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作文:网络舆论(9篇)
1.四级作文:网络舆论 篇一
At present,Internet Slang,such as GG,MM,Xia Mi,has become popular among the teenagers.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on Internet Slang.Some students think Internet Slang is vivid,fashionable and full of humor and intelligence.Besides,it makes chatting on the Internet quicker.
However,some other students think Internet Slang lacks depth of thought and is too simple.Also,it is hard to understand and not accepted by most people.The words sometimes might make people confused,even resulting in misunderstanding.
2.网络舆论的利与弊学生作文 篇二
舆论监督传递正能量
网络给全民撑起了一个监督平台,通过网络我们能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的动态,而舆论便成了我们保障社会动态趋于和谐、传递社会社会正能量的手段。
在201x年雅安地震时,消息通过网络瞬间传遍全国。人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及时为那些身处困境的同胞送去物资,送去鼓励与祝福。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通过网络监督国家政策的执行,百姓发表言论,与温总理一对一问答,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国家的民主。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反腐倡廉后,百姓的网络舆论更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权x私、贪xx败的现象接二连三被曝光,使社会风气得到净化。这些让我们真正的感觉到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下社会变得公开化,百姓参与其中使社会更加民主,更加和谐。
舆论造谣盲目跟帖危害多在网络舆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利处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忽略其危害。大多数的网民或多或少的存在于网络舆论中,每个人的声音汇总成了网络舆论。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秦志晖(网名“秦火火”)、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等人被抓获。在前不久因《爸爸去哪儿》走红的湖南著名主持人李湘一家也被网络谣言中伤,年仅四岁的孩子需要的是快乐健康的童年,却被舆论中伤。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用户用ID隐藏着身份,网民的`言论、尖锐、迅速。不难发现,构成网络舆论中的多数言论是非理性的、偏激的,甚至很多谩骂的声音。即使发起者的初衷是正确的,却不由的转变成了无边的网络暴力。在种种的网络舆论中,纯属谣言的也并非少数,许多谣言更是没有任何过滤的传播在网络上。部分无辜的个体招到莫名的攻击,甚至被人肉搜索。201x年司法部规定了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发帖造谣别转发500次的可以判刑。”对发布谣言者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网络舆论仍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斩除邪恶也可伤害无辜。
做明智理性的大学生
CNNIC发布报告显示:“截止201x年12月,中国国民达6。18亿人次,普及率达45。8%,中国网民每人平均每周上网25小时。”网络舆论的作用基本等同于社会舆论,现在网络舆论不仅影响力大家的生活更构建了大家的生活。
大学生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主要人群,通过网络了解着世界,也是网络不可忽视的力量。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拥有理性的判断力,利用好自己手中的话语权,更要对自己的言语负责。谩骂的声音也只能证明骂人者自身的价值观、认知观存在缺陷,我们无权伤害任何一个人。当看到一则消息想按下“转发”时,首先要判别其真伪性和考虑带给他人的影响。不要忽略自身在网络中的影响力。
3.网络舆论监督 篇三
熊琪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监督随着“天价烟事件”、“邓玉娇事件”、“孙志刚事件”、“钓鱼执法事件”等一系列事件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用自己影响并形成社会舆论高潮并最终影响了事情的发展的强大力量向社会显示着当代网络舆论监督在舆论监督方面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底什么是网络舆论监督?
我们知道,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讲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充分发表建议和呼声,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的检察和督促。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舆论监督一般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一般公民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在公共论域的言论空间中通过公开指控、评论,提出改进建议等手段,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认为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舆论监督从传播学角度看就是指利用网络实现的舆论监督监督。具体而言,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凡是通过网络监督的行为,都属于网络舆论监督。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述观点太过笼统,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指的是网络意见监督。总而言之,网络舆论监督涵盖了传统舆论监督的内容并以网络为新的载体呈现。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起到怎样的功能?
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共同起到监视社会环境,调整社会心态与社会意见,对社会进行控制、制衡的作用。但,落实到实处,网络舆论监督和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有很大区别。
舆论监督的主体应是社会公众,但传统媒体的舆论中,大都是由新闻媒介代替公众进行并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公众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介监督。话语权被牢牢掌握在媒介手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传者也很难收到受众的反馈,即使收到反馈,其时效性也非常差。而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促使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的平台,普通民众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网络的匿名性也给言论的发表者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感。同时,网络的超强聚合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快捷的传播速度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聚集,并以其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网民自始至终都是舆论监督的主体。网络使受众以最快的速度,最全面的范围了解事实,并提供最广阔的平台供其以最快速的做出反馈,为人们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直接渠道。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一直被看作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湖北青年在广州收容人员救助站被殴致死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后,一时间互联网上的抗议声此起彼伏,网友们强烈而执着地要求有关部门严惩凶手,公开处理此事。这种舆论声势不仅引发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该案的高度重视,13名疑犯被缉捕归案,还直接导致了实行了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这让我们第一次清楚地看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巨大力量。其后的“72码”、“躲猫猫”和“游戏死”等一系列事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毕竟属于发展不成熟的监督体系并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缺陷。
一、“把关人”的缺失;
网络的匿名性给予网民更强的安全感,助于他们更充分地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但同时,不乏些浑水摸鱼者暗藏其中。他们随意发布、传播信息。更有甚者为了自身利益刻意发布虚假信息,造成社会不必要的恐慌,这不仅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
在传统媒体中,“把关人”那强而有力的手处处可见。其设立,有效地规范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体系,一定程度上促进杜绝虚假信息的发布、传播。而网络舆论监督上中“把关人”严重缺失,仅靠“管理员”和楼主这类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管理,远远不能满足对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要求,网络上年年都可以总结出n大假新闻。“把关人”的缺失而造成网络信息的不规范传播导致信息误导,这不仅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也会极大地降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而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前提则必须是信息的准确无误和畅通无阻,不良信息的存在无疑会使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大打折扣。
二、“一边倒”的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舆论压力往往会对处于审判过程中的司法机关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一些社会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一边倒”的网络舆论无形中对审判结果起到了某种导向作用,从而造成了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又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不具法律意义的舆论压力与“媒介审判”有相似性,指的都是干预、影响审判独立的现象,不同的是“媒介审判”的主体是新闻媒介,而网络舆论压力则主要是源于网民对于事件的集体自发的关注所形成的舆论压力环境。理性的网络舆论会对司法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并促进司法公正。而如果一旦出现网络舆论监督不当,则有可能对司法审判形成干扰,导致司法不公,特别是在舆论“一边倒”的压力之下,司法机关很难不受到影响,同时司法审判需要的是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真凭实据,而网民所形成舆论声势的事实往往是表象的,不一定是证据。因此,对于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我们要从促进司法公正的角度加以引导和解决,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我们明白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规避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1.推进信息公开
在社会公共事件中及时、客观、开放、透明的信息公开和报道,能最大程度消除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事件朝良性方向发展;而对信息进行隐瞒或迟缓公布,造成虚假信息的流行,容易导致舆论危机的形成,不利于社会稳定,而且也将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我国自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法规层面上把政府决策、行政信息公开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职责和义务给确定下来了,人民当家作主有了进一步完善的以法规为基础的知情权,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确保权力正确行使”,“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的决心。同时,政府当注重信息公开的各项制度建设,包括电子政府的广泛应用,真正做到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规范、形式完善、程序严密、机制健全,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更加通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加大立法规范,保障舆论监督
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以便对网络舆论加强约束和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是需要相对成熟的法律法规做制度保障的,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相比网络自身的发展而言,目前的网络立法还相对滞后,这当然也与网络舆论传播的复杂性有关。法律的不健全给目前的网络信息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对随意发布虚假信息甚至是恶意散播谣言的网民没有完善的法律机制来加以制止和管理,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很难准确地查询到当事人的资料,这些都在无形中淡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一些置他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的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应针对现阶段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界定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权等犯罪行为的区别,并用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和制裁恶性的网络暴力事件,这样网民的行为才能有法可依,也才能真正地保障网民的舆论监督权利并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此外,一些相关制度体制建设也不容忽视。例如,各级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真正做到政务信息公开,尤其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地把真实的情况告知公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遏制网络虚假信息的散布与传播,这一点还应当扩大到司法和其他政治领域;还可以建立“网上信访”制度,给公众的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一个更为畅通的渠道。
3.加强网络媒体建设,有效引导舆论
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公共领域,各种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在网上充分集合、碰撞和交汇,在多种声音中也难免夹杂着负面的“杂音”和“噪音”。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堪称为社会的“防火墙”、“安全阀”和“减震器”。网络媒体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之一,网络媒体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真实、有益、建设性的舆论主导传播空间,压缩和抑制失实、有害和破坏性的言论。网络媒体应当以主流的声音、权威的言论及时地帮助人们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4.提高网民的自律意识与法律意识
4.网络舆论监督问题 篇四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及特点 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监督主体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交流意见看法,提供信息线索,对监督客体进行监督的一种监督形式。主要由网络上的媒体言论、论坛、博客、微博及新闻跟帖等形式。是一种主要以决策阶层为监督重点的监督。
网络舆论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广义上的网络舆论,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有公众舆论、媒体舆论和各
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等。而狭义的网络舆论,则仅仅是指以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表达的舆论。
网络舆论监督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的本质也是事实监督。其监督主体是网络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网站、各类新闻网站、博客、微博、论坛或个人跟帖等。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现已成为反腐倡廉、民主法制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那么,作为我们纪检监察机关,既担负着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职责,同时,又是被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对象。也就是说,我们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的两重身份。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一)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激发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人们在传统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时通常要署真实姓名,有时还需提供单位和个人身份证明,这就给意见表达者带来顾虑。特别是对于个人信息的充分暴露往往会使意见表达者因害怕打击报复或带来其他负面影响而谨慎从事。相比而言,人们在网络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和建议一般都是匿名的。正是这种匿名性所带来的特有保护功能,使得人们通过网络表达反腐言论和揭露腐败行为时能够畅所欲言,而不必有所顾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网络舆论表达的自由性,凸显了群众舆论监督的话语权。传统媒体上出现的舆论多是知名人士的言论或媒体自身的意见,尤其是对焦点事件的评论,放眼望去,不是“专家指出”,就是“学者认为”,普通百姓的观点难得一见。而网络是一个开放、互动、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大胆地借助网络发表言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人们在网上发表意见具有较高的自由度,普通群众因此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和监督权。
(三)网络舆论传播的快捷性,提升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人们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言论往往要经过层层筛选和过滤,发表反腐意见更需要经过严格审查把关,有的还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因而传播的时效性大打折扣。而网络舆论监督实行的是“点对点”的沟通,具有“瞬发而即至、始悉而周知”的传播特点。任何一个会文字录入的人只要拥有一台联通互联网的电脑,就能迅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将其传播到其他地方,这种传播在瞬间完成。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开发和推广,网络言论传播的快捷性将会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四)网络舆论集聚的爆发性,强化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威慑力。借助网络,人们不但可以非常便捷地参与各种反腐新闻的评论和意见交流,还可以通过犹如现实中的俱乐部、聊天室等虚拟社区,将遍布各地的网民汇集到一起,共同关注反腐热点信息和事件,各种观点互相碰撞、交锋和融合,能够在短时间内集聚广大网民的意见,最终形成并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给腐败分子及其腐败行为造成一种声势浩大的舆论压力,凸显其揭露、鞭笞和抑制腐败的优势。
二、当前在网络舆论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和完善,在维护公平、伸张正义、促进社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具有自由、匿名、开放等特点,使网络舆论监督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部性、片面性和虚假性的缺陷:
(一)“把关人”的弱化,易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传统的舆论监督一般会受到“把关人”的把关,通过筛选和规范进入传播渠道。但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民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诉求,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无需经过审批和把关,导致大量理性与非理性、虚假与恶意等带有情绪化的信息在网络上无序传播,增加了甄别难度和监督成本。
(二)“意见领袖”的差异,使舆论监督难以形成合力。由于自由无管束的网络言论主体,常常会出现各类社会地位不同、价值观念不同、责任意识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的“意见领袖”扮演重要角色,“意见领袖”主体的分散、利益差异,使不同观点的网络舆论交流、对撞,出现“集体无意识”的极化倾向,致使舆论监督出现混乱,难以形成合力。
(三)地域结构的不均衡,导致网络舆论监督的代表
性欠缺。虽然我国网民规模高达4.2亿,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发展极不均衡。据统计,我国网民的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超过网民总数的2/3;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北京,是安徽、贵州等省份普及率的5倍;9亿农民中只有不到1亿的网民,占全国网民的28%。因此,网民结构的年轻化且分布不均衡,导致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代表性还很不够,网上的声音代表不了民众的声音。
(四)法规制度的缺失,易形成“网络暴力”,侵犯公民权利。舆论监督同行政管理与法律制约不同,它不具有迫使当事人作为或不作为的强制力,而是借助舆论的压力,形成道德约束或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但目前尚无具体可操作的法规制度来约束、规范网络舆论。超出范围的舆论监督就变成一种越权行为,容易出现 “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其他权利。
三、关于纪检监察机关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近年来,各级纪检机关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先后制订出台了中纪发[2011]18号《关于加强和规范纪检监察网络举报工作的意见(试行)》、浙纪发[2005]3号《浙江省纪检监察机关网上举报工作办法(试行)》、甬纪发[2010]31号《宁波市纪检监察网络舆情应对处臵办法》等文件,较好地规范了网络举报及应对处臵工作的程序、方法和日常管理。全市各县(市)区纪检监察机关,能够深刻领会文件精
神,紧密结合本区域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特别是镇海区网络舆情监督管理工作既有创新、有亮点,又结合实际重民生、重效果。2010年以来,注重把收集、研判、处臵网络舆情作为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解决群众困难的一项重要工作,探索创新网络“三问”工作机制,着力打造24小时不下班的政府,较好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近年来,我区也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监督管理工作,在认真做好经常性基础性网络举报工作的同时,今年会同区委宣传部网管中心探索建立江东区网络廉情处臵平台,制订下发具体意见和协作机制方案,较好地实现网络廉情信息互通、协调互动,有效推动网络社会管理工作。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面对网络舆情这柄双刃剑,如何顺时而为、掌握主动、科学应对,切实做到重视而不忽视,接受而不排斥,引导而不压制,是当前摆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为此,我还有这么几点思考与领导和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克服“三种心态”,顺时而为。
一是克服“盲目排斥”的心态,顺应民意。现实生活中,当群众的正当利益无法得到诉求和保护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于网络,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监督就是当前一种新的官民对话渠道。因此,作为政府
机关要正确对待网络监督,坚决摒弃排斥防范思维,切实改变拦、堵、塞的做法,做到“自己说、主动说、及时说、如实说”,热情面对不回避、真诚相待不敷衍、满足信息不推诿,尊重网络民意,坦诚对待网络民意,切实赢得网民的信任与支持。
二是克服“漠视”的心态,重视建设。网络监督不受渠道和时空的限制,为群众提供了自由、即时、充分的表现空间,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相关部门和单位快速作出反应。据调查,参与调查的网民中,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93.3%选择通过网络揭发社会不公;公众对有效举报方式的排序,网络曝光以35.8%的比例被列为首选。事实上,有些机关和部门对网络监督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甚至麻木不仁,长此以往,必将失去广大群众对政府的信心和支持。因此,各级领导机关要坚决克服漠然臵之的心态,切实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建设,深入一线,听民意、解民忧,重引导、保稳定。
三是要克服畏惧的心态,参与互动。处在网络时代,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连穿着打扮都时刻处在网络监督之下,显示出网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强大威力。南京的周久耕事件,给我们的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只要看到网上的一点风吹草动,就惧怕过敏。但事与愿违,官员越是害怕监督,局势越是无法
控制,舆论监督反而更加如影随形,更加无孔不入。政府是社会的治理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舆论监督是社会的了望者、守护者,两者之间不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只有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舆情就能够成为政府的“保健医生”,反之则可能形成舆论“堰塞湖”。因此,要科学理性对待,消除网络监督的“恐惧症”。要善于发挥网络监督反映民意的渠道作用,在认真核查的基础上,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与网民进行平等、坦诚的良性互动,努力提升政府公信力,保证网络监督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二)把握“三项原则”,掌握主动。
宜疏不宜堵。网络舆情的特点决定,要在网络上完全有效遏制住某类舆情的发布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且,舆情从产生到形成舆论压力,往往是由于有关部门消极对待,刻意回避或封锁消息等行为,造成事件的真实面貌在不明真相网民的助推下,越发模糊。因此,在网络舆情产生之初,纪检监察机关就要正面回应,积极做好疏导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民众明白真相,疏通心结,化解矛盾。
宜快不宜迟。网络舆情虽然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但其形成到爆发有一个过程。产生初期由于民众参与少,较为容易应对,一旦错过时机,将迅速扩散,有可能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甚至扩散到现实空间,这时再采取措施应对,将会事倍功半。同时,网络舆情热点大多转换频繁,持续时间
短,如果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判断不准或者是工作严重滞后于舆情的发展,在网络舆情热点已呈下降趋势或者开始转移的时候介入,将可能重新激发网民的关注度。因此,纪检监察机关应在舆情形成发展的初期,要把握时机、争取主动,尽早介入、消除隐患。
宜统不宜分。把“统”贯穿于网络舆情搜集、分析、应对的全过程,要整合力量,主动加强与党政各部门、社会机构以及传统媒体的协作,共享技术、人力、信息等资源,聚集力量共同应对;要统一口径,及时沟通协调,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内部要统一“入口”和“出口”,各种渠道搜集的网络舆情宜统一受理、统一办理、统一发布处理。
(三)紧扣“三个环节”,科学应对。
一是横纵联动,加强网络舆情的搜集。坚持被动与主动结合、横向与纵向联动的办法,加强网络舆情搜集。拓宽被动搜集渠道,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信访举报、网站论坛、公开邮箱等渠道按受群众信访举报及舆情信息;探索主动搜集方法,有条件,可以安排专人或委托专业机构、个人从论坛、BBS、QQ等渠道主动搜集纪检监察机关关注范围的网络舆情;整合横向搜集力量,通过和其他党政部门、专业社会机构以及媒体等合作,达成舆情资源共享;发挥纵向搜集优势,发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上下联动,共同协作搜集,分级负责
办理和处理。
二是突出重点,加强网络舆情的分析。突出网络舆情预测性分析研判。根据一定时期网络舆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控,及时组织人员召开网络舆情研判例会,准确查找网络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对网络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突出网络舆情提示性分析研判。采取日通报、周研判、月分析和重大事件专题研判等形式,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层级研判。同时,联系相关部门加强对重点阶段、重点环节、重点部门、重点群体的网上舆情信息监控。突出网络舆情动态性分析研判。动态跟踪、及时研究网络上的重大事件,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性发展。对一些影响面大、可能导致事件升级危机的舆情信息,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信息的第一时间获知掌控。
三是统筹兼顾,加强网络舆情的处臵。对于可信度高、可查性强的案件线索类网络舆情,要及时组织调查、适时通报进展、及时沟通反馈,并根据属实程度,做好处理、说明或疏导工作。对于可信度低、可查性不强的案件线索类网络舆情,宜以网民的身份,从侧面了解情况、打探消息、掌握细节,并根据价值情况,进行摸底初核或做好政策、原则等方面的解释工作,引导网民理性思考。对于明显没有依据,臆断性的线索类网络舆情,应依托网管中心等渠道,大胆进
行可信度分析,或者培养“意见领袖”,理性分析问题,正面引导网络舆情。对于纪检监察机关的批评建议类网络舆情,应视合理及可行程度,组织调查研究,吸纳采用;一定合理但暂时难以执行的,引导网民展开辩论,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网民理解;不合理的,做好政策宣讲,积极解释引导。对于故意歪曲事实、无理取闹、恶意诽谤类网络舆情,要及时澄清事实,还原事件真相,同时,协调司法部门,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并在网上进行通报,以达到杀一儆百,肃清网络环境的作用。
名词解释:
“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把关人”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
“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由他们将意见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二级传播。
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意见领袖未必都是大人物,相反,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人,如亲友、邻居、同事等。正因为他们是人们所了解和信
赖的人,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也就更有说服力。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即一个人只要在某个特定领域很精通或在周围人中享有一定声望,他们在这个领域便可扮演意见领袖角色,而在其他不熟悉的领域,他们则可能是一般的被影响者。如一个对时事政治拥有广博知识的人可以在时政问题上给予他人指导,而在流行或时尚方面则接受其他行家的影响。在传统社会或农村社会中,意见领袖一般以“综合型”为主,例如有声望的家族对当地社会往往有普遍的影响。
“网络暴力”: 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同时,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观。
“BBS”:是英文的缩写,翻译成中文为“电子布告栏系统”或“电子公告牌系统”。BBS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
5.政府应该管制网络舆论 篇五
大家好!
我们都知道,政府就是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机构。而网络舆论,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平台,来表达对某一社会现象的意见或言论。所谓管制,即为保护公众利益而对某些社会现象采取必要的管理约束。这里要先说明一点,我们承认在很多领域可以用引导等其他的方式来解决。但对于某些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必须采用管制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以下详细论述:
首先,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望,而网民身份背景的复杂性,决定了网络舆论的高混乱度。又因为网络言论传播的即时性和高效性,使得各种情绪化意味较浓的言辞迅速充斥在网络舆论中。同时,匿名的言论环境,使人们不必为自己不适当的言论而担心,进而也催生了大量不负责任的言论。另外,中国网民以未成年人居多,尚未成熟的心智使他们不能充分考虑到自己不慎言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上这些因素,都促使了尖锐的网络舆论的诞生。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舆论,反映了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国家对网络舆论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制定相关措施,使其规范和完善,以便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
其次,信息自由流通的网络,使任何人都可以拥有话语权,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拥有了引导舆论的机会。然而,一旦这种自由被不法分子或社会敌对势力利用,他们就可以通过制造和误导舆论,来进行一些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或公民个人利益的活动。由于网民的身份是虚拟的,也就没有了来自道德的约束力,没有了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这就给消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提供了绝好的舞台。如此,对网络舆论进行扩大化和妖魔化的行为,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安定和发展。这就需要国家对网络环境进行监督,对网络犯罪进行制裁。
另外,政府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以政府名义发布的行政命令、行政决策、行政法规、行政司法、行政裁决、行政惩处、行政监察等,在不违反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范围内,都对所有规定的适用对象产生效力,并以国家武装力量为后盾来强制执行。这就决定了,除政府外,没有任何机构具有这种强制力和公信力来管制网络舆论。当然,管制绝非压制。为稳定社会,政府多实行临时管制,且管制由创新机制实施。即在容许网民信息上网的前提下,依托“舆情报告、异象帖适时转报回应、错时错位短暂应急屏蔽、黑名单曝光、社会贡献嘉奖、经理人员行为规范”等,实现论坛公器性与政府管制的和谐统一。
6.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汇报 篇六
目前,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急剧增加的上用户与不断拓展的网络新闻,使网络舆论成为经济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并被大重称为第四媒体,而在当前强大的网络信息时代,我们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党的十七届四
中提出: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要注重增强“舆论引导和新兴媒体运用能力”。李源潮同志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重视网络、利用网络、管理
网络、引导网络”。提高对新兴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认识,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中国***)是新形势下党政领导干部刻不容缓的一门必修课。
一、高度重视网络,提高对网络舆论的认知能力
一是要充分认识、重视和尊重网络。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伟大里程碑,它带来了信息革命,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据统计,在去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亿人,上网普及率超过25%,互联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媒体,网络舆论从附属型的舆论阵地转向舆论主阵地,成为影响社会的主流舆论。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和和谐程度,网络已成为社会观念和思想的显示器,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二是要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及其影响。涉官与涉“腐”,涉富或贫富差距,涉及社会公平正义,涉及民族主义及宗教信仰、中外话题,涉及
伦理道德,涉及百姓切身利益,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涉及明星绯闻、知名企业或敏感地域等八个方面是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这些方面的的舆情应该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成为了解民情、引导舆论的重要参考,对待这些舆情领导干部应该要主动出击,坚决不再“躲猫猫”。
二、提高网络沟通能力和技巧,合理应对网络事件
首先要主动学习,主动接受网络。网络的方便快捷使得社情民意快速直达,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为我党快速组织动员群众、传递党和政府声音搭建了新平台,也为党正确实施舆论引导开辟了有效的新途径。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网络作为除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之外的“第五习惯”,增加了解信息的渠道,提高信息的甄别能力,保持政治敏锐性。其次要快速反应、及时出击。某一事件一经发生,往往几分钟就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
到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1个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主流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正是导致谣言扩散的过程,尤其是公共突发事件最容易对政府形象造成损害,必须抢占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权威信息,掌握主导权,并且要关注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及时发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再次还要加强学习网络语言,掌握网络沟通技巧。要使用网络通行的语言方式和特点,不能严词说教,不能官话套话连篇。对待网络事件,领导干部要坚决不做“周老虎”,惟有以坦率真诚去赢得网民信任和理解,任何推诿敷衍、投机取巧都逃不过网民的眼睛,甚至弄巧成拙,落下笑柄。
三、进一步增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一是要加强网络舆论管理。网民在网上反映的社情民意,实际上也是一种信访,各级政府应将处理“网络舆论”纳
入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专职人员收集网上有关信息与材料,按期汇编,提供给有关负责领导参阅,作为领导决策和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民意渠道和信息来源。条件允许的,要建立完善责任部门答复机制,通过网上公布的形式,以正视听、以解民怨。二是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现实中,社会上各类矛盾几乎都能在网上形成舆论热点,几乎所有的危机事件都会在网上有所反应,网络影响日益加深。但是,由于网络舆论的管理和引导工作还不够完善,如出现了“人肉搜索”冲击法律规范、“网络推手”扰乱舆论秩序、“网民宣判”干扰司法等的实际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造成社会恐慌,威胁社会稳定。网络舆论一旦出现,就必须积极应对、正确引导,坚持“学习有益的,采纳有用的,澄清有误的,抵制有害的”。三是要加强领导干部培训和实践锻炼。要发挥培训机构特别是各级党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研讨、调研、模拟和现场互动
7.规范网络舆论监督的思考 篇七
网络反腐,即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全新方式,是反腐败事业的新方式。网络反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内涵明确的概念,就在于它在本质意义上整合了三方面的内容,即网络、民意、执政能力。网络以其独有的特征,一方面吸纳了民意表达,有效整合了民众的智慧和意见,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社会民主环境,从而对执政、施政行为产生了无所不在的监督和约束。另一方面,网络也为执政者和施政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崭新的对话方式,可以更为清晰、理性、全景式的把握民众心理和社会舆论氛围,从而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与时俱进的提高执政、施政能力,从而在内部减少并消除腐败发生的可能性。网络为反腐败提供了两大支柱,一个是阳光下的“扁平社会”,一个是逐步精英化的执政群体。本人认为,前者尤为重要,也凸显了网络反腐作为全新反腐利器的优势。
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新形式,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
专家认为从网络社会出发,积极培育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是未来中国反腐败的大趋势。
“网民成为中国最大的虚拟而有现实力量的„压力集团‟。”
公民监督权以前被认为是写在纸上的权利,但是网络的兴起,为公民监督权的行使提供了更为现实的平台。
8.法院审判与网络舆论(本站推荐) 篇八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迅速发展、日益普及,作为新兴媒体,网络为公民发表言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便捷的平台。而网络舆论也成为监督司法公正的重要方式和力量,但其是一把双刃剑,利用的好可以揭露司法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司法公正,一旦越位则会走向反面。那么如何处理好舆论监督与法院审判之间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发挥积极作用,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应成为我们密切关注、深入研究、认真解决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将就该问题进行探讨、发表浅见。
一、概述
公民言论自由和法院权力的行使都有宪法依据。《宪法》第3条和第41条分别对公民言论自由和批评建议权作了规定,如《宪法》第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同时《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两种权利(力)的行使都得到宪法的认可,受其保护。但若没有相应的规制和有效防范,权利(力)的行使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超越边界,而这种越界往往会造成对其他权利(力)的侵犯。网络舆论与法院审判便是如此的一对矛盾关系,一方面要保证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发挥公众监督司法的作用,同时又要限制舆论越位对法院审判产生负面影响。
舆论具有表面性,其产生往往是基于某种偶然的社会事件的触动,其形成过程迅速而缺乏系统性。当散落在社会角落中零星的互相之间没有联系的意见在受到外界偶然的刺激时,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膨胀并有效地实现社会传递,成为群体的意见。[1]正因其具有表面性特征,公民个体很容易受已经形成的舆论倾向的影响,作出非理性的判断。也正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所说:“公共舆论中的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所以决不能把它们任何一个看作的确认真的东西。”
二、网络舆论对法院审判的影响
为了使司法正义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运行,法律确立了审判公开原则。同时赋予了新闻媒体对法院正在审理或已审结的案件进行采访报道的权利。但因媒体对案件事实的报道存在客观真实和虚假片面之分,由此导致从媒体获取信息的舆论个体在认识和判断上出现差异,从而对最终的司法正义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在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下,许多案件得以公正审判,使得很多隐藏于案件背后的阴谋曝光破产,也使得很多含冤无助的案件当事人得到正义上的伸张和灵魂上的安慰。纵观这些年,一些在国内引起重大影响的特殊案件,几乎都是通过媒体和网络曝光、声讨才取得“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最后得以结案,为案件当事人及社会讨回了公道,如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云南晋云躲猫猫事件、各类煤矿爆炸坍塌等等恶性事件,无不是在强有力的舆论曝光监督下得到了最终的审判,从而使沸沸扬扬的民怨得到平息。[2]媒体通过新闻报道揭露司法程序不公、司法腐败问题,网民通过网络舆论对媒体所反映的问题形成一种网络民意,而由网络民意形成的舆论压力和舆论监督促使司法权以透明的方式进行运作,从而有效降低了司法专横和司法武断的可能性。
(二)负面影响
由于新闻报道要突出“新”字,强调及时性,再加上对司法专业的陌生,有些媒体在报道某些案件时,缺乏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对规则的尊重,而是仅凭道德情绪作出了简单的是非判断。有些媒体为了突出事实新颖性和刺激性,吸引读者眼球,不顾客观事实,作出片面夸张的报道。网络作为快捷的传播信息渠道,通过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的网民由此对事实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一旦这种错误的认识形成一种舆论合力,便对司法机关裁判形成一种压力,甚或政府机关因舆论压力对案件进行行政干预,则必然导致案件无法依照法律的运行逻辑得到公正的裁判。如1997年河南省郑州某公安分局原政委张金柱酒后驾车撞人后逃逸。在法院尚未对这一案件做出判决之前,新闻媒体即围绕此事做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特别是集中“火力”对这样一种知法犯法、道德沦丧的行为给予了强烈谴责和声讨。通过新闻媒体强有力的宣传和诱导,社会舆论强点逐步形成,即“当事人张金柱非杀不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正是在新闻媒体的一片“轰炸”和“喊杀声”中,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法院最终不得不对张金柱做出死刑判决,而依照我国《刑法》第133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最高刑为15 年。[3]还有诸如轰动一时的刘涌案等等,都有舆论越位导致司法不公的嫌疑。
三、舆论越位之原因分析
(一)媒体报道失实,引发错误舆论倾向。
目前,网络作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媒体之一,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其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和扩散性是其他传媒所无法比拟的。人们通过网站、论坛等信息聚集地获取各种信息,并以跟帖回复等方式实行个人评论,由于利益等因素驱使,有些新闻报道者为了增加“卖点”,引起轰动效应,置新闻职业道德于不顾,置社会公正于不顾,对法院审判的热点案件既不做深入调查,也不做任何分析,甚至不问消息来源,不问事实真实与否,将舆论监督变为敛财工具,对案件进行歪曲报道。倘若作为信息之源的新闻、评论文章等失去客观性、真实性,那么获取错误信息资源的网民便会对案件事实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最终导致一些错误的舆论倾向。
(二)新闻工作者、网民缺乏对法律的了解,仅以道德标准评判案件。
道德可以多元,而法律却只能是一元的,违反法律的行为必然是不道德,违反道德的行为却未必违反法律。法院审判案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证据是法院作出裁决的唯一依据。而道德的评判与通过法律逻辑得出结论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导致舆论上的错位,如四川夹江县所谓的“造假者状告打假者”案,在人们眼中,打假者永远正当,打假过程中违反法定权限理由正当。他们把一个相当复杂的法律问题变成了一个是非分明的道德问题,结果使法律问题道德化,法律的运作成为隶属道德的活动。如果这种错误倾向,舆论一旦形成一种巨大的舆论压力,就很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的最终实现。
对于有些还在审理过程中的案件,案件事实往往都还没有查清楚,有些媒体提前便预设了案件结论,尤其是对于某些刑事案件,在法院未判决前,就已给被告人定了罪,出于对被害人的同情或其他原因,基于愤怒或同情心理,网民便形成了被告人有罪的认识,并通过发表言论的方式进行声讨,从而对法院审判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在此情形下,媒体和网民根据这些还未被查证属实的案件情节匆匆作出某种结论性的判断和定性,显然有失偏颇,而且极易对司法公正造成负面影响。
(三)司法人员素质不高,容易“随大流”。
司法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也是舆论监督对司法工作造成不当干扰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司法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透彻、理解不够深入,由此导致他们在审判的时候拿不定把握,从而过多地考虑了判决的社会效果和民众接受程度,极易受到外界舆论的影响,偏离了以法律为准则的原则,最终导致司法的不公正。
(四)部分网民缺乏理性思考,滥用了言论自由的权利。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任何人都可以以一种虚拟的身份进入并发表言论,由于网络言论自由不受控制,不需要承担责任,从而导致了部分人滥用了言论自由这项权利。对报道事实不加分析,人云亦云,抱着一种随大流的心态去发表言论。
四、舆论监督与公正审判平衡之对策分析
司法权需要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但缺乏规范的网络舆论监督会对法院独立审判构成威胁,并给司法公正带来消极影响,而网络舆论越界产生的根源常常来源于媒体报道失实,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法院审判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准绳”,自觉抵制网络民意的影响。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办精品案”应成为法官司法的心态。英国学者史蒂芬曾说过:“一个独立的审判机关应当是只根据法律实现正义而不受政府政策和倾向性影响的司法机关。”法官要实践公平正义,就必须有坚定的法律信仰,法官审理案件,法律因素是唯一可考虑的内容。首先法官要敢于顶住舆论压力,严格按法律程序办案,法官要学会敏锐的把握、驾驭应对舆论的主动权,变被动为主动,在及时、坦诚而彻底的信息公开中,主动向民众传递司法的透明与公正,进而寻求舆论对审判的可接受性,培养民众对司法审判权威的认同感。法院只有以主动的姿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在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审判中运用公开、透明的方式,才能修复人们对司法的误解或偏见。
另一方面,要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树立以法律至上的观念,自觉抵制外界对审判工作的不良影响,这样才能真正作到依法审判,维护司法公正。[4]
(二)加强媒体行业自律及法院和媒体间的沟通配合。
基于司法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新闻媒体单位的采访和制作司法节目的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法律素养,从事司法报道和监督的记者应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熟悉司法运作过程。《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维护司法尊严。对于司法部门审理的案件不得在法庭判决之前作定性、定罪和案情报道;公开审理案件的, 应符合司法程序。”1985年中宣部、中央政法委曾发出《关于当前在法制宣传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规定:“不超越司法程序予以报道,更不能利用新闻媒介制造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的舆论。”因此在涉及与司法有关的报道评论时, 媒体工作人员应该按照行业规定谨慎处理,客观真实的报道。
(三)对媒体报道案件范围加以适当限制。
对于受社会关注的热点案件,法院可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和诉讼的不同阶段,确定可以公开或应予公开的内容,定期适时地发布司法活动的信息,以便使公众和媒体及时地了解事件的真相或诉讼的进展。法院可依法公开有关案卷和裁判文书,以供新闻媒体采访人员自由查阅。[5]对媒介的报道设定不同的规则:比如在法院对某一案件的裁判做出之前,媒体可以报道该案件的审理过程,但应保持中立立场,对行使知情权所获得的诉讼文书,只做如实的报道,而不要发表对案件实体问题的意见。或者根据审判进程的不同,[6]另外,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也不宜列入舆论监督范围。
结语
9.四级作文:网络舆论 篇九
第一章 引论
1.1计算机网络发展简史
A)名词解释:
(1)计算机网络:地理上分散的多台独立自主的计算机遵循规定的通讯协议,通过软、硬件互连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注解:此条信息分为系统构成+5个系统功能)。
(2)计算机网络发展的3个时代-----第一个时代:1946年美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第二个时代:20世纪80年代,微机的出现;第三个时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以及应用。
(3)Internet的前身:即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局(DARPA)建立的全世界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rnet。
(4)分组交换: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它将要传送的报文分割成许多具有同一格式的分组,并以此为传输的基本单元一一进行存储转发。
(5)分组交换方式与传统电信网采用的电路交换方式的长处所在:线路利用率高、可进行数据速率的转换、不易引起堵塞以及具有优先权使用等优点。
(6)以太网:1976年美国Xerox公司开发的机遇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原理的、用同轴电缆连接多台计算机的局域网络。
(7)INTERNET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9年INTERNET的前身ARPANET的诞生到1983年,这是研究试验阶段,主要进行网络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从1983年到1994年是INTERNET的实用阶段,主要作为教学、科研和通信的学术网络;1994年之后,开始进入INTERNET的商业化阶段。
(8)ICCC: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
(9)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
(10)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11)OSI网络体系结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1.2计算机网络分类
(1)网络分类方式:
a.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b.按拓补结构:可分为总线、星型、环状、网状
c.按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交换网、信元交换网
d.按网络协议:可分为采用TCP/IP,SNA,SPX/IPX,AppleTALK等协议
1.3网络体系结构以及协议
(1)实体:包括用户应用程序、文件传输包、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设备以及终端等一切能够发送、接收信息的任何东西。
(2)系统:包括一切物理上明显的物体,它包含一个或多个实体。
(3)协议:用来决定有关实体之间某种相互都能接受的一些规则的集合。
包括语法(Syntax,包括数据格式、编码以及信号电平)、语义(Semantics,包括用于协调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定时(Timing,包括速度匹配和排序)。
1.4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1.4.1 OSI模型的基本层次概念
a.物理层
① 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要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
② 有关物理链路上传输非结构的位流以及故障检测指示
b.数据链路层
① 在网络实体间提供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功能和过程;
② 提供数据链路的流控。
c.网络层
① 控制分组传送系统的操作、路由选择、拥挤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它的作用是将具体的物理传送对高层透明;
② 根据传输层的要求来选择服务技术;
③ 向传输层报告未恢复的差错。
d.传输层
① 提供建立、维护、拆除传送连接的功能;
② 选择网络层提供最合适的服务;
③ 在系统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数据传送,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
e.会话层
① 提供两进程之间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
② 提供交互会话的管理功能。
f.表示层
① 代表应用进程协商数据表示;
② 完成数据转换、格式化和文本压缩。
g.应用层
① 提供OSI用户服务。
1.4.2局域网与OSI模型的对应的层次功能
(1)在LAN中数据链路层可分为哪两层?
逻辑链路控制层和介质访问控制层。(2)LAN的层次功能详解:*
① 物理层和OSI的物理层一样,主要处理在物理链路上的传递非结构化的比特流,建立、维持、撤销物理链路,处理机械的、电器的和规程的特性。
② 介质访问控制层主要功能是控制对传输介质的访问,不同类型的LAN需要采用不同的控制法;
③ 逻辑链路控制层可提供两种控制类:一种是无连接的服务,另一种是面向连接的服务
1.5 TCP/IP协议集
(1)特别注意!!TCP/IP是一组INTERNET协议系列,而不是单个协议。
(2)TCP/IP协议集与OSI模型的比较
① 网络接口层,有时也称链路层,其功能是接收和发送IP数据报;
② IP层有时也称网络层。他处理网上分组的传送以及路由至目的站点;
③ 传输层提供两台计算机之间端到端的数据传送;
④ 应用层处理特定的应用。
(3)由SUN MICROSYSTEM公司推出的NFS网络文件系统的特点?
① 提供透明文件访问以及文件传输;
② 容易扩充新的资源或软件,不需要改变现有的工作环境;
③ 高性能,可灵活配置。
(4)NFS是基于UDP/IP协议的应用,其实现主要是采用远程过程调用RPC机制,RPC提供了一组与机器、操作系统以及低层传送协议无关的存取远程文件的操作。
(5)RPC采用了XDR的支持。XDR是一种与机器无关的数据描述编码的协议,他以独立与任意机器体系结构的格式对网上传送的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支持在异构系统之间数据的传送。第二章 数据通信
(1)数据通信:两个实体间的数据传输和交换。
2.1数据通信技术
2.1.1 模拟数据通信和数字数据通信
(2)模拟数据:在某个区间为连续的值的数据
(3)数字数据:在某个区间为离散的值的数据
(4)模拟、数字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问题?
模拟数据通过编码解码器(CODEC)转换成数字数据,数字信号通过调制解调器转换成模拟数据(MODEM)
(5)数字信号传输与模拟信号传输各自的优缺点?
模拟传输是一种不考虑内容的传输模拟信号的方法,在传输过程中,模拟信号经过一定距离的传输之后,必定会信号衰减,为实现长距离传输,模拟信号传输都要使用信号放大器,但是,放大器也会增加噪音分量,如果通过串连的放大器来实现长距离传输,信号将会越来越畸形;
与此相反,数字传输与信号有关。衰减会危及数据的完整性,数字信号只能在一个有限的距离内传输,但为了获得更远的传输距离,可以使用中继器,中继器接收数字信号,将数字信号转换成1的模式和0的模式。
2.1.2 多路复用
(1)多路复用的分类及其解释
A.频分多路复用(FDM)
利用传输介质中不同的载波频率来同时运载多个信号的多路复用技术 B.时分多路复用(TDM)
利用介质能达到的位传输率超过传输数字数据所需的数据传输率的优点,利用每个信号在时间上交叉,从而传输多个数据信号的多路复用技术
(2)T1载波的位结构及传输速率
共193位,第8位是信令和控制信号,第193位是帧编码,传输速率是1.544M/BPS
(3)两种PCM载波的传输速率以及T2、T3载波的传输速率
一种是和T1载波一样的1.544M/BPS,另一种是2.048M/BPS。T2载波的传输速率是6.312 M/BPS,T2载波的传输速率是46.304 M/BPS。
2.1.3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1)异步传输
一次传输一个字符的数据,每个字符用一个起始位引导,用一个结束位结束,一般起始位为0,停止位为1
(2)同步传输
为了使接收方确定数据块的开始和结束,还需要另外一级的同步,即每个数据块用一个前文(preamble)位的模式开始,用一个后文(postamble)位模式结束,加有前后文的数据称为一帧。
2.2数据交换技术
2.2.1线路交换
(1)什么是线路交换?
通过网络中的节点在两个站点之间建立专用的通信线路进行数据传输的交换方式
(2)线路交换所历经的三个阶段
线路建立,数据传送,线路拆除
2.2.2 报文交换
(1)什么是报文交换?
将目的地址附加在报文中,然后让报文从节点到节点的通过网络传输的交换方式
(2)报文交换比较线路交换的优缺点
a. 线路效率高
b. 无需同时使用发送器和接收器传送数据
c. 不会出现如线路交换中因通信量变大而导致的呼叫被封锁现象,只是报文传送延迟
d. 可以把一个报文发送到多个目的地
e. 能够建立报文的优先权
f. 报文交换网络可以进行速度和代码的转换
g. 发送部操作终端的保文可以被截获,然后存储或重新选择到另一台终端的路径
h. 报文交换的主要缺点是他不能满足实时或交互式的通信要求
2.2.3 分组交换
(1)概念解释
分组交换是一种结合了报文交换和线路交换各自优点的交换技术,其中,它采用了限制长度的数据报,以及虚拟连接的虚电路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交换效果。
2.2.4三种交换技术的比较
(1)三种交换技术适用的不同场合
a. 对于交互式通信来说,报文交换是不合适的;
b. 对于较轻的和/或间歇式负载来说,线路交换是最合算的,因为可以通过电话拨号线路来使用公用电话系统。
c. 对于两个站点之间很重的和持续的负载来说,使用租用的线路交换线是最合算的。
d. 当有一批中等数量数据必须交换到大量的数据设备时,宁可用分组交换方法,这种技术的线路利用率是最高的。
e. 数据报分组交换适用于短报文和具有灵活性的报文。
f. 虚电路分组交换事宜浴场交换和减轻各站的处理负担。
2.2.5 信元交换
ATM(异步转移模式)采用信元交换
2.3 数据传送方式
(1)分类
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
(2)在并行通信中数据传输所使用的并行数据总线的物理形式
a. 计算机内部的数据总线很多就直接是电路板
b. 扁平带状电缆
c. 圆形屏蔽电缆
2.3.2串行输入/输出
(1)串行输入的特点
串行数据传输中,每次只传送一位数据,速度比并行传输慢,但是,实现串行传输的硬件具有经济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2.3.3 串行数据通信
(1)电话系统进行串行通行的三种方式
a.单工通信
b.半双工通信
c.全双工通信
(2)串行数据的传输、接收的定时可以通过数据链路控制来实现
(3)串行数据通信的两种传输方法
a. 异步串行传输
通信硬件通过附加同步信息的方法传输数据
b. 同步串行传输
同步信息包含在信息块内的方法
(4)同步通信与异步通信的优缺点
a.同步通信取消了每个字节的同步位,从而使数据位在传送为中所占比率增大,提高了传送效率。
b.同步通信容许用户传送没有意义的二进制数据
c.允许PC机用户通过同步通信网络与计算机实现通信 2.4检错与纠错
(1)检错法的概念
检错法是指在传输中仅仅发送足以使接收端能够检测出差错的附加位。
(2)检错法的分类
a. 奇偶校验法
b. 冗余校验法(LRC)
c. 循环冗余校验法(CRC)
2.4.2纠错法
(1)自动请求重发(ARQ)
当发送站向接收站发送数据块时,如果无差错,则接收站回送一个肯定应答,即ACK指令;如果接收站检测出错误,则发送一个否定应答,即NCK指令,请求重发。
(2)正向纠错法
发送站发送能使接收站检错纠错的冗余位
2.5 通信硬件
2.5.1调制解调器
(1)调制解调器是一种数据通信设备(DCE)
(2)调制解调器的作用就是将数据在数据格式与模拟格式之间转换
(3)AT指令集
a. ATD------拨号指令(ATDP:脉冲拨号,ATDT音频拨号)
b. ATH------挂机指令
c. ATA------应答指令(ATSO=0表示取消自动应达,=某个非零整数,则表示振铃这个整数次后应答)
d. ATZ------将调制解调器内寄存器的值设为默认
2.5.2 RS-232标准
(1)何谓RS-232
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制定的数据终端设备与数据通信设备在进行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时的接口,EIA RS-232C
(2)RS-232的物理层特性
a.机械特性
接口标准的机械部分指定两个通信装置如何连接。规定了有两个连接器,接到DCE的为母,接到DTE的为公。标准规定使用25针连接器,DB25连接器已成为一个事实上的标准。
b.电信号特性
+3V~+15V的正电压表示SPACE
-3V~-15V的负电压表示MARK
在-3V~+3V之间构成一个转换区域,实际上,传输通常使用+(-)12V
c.RS-232C引脚分配
I.引脚功能分类
A.数据线路:分为数据传送和接收两条线路发送数据(TD,引脚2),接收数据(RD,引脚3)
B.控制线路:控制线路传送PC或调制解调器中某些条件的ON/OFF指标来指示该引脚线路的状态处于开启或是关闭
①DTR,引脚20:数据终端就绪,由PC产生以使调制解调器了解PC已准备就绪
②DSR,引脚6:数据设备就绪,由MODEM产生,以告诉PC当MODEM打开时,已
和电话线路连接好且处于数据传输模式
③RTS,引脚4:请求发送,由PC产生毅同志调制解调器它想要传送数据
④CTS,引脚5:清除发送,由MODEM产生告诉PC它可以进行数据传送
⑤CD,引脚8:载波检测,也称为接收线路信号检测装置(RLSD),有时还称为数据载波检测(DCD),他告诉PC机调制解调器是否已建立了有效的连接
⑥RI,引脚22:振铃指示
II.地
①SG,引脚7:信号地
②PG,引脚1:保护地
III.定时电路
①TC,引脚15:称为发送定时
②RC,引脚17:称为接收定时
(3)空调制解调器的连接,关键是将发送数据TD和接收数据RD交叉连接,实际上是直接通信
2.5.3 通信适配器
(1)异步通信适配器
也叫串口,异步通信界面,通用异步接收器/发送器或UART
(2)同步通信适配器
最常用的同步通信适配器是SDLC和BSC
2.6通信软件功能
(1)调制解调器的控制
a.呼叫/回答模式切换
b.自动重拨号
c.电话挂起
(2)数据控制功能
a.流控制(XON/XOFF)
b.文件传输
(3)数据操作功能
a.字符过滤
b.转换表
c.终端仿真
(4)特殊功能
a.外部文件操作
b.后台操作
c.回到操作系统
d.编辑器
第三章 局域网基本特性
(1)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三种技术:
a.用来传输数据的传输介质
b.用来连接各种设备的拓补结构
c.用以共享资源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这三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输数据的类型、网络的响应、吞吐量和效率,以及网络的应用等各种网络特性。
3.1 局域网定义和特性
(1)局域网络的定义
a. 将小区域内的各种通信设备互连在一起的通信网络
b. 从协议层次的观点,局域网可包含着下三层的功能,将连接到局域网络的数据通信设备加上高层协议和网络软件组成为计算机网络。
c. 小区域可以是一建筑物内、一个校园或者大至几十公里的大区域。
(2)局域网络的典型特性:
高数据速度(0.1Mbps~100Mbps),短距离(0.1km~25km),低误码率(10-8~10-11)
(3)局域网中的协议结构
`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因为局域网不存在路由问题,所以,一般不单独设网络层;因为LAN的介质访问控制比较复杂,所以数据链路层分成逻辑链路控制层和介质访问控制层两层
(4)局域网的标准主要为IEEE 802委员会所制定的IEEE 802局域网标准
3.2拓补结构
(1)网络拓补的定义
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方法和形式称为网络拓补。(2)选择网络拓补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
费用低,灵活性,可靠性
3.2.1 星型拓补
(1)星型拓补由中央节点和通过点到点链路接到中央节点的各个站点组成,采用星型拓补的交换方式主要有报文交换和线路交换,线路交换更为普遍,现有的数据处理和声音通信的信息网大多采用这种拓补结构,目前流行的PBX就是星型拓补的典型
(2)星型拓补的优缺点:
a. 方便服务
b. 每个连接只接一个设备
c. 不会影响全网
d. 集中控制和故障诊断
e. 简单的访问协议
f. 缺点是
I.电缆长度和安装
II.扩展困难
III.依赖于中央节点
3.2.2 总线拓扑
(1)总线拓扑的定义
采用单根传输线作为传输介质,所有节点都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连接到传输介质上的拓扑方式
(2)总线拓扑的优点:
a. 电缆长度短,布线容易;
b. 可靠性高;
c. 易于扩充。
(3)总线拓扑的缺点:
a. 故障诊断困难;
b. 中继器配置:在总线的干线基础上扩充,可采用中继器,需要重新配置,包括电缆长度的剪裁、终端器的调整等。
c. 因为接在总线上的站点要有介质访问控制能力,所以终端必须是智能的。
3.2.3 环型拓扑
(1)环型拓扑的定义
由一些中继器和连接中继器的点到点链路组成一个闭合环的网络拓扑结构
(2)环型拓扑的优点
a. 电缆长度短
b. 无需接线盒
c. 适用于光纤
(3)环型拓扑的缺点
a. 节点故障引起全网故障;
b. 诊断故障困难;
c. 不易重新配置网络;
d. 拓扑结构影响访问协议。
3.2.4 树型拓扑
(1)定义
由总线拓扑演变过来,形状象一颗倒置的树,顶端有一个带分支的根,每个分支还可延伸出子分支的网络拓扑结构
(2)优点
a. 易于扩展;
b. 故障隔离容易。
(3)缺点
对根的依赖性太大,如果根发生故障,则全网不能正常工作。
3.2.5 星型环拓扑
(1)定义
由一批接在环上的连接集中器组成的,结合了星型拓扑和环型拓扑的优点的网络拓扑结构
(2)优点
a. 故障诊断和隔离方便;
b. 易于扩展;
c. 安装电缆方便。
(3)缺点
a. 需要智能的集中器
b. 电缆安装问题
3.3 介质访问控制(MAC)
(1)定义
在局域网中对数据传输介质进行访问管理的方法
(2)共享介质方式中最常用的为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和标记环传递方法。
A. CSMA/CD是以太网中采用的MAC方法连接在以太网总线上的任何一个设备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去尝试发送一个帧。
B. 标记环传递是标记环网中采用的MAC方法。标记是一个专用的控制帧,不停的传递于各站点间用来标志环路是否空闲以便站点用来发送数据帧。
C. 换方式是不同于共享介质方式的另一种在桥接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为解决网络冲突,进一步提高网络有效带宽的一种MAC方法。
(3)交换机
A. 相当于集线器的位置,但不象集线器那样需要向所有端口重发输入帧,而是去观察此帧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确定“转发”方向。
B. 交换机通常是由I/O缓冲、I/O端口和交换部件三部分所组成,经常采用“穿通”、“存储转发”两种内部转发技术。
3.4 局域网协议标准
(1)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
(2)局域网协议标准是IEEE 8802-X标准或称IEEE 802-X标准,其次还有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X3T9.5委员会制定的FDDI标准.(3)IEEE802标准系列的含义及内容简视
IEEE 802.1-----IEEE 802.16 ISO 9314(详细内容见教程P44)
3.5 LAN参考模型
(1)服务访问点SAP
(2)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3)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4)物理层 第四章 局域网系统
☆局域网系统是将小区域内各种通信设备连在一起的通信网络。
4.1 总线/树型网络
(1)总线/树拓扑是一个多点介质,多个设备共享单个数据通路,而同时只允许一个设备发送数据。
(2)在总线/树拓扑的多点介质传输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特别考虑:
A. 要决定介质上哪个站可以发送数据的MAC方法;
B. 要解决信号平衡问题。
(3)为了满足多点介质中数据传输不会因发送器信号过弱,在信号衰减中达不到信号传输要求;或信号过强以致电路过载,产生谐波和其他假信号。因此,对于N个站的系统,为了满足上述要求,需要考虑n*(n-1)/2个排列的情况。
(4)两种发送技术:基带传输(数字信号双向传输的全频发送)和宽带传输(模拟信号的无线电调制,采用FDM复用技术单向传输)
4.1.1 基带系统
(1)基带发送技术的最长传输距离是500M,最大站点数是100,数据速率可达到10MBPS,可用中继器连接各段总线。
(2)以太网的五大组成部分:
A. 收发器
接收或发送信号,监听总线上的信号,检测总线上的信号冲突以及实现站和总线电缆的地隔离。
B. 收发器电缆
由四对电缆组成,连接控制器和收发器,他的功能是传送数据和控制信号,给收发器提供电源。
C. 50欧姆同轴电缆
D. 50欧姆终端匹配器
吸收信号以防止反射效应。
E. 控制器。
(3)以太网三种不同大小的结构(见资料P49,图4.5)
(4)基带总线系统也可以用价格便宜但性能较低的双绞线作为传输线,由三部分:双绞线总线、终端匹配器、控制器接口。最大长度为1公里,最大数据速率为1M/BPS连接站点数达几十个。
4.1.2 宽带系统
(1)宽带的发送技术是一种单向传输技术,通常采用75欧姆的有限电视电缆作为传输介质。并且采用模拟信号传输。
(2)两种不同的宽带结构:
A. 单电缆结构采用不同的传输频率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端头是个有源的频率转换器;
B. 双电缆结构采用相同的频率发送在不同的通路中发送和接收信号。
C. 单电缆结构的缺点:使用复杂的元件;需要使用频率分叉器。
(3)单电缆系统中三个标准分叉器及其低、高频带范围
A. 子分叉器,低频带为5MHz~30MHz,高频带为54MHz~300MHz
B. 中分叉器,低频带为5MHz~116MHz,高频带为168MHz~300(400)MHz
C. 高分叉器,低频带为5MHz~174MHz,高频带为232MHz~400MHz
(4)宽带系统由五部分组成:
A. 电缆:
a.中继线电缆,直径为0.75英寸~1.0英寸,在300MHz下衰减为每英尺0.7dB~1.2dB,可达几十公里;
b.分布电缆:直径为0.4英寸~0.5英寸,衰减为每100英尺1.2dB~2.0dB,用于短距离和分支电缆;
c.连接站到LAN的电缆:直径为0.25英寸1.0英寸,衰减为每100英尺4dB~6dB。
B. 终端匹配器
C. 放大器:用来补偿电缆的衰减,对低频的系统不需要。对单电缆的宽带系统,放大器必须是双向的。
D. 向偶合器和分叉器:功能是将一个输入分成两个输出,或将两个输入合成一个输出;
E. 控制器
4.1.3 基带系统和宽带系统的比较
(1)基带系统
优点:不需用Modem,价格便宜;结构、技术简单;容易安装;
缺点:只有一个通道;容量有限;距离有限;
(2)宽带系统
优点:容量大;多种通信模式;结构灵活;大的覆盖范围;采用成熟 的CATV。
缺点:需要MODEM,价格贵;安装和维护复杂;两倍的传播延迟。
4.1.4 IEEE 802.3局域网络
(1)IEEE 802.3是支持CSMA/CD算法的局域网,最常用的基带IEEE 802.3局域网络有四种:
A. 10Base5(主干网,粗缆)
B. 10Base2(价格便宜,细缆)
C. 10Base-T(易于维护)
D. 10Base-F(光纤网,适于楼间互连)
E. 详细图形参见P52-P53
4.2 环型网
4.2.1 环型网工作原理
(1)中继器提供了环型网的三个基本功能:数据插入环中、接收数据、数据从环中删除
(2)报文进入环中删除的方法:
A. 当目的站接收到报文后,即在目的站将报文从环中除去;
B. 目的站接收了报问候,报文仍在环中,直到返回发送站才将报文删除,这种方法有三个优点:
a. 相对第一种方法,可减少为了识别地址所产生的延迟为一位延迟;
b. 由接收站点改变报文的某一标志位,回送至发送站可作为回答响应;
c. 允许多点广播。
(3)中继器在环型网运行中的四个状态
A. 监听状态:
B. 发送状态
C. 接收状态
D. 旁路状态
4.2.2 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
(1)标记环三个不同的变化方案
A. 当站点获得控制标记后能发送得报文数目;
B. 控制标记的形势和位置是包含在信息帧内还是在信息帧外;
C. 发送站何时将标记释放给下一个站点。
(2)三种标记环网:DCS,ESM,Prime
(3)环型拓扑结构的最大优点是:由于采用点到点通信链路,被传送的信号在每一结点再生,因此,传送错误可减到最小,整个网的传送距离可很长。点到点通信的环型结构可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具有速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最大缺点是可靠性问题。
4.3 FDDI(光纤分布数据接口)网
(1)FDDI网的几个性能指标
是一种高性能的光纤标记环局域网,运行速率为100Mbps,最大距离可达200公里,最多可连接1000个站点。
(2)FDDI包含了两个光纤环,一个顺时针方向传输,一个逆时针方向传输。任意一个环发生故障,另一个可做备用,如两个环在同一点发生故障,则两个环可合成一个单环,长度几乎增加一倍,每个站点具有能加入两个环或旁路站点功能的开关。
(3)FDDI定义了A和B两类站点,A能连接到两个环上,B只能连接到其中一个环上
(4)FDDI使用了4B/5B编码技术,这种编码同曼彻斯特编码的比较失去了时钟自同步的优点,但大大节约了元件费用。
4.4 快速以太网
4.4.1 快速以太网类型
(1)快速以太网同以太网的比较
高速率、低成本(其他内容参见P58)
(2)快速以太网所支持的三种类型发送接收器
两种用于双绞线(即100Base-T4和100Base-TX),一种用于光纤(即100Base-FX)
(3)名词解释
UTP---------非屏蔽双绞线
STP----------屏蔽双绞线
4.4.2 快速以太网产品
(1)快速以太网产品分为适配器和HUB
A. 适配器
结构简单,一边是总线结构,将数据传送至主机、中继器或HUB;另一边接到所选的介质。
B. HUB
a)共享机制的中继器
b)交换机值的交换器
4.4.3 快速以太网技术
(1)交换技术的两种主要应用形式是折叠式主干网和高速服务器联接
(2)为了支持将交换器的使用逐渐向下过渡,生产快速以太网的厂家开发了具有以下特点的产品:
A. 更多的端口数;
B. 更大的缓冲;
C. 更好的地址过滤;
D. 管理工具 第五章 局域网软件
☆ 网络操作系统是使网络上各计算机能方便而有效的共享网络资源、为网络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的软件和有关规程的集合。
5.1操作系统概述及其发展
(1)操作系统有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A. 最初的操作系统是单块式的,由一组可以任意互相调用的过程组成,安全性差,可扩展性差;
B. 另一种结构是层次式的,UNIX, NOVELL ,NETWARE以及VAX/VMS,这类操作系统由于层次性强,容易对操作系统进行增强,但兼容性差;
C. client/server模式,以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制的Mach为代表。
5.2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及其特点
5.2.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网络操作系统所应具备的功能:
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之外还有提供高效、可靠的网络通信能力;提供多种网络服务功能。
5.2.2网络操作系统的特点
(1)特点
A. 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当今的网络操作系统可能不同于一般的网络协议所需的完整的协议通信传输功能,但具有所有操作系统职能,如任务管理、缓冲区管理、文件管理、磁盘、打印机等外设管理。
B. 从操作系统的观点看,网络操作系统大多是围绕核心调度的多用户共享资源的操作系统。
C. 从网络的观点看:
I. 在物理层和链路层,一般的网络操作系统支持多种网路接口卡以及拓扑结构。
II. OSI模型的第三层到第五层的网络软件主要对应以下两种功能:
a. 支持高层服务
b. 支持有效的、可靠的网络数据传输
III. OSI第七层和第六层的功能网络操作系统一般将其作为内部功能来实现
(2)一个典型的网络操作系统所具备的特征:
A. 硬件独立
B. 桥/路由连接
C. 多用户支持
D. 网络管理
E. 安全性和存取控制
F. 用户界面
5.3网络操作系统的结构
5.3.1 WINDOWS NT的系统结构
(1)WINDOWS NT的结构框架可分为
A. 系统用户态部分(保护子系统)
这部分由诸客户进程、诸服务器进程构成,Windows NT有两类保护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集成子系统
B. 系统核心态部分(NT执行体)
NT执行体格组成部件的主要作用:
I. 对象管理程序;
II. 安全调用监视;
III. 进程管理程序;
IV. 本地过程调用(LPC);
V. 虚拟内存管理;
VI. 内核:对中断和异常做出响应;调度线程:提供一组基本对象和接口;
VII. I/O系统包括下列自部件:I/O管理程序,文件系统,网络重定向程序和网络服务器,设备驱动程序,高速缓冲存储管理程序;
VIII. 硬件抽象层(HAL)12
IX. 以上这些组成部件重的前六个都要实现两组函数:
系统服务和内部例程
5.3.2 UNIX的系统结构
(1)UNIX系统分为核心层和实用层两部分
(2)内核可按其功能划分为:存储管理,进程管理,进程通信,中断、陷阱与系统调用,输入输出管理,文件系统。
(3)所有用户进程通过陷阱方式调用内核提供的服务
5.3.3 NETWARE的系统结构
(1)最重要的是基于模块设计思想的开放式体系结构
5.4网络操作系统的网络功能
5.4.1 Windows NT的网络功能
1.Windows NT的内装网络简介
(1)Windows NT是一种将网络功能集中在操作系统之中的网络操作系统,它的I/O系统包括五个部分:
A. 输入输出管理程序
B. 文件系统
C. 缓冲存储管理系统
D. 设备驱动程序
E. 网络驱动程序
(2)NT的内装网络的工作流程
用户态软件调用本机I/O服务→I/O管理程序创建I/O请求包(IRP),并将请求送至Windows NT重定向程序→重定向程序将请求包提交传输驱动程序→传输驱动程序处理请求包并将它放置在网络上。
(3)Windows NT内装网络的特点
A. 将联网能力加入到操作系统中,使之成为操作系统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B. NT支持文件复制、电子邮件和远程打印,而无须要求用户在机器上再安装任何的网络服务器软件;
C. 内装网络包含很多部件,但最主要的是重定向程序,服务器和传输驱动程序
D. 现存的多种网络,网络驱动程序和网络服务器在NT系统中也很容易进行数据交换和交互
E. 内装网络是开放式,各种部件可以动态的调入、卸出。
2.Windows NT的内装网络功能
(1)网络功能内置于操作系统内核;
(2)NT的网络部分与LAN MANAGER、MS-NET间的互操作性和网络级的兼容性。
(3)与其他网络系统的互操作性。
(4)提供方便地建立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机制
(5)开放性
3.Windows NT网络的体系结构
(1)位于应用层的命名管道是NET BIOS的更高层接口,它在两个系统之间提供一个抽象的、可靠的和易于使用的数据通路。
(2)重定向器是解释网络I/O请求并生成对下层协议的调用,以实现网络I/O功能。
(3)为支持重定向器和服务器,定义了统一的传输界面。
(4)传输层和网络层是由传输驱动模块所构成。
(5)在链路层上定义了NDIS供其他硬件厂商开发其网络硬件驱动器。
5.4.2 UNIX的网络功能
1. 文件管理
(1)文件复制:如uccp命令
(2)联合文件系统
(3)文件系统的保护
2. 用户程序的执行
分为显示分配方式和隐式分配方式
5.4.3 NetWare的网络功能
1.NetWare的网络通信通道技术
NetWare同时能连接四个通信驱动程序;NetWare主要运用Shell程序大量调用DOS的INT 12H软中断来与服务器通信
2.NetWare网络传输协议自主性
NetWare网络传输协议自主性体现在两个重要部件:
A. 开放的数据链路层接口(ODI)
B. Streams模块
5.5 LINUX操作系统
5.5.1 LINUX的功能
(1)大量的免费源代码
(2)支持多种文件系统
(3)支持TCP/IP网络些 一的完备实现
5.5.2 LINUX的常用软件
(1)基本命令和工具
VI, EX ,PICO, JOVE GUN EMACS
(2)文本与文字处理程序
GROFF, TEX , TEXINFO
(3)程序设计语言和辅助软件
GCC
(4)X窗口系统
(5)网络设置
支持TCP/IP, UUCP 第六章 服务器与工作站
(1)基本概念
在局域网的实际应用中,最重要的仍然是资源共享,包括高速的或贵重的外围设备的共享、信息共享、访问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网络服务器和网络工作站是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
6.1 网络服务器
(1)服务器的概念
一种为网上用户所众所周知的,具有固定的地址,并为网上专门提供服务的网络节点。
(2)三种不同的网络服务器类型
A. 打印服务器(PS)
B. 终端服务器(TC)
C. 磁盘服务器
6.1.1 打印服务器
(1)打印服务器的主要功能
A. PS驻留在已知的位置,用户通过约定的协议和他通信;
B. 送到PS的分组有命令和数据两种,PS负责此类分组的处理;
C. 将文件从打印队列中删除或停止;
D. 发送的文件分成数据块或者存储起来,或者马上打印;
E. 如服务器有故障,可将一个错误标志的码回送给用户;
F. 可以有几个打印机同时接入一台打印服务器,在网上也可以配置多台打印服务器
6.1.2 终端服务器
(1)终端服务器的概念
在局域网环境下,终端可通过网络接到主机在网上传送数据,将数据包装成分组。
(2)在虚电路连接下的TC功能
A. 按终端的BREAK键,给TC发接入信号;
B. TC响应,首先和主机的网络接口通信,网络接口可一是专门的硬件,或者是操作系统的终端驱动器,TC和接口之间设置一条虚电路;
C. TC通知用户已经设置好连接;
D. 用户在终端上输入数据,TC接收数据,包装成相应的分组,通过新设置的虚电路传送至主机,此时相当于终端和主机直接相连。
E. 用户中断PC以实现连接的结束。
6.1.3 磁盘服务器
(1)用户程序从本地磁盘读数据的过程
A. 用户程序向操作系统发一个读的请求;
B. 操作系统接到该请求,从内部表的信息中算出磁盘上的地址或块号,然后将命令发给相应的磁盘驱动器,并含有:磁盘号,读的起始地址,要读的块数和将数据写入内存的地址;
C. 磁盘给用户响应,将数据送给用户。
(2)用户程序从远程磁盘读数据的过程
A. 识别网络操作,发出网络请求;
B. 分组将请求发送至磁盘服务器,服务器响应,发送数据分组给远程用户驱动器;
C. 用户驱动器拆包,将数据送至操作系统,接着和本地磁盘一样操作
(3)磁盘服务器的软件由下列部分组成 A. 网络模块,处理网络接口和各层协议;
B. 服务器进程,处理所有的用户请求,服务器进程实现“用户-磁盘驱动器”协议;
C. 常规的磁盘驱动器,实现真正的访问磁盘。
(4)共享磁盘系统的优点
A. 用户除了可以使用本地的磁盘容量外,还可使用磁盘服务器提供的存储容量;
B. 充分提高了贵重磁盘的利用率;
C. 有可能使网络上所有用户共享只读数据,这节约了每个用户机器的空间;
D. 配置补带本地磁盘用户机器的网络价格便宜。
6.2 文件服务器
6.2.1文件服务器接口
(1)接口的作用
将用户认识的文件符号名映像到服务器认识的文件表示号。文件服务器不直接和用户接口,而是通过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这样的应用系统间接和用户接口。
6.2.2 文件服务器的组成(1)文件服务器硬件
A. 基于PC机的服务器
B. 小型机、大型机、超级服务器
C. 超级服务器是一台专门设计成文件服务器的PC
(2)文件服务器软件
服务器的软件即网络操作系统。
6.2.3 文件服务器指标
(1)存取速度;
(2)存储容量;
(3)安全策略;
(4)可靠运行。
6.2.4 服务器硬件
(1)文件服务器硬盘
(2)文件服务器处理器
(3)文件服务器内存
6.2.5 服务器软件
(1)网络操作系统软件有三个组成部分
A. 网络操作系统模块使工作站可通过网络使配器及电缆和文件服务器或其他工作站交换信息,包括网络适配器驱动程序;
B. 工作站部分软件,主要是发出请求信息,并送往文件服务器;
C. 文件服务器部分软件,主要是产生对请求的响应信息;
(2)一些常用的服务器软件的功能
A. 登录到服务器;
B. 映像驱动器;
C. 共享资源;
D. 服务器安全:包括用户标识、口令和授权、许可
6.3 网络工作站
6.3.1 WINDOWS工作站
(1)将WINDOWS 3.X装入PC机时,需要占用5MB~7MB的磁盘空间,WIN9X更大
(2)安装WINDOWS工作站的步骤
A. 在文件服务器上安装WINDOWS
B. 在服务器上共享WINDOWS
C. 在局域网上配置WINDOWS
6.3.2 UNIX工作站
(1)网络版本的UNIX命令把哦扩RLOGIN、RCOPY和RWHO,用户还可使用远程访问(TELNET)、文件传输(FTP)和发送电子邮件(SMTP)等功能。
(2)SCO公司的SCO UNIX System版本使目前UNIX PC工作站最流行的商业软件。第七章 局域网互联
☆局域网互连是将多个局域网相互联连接以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7.1网络互连需求
7.1.1 局域网互连需求
(1)局域网有以下三个限制因素
A. 局域网覆盖的距离是有限的;
B. 局域网能支持的联网计算机的数目是有限的;
C. 局域网上能传输的通信量是有限的。
(2)当组织需要配置有不同类型的局域网时,需要解决异种网络的互连。
7.1.2 网络互联类型
(1)五种网络互联的类型
A. 相同类型的局域网互联
B. 不同类型的局域网互联
C. 通过主干网将局域网互联
D. 通过广域网(WAN)将局域网互联
E. 局域网访问外部计算机系统
7.1.3 网络互连解决方案
7.2 中继器
(1)是最简单的局域网延伸设备,运行在物理层。其功能是放大或再生局域网的信号。
7.3 网桥
(1)网桥运行在OSI的数据链路层
7.3.1 桥接以太网
桥接局域网采用一种称为交叉支撑树算法(spanning tree)
7.3.2 源路径选择
(1)源路径算法与交叉支撑树算法的区别所在 A. 第一它是能充分的利用所有的路由器能力;
B. 源路径算法不需要在网桥中作任何处理
C. 其缺点是需要在源站做附加的处理,且当网络配置变更时需要重复计算路由。7.3.3 源路径透明
(1)spanning tree 桥有时也称为透明桥
7.3.4 转换桥
(1)在不同局域网之间进行转换时需要用到转换桥
7.3.5 FDDI网桥
(1)分布式光纤接口数据网桥连接众多的以太网和标记环网,是校园网常用的一种方案。
(2)FDDI主干网互联以太网或标记环网需要采用一种称为封装的技术
7.3.6 网桥的限制
(1)网桥只能用于联接数量不多、同一类型的网段
(2)以太网桥的主要限制是在网络任意两个节点间,难于提供多于两个的不同路由
(3)用源路径选择的标记环网能支持多于两个的路径,但是对于较大的网络难于管理。
(4)网桥适用于相同类型的局域网互联;转换网桥适用不同类型的局域网互联;封装网桥适用于FDDI主干网互联。
7.4 路由器
7.4.1 路由器功能
(1)能支持多个链路联接的复杂网络,具有动态选择路由以平衡通过各个路由其的通信负载的功能。
(2)路由器与网桥的区别
A. 它能根据分组类型过滤和路由;
B. 它支持在LAN段之间有多个链路的网络,当某个链路损坏时,可选择其他路由;
C. 路由器可根据网络通信的情况决定路由,当网络负载很重时,各路由器能动态选择路由。
7.4.2 路由算法
(1)PPP协议:只要求路由器能互相操作,而不提供任何路由选择,这适用于连接两个网,而每两个网各自采用不同的路由协议。
(2)RIP协议允许由路由选择功能,但总是按最短的路由做相同选择。另外,它的路由功能并不强,它并不考虑当时网络的通信状况以及通信费用。
(3)OSPF协议克服了上述缺点,它适用于大的网络。
7.4.3 路由器配置方案
7.5 网关
(1)网关不仅具有路由功能,而且能在两个不同的协议集之间进行转换。
(2)网关的原理如同不同国家的语言翻译,将不同协议集的协议进行翻译、转换
第八章 网络应用
8.1多用户应用
8.1.1 局域网环境下的多用户应用
(1)标识用户:用来登陆到局域网上的账户标识或用户标识。
(2)访问磁盘扇区:
(3)实用根目录中的文件;
8.1.2 文件共享与记录锁定
(1)应用程序使用文件共享和记录锁定来保证能够连续不断的对文件进行更新;
(2)文件锁定若覆盖了应用程序使用文件的整个时段,将会禁止其他人访问文件;
(3)多用户程序使用记录锁定来保护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8.2 文字处理
8.2.1 文件共享
8.2.2跟踪文件
8.3 电子表格
(1)Lotus1-2-3和Microsoft 的Excel具有便于多个用户应用电子表格的功能:包括将电子表格提供给其他用户;使其他用户可以改进模式;跟踪是谁改变了电子表格的特定部分。
8.4电子邮件
(1)电子邮件系统是应用最广泛、最有发展前途的网络应用之一。
8.4.1 电子邮件与地址
(1)电子邮件地址由两部分构成:标识用户的邮箱和标识邮箱所在的计算机。
8.4.2 电子邮件信息格式
(1)电子邮件信息包括两部分:报头(包括有关发送方、接收方、信息主题等方面的信息)和主体。
8.4.3 邮件传输
(1)Internet的邮件传输标准是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2)电子邮件具有分发、列表和转发功能;
(3)TCP/IP协议簇中包含了邮局协议(POP)。
8.4.4 X。400报文处理系统
(1)X.400是由CCITT于1984年制定的用于电子邮件的标准;
(2)X.400的报文格式:信封、报头、本体
(3)X.400在OSI模型中的应用层,可以分为用户代理层和报文传送层两层;
(4)在局域网环境下,在每个节点不装配MTA,而在UA下装配一个提交和传递实体(SDE),节点也可通过广域网和其他的MTA相连。
8.5 在线服务
(1)在线服务系统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A. 信息;
B. 通信;
C. 服务;
D. 专项组(SIG)
8.5.1家庭办公
8.5.2电子教育
(1)美国在线教育的基础设施是电子大学网络(EUN)
8.5.3电子银行
(1)自动存取款(CD/ATM)系统
(2)电子汇款系统
(3)销售点自动转账系统
8.6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网络
8.6.1 CIMS的网络特点
(1)CIMS的通信特点
A. 通信距离短
B. 通信实时性强
C. 异构环境下的通信
D. 通信的可扩展性
E. 异种机进程间报文通信
(2)CIMS网络的特点
A. 开放性
B. 标准化
C. 实时性
D. 丰富的网络服务
I. 虚终端服务
II. 文件传送服务
III. 网络文件系统(NFS)
IV. 电子邮件
V. 制造报文规范(MMS),虚拟制造设备(VMD)
VI. 常用的编程接口:
①进程间通信(IPC):一种基于套接字SCOCKET的通信形式
②远程过程调用(RPC)
E. 适应工厂物理环境、地理环境
8.6.2 制造自动化协议
(1)定义
MAP,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提出的一种用于制造自动化的局域网协议。
(2)MMS有两种称呼:ISO把它叫做MANUFACTURING message specification或ISO9506,而EIA则定名为maunfacturing messaging service或RS-511
(3)MMS协议的核心是VMD
(4)MMS主要有八大类应用功能:上下文管理,加工程序传输管理,加工程序运行控制,变量访问,操作员通信,VMD支持,时间管理和日志管理
(5)MMS是一种不对称主-从式通信协议,使用了发起者和响应者的概念
(6)MMS采用有连接证实型通信方式,两个MMS用户必须线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然后才可以在MMS环境中交换信息。
8.6.3 办公自动化协议(TOP)
(1)办公文件结构(ODA)提供标准文件结构,它的目标是除了能够穿件和在网上传递任何类别的文本外,还要能在另一端再生、修正和进行其他文本处理工作。ODA基于三阶段文档产生过程:编辑过程、排版过程和影像过程。
(2)结合通用的原始图形交换规范(IGES),计算机图形文件规范(CGM)和图形核心系统(GKS)等使TOP3.0称为一个具有自己独特地位的全功能办公室网络。
8.6.4 场地总线
(1)定义
由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IEC)提出的一种用于互连工业低层设备,利用串行数字通信的一种工业低层总线局域网。
(2)场地总线是指分布在生产现场的初级自动化设备与控制室里较高级自动化设备之间的一种用于短报文传输的数字式串行通信链路。
(3)SP-50委员会专门从事于场地总线的研究
(4)H1与H2总线的区别
总 线 名 称 链 路 类 别 电 气 特 性
H1总线 点--点通信链路 20mA电流,最高载波频率为9600Hz
H2总线 多点通信链路 载波频率超过100kHz
8.6.5 CIMS中的点--点通信
(1)点到点通信是把低层设备与其控制器直接相连后实现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
(2)点-点通信在CIMS众运用很多的原因是
A. CIMS中有许多高档加工设备;
B. 通信费用低廉,易于实现
8.6.6 CIMS集成通信结构 第九章 广域网
☆ 广域网是作用的地理范围从数十公里到数千公里,可以连接若干个城市、地区甚至跨越国界、遍及全球的一种计算机网络。有时也称为远程网。
9.1 广域网组成
(1)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首先采用存储转发分组交换原理开发了ARPANET
(2)美国的TELENET,加拿大的DATAPAC、欧共体的EURONET、IBM公司的SNA网、DEC公司的DECnet网等。
9.2 点到点通信
(1)点到点的通信通常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成千上万各族只有各种局域网,每个局域网含有众多主机和一些联网设备以及连接至外部的路由器,通过点到点的租用线和远地路由器相连;
第二种:成千上万个用户在家里使用MODEM和拨号电话线连接到INTERNET,这是点到点连接的最主要应用。
9.2.1 SLIP协议
(1)1984年制定,协议文本用于描述RFC 1055。
(2)SLIP协议的问题所在:
A. 没有任何纠错检错功能;
B. 只支持IP分组,当INTERNET不断发展和扩大且包含很多非IP协议的网络时,SLIP不适用;
C. 每一方需要知道另一方的IP地址,且在设置时不能动态赋予IP
D. SLIP部提供任何身份验证
E. SLIP未被接受为INTERNET标准,版本多,不易互操作。
9.2.2 PPP协议
(1)INTERNET IETF制定了PPP协议
(2)PPP协议的三大功能:
A. 成帧的方法可清楚的区分帧的介乎和下一帧的起始,帧格式还处理差错检测;
B. 链路控制协议(LCP)用于启动线路、测试,任选功能的协商以及关闭连接;
C. 网络层任选功能的协商方法独立于适用的网络层协议,因此可适用于不同的网络控制协议(NCP)
9.3 X.25公共分组数据网
(1)CCITT X.25建议是常见的公共数据网的一种协议。
(2)X.25包括相关的一组协议:CCITT X.3,X.28,X.29,X..75等,X.25描述了将一个分组终端连接到一个分组网络上所需要做的工作,它的特性是允许建立一个能提供两种类型的分组交换网络,这两种 20 类型是高优先级类型和正常优先级类型。
(3)X.25是一种中速数据网络,一般速率在64Kbps以内。
9.4 综合业务数字网
(1)ISDN的目标是提供经济的、有效的、端到端的数字连接以支持广泛的服务。
9.4.1 ISDN的定义
(1)ISDN是由综合数字电话网发展起来的一个网络,它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一支持广泛的服务。
(2)ISDN的特点:提供开放式的标准接口;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用户通过公共通道、端到端的信令,实现灵活的职能控制
9.4.2 ISDN系统结构
(1)数字位管道:即在用户设备和传输设备之间通过位流的管道。
(2)ISDN环境应用包括如下功能:线路交换,分组交换,公共通道信令,网络操作和管理数据库以及信息处理和存储功能。
(3)ISDN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用公共通道信令技术,以实现用户网络访问和信息交换,允许使用公共通道信令通路来控制多个线路交换连接,公共通道信令在D通道上传输。
9.5 高速广域网
9.5.1 发展高速广域网的驱动因素
(1)近20多年,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百万倍,而网络速度只提高了几千倍,因此,网络的速率以称为瓶颈。
(2)最终用户不仅要求传输数据,还需要传输诸多的多媒体信息
(3)大量光缆的铺设,解决了传输介质的频宽问题,而瓶颈转为交换系统的速率和频宽。
(4)美国政府高性能计算和通信计划(HPCC)的推动。
(5)异步转移模式(ATM)和同步光纤网络(SONET)是实现高速网络底层的主要技术和设施。用于ATM的速率为155Mbps~622Mbps,SONET的速率为51.8Mbps~9.953Gbps
9.5.2 交换式多兆位数据服务
(1)SMDS是由美国Bellcore公司提出的,提供DS-1到DS-3速率的高速城域服务,基于IEEE802.6标准.(2)对于N个局域网的联接,全联接方案要租用n(n-1)/2条长距离线,而SMDS只需租用n条最邻近SMDS路由器的短距离线。
(3)SMDS的基本服务是无连接的分组传递服务,分组的格式包含三部分:即目的地址,源地址、以及可变长的用户数据,最长为9188字节。
(4)SMDS处理猝发式通信的机制如下:接到每个访问线的路由器包含一个计数器,并以常速率计数。当分组到达路由器时,每次检查一下计数器的读数是否超过分组长度,如果是,则无延迟的被发送,并将计数器的数减去已被传送的分组长度;如果分组长度大于计数器的数,则分组被丢弃,这种机制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了快速的服务响应,另一方面也可限制用户使用超出起伏废的相应频宽。
9.5.3 帧中继
(1)是一种只是简单地提供面向连接的、将数据从甲地传递至乙地的、廉价的、中速的公共网。
(2)帧中继只提供最低的服务,即决定每个帧的起始和结束,以及甲侧传输差错。如果接收到一个坏的帧,帧中继只是简单地把它丢弃,由高层协议来处理这个差错,不像x.25,帧中继部提供响应和正常的流控。
9.5.4 宽带ISDN和ATM
(1)使BISDN有可能实现的一种技术称为异步转移模式(ATM)。ATM的基本概念是使用一种称为信元的、小的、固定大小的分组传送所有的信息。
(2)信元长度为53字节,其中5个字接为信元头,48个字节为用户数据。
(3)ATM的速率为155Mbps和622Mbps 21
(4)ATM的特点:
A. 面向连接的技术;
B. 采用固定长度的信元;
C. 每个信元由标识符作为标志;
D. 话音、视频和数据都可由ATM信元的信息域传输,ATM对各类信息都一样处理,实时通信可获得确保的频带;
E. 无连路对联路的纠错控制;无连路对链路的流控;
F. ATM信元的高速交换,根据输入信元的报头信号做路由判断;地址是基于虚拟通道和虚拟通路的概念。
9.5.5 从窄带到宽带ISDN
1.传输模式的概念
(1)传输模式是指通信网络中采用的传输、多路复用及交换技术。
(2)线路交换是在通信双方两个站之间有意条专用的通信通路,用于线路交换的典型技术是频分多路复用(FDM)和同步是分多路复用(STDM)
(3)分组交换是将用户信息封装成分组,其中包含了用于路由和其他网络内部控制的信息,采用存储-转发方式。
2.服务的发展
(1)交互服务的种类:
A. 会话服务
B. 信报服务
C. 检索服务
(2)传播服务的种类:
A. 无用户控制功能的传播服务
B. 具有用户控制能力的传播服务
(3)宽带服务的三个主要特性:
A. 不是所有服务都要求很高的传输速率和带宽,但活动图像传输服务及高速数据通信确实有这种要求。
B. 某些服务由很高的猝发性,用高峰位率与平均位率之比来表示猝发性,对面向连接的数据传送为1Mbps~50Mbps,文本传送为1Mbps~20Mbps,电视会议为1Mbps~5Mbps。
C. 对网络的要求是能支持各种不同速率的服务,能支持猝发性的通信,要考虑信息丢失敏感的应用和延迟敏感的应用
3.网络的进展
采用单一的传送模式并能支持所有服务的方案具有的特点:
(1)全数字式;
(2)简单是线非常高速的交换,只有端对端的差错恢复过程;
(3)灵活。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服务没有严格的限制,可提供高效的、可变速率的服务,能妥善处理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及编码解码器技术的发展 第十章 Internet
☆ 当前信息网络发展的三个趋向:
(1)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的规划和建设;
(2)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Internet)的规模和应用正在飞速地发展;
(3)商业化的网络服务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市场,并正在大力开拓。
10.1 Internet的形成和发展
10.1.1 Internet的定义
(1)Internet是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互联而成的计算机互联网。
(2)窄义上的Internet指上述网中所有采用IP协议的网络互联的集合,其中TCP/IP协议的分组可通过路由选择相互传送,通常把这样的一个网称为IP Internet。
(3)广义上的Internet指IP Internet加上所有能通过路由选择至目的站的网络。
10.1.2 Internet的形成
(1)Internet是由ARPANET发展和演化而成的,ARPANET是全世界第一个分组交换网。
(2)1972年在首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ICCC)上首次公开展示了ARPANET的远程分组交换技术。
10.1.3 Internet的发展
(1)从1983年到1994年是Internet发展的第二阶段,核心是NSFNET的形成和发展。
(2)随着Internet规模的扩大,应用服务的发展,以及全球化需求的增长,提出了Internet商业化,并开始建立Alter和PSInet这些商用IP网络。
10.2 Internet体系结构
10.2.1 Internet体系结构框架
(1)Internet的最底层是物理传输管道;TCP/IP协议是实现互联网络连接性和互操作性的关键;在高层,TCP/IP协议为Internet用户提供了终端访问方式的和客户服务器方式的服务工具。
10.2.2 TCP/IP协议概述
(1)TCP/IP协议与OSI模型的比较
A. 第二层表示TCP/IP的实现基础,Others表示MILNET, IEEE 802.3 CSMA/CD, IEEE802.4 Token Bus以及IEEE802.5 Token Ring等。
B. 第三层网络层中,IP为互联网协议,ICMP为互联网络控制得报文协议,ARP为地址转换协议、RARP为反向地地址协议。
C. 第四层为传输层,TCP为传输控制协议,UDP为用户数据报协议、NVP为网络语音协议
D. 在第五~七层中,SMTP为简单邮件传送协议、NSP为名字服务协议、DNS为域名服务、FTP为文件传输协议、TELNET为虚拟终端或远程终端访问。
10.2.3 TCP/IP协议组
(1)数据链路层不是TCP/IP的一部分,但它是TCP/IP赖以生存的各种通信网络和TCP/IP之间的接口。
(2)网络层含有四个协议:IP、ICMP、ARP、RARP。网络层的功能主要由互联网络协议(IP)来提供,除了提供端到端的分组分发功能外,IP还提供了很多功能,例如用以标识分组和重组功能,使得很大的IP数据报以较小的分组在网络上传输。
(3)第三层最重要的协议是IP,IP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互联网传送数据报,各个IP数据报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4)需要连接独立管理的网络的路由器可以选择它所需的任何协议,这样的协议称为内部网关连接协议IGP。在IP环境中,一个独立管理的系统称为自治系统。
(5)跨越不同的管理域的路由器适用为外部网关连接器设计的协议EGP,EGP是一组简单的、定义完备的正式协议。
(6)TCP/IP在第四层提供了两个主要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A. 传输控制协议(TCP)
TCP可以在众多的网络上工作,它可以提供虚点路服务和面向数据流的传输服务,用户数据可以有序且可靠地传送,当一个分组通过不可靠分组子网时可能发生丢失,破坏、重复、延迟及失序,TCP服务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进程间通信机制,协议可以自动纠正各种差错。
B.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用户数据报协议是对IP协议组的扩充,它增加了一种机制,发送方使用这种机制可以区分一台计算机上的多个接收者。
10.3 Internet名字和地址
(1)Internet上的计算机地址可以写成两种形式
A. IP地址格式
B. 域名格式
(2)Internet上的IP地址分成A、B、C三类
A. A类地址分配给少数规模很大的网络,具体规定如下:32位地址域中第一个八位为网络标识,其中第0位为0,表示A类地址,其余24位均为主机标识;
B. B类地址分配给中等规模的网络,具体规定如下:32位地址域中前两个八位为网络标识,其中前两位为10,表示B类地址,其余16位均为主机标识;
C. C类地址分配给小规模的网络,具体规定如下:32位地址域中前3个八位为网络标识,其中前三位为110,表示C类地址,其余8位均为主机标识;
10.4 连接Internet的方法
(1)将计算机连接到一个局域网,这个局域网的服务器是Internet的一个主机;
(2)利用串行接口协议(SLIP)或点到点协议(PPP),通过电话拨号方式进入一个Internet的主机
(3)通过电话拨号进入一个提供Internet服务的联机服务系统。
10.5 Internet应用和工具
10.5.1 Internet应用和服务
(1)通信
(2)获取信息
(3)共享计算机资源
10.5.2 Internet的基本工具
(1)电子邮件:常用功能有多个接收者,邮夹服务,回信,转发,通讯录,加密。
(2)文件传输协议:常用命令有
A. 设置传输模式:有ASCII和二进制模式
B. 目录操作
C. 连接操作
D. 发送操作
E. 获取操作
(3)远程登陆:TELNET
(4)Archie
A.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图书管理员
B. 使用Archie找文件的方法:其一,一直文件名可以用Archie找到文件所在的主机及目录;其二,模糊查询。
(5)WAIS
(6)Gopher
(7)AME。
DNS主机记录用于静态地建立主机名与IP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DNS别名记录可以使通过另外一台主机名称来访问该主机 DNS的网络ID不能是具体的IP地址。
DNS域只有一个主域名服务器,辅助域名服务器作为备份服务器提供服务。缓存域名服务器提供域名快速解析服务。
DNS服务器支持负载平衡技术,在服务器属性的“高级”选项卡中,勾选“启用循环”,并在正向搜索区域添加每个Web服务器的主机记录。
透明网桥的MAC地址表要记录:源MAC地址,端口号,帧到达时间
一台新的交换机的所有端口默认属于同一VLAN,即VLAN 1.同一VLAN的数据帧必须通过Trunk链路传输。VLAN 1又称为本征VLAN
入侵检测系统的探测器可以通过以下3种方式部署在被检测的网络中: ① 流量镜像方式
② 用集线器改变网络拓扑结构
③ 通过分路器TAP对数据包进行分析和处理
SNMP管理模型由管理结点和代理结点组成。
发送SNMP请求报文并对SNMP报文进行解析的服务是SNMP Service 监听被管主机发来的陷入报文的服务是SNMP Trap Service
SNMP服务默认的团体名是public。该团体名用于SNMPv1简单的用户认证机制,在SNMPv1通信过程中是采用明文传输的。
网络管理结点上同时运行着代理服务程序snmp.exe和陷入服务程序snmptrap.exe。其中,代理服务程序负责接收SNMP请求报文。陷入服务程序负责监听发送给本机的陷入报文。
代理节点运行SNMP代理程序snmp.exe用于接收和发送SNMP数据包。
被管节点上必须安装和配置SNMP代理程序,并通过团体设置允许该网络管理站对其进行SNMP访问。常用SNMP报文有GetRequest、GetNextRequest、GetBulkRequest、Response。
SNMP和CMIP的管理目标和基本组成部分相同,两者采用相同的抽象语法符号。SNMP和CMIP的不同点: ① 信息检索方式不同 ② 信息获得方式不同 ③ 数据传送方式不同 ④ 管理对象表示方法不同
网络版防病毒系统的系统中心是核心。
SSH协议用来取代Telnet、FTP等网络应用,可以避免被sniffer检测。
IP地址和MAC地址绑定可以防止ARP攻击。
网络的扩展性考虑:主干设备要有一定的余量,低端设备以够用为原则。
构造生成树要先选择BridgeID最小的网桥做根网桥。根网桥是整个生成树拓扑结构的核心。
非根网桥都需要从它的端口中选出一个到达根网桥路径最短的端口作为根端口。
网桥存在帧转发速率低和广播风暴两个问题,评价网桥性能的参数主要有:帧过滤速率、真转发速率。
VLAN0、1、4095被系统保留,用户不能使用。
进行交换机VLAN配置时,应从VLAN2开始定义VLAN名称。VLAN 1不能被创建、删除、修改。
默认路由是静态路由的一个特例。默认路由的配置是ip route 0.0.0.0 0.0.0.0 下一跳地址
Telnet协议端口号23 FTP控制连接端口号21 FTP数据连接端口号20 SMTP端口号25 POP3端口号110 SSL端口号4
43入侵检测技术分为异常检测、误用检测2种 异常检测:检测完整性较高,误警率较高 误用检测:检测准确性较高
无线加密协议WEP采用RC4加密技术,用户的加密密钥必须和AP的密钥相同才可以获取资源。(encryption)
无线局域网根据是否有无线接入点AP分为基础设施网络和Ad Hoc特殊网络 当使用多个无线AP时,为防止信号干扰,需要调整AP配置中的Channel值。
无线终端要与AP通信时,AP将检测其ESSID是否与AP内部的ESSID相同,如果不同就拒绝服务。
核心层交换机不应该进行具体数据包的运算ACL过滤,而应该交给汇聚层交换机来做。
VLAN 隔离广播域、冲突域
连接于不同交换机上、属于同一VLAN的数据帧必须通过中继链路Trunk传输。交换机之间通过VTP协议交换信息。
VLAN可以 ①基于端口划分、②基于MAC地址划分、③基于网络层划分、④基于策略划分。
OSPF协议中的区域0是一个OSPF网络中必须具有的区域,称为主干区域。
OSPF配置中,具有最高路由ID的路由器是DR,一旦DR失效,备份指定路由器BDR将成为DR。OSPF让每一个路由器用数据库描述分组和相邻路由器交换本数据库中已有的链路状态摘要信息。
802.11采用CSMA/CA协议或DCF机制解决Near/Far问题
802.11引入RTS/CTS选项间接解决hidden node问题
FTP的匿名用户是anonymous
综合布线中,非屏蔽双绞线距离≤100米(包括跳线、工作区和设备区接线在内的总长度)
多模光纤≤550米
单模光纤≤3km
综合布线首要的特点是它的兼容性。
综合布线系统由 ①工作区子系统 ②配线子系统 ③干线子系统 ④设备间子系统 ⑤管理子系统 ⑥建筑群子系统 组成。
默认情况下,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要经历生成树的4个阶段:阻塞、侦听、学习、转发。
ping是一种基于ICMP协议的Echo请求与Echo应答消息,通过传输一系列的数据包,以测量平均往返次数并计算丢包率,从而判断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链路的连通情况。
宽带城域网保证服务质量QoS的技术有 ①资源预留RSVP ②区分服务DiffServ ③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BGP协议有4组分组 ① 打开分组 一开始发送 ② 保活分组 周期性发送 ③ 更新分组 核心 ④ 通知分组
交换机动态交换模式:① 快速转发6字节 ② 碎片丢弃64字节 ③ 存储转发
就无线网络环境而言,需要把终端或移动PC考虑到设计以及网络费用中。
蓝牙5家厂商:英特尔、爱立信、诺基亚、东芝、IBM 兴趣组:微软、摩托罗拉、3Com、朗讯
应用程序服务器——Internet信息服务——文件传输协议FTP
——SMTP Service 网络服务——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ARP攻击原理,当主机收到一个ARP应答包后,不会去验证自己是否发送过这个ARP请求,而是直接将应答包里的MAC地址与IP对于的关系替换掉原先的ARP缓存表里的相应信息。
当网络感染ARP木马时,主机或网关所对应的MAC地址就会被修改。
FTP的数据链路端口默认是控制链路端口 – 1
FTP协议有 ①PORT方式(主动式)、②PASV方式(被动式)两种工作模式
PORT方式是客户机向服务器的FTP端口发送连接请求,建立控制连接,告诉服务器自己的数据端口,服务器主动连接客户机,建立数据连接。
PASV方式是客户机向服务器的FTP端口发送连接请求,建立控制连接,服务器告知客户机自己的数据端口,被动等待客户机的数据连接。
FTP的文件权限有:读取、写入、追加、删除、执行。FTP的目录权限有:列表、建立、移动。
在规划用户隔离模式FTP站点的目录结构时,FTP站点主目录下的子文件夹名称必须为LocalUser,且在旗下创建的用户文件夹必须与相关的用户账户使用完全相同的名称。
如果想允许匿名用户登录用户隔离模式的FTP站点,则必须在LocalUser文件夹下创建一个名为public的文件夹。
一个LAN通过路由器接入WAN,通常可通过路由器的串口进行点对点的连接。
邮件服务器通过域来提供邮件服务的,域用户信息存储于活动目录中。
网络流量被监听的端口称为“源端口”,连接监听设备的端口称为“镜像端口”
专用地址划分内部网络地址时要遵循的原则:①简捷 ②有效的路由 ③便于系统的扩展和管理。
Windows系统只能按照一套IIS组件,使用虚拟目录和多个Web服务端口可以实现多个网站的发布,但其域名是相同的。
虚拟主机是使用特殊的软硬件技术,把一台主机分成若干台“虚拟”的主机。每一台虚拟主机都具有独立的域名和IP地址或共享IP地址。
基于复杂指令集CISC处理器的服务器优点:通用性好,性价比高,软件丰富 缺点:CPU处理能力和系统IO差,不适宜做并发应用和数据库服务器。
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处理器的服务器优点:CPU处理能力提高50%~75%。
交换机可以分为固定端**换机和模块式交换机(机架式交换机)。
局域网标准主要包括:蓝牙、HiperLAN、IEEE802.1
1网络系统安全必须包括 ①安全防护机制 ②安全检测机制 ③安全恢复机制
网桥连接两个局域网段,起到隔离冲突域,共享广播域的功能。
蓝牙软件结构标准包括核心和应用协议栈两部分。蓝牙协议核心部分主要定义蓝牙的技术细节。蓝牙的应用协议栈则为全球兼容性奠定了基础。
蓝牙协议主要由 核心协议、蓝牙电缆替换协议、电话传送控制协议、Internet应用相关协议4层组成。
一个网站对应服务器的一个目录。建立Web站点时必须为每个站点指定一个主目录,也可以是虚拟子目录。
木马病毒侵入主机的启动组、win.ini、system.ini、注册表。
文件服务器以集中方式管理共享文件。
自治系统内部的主干路由器完成第一层区域的主机之间的分组交换。
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的连接模式有 ①级连模式和 ②堆叠模式。堆叠模式分为菊花链堆叠和矩阵堆叠
堆叠模式的优点:扩充带宽、提高网络性能、不受5-4-3规则约束、缺点是:必须同一品牌、不支持即插即用、不存在拓扑管理、不能分布式布置。
离线备份很好地解决了备份时并发更新带来的数据不一致问题。但恢复时间比较长。
内网地址无须DNS解析。
嵌入式安装插座是用来连接双绞线的,多介质信息插座是用来连接铜缆和光纤的。
要实现无线与有线局域网的互通功能,则必须借助无线接入点AP
访问控制列表用于过滤流入和流出路由器接口的数据包。它是一种基于接口的控制列表。IP访问控制列表由至少一个permit和多个deny语句组成。
IIS6.0可以用虚拟服务器的方法在一台服务器上构建多个网站。同一服务器上的多个网站可以使用主机头名称、非标准TCP端口号、IP地址来进行区分。
客户进程和服务器进程之间的TCP连接3次握手过程如下: ① 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报文段:SYN = 1 ACK = 0 SEQ = n ② 服务器发出应答报文:SYN = 1 ACK = n+ 1 SEQ = m ③ 客户机发送确认报文:ACK = m + 1;
高性能路由器一般采用交换式结构。
几个IP地址的路由汇聚结果就是将这几个IP地址写成二进制形式,然后抽取其中相同的部分,剩下的补0.BPDU数据包有两种类型:①包含配置信息的配置BPDU(35B)②包含拓扑变化信息的通知BPDU(4B)
在配置BPDU包中的BridgeID信息,是选取根网桥或根交换机的主要依据。BridgeID最小的成为根网桥或根交换机。BridgeID由优先级值2B和交换机MAC地址6B组成。其中优先级值的取值范围是0~61440,增量为4096.交换机的默认优先级是32768
第一次配置Cisco Aironet 1100时,可以将PC置于无线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安装无线网卡及其驱动程序,关闭所有安全设置,不配置SSID或SSID配置为tsunami。
DHCP服务器可以主动回收相关的地址租约。
【四级作文:网络舆论】推荐阅读:
四级作文题型01-11
12四级作文范文06-25
四级作文分析利弊10-11
四级作文写作技巧10-14
四级作文:绿色消费11-08
四级作文万能句子11-15
四级作文:社会宏观12-04
四级英语作文常用句型07-08
四级作文模板万能句型07-16
英语四级作文高频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