恶来决定语法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是否应该存在。要想改变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的现状,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应共同努力,探索出语文语法知识教学的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6.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篇六

1. 沿用传统的语法教学, 语法讲解过于宽泛化

虽然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开展, 但部分教师在讲解语法的时候还“新瓶子装老酒”, 过分地强调讲解, 把语法课上成“满堂灌”, 人为地给学生造成繁、难、杂的印象。久而久之, 学生对语法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甚至讨厌语法的学习, 从而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当然, 也不排除许多学生喜欢教师用传统的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习惯了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语言点。喜欢教师集中解释, 同学们共同操练语言点。可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些语法在实际操作中所要体现的语意功能。由于语法知识机械地记忆, 难以融会贯通并且牢固掌握, 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就很难提高。

2. 不讲语法, 过度弱化语法教学

高中英语新课改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课堂上对语法的讲解有意识地进行淡化。有人就误认为语法学习不重要, 有的教师甚至不教语法, 遇见语法的相关知识就让学生自己去看, 还自以为是“高效课堂”;而新课改加大了英语听说的力度, 也有人误以为这是在弱化语法, 更有理由不学语法;再者, 一些社会人士也不断地鼓吹在国内学语法没有用, 说在国外生活几年完全可以学好英语, 还举例说外国人就不懂语法, 可是英语说得非常好。事实上, 国内全民都在学英语, 真正能出国并在国外待几年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在“去语境化”的背景下学习英语的。现实中留学国外的人虽然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与人沟通没有任何问题, 但在书面交际中, 由于缺乏基本的句型和篇章结构的练习, 他们写出的文章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语法教学, 能够迅速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英语。但英语教学的目的并非语法教学, 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语言。因此, 学习语法最好的方法是“在用中学, 在学中用”。

二教学创新

1. 整合教材, 重视积累

新课改下的语法教学体现的是循序渐进, 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教师可以设法将语法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 在原理相通的情况下, 删除一些过于琐碎的部分, 采用联系、归纳、演绎、图示和对比等多种方法, 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法, 使他们整体地了解语法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 一再强调语法要活学活用, 可如果没有最基础的知识, 是谈不上活用的。记得有一位英语专家说过学习英语最简洁的方法就是“先死后活, 死去活来”。

2. 创设语境, 在用中学

笔者常常听教师埋怨, “一个简单的语法, 讲了不下三遍, 可学生就是不会做题”, 还迁怒于学生, 责怪他们不会知识迁移。其实, 由于没有合适的语言环境, 中国学生在学习语法的时候往往都是死记硬背, 在做题的时候也是生搬硬套。要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就得面对新的挑战, 在讲授语法的时候要创设不同的语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应用语法, 输出篇章, 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和应用能力。新教材改变了以往单独讲解语法的做法, 语法不再是文章的主线, 但是在其信息的输入方面占的比重很大, 它是为本单元的中心服务的, 教学实践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在新教材中语法不仅是学生掌握做题技巧的桥梁, 更是打开学生英语世界的一把钥匙。因此, 语法的教学重点应是语法知识的应用, 教师不宜过多地强调语法的形式。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语境创设的教学思想已逐步为我国外语教学界所接受, 有的学校到了无情境不上课的地步。过去那种以讲为主的语法教学, 在现今以功能意念为主的英语教学活动中被慢慢地淡化了。

3. 注重差异, 因材施教

不可否认的是, 学生在接受英语语法时能力上是有差异的。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掌握知识就快;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慢, 但绝非学不会。这就给教师在讲解语法时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对语法的操练, 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分层教学, 这样一堂课下来, 就既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 中等学生“吃得好”, 又能保证“学困生”“消化得了”。作业的布置上也要划分层次, 分出必做题, 即基础题;选做题, 即拔高题。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巩固和加强。换言之,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

4. 求同存异, 注重结构

语法的教学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 转变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相信在高中英语新课标的指引下, 一线教师会更加重视语法教学, 在教学中坚持“突出语境, 语法为语言服务”的原则;适时适当地创设语境;注意交际法与传统法并用。在科学理念的引导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能够呈现崭新的面貌。

摘要: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和深入, 许多教师对语法的教学产生了困惑, 对是否要讲解语法和语法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和深入, 许多教师对语法的教学产生了困惑, 对是否要讲解语法和语法讲解的深浅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就笔者的教学实践, 提出了一些关于高中英语语法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参考文献

[1]马智慧.高三英语语法复习课的设计和实施[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 (9) [1]马智慧.高三英语语法复习课的设计和实施[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 (9)

7.浅议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 篇七

一、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種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

教师在上课时要解决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

二、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教学时间也相对紧张了

实施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要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唤回他们创造的激情、积极的态度以及活泼开朗的心情,所以多占用一些时间是值得的。但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探究教学不完全在课堂上完成,只要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就完全可能在课外去做他们有兴趣做又能做的事。课上老师只让学生汇报探究方法与结果。可大大节省授课时间。只要老师在平时的备课中。能对教材做到统揽全局、总体规划。不单节孤立被动地备课、授课。还是能够解决时间紧的问题的。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实施开放式教学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是统一的,目标非常明显,我们以“超纲”“不考”为理由,不允许不确定的知识点进入课堂。与此相反,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定性。例如:教学目标、结果、对象、内容、方法、过程的不确定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情境大大增多。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是个研究者、决策者,对于课堂教学不确定的。可以成为创造性地使用活教材的组织者、参与者。

四、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推广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方式有着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优点,尤其是在目标上的不同:一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二是目标内容更为全面,不仅有学科知识、还有科学过程、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三是将三大目标统一于科学探究的过程。强调知识在探究过程中构建。要朝着“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改革的进展”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毫无顾虑地、大胆地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总之,无论课程教材怎么改,打牢基础始终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问题是肯定会有的,只要我们不断思考、大胆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勇于实践,就_定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岭县三十号乡中学)

小学语文课堂合作讨论方法应用与研究

郝彦会

一、积极创设良好的合作讨论环境

课堂合作讨论环境是由参与讨论者的自我环境,即学生的发表欲、兴趣和情绪倾向、合作探讨的问题和课堂智力氛围三种因素构成的,三者互相制约、相辅相成而成为一个环境系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合作讨论的效果,影响课堂效率。那么,如何有效地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合作讨论的环境呢?有以下两个途径:

1.激发学生的“讨论欲”

(1)激将法:即当教师从正面向学生激疑提问而遇到“启而不发”的僵局时,或者学生对某一问题“浅尝辄止”,不愿意再深入讨论时,教师可以从回答问题的反面激问,撩拨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促其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用自己的见解来匡正问题的欲望。

(2)诱导法:即根据学生的探究心理,通过设置矛盾、激发矛盾的途径,来认知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从而激发“讨论欲”。其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中具有思维价值的“争论点”,精心设计提问,创设“愤”“悱”情境。“争论点”常见的有质疑型、发散型、求异型、评价型等,它们或因认识角度的差异,或因评价不一而容易引起争论,对学生积极思维具有很强的“磁力”,最能启发他们的“讨论欲”。

2.创设师生平等、共同研讨的课堂情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日趋成熟,学生的自尊心也日趋增强。教师应运用“智力激励法”,对学生的发言多给予肯定、表扬,使学生的信心增强。

二、灵活设计课堂活动的讨论方式

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活动和信息交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是随机应变的,使课堂讨论呈现多种流向轨迹。采用何种讨论方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特点和课型特点,优化调控,精心设计。

1.导向式合作讨论

这种方式是从主导者角度着眼安排讨论程序,通常呈现为:定向导容易—设坡点拨—归纳总结。“定向导人”阶段主要是提出合作讨论的问题;“设坡点拨”,即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把握时机和火候,或大题化小,或难题化易,或铺设思维坡度,由浅入深,层层记性,步步引导;或指点迷津,纠偏矫枉,达到学习目标;“归纳总结”阶段,学生对大家讨论的成果归纳比较正确满意的结论,或者由老师谈个人看法的方式总结正确答案。有时还可以把问题扩张开去,指学生通过课外途径,如查找资料,把合作讨论引向更深的层次。

2.自由式合作讨论

这是一种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习主导性、培养主动探索精神着眼,侧重学生“自由探究”的合作方式。它一般适用预习课和自读课,没有固定的程序。学生在认真自学课文、做好阅读笔记的基础上,推行讨论,教师应控制“自由讨论”的过程。根据同学们提出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再根据自读目标确定几个中心讨论题,在课堂上展开自由讨论,相互启发,明辨正误、优劣,提高认识水平,并允许有不同的答案。

3.竞赛式合作讨论

这是一种针对学生好胜、竞争的“开放期”心理,引进竞争机制来组织讨论,解决某些主要问题,达到教学目标的方式。运用这种方式,首先,老师要善于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即以饱满的热情,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要有自主意识、表达见解要有自由意识、参与讨论要有自强意识,保持勇气和竞争心态。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课堂i寸论的智力气氛,灵活变换竞赛形式。当然,运用竞赛式合作讨论要注意适量适度,力避在学生之间造成嫉妒、自卑乃至削弱集体团结、合作的副作用,要引导学生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有合作精神。

4.双向咨询式合作讨论

这是一种围绕中心的讨论题,通过学生提问、老师作答;教师提问、学生作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展开讨论的。运用这种讨论方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要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事先做好质疑、问询准备;

(2)教师要坦诚欢迎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提出各种质疑,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

(3)教师的提问要在前者的基础上,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深化理解;

(4)宜以学生提问、教师作答为主。

这种类似谈心的合作讨论方式的优点是气氛平和,师生感情融洽,容易激发学生的讨论欲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问题,更能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示知与不知的矛盾。提高自我训练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总之,讨论方式因文、因人、因时而异,组织的关键在于如何审时度势地选择最优的合作讨论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8.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八

【摘要】新课程改革早已在语文教学中铺展开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学生,都应把“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确立“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的思想。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初中语文学科的教育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设计、创新、再认识、再创造的理性思考,是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一步推进,教师加强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十分必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要创设多种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1.要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根据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可知:中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对知识的重难点,老师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的群体上。我们应当鼓励同学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获取知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多种形式的交流情境,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2.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树立“大语文”的理念

我不断引导学生: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时时处处都存在与语文相关的知识,要树立“大语文”的理念。如:学校、商店、广告、商标等上的图文都成了学生们学习的不尽资源;电视中的评论性节目、新闻报道、健康的歌曲、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等一并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好素材。学生不仅学到了活生生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开阔了视野,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要以读引读,以使学生阅读兴趣高涨,提高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了压抑。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就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抑制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做到整体阅读,整体感悟,启发联想,以读引读,以一篇课内的课文带动多篇课外相关文章的阅读。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和运用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利用教材,借助课堂教学,我向学生提出了“读、思、悟、练”四步骤的学习方法。

读,就是通读全文,熟读课文,读透课文。自己利用工具书、资料书、电脑网络等手段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

思,就是想一想你读了该文有何启发?在该文中有没有你喜欢的或不喜欢的地方?你是否有想修改的词、句及修改的理由?在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才有创新可言。

悟,就是通过多次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以及听取大家商讨的意见,能悟出你刚才所思考的问题吗?不明白的,课后还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解决。比如,上网查找、翻阅资料书查找或请教老师同学等。

练,就是让学生们根据文章的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感受,可以将自己的心得感受在学习小组中交流,也可在全班同学中交流,还可以单独与自己的同桌、老师、家长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不断进步,我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这样做,课前预习时这样做,课外阅读时也要求这样做。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1年

9.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篇九

灵台二中

王瑞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早已成为教育行家所共识,不同的“法”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在特定的教学背景下,优化的教法或教学模式会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而僵化的、教条式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让教学过程失去“活力”,导致事倍功半。所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要完成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服务于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学,必然要以全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对地理教师来说,改变教学策略,积极探讨高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是达到有效教学标准的关键。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近期所参加的“国培计划”地理课程培训,浅谈几点教学方法及体会:

一、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标,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适应初中地理教学

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地理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地理教学必须以发散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独立汲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改变长期以来主要是强调知识传播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地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始终走在课标要求的前列,积极的更新自己的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地理品德素质、行为素质的培养。

二、构建高效课堂,做到精心备课,梳理好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需要,落点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所以课堂教学设计要做到学情分析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以及课标要求的统一,充分地钻研课标,在此基础上对于教材知识内容做到去粗取精,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另外,教学设计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还要研究课堂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作业形式、预习复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查等,教学内容和形式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认知水平安排,减少无效活动或讨论,提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及时了解合作效果,掌握学生认知进程,调整合作方式,切实提高合作学习效率。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力争做到“堂堂清”。

三、创设情感氛围,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地理课堂教学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彼此尊重,相互包容,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积极地引导学生,分解知识层面,促进学生对于疑难知识的认识、了解和掌握。

四、引导学生认识地图,尤其是对于学生识图方法的指导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让学生可以独立的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基本的识图程序,明确地图所示的区

域和主题内容,懂得地图中的各种符号、颜色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最后能够将书本文字论述的知识落实在图上,做到图文结合。使学生在课堂实践的时候随时会从地图中提取相关的地理知识。如对我国地形、气候、河流信息的了解和相关知识内容的认识,在脑海里建立比较清晰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的空间概念。供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训练,使学生能熟悉识图步骤,形成一定的地图思维,为后来逐步可以独立的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打下基础。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检测方式注重了以地图为载体的考察方法,通过对图示的正确分析才能够做到习题的准确无误,所以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做好图示分析法的深入知道运用。

五、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追踪最新的地理研究与发展动态,揭示地理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如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国际问题、民族宗教问题、领域争端问题等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用敏捷的思维,税利的眼光捕捉到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和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0.浅议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造句教学 篇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16-01

造句教学是学生学习词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造句教学的目标指向是交际和表情达意的需要。新课标指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新课程背景下,造句教学的语言学习功能不仅没有削弱,而且要求实现创新与超越,追求以“彰显学生鲜活生命个体,实现学生表情达意自我需要”为基础的语言实践活动。

一、造句教学要理清正确、规范与表达真情实感的关系

新课标背景下,造句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用自己的个性去造句。造句教学首要的是激发孩子们述说自己的见闻,自由而惬意地表达真情实感。学生的造句与生活结合得越紧,涉及的范围越大,所需的词汇量就越多,造出来的句子就越生动具体。当然也可能出现学生因为无法正确表达丰富的生活,而出现各种错误,此时教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语言的正确与规范上来,通过师生评价、示范,引导学生把句子逐步完善和优化。

当前,造句教学中常出现教师为追求学生所造的句子能规范正确,要求全班学生同背一个范句的情况。教师只要学生造的句子不被扣分就行了,至于是不是学生真正想说的话则不重要。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经历的不是将自己对词语的理解与所见、所闻、所思联系,进行有生命个性的语言表达过程,而是背诵一个僵化、没有情感体验和个性活力的句子。如此,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必定降低。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把造句当成教学目标,忽视了造句活动背后满足学生表情达意的自我需要,忽视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本质和价值取向。新课标背景下的造句教学,应该追求以“彰显学生鲜活生命个体,实现学生表情达意自我需要”为前提的规范与正确。

二、造句教学要理清模仿语言与创造语言的关系

造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感知、模仿、创造,逐步深化的语言实践活动。感知是对语言范例中表达形式有了感性认知;模仿是对语言形式进行模仿,深化语言表达形式认知;创造是在前两个环节形成的认知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和情感体验,开展自主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这种语言认知和实践规律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北师大版三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仿造例句说一说。1.元宵节的晚上,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2.元宵节的晚上, 在一起 。

3. , 在一起 。”第一句是让学生感知相应的句式;第二句是让学生模仿相应的句式;第三句是让学生在前两句感知、模仿语言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生活积累和体验,开展“什么时候,谁和谁在一起干什么”的句式创造。整个过程体现由“扶”到“放”的梯度设计,符合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这正如新课标中所说的“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新课标背景下,造句教学要遵循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规律,引领学生经历语言感知、模仿和创造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模仿语言形式,开拓思维广度与深度,尽情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

三、造句教学要理清造句与习作的关系

习作应该是学习语言表达的手段之一,其本质目标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整体推进,分阶段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也体现这个规律: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实践以“说话写话”为主要形式;中高年级以“习作”为主要形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是有了低年级词句表达的实践过程,才有向中高年级的句、段、篇表达过渡和提升的可能。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出现语句不规范、不通顺、不完整的现象,原因有多方面,但一定和低年级时造句、写话能力不够扎实有关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活动应该从一年级开始。根据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习作目标序列,一、二年级侧重词句的规范与完整;三、四年级侧重句段的具体与生动;五、六年级侧重篇章的布局与详略。不同学段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不同的任务与要求,同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与发展。

因此,造句教学也应根据小学生的不同特点作相应的调整。低年级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较低,造句可以简单些。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对生活的认知程度越来越深,体验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强,所以,造的句子也应该越来越具有情境性,越来越体现出生活的真实。

可见,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要理清造句教学与习作教学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进程中的序列关系,开展扎实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实现学段目标平稳对接打下坚实基础。

11.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篇十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利用各种条件展现或者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我在讲《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时,就用了一曲《歌唱祖国》导入,悠扬的歌曲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抓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就水到渠成了。使用音乐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思想政治课讲述的概念、原理一般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往往对教师理论的讲解不感兴趣, 因此在理论讲解时借助于音乐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二、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例,理论联系实际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讲的都是比较抽象、理论化的概念,对刚接触这些概念的学生来说, 要做到充分透彻地理解并结合实际应用,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政治教师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将每一个抽象化的、理论性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社会上的一些实际例子作解释。

比如在讲政府转移性支付的时候,就会引申出一个问题,转移支付有哪些? 政府是以什么形式实施转移性支付的? 比如税收就是转移支付的一个途径, 那么政府又是如何通过税收实现的呢? 这时就可以以我国东西部地区为例,东部地区发达,政府税收多,相对而言,西部地区欠发达,甚至有很多落后地区,政府对西部的地区征税少,甚至要进行补贴,那么这些补贴西部地区的款是从哪来的呢? 就是从东部发达地区的税收里挪过去的。相应地也可以以对收入高人群的税收和收入低人群的税收为例,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讲完以后,可以紧接着让学生举生活中所见到的转移性支付的例子,比如政府划拨财政款项开展城市建设、修路建桥等,以吸引闲置劳动力工作,这样既增加了就业岗位,又增加了闲置劳动力的收入,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政府转移性支付。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能引导他们更多地观察生活,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应用。

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授受式教学方式,这种模式机械呆板,教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背,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单薄刻板, 所学知识也不会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更不用说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创新。脱离了实际灵活运用,教学也就失去了最初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导者、支助者而非灌输者、支配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学中感知,在感知中自悟,在自悟中生疑,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比如,针对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课文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不同的阅读策略训练,提出粗读、细读、精读等方法:易理解的知识粗读,新内容细读,重难点问题精读,等等。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其形式也应多样化。如阅读教材内容、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概括中心论点、整理知识网络等。当然,为了使学生的自学具有方向性,避免盲目性,教师应预置自学任务。在自主学习中,对于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学习形式加以解决。合作学习一般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或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便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二是师生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总结,最后由教师作评价。

四、关注课堂中学生的不同意见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课堂应该是多样的、丰富性的,而不是生产标准件的车间,因此教育也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培养真正富有个性、能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才。

学生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存在差异性。在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个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因此每个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一样。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努力结合学生个性,把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 鼓励他们没有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见解。要引导并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解读文章,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不要将一个问题的答案固定化,而要鼓励学生用不同语言结构阐述答案,允许答案多样化,甚至不给出答案,给学生留下疑问,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寻找。

总之,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就是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进步。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促使学生主动发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五、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素质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中国的教育早前注重的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考大学是所有高中生的梦想,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差的重要标志。教师们自然而然地以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为己任,一切为了高考,为了高考的一切,重点上的课就是高考所要考的,其他的都是副科,这就造成了学生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不高,新课程改革就是要让教师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真正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因此,在教好高考文化课的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学好音乐、体育、美术等,让他们能够在学校成人成才。

12.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体会 篇十二

符 怀 国

以往的物理学习,和教学成果的好坏,书面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结果导致应试教育的产生。新教材更加重视对学生活动、实验操作能力等实际能力的评价,提倡客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衡量我们的教学优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看一个标志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老师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老师讲学生听、师问生答、老师演示学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和学科研究,强调理解科学过程和自我探究科学知识.突出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已在物理课堂中得到创造性的运用。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因为旧的评价标准仍像一支指挥棒一样左右着广大物理老师的教学,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成果仍然主要看他所教的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仍然是看他的考试分数。旧的评价标准仍然较大程度的限制着广大的初中物理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大胆使用。所以从根本上改变广大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其次,看两个重点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从思想意识到教学设计,都要尽可能的考虑多给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 1

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没有实践和缺少实践谈创新,创新无从谈起。对初中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感受到抽象的物理定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物理源于生活,反过来又应用于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看三个目标的落实。三个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是看你是否重视了“双基”教学,也就是看你的教学重点是否突出了,难点是否突破了。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实的、扎实的、真实的、朴实的,如果你的课堂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说明你没有注意落实“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

二是看该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的是否让学生经历了,体验了,使学生在经历、体验中获得学习知识、思想、方法和经验。

三是看你是否运用了十分适宜的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端正学习态度,营造出师生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就物理课堂来说,首先要看你是否运用了课本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物理的规律本身的魅力;语言艺术的感染力;操作性强的激励形式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当学生认识到物理有用而且有趣,讨论有价值,有滋味时,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教师的点拨语言才能激荡人心,催人奋进向上,学生才能带着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去学,才能学得好。

第四,看教师“四性”教学的体现。

生活性。物理规律,它原本来源于生活,后来总结为规律,服务于实践。,所以我们的物理教学要与大自然、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要讲来源(来源于生活),要讲用途(服务于生活、学校、科技等),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物理规律并不抽象、枯燥,而是一门看得见用得上的文化科学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生活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

生命性。为什么要强调课堂要具有生命性?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生命体是指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活动能力。要努力追求一个“活”字。首先是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活,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活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课堂的气氛才能活起来。课堂一活师生才能显示出朝气、灵气,才能显现出勃勃生机的气象,只有活的课堂才具有昌

盛永久的生命力,只有活的课堂才能留住学生的心,留住学生的情,学生不愿下课,不愿离去,这样才能达到课已完,但情未尽,意无穷的境界。

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思想。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也不能改变的。老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老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观察,感受事物,自己分析思考问题。因为学问,要在学中问,问中学。一切没有问题的学习都是浅层次的学习。问题是学问的起源,问题是创新的开端。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组织学生在没有背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开展相互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回想过去的教学,我们很多人追求的是教师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研究,学生心中究竟有什么疑问不去问,却把力气用在如何设计高明的问题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去激发我们不去研究,却去琢磨如何形成先声夺人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去考虑,却去琢磨所谓巧妙的教法„„这些做法只是走入了只研究教师只研究教材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误区。反省之后我们应当重新给自己定位:教师是教育大观园里的导游,一个引导者,主角永远应该是学生。我们追求的不应是如何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应该去考虑如何去挖掘学生的才华。这就要求备课不能闭门造车,“运筹帷幄”,而更多地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该怎样上好每一节课,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把学生带到学习中,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情趣,要主动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问题,让他们尽量说,倾听学生的见解,让他们尽量去想,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尽量去争论,要把这样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发展性。增进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发展学生应用物理规律的意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获得发展。

第五,是看四种状态的表现

参与状态。参与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主动的参与。

无论哪种形式的出现,都要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和学生已具有的学习习惯、动机来随机应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有趣,动心、动情。

情绪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多种多样,积极的情绪他们会乐意的、愉快的、主动的;消极情绪就会出现不情愿的、反感的、被动的。

交往状态。课堂是个互动的群体,老师在驾驭课堂时就要精心组织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往,要指导学生重交往、愿交往、会交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会听、能说、善辩的能力。交往形式应当是开放的,生生交往、师生交往就不拘一格。同时在交往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学会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生成状态:所谓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学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识与方法,它是与你的教学预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说,既然课堂是生成的,可化简备课或不备课。却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

第五,是看四种状态的表现

参与状态。参与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哪种形式的出现,都要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和学生已具有的学习习惯、动机来随机应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有趣,动心、动情。

情绪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多种多样,积极的情绪有乐意的、愉快的、主动的;消极情绪有不情愿的、反感的、被动的。

交往状态。课堂是个互动的群体,老师在驾驭课堂时就要精心组织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往,要指导学生重交往、愿交往、会交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会听、能说、善辩的能力。交往形式应当是开放的,生生交往、师生交往就不拘一格。同时在交往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学会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生成状态:所谓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学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识与方法,它是与你的教学预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说,既然课堂是生成的,可化简备课或不备课。却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生成的知识和方法大多是课本上已有的,只不过是要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发现、总结而形成的知识和方法,这就是创新。其实,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教材展开的心灵对话,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们不应忽视精心地预设,也应将教学生成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教学理应充满智慧地挑战,课堂应当充盈情感的力量。而教师与学生的智慧,是在教学的细节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感到是那样自然、随意而又让人惊喜。在综合语言实践活动中,我们要让每个学生进入自己新的角色,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发出他们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这也是引领学生生成的重要途径。尽管初中生由于受年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与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对教材内容和生活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大而化之的,带有个性经验和想象性的,但这些理解往往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这种智慧火花来自三个火种:独立性、生活性、深刻性。培养学生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理应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还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物理现象,并在生活实践中领悟生活中的物理规律。

13.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篇十三

(会宁县翟所中学 甘肃·会宁

730715)

摘要: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

关键词:开放;数学教学;课程;学生

一、开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开放教学环境,创设民主氛围,促使师生关系朋友化 理想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必须确立: 1,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

2,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

3,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共同体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

三、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案例《有理数的加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上面思想的一种体现)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那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 分组讨论,由小组的代表说出本组成员的想法。(答案包括了全部可能的四种分类情况)①先向东走20m,再向东走30m;②先向东走20m,再向西走30m; ③先向西走20m,再向东走30m;④先向西走20m,再向西走30m

[二]、组织交流、共享发现

讨论如何根据实际意义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通过讨论,很快有四位同学说出下面四个等式:(+20)+(+30)=+50(+20)+(-30)=-10(-20)+(+30)=+10(-20)+(-30)=-50 设置上面的问题和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三]、探究本质,统一认识

观察上述四个算式,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并总结归纳。(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指导学生看书上的黑体字,比较一下书上的表达方式与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并集体讨论,以加深印象。

四、能力展示

联系生活算一算,并把自己的算法说一说:

(—2)+(—3)=(—2)+3 = 2+(—3)=(+2)+(+3)= 2+(—2)= 运用法则计算4+(—5)=?并用其他方法验证运算的正确性。

活动说明:鼓励学生用数轴和生活的实际经验来解释4+(—5)的现实意义,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多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五、开放教学内容,“活”用教材,力求教学内容社会化。

数学是人类的活动。如果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的活动过程就会显得更加有意义,他们投入的程度也就会更加强烈。教学案例(初二):

大米蒸成米饭后质量有所增加。某饭店的厨师老张每千克大米蒸出的米饭比老李多了0.2千克。现在用同样多的大米,小张蒸出了24.2千克的米饭,而小李只蒸出了22千克的米饭。问小张、小李每千克大米各蒸出多少千克的米饭?

㈠创设情景:

①老师首先统计班内哪些同学爱吃米饭。然后,让各学习小组讨论米饭的形成过程,即妈妈是如何蒸大米的(学生的情绪非常高,不少同学有蒸米饭的经历)。②选两名学生代表说说米饭的形成过程(结果这两位同学说的方法与过程不一样,从而又引出其他同学也相应说出了各自的经验和方法)。㈡探讨:

①问题:大米蒸成米饭后为什么质量会增加?用同样的大米,为什么有的人蒸出的米饭多,有的人蒸出的米饭少?米饭质量、每千克大米蒸出的米饭质量、大米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老师把上面的问题分别交给了六个兴趣小组,通过讨论来解决(这六个小组各自进行了激烈争论,有两位同学竞然站起来争吵,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同时,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即蒸大米的时候,加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㈢在同学们弄懂了题意之后,师生接着列表分析:

人名 米饭质量(千克)每千克大米蒸出的米饭质量(千克)大米质量(千克)小李 22 x 小张 24.2 x+0.2 上面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得同学们在合作中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还使得他们在探讨中学到了一些生活常识,懂得爱妈妈和如何做一些家务活。

14.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篇十四

一、引导学生方面的策略

1.引导学生织好个人的知识网

具体做法:以手抄报或拼图等形式,把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成知识结构网络图,以课前预习作业或课后家庭作业的方式,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复习课中进行交流,通过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整理方案进行调整补充和充实完善。

2. 引导学生建好个人的错误档案

具体做法:人手一本笔记本专用于记载自己在课内外练习、课堂作业,课堂小测和各种考试等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同时对错误进行分类,标记错误处,旁注错因和纠正方法。

3. 组建传、帮、带的复习互助组

具体做法:组织部分数学学习骨干,进行培训,然后以“责任承包制”的形式,组成若干复习互助组,采用积分制对各复习互助组进行管理,即对复习互助成员的作业情况、错题摘录和订正情况、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等方面按7、5、4、3、2、1、0计分,每个星期评比一次,并进行奖优罚劣。形成在复习互助组内互助学习,相互监督,协助前进;在互助组之间形成互相竞争,互相借监,相互促进。

二、选择复习课型的策略

1.知识梳理型

以再现知识、理清脉络、沟通联系、联结网络、构建体系等为主要目标任务的教学活动,称之为知识梳理型复习课。知识梳理型复习课一般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①再现知识:温习所学知识,明确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梳理知识:理清知识脉络,做到横成排竖成线,实现深化认识;③形成网络:实现知识系统化、认知结构化。

2.问题解决型

以熟悉解题路径、明晰解题思路、完善解题策略、培养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等为主要目标任务的复习活动,称之为问题解决型复习课。问题解决型复习课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进行:①基本训练:所需知识单一,数量关系简单常见,解题路径明显,解题方法相对固定的练习;②综合训练:所需知识面广,数量关系相对复杂,解题路径隐蔽,解题方法多样的练习;③发展训练:数量关系错综复杂,解题方法灵活多变,综合性思维强的练习。

3.主题拓展型

以丰富、补充、拓展知识网络结构,以充实、完善、深化认知结构,以培养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发展学生思维、诱发创造性等为主要目标任务的复习活动,称之为主题拓展型复习课。主题拓展型复习课必须做好以下两项工作:①确定主题:就是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筛选甄别,确定可作为拓展和进一步深化学习的主题;②选好载体:就是选择符合主题要求的对象,提供给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此来丰富、补充、拓展知识的网络结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三、选择复习例题的策略

1.设计递进式例题,完善解题策略

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在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方面有明显区别。新课标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因此,设计的复习题一定要有层次性,即由易到难 , 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揭示出解题规律,发展思维能力。

2. 设计多解式例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注重数学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学的整体性,是完善解题策略、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一题多解能加强知识纵横联系、深化认识水平、提高思维能力。设计复习题时,应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可用多种思路来完成的典型题,引导、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常规方法,寻求新意,勇于创新。

3. 设计类化式例题,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为例,类化式例题设计一般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重现基本题型结构,掌握基本解法。

第二层次:丰富题型结构,完善解题策略。

第三层次:深化认识,提高解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复习,已把分数应用题相关知识点、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集中体现在复习例题中,便于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

4. 设计变通式例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如:一列快车由甲城开到乙城需要10小时, 一列慢车从乙城开到甲城需要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城相对开出,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120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这道题从形式上看是“相遇问题”,可以根据“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来解,但解决起来很复杂,如果能实现“相遇问题”与“工程问题”“按比例分配”和“分数应用题”的有效沟通,解答起来就容易多了。

解法一:转化成工程问题解。根据题意得:①相遇时间:1÷(1/10+1 /15)=6(小时)。②快车比慢车每小时多行的路程:120÷6=20(千米)。③全程:20÷(1/10 - 1/15)或120÷(6/10 - 6/15)=600(千米)。

解法二:转化为按比例分配方法解。根据题意得: ①快车与慢车的速度比是1/10∶1/15=3∶2。②相同时间里快车和慢车所行路程比是3∶2。③全程:120÷(3-2)×(3+2)=600(千米)。

解法三: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方法解。根据题意得:①由相同时间里快车和慢车所行路程比是3∶2,可知相遇时快车行了全程的3/5,慢车行了全程的2/5。②3/5 - 2/5的分率差即120千米的对应分率。③全程:120÷(3/5-2/5)=600(千米)。

5. 设计引申式例题,锻炼解题的综合能力

在复习课中要尽量避免对一个问题就题论题,应当进行适度引申和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提高解题能力。设计引申题时必须注意如下几点:①引申要在原有习题的基础上进行;②引申要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③引申要循序渐进、有梯度;④引申题目的数量要有“度”。

以复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为例,设计如下引申题:

(1)一个圆柱,底面直径和高都是6厘米,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2)把一个底面直径6厘米的圆柱,沿直径和高纵剖成两个半圆柱,已知纵剖面是正方形,原来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15.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学 篇十五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体育;教学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的体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十分深远,作为一名中学体育老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学会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中学体育教学生涯,谈一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学。

一、情境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体育需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在教学实践中,本人认为应该从情境教学入手。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育情境,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使学生热爱体育,促进体育教学。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在“健美操”教学环节中,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通过难度动作的完美完成,展示连续表演复杂和高强度动作的能力,成套动作必须通过所有动作、音乐和表现的完美融合体现创造性。因此,本人选取了中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作伴奏,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要求学生以健美操方式表现动作设计和流畅的过渡动作。而且,成套动作必须显示身体双侧的力量和柔韧性而不重复同一动作。这样在教学中体现“健美操”教学风格和难度动作的均衡性,以及平衡、柔韧、爆发力、跳跃、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踢腿等动作,深受学生喜欢,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合作学习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体育教学方法,就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锻炼。在体育合作学习中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只有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韧不拔和自豪感的那种集体活动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也就是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许多练习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结成伙伴练习。如,在教“跳远腾空技术”环节时,由于平时的相处有了较深的了解,在体育技能的练习中,学生合作得很好,互相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彼此都能为对方较准确地完成动作而由衷地喝彩。又如,在“接力比赛”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当第二棒成功接过第一棒时,其他学生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用这种方式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同伴的祝贺。这样的体育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和指导的互动性,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验体育课上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互助和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同时也使竞争意识得到了强化。本人更加认为,中学体育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体育教学方法,学生和睦相处、取长补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为争取好成绩而共同努力,从而也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协作精神,它可以使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体育游戏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通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合理运用,使学生获得自主、快乐的情绪,对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活跃课堂气氛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首先,上体育课做准备活动时,本人充分利用器材或结合器材的发放、分配,有选择地将体育游戏穿插在各项活动中。如,球类教学中可以选用“传球触人”“圆圈接力”等游戏,通过不同方式的传递球,使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活动肢体,快速有序地分发器材。其次,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承担运动负荷。体育游戏的运用应紧紧围绕其目的,有选择地穿插运用,使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身体机能的能力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如,篮球的运球技术教学,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活动范围内,每人一球,在运球中力争保护好自己的运球不被破坏,这种游戏的运用加大了练习的难度,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提高了控球的能力。最后,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一节体育课的结束前,要让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平稳状态。本人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以健康有趣、协调放松、轻松愉快合为一体的游戏性放松活动,如“器材归位”“模特持球走秀”等游戏,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体育课,以较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其他课程的学习。

因此,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更应该学习和领会课标精神,及时更新观念,不断探讨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只有认识到培养学生热爱体育锻炼,最终才能达到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6.浅议新课标下作文的评改 篇十六

光泽一中刘希珍

摘要: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帮助他们写好文章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改作文是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应该采用让学生多思考,多交流的做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关键词:评改学生参与体会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评改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是是教师在批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艰辛的劳动;另一方面,学生大多只看看评语和分数,而学生的作文兴趣和作文水平却难以提高。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深入进行,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批改也应改变做法,打破常规,改革创新。早在1982年,钱梦龙先生就提出了一个教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如今新的课程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不但在课堂教学上是如此,就是在写作及其评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中强调:“要重视考察学生在修改过程中完善主旨、丰富材料、调整结构、润色语言、检查文字等具体内容和方法,这是评价写作修改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写作态度和自觉的过程意识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根据初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素材和生活素材,并且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评价能力,我在作文评改中让学生参与评改作文来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实践证明,这确实是切实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的方法之一。鉴于以上原因,本人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采取学生评改作文的方式,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尝试,现已初见成效,下面就此评改模式详述如下,供各位行家参考指正。

一、学生评改作文的步骤。

(一)、让学生明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60-55分)符合题意,立意深刻、新颖,中心突出,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语言准确,有文采,标点正确,600字以上。

二类卷(54-48分)符合题意,立意正确,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基本准确,标点正确,600字左右。

三类卷(47-42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较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标点错误不多,不足600字,但字数相差不大。

四类卷(41-36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较多,字数相差大。

五类卷(36分以下)不符合题意,文理不通,结果不完整,层次混乱,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多。

说明:

A、符合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条,可酌情加1-3分,加至满分为之。

(1)构思新颖,有创意。(2)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不人云亦云。

(3)体现出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4)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

B、缺少题目扣2分;错别字每三个扣1分(重现者不计),不足3个字不扣,扣完2分为止。若字数不足,因已在分类评分中有所体现,不作单独扣分。

C、书写(5分)

由专人评分。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清楚即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二)、学生正式互评几点说明:

学生依据批改经验及标准进行互相评改。教师应对错字、病句、佳句的批改符号作统一规定,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格式对所评改作文进行标记,分项评分并写出评语,最后加出总分并写出总评,并签上姓名。初次评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讨论、提问。若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按同样的格式交换再评,做第二读者。具体说明如下:

1、每次批改作文课,学生必须带齐词典、红笔等工具。

2、为了与中考接轨,作文总分设为50分,批阅共10项,每项5分。

每三至四人为一批改小组,组长负责。每组领三至四本作文(不能批改自己的作文),组内交换批改。

3、每次批阅每三至四人为一批改小组,组长负责。每组领三至四本作文(不能批改自己的作文),组内交换批改。

4、批阅时,批改中以独立阅读为主,但也可以讨论争鸣。批改时应注意四个字:“改”(错误字词应改正)、“批”(语段中的可改处或精妙处,应在旁写批语)、“评”(改毕后应在文后写评语)、“签”(批改完毕,应在作文的评语后面签上批改人的姓名,以示负责)

5、小组批改完毕,应推荐出相对较好的一篇,并由组长姓名推荐”。小组上交作文时,必须经组长逐本检查,即时纠正改、批、评、签四个环节的疏漏和差错,然后才能上交,不合要求须返工重改。

6、为了巩固每次写作批改成果,每人必须在自己作文本上写读后感一篇,谈得失,重点是针对失误,写今后改进的措施(不少于100字)。

(三)明确作文的批改符号或标记:(1)常用的有以下9种。

1、删除号是删去字、词、句的符号。第一个符合用于删去句、段;第二个用于删去数字、词或标点符号。

2、调位号是调整字、词、句次序的符号。第一个和第二个符号用于个别字或少数字的调位;第三个符号用于大段或隔行的调位,箭头插在移入位置。

3、增补号是增补字、词、句的符号,一般用在需要增补的字、词、句的上方。第一个符号用于增补个别字;第二个符号用于增补几个字;第三个符号用于增补较多的字数。

4、提行号是另起一段的符号。把原来一段的文字分成两段;在需要分段的地方标示,竖线画在起段后的位置上。

5、压行号是降格缩行的符号,用于表示字行退后。

6、复原号表示恢复已删文字的符号。第一符号标在需要复原的文字下方;第二符合用于复原大段文字,符号标在已删部位的四角。

7、离空号:##

离空号是表示空行、空格的符号。标在需要离空的位置上,空一字距用#表示,空二字距用##算表示。

8、连续号是把两处连接在一起的符号,用于需要连接的地方,箭头指向连接处。

9.空行号:>、<

(2)

A、佳词丽句:。。。。。

B、特别说明:„„

C、存在问题:_______________?

二、学生作文评改标准的量化操作

为使学生评依,避免“打印象分”情况,也为了增加学生评改作文的可行性和实效性,那么,教师将作文评改标准事先分项分等,改作文有“法”可量化操作是很必要的。

对于初中的新生,作文方面主要训练基础,因此我设计了如下量化评改标准:评改人:___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____

1.标题(5分)评分 _____________ 简评______________

2.格式(5分)评分______________ 简评______________

3.卷面(5分)评分______________ 简评______________

4.错字(5分)评分______________ 简评______________

5.病句(5分)评分______________ 简评______________

6.标点(5分)评分______________ 简评______________

7.中心(5分)评分______________ 简评______________

8.选材(10分)评分______________ 简评______________

9.结构(5分)评分_____________简评______________

10.语言(10分)评分______________ 简评______________

一句话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

1.作文评改采用分制。

2.用红笔评改。

3.统一标识符号:错字圈起并改正,病句划线并在线末打叉,好句佳句加点。

4.请按要求分项给分,并分项简评,最后算出总分并写好总评。

5.另附评分细则如下,请参照进行评分或评语:

标题项:是否有标题,标题是否醒目,是否引人入胜,是否有新意。

格式项:标题位置,首尾行数,段落开头,段落数目,全文字数等是否合乎要求。

卷面项:卷面是否整洁,有无污损,书写质量如何。批阅用语参考格式:文面整洁、书写工整,或加:文面较整洁、书写尚工整,„„欠„„,希望„„。错字项:发现错字,每一个扣1分,最多扣5分。作上标记并写到批语处再改正。批阅用语参考格式:文字及标点基本功扎实、较好、尚可、注意提高、需提高、急需提高、欠佳。

病句项:挑出病句,标上记号,给予纠正,并在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每处扣1分。批阅用语参考格式:文字及标点基本功扎实、较好、尚可、注意提高、需提高、急需提高、欠佳。

标点项:一处扣一分,最多扣5分。批阅用语参考格式:语句通顺、尚通顺、欠通顺,希注意语句通顺„„。

中心项:要求有鲜明集中的主旨。批阅用语参考格式:主题鲜明、中心突出、或尚明确、不够、平淡、希注意„„

选材项: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有时代意义。批阅用语参考格式:内容真实具体,围绕中心恰当选材,事例典型,详略得当,或尚、欠、希„„

结构项: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批阅用语参考格式:层次清晰、过渡自然、结构严谨、首尾照应或尚、欠、希注意„„。语言项:表达方式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是否简练、通顺、准确、连贯。批阅用语参考格式:文通字顺、语言流畅、精炼,用语(词)准确,能灵活运用所学的佳词丽句、或尚„„欠,希注意„„。

初中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不仅能明确一篇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能深刻内化理解优秀作文的标准。一些学生甚至还能指导别人应该怎么写,不应该怎么写,这样他自己自然也就提高了写作能力。有了一学期的基础训练,我们可以进行系列化训练,先从记叙文开始,再到说明文,然后到议论文,集中训练,各个击破。我又设计了几款作文评改的量化标准来进行文体训练。

记叙文评分量化标准说明文评分量化标准 议论文评分量化标准

标题(5分)标题(2分)标题拟定(3分)

主旨(10分)说明对象及特征(5分)论点(5分)

选材(10分)说明方法的运用(5分)论据的选用(5分)

结构(10分)说明顺序及结构(5分)论证的方法(5分)

语言(10分)语言表达5分)结构的安排(5分)

特长(5分)特长加分(2分)语言表达(3分)

以上三款作文评改量化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贴近考试要求,总分60分,另外10分放在该次作文的训练项上,做到一次作文一个训练重点。

第二,在给学生量化评分标准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各项的评分评语细则,让学生的操作尽量公平公正。

第三,开始实施时要尽量使学生明确评改要求和评改细则。

到了初三,就可以进入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训练了。在作文的评改上也应作相应的变动。下面将本人材料作文训练的评改量化标准附录于下:

1.审题(5分)给分 __________ 简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立意(5分)给分 __________ 简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构(10分)给分 __________ 简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言(15分)给分 __________ 简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特长(15分)给分 __________ 简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总分(50分)给分 __________ 总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会

通过近年来我在作文评改上改革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

1、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剥夺了学生实践的机会,而让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评改,能较好地把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谐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如此,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批,学生对教师的评批关心了:教师是如何对自己的作文写评语的,在眉批、旁批中哪些是闪光点,哪些作了修改;学生对同学的评批关心了:同学是如何评改自己的作文的,是肯定优点的多,还是指出存在问题的多,哪些评改是言之有理,哪些评改值得自己申辩理由„„这样就从客观上改变了学生过去只知完成任务,只知分数,不关心自己写得好或不好的现象。

2、教师有更多时间指导学生写好作文。作文教学常常出现这样的认识误区:重作文评批,轻作文指导。为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写作能力,以训练学生掌握基本写作技能为出发点,我借鉴郭沫若先生“无法求其法,得法求其化”的创作理念,我常常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各种文章,特别是美文、时文的积累,指导学生先“求其法”,待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引导学生“求其化”,变通出新,创造出新。由于大大缩短了作文的评批时间,有了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鉴赏和评价作文的时间,让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鉴赏、比较,提高写作水平。这样通过老师的字号到,学生拥有了丰富的写作知识,一旦有机会表达,他们就会将之灵活生动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3、一点注意。必须强调的是在整个互评活动中教师应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宏观调控,个别辅导,并能做到适时参与。切不可撒手不管,尤其是训练初期,教师的扶持、传带更不可缺少。另外,在所有的环节结束后,教师最好能进行一次抽样检查,并把检查的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一方面便于教师了解互评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更认真、更热情地去参与下一次互评活动。

综上所述,让学生参与评批作文,决不是为了减轻教师负担的被动措施和权宜之计,而是在作文教学中实施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尝试。经过近年来这种评改方式,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它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又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作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样的作文评改课已成了学生最爱上的课之一。由此看来,训练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利多弊少,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所述是本人在学习前辈的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实践和体会,难免挂一漏万,不足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行和方家批评指正。

参考阅读书目:

1、巢宗祺等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摘要)

上一篇:市委书记在外贸出口公司调研时的讲话下一篇:如诗初二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