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及国际化战略

2024-11-07

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及国际化战略(精选5篇)

1.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及国际化战略 篇一

1.优势

(1)中国服装行业拥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服装生产量大。服装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是生产成本的要素之一。根据美国Wernevr国际咨询公司提供数据,国际服装业每小时工资水平报告:中国劳动力价格为每小时每人0.96美元,综合排名世界第四十八位,该水平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的1/20,韩国的1/3,可见中国劳动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是凭借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的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中国的出口产业获得了所向披靡的竞争力。

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据统计,2003年服装年产量127亿件,2004年中国在世界服装贸易中的份额从2003年的23%增长到2004年的24%。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是735.6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9.40%,服装出口数量为219.73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8.1%,属于服装出口大国。

(2)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首位。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指某产业贸易顺差(逆差)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即:

竞争力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当竞争力系数大于0时,表明该产业贸易顺差,否则逆差;当竞争力系数趋于1时,表明竞争力愈强,反之则愈弱。据海关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达519.16亿美元,贸易顺差506.12亿美元,竞争力系数为0.97,说明中国服装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虚拟经营已在部分服装企业盛行。在中国服装行业,国内最早实施虚拟经营的是美特斯邦威。美特斯邦威集团公司始建于1994年,集团在国内率先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走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虚拟经营是企业把一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割,企业集中资源于其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将其余的环节外包,企业突破有形的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将设计、生产、营销、财务等环节在企业内外进行整合弥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运作体系。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是指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如图1,每个环节都有资金的投入并带来相应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联结成一条活动成本链。在服装从生产到销售的整条价值链上,价值含量最高的上下游环节分别集中在设计和营销,而美特斯邦威就是抓住了上下游中的这两个重要环节,将整条价值链进行分割,将资源全部集中于产品的设计和品牌的推广上,而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外包。正是凭借这种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从1995年年销售额为500万升到2003年年销售额20亿元。短短数十年间创造了把企业爆炸性地扩大了400倍的商业奇迹。集团也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休闲服饰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4)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为服装业打造国际时装之都奠定了基础。服装业的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纵览世界已有的五大时装之都,即:高级时装之都的巴黎、高级成衣之都的米兰、运动休闲和成衣的纽约、经典男装之都的伦敦和东西方结合之都的东京,都是在本国独特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成为国际时尚之都的基础。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早日打造成世界第五大服装之都。劣势

(1)产品档次不高,对外依赖性强。我国的服装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小,自主品牌只占出口产品的10%,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此外,致命的一点就是我国服装出口总额近一半来自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确实为服装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以进

原料、来款式、供品牌”为主体的服装加工贸易模式对中国服装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有利。盲目追求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国内服装行业的严重依赖性,一旦发达国家不给我们订单将拖垮我们整个服装出口行业。

(2)缺少自主品牌、缺乏专业设计人才、设计能力弱。中国服装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在服装产品上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自我设计能力弱,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只能被动的按照国外客户的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增加了市场风险。整个行业极其缺乏高端设计人才及引领世界潮流的服装企业,其中绝大部分企业设计都是跟随欧美、韩国等国的潮流,创新能力较差。

(3)大力发展OEM,成了品牌国际化的障碍。OEM是指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在我国通常指“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近几年,中国服装出口规模逐年攀升,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及生产国。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出口服装企业都在做OEM,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5%之间,处在服装行业整条价值链上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拥有2000多家服装企业的东莞,其中60%为外来加工的小企业。像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50多个服装名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这样,一方面使中国企业失去了打造自己品牌的机会,进入为别人品牌做嫁衣裳的局面,不能准确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另一方面OEM使中国服装企业过度依赖于国外企业,不能及时提高对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开发的原创能力。从而服装生产企业在整条价值链上处于更加从属的地位。

(4)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渠道单一。我国服装企业主要通过广交会、华交会等渠道通过国外中间商或批发商接受定单,很少在目标国市场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出口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出运—交货—结汇”的流程后,就完成了使命。之后的分拨、物流、零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我国出口企业基本上未参与。而商品销售价格为出口价格的3~5倍,一些名牌产品甚至高达10~20倍。丰厚的渠道利润和品牌利润都被进口商、批发零售商所获得,中国出口商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

(5)很多服装企业规模太小,竞争力不强。这种企业有“散、小、弱”特点,并以加工型为主。企业设备普遍陈旧老化、设备引进能力和技术的再开发能力均很弱,产品难以适应国际市场流行趋势和新消费需求。大部分企业没有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和经验。

(6)缺乏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我国服装行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但规模普遍偏小。2004年我国服装企业有4.5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占15%。更重要的是,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低,交易成本高,内耗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东等沿海地区,但产业投资主体较为分散,个体规模也不大,尚处于发展阶段。

(7)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意识不强,对行业内相关规则不甚了解。不少企业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纺织服装环保标准(ISO14000)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国际标准不甚了解,也不严格按此标准进行生产和进行认证,而对出口前景过于乐观,因此出现了投资过热,出口数量大增,低价竞争的局面。一旦发生国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时,不少出口企业又听之任之,事不关己,不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应诉,从而更加放任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限制力度和广度。机会

(1)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世界经济增长虽有所减缓,但仍将继续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中国对外贸易(2001~2004)呈将强劲的增长趋势,这为中国服装产品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经济背景。

(2)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1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2%,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是10.7%,创下了中国经济10多年来的最快增长。这为中国服装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向中国转移。2004年上半年,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先行指标——全球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3%,这是2001年以来该指标的第一次上升,扭转了国际直接投资连续3年不断下降的趋势。2005~2006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势头不减,中国这个大市场已吸引相当一部分的国外资金投向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这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4)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有利于加强中国服装企业与国际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中国加入WTO后,为跨国公司尤其是知名品牌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我国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的竟争中,学习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进一步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全球企业运作经验,打造中国品牌。

(5)对主要市场出口连续增长的同时,对非洲、对联体等新兴市场增长明显。2003年我国服装出口对东南亚、中东地区、非洲、欧盟、独联体、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出口增长非别为40.8%、47.8%、59%、34.4%、109%、14.7%、29.9%、20.1%,并且已稳居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市场进口来源国的首位。同时,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已初具成效,对非洲和独联体的出口增长速度最为迅速。4 威胁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在全球性生产相对过剩和大批发展中国家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介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中国服装赖以推动出口增长的资源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的作用将会受到不断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等东南亚邻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积极抢占我国的市场份额。据Werner International Inc.发布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织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美元/小时)分别为0.41,0.6,0.25,0.57,0.34,0.5,0.4。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的成本最高,低劳动成本的优势已逐渐消失;且我国的土地和成本还在上升,而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又恰好是我国服装出口的主要地区。所有的这一切都导致了我国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根据《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数据得知,我国服装出口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国、欧盟、香港等传统市场。同时2003年对这四大市场出口额为473.3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0.64%,并且居日本、美国、欧盟三大市场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虽然对非洲、独联体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有快速增长,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不足以抵御和分散因政治和经济原因所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贸易环境风险。

(3)出口企业经常遭来贸易保护手段。我国服装企业因有低廉的劳动力优势,产品成本相对低,在出口时对进口国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进口国针对我国企业采取反倾销,特别保障等贸易保护手段。同时各种新贸易壁垒正成为贸易发展的新障碍。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等。中国服装业国际化战略

通过对上述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整合整个服装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如何做到充分利用优势和机会,避开整个行业的劣势和威胁是关乎中国服装行业能否走

远走好的关键问题。中国服装行业应可采取以下相应的战略措施。

(1)SO战略。包括:利用劳动力优势继续保持在生产总量及主要出口市场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非洲、独联体等新兴市场的开拓;从全球角度出发发展我国服装贸易,加强与国际跨国企业的交流,学习其最为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及营销模式等;利用中国服装国际竞争力优势将中国由服装出口大国提升为服装出口强国;中国服装设计可融合国际上的时尚元素发挥文化优势。

2)ST战略。包括:弱化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水平;实行虚拟经营,最大程度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3)WO战略。包括:对产品结构要有所调整,争取在高档次的产品上有新的突破;引进高端设计人才的同时加强对本土设计人才的培养;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世界一流品牌;服装企业要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更新设备改进现有工艺;实现服装产业的大规模产业集群;OEM合作向高层次发展;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加快推行服装外贸出口代理制。

(4)WT战略。包括:熟悉国际服装行业内的相关规则,深入了解出口市场对服装进口的相关规定;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加强对我国服装品牌的管理,保护知识产权。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服装业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严峻,因为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的服装生产正在蓬勃发展,而知名品牌的服装几乎被发达国家所占据。中国服装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及壮大,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大规模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虚拟经营;对服装产品质量监督和标准制进行修订,使之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品牌意识,争创世界一流品牌;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熟悉游戏规则,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引进和培养服装相关的高级人才,加强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大力推广虚拟经营在整个行业的实行。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战略策划的实施,有朝一日,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服装“品牌强国”,诞生像世界五大时装之都:米兰、巴黎、纽约、伦敦、东京一样的引导世界服装潮流的大都市。

2.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及国际化战略 篇二

一、上海发展国际航运中心SWOT分析

1、优势:

(1) 上海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海位于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 是我国海运和内河航运的枢纽城市, 也是我国对外开放, 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口岸城市。 (2) 上海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进。近些年来, 上海的港口设施不断完善, 如洋山港、外高桥港和长江航道等的整治均取得效果。 (3) 上海加快发展配套集疏运网络。上海的水陆交通便利, 通过高速公路和国道、铁路干线及沿海运输网可辐射到长江流域甚至全国, 上海还拥有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近期, 上海先后建成一批重要道路设施, 并持续推进港航设施建设和“水水中转”, 进一步优化了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申嘉湖高速S32和沪昆高速G60上海段拓宽工程已建成通车后;洋山深水港西港区工程前期工作已正式启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吴淞口邮轮码头建设有序推进, 可以有效解决七万吨以上大型邮轮专用服务设施问题。

2、劣势:

(1) 航运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软肋。 (2) 水水中转、水铁中转滞后。上海的集疏运体系仍以公路为主, 水水中转及水铁中转比例偏低。如洋山港的水水中转比例为32%左右, 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航运中心的50%的水水中转比例, 另外水铁中转比例更低, 只有1%左右。 (3) 信息技术落后。虽说航运信息技术在近些年有了一定进步, 但航运相关信息缺乏共享, 制约了航运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这也会对航运资源造成浪费。 (4) 通关效率低下。我国传统的通关手续环节众多、耗时费力, 无法满足现代化、高效率的口岸物流的需要。近些年来, 上海积极推进口岸改革, 大幅度提升了通关效率, 但是整体水平仍落后于鹿特丹等国际先进港口, 而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区域联动更是不够, 大大增加了航运企业的成本、降低了整个航运效率, 降低了上海航运中心的国际竞争力。 (5) 航运复合型人才匮乏。航运保险、航运金融、航运经纪等知识的高级航运人才不足。航运复合型人才的匮乏使得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步伐缓慢。

3、机会:

(1) 国际贸易的兴起。先进航运理念、管理人才和高新技术的引进, 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2) 政府的日益重视。早在上世纪, 政府就加大了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推动启运港退税试点, 深化落实洋山保税港区航运企业营业税免征政策。 (3) 长三角地区发达的经济环境。长江流域作为上海港的经济腹地, 它经济发达、资源丰富, 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 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4、威胁:

(1) 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重复、定位不明。在长三角地区海岸线上, 有上海、宁波、舟山、南通、连云港等众多港口。在长江内河航线上, 从上海到南京有太仓、常熟、南通、张家港等十余个港口。长三角地区港口密度极高, 但各港口之间普遍存在功能重复、产业结构相似的现象, 而且港口间的货源争夺、低价竞争时有存在, 这种恶性竞争阻碍了长三角区域港口整体作用的发挥, 成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长远发展的威胁。 (2) 缺乏完善的航运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航运相关法规制度仅有《港口法》、《海商法》等少数几部, 覆盖面狭窄、体系不全, 已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航运市场需要。由于法律体系存在漏洞、缺少有力监管, 非法经营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二、上海发展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选择

根据上海发展国际航运中心的SWOT分析战略矩阵图, 将上海发展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必须采取下列策略。

1、加强政府职能、完善航运相关法律法规。

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上海实际, 在港口经营、港区收费、税收制度等多方面制定相应法律法规。还要加强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使得办事环节透明公开, 建立起完善的航运行政服务体系。

2、整合长三角港口资源、优化航运集疏运体系。

应有效整合长三角港口资源, 形成分工合作、定位明确的港口格局, 为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提供硬件支持。另一方面, 应加快江河的疏通改造、提高铁路货运能力, 将上海建成以水路集疏运为主体、公路集疏运为辅助的高效节能、低污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

3、学习国际着名航运中心的先进经验。

上海可以学习国外成功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经验, 结合实际, 灵活运用到自身发展上。重点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舶交易、船舶检验、航运咨询、公估公证、海事仲裁等服务功能, 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选拔部分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的成熟航运中心进行培训。同时, 高等院校要多开设航运专业课程, 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历教育, 为现代航运培养专业人才。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 上海的国际贸易规模数量剧增, 这就为上海发展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目前上海发展国际航运中心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 提出了上海发展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

关键词:国际航运中心,SWOT分析,战略

参考文献

[1]胡雅珠.借鉴香港经验, 发展上海航运服务业[J].上海建设科技, 2009, (4) :1-3.

[2]屠德铭.关于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思考[J].中国港口, 2008, (4) :2-3.

[3]陈继红, 真虹, 宗蓓华.上海市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对策[J].水运管理, 2008, (12) :26-27.

3.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及国际化战略 篇三

国际货运代理是服务性行业中的一种类型,1926年5月31日在维也那成立的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fiata)作为联合国的常设顾问机构和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非政府和非赢利机构,其对国际货运代理的定义是“根据客户的指示,并为客户的利益而揽取货物运输的人,其本人并不是承运人,货运代理也可以依这些条件,从事与运输合同有关的活动,如集货、报关、报验、收款。”我国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对其定义为“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的委托,以委托人的名义或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服务报酬的行业。”可见传统的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是指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为当事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服务报酬的行业。国际货运代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精通业务,熟悉国际货运市场的供求变化,航线运价的季节变化,熟悉各种运输手段及相关法律规定,与承运企业、贸易方、以及保险、银行、海关、商检、港口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关系,从而在较大范围内为委托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业务提供较好的服务,并在国际贸易运输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货运代理行业虽然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当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和逐步形成,传统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作为国际化的服务行业,中国年轻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一样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种挑战和冲击。其实中国的国际货代行业在2000年已经走向分化,2001年我们将看到已经开始的分化所带来的更明显的效果,传统的货运代理业将感受到更加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在此背景下,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去分析研究中国货代业的形成、结构、走势与前途。货代企业也必须重新思索自己的定位与归宿。

一、中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形成及演变

综观我国货代业短短几年的发展,以下几个阶段可以反映货代行业的阶段性兴衰与变化:

*国家垄断阶段,1993年以前,由中国外贸运输总公司暨业内常说的中外运(sinotrans)在国家政策保护下高度垄断外贸运输业。

*1993-2000承运人控制的货运市场阶段。

前期:货代市场由垄断走向开放经营(但对外资企业依然严格限制),目前国内的大部分货代企业都是这一时期设立和发展的,目前总数已经在2000家以上,市场空前繁荣。由于在这一时期航运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带动进出口贸易猛增,中国航运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按照经济学的规律,供给方占据了更有利的谈判地位,货运市场的控制权转移到承运人一方,有些基本的现象可以证明以上的分析,例如目前中国至欧洲航线的运价水平还没有90年代中期的水平;那时因船舶舱位不足而甩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等。在这一阶段,航运市场供给不足、运价信息不透明、由于政策的保护而很少有外资企业的竞争、承运人货运网络不完善而对货运代理的依赖等原因,使国内贷代企业用简单的经营手段却赚取了超额利润,享受了短暂的“黄金时代”,完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也形成了行业的初期规模。

后期:这一阶段是货运市场分化的前导,国内中国远洋运输公司(cosco)中国海运公司(csco)等大型承运人企业纷纷设立自己的货代机构,航运市场的开放使外资船公司-这些大型全球承运人开始直接向国内的货主企业揽取货载(目前交通部批准的已有15家以上外国船公司在华设立独资公司,另有270处以上的代表机构,全球20大班轮公司无一例外进入了中国市场,oocl东方海外班轮公司不但介入了12条内支线,还同铁路部门合作,开出了郑州-香港等6条铁路集装箱干线专列)在舱位与订舱回佣决定着传统货代业经营与利润空间的市场里,货代中间人的身份受到挑战,经营环境日趋恶化,老牌的sinotrans也无力阻挡市场的规律。例如上海航运交易所的设立及运价指数的公布使运价市场信息公开化,可以标志着货代暴利时代的结束:2000年6月以来,上海9家班轮公司以市场变化为由,先是取消上海至东南亚各地区的到付运费佣金,接着到欧洲、澳、新航线的到付佣金由2.5%降到1.5%,虽然经各方交涉而有所抵制,但佣金制度已经动摇。船公司在其自身已经具备货代功能的前提下,对公共货运代理的依赖性显著降低。承运人一体化销售的成熟,并不仅仅威胁到眼前的代理佣金,而是作为中间环节的传统货代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威胁,货代企业在这一时期比前期明显衰落,如果继续在市场中生存必须寻找新的利润空间,构筑新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也是我国货代市场走向分化的动因。

*2000年开始的分化时期。国际航运、国际贸易市场的规范和完善使货代企业面对严峻的生存市场环境,开始反思与探索,靠出售提单、倒卖差价、套取佣金牟取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货代业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经历了畸形的不正常时期而开始自我调整,在服务创新、企业转型等方面开始战略思考,正在向提供增值服务,创造市场价值的新经营群体转化寻找突破。

货代行业的最初结构,很大程度上是由行业内的竞争者,供给者和需求者的运行方式决定的,这种结构极不稳定,在大规模的经济、技术变革和竞争变化的条件下,行业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上面的过程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二、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当前的宏观环境分析

在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文化等众多宏观因素中,两个因素将对国内的货运代理业产生影响,一个是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个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1.辩证唯物论要求我们从两个方面看问题,对于中国加入wto,我们既要看到带来的威胁,也要看到带来的机会。

威胁:威胁主要来自于对竞争的担心。由于wto的加入,中国将逐步彻底开放货运代理市场,逐步取消目前对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独资企业的限制,国外的货运代理公司将在中国市场同中国企业直接竞争,他们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雄厚的资本、国际化的网络经营不可避免的要冲击国内企业。但这也给了国内企业更多的学习借鉴的机会,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竞争的国际市场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不足取的,只有市场的规范、规模、繁荣,才能带来企业的成长,“窝里斗”的市场不会造就强者。《孙子兵法·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求于人。”既只能借助于自己强大不可战胜之势,而不要指望别人不来攻击。

机会:机会主要来自于货运代理市场的规模、其容量将随着wto的加入而得以扩大。商品运输和商品交换是互为条件的,货物运输市场是经济贸易对货运劳务需求基础上产生的。与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息息相关,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国际贸易将出现相应的增长,货运市场也伴随着出现活跃繁荣的景象。中国加入wto,其对外贸易规模将大幅度提高,根据海关统计,国际贸易额中80%是通过海运完成的,无疑,国际贸易规模的提高将扩大对货运市场的需求,将给行业内的每一个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2.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对每一个行业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我们虽然称未来是信息的时代,还是不可能窥其全貌。但对于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至少信息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效率,(包括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同时为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向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极大可能。

三、行业动态分析

货运市场是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统一体,需求方为广大的货运服务消费者,即客户,供给方就是众多的货运公司,业内的众多企业都是竞争者。企业要想在经营中取胜,除了分析大的宏观环境和自己企业控制的资源外,还必须对所处的行业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制定出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战略,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国际货运代理市场客户需求的特点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a客户需求的特点

*客户需求的无限扩展性:如过去未曾有的对货物流向跟踪并提供信息的需求现在已成为货主选择货运服务的主要条件之一。客户的一种需求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循环往复,作为货运企业要不断开发新服务项目,以适应客户不断提高的需要。

*客户需求的多层次性:客户的需求是在一定支付能力等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其多种需求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需要根据支付能力、客观条件的可能、有轻重缓急的逐步实现,这便是客户需求的多层次性。例如出口商强调运价的低廉及舱位的保证,而进口商可能更重视到货的服务,如通关能力,安排内陆运输的费用等。客户需求的多层次性为企业选择目标市场提供了可能。

*客户需求的可诱导性:客户需求的产生有些是基本的,有些是外界诱导有关的,货运企业营销的影响、社会交际的启示等会使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或转移,在这一点上,说明客户的需求是有弹性的,企业通过适当的营销途径,正确的影响和引导客户需求,可能将潜在客户变为现实客户。

*货运市场客户的分散性:随着国营外贸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被逐步打破,大量中小型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外商在国内的投资或独资企业都可以独立的经营外贸进出口业务,客户群数量激增,在地域上分布的更加分散,同时在每一单的托运量也比较少,但频率高。这要求货运企业应采取灵活的揽货方式和服务方式,适应货运市场结构的变化。

b:影响客户需求的基本因素

*经济因素-价格,货运服务价格影响了商品市场中的商品的成本,进而影响商品的需求,商品需求的变动直接影响了货运市场的需求。因此客户都比较注重对货运价格的选择。然而随着货运市场价格信息的透明及深加工高货值产品对货运价格变动承受力的增强,经济因素已并非决定性因素。美国总统轮船apl公司向托运人所做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托运人最关心的需要中,及时交货占第一位,货运企业全面负责占第二位。说明货运市场上客户更关心稳定、可靠、全面的服务。

*货运服务质量因素:货运服务质量是客户选择企业的最重要因素,具体的货运服务质量可表现为1)全程服务时间,这需要货运企业合理选择航运公司,安排接货或提货,安排联运或转运等,还包括可提供班期的频率、密度。2)设施,包括可能提供的货箱的多样化,具体操作的场站设施的作业情况,交通便利情况,甚至包括公司业务是否电脑化,是否能edi报关等具体细节。3)文件制作。包括能否代理制作通关单据、提单取得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对后期的报关单,退税单等返回的时间长短等。这些工作直接影响客户的时间,利润甚至经营风险。文件制作反映了公司员工的业务素质及敬业精神,影响着客户对提供货运服务企业的选择。4)客户服务。这项工作贯穿货运的全过程,好的客户服务可以影响其对货运企业的选择。包括了舱位能否得到保证?货物是否得到妥善的照顾?业务员是否有较强的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提供的服务环节是否够广泛?付款条件是否优惠?是否能及时准确的提供货物动态?电话询问是否得到热情亲切接待?企业间的竞争实际就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竞争。5)后期服务。后期服务包括定期回访,及时提供新的价格行情或航线动态等,也是客户服务的一部分,并且非常重要,是培养企业忠实客户的重要手段。

*社会文化因素:有些客户只信任本国的货运企业,而有些客户坚信国外货运企业能提供优质服务。但在非货运质量因素中,企业本身的商誉和形象会成为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而公司的内在企业文化常常决定了企业的商誉和形象。企业文化体现了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他能帮助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影响客户选择提供货运服务的企业。

2、业内竞争者分析及市场定位策略

分析和了解业内的竞争情况,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和市场定位策略的基础。企业必须明确:谁是自己的竞争者?竞争者的经营目标是什么?他们的优势和弱点何在?

*竞争者分析

1)识别企业的竞争者:广义的竞争者包含了提供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但具体分析时应结合产品细分和市场细分,分析的范围过大,草木皆兵,既无必要,也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2)确定竞争者目标:在明确了本企业的竞争者之后,应尽可能的收集其资料,包括货运成本、运输质量、技术水平、揽货渠道、促销手段、投资规模、财务状况等等,借此了解竞争者的重点目标,例如是市场占有率,获利能力还是技术领先、服务领先,从而正确估计其竞争反应,一个以“市场占有率”为主要目标的竞争者,对其他企业在降低运价方面的.反应,比在降低成本的技术突破的反应要强烈的多。

3)评估竞争者的优势及弱点:这项工作有时必须通过二手资料,借助行业协会,调查公司,客户联谊会等形式获得,发现竞争者的弱点也为本企业找到了争夺某一市场份额的突破口。

4)建立竞争情报系统:明确本企业所需要的主要情报是什么,最佳来源是什么。将整理分析的情报通报给企业管理者,作为制定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及具体策略的重要依据。

*选择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定位策略

1)“直接竞争”式定位:既同竞争者争夺同一个细分市场。企业实行该种战略,必须能比竞争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产品;必须在容量足够大的细分市场;必须比竞争者更有资金和实力。

2)“市场利基”式定位:即填补市场上的空位,这些空位为大企业所忽略的但为许多客户重视的细上部分,在这些小市场上通过专业化经营获取最大限度的收益,例如专业从事冷冻集装箱运输货运服务的企业。

3)“特色”式定位:当企业致力于同行业内强大的竞争者全面对抗时,为获得绝对优势地位,可根据自己本色条件先取得相对优势,突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例如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拥有雄厚的资金或提供一流的服务等。

四、国内货代企业发展趋势预测

1.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对于货代企业来讲,发展物流是一种必然,过去的一年,中外运(sinotrans),中远(cosco),外代(penavico),中海(csco),招商局、华润集团等国有货运企业都提出了明确的物流发展战略,国外的freightforwarder也有这一趋势,事实上国外的很多物流公司都是从货代企业演变而来,在继承货代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包括scm(supplychainmanagement)管理,信息管理在内的纵深物流能力。同时货代企业固有的以客户为服务中心的服务宗旨及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更有利于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物流服务。在简单的中间人难以继续为生的时候,通过第三方物流提高增值服务能力,由此增强核心能力发挥市场价值,将成为我国货代企业实现二次创业的主要途径。这也是货运代理人经营理念上的回归。

2.独立的运输经营人。传统的货运市场(非物流市场)货运代理人的被动局面是由于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造成的,过分依赖政策性保护,依赖订舱佣金使很多货运代理人失去了构筑自身行业优势与核心能力的机会。但由于客户需求的不同,货运代理人在传统货运市场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外panapina、schenker等公司独特的经营方式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而kuannagul(德迅)公司作为传统货代业的代表,目前已在60个国家设立了400个以上的营业部,雇员超过10000人,年营业额一直在30亿美元以上,利润近5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很多班轮公司的营业规模。这证明传统的货运代理企业通过客户细分与市场细分,建立与承运人和谐的分工与协作,是可以以独立的运输经营人身份在该市场进行成功经营的。通过门到门的多式联运,灵活的吸引散户的拼箱业务,个性化的专业大型货物的货运服务,积极开发中小客户,集中货源、规模订舱是货运代理人作为独立经营人的重要服务内容,也是其优势所在,中国的货代企业小而散,上述业务仍处在待开发状态,有意识的向独立经营人转化,提出明确的规范化产品概念,提供全过程的独立的货运服务是我国货代企业在传统货运市场继续生存与发展的最主要途径。

3.寻求稳固的战略联盟。不管是发展物流业务还是独立运输经营人,中国的货代企业必须解决小而散的问题,因为wto的加入,中国将不晚于2004年取消货运业的全部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国内企业必须利用在此之前的这段时间发展壮大,而国内货代企业的联盟与重组未尝不可尝试,在国际货运代理业联盟与重组还未闻有先例,但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可以提供借鉴,无论是联合方式、交互方式还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并购手段,只要打破货运代理市场中,国内企业恶性对抗性竞争的习惯思维,寻求同国内企业的联盟与重组,以此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效果,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并将有可能为以后进一步同外资企业建立全球性战略联盟积累经验。

4.中国国际展览中心SWOT分析 篇四

一、优势S 中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展览馆(1993 年为止)。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地处北京市区东北、北三环东路内侧。这里道路四通八达,离市中心10公里,离使馆区5公里,离机场20公里,周围星罗棋布星级酒店20余座。场内的水、电、暖、冷、电信等配套设备齐全;设有大型报告厅、会议室、技术交流室、贸易谈判间和餐厅等,可供举办大型展览会和会议。为展览会服务的海关、运输、施工、旅游、饭店、物品租赁、餐饮等在中心均设有办公场所或配套设施,展商无需出院门即可得到与展览会有关的各种服务。

到2009年1月为止,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每年举办各类展会100多个,展出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这些展览会大多数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其中进入国际专业展览会前四名的有机床展,纺织机械展,冶金、铸造、锻造和工业炉展;被国际博览会联盟认可的有印刷技术展,机床展冶金、铸、锻造和工业炉展;在国际专业界知名的有汽车展、化工展、电讯展、计算机展、食机展和航空展;作为综合性展览会而知名人士的有北京国际博览会、亚太博览会等。到2009年1月为止,列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定期展有31个,周期大多为2年,也有个别为1年、3年或4年。汽车展和首届集邮展被认为火爆京城。交通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地铁15号线国展站下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旧馆)距机场:约19.58公里

公交:-从静安庄出发,乘坐小20(首都机场-东直门),抵达首都机场.-在机场可乘机场大巴到三元桥下车,换乘300、830等车到静安庄下车即可。-(在机场乘坐的士直达展览中心大约需要50元人民币。)自驾车:朝东南出发到北三环东路,直行1.8公里上机场高速,16公里后到达 距地铁(东直门地铁):约3.88公里

公交:-从展览中心出发,乘坐966(东直门-平西府),-在北京站乘地铁到雍和宫下车,换乘606路公交车到国展中心下车即可。-(在北京站打的士到国展中心大约需要25元人民币)距火车站(北京站):约15.22公里

公交:-坐公交车到东直门地铁,乘地铁到北京站

-在北京西客站乘387路公交车到北太平庄下车,换乘300或830(空调车)、730、731路公交车到静安庄下车即可。

-(在西客站直接打的士到国展中心大约需要40元人民币)

二、劣势W

职员职位众多,下属机构多,只能混乱。展会规模不一,信息量大,不易收集。旧馆建设时间长,设备老旧。

三、机会O 政府主导,有定期展会支持。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展会最多,完整的自有办展体系,不用外包展会搭建等事宜,便于管理。

5.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及国际化战略 篇五

--------2013-2018年中国粮食行业市场发展战略分析及投资前景预

测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市场发展现状 第一章 全粮食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国际粮食行业发展轨迹综述

一、国际粮食行业发展历程

二、国际粮食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国际粮食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世界粮食行业市场情况

一、2012年世界粮食行业发展现状

二、2012年国际粮食行业发展态势

三、2012年国际粮食行业研发动态

四、2012年全粮食 行业挑战与机会 第三节 部分国家地区粮食行业发展状况

一、2009-2013年美国粮食行业发展分析

二、2009-2013年欧洲粮食行业发展分析

三、2009-2013年日本粮食行业发展分析

四、2009-2013年韩国粮食行业发展分析

第二章 我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概述

一、中国粮食行业发展历程

二、中国粮食行业发展面临问题

三、中国粮食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我国粮食行业发展状况

一、2010年中国粮食行业发展回顾

二、2010年粮食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三、2012年我国粮食市场特点分析

四、2012年我国粮食市场发展分析 第三节 中国粮食行业供需分析

一、2010年中国粮食市场供给总量分析

二、2010年中国粮食市场供给结构分析

三、2012年中国粮食市场需求总量分析

四、2012年中国粮食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五、2012年中国粮食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章 中国粮食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12年粮食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2012年粮食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二、2012年粮食行业收入前三家企业 第二节 2012年粮食行业产量分析

一、2012年我国粮食产品产量分析

二、2013-2018年我国粮食产品产量预测 第三节 2010-2013年粮食行业进出口分析

一、2010-2013年粮食行业进口总量及价格

二、2010-2013年粮食行业出口总量及价格

三、2010-2013年粮食行业进出口数据统计

四、2013-2018年粮食进出口态势展望

中国粮食行业区域市场分析

第一节 华北地区

一、2009-2013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09-2013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13-2018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13-201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五、2013-2018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第二节 东北地区 第三节 华东地区 第四节 华南地区 第五节 华中地区 第六节 西南地区 第七节 西北地区

第五章 粮食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2012年粮食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2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2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2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2年分行业投资分析

五、2012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 粮食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粮食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粮食模式

三、2012年粮食投资机会

四、2012年粮食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 粮食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一、粮食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二、我国粮食市场蕴藏的商机

三、新形势下粮食市场发展前景

四、2012年粮食市场面临的发展商机

第二部分 市场竞争格局与形势 第六章 粮食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粮食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粮食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粮食企业集中度分析

三、粮食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粮食行业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重点企业资产总计对比分析

二、重点企业从业人员对比分析

三、重点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对比分析

四、重点企业利润总额对比分析

五、重点企业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 第三节 粮食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2012年粮食行业竞争分析

二、2012年中外粮食产品竞争分析

三、2009-2013年我国粮食市场竞争分析

五、2013-2018年国内主要粮食企业动向

第七章 2013-2018年中国粮食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一节 粮食行业发展概况

一、粮食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二、粮食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三、粮食行业总产值分析

四、粮食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第二节 2009-2013年粮食行业市场情况分析

一、粮食行业市场发展分析

二、粮食市场存在的问题

三、粮食市场规模分析

第三节 2009-2013年粮食产销状况分析

一、粮食产量分析

二、粮食产能分析

三、粮食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第四节 产品发展趋势预测

一、产品发展新动态

二、技术新动态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三、产品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部分 赢利水平与企业分析

第八章 中国粮食行业整体运行指标分析 第一节 2012年中国粮食行业总体规模分析

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二、行业生产规模分析

第二节 2012年中国粮食行业产销分析

一、行业产成品情况总体分析

二、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总体分析

第三节 2012年年中国粮食行业财务指标总体分析

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第九章 粮食行业赢利水平分析 第一节 成本分析

一、2009-2013年粮食原材料价格走势

二、2009-2013年粮食行业人工成本分析 第二节 产销运存分析

一、2009-2013年粮食行业产销情况

二、2009-2013年粮食行业库存情况

三、2009-2013年粮食行业资金周转情况 第三节 盈利水平分析

一、2009-2013年粮食行业价格走势

二、2009-2013年粮食行业营业收入情况

三、2009-2013年粮食行业毛利率情况

四、2009-2013年粮食行业赢利能力

五、2009-2013年粮食行业赢利水平

六、2013-2018年粮食行业赢利预测

第十章 粮食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一节 2010-2013年中国粮食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一、利润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第二节 2010-2013年中国粮食行业销售利润率

一、销售利润率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三节 2010-2013年中国粮食行业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一、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四节 2010-2013年中国粮食行业产值利税率分析

一、产值利税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产值利税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产值利税率比较分析

第十一章 粮食企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企业1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产品区域市场占有率分析

三、产品特征及趋势分析

四、盈利能力以及利润率分析

五、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

六、市场营销区域分析

七、主要客户分析

八、技术特征现状与革新能力分析

九、成长性分析

十、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第二节

企业2 第三节

企业3 第四节

企业4 第五节

企业5 略……

第十二章 粮食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节 行业发展特征

一、行业的周期性

二、行业的区域性

三、行业的上下游

四、行业经营模式

第二节 行业投资形势分析

一、行业发展格局

二、行业进入壁垒

三、行业SWOT分析

四、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节 粮食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一、2012年粮食行业投资状况分析

二、2012年粮食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三、2013-2018年粮食行业投资方向

四、2013-2018年粮食行业投资建议 第四节 粮食行业投资策略研究

一、2012年粮食行业投资策略

二、2013-2018年粮食行业投资策略

第十三章 粮食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第一节 影响粮食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2012年影响粮食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

二、2012年影响粮食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

三、2012年影响粮食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

四、2012年我国粮食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五、2012年我国粮食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第二节 粮食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一、2013-2018年粮食行业市场风险预测

二、2013-2018年粮食行业政策风险预测

三、2013-2018年粮食行业经营风险预测

四、2013-2018年粮食行业技术风险预测

五、2013-2018年粮食行业竞争风险预测

六、2013-2018年粮食行业其他风险预测

第五部分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及业内专家发展趋势与规划建议—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十四章 粮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2013-2018年中国粮食市场趋势分析

一、2009-2013年我国粮食市场趋势总结

二、2013-2018年我国粮食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2013-2018年粮食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一、2013-2018年粮食产品技术趋势分析

二、2013-2018年粮食产品价格趋势分析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粮食行业供需预测

一、2013-2018年中国粮食供给预测

二、2013-2018年中国粮食需求预测 第四节 2013-2018年粮食行业规划建议

一、粮食行业“十一五”整体规划

二、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预测

三、2013-2018年粮食行业规划建议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十五章 粮食企业管理策略建议 第一节 市场策略分析

一、粮食价格策略分析

二、粮食渠道策略分析 第二节 销售策略分析

一、媒介选择策略分析

二、产品定位策略分析

三、企业宣传策略分析

第三节 提高粮食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提高中国粮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二、粮食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三、影响粮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

四、提高粮食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第四节 对我国粮食品牌的战略思考

一、粮食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二、粮食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三、我国粮食企业的品牌战略

四、粮食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五节 国统调查报告网建议

--------------------网 址:

上一篇:描写清明古诗下一篇:描写天鹅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