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领域课程(共15篇)
1.大班语言领域课程 篇一
去年的树
活动目标:
1、理解作品的艺术形象,感受鸟和树之间忠诚的友谊,并懂得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2、根据对作品的理解学习续编故事。
活动准备:
1、准备一幅表现树逐渐变为树根、工厂的细木条,火柴、一盏灯光,以及鸟儿悲痛落泪的画2、准备教育挂图《语言·文学活动·去年的树》、学习包《语言·文学活动·去年的树》
活动过程:
1、导入:
教师充满感情地讲述故事,设置问题让幼儿思考。
“为什么鸟儿和树会是好朋友?”“寒冷的冬天来了,鸟儿离开树时,答应了树什么要求?”“春天,小鸟回来时,发现树已经发生了什么变化?”2、复述故事:
提出问题:故事表现了小鸟对树什么样的友情?(学习词汇:忠诚)人类与树能不能成为好朋友?为什么?
引导幼儿说说小鸟寻找树的心境和自我听完故事的心境,启发幼儿懂得任意砍伐森林是连小鸟也不一样意的事,懂得人人都要保护大自然。
3活动结束:
引导幼儿根据自我对故事主题思想的理解,续编故事。
2.大班语言领域课程 篇二
一、领域课程的发展趋向
课程改革走到今天,综合课程和领域课程这两种原本对立的课程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综合课程开始关照各学科领域的教育规律,甚至将学科课程包容在综合课程的框架中。
同样,领域课程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趋向,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则是最为显著的表现。 这种渗透存在多种形式,既有发生在活动层面上的,也有发生在整体课程设计层面上的,甚至出现了以“主题”为中心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
二、语言教育如何向其他领域渗透
上面分析了相互渗透对于领域课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领域渗透至少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某一个领域教育活动中达到多个学科领域(本学科领域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目标;二是通过其他学科领域的教育活动达到本学科领域的教育目标,或渗透本学科领域的教育内容。 就幼儿科学教育而言,分别是:
一是语言教育领域的要求与课程整体的整合;二是语言教育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的相互支持。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是指在坚持语言教育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其他学科的目标;或在遵循语言教育规律为主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达到活动整合的目的。 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1、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利用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在语言活动中,艺术形式既是幼儿表现语言知识的手段,又是宣泄情感的方式。教师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幼儿喜爱的艺术形式,既可以达成认知方面的目标,又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通过创作、欣赏和分享的过程,幼儿的情感和认识得以交融。
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应注意艺术在活动中只是一种表达手段,而不是需要教师教给幼儿的知识技能。换言之,活动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幼儿利用已有的技能来表现知识经验和情感,教师不宜在这样的活动中强调艺术技能、技巧。
2、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
可以说,任何一个科学活动都离不开语言;也可以说,任何一个活动都有发展幼儿语言的机会。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语言发展,但绝不是教幼儿学习说话。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即表达内容,教师在科学活动中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发现和疑惑、问题和回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必须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加以概括。
3、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
数学是一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语言和数学这两个学科是密切联系的。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它可以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精确。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数学这个工具,让幼儿在获得精确的科学经验的同时发展数学知识和技能。
4、语言与社会领域相互支持。
3.大班语言领域活动方案 篇三
本次活动是一节幼儿大班上册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主要内容是由五组简单对应的相反动作,每组有两个相反动词构成,例如:睁开眼——闭上眼。由此构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可以在边说边作的过程中,促进幼儿对相反动作的掌握,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幼儿的语言是在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一基本要求,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并结合《纲要》中对活动目标的具体要求,我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表述为:
1.认知目标:了解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反动作。
2.能力目标:通过相反动作的游戏,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相反动作”的乐趣。
为了更好的实现活动目标,还需要考虑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更好的把握活动的整个过程的侧重点。
1.活动重点:掌握活动过程中的相反动作。
2.活动难点:进一步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
二、说学情
一次好的活动,不仅仅要关注教材的性质,更要了解幼儿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就大班幼儿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大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其逻辑抽象思维已经开始萌芽,这表明其在心理上已经可以理解和接受事物“相反”这一特征。但是,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比较比较零散,不够具体,仍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和引导。
三、说活动方法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在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因此,本次活动的组织摒弃了传统活动中简单说教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很多以儿童为主体的活动方法,例如:游戏法、全身反应法、直观法和启发提问法。通过直观的呈现和启发提问,引导幼儿进入到一个学习“相反动作”的语言环境中,再利用全身反应法和游戏法组织幼儿在边说边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和掌握“相反动作”的口语表达。
四、说活动准备
此外,活动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做到有准备,本次活动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
1.经验准备:幼儿具有相关动作的经验,例如“睁眼、闭眼”。
2.物质准备:关于幼儿相反动作的视频。
五、说活动过程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因此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我的活动过程,我的活动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一)导入部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项活动设计的成功也离不开一个“好的开始”。因此,我采用了“视频”导入的方式,主要是播放无声的相反动作的视频,由此来引导幼儿去直观的感知相反动作,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我会问幼儿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视频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引导幼儿辨别视频中动作相反的特点。
(二)基本部分
1.顺利导入以后,我会采用试听结合的方式将先前的视频重新播放一遍,并尝试带领小朋友和着口令跟我一起做动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对相反动作的感知。
2.接下来,我会运用全身反应法继续组织活动。主要分为三遍:首先,我来说并且做动作,幼儿只是跟做动作;第二遍,我和幼儿一起边说边做动作;第三遍,我不说也不做,幼儿自己边说边做动作。通过这一环节,使幼儿掌握相反动作的表达,以及活动的动作。
3.紧接着我再通过游戏的方式继续下面的活动,游戏的规则是:我说动作的一面,比如“睁开眼”,幼儿迅速说出动作的另一面“闭上眼”,并作相关动作。由此可以更好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听说能力,同时还发展了幼儿的反应能力。
(三)结束部分
4.大班语言领域活动方案策划方案 篇四
利用课件让幼儿欣赏祖国的壮美河山,让幼儿感受到祖国各地四季的不同美景。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学习诗歌活动,感受诗歌所表现出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理解诗歌内容,感知祖国地大物博,初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3、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提高大胆表达、表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幼儿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内容;
难点是让幼儿学习一年四季有哪些季节,进一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活动准备
中国地图,录音机、磁带,画好祖国版图轮廓线的背景图,诗歌相应图片及内容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引出课题,引导幼儿感受“祖国真大”。
(1)出示背景图: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
(2)寻找家乡位置,感受“祖国真大”。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大胆表达。
二、基本环节
(一)通过范诵、欣赏图片、配动作朗诵等形式,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多次欣赏诗歌,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听听看诗歌里都说了什么?北方和南方有什么不同?不同地方的孩子们在同一个时候做些什么?)
(二)集体交流,师、幼共同梳理理解诗歌内容。
1、幼儿交流互动学习: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教师重点观察、了解幼儿对诗歌理解的程度及遇到的困难)
2、教师用图片梳理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北方是谁的家?它是什么样的?南方是谁的家?它又是什么样的?
(三)多形式支持幼儿学习诗歌。(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表现诗歌意境)
1、看图幼儿自主朗诵诗歌。(教师了解幼儿对诗歌内容的掌握情况)
2、讨论:为什么说东西南北中的孩子在同一个时候,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进一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四)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引导幼儿充分地感受表现诗歌意境)
1、学习朗诵诗歌。(初步学习用动作表达诗歌意境)
2、多形式朗诵诗歌(采用相互朗诵、分段朗诵等形式进行,进一步激发幼儿朗诵诗歌的兴趣)
3、配乐朗诵诗歌(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诗歌优美的意境。)
四、结束环节
5.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会动的房子 篇五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能根据场景的变化进行想像与推测。
2、理解相关表示情绪的词汇:喜欢、惊奇、伤心、难为情。
3、知道生活中很多事情会有变化,这些变化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学习用适宜的方式面对。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绘本故事书,故事中角色的头饰,轻松愉快的音乐。
场地准备:幼儿围坐,每位幼儿都能够看到图画书。
活动过程
1、通过交流“我见过的房子……”的话题,激发幼儿阅读故事的兴趣。
提问: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房子?
你们见过的房子都在什么地方?
有只小松鼠要造房子,你们觉得它会把房子造在哪里?(封面猜想与推测)
2、阅读故事第一部分(从故事开始到“天黑的时候,他在新房子里睡着了”),讲述小松鼠找地方盖房子的过程,引导幼儿感受小松鼠寻找到地方盖房子的开心心情。
提问:
当小松鼠发现一块石头是盖房子的好地方,它是什么心情?为什么?(高兴,好不容易找到的地方)
当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会像小松鼠一样高兴?(想做的事做到了,想得到的得到了……)
3、继续阅读第二部分(11~21页),引导幼儿通过情节发展,感受惊奇、伤心、难为情的心理感受,用故事中的词汇准确地表达。
指导语:
(1)当小松鼠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的房子去哪里了?有什么感受?说了些什么?为什么?(喜欢,很好。回归图画及故事语言,对照11页画面观察画面情景。)
(2)当小松鼠第二次醒过来发现房子在哪里了?小松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也喜欢。回归图画及书面语言,对照15页画面观察画面情景。)
(3)小松鼠第三次醒来,房子走到哪里了?他为什么会吓一跳?(大海边,小兔不会游泳怕淹死。回归故事语言,对照20、21页画面,观察小兔子的表情。)
(4)看到书上的小兔子,你怎么能知道他吓一跳?(对照19页画面观察小松鼠的表情,瞪眼、跷脚、撅尾巴,知道心情可以用动作表现出来。)
(5)小松鼠发现房子被水打湿了,他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害怕、惊慌,因为不会游泳。回归图画20、21页,用故事语言表达。)
(6)我们小朋友害怕过吗?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知道,当遇到自己不知如何是好的改变时,会害怕,这是正常的事。)
(7)当我们遇到让我们心里害怕的事时,怎么做心里会感到好一些?(引导幼儿了解调整紧张情绪的方法)
(8)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小松鼠的心情又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根据画面,进行推测并大胆表达。)
4、阅读结束部分:引导幼儿感受故事意想不到的结果,体会乌龟的出现给小松鼠带来的心理感受,再次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指导语:
(1)当小松鼠发现自己的房子盖在了小乌龟的背上时,心情有什么变化?(难为情、高兴、放心了。回归图画及书面语言。)
(2)什么时候你会感到难为情?(做错的时候。引导幼儿体会小松鼠前后不同的心情。)
5、继续将图画书结尾部分读完,引导幼儿适宜地猜想与推测。
指导语:小松鼠和小乌龟后来怎样了?为什么?(引导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进行猜想与推测后,继续将故事读完。)
6、简单小结,引导幼儿加深对有趣的故事结尾的喜爱。
指导语:原来小松鼠把房子盖在了乌龟的背上,才会有惊喜、害怕这样的感受,但这个结果的确有些意外,也非常有意思。
7、完整讲述绘本故事《会动的房子》,引导幼儿感受小松鼠心情的变化以及它积极乐观的态度。
指导语:
(1)刚才,我们一起看了一遍这个故事,知道了小松鼠意外而有趣的旅行,现在我们再完整地看一遍故事,再体会一下小松鼠在面对改变时的不同心情。
(2)现在大家想一想故事中小松鼠的家都安在了什么地方?每一次他发现自己的家换了地方时是怎么说的?(“我喜欢!”)
8、表达与交流,引导幼儿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紧张、害怕的情绪,我们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就能使自己开心些。
指导语:
(1)小组交流,集体分享:我们小朋友都遇到过让我们害怕、紧张的事吗?是什么事?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因为什么事情使自己紧张,心情是什么样的。)
(2)当我们感到心里紧张、害怕时,怎么做会使自己的心情好一些?(引导幼儿交流、分享调整情绪的方法。)
9、角色扮演游戏。
(1)出示头饰,向幼儿介绍角色扮演的要求。
(2)请幼儿扮演角色。教师讲述故事,幼儿扮演。
6.《指南》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专家评 篇六
句式练习:“……来……去”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来……去”的句式说话。
2.培养自由表述的能力,能认真听、大胆说。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头饰若干(每人一个),藤圈一个。
2.将一个活动区布置成兔妈妈的家,桌上有书和茶杯若干,一个鱼缸(内有几条小鱼)。
活动过程:
1.教师扮兔妈妈,热情地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兔妈妈热情待客的行为。教师示范或启发幼儿用“跑来跑去”的句式来描述兔妈妈。
2.到兔妈妈家做客,兔妈妈招呼客人,要求小朋友用“……来……去”学说一句话。
(1)兔妈妈给客人倒水喝,可是水太热,兔妈妈想出了一个使水快速冷却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出:兔妈妈用两个杯子把水“倒来倒去”。
(2)请小朋友观赏金鱼,引导幼儿说出:小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3)请小朋友看书,引导幼儿说出:兔妈妈“翻来翻去”(或“看来看去”“找来找去”等)才找到要找的图书。
(4)请小朋友看兔妈妈家墙上的画,引导幼儿用“……来……去”的句式描述画上的小动物的活动。如“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蹦来蹦去”“游来游去”等。
3.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来……去”的句式。
★专家评
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幼儿最初说出的句子大多是不完整的,口头造句是培养幼儿说话完整的简单形式。幼儿园为了让幼儿获得正确的语法概念,往往都引导幼儿从口头造句开始,用一个词汇说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幼儿经过反复练习、修正,逐渐提高说话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这个适合小班的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运用生活情境、绘画作品,让幼儿惊喜地发现其中有许多“……来……去”的内容,自然地学习“……来……去”的句式表达。幼儿不再是机械、单一地反复学习,而是主动积极地去发现、探索,自由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表现,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宰者。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以教师、幼儿、环境、活动材料四要素互动为核心,通过多种活动使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这体现了新的课程观。
小班以语言教育为主,中班以词汇教育为主,大班以语法教育为主。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帮助他们更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音、词汇和句式结构。同时,还要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注意语言中的核心概念是否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些都是我们在确定语言概念时必须考虑的,否则会造成教育活动的无效性。
独自在家
活动目标:
1.了解独自在家可以做的事,掌握一些可以排解恐惧情绪的方法。
2.能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独处时的感受,知道一个人在家时要勇敢。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独自在家》,按照访谈内容事先录制的录音。
2.情境创设:陌生人来访,幼儿的几种表现。
活动过程:
1.围绕主题讨论,引出谈话话题。“你有没有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过?一个人在家,你有什么感受?”
2.引导幼儿听录音。
让幼儿了解爸爸妈妈让孩子一个人在家是因为有特殊的情况,爸爸妈妈让孩子独自在家时他们也很担心。
3.引导幼儿讨论独自在家时可以做的事。
“一个人在家可以做什么?有陌生人来访怎么办?”
小结:独自在家可以玩玩具、听故事、画画;有陌生人来访不要去开门。
4.引导幼儿继续讨论,了解排除恐惧情绪的方法。
(1)读案例:
某6岁幼儿半夜醒来,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家,非常害怕,就去开门,发现门锁上了。他推开窗户坐在窗台上哭,不小心摔下受了伤,被人发现送到医院。
(2)讨论:
“晚上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家怎么办?如果心里害怕怎么办?”
(3)小结:
“打开灯,继续睡;睡不着可以打开电视,看一会儿节目。如果害怕,可以抱个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动物陪自己;还是很害怕就打电话给父母或者附近的亲友,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还可以打110,告诉警察叔叔自己一个人在家,请他们帮助。”
★专家评
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在引导孩子们讨论时,教师要给予幼儿尽量多的机会来充分表达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做法和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幼儿把以前自己是怎么做的与同伴分享,并获得同伴的支持或提出补充意见。这时,教师也要注意给一些没有这些生活经验的幼儿机会,让他们想想如果今后自己一个人在家应该怎么做,还可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开心。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有话可谈,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伴随“独自在家”这种生活体验的,一般都是幼儿的恐惧、害怕的情绪体验,教师设置的活动目标中要有排解幼儿害怕、恐惧消极情绪的内容。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由讨论,了解排除恐惧情绪的方法。最后,在提供案例的情况下,把这次的谈话活动话题和内容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为幼儿示范一个人在家可以做什么,而且让他们知道如果害怕可以向谁求助,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摆脱害怕。
整个活动设计符合谈话活动的结构,谈话话题是幼儿感兴趣的,谈话氛围宽松和自由,教师始终在其中穿针引线,启发和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和自由发表意见,较好地达到了活动目标。
nlc202309021013
(以上内容选编自《幼儿园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
小吃店
在幼儿园的一次游戏观摩活动中,宝宝站在“小吃店”的门口,不断向周围的“客人”热情打招呼:“欢迎光临!欢迎光临!”
观摩的李老师被宝宝的热情所感染,走进“小吃店”坐下来。宝宝很熟练地送上一本制作精美的菜谱(授课老师王老师精心制作的),问道:“您想吃点什么?”李老师一边认真看菜谱一边问:“我想问问,您这里有什么呀?”宝宝有些茫然无措,转身向班上的王老师投去了求助的目光。李老师又指着菜谱问:“菜谱上都有些啥呀?”于是,宝宝也指着菜谱,说:“您想吃什么?”李老师说:“我特喜欢吃面条,你们这里都有什么面?”
宝宝又茫然无语,李老师见状马上说:“我想吃海鲜面,你们店里有吗?”宝宝将求助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王老师。王老师指着菜谱中一盘螃蟹的照片说:“你看,这不是有吗?”
接着,宝宝从“操作间”中端来一盘制作精良的“面条”。李老师“吃”完准备离开时,宝宝热情地说:“欢迎下次再来!”
小商店
在角色扮演游戏——“小商店”里,“小商店”的“售货员”阳阳和超超在向周围的人打招呼:“欢迎光临!欢迎光临!”
李老师走进“小商店”,对着两位“售货员”诚恳地说:“我一会儿要去医院看病人,你们看,我应该买点什么呀?”阳阳说:“你应该买点巧克力派。”超超说:“你应该买八宝粥。”李老师说:“你们推荐的这两种食品都挺好的,只是我今天带的钱不够,这两样不能都买。”阳阳和超超都希望老师能买自己推荐的商品,一个说:“巧克力派又甜又软,特别好吃,生病的人都爱吃!”另一个说:“生病的人喝八宝粥最好了,我一生病,我妈就让我喝八宝粥。”
李老师说:“听完你们的介绍,这两样东西我都想买,可就是钱不够!怎么办?”
阳阳说:“那您去银行取点钱吧!”李老师说:“一会儿我还要上班,没有时间去取呀。”超超说:“哦,那没有关系!今天我们商店买一送一。”李老师说:“这可太好了!”
两位“售货员”将“食品”打好包递给李老师。李老师又犯愁了:“这两样东西挺大的,不好拿呀,怎么办?”超超提议:“那您就买个书包吧!”李老师说:“我不是没有钱了吗?”阳阳迅速想了想,回答说:“那好吧,我们商店今天送货上门!”
说着,两位“售货员”就把李老师买的两大包“食品”,放到了隔壁“医院”的门口。
★专家评
马大健(开封市教育局副局长):《指南》语言领域导言部分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的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语言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很明显,“小吃店”中的孩子在相应社会生活经验方面远远没有“小商店”中的孩子丰富。要想让孩子的语言能力更发达,丰富幼儿对大自然的认知和社会生活经验是基础,因为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不可能脱离交流内容而单独发展。
同样,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得到积极回应。以上两个活动中,李老师努力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与成人对话交流,展现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愿等。具体表现为:李老师总是通过不断的提问,为孩子制造适度的困难,激发孩子表达的愿望和潜力。这在“小商店”中尤为突出。相比而言,“小吃店”中的王老师则只是重视了游戏道具的精致,重视了游戏的观赏性、展示性,没有把游戏作为幼儿自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发展语言的最有利条件和最有效途径,忽视了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帮助幼儿积累生活和游戏经验。
对语言能力来说,理解是核心,而促进语言理解的最好方式是情境中的学习和情境中的应用,前者可以让幼儿更好、更全面地理解语调、词汇等的实际意义,后者则可以让幼儿将所掌握的语言更恰当地结合情境加以运用,在具体的交流情境中实现会用、活用。
猜谜语
王老师带着小朋友猜谜语,说完谜面后,请大家猜一猜谜语说的是什么动物。
明明说:“这是××。”王老师亲切地说:“你坐下再想想。”
超超说:“这是×××。”王老师笑着说:“好!你先听听别人怎么说。”
莉莉说:“这是××××。”王老师点点头说:“你先坐下吧!”
“你说。”“你说。”“你来说!”……王老师一个接一个地请小朋友猜。显然,孩子们没有说出正确的答案,但王老师没有否定他们的答案,只是请他们再听听、再想想、再猜猜。
终于,红红说出了正确答案:“这是绵羊。”王老师马上问大家:“红红说的对吗?”孩子们齐声应答道:“对!”王老师又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孩子们一起习惯地拍着手说:“棒!棒!你真棒!……”
王老师说:“对!红红真会动脑筋,真聪明!下面我再说一个谜语,小朋友要仔细听,认真想,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像红红一样聪明!”
★专家评
刘振民(开封市基础教研室教研员):王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可谓和蔼可亲,一个接一个地请小朋友猜。显然,王老师不满意幼儿不正确的答案,但她没有否定他们的答案,只是亲切地说,笑着说,请孩子们再听听、再想想、再猜猜。当红红说出正确答案时,她又能及时给予红红鼓励并号召孩子们向红红学习。王老师这样做当然有利于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
但是,王老师的教学行为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猜谜语是要讲方法策略的,同样是思维训练,不能让孩子们一味瞎猜,而是要引导幼儿思考谜面语言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并加以概括,最终找到谜底;二是当红红猜出来谜底时,不能只是评价红红猜对了、动脑筋了,而应让红红说一说她是怎么猜出来的,通过同伴示范,分享猜谜语的方法策略,让更多的孩子学会猜谜语;三是当孩子的答案不正确时,教师的评价应当注重孩子所说的谜底与谜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所描述的特征相符,让孩子们在思考中逐步接近正确的谜底;四是当孩子的答案不正确时,教师不可以在评价中出现口语和体态语的矛盾,以免幼儿产生对语言的误解。
nlc202309021013
下雨了,天公好像有意在施展自己的本领,一会儿瓢泼大雨,一会儿毛毛细雨。雨声、雨景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正准备开始教育活动的我也被孩子们的情绪所感染,不由得想:既然孩子们喜欢看雨,我不妨利用这真实的场景进行教育活动。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走到窗前,同他们一起欣赏这不断变化的雨滴。
随着雨滴的变化,孩子们学会了分辨什么是倾盆大雨,什么是毛毛细雨。随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雨滴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回答:“它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黑黑的云中来的。”当我又问:“雨为什么会落下来?”孩子们都茫然了……带着孩子们的疑问,我讲了《小雨点》的故事,使他们明白了小雨点的家在海洋里,在草地上,了解了小雨点是如何在空中旅行的。
雨渐渐地小了,我们一起走出教室站在房檐下观看雨滴落在地上的情景。徐晓明立即发现:“小雨点落在水里变成了一个个小泡泡!”朱建更富有想象力:“它像小鱼吐出的泡泡。”结合孩子们不同的想象,我请他们想都一想,说一说。
张鹏:“下雨了,下雨了,雨点落到地上,像给地面镶了一面镜子。”
卢哲:“下雨了,下雨了,小水珠像一个个小豆子从天上撒下来。”
那佳:“下雨了,下雨了,小雨点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天上落下来,变成了一个个小泡泡。”
李力:“下雨了,下雨了,小水珠像一排排箭从天上射下来。”
赵柯:“下雨了,下雨了,天上落下来的小水珠,像一朵朵水晶花。”
付成:“下雨了,下雨了,小雨点像一串串项链从天上落下来。”
牛超:“下雨了,下雨了,小雨点像一顶顶降落伞从天上落下来。”
潘磊更有新的发现,他说:“小雨点落在地上又溅起来,像一顶顶美丽的皇冠。”
小雨在不停地下,小朋友们带着各自的想象睁大眼睛望着,仿佛每个雨滴中都有一个美丽的童话、一个新奇的幻想。随着小雨滴,孩子们的目光从天空落到了地上。孩子们的想象真让我感动,让我惊叹。带着这些遐想,我第一次感到了雨的魅力。
放学时,家长专栏中有了一个由全班小朋友共同创编的献给爸爸、妈妈的礼物——创编诗歌《下雨了》。我特意为诗歌写了前言,介绍了孩子们创编诗歌的过程,对孩子们带给我的感动和感想表达了欣赏和敬意。
★专家评
刘振民(开封市基础教研室教研员):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案例中的“我”是一位比较成熟、有经验的老师,能够抓住现实中下雨的契机调整课程内容,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观察经验及时丰富幼儿的语言,促进幼儿结合情境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如小雨、瓢泼大雨等生活知识,丰富了幼儿对雨的形成的认知。
其次,根据幼儿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通过激励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形成了幼儿之间互相启发、相互激励的语言交流环境,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在倾听其他幼儿想象和表达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了幼儿想象和表达的兴趣,让幼儿想说、喜欢说。
再次,在幼儿饶有兴趣地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教给幼儿什么,只是作为幼儿表达的一个倾听者和欣赏者,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充分给予孩子,而教师的认真倾听和悦纳、教师表现出来的对幼儿想象和表达的欣赏,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最后,也是最值得肯定的是,教师还在幼儿个人创编表达的基础上,帮助孩子整理展示自己创编的诗歌作品,更有利于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提升孩子们的成功感,激发幼儿进一步表达和创造的兴趣,也向家长传达更加全面、正确的教育理念——玩中学、用中学,关注语言的情景性,关注幼儿的体验,关注幼儿整合性的发展。
(责编 东方言)
7.大班整合课程说明(科学领域) 篇七
大班年级组教师利用教研时间通过对教材进行研究学习,对大班的活动课程做如下调整,现将整合说明如下: 第一单元:我们的社区
已选活动:
1、怎样让热水凉的快
(一)2、怎样让热水凉的快
(二)3、刮风的时候、风中的玩具、风中的玩具(整合)
4、不同纸张的风筝
未选活动:
1、看看垃圾怎样放
2、垃圾分类 原因:
1、另将个别活动放入科学室进行活动。
2、根据我园幼儿的实际年龄特点及所处的兵团乡镇环境,将部分活动进行了整合。整合活动:将刮风的时候、风中的玩具、风中的玩具整合为一节活动。
3、因我园所处的地理环境特点及设备设施的限制,故未选部分活动。
第二单元:一切都在变
已选活动:
1、顺风和逆风
2、寻找春娃娃
3、春天的树朋友和春天里有趣的活动(整合)
4、各种各样的鸟、我和鸟和做朋友和给鸟儿做窝(整合)
5、蝌蚪是怎么来的(科学室)
原因:
1、因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原因,没有办法观察到蚕,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故未选蚕类的活动。
2、根据我园幼儿的实际年龄特点及所处的兵团乡镇环境,将部分活动进行了整合。整合活动:将春天的树朋友和春天里有趣的活动(整合)整合为一节活动;将各种各样的鸟、我和鸟和做朋友和给鸟儿做窝整合为一节活动。
3、另将个别活动放入科学室进行活动。第三单元:我要上小学了 已选活动:
1、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和青蛙的放生(科学室)
2、神舟飞船上天和各种各样的航天器(整合)
3、火箭上天(整合)
未选活动:
1、蚕卵的变化
2、蚕喜欢吃什么
3、蚕的变化
原因:
1、根据我园幼儿的实际年龄特点及所处的兵团乡镇环境,将部分活动进行了整合。整合活动:将神舟飞船上天和各种各样的航天器整合为一节活动;将火箭上天和我的火箭飞得高整合为一节活动。
2、另将个别活动放入科学室进行活动。
3、因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原因,没有办法观察到蚕,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故未选蚕类的活动。第四单元:夏天的雷雨 已选活动:
1、我的火箭飞得高(整合)
2、夏季的树林(整合)
3、沉与浮
(一)和沉与浮
(二)(整合)未选活动:
1、观察植物的茎
2、天气早知道
3、美丽的彩虹
4、宝贵的水
原因:
1、根据我园幼儿的实际年龄特点及所处的兵团乡镇环境,将部分活动进行了整合。整合活动:将夏季的树林和变化的四季整合为一节活动;将火箭上天和我的火箭飞得高整合为一节活动。
2、因我园所处的地理环境特点及设备设施的限制,故未选部分活动。
第五单元:再见幼儿园 已选活动:
1、变化的四季(整合)
2、什么东西在变和一切都在变(整合)
原因:
8.大班语言课程调皮的七彩光教案 篇八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调皮的七彩光》,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色彩的魅力,并能够说出光的七色。
2、学会使用ABB形式的词语,如黄橙橙,绿油油,红彤彤……,并学会____跑到____上,____变得什么样(ABB)学习简单的词语:调皮,钻来钻去,着急
3、能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简单的续编,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颜色卡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提问:请小朋友们说出今天自己身上穿得是什么颜色的衣服?
2、教师导入故事:昨天,太阳公公跑到老师家里来做客,他告诉老师一个他和七色光宝宝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啊?
那就请小朋友们仔细听哦,故事里面究竟有哪几个颜色宝宝呢?
二、教师有感情地阅读故事。
提问:
1、故事里面究竟有哪几个颜色宝宝呢?他们的名字叫什么呀?(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和紫色)
2、小朋友们觉得这些颜色宝宝怎么样啊?(学习词:调皮)
3、颜色宝宝都去找了哪些好朋友玩了呢?(向日葵,橘子,草地,大海,沙滩,螃蟹)
三、教师再有感情得朗读故事。理解内容,借助颜色卡片学习ABB形式的词语
提问:颜色宝宝溜到了向日葵上,向日葵的颜色变得怎么样啦?(金灿灿)
溜到草地上,草地的颜色变得怎么样?(绿油油)
七彩光宝宝亲了番茄和茄子,他们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红彤彤,紫莹莹)
借助颜色卡片,以游戏的形式,让小朋友们合作完成对故事的情景再现。
四、第二天,颜色宝宝又偷偷溜出来玩了,小朋友们觉得颜色宝宝会溜到哪里去玩呢?那里的颜色又会变得怎么样呢?(请小朋友轮流回答,将回答内容续编成另一个颜色宝宝的故事)
9.大班语言领域课程 篇九
关键词:汇编语言;效率;硬件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1084-02
Whether Does the Assembly Language Survive in Now the Software Design Domain
LUO Jian-hua
(Heyuan Profess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Heyuan 517000,China)
Abstract:The assembly language is a preliminary programming language, its main function directly carries on the control to the hardware. Although it is a facade to the machine language, is inferior to the high-level programming language in the readability and the transplant aspect good, but the procedure which compiles with it canon each kind of control chip directly carry out, has the efficiency to be high, to respond quick characteristic, this is other high-level programming languages is unable to surmount, therefore the assembly language is unable in now the software design domain by other high-level programming languages to substitute
Key words:Assembly language; Efficiency; Hardware
汇编语言是一种用文字助记符来表示机器指令的符号语言,是最接近机器码的一种语言。其主要优点是占用资源少、程序执行效率高。但是不同的CPU,其汇编语言可能有所差异,所以不易移植。 高级语言的优点是可读性好,移植容易,是普遍使用的一种计算机语言。但它所占用资源较多,执行效率没有汇编语言高。可以说,这两类语言各有优缺点,在当今的软件设计领域中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下面我就从汇编语言的不同方面来阐述它的不可替代性。
1 汇编语言程序的工作过程
汇编语言是一门面向机器的语言,用它编写的程序只需要通过“代真”就可以被翻译成机器所能识别的机器语言指令,从而利用它可以编写出的程序效率高。而高级语言要想变成二进制的代码,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过程。例如C语言,编写好一个C语言到完成运行要经历编辑、编译、连接、执行等多个阶段。所以编写出的程序运行时间较长、存储空间大,程序效率与汇编语言相差甚远。
2 汇编语言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的比较
汇编语言是一种用文字助记符来表示机器指令的符号语言,是最接近机器码的一种语言。其主要优点是占用资源少、程序执行效率高,程序运行速度快。汇编语言,一条指令就对应一个机器码,每一步执行什么动作都很清楚,并且程序大小和堆栈调用情况都容易控制,调试起来也比较方便。所以在资源较少的单片机开发中,如果开发者的水平比较高而要开发的系统不是很复杂的话,应该是采用汇编语言比较好。由于汇编语言可以表达非常底层的东西(如下) :
(1)可以直接存取寄存器和I/O;
(2) 编写的代码可以非常精确地被执行;
(3)可以编写出比一般编译系统高效的代码;
(4)可以作为不同语言或不同标准的接口等。
以上特点是其他语言不可超越的优势,故其还是深受那些运行速度和容量控制严格的系统编程人员的喜爱。任何的编程语言,只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都可以成为人们的最爱。汇编语言是公认的效率最高的计算机语言,有时比高级语言的功能还要强大。举例说,在实时性上C语言就有很大的弱点,无法预测代码执行的指令周期。在这里不妨用下面的例子说明一下此问题。
我们来做个20us的延时程序,使用汇编语言(使用12M晶振),如下面语句就可以达到要求了
MOV R0,#09H
LOOP: DJNZR0,LOOP
使用C语言如何实现呢?C语言的灵活性也许会写出多种不同的实现方式,下面是列出的几种:
void delay_1(unsigned char i)
{
for(; i != 0; i--);
}
void delay_2(unsigned char i)
{
unsigned char a;
for(a = i; a != 0; a--);
}
void delay_3 (unsigned char i)
{
while(i--);
}
void delay_4(unsigned char i)
{
while(--i);
}
这些不同的写法,是否都是高效的?生成的代码是否一致呢?把这些写法使用KEIL C反汇编后,由于篇幅限制仅把delay_1()函数反汇编的结果列出如下:
0000 ?C0007:
0000EFMOV A,R7
00016003JZ?C0010
00031FDEC R7
000480FASJMP?C0007
0006 ?C0010:
000622 RET
我们会发现只有delay_4( ) 生成的代码同汇编的效率是一样的,其它的写法都存在时间的不确定性。
其实,深究之下就会发现,所谓的高级语言,只是使用了一些格式化的框框,把人的想法直接组合成面向过程的指令,或者面向对象的类。这类语言入门是简单的,到达目的地是曲折的。这就好像有一条明朗宽敞的大道把你引到迷宫入口,让你在人为制造的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环境里到达目的地,殊不知在入口旁边有一个不起眼的长满荆棘的羊肠小道直通目的地。
3 汇编语言应用场合的特殊性
汇编语言是计算机能够提供给用户的最快的、最有效的语言,也是能够利用计算机所有硬件特性并且能够直接控制硬件的唯一语言。也正因为汇编语言的如此特性,在对于程序的空间和实践要求很高的场合,以及需要直接控制硬件的应用场合,使用汇编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3.1 要求执行效率高、反应快的领域
这类领域中最主要的要求是效率高和方应快的特点,如:操作系统内核,工业控制,实时系统等;而汇编语言是直接作用于机器和硬件的,它所设计的程序具有较小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而高级语言是面向问题来设计的,它所设计的程序运行的时间长,并且占用存储空间大,在反应和效率上远远不如汇编语言。
3.2系统性能的瓶颈,或频繁的调用子程序或程序段;
这种场合主要表现在各硬件接口和循环程序方面,特别是对于硬件接口,必须具有较强的实时性。例如:电脑的键盘接口,当我们在键盘上敲打各按键时,必须马上在屏幕上显示相应的字符。这些字符的显示主要是依据键盘接口的相应按键程序来完成的,当按键一击下,马上执行完该程序,从而我们在屏幕上感觉的是“一输一出”。像这类瓶颈程序就要用汇编语言来设计,这是高级语言无法替代的。
3.3与硬件资源密切相关的软件开发环境
我们知道汇编语言是面向机器的,而高级语言是面向问题的,对于一些硬件资源密切相关的软件也只能采用汇编语言。如:电脑的设备驱动程序等,当我们开启计算机时,计算机的各功能部件都能立即正常启动并运行,所以在这里要求设备驱动程序不但要运行正确,而且运行效率一定要高。因此,在这种场合下,只能由汇编语言来完成的。
3.4受存储容量限制的应用领域,如:家用电器的计算机控制功能等;
对于目前普遍使用的RISC架构的8bit MCU来说,其内部ROM、RAM、STACK等资源都有限,如果使用C语言编写,一条C语言指令编译后,会变成很多条机器码,很容易出现ROM空间不够、堆栈溢出等问题。而且一些单片机厂家也不一定能提供C编译器。而汇编语言,一条指令就对应一个机器码,每一步执行什么动作都很清楚,并且程序大小和堆栈调用情况都容易控制,调试起来也比较方便。所以在单片机开发中,我们一般采用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4 汇编语言的技术辅助性
汇编语言是面向机器的低级程序设计语言。它可以直接控制硬件的最下层,如寄存器、标志位、存储单元等,因而能充分发挥机器硬件性能,具有其他高级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机器的各功能部件的工作原理,可以了解程序的编译原理和操作系统的管理技术。
在重视资源的今天,我们相信展现在汇编语言面前的是个更大的天地。灵活运用汇编语言,把汇编语言用活,你就会发现它就像是画笔,把你训练成一个艺术家,使用汇编之笔绘画出无比美好灿烂的世界。无意义的音符能编出美妙的音乐,无规律的色彩可幻化缤纷的世界,冰冷的汇编语言可创造资讯的天堂!
参考文献:
[1]廖智.主编.80X86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10.大班领域教学重点 篇十
1.倾听理解
(1).能听懂多重指令,并能按顺序行动。
(2).对生活中的语言、声调节奏敏感,能辨别不同的语言、声调、节奏所表达的含义(情绪、态度等)
(3).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思。
2.表达交流
(1).愿意与不熟悉的人交谈。
(2).能清楚地讲述事情的前后经过,语言清楚完整。
(3).会用多种方式提出问题。
3.欣赏阅读
(1).能专注地阅读图书,知道画面与文字的对应关系,发展其对语言的敏感性,适当培养阅读兴趣和简单的文字认读规律。
(2).喜欢制作图书,发展连贯讲述和完整表达的能力。
数学领域:
1.引导幼儿等分(二等分、四等分)或不等分一个整体,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用不同的方法分解(或组成)一组物体(6-10),发现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3.学习6-10的加减,进一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具有初步的估算意识。4.正确书写阿拉伯数字6-10,培养其认真、正确、整洁的书写习惯。
5.在日常生活游戏中,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几何形体。
6.认识人民币。
7.运用标记等记录周围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
8.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科学领域
1.帮助儿童了解不同环境中的动物植物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种植)。2.让儿童获取有关季节、人类、动植物与环境等关系的感性经验,能用不同形成表现四季的特征。
3.引导儿童学习使用常见科技产品(塔、交通、通讯工具等)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和多种材料进行制作活动,能够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并能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4.使儿童喜欢并较长时间参与科学活动,能主动探索周围自然界,并能用绘画或符号的形式记录发现、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能关心、爱护自然环境。
社会领域:
1、自信心培养(1).热爱劳动,有责任心,在劳动过程中有始有终的做完每件事。
(2).愿意接受有难度的任务,尝试新活动
(3).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敢于不断尝试
2.人际交往
(1).主动带年幼的同伴共同游戏,体验大带小的快乐。
(2).愿意与众多的同伴合作游戏,有一定的坚持性。
(3).能友善的对待外国友人,礼貌地与他们交流。
3.行为规则
(1).会根据需要自己制定区域游戏的规则,并制作相应的提醒标记。
(2).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当发现不当的行为举止时,敢于劝阻。
4.民俗文化
(1).了解传统民间节日的由来和庆贺方式,喜欢民俗习惯。
(2).了解江苏(常熟)著名的民间工艺,萌发对民间工艺的兴趣。
(3).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尊重少数民族。
健康领域:
1、身心保健
进餐时举止文明,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进一步了解身体的主要器官的重要功能和保护方法。遵守规则,行为正确,有较强的自护能力。
合群、开朗,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并从中感到快乐。
正确认识自己,能较客观地评价自我。
2、体育锻炼
排队走步时较好地一对一保持对形,节奏一致。掌握更多走步方法,能独立想出新的走
步方法,进行长距离远足活动。
3、掌握多种跑步方法,能独立想出新的跑步方法(持物跑、后退跑、往返跑等),有强烈
地提高跑速的愿望,进行竞赛跑。能绕复杂障碍走、跑交替300米左右。
培养幼儿良好的弹跳力,有强烈地提高跳跃距离或跳跃高度的愿望。会跳短绳并尝试练
习合作跳长绳。
4、能准确投掷动作,投准目标,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5、能变换手臂动作走平衡木,掌握各种平衡动作。能在有间隔的物体上走。
6、熟练掌握侧钻、曲身钻、肘膝着地爬等难度动作。有序地过障碍物。
7、能手脚交替协调地攀登攀行,锻炼幼儿四肢力量。养成幼儿勇敢、坚持到底的毅力及合作精神。
8、按信号迅速地集合、分散、整齐队列、变换队形。
9、能随音乐节奏合拍、有力、整齐、有精神地做徒手操和轻器械操。
10、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体育活动常识,能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要求,有集体观念,活动中
11、懂得合作,负责、宽容、谦让、坚强勇敢、不怕困难,运动保健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美术领域:
1、兴趣与审美
能主动参与多种美术活动并能创造性的表现。
继续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各种艺术形式有兴趣,能寻找并发现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美。
进一步欣赏作品的造型、彩色、构图,知道对称、均衡美,学习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美术作品。
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欣赏活动,了解作品简单的背景知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形象和主题意义。知道美术作品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并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绘画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
2、绘画
进一步引导幼儿利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不同技法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受,体验创造的乐趣。能根据一定的主题,用丰富的色彩和线条、构思、组织形象,表现一定的内容和情节。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习根据画面需要,恰当运用各种颜色,并学习色彩的调配,表现画面的深浅、冷暖关系。
幼儿能合理安排画面,主体突出,并注意均衡与对称的关系。
3、手工
引导幼儿较熟练地使用和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运用多种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物象,表现其主要特征和某些细节。
学习用多种点状材料、线状材料拼贴或制作物象,表现一定的情节。
综合利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技能来布置环境,制作教具、玩具、礼品、演出服饰、道具等,并注意装饰美丽。
音乐领域:
1、歌唱活动
积极地参与歌唱活动。
能用自然、美好的声音歌唱,保持正确的唱歌姿势,会听间奏,音域一般在 c1—c2。
继续学习领唱、齐唱以及简单的两声部轮唱、合唱,能较自如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歌声,较恰当地表现歌曲情感。
能基本独立地即兴编、即兴唱。
2、韵律活动
(1)、进一步掌握几种舞蹈的基本语汇和律动的组合形式,积极参与韵律活动。
(2)、能较准确地随音乐的变化改变动作的力度、速度、节拍、节奏型、难度等。
(3)、学习用身体动作组合表现音乐的结构及其形象、情感和内容,积极、熟练地使用动作、表情、体态与人沟通。
(4)、进一步了解一些创编韵律动作组合的规律,积极参与创造性韵律活动。
3、节奏活动
积极参与节奏活动,学习更多乐器(钹、锣等)的基本演奏方法。
主动参与自制乐器,辨别乐器的音色。
进一步体会各种演奏方案中音色、音量、节奏型配置的表现规律,积极参与,集体设计演奏方案。进一步养成对集体和乐器负责的积极情感。
4、欣赏活动
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进一步深入感受进行曲、舞曲、摇篮曲、劳动音乐的特点。
能够大胆地运用多种音乐的、非音乐的表征方式(歌唱、舞蹈、演奏、语言、绘画、制作、构造、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参与欣赏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想象和创造,提高体验和表现音乐情趣的能力。养成有情感参与的安静倾听音乐、观赏舞蹈表演的习惯
六、每月工作安排
三月份
1、收取各类费用,幼儿注册,对新生和部分幼儿进行一次家访。
2、进行变化位置、队伍等工作,做好幼儿的常规管理。
3、在班级内开展“各行各业”的主题活动。
4、正常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尝试特色教育。
5、社区活动——让幼儿对学校附近的消防队的人员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的工作。
四月份
1、继续加强幼儿的常规训练。
2、开展“相反国”的主题活动,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幼儿感受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景象。
3、社区活动,春游,引导走进自然,理解自然,知道春天的一些特征。
4、发动家长收集有关主题的资料。
5、设立种植地、种子发芽观察点,学习种植管理“小菜地”,观察植物生长状况。
五月份
1、庆祝“
5、1”劳动节,知道这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爸爸妈妈和老师都是劳动人民,培养幼儿对劳动人民的情感。
2、培养幼儿的生活处理能力,并能帮助同伴。
3、社区活动“旋转乐园”,利用周围的大自然、科技馆、工厂,图书馆等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4、注意天气的变化,活动后及时提醒幼儿脱衣服,休息后及时穿上衣服。
做好个别儿童教育的计划与修订措施,针对不同的小朋友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5、开展亲子小制作活动(提倡利用废旧材料)。
六月份
1、开展“再见了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开展“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
3、开展“大班幼儿毕业典礼”活动。
4、做好毕业班的工作:毕业生名单填写、毕业照的拍摄等一系列工作。
11.大班社会领域教案 篇十一
活动目标:
让幼儿独立地想办法,解决活动中产生的小纠纷,小问题。
活动准备:
1、《行为习惯》的电子幻灯2、老师将《行为习惯》中《怎么办?》中的内容以及班级的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矛盾写成纸条,分成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
指导要点:
1、将幼儿分成若干组,开展答题比赛。
2、幼儿选择最感兴趣的话题,来展开讨论。
3、情境表演,每组幼儿选择《行为习惯》中的一项内容,进行表演。
2我们生活的空间——猜猜他是谁?
活动目标:
1、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感受空间相对位置。
2、积极思考,提出和别人不一样的问题。
活动准备:
幼儿以方阵排坐。
准备学习包《科学·远与近》
活动过程:
1.导入:
a)“今天我和大家玩个游戏,叫猜猜他是谁?”2.由教师说出一个幼儿的位置:他在某某的左边,在某某的右边等,让大家猜猜他是是谁?
3.请个别幼儿描述,其他幼儿回答。
4.以教师为中心,请四名幼儿按指令分别站在教师的前、后、左、右位置上,其他幼儿判断他们站的位置是否正确。
5.请幼儿按指令分别站在教师的左前方、右前方等。
6.指导幼儿完成学习包《远与近》。
活动自然结束。
3我会交朋友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及他人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
2、制作名片,以简单的图画或文字符号的形式给朋友写信,学习初步的交往技能。
活动准备:
1、收集不同的名片、各色卡纸、彩色水笔等。
2、准备学习包《健康/社会·我会交朋友》
活动过程:
1、导入:
?欣赏名片,激发幼儿制作“名片”的兴趣。
2、活动开始:
?引导幼儿说说名片上有什么,名片有什么用处。比较不同名片的图案或标记,了解它们所代表的含义。
?讨论:名片上主要应有哪些内容?(照片、姓名、属相、生日、地址、电话、爱好、特长等)鼓励幼儿尽可能多地提出设想。
3、制作名片:
?启发幼儿思考:你想设计怎样的名片?
?幼儿进行设计制作活动,鼓励幼儿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名片来。
?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名片,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
?统计活动。属相有几种?每月过生日的小朋友有几人?有相同爱好的小朋友有几人?
4、活动结束:
12.大班语言领域课程 篇十二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 英语教学
一、引言
什么是应用语言学研究,这一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得到的答案也有所差异,上个世纪70年代,相关学者认为语言应用学是一门关于语言应用和实践的学科,而到80年代,人们对应用语言学有了更加广阔和全面的认识,应用语言学的使用范围也更加广阔,本文基于这一基础,对语言应用学的研究领域进行总结,并对我国英语应用语言研究提出几点建议,从而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1.语言教学。应用语言学的使得外语教学的方式更觉多样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外语教学水平,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确,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并不能划等号,二者有较大的差异。一名没有接触过应用语言学的教师,也能够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其实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符合应用语言学的方法,用语言学是语言教学的理论纲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原则性。
2.语言政策和计划。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更觉频繁,人口迁移的现状屡见不鲜,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掺杂着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可以对当前世界发展格局、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解答,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大部分冲突都和文化差异、语言有关,为了能够避免在这一状况的出现,应该加强应用语言学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应用语言学的出现还使得英语的地位直线上升,成为当前的通用语言之一。
3.语言通讯研究。很难将语言通讯研究与应用语言学研究联系起来,事实上应用语言学的出现可以解决不少的通讯问题,例如就一根电话线怎么才可以应对多个电话这一问题,应用语言学家就能够根据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给出有效措施,从而实现一个电话线可以兼容多个电话的目标,并且应用语言使得语言的合成、人工职能等都得到了实现,从而促进了语言通讯技术的发展。
4.专业用于。每一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按照有关规定,飞机在飞行的过程,应该使用英语对其进行指挥,这对非英语国家的飞行员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应用语言学的作用了,通过应用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对航空中常用的专业术语进行总结,帮助飞行员能够更好的融入到飞行中去。
5.翻译。由于各国的语言不同,使得掌握不同语言的人交流起来难度非常大,这时候就需要发挥翻译的作用了,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外一种语言,便利人们之间的交流,而翻译又分为人工翻译和智能翻译,人工翻译的准确度更高,但是价格昂贵,增加交流成本,而只能翻译由于不能进行思维,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能进行直译,翻译出来的句子常常会出现语法使用不正确、中国式英语等问题,为了能够改善这一问题,应该加强应用语言学对相关问题的对其深入研究,减少问题的出现。
6.语言与职业。在职业领域进行语言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能够规范工作环境,使公司内的人员统一言行,在进行交流和工作交接的过程中也能够减少因为语言表达差异而导致的信息传到错误的问题,使得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在职业领域进行语言研究,首先要关注企业中容易出现信息传到错误的领域对其进行规范,其次要将专业术语简单化。专业人员在与非专业人员进行交流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因为专业人员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导致非专业人员无法理解其表达内容的情况,而对专业人员来说这些专业术语就是很普通的内容,因此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使用这些专业术语,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就是为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沟通。
7.语言治疗。生活中有时候也会遇到某些人因为意外导致语言功能丧失,或者说话不利索了,语言治疗就是语言应用学针对这一状况延伸出来的一个功能。
三、关于我国英语应用教学的几点建议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高校设置了应用语言学,而这一专业的设置,主要是为各个高校培养专业的英语教学人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越来越多,应用语言学的实用性也越来越强,例如应用语言学专业与计算机专业进行合作,从而促进了计算机的研发技术的提升,目前我国关于英语应用研究的典型实例就是英汉互译,英汉互译的商品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英语的应用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英语应用性教学的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英语应用教学应该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做的远远不如西方国家。而且由于我国的母语是汉语,所以相对于汉语而言,英语的研究价值更小一些,语言环境也不如西方好,大多数学者更愿意进行汉语的应用研究,为了能够改善这一情况,英语应用研究人员应该加强相关的专业研究。
四、结束语
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将英语布置为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应用相关知识,然而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无法使用英语,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状,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应该加强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促进英语语言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3.大班艺术领域教案 篇十三
活动名称:好朋友活动领域:艺术(大大班)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间奏,并能以各种方式把间奏表现出来。
2、学会唱《好朋友》这首歌。
3、体验好朋友之间互相帮忙,团结友爱的完美情感。
活动准备:
挂图两幅歌曲录音铃鼓哑铃活动过程:
一、律动《我爱我的小动物》
二、谈话导入1、你们都有自我的好朋友吗?你为你的好朋友做过什么事情?你的好朋友有为你做过哪些事情呢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我的想法。
2、出示挂图。有两个小朋友,他们也是好朋友,我们来看看他们在做什么?谈论挂图资料,初步理解歌词所表达的含义。
3、今日我们要来学习一首新的歌曲,它的名字叫《好朋友》。
三、引导幼儿了解间奏1、幼儿听一遍歌曲录音,感受歌曲。
2、在这首歌里藏有一个小秘密,它和我们以前学的歌有点不太一样。是个什么样的小秘密呢?看看有没有小朋友发现它?幼儿再次欣赏录音。教师在间奏部分分拍手的方式表现出来。
3、幼儿交流自我的观点后,教师总结:歌曲里面有两段音乐没有歌词,刚刚我拍手的那两段音乐,它们就是这首歌曲里的间奏。间奏没有歌词,不用唱,但要用一些乐器把它演奏出来。
4、引导幼儿用拍手的方式把间奏表现出来:
XXXXX(哒哒哒哒哒)除了拍手,我们还能够用什么方法来表现间奏?引导幼儿用其它方式表现间奏。
四、学习歌曲《好朋友》
1、练声教师:1234∣5-∣小猫怎样叫幼儿:5432∣1-∣喵喵喵喵喵2、教师清唱示范歌曲,并在间奏部分用必须方式表现出来。
3、教师弹电子琴,幼儿跟着音乐轻声唱,并在间奏部分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4、教师弹琴,根据歌曲创编动作,并及时鼓励幼儿进取表现。
14.大班语言领域课程 篇十四
大家××好!
我是应聘幼儿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妈妈的小帮手》,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妈妈的小帮手》是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的内容,故事通过儿歌的形式告诉幼儿要感恩自己妈妈,学会帮妈妈做做事情。这篇儿歌语言简洁明了,韵律感很强,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简单的儿歌内容有利于幼儿进行自我讲述。这符合纲要中所提出的: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喜爱。
根据纲要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以下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理解儿歌引导幼儿体会母亲的辛劳,以及学会感恩。【难点】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梳头发以及基本的生活自己能力;通过讲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重点】
3.认知目标:学习儿歌,初步感知儿歌的基本含义。
二、说学情
大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但是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这一阶段的幼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结合幼儿此阶段的心理特点。本活动我采用了幼儿讲述的形式,引导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自由表达,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为了更好地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本活动采用了视听讲结合法为主,讲述法,电教法为辅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发展幼儿的倾听,表达和创造力,全面培养幼儿的多方面能力。
四、说活动准备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作为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会通过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充分满足幼儿探索欲的需要。大班的幼儿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但是仍旧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活动之前我会准备好挂图,音频播放器,等物质道具,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
五、说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师:【律动】跟着老师走走,跟着老师走走,跟着老师一起走走一起走走走。通过活泼的律动将幼儿引入到活动当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紧接着我会给幼儿播放一首歌曲《妈妈的吻》。通过这样的一首温馨的歌曲启发幼儿进行自由表达母亲的辛劳付出,激发起幼儿对于母亲的感恩和热爱。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幼儿说出歌曲表达的含义和内容,既引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倾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同时又顺理成章地揭示活动主题,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热情、投入积极的参与。
歌曲: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
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
过去的时光难忘怀,难忘怀;
妈妈曾给我多少吻,多少吻;
吻干我脸上的泪花;
温暖我那幼小的心;
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
(二)出示挂图,教学儿歌
通过以上的导入,顺利进入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妈妈的小帮手。通过出示挂图,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发展幼儿的表达力。既符合了大班幼儿的心理特征,也符合纲要中的基本要求——全方位的发展幼儿的能力。通过一些列启发性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养成从小认真听读的好习惯。
(三)幼儿讲述,迁移内化
通过前几个环节幼儿已经对本次活动的内容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为了加深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我设置了讲述环节,启发幼儿各抒己见,怎样才能当好妈妈的小帮手。本环节加深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幼儿认识到父母的辛苦和伟大,从小养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好习惯。
(四)表达感恩,领域渗透
妈妈给我们做了那么多的事,妈妈是不是很爱我们呀?那小朋们爱不爱妈妈呀?那想不想给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呀,站在前面给大家说一说,好不好?通过这样的提问,启发幼儿学会去感恩自己的母亲,体会母亲的不易。紧接着我会讲本次活动延伸到家庭当中,引导幼儿将对母亲的感谢话画到纸上,回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并且帮助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实现多领域渗透的同时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六、说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特别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因此活动延伸必不可少。我采用家园合作的方式进行延伸,请小朋友回去帮自己的爸爸妈妈做家务。
15.大班语言领域课程 篇十五
【摘 要】翻译学与国际传播语言学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两者都涉及语言和文化等要素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活动,在学科定义、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法等多方面均有一定的相似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融合。本文拟通过对翻译和传播活动过程的分析,探讨翻译学与国际传播语言学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两门学科因其关注面的相似性,存在多元交叉的现象,由此为二者互相借鉴先进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定依据。探寻翻译学与国际传播语言学研究之交叉领域,明确两者独立与交叉的部分,也有利于在相互借鉴的同时明确学科界限,保持各自的学科特色。
【关键词】翻译学 国际传播语言学 跨学科 传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37-03
一、引 言
翻译学(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学科名称,1972年首次由美国翻译家霍姆斯(Holmes, J.S.)提出。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被看作是“新学科的创建宣言”(Munday,2001:4)翻译学创建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与多学科联系紧密的综合性学科,中外学者从不同领域以各异的视角进行过翻译研究,比如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文体学、哲学和美学等。国际传播语言学研究的是国际传播语言,概括而言,它是“一门由语言学、传播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交叉渗透、协同互补而形成的学科。”(童之侠,2005:2)翻译学与国际传播语言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因涉及语言等要素在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研究的诸多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
在Mona Baker编著的《翻译研究百科全书》(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中,编者明确指出“Indeed, the various methodologie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s borrowed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adapted and reassessed to meet the specific needs of translation scholars.”(Baker,2004:279)(实际上,从不同学科借用的各式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正日益被翻译界学者所采用和再评价,以满足其特定的需要。)(笔者译)这表明,翻译界在广泛地汲取其他学科的有益养料。而大量的跨学科研究证明,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与交融无疑能为其自身的发展拓宽领域,开阔视野。探寻翻译学与国际传播语言学研究之交叉领域,更能让我们明确两者独立与交叉的部分,从而有利于明确学科界限,保持各自的学科特色。
二、翻译学与国际传播语言学研究领域概述
1.翻译学研究领域
在霍姆斯的翻译学科蓝图中,翻译学分为纯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国内翻译研究中,曹明伦教授绘制的翻译理论定位图将翻译学划分为翻译理论、翻译史和翻译批评三个学科范畴。其中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和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是翻译理论的两大类型。在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中,纯翻译理论关注的是翻译的本质、原理、标准、原则、目的、任务、功能和过程等;应用性翻译理论关注的是翻译的策略、方法、技巧、教学、文体翻译、同声传译、译员培训和机器翻译等;在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中,有如下四个研究方向:①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对翻译问题进行的理论研究;②对受制于各种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翻译现象的研究;③把翻译作为或视为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目的行为的研究;④对译作在目标语文化中的接受、传播、影响、变异等状况的研究。(曹明伦,2007:188)在上述的研究领域中,很多理论和研究方法,特别是纯翻译理论和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的关注面与国际传播语言学有所交叉,下文将进一步阐述。
2.国际传播语言学研究领域
国际传播语言学研究国际之间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活动中,语言使用的状况、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涉及一个重要的学科——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李苓,2002:8)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研究;理论模式研究、传播内容研究、传播类型研究、传播的功能和效果研究等。(同上,9-11)在上述的研究领域中,传播内容研究关注涉及语言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传播的功能和效果研究往往也涵盖媒介、意识形态对传播的影响、传播效果的研究等,这些均是翻译研究关注的对象。
三、翻译学与国际传播语言学交叉领域举隅
1.从翻译学和国际传播语言学定义看交叉
自翻译现象产生以来,人们给翻译下了很多定义,翻译的语言学派、文艺学派和文化学派等各有自己的阐述,其实,翻译作为一项实践活动而言,就是“把一套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所负载的信息用另一套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创造性文化活动。它包括语际翻译、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曹明伦,2007:186)这一定义概括了翻译的多种定义,借用了雅各布森对翻译的三类划分(语内、语际和符际翻译),较为全面且接近翻译的本质。
翻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翻译,笼统地讲,“翻译学就是研究翻译的科学。”(谭载喜,2000:7-12)或曰“翻译学正是以跨文化的语际交流与传播为研究对象,又系统综合语言学、文艺学、符号学、文化学、心理学和思维科学诸学科的知识而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的学科。”(吕俊、侯向群,2001:13)
国际传播语言学是“一个含有许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的有机整体,是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为研究方法,运用语言学、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成果来解释、研究国际传播语言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学科。”(童之侠,2005:2)而作为国际传播语言学中重要理论来源之一的传播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李苓,2002:9)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均是国际传播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覆盖了符号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文学和民族学等诸多学科。
上述对翻译学和国际传播语言学的定义见仁见智,各有特点。比较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翻译是表达信息的创造性文化活动,翻译学在研究跨文化的语际交流和传播过程中,势必要涉及传播学的诸多概念。其中翻译定义中一些关键词如“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信息”和翻译学定义中“跨文化语际交流、传播”等等都是国际传播语言学高度关注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译的本质乃是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这就说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是两门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与此同时,二者定义反映出来相关的学科如语言学、符号学等也高度重合,这说明它们的理论来源和研究的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互相交融。
2.从翻译和传播的过程看交叉
翻译是一种在跨文化语境中实现的复杂活动,不考虑翻译活动发起人和赞助商等因素影响,其过程可简单概括如下:首先是原作者创作原作的过程,其次是读者阅读原作的过程,若有读者萌发了发起翻译活动的意愿,则完成了翻译活动的准备阶段;当读者将自身的身份转化为译者,对原作带有翻译目的进行细读时,译者便开始了翻译;译者完成了翻译,译作以某种形式如书籍、影像等进入到目的语读者的视线,直至目标语读者阅读译作,如果不作翻译效果的研究,一个不考虑“前因后果”的翻译活动便得以完成。
再看传播的过程,根据布雷多克对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进行的扩充,信息的传播过程涉及七个方面的内容:①谁(who),②传播什么(says what),③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④向谁传播(to whom),⑤在何种情况下(under what circumstances)⑥传播的目的是什么(for what purpose),⑦效果如何(with what effect)。(邵培仁,2000:47)
在传播学的相关概念中,笔者认为,信息可以理解为“说了什么”,包括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信源指的是信息的传播者;信道就是信息的传播渠道;而信宿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就是信息到达的目的地。传播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系统,并非单向的信息传递,是可以反方向研究的,比如信息的反馈也属于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为信源与信宿架起一道桥梁,使其形成动态循环的模式。
从以上对翻译和传播的过程描述中,我们能看到两者有着及其相似的要素:都有信息的发出者(原作者V.S.信源);都有信息的形成过程(原作创作V.S.编码);都有信息的传播渠道(译作形式V.S.信道);都有信息的接受过程(目标语读者阅读译作V.S.译码);都有信息传送的目的地(目标语读者V.S.信宿)。因此,相应的两门学科在分析上述问题时完全可以相互借鉴,比如翻译的过程为:原作者→原作→译者→译作→译作读者;借用传播过程的要素,翻译的过程可以扩充为:原作者→编码→原作→译码→读/译者→编码→译作→译码→读者。
上述过程借鉴了吕俊教授描绘的翻译过程图,结合传播过程,反映出翻译处理信息的过程与传播过程的高度相似性。其中原作者将信息进行编码,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形成原作,原作在读者那里被译码为可接受的信息,而读者在接收到信息后又转化为了译者,成为了新的一轮信息的发出者。这一过程表明了两者的模式有重合之处。我们可以将翻译看作“是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吕俊、侯向群,2001:3)Ian Mason 教授也指出笔译和口译都是传播交流的活动(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are acts of communicating.)[1]同理反观传播过程,信息传播涉及跨文化和跨语际时,往往就是通过翻译来实现交流的。国际传播语言学中探讨的语言转换问题,其实就是翻译问题。从这个层面我们可以说,翻译学和国际传播语言学各自可以从对方的研究中探寻新思路,二者并非一个是另一个的附属或分支,而是有着交叉互补的共生关系。
3.从研究内容看交叉
翻译学的跨学科性质决定其研究的高度综合性,国际传播语言学作为研究国际传播过程中语言现象的交叉学科也具有综合性。其他特性如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等也有共同之处。而二者的研究内容在诸多方面都不谋而合,以下进行简要的比较:
(1)皆关注信息的发出者
翻译研究中,原始信息的发出者是原作者,而原作读者在转化为译者后又成为了新信息的发出者,他们都是翻译研究中的主体,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原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写作风格等有所了解,有助于翻译其作品。而对译者的研究也能探寻翻译的过程、目的和策略等,从而进一步找出翻译活动的规律。
国际传播语言学中,信息的发出者是信源,是研究的“谁传播”的问题,“指的是传播者或信息来源,负责信息的采集、整理、制作和传递。”(李苓,2002:32)人际传播讨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组织传播讨论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传播讨论信息通过媒介向群体传播的过程;而国际传播讨论跨国际的信息交流,这与翻译联系最为紧密,二者都致力于传递不同文化间各异的信息,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2)皆关注信息的传播渠道
翻译研究中,研究传播渠道,笔者认为,就是研究信息以何种形式所承载,比如声音形式、文字形式、影像形式等,我们可以将口译的研究看作是声音形式的信息传播,以书籍、网络等为媒介的翻译是笔译的研究,而影视作品的翻译是以影视作品为媒介的。
国际传播语言学中,传播渠道是指“传受双方借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李苓,2002:183)在传播学对传播渠道的两类划分中,人际传播渠道关注人的感觉器官传递接收信息的过程;而大众传播渠道传播功能更强,能让更广大的受众接收信息。通过不同传播渠道进行的两类信息交流各有特点,比如人际传播可以借助肢体语言等非言语符号传递信息,是双向的交流,有现场感,传播速度慢但信息反馈较快;大众传播比如借助广播、电视的传播相对程式化,现场感不强,信息反馈较慢。以上理论可运用于如下研究中:口译过程中译员的语气声调,肢体语言等对口译质量的影响;受众对各种形式翻译的接受和反馈等。
(3)皆关注信息的接收者及其反馈
信息的接收者,作为信息到达的目的地,在翻译研究中体现为译作读者。可以说,他是翻译活动的终点站,同时又是信息反馈的起点站。翻译研究从来就没有忽视过对这一环节的研究。早在鲁迅的翻译观中就有所体现,他把译作读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丙,有识字无几的。”而甲类读者是他定义的精英读者,也就是韦努蒂的读者即“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分子”[2]不同的读者对信息的接收和反馈有所不同,因而采取的相应翻译策略也会有所区别。在翻译界,对受众的分析在接受理论中颇受重视。
国际传播语言学认为,传播内容的接受者诸如观众、听众、读者等身兼传播者和受传者双重角色,受众因为知识结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不同对传播内容会有不同的要求。而受众除了被动接收信息外,还具有能动性,受众对信息的态度也因为能动性的体现或“赞成、同意和拥护,或反对、否定和拒收。”(童之侠,2005:42)从很大程度上,受众的反馈也在影响着传播者对传播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在翻译研究中,适当考虑受众的需求,也能帮助译者遴选所译内容,调整翻译策略,关注读者的反应,从而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了解两门学科中相似的受众研究,能让各自的研究更为完整和系统化。
另外,翻译学和国际传播语言学皆关注信息传播过程的噪音和控制研究,比如影响翻译的各种干扰现象;传播学的经济控制研究、自我控制研究和翻译研究中的赞助人,意识形态的研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两者都进行效果研究,比如探讨译作的接受和传播效果等,研究内容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多元交叉的现象,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翻译学研究跨文化跨语际的翻译活动,国际传播语言学研究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活动,二者在研究领域、概念阐述、研究内容、相关术语方面有着大量的相互借鉴和多元交叉的现象,建立起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借鉴相互的先进研究成果,能为各自提供更为全面的研究方法,更为新颖的视角,使两者在相互交融的领域能够互动互补,互惠互利,更为清楚地阐述本学科的相关问题。
【注释】
1 引自Heriot Watt 大学教授Ian Mason 于2007年6月25日在四川大学“翻译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高级讲习班(Workshop on “From Theory into Practice in Translating, Interpreting and Training”)之授课内容
2 此处关于鲁迅和韦努蒂对受众的分类引自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2007年5月22日在四川大学所作相关专题讲座内容
参考文献
1 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2 李 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 吕 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 童之侠.国际传播语言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7 王 宏.对当前翻译研究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J].上海翻译,2007(2):4
8 许 均.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9 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