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的五个维度

2024-09-08

认识自我的五个维度(精选3篇)

1.认识自我的五个维度 篇一

当乔布斯引领他的苹果帝国市值超过美孚石油,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当一个成立仅仅6年的新媒体社交网站FaceBook 截至今年10月广告收入已达到40亿美元,传统产业开始再次认识新媒体的价值。在中国,进行了20年的新闻改革,在新一轮新媒体的紧逼下,不得不加快融合步伐与转身速度。新媒体倒逼传统媒体新闻改革,已然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而这一轮改革的核心是围绕着管理创新展开的,只有管理创新,传统媒体才能找到与新媒体的最佳“融接点”。

一、融合时代传媒竞争的两个变局

去年以来,随着国家层面推进三网融合战略,以广电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面临着以“体制机制改革,行政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变局”。三网融合带来了宏观层面的融合,包括机构融合、业务融合、产品融合、终端融合、流程再造等各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的核心是管理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进行转型的核心人物在于领导者,核心要素在于理念转变,核心运作在于流程设计。

第二个变局来自于竞争变局。由于新技术的不断诞生、新媒体的不断出现、新市场的不断形成,原有的竞争格局被打破,新进者要求重新划分市场,媒介生态被重塑。媒介竞争由先前的“实物之争”走向“形象之争”;由“独家报道之争”走向“独家解释之争”。竞争变局的另一方面则是人才竞争,新媒体催生了一系列新职位,比如“SNS整合专员”,主要负责传统媒体业务在SNS平台(社交网络系统)上的扩展与维护。随着微博的大面积流行,新职业“微博媒介经理”也应运而生,在美国,这个职业从业人员62%是女性,38%是男性,年薪3-5万美金,其中,71%的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介于1-4年。他们的工作是早晨5:30就起床上微博,晚上看完最后一条微博才能安心入睡。传统媒体通过设立专门职位来运营他们的新媒体平台,渴望借此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方面湖南卫视先行一步,他们在旗下的北京中心专门设有“新媒体策划经理”一职,负责其传统媒介产品及服务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推广及运营。

二、传统媒体管理者的理念创新

传统媒体管理者的理念创新,直接决定着其在进行新媒体转型时能否跟得上技术步伐、市场节奏。理念创新首先来自对新技术发展的清晰认识。纵观历史,媒介发展史即是一部技术发展史,印刷术创造了“复制传播力”,无线电技术开拓了“超空间传播力”,影视技术引导了“镜像传播力”,网络技术塑造了“全球传播力”,而手机技术则强化了“贴身传播力”,新技术深刻地影响着媒介演进。从另一方面看,新技术还影响着产业变革以及我们对于媒介的感知,比如乔布斯与他创制的苹果五次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第一次是苹果电脑Apple-I,开启了个人电脑时代;第二次是皮克斯电脑公司,改变了整个动漫产业;第三次是iPod,改变了整个音乐产业;第四次是iPhone,改变了整个通讯产业;第五次是iPad,重新定义了PC,改变了PC产业。乔布斯伟大之处在于:让产品成为媒介--先前是“媒介产品”,现在是“产品媒介”。

此外,还有一系列原有理念的被刷新,旧有定义的重新定义:比如何谓独家报道?独家报道将不再获有绝对竞争优势。随着“云计算”的实现,媒体竞争将超越先前的信息之争,从绝对意义上看,任何人都可以从“云端”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A媒体拿到信息与B媒体获得信息的时差几乎为“零”,媒体独家首发的时间优势已然在“云端”被消解掉,媒体竞争从“信息的独家首发权”转向“信息的独到解释权”;

又如,何谓新闻首发?之前传统媒体即使有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但由于理念问题,新闻首发无疑被保护在传统媒体发放平台内。而未来的媒介竞争是在两个平台上同时展开的,即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媒体的新闻首发不再是传统母媒的特权,而应根据新闻的具体特性,选择媒体矩阵旗下的任一媒介渠道作为新闻首发平台;

再如,何谓内容生产者?先前的内容生产者主要是指新闻专业人士,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大量的UGC(用户贡献内容)出现,于是“用户”+“专业人士”共同成为媒介的内容生产者,扩大了原有的新闻生产队伍。

三、传统媒体新闻管理创新的五个维度

1.日常内容与突发事件报道的管理

随着新媒体的进化以及“云计算”时代的来临,传统媒体面临着将原有和目前正在生产的媒介产品数字化、数据库化,并将之分层存储,以便分类使用、整合利用。加之主题化的专业电视和广播频率需求增加,使得媒体建立资产管理和数字版权管理体系迫在眉睫。之于管理者而言,要及早制定相应的内容管理方案,利用先进的数据管理技术,建立平台性、网络性的内容管理系统。从技术与内容双重考虑,将媒体内部的每一个互联网节点都联通起来,以此实现统一的内容产品架构。

新媒体时代,对于传统媒体的内容管理者而言还面临着“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这一命题。以“甬温动车追尾事件”为例,当时浙江卫视、CCTV-2与CCTV-新闻频道反应相对迅速,三个频道采用的航拍画面都来自“非专业”、“非新闻机构”的市民。新媒体时代,UGC这种“用户贡献内容”的模式真实且更广泛地发生着。媒介如果想在突发事件报道上取得先机,就要在平时的内容管理系统设计上着重考虑,比如,如何能使在场的“非专业人士”最快速度回传报道?如何能使报道尽可能达到技术播出水准?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时,调集多方资源,同屏呈现,丰富报道内容?以CNN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为例,当时CNN画面被分割为5个部分,一个是地震现场主画面,一个是主播通过网络连线日本当地居民诉说地震情景的图像,另一个是日本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同声传译画面,还有两行滚动字幕。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有了UGC加入,专业新闻机构突发事件报道模式将作改变。

2.内容生产流程的管理

融媒体时代彻底改革了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媒介机构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要对先前的新闻生产流程进行全新再造,以期焕发新的生命力。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浪潮,其核心命题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目标是“以期取得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关键绩效上重大的改进”。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是媒体机构以一种首尾相接、完整的整合性过程改变过去被不同介质割裂、不同部门管理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局面。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内容的生产将是多媒体化的,收集过程将是多媒介汇流的。其次,收集而来的新闻内容,需要经过一个“评估中心”,对新闻素材作出一流的价值判断,以及去向判断。再次,要解决新闻分发问题,手机、广播、纸媒、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建制,使得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能沿着各自既定的渠道运行,从而保证了一件新闻产品的复次、多介质、全方位传播。最后,要解决新闻产品抵达用户后的反馈以及来自用户信息(UGC用户贡献内容)如何上浮的问题,比如说建立call-center中心(呼叫中心),将受众当作用户来管理,形成新闻推送模式,用短信预告新闻事件的发生,并号召受众及时补充在场所见所闻等等。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包含四个方面,首先是强大的“脑”指挥中心,负责新闻信息的价值判断及其去向;其次是“交响乐团式的空间布局”,为了更高效地实现多介质的统一行动,融媒体的新闻操作平台将在物理上有所突破,一个类似“交响乐团式的空间布局”有利于各媒介品种围绕“脑指挥中心”协调作战;再次是“多媒体化的采写部队”,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再造的基础是单介质记者向多介质记者转型,一个人身处新闻现场,能同时提供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各类产品,供融媒体矩阵平台上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的全方位使用;最后,实现UGC内容的优化与上浮,这意味着要形成一套有效的UGC机制,鼓励用户方便、快捷、积极地贡献优质内容。如湖南卫视的新媒体平台金鹰网播客栏目--VBLOG,供用户发布自己喜欢的视频,网友上传的节目大都与娱乐节目有关,很好地扩充了其母体平台的内容。

3.内容生产者的管理

融合时代,媒体的内容生产者由“专业”与“非专业”人士共同组成,之于“专业人士”的管理除了先前管理理论上常常提到的“以人为本”等理念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些“专业”人士在新媒体时代有可能成为拥有万千跟随者的意见领袖,他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成就个人及母媒的声望,比如一些新闻主播、评论员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发言往往拥有广泛的关注。如何将人们对这一个个分布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媒体从业者的关注有效地转化为对于其服务的母媒的高效关注是管理者需要着重考虑的。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管理创新,关键在于要将媒体从业者看作是拥有启动能量的“发动机”,让他们能自我开掘出一片天地,塑造起一种声望,并将这些关注度与美誉度成功迁移到母媒上去。

融合时代,内容生产者的另一个主力军是那些能“贡献内容的用户”,之于他们,更多的是要通过社交网络系统等多个平台“运营”用户,以使他们对母媒产生信赖感与情感链接。湖南卫视在这方面做了多方尝试,举办“金芒果粉丝节”,密切与粉丝的联系;在金鹰网上推出SNS互动社区“芒果圈”,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聚集人气,发动用户贡献内容。

4.用户的管理

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以“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细分的受众概念将被全新的“用户”概念取代。未来广播电视面对的是一个个有多媒体需求的“用户”,而不是先前传统意义上的“听众”与“观众”。到目前为止,互联网的竞争,显然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之争上,新技术的获得将以越来越短的时间向零成本靠近。互联网竞争的核心,又回到了大多数行业面临的竞争的本质--关系--上来,“建立关系、维持关系、运营关系”,从而使“关系最终创造价值”。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直接的结果就是技术之外的门槛越来越高。Web2.0的运营核心不在于技术,不在于内容,而在于“人”。运营“人”的核心在于“关系”。这也是建立媒体SNS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管理用户时,要关注系统性与回路设计,一方面使用户能方便地参与到媒介活动中来,另一方面使用户的体验也能及时地通过回路设计反馈回来。如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今年10月新改版后,推出《同步你来说》节目,所有节目环节均围绕互动设计,以互动方式呈现。每期同步跟踪正在进行的事件和网络正在热议的话题,展开当事方、评论员、听众、网友的实时互动讨论、线索提供及核实报道,听众参与到节目中本身就是用户管理的一方面,这使得电台提供给听众的不再仅仅是先前的媒介产品本身,而是一种参与媒介内容生产的全新体验,这有助于与听众建立情感链接。

管理用户的核心命题在于情感,只有用户对媒介产品有了信赖与依赖感之后,才可能产生基于其上的附加价值。新媒体时代,这种情感链接除了在原有平台上运作之外,比如说广播可以通过听友会来与其听众保持联系,更重要的方面是通过新媒体平台,特别是社交网络平台来运营更年轻的潜在用户,让他们产生黏度。

5.舆论引导的管理

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管理创新还表现在舆论引导方面的创新。未来媒介生态表现出一种“微”特质,碎片化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系统等链状系统被连接与组合起来。媒体生存则是在这一个个“微链”中把握自己的传播机会,创造可能的舆论热点。未来媒体生活,除了竞争“信息的独到解释权”外,还要在纷繁的“微链”世界中排兵布阵,将记者一个个地发送到“微链平台”上,成为一个个关键节点的组织者与传播者。媒体把关不再是先前铁板一块的“一刀切”,而是在无数个中心节点上的疏通与引导。舆论引导创新主要表现在,媒介依托自身的专业记者与忠实用户建立“微链”传播矩阵,并在关键节点上“排兵布局”,通过“不做中心”而去影响无数个“小中心”,来实现舆论的高效引导。

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这种新型舆论引导方式特点更加明显,比如在“甬温动车追尾特大事故”发生开始,微博主导了这场突发事件的的信息传播和舆论焦点,传统媒体在前40分钟内来不及对事态做出任何反应。如果此前传统媒体已然形成一张“微链”传播格局,在每个中心节点上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通过影响无数个“小中心”而使自己的声音不断扩大,就不至于因为“失声”而失去舆论主导权。微博粉丝500多万的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在甬温事故发生当天连发36条微博,通报浙江省组织救援的情况,赞扬温州“的哥”、“的姐”免费送客人到医院献血。郑继伟副省长、浙江省卫生厅官方微博也实时通报医疗救援的进展,这些中心节点都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管理创新除了上述的五个维度外,还有形象管理创新以及营销管理创新等方面。管理创新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原理,首先是“整体性原理”,在管理创新时要将管理置身于媒介生态这一个大系统中整体考量;其次是“动态性原理”,要充分认识到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加入,管理呈现出不断更新的状态;第三是“开放性原理”,即传统媒介系统与新媒介系统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时如何打通,如何共融,如何共荣?第四是“环境适应性原理”,环境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在管理创新时要考虑媒介管理与社会管理之间的适应性;最后是“综合性原理”,管理创新要综合考虑媒介系统的各个因素,寻找共同性和规律性。总而言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管理创新要注重媒介组织的整体性和目标性,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要求管理者对新传播要有足够认知,对包括员工、用户、客户在内的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人”要有深刻把握,对媒介生态能够统筹考量,以此实现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管理。

2.认识自我的五个维度 篇二

一、准确理解教材, 从“角度”入手, 设计出具有合适切口的对话话题

在对话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等, 选择合适“角度”切入对话。如在教学补充教材《比金钱更重要》一文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大家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 买任何东西都要用到钱, 但是不是只要有钱, 就能买到一切呢?世界上有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吗?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吗?请大家在读了课文之后谈谈各自的看法。”

《比金钱更重要》一文讲述的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文章情真意切, 读着它, 犹如听一位老朋友讲故事一般。但是, 对于平时对金钱并没有多少理性认识的小学生来说, 要真正理解“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一抽象而深刻的哲理, 的确有一定难度。教师以一组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而又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提问作为导入课文的切口, 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之中。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通过对上面这一组话题的讨论与研读, 再结合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体验, 就很容易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金钱不是万能的, 金钱并不能买来—切, 世上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其实,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对话教学“话题”角度的选择并不是一种主观的空间定位, 而是结合了教师的独创性、教材以及学生实际的产物。它需要足够的教学知识、教学经验和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对角度的要求应力求准确和新颖, 对话题的设计也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选择好的角度切入, 能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以点带面, 从“广度”入手, 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对话话题

对话教学话题, 应该有很广的覆盖面, 它需要对全文有一个比较全面、明确与系统的了解和感受, 必须建立在对整篇课文高屋建瓴, 居高临下的基础之上。如学习《万里长城》一课,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 教师抛出这样一个对话话题:“读了课文之后, 你们感到自豪吗?对课文中的描写与叙述, 有没有感到奇怪的地方?”然后请大家根据以上话题谈谈各自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围绕教师提出的这一组能牵动全篇的对话话题, 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的研读、讨论, 为我国有如此气魄雄伟、年代久远、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而感到自豪, 并深深地折服于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历史与文化。但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疑问: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古代, 建筑工人是如何把几吨重的石块搬上这崇山峻岭的?又是靠什么才把这万里长城砖与砖之间衔接得如此天衣无缝?经过这一话题的讨论, 学生必定会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与杰出的才华有更深的理解。

三、触类旁通, 从“深度”入手, 设计具有创新思维的对话话题

有深度的对话话题应该能为学生的思辨提供一条可循的思路,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逆向性思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如在《草船借箭》一文中, 假如诸葛亮那次草船借箭没有成功, 你想想可能会是什么原因?从中能看出什么?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 既然当时邱少云只要从火中跳出来, 打几个滚或“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身上的棉衣, 就能救出自己的战友, 那当时为什么不这样做?是不是邱少云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还是“我”见死不救?在《西门豹》一文中, 西门豹作为当地最大的官员, 拥有当地最大的权力, 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与一些官绅给直接惩办了, 而要采取这么复杂的方法, 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要使我们的话题具有一定的深度, 不仅要靠教师周密的设计, 更需要给孩子一个开放性的思维空间, 让他们通过创造性思维, 旁征博引, 触类旁通, 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四、循序渐进, 从“梯度”入手, 设计张弛有度的对话话题

精心设计的话题, 应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梯度、由浅入深地展开, 其过程就如攀登泰山十八盘, 每登高一层, 视野为之开阔, 景色更为多变。由发现话题、探索话题、解决话题带来的乐趣让人浑然忘却过程之艰苦,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寓教于发现和创造。如在学习课外读物《桂林山水》一文时, 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些对话话题:

1. 桂林的山和水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个?

2.《桂林山水》的景物描写与《小英雄雨来》《采浦台的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区别?

3. 景物描写除了这两种形式以外, 在别的课文中你还认为有什么不—一样的描写?

4. 请你在文章中选一段景物描写, 并说说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以上四个话题的设计, 都在原有话题的基础上做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随机应变, 从“灵活度”入手, 设计收放自如的对话话题

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好多角度、深层次的话题, 固然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但如果没有灵活的授课技巧和随机应变的操作技能, 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吕叔湘说:“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把教学法运用得很好, 取得很理想的效果, 需要很好的技巧, 也就是要掌握教学的艺术。”话题设计的灵活度, 就是指在阅读教学的具体过程中, 要注意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观潮》一课时, 要求学生根据内容给课文拟个小标题, 大家讨论之后, 一致赞同“观天下奇观”这个标题。于是教师便引领学生直奔中心, 抓住“奇”字, 要大家细读课文, 说说这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经过—番热烈的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大家归纳出“潮前境奇”“潮来形奇”“潮去景奇”这三个方面奇特的景象。接着教师要求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 挑一处自己觉得最吸引人、最传神的地方讲给大家听, 把怎样“奇”, 好在哪里讲清楚。于是, 课堂教学不再按照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思路设计, 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 自主选择, 从各人的实际出发, 挑体会最深的、最能显示自己潜能的那一点作课堂交流。通过课堂交流各展所长, 全体学生所能获得的成果, 也足以涵盖课文的全部内容。当然这要求教师有宽阔的知识视野、灵活的教学机制、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学科专业水平。

3.提升学校管理质量的五个维度 篇三

一、 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方针

基础教育是构筑整个国家教育大厦的基桩,教育健康生长须先守住“底线”,这根“底线”就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十六字”方针之“促进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中最重要也是最为百姓关注的公平。办一所学校或管理一所学校是否趋向公平,关键是看百姓对这所学校依法行事的认可度。从学校的内部管理来分析,学生的入学、分班、转学、考试、升学,教师的交流、聘任、配课、工作量安排及评优评先晋升等是否按规章办事,对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或手段、对教师工作与专业发展的管理是否按有关法律执行;从学校的外部管理来审视,学校的区域划分、资源配置、资金投入、人员流动、物资采购、工程招标建设等是否做到了基本均衡或公平——这主要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改革理念与科学统筹,但从教育的系统性管理来说,这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必要的信息沟通,增强相互间的力量支持和智慧支持,这是学校实现公平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举措。学校的制度管理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所在,对此,每一所学校都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管理的一大方针,在学校章程或各项制度设计中不偏不倚地把它调准,并在操作中设法保持它与其他维度的平行,面对有违章法、办事不公的行为要有捍卫公平的气概。

二、 以崇尚师德建设为标杆

教育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最根本的在于人的思想管理。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现依法治校的本质在于促成人的思想灵魂的正确回归,在于引领教师职业感与道德感的人文归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这里的“明德”就是说,人生来便具有善良光明的德性,但却受到后天物质利害的蒙蔽和压抑以及各种现实环境的影响,这些德性往往会被扭曲,若适当地加以教育或规范,便能使“明德”显露出来。教师作为一个自然人,具有一般人所拥有的共性;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应具有职业人所持的特性。不难理解,教师作为构成一个生命体学校的主导,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里程中充满着各种现实与未来、可预见与不可预见的挑战,而其中最大的挑战便是在新的要求、新的标准和新的情境下如何更好地满足“教书育人”的需要,顺应明德的自然。“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倒逼着师者首在立德。“教育首在‘立人,立人凡事后举”,鲁迅的思想同样反映了师德的首要地位。师德厚薄决定着立什么样的人,举什么样的事,也决定着怎么立人?怎样举事?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教育变革的指向来说,给特殊的职业人作出符合职业特征、满足社会愿望的法律性要求和“营业”标准是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必须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正是通过相关的法律确定“师德红线”、制定“专业标准”,并采取法规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性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来促成职业道德的正确回归。中小学校管理就是要紧紧围绕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命题,在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中,依据国家颁布的法规或有关政令,秉持公平正义,拉好“警戒线”,对照条款或标准,理出“项目”,列好“清单”,明确考核,放开监督,让每个教师手中有杆秤、眼前有红灯、脚下有雷区、脑里有标杆,言行举止不越戒线。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师德“研、训、育、评”的长效机制,以更好地形成不越戒线的护栏。刚能制柔,柔能克刚,刚柔相济是管理取胜的秘笈。学校只有真正树立并落实好法治管理的首责与问责,教师才有可能铸就高尚的师德风范,并引领学生走上成就梦想的航程。

三、 以恪守制度管理为准绳

在学校的各项制度管理中,最易触及法律底线的就是财务管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道明了人存人亡的自然本义,可许多身败名裂的案例恰恰违背了这一本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破了人在钱财的获取上要合乎社会之道,这个“道”就是大家认同的规则性。任何事情不讲究规则,就会遭遇社会的谴责,甚至被自然所抛弃。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变异的社会中,一个学校的管理假如放松了警示教育、放宽了制度约束、放弃了廉洁自律,那就很有可能受到制度或法规的惩罚。我们知道,在财务管理上,学校的收支两条线都是带电的“高压线”。对此,每一位学校管理者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自觉,时刻牢记:制度是“金刚石”,不是“橡皮泥”;规则是“铁笼子”,不是“稻草人”;法人代表对签下的每一张票据要负全责,要经得住考验,让自己和财务人员的步履远离带电的“高压线”。现在,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基层学校尤其是上千人规模的学校都有较宽裕的资金实力。袋中有钱怎么花?学校管理者要紧密围绕学校的建设蓝图,切实履行好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从讲政治、用法治的高度商定决策,做到“明细制度、计划报批、收支公示、费用审核、接受监督”,建立经得起审查的学校“台账”,让每一笔钱、每一分钱都流动在阳光下,让整个“家人”都为教学改革而卖力。

四、 以维护主体权益为主线

学校管理者要始终维护好自己与师生的合法权益,这是实施依法管理的一条管理主线,更是学校建设的一项大计。这条线有两个维度:保障儿童有学上、上好学,保障每一位受教育者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学生主体的“保障”维度;教师主导的“保障”维度在现实背景中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下,国家举众多力量、积众人智慧,聚焦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满足社会愿望的一系列具体要求,制定并颁发了学校管理标准及各层面、各学科的教师标准,同时设法着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这些举措无不令人振奋,但我们也要正视当下教师在现实环境与可比领域中依然还处于弱势的现状。教师虽然有收获着耕耘梦想的热情喜悦,但也承载着努力追求的辛酸苦辣。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所导致的冲动言行带来的往往是“负荆请罪”和个人档案被“污染”的后悔,甚至还承受了索赔的寒心之苦;在网络时代,教师稍有不是便遭受被指责的痛苦和担忧,这已成为教师常有的纠结。试想:老师面对如此“镜头”或“帖子”是怎样的感受呢?严教养,怕惹祸;少管教,不见效;放任自流,良心何在?于是忍辱负重,依然前行。除此,政策规定的教师该有的待遇包括福利在一些地方或学校往往不能及时兑现或足额发放,这也让更多教师心理失衡。对此,学校管理者要理解教师心中的诉求,理直气壮地维护每一个教师的合法权益,在尊重事实面前更要尊重教师,保护教师的尊严和那份期待;面对困难与挑战要挺身而出,要据理力争加强沟通,要善于在观点争辩中大胆亮剑,设法打通妨碍教师安心工作的阻滞,突破阻碍学校生命体发展的藩篱。

五、 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根本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升质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强音,这个音符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管理者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分数高低不等于质量,奖项多少不等于质量,荣誉级别也不等于质量……它们都是质量外化的各种表现。教育质量是一个由可测因素、难测因素和不可测因素等组成的系统,因此,管理者要不断提高对教育质量的系统性认识,理清在质量的总系统中有哪些子系统,它们各自的制约因素与影响元素有哪些?既重要又关键的是什么?从培养人的目标取向来看,“教育质量”是在课程建设统领下,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构成,其间每一个维度又有许多评估要素。对此,每一位教育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都要认真学习和尝试解读国家制定的各学科教学质量标准,拟定操作办法,加强实践反思。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构成质量要素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短板,急需在教育管理与教学改革中深入研究、努力探寻。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改革课堂教学是落实质量管理的重心所在。因此,学校教学管理要坚持“聚焦课堂、聚焦学生、聚焦教师、聚焦问题”的理念,坚定质量提升的信念,把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强化教学环节管理、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教育过程、改革教学评价体系、追踪教育信息化技术、促进学生全面性个性化发展落实在具体的制度建设与课程文化建设之中,并将其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

上一篇:家教怎么宣传下一篇:创意2分钟英语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