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房服务的组织模式(精选9篇)
1.客房服务的组织模式 篇一
1 公益型
所谓公益型农业科技推广, 说的是由政府负责兴办, 或实行垂直管理, 或委托社会机构运作管理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世界上91%的国家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属于该类型, 其中以政府是否直接管理而进一步细分为两种。
1.1 公益型Ⅰ:政府组织垂直管理的公益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成员国为代表, 埃及、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属该类。其基本特点是推广体系直属于政府 (中央或省州级) 农业部门, 按自然区划设置并实行垂直管理, 经费由政府完全保障。
以加拿大为例, 加拿大是实行联邦制的国家, 在联邦政府和省政府都设有农业部农业科技推广系统。联邦农业部在职能分工上, 只是通过所属农业科研机构与各省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进行配合;只负责农业科学研究工作, 不负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 由各省农业部全权负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 市县政府也设有专门的农业行政管理机构, 不单独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加拿大各省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由各省农业部、地区推广办公室和基层推广办公室三个层次组成。其中, 第一个层次是省农业部, 负责协调全省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 负责乡村服务工作的助理副部长就是本省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总负责人, 直接领导省农业部承担乡村服务职能的几个地区处。第二个层次是地区推广办公室。所谓地区推广办公室, 也就是承担乡村服务职能的几个地区处。这些地区处的办公室并不设在省农业部所在的省会城市, 而是设在地区办公室所分管的地区。第三个层次是在地区推广办公室下面设立的若干基层推广办公室。基层推广办公室是政府在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 直接为家庭农场服务。由于农户经营规模普遍较大, 再加上通讯、交通发达, 基层办公室的服务区域相当于一个县甚至更大。地区推广办公室、基层推广办公室的人员编制都属于省农业部, 经费也由省农业部提供。农技服务推广机构主要按经济区域设置, 而不是根据行政区域设置。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一般都是免费的, 近年来, 用于农技推广的经费渐显不足, 有的省开始实行有偿服务, 但收取的费用很少。
当然, 除政府垂直管理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外, 加拿大还存在许多与农技服务相关的单位, 包括综合性大学的农学院和科研实验机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私营生产加工企业、私人咨询公司、各种农业专业协会等, 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许多联邦政府所属研究所都有自己的实验站, 通过各种田间和室内实验, 研究开发新品种、新技术, 并向农民推广。农学院和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参与农业培训教育, 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还经常举办“推广日”之类的活动, 由教授和专家接待农民来访。农民合作组织或协会在开展种畜生产性能测定、登记管理、技术推广、疫病防治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也起到了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作用。
1.2 公益型Ⅱ:非盈利组织管理的公益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以美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推广类型最为典型, 随着1914年《合作推广法》的颁布, 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形成。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的。1862年国会批准成立联邦农业部, 它下设的合作推广局专门组织和指导各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同年国会又通过了《莫立尔》法案, 在全国先后建立起71所农学院, 负责各州的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 并在本州各县建立县农业科技推广站, 直属农学院领导。这样, 就形成了联邦、州、县合作进行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美国“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有以下特点。
1) 健全、系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美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是从上到下的垂直体系, 基本上分为联邦、州、县三级。在联邦级, 农业部的合作推广局是最高决策和组织机构, 其职能是制订联邦推广工作计划, 审批涉及使用联邦资金的各州推广计划, 并拨付经费, 沟通农业部内部及联邦与各州、地方之间的了解和联系。在州级, 各州农学院的推广办公室是推广体系的中间机构。其职能根据联邦推广工作法令制订和执行具体政策;制订州的推广规划和实现规划的年度计划;人员的选择、培训和管理;编写通俗易懂的科技资料小册子等等。小区和县级推广站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层机构, 它们在州农学院推广办公室的组织和领导下, 具体执行推广计划, 向农民直接提供综合性的科技服务。
2) 素质全面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美国全国专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约1.8万人, 其中联邦农业部合作推广局约有100人, 州一级约有2 900人, 小区和县一级约有1.5万人。此外还有大量的辅助人员和义务推广员。各级推广人员的学历都比较高, 联邦和州级推广人员一般是具有博士学位的各种专家, 小区的专职推广人员大多是硕士, 少数为博士, 县级专职推广人员绝大多数为学士。
3) 农业科技推广内容广泛。 (1) 农业技术方面包括农、林、牧各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以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 (2) 家政包括食物营养、服装设计缝制、环境卫生以及帮助低收入的农户如何安排生活等。 (3) 青少年教育主要任务是根据9~19岁的农村青少年的特点和兴趣, 开展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 (4) 农村发展包括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 修建灌溉渠道, 向农民提供市场情报, 指导农产品销售等。总之, 农民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 都是推广部门的任务范围。
4) 农业科技推广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具体方法有: (1) 示范表演。一些新品种、新农药、新技术首先在农学院的试验农场或直接在农场主的土地上试种、试用, 进行示范。然后请农民到现场观看, 介绍其特点、效果, 或进行现场操作表演。 (2) 宣传教育。包括利用电视、广播、电话、电子计算机、出版物以及举办农贸展览会等。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推广工作, 各县和农场只要安装一个终端设备, 就可用电子计算机随时查询资料。 (3) 深入农户访问指导, 接待来访和召开专题会议、举办训练班等方式进行推广。
5) 政府提供经费保障, 免费为农民服务。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的费用, 主要来自联邦、州、县三方面, 私人企业捐献的数量不多, 直接受益的农户不直接负担任何费用。提供经费的比例, 大体上联邦占40%, 州占40%, 县占20%。1981年全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共约8亿元。近年美国各级财政预算紧缩, 但没有减少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 相反却逐步增加。政府提供了经费保障, 农户为采用新技术不必增加额外成本, 这极有利于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2 半公益型
2.1 半公益型Ⅰ:政府推广组织+农民合作组织
这是一种有高度代表性的模式。日本、荷兰、韩国等国以这一模式为主。其特点是农民组织化程度高, 在推广工作中, 国家推广体系和农民组织之间, 既分工又合作, 扬长避短, 相互补充, 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承担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公益性职能, 手段先进, 完全进行无偿服务;农民组织主要负责社区范围的技术与经验交流、物资供应、产品推销、统一作业服务、家政指导等, 统称为“社会经济的推广服务”。
以日本为例。日本实行的是政府和农协双轨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这两个体系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互补, 其中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实施的“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占主导地位, 有以下主要特点。
(1) 由政府负责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体系由中央级的农林水产省、都道府级农林水产部、县级农政部或农业技术科以及县以下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四级构成。日本根据1948年的《农业改良助长法》建立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实施的“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体系。中央政府通过听取地方政府的意见, 每年制定该普及事业的运营指针, 地方政府根据运营指针来制定实施方针, 各都道府县都设有政府全额拨款的农业普及改良中心, 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普及指导员和普及指导协作委员, 由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制定普及计划并实施。普及指导员起到联系农户、农场主、农业行政机构、农业研究机构桥梁作用, 将研究机构开发的新技术逐步推广, 农户等应用者将应用情况、问题再反馈给主管部门及农业研究机构。日本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作为国家或地方公务员, 享有相应的福利待遇。此外, 政府在法律、政策、资金、制度等多个方面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 推动农业生产法人、农事组合法人参与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工作。根据1947年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了全国、都道府县、市町村三个层次的农协组织体系, 农协是农民的自发性组织, 承担了为农协成员综合服务的诸多业务, 比如供应农资、指导生产、衔接产销、发展加工业、提供信贷等综合服务的作用, 有效解决了农户生产规模小、产品批量小、零星销售难的问题, 促进了日本小农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3) 以提高农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形成良性的“需求—创新—推广”循环服务模式, 拓宽服务领域。在开展技术普及推广过程中, 日本采取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培养提高农户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形成农户与农业研究机构的信息反馈机制, 加快了农业技术的研发并提高了农户与研究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本中央农业研究中心为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普及, 使农民及时掌握和应用各类实用技术, 2003年设立了研究合作员制度, 将参与新技术生产实验中表现突出的农民聘任为合作研究员, 其目的是不仅要通过合作研究员实现技术的推广, 而且农民也可将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具体要求反馈给合作研究员, 合作员研究又反馈给专门技术员, 最后由专门技术员反馈到各级研究机构, 经改进提高后再通过上述渠道传回到农民手中, 形成良性的“需求—创新—推广”循环服务模式。近年来, 日本的农业技术普及推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在高附加值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环境保护、观光农业等领域不断拓展, 拓宽了农业技术普及推广的覆盖面。
再以荷兰为例。荷兰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是政府推广机构与农民合作组织分工合作的半公益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有以下特点。
第一, 农业推广体系实行政府与地方或农民合办, 国家起主导作用, 统一协调其他方面的力量。国家推广体系的经费由国家和农协各付50%, 主要用于支付推广人员的工资、组织各种推广活动、试验示范等。在推广队伍的管理上, 对推广机构实行垂直领导, 国家推广体系由农渔部直接领导, 不受地方行政部门的干预。在录用、考核、培训农技推广人员上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制度, 不仅保证了推广队伍的高素质及知识更新, 也能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中央和地方的推广部门, 都设有专职的推广培训教育专家, 主要讲授推广的基础理论、各种推广方法及适用的新技术等。推广部门规定每个推广员, 每年至少要参加一个短期班的培训, 每两年至少要参加一个长期班的培训。坚持定期考核推广人员, 评价的标准是岗位工作完成情况、发表专业文章、农民的反映等。工作出色的推广人员, 提高工资或晋职;工作不好的推广人员, 在教育的基础上, 降低其工资。
第二, 农业推广内容广泛, 分工协作。荷兰的农业范围很广, 囊括农业各业的生产、加工、出口等。因而, 农业推广也具有综合性、多层次等特点, 内容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农场经营管理、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等。国家推广机构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系统。全国12个省按自然区划设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区域推广站, 下设专业技术推广队和普通推广队, 直接为农户提供无偿服务。各省试验站下的试验场, 为农户提供试验、示范。农协组织主要是社会和经济推广。荷兰从中央到地方设有基督教、天主教和皇家农会三种农协组织, 主要负责家政方面的推广工作, 包括家庭生活、法律事务、经济合同、青年、妇女、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工作。农民合作社也雇佣技术人员, 从事推广与生产活动有关的技术。
第三, 实行项目管理, 提高推广效率。由于农户可根据市场的变化决定自己的经营策略, 是一种市场指导下农户自主型的农业, 所以国家级的推广项目少而精。地区推广站根据本地需要, 拟定和实施地方推广计划。科技成果由科研部门、大学和联络办传到推广部门, 再推广到农民中去。农民创造的经验和成果也由推广部门进行推广。鼓励农民参与合作推广管理, 农民可通过农会, 或者通过在试验站的管理委员会任职等, 参与科研和推广的管理工作。
第四, 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密切结合, 解决相互脱节问题。荷兰农业部领导的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 由部长进行协调工作, 并且三部门的领导互相兼职, 理顺了关系。在研究机构内设有联络办公室, 组织专家经常共同商讨科研, 推广教育计划。科研内容来自于农民, 研究的成果不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符合农户的需要, 而且还解决了科研和生产的脱节问题。
2.2 半公益型Ⅱ:农民合作组织自我管理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服务
农民合作组织主导型推广服务模式以法国、丹麦和中国台湾地区等为代表。
1966年后, 法国把原来由政府承担的推广工作交给了农民组织和行业协会, 并把农业推广的职能拓宽为“农业发展”, 即从技术拓宽到农业、农村的综合发展, 全国7个农民组织和行业协会的推广人员约1.2万人。目前, 法国的农业推广组织比较健全, 中央一级设有“全国农业发展协会”, 其理事会由政府代表和行业代表各半组成, 对纳入国家计划的推广活动给予资助;省一级没有“技术推广委员会”, 具体的技术工作由各省农会的技术顾问负责:县区一级有农场主自愿组成的农业推广组织, 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法国农业研究单位和专业技术中心在农业部的资助下, 从事技术开发活动, 它们对科研成果进行适应本地区的中间试验后, 通过各省农会的技术顾问或农场主把科研成果推广出去, 各专业技术研究所和技术中心的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中央和地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和推广、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重要渠道。
我国台湾省的农业推广体系由美、日两种模式融合而成, 推广工作主要由县、乡二级农会负责, 农会的组织形式、职能等与日本的农协相当。
丹麦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农业咨询与推广系统;二是农民合作推广系统;三是私营农技推广系统。丹麦是一个农业十分发达的国家, 丹麦的农业推广活动被称之为农业咨询服务。丹麦的农业咨询服务工作, 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开始时, 绝大部分的咨询专家是专业性的, 由国家雇用。但不久, 国家就采取了只是给予一部分财政资助的办法, 而把雇用的咨询专家和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的工作交给了“农场主联合会”和“家庭农场主协会”两个农民组织。1971年, 丹麦农场主联合会和丹麦家庭农场协会, 共同建立了丹麦农业咨询中心, 作为丹麦全国农业咨询工作的总部及其主要业务部门。现在, 大部分的咨询专家由这两个农民组织雇用, 国家只为咨询专家及助理员支付70%的工资和差旅费。咨询专家根据官方制订的规章制度, 开展农业咨询服务工作。农民合作推广系统主要由各类行业协会和合作社两部分构成。除了两个最大的农民组织外, 丹麦还有众多的专门协会和行业组织, 包括肉类制品、种子、水果蔬菜、家禽饲养、乳制品、裘皮等方面的协会, 为农民提供详细的信息和专门的技术, 组织和扩大出口。
2.3 半公益型Ⅲ:政府推广机构实行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这种模式以我国和巴西最为典型。巴西作为美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巴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2007年巴西农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23.9%, 2008年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两国共同特点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因而推广工作主要靠政府推广体系组织, 但由于国家财政难以保障全部推广经费, 因而推广体系开展一定的有偿服务。我国的推广体系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 主要开展“技物结合”服务;巴西则成立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总公司, 并在全国建立了推广网络, 对农民进行低偿服务;总公司通过有偿转让国家农科院培育的良种来体现推广与科研之间的良性循环。
3 市场化服务模式
市场化模式各国均有, 即公司、企业等私人机构依靠市场机制运行的非公益性推广模式。在以色列, 私人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主要是从事有偿性的服务, 为农户提供专业性技术指导、推销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农机、灌溉设备等产品和接受信息咨询等。在荷兰, 农业商业公司、农业银行等私人企业雇佣技术人员, 主要提供技术和专业化咨询, 做产品推销和信贷咨询工作, 实行有偿服务, 私人企业推广人员所需的经费由企业自己支付, 农户对私人推广服务有直接付费和间接付费两种方式。其工作范围包括种子、农药、化肥、饲料等各个方面, 是重要的辅助推广力量。
丹麦的私人公司在农技推广服务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丹麦农作物种子的繁育和销售, 都由私人种子公司负责。种子公司购买大学和私人育种单位通过审定的新品种专利, 然后和农民签订繁育合同, 并派公司的技术人员到田间指导。种子公司通过种子商推销种子时, 印发大量技术宣传资料, 起到了推广服务的作用。
4 结论和启示
通过考察和研究国外农业科技推广实践及其运行机制, 我们发现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因其提供的服务产品属性不同, 包括公共品、准公共品、商品, 其推广服务组织的治理模式不尽相同, 但在制度层面上世界各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和若干细分模式, 说明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在运行机制、组织治理模式选择上有规律可循。农业技术推广三种类型及细分模式。
(1) 公益型。包括政府组织垂直管理型 (政府出资且直接管理) 、非盈利组织管理型 (政府出资, 但不直接管理) 两种, 前者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为代表;后者以美国为代表。
(2) 半公益型。为政府部分出资支持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这一类型中可再细分为三种模式, 即政府组织+农民合作社推广模式, 其代表国为日本、荷兰等;农民合作社推广模式, 其代表国家法国、丹麦等;政府引入市场机制的农技推广组织模式, 其代表国家巴西、中国。
(3) 市场推动型。即以公司、企业等私人机构为主体提供具有盈利性的推广服务, 各国均有。
(4)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各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不尽相同;普遍的情况是, 现在90%以上的国家都以政府主导或参与为主, 包括公益型和半公益型, 但市场行为同时存在。其中的一般发展规律, 多是在渐进发展过程中, 逐步由市场主导行为转变成以政府为主导或参与的多模式共存体系, 就是说, 在工业化、城镇化达到相当程度后, 逐步过渡到政府主导或参与。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形成以非政府推广组织为主导, 全社会参与的市场化发展格局。
(5) 目前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问题, 应借鉴国外经验, 结合国情正确选择农业科技服务治理模式。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存在的体制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现行法律法规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对多元推广主体的客观存在缺少制度保障。二是公益类科研单位缺乏技术推广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 其公益性推广主要依靠挤兑科研经费或科技开发创收填补。三是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不高、经费不足、队伍不稳、推广绩效不高。基于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改革与发展实践, 借鉴国际经验, 我们认为逐步形成以国家兴办公益性服务机构为基础、国家扶持的半公益性服务机构为核心、其他服务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改革的现实选择。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修改完善现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法律体系, 为建立新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加大投入, 有效解决制约研发与应用转化服务、产学研之间有效联结的资金要素短板。三是增强国家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的制度保障与管理监督力度, 提升其农技推广效果。四是搭建促进多元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功能集成的支撑体系, 如区域和全国范围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支撑平台、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教育与培训平台等。
(转载自:《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
2.客房服务的组织模式 篇二
服务的投入将是收益最大的投入
舍不舍得投入资源,能不能解决群众的迫切需要,是判断基层党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真做还是假做,虚做还是实做,会做还是不会做的重要试金石。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贯彻谋事要实、创业要实的要求,首先要正视基层建设面临的问题。又想让牛干活,又不给牛吃草,缺乏必要的硬件与软件条件是我国许多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认识误区是把经济发展、GDP的增长看成硬指标,而把党的建设看作是软任务,致使党的建设在社会发展的投资、投入体制中缺乏应有之位。俗话说,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殊不知搞好基层党建也是需要投入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而且这种投入,收获的是党的执政队伍素质、能力与效率的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大幅提升,党的建设对科学发展的巨大促进。这种投入往往是收益最大的投入,南阳市委对此认识非常清晰深刻。他们在当前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一下拿出3亿元,下决心解决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资源缺乏的问题。正像市委书记穆为民所说的那样,“一定要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最该用的地方”。也正像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韫所讲的那样,“群众利益至上,检验的尺子是你对群众的感情多深,就看你对基层投入有多少”。南阳市的大投入,一是把钱花在服务的“硬件”建设上,按照每个村级服务活动场所不低于15万元的建设标准,分3年完成496个村级服务活动场所建设。二是把钱花在服务的“软件”建设上,拿出必要的资源解决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工作报酬与激励、养老保险与保障问题。因为他们是群众服务的提供者,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第一资源。这对于培育稳定的职业化的村级党务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相信,这种对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硬件”与“软件”的大投入,必将是最值得的投入和收益最大的投入。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努力打造训练有素的基层党务工作骨干队伍
中国问题,关键在党。党的建设,关键在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关键在于培育一支拥有较高服务素质与能力的基层党务工作骨干队伍。事在人为。在基层所有服务要素与资源中,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基层党务工作者素质与能力提升了,才能优化整合其他各种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要注意克服见物不见人,重视物质资源投入却忽视人力资源投入的观念。学习和培训是打造高素质基层党务骨干队伍的基本途径。在引导他们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上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培训,不断促进他们观念更新、知识升级与能力提升。南阳市委开展的大培训具有自己的特色与创新:一是规模大。在全市开展了“万名村干部大培训”活动,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二是内容实。既有思想理论、政策法规讲授,又有领导艺术和专业能力培训。三是层次高。由熟悉全局、了解基层、根底厚实的县委书记和专家教授授课。四是方式活。充分运用集中教学、视频授课、“村干部问计”、座谈交流等培训模式,增强课堂效果。五是长效化。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县(区)组织实施,民政、纪检、政法、妇联等职能部门具体指导的严密培训体系。我们已经看到并将相信,这种大培训,必将带来基层党务工作骨干队伍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必将在筑牢根基、底层突破中发挥巨大促进作用。
构建大服务格局,不断增强服务的素质、能力与绩效
3.客房服务的组织模式 篇三
一、坚定党的群众路线是社会组织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方向
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也是党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社会组织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主要围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发展等职能做好服务、发挥作用。
(一)增强服务意识。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中重要的民间力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活跃的依靠力量,这些组织具有一定的自愿性、组织性和独立性,在基层党组织和公众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作为社会组织党组织,必须加强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引导社会组织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并有目的地、有重点地、有选择性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社会组织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教育,千方百计为基层、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做好事,真心实意为基层、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二)增强服务本领。坚持服务创新,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社会组织服务型党组织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内在要求。社会组织党组织只有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服务载体,伸延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品质,才能适应群众日益多元、多样、多层次的不同选择和需求。
(三)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延伸服务触角,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搭建服务活动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党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党员在服务活动中提高党员意识、履行党员义务,体现组织和个人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党员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发挥服务功能。借助“服务”的功能,整合社会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构建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通过拓宽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服务群众的内容,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铺垫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珠海市社会组织党组织积极探索群众路线实现方式近年来,珠海市社会组织党组织以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突破口,以提升党组织服务功能、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服务水平、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满意度为目标,不断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一)提升服务能力,打造党建特色品牌。珠海市各社会组织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作用,通过开展各具特色的党建品牌活动,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创先争优,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如珠海市律协党委根据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打造“律师公益服务在社区”特色品牌,通过党员律师深入社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社区居民提供“面对面”的法律公益服务,有效提高了居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珠海远博社工促进中心党总支利用社工专业知识,先后开展关爱外来建设者的“鲲鹏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朝阳行动”、关爱大学生的“展翅行动”、关爱老干部的“红星行动”、关爱离退休老党员、农村社区困难老党员和流动党员的“温暖一千行动”等品牌公益项目,先进经验模式在珠海市及全省推广,受益人数达7.5万多人次。市新豫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党支部以服务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要内容,通过打造“豫服务、粤幸福”党建品牌,为豫籍青年办理身份证和居住证,免费找工作和提供创业指导,协助子女就学,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务群众上千人。市慈善总会党支部积极创新党建工作,突出工作重点,提出了以服务党的事业、服务慈善工作、服务困难群众为中心的“三服务”宗旨,围绕困难群众需求创品牌、发挥慈善组织优势创品牌、针对困难群体创品牌,提出了以打造“关爱孤寡老人——党员慰问行动”、“关爱贫困家庭——党员探访行动”、“关爱贫困学生——党员帮扶行动”为重点的“三关爱”服务品牌,进一步激发党员主体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提升党组织服务能力。市关爱协会党组织的“暑期贫困助学”、“塑造阳光心态”、“粉红丝带关爱月”、“新春送温暖”等特色品牌项目得到广大会员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每年使超过1000人的困难群众直接受益。市树德青少年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开展亲子共读道德大讲堂活动,把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现代生命教育以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呈现。截至目前,参与活动的亲子已达34900人次,得到了众多亲子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认可。
(二)探索作用发挥,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服务。2012年5月,市新社会组织党委盘活全市社会组织志愿服务资源,把各类社会组织党组织资源和社会优质资源集中到党建中来,吸纳有影响、有活力、有专业特长的社会精英和专业人员组建了珠海市社会组织党员志愿服务总队,目前下设27支志愿服务队,由社区和社会组织的563名党员志愿者组成,广泛开展以“弘扬志愿文化,共创文明城市”为主题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截至今年11月,已开展180多场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党员累计参与志愿服务3500多人次,受益人数达3.5万多人次。如市社工协会党支部在北堤社区成立了慈爱长者服务中心和党员志愿服务站,并派党员社工长驻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站,专门负责为老服务项目的日常运作。以党员志愿者和专业社工为服务主体,开展日托护理和上门护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截至目前,共组织协会和社区党员志愿者开展“居家照顾日”活动10期,开展迎新春游园活动及节日慰问等较为大型的服务活动9场,服务人次为900多人,受益群众1500多人次,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总计5000多元。市树德青少年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完善组织架构,以党员为主体组建开放式党员志愿服务队,广泛吸纳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人员以志愿方式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增强组织力量的社会性,并在已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新设了五支直属志愿服务队,由党员志愿者带领着各服务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在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参与课堂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已达19800人次,长期坚持服务的核心层志愿者近100人,不少志愿者还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三)搭建新平台,成立党群服务中心。市新社会组织党委于2013年10月正式成立市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中心成立后,首期孵化型社会组织和示范型社会组织将进驻其中,并按照“组织一体设置、工作一体谋划、制度一体完善、活动一体开展”的原则对各社会组织党组织进行集中管理,实行一站式服务、窗口式办公,并公开服务项目、工作流程,推行承诺服务、接待登记等工作制度,确保管理规范,运转高效。同时,依托服务中心资源为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党组织建立、组织关系接转、党员发展、党务政策咨询、党员学习培训、党组织主题活动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党员结对帮扶、党群工作一体化建设等多功能服务为一体的党建工作阵地。目前,服务中心设有四站(党务工作站、志愿服务站、党群联络站、流动党员服务站)、三室(党员活动室、专家工作室、两代表一委员集体工作室)、两区(教育培训区、成果展示区)、一角(图书角)等特色化活动区域,并按“六有”标准配备(有牌匾、有党旗、有单独或综合使用的党员活动室、有资料(档案)柜、有电教设备、有宣传阵地),相关工作制度上墙等,有效整合优化党建资源配置。党群服务中心成立仅2个月来,为社会组织广大党员群众提供党务咨询及其它服务共40起。
(四)拓宽诉求渠道,建立“两代表一委员”集体工作室。为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联系党员群众、反映民情民意、架设沟通桥梁的重要作用,市新社会组织党委、市民政局设立“两代表一委员”集体工作室,并制定了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和接待党员群众的工作流程,明确了工作重点,建立了配套运行机制,使内部管理更加高效、有序,运作更加规范,有利于扩大“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作用,疏通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党组织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的新途径。集体工作室成立之后,成为了接待群众来访的“一扇窗”。参加接待日工作的“两代表一委员”对党员群众的诉求事项或意见建议,可以答复的,会当场解答;不能马上答复的,由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交有关部门处理,并负责督促承办的职能部门在办事时限内办结后及时向党员群众反馈办理结果;如确因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延长办结时间的,向相关党员群众告知进展情况,并做好解释工作。同时为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履职能力,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手机24小时为党员群众开着,让党员群众时刻感受到“他们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三、党的群众路线与社会组织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启示
(一)党的群众路线与社会组织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是要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目标是为了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能填补政府转型过程中所照顾不到的空白地带。且社会组织大多是草根民间组织,与组织成员能进行直接面对面的对话和交流沟通,更能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现状。因此,在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组织政治领导的基础上,需要整合社会组织,通过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的举措,将社会组织纳入公共决策过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整合和凝聚组织成员的作用,为群众提供社会服务。
(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更好地发挥党组织服务功能。社会组织党组织与其它基层党组织一样,具有政治领导、统筹协调、桥梁纽带、“四个服务”(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以及兜底等这些基本功能定位。但其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必须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功能互相区分,要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而不能彼此替代、互相混淆。社会组织党组织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党员的实际情况,在服务方面必须注重细节,必须因群众之需求而服务,必须精细研究区分各类需求的群体规模、种类和持续时间。同时,为了提高党组织的服务绩效,还必须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广大党员个体等多类主体的特长和优势,实现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要因地因人制宜、因服务对象而异,提供政策服务、财物服务、知识服务、技术服务和劳动服务,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有效性。
4.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发言材料 篇四
我们居委会是2008年组建的一个涉农社区,辖区面积
5.8平方公里,下辖12个居民小区,共有居民2567户,总人口11765人,社区党总支下设党支部10个,党小组16个,社区直管党员116人,其中流动党员15人。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来,我们以组织建设促社区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为社区居民搭建“功能齐全、办事便捷”的多功能服务窗口;建立健全“爱心救助站”管理运行长效机制,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充分发挥“爱心救助站”服务功能;加强“一站式全程代办”服务,开展便民服务手册进社区服务活动,将社区为居民代办事项和办事流程宣传到社区每家每户,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拓展服务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事。
二、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切实解决群众市场信息不灵的问题)。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信息流通尤为重要,为了解决社区居民了解信息难的问题,社区建有图书室,不定期的充实图书和更新学习内容,居民可以利用图书室增长知识;同时,建有远程教育播放点,经常组织居民进行培训,真正使社区村民能够享受到现代信息便捷的一系列优势,更好地从事经济发展。
三、搭建“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生病困难的问题)。
便民利民是根本,济困助残要先行,探索建立面向“五保户、低保户、空剿老人、农民工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困难户”等困难群体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机制。社区建设“爱心救助站”将困难群众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准备齐全,凡是这些生活困难的群众体,只要居民反映申请,社区居委会成员入户核实后即可发放,减免程序,又杜绝了人情救济。同时,社区开展“空剿老人、五保老人”的送爱心活动,每一个“空剿老人”和“五保老人”都有1—2名村组干部负责经常入户问寒问暖,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存在问题:1.服务群众的意识有待提高。一些社区干部认为,只要落实好、配合好上级安排的工作就万事大吉,有意无意中淡化了引导村级发展、服务村级发展、服务基层群众的意识。
2.对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投入不足。社区党建的经费由办事处党委组织部门负责,并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体系之内。因此,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在自身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对社区党建过多地投入,而社区党组织本身又不具有融资能力,这两种状况的并存导致了社区党建经费的严重不足。
3.驻区单位与所在社区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存在协调上的困难。社区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各级各类单位,这些单位均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由于旧的等级观念、身份概念的存在和影响,这些单位放不下架子来配合没有行政级别的社区组织开展党建工作。
建议:1.提升服务质量,帮民致富是根本。一方面根据根据社区实际,立足资源优势,选准路子,帮助引导群众立足已有资源走好特色发展致富的路子,拓宽创收增收的渠道,另一方面,主动向上对外争跑,争取资金倾斜、项目合作、技术服务,争取政府部门帮包、骨干企业帮助,通过多种形式提高社区发展“造血”功能,增加群众发展致富的门路。
2.地方政府在进行年度财政预算时,应专门开列社区党组织建设所需经费,社区党组织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充分运用好这部分资金;社区党组织的上级主管部门在安排辖区内党员上缴的党费使用时,可适当向经费紧张,资金运转困难的社区党组织倾斜。同时,社区党组织还应该主动与辖区内的单位接触,争取从各企事业单位融入资金。
5.客房服务的组织模式 篇五
各市文明办,省文明委各成员单位文明办,省志愿服务协调小组成员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弘扬“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激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全省“学雷锋、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促进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结合三月份学雷锋活动,省文明办决定开展评选陕西省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1、优秀志愿者申报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长期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在“学雷锋、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中,事迹突出、群众公认。
2、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申报条件:
(1)依法注册成立两年以上,章程完善、管理规范,志愿者队伍在50人以上且相对稳定。
(2)志愿服务组织的每位志愿者每年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不少于48小时,活动经常、成效明显,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和社会影响力。
二、推荐名额
各市、省文明委各成员单位、省志愿服务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分别推荐1-5名优秀志愿者和1-2个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三、上报材料
1、优秀志愿者推荐材料:
①《陕西省优秀志愿者推荐表》(附件1);
②300至500字的事迹材料;
③证件照片电子版,比例为75像素×94像素;
④专题网址,内容包括志愿者事迹详细介绍、志愿服务工作照片、志愿者心得等。
2、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推荐材料:
①《陕西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推荐表》(附件2);
②800至1000字的事迹材料;
③组织徽标电子版照片,比例为75像素× 94像素;
④专题网址,内容包括志愿服务组织事迹详细介绍、志愿服务工作照片、志愿者心得等。
各单位将推荐的陕西省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推荐表于2013年3月20日前报省文明办协调处。
四、评选表彰
省文明办将会同部分省文明委成员单位、省志愿服务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主要新闻单位负责同志和全国优秀志愿者代表组成评委会,投票评选出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并进行表彰。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组织开展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评选表彰活动,是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和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格把关,要在广泛发动群众、层层推荐的基础上,经与民政、工会、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协商后,切实把事迹突出、示范作用强、社会影响好的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推荐上来,使开展评选表彰活动的过程成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助人为乐传统美德、培育志愿服务文化的过程,成为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的过程,成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健康社会风尚的过程。
2、重在群众参与。推荐工作要充分体现群众性,立足社区、企业、村镇、学校、机关等基层单位,着重推荐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优秀志愿者,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3、营造浓厚氛围。要把舆论宣传贯穿推荐评选活动的始终,大力宣传志愿服务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宣传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的感人事迹和精神风貌,充分展现志愿者
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时代风采,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支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良好环境。
同时,为了解情况,推动工作,请各地、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将各自的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情况(附件3)和3月份将开展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计划于3月1日前报省文明办协调处。
联系人:宫鹏
联系电话:029-85589650
电子邮箱:sxwmbxtc@163.com。
附:
1、《陕西省优秀志愿者推荐表》
2、《陕西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推荐表》
6.客房服务的组织模式 篇六
1 基本情况
2011年7~8月, 赣榆县创新土地经营模式调研小组, 数次对村经济较好的青口镇大盘村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状况, 二是土地及作物种植布局, 三是农机装备情况, 四是田间道路状况, 五是劳动力状况。
通过走访青口镇大盘村村干部, 基本上掌握了大盘村农业基本情况。
(1) 人口状况:大盘村现有农户486户, 共1 924人。
(2) 土地及作物种植布局:土地面积72 hm2, 种植小麦66.67 hm2, 水稻72 hm2, 其他作物6.67 hm2。
(3) 农机装备情况:拥有农机总动力408 kW, 小型拖拉机16台, 电动机16台, 配套机具22台套, 各种水泵9台, 喷雾器460台。
(4) 田间沟渠道路状况:田间道路已硬化1 520 m, 计划硬化2 600 m, 铺垫风化石路5 300 m。沟渠配套情况:已建硬渠1 720 m, 计划建硬渠2 450 m。现有电灌站2座, 计划新建2座, 闸涵全部改建和新建60个。
(5) 劳动力状况:出国劳务10人, 常年外出150人, 本地务工300人。
2 调研过程及民意
从调研的结果看, 青口镇大盘村具备了实行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 将村民土地使用权委托给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的条件。于是, 经大盘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及党员会议商议, 由大盘村委会将《征求意见书》发放给每一个农户, 然后根据农户的意愿, 确定土地流转方式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共发放《征求意见书》464张, 同意委托土地使用权的439户, 占总数的94.6%;不同意的22户, 占4.7%;弃权的3户, 占0.7%。同意的1 841人, 占总人数的95.7%;不同意的65人, 占3.4%;弃权的18人, 占0.9%。村党支部一班人认为:村农户的土地, 流转给村合作社统一种管收即“全托”是可行的, 农民是支持的。2011年10月29日上午, 赣榆县犇牛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运营, 全村486户农户, 有484户接受犇牛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 仅2户10人土地未接受托管, 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66.67 hm2以上, 是全市首个以村级整体土地流转, 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3 农民的利益保障
农户将土地使用权委托给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后, 委托费用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一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每亩每年按时给稻谷275 kg, 小麦150 kg。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每亩每年按时给现金1 000元。农户可根据自身意愿, 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进行结算。另外, 农户土地使用权委托后, 继续享受稻麦两熟田政策性补助 (水稻20元/亩, 综合补贴69元/亩, 小麦种子10元/亩, 水稻种子10元/亩, 总计109元/亩) 。
4 合作社的内部构成
从青口镇大盘村经济状况、农业生产基本情况以及广大农户的意愿综合考虑, 青口镇大盘村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 接受村民委托土地使用权, 采取紧密型股份合作, 按照《农机专业合作社章程》制定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会工作责任制和议事规则以及财务管理、服务协作、利益分配等各项规章制度, 并经成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付诸实施。逐步建立起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比较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组织结构见图1:
5 合作社的种植优势
(1) 增加种植面积。农户种植水稻, 一般采用抛秧, 秧板田与大田比例为1:30;合作社种植水稻, 采用机插秧, 秧板田与大田的比例为1:100, 可节省土地, 增加小麦种植面积。另外, 合作社统一种植后, 田块扩大, 田间田埂减少, 也可增加种植面积。
(2) 省种。农户种植小麦一般采用撒播, 用种量大;合作社种植采用小麦机播, 可省种60%以上。
(3) 提高肥效。农户种植作物水平参差不齐, 肥效差;合作社种植, 由专业农业技术人员指导, 科学施肥, 肥效高。
(4) 省药, 减轻环境污染。农户防治病虫害随意性大, 比较盲目, 用药量大, 防治效果差, 防治效果在60%以下;合作社用药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针对性强, 防治统一, 用药量少, 效果好, 可降低成本40%以上, 防治效果达95%以上。
农户、合作社种植效益对比见表1。以大盘村66.67 hm2耕地计算, 合作社年经济收入为49.8万元, 若合作社人员为10名, 人均工资为4万元/年, 则合作社年纯利润为9.8万元。
6 存在问题与建议
7.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与管理 篇七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评估
近年来,我国公共服务改革不断深入,并在打破垄断、引入市场竞争等方面有所突破。然而,由于认识、经验和条件的局限,公共服务在提供方式、服务范围、服务效果上的缺失和不周全,依然是中国各级政府面临的长期挑战之一。因此,如何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实际出发,探求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与管理办法,解决公共服务效率低下,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一个亟需探索的课题。
我国现行公共服务模式是伴随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逐步形成的,因此它既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色彩,又有一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特征。目前公共服务在组织提供和管理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总量不足,二是配置不均,三是表达不畅,四是效率不高。尽管这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的总体供给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远远不能满足人口增长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公共服务改善的实际需要。从公共服务的效率原则出发,我们应该通过公共服务组织与管理的创新,力求用最少的人力、财力、资源取得最优质的公共服务。
一、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加大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
公共服务的内容具有公共物品、自然垄断和外部经济等特征,因而是市场难以有效提供的,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应对公共服务的结果负责。而公共财政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者职能、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政府分配行为。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规范、公正、透明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得到广泛认同,以人为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理念已逐渐融入政府财政关系建设之中,但如何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仍然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其次要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大部分由国有部门和城市居民享有,非国有部门和农村居民不同程度地被排除在多项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之外。当前,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新阶段提高中国人类发展水平和公平正义程度的现实需求。因此,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缩小和消除以往存在于国有与非国有部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待遇,让公共服务的阳光普照包括国有和非国有部门、城市和农村在内的所有企业和居民。
二、推进公共服务组织方式创新,区分公共服务生产和供应
如何使公共服务更有效率?这始终是一个困扰政府管理的实践问题。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把公共服务的生产提供视为一个整体,在组织管理模式上遵循政府运用公共财政直接举办的方式。推进公共服务组织方式创新,关键在于区分公共服务生产和供应。
所谓公共服务的供应,就是公共服务的组织提供,实际是一系列集体选择行为,表明政府的责任和承诺,包含一系列的数量、质量的要求,即提供哪些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数量和标准,资金来源和投入方式,服务行为的规范,以及采取什么样的供应组织方式等。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而公共服务的生产,则是指公共服务的具体生产过程,也就是把一系列的资源投入转化为具体产品和服务的技术过程。
创新公共服务组织方式,一要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竞争机制。加快转变政府社会管理观念,借助市场机制提供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要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二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生产,社会公益组织、社区组织、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中介机构、慈善团体等各种非营利社会组织,可以大有作为。
三、广开言路,完善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制度
公共服务,是对公众的服务。公众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公众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公众的愿望是否得到实现,是衡量公共服务是否成功,政府工作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比如许多地方政府每年都有为群众办实事的安排,通常的做法是由政府部门提出,向社会公布和承诺。这种方式固然有效果,但如果采取向群众征集实事的方式,通过有针对性的回应和参与进行选取,将会比纯粹由政府单方面的安排效果更好。因此,畅通公众需求表达渠道,使政府能够准确地知道公众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是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公民的需求表达,在西方已经完成了制度化过程,可以说,它们已经拥有了健全严整的机制设计来吸取民意、体察民情。而在这种状况下,民意收集问题,仍然是西方政府最为关注的课题,政界和学界也都在持续地对这一问题进行关注和探讨,以期不断增强政府的回应性和民主性。反观我国,在制度化过程仍未完全完成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将民意的收集和汇总摆在突出位置。一方面,要继续建立健全相应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公众的参与和政府对人民的负责;另一方面,也要探索各种非制度途径,如公众论坛、网络投票、大众传媒、公民调查等等,充分吸取西方的经验,通过各种渠道汇集民意,以保证政府所做,恰是民之所需,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
四、推进公共服务管理手段创新,完善绩效评估和监管制度
显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财政投入问题,也是制度问题。应大力推进有关制度改革,否则,再多的财政和资金的投入也不会有效率,甚至只能是助长浪费和腐败。
首先要完善绩效评估制度。伴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扩展和深化,绩效评估正不断得到加强,呈现出形式多样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成为各地加快政府改革与管理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于评估指标的制订要兼顾各项绩效,做到客观全面,转变一味追求经济指标的评估习惯。二是加大社会公众的评估分量。要加快转变传统的单向性、不平衡性的评估方式,特别重视培养多元化的绩效评估主体,尤其是要加大外部公众即公共服务对象的评估分量。三是加强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注重绩效评估结果与激励机制以及问责机制的结合,通过内部竞争压力与外部导向强化绩效意识,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其次要加强公共服务监管。公共服务可以购买,可以外包,但政府的责任不能外包,应加强跟踪监督和检查验收,保障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不会因外包而缩水。一是保障公民对公共服务提供单位的监督。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体的参与和制约,使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能充分反映各种社会群体的偏好,从而具备最大限度的包容性,防止公共服务的提供蜕变为为特殊集团的特殊利益服务工具。二是强化公共服务提供单位对生产单位的监督。对公共服务产品进行质量监控,对生产者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制约,是公共服务提供职能的自然延伸,也是公共服务提供者必须履行的一项重要责任。一般来说,提供者对生产者的监督,可以采取对其工作进行随机抽样检查、追踪公众舆论评价等多种方式。同时,在实行过程中,要把握分寸,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演变为对生产者的微观管理和控制,应注重保持提供者与生產者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面临着人们对公共服务全面、快速增长的需求,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也日益增强,对于公平、正义及民主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和管理,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的要求。只有让大家平等享有公民权、共同分享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成果,才可能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民主、文明和和谐的社会。
8.客房服务的组织模式 篇八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自安宜镇“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共有1326名妇女同志加入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58次。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主题,以“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为宗旨,开展了以“美好家园联建、新风宣传联动、交通秩序联管、城市建设联促、社会公益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化志愿服务活动,掀起了“我志愿、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服务热潮。
二、主要做法
1、开展美好家园联建活动。巾帼志愿者定期开展与清洁家园相关的活动,主要是认真清理路面、栏杆、电杆上的污迹以及“牛皮癣”,这一活动涉及全镇范围内城区所有小街道,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2、开展新风宣传联动活动。安宜镇妇联统一印制宣传手册,巾帼志愿者向社区居民宣传新时期宝应精神、宣传“市民‘十要十不’公约”,宣传文明新风,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开展交通秩序联管活动。巾帼志愿者自动成为交通文明岗志愿者,每天有2名巾帼志愿者在亚细亚岗协助维护交通秩序,友善提醒市民遵守交通规则。
4、开展城市建设联促活动。巾帼志愿者主动参加城市改造、新城扩建工作,配合基层干部做好“对象户”的思想工作。
5、开展社会公益服务。志愿者主动承担各项慈善活动,比如:送文化、送温暖到敬老院,关心社区五保老人。
在巾帼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安宜镇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比如:白田社区马云霞叫响了“我是宝应人,我爱宝应城” 的口号,带领巾帼志愿者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做好叶挺路31号楼改造工程中群众思想工作;世纪园社区杨为民退休不退色,走遍社区门市房宣传新时期宝应精神;世纪园社区率先成立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由个体效应转为群体效应,彰显新时期巾帼风采; 东门社区巾帼志愿者关怀五保老人,并照应其生活起居;女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积极参与慈善服务活动,为“慈善一日捐”助力;广大巾帼文明岗资助女大学生圆大学梦。
三、不足之处
尽管安宜镇在巾帼志愿者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从目前来看,巾帼志愿者人员年龄偏大,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大都来自各社区,分布不够广泛。
2、巾帼志愿者人员结构不平衡,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志愿者比较欠缺,特别是维权、家教、卫生、保健等项目的志愿者较少。
3、巾帼志愿服务领域不够宽泛。目前,安宜镇的巾帼志愿服务活动虽已涉及城市建设、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然而,由于服务队人员结构和技能缺乏等原因,在环保、家政、科技领域的服务还不是很到位,在关爱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帮扶弱势群体等方面的巾帼志愿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加强。
4、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制度不够完善。按照“志愿参加,无偿服务,志在奉献”的原则,部分巾帼志愿服务队伍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在组织各项活动时,存在计划不完善、没有统一部署的问题。在服务过程中,有时又因为缺乏经费和人手不够等困难,导致某些巾帼志愿服务行动没能做到持之以恒。有些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则出现一阵风现象,社会宣传和社会效应不广泛;有些巾帼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活动后,没有建立活动台帐。
四、建议和对策
1、抓住机遇,加大宣传力度。
当前,宝应县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在兴起新一轮发展热潮,为巾帼志愿服务队伍推进工作、开展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妇联组织要抓住机遇,努力创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强大的社会声势,使志愿服务工作更加深入人心,不断扩大志愿服务工作的影响力,不断扩充志愿服务工作的参与主体,不断壮大注册志愿者队伍规模,形成包括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结构、不同行业分布的能够满足各阶层需求的注册志愿者队伍。
2、立足实际,拓宽服务领域。
巾帼志愿者服务行动是妇联组织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抓手。妇联组织要立足实际,拓宽服务领域。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走在前、带好头、做表率。
实践证明,志愿者行动只有立足实际,反映群众意愿,才能真正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才能在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上有所作为。同时,志愿者行动是一项以服务他人为目的的社会工作,检验这项工作的标准,就是看为社会提供了多少服务。因此,要把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作为巾帼志愿服务行动的中心。
3、加强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巾帼志愿者队伍的自身建设始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广大巾帼志愿者来讲,为他人提供志愿服务,既是服务群众、反哺社会的方式,也是自我锻炼、实现自我价值、丰富人生阅历的难得机遇。因此,要把加强巾帼志愿者队伍自身素质的建设与切实增强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锻炼队伍,努力建设一支活力充沛、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志愿者队伍。因此,各级妇联组织要尽快制定一系列比较规范的管理办法和细则,进一步加强对巾帼志愿服务队和注册志愿者的规范化管理,形成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体系,不断提升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4、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妇联组织要把加强、发展、壮大巾帼志愿者队伍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新思路,采取新举措。要通过加强、发展、壮大巾帼志愿者队伍促进妇联组织建设,将动员妇女参加巾帼志愿者服务行动作为妇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年工作计划中,采取有效手段,力求抓细抓实。
要建立组织网络,规范队伍管理,逐步完善县、镇、村场(社区)巾帼志愿者队伍三级服务网络,根据服务功能和规模,分设若干服务小分队,全面构建巾帼志愿者服务体系。
要通过制定制度、建档立卡等方法,健全巾帼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服务、评选、表彰机制,进一步规范志愿者队伍管理,真正使巾帼志愿者队伍活动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5、建立制度,创新特色活动。
9.客房服务的组织模式 篇九
(一)创业教育相对缺乏自1998年以来,伴随大学生创业大赛的成功举办,大学生创业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与此相适应,有关研究也逐步展开。但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教育缺乏,创业思想引导不够,表现在:在教育内容上,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知识结构单一;在教育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没有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社会所需的具有良好创业能力、鲜明个性和创造思维的人才严重不足。调研显示,毕业后找工作、考研、出国的学生达到86%,仅有8%的学生表示将在毕业后自己创业。可见大多数学生的习惯思维模式是“上大学一毕业一找工作/考研/出国”,压根没想到自己创业办公司,创业尚未成为学生的一种择业模式和成才理念。
(二)创业培训不够系统在校大学生十分需要和欢迎创业培训。对高校开设的《创业实践》、《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及共青团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出勤率经常达到100%,而且,8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或培训后收获很大。但是调查也显示,大学生对共青团举办的创业培训班知晓率很低,仅有18%;85%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开展的创业培训不够系统,缺乏系列课程。此外,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创业计划书,对目标市场缺乏了解,分析时所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知识,缺乏从职业角度整合资源、进行管理的能力。有专家提出,共青团组织应加强创业试验活动的开展。
(三)创业扶持力度不够调查显示,78%的大学生表示在创业项目选取时缺乏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使得不少人在创业项目选取时考虑不全面,从而在创业过程中走得比较艰难。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在专家的帮助下选准创业项目,对他们提高创业成功率具有很大的作用。此外,85%的学生表示,目前创业资金缺乏是限制他们创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希望学校能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二、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创业教育方面作为有限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助于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个性,使大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有利于高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尽管目前不少学校已经以选修课、第二课堂等形式开设了创业课程,但这主要是学校相关院系和教务部门的工作,共青团组织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因此,共青团组织十分有必要进一步参与到创业教育中,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提升。
(二)创业实践平台后期服务较弱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共青团组织在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已经逐步树立起“创业计划竞赛”的品牌,建立了若干创业实践基地。然而,在创业实践平台的后期服务方面,共青团做得还很不够,往往是比赛一结束、活动一搞完,相关的工作也就结束了,很多在竞赛和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好的项目未能真正地付诸实施,使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缺乏有效的后续支撑,同时也使得许多原本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失去了激情。
(三)创业扶持缺乏资源保障共青团由于特殊的组织属性,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在开展创业服务方面缺乏资源保障。共青团本身属于群众组织,较少掌握有效的资源,也缺少相应的经济实力,所以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无法为创业大学生以实际支持,既不能为大学生提供配套资金,又不能提供创业场地。因此,共青团组织需要广泛拓展空间、整合资源,真正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支持。
三、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大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之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创业方面大有可为。
(一)着力构筑“三个保障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支撑共青团组织可以从组织领导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入手,广泛动员力量,积极拓展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的支撑。
1、组织领导体系。大学生创业只有得到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的大力支持才能得到有效、长足发展。共青团组织在学校层面应进一步争取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学工部、科技处、产业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各学院的大力支持,建立高效的大学生创业组织领导体系;基层院系团委也应积极争取学院领导的支持,建立自身的组织领导体系,共同把握方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2、技术支撑体系。共青团组织应积极利用高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优势,在学校层面上成立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组成的大学生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支撑。在学院层面上,也可以定期邀请本学院的专家,采取座谈会、“一对一辅导”、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资源保障体系。大学生创业的前期实践、实习必然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保障。共青团组织要不断拓宽思路,挖掘资源,从活动场地、资金扶持等方面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就业实习提供支持。
(二)切实搭建“三个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培养路径共青团组织要紧密依托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协会、创业培训这三个“平台”,帮助大学生通过认真学习、积极展示来提高自我的创业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个“平台”是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由学生以团队形式,选择一个项目,提交创业计划书,并现场展示进行竞赛,它已经被证明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策划实践和创业能力展示的有效载体。共青团组织一方面要组织好校内、上海市和全国的比赛,另一方面在“横向”上则要积极与相关的知名企业联系,争取与其更多地联合举办面向实际问题、更具针对性的创业计划竞赛,通过比赛让大学生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第二个平台是“创业俱乐部”类型的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建立“创业俱乐部”等形式的创业社团,依靠团队协作,努力营造创业氛围,倡导创新创业精神,普及创业知识,培养现代科学技术与商务管理素质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共青团组织要支持和帮助这些学生社团成长与发展,指导他们通过创业沙龙、创业讲座、创业实习等活动团结和凝聚创业人才,促进自我发展。此外,团组织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辅导,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在给予基本知识指导的同时,帮助其明确创业目标、制定创业计划、具体实施创业。第三个平台是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知识和经验的缺乏是基础性的。因此,共青团组织要与教务部门紧密协作,推进“创业培训进课堂”,以课程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要与相关专家及时沟通,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实务知识方面的辅导,指导他们如何开始创业、如何推进创业过程,努力通过创业培训,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重点建设“三个研习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起飞平台共青团组织要在有效的组织领导体系下,重点建设创业基地、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为大学生走上创业道路提供起飞的平台。
1、依托大学科技园,建立创业基地。要在高校的科技园对可以进入实质创业阶段的项目进行孵化。在对创业大学生进行创业辅导的同时,可以依托政府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也可以积极争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在合适的时机建立针对本校大学生的“创业基金”,努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此外,在创业基地中,要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实际性的帮助,给予他们最优惠的政策,为他们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2、与社会实践结合,建立实践基地。要把对大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组织大学生深入到全国各地、深入到上海的街道社区,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3、与就业服务结合,建立实习基地。共青团组织要与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一起,努力为大学生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帮助在校大学生通过实习完成职业生涯的初步成长阶段,使大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职业定位,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通过工作实践来发现自我的不足,逐步提高自我。同时,要通过实习基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在真正踏入社会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
【客房服务的组织模式】推荐阅读:
客房服务员的错误案例讲评06-29
大酒店客房服务员的工作职责07-04
客房服务员服务标准09-24
客房服务员考试08-07
客房服务年终总结范例08-30
客房服务员实习心得08-18
酒店客房服务工作流程06-17
暑期酒店客房服务社会实践报告08-29
2015客房服务员个人年终总结08-05
精选客房服务员岗位职责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