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学习心得

2024-08-08

教研员学习心得(精选13篇)

1.教研员学习心得 篇一

短短几天的培训学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说是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次难忘的学习交流。期间对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在这些勤恳敬业老师的发言中,虽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却流露出一种朴实真诚、谦虚好学,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使我在这次学习中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是一个学者,更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以局内人的身份“进入”生活本身,“入乎其内”,根据教学现场当时的“内在真实”,来展示教学的真实面貌。

在教育这个舞台上每天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教学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从培训中老师所谈的这些亲身经历的事件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大启发,甚至产生了心灵的震撼。

培训内容中,对加强师德师风、教师专业化成长建设的内容,我有很多感受。

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师风,是教师的行为规范。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随令不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这些都是师德师风的体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研员呢?,通过培训,我认为,“先做师之生,再做师之友、后做师之师”。

一个兼职教研员只有热爱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责任地关心教师的成长,敬岗爱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为师之友。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的,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和睦共处的教师。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

在这里,许多老师敬岗爱业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尤其是很多教研员,他们是真正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献给教育,这样的老师非常值得我学习。相比之下,自己也觉得有些惭愧。在多年的教导工作中,我注重了教育行政工作,仿佛没有真正走进教研中去。没有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去了解他们怎么想,为什么这么做,往往是事情有了苗头,出现了征兆,才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往往使自己的工作显得被动,还得不到教师的理解;有时和教师交谈太少,整天忙于各类繁杂的教学琐事,各顾各的。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要立足我的本职工作,努力地做好一名有为有位的新时期的教职员,在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挤时间抓教研。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在勤学善思中创新工作实效,在反思中抓到新的增长点。树立好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严父、”的形象,多和学生交朋友,多促膝谈心,多加强团队的建设,多多学习教育理论,多多完成各项分析报告。真正走进教师、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她们健康成长。让我们的教师都有“沉下去”、“走出去”、“坐下去”、“钻进去”的意识。

通过培训学习,我坚定了自己“教书育人”的思想,更坚定了学校教育要很抓教研的工作,要逐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去做,完善自己。要坚定不移地热爱自己的教学事业。“做一天蜡烛,就要发一天光;做一只春蚕,就要吐一寸丝。”这是我的教育观和思想观。要有一种教师的使命感。因为我深深地懂得: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需要以强烈地使命感为基础的,是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做代价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辛劳,甘于付出,,甘于无怨。

通过培训,我懂得了怎样去爱学生。“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研员,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的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所有的教师。

通过一周的学习,使我深感自己肩负的是重担,也清楚地看到了差距:与先进单位的差距,与兄弟单位的差距。要想缩小这些差距,我只能不断地深入学习与实践,经常进行教研反思,总结教研经验,摸索出适合我校的教研规律,在反思中促进成长,在学习中促进成长。

通过培训,要鼓励自己“不断地去学习”,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他人的新经验,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强化“自育”意识,勤学苦练,做到“问道在先”,积极开展新课改下的教育教研工作。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知道一位优秀的教师成长是离不开反思,反思让我们认识了自身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反思让我们认识到了只有努力,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做好一名教师,只有做好一名教师,才能有资格做好教研员。作为教研员,不能只懂得一些知识就行了,要有坚实的理论“底色”。

通过培训,我感觉自身的差距很大。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培训只是一个开端,与他们优秀的教研员相比,不足很明显,今后只有快马加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研修能力才能不虚此次的培训。

总之通过这几天培训学习。确实学到了不少新鲜的知识,时间虽然紧了一点,但我觉得这次的收获不菲。正所谓“有限的时间,学到无穷的智慧”。我感觉到这次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作这样的安排,真心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我又一次找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新的发展方向,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时时处处以师德规范自己,协调开展相关学科的教研工作,总结推广课改和教研成果。选择教研职业实现自己的价值。是我新的选择!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我明白,“教研员”这一称谓不会带给人太多的荣誉,却有无尽的责任,那该是何等沉重。我深信,我将因此而振作精神,在教育天地中走得更宽、更远。

2.教研员学习心得 篇二

一、行动学习的内涵

随着学习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成人学习过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出现了各种学习理论如经验学习论、情景学习论、共同体学习论等。行动学习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出现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它具备现代学习的诸多特征, 集以上各种学习理论的优势, 是一种符合成人认知特征的学习理论。行动学习的理念来源于管理学领域, 最早是由英国管理学家Ravens提出并运用于企业培训管理人才, 后经其他学者进一步完善形成较为成熟的学习理念与方法。最为全面地概括行动学习内涵的定义则是由麦吉尔和贝蒂 (Mc Gill&Beaty) 提出的即行动学习是为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为目的, 在同事的持续不断地反思与学习的过程。行动学习中, 学习者将工作中遇到的重要的实际问题带到学习小组, 在其他成员的支持下解决问题, 参与者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反思已有的经验, 得到学习和提高。[2]由此可见, 行动学习的组织要素包括学习者、问题、学习小组, 而学习者又包括问题提出者、支持者、小组协调者等, 其过程要素则包括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改进计划和实施计划。行动学习将学习既看作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个专业发展项目, 其实施一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小组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相互支持, 同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 其内涵可以用公式L=P+Q来表示, 即学习 (Learning) 是程序性的知识 (Programmed Knowledge) 和具有洞察力的疑问 (Questioning Insight) 的综合。[3]

行动学习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由Kolb提出的经验学习循环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所组成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习者首先通过参与获得体验;接着通过交流、讨论分析体验、并对之进行思考和评价;然后, 学习者把反思和观察到的结果进一步抽象, 形成一般性的结论;最后, 学习者还要在新的情境中检验结论假设的正确性。如果检验得以证实, 学习则暂告结束;如果检验没有得到证实, 将会导致新一轮的具体体验, 一个新的学习循环又开始了。[4]此外, 社会建构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与行动学习的理念也密切相关。行动学习具有反思性、参与性、实践性、合作性等主要特征, 其学习过程体现了反思实践、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的基本要素。

二、英语教师与教研员的行动学习模式

尽管行动学习在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领域的运用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但其运用于教师教育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且多运用与培训教师的信息化技能, 近年来也有关于运用行动学习增强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顾名思义, 教师行动学习就是由教师作为学习主体组织和参与的行动学习。英语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具备丰富的经验,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和困惑, 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效果有时并不理想, 因此就需要同事的帮助。行动学习小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在这一共同体中教师的实际问题通过集体的讨论逐渐明晰化, 并在其他成员的帮助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英语教师行动学习小组一般应包括一线教师、教研员和教育管理人员等。一线英语教师将实际教学问题带到学习小组, 在教研员的引导下教师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和研讨并最终形成初步的解决方案, 在经过教学实践检验后小组成员再次聚在一起总结问题并改进方案, 如此形成不断的循环。

根据行动学习的操作流程, 英语教师开展行动学习首先要组建学习小组。行动学习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 一般以6~8人为宜, 成员来源应尽可能做到多样化, 具体而言就是要考虑到不同成员的加入, 如一线英语教师、英语教研员、学校管理人员等。而在一线教师中也应该使其来源尽量多样, 要努力吸纳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和不同年级教师的参与。行动学习小组一旦得以组建就必须开展定期的研讨学习活动, 这就需要主持人的组织。英语教师行动学习的主持人可以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也可以由小组中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教研组长担任, 主持人的任务在于合理安排研讨的时间、地点, 调整小组学习的进度, 评估学习的效果等。此外, 为保证教师学习不囿于低水平重复, 英语教师行动学习也需要促进者的参与, 这里的促进者一般由资深英语教师或英语学科专家担任。教研员作为学校英语课程的规划者本身就是英语学科专家, 可在教师行动学习中发挥引领作用, 因此是担任促进者的最佳人选。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小组确定研讨话题, 引导小组讨论的深入进行, 并从问题解决方案上给一线教师具体指导。然而, 教研员对教师行动学习的促进身份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行动学习的开展, 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得以提高, 教研员所起的促进作用也逐渐趋于弱化。按照赫伦 (Heron) 所提出的促进模式, 学习小组将由最初的促进者与学习者的等级模式发展到学习者的自我管理模式。[5]英语教师行动学习的最理想状态应该由教师自我引导与管理, 但由于部分一线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缺乏, 自我引领在行动学习的初级阶段很难做到, 因此就需要教研员的专业引导与协助。

在具体的英语教师行动学习中, 教师会将各种教学问题带入学习小组, 主持人要从这些问题中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组织小组成员开展研讨学习。如在英语教学中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教师对学生课堂的“沉默现象”感到困惑。学生们由于种种原因英语课上不愿意开口说英语, 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的课堂互动效果会大受影响。教师对这一课堂现象都有切身体会, 也曾试图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改进, 这些就构成了教师的先前经验, 对于他们开展小组行动学习具有积极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线教师们献言献策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 如组织学生口头汇报、将课堂英语口语表达与平时成绩挂钩等。教研员对这些方案进行理论分析, 指出其中的可行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之后教师将最终确立的方案付诸于教学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参与新一轮行动学习;而教研员也对此过程实施观察评估, 最终达到提高教学的共同目标。整个行动学习的过程可如图1所示:

三、基于行动学习的英语教师与教研员专业发展

通过上述模式可以看出, 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加深了对教学问题的理解, 为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 教师们在反思实践中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能。教研员通过对教师学习的引领对一线英语教学加深了认识, 获得了实践性知识;而学校管理人员也通过行动学习对本校英语教学总体状况有了进一步了解, 从教研员那里也获得了其他学校在英语教学改革方面的举措和进展, 这对于制定相关英语教学管理制定、积极倡导英语教学改革都有促进作用。由此可见, 英语教师行动学习使得参与其中的各类人员都获得了收益, 尤其对于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1. 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一线英语教师来看, 行动学习可以从教师反思意识的提高、实践性知识的增长以及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等几个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 行动学习促进了教师反思意识的形成和提高。教师将具体的教学问题带到行动学习小组本身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开展不断地反思;而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获得了学习体验, 其反思意识也得以不断提高。[6]其次, 英语教师行动学习有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实践知识来源于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 是一种隐性的默会知识, 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基础的核心, 其获取必须要求作为主体的教师的积极参与, 而行动学习所强调的主体参与性正符合这一特点。最后, 行动学习还有助于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出于自身意愿和共同兴趣组成的学习群体, 在这一群体中教师通过共同参与教育实践或研讨理论知识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不仅有利于英语教师个体知识的丰富和自主发展意识的增强, 还能够促进教师合作文化的建设。英语教师在行动学习中不仅需要和同伴交流, 还需要和专家共同研讨, 学习小组为了解决问题致力于合作学习, 其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对于教师形成开放式的专业发展态度、对于整个学校的英语教学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2. 英语教研员的专业发展

如前所述, 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被忽视的研究话题, 这对英语学科也不例外。事实上, 教研员一般由优秀教师出身, 具备教师发展的切身经验, 同时也具备丰富的英语学科理论知识。作为英语课程改革的规划者和监督者, 教研员的专业水平对于英语教学至关重要, 其专业发展值得重视。在行动学习中, 作为促进者的教研员一方面加深了对一线教师实际英语教学的了解, 增加了他们实践性知识, 有利于提高教研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 通过与教师在行动学习小组中的交流互动, 教研员也增强了反思意识, 为他们更好地反思英语教学、更好地思考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在与教师的合作学习中, 教研员积累了大量指导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实践与行动研究的经验, 这为教研员参与教师培训、成长为合格的教师教育者做好了准备。在行动学习中, 教研员与教师形成一种互信、互惠、开放平等的合作关系, 以具体教学问题为中介, 通过反思、讨论、实践等方式不断构建自己的专业内涵, 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在行动学习中, 英语教师与教研员在合作探究中通过情感与认知互动实现了各自的专业发展, 两者互相协助、互为促进, 整个过程可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 在教师与教研员共同参与的行动学习中, 教师构建了互信、互助的学习团队,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 提高了反思、教学、研究与合作的能力;而教研员则提高了与一线教师的沟通技巧, 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7]双方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互动的专业发展, 这一发展模式对于提高整个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四、结语

综上, 行动学习为英语教师与教研员的互动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可行途径。然而, 要保证这一学习模式对双方专业发展的共同促进作用, 在实施英语教师行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 要注意行动学习小组中一线英语教师与教研员的合理构成与搭配。在选择一线教师加入行动学习小组时要考虑教师职称、教龄分布;同时还要考虑教研员的专业引领能力, 争取吸收资深教研员加入学习小组。其次, 行动学习小组中应营造一种公平和谐的学习氛围, 以确保各成员之间特别是教师与教研员之间开诚布公地开展交流, 使参与学习的所有成员都能互相学习有所收获, 这需要学习小组主持人的合理安排与干预。最后, 行动学习要求参与人员定期参加研讨学习, 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所在学校和教研员所在教研室的大力支持, 并尽可能努力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习计划, 以确保英语教师与教研员参与行动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崔允漷.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上海教育科研, 2009 (8) .

[2]伊恩·麦吉尔, 利兹·贝蒂.行动学习法.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3]Revans, R.Action Learning:Its Origins and Nature.Brookfield:Gower Press, 1997.

[4]Kolb, D.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New Jersey:Prentice-Hall.1984.

[5]秦旭芳.行动学习法中促进者的身份和作用——教师培训中的培训者.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9) .

[6]王栋.教师行动学习的内涵、特征及其意义.当代教师教育, 2011 (6) .

3.中学体育教研组工作开展心得 篇三

关键词 新课程 体育教研 素质教育 合作交流

随着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新课程实施标准思想的指引下,体育教研活动如何开展?通过开展以教研组为自培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教研组是新课程实施的最基本单位,教研组要成为教学实施与研究的主体,教研组的核心工作是一个“研”字,“研”字浓缩着教研组的生存活力。

一、加强体育教研组队伍建设

(一)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理论知识,还要不断汲取更新知识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性强,涉及面广,学科知识,边缘知识,互相渗透、相互迁移。知识与技术之间的融通,已成为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一个结构复杂,项目繁多的教育系统,它不仅涉及的因素多,而且随机性大。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度、方法、手段以及教与学的配合等方面的因素是否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相适应进行探索与尝试。在当前注重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趋势下,知识面窄、综合能力差的体育教师必将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被淘汰。

(二)体育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基本功,更要有较强的钻研业务能力

体育教师多方面基本功包括了解学生、组织管理学生、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基本功。正确使用教材、合理组织教学、较专业业余训练的基本功;具有较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功;具有撰写教学论文的基本功;具有收集教育信息,加工处理教育信息能力的基本功。体育教师也要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现在处在信息科技时代,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服务于体育教学,已成为体育教学的辅助手段,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掌握这些相关知识已成为必然。我们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在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教学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目前全校学生的体育成绩统计、录入、分析都由我们老师自己使用电脑完成,各项专项成绩也由各专项老师用电脑录入档案。

(三)体育教研组长做好领路人,开展好体育教研工作

体育教研组长作为本学科的骨干教师和教学与科研的带头人,成为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典范,有句话说得好,“教研组长不只是教研活动的主持人,还应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领头羊,对学校体育教研组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研组长在平时工作时要模范带头,要学会吃苦,能带领本组共同教研,共同参与制定学校体育活动,使学校体育各项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在执行学校体育活动各项决定时能带领本组成员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务。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要做好会议记录,会后做好整理工作,将研究结果上报上一级分管领导。

二、加强体育教研组教学管理

(一)转变评课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研活动时体育教师一律穿运动服和运动鞋,针对教材某一内容,能者为师,体育教师共同学习与实践。其要求是:从理论到实践可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立足大家全会为目的。在课中为师者简单介绍课的目的及重点学习的内容后。大家根据本次课内容做相应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后,不是师者先讲解示范,而是每人实践一次。然后大家再相互观看下再实践,最后是师者示范指导,这时大家进行教法与学法的探讨。这样一来体育教师不但掌握了教法,也学会了学法,同时有会了指导纠正错误的方法,教学能力与水平得到了提高。另外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自然地体现出来了。将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研组的教师始终有为学生服务的态度,乐意做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二)在教学中要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机制,体现由被动教学变为主动教学

在教研组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改革考试评价内容和形式,逐步形成了发展性评价体系,并完善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等级评价。重视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习过程和情意态度的定性评价,试点了“专项素质”评定,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情况进行建档,努力探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动态性评价。体育教学过程就是发展学生身体和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创新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只关注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做动态性的全面评价。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要把学生视为空白,现在的学生摄取知识的途径已远远超出教学本身,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为好,让学生由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那么就要求体育教师教学思想要有转变就是由被动教学变为主动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只要把学生教会,使他们水平得到提高,就是一堂好的体育课。

三、合作交流促进团队成长

体育教研组的建设离不开“团队”精神的引领,只有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团队”精神的思想内涵,才能让体育教研组当好学校体育教学的基层组织,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我在这所说的合作交流,不单指校外的体育教学合作交流、组里的教学合作交流,还包括不同学科间、不同岗位间的合作与交流。一个教研组当中,需要有教师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这种教师内部的专业争论,有利于教师间的合作互动,使教研组成为教学创新的舞台和学术争鸣的论坛,使创新精神成为教研组文化的原色与底蕴;而更重要的是,怎么把一个有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师队伍拧成一条绳,形成一股合力。

4.教研学习心得 篇四

8月30日我们一起在学校初一级部认真参加了新学期英语教研会,听取了一些先进单位代表的经验交流,对上学期的教学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检测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要求,作为一名初四英语教师, 初四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基于复习而得,如何组织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如何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复习效率?如何使学生所学英语知识迅速转化为运用能力?如何让学生在中考中获得满意的分数?这些一直是我思索的问题。针对所提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我认为可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们的教学: 第一:紧扣教材,循序渐进

教材是中考命题的基础和重要依据,教材是“源头”。在复习过程中要紧紧依据课本,扎实复习教材.要充分体现以下三点:针对性、渐进性、透彻性。1.针对性

研究学生:因时间久,部分已遗忘的共性,要求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知识;找出学生们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事先预习,明确目的要求.研究教材:按册、按单元顺序复习归纳:六七年级内容“速战速决”;八年级内容每两单元合并复习;初四内容按单元“各个击破”。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地复习。2.渐进性

复习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点及面,逐层突破.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教材时,可按单词—词组—句型—语法—课文的顺序,并对相关知识点要会“东拉西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3.透彻性

“透”要贯穿在复习教材的始终,教师对教学大纲、教材要吃透,弄清各个单元的重点、难点,弄清重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对“四会”要求的知识点要深入充分掌握,不能“蜻蜓点水式”复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弄清知识之间的相互区别,进行系统有序的总结归纳,使之成为知识网,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二 研究题型,有的放矢

中考笔试部分的题型有听力、单项选择、完型填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综合填空、英语写作等。教师要充分对各个题型进行研究,从中找出解题的思路和规律,推测命题动向。在这一阶段中,本人总结出几个方法,可供参考: 1.建立错题集

对于平时的考卷的讲解,不要从头讲到尾。教师只讲易混的、易错的,点出考点和重难点就行了。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给学生定任务、并进行检查验收.在此过程中,我提倡“建立错题集”把做过的一些试题中出现的错误收集整理在一个本子上,旁边注明其考点、自己为什么做错,以便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每天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过一过,强化所学的知识,纠正自己以前的错误,夯实基础知识。

2.开设专题讲座

在纵览教材,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的基础上,相应地提高要求,复习要求突出重点,系统整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教师可从名词、数词、冠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动词、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等十四类专项分类复习。每一专题按难易程度,花两至三课时完成。3.精选材料,限时阅读,强化训练

阅读理解是中考英语试题的重头戏,占分比重大,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来理解英语书面材料的能力。学生能否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阅读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务必在平时拓宽视野,加强阅读,掌握阅读理解的思路。

第二阶段复习直接关系到中考的效果。教师在这一阶段复习过程中要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做到讲——练——评结合。既要教学生解题要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同时又针对历年中考题型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答题时做到灵活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第三 模拟训练 心理辅导

1.从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这一阶段是考前指导与适应性训练,主要目的是适应中考要求,提高应试技巧。分阶段进行中考模拟训练,学生应该对本地区的中考题型及各项的分值做到胸中有数,不要盲目去做一些外省市与本地区题型无关的题目,也不要在难题,怪题上花费太多时间.2.“看试卷和错题集”也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请考生把近期做过的大小试卷和练习题分门别类整理一下,定下心来认真仔细过一遍,把以前存在的问题弄清,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复习。3.老师们在越临近中考的时候,越应当注意降低复习的难度。加强心理和技能的辅导,使学生增强对中考英语的自信心,确保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来迎接中考。

5.外出学习心得(校际教研) 篇五

语言的魅力

石苑学校 吕晶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发展。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只在于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是否精彩,更在于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没有充满教育机智的教学评价的有效发挥。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是停留于表层的作秀,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衔接,而是在整体深刻理解文本和学生实际后焕发的自然而然的创设和生成。

今天在南留完小听了王雪青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她将激励性评价贯穿于自己的整个课堂教学中,让我感受到了教师评价的重要性,更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这节课上,我认为王老师的课堂评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很好:

1、课上评价及时,语言具有激励性。每当学生发言完毕,王老师都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且这些评价语都具有激励性,比如某学生朗读完后,王老师说:“读得真好!你真棒!”这样的评价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考以及回答问题的欲望,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课上评价有效,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在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王老师出示了一幅图片,让学生概括图片的内容,这位学生描述时话说得不太完整,这时候王老师便说:“我们要说普通话、响亮话,更要说完整话”。这句话不仅点出了学生发言时的缺点,还告诉他应该如何去做,我想其他同学听了也会感同身受,以后发言的时候也会在这方面多多注意。

3、课上评价全面,为人细致。整堂课下来,可以看出,王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只局限在回答问题方面,还渗透在了课堂的读、写、说中,以致在课堂结束时,王老师还对学生整节课的表现进行了评价:“同学们,你们这节课表现非常棒,老师要奖励奖励你们,送给大家一些名言。”可见,王老师对评价这一块是非常重视的,并且也落实到了平时的教学中。

4、课上评价语言新颖,与时俱进。在课堂上,王老师几次说到“我为你点赞!”这样的评价语具有时代性,减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鸿沟,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为课堂创造了轻松的氛围。

当然,一节好课也会有遗憾,这节课上王老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几乎为零。有一句话在当今很流行,也挺有哲理。“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的养成对于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如何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对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好坏也要做相应的评价,如学生的站姿、坐姿、握姿等,可以就简单的几句话“看某某坐得多端正啊”、“看谁谁谁听得多认真啊”„„这些虽然和学生的学习关系不大,但是它关乎一个人的气质风度,也是和小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紧密相关的。

课堂评价语言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也让课堂变得精彩纷呈,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说不定会有更大的惊喜。

6.区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篇六

南京树人国际学校李爱琴

今年我是第二年参加鼓楼区组织的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感觉与以前南通的教研活动有着很大的区别,收益也颇多,下面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集体备课时间的保证性

以前在南通,我们一般只是在学校内部同年级备课组举行一周一次的备课活动,一般是两节课的时间,进入树人之后,我们组也是每周举行一次备课活动,时间也是两节课。但是对于更大级别的教研活动,以前在南通,我就感觉组织得很少,一般是一学期

一、两次吧。只有毕业年级相对来说象这种高一级的集体备课的活动频率多一些。而在鼓楼区,每隔两周举行一次,每次都是2、3个小时,这样从时间上确保了鼓楼区同年级数学组老师可以有机会一起进行集体备课。

二、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区组织的数学教研活动,一般程序是:先是由备课活动所在学校的老师上一节研讨课,然后由几个学校的教师代表进行评课,接着是由教师代表进行某章节的教学计划及相关措施的分析,有时也会组织专家进行有效讲座。对于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我觉得还是非常赞赏的,我觉得首先对于上课老师提供的研讨课,我觉得上课老师肯定自己先吃透教材再备课的,无论是从问题情境的引入,还是新知探究。无论是典型例题的示范讲解,还是拓展延伸。总之整个一节课的教学结构的设计,授课老师肯定是精心筹划。并绝对凝聚了他们学校同数学组众多老师的思维的结晶,所以我认为只要认真去听课,对我绝对不无裨益。事实上从宁海分校林老师的新授课“直线、射线、线段”,到南大附中储老师的单元复习课,到五十中郭老师的试卷评析课,到汇文中学张老师的课题研究课“图形的分割”,我觉得他们都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向我们进行了示范教学,让我领略了他们的风采。让我意识到原来概念的讲解也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接受。让我反思单元复习课又该如何去上更有效。让我学到试卷可以怎样去评讲更容易让学生印象深刻,原来我试卷评讲大多就典型错题进行讲解分析,而听了郭老师的试卷讲评课后,我发现要让学生更好地能做到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得必须进行有效的“平行矫正”。通过学习张老师的课题研究课,我发现要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也得认真思考该如何上好课题研究课。通过专家的点评,更让我意识到该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己又该如何去进行探究性教学。

三、集体备课的前瞻性

集体备课每次提供的研讨课多数是我们还没有讲授的,所以我感觉研讨课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另外紧跟着后面的“章节教学内容分析和建议”活动是我们在后两周将要进行的新课教学,对我们后续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和指导作用。让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四、集体备课的局限性

这一点我主要是针对是研讨课之后的评课,我感觉每次评课只是有限的几个学校的个别老师评课,而且多数老师评课大多数都是评论授课老师上课的亮点,对于值得争议的地方都只是一掠而过,有的老师甚至只字不提,我觉得这样去评课,对授课老师甚至对于我们听众都没有太多收获,其实我个人认为象我们集体备课中的评课,应更注重的是大家要各抒己见,提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大家共同商榷对某些典型问题的解决措施,对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建议等等。另外我认为作为所有参加集体备课的老师,我们都应该有选择地接受一些好的教学建议和好的教学策略,但不必被集体备课牵着鼻子走,集体备课是开发教师集体教育智慧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教师成熟的标志是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个体不能被集体备课妨碍或延误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每位教师要有自己的主见和自己的看法,学习众家之长

7.教研员学习心得 篇七

《中国教师》:对于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您认为有哪些大的变化?

周诗杰: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在英语教育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过程和方法、教材以及评价方面都有突破, 根据我自己学习的体会, 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出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与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相比, 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 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整体国民素质, 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 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形成跨文化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发展创新能力, 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2) 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以能力为重,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进一步反映了国际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外语教育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背诵和记忆的经历, 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

(3) 提倡采用重在语言运用的多种教学模式。

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将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 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无疑是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 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也是对除任务型教学方法之外的其他教学途径与方法的包容和认可, 是对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的肯定。

《中国教师》:对于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定位, 您是如何理解的?在教学中如何彰显这样的课程价值?

周诗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着眼于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运用, 厚积薄发, 体现能力为主。人文性着重于英语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 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心智发展、人格升华, 体现德育为首。

在教学中, 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 既要关注教材中显性资源的使用, 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学科的核心理念) ,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要正确而适度地把握、挖掘文本中隐藏的、积极的思想内涵,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畅游文本,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会、感受文本的内涵与价值;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与感恩、爱人等情怀,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

《中国教师》:自2001年实验稿课程标准颁布以来, 您觉得中小学英语教育改革取得哪些方面的成就?对于接下来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实践实施, 您认为可能会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解决?

周诗杰:自2001年实验稿课程标准颁布, 中小学英语教育改革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

(1) 新课程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课程质量不断提高。

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但是在对课程性质的描述中已经有所体现。在实验稿实施的10年过程中, 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已经对学校的整体课程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教师普遍认为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加关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2)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和生动。

以往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得到突破, 大部分教师能够根据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有了明显提升。课堂上, 教师为学生运用语言创设更加真实的语境, 课堂上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形式丰富, 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与频度,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得到普遍提高。

(3) 教师专业化发展得到重视, 质量明显提升。

实验稿实施的10年过程中, 各级各类的英语教师培训课程、校本教研等对课程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英语教师, 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英语教师的质量和专业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国家和地方各级项目的持续支持下, 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持续提高。

(4) 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课程资源更加丰富。

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能贯彻“用语言做事情”的理念, 课堂中引入真实生活和仿真实生活的情景设计越来越多,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增强, 网络和课堂教学配套资源为英语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真实语境。同时, 资源的概念也日益丰富, 人作为重要的资源也被许多教师认同。

(5) 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更加科学。

评价领域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即从原来只关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向关注课程标准五个方面维度的评价转变;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即从原来的学生为评价主体, 转变为学生、学生家长、教师等都参与评价;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即不仅以纸笔方式评价, 还可以使用口试、听力测试, 另外, 许多地区还采用了观察、访谈、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

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实践实施可能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新课程理念尚未全面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动;

(2) 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

(3) 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小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4) 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须给予更多关注;

(5) 评价方式改革有待深化。

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建议通过以下做法解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 大力宣传新课标, 努力营造学习实施新课标的氛围。要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利用各种形式向一线教师宣传新课标, 推起学习新课标的热潮, 积极营造实施新课标的舆论氛围。要利用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 采用多种方式向教师介绍新课标, 使广大教师了解修订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实施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加强英语教师的课标培训, 全面落实新课标的理念。要把新课标的学习培训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课改工作的中心任务, 要及时逐层开展培训工作。课程研制专家和研究人员要加强对新课标的指导培训, 认真总结和借鉴10年课改的培训经验, 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 分析和研究新课标的特点, 预测和破解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探讨教师根据新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方法, 结合教学实际, 增强新课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国教师》:许多人说, 学好英语不容易。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以及文化意识等方面适当降低了目标要求, 这是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周诗杰:切实减轻目前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一个刚性的要求, 各个学科都在落实“减负”的精神, 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在“减负”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 压缩容量, 降低难度, 减轻负担。如:减少了一级和二级语言技能标准中学唱英文歌曲和歌谣的数量, 将表演英文小话剧修改为简单的角色表演, 将二级目标描述中“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改为“语调基本达意”。同时, 还删除了话题项目中的植物、玩具等话题以及数量、时间等相关意念;调整和删除了文化意识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如:删除了五级文化意识标准中的“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2) 对个别语言技能标准的调整体现了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性和渐进性原则, 同时有利于减轻课业负担。例如, 在小学一、二级的目标中做出以下调整:在一级语言技能标准的“读写”要求中, 增加了“能模仿范例写词句” (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 ;在二级标准“说”的要求中, 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 (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 ;将二级标准“写”的要求“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修改为“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 写出简短的语句” (增加表述的准确性和语言学习的渐进性) , 并要求小学生要能够正确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 从而使小学生从起始阶段就能养成良好的英文书写习惯。

但是, 我们要注意到, “减负”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降低要求, 压缩容量。一方面, 语言学习成效的体现必须以一定量的积累为基础;另一方面,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没有体现新课标倡导的理念, 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信心, 那么无论我们让学生学多么经典的内容, 学生都会把学习内容当作负担, 单纯地降低要求、压缩容量就达不到真正“减负”的目的。

《中国教师》:另外, 教师怎么教, 学生怎么学, 学习英语的效率会高一些?或者说, 有效教学英语有什么窍门吗?

周诗杰:有效英语教学涉及许多要素, 比如学习者、教师、课程大纲、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 对有效英语教学的研究文献也非常多。我认为, 要让英语教学有效,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教学应该创造条件, 利用一切可用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 使他们乐于学英语。学生在语言课堂上, 是积极的意义构建者、语言使用者, 而不是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课堂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关注学生情感、建立学习信心、克服学习焦虑、培养学习兴趣、体验学习成功是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必备要素。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英语是一种语言, 英语学习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它需要互动。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非常必要。中小学生模仿力强, 求知欲强, 记忆力好, 表现欲强。英语课堂应该成为他们积极参与的过程,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实践, 达到认知和掌握英语的目的。

(3) 英语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英语来源于生活, 离不开生活。英语学习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 才能充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我们要在教学中努力挖掘知识中的生活因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设计恰当的教学情景, 对学生而言, 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

(4) 采用折中平衡的教学方法。

好的英语教学法是保证英语学习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没有专门的一种教学法能确保学生语言学习的成功。我们要采用一种折中平衡的教学方法, 即使用课程标准倡导的各种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这种折中平衡的综合教学法立场应贯彻到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 如: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原则的把握、讲授语言知识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比例、课堂活动设计中多样化与连贯的尺度、讲授知识与进行语言活动的比例、课上讲解与课下对学生辅导的比例、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等。一线教师应根据具体学生和具体教学任务因时、因地、因人而宜。

(5) 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激励作用, 全程监控学生的语言学习。

教师和学生要经常地、系统地评估学习过程, 收集语言学习过程中有用的信息。教师应当学会如何将形成性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 营造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 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学习气氛。

《中国教师》:许多人学的是“哑巴”英语, 会应付考试, 但不会运用。英语学科的评价如何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升?

周诗杰:“哑巴”英语是我国外语教学某一段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现象, 它的产生是有其历史根源的。总体来说, “哑巴”英语的产生与当时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学问来做, 把英语当作一门知识来学有关。这是一个教训, 我们现在需要吸取教训, 避免重蹈覆辙, 恰当地利用评价手段对避免“哑巴”英语现象十分重要,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依据课程目标要求确定评价内容与标准。

教师应当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及特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评价标准, 选择评价内容, 采用恰当形式。常规评价, 如单元教学评价等不要因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评价不太好实施, 演变为简单的语言知识的测试,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 注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在设计和实施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各阶段教学的特点与评价目的,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 选用合理、多样的评价方式, 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 实现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可采用与课堂教学活动接近的形式以及平时测验、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应采用不同的评价形式, 以口试、听力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评价的内容、过程与方法、主体、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评价的结果自然会发生变化, 相信会有效遏制“哑巴”英语的现象。

《中国教师》:怎样的师资培训, 你觉得是有效的?或者说, 什么样的培训方式和内容是大家落实新课标所需求的?

周诗杰:我去年参加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一个特级培训者培训项目, 培训中倡导的五条基本原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是要充分考虑受训人员的实际情况。我们国家疆域辽阔, 英语教学水平差异较大, 人们对新课标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培训应当认真研究每个地区参训的实际需求,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第二是引发参训人员之间的思考和讨论。讲座式或者演讲式的培训最多会在听众中引发一点共鸣, 而参加完培训后, 就会基本回到原来的状态之中。培训时, 要注意设计一些需要参训人员思考和合作完成的任务, 有效调动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第三是要为参训者提供主动学习、回顾和反思的机会。培训者不能只顾自己的讲座内容是否完成, 而应当精选培训内容, 在讲授新的理念或方法的同时, 注意适当“停顿”, 让参训者有机会“消化”学习内容。

第四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理论点拨。一线教师普遍对从理论到理论的东西比较反感, 培训最好是从案例出发, 分析案例, 然后在参训者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进行理论提升, 这样会更加让参训者容易接受。

第五是将培训内容与参训教师的实际有机结合。教师参加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的, 培训过程中的案例、解决方法都是以一线教师的问题为指向, 培训的结果必然是解决了一线教师的问题, 才会有成效。

我近几年来也做过一些培训效度的调查, 总结起来, 一线教师认为有效的师资培训是:培训时间适当加长;多观摩教学展示课;增加听力、口语及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

《中国教师》:对未来十年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改革, 你有何期待、向往或志向?

周诗杰: (1) 英语教学能真正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

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真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关注学生如何“学会学习”, 处理好语言学习和思维的关系,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英语学习从课堂走向生活, 体现语言的交际性。

(2) 教师掌握把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这个需要在各级培训中落实参与式培训的要求, 让教师突破实施新课程的“瓶颈”。

(3) 终结性评价体制有彻底改观。

8.谈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 篇八

一、系统思考,找准发展的起点

教研组是学校内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它诞生五十多年来,对促进和提升我国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研究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有利于建立和优化教育教学秩序,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管理,全国各地学校陆续成立年级组。就我国目前的中小学办学体制来说,真正支撑学校运行的是年级组和教研组。作为系统思考的主体,学校领导在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时,应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统筹兼顾,明确教研组与年级组的组织功能、职责范围,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做到分工合作,协调发展。作为教研组长,应该明确自己及教研组在整个学校管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紧紧抓住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工作重心,既不在管理中越权,与年级组发生冲突,又不至于使教研组地位过于降低,功能趋于弱化,致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还可以加强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实施分科课程,教学研究也按照学科门类独立进行,不同学科组之间少有交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综合类课程、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的综合知识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研组将自己置于整个教研系统中来思考,在教研活动中增加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使教师引起对相关学科知识的重视和学习,提高自己综合学科教学的能力。要求教师要以相互依存的思维方式,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把自己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作为重新认识的对象,把自己个人的专业成长与学校整体发展统一起来,激发起自我学习的意识,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教师,为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愿景吸引,激发学习的动力

共同愿景最简单的说法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至关重要,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能极大的鼓舞人心,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激发人的使命感。

纵观乌当中学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几年学校发展最快、变化最大。2003年,学校领导提出建立学习型学校的口号,绘制了“创省级示范性高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宏伟蓝图,并通过广泛的宣传、交流,将这一目标深植于每个教师心中,成为全体乌中人的共同愿景。在这一共同愿景的激励之下,全校上下团结一心,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铸就了自强不息的乌中精神。在创建示范性高中的艰难历程中,教研组作为学校的教学基层业务组织、教学研究的主阵地,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每次迎接专家评估检查的过程,都是教研组学习新课程理论,打造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在磨课、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们品尝过失败的痛苦,也分享过成功的幸福。“创示”

使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使教研组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

然而随着“创示”的成功,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学校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一些教师感到付出与预期的回报不相称,滋生了消极情绪;一些教师失去了奋斗的目标,缺少了学习的动力;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学校引进了不少教师,使教研组在不断壮大。这些教师年龄层次不同,思想秉性各异,给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建立新的共同愿景,激发教师学习的动力,成为目前学校教研组最为紧迫的任务。为此,我们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尽可能让学校、教师、学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让教师不断对话、交流、互动,聆听、分享教师的个人愿景,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通过深度汇谈,引导教师充分的把学习和个人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和学校的兴旺发达联系起来,和人的幸福联系起来,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组织是成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层次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教研组内倡导这样一种风气:让学习成为一种生存状态,让学习成为一种工作状态,让学习成为一种职业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创新行为。事实上,我们发现,每个教师都有寻求建立共同愿景的渴望,也即他们的内心都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只要教研组长善于组织、策划,就能激发起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将教师的个人愿景逐渐转化、整合、融为群体的共同愿景,被大家广泛认同和分享,最后形成教研组的共同目标。

如我校语文教研组在近期的团队建设中,通过广泛的对话、交流,经过系统思考,依托“贵州省新学校计划项目”提供的平台,我们确定将“建設一个和谐、民主,富有凝聚力、竞争力的学习型团队,让教研组成为教师的青春乐园和精神家园”作为我们的共同愿景,从而激发全组教师从“适应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转变,为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凝聚精神文化,注入学习的生命源泉

教研组精神文化是教研组全体成员所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是教研组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识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是集中体现教研组水平、品位、实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标识。培育教研组精神文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研组要注重创建与时代特征相适应、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具有教研组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用它激活教研组的每一个细胞,将精神文化优势转化为教研组的竞争和发展优势。

我校语文教研组有着优秀的精神文化传统。以吕基业、雷英等为代表的老教师,几十年扎根于乌当这片热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们淡薄名利,任劳任怨,爱生敬业,不断

求知,堪为学习的表率。他们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对他们给予热情的帮扶、指导,对教研组形成和谐、友爱、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起到重要作用。

9.校本教研学习心得体会 篇九

校本研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景中,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景去抽象地谈论,是容易做到的,但意义却不大。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所有教师的权利和责任。只要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从事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

因为教学研究直接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所以,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基本理念中重要一点,我认为就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把发现的问题提升为校本教研的问题,再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通过学习以及自己对校本教研的理解,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自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注重引课的艺术:引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多媒体教具,挂图、设问等,一定要有创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配上音乐录象等,把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形象的动画设计,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并加深理解

在采取以上各种教学手段的每节课的教学中,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记录,找出问题的所在,叫做补改吧,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解决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虽然以前每节课后也都写教学反思,但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把课上出现的问题真正的记录下来,通过这次的学习、讨论,自己深有启发,对于每节课后,一定写出详细的教学反思,有情景描述、问题分析、对策构想,既要针对教学的闪光点、失误点、困惑点进行反思,使之具有针对性,把反思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注重理性思考,使之具有深刻性,做到课课有反思,形成理论性问题,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10.2018初中英语教研学习心得 篇十

此次参加京津冀初中英语教研会,两天的会议真的很精彩,给我的触动很大,真的是收获满满,来自教育界有名的教授给我们分享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

28号上午的领导报告,“新课程改革前瞻”、“浅谈英语课程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阅写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圆桌论坛“京津冀初中英语教学改革与协同发展”给我们指引了方向,让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教学从“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转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就需要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树立语篇主题意义,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确保教学设计情景化、问题化、活动化,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关联性的学习过程。

来自各地的名师示范课更是精彩,他们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教学,给我的触动很大,课堂是要精心设计,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同时也要注重拓宽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的教学思路一定要清晰,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的,注重学生素材的积累和巩固提升。

11.教研员学习心得 篇十一

一、 英语教研组学习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教研组工作面临着极大地挑战。研究现状将有力促进学习型英语教研组的形成和建设。分析英语教研组的学习状况,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 学习中缺乏研究精神

在教研组正常的学习和活动时间里,组长带领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政治学习,完成集体备课、公开课的备课及评课等,仅仅完成形式而已。对于课题研究更是只有计划而无实际行动,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意识、教改探讨意识等不强,教研组学习中缺乏研究精神。

2. 学习中缺乏合作精神

由于我校教师大多是来自一些名校的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他们已经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养成了独立工作、独立学习的习惯,故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同轨教师之间还面临考试的竞争,升学的压力,不正确的竞争观无形地存在着,因而,组内成员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学习讨论中不能全放开,还存在着留一手的现象。

3. 学习中缺乏创造精神

由于组内成员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学习、活动流于形式,故集体学习、集体备课探讨少、交流少,更谈不上思维碰撞,结果就没有创造性的火花的产生,组内学习耗时多,但效率低,教改课题半途而费,教研活动质量不高,教师个体也得不到发展。可见,目前的传统的英语教研组学习有待于改革和创新。

根据“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我们应该努力建设学习型教研组,让教师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相互协作,相互师其所长,提高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绩效和教学水平。

二、学习型英语教研组建设的策略

1. 努力构建学习型教研组—转化外部压力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亦称学习共同体(Community of Learners),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组成的组织,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有清晰的奋斗目标,可以面对面地沟通与互动。(Barker.1999)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是促进集体知识的增长,并通过各种途径来增长学习个体的知识。

英语教研组是英语学科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和学科竞赛的一种基本组织。组内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是为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而与其他人相互交流和协作,在融洽的学习关系中形成教师之间的精神共同体,通过强化和共享价值观念达到情感的沟通和分享,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教研组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该学习共同体,学习促进知识的理解,促进情感的分享。在该学习共同体中,没有领导和被领导之分,教师之间是平等的交流,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指引、互为专家,在学习中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2. 积极创造教研活动氛围—加大外部推力

我校英语教研组采用“教育行动研究”的方式,不断促进教研组向“学习型”转变。教研组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加强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改进实践,合作参与,公开讨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即“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教师即专家,发展即成果。”

① 实施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让教师在交流中拓展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互相取长补短,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具体的做法是::每学期初由组长分配好任务,原则上每人承担一个单元,也就是说每个单元由组内一位成员承担主备的任务,然后组内利用固定的时间开展教研活动,教师轮流主讲自己所负责的内容,将对教材的理解、教案的设计等进行交流,其他成员认真倾听,并提出各自的看法和见解,力求在争论中完善教案,同时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教师在拿到统一教案后,根据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第二次备课,采用最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在每个教案教完后,组内各成员必须结合自己上课的情况进行反思,并以文字形式写成教后反思,对教案进行重新修改,即进行三次备课。

② 创办教研沙龙

定期创办教研沙龙,让老师学会开放心灵,容纳别人的意见,让教研组争论起来。我们组每两周进行一次论文交流活动,组内成员隔次交一篇文章,由另外一半的成员进行修改,在定期的集体活动时,用实物投影分别由一名成员对某一篇文章进行主评,然后所有成员各抒己见,最后修改成可发表的文章。力求让每位成员在写、评、论、改的过程中,专业水平都得到提高。

③ 举办教育论坛

教育论坛让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同事、教学研究人员和领导的平等对话中一展风采。举办教育论坛除了在本学科内进行外,还采用跨学科得方式进行,邀请其他学科的专家、教师一同参加,进行教育理念、教改经验交流和思维碰撞,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④ 进行成果展示

我们组定期将老师撰写的论文、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等汇编成册。在组内办公室展出,并在学校张榜公布教师取得的科研成果,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学校还给予一定的奖励,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3. 密切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升华内(部)驱力

① 青年教师在学习型教研组中尽快成长

青年教师的成长既有组织培养又有自我发展。集体的有计划分步骤讲落实并配以考量的培训将有助于大面积提升教师群体的素质。但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教师个人主体的自主性对其专业发展就更为重要,主要表现在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目的,选择活动的方式和进程,自我监控和调节自己的活动等几个方面。在学习型教研组内,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进行理论学习、技能训练、科学的自我反思、自觉的科学研究,在教学中不断成长起来。

② 中年教师在学习型教研组中更上一层楼

中年教师在经过努力,教学上日渐成熟的同时,慢慢地弱化了自己的理论学习,他们的理论知识主要来自于在师范院校期间的学习,但其间所学的知识因为远离教学实践,只能成为一种资历而不是一种教学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没有内化成为自己的教学信念和行为知识变得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因此中年教师要通过学习型教研组的集体理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当然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的学习更具有选择性、针对性,会直接指向自身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也就使这样的学习更具有吸引力,从而也使各种理论学习有了现实意义。

③ 年长教师在学习型教研组中永葆青春

年长教师教学经验已经很丰富,在学习型教研组中,这些教师在教学上起着引领作用,在理论学习中起着带头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年长教师要带领其他教师共同写教育反思。教师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因此反思性教学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一种习惯。教师的反思有五种不同的层次:快速反思——即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修正——有思想地在行动过程中进行反思;回顾——及时在某一点上对行动进行非正式的反思;研究——過了一段时间后对行动进行系统的反思;理论重构与研究——由学术界对行动进行长期的反思。遗憾的是,一般教师总是满足于反思的快速和修正层次而鲜有深入,其实所有这五种反思维度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年长教师也要保持一种主体意识,要意识到教育反思在自己专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开放发展的反思心态,以至于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永葆青春。

当我们把各方面有利于教研组建设的因素和影响形成一种合力时,我们才能把英语教研组真正建设成学习型的教研组。

12.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两点体会 篇十二

一、要确立学习型教研组的选题原则

在开展校本研修、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小组科研、个人科研和学习选题的原则。

1. 自主性原则

教研组组长要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自主性,在课题的选择、计划的制订与实践等方面给教师自主权,如五年级组教师选择的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多角度思考习惯》,四年级组教师选择的是《让生活数学走近儿童》等。

2. 活动性原则

课题研究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去锻炼、体验、研究。如阅读有关新的数学教学理论,记下日常教学中的尴尬场面,对照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进行课例分析,教研组针对教学环节进行集体反思、讨论、改进,建立教研组的教学资料档案袋,包括课件、照片、录像、教学观察报告、教学随笔等。

3. 创造性原则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我们把每一位教师成功的教学故事,每一位教师合理的建议记下来。我们提出分层教学、分类指导、递进练习、多元评价的策略。这样做既调动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4. 鼓励性原则

在教研活动中,许多教师认为科研繁难,于是我们就鼓励大家先尝试小的课题,变问题为课题,带着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在执教教师上完课后,教研组采取集体问答的反思模式;由听课观察者围绕研究主题向执教教师提出一两个问题,执教教师回答,形成教研组的整体意见交流模式。

5. 开放性原则

课题研究是一项带有思辨性的实践工作,它要求教师开阔眼界,多方面汲取营养。我校数学教研组参加了上海市六校数学联谊会,经常与名师、教研员切磋教艺。兄弟学校教师精彩的课堂、前沿的课题成果也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二、要优化学习型教研组的活动空间

为了使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在教育科研和学习中少走弯路,我们实施科研过程的优化策略。

1. 优化教育科研和学习活动目标

每学期开展单元说课,将这个活动作为重要的教研活动。即说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说本单元学生应掌握的解题规律、方法和技巧。

2. 优化教育科研和学习活动内容

我们成立“共享性教师发展计划”工作坊,开展整体性教研活动,让每个教师都能全面了解该班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关注全班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

3. 优化教育科研和学习活动方法

每位教师都能在学期初向教导处报送开课课题和时间,认真按照“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头做课、共同评议→反思总结、内化吸收”的步骤进行,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

4. 优化教育科研和学习活动形式

为了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我们探索了教研活动的新形式——沙龙式教研。在咖啡和音乐的背景下,或小组组合,或自由交谈,营造了一种良好、民主、愉悦、宽松的教研环境。

5. 优化教育科研和学习活动结果

13.教师教研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三

本次参观学习的主题是关于“幸福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研讨,由第二实验小学的两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展示了两节特别而充实的语文、数学课例展示。首先是由吴倩倩老师带来的一节“特别的语文课”,是关于《钱学森传》的一节导读课,吴老师首先以感动中国颁奖词入手,引导学生猜测本课重点人物——钱学森,以观察、讨论、故事等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客观的让学生自主整理出了本书的时间线,以时间为顺序完整的了解人物事迹,又通过视频切入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生动的认识了“爱国志士钱学森对祖国的忠诚”,帮助学生完整了解人物形象,最后以随笔的表现形式大胆发挥学生想象力——“钱学森爷爷,我想对您说”,整节课堂内容充实、紧凑,教师表现力、亲和力强,师生互动的气息充盈在整节课中。

紧接着由青年骨干教师王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数学复习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王老师独出心裁,一改以往传统的课堂导入形式,采用了学生自主总结、回顾的形式,以“学生主人公”的课堂抓手为契机,递进展开本节课的重点,又让学生自主填充思维导图,以选择、填空、应用、综合训练等多种全面的题型加强学生知识复习效果,切实巩固所学内容。

两件优秀课例展示结束后,与会参观的老师们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参观校园,各种各样新奇、独特的教学元素让我们对于接下来的优质化教学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上一篇:电气施工员不下一篇:国庆假期销售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