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教学设计

2024-08-29

《地名》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地名》教学设计 篇一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8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24人。根据这几天的观察了解,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良好,学习刻苦,进取心强,但也有数七八个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生活懒散。一位学生属智力障碍,四位学生毫无学习基础,班级里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本学期,我要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争取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围绕“地名”展示的综合课,与前几册的第七单元一样也是一个开放性单元。地名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个单元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中,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丁丁家乡的地图,是引导学生活动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图,找一找地名,感受地名的特点,如中山西路、刘家堡、山东大街、银川大街、拉萨大街、正义西路等等。小朋友的吐白,启发学生发现地名的特点,引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地名的文化人文内涵,展开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自觉认字。

2、了解本地区小范围的地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2、将地名简单分类,培养相关的分析,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地名的文化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课前师生充分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

2、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变化,懂得地名蕴含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地名的变化与历史、社会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让他们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掌握更多有关地名的知识,学会整理信息,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家乡地图。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了几个谜语来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出示谜面:两个胖子合着睡;两个节日一起庆祝();东、西、北都不通()猜一个城市名。生:猜谜语师:这就是地名的有趣性!今天我们来学一学地名这一生活知识。(板书)

二、观察课本地图。师:在祖国的各地有许多有趣别致的地名,它们有的折射出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影子,有的记载了岁月更迭的变化,有的对应着祖国的锦绣山河……许多地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丁丁家乡的地图。

1、找出丁丁的家、第一小学的位置。

2、为丁丁上学设计一条路线图,写出要经过的地方:①:家

2.《地名》教学设计 篇二

1.调查地名的由来,感受“巷”、“路”、“桥”的区别;了解地名背后的传说故事、时代背景、风土地貌、名人思想等;根据街名由来创作地名文化牌。

2.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常州市的地名,深入研究地名的由来,引导学生主动关心身边的事,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中感受家乡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通过地名研究,了解其中蕴藏的文化,感受常州的发展变化,展望美好未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地名的由来,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收集信息的方法。

2.通过地名调查学习生活中的语文,感受中国常州的历史文化。

【教学难点】

1.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解决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地名研究了解中国常州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1)收集常州市有典型特点的地名,了解地名的由来,写成关于“地名由来”的调查日记;(2)自制的地名小书签;(3)卡纸、彩笔。

2.教师准备:自制课件、青果巷介绍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双桂坊这个地方吗?双桂坊原来叫季子坊,旧址在现在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原来那儿还有个季子庙呢。在宋代时出了宋氏兄弟二人,双双考中进士,几十年后,又有丁氏二兄弟高中进士,官府就把地名改为双桂坊。看,地名记录着历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收集、研究地名也是件有趣的学习活动呢。

二、汇报常州地名研究情况,学会收集信息的方法。

(一)汇报一共收集多少地名。

1. 请一个小组说说收集的地名个数。

(1)鼓励本组收集地名个数最多的学生。师:你目前创造了你们组最高的纪录!

(2)鼓励刷新纪录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还有没有同学能从数量上超过他?

2.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各个地名。

让大家看看,你不仅收集得多,而且书写得整齐美观,花了许多心思吧。

3. 汇报地名。

(二)总结收集地名的途径。

1. 查一查。

上网、看地图、查图书馆和书店。

2. 问一问。

问长辈、问警察、问出租车司机等。

3. 看一看。

看常州新闻、看《常州日报》、《常州晚报》,看公交车站牌等。

4. 听一听。

听常州各电台的广播等。

5. 走一走。

外出途中观察,和家长一起去逛街等。

(三)教师边归纳,边板书“查,问,看,听,走”等方法。

常州的地名大多带有“路、街、里、坊、弄、巷”,我们还可以把收集到的地名归归类呢。

为什么这些地名有着不同的叫法呢?这些名字有什么由来呢?

三、地名的由来。

我记得有位同学在调查中惊喜地发现,每个地名都有它的由来。就地名由来这个方面,我们继续展开深入的研究。下面就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一)建议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用彩色笔把地名清楚地写在卡片上,再悄悄地给同桌说说它的由来,听的同学,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追问,帮助他说清楚。

(二)学生汇报到哪个地名的由来,教师相机进行归类和拓展。

1. 常州是历代郡、州、府治和县治所在地,故以官署、官职、官宅得名的地名不少。诸如府东巷、县直街、察院弄、尚书弄、局前街、官保巷等。

2. 以反映常州悠久历史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地名如延陵路、王守沿、临川里、古村等。

3. 常州是文化古城,人文荟萃之地,许多地名以历史名人或其史迹得名,如十子街、正素巷、荆川路、赵家园、唐家湾、盛家湾、孙府弄等,还有以出资修路、建桥之人名命名的如留芳路、琢初桥、椿庭桥等。

4. 常州历来商业和工业比较繁荣,有许多地名反映了这一史实的如木匠街、篦箕巷、织机坊、打索巷、铁市巷、青果巷、蔬菜弄、鲜鱼巷、米市河、豆市河、马山埠、麻巷、硝皮尖、爆仗弄等。

5. 常州科第兴盛,官府为褒扬科第世家或贞妇烈女建树牌坊,以坊为地名的,据旧志记载,宋代23处、明代388处、清代33处,至今尚存的有双桂坊、早科坊、世科坊、青云坊等。

6. 常州为江南水乡,河渠纵横、桥梁众多,许多地名以河渠桥梁得名,如关河路、龙游路、虹桥湾、小河沿、吊桥路等。

7. 常州境内,寺庙观庵较多,从地名中可见一斑,诸如大庙弄、小九华路、神仙观弄、关帝庙弄、天王堂弄等。

8. 依据地形、地势得名的地名,生动、形象,如牛角尖、观蹄巷、五角场、高墩子、低坎头等。

9. 以相关地物的名称得名的地名,如西仓街、大仓路、东仓桥路等因当地曾有府、县仓廒而得名,红壁弄因原常州府文庙有红照壁而得名,邮电路、迎宾路、民丰路因分别有邮电局、宾馆和民丰厂而得名。还有以动植物名为地名的如东、西狮子巷、金鱼弄、蛤蜊滩、杨柳巷、荷花池、大树头、花椒园等。

1 0. 自古以来,人们盼望吉祥如意、福泰延年、安居乐业,以这种愿望定为地名的图吉利,如东升路、长生巷、兴隆巷、仁泰里、留余里、济美里等。

1 1. 还有以神话传记得名的地名,如化龙巷、升仙弄、龙船浜、凤冠弄、石柱弄等。

1 2. 根据时代发展,对新路起新名字。比如新北区的道路命名规则是,南北向基本以大山为名,如天目山路、华山路,东西向基本以水命名,如太湖路、珠江路。市政府前面的龙城大道就是时代发展加上历史传承而得名的。

常州的地名的由来,真可谓五花八门,精彩纷呈,它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常州的自然、历史、社会、经济、人文。

(三)小结。

同学们,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地名很有意思。有的地名是一则动人的故事,有的地名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有的标明了一处特别的建筑,有的纪念着一位历史名人,还有的反映了地方风貌……

四、关于“常州地名”的比赛和创作

(一)地名大挑战。

通过常州地名的研究,我们的收获实在太多了。接下来,我们就以大组为单位来个地名大挑战,看看哪个组的同学能够闯关成功。

读诗猜地名。

你们看常州的地名有意思吧。所以有位诗人写了首诗来表达他对常州文化的热爱,读一读吧。

白云溪,西瀛里,怀德桥下赏篦箕。

早科坊,双桂坊,前后北岸状元郎。

兰陵兴,延陵旺,晋陵路上餐饮强。

古运河,西仓桥,三堡街上有三宝。

你们发现了吗?每句诗里包含着许多地名,来猜猜吧?

(二)创作地名广告。

接下来还有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期待你们完成,那就是———地名广告。既然地名的由来里包含着许多有趣的知识,那我们就从地名的由来考虑,给这个地方打打广告,做个宣传,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常州的地名,了解常州的文化。

你们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邀请伙伴合作,把创作的广告写在卡片背面,制作成有特色的地名小书签。

五、总结

3.洋地名泛滥倒逼地名文化保护 篇三

有关专家表示,地名文化保护终于被提上了日程,国家相关部门站在历史高度,对洋地名进行全面清理,不仅是方便市民生活的需要,更是对传统地名文化的敬畏!

洋地名频现中华大地

“有名,万物之母”。古人对于地名十分看重,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能都是轻的。我们也看到,古人留下来的很多地名,有历史有文化有精神。

正如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感慨的,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在国家治理、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广泛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看看现在的一些地名,简直不堪卒读。

中国城市化的一大问题就是高度雷同。有千篇一律的城市,更有千篇一律的地名。到很多城市,都能見到曼哈顿、威尼斯、香榭丽舍、地中海、泰晤士小镇等地名。这样的洋地名,与本地历史文化生态有何关系?

全国皆是“新村路”,到处都有“开发道”,有城市把名山大川汇总起来,然后按顺序起黄山、泰山、长江、黄河……看不到一点技术含量。

还有些地方,把土桥和八公里路合并起来,然后起一个名字叫“土八路”……类似稀奇古怪的地名,除了拍脑袋决策者外,其他人都摸不着头脑。

当下,洋地名泛滥,它不仅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街头,连地处内陆的三线城市甚至小县城都遍布“欧洲小镇”。

西南某省会城市,不管是商业小区还是购物中心,洋名占的比例可不低。部分公交车站也以附近小区或者商场命名,从而出现“被洋地名”的现象。

近年来,地名文化出现了两种现象:其一,新建道路或商业广场“穿戴外国衣衫”;其二,新建小区也“戴上外国帽子”。一些饭店、超市也跟风而来,就连一些旧有的地名也为了跟风被换了个洋名,地名充满了“大、洋、怪、重”。

当我们的街头巷尾都是稀奇古怪的地名时,当我们的生活小区都是乱七八糟的名字时,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无处安放了。

老百姓为何反对稀奇古怪的地名?一方面,它们困扰了百姓生活。有些原有地名虽然显得灰头土脸,可是这些地名往往都沿袭几十年、几百年了,大家已经习惯,突然换了名字,就会影响到生活的便利。另一方面,它们丢失了传统文化。有的老地名可能不好听,但由于有着历史的沿袭,有着文化的色彩,也就有了十分珍贵的意义。令人痛心的是,这些老地名的消失速度是空前的。

2014年全国地名普查发布数据,1986年以来的近30年里,中国约6万个乡镇名字、40多万个村名被遗弃,永远地躺在了故纸堆里。

2013年民政部资料显示,1980年到2003年,北京消失的胡同地名近40%。空间地理和历史脉络,由于地名的消失而中断。当我们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时,我们丢失的其实是自己的灵魂。

一些地方轻易乱改地名,导致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名快速消失,这种丢弃传统、割断文脉的表现,对地名文化传承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细加观察,凡商业化的楼盘取洋名,无非是营造国际化氛围,提高楼盘附加价值,利于项目推广。而公共性质的广场或项目取洋名,则更多地是出于时尚、高贵等的心理需要。

不管出于何因,这些都对一地传统文化造成了破坏,也影响到了该地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任性”改名的背后,暴露出的是畸形的政绩观和浅薄的文化观。

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上,地名被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地名文化,也就是在重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

中国高调整治洋地名

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标签,是城市的名片,既反映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又承载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近年来,洋地名的泛滥,不仅让人费解,也损害了地方的文化特质。

有关专家表示,国家相关部门站在历史高度,对洋地名进行全面清理,不仅是方便市民生活的需要,更是对传统地名文化的敬畏。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的视频会议上指出,此次地名保护和整治工作将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

据悉,这项工作从2016年2月开始至2017年6月结束,分为动员部署、普查摸底、清理整改、健全制度、总结验收五阶段。其中,清理整改工作原则上于2017年3月底前完成,地名文化遗产确认或地名更名命名后,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李立国希望在给路桥建筑起名时,能从中国历史中汲取灵感,尽量避免出现像“曼哈顿广场”这样的洋地名。

2015年5月,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也表示,抓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来进行。

实际上,针对多地大量存在洋地名现象,民政部早在1996年就发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

时至今日,依然有人以“法无禁止皆自由”替洋地名辩护,不仅可以看出随着洋地名的泛滥,不少人已经见怪不怪,而且可以看出,原有的法律规定并未得到很好执行。

2013年10月15日,河南省政府发布第156号政府令,宣布《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经河南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自即日起施行。

《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规定: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与销名,公开使用未经批准的地名等行为,由当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按照河南出台的地名管理办法,禁止使用洋地名的范围涵盖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纪念地和旅游地名称,以及大型建筑物与居民住宅区名称等。

nlc202309081859

分析人士表示,以地区立法的形式叫停洋地名,不仅是为了矫正某些低劣的市场创意,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国家上位法的法律尊严。

实际上,在河南此番出台相关规定之前,北京、广东、河北、湖北、浙江、内蒙古等地都已颁布相同内容的地方法规,立法叫停洋地名。

针对洋地名乱象,各大城市曾进行集中治理,但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罚则过轻”或“缺乏强制处罚手段”是关键因素。

在当下的中国,很多事情可以“策划制胜”,故尽管有规定存在,但洋地名仍呈泛滥之势。这引发当地人关于立法效果的困惑。

规范地名须违法必究

地名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特别是一些老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

国务院早在1986年就出台了《地名管理条例》,其中规定,“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

遗憾的是,正是其后三十年间,乱改地名现象不断发生,甚至出现了贪大、媚洋、求怪等现象。其背后,则是惩戒乏力,追责不力,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沦为乱改地名的帮凶或主导者。

地名的更改与否,改成什么地名,本应遵循一定程序,征求当地居民意见,尊重历史文化因素。但现实中,却很少有规范更改地名的情况,一个地方的名称多由时任主政者根据喜好乃至风水而随意更改,既不征求民意,更不尊重历史传统,只要征得了上级同意,便可改名换姓。一些小区或楼盘更是取决于开发商个人喜好,只要开发商喜欢,只要能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无论什么名称,都可为我所用。

在地方权力体系中,民政部门属于政府组成部门,假使政府决策者希望更名,民政部门不仅无力阻挡,反会成为帮凶。假使小区或楼盘在开发商主导下胡乱命名,民政部门尚且不能对其形成约束,遑论出处罚。一方面是违法成本极低,另一方面是更名后能带来巨大潜在收益,肆意更名或命名奇葩的现象自然层出不穷。

规范地名使用,不妨实行分类管理。对行政区划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公共场所名称或涉及公共利益的区域命名,进行严格的程序约束,如设置公开征求民意、听证、专家论证等前置程序,提高更名门槛。同时,对违规的主导者、决策者给予行政处分,让其更名不成反误仕途。

当然,从保留和弘扬城市文化传统角度说,禁止用洋地名不宜一刀切,而应根据城市历史文化和实际市情具体确定,还要考虑本地群众的承受能力和认可度。

分析人士表示,洋地名的核心问题不在于禁止,关键在于树立文化自觉。取地名无疑是需要文化自觉的,需要让当地人充分参与进来,如此,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唤醒当地的文化自觉。当文化自觉形成,文化自信亦离我们不远了。

而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建筑物及居民住宅区采用洋地名,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并没有侵犯他人利益。它的去与留,还是交给市场为宜。

(責编 孙礼勇)

4.新泰红色地名初探 篇四

牛尊先

地名,是具有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红色地名,是众多地名门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新泰作为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地名精彩纷呈,内涵丰富,是新泰优秀地名文化中的精华。对新泰红色地名进行研究,加以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新泰红色地名的形成

新泰红色地名的形成与新泰区域的革命斗争史实密切相关。

新泰地处鲁中山区,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3年,新泰境内就发生了煤矿工人罢工。同年11月,新泰进步青年徐琳就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境内有了共产党员的活动。1931年8月,新泰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建立。1933年9月,中共新泰县委领导了具有重要影响的龙须崮暴动。抗日战争时期,新泰成为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50余人参加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0余人参加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抗战初期,新泰一度成为了山东抗日指挥中心,中共山东省委、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先后在新泰境内驻扎。八年抗战中,新泰军民单独和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作战1000余次,攻克日伪据点、碉堡60余处,毙、伤、俘日伪军5000余人。解放战争期间,新泰一度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军事较量的主要战场之一,陈毅率领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两次在新泰境内驻扎,并且在境内的龙廷进行了莱芜和孟良崮战役的前期指挥,新泰境内发生的大小战斗上百次。同时,新泰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砸锅卖铁,支援前线”的口号下,奋勇支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新泰境内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事迹。据1993年4月版《新泰市志》记载,新泰共有革命烈士2016名,这尚不包括在解放战争的腥风血雨中被还乡团等反动武装残酷杀害的数千名村级干部和积极分子。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全省著名烈士中,新泰籍著名革命烈士共103名,占到了泰安市共计205名的50.5%。新泰大地的许许多多的自然实体、行政区域中发生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战斗,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蕴含着新泰人民英勇精神和不屈奋斗历程的红色地名,成为了新泰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了新泰地名文化中的瑰宝。

二、新泰红色地名的分类

新泰市红色地名数以千计,根据成因,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是著名革命事件类。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以光化寺为集合地点,举行了震起泰山南北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莲花山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曾经举行了莲花山抗日武装起义,一度成为了新甫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寺岭是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举行首次抗日伏击战的地点。1938年2月18日,四支队在四槐树桥头伏击日军,用地雷炸毁日军大小汽车各一辆,炸死炸伤日军40余名,其中炸死日军大佐一名。观音堂、老寨山均曾发生过可歌可泣的战斗,老寨山烈士的英勇壮举还曾经被创作为大型画作悬挂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这些事件使得这些地名永远具有了鲜红的颜色,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红色地名。

二是著名革命人物类。

由新泰革命人物形成的红色地名有育才小学、王克传烈士墓、王芳故居等多个。

赵育才是岳家庄乡冯家村人,著名革命烈士。1945年2月23日,日伪军500余人包围了东堂峪村。当时,村内驻着泰宁县机关工作人员和围山区公所、税务所全体同志。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区机关和民兵组织突围,时任围山区区长的赵育才和通讯员负责掩护。在连续的拼杀中,赵育才身负重伤。他面对冲入院里的敌人,拼死一搏,光荣牺牲。为纪念这位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革命事业的烈士,刘杜区建立的第一所完全小学被命名为“育才小学”。

王克传是新泰市东都镇西都村人,抗美援朝一等功臣、二级人民英雄。他曾在战役支前中荣立一等功。参加新泰县区武工队后编入县大队,后又编入华东野战军8纵队24团1营1连4班当战士。他在菏泽沙土集战役中立三等功;在开封战役瓦脊屋战斗中立二等功,并评为“战斗模范”。1949年,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多次战役中,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四次。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英勇作战,多次立功。1952年9月,王克传出席抗美援朝英模大会,被授予“抗美援朝模范班长”、“一等功臣”、“二级人民英雄”等光荣称号,并荣获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军功勋章”。由新泰市人民政府所建的王克传烈士墓,60多年来一直是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重要地点。

王芳早年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四支队,是中国公安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公安部部长、国务委员等职。其故居保留了王芳的部分用具,反映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过程,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各界人士瞻仰。

除此以外,新泰境内还有多处由革命人物形成的红色地名。

三是革命遗址类。

革命遗址类地名在新泰境内有数百处。2015年12月,由中共新泰市委书记刘钦海担任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共新泰市委党史委主编的《新泰革命遗址纵览》,收编了新泰重要的革命遗址158处,其他遗址21处。实际上,仅抗日战争期间,新泰境内就发生大小战斗1000余次,形成的战斗遗址数以千计。这些革命遗址已经成为了具有特定意义的红色地名。

四是特殊地名类。

新泰红色地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地名,这类地名是由于新泰人的英勇事迹在新泰境外形成的红色地名。1933年9月5日,中共新泰县委率领60余人,携枪40余支,在龙须崮举行了暴动。龙须崮上竖起红旗,回荡着“打土豪,分田地”“打倒旧政府,建立苏维埃”的响亮口号,在山东全省的革命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龙须崮也成为了重要的红色地名。“李干山”也是因新泰人的英勇事迹在新泰境外形成的又一个著名的红色地名。李干是新泰市翟镇董家庄村人。他参加中共人民解放军以后,作战勇猛,屡立战功。1946年7月9日在淄博天台山阻击战中腿部受伤后,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排长的李干命令战士们掩护地方机关和群众转移,自己全身绑好手榴弹,勇猛地冲向敌群壮烈牺牲。为弘扬李干烈士的英勇精神,李干所在排被命名为“英雄李干排”,成为了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的一支战功赫赫的英雄集体,李干英勇牺牲的天台山更名为“李干山”,从此,李干山成为了一个激励千千万万的人民勇往直前的红色地名。

三、新泰红色地名的的现状

自新泰境内有中共活动的90多年的历史证明,红色文化已深深地扎根于新泰大地。

在中共新泰地方组织的重视下,新泰为弘扬红色地名文化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与红色地名联系在一起的,是独具特色的新泰红色地名文化,有红色地名本身承载的地名文化,有红色地名歌谣、红色地名诗文、红色地名故事等。早在1943年9月20日进行的平顶山战斗后,就形成了《攻克玉皇山》的民歌广泛传唱。新泰人还先后出版了《税卡》《老寨山的彩虹》《莲花山上英雄歌》《新泰市革命遗址纵览》等多种新泰红色地名读物。新泰旅游部门推出红色旅游线路,对徂徕山、莲花山、老寨山进行旅游开发。新泰市国税局、新泰市东都镇等分别建立了以红色地名为重要内容的革命传统教育展室。党史部门和各个相关乡镇街道为红色革命基地设立标识、树立纪念碑。据不完全统计,从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直到目前,境内共设立各种红色地名标志性碑刻200多块。新泰烈士陵园园区占地面积89亩,各类纪念设施完备,该园认真挖掘整理革命史料,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每年接待前来祭扫的群众达4万余人次,较好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已向向民政部申报晋级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新泰市还积极开展红色地名文化的研究。2009年11月,新泰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成立,这是山东省县级城市第一个红色文化研究社团,该社团将红色地名研究作为重要研究课题。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为新泰市红色文化研究会题写会名,曾在新泰浴血奋战的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将军担任名誉会长。新泰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对于深入发掘和研究新泰红色地名文化,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四、关于红色地名的保护传承的思考

在新泰市19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数以千计的红色地名。新泰红色地名历经战斗的洗礼和岁月的磨练,默默记载着新泰人民光荣革命历史,见证着新泰党组织从孕育到壮大的历史过程,大大丰富了具有新泰地域特色的靓丽的地名文化风景线。新泰红色地名作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连接点,是追忆先烈血脉的绳结,是探寻党史渊源的轻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然而,新泰境内也有一些凝聚着红色足迹、红色故事的红色地名,由于种种原因并不为人熟知,甚至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亟待抢救、挖掘、保护和弘扬。因此,不仅要对已知的红色地名进行保护,还要深入发掘和研究在历史上所形成的所有红色地名。

一要领导重视,将红色地名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新泰红色地名,曾经在传承革命精神和弘扬红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各级领导重视的结果。在全面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的今天,更要高度重视红色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二要统一协调,制定规划。红色地名,作为一个个广泛分布的地理实体,既有行政区域的管辖,也有业务管理的属性,需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组织、宣传、党史、史志、民政、旅游等各个部门的作用。为此,党委政府对本辖区的红色地名要统一协调,制定规划,使各个部门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三要大力加强红色地名的宣传力度。除了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各种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以外,还要组织出版《新泰红色地名故事》《新泰红色地名歌谣》《新泰市红色地名简介》《新泰红色旅游指南》等多种宣传书籍资料,使全市红色地名的丰富内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四要开展红色旅游。新泰红色地名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要做好结合的文章,把红色地名作为旅游景点的符号,与旅游景点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人们重走革命路,感受红色地名,追忆历史,彰显老一辈革命者的丰功伟绩,展现爱国主义的博大精深,彰显红色地名的魅力,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使红色旅游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为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组织启动《红色地名文化保护弘扬规划课题研究》。作为社会组织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也及时召开了“红色地名文化保护弘扬研讨会”,就如何发扬革命传统,保护红色地名进行了深入研讨。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召开的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地名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总书记今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国广大青年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力弘扬红色地名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使红色地名灵魂代代相传。

5.中国地名谜语 篇五

银河渡口-天津 大楼入口处—厦门

空中码头—连云

相差无几—大同

仙人岭—佛山

初次见面—新会

年年丰收—常熟

日薄西山—洛阳 吞云吐雾—海口 海岭—潜山  天边码头—连云港 雨后春笋—新竹 忠厚传家—承德

风平浪静—宁波 天涯思亲—怀远 金乌中箭—射阳 兰花口岸—香港

度日如年—天长 蓝田石扉—玉门 极

6.地名申请报告 篇六

红头文件

文件号

(以上若无可省)

关于要求命名“xx小区”的请示

慈溪市民政局:

由我单位申报的xx小区位于xx镇(或街道),东至xx,西至xx,南至xx,北至xx,总用地面积x㎡,总建筑面积x㎡,绿地率x%,共几幢住宅楼(或层数)。现小区总平面图已经过规划部门核准,我们要求申报命名“xx小区”,名称含义是:„„ 当否,请予批复。

申报单位 年 月 日

抄送:慈溪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申报单位年月 日印发 红头文件

文件号

(以上若无可省)

关于要求命名“xx道路”的请示

慈溪市民政局:

因„„原因(如:近年来,随城区不断扩大,道路也随之拓宽延伸或新建,为方便群众,加强内外联系),要求命名以下道路:

1、xx路:位于镇(或街道)。东起xx,西止xx。名称含义是:„„

2、xx路:位于镇(或街道)。南起xx,北止xx。名称含义是:„„

3、„„

以上命名当否,请予批复。申报单位 年 月 日

抄送:慈溪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申报单位年月 日印发 红头文件

文件号

(以上若无可省)

关于要求“xx小区”更名为“xx小区”的 请示

慈溪市民政局:

由我单位申报的xx小区,因„„原因,现要求更名为“xx小区”,名称含义是:„„。该小区位于xx镇(或街道),东至xx,西至xx,南至xx,北至xx,总用地面积x㎡,总建筑面积x㎡,绿地率x%,共几幢住宅楼(或层数)。当否,请予批复。

申报单位 年 月 日

抄送:慈溪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申报单位年月 日印发篇二:地名命名更名申请报告(范文)道路命名(更名)申请报告(范本): 申请单位文件:瑞安市xx镇人民政府文件 文件号:xxx字(200x)xx号

标题:关于要求命名“xx路”的报告 主送单位:瑞安市地名委员会 主文内容:应包括:

1、申报命名(更名)的道路基本情况:包括所在 位置(起讫点)、走向、长度、宽度及建设情况;

2、申报命名(更名)的道路取名情况或变更原因。附件:《申报道路命名基本情况表》

注:若申报命名的道路多于一条的,应填此表篇三:济南地名命名申请材料 地名命名申请材料

(前四项均一式四份,盖公章)

1、**(拟命名的楼盘名称)地名命名申请书

2、**(拟命名的楼盘名称)平面位置示意图

3、**(拟命名的楼盘名称)楼座分布示意图

4、**(拟命名的楼盘名称)地名命名更名申请表

5、**(拟命名的楼盘名称)规划、土地许可证复印件

以下内容摘自《济南市地名管理办法》(1998年7月17日济南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8年8月14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2003年6月25日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2003年7月25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第七条 地名的命名应当遵循下列规定:(一)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有利于人民团结,符合社会道德风尚和人们的认知习惯;(二)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地理或者经济特征,与城市规划所确定的使用功能相适应,符合命名对象的性质、功能、形态、规模和环境等实际情况;(三)一般不以人名、外国地名和外国词汇音译的词语作地名,禁止使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四)一地一名,名地相符,派生地名与主地名相协调;(五)用字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定。乡(镇)一般以乡(镇)人民政府驻地的村名命名。第八条 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专名反映地名的个体属性,通名反映地名的类别属性。不得仅用专名作地名或在同一地名中使用两个通名。

第九条 本市市区内新建居民区的名称使用下列通名的,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小区:居住总户数在三千户以上,并有与其相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二)花园:绿地率不低于百分之四十;(三)园、苑:绿地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五;(四)山庄:依山而建,绿地率不低于百分之四十五;(五)别墅:建筑物容积率不超过零点五。

本市市区内新建大型建筑物使用大厦作通名的,应当是具有一定体量和高度的单体建筑物。本市市区内新建居住、商业、办公等用途的建筑群使用城作通名的,以居住为主的,占地面积应当在一百万平方米以上;以科技、工业、商业为主的,占地面积应当在五万平方米以上。本市市区内新建商业、办公等用途的建筑群使用广场作通名的,占地面积应当在八千平方米以上,相对完整并有二千平方米以上集中公共场地(不包括停车场、消防通道)。

使用前四款规定以外的通名的命名条件,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第十条 下列范围内的地名不得重名、同音:(一)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名称;(二)市区内道路、居民区的名称;(三)同一县(市)内道路、居民区的名称;(四)同一乡(镇)内行政村、自然村的名称;(五)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第十一条 地名的命名按照以下程序办理:(一)县(市、区)行政区域名称的命名,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乡(镇)行政区域名称的命名,由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街道办事处名称的命名,由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市人民政府审批;村、居名称的命名,由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

(二)山、河、湖、泉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由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市人民政府审批。但涉及邻市边界和国家另有规定的,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

(三)文物古迹、纪念地、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开发区等名称的命名,市区范围内的,由其主管部门向市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民政部门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县(市)范围内的,由其主管部门向县(市)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民政部门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四)城市道路、桥梁、广场、隧道、涵洞、堤坝、水库等名称的命名,市区范围内的,由市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向市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民政部门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县(市)范围内的,由县(市)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向县(市)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民政部门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单位或个人投资建设的,由投资者提出申请。对城市道路,申请人在道路竣工后三个月内未提出命名申请的,由市、县(市)民政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命名。

(五)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站、台、港、场和公路等名称的命名,由专业部门征得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同意后,按照规定报上级专业主管部门审批;属市、县(市、区)管理的,由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六)居民区、大型建筑物的命名,由建设单位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办理登记手续。市区范围内的,到市民政部门办理,民政部门征得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后,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发给标准地名使用证;县(市)范围内的,到县(市)民政部门办理,领取标准地名使用证。对自然地理实体和市区内城市道路、桥梁的命名,民政部门或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经市地名委员会评议。

第十二条 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地名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自受理地名申报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并由民政部门书面通知申请人。第十三条 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批准、登记的地名为标准地名,无特殊情况不得变更。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变更地名:(一)因行政区划调整或其他原因,需要变更行政区域名称,变更自然地理实体和专业部门使用的站、台、港、场、公路等名称的;(二)因城市道路起止点、走向或指位功能发生变化,需要变更路名的;(三)因产权所有人提出申请,需要变更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名称的;(四)因实行地名有偿冠名需要变更地名的。

变更地名的申请、审批、登记,按照本章规定的程序办理。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规定变更地名引起的地名标志(含门、楼牌)、户籍登记、房地产登记、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变更手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由提出变更地名的申请人承担;根据本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变更地名引起的,从有偿冠名费中支付。第十四条 地名体发生变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注销地名:(一)因行政区划调整或自然变化消失的,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报市民政部门注销;(二)因城市建设消失的,由建设单位报市、县(市)民政部门注销;根据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取得标准地名使用证,但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失效的,由规划部门通知同级民政部门注销地名。

第十五条 地名命名、更名和注销的申报人应当如实填写申报表,并提交有关的证明文件和资料,不得作虚假不实的申报。

第十六条 经命名、更名和注销的地名,由市、县(市、区)民政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布,并通知有关部门。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命名或者变更地名。第三章 地名的有偿冠名

第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的有偿冠名,是指人民政府根据企业申请,用体现企业的名称或用商标、品牌作专名命名地名,并向申请人收取地名冠名费的行为。第十九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城市道路、桥梁、隧道、涵洞、水库、广场、公园、旅游度假区等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新建的居民区、非自建自用的大型建筑物可以实行有偿冠名。但对群众认同感强,反映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的地名不得实行有偿冠名。

第二十条 市、县(市)民政部门应当拟定地名有偿冠名项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地名有偿冠名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拍卖、招标或协议的方式进行。有二个以上申请人申请地名有偿冠名的,必须采取拍卖、招标的方式进行。第二十二条 地名有偿冠名使用年限不得少于二十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和转让有偿冠名的地名。

第二十三条 提出地名有偿冠名的申请人,应当向市、县(市)民政部门提供地名有偿冠名申请书和拟冠名地名分析报告、合法有效的资金信用证明、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证明书。民政部门应当对其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核。经审核合格的,方可参与地名有偿冠名的拍卖、招标或协议活动。

第二十四条 民政部门应当与取得地名有偿冠名资格的申请人签订合同。取得地名有偿冠名资格的申请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一次性支付地名有偿冠名费。民政部门对支付地名有偿冠名费的,应当依据本办法第二章、第四章的有关规定办理地名命名手续和设置地名标志;对未支付地名有偿冠名费的,有权解除合同,收回地名有偿冠名使用权。

7.余杭地名文化初探 篇七

余杭, 素称“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 花果之地, 文化之邦”。余杭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六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 先民就在余杭这片热土上生息劳作。余杭之名, 春秋时已见诸史籍, 属吴、越领地, 战国中期属楚;南宋时期, 余杭作为京畿之地, 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之地。

今余杭县地, 秦王政二十五年 (前222年) , 设余杭、钱唐两县, 为全国建县最早的一批县份。新莽时, 改余杭、钱唐县名为进睦、泉亭。东汉建武元年 (25年) 复原名。三国时, 余杭、钱唐均入吴国版图属吴郡, 钱唐县为吴郡都尉治。南朝陈祯明元年 (587年) 于钱唐县置钱唐郡。隋开皇九年 (589年) , 废钱唐郡置州, 州治设余杭, 名杭州, 次年移治钱唐;大业三年 (607年) , 改杭州为余杭郡, 两县仍为所属。唐武德四年 (621年) , 复余杭郡为杭州, 钱唐县改名钱塘。五代后梁龙德二年 (922年) , 划钱塘、盐官、富春三县地置钱江县, 与钱塘县同城设治。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 , 钱江县改名仁和县。建炎三年 (1129年) , 升杭州为临安府, 钱塘、仁和、余杭三县仍为其属县。

民国元年 (1912) , 钱塘、仁和合为杭县。1958年4月, 杭县建制撤销, 属杭州市郊区, 1960年1月建立钱塘联社 (县级) 。余杭县建制亦于1958年10月撤销, 并入临安县。1961年3月, 从临安县析出原余杭县境并入钱塘联社, 4月, 钱塘联社撤销, 恢复县建制, 定名余杭县, 县治设临平镇。1994年4月, 撤销县建制设余杭市, 余杭开始进入城市行列。2001年4月, 经国务院批准, 撤销余杭市, 设立杭州市余杭区。

按照《越绝书》的解释, 在古越语中“余”的意思为“盐”, 说明余杭古时曾是产盐之地。在新石器时代乃至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受卷转虫海侵影响, 浙江沿海平原或是一片浅海, 或是潮汐直薄的湖沼平原。另一种说法为“余”在古越语中是发语词。这也从某一方面说明了余杭历史之悠久。无论是余杭区的村名、镇名, 还是余杭本身的命名都包含了风土人情、历史变迁等一系列当地特色。

一、以建筑命名

1. 以桥为名

桥的魅力不仅在于横跨水面的雄壮或柔美的姿态, 更在于相对于自然之景, 桥更具有生命意识, 它是人类的创造, 却又和谐地与自然共存。缩短的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距离, 往往更连接历史和现在。

江南水乡, 必定有水, 有水自然就有桥。“运河水乡处处河, 东西南北步步桥”的民谚就说明了这点。因而很多村名都直接以桥为名。例如:桂芳桥、螺蛳桥、大来桥、龙光桥、七贤桥、豆腐桥、潘板桥等, 共多达60多个村名带有桥字。

余杭区的桥不仅多, 而且历史悠久的桥也不少。古时塘栖的桥有“三十六爿半”之说。这些千姿百态的石桥, 将整个水乡古镇打扮得生机盎然。比如说广济桥, 它规模宏大, 长83米, 宽4.4米, 高13米, 堪称塘栖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也是千里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古桥, 横跨运河南北。广济桥又名通济桥、碧天桥, 俗称长桥, 始建于唐代。现存广济桥建于明弘治年间 (1489年) , 距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对该桥吟诗题词颇多, 现代学者俞平伯1955年去塘栖探亲, 经过此桥, 作了一首《1955年南归杂咏》:“浮家一舸苏杭道, 纨绮年光笑耍多。重过长桥风景似, 独将华发愧春波。”

又如桂芳桥, 据明嘉靖《仁和县志》载:“始建无考, 旧名茆桥, 因宋时里人徐宣与弟寅、垓, 同太学生伏阙上书, 攻贾似道。后登进士, 垓为榜首, 乡人号曰:‘一门三秀’, 更名为‘桂芳’。”这桥名寓兄弟兰桂腾芳之意。元代的陈基《过临平》中也提到了桂芳桥, 留下“临平山下泛归船, 何必荷花五月天。记取五更霜显白, 桂芳桥买小鱼鲜”的诗句。

余杭另外的古桥有通济桥、部伍桥、葫芦桥、长福桥、众善桥、龙兴桥、福来桥、花明村桥等。像葫芦桥, 位于余杭镇南端, 原名张公桥, 五代时余杭人张俨以种瓢卖得的钱捐桥, 俗称葫芦桥。

2. 以塔为名

例如:宝塔村、溪塔村、塔边村、白塔村等。在余杭区的余杭镇有双塔, 一在安乐山, 名安乐塔, 又名天宝塔、雌宝塔, 建于吴越, 高七层;一在苕溪北岸, 名舒公塔, 又名地宝塔、雄宝塔, 建于明, 七层方塔。双塔现均存, 并经修葺。安乐塔与舒公塔隔溪遥相对峙, 形成“双塔耸秀”景观, 给古镇频添了不少诗情画意。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载:“安乐塔, 吴越王子筑庵养疴于此而愈, 故名安乐, 今遗塔现存。”舒公塔据载为明万历年间县令舒兆嘉守余杭时所建, 因而得名。塔身用青砖砌成, 部分青砖边缘印有“佛塔官成就”五字。

3. 以寺、庙、堂为名

在当地, 信佛的人相对比较多;同时, 也可能是对未知的或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事物的一种敬畏, 因此大大小小的寺庙几乎每村都有。它们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 所以用与寺庙有关的字词为名也不少见。余杭的佛教传播历史久远。像佛教名山径山, 山上有唐代古刹径山禅寺, 它建于公元742年 (天宝元年) 。相传法钦和尚来此结茅传教, 被赐封为“国一禅师”;至南宋, 宋孝宗亲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嘉定间又被列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鼎盛时, 殿宇楼阁林立, 僧众达三千, 被誉为“东南第一禅寺”。寺内宝藏贝经颇多, 尤以明代万历年间紫柏开刻的《径山藏》著名。余杭的古寺庙还有唐栖寺、北圣堂、大善寺、法喜寺、显圣寺、南安寺、安乐寺、安隐寺、龙兴寺等。唐栖寺还有宋代释永颐的作品《唐栖寺前》, 诗中有云:“唐栖寺前溪水流, 客帆来往旧杭州。津亭树老无人记, 得见几回僧回头。”

堂的本义为“殿堂”, 高于一般房屋, 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当地可能引申为与寺、庙同等烧香拜佛的地方。例如:水洪庙 (与洪水有关, 以保佑太平。传说大禹也曾来此治水) 、朱庙、寺前、庙前、庙东、白庙、柏树庙、西安寺、三官堂、圣堂、太公堂等。

4. 以窑为名

窑, 烧瓦灶也。 (《说文》) 窑是用来烧制瓦器、砖器的, 这也代表了以前人们养家糊口的一种职业。现在余杭区的砖窑厂可能因为浪费资源, 又高污染也变得少之又少, 但依旧可以从一些未完全开发的村庄看到其蛛丝马迹。

余杭窑在今浙江余杭, 发现窑址两处。东晋至南朝烧制青瓷、黑瓷。黑釉鸡头壶是其典型产品。所烧器物与德清窑相近, 有碗、钵、鸡首壶、罐、瓶、盘口壶、盆、器盖及少量划花间篦划纹碗。鸡首壶标本遗存丰富, 有大、中、小几种。

村名中带“窑”的如:上窑、外窑、瓶窑、窑北等。

5. 以宅、舍为名

宅园一般坐北朝南, 中轴线上有台门、轿厅、大厅、堂楼、后楼、下房等, 其间各有天井、石库门、高墙相隔, 组成各个独立院落。轿厅、大厅、堂楼前建有雕墙门楼、清水方砖, 简洁无华。余杭的古宅有太史第宅、何宅、姚宅、吴宅、刘王弄名宅等。而村名中也有很多类似的, 例如:郎宅、仙宅、平宅、郁宅、西舍等。

6. 以亭为名

亭 (凉亭) 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 多建于路旁, 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 没有围墙, 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如八角亭、南凉亭等。

7. 以坊为名

坊, 当读音为fānɡ时, 多用于街巷名, 如吴四坊。

二、以姓氏为名

1. 以姓为名

在一个村庄, 有一个姓氏会占绝大比重,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跟以前的家族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如今村庄里由家族遗留下来的亲疏、辈分关系依旧很重。有不少家族的家谱也被视为传家宝。以姓氏为村名亦不足为奇。例如:唐公村、褚家坝、戚家桥、杨家墩、柴家坞、沈家店、范家村等, 共多达一百多个村名, 不同姓氏60多个。

姓氏与地名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一方面有许多姓氏起源于地名;另一方面, 各种姓氏的人们南来北往, 东奔西走, 又将姓氏铺天盖地般地反射到地名上去, 因而带有姓氏的聚落地名遍布九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从众多的姓氏中也可以窥见古代民族活动的广阔世界。秦汉以前, 江、浙、鲁、闽、粤、赣诸省为百越民族活动的地域。而作为古越语地名之一的余杭, 当然也会留下先人迁徙的足迹, 所以众多的姓氏也在情理之中。

2. 以名人为名

(1) 太炎社区

和悠久的历史一样灿烂的, 是余杭辈出的人才。近代更是出现了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炳麟 (号太炎) 这样的伟人, 周恩来总理评价他“学问与革命业绩赫然”。

章太炎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 位于仓前的章太炎故居, 为晚清建筑。故居坐北朝南, 四进一弄。正门上方有赵朴初题写的“章太炎故居”匾额。故居第二进辟为展厅, 设太炎半身塑像, 东西依时为序张贴章太炎生平事迹珍贵图片, 橱内陈列着章太炎手稿、著作及后人纪念文章。这也看出家乡人对章太炎的景仰与思念之情。

(2) 杜甫村

在良渚镇有个杜甫村, 村西还有杜甫桥, 据古稀之年的老农反映, 过去村中还有杜公祠与杜甫塑像, 祠中石柱上有楹联, 有匾额, 人们称杜甫为“杜二明王”。

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引前人诗句有“自解金鱼怜杜甫”, 宋末仇仁远的诗中也有“杜陵忍赋玉华诗”, 都是在赋写西湖风景时提到杜甫在江南的一些迹象。虽杜甫来良渚之事史无记载, 但据学者何天行考证, 杜甫叔父杜登、姑父贺纳都在武康与会稽为官, 杜甫村是武康至会稽必经之路, 杜甫来过良渚的可能性较大。

三、以与水有关的事物命名

地处江南水乡, 水总是特别多。依水而居的生活, 使人与水有了亲切感, 所以导致很多村名中多多少少带了些“水”。

1. 因京杭大运河而得名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 (涿郡) , 南到杭州 (余杭) 。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 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例如:杭北、杭南、运河等村名皆因该运河而命名, 杭南、杭北之间就是京杭大运河。

2. 以河为名

河, 通指一般的水道, 其定义为“在重力作用下, 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线形伸展的凹地流动的天然水体”, 通常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个部分。余杭区水网密布, 河流不在少数, 所以不少村名中就带有“河”字, 像圣塘河、丁河、漳河、西界河、南公河、西河、丁山河、章家河等。比如说余杭塘河, 古称“运粮河”, 为京杭大运河的一条重要分支。它西起余杭区的余杭镇, 东至卖鱼桥入京杭运河, 上世纪50年代末新开1.8公里航道, 转由庆丰桥至康家桥入京杭运河, 全长19.80公里, 底宽9~13米, 水深1.7~2.5米, 是原观音桥至卖鱼桥航道的要塞。

3. 以湖为名

湖与河不同, 它是陆地表面比较宽阔的洼地积水而成的水体。余杭区的湖也不少, 在村名中也有所体现。例如:上湖、东湖、南湖等。像南湖, 历代就有很多描述余杭南湖的风光之美。如唐代诗人朱庆余《南湖》诗曰:“湖上微风小槛凉, 翻翻菱荇满回塘。野船著岸人春草, 水鸟带波飞夕阳。芦叶有声疑露雨, 浪花无际似潇湘。飘然蓬艇东归客, 尽日相看忆楚乡。”宋代诗人朱熹的《南湖芙蓉》诗曰:“水殿夜凉疑作雨, 锦城花暖不知霜。常将半醉输春色, 故出残妆立晚香。世态恒情争逐艳, 东篱零落一枝黄。”

4. 以塘为名

塘为面积不大的池子, 亦与水有关。村名有高俞塘、河儿塘、莫家塘等。

5. 以滩为名

滩为水边泥沙积成的平地。带滩地名例如:滩里、麻滩、黄泥滩、钱家滩等。

6. 以溪为名

苕溪在浙江省北部, 属太湖水系, 包括东苕溪、西苕溪两条源流完全不同的河流。今日的东苕溪源出浙江临安东天目山北部平顶山南麓的马尖岗, 流经临安、余杭、德清、湖州等县市。东苕溪入余杭县境后呈西南—东北流向, 经瓶窑、安溪, 横穿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的北部, 将遗址群分隔为苕溪西北与东南两片, 然后又在獐山镇的西侧北折, 径流入太湖。地名例如:苕溪、灵溪、安溪、上溪、下溪、中溪、前溪、双溪、泗溪等。

7. 以港为名

京杭大运河水系的众多河流, 互相沟通, 构成格子状网络, 主要有良渚港、东塘港、禾丰港、亭址港等。这里的港与海港不同, 余杭区没有靠近大海, 而是以河港居多, 它相对于海港水位较浅, 水面落差也不大, 一般为河运的船只暂时驻留的场所。村名中有港北、哨虎港、星桥港、良港等。

8. 以潭为名

例如:三白潭、周家潭、陈国潭等。三白潭, 它由头白、二白、三白三个潭湖连接而成, 相当于半个西湖, 是余杭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现仁和镇, 总面积达96.8公顷, 风光旖旎、景色迷人。

9. 以荡为通名

荡的意思是“浅水湖”, 面积较大, 水面周围有芦苇。例如:湖津荡、朱家荡等。宋代的杨万里来临平时曾写过《过临平莲荡》诗:

朝来采藕夕来鱼, 水种荷花岸种芦。寒浪落时分作荡, 新流张处合成湖。

人家星散水中央, 十里芹羹菰饭香。想得薰风端午后, 荷花世界柳丝乡。

10. 以洋、浜为名

例如:陈家洋、施家洋、李家浜、诸家浜等。

11. 以渭、泾、渡、涧、湾为名

例如:中水渭、平泾、金家渡、南涧、祝家湾等。

12. 以渚为名

渚是水中小块陆地。地名有良渚, 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是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 距今5300至4000年。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 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 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

四、以物命名

1. 与植物有关

地名例如:梅子湾、石竹园、独松林、桦树、梧桐、林场等。大多皆因为当地的特色而得名。像石竹园就是有名的生态竹园。余杭区是浙江省竹子主产区, 竹林是余杭重要的经济与生态资源。独松关高踞在雄峻的独松岭上, 关险道峻, 崎岖难行, 坡上松竹繁茂, 鸟鸣莺啼。关下竹松参天, 翳天蔽日, 竹海汹涌, 松涛阵阵, 凄神寒骨, 惊心动魄。左有百丈关, 右有幽岭关, 古称“独松三关”。独松关之所以名唤“独松”, 历来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原来关旁有一棵高及千尺的古松;另一说是独松岭上松树的松针只是单叶, 不像常见的马尾松和五针松那样有多叶和五叶。梧桐村的形成已有数百年历史, 相传在很早以前, 村北面的山上有一座庙, 庙的周围长满高大的梧桐树, 梧桐村因此而得名。由于独特的地理结构, 以前外地人是难得进入这个村的, 传说在南宋初期, 一队金兵占领杭州后来到这里, 只见河港交叉, 鱼塘密布, 因金兵不会游泳, 河上无桥, 金兵发出“好破杭州城, 难破梧桐村”的感叹。

2. 与日常生活有关

(1) 与用具有关的地名。例如:大井、网具等。井水冬暖夏凉, 在没有自来水之前, 是主要的生活用水之一。像郭璞古井位于广济桥南岸, 据清光绪《唐栖志》记载:“郭璞井在长桥利济侯庙东庑, 三郎祠座前, 谬托景纯遗迹, 称郭璞井。康熙己巳年二月九日, 圣祖仁皇帝南巡, 驻跸镇西, 命汲此井以供茶水。乾隆间里人卓晁书‘郭璞古井’额于上。道光间重浚, 里人徐晟镌‘汲古’两字于砖嵌诸壁。”另外余杭的古井有仙鹤井、香泉井、宝轮寺井、庙井、方井、盐司运井等。而网具就是捕鱼的工具, 是人们生活收入的重要工具。

(2) 与动物有关的地名。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培养了鸡、鸭、羊、马、牛等家畜, 同时飞禽走兽也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所以, 这些人们所熟悉的动物会自然而然地被用于镇名、村名中。例如:羊山、鸭兰、白鹤、稚山、虎山、鸬鸟、哨虎港等。白鹤村附近有白鹤山, 山巅林木间常见白鹤盘旋飞翔。

(3) 与水产有关的地名。因为余杭区位于江南水乡, 所以当地的人们也就会利用自然的条件来发展副业。发展水产养殖业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也就出现以水产命名的村庄, 比如说余杭水产、崇贤水产、云会水产等。像余杭水产村是余杭区十三个专业渔村之一, 水面2591.4亩, 其中外荡水面1327亩, 南湖水域1264.4亩。

五、以传说命名

马克思曾说:“神话与传说是‘在人民的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形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动态’。”神话、传说的内容是人们最熟悉、最关切的事物, 与其思想、感情、观点、道德、习俗、宗教信仰、生产与生活等息息相通。同时神话与传说更具人格的亲和魅力, 更生动形象, 也更具文化的传承性。

余杭:相传夏禹治水时来到会稽 (今浙江绍兴) 大会天下诸侯。治水大业完成后, 那里留下很多船只, 他把这些船只交给他的一个儿子管理, 并将他封在余航这个地方, 建立了余航国 (今浙江余杭) 。另外相传余杭旁边发大水, 大禹来治水。因为大禹撑船到这里, 所以这个地方就叫做“禹航”, 后来叫余杭, 一直叫到现在。

龙洞:位于塘栖镇的超山风景区上有个卧龙洞, 传说有龙曾在此山上休息。

白鹤村: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白鹤山也是因为有了白鹤而出名的。老人们说, 过去白鹤山是白鹤仙子住的地方, 山巅林木间常见白鹤盘旋飞翔。

勾庄:宋时称狗葬里, 为御狗死后埋葬地, 后改称勾庄。

卸车村:因为宋高宗南渡时取道于此, 路隘不能通车, 高宗卸所载而改步行, 村名即由此而来。

澄清巷:位于太炎路, 杨乃武故居在澄清巷, 因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而闻名。姿色出众的毕秀姑, 人称小白菜, 其夫患病而死, 却被县令刘锡彤诬为与杨乃武通奸谋杀, 并且施用酷刑逼供, 屈打成招。但是由于杨乃武家人不断上告, 又加上朝廷政治斗争的机遇, 杨乃武、小白菜得以昭雪。因此也有说澄清巷“因杨乃武冤案澄清而得名”。

另外, 有神话、传说引发的“龙凤呈祥”。“龙凤呈祥”是人们观念中吉祥中意的象征, 应用于地名也显示了人们向往美好、幸福的心境。中国是个龙的国度,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凤凰也是人们想象中能带来好运的动物, 所以就有了九龙、龙光桥、龙洞、龙船坞、凤山、凤都、凤凰山等。

六、以地形为名

余杭的地层跨越钱塘江和浙北杭嘉湖平原两个地层分区, 属扬子江南过渡区地层特征, 以第四系分布面积最广、成因类型多, 约占全市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宏观构造特征大体可分为西部山地丘陵区 (天目山相对隆起区) 和东部平原区 (中、新生代平湖凹陷区) 。余杭西部山地丘陵河谷区, 形成于1.3亿年前, 长期基本稳定。东部水网平原、滩涂平原几经沧桑。

1. 以山为名

例如:超山、南扒山、羊山、乌山、南山、横山、大观山、义山、寡山、宋家山、前山、小五山、径山、王位山、青山等。比如超山, 超山梅花以“古、奇、广”三绝闻名, 故有“十里香雪梅”之称, 现有唐梅、宋梅各一棵。超山原有古刹报慈寺, 大明堂内原供唐吴道子画观音像刻石。堂西侧有吴昌硕墓及吴全身石像, “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1985年增建吴昌硕纪念馆。吴昌硕曾写下“十年不到香雪海, 梅花忆我我忆梅”的动人佳句。超山多奇石, 岩洞以海云洞最佳。明朝的卓明卿在《登超山绝顶》中写道:“秋空鸟道极高寒, 两腋天风化羽翰。飞步直凌双柱上, 银河咫尺侧身看。”另外在郁达夫的散文《超山的梅花》中写道:“每个梅林, 总有千株内外, 一株的花朵, 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 香气远传到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 登高而远望下来, 自然自成一个雪海;近年来虽说梅株减少了一点, 但我想比到罗浮的仙境, 总会只有过之, 不会不及。”

又如径山, 在长乐镇, 其巅有径山寺。径山主岸名凌霄峰, 四面有堆珠、大人、鹏搏、宴坐诸峰, “五峰罗列, 奇巧幽邃”。四周尚有攀云、鸡冠等山峰, 迤逦起伏。并有龙潭飞瀑、东坡洗砚池、松原天风、灵岩喝石等景观。宋代苏东坡曾二游径山, 留下“众山来自天目山, 势如万马奔平川”名句, 历代游人不绝, 不乏诗人墨客。

再如荀山, 位于良渚镇西, 据《神舟古史考》载, 战国时, 荀况在此读书讲学。

2. 以坑、岭为名

例如:斜坑、仙佰坑、坑西、四岭、新岭、枫岭等。

3. 以沟为名

例如:山沟沟。杭州山沟沟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的生物圈保护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还有汤坑茅塘。”山沟沟旅游区由“汤坑”和“茅塘”两大景区组成的。汤坑为峡谷型生态旅游区, 峡谷全长2公里, 落差380多米, 这里跌宕生姿, 激流飞泉。茅塘为高山平台型休闲观光度假景区, 主要以农居休闲为主, 茅塘村口的石壁坡流蔚为壮观, 丰水时气势澎湃, 声震四邻;枯水时蜿蜒曲折, 如细歌慢语。整条坡流景观价值一流, 可谓是“浙西第一坡流”。

七、以祝福为名

人们总是喜欢美好的事物, 而讨厌不好的事物, 这是人之常理。人们在给地名命名时也会带上很多美好的祝愿。例如:长春 (希望永远青春) 、兴旺 (表示兴旺发达) 、和睦桥、洪福、长命、大安、永安、友谊、永兴、永乐、太平等。

仁和镇,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 (979) , 改钱江县为仁和县, 系取仁爱和平之义。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引宋赵葵《行营杂录》云:“初陈桥兵变, 太祖整军从仁和门入。高宗南渡幸杭, 见邑名仁和, 甚喜曰:‘此故都城门也。’遂决迁都之意。”

八、以一些特殊而专用的字词表示村名

1. 以坝为通名

坝为拦水的建筑物, 河工险要处巩固堤坝的建筑物。把河流截断筑坝, 形成村庄特色。例如:双条坝、褚家坝、道墩坝、姚家坝等。

2. 以墩为通名

三面或四面环水, 中间形成墩, 也说明了水乡特色, 例如:杨家墩、曹家墩、金家墩、施家墩等。

3. 以埭为通名

埭为拦水的土坝, 方言, 多用于村名, 例如:金家埭、卫家埭、酒店埭、姚家埭等。

4. 以圩为通名

圩的本义为低洼区防水护田的土堤, 例如:道家圩、下柏圩、前河圩、新圩等。

5. 以堰为通名

堰为拦河坝。例如:梅堰、俞家堰等。清嘉庆《余杭县志》载:“千秋堰, 在县东南二里, 汉熹平年间置, 唐会昌五年坍坏, 钱武肃王复置, 宋咸平中又毁, 景德四年县令章得一复置, 以其屡兴屡毁, 欲其悠久, 故号千秋堰。”

这5个通名都与水有关, 都是拦截水流后留下的成果。这也说明余杭人与水为邻的生活, 并根据需求对水进行改造, 熟悉的事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村名特色。

6. 以庄为通名

庄指村庄, 例如:费庄、北庄、勾庄等。

7. 以坞为通名

坞指周围高中间低的地方, 例如:柴家坞、龙船坞、两水坞、东篁坞等。

8. 以角为通名

角为角落, 这里指因姓氏相同或当地特色形成的一方水土, 例如:钱家角、鲶鱼角、朱家角、陈家角等。

9. 以陡门为通名

陡门是水闸的俗称, 既拦水防洪, 又用于灌溉和通航。最早见诸记载的是东汉熹平年间, 县令陈浑在县 (余杭) 东十里所建的西涵陡门, 高2.2丈, 阔1.5丈。宋淳熹六年, 东苕溪兴筑“十塘五闸”中的五闸, 即甪窦、安溪、乌麻、化湾、奉口等5座陡门。余杭区的村名中出现这词说明了该地区水利设备的情况, 例如:下陡门、何家陡门等。

10. 以营为通名

营:房子, 与居住有关, 本义为四周垒土而居, 例如:凌村营、三营等。

11. 以口为通名

例如:孙家门口、浪河口等。

12. 以畈、埠为通名

畈为田地, 多用于地名。埠多指有码头的城镇。例如:邵家畈、顾家埠等。

清末民初, 塘栖镇的客运码头, 有高吨位货轮在水北街设专卸埠头。余杭港的南苕溪的凤仪塘岸也设有木香弄埠、白家弄埠、上务弄埠、盘竹弄埠等。1958年后, 这些作业区逐渐衰弱。

九、村名中的一些生僻字

1.厍:

读音为shè, 《汉语大词典》收, 义项有二, 其一是:方言。村庄。多用于地名。只是没有说明是何种方言, 也没有举地名例子。“厍”为吴方言, 余杭就有如下的地名:吴家厍、厍头。

2.甪:

读音为lù, 《汉语大词典》收, 义项有三, 其二是:地名用字。古代有甪里。现代有甪直, 在江苏省;甪堰, 在浙江省。传说古代有一种独角怪兽叫甪端, 具有辟邪镇风的神力。甪端是祥瑞的神兽, 在瓶窑镇就有一个叫“甪头” (曾经也称“甪窦”) 的地方, 不知道当地的人们是不是想借此表达希望更加风调雨顺、人杰地灵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就收有“甪端”:“传说中的神兽名。”

3. 圩斗:

《汉语大词典》收, 读音为zhēn, 义项有二, 其二是:地名用字。《汉书·地理志上》:“平寿”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古寻, 禹后, 今城是也。”可见, “圩斗”作为地名用字, 是很古老的, 居然与大禹治水也有关系。

值得一说的是, 虽然《汉语大词典》中“圩斗”只有一个读音zhēn, 但是在《余杭县地名志》中“圩斗”读音却为“dǒu”, 例如:姚、裘家、计家。另外, 在1990版《余杭县志》中, 1987年末统计的村名中, 本该出现“圩斗”的地方, 用的字全部是“兜”。

4. 圩罕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康熙字典》、《中华字海》等字典、词典上都没有收录, 在《余杭县地名志》上该字读音为hàn。

在余杭镇有个港圩罕村, 《余杭县地名志》上说, 村边有一条河港, 此村坐落港边, 故名。

另外据当地的老人说, “圩罕”的意思为河流干涸后所形成的陆地。虽然现在这个字几乎不用了, 但曾经在村名中出现的却不少, 比如说干河圩罕等。

5.垪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康熙字典》、《中华字海》等字典、词典上都没有收录, 在《余杭县地名志》上该字读音有两个。当塘垪墩村为行政村时, 该字读音为“bo”, 而当塘垪墩村为自然村时, 该字读音却为“be”。这可能跟当地的方言有关。

另外, 从网络上搜索得到的资料来看, 该字读音却为“binɡ”。意思有二: (1) 村名。 (2) 姓氏 (日本汉字) 。

一个地名, 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 就是一幅风情画卷。地名承载了太多的地理、人文底蕴, 各地的地名都有其自身的特色, 余杭区的地名中也蕴藏了余杭独特的文化、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地名亦是一种文化。

8.澳门地名谈 篇八

1910年,澳门总面积仅为10.49平方千米,其中澳门半岛只有3.35平方千米、氹仔岛1.98平方千米、路环岛5.61平方千米。经过多年来澳葡政府及私人机构为发展工业填海造地,特别是近年,澳门半岛新口岸、南湾及路填海公路西侧、九澳港及国际机场等地陆续填海,全澳门面积拓增至23.5平方千米,当中澳门半岛、氹仔岛及路环岛分别扩大到9.1平方千米、6.33平方千米及8.07平方千米。从最新版地图上可以看出,如今两离岛醛仔岛、路环岛已合二为一了。

澳门名称的由来

澳门自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以来,属广东省香山县管辖,旧称香山澳、濠镜澳,别称蚝镜、蚝镜澳、濠江,海镜等。“澳门”一名源于《澳门纪略》,关于名称由来至今仍流传两种说法:一说因它南面有四山离立对峙,纵横交错成十字形状,称“十字门”,香山人在此停泊船只,即叫“澳”,在珠江口、凡海中依山可避风,有淡水可供饮用,当地渔民日“澳”,“澳”即港口之意,故合称澳门:另说因濠镜澳有南台(即妈阁山)、北台(即蓬峰山)相对如门,故称澳门。

葡萄牙人为什么把澳门(Aomen)改称为Macau呢?这一洋名是怎么得来的?这要追溯到400多年前地名称谓上的一场误会。相传1553年,蓄谋已久的葡萄牙人借口商船被风浪冲击裂缝,货船潮湿,请求借地晾晒水浸货物,并贿赂当地官吏,获准登岸搭棚暂住。当葡萄牙人从半岛西南妈祖阁附近登陆后,指着妈祖阁庙问当地村民这是什么地方?村民以为洋人询问那是什么庙宇,当即回答“妈阁”。而初次闯入澳门的葡萄牙人则误以为“妈阁”即为该地地名,于是用葡语Macau记录之。1555年,葡萄牙人在此筑建天主教堂,准备在此“安营扎寨”。同年11月20日,他们在与本国和葡属印度的信函交往中首次使用了Macau这一名称。从此之后,Macau这一“历史性误会”叫出来的地名,通过信函、地图、报刊不胫而走,并一直沿用至今。如今澳门在英语、法语中拼写为Macao,相反,澳门(Aomen)这一真正的“乳名”对于西方各国倒是鲜为人知了。

妈阁庙,原称妈祖阁,俗称天后庙,当地人又简称“妈阁”。妈阁庙位于半岛西南,依山面海,沿岸而筑,飞檐叠阁。古树婆娑,是澳门历史最久远、最负盛名的寺庙。它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由大殿、石殿、弘仁殿及观音阁等4幢各具特点的建筑物组成,是一组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群。

澳门地名的文化现象

澳门的街道名称反映着澳门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和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和信息。据统计,澳门共有1000多个街巷名称,随着澳门面积不断扩大,街巷名称数量也不断增加。澳门最初只有3条街:营地大街、草堆街和关前街。草堆街曾经为堆草的地方,故名。后来这里成了生意兴隆、市井繁荣的“卖布街”。在这条葡式风情的商业街上,建筑物大多保留着当年的风格。

澳门的街道名称有些与历史事件有关。例如,“关前正街”和“大关前巷”中的“关”是指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澳门设置的海关,1848年前为中国四大海关之一。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人毁掉了此海关,致使中国近代的海关遗迹不复存在,但关前关后街保留至今。“佐堂栏尾”的“佐堂”指的是乾隆八年清政府在澳门设立的佐堂卫署。在葡萄牙语中意为“胜利之路”的得胜马路和得胜斜巷是为纪念1622年葡萄牙人在此以寡敌众击败入侵的荷兰军队而命名的。

澳门有些街名反映了它的地理概况。如在东望洋山、西望洋山、妈阁山、青洲山附近有以这些山命名的街道:东望洋路、东望新街、东望洋斜巷、西望洋马路、妈阁上街、青洲上街等。还有与海有关的街道名称,如“海边马路”、“南湾街”、“西湾街”等,由于人工填海的缘故,现在这些街道已远离海滨,借助这些街道名称,我们可以勾绘出昔日澳门的海岸线。

路环岛黑沙海滩是澳门最大的天然海浴坊。黑沙是因为海洋特定环境形成的带黑的次生矿海绿石所致。海绿石由于海流风浪的作用,被卷带到海滩上,使得洁白的沙滩成为充满黝黑色彩的黑沙海滩,故名。而氹仔岛西北角有一长450米伸入海中的岬角,因其形状酷似鸡颈,故名“鸡颈”。

和全世界许多城市街道命名一样,澳门不少街道名称最早源于当地的经济活动和居民职业特点。但如今除了工业街和工厂街等少数街道尚为名副其实外,大多数街巷如“小贩巷”、“卖菜巷”、“工匠街”、“打铁斜巷”、“苦力围”等随着经济活动的飞跃变化已面目全非,以上街巷名称只是—个地名符号而已,昔日居民职业特点已消失无存。

澳门重要旅游景点大三巴牌坊是圣保禄教堂正面前壁的遗址。圣保禄教堂始建于1602年,1637年竣工,耗资3万两白银,曾被誉称当年东方基督教“最伟大的建设”。圣保禄教堂毁于一场大火,仅剩下教堂正面前壁。所谓“三巴”系st.paul(圣保禄)的广东话音译,为区别于当地另一座三巴仔教堂,故将此称之为“大三巴”。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国传统牌坊,故将此称为大三巴牌坊。

以人名命名的街道名称

澳门有不少以葡籍总督、葡萄牙重要人物、宗教人士命名的地名,给澳门地名打上了殖民主义色彩的烙印。在回归以前,几乎没有以中国历史人物命名的地名。回归后,在新建的新口岸区出现不少以当地名人贤士姓名命名的街道、公园。

从1557年首任总督马尔廷至1991年最后一任总督韦奇立将军,澳门共计有127位葡籍总督,其中有10余名葡萄牙籍总督以他们的姓氏命名了澳门街道。如以1966~1974年任期的嘉乐庇总督命名的嘉乐庇总督大桥和嘉乐庇总督马路。

在澳门地名命名上,必须谈一谈孙中山先生与澳门之间的密切关系。孙中山先生的出生地翠亨村与澳门同属香山县,距澳门仅有35千米。1878年5月,孙中山第一次伴母出国就是经澳门去香港的。1892年7月,他从香港西医学院毕业,到澳门镜湖医院担任义务医师,之后又开办中西药局赠医施药,深得澳门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还在澳门与澳门土生葡人费尔南斯合作,创办了《镜海丛报》,任该报匿名编辑和主笔,发表革命言论。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光辉的一生,在澳门半岛新口岸区和氹仔岛各有一条以先生命名的孙逸仙大马路。在半岛北端还建有澳门最大的公园——孙中山纪念公园。

1915年出生于澳门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先生是澳门人民的骄傲,为了纪念他对人民音乐做出的卓越贡献,澳门市政府将文化中心旁的街道命名为冼星海大马路。

澳门回归祖国后,开始出现了一些以澳门当地著名人士命名的街道、广场和公园。如以澳门商界著名人士、澳门大丰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原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何贤命名的何贤公园和何贤绅士大马路。

以城市名命名的街道名称

葡萄牙人喜欢选用西欧大城市和葡萄牙城市名命名澳门街道。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命名的街道,中文称之为葡京路。

在新口岸区宋玉尘公园东侧的6条东西向街道是以西欧6个国家首都命名的,从北至南依次为柏林街、巴黎街、布鲁塞尔街、罗马街、伦敦街、马德里街。在宋玉尘公园西侧的6条东西向街道是以葡萄牙本土6座城市命名的,从北至南分别是仙德丽街、圣德伦街、科英布拉街、波尔图街、柏嘉街、戴维拉街。

在氹仔岛,多数街道是以中国城市和葡萄牙城市的名称命名的。以中国城市命名的有南京街、大连街、成都街、佛山街等,以葡萄牙城市命名的有埃武拉街、基马拉斯大马路、科英布拉街、布拉干萨街、米尼奥街等。

由于澳门经历葡萄牙400多年的殖民统治,回归后地名仍采纳中文、葡萄牙文双语表示。澳门的一些词语运用充满地域特色,将“大街”一律称为“大马路”,将“广场”称为“前地”,将赌场美其名曰“娱乐场”。澳门的北京街、广州街、上海街等以内地城市命名的地名不是采用汉语拼音拼写,而是根据粤语读音用葡文书写,因此拼写上存在差异。

400多年来,中西方文化在这块土地上互相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今天澳门独特的地名文化氛围。澳门历史域区是澳门文化和市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它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留存的一份珍贵遗产。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历史域区,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上一篇:为了和平观后感下一篇: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初中语文课改要远离“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