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教学的疑惑(精选14篇)
1.拼音教学的疑惑 篇一
我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疑惑和困难
我是一名2011年9月房县教师招聘考试中被录取的新教师。我目前在小学从事英语教学。我深知英语不仅仅是一名学生升学的重要学科更是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学好和说好英语不仅仅是考试的要求,更加是时代的要求。英语和语文、数学一同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三大科,这也更加凸显英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好英语对于祖国的未来接班人的全面发展而言更加重要。
我深知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英语教学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接触和学习英语这门科目。小学英语教学对初中和高中的英语学习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小学英语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对英语兴趣的关键阶段。我个人认为,学生掌握英语基础和培养英语兴趣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英语教学尤其是农村英语教学任重而道远。
结合我自己的一个多月来的英语教学,我有很多疑惑与困难:
一、学生语音语调知识掌握不好,拼读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很差。
我所从事的是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当我在开学第一天遇到了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时,我问了一句:“Hi!what’s your name ?”令我吃惊的是学生没有回答我,而是愣住了。我以为他是见到新老师害羞。我上五年级第一堂课时,向学生们问好:“I am your new teacher.Nice to meet you!”全班安静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有几个女生操着很不标准的英语回答:“奈斯途,米特油,图。”想这应该也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共性——掌握不了英语的发音和认读。一个月来,学生的英语认读和拼写能力有了一定提升。但是,仍然很差。五六年级的学生甚至记不住三四年级的英语知识点,不会独立回答一些简单的对话。例如:学生不明白 “Thank you!”要用“You are welcome!”回答。强调多遍,假期回来,我一问,学生大多数又是回答“No thanks!”对此,我感到十分困惑与着急。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差,不仅出现在学生的读音上,更加突出在对问题的回答上面。不明白问题的意思,更加不明白针对问题要使用何种回答。做作业和小测验中反映出的问题十分突出。部分学生对于问题回答只有两种:“Yes”和“No”。我经常使用英语加汉语引导他们读懂意思在回答,但我发现,小学生对于答案的兴趣远远超过对过程和原因的认识。我讲解后,会做了。但是,相同的题目换个词语就不会了,一不会也不思考,继续问老师,这样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Where are you going to do on Sunday ?”刚说“明白了”,可是一天后遇到“Where are you going to do on Friday ?”就又有回答学生回答“Yes , I do.”了。我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耐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耐心是肯定远远不够的。我希望能学习和掌握一种比较高效率的方法去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和回答问题。
二、学生词汇量小,单词拼写能力差。
学生对于英语单词的记忆十分艰难。我尽量使用一些简单的办法去引导学生记忆。比如:记忆“Stop”我说:“一条蛇(s)爬在高出(top),我们看见了就停止不动。”此外我教学生准确认读单词,把单词的读音拆开慢慢读结合实物和自制卡片、语言描述让学生多读多练。但是,课上时间是极为有限的,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课外去多练加以巩固。但是,每周两节英语正科和一两节辅导课对于农村英语教学而言实在有些捉襟见肘,再加上其他学科的作业时间大量挤占学生课余时间,使学生产生“英语是副科,一周才两三节”的感觉,“作业可以拖几天再交也无所谓”的不良风气。这样以来学生记忆单词和短语句子的时间受到挤压,导致了学生词汇量很小,单词拼写能力差的后果。
三、学生的英语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贫乏。
农村的学生的见识面窄、知识储备有限。这不仅仅出现在语文和思品科目教学中,更加突出的表现在英语教学中。比如:“subway(地铁)”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地铁,长什么样子。“London(伦敦)”学生不仅仅读错成了“隆冬”还把它误以为是美国首都。像一些西方重
大的节日,更是难以知晓和理解。
四、学生对英语存在畏难情绪,缺乏信心,丧失兴趣。
英语对农村小学生而言绝对是一门新鲜学科,但同时也是一门比较困难的学科。在中国教育新新网上,李春生老师的《读<农村英语教师渴望好教材>感想》一文中这样写道:
“教师精心备好一节课,精神饱满地走上课堂,能够顺顺利利地回答问题的学生却只是很小一部分,无论教师采用启发式、诱导式或其他教法,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很有限。即使有时课堂上师生达到了教学的共鸣,半天不过,这些陌生的语言就又成了学子脑海中的匆匆过客„„每一道题都要学生越写越心凉,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就在一堆堆红叉叉中消融了。”
我害怕出现上述的情况,一个有良知的老师是绝对不会让学生去厌恶他所学习的科目的。我尽量把英语课变得幽默,使学生从喜欢英语课堂到喜爱英语。课下我利用中午和傍晚的时间为后进生补习英语。一个月下来了,我让学生开卷做了一次单元小测试。但是结果令我很是着急,班里25位学生,及格8人,最高的98分,她仅仅写错了一个单词。而不及格的人数占个全班的三分之二,最差的仅仅41分。这还是开卷考试,我真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我很困惑和迷茫。我真的很担心,这个成绩会严重刺激考查的学生,所以我连分数都没敢写在测验纸上。我很惧怕,有一天我走进教室,班里发出这样几声牢骚——“唉!怎么又是英语课啊?!”我对此很是惧怕,害怕他们从此讨厌英语。
学生对说英语总是缺乏信心。我不断用鼓励的话激励学生多读多练,课上专门点英语后进生做英语游戏和口语练习。经常一篇对话,我不断变换名词去引导学生多读多练,收效甚微,但我一直在坚持。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有成效呢,我很是困惑。
作为一名新的人民教师,我感到英语教学任重而道远。我的经验十分欠缺,急需老教师们多多教导和批评指正。我有信心通过我的努力学习和老教师们的帮助,一定把英语教学搞好。相信英语一定会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科目之一。
房县青峰镇楼房小学
朱端瑞
2.拼音教学的疑惑 篇二
过去, 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汉语拼音, 只会机械地模仿教师拼读音节, 对各个发音器官的部位和发音方法一概不知, 有的学生连什么是声母、韵母和音节都分不清楚, 所以, 他们在拼读时, 依赖老师多, 机械模仿多。这样, 速度慢、效果差、回升率高。针对这种状况, 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拼音能力着眼, 结合拼音教学的具体内容, 注意先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语音基础知识, 然后, 让他们用这些知识指导拼读实践, 从而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实践证明, 对一年级新入学的儿童讲一点儿语音知识, 只要方法得当, 他们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教给学生那些浅显的语音知识, 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
例如, 教单韵母a, 我先提醒学生观察, 发a音时嘴巴是什么形状?舌头在哪里?待学生回答后我再告诉学生, 发a音时嘴巴要张大, 舌尖应放在下齿背后读, 嘴巴不能乱动。到了教i时, 我先复习o的发音, 然后再发i的音, 让学生观察我舌位的变化。学生说:“老师的舌头抬高了。”这样, 学生从观察中得知发i音时, 舌位必须抬高。随后, 再经过比较练习, 就能体会和掌握舌位的高低变化了。
二、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方言区学习拼音的难点, 灵活使用教材
拼音教学必须抓住重点, 突出难点, 千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以教声母、韵母和教拼读相比, 拼读是难点;教单韵母和复韵母、鼻韵母相比, 复韵母和鼻韵母是难点;教单韵母时, e的发音和书写, 发音是难点;一些受方言影响、易读错的声韵母是难点;有些形体相近、易混淆的字母也是难点。我在教学中遇到这些难点时, 总是注意教给方法, 反复多练, 以期巩固加深, 形成能力。拿教e为例, 如e的发音较难, 我就让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嘴角往两边推, 形成扁口形发音, 学生借此方法反复练习, e音就发得比较准了。教声母时, 凡与e相拼的音节, 我都让学生反复拼练, 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 与e相拼的音节嘴形也都是扁形的。这样, 学生就能拼准这些音节了。学生学了拼音字母后, 最困难的就是字形的辨认。过去, 我常用日常生活中同字母形状相似的东西使学生发生联想, 以便他们形象地辨认和记住这些拼音字母的字形。例如, b像6, q像9, z像2, r像小树杈, h像靠背椅, m像两扇门, f是歪头, t是踢脚, k像机关枪等等。除此之外, 我觉得合理而灵活地运用教材, 也能减少这种字形的混淆。过去, 我教复韵母和鼻韵母时, 每课都是先教学生认读这些韵母, 然后练拼音。这样, 一堂课集中教三个复韵母, 学生对字形的掌握就有困难, 容易发生混淆。近来, 我在使用教材时, 作了一些调整;每堂课, 只教一个复韵母或鼻韵母, 接着就教声母与这个韵母的拼音。这样安排, 不仅能使学生基本掌握这个韵母的发音, 通过一连串的拼读练习巩固, 加深对这个韵母的印象, 而且使字形混淆的现象也大大减少了。另外, 这样安排增加了许多拼读练习的机会, 使学生拼读日趋熟练, 提高了拼音能力。
三、根据方言特点, 精心设计拼音练习
在方言区进行拼音教学, 只按教材里的内容进行练习是不够的, 要针对方言的特点, 补充一些练习, 让学生多读多练, 克服方言习惯的影响。在课堂上, 我发现一些孩子在发翘舌音和鼻音时有困难, 阳平与上声的区别也是难点, 特别是翘舌音和前鼻韵母的拼音, 学生更难掌握。为此, 我常常针对这些难点设计一些练习题, 让学生进行听音、辨音、辨形、拼读音节等练习, 通过这些练习解决各个阶段的难点。这些拼音练习应该怎样设计和安排呢?
1. 学习单韵母阶段主要进行声调的听音、辨音练习。
我让学生看写着带调的各个单韵母的拼音卡片, 然后, 老师读一个带声调的单韵母, 让学生认真听, 在辨别音、调之后把这个卡片挑出来。练习时, 重点放在区别阳平和上声这两个声调。
2. 学习声母阶段主要进行辨形、拼读练习。
声母中b、p、d、q的字形易混淆, f和t, n和m、h的字形也常分辨不清。所以, 我常把这些声母卡片挂在黑板上, 让两个同学一起站在讲台前听音取卡片, 看谁取得快。这样, 学生兴趣高, 对于字形的辨认很有好处。另外, 还编些字形歌诀让学生唱, 像“右下圆圈b b b, 左下圆圈d d d, ……”让学生反复念音, 反复听音, 反复辨形, 不断巩固。
3. 学习复韵母和鼻韵母阶段主要进行前后鼻韵母的辨音练习。
练习时要针对难点, 逐步加大难度, 提高要求。例如, 我把前后鼻韵母卡片发给学生, 每人一张, 然后, 我读一个音, 谁的卡片上写有这个音就立刻跑到讲台前出示卡片, 带领全班同学读, 看谁读得又快又准。这种听音、辨音的练习要天天做, 每次3—5分钟。经过这样的练习, 对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 牢固掌握鼻韵母很有好处。
总之, 在拼音教学中, 要针对方言区儿童学习汉语拼音的特点, 具体分析教材内容, 正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补充练习题, 学生有了基本知识, 再通过实际练习, 掌握发音、拼读的要领与方法, 逐步培养拼音能力。拼音教学的一切活动最终都应该落实在培养能力上。培养拼音能力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要注意一点一滴的积累, 扎扎实实地培养, 切不可急躁, 也不可贪多, 只要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坚持这样做, 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汉语拼音的教学质量。
摘要:众所周知, 在方言区, 拼音教学是比较困难的, 如果不能在六周内完成任务, 就会影响汉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 从培养学生的拼音能力着眼, 改进拼音教学, 是很有必要的。学生有了拼音能力, 就能举一反三, 学得主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拼音能力呢?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 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3.拼音教学的疑惑 篇三
【关键词】翻转课堂 预习 反馈 讨论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称颠倒课堂知识传授通过视频播放在课下完成,知识内化在课堂上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就形成了翻转课堂。然而在实施英语翻转课堂的过程中,笔者存在三大疑惑。通过实践摸索,笔者也逐渐理清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一、课前学生预习作业如何布置
1.英语预习视频内容的设置。根据英语教学课的课型,笔者把预习作业的内容划分成知识型内容、背景型内容和方法型内容三类。知识型内容包括字音、字形、词性转换的示范,短语和句型的呈现和举例,简单语法的演示等。背景型内容涉及课文内容的音频,背景知识的介绍、补充和拓展,对课文浅层内容理解的指导以及课堂活动的引入等。方法型内容主要为学生完成project服务,激发头脑风暴,提供途径思路,介绍相关的策略方法等。
2.英语教学使用视频进行预习的好处。视频能听能看能反复播放,因此在词汇学习方面给予学生全面的示范指导,方便学生跟读,纠正语音语调,帮助记忆词汇。视频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听说环境,让学生在英语语境中锻炼听力,在英语情境中练习口语表达,为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打好坚实基础。视频包含的信息量更大,更直观清晰,因此学生更易理解,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印象更为深刻,这有助于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
3.使用导学案来辅助,双管齐下。虽然视频有诸多好处,但不可避免也有不足,例如没有涉及写的环节。俗话说:“好记性不及烂笔头”,书写也是有效学习必不可少的步骤,是使英语学习更趋长效的良好手段。另外,视频练的环节不充分,没有练习学生的大脑就缺少“提取练习”,不能有效加工吸收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因此,英语预习还需导学案来辅助。
在导学案的编制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明确本次视频使用的方法,阐述本次预习作业学生要达到的自学目标,根据目标及视频内容设置笔记内容或作业内容,强化解决自学过程中有难度的部分。甚至还可以留出足够空间,方便学生记下自学过程中困惑不解的地方以便课堂解决。
4.如何督促学生课前预习作业的完成?我们要积极想办法,出措施来引导学生有效地借助网络资源学习。反馈作业(检测)及其相应的评价就是很好制约和调动学生养成良好规范预习习惯的方法。
反馈作业(检测)部分应该包含在预习导学案的编制中。在视频自学过程中,学生未必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不清楚不理解的部分,也未必意识到哪部分才是自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能检验记忆的正确性。这时及时的反馈作业就能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学习的状态,形成长期记忆,促进学习效果。他们通过再次学习视频内容或再次思考来解决疑惑,纠正错误。如果还有疑问或者又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可以留到课堂解决。
在第二天的课堂中,教师根据前一天预习作业的反馈情况,及时答疑和评价。评价环节不可忽视,既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又要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既评价学生更深层次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行动,也要积极评价学生发现疑问提出疑问的举动。不要仅限于口头评价,教师需要有一张系统的科学的预习作业评价表,并要对评分情况定期及时总结公示和反馈给学生家长,使其掌握学生自学情况,调节监管方法和力度,并进一步反馈给教师,形成合力。
二、课堂中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和分享
1.组织学生讨论的内容。学生讨论的内容首先来自课前预习中的反馈作业,其次来自教师在深化或拓展讲解重点难点知识后的反馈练习,还有将知识进行实践运用时也需要学生讨论。
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练习都需要学生讨论。正确率大于70%时,教师做适度讲解就可以继续下一个话题。当正确率小于30%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新研究概念。当正确率介于30%和70%之间时,讨论才有必要。
2.让讨论分享更为有效的方法。首先对于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教师应该设置相应的讨论来提高效率。按规模大小,讨论可分为pair work,group work和team work。
对于一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讨论问题,小组讨论前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并记笔记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每一个学生动脑动手参与活动机会,打破英语能力强,性格外向学生全程参与,基础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当听众围观的局面。
小组讨论过程中严格按评价表步骤执行。比如先分工出组长(轮流充当),整合补充小组各条观点意见,拓宽思路出新观点,按小组讨论贡献量打分排序等。
对分享过程也要进行适当评价。学生评价在前教师评价在后,教师起最终的总结和点评的作用。
在翻转课堂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有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对翻转课堂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认识还不完整不深入,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来进行长期的实践。相信翻转课堂定能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Jonathan Bergmann, Aaron Sams.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M].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July 15, 2012.
4.吃饭的疑惑 篇四
对于吃饭这个问题,我还有着不小的疑惑呢。
一年级:
“玲玲,吃饭啦!”妈妈大喊着。
我爱理不理地说:“知道了啦!”
我才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娃娃去吃难吃的饭呢!我从椅子上跳下来,垂头丧气地走到饭桌上。
妈妈看到我“精神不振”的样子,问我:“玲玲,怎么了?考试没考好?”哼,你就只关心我的学习!
“不是,”我回答“妈,我可不可以不吃饭呀!”
“不可以!”妈妈坚决地说“今天你必须把这碗饭给吃完!真是的,你妈我这么会吃,你怎么就不喜欢呢天天只想着吃零食?真怀疑你是不是我女儿!不管怎么说,你都得吃光!”
我一看硬的不行就只好来软的了:“妈~~~”我撒起娇来。
妈妈一看我这样,心一下子就软了:“好吧,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吧,但是,必须吃一半!”
我无奈的摇摇头,只顾埋头扒拉扒拉的吃饭,倒是妈妈在旁边看的笑眯眯的。
真是怀疑她是不是我妈妈!
四年级:
四年级的时候,“吃饭”两个字是我最想听到的。
一天放学回来,我冲着厨房大叫:“爸!饭好了没?”
爸爸很诧异的从厨房伸出头,说:“嗯?你不是不喜欢吃饭吗?”
“哎呀,”我不耐烦地说“人怎么能不吃饭呢!”
爸爸一脸奇怪地继续做饭。
等啊盼啊,终于到吃饭的时间了!
我二话不说,端起饭碗就扒饭,筷子碰在碗上发出噼噼怦怦叮叮当当的声音,惹得爸爸妈妈奶奶都盯着我。我不管他们,只是吃我的饭。
爸爸妈妈在旁边小声笑着。
妈妈忍不住说:“哎呀,你终于喜欢吃饭了!多吃点儿,多吃点儿!”
六年级:
现在,我总是感觉很饿,上午刚上到第二节课肚子就开始“奏乐”了,看到什么吃的`东西都两眼儿发直发绿!
一天,正当我嘎吱嘎吱地啃着油光光的鸡腿,苏溜苏溜地吸着凉丝丝的饮料时,妈妈严肃的对我说:“玲玲呀,你吃饭不能再这样狼吞虎咽了!”
“哼,你以前不是挺想让我吃饭的嘛!现在怎么又克制着我了!”我不以为然的继续啃鸡腿,为了气妈妈,啃得更响了。
“以前你不爱吃饭,现在你吃起饭来像只小老虎!看看你的腿,看看你的胳膊,是以前的两倍呢!”妈妈激动的说。
“……”我只好把手中的饭碗放下。
切!我想着。小时候不想吃饭的时候你偏要让我吃,想吃饭的时候你又不让我吃了!
5.使用疑惑造句的句子 篇五
1. 对于房屋门锁完好无损却被盗窃一空,他感到很疑惑。
2.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让人疑惑不解。
3. 上课时间,数学老师在黑板上讲着知识,我听着老师的讲课,一脸疑惑的样子。
4. 这个问题,我已经给小明解释过了,可是他还是有些疑惑。
5. 老师把题目已经讲解3遍了,可是我还是很疑惑。
6. 今天上课数学老师的课有个题让我很疑惑。
7. 他的一席话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
8. 听了他的.回答,我更加疑惑了。
9. 我讲了半天,同桌依然疑惑地摇了摇头。
10. 父亲的话我有些疑惑不解。
11. 我今天学了疑惑这个词语。
12. 小明对妈妈的话感到很疑惑。
13. 突然大家都静了,疑惑地看着小明。
14. 对这个问题我感到非常疑惑。
15. 我很疑惑,为什么他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16. 当我看到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天上时,我感到十分疑惑。
17. 晓红和夏珍在草地上叽里咕噜的,我疑惑的看着她们。
18. 即使他解释的如此清楚,我还是满腹疑惑。
19. 同学们都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
6.生活中的疑惑作文 篇六
爸爸经常告诫我,不能老玩电脑游戏,那样会影响学习。然而让我疑惑不解的是,为啥爸爸在家里老玩呢?那样不影响工作或休息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爸爸成了一个十足的“游戏迷“。他每天一下班就会坐在电脑前面,笔直的身体就像一座立钟,眼睛呢,就像钟摆一样滴答滴答不停左右转动,一会看左、一会看右。双手更是忙个不停,在键盘上飞快地点来点去,按个不停。有时候他还一惊一乍地大叫”糟了糟了“,有时候他哈哈大笑一副志得意满的模样。最开始听到他这么喜怒无常的叫声,我不明所以,提心吊胆地悄悄走进房间去看,却发现他正在电脑前全神贯注地”狂野飙车“呢。在电脑前的.爸爸,简直就像一只大蚜虫一样津津有味地吞噬着叶子,停不下来。直到姨婆一声令下:“吃饭啦!”爸爸才站起身来,依依不舍地离开电脑坐到餐桌旁。
我绞尽脑汁也弄不懂爸爸为什么这么爱玩电脑游戏,却不让我玩。有一天我忍不住问爸爸:“爸爸,你为什么这么爱玩电脑游戏?看来电脑游戏一定很好玩,要不让我也来玩玩呗?”爸爸板着脸对我说:“小孩子多管闲事,我是大人,大人玩电脑,还用你小孩管吗?!”那一瞬间,我又是生气又是委屈,飞快地跑进房间,眼泪像断了线的豆子直往下掉。
因为这件事,我生了爸爸好久的气。爸爸似乎意识到什么,有时故意“讨好“我,我装作丝毫不为所动的样子,依然置之不理。就连妈妈也开始嫌弃爸爸,因为她一看到爸爸玩电脑就喋喋不休了。
7.拼音教学的疑惑 篇七
那么如何通过“绿色”评价让拼音教学苦中有乐呢?我尝试着让“绿色评价语”和“绿色评价体系”双管齐下, 受益匪浅。
一、绿色评价语“脉动”营造学生活力课堂的气场
1. 评价语要真诚中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渐行渐深, 生本意识已深深的在每个教师心中扎下根, 体现在课堂评价上非常明显的就是鼓励声多了, 埋怨声少了;表扬声多了, 批评声少了。每个老师都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颗颗稚嫩美好的童心。但是不是课堂真不再需要指出学生的不足?我想每个老师都会毫不犹豫地说“不”。是的, 问题是用怎样的方式既让学生知道自己还存在不足又让学生容易接受甚至产生前行的动力?就像《称赞》中, 小刺猬对小熊的评价就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 既真诚又中肯, 它不是虚假的“你做的板凳真好!”也不是竹筒倒豆子:“你做得三个板凳没一个好的。”而是巧妙地“避重就轻”, 既肯定了小熊的努力, 回避了小板凳的不完美, 又让小熊有了继续前行的信心。其实, 在拼音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许多像小熊一样的处境:努力了却还是读得不够理想, 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给他们真诚中肯的评价。如班上有一个孩子起初接受能力确实不如其他孩子, 但他努力却是一般孩子的五倍, 他妈妈也几次想放弃。在课堂上, 我争取每节课分别找一个点赞扬或鼓励他, 如:“你今天学得非常努力”“你今天书写进步了”“你今天回答问题声音比以前洪亮”“你今天拼对了一个读音, 真了不起”等等。慢慢地, 这孩子找到了自信, 跟上了别的孩子的步伐, 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孩子、妈妈、我皆大欢喜。
2. 评价语要多样性
尽管每个孩子都喜欢听表扬, 但孩子个个都古灵精怪, 重复单一的“好”“真棒”会让他们失去新鲜感并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就需要老师“挖空心思”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复习检查单韵母读音时, 我让学生说说单韵母发音时口形是怎样的?我对学生的回答如此评价:“对了, 怪不得读得这么好听!”“你能把单韵母分得那么清, 相信你一定能读准下面的复韵母, 来, 试试”如此评价让回答的学生心花怒放, 不回答的学生跃跃欲试。
在之后学习复韵母ɑi和ei时, 我又这样评价读得准的学生:“你看这么难区分的两个韵母都让你读准了, 多好, 给点掌声!”“你太有才了, 把ei的读音读得一级棒 (还竖起了大拇指) !”“你是我们班的拼读小明星了!“我能聘请你为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吗?”多样并有亲和力的评
价语让学生的兴奋点一再被激起, 试想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 还会有学生感到拼音学习乏味而厌学吗?
3. 评价语要有指向性
前面说了, 即使是一句表扬, 孩子们也不会仅仅只满足于你一个“好”、一个“棒”, 他们更想听到你认为他哪里好, 什么地方棒。比如一个学生把fengzheng的zheng轻声读对了, 我这样评价他:“你把这个轻声也读出来了, 可见你学得很扎实”一个学生正确地读出了ɑi的读音, 我评价:“你用这么巧妙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复韵母的读音, 真聪明”一个小组长把他如何读准ang这个后鼻韵母的方法与大家分享时, 我表扬他:“你这个小组长当得不错, 不仅仅自己会学习, 还把好方法教给大家, 一起进步, 多好啊!”等等。
4. 评价语要有激励性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励。”诸多名师各有成千上万种好的经验, 有一条却是共同的, 那就是鼓励, 这是最“物美价优”的润滑剂。实践证明, 鼓励可以让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 并使火花熊熊燃烧, 照亮全班, 让教学充满生机:鼓励能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 生命的融合, 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并由此走向成功。如对一个待优生, 别的孩子能正确读完一排拼音而不出差错, 可他却只读对了一个拼音, 你不能用同一把尺度去评价他:“你看, 多好, 最难读的一个让你给读正确了, 相信课后多练练, 另外几个肯定不在你话下”。学习ei, 老师问ei像什么?当一个孩子说得很精彩时, 我又说:“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我真为你感到高兴”。孩子拼得有进步时, 我表扬:“有进步, 你能带着大家读一读吗”。孩子拼得不够理想时, 我鼓励:“相信自己, 你能读好”, 孩子几次都拼不正确时, 我肯定:“很佩服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绿色评价体系“给力”——彰显学生学习生命的活力
1. 立体型的评价人员
学生的评价主要来自于老师, 但为了给孩子作出更全面、客观的评价, 我还让家长、同学共同参与。家长主要是对孩子的家作进行评价, 这让家长感到学校对孩子的关注, 从而提高了家长参与配合学校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同学主要是对生生合作的学习教程进行评价, 这让孩子品尝到了作为小老师的乐趣, 他们在认真客观评价别人的同时也让自己获得了提升。一举多得!
2. 多样并多效化的评价方式
一年级的学生喜欢新鲜, 一成不变的评价方式会让他们感到乏味从而失去争优的动力, 于是我从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设计了一系列的评价方式。
多效奖券。奖励那些上课认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的学生。多效奖券分两种, 一种是成语版的, 一种句子版的, 句子版的奖券主要是一些能给孩子以启迪或勉励的句子, 包括格言、名言、警句、谚语等, 当然都注上音。孩子们获得十张成语奖券可以换取一张句子奖券。他们对奖券如获至宝, 总是反复地看, 反复地拼, 有不理解的还会主动问老师或家长是什么意思。可以肯定地说, 孩子在获得奖券的同时既是一次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 也是一种知识的获得, 更是一次拼读的复习, 可谓一举三得, 非常有效。
挂苹果。平时在要求学生读拼音时, 表现出色的小明星可以到后面墙壁的苹果园里加一颗苹果, 在一周累计里苹果最多的就可以得到老师向家长发出的一张“拼音明星”喜报, 这一激励措施让学生的拼读热情猛增。
画笑脸。对作业认真清楚, 正确率高的学生, 我会在他们的作业本上画上一个笑脸。累积10个笑脸可以到老师这里来换取小礼物 (书、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这大大提高了作业的正确率, 又让孩子觉得童趣无限。
3. 因人而异, 分层评价
教师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 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 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立足点。
复习阶段:我出示了一组音节, 然后设计这样一个体系对学生进行评价: (1) 能正确读出这几个音节的得★。 (2) 能正确听写出这几个音节得★★。 (3) 能用上里面其中一个音节正确说一句话的得★★★。
这既适合学生最佳发展区原则, 又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 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点。
学了前后鼻韵母的时候, 我对学生采取这样的评价体系:五对前后鼻韵母, 能正确读准并会用一对的得一星, 依此类推, 五星为最佳成绩。开始总有学生达不到最佳成绩, 可我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们个个都能过关, 所以我又补充:摘星最多可以摘三次, 记录的是三次中最好的那次成绩。这样一来, 学生们的进取心被充分激发了, 人人都报着“不到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纷纷摘得五星归。
8.浅肤色的疑惑 篇八
诚然,探讨“精神危机”的目的不是想让大家忧心忡忡,陷入慌乱之中,而是提醒大家予以重视并寻求应对解决之道。“危机”言下之意即“危险与机遇并存”,唯有直面“精神危机”,我们才有可能寻求更多改变,进而转“危”为“机”,化危为安!
——Maisie
Grateful” was a word that annoyed me all the way through my childhood and I vowed, “I don’t need to hear it again.” But I have to use it to justify how I feel today. I don’t ever want to forget that it was my two children who became my1)anchors in times of sadness, suicidal tendencies, rejection, and identity crisis. That is why it is fundamental that I don’t get myself absolutely lost in the emotions of my losses.
I have lived my life with shame, anger, low self-esteem, and no confidence. But worst of all has been living my life without knowing who I really am. This is something that most people know. You may ask why I don’t; I am a fair-skinned, 2)aboriginal person who happened to be born at a time when the governments determined it was best for me to be removed from my parents, and my culture. And I was 3)brainwashed into believing I was an orphan.
I haven’t had a lot of 4)socialising at all with aboriginal people—I feel they are not the same as me in their way of thinking. I believe some think I am a “coconut,” which means you are dark on the outside and white on the inside. Another reason has been my denial and identity crisis: I cannot openly say, “Yes, I am an aboriginal person.” Throughout my childhood, my upbringing in a white society taught me to have this type of attitude as a fairer child, regardless of my 5)aboriginality. This was the English 6)teaching that was introduced to enable fair-skinned aboriginal people to forget their identity and forget about their own families. It doesn’t mean that we classify ourselves as being any different; it’s what we were taught to believe as children. Now when anyone asks me where I come from, I just say “Australia”, and leave it at that.
In 1905 an act was passed to 7)make provision for the better protection and care of the aboriginal inhabitants of Western Australia. Later, in 1936, another act was passed in which Mr. A.O. Neville, the Chief Protector of Aborigines, was made the legal guardian of all aboriginal children. This act has affected my life, because I was born in 1942.
Under this act I was 8)institutionalized for eighteen years. The memories of my childhood are empty, with 9)stubborn scars10)embossed on my heart that cannot be erased. Institutionalisation experiences can be11)traumatic for most children, 12)irrespective of what colour they are. However, for fair-skinned aboriginal people, their identity, culture, and family unity are stripped from them as they are prevented from associating with darker-skinned people.
13)Whilst living in the14)home we were informed that we had no parents: “That is the reason why you are here in the orphanage.” We were also told we must be “grateful” that we had “someone to care for us” there. I’m not too sure what they meant about “caring”, but I certainly don’t recall being cared for. To be 15)forthright, I believe we were 16)subjected to abuse, mental trauma, and rejection in all ways—so this is the form of caring we were given. They said this was being done “in the best interest of the child,” that it was important that the children were raised according to white Australian standards. Did anyone bother to ask us in later life whether this was the best policy? Absolutely not. Children who were taken forcibly by the government were herded like 17)cattle. However, how does one deal with these sorts of memories and the emotions they bring up? You can’t reason with this kind of behaviour and it definitely leaves you wondering how you cope without living in denial. Sometimes, the hate inside is unbearable, as you think, “Why couldn’t I be like any other person?”
Although we cannot change things that have happened, a journey of healing has to take place. This did not begin for me until I was 47 years old. It is an ongoing struggle of unearthing information, which through the years has 18)taken its toll in many different ways.
My first step was in 1988 when I decided to search for my government papers, which I received from Community Services in Western Australia. This was the most unexplainable feeling, to see such documents written about me and my life as a two-year-old, and to know that I was the subject of that policy of separating pale-skinned children from their parents. Until then I had been unaware of all the things that went on in those years. Through my government papers, I was able to find out where I was born and where I’d lived for the first two years of my life. The papers also gave me an insight into the type of person I was.
People—whether non-aboriginal or aboriginal—who have been raised with family and lived in their own culture are able to have a 19)sound knowledge of their past and present situations. For most Australian Aborigines, having been denied the experience, gaining this knowledge generally means taking a trip to the library in search of what are known as “government papers”. This is where I discovered things about myself.
在我的整个童年生涯中,“心怀感激”这个词都让我不胜其烦,于是我发誓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要听到这个词了。”可是今天我却必须要用它来表达我的心情。我永远都不想忘记,当我陷入忧伤、有自杀倾向、自暴自弃和遭遇身份认同危机时,我的两个孩子成了我的精神支柱。这也是为什么我并没有因为我所失去的一切而完全迷失自己的最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我羞愧、愤怒、自卑、没信心。然而最糟糕的是,活那么久,我却一直弄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谁,而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再明白不过的了。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会弄不清楚呢?那是因为我是一个浅肤色的澳洲土著人,却正好生不逢时——当时的政府决定将我带离我的父母和我的文化,认为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接着我就被洗脑了,一直相信自己是个孤儿。
我的生活与澳洲土著人的生活并无太多交集——我觉得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我的不同。我相信有些人认为我是个“椰子人”,说我外“黑”内“白”。另一个原因是我否认自己的土著身份,陷入了身份认同危机中:我无法公开承认“是的,我是个土著人。”在我的整个童年期间,我在白人社会中被教养成人,他们教导给我的观点是——尽管我有着土著人的血统,我依然是个浅肤色孩子。这就是加诸我们身上的英式教导,让我们这些浅肤色的土著人忘记自己的身份,忘记自己的家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自认为与众不同,只不过我们从小被教育去相信自己与众不同罢了。如今,当有人问我来自哪里时,我只说“澳大利亚”,不再多说。
1905年,一项有关为西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提供更好的保护和照顾的法案通过了。后来,在1936年,当局又通过了另一项法案,在该法案中,土著居民的主要保护者A·O·内维尔先生成为了所有土著儿童的法定监护人。这项法案影响了我的人生,因为我出生于1942年。
因为这项法案,我被收容在孤儿院中度过了18年。我的童年记忆是一片空白,心中那难以愈合的伤痕总也挥之不去。在孤儿院成长的经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 说——无论他们是什么肤色的——都是段痛苦记忆。可是对于浅肤色的土著人来说,由于他们被阻止与深肤色的人交往,因此他们的身份、文化和家庭的统一性都被剥夺了。
住在孤儿院时,我们都被告知,我们是没有父母的:“这就是为什么你们在这孤儿院里的原因。”我们还被告知,我们必须要“心怀感激”,因为在那里“有人照顾我们”。我不太清楚他们所说的“照顾”是什么意思,但可以肯定的是我没觉得受到过照顾。坦白说,我认为我们在各方面都受到了虐待、精神创伤和排斥,这就是给予我们的所谓“照顾”了。他们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最大利益”,要根据澳洲白人的标准来抚养孩子,这点是很重要的。可是,是否有人费心问过我们这些人后来的生活,来以此判断这项政策是否是最好的?完全没有!孩子们被政府强行带走后,就像牲口一样被养大。但是,当这些人长大以后,他们该如何去应对成长过程中的这段记忆和那些情绪呢?你无法解释这种行为,而它肯定会让你有所疑惑:如果不想余生都活在否认自我身份的阴影下,该怎么办。有时候内心的憎恶让人难以忍受,因为你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和其他人一样生活呢?”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但开始一趟“疗伤之旅”却是十分必要的。直到我47岁那年,我才开始了“疗伤之旅”。这是一个不断发掘未知信息的艰难抗争过程,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它在许多方面都让我付出了无数的代价。
1988年,当我决定搜寻当年西澳大利亚社区服务机构给我发来的政府文件时,我迈出了第一步。当我读着这些关于两岁时的我及我的生活的文件,知道自己是将浅肤色孩子与其父母隔离的政策的对象时,那是一种最难以解释的感觉。在那以前,我一直都不知道那些年来所发生的一切。通过阅读这些有关我身份的文件,我终于知道了我的出生地及我在两岁前居住过的地方。这些文件也让我了解到我的真实身份——土著人。
9.数据分析/挖掘工作的疑惑? 篇九
1 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在 !实际工作中! 真的有很大区别甚至是区别吗?我知道一些定义,比如数据分析偏重于统计,而数据挖掘的工作是分类,聚类,是信息的提炼,但是实际工作中是不是往往两方面都在做?分不清,分不开。
2 有些单位(互联网、软件)找数据方面的人会要求编程比如python,r,hadoop等。有些则似乎要求的是应用,比如 spss,sas,modeler(过去叫clementine)等。是不是编程的那部分人使网站能动态的响应,而应用的那部分人的工作是通过了解分析改善运营跟业务状况?是不是有些公司把这部分人叫做需求分析师,业务分析师等?
3 针对与2所提问及的搞应用的人,现在的公司真的有对他们的分析结构给予足够重视吗?这部分人一般在什么部门?岗位多吗?
4 对于整个数据分析/挖掘,你们觉得是一次概念炒作,又或是我们遇到了大数据/云时代,所以有比很大的应用前景?
恳求互联网或者软件行业相关人士回答,也欢迎其他行业从业者的响应。
10.疑惑和纳闷的近义词及造句 篇十
近义词:
【困惑解释】:感到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同义词:
【迷惑解释】:1.亦作“迷或”。 2.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3.使迷惑
反义词:
【断定解释】:下结论
用疑惑的造句:
1、对于这件事,我心里充满了疑惑。
2、对她莫名其妙的行为,我疑惑不解。
3、面对众人疑惑的目光,他径直走向哭泣的李玲。
4、当初我的确很疑惑,如今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5、查了这部百科全书,顿时豁然开朗,解决多年的疑惑。
6、她的厂长职务最近突然被撤换了,大家疑惑不解。
7、经理对他那文不对题的答话,脸上尽是疑惑的表情,一下子真是不知所措。
8、她回答问题时吞吞吐吐,使我疑惑不已。
9、在金风拂面,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这个洒满阳光的小树林,简直和童话里的仙境一般,真是叫人疑惑不解。
10、在这部红剧中,张三是个坏人,看着他得意洋洋的样子,使人很是疑惑不解,同样是阶级兄弟,可是他却耀武扬威的对乡亲们下黑手。
疑惑的汉语词典解释:
(1) [puzzle]∶迷惑,不理解
(2) [feel uncertain;be not convinced]∶怀疑,不相信
(3) [unpeaceful]∶疑虑不安,犹豫不定
引证解释
1. 迷惑,不理解。《墨子·公孟》:“若大人行淫暴於国家,进而諫,则谓之不逊;因左右而献諫,则谓之言议,此君子之所疑惑也。”《后汉书·张衡传》:“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故能一贯万机,靡所疑惑,百揆允当,庶绩咸熙。”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夫论者所以辩疑惑,释凝滞。” 巴金 《家》七:“ 剑云 抬起头来看 琴 的脸,他的脸上现出疑惑的表情。”
2. 指蛊惑欺骗。《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毌丘俭 作乱,遣健步齎书,欲疑惑大众, 艾 斩之。”
3. 怀疑,不相信。《墨子·节葬下》:“今天下之士君子,将犹多皆疑惑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二》:“大王能捐数万斤金间 楚 君臣,使相疑惑,可以破 楚 必矣。” 宋 苏舜钦 《哭师鲁》诗:“今年 师鲁 死,予方旅 长洲 。初闻尚疑惑,涕泪已不收。”《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 程万里 见又有一人同去,心中烦恼。欲要再稟,恐 张万户 疑惑。”
4. 疑虑不安;犹豫不定。《汉书·贾谊传》:“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姦人几幸,而众心疑惑。”《晋书·王廙传》:“及 简文 崩,羣臣疑惑,未敢立嗣。”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七:“ 天圣 初, 契丹 遣使请借塞内地牧马。朝廷疑惑,不知所答。”《三国演义》第一○四回:“ 魏延 在寨中,不见 费禕 来回覆,心中疑惑,乃令 马岱 引十数骑往探消息。” 老舍 《骆驼祥子》六:“昨天夜里的事教他疑惑,羞愧,难过,并且觉着有点危险。”
纳闷的释义:
[动词]疑惑不解:听他说有上海来的长途电话找他,一时想不出来是谁,心里有些~
纳闷的近义词
烦闷、不快、烦懑、烦恼、苦闷、苦恼、忧愁、疑惑
纳闷的造句
1. 采访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他纳闷每访问一个地方都有人问:“新版windows什么时候发布?”。
2. 最好不要跟熟人做生意。可能有人会纳闷,都说熟人多了好做事,你怎么害怕熟人呢?这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3. 当时,我心里纳闷儿:身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的陶老,怎么住在这儿?层里摆设非常简单,一间小客厅,一间小居室,一间小橱房,家具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朴实无华。
4. 你别纳闷,他明显是公报私仇。
5. 我纳闷:我和他们之间是不是已经达成一种默契:我对自己的秘密治疗程序只字不提,他们也保持沉默。
11.常见的工资疑惑问答 篇十一
答: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1)计时工资;(2)计件工资;(3)奖金;(4)津贴和补贴;(5)加班加点工资;(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最低工资不包括哪几部分?
答:(1)加班加点工资;(2)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3)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4)企业通过贴补伙食、住房等支付给劳动者的非货币性收入等。
3.企业可以从职工工资中扣减哪些项目?
答:(1)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2)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3)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4)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如经职工本人同意,用人单位可以从职工工资中扣减应由其本人负担的房租、水费、电费、伙食费等费用。
4.职工加班加点工资以什么为计算基数?
答:职工加班加点工资的计算基数,应当是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资数额,而不是以包括加班费、伙食补助和劳动保护补贴等在内的实际工资收入为基数。
5.职工加班加点工资如何支付?
答:(1)正常工作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工资报酬;(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工资报酬;(3)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300%的工资报酬。
6.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工资如何支付?
答:经劳动部门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合计工作时间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部分,按不低于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150%支付加班工资,在节日上班的,按不低于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
7.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如何计算加班工资?
答: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以计件单价作为基数计算加班工资。例如,8小时内的计件单价是1元/件,那么平时加班的计件单价就是不低于1.5元/件,休息日加班就是不低于2元/件,节日加班就是不低于3元/件。但要注意,按计件工资计算的加班工资折算为小时工资后,不能低于按最低小时工资计算的加班工资。
8.企业停工停产时怎样支付工资?
12.“三到”:拼音教学的“法宝” 篇十二
一、“口到”,读准音的“法宝”
无论是声母还是韵母,都有它自己的发音方法。如:发单韵母“ɑ”时,嘴张大,舌头居中,舌位低,嘴唇呈自然状态(不圆唇),发音过程中口形不能变动。这些理论阐述起来虽然简单,但在教学时,教师都不会单纯地从理论的角度去讲述发音的方法。因为学生小,听不懂。怎么办呢?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的作用,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口型,练习准确地发音。如教学声母“b”,教师应首先让学生知道这是“广播”的“播”,让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口语语音,来体会“b”的发音方法。其次,教师要让学生仔细地观察老师发音时的口型变化,反复地听老师的发音来体会发音的要领、发音的方法。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进行发音练习。最后要求他们把“b”读得既轻又短,学生便能准确地读出“b”了。
在拼音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做到“口到”,对于发音准确的学生及时地表扬,给予机会,让其做小老师,往往会增强学生发音的积极性。
二、“眼到”,认清形的“法宝”
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读准音,还要求学生认清形,并能正确地书写。怎样让学生认清形呢?教师不仅要擦亮自己的双眼研读教科书,还要让学生睁开智慧的双眼,看清每个字母的形状。
首先,要充分利用表音表形图,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如声母“p”的表音表形图是一只小猴子推着小车上山坡。长长的“p”的竖就像车把子,“p”的半圆就像圆圆的车轮子。教师再编顺口溜“小猴推车p、p、p”帮助学生记忆。
其次,要仔细观察笔顺图示,引导学生弄清这个字母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由几笔可以写成。如声母“x”,在书写时,先写右斜,再写左斜,学生容易错,教师要反复强调,并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让学生反复观察书上的书写规则,并仔细地推敲琢磨,读懂读会,直到准确地记住它。
每个字母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更要用眼睛去观察。如占中间一格的字母,上下要靠线,才能写得饱满、丰润,占上中两格的字母,不能顶到最上面的一条线等等。
只有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字形,才能为书写打好基础。
三、“心到”,正确书写的“法宝”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书写姿势需要纠正,书写速度有待提高,书写的正确率有待提升。一个经常站在讲台前看学生写字的教师是教不出写好字的学生的。教师得用心,走到学生中间,一个一个地看,仔细地看。看学生握笔姿势是否正确,看学生书写的格式是否合乎规范,看学生书写的笔顺是否符合字母的书写规则,看学生书写时是否能够专心。学生在书写上出现的错误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学生将“f”和”的左弯右弯混淆,有的学生t“将b、d、p、q的半圆位置搞错等。从声母、韵母的教学,到声调符号的认识,到音节的拼读、拼写。教师得有耐心,一遍一遍,不厌其烦;教师得有爱心,让学生端端正正地写字母;教师还要有恒心,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找到学习拼音的方法。
13.拼音教学的疑惑 篇十三
座谈会上,实习支教学生向校领导汇报了农村顶岗实习支教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和自己的感受。从对农村教育基础现状的了解,农村师资队伍和学生状况,到顶岗实习支教总结经验,并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议。
利用在校的时间迅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并将自己在支教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建议留给学校,为使我校农村顶岗实习支教工作进一步完善,促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毕竟是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单位,来到一个自己比较陌生的地方,所以我知道我首先要做的是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其实我的所有的准备似乎都是多余的,因为双小人迎接我的是一张纸真诚热情的笑脸,没有多少寒暄,赵校长对我一学期的工作做了整体安排,我没有什么意见。我承担四(2)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上教学研讨课两节,做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专题讲座各一次。赵校长给我的任务不轻。
我都答应下来,作为一个教师担任班级的语文教学任务,并不是难事,上教学研讨课也不是难事,因为这都是我们的职责,难的事情是让我对教学评价和教学设计做讲座,而这两个问题可以说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尤其是教学评价的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更是核心中的核心问题,即使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要说好这件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当然不敢马虎。中国教育文摘
在未来的岁月中我认真阅读一些理论书籍,并上网查阅资料,为自己的工作,也为自己的责任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像一个扬帆的船,努力向前。
二、研讨交流,学习提升
我上了两节教学研讨课——《特殊的葬礼》两课时。从导入到结尾收束,比较完整地呈现出了我的教学理念以及我的教学思路。武永校长评价我的课是——朴素,朴实,淳朴厚重,如春分拂面。王超校长评价我的课是没有什么花样纯是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和厚实的文化功底取胜。我知道这是双小人对我的褒扬,是双小人对我的要求。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我也吸取了双小老师不少好的经验。
结合课例,我在六月上旬,做了一个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专题讲座,说是讲座其实也是不敢的,我把赵校长给我的题目做了一个小小的变动——《漫谈课堂教学评价》,这样我也有话说了,也不是那么学术气味浓了,讲座的过程轻松愉快,因为很多个案都是我亲身经历
过了,也是我自己通过思考形成的一些看法,所以老师们很感兴趣。应该说与老师们产生了不小的碰撞,因为有很多观点他们没有听说过。
讲座交流过程中,很多老师与我进行了交流,并向我提出了问题,我都给他们进行了解答,提出了我个人的看法,令我感动的是,很多老师在讲座结束之后,依然有不少老师到我的办公室里与我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到我自身的思考更加有深度了,我的思考也更加周密了。
三、教学工作,不敢马虎
一个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我明白我的责任,关于这一点我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我接手四(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首先从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开始抓起,从学生的作业——写字开始。越细小的地方,越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地方,越是务虚的地方,越容易成为我们教育的盲点。但这些地方恰恰是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我就从最细小的地方开始,从最务虚的地方开始的。
比如在我们班级我提倡做彬彬有礼的有教养的人,从不随地吐痰开始,这一点我们班级做到了,班级的地面上很少有痰迹了。这我认为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但练字也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短短的两个月就能形成的,所以我也略微感到遗憾,希望这样的教育能够延续下去。
14.拼音教学的疑惑 篇十四
20世纪80年代起, 在“拼音、识字、推普”方面取得卓越成效的《汉语拼音方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国内走向国外, 成为世界公认的拼写中文和汉语的国际规范。从此, 《方案》不仅是中国的, 也是世界的。同时, 国内汉语拼音的应用也发生了两大显著变化:一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它进入了中文信息处理领域;二是随着国际上的汉语热, 它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两大变化都促使汉语拼音的应用面对新的局面、新的问题。
汉语拼音的应用范围在国内迅速发展到各行各业后, 它的使用者当然也随之扩大, 其中有两方面的人员似乎比较值得注意:一是母语为非汉语的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二是理工科出身而从事中文信息工程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士。前者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 对汉语拼音的依赖和使用, 与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生比较, 性质和作用显然是很不相同的, 由此也涉及了二语习得中语音教学法方面的一些问题。后者则因为是理工科出身的缘故, 很容易单纯从技术角度来看待和处理汉语拼音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总起来说, 80年代后新一代的社会群体, 对50年代汉语拼音制订时热烈讨论、反复修订、一再审议的这一段历史过程并不十分了解, 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这也许就是新世纪最初几年忽然出现要求修改《汉语拼音方案》呼声的社会文化背景。
事实上《方案》从颁布实施以来, 一直继续不断地有人提出意见, 建议修改, 其中也不乏新创制的各种文字方案。但周有光先生始终坦然直言, “新建议中很少是在50年代没有仔细研究过的”, 也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笔者根据个人亲历的经验完全认同这一论断。有一位文科出身的教师, 以宪法都可以修改为依据, 向我展示了一个他耗时几年设计的全部采用希腊字母的拼音方案, 认为可以取代《方案》。一位理工科出身搞电脑通讯网络的工程技术人员, 把拉丁字母完全作为一种一般的符号看待, 修改了《方案》, 其中包括一些用元音字母标写辅音声母的改动和完全别出心裁的拼写设计。在我婉言推辞认可并支持他的新方案的要求后, 他回复的电子邮件竟然是:请老先生离开书房, 走出象牙之塔, 面对现实, 支持正义事业!真使我一声叹息, 无言以对。
但是, 我在重新反思审视了50年代《汉语拼音方案》拟订过程中历时几年的讨论之后, 却也有了新的感悟:当初, 我们几乎完全着眼于是否增添新字母、字母与语音的配置安排、字音拼写形式的设计等具体问题的讨论, 而对使用拉丁字母制订汉语拼音的根本原则、字音拼写设计中处理形音关系的核心理念, 却没有或很少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探讨, 作出必要的理论阐释。这方面工作中的缺失, 与《方案》颁布实施几十年后, 至今海内外仍不断有人提出老问题、老意见以及对《方案》似是而非的指责、评论, 不无直接关系。其实, 有关这些问题的学术探讨、理论研究和正确解答, 在汉语拼音运动的现代文献资料中早已有了。那就是赵元任先生发表在上世纪20年代的《国语罗马字的研究》 (见《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 。在这篇专题讨论的文章中, 作者对当时反对罗马字的十大疑问一一作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解答, 并系统地提出了拟订国语罗马字拼音应该注意的基本原则。囿于建国初期的社会形势, 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不便明言, 但其中的精粹都已吸收融化在《方案》的制订中, 同时在周有光先生的理论专著《汉字改革概论》 (1961年, 文字改革出版社) 中也有所体现。今天, 当然可以公开亮相了。故结合有人反复不断提出的一些老问题、老意见, 对《方案》作一些简要的理论上的阐释, 这应该是对《方案》颁布实施55周年以及由富于爱国之心的知识阶层在18世纪末期直接掀起并展开的汉语拼音运动的最好的纪念。
多次听到这样一种评论:《方案》是为推广普通话设计的, 对外国人学习汉语并不适用。同时, 还往往以过去曾在国际上较为通行的汉语威妥玛拼音作为实例。持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者, 国外有之, 国内也有, 前者多于后者。此说来源甚早, 上一世纪20年代就有了。那么看一看当时赵元任先生是怎么论述这一问题的。他在拟订国语罗马字的第一原则中就直截了当地说:“一种文字的合用与否, 要看我们自己学起来、用起来合宜不合宜来定好坏。”“不能全顾到中国人学外国语言或外国人学中国语言的便当与否。这是因为前一层是关系到永久的应用, 后一层不过是暂时的。”我认为赵元任先生说的这个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哪一个国家在制订本国文字的时候, 会考虑外国人学起来、用起来是否方便?说穿了, 这里的问题其实就是为字母定音时, 是否照顾目前世界上通行最广的拉丁字母的英文读音习惯。威妥玛拼音之所以让外国人觉得比较适用、方便, 其原因就在于此。但赵元任指出:日本使用罗马字一向遵照英文的读音习惯, 但这是“不大适宜于日本本国用的”。按照过去西方人设计的拼法, “上海”听起来好像是“乡害”, “北京”好像是“佩根”。这显然只是“拼到了近似不能拼到准确”。所以, 为我们自己“永久的应用”考虑, 汉语拼音字母的读音只能根据汉语来确定。外国人如果按照英文字母的读音习惯来拼读汉语, 那是你“张冠李戴”, 决不是《方案》拼音设计有误。
如果再作进一层的分析, 按照拉丁字母的英文读音习惯设计的汉语拼音之所以让外国人觉得适用、方便, 其核心的问题是, 凡西方学者设计的拉丁化汉语拼音都严格遵守清辅音字母 (p、t、k等) 与浊辅音字母不能混淆的原则, 这符合他们印欧语系的语言特点。他们很不习惯我们用浊辅音字母表示不送气清塞音的做法。对此, 赵元任也作了透辟的分析:字母的定音固然是“和多数西文的读音相近的为好”, 但是, “为求实用上的便利”, 可以“牺牲理论上的规则”。把b、d、g等字母“这样改借过来有无穷的便利, 所以不能顾忌到学理上的不准确”。他还两次提到可以用辅音字母v代表元音[y], 而不必顾忌这样做违反了“西文的习惯”, 不要囿于学术偏见去“判断实际上的利弊”。所以, 面对至今犹可听到的一些评论, 如为汉语拼音字母定音要符合英文字母的读音习惯, 要方便于外国人的学习和使用等, 我们尽可不必气馁, 更不能随声附和。
对解读《方案》中字音—音节拼写形式设计最有指导意义的就是赵元任在《国语罗马字的研究》首创的“文字尚形”原则。“文字尚形”指的就是字音—音节的拼写形式要醒目清楚, 不易混淆。他在文中多次从理论和事实上阐明了这一观念的科学依据。“西人看书认字的时候……和中国人认汉字一样, 并不是先读出声音, 然后想到意思的。……遇着生字, 也都是一个一个syllable (音节) 拼的, 不是一个一个字母拼的。”“无论何种文字, 在实行的时候都是见面认字的, ……用‘视觉读法’。”“所以, 为长久计为大多数计, 就须把易认看重些, 易写看轻些。”也就是说, 在不背离基本语音事实的前提下为汉语设计一套罗马字母 (拉丁字母) 拼音系统的首要原则是音节拼写形式 (字形) 的清楚醒目, 不易相混, 而不是拼音上的精细准确。
拉丁化拼音设计中“文字尚形”的原则和观念, 在《方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方案》在“千案聚粹”确定音节拼写形式时, 之所以选择ao而舍弃au, 用ong而不用ung, 用iong而不用üng, 用ou而不用eu, 都是因为后者的拼写形式分别与韵母系统中的an、üng、en视觉上容易相混, 而前者彼此的区别度显然高多了。
赵元任在这方面的论述, 对我们解读《方案》的设计理念和认识罗马字母之所以在国际上广泛通行极具启发性。他说:“罗马字的好处不是在拼音的准确 (……太精确反倒不适用) , 是在 (用) 极少数的字母可以拼出种种面孔的词形。”并且“于分辨上无妨碍处, 字形要求短。———例如iu不必写iou, ui不必写uei, ……”。这些意见周有光先生简明扼要地归结为:音节拼写设计务求“阅读醒目, 书写方便”, 但不能要求拼写形式跟字音的实际读音处处紧密吻合。这是拼音拼写设计中的国际通例。
根据上面的论述再来审视至今在国内外还时有可闻的, 对《方案》所谓表音不确切、拼音设计有误的批评, 就可以发现, 其实这正是《方案》在总结了历史经验后的精彩之笔。例如, 借用表示清浊对立的字母来表示汉语语音系统中送气不送气的对立, 这几乎是历史上凡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罗马化拼音方案都共同采用的办法。而威妥玛拼法则用p-p‘、t-t‘、k-k‘等来表示。赵元任早就对此作出了评论:“这只小耳朵既不醒目, 又不好写, 用起来非常讨厌, 漏写了却非常麻烦。”这能说威妥玛拼法比汉语拼音更适用于外国人吗?又如, iou、uei、uen这三个韵母, 由于协同发音的影响, 在一定的语音条件下韵腹确实会弱化为一个含糊的过渡音, 可以用省略式-iu、-ui、-un来拼写。从学理上说, 为求拼音精确, 应该并列这两种拼写形式, 但为求实用上的方便, 《方案》在前拼声母时, 一律采用了简便的省略式。这也是历史上绝大多数拼音方案作出的选择。因这符合拼音设计“不是专为音韵家字典家的方便设 (定) 的”, 是为一般人、普通人的使用设计的, 不必也无须讲究拼音上的准确、精细。“无用处不细分辨”, “于无妨碍处, 字形要求短” (赵元任语) 。《方案》这三个韵母的拼写设计, 在学理上、在历史上都是有理有据的。此外, 屡屡为人诟病的是《方案》用字母i兼表汉语普通话中[][]两个舌尖元音, 评论者往往说, 这在拼音上起了误导作用, 搅混了j、q、x, z、c、s, zh、ch、sh、r三套辅音声母的读音。字母i代表舌面元音[i], 这是国际通例, 不应兼表其他读音。这种意见不自今日始, 当时赵元任就说“是一种糊涂见解”。他说, 即便是按照罗马字母的英文读音习惯, 字母i也不是只有一种读法, 字母c在英文里也有四种念法。凡采用罗马字母的国家, 在拼写系统中都会采用字母变读的办法去解决26个拉丁字母不够用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使用罗马字母的国际通例。而且《方案》采用i兼表在不同字母组合中的三个不同念法的元音, 在字母与语音的配置上也符合尽可能“限于二十六个老字母, 不造新字形”的经典原则。在音位分析上也是既符合互补归并原则, 又照顾了历史音韵。周有光先生说:“把舌尖元音写成-i, 既合原理, 又切实用, ……是《方案》设计的一大特点。”事实确实如此, 用表音不确切、会引导误读去评说, 那是对罗马字母的拼音设计和使用缺乏理论认识所致。
《方案》今天已经普遍使用于普通话语音教学中, 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区别不同性质的语音层面, 否则就会产生学术上、教学上的认识误区, 在有些问题上反而会纠缠不清。例如: (1) 不要混同汉语拼音教学和语音本体教学。《方案》是普通话的书面拼写系统, 它对普通话语音系统的解析、处理都是服从于字母的拼写设计的。这与单纯以语音本体为对象的语音教学, 性质是不同的。 (2) 不要混同学术和教学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层面。《方案》的制定原则、拼音设计的理念, 都是经过一系列学术研究后确定的, 这与面对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文本, 不是一回事。比如, 为适应教学需要, 隔音字母y、w可以当声母看待。但就《方案》文本来说, y、w与各有自己固定音值的21个辅音声母, 就不能并列统计在一起。这在学术层面是讲不通的。 (3) 要区别语音学和音系学这两个不同性质的语音层面。在音系学层面上, 由于分析归纳音位方法的不同, 普通话里究竟有多少个声母、多少个韵母, 答案可以是不同的。
区别不同性质的语音层面, 树立正确的拼音教学的基本观念,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字母代表语音, 但不等于语音, 不能随着字母讲语音, 应该透过字母教语音, 透过字母学语音。例如:为使ung和üng阅读醒目, 易于区别, 拼音设计分别采用了ong和iong的拼写形式, 但在音韵系统的四呼分析中这两个韵母仍然分别是中东韵的合口呼和撮口呼。这跟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这两个声母的-i韵母属于开口呼的道理是一样的。其次, 字音拼写形式的设计, 为求实用上的便利, 总是力求节约字母用量, 以拼式简短、书写方便为主的。它并不追求拼音上的精细准确, 恰恰是“于分辨上无妨碍处”就略去语音细节。所以在语音学习中就不能把-iu、-ui、-un拼写中元音字母的省略当作实际语音的完全阙如。就拼写规范说, “播、泼、摸”的韵母当然不能写成uo, 但就语音事实说, 这个因唇音声母和后边圆唇音的同化作用而变成过渡音的u, 确实是有的。不为过渡音单独配置字母, 这是拼音设计中的通例。
【拼音教学的疑惑】推荐阅读:
拼音教学论文:拼音教学重激趣07-03
大班拼音un的教学反思06-26
拼音教学有效性的提高09-08
汉语拼音的教学计划10-26
拼音复习教学08-16
拼音教学原则01-23
讲故事学拼音──拼音教学方法初探08-26
拼音教学dtnl教学反思07-01
谈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几点体会06-30
拼音教学重点难点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