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策划书

2024-07-14

新闻--报道策划书(精选7篇)

1.新闻--报道策划书 篇一

国考再升温

民院学子如何理智应对新政策?

学号:011240534

姓名:李翀

一、报道主题:《国考报名热度不减

民院学子如何理智应对新政策?》

二、报道背景:10月15日,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报名,每年一度的“国考热”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今年国考政策的调整更是成为公众和媒体不断探究的问题。我校作为一所地区性民族高校,每年参加公务员考试同学都占有很大比例,近段时间,在校内出现了多长公务员讲座,且每场讲座都座无虚席,听讲的同学源源不断,校外图书馆公务员考试资料几度脱销。在整个公务员报考人数将迪的大环境下,我校学生参与国考的热情却没有降温。

三、新闻报道的目的、意义和目标:

1、目的:本策划旨在通过报道我校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相关新闻信息,分析报考形式,具有针对性的深度解读国考新政策对我校这种地方性民族高校的影响。

2、意义:每年的国考对于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都是一块大部分人都想去尝试的蛋糕,而国考也是独木桥,千人择一甚至万人择一的情况屡见不鲜,作为我校的大学生,该怎么清醒、理智、聪明的应对国考,更是我们英爱去考虑的一个问题。

四、新闻报道的范围和重点

针对我校2015年国考报名情况,进行数据调查,分析数据的变动情况,进行大量采访,探求今年国考热度的原因,尤其是国考新政策对于我校报考学生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五、活动开展 :

1、报道方式:前期进行数据调查,分析数据变动

对报考2015年的同学进行采访

采访法学院研究公务员考试的资深老师以及已经考取公务员的校友进行采访。让他们对政策进行解读,并提出合理建议。

2、刊发设想:综合校园报纸、新闻网、电视台、广播台、新媒体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报道。网络和新媒体侧重政策和消息的实时推送更新,电视侧重采访和报道报名情况。广播的报纸侧重深度解读。

3、媒体选择:院报、广播台、电视台、新闻网、新媒体

六、活动中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1、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尤其是前期的数据调查和分析。以及资料的查找

2、提前联系好接受采访的专家、相关部门和人员等。

4、本次采访需要分小组进行,针对不同地点分配,七、活动的资料参考:主要来源于人民网,央视等主流媒体,以及凤凰网等权威媒体来源

2.新闻--报道策划书 篇二

1 新闻策划的内涵

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遵循新闻规律, 围绕一定的目标, 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 发掘已知, 预测未来, 着眼现实, 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策略, 以求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 包括构思、设计和开发等系列步骤。现代报业中, 策划是最能体现编辑业务水平、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 不仅可以催生出一组高质量的稿件、几块别出心裁的版面、吸引一批新的读者, 而且还可以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 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伊拉克战争期间, 由于当时关于战争现场的正面报道绝大多数由新华社提供。《解放日报》的新闻策划从侧面报道了两篇文章, 一篇是《远望家乡伊拉克》, 内容主要是报道了在中国中医药大学学习针灸的伊拉克青年萨法;另一篇是《进出巴格达》, 报道了在枪林弹雨中的著名凤凰卫视战地记者闾丘露薇。两个小主题却更能牵动读者的心弦, 打造了一个与直播不一样的独家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新闻媒介传播者在客观世界无数的事实信息中突出处理某些信息, 从而使受众更倾向于关注和思考传媒。

2 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2.1 新闻策划是新闻媒体引导大众舆论的重要手段

新闻策划, 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表现和运作方式,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新闻资源, 达到最佳的新闻宣传效果,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一般来讲, 新闻策划可以使新闻更具有预见性和干预性, 能够更深刻地引导舆论。一方面, 新闻策划是对新闻资源的统筹运用。虽然新闻存在的前提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策划的灵魂在于创新。通过对新闻报道活动各个环节的精心策划, 从而达到优化传媒形象, 提高传播质量, 满足受众需要的目的。尤其是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 2012年的奥运会110米栏, 中央电视台就在比赛之前就做了精心的策划, 解说稿也准备了4份之多, 而最终刘翔倒在栏前, 央视主持人的动情解说感动了全国所有的观众, 如果没有策划, 很难会有这样的效果。

2.2 新闻策划是创新内容、寻找新闻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途径

新闻策划使新闻报道的主题更加鲜明, 尤其是重大题材通过策划达到共识后, 便可以尽快确定报道主题, 并对报道提出具体要求, 这样的新闻报道会更加有效, 因此新闻媒体的重要性越来越收到重视。新闻媒体的策划要做成功, 必须突破原有正常的思路和模式, 以一种更加出奇的方式吸引观众眼球, 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积极寻找新闻资源最优配置的新形式、新方法, 并透过创新来实现。在激烈的竞争中, 缺乏创新意识和策划能力的传媒, 将很难吸引受众的眼球。在新闻报道策划中, 往往创新的含量越高, 策划的水平就越高。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好题材没有写足, 而一般性题材却做了重要报道, 以至于题材优质劣用或小题大作的现象。新闻策划则可以有效避免该问题的出现, 通过集体策划, 使客观存在的新闻能做到优质优用, 在新闻策划组织上也比较合理, 如一些重大新闻题材都可以在人力安排、采访分工、发稿顺序上做到合理安排, 促进新闻报道的含金量的提高。

2.3 新闻策划有利于充分挖掘新闻资源, 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高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突发性事件明显增多。新闻策划是能够极大地开拓和有效地利用新闻资源, 这不仅可以敏锐地看到眼前发生的事实, 而且可以了解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 更能通过策划让受众者回忆过去发生的历史, 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已有信息的把握, 能对新闻资源的发生、发展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充分的挖掘。

2.4 新闻策划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

新闻策划的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功能, 既是在新闻传播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把大众传播媒介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 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新闻传播逐渐以尊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为目标的精神境界。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唤醒了媒介的受众和受众市场意识, 使媒介转变为主要看“受众需求”的“市场”传播模式。由于新闻策划的活跃, 新闻媒体在弘扬社会主义文明上起到了积极地作用。现在很多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 事先都要做好具有动态性、宏观性和学术性的策划, 从央视的走基层报道中, 他们通过精心的蹲点策划, 写出了许多反应社会第一线的稿件, 比如《开往春天的校车》就帮助当地解决了校车司机的困难。总的来说, 新闻策划在反映公众舆论, 维护公众利益, 扬善抑恶、助人为乐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3 结语

3.电视新闻报道要注重策划 篇三

对一档新闻节目来说,策划可以说是推进节目不断创新、不断出彩、提高收视率、得以维持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进行一档节目的策划呢?

以包头新闻综合频道主打节目《包头新闻》为例,近几年恰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金融危机”、包头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等重要年份和重大事件,《包頭新闻》适时策划了《我和草原迎大庆》、《改革开放30年见闻录》、《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鹿城迎奥运》、《保增长、促发展》等一系列子专栏,避开会议报道的模式,派出多路记者,通过记者体验式采访、专访等形式,从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或者某一个企业等社会方方面面的成员作为切入点,从离老百姓生活最近的地方入手,对他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愿望以及他们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好的经验、做法都做了深入报道,政策上紧跟时政脉搏,表现手法平时生动形象,不仅达到了宣传效果,而且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要注重时效性和贴近性,围绕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上提炼“独家视点”,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2010年冬季供暖时,针对很多老旧小区供暖不畅通的问题,包头电视台《直播包头》专栏推出了《宇航跑供暖》这一小版块,主持人宇航的手机成了供暖热线,老百姓一遇到家里暖气不热的问题,就打电话找宇航。据了解,整个冬天,《宇航跑供暖》解决了上百家用户的供暖问题,解决率达到98%,有效提升了专栏知名度和收视率。

以一条新闻来说,一条新闻要想出彩,也必须经过前期策划。新闻采编记者一旦发现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只要决定报道,就要考虑如何选择角度,如何挖掘素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组织报道等。那么如何作好一条新闻的策划呢?

首先,要搜集足够信息,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需要报道的新闻题材和媒体的特点,制定最能接近事物本质、最有冲击力和感染力、最有希望达到预期目标的报道方案。但在制定报道方案以前,最重要的是调查研究。要事先摸底,搜集与报道有关的各方面资料,对需要报道的事件做全方位的了解,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报道计划。这种调查研究,既需要平时的信息积累,也需要临时的突击调查。笔者创作的《科技助力我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新闻报道于2011年1月份在《包头新闻》中播发。这篇报道是笔者在进行了充分的前期策划后完成的。最近几年,低碳这一词越来越热,而包头是众所周知的重工业城市,工业污染是城市污染的主要因素。笔者仔细阅读了包头近几年在治理重工业企业污染方面的相关文章,并到科技局了解他们在企业节能减排方面给予的扶持政策,再加上几年来工作经验的积累,最终构思出了新闻的大致轮廓:以包头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打造新型产业两个方面来进行支撑,分别找一个典型例子进行切入。再配上同期声和记者现场,有点有面的将科技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做了说明,鼓励更多的企业依靠科技改进技术,节能减排,为打造低碳经济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其次,要抓住要害环节,找准新闻点。基本材料到手以后,就必须过滤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找出其中最关键的一些问题,仔细分析研究,理清头绪,直奔要害部位,确定新闻点。笔者认为,这个“新闻点”不仅要准确,还要有看头!最基本的就是要“讲故事”,将一个枯燥的新闻点策划成一个符合老百姓欣赏习惯的“故事”,让老百姓自然想看,爱看。例如内蒙古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板申气村的三件新事儿》,就是以包头市土右旗板申气村广大村民致富增收的三个渠道作为故事实例,让主持人带领观众一起体验板申气村村民在村干部带领下致富增收的喜悦心情和坚定信心。经过这样策划,这条新闻就变的有意思多了,不仅有力突出了主题,观众也更容易接受,更能看懂。

再次,精品还靠精作。好的策划方案只是新闻策划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能否真正成功,还得需要众多部门通力配合、共同完成。从采访到写作,从标题制作到拍摄安排,从后期配音再到剪辑画面,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字句,都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马虎。因此,就必须对编辑记者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策划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必须植根于社会生活。因此除了要求编辑记者具备良好的理论修养、政策水平、知识面、写作能力、事业与奉献精神等外,还要求他们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动向,并且要具有组织调度和联系协调的能力。

4.新闻--报道策划书 篇四

2010广州亚运会新闻报道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广州亚运,不一样的亚运。

二、活动宗旨: 宣传在广州亚运会的特色

三、活动时间: 2010年x月x日

四、主办单位: X X

五、活动简介:广州亚运会的特色是在于藤球、武术、以及非奥项目:台球、保龄球、高尔夫球、卡巴迪、国际象棋、空手道、橄榄球、藤球、壁球、软式网球、武术(特色项目)等11项和非奥运项目体育舞蹈、龙舟、滑轮、板球和棋类项目中的围棋、象棋共6个项目将首次列入广州第16届亚运会。

六、活动内容: 一)前期准备

1明确活动负责人,分配成员任务。

2.确定展览时间、地点,规划展览布置,购置展览所需物品(打印条幅,印制海报、资料,展位布置所需物品等)。3.确定现场解说员,熟记解说稿。

4.在媒体、展览地点发布展览信息,积极宣传。

(二)活动进行

1.布置展览,组织观众有序参观。2.专人现场进行讲解。

3.观众主动索取科技亚运的介绍资料。

3.进行大型观众签名活动,保证注意科技环保,响应节能亚运理念,注重环保低碳生活。

(三)活动总结 1.整理活动现场。

2.总结活动的效果,撰写活动报告。3.经费确算上报。

范例二:

2010广州亚运会新闻报道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广州亚运,不一样的亚运。

二、活动宗旨: 宣传在广州亚运会的特色

三、活动时间: 2010年x月x日

四、主办单位: X X

五、活动简介:广州亚运会的特色是在于藤球、武术、以及非奥项目:台球、保龄球、高尔夫球、卡巴迪、国际象棋、空手道、橄榄球、藤球、壁球、软式网球、武术(特色项目)等11项和非奥运项目体育舞蹈、龙舟、滑轮、板球和棋类项目中的围棋、象棋共6个项目将首次列入广州第16届亚运会。

六、活动内容: 一)前期准备

1明确活动负责人,分配成员任务。

2.确定展览时间、地点,规划展览布置,购置展览所需物品(打印条幅,印制海报、资料,展位布置所需物品等)。3.确定现场解说员,熟记解说稿。

4.在媒体、展览地点发布展览信息,积极宣传。

(二)活动进行

1.布置展览,组织观众有序参观。2.专人现场进行讲解。

3.观众主动索取科技亚运的介绍资料。

3.进行大型观众签名活动,保证注意科技环保,响应节能亚运理念,注重环保低碳生活。

(三)活动总结 1.整理活动现场。

2.总结活动的效果,撰写活动报告。3.经费确算上报。

范例三:

2010年广州亚运会新闻策划

一、主题阐释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史歌,恰是各路英雄的存在,才使得人类的历史变得多姿多彩!对于一项大型的体育运动盛会来讲,亚运会同时也是1个英雄聚生的盛会!人们为英雄喝彩,为英雄欢笑,为英雄堕泪!这从1个方面反映出了一种遍及的社会心态:那就是巴望英雄、呼唤英雄,将实现美好社会的心愿寄托在英雄的身上。毋庸置疑,对英雄的宣扬会提升人们的社会不雅念和品德情操,这对建设和谐社会也是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的。所以,我们借亚运会宣扬英雄情结,既是举办“运动”的盛会,也是举办“精神文化”的盛会,而这一场盛会,自始至终都是“英雄的盛会”!

二、新闻策划主题

1、主旨 向受众展示一场运动盛宴,展示广州的魅力,提升中国的形象。

2、要求 完整地全方位地报道广州亚运会及发掘其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

3、目标 将2010年广州亚运会盛事完整地全方位地呈现给受众。向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展示亚运会的盛事和中国的形象,特别是广州的发展。

4、层次 从09年12月份到亚运会结束之后的2010年12月份的一年时间里,分亚运会前期、中期及后期策划进行系列报道。

5、规模 把这次广州亚运会当做第二次北京奥运会来报道。

6、时空 报道时间从09年12月份到2010年12月份,报道空间从广州到全国到全世界,报道对象从参赛者到志愿者到普通市民。

三、主体内容

1、亚运会场馆及亚运村建设

2、亚运会交通方面

3、亚运会文艺活动

4、亚运会售票及旅游.商业情况

5、广州市政府政策

6、志愿者 亚运会期间报道

1、开幕式报道

2、赛事报道

3、专题报道

4、工作服务人员报道 亚运会之后的报道

1、亚运会场馆及亚运村

2、广州各方面

3、满意度调查(民众、观众、参赛人员及媒体等对亚运会的满意度)

4、亚运会经济的报道 5、亚运会总结

四、亚运志愿者形象大使 1.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2.网易创始人兼总裁丁磊 3.歌手李宇春

4.台湾人气偶像团体棒棒堂成员王子(邱胜翊)、超克7成员毛弟(邱翊橙)

五、报道总结

1.亚运会报道总体进行描述 2.整个报道进程总体描述 3.报道的组织结构描述与分析 4.工作流程设计 5.亚运会给我们的启示 6.亚运会报道的体会和感受

范例四:

一.背景分析

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广州是中国第二个取得亚运会主办权的城市。北京曾于1990年举办第11届亚运会。广州亚运会将设42项比赛项目,是亚运会历史上比赛项目最多的一届。广州还将在亚运会后举办第十届残疾人亚运会。

2004年3月共有四座城市申办亚运会:广州、吉隆坡、首尔、安曼;但之后其他三个申办城市相继决定退出竞逐。2004年7月1日,亚奥理事会宣布广州获得第16届亚运会主办权。

广州亚运会会徽于2006年11月17日在广州孙中山纪念堂隆重揭晓,以广州的象征——“五羊雕像”为主体轮廓设计的图案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

除了有28项奥运会比赛项目,该届亚运会还有14项非奥运会项目的正式比赛项目,其中包括新增设的围棋、武术、龙舟、藤球、板球等中国传统项目。

2010年广州亚运会设三个协办城市,是东莞、佛山和汕尾。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在广州海心沙岛进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主题--------------水。

二、新闻策划主题

1、主旨:向受众展示一场运动盛宴,展示广州的魅力,提升中国的形象。

2、要求:完整地全方位地报道广州亚运会并发掘其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

3、目标:将2010年广州亚运会盛事完整地全方位地呈现给受众。向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展示亚运会的盛事和中国的形象,特别是广州的发展。

三、主体内容

亚运会报道(2010年11月12日—11月27日)

1、开幕式报道

借鉴北京2008奥运会的媒体流程的成功经验,并且创出我媒体自身特色,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全方位报道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为受众带来全新体验。一.开幕式整体情况的报道。

二.开幕式观众的反响及当地市民的反响。

三.开幕式当天,广州各地商业、经济、工作及教学等方面的影响。四.开闭幕式导演及创意团队的报道。

2、赛事报道 广州亚运会比赛项目有:田径、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水球、射箭、羽毛球、棒球、篮球、拳击、皮划艇、自行车、马术、击剑、足球、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蹦床、手球、曲棍球、柔道、现代五项、赛艇、帆船、围棋、射击、垒球、乒乓球、跆拳道、网球、铁人三项、排球、举重、摔跤、保龄球、台球、板球、体育舞蹈、壁球、武术、藤球、橄榄球、轮滑、空手道、卡巴迪、高尔夫球、龙舟。相比与之前的亚运会,新增了围棋、武术和龙舟这三项中国传统项目。一.各种常规比赛基本情况的报道。二.赛事热点的报道。

3、专题报道

一.对各类运动员进行访谈。

二.对教练员进行访谈。

三.对金牌运动员进行访谈。

4、工作服务人员报道

一.志愿者团队的报道。

二.安保团队的报道。

三.媒体工作人员的报道。

四.后勤人员的报道。

5、游客及观众报道 一.现场观众满意度的调查报道。

二.来粤游客对亚运会的认知程度的报道及对广州各方面的满意度。

三.社会各阶层人民对亚运会关注程度及祝福的报道。亚运会之后的报道(2010年11月28日—12月末)

1、亚运会场馆及亚运村 一.亚运会后场馆的再利用情况。二.亚运村的再利用情况。

2、满意度调查

一.民众,观众,参赛人员及媒体等对亚运会的满意度。

3、亚运会总结

一.对亚运会主办相关领导的整体评价和总结。二.对亚运会各方面的得失进行总结。

5.关于新闻报道策划 篇五

一、选题策划的价值定位

从策划学角度看,所谓策划,是指以既定目标为起点,根据有关信息的分析,制定策略以及具体实施细节,以求目标之实现;它还包括对实施结果之评估,以备今后策划作参考等意义。策划一般由策划者、策划依据、策划手段、策划对象、策划效果评估等因素构成。

深度报道的特性,决定了它首先是一种深层次的新闻挖掘。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记录或叙述,还必须探究这一事件的原因、结果甚至未来的趋向。这是深度报道必须进行选题策划的基本前提。除此以外,选题策划还以最佳效果为出发点,寻求符合自身价值定位的特质。在我看来,深度报道除了通常所说的新闻五要素之外,其“价值”特质还包括:

1、事实的独特性。新闻对于受众来说,存在一种“新奇律”,越是个性独特、超出人们的经验范围,其吸引“眼球”的兴趣就越是浓厚。尽管这可以在逻辑上被归类,但它不是过去事件在平面上的重复,必有其量的积累的显著性,特别是超越常规的突进性。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或问题可能改变某些地域、人群的处境,留下事物发展的新记录;

2、关注者范围广。即深度报道所关注的对象,通常对社会具有广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们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唤醒人们的良知,或者容易激起人们的共同兴趣。它的受众不以地区衡量,而以国家乃至全球的尺度来衡量;

3、对未来的影响力。深度报道中的事件除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影响,还对现存体制、规范、秩序构成冲击,引起社会对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反思;

4、重复性宣示。所谓重复性宣示,“是指最新报道中的重要内容或部分内容是对过去报道的重复。这种重复不是疏忽所致,而是故意所为,意在明确宣示一种意图,其新闻眼不在事实的最初发生,而在已经发生的事实被延续这一时间点上,因为这个时间点的社会背景是新的。”[1]

深度报道在本质上是一种“视点新闻”,而从选题策划角度看,它的实现又有赖于“视点”的发现和“视点”的定位。前者主要表现为题材的甄别和发掘问题,后者主要是对题材的处理和思维方式问题。这里分别作出回答:

(一)“视点”的发现

即新闻源(信源)的发现和寻找。一般来说,深度报道的新闻源,可以从以下途径考虑:

第一类是影响全局的突发事件。它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人心,是记者们的遭遇战。如伊拉克战争报道、自然和社会灾难、政变等。

第二类是历史性事件的开始或终结。它有里程碑意义,具有时代的标志性。如香港回归、修改宪法。

第三类是例行的重大会议或活动。这类会议或活动,通常依据多数原则或国际准则决定政治、经济、社会大事,程序性强。如国内的“两会”、国际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重大庆典等。

第四类是被舆论炒热的社会“焦点”。其原因和结果往往扑朔迷离,引起受众广泛注目。如政治明星的绯闻、各种“非人道”事件。

第五类是具有潜在价值的“冷点”。“冷”与“热”是相对的。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命运故事、一些“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等等,尽管不太受人关注,但如果记者潜得下去,进行观察和思考,就能从“冷点”中发现新闻“亮点”,并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

第六类是综合反映目前一系列相关事实,形成综述、系列报道、述评性报道。如以、巴冲突、西部大开发等等。

“视点”的发现,要求记者具备高度的敏感和洞察力,特别是对具有重大发掘价值的题材的鉴别力。总体上看,“视点”的最终形成,是由题材的质量、记者思想的穿透力、受众的关注度三者合力地凝聚而成。

(二)“视点”的定位

根据记者的经验,“视点”的策划和定位主要有以下一些思维方式。

一、消息延伸展开视点。深度报道的选题多数是媒体报道过的,确切说是从消息中延伸而来。在日常报道中,由于时间、体裁所限,一般的消息报道做得不深、不透,甚至只是一语带过,这就为深度报道留下二度开掘、组合的空间。

二、新闻捆绑凝聚视点。深度报道的本意在于延伸人们对某一问题、事件的多重认知,因而围绕某个问题、事实作多点、多侧面报道,便能拓展人们的感悟和认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新一代深度报道要摆脱“深”而不“新”的尴尬,以记者分头“抢”新闻,然后在某一主题下构成版块式的新闻组合,是一个办法。其模式是:主要版块是受众喜爱的最新消息的集纳,构成对一个个新闻事件或现象的叙述和记录,体现新闻的本意,至于言论、访谈、相关事件链接、背景资料等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把这个核心做深做透,形成主要版块的必不可少的补充。

三、重大题材预设视点。策划本身就有主题预设的含义。对于一些预先可知的重大事件,如奥运会、三峡发电等,这些事件是有大致日程安排的,记者就可以在“视点”到来之前,提早收集材料、进行采访,形成一整套报道预案。以《北京晚报》“每日视点”为例,国庆50周年报道,“每日视点”提前9个月就动手了,一组老照片、一个《寻找开国大典历史瞬间的人》的倡议,引起北京人的热烈响应,热线电话铃声不断,热心读者亲自送来照片,一个新颖别致的创意把50周年国庆的喜悦与激动早就播撒进读者的心。读者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也使整个报道不断被新的事件和活动引向深入。[2]

四、再度发掘创新视点。现代传媒竞争激烈,要寻求“独家新闻”已是奢望。而新闻理论又表明,二度开掘新闻源,从而形成独家视点和思考则同样可以体现“独家新闻”。一个成熟的栏目应该建构自己独特的反映世界的视角,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新闻中的新闻。《杭州日报》推出的专事深度报道的视点新闻版曾再度挖掘嘉兴本地新闻,发表《怎么,猪也要吃兴奋剂?》,反映的是当地有一个地方40余人发生食物中毒现象,经公安部门侦察,是因为吃了米粉后中毒的。当地媒体也作了报道,但仅此而已,原因没有深究,似有难言之隐。“视点”记者了解到,原来这种米粉掺了一种叫“瘦肉精”的兴奋剂,这是不法份子添加在猪饲料里的。记者觉得这是关系到百姓菜篮子的大事,马上前往嘉兴采访,公安部门证实了这个事情,同时得知,这种饲料是萧山某厂生产的。于是记者又到萧山暗访,弄清基本事实后,又走访了有关专家,清楚了“瘦肉精”是怎么一回事,对人体有怎样的伤害。这篇围绕“瘦肉精”为中心的报道出来后,引起了老百姓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浙江媒体的新一轮热炒。

五、逆向思维生成视点。媒体跟紧“热点”,符合人的正常心理,但“跟紧”不是盲目爆炒,仍必须抱着审视、冷静、客观的心态去分析沉潜其中的意义。所以新闻界提倡“热新闻”之中 “冷思考”,才可能避免因短期行为,而失去新闻的本真。以伊拉克战争报道为例,媒介对事件的“随动”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热情而迷失判断的方向,以至受众在海量的信息和媒介的失真报道前无所适从,这就客观上会造成媒介公信力的下降。深度报道的本质也告诉人们,惟有从正、反两方面告知实况,并有足够的理性和智力判断事态走向,这样的“视点”才可能是深刻的,并且会引起受众的更深入的思考。二、一个公式:选题策划的操作模式

选题策划有没有规律可遵循?显然是有的。我们承认,新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选题策划也是不断投入智力的创造性过程,但我们也认为,由于新闻运作有一定的程序性,事物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某种新闻理念的支配下,倘能形成一种对策性的操作模式,必然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大有裨益。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总结选题策划的“公式”就显得无可厚非了。

深度报道的内容和价值的定位思考,决定了它有一整套有别于常规报道的操作套路:从内容上看,一篇深度报道不仅要求一个新闻作品的新闻题材、新闻角度和新闻主题能够推陈出新,而且对新闻角度和新闻主题有细化和深化的要求;从形式上看,深度报道通常是一种版块式的新闻组合(独立文体深度报道和组合文体深度报道只是在组合的方式上有差异),它一般都围绕一个事件、问题的核心展开,关键是把这个核心做深做透,相关资料链接则是必不可少的补充。根据这两个方面,一篇深度报道的完成,关键是对这个“核心”的把握,而在前期阶段,主要就是“视点”的发现和定位问题。

不妨打个比方,媒体上的深度报道就如同许许多多埋藏在地下的黄金,记者如同掘金人,怎样才能把这些黄金挖掘出来?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是:

1、确定开采黄金的最佳路径(重要时段);

2、圈定埋藏黄金的最佳地域(题材范围);

3、通过最佳角度开采出含量最大的黄金(角度选择)。显然,这种思维方法具有科学和方法论意义。

随着深度报道的量的积累,一些善于思考的记者已经在理论上对选题策划作出总结。他们意识到,选题策划不仅仅是看到或找到别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而是通过对一种系列方法的分级深入,完成对具有最高传播价值的新闻的挖掘。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策划贯穿始终,其执行人既是记者、编辑,还是新闻业务部门的管理者。从这个高度认识选题策划,就从单纯的题材发现提高到体制性新闻运作的高度进行认识,并由此总结出一种结构性思维模式。

《重庆晚报》记者陈兵对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总结的“公式”是:发现新闻 = 重要时段 + 题材范围 + 角度选择。

对于这样一个公式,与其说它是一个“发现”,不如说是记者在试图寻找一种更适应媒体变化的方法,目的是更深入地思考深度报道的“视点”的发现和定位问题。这里的“发现”,实际上是题材策划,不妨透视这个“公式”:

1、重要时段

可分为大时段(即促成深度报道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和小时段(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根据不同性质的分类,大时段可以分为:季节性时段(因特定季节衍生新闻的时段,如节日黄金周、高考、学校寒暑假等)、政策性时段(国家或本地新出台政策引发新闻的时段,如政府官员引咎辞职规定、高考取消对考生年龄和婚姻状况限制等)、事件性时段(重大事件引发相关报道的时段,如彩虹桥垮塌引出系列热点报道)、灾难性时段(天灾人祸引出的新闻时段,如9.11恐怖袭击事件、地震灾害等)、链接时段(外地、外国新闻与本地具有联动性质的新闻时段,如国外“红牛”导致瑞典人死亡事件,引出功能性饮料是否安全以及市场对此的反映等报道)、活动性时段(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式新闻时段,如申奥成功、房屋交易会等)、热线时段(新闻热线等引出的新闻时段,如热线中反映学校暑期违规补课现象突出等)、显著性人物时段(知名人物动态或平常人物反常举动引发的新闻时段,如刘晓庆偷税案件、幼儿园里的男阿姨等)。小时段是指新闻发生的具体阶段,相当于一个大系列报道中的一个个部分或系列报道中的一个个小高潮,如张君案件发生的各个时期,包括发生时期、审讯时期、审理时期、审判时期、执行死刑时期等。须注意的是,对于公式中的“重要时段”,应很好结合大小时段所表现的不同内容进行整合,如果分离开来,“发现新闻”就不具有策划功能,深度报道也就不会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对于记者报道来说,“重要时段”的概念,其意义为:1)在时间上对新闻“视点”的发现给予提醒;2)对报道的切入时间予以认定;3)缩小搜索最高价值新闻的范围。

2、题材范围

题材范围是指构成深度报道的诸多材料,包括具体的事件、人物、问题或现象等。这里的“题材范围”,还特指记者分跑的“口岸”范围或采访某一专题所涉及的领域。

记者在日常报道中,通常会形成较为固定的分跑

“口岸”。他们应该对自己所分工的范围有一个全面了解,根据这种了解的深度与广度逐步建立并完善“题材范围档案”。在具体的实施题材策划时,一般采取“点线法”逐层分列出具体的领域,如对交通问题进行深度报道,就包括:大范围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索道、地铁等

→ 小范围的长途客车、公交汽车、出租汽车、高速公路等

→点上的各客车站、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运管局客运处等。对于某一专题报道,因往往是突发性的切入,则通常需要在采访前做预案或迅速作题材范围的分解或分工。如以张君案件之抓获时段的题材范围为例,包括:警方——警方发布、执行抓捕任务的民警、看守所动态、警方知情者;目击——现场目击者(直接目击、间接目击);相关对象——检察院介入动态等。记者脑子里越是储备较多的采访“线”、“点”,越可能挖掘出多方面的信息内容。

3、角度选择

角度选择,这里主要指大的角度的选择,也就是宏观上的报道思想。它依赖于记者的时事观察、知识储备,以及记者对某一领域的独特的研究或见解。简言之,角度选择直接地表现为深度报道从哪一个“点”去做的问题。

总体上说,这里的角度选择大体可以分三类:实用性角度、社会性角度和预见性角度。如交通采访,可以从与受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价格、品种、质量、服务等竞争的角度做(实用性角度),也可以从企业与生活相关的经营模式的社会性、经济性思考角度报道(社会性角度),或者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交通为参照,着眼于未来交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预瞻性角度)等。角度选择是个深层次问题,它受到媒介定位、记者认识、读者关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这个公式,还需要综合起来理解。应该说,重要时段、题材范围、角度选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有什么样的题材,就会有什么样的角度,这是事实决定方向的问题,同时也说明对时段、题材的选择是否正确、深入,都会直接影响角度切入的准确乃至传播价值。反之,对方向(角度)、大小的切入是否恰倒好处,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对时段、题材的选择与开拓。总之,越是准确切入,就越会缩短发现新闻的路径,从而更深入地挖掘到新的题材甚至是被湮没的题材。” [3]

三、选题策划与媒介机制

西方传播学者休梅克、瑞斯曾提出5种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

1、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

2、来自媒介日常工作惯例的影响;

3、媒介组织方式对内容的影响;

4、来自媒介机构之外的组织对媒介内容的影响;

5、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认为,在这5种影响因素中,媒介从业人员是最微观层次的影响因素,意识形态是宏观层次的影响因素,而由媒介组织方式和日常工作惯例等构成的媒介机制则是“中观层次”的影响因素。他们组成了休梅克和瑞斯所谓的“影响因素的等级结构”。[4](p264.)

深度报道作为构成媒介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直接受制于这些因素,而且其运作规则还隐含了这种“影响因素的等级结构”。以选题策划为例,属于中观层次的媒介机制就对深度报道这种结构化新闻操作方式影响深远,这主要反映在,选题策划不仅有意识形态的观念因素、记者的认识因素在起作用,还有媒介机制(如工作惯例、组织方式和资源配置等)体现其中。因此,选题策划从来不是个体性的主观臆想和人为设计,而是一种包括着采访、写作、编辑、出版、播出等一系列过程,是一种需要协调、整合的系统工程。

我们知道,在媒介的实际运作中,选题策划是一个“谋篇布局”的大文章。特别是重大报道和突发事件的报道,离不开灵活而高效的媒介机制运作,这就成了“组织策划”问题。一般来说,由于对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报道,往往可以衡量一家媒体的实力和水准,所以任何媒介都会十分重视,通常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且建立起快速反应和创意策划机制。以新华社为例,其国际报道的组织策划由三个层次完成:第一层次,一般日常报道的组织策划由编辑室承担;第二层次,重大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由部领导和发稿中心负责;第三层次,特别重大的或者政策把关难度较大的报道由新华社总编辑室直接确定报道方针,有的还要请示中央。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宏观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预见的,另一类是纯粹突发不可预见的。第一类是多数,他们一般都提前研究,制定报道计划,调集记者组成前方报道组,后方由一位部领导牵头,部发稿中心具体组织有关编辑室落实,有些重要报道计划要经过总编辑室审批。总体来看,经过研究、策划组织、落实,可预见性重大事件的战役性报道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类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新华社坚持24小时跟踪国际动态,一旦有重大消息,一方面根据其他新闻来源组织报道,另一方面立即通知分社跟踪采访。[5]这三个层次的组织策划机制,相应地会影响“选题”的形成和质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讲选题策划,主要适用于题材比较重大、具有二度开掘潜力、可连续跟踪报道、规模大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战役性、组合性报道,以及新闻事件处于潜性状态可促使其向显性状态转化的题材等。并不是所有报道活动都需要耗时耗力地策划,更不能把策划滥用于所有报道。从本质上讲,“新闻炒作”就是盗用策划之名,将那些“琐碎、细小、空泛”、新闻价值不大的题材以煽情、爆炒、渲染等方式作泛化处理,其结果是破坏新闻舆论的生态,也必然影响新闻的公信度。

6.新闻报道策划1 篇六

新闻报道策划

目: 《我的音乐故事之考研篇》广播节目策划

院系名称: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我的音乐故事之考研篇》校园广播站节目策划

一、节目构想

同学们现在已经进入大三了,大三是个十字路口。有的同学选择毕业后工作,而有的同学则选择考研继续深造。选择工作的同学面临的是激烈竞争的社会,而选择考研的同学则面临的是学习的种种压力。而我们这档节目主要是针对考研的同学的。意在为我校同学详细讲解考研的流程,利弊,并为同学提供解决困难的方法,减少考研的压力。并丰富校园广播站的节目内容,使我校校园广播站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

二、节目名称

《我的音乐故事之考研篇》

三、节目对象

河南工业大学准备考研的大学生和正在为考研而奋战的同学们

四、节目类别

交流访谈类节目

五、播出形式

播读稿件、案例分析、访谈、交流、聊天、播放音乐等

六、节目长度

40分钟

七、播出频率

采用间隔两天的播出频率

八、播出时段

周一、周三、周五和周日的中午12点到13点

九、预期效果

通过让同学们收听这档节目让同学们认清楚考研的利弊,使得同学们对考研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不再为考研而考研,明确考研的目的。让广大同学走出考研的压力及消极情绪,积极向上的面对考研的困难,并取得好的成绩。

十、经费预算

校园广播是校园内的公益类节目,而我们这档节目也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可以联系校园广播站减免支付时段费用。所以本档节目的主要费用主要是赠送同学们考研资料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可以才用联合考研机构解决,这里我就不再具体讲解。此外还有播音员的薪酬,相关资料数据的收集费用等等。

1、时段费用

0---50元

2、播音元薪酬

50元

3、考研资料

200元

4、数据收集

50元

共计

350元

十一、制作团队

本档节目制作团队主要是制作的核心人员,有编辑负责相关内容的采集和整理。导演和策划负责整个节目的步骤和流程。另外还有广播站的人员还有相关的老师。广播站出专门

广播人员配合完成节目内容,每期节目各学院同学积极配合,定期邀请特邀嘉宾如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和考研的同学。

十二、节目内容

采用幽默风趣、生动活泼、轻松自然的主持风格,话题选择应该是和广大同学密切关注的、与大学生考研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设为四个栏目:《考研信息》、《考研故事》、《心灵音乐》、《考研有约》、节目版头:广播站制作特定的宣传节目并配合音乐,主持人简单的介绍及问候。这部分要特别注意,因为节目开头往往是关系到节目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开头处理不好那就无法吸引同学收听,节目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分钟左右

2、进入《考研信息》栏目。介绍国内有关考研信息的新闻以及考研的步骤、时间、专业选择、学校的最新信息,考研班的情况(如需赞助可以在这里介绍赞助方的考研班信息以作宣传,但是选择必须最具实力的考研班,为广大同学负责)。

——5分钟左右

3、进入《考研故事》栏目,在这里可以事先征集同学的考研故事及考研心得并在网上查些考研的故事,还有励志故事。节目内容的编排可以有两种形式:1,直接念出同学们的考研故事,并附带同学的学院班级姓氏,增加故事的亲近感。2,把同学的故事加以编排和总结,形成一个统一的故事,以虚拟主人公的日记形式念给大家听,在结尾处感谢提供考研心情的各院同学。

——十分钟左右、进入《心灵音乐》栏目。音乐以2首为准,第一首根据考研故事的喜怒哀乐进行选择,第二首可以中间穿插一些励志的短句,和幽默的故事,放松同学的紧张心情。第一首可以是哀伤的,但是第二首必须是喜悦的励志的欢快的。因为考研同学的心情很紧张,我们的节目必须要给同学安慰,鼓励。

——十分钟左右、进入《考研有约》栏目。首先主持人介绍嘉宾,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也可以是考研的同学,或者是不考研的同学对考研同学的支持。然后针对考研的故事,进行具体的心理分析,这要求主持人阅读相关的心理书籍,并对消极的情绪进行消除及解决。

——十分钟左右

7.南方周末新闻报道策划分析 篇七

《南方周末》自创刊以来迅速的发展, 并在传媒界独树一帜。《南方周末》在公民心中是排名第一位的首选报纸。《南方周末》有其自身的新闻报道策划特色和其重要的机制改革, 这两点足以成就《南方周末》的今天。本论文从《南方周末》的深入式报道和独特的组合式报道着手探讨, 分析《南方周末》的成功之道。

二、《南方周末》典型报道案例

1. 连续性报道策划——对08年“三鹿奶粉”事件的连续性报道

“三鹿奶粉”事件是发生在2008年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 事件起因是很多婴儿在食用三鹿集团的奶粉后发现患有肾结石, 随后的调查中发现其奶粉中含有化学原料三聚氰胺。事件一经爆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南方周末》也第一时间对此事件做出了反应。

从9月18日到11月27日对于“三鹿奶粉”事件《南方周末》总共发稿16篇。9月18日《南方周末》时局版发表《三鹿奶粉事件备忘录》, 其中囊括了从11日到17日事件的发展情况。9月25日在时局版发布《永绝三鹿恶毒之花有待人心改造》, 10月16日的经济版发表《奶业巨头“刮骨疗毒”》, 10月30日的时局版发表《如此奶企何以取信于人》, 这三篇文章从奶制品企业的潜规则问题开始一直追溯到奶制品企业之间的竞争问题再到生产线中的检测问题, 事件矛头直指奶制品企业, 以道德评估, 推因归论的方法全面剖析整个事件。10月9日的报道是对事件报道最为集中的一期, 用四篇文章组成了名为“中国奶业危机溯源”的专题。《一个乳业大省的“后三鹿”时刻速写》, 将事件曝光后乳制品大省陕西所受到的影响, 又通过不同的角度阐述全国乳制品企业的态度;《乱象回溯:“调奶人”, “关系奶”和“傻子牛”》一文则反映了当下中国乳制品各个环节的现状;《政府部门不能把检测单位变成收钱的“儿子”》结合前两篇文章, 提出了政府应放权让行业协会去管生产过程, 进一步引发思考, 将专题报道层面加深;《中国奶业:黄金八年、一地鸡毛》是对事件的深度报道, 深度挖掘和剖析了我国乳业的四个发展阶段。

2. 组合式新闻报道策划——“领域”主题的组合式报道分析

所谓组合式报道就是对于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具有共同性的事件利用一组稿件进行报道。《南方周末》在2010年4月8日发行的绿色板块中, 以“领域”为主题发表了名为《油城已逝, 风城何在——玉门:兴衰一线两重天》《常德:躁动的中部之城——第三中国破茧而出》《中国城市化, 仓皇六十年》的三篇文章, 通过对玉门, 常德, 上海这三个城市的描写, 反应中国三十年城市化的得与失, 并根据这三个地方走城市化发展路子的经验, 对其他地方走城市化发展提出了可借鉴的建议。《南方周末》在新闻报道策划中的选材注重社会的反应, 也力求新闻素材的深度挖掘潜质。

三、《南方周末》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

1. 从选材上把握可深入的点

《南方周末》每一期的新闻报道策划都会选择一个值得深入的报道点。2003年, 是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 于是, 在2003年的新年特刊专辑上, 《南方周末》策划了“向西五十里”的报道活动, 派记者以沈阳、北京、宜兴、广州和上海这五个城市为中心点, 向西五十里左右, 沿途进行我国社会的发展报道, 这里的向西的方向和五十里的距离都是随性而定, 并没有特定的意义。这个题材密切结合了国家有关社会发展的政策决定, 并从沿途的每个基本点上都可以往深里探究我国社会的发展情况, 这是一个及其具有深度意义的选题策划。此外, 在这一辑新年特刊中, 《南方周末》还专门采访高等学府以及有关机构的学者, 写有关社会公正和合理方面的稿子, 这些稿子从侧面, 多方位的展示给读者我国社会发展的合理性, 对这五个城市的发展报道是个横向的补充的作用, 此外, 《南方周末》还借鉴了国外城市发展的历程, 这对五个城市的发展报道在纵向处又做了补充的作用。

2. 从新闻事件上探讨事件本源

《南方周末》向来是以深度报道见长, 《南方周末》擅长从新闻事件的表象看本质, 透过新闻事件的本身看到事件的背后, 开发背景性信息, 预测前景性信息, 调查相关性信息, 这三个环节足以满足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2006年, 陕西发生“7.16”特大杀人案, 《南方周末》先后发表了七篇文章, 第一篇是《他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讲了精神病专家刘锡伟为凶手邱兴华辩护的事情;第二篇《我不是为邱兴华一个人奔走》是刘锡伟帮助精神病人的从业历程, 并呼吁大家关注这些精神病人;还有四篇报道是向社会公开为邱兴华做精神鉴定的必要性以及全过程, 是为了让办案全过程更加透明化;最后一篇报道是在邱兴华案了解后发布的《他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借助此稿, 为邱兴华案做了终结报道。这一系列的全程报道, 让我们了解了邱兴华案的始末, 并让我们将眼光更深一层的投入到了精神病患者群体, 这无疑是《南方周末》的成功之作。

参考文献

[1]陈艳.论我国报刊的新闻报道策划.浙江大学, 2007年

[2]肖燕雄, 方姝阳.新媒体事件中纸媒的新闻调度——以《南方周末》为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9月

[3]章丙悦.浅析《南方周末》的经营之道.摘自作者博客

上一篇:外婆的生日作文写事下一篇:送礼受处分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