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学生艺术教育

2024-09-14

浅谈问题学生艺术教育(11篇)

1.浅谈问题学生艺术教育 篇一

如何解决好“问题学生”的问题

民勤六中

李清文

新课改仍在改革的路上,教学理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打破了“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进入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了,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给学生一个彰显自己才能的平台。同时,管理理念也悄悄地改变着,特别是“问题学生”,的管理是每所学校,每位班主任,每位科任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问题学生”不是生来就是“问题学生”。只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自己现有的习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如何扭转“问题学生”,改变学生的现状?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也再不断的思考和摸索,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现在的教学理念。对待“问题学生”,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对待“问题学生”,多数教师都是戴着一副有色眼睛,无形中就把“问题学生”打入死牢,拒之门外。不是“问题学生”也成为了“问题学生”。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心中不存界限,平等对待“问题学生”;改变态度,改变言语,心平气和对待“问

题学生”。同时要做好班主任,科任老师,班干部之间的相互协调,班主任要大胆放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尤其要问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二、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善待问题学生。爱戴每位学生是教师的本职,尤其是厚爱“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找出“问题学生”差的真正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大多数“问题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差,但自尊心很强,心理很敏感,教师稍有不慎就会触及到学生的敏感区域。所以在处理“问题学生”时,必须讲方式方法,避免触及学生最最敏感的神经。只有以心换心,才能博得“问题学生‘的信任,才能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三、捕捉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俗话说得好:一把手伸出来五个指头都有长短,何况人呢。“问题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只是不为我们所发现而已。这就要求我们要随时寻找、观察、捕捉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的东西,那怕是那“一闪而过”的,都要及时的把它捕捉下来,及时的进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四、建立起家校联教的长效机制

家庭、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为此,近几年来,各地中小学都在努力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

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

有位教育家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复杂的,单凭教师,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教育效果。”所以,家校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建立起家校联系,和家长的沟通,我认为在与家长交流时,应该把握三个原则“真诚、及时、灵活”。只有全方位的去了解“问题学生”,才能使昔日的“问题学生”不再有问题。

总之,“问题学生”在各个学校都是客观存在的。若每位老师都能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热情的善待每一位“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真正症结,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以改过去的不良习惯,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问题学生去掉问题二字。

2.浅谈问题学生艺术教育 篇二

关键词:小学,问题学生,教育

教书育人是一门很大的艺术, 教好学生固然容易, 但是遇上“问题大”的孩子还能和和气气地育之、爱之才是真正的好老师。作为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新教师, 尤其是面对着“难缠”的学生, 如何翻好这一页, 能够成为幸福的老师值得我们去深思、探索和不断地去实践的。尚无多少育人经验的我挑起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担子在脚踏实地的摸索中有了几点思考。

2014 年, 对某小学五年级170 多位学生做过一个有关“问题儿童”的调查, 结果显示:该年级“问题儿童”共19 位, 占总人数的10.1%。其中, 53.63%的“问题儿童”家庭教育方式不当;21.05%的儿童父母离异, 家庭缺失温暖;21.05%的儿童则患多动症或各种疾病;5.26%的儿童则家庭极度贫困。可见, 任何一个“问题儿童”的出现都有其复杂而特殊的原因。作为教师, 这则故事引发了我太多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问题学生也是我们教育的重点对象, 特别是享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更是如此, 作为教育者, 要针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 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 因人施教, 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

一、以情动人, 注重激励问题学生

“亲其师, 信其道”, 对待问题学生, 老师要主动去接近他, 亲近他, 定期和不定期地经常找他聊一聊, 谈家庭, 谈学校, 谈学习, 谈生活, 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做到“未雨绸缪”, 不要等问题出了才找来一顿训斥。同时要注意观察, 无论课堂还是课余, 发现优点以至点滴进步, 都要及时加以表扬, 肯定主流, 注重激励。为此我的方法是三个字:查、看、讲。

1.查, 就是查这些孩子的“动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 善于揣度学生的内心世界, 并及时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他们有哪些问题行为, 分好类别, 再对症下药。有的孩子喜欢打架, 你就认真地查一查:为什么打架?教育起来心中有数, 就可达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你若看到孩子打架满腔怒火、不分青红皂地训斥一番, 他们会对你不满, 不喜欢, 甚至有一种逃避与仇恨的心理。

2.看, 是看他们的表现。尤其调皮的孩子, 要重视他们的表现。不管怎样调皮的孩子, 他们都有好的一面, 哪怕是微小的好的表现, 都要重视或给予肯定。这样, 在他们的心目中, 认为你公正, 看得起他们。有的家长见到孩子有不良的行为就狠狠地骂, 讲得一无是处, 或一顿毒打。他们会干脆“破罐子破摔”, 甚至和你“对着干”。

“每一朵花都有他开花时的芬芳”, 所以我尽量观察和搜集这些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用“放大镜”放大它。每每看到孩子的进步就及时在大家的面前夸奖他, 比如, 夸他守信用、讲义气———真是“好汉小A”啊, 夸他有责任心、爱劳动, 夸他讲卫生、穿戴整洁, 夸他爱帮助同学———是个“热心肠”。抓住各种机会夸奖他, 后来孩子们发现自己身上优点长处越来越多, 建立了更多的自信心和优越感。

3.讲, 就是讲故事。不管怎样调皮的孩子, 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喜欢听故事。无论你是老师或家长, 都要会讲故事, 并且要有丰富的故事。比如, 有些孩子厌学, 你就讲古今中外名人勤学成才的故事;有些孩子喜欢打闹, 你就讲打闹带来危害这方面的故事;有些孩子闹不团结, 你就讲团结友爱的故事, 使孩子们在听故事中受到教育。用故事育人, 旁敲侧击, 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要通俗易懂, 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二、发动帮扶, 互助扬长避短

问题学生也有思想, 有自我表现的欲望, 在某些方面也有特点和优势, 必须改变对问题学生的联合打击、使其在班级中孤立的错误做法, 教师要发动学生, 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 促使问题学生时时感受到同学的关心, 集体的温暖, 能够扬长避短, 把自己融入整个班集体中, 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 特别是在班集体活动中, 不要使他们感觉被遗忘, 一旦他们自成一体, 势必会使问题成几何级数递增。因此, 在活动中要特别注意给他们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

三、持之以恒, 等待花开的声音

问题学生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 所以不要奢望一次谈话, 一顿训斥就能使之转化。作为教师, 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 不能操之过急, 这也许是一个螺旋式回环往复的教育过程, 不要急功近利, 要遵循教育规律, 循序渐进, 还要特别注意与同班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经常互通情况, 达成一致, 形成教育转化的合力。千万不能半途而废, 一次受不了的斥责, 也许就要从头开始“铺垫”了。

小B的家长总说自己受不了他了, 说小B不管在家里还是学校老是接二连三出点什么小乱子。我们老师总是抚慰家长要耐心等一下, 再等一下。期待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 一点点就是一个大的跨越啊。

四、家校联合, 形成情感合力

问题学生的改变确实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有时单靠学校与老师并不能完全奏效。因而需要与家长沟通, 比如, 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需要家长与学校达成共识, 共同培养。有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就需要建议家长让孩子得到正规的心理治疗, 并需要家长与老师的更多爱心呵护, 共同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

穷尽我的智慧也只是想让班级的孩子能进步。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明确肩负的神圣职责, 无论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如何, 我们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充分地尊重他们, 真诚地关心他们,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永不言弃, “以心动其性, 以言动其行”。一切问题, 必将迎刃而解。今后, 我想只要以平和的心态, 拥有爱心满怀的热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信心, 定会带领着孩子飞翔于蓝天白云下。

参考文献

3.问题学生教育策略浅谈 篇三

一、爱心

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真正运用到教育学生时,这句话会显得微不足道,十分苍白。在家庭中,一般称严父慈母,在学校,教师得扮演三个角色:严父、慈母,然后才是教师。特别是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乡村老师,他们面对的都是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走出家门,面对这个世界非常陌生,他们懵懂无知。要想把这一群孩子带进教室,让他们安静地坐着很难。他们很多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什么规矩都不懂,我们的爱心将会无限扩大,得一点一点地教他们,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个动作或同一句话,甚至上厕所都要教上好一阵子。当你教的学生当中有人叫你妈妈时,也许你就成功了。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个特别的学生,他总是用左手写字,而且把字也写反了,我不知道教了他多少遍,由于教授的时间久了,自己烦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他害怕人家说他写字,他就不敢在人前写字,逐渐的他不写字了,他对写字变得反感,开始不完成作业了。怎么办呢?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不当众批评他,可班干部总是告诉我:××又没完成作业。让我非常头疼,怎样才能让他纠正错误的写字习惯,学会写字,爱上写字?想了好久,我决定先当好慈母这个角色:每天放学后,悄悄地把他留下来,跟我在办公室一笔一画地写,把当天的作业指导他做好,不厌其烦,改变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刚开始,他有些不情愿,在家长的帮助、督促下,他勉强接受。在写的过程中,他有打退堂鼓的表现,我又扮演着严父的角色。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直坚持了好几个月,我也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他的自信有了,敢大胆写字了,虽然刚开始有些歪歪扭扭,但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改变了错误的写字习惯,现在已经没人知道他的这段过往了。

二、耐心

当我们面对那无数双渴求知识的眼神时,会觉得肩上的担子有些沉重,因为地方相对偏僻,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看似很简单的问题都要有足够的耐心。我班有一个学生,模样挺俊,也很聪明,可就是不爱完成家庭作业,不管你花多大的功夫,今天交了,明天可能又不交。他的这种行为对整个班级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我想了好多办法,收效甚微。一天,他又没完成作业,找家长说没空,我都无计可施了。无奈之下还是让他叫家长,家长终于来了。我把他在学校的表现告诉了家长,家长听了之后对我说:“老师,我不是他妈妈,他告诉我们说有同学出问题了,希望他妈妈来帮一下忙,他妈妈有些忙,就叫我来了。既然是他的事,我马上回家告诉他妈妈,让她自己来。”搞了半天,原来来的还不是他的家长,而是他们的邻居,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可我还是表现出无限的耐心,希望这个邻居能把实情告诉他的家长,让家长与老师进行交流,共同帮助这个孩子改掉坏毛病。孩子可能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也只好频频点头。从此之后,这种现象得到很大的改观,虽然作业完成的质量不太好,但每天都能把作业交上来,这也算是一个进步吧,看来耐心还是能有所收获的。

三、恒心

想当好一个教师,仅有爱心和耐心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恒心,学生的行为是会反复的,他们年纪小,自律能力差,实在是管不住自己,其实他们何尝不想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可呢?老师不能因为细小变化就忽略了对他们的跟踪教育,一定要随时随地地督促,时常敲着警钟,别让自己的成果流产,一定要不断地巩固,让他们养成习惯,一旦把某种养成变成了习惯,他就不会再反复了,这样养成的习惯或许对他今后的发展,以至于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都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学生到学校是接受教育的,他们身上的种种问题都需要我们老师用爱心、耐心和恒心来帮助他们,他们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爱,让大家携起友爱之手,尽量伸向他们,用我们微薄的力量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他们和大家一样都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生力军,总有一天他们会在祖国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辛英秀.小学“问题学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5.

4.浅谈问题学生艺术教育 篇四

葛兰中学 杨健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焦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和素质教育决定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对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想要关注而又行动力度不够,本文主要对我市农村中学生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总括,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在急剧变化的当今世界,重庆发展面临两大教育主题:即生存与发展。而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人的优良素质。人的素质结构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其中心理素质不可忽视,没有健康的心理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生正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表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差于城市学生,边远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例最高为19%。而对于我校中学生而言调查显示:学习问题位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首位;中学各年级学生普遍存在情绪问题,但三年级学生发生率最高;人际关系问题在二年级学生表现最为明显;适应性问题则主要发生于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等等。面对农村中学生存在的以上诸多心理问题,在农村中学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显得迫在眉睫。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深度不够以及理论基础不足,我市出于西部大开发地区发展程度不够,尤其对于经济还不发达的农村,正确认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更显重要。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有包括了什么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是这样定义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作为生存在日趋复杂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下的农村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作为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所以因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了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重大的升学考试成绩往往关系到中学生的前途和事业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不少学生和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和家长都视升学考试的成败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他们的这种不良认知给中学生带了更大更多的压力冲击,也因此我们的学生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但是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个人面对压力大小不同,个人承受压力能力不同,造成的心理问题则各有不同。其问题有:

1、学习动力的不足

学生压力过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食欲不振、失眠、过于敏感、忆力下降维困难、再认困难、思维混乱等等。进而学生怀疑个人能力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压力的加剧造成恶性循环。自信心下降严重产生自卑心理,害怕考试学习也变得毫无乐趣可言,失去学习动力。

2、厌学情绪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亦出现厌学情绪。农村中学多为普通中学,学生学习多为考大学而努力奋斗,而普通中学的升学率一般不高,则意味着考上大学的人很少,考不上的学生多觉得无望升学,不受重视;成绩好的学生也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和对未来的渺茫无措,从而产生抵触学习的情绪。

3、考试焦虑。

中学考试多。许多普通中学为追求升学率而习惯采取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搞

题海战术等。学生在面临考试时压力过大,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尤其是中学的最重要的会考和高考都是一锤定音的,所以在面对这些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农村中学里教育师资力量还很薄弱,且对于新近教育理论 学习还不够,教师对于

学生的不能理解,双向沟通困难,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于尖子生的个别重视培养造成学生抵触情绪,学生个人产生自卑、嫉妒和不良竞争情绪问题。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和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

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和信任,而农村中学生中独生子女也占大多数,在家‘我’最大,特别是隔代培养中的溺爱的观念,他们在农村这个较封闭的环境下成长,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较少。因而产生多疑、腼腆、自卑和“自我中心”等等影响个体进行同龄人之间交往的障碍,造成同学间关系的淡漠和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学生明显表现出孤独感,想要与同学交往但又无所适从。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农村中学生家长因个人知识不足,一生劳苦,多数人一心希望子女通过上学跳出“农

门”出人头地,重智轻德的教育。使孩子连起码的社交和沟通都得不到满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厌学情绪,形成偏执人格。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疏远,家中隔代教育出的孩子娇生惯养无家庭责任感。还有父母的认知偏差,专制型教育致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中学生一般为12、13岁——

18、19岁。在这一年龄阶段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生长发

育高峰,而他们的心理发育程度又明显滞后,所以在这一年龄阶段学生产生诸多敏感性问题。

1、青春期锁闭心理。

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的内心活动并存,在于同一体,中

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逐渐产生的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他们需要别人,尤其是成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们有了许多的秘密,内心中的矛盾不愿意或者羞于说出来,形成青春期心理的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闭锁心理。

2、早恋。

中学时代,尤其是高中,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

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于幼稚的矛盾。他们一方面因为自身发育迅速而对与自身的变化感到困扰,一方面对性的生长发育迅速感到好奇,并经常关注,形成男女之间渴望异性,又自责和羞涩的精神压力,希望得到异性的理解与关注,双方的吸引从而产生早恋。

(四)、挫折适应问题

人的航程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的、人际关系的、兴趣、愿望及自尊方面的问题。适应挫折不良的学生,对于将发生的事情有一种恐惧不安的情绪体验,表现为紧张、过于敏感、精力不集中、心情郁闷,这种焦虑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针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家庭教育

1、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自身修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不仅要教育孩子学

会知识,更要注意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良好道德行为和文明礼貌的习惯,只有帮助家长从思想意识上确立正确的全面的人才观,才能彻底改变那种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思想。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些农村家长文化有限开口脏话连篇、好吃懒做、酗酒、赌博,给孩子灌输金钱至上,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想,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可见要想真正把孩子塑造成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家长必须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应该“美其言、慎其行”给孩子一片澄净的天空。

2、建立平等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家庭氛围

一些中学生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理解,这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进入青春期后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他们特别希望父母、师长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但是有的家长却老是摆出一副长者的面孔,与孩子之间隔阂很深,他们不能认真地、客观地了解孩子的思想感情。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作为父母,应主动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在相互尊重、理解和真诚的基础上,进行思想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向,在民主、宽松、温暖的家庭气氛下的孩子活泼、外向、受朋友尊重、也懂得尊重别人、好奇心强、富于创造性,并乐于和家长沟通。

3、关爱适度,注意孩子的养成教育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关心、爱护,家长要给于基本保障,同时要加以正确引导,关爱要适度,要处理好‘抓’与‘放’的关系,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着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形成健全的个性,具备教强的适应能力,为其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过度关爱往往使孩子形成事事依赖、优柔寡断的性格,今后难立足与社会。

(二)、学校教育

1、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在各种素质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思想道德有思想品德课、文化科

学有各课教学课、劳动技术有劳技课、身体锻炼有体育课,唯独心理素质没有或极少心

理健康课,这是不合理的。因此,很有必要在农村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程的开设,可以解决一下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使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因为仅仅依靠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了而不好意思去找心理咨询老师。另一方面,目前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有待建设,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好解决这一困难。但是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活动教学内容,生动的课堂让学生更能喜欢这一课程,尤不能为学而学,仅仅是学习心理原理和规律并进行考试。

2、通过班级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对全体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方便的,主要是因为班主任摇臂其他任课老师更熟悉自己的学生,这样就有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直接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接触,这样就便于及时探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为学声指点迷津,指引前进方向。因此,在我市农村中学校,要注意将班级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学知识普及,以形成坚实的心理教育工作基础和运行机制。

3、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各种训练来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学校开展一些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让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感受和同伴的交往、协作所带来的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互助精神,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此外,在市农村学校里还可以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开设心理健康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跳动全体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通过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农村中学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即使有也是为数不多,要靠他门个别来进行全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一个极大难度的问题,但是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还是可行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是目前农村中学校可以采取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有力措施。在我市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发挥个别疏导的作用,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创设条件,因地制宜,积极争取。

5、通过进行青春期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心理教育主要是性心理教育,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标。在学校方面应做到一方面学校应利用生物课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打破性的蒙胧感和神秘感,与生物课同步进行青春期教育宣传讲座,有助于青少年对异性的了解和彼此间的友情关照,也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一方面,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性知识教育观念。教师在教授与性有关的生理卫生知识时,应应在一个轻松、率直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有关性和性安全的话题,教师不能回避、训斥,而应给于科学的回答。对学生传授一些必要性安全知识,告诉他们什么是性安全知识,什么是

性病,自我保护等知识。

6、通过营造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人的情绪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因素。因为教师在学校心理环境中起主导作用。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外,也要 充分发挥其他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校园景点的设计,环境的布置等等。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要注意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社会教育

目前在我市的农村,由于改革开放,一方面要在农村社区以开放的姿态引进现代文化,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又要在加强本土优秀文化的建设基础上,用现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从而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社区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积极优化农村社会环境,净化农村社会空气,努力建设文明村组,有关部门必须依法打击农村社会中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有关单位做好学校流失学生的就业工作,取缔不规范的“厅室”和“网吧”‘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学教育网,大力拓展农村中学生的眼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为我市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向发展提供社会规范的正确引导和影响。

(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在农村,尽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甚微,但切不可忽视。要积极创造条件,挖掘潜力使学生家长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学校要通过学生家长建立挡案,家庭联系网,密切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不定期的家长会,请家长对家教中出现的问题共同交流,组织研讨科学教学教子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请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家庭心理教育指导,系统传授家教知识;班主任和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更多的了解学生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充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家长、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社区教育方面,学校也要寻找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明智,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2]李鹞飞,农村中学生的家庭教育[J]。科协论坛2007.3

[3]马瑛,杨先勇。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6

[4]王小凤。农村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研究与对策[J]。科学教育研究2006.9

[5]甘雨虹。试析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教育革新2007.1

[6]王文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宁夏教育科研 2007.2

5.浅谈教育经济的问题 篇五

作者姓名

(署名单位

单位所在省市

单位邮编)

摘要:经济是组织教育的先在物质基础;教育发展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经济问题就涉及到了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和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经济也是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教育需要一定经济支持,才能开展教育活动。本文主要是理清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如何搞好教育经济问题,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经济;教育;发展

基金课题名称+编号(用红色字体标注,如无,不需要填写)

经济与教育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经济是组织教育的先在物质基础,而教育是经济实现其发展的内在前提,他们具有一定的关系,也是必要的,这也是经济教育的问范畴。为此,我们要研究经济与教育到底是何关系,这就要搞起他们的相互作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传统的观念中认为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起反作用,这样就没有理清,教育与经济的真实关系,对教育是一种轻视。教育与经济的真实关系可以表述为经济是组织教育的先在物质基础;教育发展决定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教育问题,只是教育问题中一个因素,对教育的发展没有决定性的作用。【1】

1、经济是组织教育的先在物质基础

组织教育包含了教育的规模,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结构,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的物质手段和课程材料等。为此,对于办教育而言就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而就社会而且,就需要为教育的提供财力和物力,那么经济就决定了教育规模。教育的规模也会随着经济物质条件,也就是教育投资的变化而变化。教育规模的扩大的实现,这些都是由于世界经济状况的发展导致教育投资的结果。也就是说经济的状况的发展觉得了现实教育规模。

教育目的制定所参考的因素很多,这里包含了经济、文化、制定等方面。而随社会的发展成了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这里就是以经济发展最为重要。为此,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将来的,这对于现代有一定的延迟性。因此,制定教育目的考虑经济问题,最主要还是看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不是仅仅看现状,比如,今后的经济要考虑公民具有知识结构,主要还是人的发能力和经济观念等。

经济是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之一,但并不能由此笼统的得出经济决定教育

目的的结论。这不仅是因为经济

只是制定教育

目的一个参照因素,更重要的是所预测到的经济未来状况能否在将来变为现实,这不仅取决于经济条件本身,更取决于与经济预测相应的教育。以后教育所培养

出的人的经济素质状况,决定了将来的经济状况,而此种经济状况可能或多或少与当初对经济未来的预测有出入。因此,经济因素只是制定教育

目的的一个参考依据,它不是教育

目的实现与否的决定性

因素。相反,教育

目的的经济

内涵的实现与否反而决定

了经济的未来状况,而教育

目的实现

与否取决于教育本身的运行规律。

为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组织教育的时候,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比较明显,目前经济能够为教育提供物力、财力,这也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物质手段

。而这些都是起教育的物质接触,是教育的物质形态,但是并不能决定教育的一切,特别是本身规律的。而相反教育的发展和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在内在上决定经济的发展。【2】

2、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教育发展的情况决定着经济未来发展的状况。我们从教育的情况可以预测到经济发展前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来看,教育要放在优先发展,进而实现其地位。教育发展的情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对人的素质和人才的数量、结构等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人的素质,一方面受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另外受到了组织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影响。为此,人的素质主要受教育所决定的。经济的发展也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是加强经济的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为此可以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让生产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第二,就是要提供经济产品的质量,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同事,从而提升社会经济的效益,这样经济就有了内涵、式的发展。而这方面的发展主要还是要依靠强科技投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等,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并在提高劳动者素

质,并在组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采取现代的进行实现。

从一定的时空范围进行认识,我们发现经济资源具有一定的限制,也就是量是固定的,但是对于追加经济的发展也是有限的。为此,只依靠扩大规模生产就是会受到限制。而外延式的发展,就会造成经济资源浪费等,让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空间会变小,而深度就不能挖掘。其中我,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到对经济的内涵式发展进行,让经济要说的质量提升。这其中就包含了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等,这样经济发展才有前景,其中劳动生产力就包含了人的教育,为此教育的发展就关系到了经济外来的发展。但是对于经济的发展最好是做的外延式和内涵式发展的同伴,才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

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力和财力等。

从经济发展的形式上,我们了解到了经济的内涵发展需要教育的为前提。对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要提升,这里面主要是依靠科技投入,对先进工艺和技术进行使用,并采取先进的组织和管理方法,而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利用,则要求经济活动参与者具有相应的科技艺术和素养素养,活动主体掌握这些,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人要具有科学艺术、素养和科学技术等,就要教育的作用。利用教育促进经济具有内涵式的发展【3】。再由些经济活动主体创新内涵式的发展,让经济发展具有持久性。

总之,所以说教育所造就了人才,会决定这经济的内涵式发展,我们从人才培养的现状就可以预知经济发展的前景。而内涵式的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最主要途径和方式。为此我们要重视起来,特别是要在提升教育质量的上下功夫。为此,发展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教育重视起来。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改变经济现状的前提。教育的经济问题,是教育本身所决定的,教育决定教育内在发展,而经济不能决定教育的整体发展。而教育经济问题是一个值得考虑和探究的问题,经济支持教育只是教育发展的其中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6.浅谈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六

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都是怀着望子成材的心态,但由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念和盲目行为,因此使他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感到困难重重,从而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甚至阻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在此提出一些解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建议与对策,希望能给家庭教育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问题;对策

一、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随着早期教育的开发和重视,许多家长都是怀着一颗望子成才的心态对孩子进行教育。由于家庭教育是在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中,通过双方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进行的,孩子对父母有特殊的信赖,他们往往把父母看成自己学习上的蒙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感情上的挚友。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态度、观念、期望和教育方法上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今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不少观念和行为盲点和误区,致使他们在进行教育时候感到困难重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甚至阻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当今的家庭教育被家长简化为只是知识的教育,家庭成了推动学校应试教育的社会因素。是的,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但我们也看到许多家长在家教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并出现了教育行为不当的现象。

(一)家长教育期望过高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般一家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全家都视其为珍宝,寄几代人的希望于一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就显得特别突出。不少家长把幼儿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从幼儿一出生就开始为其设计好了将来,希望幼儿能按照自己所设计好的发展道路成长,很少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年龄特点、兴趣等实际情况。一些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知识,在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如盲目投资、盲目施教、盲目要求、盲目攀比、盲目放弃等。这种家庭教育的盲目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不仅使家长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更极大地挫伤了幼儿的兴趣。如果非要硬性地规定幼儿必须学到什么知识,完成什么指标,然而这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就像无形中给幼儿头上套上了紧箍咒,给幼儿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有些幼儿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二)家庭教育内容萎缩

目前,许多家长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他们把幼儿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把识字、背诗、计算、学外语当作幼儿教育的主要课程,错误地认为只要幼儿有了知识就拥有了未来的一切,而疏忽了对幼儿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未来事业是否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过度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会影响幼儿良好的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会阻碍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甚至会导致幼儿人格的缺失,从而给幼儿的一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不正确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家长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很容易走极端。一是过分溺爱。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什么都替他们做好。二是过度严厉。不少家长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材”。在这种情况下,性格倔强的幼儿会表现出较强的抵抗意识,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变得性格暴躁,行为粗野;性格懦弱的幼儿,则会产生恐惧心理,表现出欺骗撒谎的手段来对付父母的惩罚与训斥,变得少年虚伪,失去童贞。

(四)亲子关系淡漠,游戏的时间和机会极少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父母忙于上班、工作、学习进修,他们无暇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照看。有些家长只顾坐在麻将台前,不分日夜地“酣战”,丢下孩子不管。幼儿长时间缺乏亲子接触和父母的关怀,也缺乏与父母进行沟通。家长即使有时间陪同孩子玩,但不知道怎样开展亲子游戏,更不会有效地利用家中的日常用品和孩子一起玩,孩子玩得枯燥而又索然无味。

(五)家庭气氛紧张,单亲家庭的增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离婚率的逐年上升,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也在孩子逐年增多。离异家庭中的家长,有的视子女为累赘,经常训斥、打骂孩子。有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有求必应,满足孩子不合理得要求,以弥补离婚对孩子的伤害,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里的孩子,极易造成各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另外很多家庭夫妻关系不和,或是婆媳相处产生矛盾,经常出现争吵或冷战,使得家庭气氛紧张,孩子长期处于恐惧、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孩子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和照顾,直接影响孩子身心和谐发展。以上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它给幼儿发展产生了消极和负面的影响,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究竟如何引导、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呢?

二、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针对目前家庭教育情况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家长,特别是母亲的思想要端正、责任心强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于1993年参加第三届《北京——东京城市问题》学术讨论会时发言:“德育必须从学龄前由家庭抓起。”我调查的孩子中就有这样的家长,在孩子尚吃奶时,她就在日记中记下自己的誓言:“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宠惯了,会害他。做母亲的要有养子、教子的责任心。否则,就不要生他。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育孩子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尊敬长辈、友爱同辈的好孩子。”而且常反思自己的养育方式方法,多次提醒自己:“如果我不按当代青年完美的标准去塑造儿子,那我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品德上”。“要学知识,要先学做人”。由于充分认识到“德是成才之本”,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也能看成“是给我机遇、向 我挑战”,从而对教好孩子有信心:“孩子怕不教,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家庭教育思想端正、培养目标明确,自信心和责任感强,保证了在家教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始终重在抓孩子的“做人”上。

(二)不断充实、提高自身全面素质

作为家长要明白:“自身素质不好,就根本没有资格教养孩子”。作为家长工作勤奋、为人诚恳、是非分明,而且还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这无疑给了孩子良好的示范。我们不提倡家长在孩子面前谈及:你看爸爸、妈妈没有什么能耐,现在如此,将来也就这样了,就希望你能有本事,将来为爸妈争气。这样的无疑给孩子捎去一个信息,就是他的爸爸妈妈是没出息的,是软弱的,是没有能力战胜困难的。父母都如此,作为他们的孩子又有什么不可以,失败者不是孩子的首创,根源在于父母。

(三)注意保持家庭内外信息的交流沟通,增强合力作用

传统的家庭教育,大多在家庭范围内封闭式进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孩子一旦犯了错误、特别是较严重的错误时,家长往往抱定“家丑不可外扬”,不向教师、亲友或邻居透风,因而失去更多的督促力。即使在家庭内部,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大多是“直流”而非“交流”,即总是由家长来教育孩子,不太允许孩子发言,对家长的说法和做法提出意见。我希望家长朋友们多观察孩子的一些细微处,而后会感到:“今天的„小皇帝‟们智商高,精神和心理的水准远胜于父母当年,传统的德育,似乎难以收效于犟牛般的孩子。”而是应该努力开拓与保持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对外,要注意从小带孩子去亲友家及公园、小山等公共场所。入托、入园、入学后,更是密切地与孩子的老师们保持联系,明确要求老师“狠心地教”,自己主动配合老师,也要求老师配合家长的教育。

对内,提倡夫妻间、父子间、母子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教育,在祖孙三代的家庭中,更要提倡这种交流,这种教育上的一致性。才能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动态随时掌握,才有可能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及时教育。

(四)讲究教育艺术。

家庭教育中的德育要有成效,教育艺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以下几个个问题。

1.根据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抓住关键日进行教育

孩子不同的生活阶段的第一天(次),都应该大做文章,因为这时孩子将面临的是全新的刺激,容易产生深刻的体验。比如: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上小学的第一天、第一次参加统考、第一次拿到100分、第一次挂上红领巾时,家里都非常看重,煞有介事地对待,让孩子产生一种“更上一层楼”的心理需求。

2.说教与适度体罚相结合体罚,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教育手段。但对成长的孩子,除了说教,适度体罚看来也是必要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对于孩子的很多行为,做父母的总是要弄清楚缘由。重在明理,把事情缘由讲清,而不只是简单的发号施令。使他慢慢学会做一个讨人喜爱的懂道理的孩子。但若劝阻无效时,也会采取特别措施,如任其哭闹,谁也不准理他,让他明确意识到:哭是没有用的,或打,并且不是隔靴搔痒式的打,而是打得让小家伙有所怕、有所忌。当然,体罚之后,母爱依旧。带孩子有一些进步,就要因势利导,给他一些小小的奖励,如:陪孩子下棋、讲故事、允许他看些爱看的电视片等,且在某些生活习惯的要求方面,应容忍孩子,不强求立刻循规蹈矩。这样的说理和适度体罚相结合,辅以兴趣活动转移法,让孩子在受罚后情绪上能迅速愉快起来。

3.重视孩子的精神境界,指导注重实效

一般的家长,往往以为“小孩子懂什么”,而无视他们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面对孩子,总是一副“ 老子说了算”的姿态。例如:幼儿期的孩子,常常要问父母同样的问题:你们喜欢不喜欢我?所有这些,作为父母多应该警告自己:这么一棵幼小而嫩稚的心灵,以熔铸了如此丰富的成人感情,倘若始终以孩子相待,很可能会伤及他的情绪而不利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指导孩子怎么做人时,要强调实效,毫不吝惜表扬鼓励。不仅孩子迈出的小步成功要表扬,就是孩子能够改正错误也要给予高帽,甚至对孩子犯错以后“下次不再”的廉价 保证,也表示相信,并以自己对孩子信守诺言的身教潜移默化孩子,努力说到做到。

4.言行结合,注意分寸

在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过程中,根据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过程,既让孩子了解道理,提高道德认识,也要督促孩子道德实践,十分重要,但很多问题上有个度的问题需要把握。有这么一个家庭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他们是双职工,只一个孩子,经济比较宽裕,但从不让孩子过高的物质要求得到满足,吃得一般、穿得一般,告诉孩子节俭是美德。但不久,她发现孩子把钱看得很重,贪得些小便宜很高兴,要付出时斤斤计较,就常当他面,整理出大包大包的衣物,赠给贫困的孩子;平时邀请小客人上门,热情招待;在其五年级时,还专门带他去穷山村走访,让他把资助学费交给那里的“ 弟弟”,还要求他们间定期通信。通过这些行为,让孩子明白:节俭不等于小气。对自己的生活应力求节俭,但帮助别人,则应热情大方,这才是男子汉气慨。

(五)利用幼儿园和家长学校,指导教育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由于家长教育水平和素质修养参差不齐,职业、思想状况及对子女的期望各不相同。教师可采取集体指导、分类指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使家长通过幼儿园的家园联系栏、家长会、家长通讯和家长学校的指导、教育,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规律及其要求,及时清楚幼教的最新动态和教改的方向,转变教育观念。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家长不能把孩子作为自己的附属品,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需要。过于专制、过分限制,只会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和感到压抑。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学会用赏识方法教育孩子。还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有关孩子的事,应当和他商量后再作出决定。多用蹲下来说话的形式和孩子沟通,让他感到自己与父母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增强孩子与人

交往的自信心,同时使得孩子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

(六)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

较多的亲子交流不但能加深亲子之间的情感,有利于孩子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维护孩子健康情感的关键因素,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因此,家长不管工作有多繁重,都应该尽量抽空陪同孩子一起玩,倾听孩子的真正需要,及时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使孩子获得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感受来自于父母的关爱,从而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在此同时,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创设各种亲子游戏的材料和环境,充分利用家庭中的各种资源,开展各类游戏,并积极参与到游戏之中,成为他们游戏的伴侣,寓教于游戏。讲故事、外出参观、郊游和亲子锻炼等都是亲子沟通的有效途径,家长可以从这些活动中观察孩子的情绪、语言行为和动作发展等方面的反映,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指导孩子,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面临的问题、困难。

(七)家长要理智地对孩子施爱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父母的爱,使孩子感到温暖和幸福,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但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怎样去爱自己的孩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要求家长们对爱的程度作这样的理解:“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是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超过一定份量就成了溺爱,这就要求家长的爱是是理智的,是爱和严相辅相成的,正如故人所说的“爱之深,责之切”。对于孩子不合理或一时不能办到的,家长要耐心说服,不要被孩子的眼泪、撒娇和任性所动摇,孩子有缺点错误要及时教育,不迁就、纵容更不护短。家长不仅在生活上、学习上要关心孩子,更重要的是要爱护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他们更多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从小懂得平等友爱。这种爱是充满亲情的、理智的,而不是偏爱、溺爱、盲目地爱。父母“寓爱于严”“严中注爱”,表面看似乎无情,但从孩子个体发展的意义来看,却是一种真正的爱。

总之,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因家庭教育的早期性、连续性和亲情优势,必然成为儿童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阵地,绝对不能忽视。同时,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需要家长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坚持理性、坚持说教与行为操作相结合,坚持说教与适度惩罚相结合、坚持说教与陶冶情感相结合,坚持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高效。它的成败,与家长自身素质水平密切相关,也与家长能否注意家内信息交流、动员尽可能多的力量参与其中有关。

儿童良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可能出现多次反复的过程,家长应该对之有客观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隔代亲现象难于避免,让孩子较少受到祖辈的无原则庇护和不良影响,是做父母的应理性处理的。所以,作为一名家长不但要学习、掌握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还应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关爱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只有社会、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合作,让科学的育儿方法进入到千家万户,也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度过金色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浙江幼儿教育研究文集》[M],浙江省教育学会学前教育分会编,新时代出版社,1999

7.浅谈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问题 篇七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经常面临的法律问题

近年, 为使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我国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出台并规范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规定, 以帮助学生更充分地实现就业。但是由于部分学生对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不够, 即使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也不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 避免伤害。

1. 过于淡薄的合同意识

就业协议的实质就是一种合同, 是劳动合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是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建立用工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 其协议内容双方必须严格遵守。然而, 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 用人单位违约现象并不鲜见。比如, 用人单位不执行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不为就业人员缴纳“三金”, 甚至单方面撕毁就业协议等。在部分大学毕业生看来, 违反就业协议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 并不用承担法律方面的责任。这就使得部分大学毕业生在面对用人单位不遵守就业协议时, 不是忍气吞声, 就是不知所措, 不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 求职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歧视问题

当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过程中时常会遇到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身高歧视等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部分用人单位, 招聘过程中重男轻女,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行为侵害了女大学生的工作权利。二是部分用人单位存在学校歧视或地域歧视现象, 人为地抬高了就业门槛。如对特定地区或指定院校限招甚至不招, 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限定区域内大学生就业权利的一种侵害。面对以上情况, 很多学生只是感到不公平, 没有意识到就业权利被侵害了, 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3. 部分单位利用“试用期”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在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 就业市场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现象, 很多毕业生对劳动试用期相关规定不是很清楚, 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往往不知怎么办。最为常见的就是有的用人单位恶意利用劳动试用期制度, 变相招募廉价劳动力, 在试用期即将结束时, 以各种借口使劳动者不能通过试用考察, 以此为由解聘劳动者。此外, 部分用人单位为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无故延长试用的期限, 使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4. 法制观念需要加强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 也有部分学生为获得理想职位不惜制造假学历、假荣誉, 通过“美化”自我期望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另外, 还有的学生不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草率签约、随意违约。发生这些情况, 说明了部分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

二、高校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在就业指导中, 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培养, 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也越来越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因此, 笔者认为应主要强化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 教育学生具备劳动基准保障意识

在劳动关系当中, 劳动者相对于用工单位属于是弱势一方, 这使得法律倾向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制定了相应的劳动基准强制规范, 包括了最低工资、劳动安全、工作时间、社会保险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最低劳动标准, 用人单位应当严格遵守;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 可以高于但不能低于基准法所规定的标准。高校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协商或签订就业协业、劳动合同时, 要充分认知和运用劳动基准制度。

2. 教育学生坚决反对就业歧视

在我国劳动就业的实践当中, 较为普遍地存在种种歧视问题, 严重地损害了求职者的就业权利。高校应当教育学生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在遭遇民族、性别、户口或宗教信仰等歧视时, 除了特殊行业、工种, 要勇于维权, 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 教育学生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当学生的就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应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争取自身合法权益。当劳动者的就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或与用工单位产生纠纷, 双方协商无果时, 则可依据纠纷的性质, 选择适宜的维权方式。就业维权的主要方式有:向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举报, 申请相关部门进行调解, 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 教育学生树立遵守合同意识

无论是就业协议, 还是劳动合同, 均是学生与用人单位以平等、自愿为原则通过协商而签订的。学生对此需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应当严格遵守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合同一经双方签字盖章, 即产生法律效力, 双方都应严格按照劳动合同约定, 各自履行相应的义务。

三、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措施

高校应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 使学生深入了解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增强法律意识, 在毕业后的就业求职过程中, 能够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

1. 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应做到与时俱进

当前, 高校法制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多数高校仅仅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将“法制教育”隶属于“道德教育”。这是无法适应目前学生就业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的。因为高校毕业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在对劳动相关法律、法规掌握程度上不对等, 使毕业生在和用人单位商定劳动合同的具体内容时, 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因此, 高校应当把法制教育, 尤其是与学生求职就业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期间, 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法律知识。

2. 就业法制教育应选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高校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专业特色, 选取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内容, 运用适当的教学形式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 即打破传统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式教学法, 将教育教学变成师生相互交流、充分参与的平等对话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应贯彻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原则, 通过具体案例来说法、解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法制教育活动中来。除利用课堂传授法律理论外, 还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就业法制教育质量。

3. 加强就业维权平台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校学生就业环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而且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因此在学生就业过程中, 面临一些与求职就业相关的法律问题时, 大多数学生是难以正确运用法律知识的。所以, 在对学生就业加以指导和帮助的同时, 依托学校的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 建立一个相对高效的维权平台无疑是必须的。这样, 当学生在求职就业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法律问题时, 可以通过维权平台进行咨询, 寻求帮助, 这也是高校就业法制教育的合理延伸。

4. 建立就业问题实例档案

要提升学生法制观念, 相关的教育就要有针对性, 绝不能脱离就业实际。高校应针对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问题, 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法律案例, 建立分门别类的档案, 档案应当包括问题的起因、经过及处理结果, 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真实的档案, 对面临求职的学生更具说服力, 对今后指导学生就业以及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均有帮助。

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 能够促进其顺利就业, 对维护社会合谐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当系统地开设就业法律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就业中的法律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法律武器, 以推动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左永强, 高强, 付昊.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0, (3) .

[2]吴涛, 邹洪伟.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9) .

8.浅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篇八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满意而高效的心理状态,是人体基本心理(意志、情感、认识以及人格等)具有协调性与完整性,具有不断适应社会的能力。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大学生适应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绪及压力控制问题等一些方面。通常是学生不能通过正当、科学的途径宣泄、释放处理所遇到的问题,进而产生各类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

二、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成长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其他一切素质实际上就隶属于心理范畴,所形成素质结构的整个部分也都必须借助认识过程,受其他心理活动所限制才能形成和发展。”适时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人的思想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掌握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践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切实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切实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深入挖掘困扰学生的病因所在。

三、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社会需求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技术型人才,高校需要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学校领导需要从思想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严峻性,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大力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考核机制,从而切实的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2.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增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高校学生系统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的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调节的训练和自我保健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德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力求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是要深入细致地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充分认识他们的思想状况的前提下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有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的成长。二是要重视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吸收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尊重、接纳、倾听等理念的合理因素,科学地引导大一学生学会认知,增进大一学生的共鸣,三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运用课堂教学、团体辅导等教育理念对大一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最终达到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

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是推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强、工作职业化程度高,教师不仅要具备心理学的各种基本原理和技能,而且对自身整体素质要求也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的效力不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应是正确的选择。

5.加强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

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心理咨询与辅导。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完善硬件设施,建立预约接待室、个体咨询室、沙盘游戏室、情绪宣泄室、音乐放松室、心理测评室、团体辅导室等场所,还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接待规则、预约制度、转介制度、值班制度、重点反馈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所有场所要全天候开放,除个体咨询外,还要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团体辅导、成长训练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大学设置相应的文化教育课程,重视文化环境的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纯洁的校园生活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学校不仅要有高楼大厦的硬件设施,软件服务也必须跟得上。优秀的大学一定是校园环境干净整洁,学习氛围浓厚,学术自由生动严肃而活泼的。现阶段大学的校风越来越差,经济社会的市场之风深入渗透侵蚀纯洁的校园风气,不少令人不快的事件更是大大损毁了校园师生的精深感情。所以,高校必须要从文化建设方面努力改善,首先要重树优良的学风,正本清源,回归校园知识、学术的独立精神,学生要有进取之心,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7.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之间的配合

建立家校沟通的有效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个人性格的养成与学生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学生各种任性、自卑、自私等不良性格特质都与家庭教育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了解学生的家庭和成长背景,争取家庭合作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例如,通过与家庭沟通,可以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和教育状况,可以有针对性的搞好贫困学生的资助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生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统计与管理,2013

9.浅谈问题学生艺术教育 篇九

在英语教育岗位工作了六年的我,对所教班级的学生已经很熟悉了,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仍会遇到程度不同的、表现各异的课堂问题,诸如课堂纪律混乱,学生吵闹、打逗、恶作剧,外来干涉等,致使我不得不停止讲课或课堂讨论,把注意力指向某一个或更多的学生,以中止这些不良行为的进行。教育心理学把这些干扰课堂秩序,给教学带来麻烦的行为称为课堂问题行为。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不容忽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对学生特别是对待问题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具备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能够全面准确地观察课堂上所有学生的动态,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

2.要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教师力求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许多问题行为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上无事可做或不知如何去做造成的。因此,教师应善于安排课堂活动,善于安排学生的学习。

3.在课堂上要善于安排每个学生的表现机会。

4.及时调整座位,杜绝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5.积极主动,把问题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10.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篇十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如何提高整体素质,那就是必须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在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中,班主任除了倾注爱心,发现闪光点,因材施教,抓好反复教育外,还要注重后进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案例介绍

小林,男,六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我发现在课堂上他的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单亲家庭,父亲没读过书.也没有心思管他,似乎对他放弃了。二.案例分析

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长方面,家长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2、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现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三.辅导策略

而针对问题学生的情况,我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我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11.浅谈问题学生艺术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职校生 法律常识 教育

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笔者感到劳动者权益保护和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违反法律是职业学校学生遇到较多的两个法律问题。

一、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

1.学生遇到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

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很多学生有着迫切就业或边上学边打工的心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找工作时的盲目性,出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工作时间长。学生缺乏实际经验,大多只能从事简单工作,个别不法单位利用学生这一弱势,要求学生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榨取学生的剩余价值。比如,学生在饭店、超市当服务员,在生产企业担任基层员工等。

二是不按规定支付工资。有些实习学生并不看重报酬而重实践经历,用人单位利用这一心理支付极低报酬。教育部关于学生勤工俭学的有关文件都规定,学生勤工俭学,用人单位支付的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三是克扣、拖欠工资报酬。部分不法单位利用学生维权能力弱、维权成本高这一特点,违反约定拒付或拖欠工资,很多学生无奈只能充当免费劳动力。

四是用人单位利用强势签订不公平劳动合同。这在工作实习期、劳动培训等方面很常见。

五是人身权利受到侵害。大学生由于未与单位签订合同,出现工伤事故而难以举证和自我保护。

在学校经常有学生向教师咨询外出打工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就涉及上述情况。

2.学生签订劳动合同遇到的违法案例

2009年6月,正值学生毕业时间,有几个学习焊工、钳工的学生拿来一份劳动合同让老师看是否有问题,其中有一条款违法非常明显。这份劳动合同第二条就规定学生在签合同进厂工作时,要把毕业证、技术登记证押在单位,这无疑是用工单位为了掌控劳动者而实施的违法行为。《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第八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3.学生打工遇到拖欠工资报酬的违法案例

2010年9月初,有几个服装班的女生来找老师咨询一些法律问题。她们几个都来自农村,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利用暑假留在学校附近的一个饭店打工。老板以她们是暑期工、两个月时间太短为由,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两个月后,她们要求老板支付工资时,老板以现在饭店资金紧张无法立即支付为由给她们打了一个欠条。此后学生多次去要工资都被老板拒绝,学生无奈想走法律途径解决。老师听到学生的经历后十分气愤,不能让几个单纯的学生白白工作两个月,后来经学校通过劳动部门交涉问题才得以

解决。

二、打架斗殴的问题

学生遇到的第二个法律问题就是打架斗殴的问题。职业学校学生大多为中考或高考落榜者,学习成绩不好,在中学阶段就养成了不爱学习、不愿受纪律约束、为所欲为的坏习气。加上现在学生独生子女多,家庭过分宠爱使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入职业学校以后,他们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于是各种不良习气和缺点就暴露无遗。违反校纪校规甚至是违反法律事件屡有发生,偏离了正常生活的轨道。笔者在职业学校工作多年,遇到过几次学生打架事件,最严重的还造成学生较重的人身伤害。这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和认真反思,如何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公安部门的一个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殴打他人=10日拘留+500元罚款+3000元医药费+100元护理费+200元营养费+500元误工费+50元交通费。”在某市区部分娱乐场所、车站、批发市场等公共场所,出现了一种写有上述内容的小卡片。这就是警方发布的“打人成本清单”,旨在提醒人们预防因斗殴而引起的系列社会问题,为暴力犯罪预警。警方公布“殴打他人成本计算法”的原因,缘于当地一起小纠纷,当地居民吴某和高某因为一部手机充电器而发生了争执,在争执中,吴某突然情绪失控,挥拳打向高某,造成对方胸腔纵隔气肿,经鉴定构成重伤,吴某不仅赔偿了2万元的医疗费,还被法院判处三年缓刑。事后,吴某面对办案民警懊悔不已,痛哭流涕地说:“都怪我遇事不冷静,今年本来想报名参军的,现在没有任何希望了……”

笔者所在的学校今年上半年发生了一例学生打架事件,被打学生的医疗费和整形费加起来近1万元。打人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事发后不仅自己违法受到处分,同时也连累了家里,增加了家庭负担。该生为此后悔不已。

教师结合这个事件把这个“打人成本清单”告知学生,让他们知道冲动打架的严重后果是什么。轻易动手殴打他人,将付出高额的“暴力成本”,包括自由成本(判刑、拘留)、经济成本(罚款、赔偿)、政治成本(不能参加公务员招录、不能参加服兵役征招)、情感成本(让家人担惊受怕)等。如果法医鉴定受害人为轻微伤,责任方所需付出的代价可能就会低于上面公布的“成本”;若被鉴定为重伤,“打架成本”就相应增加,便需要重新核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具有多次殴打等较重情节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此后,学生之间因为琐事而出手打架的事情少了很多,没有发生一起造成较严重人身伤害的事件。

中职学生已逐渐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劳动者,他们的法律意识如何,责任感怎样,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成才。让他们学法保护自己,遵纪守法,对自己、对社会都是非常必要的。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纸奶奶的生日》教案设计下一篇:部门评优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