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美术教育论文

2024-08-18

有关美术教育论文(精选11篇)

1.有关美术教育论文 篇一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水作为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而我国1984年已有223个城市缺水,树立节水、护水意识,不做缺水的“环境难民”,这是全人类面对缺水这一世界环境问题的共识;爱护水资源,就是爱护人类的生命,这是人类共同的呼声。 在幼儿园,环境教育是使幼儿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并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改善环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教育过程。环境教育是一项从幼儿到成人的终身教育,不是一两次的突击教育,是一种长期性、普遍性的全民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因此,环境教育应从小抓起,我们都知道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提高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环境保护包括很多方面,如不乱扔垃圾、利用废旧材料做玩具、节约用水等等。其中节约用水这一环境意识尤为重要。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从早上的7点45分入园一直到4点离园,吃喝拉撒都在幼儿园里,所以为节水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时间和空间。在每次的餐前活动和吃水果之前,我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幼儿一直喜欢呆在卫生间里,不肯出来,当我进去叫他们的时候,居然发现有好多小朋友在玩水,时不时的有幼儿把手冲洗了一遍又一遍。对此,我进行了口头教育,但其效果并不显著。其实当一种教育行为变的不那么有效时,教师应该想想更切实可行的方法。节水教育与环境的保护,与幼儿良好的环保意识息息相关,要让幼儿深切的感受到节水的重要性,让幼儿的节水意识成为自觉行为。于是,针对这一现象,我和幼儿一起设计了节水标志,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设计出了不同的节水标志,通过自己设计的节水标志,幼儿之间对于水的节约也有了更多的话题,经常有小朋友在说:“这是我做的节水标志呢!”“今天你有没有节水啊?”

趁着这个机会,我还故意把水龙头关掉,和幼儿一起讨论:“没有了水会怎么样?经历了没有水的滋味,幼儿对水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了。同时我又结合家长工作,开展家园活动,改善了家长的节水行为,提倡家长与幼儿一起制作节水宣传画。

环保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要的是持之以恒,把这种行为当作是自身的自觉行为。我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幼儿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从节水做起,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环境素质,让环保深入人心。

2.有关美术教育论文 篇二

一、树立开放的教学思想

儿童的美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 是对学生进行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教育是美术教育的主旋律, 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确定开放的教学思想,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绘画”, 开拓美术活动的空间, 拓宽创新的来源。在我们的教学范围中, 大多是少年儿童, 他们的世界充满着奇幻的色彩, 一个小玩具、一张小画片、一本画册、一个精致的画笔盒、一支小小的画笔在他们认为极其新鲜的, 拿起小画笔在画纸上、或是家里的墙壁上、地面上, 画上了一条龙、画上一棵树、画上小房子……看到他们的“佳作”就高兴至极, 大声炫耀。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鲜活的细节, 引导学生作画的兴趣。大家知道具有儿童画之乡的江苏徐州睢宁, 很多少儿年仅六七岁, 就进入了世界儿童画展, 享有较高的声誉, 这些儿童就有较强的想象力。其中, 一个6岁儿童的作品, 画的是一个小孩在弯弯的月牙上荡秋千, 获得世界儿童金奖, 可见这儿童是多么富有想象力, 值得我们深思。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 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 使学生敢于创新

民主和谐的学习交往氛围, 能使学生思维活跃, 敢想、敢问、敢说、敢画, 让学生大胆地创新。通过实践, 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勇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自身经验,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 满足他们的表现欲, 激发他们的创新欲,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使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 通过实践活动, 获取知识, 获取绘画的技能。

2. 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

例如, 我在上《海洋生物》这一课时, 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只要你走入我们的教室, 你就会发觉走进的不仅仅是一个教室, 而是一个真正的海洋世界。教室的空中许许多多的海洋鱼在游动, 有鲨鱼、剑鱼、乌贼……瞧, 教室的北面墙壁上游来了一条大鲸鱼, 黑白相间的身体特别显眼, 后面还跟着一群大大小小的五颜六色热带鱼, 海底绿的、红的水草好象在摇摆, 海星在觅食……到处是海洋生物。这些漂亮的饰物, 精彩的画面, 让学生一走进去就置身于海洋世界中, 并对其每个角落产生浓厚的兴趣。

环境的布置让学生仿佛置身海洋空间之内, 诱发起学生更强烈的表现欲, 再配上悠扬的钢琴曲, 从听觉上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把海洋世界打扮得更美的创作活动中去。

3. 增加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陈鹤琴先生说过,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确, 创新来源于生活, 而不是书本。在综合性的美术实践活动中, 教师已不再仅限于讲台, 而是更多地处在学生中间, 有目的、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 走进自然、走进社会, 亲身体验, 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内容, 让学生有新的发现, 进行新的开掘, 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绘画能力。例如, 上《风景》这一课, 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花园广场, 那淡淡的碧云天, 厚厚的红叶地, 梧桐树上的黄叶落满了一地, 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秋天的美景。我让学生观察, 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秋天落叶的情景, 画上一片黄叶、画上红红的枫叶, 在学生的心目中, 秋景是美的。又如, 上花卉写生课, 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不同品种的菊花, 然后引导他们分析、理解菊花的生长、结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在作品中, 画出了姿态各异的菊花形象。有的像一个绣球, 有的像仙女的卷发……

走进大自然, 为学生创设了更宽大的学习创作空间,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他们观察能力的发展, 学生们用美术的手段反映和描绘着大自然中的一切, 各种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景物纷纷跃然纸上。

4. 创设合作交往的环境, 使学生合作创新

在综合性的美术实践活动中, 小组合作对于创新能力的开发具有合力效应和互补效应。例如, 我在上《瓶子变变变》一课,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废旧瓶子。上课时, 教师出示用以瓶为主的废旧材料制作好的工艺品, 让学生欣赏, 猜一猜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拆开范作, 学生看到这么可爱的艺术品是用废旧的生活材料做成, 感到很惊奇, 因势利导:“要爱护环境, 不乱扔垃圾, 废弃的生活用品也能变废为宝。”调动学生制作与表现的兴趣, 并为想象的产生作好准备。活动时, 让学生小组合作, 用集体的智慧对各种形状各异的废旧瓶子 (塑料瓶、易拉罐、酒瓶、化妆品瓶……) , 进行剪、切、割、画、粘等手工技巧, 学生们在群体合作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做出富有创意的作品。有的用奶瓶变成一只小胖猪, 有的用洗发水瓶变成人物, 有的用玻璃瓶变成吊灯……

三、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课堂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为此, 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 如多媒体的运用、情境的创设、游戏的贯穿、材质的变化, 使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美术课堂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例如, 四年级活动课《我们的生日聚会》, 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不同地区学生各种形式过生日的场景, 让学生体验生日聚会的气氛, 使学生融入其中, 进而引导他们用多种材质为自己的十岁生日做准备。有的布置教室, 有的排练节目, 有的准备生日聚会的大餐……整堂课同学们忙的不亦乐乎, 这么积极的态度都出于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及对生活的热爱。从这堂课中也不难看出, 我们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调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 作为美术教育者不再“教”教材, 而是要“用”教材, 在“用”教材之余, 应走出课堂、跨出教材, 因地制宜, 结合本土实际特色, 挖掘乡土文化。扎扎实实地训练和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发掘他们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这正是美术课程新标准区别于传统教材教法的根本所在, 也是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要:结合实际工作环境, 从美术教学从树立开放的教学思想、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三个方面, 对美术教育进行了思考。

3.高职教育评估有关问题商榷 篇三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评估 问题

[作者简介]姬兴华(1963- ),男,安徽濉溪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040-03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它是由高职和高专院校所承担的教育。高职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高职教育经过前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是数量和规模上的),到了2003年前后,其质量的提升问题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2003年出台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并于此后期间组织了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试评估。在试评的基础上,对首次出台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作了第一次修订,教育部于2004年6月下发实施,作为高职教育五年一轮评估制度的主体文件。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下探讨。

一、没有充分考虑“前提”或“大前提”,致使所构建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框架没有完全反映其基本要求

1.“前提”或“大前提”的含义和重要性。前提指的就是一种判断,指的就是一种可以推出另一个判断来的判断,指的就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决条件。“前提”有什么重要性呢?前提是先决条件,前提是出发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前提就是战略。战略上失误,或者说战略上不周全,将给全局带来不利的影响和意想不到的损失。战略错了,战术再正确,再具体细致,再科学合理,都无法挽回败局。战争是这样,“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也同样如此。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我们认为必须慎重对待“前提”这个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2.高职教育评估的“前提”或“大前提”。高职教育评估的“前提”或“大前提”是什么?很显然,就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这可从教育部2003年、2004年等年度所下发的高职高专院校评估文件及其附件的标题等得到有力的证明和诠释。教育部为了做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先后分两个阶段推进这项工作,一是“试点”阶段,二是“全面开展”阶段。

在“试点”阶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荐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委员会成员的通知》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文件。

在2003年试点评估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04年4月正式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由“试点”阶段进入“全面开展”阶段的重要标志。该文件有三个附件,其各自的标题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工作细则(试行)》。

可见,无论是“试点”阶段,还是“全面开展”阶段,教育部所下发的一系列文件都充分地证明和诠释了高职教育评估的“前提”或“大前提”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这个“前提”或“大前提”,所反映的是什么呢?完全可以说是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所体现和要求的都是综合性评估,是全面性评估,是教育评估而不是教学评估,也不是单项评估。我们认为,在这一点上,应该没有任何异议。

但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所体现的则不尽如此。这可从2004年教育部下发的《通知》中“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得到很好的说明。具体如表1所示:

上表六个一级指标,除第四个一级指标不能全部包含其二级指标外,其他五个一级指标均可包含其二级指标。第四个一级指标“教学建设与改革”,很显然不能包含“素质教育”这个二级指标。因为“教学建设与改革”与“素质教育”之间,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按照评估指标设计的基本要求,建构者如此设计和构建高职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框架,是不妥当的。

从上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指标体系没有完全反映出高职教育评估的“前提”或“大前提”。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该指标体系的六个一级指标中有五个一级指标所反映和体现的是教学评估。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同时也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心工作。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还要严格地对待这一指标体系。因为,这会给实际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偏差。这是从整体上来说。如果再具体地分析一下,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教学效果”不能取代“教育效果”,“教学管理”也不能取代“学校管理”或“教育管理”。其他,同样如此。而构建者恰恰疏忽了这一问题,致使所构建的评估指标及其体系没有完全反映“前提”或“大前提”的整体要求。

鉴于上述分析和论述,我们认为这一评估指标体系没有完全反映和体现出“前提”或“大前提”的整体要求。不能不说,这是构建者的一大疏忽。这同时也要求构建者在再修订这一指标体系时,应弥补这一不足或缺陷。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不完全一致,易使人产生片面的看法和认识

从上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我们可以看出,第四个一级指标“教学建设与改革”包含“专业”“课程”“职业能力训练”“素质教育”这四个二级指标。将“素质教育”涵盖在“教学建设与改革”这个一级指标之中,显然会使人产生窄化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和看法。不管构建者出于何种理由和原因,如此设计都是不妥的。

《方案》中“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在它所对应的等级标准及内涵这一栏之中,同样窄化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具体如表2所示:

《指南》中的“按评估指标要求提供的主要信息(主要提供原始材料)”,在它所对应的“主要信息”栏中,所列举的“主要信息”,也同样如此。具体如表3所示:

从上述所列举的三个方面事实得出的看法和认识,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

一是《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做了十分全面而权威的概括和总结,各级各类学校或各级各类教育,在涉及这一问题时,必须以此为标准和准绳,否则就是不全面、不完整、不正确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段话,既高度概括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同时也科学地界定了素质教育的外延。各级各类教育,在涉及这一问题时,必须以此为指针,否则就会偏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大方向。对照《决定》所高度概括的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以及所科学界定的素质教育的外延,我们不能不说《方案》及《指南》的的确确窄化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二是要完整、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建设与改革”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教学建设与改革”与“素质教育”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人们还是有一些共识的。在评估指标及其体系的设计者看来,“素质教育”作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二级指标,显然被包含在“教学建设与改革”这个一级指标中。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教学建设与改革”不但难于包含“素质教育”,反而是“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教学建设与改革”。

三、没有完全把握“素质”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直接导致在评估指标及其体系的构建上出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并列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易造成混乱,同时也不易于评估材料的准备、整理和完善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一览表中,对“知识能力素质”这个二级指标的具体配置和安排,如表4所示: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一览表中,对“知识能力素质”这个二级指标的等级标准及内涵所指向的具体内容,如表5所示:

“按评估指标要求提供的主要信息(主要原始材料)”一览表中,对“知识能力素质”这一方面所需要提供的主要信息,如表6所示:

从上述所列举的三个一览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其一,将“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概念并列出现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是不妥的。因为“素质”这个概念,应该包含“知识”和“能力”。也正如有的专家和学者所论述的,“根据语词规定的逻辑关系,素质是个属概念、大概念或上位概念,知识和能力是种概念、小概念或下位概念,是素质中的具体内容”“知识和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素质的主要成分,即素质包括知识和能力”“如果知识、能力、素质并列,那就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是素质,在知识和能力之外的东西才是素质”。① 可见,不能将这三个概念并列使用,同时也不应该使这三个概念并列出现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之中。

其二,《方案》或《指南》可按照“知识能力品德”这样编排,虽然这样也不是十全十美,但总比“知识能力素质”这样编排要科学而合理,同时对实际工作也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教育评估工作无论是对评价者还是对被评价者而言,都要求简洁、明了、具体、清晰,这就要求我们所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应尽量地符合这些具体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对实际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三,后两个一览表所反映的具体内容确确实实窄化了“素质”这一概念或名词的内涵和外延。具体状况,前文已有阐述和分析,此处就不赘述了。

当然,《方案》和《指南》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推敲和商榷。不过,我们认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特提出我们的认识和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和同仁。

[注释]

①柳海民,于伟.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107.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有关差生教育的话题 篇四

有一位老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多年的教学工作,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作为教师,本着师者父母心的原则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尽心尽责,然而现实总会令人失望。班里的一名“差生”一直逃课,有时来了却不想进教室,在校园里到处乱逛。我多次劝说,有时候甚至低声下气。但他每次总找一些荒唐的借口,不是心情不好没心思读书,就是教室太窄坐着难受。今早上政治课又逃了,理由是政治老师不够漂亮。面对他,我的耐心已在近3年的磨练中渐渐消失殆尽。我只能选择放弃。

有人认为老师不应该放弃或者说老师不能放弃.因为老师的职责就是育人。越是“差生”越是不能放弃。但是也有人同情这位教师的选择。这是一个几乎所有的老师都面临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到底是否应该放弃,放弃对教师、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放弃了这个学生应该怎么“处理”﹖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换位思考——我们能够放弃吗?

假如这位学生就是你自己,学习基础差,上课又听不懂,在教室里又很难受,又不能不上学(家长不准),你难道不想选择逃课吗?但是,你是不是真正需要老师放弃你呢?你完全可能想,我就是学习差嘛,其它方面并不比其他同学差,我的篮球打得不错,上次还为我班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呢?我在劳动上也是很积极的,但这些,老师看见了吗?老师就只知道给我讲道理,这些大道理我早就知道了;老师不重视我,我还读书干吗?毕业后,重新认真学点技术,照常可以生活,而且说不定还要比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出息;不是我想逃课,也不是我不想学,是我根本就听不懂,老师讲课又不照顾我们这些成绩差的,有什么办法呢?但是,我绝对不希望老师不管我!真的。

假如这位学生是你的子女,你同样绝不希望他的老师选择放弃,总希望老师能想办法找到学生学习差的根源在哪里。希望老师上课时不要讲得太难,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多学习一点,有所长进,尤其是要遵守组织纪律,品行要学好,学会做人。老师,求求您了,您不管他,他会学坏的,将来怎么办?他成绩不好,只要品行好,将来还可以找到一点事做,至少他自己还可以养活他自己,如果品行又不好,就完了……老师,再次求求您,管严点!老师,当我们这样去想时,我们还能够选择放弃吗?一个教师要宣判一个学生已无药可救,立即扫地出门,这是一件太残酷的事情!

我想到了一句话: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许只有如此,才能体现一个老师的职业道德和热爱学生的品质。事实是,一个学生被放弃,老师就可能遭到其他学生的唾弃,因为老师的行为使他们感到心寒。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老师培养出一群同样冷漠的学生!这是教育的悲哀!我非常赞赏把“差生”称作“有待提高的学生”的老师,这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同时也说明“差生”是可以转化的,而极难转化的往往只是少数。而我们精神上一松懈的话,1

就会把本来能够教育好的“差生”抛弃掉。我们自己也许可以继续晋级职称,但对于孩子来说,很可能这一生就这样毁了。

俗话说这五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般长呢,何况一个班里有五十多个孩子存在差异呢,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二、众里寻她千百度

既然“差生”成了问题,就应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常言道:方法总比问题多。那么到哪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们调查,94%的未成年人犯罪,其首要原因是学业失败。让孩子在学校里体验成功,对孩子的一生都非常重要。反复成功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反复失败的孩子更容易失败。

“差生”的类型

“差生”的提法过于笼统,是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差,还是学习态度差,学习方法差?是思想品德素质差,还是行为规范遵守纪律差?是个人性格,心理行为有偏差,还是智商偏弱?各种各样,不一而足,所以不能一言以蔽之:“差生”,而要具体分析。

另外,“差生”类型的分法由于角度不同,依据不同,分析的结果也绝不一样。有的学生从学习成绩看是个“差生”,但从思想品德上看说不定是个“优生”。

再则,所谓“差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必然要发生变化的,或则越变越差,或则由“差”变好。一般来说,差生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

1、从德智体全面发展角度看:

有的学生思想纯正、品德优良,但学习成绩却长期处于班级和年级的后面;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却很有欠缺,屡犯校纪校规,惹事生非,有的学生则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皆不错,但身体却奇差,稍有不慎,便增添不少麻烦;还有的学生身体挺棒,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很差,所谓“双差生”,当然这样的学生是极少数,也应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2、从智力角度看

有的学生的确不聪明,虽不一定可称作弱智,但反应的确较一般学生要迟钝,再加上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头,所以尽管他要学,但积重难返,成绩一直在低位滞留,这种情况,以女生为多;有的学生智力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态度一直不够端正,贪玩,不肯下苦功,因此成绩也一直上不来,此情况以男生为多。

3、从心理行为看

有的学生虽竭尽全力,也难有所成,尝够了失败的痛苦,故面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则平时学习尚可,但一到考试就紧张,导致行为失常,且越是大考越紧张,越失常;有的学生则认为眼下努力为时尚早,自己从小学到初中都是靠“临时抱佛脚”、拼夜车干出来的,现在“苦读”不合算,不如到时候再说,故而成绩也难有起色。

总之,对“差生”要具体分析,要辩证分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

(二)“差生”的心理

正因为“差生”的类型各种各样,“差生”的心理也不尽相同。本人接触了一些“差生”,与他们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他的一些心理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恨。恨自己“笨”,“不成器”,“不成钢”。这种心理主要是那些学习态度尚端正,但学习成绩总是无大起色的学生。他们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却一次一次尝到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

2、混。不正视。这种学生虽是“差生”,往往因家庭境况较好,而无紧迫感,热衷于穿名牌,交朋友,追明星、玩电脑,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是不值得,且寻得“欢乐”、“开心”就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

3、悔。这部分“差生”,他们对以往由于自身的所作所为而造成的某方面“差”的状况后悔,为目前差人甚远而担忧,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彷徨,为没有正确的“向导”而发愁。这部分人在“差生”中绝不占少数。

4、灰。自暴自弃。这也是“差生”中一种较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方面的“差”,甚或“双差”,如今已是积重难返,长期以来,老师已经形成了“某某是差生”的概念,我即使想努力,也未见有什么用。特别是那些“双差”生,以往也可能跟老师发生过争执,给老师留下过不好的印象,他们看自己前途,一片黑暗,于是也就缺乏前进的动力,缺乏前进的目标,而采取自暴自弃,“横竖横,拆牛棚”的态度了。

5、毁。这种心理“差生”是极少数。他们往往是因为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恼怒,或受到误解而形成一种扭曲的变态的心理,于是就产生一种想毁掉自己或毁掉别人的念头,这种人人数甚少,但为害极大.若不注意防范,妥善处理,往往容易酿成苦果,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

三、衣带渐宽终不悔

1.要爱不要恨。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对待差生,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人格威望及其对学生的真挚热爱和期望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情的温度提高到差生思想的“熔点”,使师生的感情熔炼在一起,促使差生转变。憎恨、厌弃、冷若冰霜只能使差生愈益走向歧途。

2.要教不要训。

对中差生要从正面教育入手,以理服人,讲究教育过程中的艺术性,把耐心说服和必要的纪律约束结合起来,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能力,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训斥、谩骂、讽刺、挖苦的简单方法只能使效果适得其反。

3.要严不要罚。

严,不是苛刻。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严格要求;对其缺点错误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教育。严格与尊重相结合,激起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使其成为一

种积极的鼓舞力量。用变相体罚方法来整治学生,即使你有恨铁不成钢之心学生也不会有丝毫感激之情。其结果学生只会以逆反心理相报。

4.要拉不要推。

差生的转变不是做一、二次工作就能见效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反复、耐心的教育。要善于发现差生、细微进步、反复抓、抓反复。切忌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拉一把“回头是岸”,推一把“万丈深渊”。

5.要正不要斜。

老师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任何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得意门生”,不轻视差生,懂得人总是在发展变化,差生中也可能出人才的哲理。

6.要和不要凶

平易近人,满腔热情易被学生接受,也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感化作用。有些老师可亲不足,可畏有余,摆老师的架子,居高临下,用高压的方法制服对方。这种方法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激化矛盾。

四、摹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教育者要学会运用赏识,多尝试目标性的语言激励。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或对号入座。这一心理现象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教育者经常性地对着某个学生吼着“笨蛋”、“差生”、“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这位学生就真的成了你所说的“笨蛋”、“差生”了,“贴标签效应”也因此发挥出它的负向功能作用。因为这样的语言会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孩子的上进心,伤害孩子的自尊。

教育者要学会艺术性地使用常规教育手段。比如对学生的惩罚、家访、找学生谈话等等,这都是一些常规的教育手段。但使用这些手段的时间、场合、方法不一样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伤害人。当代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也有一些惩罚性的措施,但他的措施不伤害人。犯了错误写500字的说明书,锻炼写作能力。迟到了,为班上的同学唱一首歌或做一件好事以弥补,多好啊!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再者家访。现在的家访可以说是老师怕,家长怕,学生更怕。为什么?老师怕原因有二。一是怕麻烦,二是怕家长不接待。老师到学生家里家访,学生的家长爱理不理的,老师自讨没趣,能不怕吗?家长怕什么?他们怕的是老师上门告状,数落家长。家长多没面子啊,能不怕吗?学生怕什么?就怕老师告状,搞得不好要挨揍的。

大家都怕家访,原因在哪呢?原来家访似乎变成了学生在校表现差的象征,成为老师向家长“告状”杀手锏。应该说,通过家访,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家长可以掌握学生在校的表现,从而相互配合,形成最佳合力;通过家访,老师和家长可以相互督促,相互勉励,增强对孩子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通过家访,可以让孩子知道,老师和家长时刻在关心着他们的成长,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正因为如此,身为教师何必非要等学

生犯错误了才去家访呢?换一句话说就是,为什么要把家访变成告状式的访问呢 ?

5.有关教育公平的规范 篇五

一、严格执行政策,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应免尽免

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广泛宣传,精心组织,力求将这一惠及广大城乡学生的好事做好,实事做实。去年8月份,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办法。今年2月12日,根据省里的统一要求和市委五届二次全会、市人大五届五次会议精神,我们与市财政部门就春学期城乡全面免收学杂费工作,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市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月26日,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暨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会议,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收学杂费和治理教育乱收费等工作作出专题部署,各县(市、区)常务县(市、区)长、分管教育的县(市、区)长以及教育、财政、物价、监察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市直各学校(含民办学校)、幼儿园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约150人出席了会议。3月2日正值春学期开学时,我们又与市物价、财政部门联合转发了《省教育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工作的通知》。由于我市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全市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能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市确定的免学杂费政策的范围和对象,严格把关,逐一核实,切实做到“免费对象一个不漏、免费项目一个不缺、公用经费一分不降”,确保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能享受免学杂费政策,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为保证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我们多次与市物价、财政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全市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去年9月,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开展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工作专项督查的通知》要求,我们与市财政局、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组织了3个联合督查组,对全市9个县(市、区)的56所学校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今年9月1日秋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领我局领导专门到有关县(市、区)和乡镇,检查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和经费保障的情况。8月26日-28日,按照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关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我们与市财政局、监察局等部门联合组成了三个小组,对全市9个县(市、区)开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并就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今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是落实到位的。

各县(市、区)对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工作高度重视,补助经费基本按时到位,预算内安排的生均公用经费按计划足额拨付,省政府免费课本也已全部发放到学生手中,贫困学生得到了及时帮扶。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也同样享受到了免收学杂费待遇,20我市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共需经费19617.9万元,其中省补经费13518万元。按照省定公用经费最低基准定额,需要县(市、区)财政配套6099.9万元,各县(市、区)财政都将这部分经费全额纳入当年本级财政预算。截止10月底,全市已拨付了14914.94万元,占全年总额的76.03,确保了免收学杂费后学校的正常运转。

二、加大扶贫助学力度,全面做好“一免一补”工作

为了保证全市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辍学,市政府印发了《关于逐步建立扶贫助学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对全市持证的低保对象和特困职工,其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分别不同情况享受“一免一补”和“全免”的减免政策。为保证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我们继续做好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一免一补”工作,即免收课本费,是住宿生的每生每年给予300元的生活补助费,学校同时相应减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住宿费。属于孤儿的,实行免费教育。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已发放免费课本21.49万套,折合人民币1948.07万元。全市共补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中的寄宿生5330人,补助金额达160万元。各地党委政府还采取社会捐助、对口帮扶等一系列措施资助贫困学生,保证了全市城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安心接受义务教育。春节前,我局还组织对响水县双港镇农村学校、大丰市西团镇第二中心小学、市明达中学等学校的贫困学生进行了资助,确保了全市城乡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安心接受义务教育。

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一免一补”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子女提供资助。一是确保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凡持有民政部门颁发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救济证》、《特困职工证》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救济证》(都必须在有效期内)的家庭子女考上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由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费各1000元,受资助的大学生凭录取学校通知书和市、县(市、区)招办的录取证明并提供录取学校的银行账号,由市、县(市、区)教育局红十字会负责资助对象的审核,并直接将元生活补助费汇入所考取的学校。二是对城市、农村持证的低保对象或特困职工的子女以及孤儿、革命烈士子女在公办的幼儿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就读的,学费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公费生收费标准减免50以上或酌情全免(其中已享受职教助学金的学生不再重复享受)。三是对因突发事故造成家庭经济严重困难的,其子女就读公办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我们要求所在学校视情况给予一定的资助。

三、多方筹措资金,扎实推进职教助学工作

6.高二作文有关说教育 篇六

那是我还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走在放学路上,突然看见一只小鸟在马路边的草坪上挣扎。这只小鸟看起来并不漂亮,甚至有点丑丑的,它全身光秃秃的,没有一根羽毛,我猜它应该是鸟妈妈刚孵化出来的宝宝。我想如果我有一只小鸟做宠物,那在同学们眼中该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呀!于是我把小鸟带回了家。

回到家,我把小鸟小心翼翼地放在纸箱里和弟弟一起观察它。正在我俩讨论该喂小鸟吃些什么的时候,姥爷听到我们的讨论声也过来了,姥爷问我小鸟是从哪里来的,我说是我在草坪里捡到的。我问姥爷可不可以把小鸟留下来养大,姥爷摇头说:“这只小鸟太小了,留在家里恐怕我们养不活它,还是把它送回鸟妈妈那里更好。”听了姥爷的话,我和弟弟都有点犹豫,因为我实在太喜欢这只小鸟了,不想让它回家。正在这时爸爸妈妈回家了也发现了这只小鸟,听了我们的想法之后,爸爸妈妈也赞同姥爷的话,让我们把小鸟送回发现它的地方,让鸟妈妈亲自照顾它。我和弟弟只好同意第二天放学后,把小鸟放回去。

第二天放学后,我和弟弟偷偷商量再留小鸟一天。为了躲过爸爸妈妈的检查,我们把小鸟藏在纸箱里塞进了抽屉。爸爸妈妈回家后,看到没有小鸟,表扬了我和弟弟。听到爸爸妈妈的表扬,我有点脸红,心里暗暗决定,明天放学后一定带小鸟回家。晚上睡觉前我和弟弟把小鸟拿出来看,却发现小鸟一动不动,原来小鸟在抽屉里憋了太长时间已经死掉了。看到小鸟蜷缩在角落里,我非常自责为什么没有早点把小鸟送回大自然。因为我的自私,小鸟永远失去了在蓝天飞翔的机会。后来我向爸爸妈妈承认了这个错误。

现在我已经三年级了,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是却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这件事也让我懂得了: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当我们没有把握照顾好其它小动物时,就不要伤害它们,让它们在属于它们的大自然自由成长。

7.有关信息时代的情报检索教育 篇七

一、情报检索概述

在情报检索中,可以将检索语言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人工语言和自然语言。要掌握好情报检索这门技术,就必须要先对这两门基本的语言进行了解和掌握。

人工语言

在信息情报检索语言中,人工语言的检索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律经过人工编制形成的一种检索语言。这种检索语言在使用时有着严格的规定,主要分为分类法和主题法。在我国的使用过程中有中图法、资料法以及科图法和人大法。主要使用的索引工具书是《汉语主题词表》。

1.分类法的基本特征

分类法这种索引方法主要用于图书馆的标注文献的方法使用中,并且可适用于馆藏文献的分类以及存放。使用分类法可以很好的帮助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图书的分类与排放。在这种方法中,概括起来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分类法的体系和结构为分类体系和等级列举式结构,这对于信息的检索能起到非常好的排序作用。其次分类法在对信息分类过程中对于信息的分类力求各级分类之中都有明确的内容和逻辑的联系,这一点体现了分类法科学的规律的分类能力。

2.主题法的主要特征

主题法主要是指在分类过程中,利用信息的主题对信息进行排序而形成的一种分类方法。这一方法在分类工程中重点应用于一些主题文献的分类过程中。使用该类方法进行分类,主要优点是可以通过对于信息的主题排名从而形成形成分类体系,而且主题法在分类过程中采用自然化的语言,能够比较直观和准确的反应内在事物的特点。

但是主题法对信息进行分类过程中,并不能全面的表现出文献主题之间的关系,无法对信息进行族类检索,对于信息的检索不够全面。用户在使用主题索引法进行检索时,并不能对检索信息进行专门化的研究和学习,所以造成了在检索过程中无法检索出满意的文献。

二、在信息时代看展信息检索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信息的掌握已进入竞争时代

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于信息的教育与掌握已越来越重要。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企业和政府系统中。信息化时代,对信息掌握不够全面会导致在重大决策中的失误,这会给相关个人、企业或者政府部门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发展过程中,相关个人或者企业应该及时的对信息进行检索了解,便于根据信息变化及时的做出调整与改变,避免遭受重大损失。

对于信息的检索教育,明显的国外要比我们的教育理念更先进一些。他们认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加强信息检索教育的意义就越来越有价值。以美国为例,SCIP组织拥有超过6000名会员,而每年花费子啊信息教育培训上的费用达到乐1.25亿美元,重视程度之高可见一斑。澳大利亚在信息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他们每年都要在各高校开展全球商业信息检索教育案例专题讲座。总之,随着教育的全球化的进展逐步加快,对于企业的挑战越来越大。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发展下去,那么他必须要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提高自己信息检索素养和能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情报检索教育对大学生意义重大

随着信息化的时代来临,大学生能否有效对信息进行检索则直接决定着他们踏向社会后的就业能力。情报的检索能力与行为,以及对于信息检索技术的掌握和判断都影响着未来大学生的人生之路。主动掌握信息检索技巧,在这个信息化竞争加剧的时代,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而且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几乎每天都要与报纸书刊打交道,尤其是在图书馆进行阅览时。如果不掌握必要的信息检索技巧,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不知道如何使用主题法和分类法对所需要的图书进行检索,那么必然会在寻找相关的图书过程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就会影响学生阅读书刊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不在阅读书刊。这无疑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这会造成学生的涉猎面狭窄,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与生活都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校期间加强大学生的情报检索能力的培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不仅对于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未来的就业有非常大的帮助,对于学生养成获得良好的情报检索能力也有非常好的帮助。

四、结论

情报检索教育在如今这个高速的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首先要加强在学生阶段的情报检索普及,提高学生对信息检索的应用能力。同时要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总的情报检索教学能力、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对于情报检索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我国民众信息获取检索的综合能力,推进我国情报检索事业的发展,并不断促进该事业的创新发展。在这个全球信息化时代,加强对于情报信息的检索教育,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也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济庆.信息时代与情报检索教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02:5-6+13.

[2]郭晓兰.信息时代的情报检索语言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3,06:77-79

8.有关幼儿创新教育的思考 篇八

幼儿教育起跑线创新教育

一、捕捉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幼儿生活中,经常绽放出创新的火花,倘若视而不见,任这些教育机遇流逝,就会埋没幼儿的创新潜能,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所在。在长期的幼儿教学和生活中,我始终要求自己做有心人,不失时机地捕捉每个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当儿童对某一个问题表达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我总是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一般地说,在班级中比较听话,能够顺从老师的意愿,遵循班级活动常规的孩子,也就是说循规蹈矩的孩子可能更多地被老师视作好孩子,这种做法很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只要幼儿有一些新的想法和行为,不管它在成人的眼中是多么的滑稽可笑,甚至荒谬,都热情地加以肯定,以强化幼儿的创新意识。

二、教师学习创新工作,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1.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允许孩子犯错误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幼儿好奇心很强,能频繁地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某些问题,有时会做错事。这时,教师和父母应主动、热情、耐心地对待幼儿的问题,不应采取冷淡甚至反对的态度。

2.注重个体差异,使人人获得成功体验

幼儿的经验、兴趣、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表现出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加强观察,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分层指导,使每名幼儿都获得成功体验。如在认识种子活动中,一部分幼儿只要求他们说出种子的名称、形状等,并进行简单分类,一部分幼儿要求他们能够按照多种方法进行分类。这样,不仅使每个孩子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捕捉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幼儿生活中,经常绽放出创新的火花,倘若视而不见,任这些教育机遇流逝,会埋没幼儿的创新潜能。在长期的幼儿教学和生活中,笔者始终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心人,捕捉每个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如每天幼儿午睡后都要吃水果,有一天一个小朋友拿着香蕉皮说,它多像我的帽子呀,随后有些小朋友拿起香蕉皮玩了起来,我抓住这个时机,及时加以引导,“小朋友,香蕉皮还能做什么呢?”孩子们可高兴了,说出了许多答案。教学中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可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主体参与情境,激发幼儿创新的热情

在以往的实践中,教师往往对幼儿活动过程的价值重视不够,对幼儿活动的结果评价过严,缺少宽容与鼓励,对幼儿活动过程控制程度过高,常常以自己的主导作用替代幼儿的主体地位,成了幼儿创造性萌发的羁绊。因此,解放幼儿,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想,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自然和社会是最重要的。这样成长的幼兒不愁没有创新创造的兴趣和精神。如在一次饮食店游戏中,玩具煤气灶不见了。我就发动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做煤气灶。为了做煤气灶,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许多材料,有泡沫、有药盒、还有罐头等,孩子们个个都成了小小发明家。一位小朋友在纸上画了一个煤气灶,然后把纸粘贴在药瓶上,煤气灶站了起来。另一位小朋友用两块积木作了煤气架子,再用一块长方形的塑料板搭在架子上。两块图形作灶头,他的煤气灶搭好了。还有的小朋友则在一个平放的长方形药盒上画了两个圆,当作灶头,一只简易的煤气灶也做成了。孩子们都做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煤气灶,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欣赏着他们的煤气灶,笑容在孩子们的脸上荡漾,从脸上可以看到他们成功的喜悦。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创新的热情大大得到了提高。

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创新教育是人的教育。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按照“尊重的教育”这一理念,我们要改变那种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的教育观念,努力探索现有条件下的分层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教学成为艺术。教师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都是一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实践,教师们把自己的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都像设计一件艺术作品一样去设计,思想是统一的,具有统一性,而作品却是千姿百态的,具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教师,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是不一样的。

在教育正呈现出一系列创新的变革时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的任务尤为突出。幼儿园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已初步积累了许多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宝贵经验。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创新也包括总结的过程,只有善于总结、改善,才能更加完善。所以创新活动不但需要有发散思维,也需要有集中思维。

参考文献:

9.有关美术鉴赏教学论文 篇九

有关美术鉴赏教学论文

1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 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 实施美术鉴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鉴赏能力,陶 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鉴赏心理及鉴赏习惯

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 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 鉴赏习惯和鉴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鉴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 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 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鉴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 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 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鉴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 品看。

3、儿童在鉴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鉴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 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鉴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 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 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鉴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鉴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鉴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鉴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 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 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鉴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 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 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

》、《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鉴赏一些与学生生活 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鉴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 的作用,在鉴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鉴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鉴赏,第八册的教 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鉴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 鉴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 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 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 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鉴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 赏课、随堂鉴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鉴赏课。专题鉴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 专题鉴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鉴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鉴赏内容为 例谈一谈专题鉴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鉴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 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 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 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 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 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鉴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 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鉴赏课。随堂鉴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 进行的鉴赏。这种鉴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 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 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鉴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鉴赏。现场鉴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鉴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 行的鉴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 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鉴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 》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 了。

有关美术鉴赏教学论文

2鉴赏是小学美育的灵魂,是打开儿童美丽心境的钥匙。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生命充满理解和尊重的人,总是会从不同角度去鉴赏,发现美和价值,这在教育中是一种真正的、充满智慧的大教育观。在小学美育中,鉴赏更是必不可少,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课堂教学的艺术鉴赏课外教材的补充鉴赏,兴趣爱好的培养鉴赏,人才的赏识教育,从一幅画,一节课,一本书,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有他值得鉴赏的魅力。下面我来谈谈鉴赏教学的多种形式。

一、在特定的文化意境中鉴赏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真空的产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创造出来的。因而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纯地讲技法,而要将作品回归到原有的历史环境中,回归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人文含义。

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青铜器、秦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山水画体现了意境和神宗意识,古希腊艺术体现了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鉴赏,如在鉴赏齐白石的作品《虾》时,教师可以轻声吟起齐白石的诗:“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荷叶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尽快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来。

二、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可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在美术教学时,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美学情境。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让他们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找自己感兴趣的建筑进行全方位观察。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宗教寺庙、园林、民居;或者来到野外,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晚霞、雨后的春笋、雪中的高楼等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会牵动着儿童的心,为美术教育提供极好的营养品。打破教师对讲台的垄断,打破教科书对课堂的垄断,开放课堂,提供多元化选择,以真正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比如《校园小记者》书本要求学生出一期校园小报,学习艺术字。我要求学生当一次真正的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学生和老师,以亲身经历来积累资料和经验。在实践中体会艺术的真谛。

三、调动多种感官,营造美的情境。

人类以眼睛、耳朵、皮肤、鼻子等多种感官去感受美,这在以美育人的美术教学课堂中尤为重要,因此应利用多种途径加以调动。例如:精美的挂图、优美流畅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情、优雅的举止、得体的服饰、悦耳动听的音乐等等,形成了美的教具、美的语言、美的表情、美的服饰、美的音乐、使美无处不在,美贯穿始终,让学生感到上一节美术鉴赏课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提供交互式平台

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所得到的感受肯定是见仁见智的。不过,由于受经验和能力所限,他们的看法也许是幼稚和片面的,但只要是真切的感受,我们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不必强求统一。现代美术教学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这种机会。

课堂是交互式的主平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鉴赏,可以从对作品的题材、主题、造型要素与形式等进行讨论,还可探讨作品的风格,内涵,即感情、观念、思想等。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引入多媒体

计算机可以将课件制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在教学中,对于点、线、面、体的理解,以前只能枯燥地讲解,现在通过计算机的帮助,教师可以成功制作出简易动画,演示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整个运动轨迹,并运用在画中的不同位置来观察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构图。

美术鉴赏课有很强的直观性,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数码投影仪,就可以将作品清晰地放大展示,让学生在鉴赏课上能够真正地“鉴赏”。

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审美情趣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两姐妹”。从本质上看,不道德的事物是不美的,只有符合健康的审美心理的事物才是真实、高尚、道德的。换而言之,一个人只有接受了卓有成效的审美教育,在其发现美、评价美、追求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评判标准,才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时代新人。因而,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根据鉴赏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挖掘和强化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将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人格情操教育、理想和人生观教育有机地结合到教学活动中,以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教学目的。

当然,在艺术教育中不仅有教师对于学生美术鉴赏的教育,更有对于学生个人的鉴赏,对人的鉴赏,远比一副艺术作品的鉴赏更具有前瞻性,我们教育的根本是人,推动社会发展的也是人,学生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世界的未来主人,因此,人才的培养就是对人的鉴赏,先鉴赏,后发展,是如今教育界流行和倡导的理念,“鉴赏”不仅仅是“爱”,更是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通过鉴赏教育,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发展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

有关美术鉴赏教学论文

3长期以来,美术鉴赏课一直以来就是美术教师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同时美术鉴赏课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小学生对艺术作品缺乏真正的了解,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只能浮于表面,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鉴赏活动中来。而在小学美术教学鉴赏中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以课本为主导将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建筑,雕塑等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于枯燥乏味,课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学生也没有进一步探究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美术课鉴赏课教学方法,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美术鉴赏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以及课后持续探究的能力。小学生是爱美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鉴赏教学。

一、创设情境,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

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每件艺术作品又有其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从形式到内容又有其个性魅力。教师要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设施让学生了解所鉴赏的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学生用看到、听到的信息对他们自己的疑问进行了猜测性地解答,在总结时对他们的答案和方法进行了肯定,而他们也在直观鉴赏和讨论中融入了作品的世界,从而对一个全然陌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审美认同。能发现原来世界很大,并不是只有我们的审美标准的,应该尊重理解其他地区、民族的审美趣味。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如鉴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鉴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再如,在鉴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这些知识,如放录像、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搜寻等。

其次,尽可能创造一些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比如,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画面的意境;如在鉴赏外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罗可可”艺术风格的苏比兹公馆客厅家具时,可以放一段巴洛克时代德国音乐家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使学生尽快进入到作品鉴赏的情境中来。

二、自学新知、发现疑难 进行鉴赏美术作品

以前鉴赏课学生在没有充分观察、感受一幅作品时,教师直接讲解,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参悟作品,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开始,预习题要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在《肖像艺术》一课时,预习题是:画面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神情和动态特征你了解吗?你知道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出来的吗?你喜欢这些画吗?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每一幅作品,把自己阅读时的心得和产生的疑问做成小卡片记录下来,以便课堂讨论时使用。中高年级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时,自己寻找问题。如鉴赏《奇妙有趣的脸谱》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先看书,围绕“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很想知道什么”自我设计问题并制成小卡片,以备上课之用。一堂好的鉴赏课有时就像一个优秀的故事,在开头设下悬念,然后在过程中将问题一一解决。在美术鉴赏课中,我们也要通过分析、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一步步完成对作品的鉴赏和认知,最终达到对于美的理解和感知的目的。在“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中,我出示毕加索的“和平鸽”,设置提问:为什么要用白鸽来象征和平?它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表达了画家当时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结果大家对此都很感兴趣,经过小组讨论,大家踊跃发表意见:有的说鸽子的白色代表纯洁,象征和平;有的说画家一定是个爱好和平的人。最后由我补充:这是毕加索在50年代为在巴黎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创作版画,以鸽子为题材,被人们称为“和平鸽”。毕加索还是一位雕塑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的探索精神,给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以很大的推动。在整个一堂美术课上,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捷,而且个个神情专注。由此可见,提问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一种有益尝试,能引导学生对问题探个究竟,增强对课程的注意力,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讨论交流、适时点拨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要鉴赏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小学生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虽然是有限的、低层次的,但确实是他们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

1、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大的心理空间,不以“ 视角”来审视学生的表现;不用过于理性化、专业化、化的书面语对作品进行分析、评点;不给学生“标准答案”,因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也就是说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心理环境。

2、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多看,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讨论交流。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鲜活的思维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存在的异同,教师再适当地对作品的含义和与此对应的形式作一些规范的理性分析,从而让学生个体感受与群体感受达成“共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

3、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鉴赏视角,教师在点拨时要教给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一幅作品不要孤立的去分析,可以把同一时期、同一画派、风格近似的作品作比较鉴赏;也可把不同时期、不同画派、风格迥异的作品作比较鉴赏等等。教师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高度的赞扬、热情的鼓励,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评价标准。

10.有关美术教学反思(定稿) 篇十

美术教学反思,新教材给课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新教材的结构安排很有新意,它概括的设计了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这样以学习的领域展开教学,教学的目标性明确,教师实施起来比较容易把握。另外,教材的趣味性强,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无论从哪个层面教师都可以进行教学设计,将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配合新教材的内容展开教学,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融洽了师生的感情,解放了教师的思想,再现了真实的教学。孩子们是喜欢我的,是喜欢美术课的,孩子的期盼是令我陶醉的。

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在《流动的颜色》一课中,我让学生准备了好多的材料,彩色水等,用吹、画、粘贴的方法,制作出多幅生动的有趣的画面,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的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通过交流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同 时 老师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并让学生参与互评自评,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达到学科的整合。为了不浪费资源,根据学生准备的彩色水,我又突发奇想,领学生进行染纸可不可以呢?我让孩子们准备了生宣纸和调色盘,在上课时,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染纸,我就故意很神秘的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变个小魔术,我一边将正方形的生宣纸在学生的面前折成需要的形式,一边又将彩色水挤到调色盘中,让学生充分地清楚老师的每一步之后,让学生进行倒计时,随着全班同学的倒计时的结束,一张染色的宣纸也进行完了,在打开的那一瞬,全班同学欢呼跳跃“哇 —— 好漂亮啊!”学生一片欢腾,都被这个有趣的魔术给吸引住了,跃跃欲试地想马上动手进行制作,这时,我并没有对学生进持规范化的要求,只是让他们把制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告诉老师,看看谁的染纸作品最好,最漂亮!这样,一堂活泼有趣的染纸课就开始了,学生兴趣高,速度快,互相帮助,灵巧的小手上下翻飞,一张张美丽的巧夺天工的染纸作品就出现了!我把他们的作品都粘贴在课前准备好的大白纸上,一排排精美、色彩艳丽、不同图案的染纸作品在白纸的衬托下,更是另一番美丽,整个班级都沸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的高,一节课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学生对此课依依不舍,根据学生的要求,我又增加了一节,让学生找出自己在上一课中出现的毛病,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小组互相合作,比一比哪一小组的作品最好、最漂亮。这样,在下一节课上,一幅幅更加完美的作品就不难出现了,而这一课在从前应是四年级的课程,可是现在二年级的学生就能得心应手啦。通过这一节课,我看到了孩子的需要,知道了他们的想法,孩子也更愿意上美术课,他 们在课堂中学习到了以往在家中学不到的知识,学生比以前显得更轻松了,对学习比以前更有兴趣和积极性了。课后看着他们创作的即幼稚又成功的作品和孩子们天真的笑脸,这怎 能不是 老师的一种快乐呢。

11.中高职教育衔接有关问题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文秘 可持续发展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工作部署,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其中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之一是“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这一措施为我们更好地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提供了极大的助推。

一、文秘专业发展建设的SWOT分析

1.竞争优势分析:我校文秘专业于2006年被确立为广东省示范专业,设商务秘书与涉外秘书两个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专业文化、核心技能、现代信息技术三结合的办学特色。不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果丰富;校内实训条件较好,硬件设施完善,校企合作紧密,建有大量的校外实习基地;而且以秘书事务所为载体,搭建了工学结合的良好平台。为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具有职业道德良好、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优秀秘书人才,获得用人单位好评。

2.竞争劣势分析:文秘专业的发展历程虽然有十余年,但是在教学资源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硬件方面实训环境、计算机设备等一些资源依然有所欠缺。教学的、软件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例如文秘职业资格考证题库目前还不够强大、不够全面,不能满足学生复习使用,教师需要在加强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更多地与其他学校的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以获得更加及时、准确的信息。

3.机遇分析:2009年广东省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2008―2020年)》要求,“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中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另外,备受社会关注的《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向社会发布,再一次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从初级到高端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完整培养链条,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这一系列的规划为文秘专业的未来发展指明的方向。

4.挑战分析:近两年来文秘专业的招生状况不是特别令人满意,相对之前,第一志愿的录取率相对降低。被调剂到本专业的同学多因对专业的认知不明确,导致学习热情不是特别高。目前文秘专业的生源主要的三个来源,一部分是单独招生,另二部分是通过高考的普高和3+证书的中职生。由于三部分同学学习基础不同、学习接受能力表现差异,为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效果不是特别令人满意。这样会影响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甚至会导致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率及就业对口率下降。

二、推进文秘专业可接续性发展,做好中高职衔接研究的必要性

根据对文秘专业发展背景的SWOT分析,为了进一步发挥文秘专业在广东省示范专业骨干带头作用,保持发展绝对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宏观发展的大环境,并结合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有关职业发展战略规划,采取多方面的可行措施,确保文秘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做好文秘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研究尤为重中之重。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指导下,近年来文秘专业的招生计划生源呈多元化分布。具体表现为:中职招生比例不断上升,由最初的3%达到 2013年20%,而且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普高生比例逐渐下降;单独招生比例不断扩大,由2011年的50人上升到 2014年80人;外省生源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生源多元化的不同表现及变化走势, 尤其是中职招生比例不断扩大这一走势,让我们必须重视中高职衔接这一重大科研课题。针对中高职衔接教学计划的研讨、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与同行交流、与企业沟通。只有解决好相关问题,才能真正让学生领悟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也才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受欢迎的高端应用技术型人才。

三、中高职衔接有关问题解决路径

1. 针对生源差异分别制定不同的文秘专业教学计划

目前文秘专业的教学进程计划是普高与中职生源共同使用。教学计划中一些课程中职学生已经学习过,对他们来说就是重复再学,浪费时间。还有一些课程的难度对于普高生来说难度中等,但对于中职生来说比较吃力。这一情况和单独招生的学生具有相同学情,所以有必要根据学情差异分“两条路”并行,即分别制定适合中职生源的文秘教学计划和适合普高生的文秘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各有不同,各有侧重。这样可以实现普高生在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基础上提升其技能、中职生在实操技能较强的前提下提升文化理论素质的目的,进而发挥各自强项、扬长避短,分别提高的效果。

2. 制定课程标准,整合教学内容,做好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一个全方位的衔接,包括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学时等多个方面。而课程是职业教育提供的最重要产品与劳务,是学生学习能力构建的基础。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支撑之一。为此,文秘专业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有关规定,制定了文秘专业课程标准体系,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按梯度原则合理甄选和细分课程内容。所选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都是有区别的,有明确的学段界域和逻辑梯度。同时强化教师对教材的整合处置力度,治理课程内容重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根据教材难度、深度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进行适应于教学的变通转换处理;使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驾驭和处理。endprint

3. 教学组织上做到科学管理

目前文秘专业班级的教学组织是采用中职和普高混合分班制,这种形式在教学开展上有一定难度。对于一些基础课来讲,中职生文化课内容浅,同样的教学内容掌握起来表现困难一些。而对于一些专业课、实操技能课,中职生源曾经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同样教学内容他们要比普高同学掌握更快,更有少数课程,由于他们曾经学习过,而学院没有相关免修具体规定,对他们而言再学一遍是造成时间上的浪费。鉴于此,在教学管理上建议二点:一是采用中职生源和普高生分班制教学。这样有利于不同的文秘专业教学计划的开展与执行,也便于教师依据教学标准,调整教学内容,运用恰当方法有针对性、深入浅出地开展教学。二是完善选课制度,积极探索弹性学习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建立以学分制为主,兼顾学年制的评价模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跨专业选课,通过模块课程选修、学分累积等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模式,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选择权,允许学生依据中职时学过课程的成绩免修相应课程。

4. 推广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力争社会企业的认可

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实训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从文秘专业中职生源现状来看,他们中职的实训实习体系比较成熟,甚至超越了高职,来到高职之前就获取了一些相关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但是仍然需要对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参加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考试。它是秘书职业,即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上司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的一种资质考试。获取秘书职业资格是对应文秘专业人才培养、强化技能的一个重要体现。然而尽管我们推广这一考试多年,但是社会行业、企业对这一资质的认识、认同还仅停留在表层阶段。所以有必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倡导下,组织行业、企业对秘书职业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与岗位、学历 、待遇真正有机统一起来,形成秘书职业及其资质系统化的管理机制,这项工作势在必行。

5. 提高文秘专业办学质量,探索文秘专业新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招生模式

2010年开始,广东省实行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试点,高职院校自主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口专业应届毕业生和中职学校相关专业毕业、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员,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两年。 这种全新的招考模式,为文秘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机会。我们2012年开展了“广东省开设文秘专业情况”的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包括技工学校在内,全省至少有63所中职学校开设文秘专业,方向有商务秘书、司法秘书、外贸英语、会计等,以商务秘书居多。我校完全可以利用丰富的中职资源,扩大高职自主招生范围,利用国家教育规划政策,与其中有关学校联合开展 “3+2”分段人才培养,并通过加强文秘专业内涵建议,保持文秘专业可持续性的发展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是关乎社会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人的提高发展的历史必然。只有我们不断努力、勇于实践、创新,一定会探索出更多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郑东丽. 浅析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设置模式[J].时代报告,2012(1).

[3]郑迪松.文秘专业中高职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科教文汇,2011(1月上).

[4]阚丽. 中高职教育衔接路径之选择[J].职教论坛,2011(25).

上一篇:杂志邮发合同范本下一篇:卫生监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