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心愿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
1.四年级心愿的教学反思 篇一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小云雀和妈妈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他了解到林林的重要性,产生了植树造林让沙漠变成绿洲的愿望。
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一些自我意识,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使学生了解森林的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抓组关键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了解森林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讲解等方法品析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保护坏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森林的重要,激发学生保护坏境的意识
措施:通过演示PPT中的图片、资料和教师讲解了解文意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保护坏境的意识
结合课件的图片、资料、实例,教师讲解和启发学生分析乱砍滥伐的危害,使学生感受和体会人森林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不同方式朗读课文,配合多媒体,出示图片,资料、实例,让学生亲身感受乱砍滥伐的严重后果,体会森林的重要性,激发环保意识。
依据的理论
教师通过实例的分析和讲演结合,让学生亲身感受乱砍滥伐的严重后果,体会森林的重要性,激发环保意识。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了解沙漠、洪水 了解 图片和视频影像 边播放边讲解 较好
荒漠化资料 应用
PPT 讲解 较好
了解森林重要 了解 PPT 边播放边讲解 较好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荒漠化的土地 5分钟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教师提问 使学生积极思索配合教学
讲解新知识 森林的作用 6分钟
播放、讲解 学生们认真听讲 使学生初步了解森林的重要性
活动体验,亲身感受 通过例子要求学生说说乱砍滥伐的后果
提问 学生们回答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森林重要性
专题分组讨论 你对森林新认识
组织和引导 学生参与 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能力
进一步讲解新知识 讲解森林作用
播放、讲解 学生们认真听讲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森林作用
大组交流 你森林新认识
组织和引导 学生参与 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能力
总结 本节教学内容总结
教师 学生们认真听讲 总结本节内容并安排作业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
2、通过师生交流,了解森林作用。
3、创设情境,引出活动
4、教师阐述知识点,并作相关演示引导学生体验森林作用
5、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不同方式朗读课文,配合多媒体,出示图片,资料、实例,让学生亲身感受乱砍滥伐的严重后果,体会森林的重要性,激发环保意识。
[云雀的心愿 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2.四年级心愿的教学反思 篇二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上课文《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笔者认为,全篇一气呵成,行文流畅。该文层次清楚,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步步递进地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顺序如下:
先记长廊的景色,抓住长廊“长”的特点总体介绍,然后写廊内横槛上五彩的画,最后写廊外的宜人风景。
再描万寿山上的景色,写到了佛香阁和排云殿。
结尾昆明湖,重点介绍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总之,课文由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拉开序幕,结尾和开头呼应,流露出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练习表达的好文章,也是学生学写游记的一篇非常好的范文。
二、传统教法:找景点、游画面、用动词,讲体会。
在传统授课模式里,设计的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第一步,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提到的景点,用括号标出来。
第二步,教师借助音乐画面,让学生在颐和园的画面中游览这些景点,增加感性认识。
第三步,学生在感受了颐和园景点的美后,让学生找作者游览颐和园顺序的句子,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发现这些句子的特点:他们是过渡句、景点与景点间用了连接动词。
第四步,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练习具体游览长廊,抓住词句学习长廊这一段,体会长廊的美。
三、问题反思:时间不足,学用不一,缺乏共鸣。
依据以往传统教学的相关经验,教师遇到的问题大致如下:
首先是时间不够。学生找出的景点比较分散,不够集中。较多景点的出现,学生不易把握。由此颐和园的整个面貌在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感性认识,整个游览的顺序只流于学生对文字较浅的理解。
其次是移步换景这种写作手法也并不能深入到学生实际的运用中。授完课,有老师反映孩子并未真正理解移步换景的概念。虽然老师在授课时,文字表达上清晰明确地指出了移步换景就是边走边游,真正要学生实际运用时,学生还是难操作。
最后是整个课下来,这有着悠久历史的颐和园并未带给学生有情有味的美,教学目标也未落实。课堂缺少生气,教师也没有在课堂上教授出贴近学生心灵的语文味。
四、教改浅探:品读导入,认知把握,学以致用,善于想象。
依据新课程教改的主旨精神,通过教改课题的行动研究,本文得出以下问题解决方案。相关教学深受学生欢迎,达到了教改的预期目的。
教改步骤一:导入“美得有味”的品读基调。
颐和园历史悠久,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在授课《颐和园》时,如何将颐和园放入历史背景中,能让学生从颐和园的历史遗韵中生发出对美的整体的感知,是教改与传统教学的分水岭。
教改方案重点强化了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特别在设计导入时对颐和两字进行了释义。学生从“颐养天年、和平、和谐”中了解到了改名颐和园的历史意义及其美好期望。
重点阐明颐和园的前世今生后,鼓励学生带着美好理解去有情有味地读课题。笔者发现,相比传统教学认知,教改后的导入可以在更宽广的意境中为整堂课奠定一种品读的基调,突出了“美得有味”。
教改步骤二:把找景点标出来的忙乱改为游览顺序的认知把握。
教改后把传统教学初读课文要完成的找景点,标出来改成: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颐和园的。这不仅对应了课后思考题的要义,还使得原先分散无序的景点有了清晰的先后顺序。
具体提问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到的景点有的放矢加以引导:课文里哪句话告诉你的?从而直接引出了表达游览顺序的这些关键句。从这一句的提示中找到其他带景点的关键句。
当学生正确地给出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游览顺序时:教师应该以简笔画的方式在黑板上板书,有字有图。要让颐和园的景点非常直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当抽象的游览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颐和园景观图时,游览的顺序也立刻变得柳暗花明,清晰明朗了。
教改步骤三:用上合适的动词走颐和园,实现学以致用。
传统教案也有让学生从关键句中找句子特点的做法。有些学生能说出是过渡句、景与景之间的连接用了动词。但是,学生对写游记时的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仍然茫然无知。学生的相关理解也如空中楼阁。
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运用这种写作手法?这是本文教改的重中之重。笔者先给出一个便于操作的填补方式:隐去句子中的连接动词,让学生用合适的动词也来走一走颐和园。借助这种方式加上黑板上的简图提示,学生从文字与画面中迅速得出清晰的游览思路,
指着黑板游览简图。学生由此理解并学会了边走边游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变得简单了。有了这样的铺垫,教师就可以隐去所有文字,在一张空白幻灯片上,让学生通过简图,用说话的方式顺利地游览颐和园的景点。同时,还用上了过渡句、连接动词。这样设计使得课堂教学不只流于知识性层面上的阐释和传授,使得学生学以致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改步骤四:唯美画面配置浓郁音乐,有意想象美不胜收。
在学生清晰了游览线路,并知道了颐和园的整体方位后,新教案保留了原设计中的图片欣赏,将音乐改成了《庭院深深》的背景音乐。通过对文字进行了完整及抒情化的修改,图片及解说内容均按照游览的顺序得以逐一呈现。学生在浓郁的音乐和唯美的画面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为后续的长廊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走进长廊的教学要找美的句子,抓住句词进行品读鉴赏。在品读廊内横檻上的画面这一句时,设计的小练笔及播放图片等环节应予以适当调整。为了排除廊内的画产生的无意想象,笔者特地向学生介绍乾隆皇帝下江南留恋江南景致让画工在长廊作画的一个历史典故。该故事引出了两千幅画,都来自各地锦绣风光、花鸟山水,或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学生可以由此写出了符合颐和园特色的人物、花草、风景画。
之后,再推进图片的欣赏,让学生豁然开朗,帮助他们依据的合理想象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五、教改体验:目标设定明了,学习事半功倍。
通过教改实验和行动研究,笔者体会到不仅游览颐和园的教学要强调写作顺序,由此以点带面,就是教其中的一个景点———长廊,也要它的顺序,从长廊外写到长廊内,由此纲举目张。
从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的绩效评估来看,随着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深入。基于传统教学的问题提出和教改步骤的行动研究,教改推进使得整个课堂的版块和教学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
对问题再次反思时,相关教学目标尤其凸显,在授课中,师生顺利完成了(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学写“廊”字。(2)通过找过渡句及句子中的动词,体会句子的作用,从而知道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3)学习第二自然段,抓住词句品读颐和园长廊的美等相关任务。
参考文献
3.四年级心愿的教学反思 篇三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我本次说课的开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课是人上出来的,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点。教书将近十年,听过将近10位老师上这一节,其中的感受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归结为一句话:上好一堂课,难!上好一堂好课,更难。
一、教材分析
《赤壁之战》,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同时,本文又是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简要的复述课文。而要学会复述课文,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取其精华,去其无用。因此,在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时,必须围绕——(熟悉课文,理清脉络,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这一训练重点展开。
此外,《赤壁之战》一文虽叙事较长,但内容丰富,条理清楚,道理深刻。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本节课设计意图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主要采用“开放式、主体式”教学法,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内容,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而教师通过问题,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指导思想。
1、演好“重头戏”
这一课时教学主要围绕“说英雄、论英雄、谈英雄、评英雄、成英雄”展开,是本节教学的重头戏。
(1)、课的开始,以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打开本节课的话茬。以少胜多,点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是有效的。
(2)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一个新动向。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借用此剧的主题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另一方面,引出本文的重点——争论谁是英雄。(在此要说明一下:英雄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定义。)是周瑜,是黄盖,是曹操。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结合课文的分析,据事论事。从本文内容所反映出的,称的上英雄的应当是周瑜、黄盖。
(3)对于一篇较长的课文来说,如果没有一条主线,任由学生讨论,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散沙一盘,没有主次。因此,切中要害,适时提问。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之处。围绕着以展开的争论英雄,提出的两个问题。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让学生积极的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4)分段的指导。当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了较深的认识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整理课文,进行分段。本节课的分段正是基于此。
(5)朗读的指导。正确的朗读指导,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赤壁之站的关键之处,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6)重视课外知识的延伸。成英雄成为本课的高潮。本人在备课时,曾经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中,有很多都可以在我们课堂上得以运用。如:《春晓》可运用于第七册的18课《小镇的早晨》,《寻隐者不遇》可应用于11册《三顾茅庐》等。包括本人所引用的《清明》,以作诗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课文。这也是比较新鲜的教学设计。(三国时期乱纷纷,曹操率军欲灭吴。黄盖献计用火攻,以少胜多定大局。)
(7)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赠送苏东坡的作品,激励学生更认真的学习课文,认真读书。这也是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8)、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原则。我的设想是:既需要制造明星,同样也需要制造炮弹。
落实了以上的环节,本节课的基本任务也就完成了。
三、我的一点教学感受
本人曾经第一次上过这节课。那次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要是不创新,不钻研,不吃透。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会是:一个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混昏沉沉的听课的学生的尴尬,一个老师千奇百怪的提问和一群学生挖空心思的回答的可笑。
4.四年级心愿作文 篇四
这个愿望是由这件事产生的。有一次我和妈妈上街买东西,在路上碰到过很多的小动物,它们本身是一个漂漂亮亮的动物,也许是被人收养,可是却漂流在了大街小巷里。它们身上很脏,从肉眼就能看到结块的毛发,它们无处可靠,在一些店的门前卧着,还会遭人殴打,它们是多么可怜呀,我看着手中提的鸡排,我问妈妈:“妈妈,那些流浪狗好可怜,我能不能把鸡排喂给它们吃?”我原本以为从不喜欢小动物的妈妈会拒绝我,可是妈妈却答应我了,她温柔的对我说:“语涵爱护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是一件好事儿,可是你也要注意安全,别让小狗咬到你。”“好的,妈妈!”说完,我便迫不及待的跑到了小狗的面前,把鸡排倒在了地上,并把手中还没有喝完的矿泉水倒在了一个小碗里面。它们先用怀疑的眼神看了看我,我猜它们必须是害怕我。我躲到一个角落里,偷偷的看着它们。不一会儿,它们竟然四处没人。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看到小狗狼吞虎咽地把鸡排吃了,又把水喝了的样貌我的心里开心极了。
地球动物很多,流浪动物更多,想要减少流浪动物,我们应当去保护动物,把动物当做自我的朋友来看待,这样流浪动物就会减少很多。
5.我的心愿700字四年级作文 篇五
我是听着火炉与雪人一起舞动的童话故事长大的,黎明到来,炭火熄了,白雪融了,我们也醒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白雪这个词离我们越来越远。冬天不再是冬天该有的模样,原本的雪花居然变成了炽热的红阳,那种让我们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彻骨寒意也渐渐远去,到最后也只剩下了阵阵燥热。
我想,冬天病了。
近几年来随着天气的异常,自古的四季缺了秋,少了冬,竟然不完整起来。纠其缘由,还是我们的工业化太严重,人类在不断的发展,发展路上中排了一路的二氧化碳,我们伐林,我们垦地,我们填湖……我们带着美好的憧憬不断改造自然的土地,出发的愿景是好的,人们的生活相较于以前确实变好了许多,可出发的路途中,我们产出了一地的糟粕,以及满空的雾霾,必须承认,我们生活的质量一直在下降。
拉开窗帘,站在摩天大楼上,原本放眼无际的青空,如今缠上了一层膜,吹不散,挥不去,满眼模糊,我叹息,静立窗前只剩一心无奈。
在日后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想将我的愿望寄托在黑夜的流星上,只可惜,流星冲不开积了一层的霾,最后,我苦等一夜,可惜连我希望的载体也消失不见。
愿望,如今我的愿望便是让天空重新变得澄澈,让空气又变回清新,然后将我记忆中远去的冬天归还。
6.心愿作文400字四年级 篇六
一阵阵笑声在空中散开了,转过头去,忽然看见一家人牵着手,谈笑着新年怎么过,那个小孩子抬起头,脸上布满笑容,高兴地说;“爸爸妈妈过年的时候给俺买炮,买零食吃,还给俺买很多的好玩儿的行呗?”
“行,行都听你的。”
看着,听着心里阵阵酸楚,长长的叹了口气。
“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才回来呀,才能给我一个美好的新年呀!”
渐渐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爸爸妈妈,我小的时候和谁长的一样呀?”
我疑惑的问妈妈,心中充满了期待,可没等妈妈说弟弟张口了:“你跟咱苗苗姐长的像”调皮的弟弟嬉皮笑脸的说,姐姐也跟在弟弟后满起哄“那你们的露露姐呢?”
我激动的站了起来,大声吼道“她呀,路边拾得,要不怎么能叫露露呢?再说了她跟咱爸咱妈唱的都不像,眼儿又小。”
我的说辞引起了全家人的哄堂大笑。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7.四年级心愿的教学反思 篇七
一、适当铺垫, 引入故事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译林新版《英语》四 (上) 第一课时story time的教学。文本以对话形式展开, 故事的内容是Yang Ling和Liu Tao到Mike家做客, Mike和Helen分别向他们展示了玩具汽车和贴纸。其中, 本节课要学习的语言知识是Howmany... do you have?的问答以及日常交际用语:Can I have a look?Can I have one? Sure.
在故事的引入环节, 教师引出故事的背景:It is Sunday.Liu Tao and Yang Ling are visiting Mike’s house.随后, 教师引导学生预测故事内容, 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 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 他们猜想故事中的人物会谈论玩具, 会一起看书, 也可能会一起谈论喜爱的动物等。在此基础上, 学生能在真实的情景中说出真实的语言。以下是学生的对话:
S1:Welcome to my home, Mike.
S2:Thank you.Your home is nice.
S1:Look at my toy dogs.
S2:How lovely.Let’s play!
S1:Great!
二、提供语言感受, 整体输入, 理解故事大意
在学生预测故事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看动画, 在整体情境中感受语言, 并获取故事中的主要信息: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教师利用教材中配套的动画, 引导学生整体理解故事大意, 并在看动画的过程中理清故事主要信息:Mike has toy cars.Yang Ling has stickers.在看动画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 如, 用眼、用耳、用脑、用心等感受故事的情景和内容。学生在多种感受中, 积极地接收各种信息, 逐渐形成通过整体接受事实、领会故事概要的能力, 根据感受到的相关信息猜测、推断生疏词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养成认真观察、仔细聆听、积极思索发现等积极学习的形象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三、借助文本情境, 学习故事
1.形象阅读, 发展学生思维
形象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将阅读材料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特别是与学生自身的经历、知识、观点联系起来,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授第一幅图对话时, 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联想、预测。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想象Liu Tao会怎样介绍自己的玩具汽车, 学生能在真实的情景中思考如何表达, 学生生成的句子如下:
S1:Liu Tao, Look at my toy cars.
S2:Liu Tao, I have some toy cars.Let’s play.
S3:Look, they’re my toy cars.
S4:Come and have a look, my toy cars are here.
教师对于学生生成的句子及时板书, 并继续引导学生想象Mike会怎样赞美Liu Tao的玩具汽车。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进行意义表达, 如, Wow.How nice! How beautiful! I like your toy cars.
教师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会说些什么, 并用自己的语言编对话, 虽然孩子们自己编的对话没有教材中的完美和生动, 但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预测文本内容, 并验证自己的预测。而阅读过程也逐渐从枯燥的“字面阅读”过渡到形象的“图片阅读”, 给中年级的课堂增加了一抹色彩。
2.自主阅读, 品味故事
阅读英语故事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能力。故事本身作为一种阅读素材, 有利于给学生英语的感受, 培养他们理解英语的能力, 并在阅读中获得英语体验, 扩大词汇量, 学习、巩固新的语言现象。同时在阅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欣赏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自主阅读, 获取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YangLing和Helen的对话, 并在故事文本中找出:HowmanystickersdoesYang Linghave?学生通过结合图片阅读故事的方法, 找到问题的答案, 并通过看图, 点一点图片中sticker的数量, 理解了fifteen的含义,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发音的指导。
4.自主阅读, 体会人物情感
学生阅读的过程, 不仅是学习新知的过程, 更是体会人物内心、体验情感的过程。对于中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 体验情感, 并获得情感的提升。
【四年级心愿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以心愿为话题的四年级作文11-15
一年级下册语文《月亮的心愿》教学方案07-23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心愿》同步作文辅导08-26
新学期的心愿五年级作文10-13
心愿的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10-08
我的心愿作文500字左右六年级07-01
我的小小心愿七年级作文600字08-13
二年级我的心愿作文600字08-14
七年级关于心愿的话题作文600字02-20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月亮的心愿》的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