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读后感

2024-06-14

《人生感悟》读后感(精选8篇)

1.《人生感悟》读后感 篇一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

2.《人生感悟》读后感 篇二

该剧以相依为命的恩娇、珍娇两姐妹人生成长、恋爱婚姻为主线,不仅描写了韩国两代人的情感纠葛,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韩国的社会现实。剧中通过一个个真挚感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深刻揭示了一个命题———人如何才能认识、探索人生的真谛?如何才能把握人生的航舵?

应该说,剧中塑造的不少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如:恩娇、珍娇的亲生父母、继母明子、弟弟民九、珍娇的初恋情人成彪…都是剧中不时闪现的“亮点”。正是这些甘当配角的绿叶的精彩表演,使剧情更加丰富多彩。

全剧中刻划得最成功、最典型的应该是恩娇、珍娇、秀衡和宇燮……恩娇是剧中着墨最多、性格最坚强的女性。恩娇那坚强的身躯里包裹着一颗柔弱而善良的心。她在背后为妹妹珍娇流了多少泪,为人生迷途的宇燮流了多少泪,为对不起珍爱她的秀衡流了多少泪,为了能坚强地活下去又流了多少泪,可周边的人又有几个能真正读懂恩娇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应该说恩娇的坚强来自波谲云诡的不幸童年。是童年的各种变故使本就性格坚强的恩娇更多了一份异乎常人的不屈。母亲的自杀、父亲的不幸、继母的自私,使恩娇那颗女性的心中蕴藏着太多太多的深沉和坚强。无论面对怎样突如其来的打击,无论面临多少人生的挫折与磨难,她都是选择一个目标———活下去!坚强地活下去!即使在自己即将与他人结婚的前夜被宇燮强暴,但恩娇仍然强忍悲痛,战胜了死亡,顽强地回到现实。因为过去的成恩娇已砌底“死”了,而一个新的成恩娇又真正“活”过来了。这段细节的描写无疑是真实的、感人的,这正是编剧对刻划坚强的成恩娇性格一笔不容删减的细节!

珍娇是被刻划得最温柔、最善良、最懂事的妹妹。从小,珍娇一直是最崇拜、最爱姐姐的。恩娇与珍娇之间也常有误会与争吵,但只是姐妹之间的观点之争,彼此之间还是最在意、最爱对方的。珍娇自立、顽强、善爱、宽容一切人,不论姐姐、丈夫、后妈,甚至侮辱过她的“坏蛋”一一哲仁兄长。可以肯定,珍娇会成为屏幕上传统东方贤妻良母的一个典型。

秀衡,一个最感动的人物。尽管新娘———恩娇没有出现在婚礼上,但秀衡的执著让恩娇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发誓要一辈子真爱秀衡。绝望中的恩娇来到母亲自杀的悬崖边,此时此刻她的内心异常复杂,思想斗争异常激烈,正是听到秀衡真情、感人、毫不做作的心语,恩娇最终回到了爱人的身边。这就是坚强的成恩娇为什么能在她的人生旅途中找到她的最爱原因所在。

3.不一样的读后感悟 篇三

首先,关于曹干的问题,是顾文批评的重点,文中作了大量的考证,以此来说明作者的“信口开河”,其实作者的“讲演”恐怕是另有依据的。《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注引《魏略》曰:

干一名良。良本陈妾子,良生而陈氏死,太祖令王夫人养之。良年五岁而太祖疾困,遗令语太子曰:“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太子由是亲待,隆于诸弟。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帝谓良曰:“我汝兄耳。”文帝又愍其如是,每为流涕。(《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P586)

至于顾文对曹干排行的疑惑,裴松之的案语也早有解答:

此传以母贵贱为次,不计兄弟之年,故楚王彪年虽大,传在干后。寻《朱建平传》,知彪大干二十岁。(同上)

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记载,这在传统典籍中是常有的事(如九品中正的推行年代、郭象是否剽窃了向秀的《庄子注》等)。谁是谁非,有的恐怕现在还难以定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为学术商讨是可以的,但硬要说他人的观点是“信口开河”恐怕就不太合适了。

其次,关于丁夫人的问题。顾文认为一千八百年之前的建安时代,女人的婚嫁之权全在家长,所以丁夫人的未有再嫁就一定是“其家不敢”,而作者的推测就一定是信口开河了。而实际上,在魏晋时代,礼法衰落,其中已不乏“我的婚姻我作主”的女性,最典型的如贾充的小女儿贾午就是先选中自己的意中人,然后“逼迫”父亲将其嫁于韩寿的。(见《晋书·贾充传》、《世说新语·惑溺》)以丁夫人连曹操都敢顶撞的性格,如果她真有中意的人,大概是不会受其家族约束的,况且还有曹操允其另嫁的承诺在。该书作者以丁夫人性格为依据,并用了“可能”、“恐怕”一类的推测之词,作为讲课语言,似无大错。

顾文所举出的例子,有些确实属于该书不应有的疏失,但有些则可以商榷。对细节的批评需要细致查阅很多资料,十分难得。然而,如此“以点带面”的批评也可能造成一种满目皆非的假象,从而掩盖此书应有的价值,导致因噎废食的结果。因此,我不揣鄙陋,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此书的精彩之处,或许可以当作从另一个角度对顾文的补充。

该书的切入点,是将文人与“注重社会秩序、注重外在规范、注重群体利益、注重人格气节、注重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实践”(P5)的士人区别开来,从而归纳其本质特征:“文人重视个体生命;重性情;注重理想人格和精神意境的塑造和开拓;注重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P7)

这样的区分和归纳,此前的学者是很少去涉及的。在正式开始对魏晋文人的考察之前,作者首先回顾了文人怎样一步一步从士人中独立出来,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作者将庄子视为中国古代的“文人之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庄子的行为举止、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都具有文人的内涵,而《庄子》的思想塑造了中国古代文人主要的性格特征。这些分析,充分揭示了道家思想对后世文人的深远影响,可谓“切中肯綮”。古代文人的道家情结和潇洒风采,就在这些论述中拉开了帷幕。

接下来,作者讲述了魏晋文人的四个主要群体:邺下文人、竹林文人、西晋文人、东晋文人。这是全书的主体,也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其中令人击节赞叹的论述俯拾皆是:作者认为文人作为一个阶层的出现应该是在邺下时期,首发其覆。在论述魏晋人“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时,作者举荀粲为例,目之为“古今中外的第一情种”,并认为是荀粲用自己的生命为后来“圣人有情论”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我心有戚戚焉;作者分析高平陵之变对名士的深切影响,让读者进一步理解嵇康的抗争、阮籍的苦痛以及向秀的“变节”;作者对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与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解读,不仅联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而且对二者所代表的文风进行了探讨;作者对庄园经济发展与文人生活的关系的论述,让我们看到了魏晋风度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江南的山水自然美为何直到东晋时期才为人们所发现?对此,作者做出了独到的解释,令人信服……这些分析,作者都不是止步于“知其然”的程度,而是在充分吸收最新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尽力寻找“其所以然”的所在:既探讨其原因,又归纳其特征,将纷繁芜杂的历史細节纳入有序的脉络之中。这就显示出了一位历史学者的专业素养。而全书的最后一讲,作者则将目光聚集在魏晋文人与琴棋书画的关系上,探讨了艺术在魏晋时代大放异彩的表现及其原因,更是发前人之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

阅读该书,我们会发现,作为重点,作者对于魏晋文人阶段性特点的探讨和揭示是十分清晰的:竹林名士抗拒礼法、充满苦闷、重视超越、任情率性但又有一颗艺术的心;西晋文人的生活是最世俗的,他们的人格是最有缺陷的;东晋文人的生活逐渐情趣化、家族化、诗意化并从庙堂走向了山野。这是作者对不同阶段的文人特点的学理性概括,提纲挈领。

因此,该书并非一部什么“学术大跃进”的著作。尽管其中有一些失于查证的地方,但对于魏晋文人的整体研究,该书颇有精彩的意见(尤其是那些精炼的归纳),仍然是这一领域不可多得的著作。既然是研究魏晋文人,自然要涉及文人的许多掌故。在这些掌故的基础上作些合理的推测,作为课堂“讲演”应该是允许的,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它是“文章八卦多”。

对待一本书,我们不仅需要细致考辨其中的枝节问题,还要从整体上把握该书的精彩之处和贡献所在;我们不仅要勤于查证行文中可疑的地方,也要在另一个层面上吸收作者的研究成果。这不仅是对作者的尊重,更重要的则是对一本书严谨而全面的评价。而不必要的延伸批评可能会导致以偏概全,虽然引人注目,但也容易对许多读者产生误导。

4.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 篇四

我真的不敢相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的十五年过去了,买不回来了,我现在不能再浪费时间了。

从现在开始我再也不浪费时间了,早上起来不在床上挣扎,吃饭大口大口地吃,作业不停息地做,不抓来抓去地抓痒,这些时间肯定有用。

时间就是财富。当我读到“激光可以一分钟走一千八百万公里。最快的电脑一分钟可以运算九十亿次。”是啊,这巨大的数据使我惊讶得目瞪口呆。我想:在一分钟里能做这么多的事,能为祖国创造多少财富啊!

时间就是生命。医生在抢救垂危病人时,总是争分夺秒,不知从死神手中夺回多少人命啊!

时间就是胜利。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解放军叔叔必须及时地把握战机,不然哪怕错过一分一秒,都会招来可怕的后果。在熊熊的烈火中,消防战士早上去一秒,就可以减少一份损失。

以前,我对一分钟不在乎,妈妈经常教训我,我总说:“短短的一分钟,在生活中有多少个啊!一会儿就是一分钟,有什么可贵的?”我做作业不知道浪费了多少个一分钟,结果总是时间不够用。

5.何为人生——《人生》读后感 篇五

路遥著作的《人生》的封面淡雅的水墨画却像一缕轻烟在脑海中萦绕,尤其是那“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虽未翻开正文,却已被前言中精辟的话语迷住,“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此时的我合上这本书,闭上眼睛,脑中遐想书中的画面。令我失望的是,它是一个以悲剧结尾的,并没有像:童话故事中公主与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对啊,那又有谁知道公主与王子后来的生活又怎么样呢?但是《人生》是一部冲击人们心灵的著作。

在一场大雨来临时,高加林也失去了他作为教师的工作,整日颓废,自暴自弃。在他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出现了一位改变他命运的女人――巧珍,巧珍喜欢唱信天游,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同村的马栓来娶巧珍,但巧珍不喜欢马栓。她喜欢的可是高加林。但是巧珍的父亲刘立本自然不会同意自己女儿跟一个穷小子过日子,不过经过高明楼的劝说,刘立本终于同意他们在一起。却又来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几十年不见的叔叔专业为局长,被人轻视的家庭终于扬眉吐气,高家林因此被叔叔安排上有前途的职业,拜托了农民的身份。

然而,在高兴之余有些不安。下篇故事一波三折,来到县城的高家加林果然一展才华,事业平步青云,然后又收获一段新的感情。此时的她在两个女人之间很难抉择。它衡量的标准不在是内心感受,为了内心利益为了事业抛弃了为他可以付出一切的巧

珍,他用“缺少共同语言”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自己。现在他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善良,正义的高加林了,他已经被利益冲昏了头脑,违背自己的内心的意。

后来,高加林英因为后门参加工作的问题,背帝纪委和县纪委迅速查清了。常委会便做出了撤销高加林的工作和城市户口。最后巧珍也因赌气嫁给了马栓。

此刻的我与德顺老汉一样为高加林惋惜而生气。

其实人生就如《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人生的每一条道路都要认真地走,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而高加林却没有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6.感悟人生《紫藤萝瀑布》读后感 篇六

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紫藤萝在微风中摇摆着,好象在邀请我去品尝这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伫立凝望,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 淡淡的芳香笼罩着我。忽记起几年前紫藤萝的模样: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没想到,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

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不幸总要成为过去,冬天过去了,春便不再遥远!

7.感悟人生 篇七

人的一生也可以是那一杯香醇的酒, 慢慢地享受, 细细地品味, 自然也可以品出生命的味道。

妈妈曾经问过我:“你想要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那个简洁的回答, 令我自己都为之畅快:“一个充实、快乐、精彩的人生。”

当然, 不管未来的命运如何, 我希望在我回顾生命的时候, 不会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为碌碌终生而伤情, 更不会为留下过遗憾而失落。

人的一生是多变的, 也许你正在为现在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 明天却有许多人会超越你;也许你现在还为自己的前途无光而伤神, 明天却因实现了梦想而欣喜。只有多变的人生才丰富多彩, 所以, 无论发生什么事, 都不要放弃。燃起你的斗志, 生活的磨炼与敲打, 会让你——一个在逆境里长大的孩子多一份坚强。

相信生活, 只要付出, 就会有收获。

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精彩, 精彩在于生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在于创造逆境中的奇迹。

8.我的五字人生感悟 篇八

第二个呢,我觉得就是“运”,“时来运转”的“运”。这个“运”是动态的,如果说“命”是注定的,不动的,而“运”则是动的。我常常觉得自己有很多“时来运转”的时候,也有很多运气很糟糕的时候。好多时候,你觉得你没有做什么,可就是发生了某种“运”。比如当时我们刚大学毕业,办一个刊物《当代英雄》。为此,1958年反右已经快结束了,我还是被补进去,划成了极右派。我为此二十多年离开学术界。后来我搞比较文学,也真是“时来运转”。那时已经是1981年了,我都已经50岁了。也是非常偶然的,我就不知道怎么把我选去哈佛了。而且,不单是在哈佛访学了一年,当时伯克利大学有人来哈佛开会,看见我,就邀请我到他那儿做两年的特约研究员。我完全没有想到!怎么可能呢?伯克利和哈佛都是很好的学校。后来,我就相信这个“运”,就是说“时来运转”。“运”是不能强求的,“运”没有来的时候,强求也没有用。当运气很坏的时候,你不要着急,运气很好的时候,你也不要觉得自己怎么了不起,它是有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力量在后面推动的,并不是你自己有什么了不起。

第三个字是“德”,就是道德的“德”,道德是任何时候都要“修”的,孔夫子讲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如果你不讲“德”,不讲“学”的话,那是非常大的忧患了。无论在什么意义上,我总觉得自己要做个好人,我觉得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像费孝通先生讲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因。一般普通的老百姓也不一定就望子成龙,可是他希望孩子是个好人,不要是个坏人,这是生存在我们老百姓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在我最困难、最委屈、最想不通的时候,我觉得有两句话是我生活的支柱,那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虽然任何权利都被剥夺了,但我还可以做一个好人。我在乡下被监督劳动时,正是大饥饿的年代,领导要求我创造一个奇迹,要把四只小猪,在不喂粮食的条件下,也能养肥了给大家过年。就这个任务,当时我很着急呀,每天漫山遍野让猪在地里拱食,到处给它们打猪草。后来把那猪养得还可以,反正不算肥,但是大家过年的时候都吃得挺高兴,我觉得也很好。所以不管怎么样,就算在很困难的环境里,还是要独善其身,竭尽全力,做个好人,所以老乡都很喜欢我。当时我住的那一家,老大爷是个放羊的,他去放羊的时候,捡到一个核桃、半颗花生什么的都带回来给我吃。那时候的下放干部都得了浮肿,因为粮食不够,可是我没有浮肿,那就是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吃捡到的核桃、花生、白薯头,而且我们那个大娘养鸡,除了上交的鸡蛋定额外,总还能剩下几个。我们三个人,几乎每隔几个月就会有一次“鸡蛋宴”,三个人吃8个鸡蛋!所以我一直没有浮肿,身体很好。如果那时候看不见前途就完全消沉,什么也不想干了,或者说你对老百姓很冷漠,对大家很抗拒,如果没有“穷则独善其身”的信念,就会觉得日子没法过下去。

第四个字是“知”,知识的“知”。“知”是你自己求的,就是说你要有知识,要有智慧。这一点,我觉得我也一直没有放弃。即使在放猪的时候,我也一边放猪,一边念念英文单词什么的,没有把英语基础全丢掉。我原来是喜欢外国文学的,特别是屠格涅夫等俄国小说。他写的革命女性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另外一方面,我也很喜欢中国的古诗词。我很奇怪,一方面我欣赏那种特别进取的,像我喜欢的俄罗斯文学都是如此,立志要为别人、为大众做一点事;可另一方面,中国的诗词,特别是元曲里那些比较消极的东西对我影响也很大。比方说老背的那些元曲:“朝如青丝暮成雪”,“上床和鞋履相别”,“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之类。这些“知识”对我以后走上比较文学的道路是很重要的,因为我知道一点西方,又知道一点中国,然后又运气好,到了哈佛大学,接触了比较文学学科,这就使我有了从事比较文学的愿望,特别喜欢这个学科,也看到这个学科将来的发展未可限量。所以这个“知”对人很重要,有时也会决定人的一生。如果你没有这个知识领域,没有看过相关的书,你根本不接触,那就不可能向这方面发展,你这个人就会很闭塞,可供你选择的道路也会很少。所以,我很看重这个“知”字。

第五個字是“行”,上面谈到的一切,最后要落实到你的行为。这个“行”其实是一种选择,就是当你面临一个个关口的时候,你怎么选择。人所面临的选择往往是很纷繁的,也有很多偶然性。即便前面四个字你都做得很好,可是这最后一步,当你跨出去的时候,你走岔了,走到另一条路上去了,或者你这一步走慢了,或者走快了,你照样还是不会得到很好的结果。我觉得我自己有很多这样的关口,例如那时到苏联去开会,领导真的很挽留我,告诉我你可以到莫斯科大学留学,兼做国外学生工作,但是我还是决定回北大。后来季羡林先生给我的一本书写序的时候,他说,乐黛云这个选择是对的,也可能中国失掉了一个女性外交官,但中国有了一个很有才华的比较文学开拓者。这就是说选择很重要,人的一生,有时选择对了,有时选择错了!选择对了,运气不来也不行。记得我大学毕业时,彭真市长调我去做秘书,我选择不去,但也由不得我!没想到一来二去,当时竟把我的档案弄丢了,我也不想去找,后来也就算了。这样,我还留在北大,这就是选择和命运的结合。

上一篇:记叙文阅读之句段作用下一篇: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