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共16篇)
1.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篇一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一、当前学生的语文素养 错别字举例: 甄嬛xuan,不读huan 故宫赠警方锦旗
沈阳的拼音 明确课程内容
“铁箕山派出所”误写成“铁箕派山出所” 真实的小学生作文举例:
我爱我的爸爸
爸爸非常爱我。他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百般„„ 我不是小孩子了.妈妈,我已经是12岁的孩子了。可是您还是总把我当成不懂事的小孩子,这也不让我干,那也不让我干„„
春 游
这次,我的心情非常开心。因为我们五年级十一班要去春游了。但是我的心情比以前去春游更高兴。
她是一个很漂亮很朴实的女孩儿(,)我很喜欢他(她,)从第一次见面我就爱上了她。她很喜欢漂亮(,)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别的)什么我都很欣赏她,她头发竖下来,衣服和裤子搭配得很好,那张小圆脸比洋娃娃还要可爱,她比我高,年龄和我一样,她很凶,每次见到有人拿她东西就一顿殴打。
她也很爱我,每次我要干什么去她都毫不犹豫地跟着我.二、阅读教学要用好教材
(一)“文选型”教材: 课文系统 练习系统 插图系统 1.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2.教材具有相当高的典范性; 3.教材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4.教材有着多方面的文化价值。
(二)课本选词炼句富有特色的言语 课本选词炼句富有特色的言语:图画 1.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 课本选词炼句富有特色的言语:形象
1.正对门的地上放了一张席梦思床,上面躺着一个金发小姑娘 课本选词炼句富有特色的言语:动作 1.我踮起脚尖
课本选词炼句富有特色的言语:语言 1.男孩说:“没„„没看见” 课本选词炼句富有特色的言语:情感 1.课本选词炼句富有特色的言语:童趣 1.《冬阳·童年·骆驼队》 2.《窃读记》
课本选词炼句富有特色的言语:修辞
小学课本里用到的修辞达21种(人民教育网)1.比喻 2.比拟 3.夸张 4.捻连 5.借代 6.移就 7.转品 8.对偶 9.排比 10.回环 11.层递 12.双关 13.婉曲 14.衬托 15.对照 16.迭现 17.摹绘 18.反复 19.设问 20反问 21.chuai互
(三)小学生作文常见语病 1.写错别字 2.用词不当 3.重复罗嗦 4.成分残缺 5.滥用虚词 6.修辞不当
(四)小学生布局谋篇常见问题 1.文不对题 2.次序杂乱 3.表意不清 4.重点不重 5.衔接生硬 6.极少呼应
目前教学,低年级超标,讲难了;高年级不达标,讲简单了。
(五)优秀作文“一家言” 纵看思路一条线 横看语言成画面
(六)对中小学教育基本评估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内容方法比较陈旧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素质教育推进困难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三、语文课程内容
(一)弄清工具性和人文性 本体性课程内容(工具性): 隐形知识,自选
语文知识 语文方法 语文技能(独有、会用、稳定)课文思想内容(人文性): 显性知识,确定
情感 态度 价值观(共有、体验、短效)
(二)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区别 什么是教课文? 以分析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组织教学过程的,无确定的语文本体性课程内容的阅读教学。什么是教语文?
有确定的语文本体性课程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在教学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同时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阅读教学。
举例《毕加索与和平鸽》 四年级《太阳》
大 陆老师:研究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台湾老师:学习说明文体的阅读方法。教课文的表现:
1.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只是在帮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2.离开课文讨论,只是在认识一帮的社会、自然常识; 3.人文内涵越挖越深,超越了文本的主旨和儿童的认识水平。症结:以课文为核心设计课程形态 1.缺乏明确的结构化的课程内容 2.以文本解读为目标组织教学过程 3.理解与表达教学时间结构性失调 专家呼吁阅读教学转型
崔峦: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小学语文》2010年第9期 赵静中:“教教材”和“教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5期 吴忠豪:教课文?还是教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 为何难以克服“教课文”顽症
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 语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存在于课程层面上
什么是课程?
教什么?课程决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规定“教什么”,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设好了的。什么是教学?
怎样教?教学是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决定“怎样教”;而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教材内容≠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教材内容: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阅读教学内容需要转型:
就教学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阅读教学应该教的是“课程内容”,而不是“课文内容”。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
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2.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2版)教师是课程内容的实施者 但凡成功的语文教师
都在阅读教学上有着自己的高招; 但凡成功的语文教师 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去学习语言; 但凡擅于引导学生去学习语言的教师 都能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上做到统一 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学什么:学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课怎么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让学生在综合运用中学。1.语文专职学语言,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 ——告别内容分析
2.语文专职学语言,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 ——告别佳作欣赏
3.语文专职学语言,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思维课 ——告别逻辑推理
4.语文专职学语言,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综合课 ——告别文艺汇演 阅读与语言运用的对应分析
阅读是从感知语言文字入手,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从而把握文章中心的心理过程。
语言运用是从表达目的出发,围绕中心选材组织、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心理过程。
这个心理过程是从思想到语文,从内容到形式,从内部到外部,从整体到部分。
四、阅读教学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一)明确课程的内容结构 课文课程内容 1.阅读方式: 2.理解课文: 3.文体阅读: 4.表达方式 5.阅读习惯:
阅读和语言运用的心理过程正好是互逆的。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阅读和写作时对等的两回事”
(二)探索语言的训练层次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课例观摩:
1.三年级《陶罐和铁罐》香坊区工农兵小学王越 2.三年级《月球之谜》香坊区东风小学刘美玲 3.四年级《触摸春天》香坊区香安小学宋月娥 思考: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
(三)把握文本的语言特点 导入环节:
1.扩词法:《秋天的雨》用雨组词 2.谈话法:《四季法》说四季的体会
3.质疑法:《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要问什么 4.情境法:《雪地里的小画家》你看到了什么
5.背景法:《一面五星红旗》概括你找到的资料,话不能多 6.游戏法:《 》我做你猜说快乐 7.作业法:《去年的树》汇报预习收获 8.复习法:《窗前的气球》复习词语,看录像 学习字词环节:
1.理解字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与运用 2.模仿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与运用 《四季》:草芽尖尖,荷叶圆圆 3.区辨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与运用
《一次成功的实验》:系xi打了结 ji两个字音的不同用法 4.提炼归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与运用 阅读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 2.潜心读书 3.设计问题 4.情感体验 5.再造想象 6.展开联想 7.已读促悟 8.深思质疑 9.补白情节 10.迁移仿写 11积累背诵
阅读教学做到4个关注: 1.关注初读:给学生充分地读准、读通的时间,不要用预习代替初读。
2.巩固识字:巩固识字方法,多种方法检测实践。
3.关注知识点: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大道至简 4.关注提问:形成合理的问题流。审题的问题流:
情境导入——强调书写——初读思考——再读体会——引入初读 学习词句的问题流:
读准读通(字音、语速、停顿)——感知内容(写什么)、咀嚼词义(画一画、比一比、做一做、换一换、联一联)、读出情感(为阅读做铺垫)学习段落的问题流:
读懂读通——圈画重点、体会词句、情境补白(角色体验)、再度升华
读写结合的问题流:
文本遣词造句的读写结合——理解迁移法 文本片段欣赏的读写结合——欣赏想象法 文本修辞手打的读写结合——感悟模仿法 文本表达方法的读写结合——比较创作法 文本联系生活的读写结合——课外延伸法 文本空白之处的读写结合——补白再现法
读出文本意思——领悟文本精髓——读写结合练笔——交流反馈评价
问题提出体现三能: 1.能明确思考的指向 2.能带动综合阅读 3.能深化学习活动 问题提出体现三个清晰:
1.初读阶段清晰:以提问牵动对全文理解、凝聚阅读兴趣,提高品读质量。
2.主体阶段清晰:以提问形成对教学活动板块,形成清晰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3.深化阶段清晰: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寻文章主题、意义,形成教学波澜,迁移运用文本语言。
(四)立足文本的语言拓展
防止两个极端:
1.画地为牢:除了教材,什么都不管; 2.画蛇添足:忽视教材,搞过度拓展。
A激发文本情感的语言拓展 B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的语言拓展 C开拓文本视野的语言拓展
例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授时进行拓展提供资料《只砍有记号的树》
D文本补白的语言拓展
2.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篇二
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阅读课上,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活泼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教师可以巧设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创设学生讨论的情境。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称这对父子为了不起的父子,教师向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父子呢?”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反复阅读,提炼相关信息,并形成自己的答案。有的学生回答说,是因为父亲在坚定信念的支撑下,不避艰险,救出了儿子和一群孩子;有的学生说,通过与其他孩子父母的对比,表现出了这位父亲的执着;有的学生说,因为儿子面对危险和希望,首先想到了同学;有的学生说,因为孩子和父亲同样坚定而勇敢。在阅读后,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思路大开,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还应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实和拓展阅读内容。如讲授《桂林山水》一课时可以采用录像、图片等资料,辅助文本阅读,让学生自己欣赏美如诗画的桂林山水。教师无需用更多语言,学生可以根据多媒体上看到的,文本中描述的,形成综合感悟。图、文、声、像一体的阅读材料,能有效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提高阅读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贵有疑,学而无疑的原因是无兴趣,或不懂或动力不足。学生的好奇好问,教师应尽可能地满足。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使学生学习兴趣索然,甚至心灵受损,所以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关键在于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热情,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阅读中的词语教学,由于教学内容是学生们相对生僻的词语,很容易形成机械的方式方法———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先把词语的形、音、义、用法解释清楚,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但是,换一种方式,如果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句,之后教师再做出解答和补充,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学生对词语掌握存在的问题,也更容易诊断。比如,在学习《尊严》一文时,学生自学之后,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问“菜色”“惬意”是什么意思,“南加州”在哪里等。这时候,教师再根据课文的情境,解释“菜色”的意义,就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词语表面意义和引申意义的不同用法,再通过比较“菜色”和“惬意”在课文中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的常用义和特殊用义。在结合课文故事讲清“南加州”的方位后,学生会对故事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如在阅读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说出自己的体验”“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如在教学古诗《竹石》时,可以让学生谈谈假定自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根,会有什么感受。学生会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所为综合在一起,阅读感悟会提升到更高层次。同时,阅读教学中,在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做出自己的判断,尝试探讨性阅读。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四、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极大地影响着阅读效果,尚未形成习惯的学生在阅读之初经常会有“看在眼里,读不下去”的现象。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做到读书时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不要一边阅读,一边做其他事情。学生在阅读时要勤于思考,既读懂文中的人、事、理,还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养成联想、拓展的习惯,比如《水浒传》中塑造了很多英雄好汉的形象,很多人有相同的身份或经历,但每人又个性不同。鲁智深和李逵,都是性情直爽的人,但鲁智深粗中有细,李逵却鲁莽有余;林冲和杨志都是军官出身,都是被“逼上梁山”,但“逼”的缘由是不同的,因而他们后期对“招安”的态度明显不同。通过这些联想和对比,有助于把握人物个性,进一步还可能升华到对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进行思考。教师还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想边动笔,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并做细致批注,鼓励做得好的学生,鞭策被动应付的学生。课外阅读要坚持经常,教师和家长要积极主动搜集和推荐好的书目和文章,尤其在当今文化传播手段多样化的条件下,教师可以有面对学生的微博,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每天都读书,哪怕开始很少,渐渐使阅读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五、运用朗读手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琅琅书声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课堂。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读会等。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积累词句,有情感地朗读还能使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朗读过程也是一种学习与欣赏的过程,读得多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应充分重视阅读教学的作用,讲究教学艺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发掘语文教学的内在魅力,使学生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摘要:阅读是学生从文中提炼信息、理解内容、获得体验的重要途径。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疑精神,引导学生将阅读感受上升为综合体验,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
3.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篇三
数学教师语言艺术能力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用自己的微笑,让学生倍感亲切;有的教师用形象的肢体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严密性很高的学科,要表达数学的思想,传达数学的知识,对数学教师的语言要求很高,要用语言来“传道、授业、解惑”,掌握运用数学语言的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数学教师使用怎样的语言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扉,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呢?
一、要有情感
我们都知道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的一段话语足可以让学生们兴奋不已,让学生们激动万分,也足可以让学生们悲愤万千,甚至痛哭流涕……而数学老师的语言呢?受数学知识的限制,缺少了那种抑扬顿挫,情绪激扬的感染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感情充沛,语言要富有情感,以此去感染学生,没有激情的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又哪来的教学效果?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除了有能表情达意的口头语言外,还要借助灵活多样的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将表情、手势、停顿等体态语言与声调、音量等语言恰当配合起来,使老师的讲解绘声绘色,课堂气氛有节奏有起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的情感不仅是教学语言的要求,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
二、要具有激励性
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于漪说:“英国诗人拜伦称激情是‘诗的粮食,诗人薪水’——激情也是数学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鲁迅先生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魅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使每一个接近过他的学生都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自己心里。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的时候,以往大多数老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单一的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而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如“今天你的表现真出色,只是说得还不够全面,我请××同学帮你补充,好吗”“你能举手回答真好,不过,请你再想一想再说,好吗”“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好吗”“你的说法不太确切,你若能换个说法,相信你一定能表达出来,愿意再试一试吗”……类似这些亲切的话语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同时又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使整个课堂显示出融洽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要有明确性
有一位数学专家曾经说过:“我建议数学老师不要讲得太清楚!”看似一句有悖常理的话,却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引发了数学教师的思考。的确,老师如果讲得太清楚,势必减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困难,从而“解除”了学生思考的任务,当学生的大脑无法经常性地获得一定强度的刺激时,他们思维水平提升的速度就会变慢,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要有明确性:“哪东西我该讲,哪些东西留给学生讲?”这样就促使数学教师去精心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使数学课堂能渐渐“热闹”起来,学生由原先的被动“听数学”变为愿意主动“说数学”,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一些思维过程的暴露也正好反映出学生群体的共性问题,更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的调整。
四、要具有简洁性
数学教师的语言不像语文老师那样一泻千里,而要言简意骇,不重复罗嗦。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必要时,当学生有积极主动地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你甚至可以不说话,要学会“不为”,先做一个旁观者,在旁边观察,伺机引导。“此时无声胜有声”,教育过程中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是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口若悬河,锋芒毕露的形象,而应该是一个懂得适当地“藏巧”,会激发学生潜能的智者,应该学会等待。教育是一门艺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表现得低调一点,弱势一点,因为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
五、表扬要恰当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鼓励,课堂上只有表扬鼓励,不论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恰当,只是一味的表扬。这样就失去了表扬的真正意义,同时也会让学生“迷失方向”。长此下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还是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师的表扬要恰当、要适时。数学教师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数学语言,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體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4.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篇四
语文学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能够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主要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但是理解了并不代表会用了。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表达,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但是会运用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会运用这种语言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层,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再看看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可以说仍然有很多欠缺。例如在考试和作文中,别字泛滥,成语误用,写作文病句连篇,标点乱用,修辞乱用,并且经常性用到很多网络用语。这反映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有很多欠缺。,这和我们的日常教学分不开,所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我将结合钱倍倍老师的课例子,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挖掘好文本中的关键点、激发点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教师首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激发点,从此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找好关键点和激发点,才能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所依托和附藉。但是拥有一双发现文中关键点和激发点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这和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经验分不开。能够拥有一双发现文本中关键点、激发点的能力是语文教师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标,也与语文教师一生的努力分不开。
在《乡下人家》模范课的执教中,能够很好的挖掘到关键点和激发点。在字词教学方面,钱老师能够将字词分为三行,第一行是一般的认读的重点字词;第二行是多音字;第三行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这样分梯度地呈现字词,不仅清晰而且一目了然,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清晰而且一目了然的方式再以后字词的运用中,更加好地提醒自己注意这些字词的运用。在文本的执教方面,钱老师抓住“别有风趣”一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如何别有风趣,让学生仔细读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钱老师用自己的语言给学生描绘瓜架上的情景“闭上眼睛,春天到了,一定开出了——,长出了——;夏天到了,瓜架上,结出了——;秋天到了,瓜架上——”,引导学生自己说出闭上眼睛后看到的春天、夏天和秋天瓜架上的情景,并且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瓜架。在句子“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教学中,能够出示图片,说说有什么不一样。在句子“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些语言点的挖掘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点,找到好的语言文字激发点和关键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才会犹如有源之水,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增长。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能够化低效为高效。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表达自己看法。这需要教师自己做好以下工作: 1.学会赏识学生
当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的表扬孩子,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很多回答虽然有很多和你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创造性,值得表扬和肯定。在《乡下人家》执教的过程中,老师一直微笑着面对学生,语言如春风般温暖,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自然表达和说的欲望就要强烈。2.拥有孩子般的童真
孩子和我们成人拥有不一样的天空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只有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在钱老师的这节课中,在学生回答了“西红柿紧紧靠在一起,害羞地涨红了脸”“油菜花们露出了笑脸”的时候给予了大大的表扬。更加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和说的欲望。
三、以学生的听、读能力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听、说、读、写能力是四个相辅相成的能力,听懂、读好是理解的基础,更是学生说和写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文本,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说和写的操作。在让学生回到思考问题前会让学生去充分地读,再学生理解文本以后会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并且能够指导好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因为正确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本节课的最开始阶段,设置的教学环节“挑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读给同桌听,并且说说看你感受到了什么?”在教学“别有风趣“一句时设置的环节“再仔细读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能不能把这么美的景色带给大家?”“带着不断变化的画面,带着勃勃生机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能不能夸夸乡下人家的瓜架。”“可爱多了,语气多自豪啊,谁也想来试试。”。在教学到“门前”“屋后”的方位词时,能够指导学生“真实言之有序,谁给我们读读这个句子。”在教学到花儿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时,指导学生,“能不能依着时令读读。”在这一环节中,尤其出彩的是能够指导学生把逗号读好了,就能读出“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给予学生朗读的知道,能够更加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雨后春笋”的画面时候,能够指导学生抓出探出头来读读这个句子。朗读能力的指导,能够为学生的理解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打好支架。让听说读写能力相辅相成地增进。
四、设置课堂情境,增加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虽然阅读也是语文实践活动,但是语文实践活动又不仅仅是阅读,应该借助内容和课文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在课堂的任务就是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后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去。语言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只成为课堂的一种点缀,课堂也不应该是教师展现自己教师技能的舞台,而是应该真真切切地做到引导孩子。钱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即选择一处景物,也用拟人的手法写一写,使画面上的景物动起来。“到乡下走走,常常会看见()”。但是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还不够充分。
5.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篇五
英语是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语言之洲,是一种很重要的交称江具。我国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教育部制定了《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语言的综合能力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把书上的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转化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兴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可供学生“浸泡”的英语环境,使之在各种交际场合将自己“浸泡”于语育运用之中,即锄的有幼耘达到这个水平;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评价形式,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自我,改善自我,并勇于超越自我,通过这些方式,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英语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从少年儿童自身的探至愿望出发,为他们营造一种积极参与英语活动的氛围,实现“教学活动化,活动交际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语言,并从中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愿望和自信心。
二、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在日常的课堂教授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内容型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前者强调的是学生通过学习阅读的内容掌握语言;而后者强调的是通过运用语言交际所完成的学习任务。
在内容型教学中,学生的各项语言运用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而且,对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来说,这种教授的方式都能适用;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把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话往往占了很大的比重,且与基础的社交语用技能相联系;而对于学习程度相对高一些的学生来说,学习的材料往往具有叙事性或描述性强的特点。内容型教学正是满足了学生的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渴望,不是纯粹地从学习某个语言点出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某件事物或事件有了或多或少地了解,这让学生感到开心快乐,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学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记单词、背短语总是记得快但忘得更快。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稍加指导,培养学生用整体的眼光来看部分,即把单词或短语放进句子甚至是文章中去理解和消化,而不是孤立地记忆没有生命力的个体。这样,不仅记得牢固,而且也学得轻松。同样都是记忆,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
任务型教学是教师设计或创造一种与实际社会活动相仿的语言学习任务。通过各种任务的完成,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语言在真实的语境中实现了真实化、生活化,学生的语感也进一步形成了。
例如,在6B “A letter to a penfriend.”的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布置这样一个活动化作业:给在国外的笔友回一封信。学生开始不知道怎么写没有关系,他们可以去图书馆、书店查阅有关英文写作的参考书,或上网查询,也可以问别人。在下一课时,教师先组织小组讨论,话题为“怎样向笔友做自我介绍和书信的地址格式和写法”。小组活动后,老师抽查几个组做全班展示,然后对与此练习相关的语言点和难点进行归纳解释。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参与、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在其中得以展现,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形成了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能够在同一时间最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总之,无论是基于内容型教学还是任务型教学,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不足之处:
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够。我班学生对一篇英语小短文却读不懂,应该是平时缺少这方面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了解和观察,发现目前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学生没有阅读匀惯。学生学习英语时只注重听和说,不注意看文字。有很多学生可以熟练的“读”或背课文和对话,但如果从文中拿出一个单词让学生认读,学生却不认识。这说明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并没有认真的看单词,没有养成阅读习惯。
2、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生词,即使是符合拼读规律的单词,有一大部分学生也不敢自己尝试按照拼读规律读出单词,而是等着老师教。
3、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有时对于一词多义的单词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单词在句中的语义。遇到生词就产生放弃的心理,不肯根据上下文尝试着猜测词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
4、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生进一步反映出在句型转换方面的缺陷。由于学生对词汇与句子结构熟悉程度较差,使大脑注意力较长时间停留在理解的过程中,迟迟无法获取句子语义,以及特定语境中篇章的意义,造成信息流中断。由于学生不能够熟练的进行句型转换,所以在阅读理解方面常常不能够得心应手。
存在的困惑或困难:
1、小学生的词汇量少。
2、很多学生不愿或不敢开口说英语。
3、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
6.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篇六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要掌握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的力,即“四会”.从学习的角度来说,“读”是其它“三会”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呢?首先要正确认识到培养和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澄清关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其次要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式方法;最后还要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通过自身的实践,认真体会,积极思考和亲自体验,培养一定的语感,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重视课堂阅读教学
课堂上阅读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条件所限,我国多为大班授课模式,又因授课时量所局限,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以讲解词汇、分析句子结构为主。虽然学生的词汇量得到了挺高,但是由于对文章的理解只注重千旬子的结构分析,所以学生只学了许多语法规则,而没有学到阅读的各种方法。课堂上如果一味地采用自上而下的讲解,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某些知识发生了兴趣,就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即使学习中遇到圃难,也能有足够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因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每一单元的课文导入,想方设法的去吸引学生,让他们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尝试过讲故事,看图片,听歌,谈论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等导入万式,效果都很好。当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了,这时安排学生进行“速读”,第一轮阅读之后,学生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直接可以在课文里找到,学生答对了问题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就会有信心进行下一轮的“精读”这一次老师要设计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比如可以让学生划分课文结构,谈主题思想,或就某一问题展开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一定要让学生复述课文;每一课都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搜索记忆信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存储大量信息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既增强了信心也帮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还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指导课外阅读内容
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只重视课文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要提高阅读能力还应该将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但是初中学生的课业是较重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寒入他们手中,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课余的阅读活动,开始阶段,选材难度忌高,内容方面可让学生从兴趣爱好着手,注意从贴近生活的学校生活,体育运动、旅游指南,天气预报等等题材开始,逐渐向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科普等发展:体裁方面,可遵循从记叙文到应用文,到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顺序。总之,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要尽可能做到面广、实用,力求体现时代感,现实性和生活化,这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最好采用限时阅读。如果对学生做题的时间不加限制的话,就只能加重他们优柔寡断,思维大慢,而不能适应新的考试要求。同时长时间的做同一类型的练习,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举行班内的小型竞赛,对成绩较好和进步较快的同学及时表扬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部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训练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
7.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篇七
一、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是两者共同参与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力争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 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 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 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 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 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 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 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1. 通过阅读, 感悟文本。
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是语文课程的一项目标, 通过自主感悟这一形式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 让学生尽情读书, 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标准去简单评判, 实现学生最大限度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让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 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调动感官去触摸语言材料, 让学生在“阅读—感悟—品读”的学法中产生新的体验, 品味语言的精妙。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理解词语之意, 要教会学生抓住一段或一篇文章中的中心句子, 主义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有其稳定性,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大胆确定自认为重要的句子作为关键句并仔细分析, 打破教学程式, 尊重学生和激发其阅读兴趣, 逐渐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 老师要将文中的妙词佳句作适当地调整, 让学生便感觉到“即兴”的妙处。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还需动用声音、录像、画面等手段, 让学生体验文章丰富内涵。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回到抽象的文本, , 启迪学生的感悟能力。
2. 判断力的培养。
理解事物的本质, 明确概念, 通过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 先进行大量的简易的读物练习逐渐扩大到能感知较大的篇幅和较复杂的内容。遇到长句子可分解为短语。语句的流畅和统一协调的笔法也是简易句所不能体现的。当阅读速度提高之后, 应该按照巩固成绩达到技能熟练化, 再求速度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努力理解内容大意上。
3. 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构成语文阅读的最基本思维过程, 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对于那些较少发言的学生, 应给予他们和信心, 开展阅读活动前,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 防止那些优秀的探究者把持着局面, 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阅读的义务。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 还要考虑利用其他时机给予他们一些所需要的探究任务。学生在问题探究的阅读过程中, 学会认识周围世界, 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阅读学习, 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保证学生有时间去自主发现问题, 思考解决问题。进行训练时应该把握内容的结构性、整体性, 考虑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掌握一个词或词组的相互联系, 让后通过分析, 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 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
4.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根据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教师将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师的帮助指导结合起来, 为满足学生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 积极开展室内阅览和业余阅读相结合的原则,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必须学习大量的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让读者带着他对这个世界原有的朴素的理解进行阅读, 让学生大胆联想, 有了联想, 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更准确的空间合理, 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5. 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的低起点渐近新课标的高要求,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提倡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文章要感悟文章内涵, 多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接受熏陶。如果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费时多而收效甚微。因此, 让学生学习资源短缺的状况下开展探究性学习, 解决学习资料短缺问题, 将学生已形成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很多学生自小养成善于独立思考, 独立解决问题, 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
总之,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 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 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这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掌握良好的语感, 培养注重情感体验和理解的能力。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掌握。实现阅读教学总目标是关键, 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则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秀全.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之分析[J].考试与评价, 2011年12期.
[2]赖乔辉.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12年05期.
[3]王海荣.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文学教育 (中) , 2012年02期.
[4]董耀德.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 2012年03期.
8.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篇八
一、实行课文整体教学
新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课文开始就分段教学,容易产生见树不见林的毛病,不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教课文的正确方法应按照“整体-分段-再整体”的顺序进行。
课文整体教学要根据课文材料的不同采用多种形式。我自开始课文整体教学的尝试以来,采用了下列教学方法:
1.简化课文听说法。就是教师把课文简化后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学生一开始就了解了全文大意,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材料,了解细节。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听”的训练。
2.问答法。英语的疑问句,尤其是特殊疑问句,如同教师手中的一把万能钥匙,可以用来打开英语知识宝殿的大门。教师若适度地运用疑问句进行课文教学,可将学生“听、说、读”训练有机结合一体,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通过几个问题的回答,不仅解决了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问题,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言语实践机会。由于学生在回答某些问题时,必须重新构思,必须使用自己的语言,这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阅读理解法。“阅读理解法”以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以突出理解课文和处理课文信息为目的。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学高年级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视听法。是指教师在上课前,充分利用有关的图片,实物或运用简笔画,采用“视、听、说”入手的方法,事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借助简笔画、手势和表情,用英语向学生讲述经过。我发现学生听得那样的认真,那么饶有兴趣。
二、用英语讲解课文
要使学生具有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应坚持用英语讲课。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结构形式讲解课文句子,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用英语去分析讲解课文,使学生能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语言知识范围。持之以恒,学生运用语言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精讲课文,并综合归纳,辩义解惑
要通过课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教学法的角度来讲,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凡是学生能做到的,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还不会做的,就启发他们自己去做。学生的基本技能是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练出来的,不是由教师讲出来的。只有精讲,才能省出时间来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和思考问题。学生只有在面对新的问题时,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正是学习和运用语言之必需。
要使学生达到快速自如,准确地道地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必要的综合归纳,逐步形成学生的知识网络。
四、复习巩固再提高
1.复述课文。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最佳方法,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纲要性复述、表演性复述、转述性复述。
2.加强学生书面练习。要使学生具有灵活处理语言信息和活用语言的能力,仅仅靠记住或掌握课文中的现有知识是达不到目的的,还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课外笔头训练,以逐步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对学生时行训练时,既要考虑有利于巩固本课知识,又要考虑使练习具有综合性、新颖性、灵活性特点,突出“活用”二字。
学生每学完一课后,根据课文的体裁和内容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如:拟纲写、扩写、缩写、改写、仿写。
由于自已在课文教学中坚持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为宗旨,所以,我的教学深受师生欢迎,教学效果也较为理想。
9.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篇九
问难的能力
通过走访调查和教师观察,不难发现,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过多地依赖教师和参考书,不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提出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开展了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相关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有了初步的收获。如,针对不同的文体,教师可以根据相应文体的知识点形成提问模式,固化给学生。但是,有不少学生课堂上听得认真,课下落实却不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引导似乎就成了填鸭式的灌输,学生的兴趣渐渐淡化,收到的效果也不及开始研究时好。集思广益,经过备课组的多次交流讨论,教师突然意识到,正在推行的“四步解疑”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有效途径。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结合导学案中的“四步解疑法”,培养自身质疑问难的能力,成了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保证研究的顺利有效,采用了实验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此次研究。
先要让学生了解“四步解疑法”,让学生熟知“四步解疑法”,让学生摸索“四步解疑法”中各环节的提问技巧;再让学生根据“四步解疑法”分步骤尝试自主质疑,教师再根据提问标准评价学生自主质疑的问题。这样反复实践,提升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质疑,需要注意:(1)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2)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探索性的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这样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学生是聪明的学生,是爱动脑的学生。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二、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这些问题,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和善问的能力,教师要多示范,让学生掌握规律。讨论之后要予以小结:如,对词语的运用和选择提出疑问,阅读时,要留意文章字、词的运用,养成咬文嚼字,养成认真推敲词句的好习惯,经过教师示范和小结后,学生再读此文,就会发现新问题。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1.对题目提出疑问。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3.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4.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5.对句式的选择提出疑问。6.对打比方提出疑问。7.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8.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9.对标点符号提出疑问。10.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11.对不明白的现象提出疑问。12.对景物的描写提出疑问。13.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
学习的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己见,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10.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篇十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离不开创造性人才,创造性学生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还存在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三是外语实践的量少、内容死、面窄,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当今的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迅速,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创造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面对新的对象,新的学科教材,新的质量要求,教师需要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去处理一些问题:
一、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组织活动,如英语小品、英语演讲、英语故事会、英语晚会、学唱英语歌曲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强化,听说能力得到提高,必然会间接地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这些活动中,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毫不吝惜地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英语的情感,使学生逐渐把读英语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笔者认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会读英语书”,读英语要持之以恒,也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学生要会读英语,教师和家长应相互配合,持之以恒,加强对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于读英语。总之,让学生在良好的、轻松的、身心愉悦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学习,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巩固并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把好阅读理解的基础关
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量是有效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词汇量的制约是学生阅读理解速度的“限速器”。因此对于初中生学生来说,扩充和掌握词汇量是“第一要务”,我们必须首先按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词汇,在课本教学时加强对学生词汇的考查,通过听写、替?Q、造句等手段,促进学生牢固记忆基本词汇,并适当教给学生构词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快速高效地积累词汇,为学生猜测生词词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便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时能观其形、知其意。另外,可以在泛读教学时,指导学生适度阅读英语课外资料,使学生在持续阅读中复习词汇、巩固词汇、增加词汇,并将补充词汇纳入考查范围之内,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三、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例如。给学生介绍国外风土人情.以此来学习英语的小知识,让参与者既感到新奇又感到满足;在各种有趣的图案上填入所缺的字母或字母组合;适当组织一些英语竞赛活动,如书法竞赛、知识竞赛、朗诵竞赛和讲故事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从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新。
四、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竞争,充满了走上台来推销自己的时机。这种竞争应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成为习惯性意识,随时准备着抓住机遇去迎接挑战。
教师在教学中,要纠正学生的保守态度和嫉妒心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念,高尚的思想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发动学生,促成他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勇于表现,不怕竞争的作用,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具体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如教单词可竞争谁读得又快又好又准;教会话时,可竞赛谁对话正确、流利;竞赛哪个组,哪个同学先背出来。这样竞赛项目一出来,同学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五、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堂高质量的英语前提
卢梭说的好“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是教育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11.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兴趣
人的一生总要读很多东西,大到名著,小到商品使用说明。一个人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运用这些接触到的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教师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读书,掌握自主阅读的本領,着重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文的阅读能力则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那么,在教学中要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就会愈细致,反应就会愈清晰,创造性思维和各种智力活动也最活跃,所以教师要学会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使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起点,从中获得乐趣。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和合乎科学的各种手段,可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或背诵配乐朗读,或表演性朗读等,精心设计45分钟教学,灵活多样找准教学切入口,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习思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将最大热情引到学习中来,使学生积极地、活跃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如学生在阅读《春》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出几幅画——春草图: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春花图: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像眼睛、像星星;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绿得发亮、逼你的眼。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会发展想象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课堂内外,使学生多读书
1.课堂之中的阅读。收录在初中语文课本的课文题材丰富,风格迥异,作家、作品各有特点。要“品味、感悟、欣赏”这些文章的体裁特点及作家情怀,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学习一两篇文章是难以解决的,因而每一单元都应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信息,即单元收集信息,适当补充课本知识。如在教童话、寓言、神话这几种体裁时,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它们的知识,了解其特点;了解作家叶圣陶;课外阅读童话,分析童话人物。
2.课外阅读驻足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要有“大语文”阅读观念,既重视课内阅读,也要重视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把学习场所从教室中解放出来,开辟广阔的阅读实践空间,开展全面丰富学生“人生营养”的系列活动。如⑴提倡“读名著”活动,使学生吸取先贤圣人的智慧精华,感知名家里手的生活经验,借助文化精品的永恒魅力和厚重的内涵,丰富文学底蕴,以提高学生审美境界和人生追求。⑵开展阅读课,扩大阅读空间。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到阅览室看书,让他们从报刊杂志上了解生活,开阔视野,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去解读古代的生活景况,去欣赏海外的生活画面,去想象体会未来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上,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把写作材料积累得广博些。⑶鼓励学生拥抱大自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鉴于此,我们要学习前人的思想语言,我们要学习也要引导学生读好“自然社会”这本书,用心体验生活,积累情感,读书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不然一番轰轰烈烈之后,学生的作文仍摆脱不了材料堆砌的困境。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坚持课内外这种大运动量的活动,学生阅读多了,见识广了,作文也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充实而鲜活的素材。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陶冶了情操,而且为作文打下了丰厚而坚实的基础。
三、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也就是说,反复历练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良方。
1.有声诵读。有声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育家一致认为大声朗读有助于强化语感,培养语感。语感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语感能力的提高是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关键,因而语感能力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用、多比较,语感就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起来了。要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阅读的基础。中学生阅读文章时,要扫清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读准生字,理解其意思,在此基础上才能诵读。诵读能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中学生主动学,并提高学习效率,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拥有深切的体验。
2.默读回味。默读就是不出声的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口头语言。默读是普遍的阅读方式,默读前提出要求或思考题;默读中要学生就重要的词、句、段落划下标记;默读后要学生复述课文并回答思考题。默读有助于提高思想,扩大知识领域,培养语文能力。在默读中要求学生学会回味,运用回味的方式,既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又能进行艺术品味,提高文化素养。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逐渐地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教师需要诱导学生用心默读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品味,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开启中学生情感的闸门,让在文章蕴涵的感情潮水在诵读中奔涌出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中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方面下足工夫,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学不应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我们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一个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主动性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基本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实施我们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刘海林.浅析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11.
[3]闫国利.阅读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12.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篇十二
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和学生只注重书本上的英语知识, 对英语的学习主要放在记忆英语单词和掌握英语句型上, 学生经过大量的记忆和题目训练, 大部分学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 他们学到的仅仅是书面的知识, 是死知识, 在要用嘴说英语的时候, 他们不知道如何运用英语语言, 无法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要求发展学生英语素质的教育中, 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提高对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 让他们多读多说, 达到能用英语进行熟练表达的程度。在英语教学中, 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努力寻找机会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他们能形成主动运用英语的意识, 提高他们的英语使用程度, 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英语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和交际活动
在汉语的大环境中, 学生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很有限。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来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例如, 在课堂上让教师和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 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 在不断地使用英语中, 让学生对用英语进行交流有了兴趣, 激发了他们主动运用英语的意识。教师还可以在学校设立英语角, 要求学生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英语口语的训练。在让学生逐步具备主动开口说英语的意识后, 要让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使学生把英语知识从书本上的死知识转变成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有用的知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听取听力录音, 然后回答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时会有意识地去仔细听和问题有关的材料, 提高他们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力。通过教师不断地为学生创造听力机会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学生对英语运用的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 学生由当初的“被动学习”转变成现在的“主动探索”, 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堂活动上, 课下时间他们也没有停止对英语的学习。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让教师在依据教学标准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有关英语的问题时能运用自己的思维和创造性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 还要仔细分析学生的思维状况和思考方式。通过让学生多读来形成英语语感, 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 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朗读, 而是通过朗读让学生说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所给阅读材料的重点。例如, 在一次朗读训练中, 学生找到了tall和than两个知识点, 通过对这两个知识点的讲解, 学生初步理解了两个单词的含义, 然后我让学生用这两个词造句, 他们给出了如下答案:“He is taller than Tom.”通过对英语知识点的实际运用, 让学生对这两个单词的记忆深刻, 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 还能使他们把英语知识同生活相结合,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借助媒体提供给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
锻炼学生的听力水平能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提供保障, 学生只有能听懂英语语言的表达, 才能进行英语交流。所以, 在英语学习中, 英语听力水平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培养学生听力水平时, 可以用录音机进行听力的播放, 通过让学生听录音材料来回答教师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 这样获得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学生对问题产生分歧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 让他们最大限度地使用英语, 学生在听和读相结合的方式下能更快地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在进行英语教学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 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对英语听力的兴趣, 使他们热爱英语学习, 进行更多的交流活动。通过这些现代化的媒体技术, 可以使教材中的许多英语内容声情并茂, 更加生动有趣, 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英语知识, 能更灵活地运用。
四、开辟多种课堂来拓宽运用英语的空间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素质, 鼓励开展多种课堂和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视野, 扩大他们的眼界。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进行英语语言交流的机会,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课堂和活动来组织更多的英语活动, 使学生参与其中,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增加对所学语言的国家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的时间, 有针对性地开办一些课外活动小组 (如国外文化小组、会话小组、口语交流小组) ,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英语活动, 鼓励学生唱英语歌, 举办英语演讲活动等, 使英语渗透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新课改明确地指出,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较困难, 教师应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安排语言教学形式, 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因此, 教师应该吃透新课改教材, 在教学中创设浓厚的英语交际氛围, 逐步培养学生英语交流的能力,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用统一。
13.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篇十三
摘要: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因此,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以便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途径与方法
一、引言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利用体育教材内容价值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毛泽东说:“体
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增加体育游戏活动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
2.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4.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篇十四
一、从教材中延伸培养学生兴趣
例如讲《祝福》时, 把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作为培养兴趣的教学重点之一,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学生阅读作品时重情节、重人物心理感受, 而对环境描写提不起兴趣。小说中前后提到了四次飞雪, 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 下午竟下起雪来, 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可以思考:此处写雪有什么意图?学生:为祥林嫂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第二处:“雪花落在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 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思考:此时写雪又有何作用?学生:“表达”‘我’阴冷的感觉, 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语的愤懑。另外两处也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分析, 从而让学生明白: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地位, 它对人物刻画和推动情节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做到对环境描写沉浸于自觉的欣赏之中, 那么学生对文学作品浓厚兴趣的形成就不远了。
二、通过课本作品主题归纳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信息筛选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破了就是作品的感悟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还是以《祝福》为例, 小说中叙述了四件事:祥林嫂再嫁, 儿子被狼吃掉, 祥林嫂头上的疤, 祥林嫂的死。从小说中提及的周围人对这件事的态度这一信息出发归纳小说主题。其中有男人的无趣, 女人的眼泪, 女人的好奇, 鲁四老爷的诅咒, 短工的淡然。引导学生思考:周围人的态度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学生:人们的冷漠、麻木、无聊、无同情心甚至残忍。继续探讨, 这正是我们国民劣根性所在, 那么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学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对国民造成了极大的压迫和迫害, 中国民众在身体上、精神上受到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双重摧残, 这正是导致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课堂教学中特别关注文本信息与作品主题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在主题归纳中注重信息的筛选, 从而提高课内外阅读能力。
三、扩大课外阅读量
课堂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只能是一种指导、培养, 关键的环节在于实践, 在于学生主体的阅读。本学期我引导学生重点阅读了《三国演义》、《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关注的侧重点为小说情节, 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主题归纳。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 我对效果进行了检测, 采用的方法是写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从收集的信息来看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中的浅阅读倾向, 二是缺少创造性思维。例如有的学生读三国演义简缩本来掌握情节, 甚至以视频材料代替文本阅读。人物形象分析拘泥于传统的看法或者分析不到位。究其原因学生是阅读量太小, 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没有掌握阅读方法, 不重视语文阅读。
四、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抛开考试, 抛弃功利性的教学目的。学习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工夫。许多老师在试卷分析时分析题型, 指导答题技巧, 在阅读品质方面缺乏引导, 致使学生缺少深入理解和深切体会, 通读文章时间不够, 审题不清, 缺乏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阅读文章后, 许多考生没有认真地阅读题目, 而是盲目行事, 似乎看一眼就全部把握了题目要求, 不用逐字逐句地去阅读、推敲、审核。常常凭经验思考, 凭感觉解题, 把日常的学习惯性带入了考试, 匆忙答题, 结果把会做的题也做错了。
五、阅读能力检测
本学期末我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阅读能力检测, 检测的内容为三篇现代文阅读和一篇文言文阅读。能力检测涉及信息的筛选概括、主题的归纳、文本信息的解读、文本的拓展与延伸。
从检测的结果来看, 学生的信息概括能力、主题归纳能力有所提高, 文本解读上对错误信息排除能力有待提高, 文本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阅读的创造性还必须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训练重点。
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无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受高考指挥棒的引导, 我们的教学仍以高考为终极教学目的, 从学校到社会学习的功利目的太强, 以致大部分学校在课时安排上严重存在以量取胜的观念, 企图以大面积的套题训练来覆盖高考考点, 完全忽略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2. 主动阅读意识差。
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 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 不主动去图书馆, 不主动参与阅读。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没有完全培养出来, 它是课堂教学失败的因素之一。从小学到初中, 学生习作以优秀作文选为范本, 甚至有的老师对此也愉快地接受并支招, 没有看到文本阅读对写作水平提高的重要影响。
3. 阅读方向不明确。
15.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篇十五
关键词:初中语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人的一生一定会阅读大量的东西,阅读对人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阅读能力就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同学,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社会发展形势等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吻合。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创造情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生只掌握了课内的阅读,新课标的改革,学生不但要掌握课内知识,课外阅读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爱,从而把阅读当作一种休闲活动。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这样在阅读中获得各种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能提高文化修养。因此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从很多方面来提高初中生阅读,比如课堂上分组探讨、分享自己所阅读过的东西。如果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这远远不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他们更多的愿意把自己所读的东西以读书会的形式分享给老师和同学,可以在班上抽出一定的时间开设一个读书会,让同学们围绕具有探讨性的问题积极交流,提高他们在阅读方向的引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要在课堂,大量的课外阅读也是必须的,积累的多了,理解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语文老师要尽量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的情境优美。
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通常情况下,在初中的课堂里,教师一般会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可以运用提出问题的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应该通过课内的文章教学是学生学习到阅讀的方法及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步骤。在下课时再布置自己阅读的作业,遇到不会的想自己查查字典,问问周边的朋友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先自己努力解决问题。实在不理解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一一解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采用树立典范的方法,当一个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或者当有些学生说出一些课外的其他同学不理解的常识时,笔者会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氛围。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初中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让学生产生疑惑,并带着疑问去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得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还可以多布置一些阅读的作业,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自己在阅读中找到答案。学生只有自己对阅读有了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事半功倍,培养出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会提高。
三、寻找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书讲究很多方法,笔者认为,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初读、略读、精读。初读时,只需要求初中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概意思即可。略读就是速度较快,一般是一目十行,意在了解大概的内容,。而精读必须是一句一句的读,一句一句的去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一定要停下来,坐上笔记。其实精读就要求在读书中学会思考,体会,理解。尤其是对于好的文章,学生一定要较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笔者认为初中生在初期应该采用精读的方法来奠定基础,在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经验之后,就可以根据读物来相应的读书方法。做好笔记也是提高阅读基本的方法,学生应该根据教师在所讲内容的重点做出笔记,这样再以后的阅读中,学生就会跟着老师所讲内容的重点一步步走入这优美的文章中。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教学内容时,学生们首先应该在阅读中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然后根据老师的讲解来感受《背影》中所表达的那种父爱。此外,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笔者在课外时间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读书时所流露的热情趣味和快乐,都会深深的感染这学生对读书的热情,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必要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和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在大量的阅读的实践中学会合理运用。教师也要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并保证坚持做到,及时总结交流,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主动阅读。教师也应该引导,多给同学们一些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并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因此,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才能增强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文阅读的教学,用灵活多变、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虽然,当前影响语文教学的因素众多,但是我们相信在广大人民教师实践语文教学中,一定会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阅读教学的提升,语文阅读的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黄亢美.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6.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篇十六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入手。日积月累的结果必然是学生 的探究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一年级的学生初入学.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爱说,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达到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的目的呢?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诱发探索欲望
我国过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虽然它的确也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学生的能力的不足。过去的教学模式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过去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思路必须完全跟随教师,不允许有丝毫的差池,更不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否则在如此高压之下,天长日久学生的创造力被完全抹杀。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挥。所以,在平等、民主、宽松、安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展开其想象的翅膀,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提高其探究能力。因此,广大教师要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极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愉快的、老师是慈爱的、同学是友善的。
例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时,有很多学生分不清楚“几”和“第几”,我没有加以斥责,而是请十位同学站成一排,以游戏的方式来教学。如请左起第四个同学跳一跳,请右起的 3个同学拍下手,请你找到站在左起第8个的好朋友„„学生们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较快的掌握了序数和基数。所以,我们只要能真正的做好这一点,学生就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实践证明,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充分的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畏惧心理,使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激起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表现出学生内在的潜能。
二、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而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促使学生勤思多想,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 机。
1.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
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题思路的开阔、各种特殊而巧妙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就构成了数学本身潜在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数学的这种内在魅力引导学生去联想发现并运用。如,在教学图画应用题时,先出示一幅图,问: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这样的话叙述“原来有10只鸭子,跑走2只后,求还剩多少只鸭子?”有的同学又说:“有10只鸭子,跑了多少只后,还剩2只?”还有的同学说:“跑来了2只鸭子后,一共有10只,原来有几只鸭子?”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叙述,使学生从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上得到了应有的锻炼。然后,再请学生扮演小鸭子来反映图画的内容,同时叙述扮演的内容,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投入进来,这样的教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运用直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意识。
儿童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三组组成的特点,从而为学生后面学习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式子作好铺垫。
3、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学习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1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小学阶段最早出现的概念教学,它很重要,没有它,在以后其它的数的认识教学将难以进行;而它又很容易,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都见过,甚至会读会写。如何让这些“旧知识”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呢?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形状,联系实 际,发挥想象力,想每个数字像什么,让学生自己找一些有关数字的故事讲给其它同学听等。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到其实数很有意思,而不是表面上的一个数字那么简单,同时又要让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发现,然后找到答案的,从而初步形成探究氛围。
4、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将式的设疑问难,将会“吊”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望,从而个个跃跃欲试,自然而然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5、采用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比谁最聪明”、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不断深化学习动机,把学生从对分数的竞争引向追求知识、提 高能力的竞赛。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中,教师如何去引导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如何都需要教师用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在引导探究教学法中特别是引导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l、问题是教学的开端。问题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
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 引上创造之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困惑情境,巧妙设置疑问,可以很快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创造的激情也因此萌发。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必然想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索。但是提出的问题停留在“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这样的水平是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营造出探究的氛围。
老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
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
四、指导检查,引导讨论,及时小结,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的活动阶段。
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和小结,但不可牵制学生。不要过分担心学生的自由讨论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发生偏差甚至产生某些错误。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争论与探索去获得新知。
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应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如学生在认识了十以内的数字后,教师就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上的《单数》、《双数》的有关内容,这样既不冲淡课本主题,使学生的知识更紧凑,同时又为找规律填数作好了准备。这样就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不断探究数学奥秘的习惯。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数学学习中难免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
3.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强调学习方法,使学生的知识能自如的迁移。
总之,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去从事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 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石城学校 张雪梅 2013.10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掘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发掘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指导者。因为学生 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教师的指导,那是死读书,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学习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自主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
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动手动口动脑、生动活泼,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参与之中主动获取知识。如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下面就此谈一些我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育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型的交往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笑着去学,教师决不要扳着脸更不能训斥学生,真心尊重每个学生,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一种民主的学习生活,以民主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
2、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在课堂中运用直观形象和具体材料设臵问题、故事、等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提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 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然而学生主动提问的很少,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板书时)有意的出错,让学生抓住出错的地方来质疑,来提出问题。
三、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1、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师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至于这个学生为什么能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会答错,则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对。尤其是当几个学生的结 论存在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你怎么知道的?你的思想过程是怎样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的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全班学生中起到交流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在学习中进行反思
2、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
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先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米就是把1米分成6份,取其中5份的长。”这一句话是对还是错。总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画线段比较与进行辩论。结论只有加上了“平均分”(或等分)这句话才能成立。学生在纠正错误方法的同时,又学到了一种判断的方法。每个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尽相同,在同一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互不相同。引导学生交流和总结学习过程,不仅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且能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
4、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要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找规律背口诀,找对手进行比赛。整节课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
四、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延伸
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习数学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能自主探索。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数学课的优势,与现代教 育理论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石城学校 张雪梅 2014.4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等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创新意识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智力和身心的发育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其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的思考,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大有益处。其次,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该标准中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和落实。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就得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空间。比如:在教《乌鸦喝水》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小朋友思考,还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使乌鸦喝到水,有些小朋友提出可以使瓶子倾斜,有些小朋友提出可以在瓶子上戳个洞,有些小朋友甚至提出找一根麦管来吸,老师则应该把学生提出的方案一条一条列在黑板上逐一分析,并选择出最合理和可行的办法,不管形式如何,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鼓励和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使其保持参与互动教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质疑,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阅读自学,在预习阅读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友谊这一课时,一位学生质疑: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恩格斯和马克思 共同创造的,为什么只讲马克思主义,而不称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呢?针对该生提的问题,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指导学生抓住课题伟大的友谊这一中心,归纳形成这样一组辩论题:马克思主义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和马克思主义不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我肯定了他们在辩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伟大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基础上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大胆表达看法的积极性,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阅读文章的分析能力,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指点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使学生善于提问勇于质疑和敢于创新 通常可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重点句段提出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类型特点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想象,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同时想像力也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也可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等,让学生据图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4、通过自主探究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的阅读对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这是因为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对问题和事物的想象,从而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自主探究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开展:第一,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教师要注意 为了确保自主阅读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教师必须对自主阅读的主要内容有所限定,并事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在阅读中运用自己的想象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课外读物。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股利其多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徜徉,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自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习惯。
5、利用现代阅读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和多媒体等教辅工具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各类学科的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网络并不陌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博客或网站,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把有益于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读物或作文等放于网上供学生阅读。
总之,追求教育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我们能够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引导得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石城学校 张雪梅 2013.11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大纲》在阅读教学部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对阅读教学来说,这句话可谓是点睛之笔。这里所说的“自学能力”,也就是独立阅读。这句话有以下几层意思:“阅读实践”是达到独立阅读的途径;“独立思考”是独立阅读必须具有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怎样读书”包含着阅读的种种知识、方法、技能;所谓“着眼于”,就是出发点、落脚点。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或者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要解决以下认识和实际问题。
一、理解课文是为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这里说理解课文是目的,只是阅读教学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教“一”的时候不能只管这个“一”,同时还要想到“三”,要指导学生学会“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这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二、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1.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义务教育大纲》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种句式的句子,但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述语。
3.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4.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三、常用的阅读方法
1.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会么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这里的“凝结”含有“建成”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四、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形成阅读的能力。
1.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2.从感性到理性、到运用逐步掌握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五、加强训练、讲求实效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关键在“独立”,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探索、领悟、获取、掌握以及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等都是学生自身的事,不能由别人代替。学生要达到“独立阅读”的理想境界,只有靠加强训练,在训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教师为学服务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这是改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推荐阅读:
浅谈阅读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09-14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30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08-03
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08-21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10-29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06-2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09-24
浅谈科学教学中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