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之浅见

2024-08-07

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之浅见(精选6篇)

1.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之浅见 篇一

高考英语阅读能力提高之浅见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中学(017000)    邵思霞

如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一直是我们关心和研讨的问题,近些年我阅读了许多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高考阅读理解题,对它们进行了仔细地研读和分析,发现多数文章来源于英文原版书籍,它们的语言很地道、内容很新颖,文化蕴意也很浓厚,多数语篇都注重“理解”二字,这明显加大了阅读理解试题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形,我浅谈自己的意见如下:

1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的新趋势

1.1词汇量增大

高考英语试卷题量较大,一般情况考生时间也比较紧张,加之高考文章的阅读总词量一直保持着递增的趋向,所以考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就必须提高阅读速度。

1.2新词、生词越来越多

在每篇文章中,新词、生词量逐渐增多,它们多数是由构词法而产生的新词和教学大纲不作要求的生词,这大大增加了阅读材料的难度。考生遇到新词、生词,一般情况他们会有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反反复复读几遍才可能会明白其含义。另外文章的语言表达也比较正式,句子结构也较复杂,到处是从句、省略句和插入语。

1.3题材广泛,来源生活

近几年的高考阅读文章选材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紧随时代发展步伐,题材新颖,不管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不管是科普的还是逸事的都是原汁原味的。

2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对考生的要求

2.1浏览文章,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并要扫描到与主旨大意有关的细节。

2.2查找细节题,并要理解其含义。

2.3通过理解字面的意思,猜出作者的态度、意图等。

2.4通过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弄明白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2.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之浅见 篇二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通常是教师问、学生答, 或者是为了考试而埋头于大量的试卷, 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不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仅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而且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课本, 学生自己看书的时间少, 学习比较被动, 不能理解琢磨问题, 处于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 这样的状态不能使学生自己思考问题, 只能使学生机械般地学习教师所讲的知识, 并且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这种模式下的数学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 景下, 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并不是一味地依赖教师、同学, 这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并以此推动展开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一旦确立, 学生就会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 这时即使教师不再督促和鼓励, 学生也会自觉地展开探索式的学习活动。这个学习目标不能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 学生自己给自己制定的才能够达到如此的效果。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为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基础和现阶段的学习能力制定适合自己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能顺利解决的目标, 该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道路上充满自信和动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引导和激发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1)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目标。

有位伟大的数学家曾说:“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 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日常生活, 很多数学模型都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中的数学模型, 为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激发学习动力, 从而确立学习目标。教师争取通过自己创设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通过让学生把知识生活化,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探索知识。

(2) 教师要充分利用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开动脑筋, 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生学习阶段还处于形象化的理解和记忆阶段。 教师要通过一些形象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知识, 并且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挖掘自己的潜能, 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利用数学知识解答, 该样就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增添了趣味性。

(3) 运用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学生一些行为的指挥棒。只要学生对数学知识拥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会自觉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对数学知识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便会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同时学习兴趣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探索欲望, 从而自觉确立学习目标, 让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学习中得到丰富和提高。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有趣的形式呈现数学知识, 逐渐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学习兴趣。

2.放手让学生做,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 它有更丰富的内涵, 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 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学生可以用心体会感悟。数学教学如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一种倾向, 则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要注重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 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教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而不是一味地灌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喜欢学习, 主动学习。教师教学时要分层指导, 灵活训练, 使学生善学。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 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 指导他们在巩固所学新知识后, 尝试思考与解决稍难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 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础的部分;对于学习基础好一些的学生, 在现有学习任务的前提下, 有意识地提高一个等级, 布置一些难度稍大的作业, 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长处。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分层各自练习, 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了不同层次上的平衡, 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 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 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总之, 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贯穿始终, 在其中发挥组织、引导作用, 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认识、发现、创造, 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 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霞.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学周刊, 2014.3.

[2]刘后聪.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我见.学周刊, 2013.2.

3.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之浅见 篇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受知识层次、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局限,学生的主体地位较难体现,但也绝不能把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下来学生将课文读了若干遍,师生问答也接连不断,似乎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得不错,其实不然。语文教学有两大中心任务:一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是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深刻地反映了作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对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知识,感受文章的情感态度,掌握读懂类似文章的写作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结构紧凑、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小短文,每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以整体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去读,自己慢慢琢磨文章的写作特点,细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及情感。学生读出味道来了,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些教师喜欢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结果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能是片段的、零散的。

我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讲《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她认认真真地领着学生分段,讲解每一段的段意、写作方法、中心思想。学生听得也认真,按要求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听完后,我感到非常遗憾。这么好的一片课文,让这位老师残酷地给肢解了。学生没能跟作者一起乘着小船去领略“鸟的天堂”领略在傍晚时分和太阳升起时那令人心醉的美丽景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合作者、辅助者,学生思维领域的开拓者。教师的“导”就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孩子灵活的思维方式、宽阔的思维领域、多维的思维取向是靠经常训练而自觉形成的。所以各年级段都应该注意这一点。

例如教《乌鸦喝水》一文,教师是否可循着该文的思路(乌鸦到处找水喝——它喝不着,怎么办呢——它想出办法来了———它喝着水了),再设计几个情景让学生去思考(①瓶子旁边没有石子;②瓶子很高,乌鸦站着,嘴伸不到瓶口;③乌鸦已经累得没有捡石子的力气了。)学生也许会想出许多可笑的甚至是荒唐的办法,让乌鸦喝上水。学生回答的是否合理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多向思维能力。

教师如何才能具备“指导”的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 要有较为丰厚的语文素养、文化底蕴以及广博的的阅读积累

因为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处理教材是否恰当,对一些关键问题能否产生顿悟与灵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教师“指导”作用发挥得好坏也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一篇课文,看起来简单易懂,但若要教师立足点较低,没有整体感,不能做到高屋建瓴 ,无法深入浅出,无法把握住课文的关键所在,她就会把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影响教学效果。

2 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勇于吃苦的探索精神

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要相信你的学生具有做学习的主人的能力,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教师无法取代的,只有靠学生自己在读写实践中逐渐转化。

4.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之浅见 篇四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特别突出“过程与方法”,并且再三强调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高度关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设计,目的就是顺利实现三维目标,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尽管已经有了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但教科书只能单向传递信息,不具有交互性,无法根据学生的现场反应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只有把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要求,把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所体现的教学方法,转化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达到新的课程目标。

一、树立“整体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和谐

整体意识的形成,突破点在于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必须把物理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绝不是人为简单的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我们把教学设计看做整体,意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将“围绕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即“课堂教学中有着三维因素(教材、学生、教师),相应地有着三种结构形态(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教学结构)。每种结构又有各自的规律(知识序、思维序、教学序)。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整体意识,同步、有效地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做到三序合。

从目前新课程实施来看,教学设计的整体意识又体现在教学设计的三个维度上,即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和过程设计三个方面。就教学目标设计而言,在达到清晰具体要求的同时,更应有弹性、衔接性、发展性、递进性四性。就教学内容设计而言,整体意识要求教师在将教学内容优化的同时,将原先各自分离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整体意识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教学设计系统自身内涵的集中体现。当然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可能在整体上活起来,真正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既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教学规律: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相吻合。

二、树立“结构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5.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之浅见 篇五

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新课改的步伐日益拉大,全体英语教师迎来了机遇,更面临着挑战。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一体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活力,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已经迫在眉睫。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顺应改革的需要,迎接新的挑战,更加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呢?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为了确保并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了“五环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的课题,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为此,本文就如何打造英语高效课堂作一些探讨:

一、课前根据“五环节教学模式”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我校提出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借鉴、精讲点拨、当堂巩固”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学目标、备好教学重难点、备好“五环节”。备好学生是基础和关键,每一届学生掌握的英语的基础不同,且个性间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让他们领会、接受教师的所讲所授;备好教材是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备好教学目标是正确把握对本节课学习的要求,不泛化,不僵化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备好“五环节”,是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初步设想。“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为了贯彻“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理念,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预习的内容,事先布置给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或提供预习提纲即导学案,据此安排学生先学,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教师能“hold”住初中英语课堂。

二、课上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提升效率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英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我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正如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黄远振副教授在《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第四章“英语情感教学”中,倡导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代替惟智教学,把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策略纳入了情感教学的目标的范畴,把学生从学习的机器中解放出来,成为充满情感的学习活动的主人。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例如:在话题“Knowing about China”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思维想象,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我先让学生结合地理课上所学,作些介绍,并让学生谈自己的见闻经历,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中国五大名山ppt,更直观地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我还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对中国五大名山做了较为详细的区别性介绍,从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我还见缝插针地鼓励他们多掌握些文化知识,多给自己创造机会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最终实现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互相交流借鉴。世界著名的英语专家亚力山大为英语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语言是一种表演技巧,我们在思考语言的时候,不是考虑我们对它了解多少,而是我们能把它表演得多好,我们能把它用得多好。”所以每次课前我都会用五分钟让学生讲一段英语小故事,并自主设计三个问题,在课堂上自己大声朗读三遍后,再行使“小老师”的权利,通过提问来解决问题。这不但训练了学生听说等方面的能力,更鼓励了他们。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形式可谓多样,英语游戏,学生自己上课,学生自己进行作业讲评等。在三尺讲台上学生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风采,他们互相交流借鉴,他们表演得更好了,把英语用得更好了,自信心也就更足了。学生爱上了英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而我也由以往的课堂“独裁者”,退居为课堂中普通的一员,为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服务,和学生享受着一起学习的乐趣。

3.倡导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的局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鱼”不是目的,“以渔”才是最终目标。如在教学a number of与the number of的用法时,我分别举了两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归纳出它们的用法与区别。在这类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且易错的一些语法中,我常把他们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抄出来,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帮助他们分析,引导他们理解,而不越殂代刨。如果学生能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其知识视野就会扩大,并油然而生一种自我发展的自豪感和取得成就的满足感,从而自发地对学习产生兴趣。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获取和运用知识,才能在学习实践中学会怎样求知。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4.注意拿捏学生的表情。对初中生而言,儿童的天性还未脱离,所以课堂不能过分沉闷,讲解不能单调枯燥,否则他们就会对英语失去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时,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非常强调教师的情绪状态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察言观色,并给予恰当的处理。当发现学生疲惫时,可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东西来活跃课堂气氛;当发现学生目光游离,对学习内容漫不经心时,则要加快教学节奏,增加教学密度;当学生表现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时,则提醒教师该放慢速度,精讲点拨了。总之,我们应当把握好尺度,注意拿捏学生的表情,以生气勃勃的精神去鼓励学生,打造高效课堂。

5.安排好训练,贯彻“当堂巩固”的理念。学习知识必须有充分的配套训练,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如果训练大量安排在课外,学生无心练习,他们习惯于抄,那么训练效果就极低。大量的事实说明:课外训练十道题不如课内训练一道题。因此我觉得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让学生“当堂巩固”,将教师的教最小化,将学生的学最小化,来实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当然,训练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针对学习目标,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控制数量,保证训练的时间(一般为15分钟),保证训练的质量,最终让“学生提着疑问来,带着微笑走”,使所有的问题都得到圆满的解答。

三、课后延伸,注意作业布置与批改的高效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同时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作业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并尽快调整自己的教学,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业布置应该同学生的水平层次与知识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控制数量及难易度,确保练习的有效性。作业设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为了巩固知识基础,设计简单的、易于模仿的练习;2.为了提升实践能力,设计带一定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练习,且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3.为了发掘学生潜能,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且带创造性的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不仅道出了作业布置的意义,也提出了教师对作业的处理的重要性。作业的处理形式可以多样,教师“粗改”与“精批”,学生“自改”与“互改”等。总之,如果掌握了课外作业布置和批改的有效策略,将大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6.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 篇六

北京市育园中学

王 海 燕

邮箱:wanghaiyan650526@163.com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

【内容摘要】

【关键词】 政治课 高效课堂 探究活动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

实施学案导学,构建高效课堂是为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言堂,让学生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改革新尝试。实施学案导学3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收获了成功,也发现还应注意一些问题,以此来切实有效促进政治教学改革,使政治课堂变得更活跃、更民主、更开放、更有实效,进而高效。

新课程教学中,“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理解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政治学科四个必修模块中共设有探究活动412个,其中必修一114个,必修二82个,必修三98个,必修四118个,由此可见,探究学习活动之多,教学素材资料之丰富。我们对教材上的素材可以适当的选取和恰当的使用,但还要与时俱进,注意选用刚刚发生的、重大的、特别引人关注的、我们身边的、生活实际中的最鲜活材料予以适当的替换和补充教学探究活动素材,才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注意力,体现政治课堂关注时事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因此,如何有效地选取和使用探究活动教学素材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举措。

一、探究活动材料选取和使用中的问题

由于“探究活动”是在事先并不了解学生是否知道熟悉材料和材料设问问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的探索,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主动求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转化为学习上的内驱力,转“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终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和切实发展,实现了学习的质的突破与飞跃。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探究活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材料选取和使用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每节课根据教学内容,一般要设计2-3个教学探究活动,但在我们以往制作使用学案中发现我们的材料选取注意了时效性,比如经济教学我们选了十八大关于分配制度的内容,紧跟时事,本应该用在讲分配制度这框,却放在了分配原则这框,使得这个活动材料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滞后于教学,因而占用了这课活动的内容,就是事先缺乏明确目的而选取了不合适的素材。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学案做了改进,就是在探究活动前,先打出活动设计的目的比如探究点:我国的按劳分配,然后再,设计选取合适的材料,就避免了材料选取的盲目性。

2、教学素材选择和设问方式不够科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最新颖的、社会关注度高的、生活中身边的、有趣的教学素材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呈现素材的方式以多媒体的结合使用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审问有梯度,层层深入式设问逐层递进更能把问题探究清楚而深入;反问更能加强学习效果;多角度设问,从不同主体国家、企业、劳动者、投资者、消费者审问能抓住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多个方向设问,更能与学习知识的角度和解题上保持一致性,以利于把学习与解题结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而在以往的探究活动中,因为对教学素材选取的随意性与呈现的无序性,导致“探究活动”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对探究活动失去兴趣,消极参与,自然也就达不到“探究活动”预期的效果。

因为,政治课课堂教学素材选取,最讲究的是时效性、贴近生活性、正向引导性,同时还要注意新颖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而呈现的方式要体现多样性和有序性;设问的问题要注意层次和梯度,问题设置注意多角度。

3、探究活动与知识教学不协调

课堂上知识教学是基础,活动探究是为了深入理解和运用,二者相辅相成。但实际中,还是重在讲解主干知识,而不是探究中发现而理解掌握。所以学生主动性还没充分调动,对主体尊重性还不够。知识教学和活动探究不协调。

二、探究活动素材选取的基本要求

基于上述教学探究活动中的问题,我觉得在今后探究活动中要总结规律,把握原则,并落实在每一节课堂。

1、教学素材选用要“生活化”

选用探究活动教学素材首先要体现“生活化”,贴近学生身边实际生活。因为高中阶段就应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要面向生活,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从身边鲜活的事例中去感悟、体验、理解政治课所讲的基础知识和原理。

2、教学探究活动素材的选用要尊重“主体性”

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既要尊重学生主体的人格,又要把自主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探究活动教学素材必须遵循主体性,教学素材的调整也要遵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全面发展,这才能体现教学的真谛。

3、教学探究活动要体现“多元互动性”

探究活动体现的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双向性,这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时,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融洽、民主、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利用探究活动教学素材,融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针对性于一体,以悦耳、悦目、悦心的方式呈现,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4、教学探究活动要有“控制性”

课堂的探究活动并不是把时间全都留给学生,想研究什么就任由他们毫无边际的乱探讨。这样学生研究的问题会信马由缰、易放难收,毫无价值。久而久之会对探究活动失去兴趣,也就谈不上科学方法和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适当地调控学生研究的节奏和引导研究的方向广度和深度。

三、加强教学素材的有效使用

1、活动目标定位合理,加强探究活动教学素材使用的目的性

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定位应根据《课标》的三位目标,恰当选择,符合《学科指导意见》,这样才会定位合理。因此,每设计一个探究活动,我们都要事先明确:通过这个活动要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弄懂什么概念或定义;学会什么技能或技巧;培养什么能力和品质; 形成什么习惯或观点等等„„,这样的活动设计才会有的放矢,恰到好处。

2、恰当调整,不断更新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内容

虽然现在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更新的探索,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出现了更多的社会热点和焦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探究活动素材也要不断更新。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蕴涵着深刻道理的漫画、名言诗词等素材,也可以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替代或补充原来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

例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财政的巨大作用》一课,本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安排了3个探究活动,其中第二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认识财政政策所具有的经济稳定作用。在本例中教材引用了1997年我国政府发行国债为了刺激、扩大社会总需求的素材。笔者认为1997年距离现在已10年多的的时间,对 于学生来说太久了,因此决定结合2008年上半年物价的持续上涨和下半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等现实生活的材料来分析主干知识,再设置了3个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1:我国为什么在2008年上半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而到了下半年又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呢?探究问题2:运用所给的资料分析紧缩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有何区别?探究问题3:结合第一单元的知识绘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的表格。

三、“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有效应用

(一)合理定位,让“探究活动”教学“有的放矢”

探究活动中面对如此丰富的教学素材,“用还是不用”,“用的目的何在”,都是我们选择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定位教学素材的目标呢?《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明确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省学科指导意见》从课标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三个方面的内容给了我们具体的教学指导,其中《省学科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实际上是对《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具体化,把握了《省学科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也就能较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而《省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中的基本要求、发展要求、说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我们必须把三者统一在整个“探究活动”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让“探究活动”教学“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合理定位“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目标时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准确把握基本要求

《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对学生的三维目标提出的 学习要求,提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它是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能力层次来制订的,并以行为动词来提示,如识记层次的“知道”、“了解”、“明确”、“懂得”等;理解层次的“把握”、“理解”、“解释”等;应用层次的“探讨”、“比较”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采用“体会”、“认识”、“感受”、“感悟”等心态词汇,以明确我们在这一维度的具体要求。深刻理解《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的内涵,可以防止我们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出现偏差。

例如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课。按照《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的规定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我们在进行“探究活动”教学时要以此为依据,把第二目的两个探究活动作为重点探究,通过列举数据和实例让学生感悟到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确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任何政治力量所不能替代的教学知识,只有准确把握了《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重点进行了探讨,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受到了良好教育。

2、重点落实发展要求

《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发展要求”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的重点、热点问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次提出的需要适度拓展的要求。对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在探究活动中除了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还要将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列为“探究活动”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样做也体现了新课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

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公司的经营》一课,《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发展要求”是“认识诚信经营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笔者发现新教材安排了3个“探究活动”,如果在教学中都选用的话,一方面教学时间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使紧密联系的主干知识缺乏体系性,于是笔者选取了综合反映公司成功经营的主要因素的《海尔砸冰箱事件》这一视频素材,让学生重点探究,分析海尔走向成功的因素,尤其在探究“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信誉和企业形象”这一主题时,布置了“请列举由于不诚信经营使公司失败的例子”的探究任务,较透彻地落实了“发展要求”。显然,有了《课程标准》和《省学科指导意见》作为依据,教师就可以大胆用新的教学素材代替了原来的素材,由3个探究活动改为1个探究活动,做到了重点突出、主题明确,扎实实现了《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也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得到很好地落实。

3、不能忽视“说明”部分

《省学科指导意见》的“说明部分”从“不作拓展的内容”和“不作要求的内容”两个维度为教学的深度和程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如果出现了说明部分不作拓展和要求的内容,那么我们尽量不要安排探究活动。

例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框《货币的本质》一课,按照《省学科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被定为不作拓展内 容,可是有些教师受老教材的影响,还是舍弃不了这一知识,把教材安排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作为探究教学的重难点,有的甚至花一节课的时间向学生讲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和联系,这种教学行为按照新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就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二)恰当调整,为“探究活动”教学“推波助澜”

课本的宋体字正文是教材的主干和核心,是学生学习、阅读的主体部分,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有些主干知识是教材中最抽象、最理论化的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教材主干知识为宗旨,从教材、学生等实际出发恰当地调整“探究活动”教学素材,为“探究活动”教学“推波助澜”。

1、更新“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内容

虽然现行的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求新的探索,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社会热点和焦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探究活动素材也要不断更新。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蕴涵着深刻道理的漫画、名言诗词等素材,也可以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代替原来“探究活动”的教学素材。

例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财政的巨大作用》一课,本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安排了3个探究活动,其中第二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认识财政政策所具有的经济稳定作用。在本例中教材引用了1997年我国政府发行国债为了刺激、扩大社会总需求的素材。笔者认为1997年距离现在已10年多的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太久了,因此决定结合2008年上半年物价的持续上涨和下半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等 现实生活的材料来分析主干知识,再设置了3个探究问题。探究问题1:我国为什么在2008年上半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而到了下半年又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呢?探究问题2:运用所给的资料分析紧缩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有何区别?探究问题3:结合第一单元的知识绘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的表格。

通过更新材料走出了原有教材的结构,并与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财政政策”的调整本来是一个抽象的知识,以2008年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作为“探究活动”教学素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接触实际、探究知识的氛围,有效地解决了本课主干知识抽象性的矛盾,也使我们的“探究活动”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2、扩充“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内容

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对有限的学习信息得出不惟教科书、而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认识呢?笔者认为除了鼓励学生自己在课外主动去查找资料以补充教学素材的不足外,我们还可以由老师帮助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补充素材,帮助学生增大信息量。所谓扩充“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内容就是在原有教学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的活动素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如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一课,第一目“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从西藏民主改革前后鲜明对比中提出三个问题,以此作为情景导入,目的是启发学生对西藏的历史性跨越作深层次的思考。笔者认原有的“探究活动”教 学素材对藏族成立自治区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介绍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藏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状况稍作了扩充,如人均生产总值、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扩充,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得出这些年来实行加快西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用事实说明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拥护现行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原则,此外还补充了2008年的“‘3•14’暴力犯罪事件,造成直接财产损失超过3亿元。”的反面素材,学生们通过正反事例的比较明白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诚然通过扩充“探究活动”教学素材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了对主干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

3、分解“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篇幅

所谓分解“探究活动”教学素材就是在原有的素材基础上分解几个部分,分别穿插在“探究活动”教学的各个部分,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常需要一些知识、技能和教学时间,如果教学素材篇幅过大会冲淡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热情,所以笔者认为教学素材的选择要精简,篇幅不易太长,对太长的教学素材可以进行适当的分解,这样会更有助于教学。

如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课,本框安排了3个探究活动,第一目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涉。这一“探究活动”教学素材安排了五个镜头,整整占据了书本的一页,笔者认为篇幅太长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探究比较吃力,考虑到本探究活 动的素材也能用来分析第二目的 “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具体表现”这一主干知识时,就把探究活动一:走进国家机关的五个镜头分解为两大部分。即把镜头一和镜头二合为一个探究活动的素材,作为分析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一方面的表现,因为这两个镜头突出了“人民代表”的权力,体现“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这一主干知识。再把镜头二、三、五合为一个探究活动作为分析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二方面的表现,因为该“探究活动”教学素材中涉及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银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学生一探究就会得出“国际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的主干知识,于是通过分解“探究活动”教学素材,使学生感觉到探究活动的难度大大降低,同时又能把第一目教学素材和第二目的抽象理论具体结合,使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得到有效落实,使教学的主干知识化繁为简,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三)灵活呈现,为“探究活动”教学“锦上添花”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学习动机的原动力。“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呈现更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何灵活地呈现教学素材,为“探究活动”教学“锦上添花”呢?笔者认为通过静态呈现、动静结合的呈现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1、静态呈现 从历年的考试来看,文字型、图表型、漫画型的材料是考试的主要题型,试题本身就是静态的呈现,所以“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也应以静态方式为主呈现,以便使学生能更好地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其实这些文字型的材料、漫画型、图片图表型材料包罗万象,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就能通过抓住主要信息发现它们与教学内容的本质联系,特别是漫画型材料直观生动,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贬时弊,扬美抑丑,有益于启迪学生思维,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可以成为我们的政治课“探究活动”的有效载体。

2、动静结合

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将书本上一些枯燥的探究题改为抢答题、竞赛题的形式出现,将一些单一的课堂小组讨论活动融合于游戏中,将一些静态的图文素材转化为动态的情境题。这样的安排虽然在探究内容上不变,但是呈现方式不同,收到的教学效果也非同凡响。

例如在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一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为了调节课堂的气氛,笔者特地把原来的探究活动改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展开,先静态地呈现教学素材,再让学生结合“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分析探究材料。材料一:当今彩电、VCD等成为现实,在古代,皇帝却不能看电视。材料二:有了电视、VCD以后,人们很少光顾电影院,租个大片全家老少一起看;材料三:只要社会上创造出了新的消费需求,总会吸引消费者争相抢购,追赶 时尚。蒲扇----风扇----空调;录音机----电视机----家庭影院。材料四:消费观念:60年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一个暑期换三套是普遍现象。在本次“探究活动”中,虽然材料的呈现是静态的,而通过小组竞赛的游戏诱发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们动了起来,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对探究材料充满了悬念和思维的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趁着新课改的春风,教师要创造出更多真实的“探究活动”,科学使用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开放的探究活动环境、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推进获取知识过程的演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政治素养的提高,从而真正实现新教材“探究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一、活动问题的设计角度、梯度和层次递进

用设疑引思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对问题的设计要求特别高,而随着教龄的增加总感觉自己设问出现了瓶颈!即问题设计空泛、缺乏梯度。

主要表现为:

1、问题提出的目的不明,没有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设计,随机性,随意性大,提出的问题空而泛或问题本身已包含答案。

2、设计的问题缺乏梯度,不针对教学目标分层替进。

3、问题本身不能拓展学生思维,为学生思考搭梯子。

策略: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问题,问题要有层次梯度,环环相扣,形成教学的教学主线,教学应随着问题的层次递进而逐步达成教学目标。组织性的与应答性的问题不宜过多如:好不好?可不可以?行不行?你们坐好了吗?听见了吗?开放性的问题要精选。

三、活动的目的明确

打造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之体会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表达的平台

初中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摇篮。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表达思想、锻炼语言能力的平台。实践证明,“说”与“想”是分不开的,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有直接联系的,发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每节课前设置5分钟语言实践活动,可有效地使学生放松情绪,同时,可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胆量和信心,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语言实践环节中,学生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其他同学,讲故事,讲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者针对网络、电视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表观点,总之,就是要“说”。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训练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了,同时对周遭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思辨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所讲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其语言丰富多彩且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思维活动异常活跃。活动还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课程以这样的形式开始,可以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避免产生倦怠和抗拒心理,顺利进入后面课程的学习。

二、在案例中渗透德育教育

政治课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政治、经济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感受责任》时,笔者运用了毒奶粉的案例,展示了很多受害婴儿和受害家长的图片,学生受到很大的震撼。然后,笔者引出责任问题:责任包括哪些?有的学生说:等我们长大了,我们有责任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有的说: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有责任保护祖国。有的说:当在街上遇到有困难的人们时,我们有责任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说:当好朋友犯了错误时,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和宽容他们。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了解什么是责任。对话式的交流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使学生愿意主动地认识和接受事情的本质。同时,使用案例教学,可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社会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初中政治课是德育的园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和影响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德育中,如果单纯地用道理向学生灌输,学生可能会排斥;而案例比理论更直观和明确,易于被学生接受。

三、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素质

教师要配合教学任务,开展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教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时,笔者要求学生分成若干组,回家问父母和亲戚在以往的消费过程中是否有过买到假货、被商场强制消费、在消费中没有得到尊重的经历;然后,调查自己家周围的商场是否张贴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相关制度。每一组都要汇报本组的调查情况,并通过PPT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样的活动设计,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环境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为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就会自觉地思考身边的事情和问题,就会把政治课学习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政治课学习就会成为自发和主动的行为。假期里,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课题,让学生自由分组、自主选择,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课题。例如,笔者为初一的学生设计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初中生人际关系对生活学习的影响”、“网络游戏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等课题。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了学生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的设计、分析和总结,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外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等综合能力。

四、重视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政治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政治,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政治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政治也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政治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政治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上一篇:韩语辅音难点解析下一篇:春季开学集中教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