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培训

2024-06-21

亲子教育培训(共14篇)

1.亲子教育培训 篇一

前一段时间,在“熊猫小课”上付费选了一个“亲子教育成长营”的课程,今天开课第一天,新颖的授课方式,全新的授课内容,让脑洞顿时大开,明白做一个智慧妈妈的技艺之一:巧用亲子游戏,改善亲子关系,做最有效的教育。

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可爱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小天使,把我们逗得乐呵呵的,但是淘起来的时候,会把我们气的肝疼。父母这一职业是有很多难题的,怎样掌握一些有效的育儿知识,妥善处理熊孩子热的麻烦呢?最好的方式是陪伴!但是面对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快节奏生活,当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实现高质量的陪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因为“陪伴孩子的质量比时间更重要。”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陪伴孩子;陪伴玩ta想玩的,而不是你想做的;陪伴时避免工作干扰,远离手机;带着愉快的心情陪伴,而不是一种愧疚或补偿。游戏(是一种在虚拟世界里获得真实体验的活动)是一种比说教要有效得多教育方式,我们父母要把说教思维转变为游戏思维。这样,尽管有时我们只能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却能促进更好的亲子关系。

用游戏教育孩子的方式,称作游戏力(playful parenting),指的是用游戏的方式教育孩子。当我们理解了游戏力,并能用游戏思维设计游戏时,孩子的许多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在今天的课程中,胡月老师提到了几个简单易做的游戏,比如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一般没有独立吃饭的习惯,主要因为勺子火筷子用的不够灵活,我们就可以用“花生回家游戏”教孩子使用勺子或筷子:给孩子准备一碗花生,一个盘子,一个勺子(或一双筷子),告诉孩子花生要回家(盘子是花生的家),我们要帮助他们,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不但练会了怎样使用勺子(或筷子),还灌输了助人为乐的想法。再比如“导盲犬找宝藏游戏”,通过游戏体验(父母饰演盲人,孩子饰演导盲犬),盲人需要导盲犬的的帮助才能找到隐藏在附近的“宝藏”,首先让孩子明白规则,然后父母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指令:去冰箱里取牛奶、书柜拿书等。几轮之后,在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感受。在这个游戏里,孩子需要面对“盲人”因为不便利而造成的不灵活(走路慢、突然绊倒等),孩子就需要忍者“快点去找宝藏”的心情,耐心地帮助盲人一步步走到目的地,这样,对于爱发脾气的孩子,就可以学会情绪管理。并且通过角色转换,培养同理心,学会理解他人。

游戏不仅仅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大人也会有很大的收获,最明显的是促进亲子关系。对于孩子们来说,“喜欢和我玩游戏的人=喜欢

我的人”,因此,会促进孩子对大人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另外,从长远来讲,游戏是最高效的教育方式。当然,教育孩子,家长也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游戏上,而应该关注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这些还可以用于成人的各种关系上。尤其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受一些干预,带着他们走向户外,多一些高质量的陪伴,在对孩子设立底线的同时,多一些自由给他们,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培养轻松和谐的亲子关系,避免被熊孩子折腾得头大,促进亲自双方的成长。

公众号:滑州杏坛

2.亲子教育培训 篇二

一、隔代教育:需要正确引导, 适当监督

80后、90后逐渐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要构成, 社会压力使然, 80后、90后的父母们在退休后再度“上岗”, 承担了孙辈的教养工作。但隔代教育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我发现九成以上的幼儿是由祖辈家长负责接送, 五成左右的幼儿由祖辈家长负责衣食住行, 过分溺爱幼儿的情况逐渐成为隔代教育的主要问题。比如:许多孩子在放学后要求爷爷奶奶必须购买街边的小吃或玩具, 否则便哭闹不休。爷爷奶奶为了能够让孙儿重现绽开笑脸, 便会答应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 孩子变得更加娇纵, 更加有恃无恐。年轻的父母回到家中, 由于工作比较繁忙, 到家比较劳累, 往往只是直接苛责孩子的不懂事, 对父母的作为一语带过。

这样的做法“治标不治本”。祖辈宠爱孙辈, 是天性使然, 但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单方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年轻父母们不妨静下心来, 先倾听孩子们购买玩具与食品的真正原因, 好好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 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与父母进行协商, 根据所购物品的必需性控制孩子们在物质方面的购买频率与数量, 时常监督孩子的书包内是否有“可疑物品”出现, 这样对孩子的教育肯定是有益处的。

二、亲子教育:父亲要提升参与度, 关注幼儿内心情感

在当代家庭教育中, 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就是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所占比重的不足。由于父亲工作繁忙, 加上父亲这个角色的特点, 我发现在幼儿园组织的家长会、儿童汇演等活动中, 母亲出席的比率占比较大, 父亲出席的比率占比较少。有些孩子表示父亲每天都回家很晚, 满脸疲惫, 对自己“爱理不理”。父亲的惯用借口多为工作忙, 应酬多, 要加班。可见, 为了事业, 父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角色正在缺失。

作为一个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 各种大事的决策者, 父亲在幼儿成长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未来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所以, 我们应当重视起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在家庭教育中可以设立“爸爸的约会时间”, 将孩子的睡前故事转换成与父亲分享每天收获的时间。不再是以往单纯地向孩子灌输故事, 而是鼓励孩子张开嘴与父亲交流。开展“爸爸的约会时间”之初, 可以提前设定好交流的话题作为切入点, 方便与孩子的交流。久而久之, 摒弃话题设定, 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关注孩子的成长与收获, 树立一个“父亲出席”的私人订制时光, 关注幼儿的内心情感与成长。

三、幼儿园教育:平衡好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家长对幼儿园教育过多干涉。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 过度担心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被其他的小孩欺负, 在幼儿园有没有吃饱, 幼师有没有忽视自己的孩子, 有的家长每天都要打电话询问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 导致幼师不得不分心应付家长们的各种问题。从而难以专心于对全体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 这样一天下来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好的。例:有一位幼师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一名小朋友在幼儿园活动时与其他小朋友争抢零食, 一生气就不小心抓挠了另一个小朋友的脸部。两位家长在知道事情后, 急匆匆赶到幼儿园对幼师进行指责, 表示出现此事是幼师看管不认真的结果, 还要求这两个小朋友换位置。在大人们言语激烈、互相争执的时候, 两个孩子却已经冰释前嫌, 又开心地玩在一起。其实小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的情况, 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眼观六路, 关注好容易发生冲突的小朋友, 发生事情的时候要及时有效地处理,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用正确合理的方法, 与家长进行有效合理地交流沟通, 这样对小朋友和家长都好。

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园长表示:“我们可以理解家长们对孩子的感情与各种担心。我们会为孩子们建立成长档案, 在指定的时间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成长情况。但是, 请不要过度质疑幼师们的专业素养与幼儿园的管理与监督。频繁地查岗与过度地沟通会影响到幼师们的课程安排。”所以, 出于对幼师的尊重, 家长们也应当平衡好幼儿园教育与家长教育的关系。要学会放手, 学真正地让孩子去成长, 学会体谅幼儿园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总之,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之星, 幼儿的早期教育与成长, 是社会、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点。一个美好的童年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爱护孩子, 但不要溺爱;参与孩子的成长, 但不要干预孩子的每一次进步的尝试。隔代教育、亲子教育、幼儿园教育, 是一个漫长的, 值得探讨、值得不断钻研的课题。本文所列举的问题, 是通过一些实际存在的现象观察得出的观点, 对于幼儿教育, 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不管是与爷爷奶奶, 还有爸爸妈妈以及幼儿园老师的教育, 每一个环节都是很重要的, 相信只要我们三方共同努力, 互相体谅, 彼此着想, 树立一个关爱孩子成长的信念:“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越来越好, 孩子也会发展得更加优秀, 更加全面。关爱孩子成长, 是幼儿教育者倾注无限情感的地方, 是我们一生都该崇尚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王健.隔代教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9) .

3.美国的亲子教育 篇三

跌倒了,爬起来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不应该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跌倒又有什么关系,还可以再站起来,跌倒后,可以顺便仰望一下蓝蓝的天空今天也在无限延伸的朝着我微笑,我是活着的。”——美国民谚

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头破血流,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街头或是飞机舱的过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着跑的惊险镜头。

美国人很爱孩子,但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六七个月大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叉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绝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很少缠着父母,父母外出旅游,就把很小的孩子交给父母或花钱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请,也看不到家长总牵着自己的孩子。

跌倒了,笑着爬起来!人生就该有这样的乐观豁达。当你不理解时,会认为美国爸爸妈妈的做法,是一点都不关心孩子,但细细想来,他们是对的。因为正是他们的做法才能使孩子从小不怕困难。遇到问题能够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从哪儿倒了从哪儿爬起来。他们不怕跌倒,只要跌倒了还能爬起来就是好样的。

别在人前教子

美国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

父母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最畏忌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

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意识也就越淡薄。”

在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否太过分了?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拘束感,自我独立意识强。

专注才能做好事情

“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心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斯特娜

“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乌中斯基

“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注意力很强的人,最好的方法是,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漫不经心。”——普拉托诺夫

美国教育家里斯顿认为,注意力分散是孩子的一个普遍问题。

但父母也不要为此而过分紧张。孩子的注意力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同的,同一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也是不同。

通常来说,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孩子的年龄、性格和其他个性。例如,五六岁的孩子,其注意力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而12岁的孩子则可以维持25分钟左右。

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太稳定的,往往对什么事都感兴趣,注意力容易随兴趣转移,同时,孩子的注意范围较小,注意受情绪影响较大,注意分配能力也较差。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困难。

里斯顿认为,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十分重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把孩子的专注力激发出来。在美国,当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总习惯于要求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帮助他排除外界的干扰。他们对孩子感兴趣的问题不断寻根问底,深入思考。鼓励孩子的兴趣广泛的基础上,选择最着迷的对象深入下去,因此,他们这种有意识地强化孩子兴趣的做法,对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里斯顿博士就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给孩子的父母提出了4项建议。

(1)保证给孩子玩的时间。

玩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的天性没有得到满足时,他是不可能专注地做其他事情的。父母总是误解了专注的含义。专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必须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对于孩子来说,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不是一件好事。

比尔盖茨的父亲威廉,盖茨就非常重视给孩子一定的游戏时间。他平时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因此,就让比尔的外祖母陪他一起做游戏,尤其是做一些智力游戏,如下跳棋、打桥牌等。玩游戏时,外祖母总是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她常常为比尔下了一步好旗而拍手叫好。

这些游戏都极大地激发了比尔·盖茨的专注力。

(2)保证给孩子安静的环境。

里斯顿认为,孩子的注意力与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要孩子在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父母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安静、无干扰的学习环境,孩子的房间布置不要有太多刺眼的干扰物,物品的摆放也要整齐有序。

许多父母常犯的错误便是要求孩子的房间里学习,自己却在客厅里看电视,并且将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

其实,父母最好每天花一定时间陪孩子学习,孩子在做作业时,父母就阅读书籍,并且,父母允许孩子在做作业时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父母,久而久之,当父母不在的时候,孩子也会定时学习,并且非常专心。

所以,只有父母尽力排除使孩子分心的因素,孩子才会集中精力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3)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注意力稳定时间是不一样的:

5~10岁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达20分钟。

10~12岁的孩子能集中25分钟。

1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集中半小时以上。

硬是要让一个10岁的孩子60分钟坐在那里去专注地完成作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要求孩子在相应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力争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如果孩子的作业量超过了孩子注意力稳定的时间,应该让孩子分割作业,一部分一部分地来完成,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能够使孩子的学习有张有弛,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中途休息,长时间地让孩子做作业,甚至在孩子的旁边唠叨没完,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注意力自然也不能集中。

里斯顿说,开始学习的头几分钟,一般效率较低,随后上升,

15分钟后达到顶点。

根据这一规律,可建议孩子先做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做较为复杂的作业,除此之外,还可使口头作业与书写作业相互交替。

(4)专心做好一件事。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在某一时间内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对于家庭作业父母要帮他们安排一下,做完一门功课可以允许休息一会儿,不要让孩子太疲劳。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动作慢,不允许孩子休息,还唠叨没完,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效果反而不好。

孩子学习的最大“敌人”就是注意力涣散。有的孩子在做作业时,脑海里想到的是电视里正在播放的他们最感兴趣的动画片。

有的孩子做作业时,无意识地东张西望,心猿意马,摆摆这,触触那,有的甚至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很多父母向老师抱怨,孩子只需10分钟完成的作业却两个小时还完成不了。

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让孩子一边学习一边做其他事情。

蹲着的父母

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和我们说话的。我们认为,孩子也是人,也是独立的人,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所以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和他们说话。——美国教育学者

走进美国家庭,你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令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父母亲很少强求孩子的言行。甚至不强求孩子称呼他们爸妈,孩子们像伙伴似的直呼长辈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

父母与孩子说话永远是蹲下来,父母蹲下来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孩子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对小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同时,妈妈可以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更用不着大声呵斥。

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釆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它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听而不闻或产生逆反心理。蹲下和孩子说话,体现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的关系的教育观念,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蹲下来,倾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和理解,是儿童能够接受的一种爱护,蹲下来倾听,儿童离我们的距离就会缩短,蹲下来倾听,表现出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蹲下来倾听,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关系,孩子看来,在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告诉孩子道德标准

“道德是一种在行为中造成正确选择的习惯,并且,这种选择乃是一种合理的欲望。”——亚里士多德

美国人非常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在这个以自由著称的国家,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却不容孩子违背。父母会不厌其烦把社会中约定的道德标准灌输给孩子。

同情心,道德情感的核心是同情。它帮助孩子更加敏感地关心别人的需要和感情,更多地帮助那些受到伤害和遇到困难的人们,更能热情友好地对待别人。善良这种美德,能使孩子体恤他人、舍己为人。关注他人的痛苦和受到的伤害,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们。“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是为人所不齿的,在美国。父母不会将这种圆滑世故交给孩子,他们认为从长远来看,走正路前途更光明。

爱心,许多美国人的家中,喂养着各种各样的宠物,如:鸟、猫、狗等。父母让孩子们每天照顾小动物的饮食起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只要孩子愿意养小动物和植物,父母尽可能允许他去养。

善良心,善良心是一种内在的强烈声音。它能帮助孩子分辨是非,不偏离道德的轨道,一旦偏离就会感到内疚。这种美德能增强孩子抵御与善行背道而驰的力量,使得他即便面对诱惑也能正确行事。这是培育诚实、责任心和正值等重要美德的基石。

尊重,这能鼓励孩子看重别人的权利,使他们懂得:用需要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如果他能关注别人的权利、别人的感情,这就奠定了避免暴力、不公正和仇恨的基础。尊重别人,自己也将获得尊重。

宽容,它能帮助孩子意识到别人不同的特点,对新的观点和信念采取开放的态度,尊重别人,并不在乎种族、性别、外貌、文化、信念、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

公正,公正在法制社会是相当重要的。它能让孩子光明正大、不偏不倚地对待别人。具备了这种美德,就可能按规则游戏、依法办事,公平竞争,在做出判断之前倾听各方面的意见,这种美德能增强孩子的道德敏感性,他将有勇气替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伸张正义,谋求人人平等。

个个都是好好孩子

美国学校的办公室里经常贴着幼稚的画,有的还能辨认出是鸟或者太阳,有的根本就是杂乱无章的“抽象画”。“画”上通常注明这是某某几岁的作品,让人充分感受到为人父母的骄傲。

美国孩子的父母从来不吝啬赞美之词。

一次,一位父亲兴奋地对朋友说“我儿子的棒球队正在比赛,我想看看怎么样了。”于是他们拐到学校赛场,他兴奋地指着一个正准备跑垒的男孩说:“那是我儿子,很棒吧?”这是场很普通的比赛,孩子们都没穿正规的比赛服,打得也很一般,可是家长们都在兴致勃勃地观看,还尽力为孩子们打气。

还有一次,一群人约好去郊游,一对母子没来,当父亲的解释说,他家大儿子正在比赛足球,妈妈去为他助威了。其实那只是小区内的孩子踢着玩。一路上,父亲不停地打手机询问。最好儿子还是输了,沮丧地向父亲汇报。父亲问“有没用我教你的招”,孩子答“用了,但对手更厉害”。父亲安慰道“没关系,尽力就行了”,最后说“你是我的骄傲”。

美国孩子的父母的视觉往往集中在孩子的个性、特长和兴趣上,从来不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自家孩子的短处,也从来不用自己小时候的长处来比孩子的短处。在家长们互相聊天时,常常听到的是“我们家某某画了只会飞的松树,老师夸他有想象力。”另一位妈妈紧挨着就会说:“我们家小妹音准掌握得好,弹琴又进步了。”他们特别重视大人对话时旁听的孩子,往往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越独立,越安全

美国父母不溺爱儿女,从小就注重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认为孩子越能独立处理问题就越安全。

(1)认识社会

认识家庭住址及父母的姓名、单位。父母在孩子开始懂事时就有意识地教他们识别自己家庭周围的环境,以及父母的姓名和单位等。通过这样日常的培养,孩子走失找不到家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并且增加了孩子应付外界环境的自信心,使其遇事不致惊慌失措,另外,家长还会教孩子一些在马路上行走的常识。

(2)认识药品及了解用药常识

家庭中通常都存有一定数量的药品备急,父母会把一些常用药品拿出来教孩子辨认,使其逐渐了解药品名称、用途及用法,这样

既让孩子增长了知识,又降低了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另外在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的时候,还顺便教孩子认识医院,以便解除孩子对医生的恐惧感,学会配合治病,或在发生意外时能自己到医院求助。

(3)认识常用小工具及安全使用方法

父母不会因为怕危险就不让孩子接触工具,他们的做法是帮助孩子了解安全地使用工具。在使用这些工具时,父母会顺便告诉孩子这些工具的名称及安全使用的方法。还会给孩子提供一些比较安全的小工具,诸如餐刀、不带尖的剪刀、小型的锤子钳子等。让孩子边玩边学,既熟悉了各种工具的种类和功能,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了孩子的动作技巧。

(4)避免被坏人伤害

父母教孩子避免被坏人伤害的主要方式是告诉他们一定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要到陌生人家中去,也不请陌生人到自己家里来。女孩则不要让父母以外的人抚摸自己的身体,碰到存心不良的人纠缠时,要赶快跑到人多的地方或去告诉警察,还可大声呼救或跑到附近居民家。

多一点幽默感

“聪明的人一定是具有幽默感的人,因为幽默的思维方式可以让他们用与众不同的形式对付突如其来的窘进。”——美国格言

“幽默的内在根源不是欢乐,而是悲哀;天堂里是没有幽默的。”——马克·吐温

著名幽默家克瑞格威尔森曾经说过:“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幽默是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没有它,就没有我五彩缤纷的童年,也没有我充满欢声笑语、幸福无限的家庭。”事实确实如此,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之一,是一个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你会感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智慧。

幽默其实是一种宣泄。弗洛伊德说:“诙谐与幽默是把心理的能量以游戏的方式释放出来。”幽默也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它基于一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幽默和搞笑是不同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幽默感的人总是不动声色就能使别人充分享受到幽默时喻悦。

心理学家保尔麦基认为,幽默感能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擅长幽默的孩子,童年时代就会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成功,因为他们知道,人们很难讨厌一个能让他笑起来的人。

研究发现,即使是四五岁的孩子,如果具有幽默感就比较容易与同伴交往,而且更容易被别人地幽默逗得大笑。在另一次研究中,一群自认为害羞的孩子8~13岁的孩子觉得自己缺乏幽默感,这让他们觉得在人际交往中比幽默的孩子要费力得多。

儿童心理专家劳伦斯沙皮罗认为,和其他情商技能一样,幽默感的发育从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星期就开始了。因此,父母应该结合这些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美国孩子的父母习惯于有意识地运用幽默感的方法去培养孩子。幽默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而且往往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从孩子刚刚满月时。父母就爱与孩子玩找妈妈的游戏,用一块手绢挡住自己的脸,然后迅速拿开手绢,露出自己的脸,孩子就会大笑,等孩子大一些,他们就躲在房间的角落,让孩子来寻找父母。孩子会在寻找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因此,我们所见到的美国成年人大多都有一股天真气。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美国孩子的父母总是尽量避免生硬的命令,尽量使用幽默式的语言。幽默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快乐,从而更乐意接受父母的教导。

值得注意的是,跟孩子说笑话或表演滑稽的动作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因为,大人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孩子不见得有同感。但孩子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大人要陪孩子一起笑,虽然从大人的角度来看也许不见得好笑。

乐观让人生更精彩

“乐观是养生的惟一秘诀,常常忧思和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成衰弱而有余。”——屠格涅夫

乐观是一种健康的性格倾向。乐观的人总是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儿童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

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

“思维心理学”专家史力民博士指出: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失败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无意识中就丧失了斗志,不思进取了。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乐观的习惯。

大多数美国孩子的父母都明白,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一样。孩子也总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孩子也是如此。

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不论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

另外,孩子遇到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悲伤,父母应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现出软弱,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极心理,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就要尽量地“放任”孩子,要允许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选择权。

许多孩子不快乐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自由。

父母由于对孩子太多溺爱,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和举动,甚至替孩子包办一些事情,这样,孩子就事事不用做,也无法在做事中得到乐趣。

比如,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晨吃什么,什么时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家长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学习等,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允许他结交朋友,带朋友来家玩等。

从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在这一点上美国孩子的父母很聪明,他们基本上都是“懒惰”的父母,好多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处理。

乐观的孩子往往对于未来充满希望,悲观的孩子则往往觉得没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时地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

不拖延、马虎

“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拖宕是偷光阴的贼。”一狄更斯

美国孩子的父母十分注意引导孩子计划周密,学会有条理、有理智地生活,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的态度。有时,家长为了教育孩子使他们不养成马虎的毛病,即使明知他们犯了马虎的错误,也不提醒他们,而是希望他们吃一次马虎的亏,下次就印象深刻,不会再犯了。

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孩子都有早晨起床找不到袜子、学习用品或者生活用品的现象,这便是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坏习惯。做事情缺乏调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给一生带来麻烦。

有的时候,在没有大的伤害的情况下,故意让孩子出些丑、吃点苦头,往往更容易使孩子懂得做事没计划的害处。

4.亲子沟通培训体会 篇四

云和县第二中学 周淑梅

短短的三天培训,自己有参与,有感想,有思考。我想其中的培训技巧适用于我和学生的沟通,适用于我和家人的沟通,适用于我和孩子的沟通。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让身边的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快乐,我们要学习的还很多。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进行亲子沟通呢,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 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尽可能放下手中正在进行的工作,认真对待孩子所说的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很用心的听他说话,感到被尊重。

2.态度和善 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可以让他理解的词语。为了避免对孩子说话的影响,还应该口齿清楚,语速较慢,温和亲切。对于低龄儿童而言,和父母的沟通是学习语言的过程。

3.不训斥 很多父母喜欢用一些威胁性的语言讲孩子不喜欢听到的话,或者和别的孩子进行对比,或者故意对其他的孩子进行赞扬,刺激孩子,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不良的情绪和对父母的怨恨。很多父母为了能够控制孩子,就用一些故事或者话语来恐吓孩子,恐吓会引起孩子的胆怯,影响健康的心理发展,有时候会给敏感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心理阴影。当孩子知道真相后,也会影响他们对父母的认同和威信。

4.多鼓励 父母要学会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或者命令式的语言。5.多交流 在需要孩子动手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尽量传达出一种信任的态度,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对于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同时对父母也产生信任,将父母的感受及时的表达给孩子,以寻求孩子的理解。

6.善于引导 多引导孩子去表达自己感受,可以多用一些提问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想法、感受、情感等内容,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表达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模式。如“今天有没有想妈妈?”,“宝宝今天在家乖不乖?”,“今天去什么地方玩了?”等等,并对孩子的回答作出积极的反应,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

5.亲子教育 篇五

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也会伤人,这种伤害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严重。父母一句不该说的话会深深地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今天我读了《父母不该说的十句话》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有一句是我经常说的话,那就是“我说不行就不行”。举个例子来说,晚上放学回家孩子会很自觉的拿电视遥控器去看电视,我一看到她不写作业就看电视总会很生气的说:“把电视关上!”“写作业去”!......孩子很不情愿的问,“为什么?”我便会说:“没有为什么,我说不行就不行。”然后孩子只能服从命令,很不情愿得去写作业。现在我意识到了这种粗暴的态度。是对孩子个性的压抑,这种压抑的力量越大,将来孩子的反抗力量越大。孩子和父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我应该充分的听取孩子的意见,尽可能按他合理的意愿办事,而不能已专制的态度去压制孩子。后来再次闲聊中我得知孩子非常喜欢看《智慧树》这个少儿节目,刚回到家这个节目刚好开始,如果等到写完作业这个节目就结束了,后来她提出请求说:“妈妈,我能不能回家先看智慧树,等这个节目一完保证认真完成作业。知道了孩子的想法后,我认真分析,他的请求也不是不可以答应,答应后便提出一点小要求,如果看完智慧树后还不能认真完成作业,以后就不能先看电视再写作业。她高兴的答应了。于是,我们就试验了几天,她写作业的速度也快了,质量也高了。经过这件事以后,我才真正的懂得:要把孩子当朋友和他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才能真正的了解他,千万不要做一个专制型的父母。因为专制并不意味着能引导和影响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6.亲子教育 篇六

凡是人都有感觉,当个称职的父母并非丢弃人性,您仍可以对孩子表达您的好恶,更不用假装去接受孩子的行为。或许孩子比较喜欢各种行为都被接受,但只要父母能坦诚的告诉孩子拒绝的原因(当然,父母应先思索是否是因自己的情绪因素而拒绝孩子),渐渐地,他们必也能接受被拒绝的事实。此外,孩子会因父母的爱及坦诚而喜欢和父母维持亲密关系。

如何当个效能父母(之二)——让孩子愿意吐露心声

常听很多父母说孩子有很多事都不愿告诉他们,其实是孩子知道有些话即使和父母说了也是白说。父母平时常说的话经常蕴藏着对孩子的看法,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描绘出自己在父母眼中的模样了。例如,隔壁的阿明又用功又听话,你也多学学他。在孩子听来,父母这段话的背后意义是:指责孩子不用功、不听话,比隔壁的阿明差,代表失望。久了,孩子便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是不好的,无形中丧失了自信也拉远了和父母的距离。或者,你也可以敞开心胸鼓励孩子说话,并且主动倾听,试着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不加入自己的分析、意见、批评,自然流露出接纳孩子,信任孩子,孩子也会因此学会接纳自己,养成自信,成为独立自主、有责任感的人。

如何当个效能父母(之三)——父母多学习表达感觉

父母也会有感到沮丧、难过、喜悦、兴奋、疲惫、懊恼的时候,此时,亦可以将感受清楚、真实的传达给孩子了解。例如,当父母因疲倦不想和孩子玩时,可以表达“我累了,我想休息”而非将矛头指向孩子:你很烦!我相信一般父母不容易对孩子表达感觉大部分原因是认为表达感觉是暴露弱点,担心父母权威被拿掉,其实,孩子会学习父母也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觉,进而学习体谅父母。

如何当个效能父母(之四)——亲子间的双赢

亲子间常会遇到一些状况,父母想要的结果和孩子的不一样,例如,假日孩子希望和同学去看电影,而父母认为孩子应为外婆祝寿,如果双方都认为对方不会让步,就更会坚持自己的决定,如果双方相信亲子间可以坦诚沟通,没有预设立场,则此时更能发挥脑力激荡,提出一些可行的办法,经过双方慎重的评估,最后决定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没有人会被牺牲。所以,办法可能是:孩子先寄张卡片请父母带给外婆,再和同学去看电影,下次假日再优先回去看外婆;也可能是:孩子打电话向同学延期,先陪父母回外婆家,下次则由父母一并请同学去看电影……,只要诚心,为彼此着想,相信结果双方都会满意。

如何当个效能父母(之五)——父母愿意改变吗?

1你能接纳自己吗?检讨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寻求能多增加成就感的途径,通常接纳自己也较能接纳孩子。

2孩子是谁的?您是否视孩子为独立个体,或是您的产品,孩子的表现要符合您的期待吗?

3您真的喜欢孩子吗?重视运动的父母,可能不太喜欢缺乏运动兴趣的儿子、醉心音乐的父母可能对缺乏音乐细胞的孩子感到失望,您呢?

4难道只有您的价值观是对的?越是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及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便越易倾向于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及信念,如果父母的价值体系和信念约有弹性则较易于接受下一代的价值观。

请抓住与孩子沟通的好时机

我们曾对父母亲做一问卷调查,统计出来发现,父母亲都认同吃饭时候气氛愉快是很重要的,父母亲认为吃饭是沟通的好时机,但实际上去观察了解,却发现并不如此……

现代家庭吃饭的情形是:吃早餐时匆匆各自吃早饭,全家人相聚最好时间就是晚餐时刻了。然而,我们发现情况可能是一)一边吃饭,一边捧着饭碗在电视机前,根本没有时机可以沟通;二)把吃饭时间当作机会教育,一上桌就“筷子拿好”、“考试快到了,上次考的不太好哦?这次要好好努力!”三)当孩子说“妈妈,我今天在学校……”妈妈打断:“闭嘴,我告诉你多少次了,吃饭时不能讲话,你知道不知道!”……

7.青少年亲子关系及其教育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青少年,亲子关系:教育

1 亲子关系与青少年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关系, 具体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 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 它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 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

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关键而特殊的时期, 是个体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不稳定时期。因此, 青少年时期容易产生亲子冲突, 有学者称之为“亲子关系危机期”, 霍尔等许多心理学家将青少年期比喻为人生途中的“疾风怒涛”般不平静的动荡的时期, 但这也是塑造子女性格的好时期, 不论是发展心理学家还是家庭教育专家都把青春期看作是人的“第二次诞生”。亲子关系是青少年三大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 亲子关系、家庭气氛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

2 当前青少年亲子关系的新变化

2.1 家庭结构变化, 亲子互动不同以往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 与传统的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相比, 在亲子互动上, 独生子女与父母发生单一的关系, 在父母面前表现的机会更多。父母在经济和精力上的负担减少, 对子女的生活抚养照顾以及教育和感情交流上所花费的时间相应增多, 这是家庭关系简单化对子女的有利影响。但不利的方面是, 家庭中这种单一的亲子关系加重了相互间的心理依恋。一方面父母对唯一子女的投入大, 期望值往往过高, 给子女造成很大压力;另一方面, 子女在家庭中地位强化,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角色认知, 难以接受父母的正面教育, 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2.2 生活节奏加快, 亲子关系淡漠

社会改革的深入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 父母忙于事业和生活的奔波, 子女则忙于学习和应考, 忙碌的生活使一些人的家庭观念淡漠了许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少了, 相互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导致了亲子关系的淡漠。

2.3 亲子交往中双向影响日益突出

随着中国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 电子网络日益发达, 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也改变着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亲子关系, 现代的亲子关系已经由传统的单向被动型向双向互动型转变。亲子关系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教育与被教育、指令与服从, 甚至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新型的亲子关系要求父母与子女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 在新型的亲子关系中“教子女”“教父母”是同时共存的, 不仅子女能在父母的指导下健康成长, 父母也能从子女的成长中受到有效的影响。

3 青少年期良性亲子关系的创立及其对教育的思考

3.1 父母方面

3.1.1 提高自身素质

父母在亲子关系调适中属于主导地位, 父母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的调适, 父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他们的主要责任是帮助子女发展成为自主自立的人, 为此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3.1.2 了解子女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对于父母而言, 要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 了解他们特殊的心理需要, 同时也要顾及年龄特点, 只有尊重子女身心发展规律, 了解青少年时期子女的身心特点, 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3.1.3 转变教育观念

父母应该从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子女自身愿望、兴趣与能力出发, 形成良好的人才观, 与孩子一起共同确定期望目标, 正确对待子女的成功与失败。

3.1.4 加强亲子沟通

一方面, 父母与子女的有效沟通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理解, 有利于亲子之间从彼此的立场上理解问题, 换位思考, 体验彼此的感受、加深理解对方的难处与心理需求、加强亲子间的亲和度;另一方面, 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可以使父母及早发现子女在学习、生活等成长中的困难和疑惑, 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及时的关爱, 避免子女在成长的道路上出现心理异常;亲子之间的沟通, 可以让子女学会更多的社会交往技能, 有利于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2 子女方面

亲子关系很重要, 但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双方沟通、理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 亲子关系都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教育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 新近的研究认为, 亲子关系是一个亲子之间互动的过程, 因此, 子女对父母的理解是促进亲子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条件。青少年已经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具备了较高的理解能力, 同时拥有了处理一般事务的能力, 父母爱子女, 子女也要懂得爱父母, 尊重父母, 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

3.3 社会支持和教育方面

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单靠父母或子女单枪匹马的去完成是不现实的, 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设立家长学校、各类亲子关系咨询辅导机构等, 协助家长树立科学的亲子教育观, 并帮助子女理解父母。

3.3.1 建立一系列的家长教育学校

这里所说的家长教育不是像师生关系般“教”家长一套称职父母的法则, 而是支援家长全面参与孩子的成长。家长教育必须紧扣子女的学习及成长的需要, 才能解决家长最关切的问题。

3.3.2 促进教育体制改革, 加快教育理念转变

首先, 目前, 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 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 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 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内向, 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 社会又处于转型期, 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作为家长, 要给孩子更多的民主权利,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 陶冶情操, 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让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放松。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 做知心朋友, 及时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 避免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打骂、压服孩子, 在关爱上下功夫。因此, 加强亲子关系就要加大亲情感染的力量, 动之以情, 激起心理层面的激荡, 然后由情入理, 在思想体系的高度解决问题。

其次, 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必须改变目前的这种唯学习论, 唯分数论的教育制度, 教育体制。推行素质教育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是目前许多地区的素质教育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并没有对现状有多大的改进, 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 切切实实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石伟, 张进辅, 黄希庭.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1) :10-14.

[2]张璐斐, 张琦光, 施小菊.青春期父母教育方式的调整与亲子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10) :61-64.

[3]余荣琴.青春期良性亲子关系创立研究[J].法制型社会, 2006. (8) .

8.从《芈月传》看亲子教育 篇八

亲子沟通篇

嬴夫人开解孟嬴:亲子沟通的典范

话说秦王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要把最宠爱的大公主孟嬴嫁到遥远的燕国,孟嬴强烈反抗,她想到了向秦王最倚重的胞姐,也就是她的姑姑即嬴夫人求助。嬴夫人把孟嬴带进内室,对她说:“孩子,在这哭吧!”孟嬴趴在嬴夫人的腿上失声痛哭。等孟嬴的情绪稳定了,嬴夫人才问道:“孩子,你想要姑母怎么办?”孟嬴说:“去跟父王说说,让他收回成命。您去求他,他一定会答应的。”嬴夫人没有回答,却问道:“你可知你父王为什么在所有的兄弟姐妹中最敬重我?”

原来嬴夫人也有嫁到魏国为秦国牺牲的相似经历,她心怀秦国大业,不计个人得失。嬴夫人现身说法帮助孟嬴从君王的角度来看待生、死、情、义、得、失,使孟嬴明白了:在社稷江山面前,君王绝不会为儿女私情有一丝犹豫。作为王室成员,每个人都要奔赴属于自己的战场。最终想通的孟嬴对父王表明心迹:“我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坐享其成,岂能心安。”虽不情愿,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赴婚了。

抛开封建的婚姻制度,单看嬴夫人成功开解孟嬴的亲子沟通的秘诀,是很值得借鉴的。好的亲子关系是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孟嬴很早失去母亲,她和嬴夫人很亲近,关系如同母女,能看得出来,她很信任嬴夫人,所以遇到困难她才愿意向她求助,且嬴夫人所说的话她比较容易听得进去。说到具体做法,可以看以下几点: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嬴夫人先让孟嬴哭够,将积郁的情绪宣泄出来。这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人有情绪脑和理性脑,当情绪脑占主导地位时,人几乎无法理性地思考,此时讲任何道理都没有用。

倾听和共情。嬴夫人没有急着“教育”孟嬴,而是先让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她感同身受地理解孟嬴的感受,用自身相同的经历展开对话。

以当事人为中心。虽然最终结果遂了秦王的愿望,但嬴夫人在沟通时并没有站在秦王的一边,她允许孟嬴对联姻保留不情愿的态度,始终以孟嬴为中心,教她换角度看问题。而许多父母沟通是以自己为中心,只为让孩子听话,根本不在意孩子的想法,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沟通的最后一步,分析和提供问题解决策略。有些沟通失败是因为家长操之过急,不经过前面几步直接跳到了这一步,导致明明正确的道理或好的办法却派不上用场,欲速则不达。而嬴夫人呢,做到了水到渠成,帮助孟嬴分析她的处境,让她明白君王收回成命是根本不可能的解决方案,她也并无其他退路,不用说教而让孟嬴自己得出结论,做出选择。

教育方式篇

谈完了亲子沟通,来看教育方式,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真的对孩子好?剧中几位母亲大人在教育方法上犯的错,今天仍很常见,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过度忍让导致孩子软弱可欺:樊长使和儿子公子通

樊长使胆小怕事,她对儿子公子通的教育即是处处忍让,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保得母子平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一日,公子通在花园玩耍,公子荡路过将其推倒,并把他的小狗摔死。公子通跑回家和母亲哭诉,樊长使只是叫他躲避、忍让。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终于,悲剧的一幕发生了:公子荡带领手下百般羞辱、殴打公子通。公子通不敢反击,而樊长使依旧忍辱负重、不肯为他出头。最后,绝望的他选择了上吊自尽。

现在,许多父母怕孩子骄纵,喜欢教育他们宽厚待人,但是,宽容不是软弱,更不是无条件的忍让,老好人式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行的,家长朋友一定要把握好度。

以爱为借口的宠溺和放任:芈姝育儿的失败

芈姝贵为王后,心中认定自家的孩子是太子储君。公子荡小时候格外调皮、霸道,今天打了这个哥哥,明天打了那个弟弟,对此,芈姝从来不以为意,甚至有些得意,认为自己的孩子勇猛,只有他欺負别人的份儿,绝不会受他人之欺。在芈姝的纵容、放任和宠溺下,嬴荡越来越飞扬跋扈。继位后,他崇尚武力到了极致,治国重用蛮夫力士,弃用贤良之臣,最荒唐的是,最后竟然举鼎把自己砸死了,真是史上死得最蠢的皇帝。

芈姝费尽心机为儿子争夺了王位,但他保不住,又有何用?如果父母停留在芈姝的境界,认为爱孩子就是传给孩子财富、地位,到头来会发现这一切都是一场空。

严加控制和管束的败局:威后的一双儿女

楚威后骄横自私,对自己的子女一方面溺爱成性,一方面严加控制管束,她的一儿一女均登上了高位,却没能有个好结局。她代表了又一类失败父母的典型。

儿子楚怀王,昏庸好色,偏信佞臣,最终使楚国葬送在他的手里。

对女儿芈姝,威后总是拿嫡公主的身份约束其言行举止,将她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养成了芈姝愚懦的性格。控制带来叛逆,被严加管教的芈姝只与秦王见了两面就以身相许,这是表面上的叛逆,并不代表芈姝有主见。从心理学分析,她迅速倾慕秦王除了男女情欲之外,其实是认同他和母亲一样的强权,她只是从依附母亲转到了依附秦王。后来,没经历过挫折的芈姝,遇事完全不知如何应对,一开始只会哭泣抱怨,最后也只能重复母亲宫斗的老路。芈姝没有自我、没有个性,使得她失去了秦王的喜爱和尊重,也没有教育出好的孩子。

nlc202309080940

现实生活中,不少像威后这样的母亲,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总是不肯放手,妄想控制呵护孩子一辈子。可这样只会造出像芈姝一样的人:心理上没有断奶、没有主见、依附他人。

人格培养篇

在教育方式和理念的背后,最深层、最终极的亲子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格。父母的人格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可以抵达的高度,芈月就是很好的一例。

母亲不断完善自我,为孩子树榜样

芈月生活艰辛,但她从不自卑,身上遗传了母亲为了孩子毅然赴死的勇敢、临危不乱、抗争的精神气质。生活的困顿磨砺了她各种求生的本领。她不仅精于女红,还习武尚文,只要有机会,就学习各种知识,草药、音乐,甚至研读《孙子兵法》。她不仅自学,更擅长向身边人学习。她帮助秦王整理书简,后来又阅读士子们的策论,时不时与秦王谈论国事,她不断开拓视野,胸怀、气度和格局也渐渐从小女子上升到王家、天下、政治大局的境界。她结交张仪、嬴夫人等人,也从与他们的交往互动中获得领悟和提升。她将自己练就成为史上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她的成功有美貌、时运的成分,但最主要的还是她的性格、情商和她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所形成的王者韬略。

说回亲子教育,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超乎想象。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不一定要去学习什么教育理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你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芈月正是这样给孩子做榜样的。

坚持自我,独立人格,才是真正的王道

关于太子之争,《芈月传》中非常出彩的一幕是秦王出题考两位公子,让嬴荡和嬴稷到四方馆投注,看他们是同意攻韩还是伐蜀。芈姝说:“你先站那里看一会儿,看投哪个的多,你就投哪个。”这暴露出芈姝人云亦云、没有主见的个性。芈月则说,“你不要看别人,而是要跟随你的心下注。”简单一句话却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坚持自我;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包办、不控制、不操纵;她目光长远,不在乎一时的输赢,而是让孩子学会承担,将来才可对自己负责。

在四方馆里,还发生了有趣的一幕,张仪企图用蜜豆賄赂嬴稷按他的意思投注,但嬴稷看穿张仪的目的后,马上把蜜豆吐出来,充分体现他和母亲一样,不愿受人左右、不为小利所动、不让他人影响自己判断的性格。

两位母亲相较,高低立现。现在的家长们,有多少人会选择后者呢?我见过太多遇事替孩子操刀上阵的家长,就像芈姝,常将“荡儿,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挂在嘴边,这看似情深,实则是她将人生的希望全寄托在儿子身上的表现。而芈月则不同,她有独立的人格,对朝局对人世都有独到的见解,她有自己精彩的人生和情爱关系。她看重孩子,培养孩子,但并没有将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反倒既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又给予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一句话总结芈姝和芈月这对姐妹教育孩子的不同思路和结局:芈姝帮孩子争王位,而芈月将孩子培养成大王。哪个才是真正的王道?不言自明。

9.亲子教育心得 篇九

亲子日记带来的最初功效是先改变书写者自己,这是日记的第一价值。《人性的弱点》第一章就写到人的天性就是:做错了事只知道责怪别人,绝不会责怪自己。最后也告诫我们:我们不要去责怪别人,要试着去了解他们,弄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这样的观点不仅在管理学上使用,在教育领域十分管用。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也不要是使用恶毒的批评,指责或者抱怨。也真正如日记中书写者的写的那样:藏在文字里的这些“数字”不单单是数学上计算的叠加,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信念的坚持,一种亲情的递进,一种家庭的和谐,一种幸福的体现。同时我们也会为孩子,甚至是为子孙后代树立一种典范。家长书写的过程中,自己对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在反思,自己那里不到位,自己在教育孩子时那个方法是有效的等等,把好的方法保存下来,不适合的方法慢慢取代掉。

从亲子日记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坚持者,开始是在自己的反思中成长,先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显得无比重要。因为只有静下来处理事情,才能处理的更合情合理。不然在急急忙忙中智慧就会大打折扣,让自己找不到处理事情的合理定位。还有一点是亲子日记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纠正的过程。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优点被更多的人看到,并能发现被表扬,被认可。人的存在就是被认可的过程,孩子也是如此。家长通过记录亲子日记,把孩子该加强内容进行加强,想让孩子避免的活动,我们记录下来让孩子警惕。有的甚至还没有记录就被孩子自愿的慢慢消除了。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教育最大化、最优化,亲子日记的教育意义也是如此。亲子日记能帮助家长对教育孩子方法不停的思考,也就是说自己的教育方法也得到提高。

亲子日记的的第二个价值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书写者。这是很多家长很愿意参与的原因,但我们要清楚的认识,这不是我们坚持写亲子日记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把自己书写亲子日记的过程当成一种转嫁于孩子的过程,我们的目标开始就错了。孩子一旦发现我们的转接,孩子有可能就会停止自己日记的坚持。因此,我们不要做太过功利的教育。孩子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客户,但我们的亲子日记记录者的受益客户不只是孩子,还有一个受益者就是自身。当孩子把写作当成自己的习惯的时候,孩子也就开始了自己对自己生活的反思,自己对自己学习的反思。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提升的过程,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也是分享自己的过程。当一个人开始主动分享的时候,我们的创造性动力就会更大、更强。

孩子在记录日记的过程中,要学会用真情实感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实学生学习语文终究是为了什么?会听,能说,能读,能写。最高阶段就是写的过程,培养孩子的书写能力就显得无比重要。这只是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得到的东西,而不是我们在开始就给定了这个目标。当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要带上更多的目的性,如果非要有目的,那就是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让教育更有意义。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收获他多带来效果。孩子的书写过程也是如此。

亲子日记带来的第三个价值就是让家庭和谐。有时候我们就不容易明白,一位妈妈或者爸爸写日记怎么有这样奇特的功效呢?因为日记不仅是文字的记载,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人只有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才能得到传承,这就是文字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文化传承唯一途径。在书写的过程我们的内心世界就会逐渐丰盈起来。有一句话:读书时最好的修行,我感觉书写是更好的修行。因为读书时学习其他文化,而书写在吸收其他文化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当我们自己的文化理念都有了,家庭中的那些琐事还不能解决吗?在书写中我们学会了体谅子女,进而体谅妻子或体谅丈夫,体谅他人的一切,这不也是高质量的交往中所所必需的品质吗?

亲子日记的高度子再上升就会成为社会和谐的助推器,因为家国同理。这也是亲子日记的第四个价值所在。每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就会成为社会的和谐的必需品。我们一直倡导的亲子日记教育到底是做什么的?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最初梦想都是在为了一个个孩子,但最后我们的孩子都会聚入社会的大河中,在各个角落里为社会发光发热。教育的起始阶段是自己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如此,但随着个体的成长,他们都会逐渐成为社会的推动者,无论大还是小,任何一个人都在为社会创造财富。

10.亲子游戏不是一场教育战 篇十

:急吼吼地干涉宝贝

对宝贝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游戏。因此,宝贝的很多做法可能让父母感觉十分困惑,尤其当宝贝玩一些父母认为不恰当的游戏时,有的父母会急吼吼地跑去干涉宝贝,有的父母却觉得宝贝玩游戏的小模样十分可爱,于是拿宝贝当玩具逗乐,这些都会对宝贝产生不好的影响。宝贝虽然小,但他天生就会察言观色。因此,父母的任何行为都会在宝贝的小脑瓜里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对宝贝产生不一般的影响。

纠正法:与宝贝建立平等的玩伴关系是亲子游戏的最高境界,这样可更好地调动宝贝游戏的积极性。让宝贝在游戏中通过模仿与创造性地积极参与,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

:以父母的价值取向来衡量宝贝的游戏

游戏是宝贝学习的最佳方式,也是培养宝贝良好性格与行为方式的最佳训练方法。父母不要以自己的价值取向来衡量宝贝的游戏行为,人为地限制宝贝的游戏方式,或为了让宝贝“学”到“知识”而强迫宝贝玩不喜欢的游戏。

纠正法:正确的做法是,应让宝贝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做游戏的主人。当宝贝在游戏过程中确实出现无法解决或可能对他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时,父母才有必要介入,并对宝贝加以引导。

:违背宝贝的年龄特征开展游戏

不同年龄段的宝贝,对不同的游戏有着不同的兴趣与热情。比如,故意让手中的物品掉落在地面,让它发出响声,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游戏也会引起宝贝的强烈兴趣,这是1岁左右宝贝乐此不疲的游戏。但如果与2、3岁的宝贝玩这个游戏,他们就会觉得索然寡味,这么大的宝贝可能对玩具更感兴趣,并喜欢用玩具作为道具来延伸他们的游戏。

纠正法:父母应该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宝贝尽可能玩出适合他们的游戏,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兴趣,也有助于发展宝贝的智力和想像力。

:认为良好的游戏习惯无关紧要

良好的游戏习惯,会对宝贝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让宝贝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合理安排游戏时间等等,这些良好游戏习惯的建立是宝贝理解社会行为规则的最佳途径。

纠正法:比如,玩具玩完了让宝贝自己收拾好,并物归原处;游戏时间要有节制,不能没完没了地让宝贝玩,更不能因为玩而影响吃饭、睡觉等。

:总是剥夺宝贝独自游戏的权利

有的时候,宝贝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一直需要有人陪着,他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即便几个月的宝贝,他们也会自得其乐地玩着自己的小手小脚,体验独自玩耍的乐趣。

纠正法:在开展亲子游戏的同时,父母要尽可能利用机会鼓励宝贝独立游戏。当宝贝不哭不闹自己玩耍时,不要打扰宝贝,给他一点属于他自己的时间与空间。

:在宝贝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

游戏是宝贝自己寻求答案的最佳途径。当宝贝热衷于游戏活动时,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比较特别的要求。这时,父母不要因认为宝贝的游戏活动毫无意义而忽视他或限制他,而应尽量帮助他们,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宝贝弄脏衣服或出现别的问题而约束他们。

11.03岁亲子早期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篇十一

一大力改善校园环境, 推动幼儿园早教特色的办园创新

环境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隐性教育, 我园在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时注意了对家长的示范性和指导性。在采光和色调的设计上, 我们充分考虑婴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要, 配有感统游戏馆、亲子绘本馆、多元智能活动馆等多种功能场馆, 并配置了适合低龄婴幼儿的各类活动器具。同时我们还在园内张贴了关于婴幼儿早教的教育名言、0~3岁婴幼儿各阶段的发展特点、评价指标等, 把好的教育方法与家长交流共享。

二不断加强教育科研, 提升教师亲子早教的专业水平

以科研为抓手, 以教育研究来推进教育改革, 配合幼儿园课题不断创设良好的亲子教育文化氛围, 让幼儿园有了新的起色。

1.成立专业队伍

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我们挑选了一批经验丰富, 业务好、肯钻研、勤奉献, 有一定早教理论基础并对早教有强烈兴趣的老师成立了早教中心科研小组。

2.开展理论学习

从“中心”成立开始, 我们就把走专业化的早教发展道路作为园所的发展目标, 重视理论学习是我们开展科研的第一步。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婴幼儿教育理论, 学习《江苏省0~3岁婴幼儿的教养方案》, 学习相关文件, 明确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总体要求, 了解各年龄段婴幼儿的动作、认知、语言及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教养内容与方法, 围绕学习内容我们还组织教师开展了相关的知识竞赛, 使教师对早期教育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进行观摩研讨

组织教师开展早教课程观摩, 交流家教指导的策略, 研究玩教具的投放, 开展参与式评议等活动, 通过集体学习、研讨、实践, 使教师在交流中相互学习, 从而真正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难题与困难,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4.开展课题研究

以课题为抓手, 全面推进我园0~3岁亲子早教指导中心研究功能。以园内、园外来早教指导中心活动的幼儿为主要观察记录及跟踪对象, 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案跟踪、案例分析, 提高个别指导能力。开发与研究各年龄段成长活动方案及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教材、教玩具等, 提高幼儿园早期教育指导中心的品牌效应, 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

三精心设计亲子活动, 促进家长适宜教养行为的形成1.根据婴幼儿的年龄特点, 设计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第一, 亲子活动的内容。根据0~3岁婴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分7~12个月、13~18个月、19~24个月、25~36个月四个年龄段, 收集、设计丰富适宜的亲子活动, 内容包括大肌肉动作潜能开发、精细动作训练、音乐感知训练、数学启蒙教育、美劳启蒙教育等。

第二, 亲子活动的版块。亲子活动内容既有共性的版块, 也有个性的版块, 如指向健康与运动方面的活动版块有“躺躺动动”、“走走跑跑”、“蹦蹦跳跳”等;指向语言与认知方面的活动版块有“听听讲讲”、“说说唱唱”、“做做玩玩”等;指向情感与社会性方面的活动版块有“亲亲热热”、“开开心心”等。

第三, 亲子活动流程。我们在编排亲子活动的流程时, 遵循婴幼儿大小肌肉运动的交替、室内外活动的交替、动静交替、集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等活动原则, 注重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互动。一般在开始与结束部分花很少的时间给家长教养常识和技能方面的集体指导和经验迁移;中间部分主要安排婴幼儿的各类综合活动。

2.关注家长的指导行为, 促进家长正确教养观和行为的形成

第一, 活动前面向全体进行介绍和讲解, 帮助家长了解活动的目的、意义及如何指导婴幼儿活动的方法与策略。

第二, 活动中对家长进行个别指导, 帮助家长分析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 使家长真正得到有针对性的家教策略的指导。

第三, 活动结束时告知家长在家中活动时用什么样的材料做替代, 进行经验迁移。

第四, 指导家长科学观察婴幼儿的活动, 如在“串珠子”游戏中, 起初家长都会急着帮孩子去完成, 但经过老师的指导后, 家长都从积极的指导者、帮助者变成一个尊重孩子自主学习过程的冷静的观察者。

第五, 加强家长间的互动。在开展亲子游戏活动时, 当家长作出适宜行为时, 我们会鼓励家长的行为, 请家长介绍经验;当面对共性问题时, 请家长一起交流解决策略。

四探索多种早教形式, 形成社区、托幼机构、家庭三位一体的早教体系

1.开展多元化的亲子早教活动

第一, 针对本园幼儿, 每月隔周组织家长来园参加一次亲子早教活动, 并对家长进行现场指导。每学期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家教讲座及各类咨询活动, 开展各种趣味亲子活动, 如“亲子户外郊游活动”、“亲子节日庆祝活动”等。

第二, 幼儿园为使周边社区所有的适龄散居儿童都有机会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早教活动, 利用每周周末的时间开展面向社区0~3岁婴幼儿的亲子早教活动。

2.做好早教宣传工作

第一, 依托社区力量, 做好早教宣传工作。向社区居民分发宣传册, 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亲子早教宣传。

第二, 通过宣传小报提供早教知识, 我们定期出版《亲子月报》, 分发给每户家庭, 向家长传递亲子早教信息。

12.家庭教育亲子日记 篇十二

回到家里,儿子今天显得格外勤快,我去做饭他也跟着过去说:“妈妈我来给你帮忙。”我说:“好啊。今天我们炖土豆,你去拿土豆。”儿子拿来土豆洗洗,又要削皮,我一直提醒小心手,虽然削完有点难看,不过还挺干净,他又说:“我切了吧!”我怕他在切到手,又一想要是不学,永远学不会,我说:“我来教你怎么切,你小心手。”儿子说:“我一定会小心的。”儿子开始切的还可以到后来直接剁[偷笑][偷笑]

一会饭做好了,儿子首先给我夹了一块土豆放在我碗里说:“妈妈,你快尝尝好吃不?”把我感动的想哭,瞬间感觉儿子长大了,今天我们可能是吃的最好吃的饭了。

13.亲子教育培训 篇十三

一、亲子制作小组活动的准备

1.充分了解家长的意愿。我们向每一位幼儿的家长发放了精心设计的、有关亲子制作小组的调查问卷,从中了解家长对“亲子制作小组”的参与意向;活动的内容、时间、人数、形式;家长可以提供的废旧物品和材料。从调查表反馈的信息中得知:赞成并愿意报名参加亲子制作小组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96%。我们还根据调查表确定每一个亲子制作小组的人数为10位~15位幼儿和一位家长, 活动的时间为每周五下午四点到幼儿离园,一个学期中一个小组活动四次。

2.制订家长的活动守则。我们召开了试点班的家长委员会会议,通过讨论,制订了《家长参加亲子制作小组的活动守则》,守则凸显“孩子是活动的独立主体”这一要求, 对家长在亲子制作小组活动中的言行做出具体的规定,如“家长是孩子的合作者,孩子应该做的事,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不能包办;家长与孩子在制作内容上要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对孩子说‘你不行、不许这样、你真笨’等话语”。

3. 详尽周到的家长指导。家长是亲子制作活动的重要角色, 为了帮助家长在活动前做好相关的准备,我们通过班级家委会、家长园地、亲子制作专栏等途径向家长通告有关事项。如学期初向家长通告本学期4个亲子制作活动的主题和内容, 家长自愿选择其中的一个或数个。教师根据家长选择的情况,组成数个小组,并推举出各组组长。学期中,提前通告每一个活动的时间、具体内容、所需的材料、工具和制作的具体步骤与方法。我们动员家长中的“能工巧匠”自愿担任教师, 在制作过程中进行讲解和示范。家长教师不仅更易和组员进行沟通与互动,还丰富了亲子制作活动的内容。

二、亲子制作活动的内容

我们的经验表明, 亲子制作活动的内容首先要体现亲情,不仅制作的过程需要亲与子的合作与互动,作品也要能表达亲与子的情感。从作品的用途来说,可分为以下三类:

1. 礼品类。三八妇女节 、中秋节和元宵节来临之际, 各个亲子制作小组活动任务是制作表达亲情的礼物。如三八节前,进行了主题“妈妈,我爱您”的亲子制作:小班是利用废旧筷子、纸壳、毛线等制作“全家福相框”;中班是幼儿用不同水果制作出各式水果拼盘送给妈妈。

2.画报类。中大班有些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要用画报的形式介绍主题活动的内容和进展, 我们常常将这些画报的制作列为亲子制作活动的内容。如大班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初期,大班亲子制作活动的内容是亲子画报的制作。家长和幼儿合作通过网络、图书、画报等途径收集有关春天动物、植物、人们的各种变化和活动的照片、图片等资料,为制作画报做准备;在制作画报时,粘贴、绘画、装饰是幼儿的工作,添加的文字则由家长来完成, 一幅幅主题画报成了家长和孩子之间共同学习的见证。

14.财商是亲子三维教育的重要一维 篇十四

智商、情商、财商,一个都不能少

相信大家听过智商(IQ)、情商(EQ),现在还有财商(FQ)。究竟这些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我的宝宝需要什么样的商数?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有的人智商非常高,非常聪明,但生活却很不如意,甚至很贫穷;而有的人智商平平,却能获得极大的成功,感受到极大的幸福;当然也有人拥有天文数字般的巨额财富,却郁郁寡欢,毫无幸福可言……

智商是获取知识、作出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包含了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以及语言、计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是我们主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的功能。智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好地认识事物。智商高低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决定。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智商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进行提高。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孩子小时候挺笨的,怎么考试老不及格,但20年后,这孩子成了核导弹专家、科学家或者是创造亿万财富的企业经营者!每个孩子,都有其天赋所在,都是父母手中可以用时间雕琢的璞玉!

情商是对自己情感的感受、理解、表达、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也包括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能力。情商高的人非常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通常,我们的大脑额叶对情感有控制作用。但情商主要与非理性因素有关,更多需要后天有意识的培养。

智商不高而情商较高的人,虽然在接受信息、学习知识的效率上不如高智商者,但是有时却比高智商但低情商者做得更好、成就更大。因为专注和积极的心态往往比聪明更难能可贵。情商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生存能力、掌握生存技巧,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更容易融入社会。所以,我们会发现世界500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或创始人,往往情商较高,拥有高超的领导管理艺术。

财商代表了对金钱的态度与使用金钱的能力。它包含了你能否管理现有的财富;能否利用这些财富创造更多的财富;能否运用财富带来快乐,平衡财富与幸福的关系。与智商和情商不同的是,财商与我们的大脑只有间接的关系,而与我们后天的培养却密切相关。

要管理手中的财富,你至少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常识,你需要懂得收支平衡与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即使你对管理财富毫无兴趣,你也至少需要请一个懂得管理财富的人为你打理资产,因此你也需要了解财富增值的来龙去脉。管理财富,事实上,需要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经济学、财务、投资、历史、法律……学习它们,你的智商,你的学习能力将起到主要的作用。而且,学习这些并不需要你多高的智商,每一个人都能办到。

所以,智商、情商、财商一个都不能少,像一个三维立体,缺少任何一个,都是遗憾。财商需要后天培养,需要智商与情商的辅助,反过来它也会促成智商和情商的提高。

如果没有财商

财商很重要。但长久以来,中国人耻于谈钱,视金钱如粪土、钱财乃身外之物,整个社会对这方面教育欠缺,无论成人还是小孩。

于是,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小孩。

购物狂娜娜

娜娜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要什么,父母给买什么。只要娜娜不高兴,父母就会带她上街,买她想买的,哄她开心。不过,买回来的东西,不到一两天,就放在家中束之高阁。长大后,娜娜工作了,有了收入,可总是入不敷出。因为娜娜喜欢逛街买东西,无论心情好坏,加上喜欢追赶时髦,看到喜欢的,立马掏钱买。这个时候,上了年纪的父母开始担心,娜娜是不是“购物狂”上瘾了。

点评:

成人的消费模式实际上是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的。当他还是孩童的时候,就开始建立情绪好坏与外界物质之间的直接连接。如娜娜,用物质的满足来消除消极情绪或鼓励积极的情绪,而不是通过个体的主观意志去进行调节。如此一来,孩子怎会不成为购物狂?无论财商和情商,娜娜拿到的都是不及格分。造成如此后果,是娜娜的错,还是父母的责任呢?

金钱控小明

小明的爸爸从小就教育他,金钱是非常重要的,金钱可以通过劳务等任何方式来赚取。在小明8岁的时候,小明的爸爸就鼓励孩子从事有偿的家务活,即扫一次地给一元、两元等。这大大激励了小明对金钱的渴望,后来发展到小明要求:如果自己考试达到某个分数级别,爸爸就要付钱。小明在学校里,还和学习差的同学暗中达成协议,同学可以付钱让小明帮忙做作业。小明越来越喜欢拥有金钱的感觉,只要有机会,他就寻思如何赚钱。但在小明大学时,由于小明在学校外贩卖盗版碟,被学校加以处分。

点评:

金钱有好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呢?这是每一位父母需要对孩子进行引导的,要让孩子明白,金钱固然美好,但是要取之有道。

吝啬小鬼乐乐

乐乐,大学毕业刚进公司没有多久,就被同事们称为“吝啬鬼”。为什么呢?原来乐乐在大伙聚餐或组织集体活动的时候,总是不掏钱,总是说“下次,下次,这次手头紧”。经过几次后,大家有集体活动时,就不叫乐乐了。乐乐谈了几次女朋友都很快告吹,分手的理由就是为什么约会都是由女方付钱。

点评:

对金钱过于看重,吝啬就会成为一个人的形象,同时也会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虽然我们提倡节俭,但不意味着不花钱,合理使用金钱,会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

怕谈金钱的小琳

小琳,文静,工作很认真,可是几年来工资却不见涨。每每到提加薪的时候,小琳总是打退堂鼓,既不知道提多少,也不知道如何提,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普通,提加薪好像会被别人议论。久而久之,公司有关管理人员觉得小琳与世无争,适用小琳的总是低薪酬。

点评: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收入一直保持很低的水平,为什么呢?除了有可能是自身不努力、能力没有与时俱进提高以致不适应更高职位的需求,或者因为工作不出色而导致无法提高收入外,还有可能是他们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价值,并且羞于将个人价值贡献与金钱挂钩。我们身处一个商业社会,如果你总是觉得自己应该得到低收入,对金钱一直畏惧、避谈金钱,不懂如何合理争取提高薪酬,那么你就永远只能得到低收入。这实为财商低的表现。

恐惧数字的美美

美美,虽然也知道世界上有理财这一件事情,但她总觉得理财是很高深的事情,不是她能掌握的。因为美美从小就很害怕学数学,凡是涉及数据,尤其财务,美美就犯晕。好几次到银行存钱,银行的职员和她讲理财的重要性、讲经济的变化,美美总是觉得,这些恍若天书,一概拒绝。就这样,美美不理财,财就不理她了。

点评:

数学学得好不好,与理财完全没有关系。我们当中许多人往往因为少时的学习经历而形成偏执的想法,认为数学与数字皆令自己害怕,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拒绝了许多美好的事物和可遇不可求的机会。父母若在孩子小的时候,发现孩子对数学产生了恐惧的心理,需要明白这并不是他的智力有问题,而往往有可能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应该去试着改变教学方法,而不是去封闭自身对外界的好奇与探索。理财、数字并不高深,任何一个人都能掌控。

甩手掌柜小鼓

小鼓,有一个管教甚严的妈妈,她觉得孩子只要把书读好,把工作做好,就是好孩子。因此,从孩子外出旅游的行李收拾到零用钱管理、工资的去向,事无巨细,妈妈打点一切。久而久之,小鼓就养成了自己的事务撒手不管的习惯,极为依赖妈妈的照看。而同事们所说的股票、基金,小鼓一概不知道。最尴尬的是,小鼓被同事发现,用钱时还需向妈妈申请。

点评:

自孩子出生,他与父母其实已经分离,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能照顾他少时,不能照顾他一生。而一个人的成熟,包含精神和经济上的独立。太过于呵护孩子,就会让孩子失去尝试、犯错误的机会,也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6个问题小孩,都是因为缺乏财商教育。对孩子进行智商、情商教育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财商也需要启蒙哦!

上一篇:社区服务项目新闻稿下一篇:名家美文欣赏励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