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镇战略(精选12篇)
1.人才强镇战略 篇一
关于创建“浙江省文化强镇”的有关事项
根据省文化厅关于开展“浙江省文化强镇”创建评选活动的通知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报如下:
一、创建评选范围:符合条件的乡镇
二、创建评选标准:
1、重视文化建设;
2、设施设备齐全;
3、活动丰富经常;
4、注重遗产保护;
5、队伍稳定活跃;
6、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7、管理科学规范
三、名额分配
今年全省计划创建评选“浙江省文化强镇”30个。原则上各县(市、区)只能申报1个。
四、申报要求
1、申报时间:按标准填写申报材料,经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于8月31日前报省文化厅。
2、材料要求:(1)创建单位申报表、工作总结,一式两份;(2)照片等其他证明材料,一式一份。申报“浙江省文化强镇”的,还需提供反映当地文化建设情况的光盘;(3)申报材料准确、翔实、完整。
五、有关准备工作
1、七方面的创建评选要求有原始记录、照片、清单、情况说明,汇编成册。
2、做一张反映全镇文化建设情况的光盘
3、相关硬件设施的增配
六、人员及经费安排
1、陈文娟总牵头负责,具体由宣传社事办线内部调剂。陈平儿、孙莹为责任人,负责落实这项工作。
2、光盘制作需经费8000元。
3、购买图书1000册,需15000元。
七、其他
“浙江省文化强镇”创建评选是全省首次,我镇作为绍兴县唯一一个参加创建的乡镇,如果创建成功,县对镇岗位责任制能加0.5分,县奖励10万元,省奖励8万元,共计18万元。
2.人才强镇战略 篇二
人才是人力资源中具有较高学识和总体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取得突出实绩的群体, 优秀人才是企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也是一个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正像一位管理大师曾经说过, “把我的资金和设备全部拿走, 只要留下我的员工, 几年后, 我仍然能创造出今天这样一个伟大的企业。
“人才强企”战略要求我们把人才作为推进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人才的吸引、培养和使用,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 最大限度地把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长期、持续的发展。
山东东佳集团年生产钛白粉10万吨, 是国内最大的钛白粉生产企业。东佳集团秉承“谁拥有了人才, 谁就会占领制高点, 谁就拥有了未来”的理念,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的措施。
一、强化产学研结合, 提升“软实力”。注重与
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实现了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集团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0多家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 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建立“湿法冶金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 联合开发亚熔盐钛白集成技术;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合作攻克了钴的工艺改造难题。集团先后从上述院所聘请10多名院士、博士生导师和博士担任技术顾问, 成立了30多人的研发团队, 组建了东佳集团技术中心。
二、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 凸显“示范力”。
坚持“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 通过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 推动了企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目前, 东佳集团已经拥有博士10人、硕士8人, 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65%;集团聘请中国工程院张懿院士和有30多年钛白生产和研发经验的日本钛工业工学博士原田秀文担任集团技术顾问;与山东理工大学共同组建山东省钛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魏崎峰教授合作研发了钴产品沉钴浸出新工艺、钛白废酸萃取新工艺;从全国大型钛化工生产大型企业引进专业人才担任企业生产技术主管;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开发的亚熔盐法清洁二氧化钛产品和钛白粉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 这一技术同时被列入国家“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集团钛白粉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工艺获得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齐涛研究员被评为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
三、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 激发“内动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注重人才队伍结构的合理配置和整体功能的优化, 坚持逐层培养、逐级输送, 兼顾各个年龄层次, 不搞论资排辈, 形成了人才培养的金字塔。通过“请进来教”和“送出去学”的方式开拓技术人员的视野, 每年都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企业进行集中培训, 采取“问答式”讲解和“示范性”操作等方法增强培训效果, 先后组织技术人员到中科院、日本钛工业、欧洲等科研院校和等世界知名企业进行参观学习, 着力培养具有实干精神、熟悉市场经济规则和了解产品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四、加强企业核心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核心力”。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的关键是要加紧培养造就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企业核心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 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尽快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新老衔接的人才队伍, 满足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按照这一目的, 东佳集团首先是完善用人机制, 促进核心人才脱颖而出。在工作生产经营等诸多方面, 打破常规给位子。针对时下个别单位抬高学历、资历门槛, 将一些颇具才干、业绩出色的人才拒之门外的状况, 东佳集团不断加大人才任用制度改革力度, 引入竞争机制, 创建平等、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 拓宽选人用人路子, 变“唯学历是举, 为唯才是举”。把那些“靠得住、有本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建立了一套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用人机制, 让“帅才掌帅印”, 充分发挥各类核心人才的聪明才智。近年来, 先后有10几个“有本事”, 而学历较低的员工被提拔到领导岗位, 担任中层领导职务;其次, 借鉴成功经验, 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政策, 逐步实现人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创造有利的政策与法制环境。为了搭建吸引人才的平台, 东佳集团进一步完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山东省钛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 使他们成为吸引人才聚集地;再就是创新管理机制激励人才。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 使人才积极致力于提高创新能力, 为推动企业发展做贡献。
山东东佳集团通过引进培养方式, 广纳群贤, 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集团形成了良好的人才范围, 为核心人才的发展提供广泛的空间。去年, 经山东省科技厅批准, 筹建的山东省钛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初具规模;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与中科院过程所联合建立国家实验室, 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五、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提供“保障力”。
3.人才强镇战略 篇三
发展人才
——十六大以来人才强国战略述评
万顷波涛、沙软潮平、树木葱郁……夏日的北戴河凉爽宜人,让人陶醉。
8月4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巨晓林、王钦峰、赵正义等62位来自全国各地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带着家人来到北戴河休假。
从2001年开始,优秀人才赴北戴河休假活动,让各行各业的英才备感鼓舞。这一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组织的重要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央心系人才的殷殷之情。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爱才、识才、用才、聚才,造就了一支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探索了一条条人才工作的创新路径,奏响了一曲曲人才强国的时代乐章。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并在会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全面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06年3月,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
——2008年,中央制定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简称‚千人计划‛)。
——201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 工作会议。同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
——2011年3月,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中关村人才特区启动。
……
全世界都看到,过去十年,是我国人才工作蓬勃发展的十年,是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坚实迈进的十年,是解放思想、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的十年。
十年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工作新思想、新理念。比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指导方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理念等。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先发展‛、‚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人才观的思想理论体系。
2011年6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先后与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联合举办新时期党的人才工作新思想新理念研讨会,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引起广泛关注。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以用为本……这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源泉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
2012年3月,中南大学决定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并给予100万元奖励。一石击起千层浪,此事引发全国热议。对此,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表示,这么做,只不过是想发出一个信号,学校惟才是举,而不是惟学历和资历。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甘肃武威,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通过公选成为副县级干部的新闻,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指出:‚武威工业薄弱、资源贫乏,未来的发展只能依靠人才。书记一任,如果能为这座城市留下几个能干事的人才,远比留下10亿元‘家底’更有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各地在实践中不断破除‚论资排辈‛的思想窠臼,树立‚敢为事业用人才‛的胆识、气魄,想方设法为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全面发挥作用搭建舞台,尤其是十七大以来,全社会重视支持青年人才工作的氛围日渐浓厚,青年人才成长创业的环境逐步改善,各类优秀青年人才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党的十七大以来,针对我国人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不断加强对重大政策研究制定工作的指导,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突破性的人才政策。目前,国家人才发展规划10项重大人才政策中72个政策点,有43个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36个部委计划制定配套政策323项,也已出台了168项。在中央层面的政策带动下,各地也立足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如南京市出台‚科技创业9条‛,有效激发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重大人才工程对推动我国人才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支撑和引领 作用。2011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督促各牵头部门制订印发实施方案,建立协调机制,全面启动了国家12项重大人才工程。其中,‚千人计划‛已分7批引进226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是祖国给了我们实现梦想的平台和机会,让我们做成了在国外难以做到的事。‛响应‚千人计划‛召唤,回国创业的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说,自己‚做老百姓吃得起的抗癌药‛的梦想离现实越来越近。
‚千人计划‛的实施带动了全国各地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全力推进,形成了引进海外人才的新一轮热潮。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引进12万海外高层次人才,建成各级各类留创园150多家,入园企业超过8000家,入园留学人员超过2万名。
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6.6%,江苏等省的人才贡献率已经超过30%。
一个热心发现人才、诚心使用人才的国家,是充满希望、富有活力的国家;一个精心爱惜人才、用心聚集人才的政党,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政党。
我们相信,随着科学人才观的深入人心,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实推进,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群星璀璨的崭新天地,指日可待。
4.人才强镇战略 篇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步骤,或者说是重要方面。
湖北省在人力资源服务发展座谈会上信长星副部长谈到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充分地把人口的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这正是我们开发人力资源索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从教育、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等等各个环节来采取措施,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人力资源服务。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共同出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项目,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
5.打造衡阳人才战略 篇五
城市发展有它内在的规律性,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即要有勇于创新的胆识和韬略,又要有超前的探索意识,谁能充分认识城市在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扭住这个中心不放松,并以制度保证它持续地“经营”下去,谁就有发展的后劲和潜力,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当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已被人们所共识。城市之间的竞争,也从过去的科技竞争、GDP竞争发展为当今的人才竞争。每个发达城市都有一套吸引和聚积人才的措施。当今世界的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没有了人才优势,就失去了竞争的优势;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人才优势,就失去了发展之根本。因此,重视人才,制定人才开发战略,是每个不甘落后的城市的一种必然要求。打造衡阳人才战略,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树立思想,建立科学人才观
建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本投入优先观念,引才借智观念,人才资本永远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念,人才的市场配置观念,法治管理观念,海纳百川的用人观念和不拘一格选人的观念等。结合我市的实际,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开拓性的人才战略规划。同时,在人才评价上,要更新观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实际贡献和所起的作用,重视发展潜力。
创新用人机制,留住人才
要引进和留住人才,就必须解决好人才的待遇问题,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舞台以及宽松的环境。首先,应建立留人机制。引进人才的关键在于把人才用起来、留下来。因此,与引进人才的机制配套的是要建立起留人的新机制。这种机制的动力,是可以让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是激励人才奋发有为的待遇。具体体现在:一是要重用引进人才,对引进的人才不能单纯经济上给实惠,政治上也应给予高度重视。二是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氛围。帮助引进人才解决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优,使他们热心、放心、尽心地发挥作用。三是以诚招人、用情留人。我市应该在留人上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如从实行技术入股、利润分成到协议工资、年薪制。
加大投入,培养优秀人才
要加大对教育培训的财政支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不断加大财政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直接投入,发挥主渠道作用,真正把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作为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围绕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牢固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立分级管理、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总量、人才资源能力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
抓住机遇,引进高端人才
6.LG电子的人才战略 篇六
一、提倡“尊重人格”的管理理念
“尊重人格”是LG电子在企业管理中遵循的哲学思想。在对员工的管理上, LG电子强调企业组织应对员工担负的责任, 为员工提供宽松、舒畅、自由的工作环境和有益于创造性思维和自主行为的个人发展条件。LG电子充分尊重员工的尊严, 注重互信、理解和尊重个人的生活方式, 根据员工的能力和表现给予公正的对待, 提供平等的机会, 给予相应的报酬, 并以信任和友爱对待每一位员工。LG电子不断的向员工灌输主人翁精神, 并建立了员工们完美履行他们职责所必需的制度和教育方针。为了适应市场不断变革的需要, LG电子致力于将企业建立成为学习型组织, 积极倡导“终生学习”的风气, 实现人才与公司价值共同增长。
在LG电子的发展过程中, 优秀人才被充分利用起来, 并以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为黏合剂加以无缝连接, 打造无缝团队, 形成完善的人才体系, 实现协同效应, 全面加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LG电子始终坚持尊重员工的独创性和个性, 并集中力量在每一个事业领域培养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LG电子的员工共同推崇“团结、不服输”的精神, 以这种共有的精神为无形的纽带, 促进了人才无缝连接的进程。比尔盖茨曾这样评价:“LG是一个凭借超群的专业性和强有力的意志对成功充满信心和热情的公司”。这主要源于LG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LG WAY”是LG全体员工思考和行动的基础, 其目的在于通过LG的行动方式———“正道经营”, 实现LG的经营理念———“为顾客创造价值”和“以人为本的经营”, 进而实现LG的蓝图。LG在企业内部大力普及和传播“LG WAY”, 并把它确立为所有经营活动的根本, 就是为了使其成为象征LG的“强劲的企业文化”。“挑战与创新”、“没有借口”等口号不仅在LG公司内到处可见, 重要的是已经深入人心。按LG高管金双秀的话说:“我要使LG成为一个富有挑战的战场。”LG对企业员工的要求是:人人成为挑战未来的行动人, 创造力丰富的专业人, 发挥个性的组织人, 生活文化的国际人。这些看似矛盾的个体组合在一起, 尽量减少内部摩擦, 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协调性, 使他们的才能在LG电子的大舞台得到最完美的施展。LG电子重视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 并在不断成长中增值。这不仅保证了LG电子未来对于人才的需求, 也使LG电子的人才策略成为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
二、构筑成果型组织激发员工潜力
在实施人才专业化、国际化培养的同时, LG电子也采取措施充分激发人才潜力。在2006年初禹南均总裁就指出:“竞争是有益的, 是事业发展的动力, 也是效益极大化的核心。良性竞争能够充分挖掘组织内部的潜力, 这样我们都将是胜利者。”
在LG电子内部, 通过成果主义组织文化的建立, LG电子呈现出人才集中化的趋势。据LG电子人力资源部门人士透露, 关键核心人才不仅能够在LG电子享有更为高端的培训, 其薪资福利和一般员工也有很大的差距。成果主义、差别化人事政策的实施, 让LG电子整体士气大为提升, 形成了良性的企业文化, 同时也吸引和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人才。
为了实现其蓝海战略, 除了加强研发、放弃低端产品以外, LG电子坚持走“设计经营”道路, 为人才成长搭建了新的平台。LG电子认为:在许多产品的技术已经难分伯仲的今天, 消费者通过产品满足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需求却日益增高。而且, 从有关统计数据看, 设计已经成为全球消费的热点与趋势。在这方面, LG电子借助全球的设计网络, 与全世界著名设计师们进行联系和沟通, 融合、借鉴各个地域的设计理念。同时, 为强化公司内部的设计力量和业务效率, LG电子建立了从业务的最初阶段起就让有关专家一同参与工作的系统, 以保障LG电子所设计的每一款产品都是在LG电子集团品牌形象支持下推出的统一产品。早在2002年, LG电子就将原本称为数字设计中心的设计部门, 扩大为独立的“设计经营中心”, 底下设置五个设计中心 (纽约、东京、米兰、北京和首尔) , 四个设计研究所。让设计经营中心的负责人拥有该集团副社长头衔, 参加经营团队的决策。设计师的专业及构想自然会被尊重, 也避免因其它因素而遭到抹杀, 优秀的设计成果因此层出不穷。LG电子的设计师将通过不断观察、体验消费者的各种倾向性行为, 达到对顾客的深入理解, 最终设计出得到顾客共鸣的优秀产品。像冰箱,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居室风格的需求, LG电子推出了可灵活转变外观图案样式的冰箱, 从金属红到水晶蓝、从条纹葡萄酒红到黑镜色, 以及在面板上绘制了梵·高等世界著名画家经典作品的艺酷牌空调, 赢得了广泛好评。
为使设计经营落到实处, LG电子的一个秘密武器是专解疑难杂症的攻关小组 (TDR) 。为了落实成本削减及提高生产优良率, 成立数百个拆解及重新设计专案小组。近年来, 更扩大范围到新商品研发创新、品质强化改善及行销业务革新, 只要研、产、销有任何问题、瓶颈或阻碍, 便马上从各相关负责部门选派人员, 组成TDR专案小组。这个小组在另一个特定的办公地点上班、讨论、分析、动脑, 直到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及计划为止。TDR小组任务期通常是3到6个月, 一接到命令, 成员必须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 由其他同事代理。如今, LG电子全球已成立超过1500个TDR小组, 30%的白领员工曾参与这个任务小组。
三、企业培训为一流人才加油
LG电子给予人才充分的尊重和良好的成长空间, 这点在业内是有口皆碑的。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 不少韩国公司为了节约开支, 纷纷取消了培训机构。LG却始终将员工培训当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不仅没有削减培训资金, 反而加大投入。金融危机前有的培训项目LG一样没有缩减, 还增加了员工面对压力时的心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上, LG始终倡导“不做旁观者, 而做当事人”的企业精神, 并积极支持每一位员工发展成为独当一面的精英分子, 为此LG对每个员工都开展了革新学校教育。在革新学校, 员工接受多项课程教育, 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达成目标, 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 学习内容包括:口号训练、突破极限、现场体验等多种形式。
LG电子对员工有着完备、有效的培训与考核体系。新员工进入公司一般要在LG电子培训中心接受为期2至3周的培训, 正式成为LG电子的员工之后, 还要接受公司采用网上方式的培训, 在一年之内完成公司内部开设的2至4门的课程。对于各个部门、公司或工厂的一些较为重要的人才, LG电子内部有一个专门针对核心人才的“接班人计划”。LG电子在中国与清华大学合作开设“China MBA”精选课程, 参加该课程的学员全部为目前在LG电子工作的优秀员工。该课程时长为7周, 内容包括: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等内容。LG电子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课题研究与讨论, 并借助清华大学一流的教育经验, 将这些LG电子的骨干培养成具有经营头脑和挑战意识的精英。LG电子的培训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 鲜明的个性化。员工在共同的企业价值观框架下, 应当形成一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为了达成这种一致, 根据员工个人素质和具体的工作岗位的差异, 进行个性化的培训。LG电子把员工分为“技术职社员”和“经营职社员”两部分, 根据员工的不同要求为其设立内容不同的课程, 各部门员工可以自由选择参加, “量身定做”。培训分为“选修”和“必修”两部分, 专业化课程一般为“选修”, 而“必修”的培训课程通常是企业文化、思维理念等。这种课程设计把员工的专业要求与企业经营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2年第1期65
目标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有助于使员工在认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得到最需要的专业培训。个性化的培训使得员工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
第二, 明确的目的性。让员工提高岗位技能和认同企业文化, 是员工培训的一般目的。LG电子的培训把“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强化为培训的核心目的。LG电子一贯倡导“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 因此, “顾客满意”是LG电子培训的重要课程, 课程着重培养“顾客至上”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从接待顾客的着装、表情、心态、问候、语言、电话应答等细节, 到为顾客服务的行动、心态、处理顾客投诉的原则等等, 对员工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
第三, 先进的培训手段。LG电子开辟了一条被称为IBL课程的培训新渠道, 通过互联网, LG电子分设在各地的企业可以和韩国总部直接交流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和方向等;同时, 设计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软件, 以远程教育的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 LG电子新开发的课程有:《社员能力向上课程》、《新人社员课程》、《超一流亲切课程》等。LG电子每个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完成课程中的课题, 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进度进行自我培训, 最后由指导人员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 并及时反馈给员工。
第四, “优者为先”的原则。LG电子在员工培训上, 让有能力的人先得到培训;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得到更多培训机会。LG电子的很多培训课程都是专门为“核心人才”设立的, 这也是LG电子鼓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LG电子, 新员工只有一些最基本的培训, 而做到高层管理者的员工, 则有去韩国总部培训中心培训、或去进修MBA、或去国外参加专门培训的机会。
四、实施人才本土化策略
作为国际化经营的企业, LG十分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自古道:“功以才成, 业以才广。”人才不断涌现, 企业的发展才有希望。LG电子在中国市场开拓中的表现就是本土化人才策略的体现。目前LG在华拥有19家法人公司, 员工也已达1.1万多人, 其中超过98%都是中国人, 更有表现优秀的中国员工晋升至管理高层的位置。LG电子在本地人才使用率、本地人才发展和晋升以及促进中国与国际人才交流方面, 都交出了一份非常不俗的成绩单。与此同时, 雄厚的人才实力也为LG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和坚实后盾, 睿智的LG人在历经磨砺后, 更收获了傲视天下的资本。
十几年前, LG电子进入中国市场时就提出了“立足中国, 扎根中国”的基本理念。LG电子在中国CDMA市场的成功正是充分运用了“本土化”战略。LG电子的领导人对“本土化”的理解是:“如果必要的话就成为他们国家的企业, 在他们国家, 根据顾客的需要开发产品;和他们一起用他们国家的研究机构或基础设施, 共同研究、开发、生产;作为他们社会的一员, 雇佣他的人, 从开发到服务, 都按他们国家的习惯进行经营。”对于一个熟悉亚洲文化的韩国企业来说, LG电子的“本土化”战略不仅是生产、研发、销售上的本土化, 它更加重视人才开发的本土化。LG电子 (中国) 有限公司总裁卢庸岳说:“中国人才济济, 如果一家企业只是专注本地市场的发展而不充分利用中国的人才优势, 这就好像把遍地黄金珠宝弃置不顾一样浪费!”
LG集团坚持开展全方位的“人才开发本土化”策略。目前LG电子在华的2万名员工中非中国员工只有少数, 中国员工中有不少表现优秀的已经晋升至管理高层的位置, 特别是LG电子武汉、济南、成都等地的分公司经理已经由中国员工来担任。进入LG电子 (中国) 公司, 令人感到没有一丝的韩国氛围, 一切都是中国公司的面孔:标准的普通话、中式的礼节和中式的微笑。
为培养更多本土人才, 2006年10月, LG在北京宣布其LG商学院正式成立, 其首任名誉院长是LG电子大中华区总裁禹南均。LG商学院的成立, 是LG为实现在华事业向全球化运营而推出的国际化运营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其目标是对企业内部核心人才进行国际化培训, 率先培育可以向国际市场输出的中国管理人才。LG商学院的课程分为三大类。首先是共同教育;其次是组织革新教育, LG商学院也叫做“创新教育”;最后是职能教育。共同教育就是各个阶层必须都要接受的教育, 其中LG商学院将核心人才培养单独划分出来。根据2:8原则, 公司把50%的培训资源用于20%的核心人才培养上。组织创新培训包括了传播公司经营思想和创新能力提升的课程。职能教育范围非常广泛, 涉及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提升课程。
7.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篇七
最近,中央批准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个《人才规划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今后几年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实现《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规律,拓宽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党和国家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之中去谋划,去部署,去推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在几十年的干部、人才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人才规划纲要》是在科学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根据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制定的,从指导思想到政策措施,都体现了党在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必须学习好《人才规划纲要》,掌握基本精神,理清工作思路。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健康进行;要以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人才政策,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精神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是《人才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规划纲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要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理论创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切有利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进行工作方式创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不断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关键在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广泛宣传《人才规划纲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和重视人才工作的氛围。要加强宏观指导,把中央的要求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央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要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实行分类指导,使之相互协调,整体推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以推动全局工作。要组织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相信,只要认真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一定会到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8.企业人才战略的精髓 篇八
由于信息化加速了人才流动,发现人才可能是企业唯一最重要的管理要务。人才争夺战的日益激化和全球化在未来几年将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没有其他哪个全球趋势会有如此重要。人们普遍认为,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代价高昂的努力大都以失败告终,这使得许多企业老总更觉灰心丧气。过去几年间,企业为建立人力资源系统和流程进行了大量投入,人才问题已无可争辩地提高了其在董事会议事日程上的位置。尽管这些措施值得称道,且势在必行,但企业还做得远远不够,甚至只是做了些表面文章,以致白白浪费了资源。
然而,很多企业未能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高管所面对的障碍,包括短期心态、业务单元间缺乏协作和人才共享、低效的部门管理、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作用认识不清,仍将人才管理视为短期的战术问题,而不是将其视为长期业务战略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企业高层加以关注,并且投入充沛的资源。
为了成功地管理人才,企业必须认识到:人才战略不能仅仅只关注绩优者;不同性别、年龄和国籍的员工是出于不同的原因为某家企业工作(并继续留任);人力资源职能需要具备更多能力并获得更多鼓励,以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的认识,人才管理才能在业务战略的核心确立起自己的地位。
应该说,人口状况的变化、全球化和知识型雇员的增加,正迫使企业更加重视人才。然而,挑战并不只是来自于外部;企业内部的问题也使得情况恶化,
一个特别的人口状况挑战来自80后,他们观点的形成尤其受到英特网、信息过剩和过分热心的父母的影响。与年长的员工相比,这些员工要求更多的灵活性、更有意义的工作、更大的职业自由度、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工作生活平衡。该人群将其职业生涯视作由一系列二到三年的小篇章组成,随时准备跳槽,因此,一旦他们的期望得不到满足,企业就会面临人员流失率高的风险。80后让人感觉管理他们要比管理他们的前辈困难得多。许多企业一直在热切地注视着这一人才来源,但要驾驭这一新的人口趋势并不简单。
另一个挑战是,企业在实施扩张进入新的国际市场时所面临的全球化的挑战。为了在异国获得成功,企业必须要有高管愿意且能够到海外工作。它们还需要拥有国际观的当地人才,这些人清楚当地做生意的方式,也了解当地的客户,特别是正在壮大的中产阶级的需求。
最后一个挑战是来自于知识型就业人员,这是多数企业中增长最为迅速的人才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需求和特性。知识型员工有所不同,因为他们能比其他员工创造出更高的利润,并且,他们的工作只需极少的监督。不过,同一行业中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业绩相差甚远,这表明有些企业在努力从这一新扩大的劳动力群体中获取价值。另外,支持其工作的技术已创造出更快和更好的信息共享方式,这进一步推动了对此类员工的需求,并扩大了他们的潜在影响。
9.“三严三实”惠民强镇得民心 篇九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安陆市洑水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三大工作重点,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为总抓手,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机械普及程度,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一是紧抓特色板块建设;殷鹏村建立油茶基地1000亩,文武村建立油茶基地527亩,成为洑水镇农业经济的一大亮点。二是大力培育专合组织;以“巩固、发展、提高、增效”为目标,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和家庭农场。三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根据上级要求和全镇实际情况,逐步开展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工作,镇村均建有土地流转台账,签订了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四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严格执行农村财务“双代管”,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管理职能和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实现“两公开、一监督”。
依托区位优势,打造商贸强镇
洑水镇依托传统工业基础,始终坚持“工业富镇”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市“一区五园”大开发格局。并依托区位优势,努力打造商贸强镇。重视招商队伍建设和招商氛围的营造,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完善、程序规范”的稳步推进原则,完成了集镇规划总体修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截止2015年年底,全镇共招引企业33家,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其中,投资1.2亿元的齐光玻璃项目已在市开发区选址;投资8000万元的金秋养老公寓已征地;投资3.9亿元的309物流园、投资2亿元的湖北太康民乐生态园项目即将签订协议。
坚持民生为先,打造幸福城镇
“十二五”是洑水镇基础设施大发展、镇村面貌大变样的关键时期,洑水镇分别实施了集镇建设、道路交通、小农水项目、农田水利建设,阵容村貌变化巨大。
五年来,洑水镇以“三方”活动为载体,通过自筹和各级部门的帮扶,共修通村水泥公路386公里;完成29个村(社区)农网改造;投资500多万元完成福利院一期工程建设,40名老人已入住新院;投资250万元完成镇中心幼儿园异地新建,解决了400多名幼儿入园难问题;投资600多万元完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建设,为老百姓提供了“一站式”服务;扎实开展按标施保、精准扶贫工作,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体生活保障问题,做到应保尽保;深挖办学理念,打造内涵校园;卫生工作继续领跑全市,分级诊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落实。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政策较好落实,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3%;文体活动彰显特色,组织开展了多场文体赛事活动,社会参与面广泛提高,实现了由“送文化”到“种文化”质的转变;以“平安乡镇”创建为目标,高标准开展“六五”普法,社区矫正、基层司法工作站(所)建设获好评;严格落实集中严打整治、健全防控体系、坚持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带案下访和信访隐患排查制度,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围绕发展创新,打造示范城镇
五年来,洑水镇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加快洑水镇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一是思想政治建设落到实处,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十八大,争创新业绩”、党风廉政建设、“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三严三实”、法治洑水镇等专题教育活动。二是夯实基础,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加大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新、改、扩建力度,积极转化党建成果,村级发展思路更加明晰,村级管理更加规范,工作措施更加明确。2014年,车站村被评为孝感市“经济发展进步村”。基层组织战斗力、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多名部门干部被孝感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焦裕禄式”好干部、“群众贴心人基层好所长”等荣誉称号。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洑水镇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例如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经济总量较少,产品结构不优、部分群众生活较困难、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适应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建设洑水镇,洑水镇政府在“十三五”期间加强领导,强化落实,创新体制,科学调整,力争成为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的党建示范乡镇。
科学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十三五”规划期间,洑水镇将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一是抓好产业定位,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优质稻、优质鱼、特色蔬菜、油茶四大产业为突破口,形成三大片区现代农业产业竞相发展格局;鼓励支持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合理、有序流转土地,以地入股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有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依托市旅游环线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观光产业园。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认真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快推进农民向居民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向城镇转变、提高城镇化率。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养殖业建设工程。以“低山区为重点,大力开展宜林荒山、荒地、荒坡绿化”的造林思路,在殷鹏、文武、刘畈村等油茶产业重点村全力推进油茶造林整体工程,抓好基地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以此带动林农种植油茶、林果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以生态养殖为基地,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发展高产、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畜禽产品。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引进优质牛、羊、鱼类新品种,以“畜禽、水产类养殖场+沼气池+蔬菜(果园)”的模式,实行立体循环生态养殖,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建设集农业综合开发、生产经营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林、渔业示范园。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实现工业富镇项目兴镇
“十三五”规划期间,洑水镇将工业发展重点放在生态工业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工业富镇”战略,紧紧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机遇、大别山试验区革命老区建设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各种机遇,服务服从市委、市政府“一区五园”的决策部署,全力建好发展好洑水工业园。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一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完善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工业发展软、硬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基础工作。坚持以科技型、环保型项目为主,大力开展亲情招商、以商招商、能人招商、回归创业,特别是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做好招商工作,吸引优秀者返乡创业,力争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突破。二是积极培育主导产业,立足农副产品深加工、渔具鱼饵、机械制造、纺织服饰、建筑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切实推动转型升级,确保完成企业零污染零排放目标。加快齐光玻璃、金秋养老公寓、309物流园、湖北太康民乐生态园等项目的建设步伐。三是全力抓好第三产业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建设现代农业观光产业园、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加快农村养老等公益性养老机构完善与建设,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养老机构;快速启动和推荐镇农贸综合大市场建设,搭建、提供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各类服务的供需对接,推动农副产品运、销网络服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美丽乡村幸福城镇
“十三五”规划期间,洑水镇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在道路设施建设方面,洑水镇依托316国道、210省道,大安线和安赵线外达快速通道,加快镇城通村、到组、入户道路建设速度,争取2020年全镇通车率达100%;在农村水利建设方面,加快小流域治理力度,提高防洪抗旱功能,确保粮食稳产丰收;小城镇建设方面,按照“滨河园林生态宜居示范镇”的目标要求,严格按照规划,强力推进,市场化运作、高标准建设;并坚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理念,切实加强山林、河流生态管护、严管河道采砂、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砍伐、盗采矿石行为。加强府河饮用水源保护,污水处理厂力争在2016年投入使用,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省、市生态镇、生态村,积极争创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和国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镇;按照生态宜住村,古风民俗村,特色农业村等定位,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挖掘古村落,古民居,古遗址等人文景观,结合商贸集散、旅游服务、文化创意和镇综合市场,打造具有大别山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区最具特色的风情小镇、风景村;同时做好文明创建工作,加大镇容管理力度,继续实施集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有序推进商贸区与住宅区的建设,促进集镇商贸的繁荣、人气的集聚,将集镇建设成生活、休闲、娱乐、商贸综合功能区。
贯彻落实“三严三实”,打造持续发展示范城镇
10.旅游强镇创建申请报告 篇十
**位于温岭市东部,面积28.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万,行政村60个,其中纯渔业村56个,大小渔船2000余艘,是一个集阳光、沙滩、石屋、渔港等秀丽风光为一体,融吴越、闽南风情民俗于一身的江南渔镇。现将创建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与保障机制
我镇将组织领导与保障机制作为创强工作推进的有力抓手,确立一个中心、三支队伍、四大机制。一个中心:结合**旅游三年规划及长期规划,制定《**镇创建省旅游强镇实施方案》,并将之作为贯穿始终的中心。三支队伍:一是以镇长为组长,各位班子齐抓共管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整体工作。二是设立旅游、城建、宣传、督查4个专项工作组,并下设分线办公室,抽调各办精兵强将,具体负责创强活动的全面落实和协调。三是各村相应建立由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主任负总责的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创强工作的深入开展。四大机制:宣传发动机制,除了悬挂横幅、树立公益广告牌、发放宣传资料、出动宣传车等日常宣传外,我镇还利用**旅游网络平台,实时动态发布创强工作简讯,使宣传更深入、全面、有效。工作研究机制,将创强工作列入班子会议日常议程,通过领导小组例会、工作汇报会、现场推进会等形式强化推进力度。工作督查机制,由督查专项组牵头,邀请镇两会代表、村民监督员等不定期进行明查暗访,采取典型树立、定期通报、工作问责、责任追究等办法,保障工作顺利推进。工作考核机制,将创强工作列入各村考核内容。
二、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
我镇旅游资源丰富而颇具特色,境内西北以**山为屏,三面环海,具有旖旎的海滨风光,更以中国大陆新千年第一缕曙光首照地而闻名,内辖三蒜岛、牛山、陈和隆旧宅、浙江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景观,建有国家三A级风景名胜区——曙光公园、元龙岙石屋群、渔港大坝、天文馆等大量景点,素有“画中镇”和“阳光圣地”的美誉;镇中房屋、道路随地势升降而建,石屋、石街、石巷、石级等石砌建筑独具风采,山中峭壁有摩崖石刻“石华海月”、“墨池”等,山海相映成趣,被艺术家沈柔坚、画家吴冠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师推崇为“东方巴黎圣母院”和“画家的摇篮”;拥有大奏鼓、七月七小人节、元宵扛台阁、除夕跨火盆等民俗文化,盛行“一龟一粽,两汤三面,二圆四粉,四羹五酒”的美食文化,流传船模制造、渔村主题剪纸、蟹壳脸谱等民间工艺文化。近年来,**还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流水坑村和高岩村被评为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今年我镇还被评为台州“五十佳农家乐”特色镇。09年游客总人次达63余万,总收入约2508万,比去年同期增长7.3%,旅游从业人员共1108人。
三、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
旅游配套设施是产业崛起的根本保障。近年,我镇共投入2000多万资金用于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对旅游景点周边主干道路实施硬化、亮化和绿化工程,全面完成东巴黎海鲜广场亮化、电视广场等配套项目建设,建立旅游咨询中心及投诉中心,完善城市中英文标识系统(路标、指示牌和说明牌)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积极筹建星级化公厕、停车区、休息亭等基础设施。同时,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抓手,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生态环境制约等难题,积极促成中心卫生院、金融大厦、上马综合市场等项目的落地,中心城区集聚和服务功能得到不断提升;完成渔港
路、永红路、上钓线等破损老化道路的修复和硬化,全面落实苍岙码头扩建、车石隧道改造、箬山道路畅通工程,逐年完成排污改建、管网改造等指标任务,顺利完成长潭引水工程,老区的居住环境和服务功能改善明显;重视服务功能提升,引进世纪华联、三和等大型连锁超市,重开东巴黎大酒店,鼓励村自办旅游,发展家庭旅馆、私房菜馆等服务业,为**重点发展旅游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截止目前,我镇共拥有以东巴黎假日酒店、**人家大酒店、沙头酒店为代表的18家旅游饭店,星级宾馆共7家,可提供床位达443张。
四、旅游管理与服务质量
大力开展旅游企业规范管理工作。注重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诚信经营机制,开展诚信旅游企业评选活动,从而提高全镇旅游服务整体质量;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联合行政执法中队开展经常性的行风监督检查,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加强旅游安全管理,结合我市“安全生产年活动”,举办全镇旅游企业安全知识竞赛,增强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助推“安全、舒适、和谐”旅游大环境的形成。
五、加分项目
11.人才强镇战略 篇十一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时,首先就明确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五中全会对全党特别是教育、科技领域提出的新要求。为什么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施这两大战略?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需要。我们党一直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才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我们党及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这一战略的背景是,以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形成新的高潮,“知识经济”进入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运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是相辅相成的,科教强国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选拔与使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我们党又逐步形成了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是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持续性发展得到增强。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以适应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过程;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有效途径。实施这两大战略,还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企业是把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具有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还是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并保持最大收益的能力,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走创新之路,就必须依靠科技与人才。
实施这两大战略,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维护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和地区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高一层次的产业结构几乎完全可以控制低一层次的产业结构。在国际经济中,有能力控制要素和产出的流向,就有可能控制他人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经济结构的优化,对促进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具有关键性作用。要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维护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就必须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使之与我国整体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与人才的有力支撑。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加速推进现代化的需要。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历史高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在发展中寻找新突破,在创新中获取新动力。实施这两大战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和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迎接各种挑战,实现以创新带动全面发展的战略选择。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一样,都是为了实现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小康社会所必需的国家战略。只有更多地向知识、智力资源要生产力,才是发展的正确出路。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创新上,放在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上。总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需要提高和统一认识,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应对科技进步的挑战、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与竞争力,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国努力将短期经济刺激与对人力资源、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结合起来,把科技和教育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对于我国而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需要提高和统一认识,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提高公众对科技的理解程度。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巨大力量,是国家发展的先决条件。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优先发展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间发生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和政府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三大国家战略,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部署。当前,特别要注意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加强和提高公众对科技的理解程度,理解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理解科技落后就意味着缺乏经济的竞争力。
努力提高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加快一流大学、重点大学建设步伐,培育了一批重点、新兴与交叉学科,造就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有所增强。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进入这一工程的一些院校,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同样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包括高等院校获得的前沿研究成果,能够通过一定途径真正转化为规模产业。这就需要加快研发工作与科技体制改革,更好地实行产学研结合,形成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构筑的研究开发新格局。
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力作用。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现代化,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人民群众的教育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着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既为实施两大战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实施两大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充分利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广阔空间,找准着力点,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力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其原因在于,解放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导。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才会形成好的改革思路、工作举措和发展战略。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解放思想,应该真正做到有所创新、有所贡献,即把研究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突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对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而言,应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价值导向、舆论氛围和社会风尚,真正使科技和教育成为社会最高尚的事业,知识和人才、发明和创造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致力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制定科技、教育政策,加大对科技、教育投入,推出科技、教育计划;推动产学研结合,发挥高等院校人才、科技、信息资源优势、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都需要各级党和政府的协调与推动。
高等院校应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着力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必须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观念、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质疑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高度重视和发挥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形成全民族重视科技教育的文化,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实际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既包含了以科技、教育为主导,促进经济发展这一核心目标,也蕴涵着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福祉等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发展目标。在发达国家占据科技优势的形势下,能不能迅速提升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发展国民教育培养和凝聚一大批高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担负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任。领导干部的认识程度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施这两大战略的程度、水平与效果。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转化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干部不仅要思想上高度重视,有紧迫感,而且要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落实到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工
作中;实行工作责任制,把对教育和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具体业绩,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
如何实施
参考一:
温家宝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逐步形成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加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好民族教育。高等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助学制度,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
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要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
参考二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一是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要围绕学科发展、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加快关键领域高技术研究,在信息、生物、海洋、空天、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抢占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前沿高技术制高点。二是要增强集成创新能力,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在信息、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等关键领域,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三是要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散裂中子源、新一代天文望远镜、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等若干重大科学工程,继续支持中科院加快推进知识创新工程,为基础性创新研究提供可靠的支撑条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基础水平。要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为基础,加快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若干世界
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构筑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加强计量等基础研究,强化我国的基础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加快在重点产业领域、以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为依托,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自主创新基础设施,为培育和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奠定重要条件。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建立以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体,其他标准相互配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国家标准体系。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加强科技宏观管理与协调,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的协调互动,提高科技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为促进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和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研究开发活动的主体。
12.人才强镇战略 篇十二
一、现状分析
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适应改革潮流, 结合园区实际, 创新人事体制, 挖掘内生潜力, 采用引进、培养、激活等方法, 导入激励和竞争机制, 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事管理体制, 使人才工作真正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近年先后引进30多名专业型、技术型、经济型的高层次人才。目前,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干职工总人数的86%, 其中博士2人、硕士17人;中级及以上职称31人, 其中高级职称3人。 (见附表一)
一是明确了用人导向。正确、鲜明的用人导向是人事改革的脉络灵魂。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干部任用和提拔全面推行竞争性选聘、选调机制, 真正做到了“凡进必考”和“凡提必竞”, 并打破了“只进不出”的格局, 先后解聘试用期不合格或不能胜任本职岗位人员5人, 明确了“有为才有位, 有位促有为”、“爱拼才会赢, 赛场选英雄”的用人导向。
二是激发了队伍活力。不畏挑战、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是人事改革的根本目的。通过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实现了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一大批能力较强、业务精湛的优秀人才走上了更加重要的工作岗位, 为园区政策研究、招商引资、产业升级、项目包装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障碍, 园区队伍建设仍存有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
1、人才总量不足。
干职工整体学历较高, 但高层次人才、技术带头人才比重较小;理论学科偏多, 工科以及经济、法律、金融、贸易等应用学科偏少, 高新技术产业和跨行业、跨学科的创新型人才较少, 食品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等前沿专业人才更为缺乏。
2、人才投入有待加强。
与沿海发达地区和先进园区相比, 园区人力资源投入力度有待加强, 人才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生活环境水平整体偏低。同时, 以激发人才内在动力为目的、集精神物质激励为一体的激励机制尚未健全, 市场化的工资分配机制也还处在探索阶段, 利益驱动作用发挥不够。
3、人才价值显现不够。
现行考核体系注重同质化评价, 忽略个性化的绩效考核, 薪酬待遇与能力、业绩关联程度不高, 不能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同时, 人岗匹配程度还不高, 人力资本转化率不理想。
二、探索方向
优秀人才制订科学机制, 科学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在现有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 用市场法则经营人才, 探索创建架构科学、运转先进的全新人才市场化管理体系, 以发挥人才价值, 打造人才洼地, 实现人才队伍建设与园区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1、强化人才资本概念。
人才是一切资源中最为活跃、最具潜在优势、最可持续发展的稀缺资源。园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是人才团队建设, 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本概念, 走人才市场化经营道路, 识人才、重人才、用人才, 才会在在国家级开发区层面日趋激烈的发展竞争中超越对手、赢得先机。
2、谋划人才发展规划。
紧扣园区“十二五”发展目标, 根据园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 重点研究园区人力资源需求、支持重点人才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和近期、远期人才资源科学配置的思路和对策, 制订园区人才资源长远发展规划。
3、创新人才引进模式。
一是在实行“双向选择”的基础上, 继续以“5127”人才引进工程与公开自主招聘为破解人才困局的重要措施, 优先引进紧缺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二是实行“招贤引智”、“项目引才”、“课题引才”等新型模式, 以灵活聘用机制, 增强人才引进针对性;三是采取“智力借用”方式, 充分利用区外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 为园区发展所用。
4、创新编制管理办法。
改变传统编制管理方式, 在管委会内部实行编制动态管理和全员聘任制, 坚持去行政化和去本位化, 尽快消除雇员和正式干职工对外身份和待遇差别, 一律实行聘任制,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疏通各类人才队伍之间流动渠道, 加大各部门单位之间人才交流, 并吸纳优秀企业人才进入管委会机关。
5、建立人才储备机制。
一是设立人才信息库。通过内外人才平台, 储备优秀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信息;二是提倡在岗学习。育才与引才并举, 鼓励在职干职工加强学习, 争取“一岗多能”;三是注重岗前培训。通过跟班学习、轮岗锻炼等方式, 有针对性地为各个岗位选用、储备人才。
6、创新人才发展模式。
搭建“H”型人才晋升通道, 即是以岗位分类及技能标准为基础, 分别为干职工设计行政岗位晋升和技术等级晋升两条平行互通的途径, 双轨并行, 拓展人才发展的空间, 更好地发挥人才价值。
7、健全绩效薪酬体系。
一是建立与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特点的考核体系, 采取360度绩效考核方式, 实行自我考评、内部互评、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下属及领导评价等综合考核;二是引入市场化薪酬分配制度, 建立包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多元化分配机制, 干职工薪酬要与责任、风险与业绩直接挂钩, 并充分体现干职工的区龄、工龄等资历条件;三是试行特殊岗位高薪年薪制度, 实行“一流人才、一流岗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对在特殊项目、特殊活动中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才予以特殊奖励, 加大对现有人才激励强度, 增强对急需人才的吸引力。
8、科学人才使用机制。
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 取决于人才机制的灵活与创新。要全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 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 真正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科学合理使用人才, 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9、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全方位提升园区硬环境, 完善人才学习、生活、休闲、交通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努力为人才营造一个要素齐全、功能完善的发展空间;二是主动为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实际问题, 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三是积极开展业余集体活动, 将“家庭共享理念”融入其中, 增强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1 0、筹建园区人才市场。
在启动管委会内部人才市场化改革的同时, 按照“政府搭台、中介牵线、企业唱戏”的思路, 整合现有各类资源, 积极开始筹建兼具人才招聘、培训、网络、劳务、咨询等服务功能的园区人才市场, 为园区企业招聘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蓝领技工提供固定平台, 建立起覆盖园区的开放型人才供给网络, 并继续深入开展“蓝领提升工程”, 进一步唱响“国家级和谐劳动关系园区”品牌。
国以才立, 业以才兴。谁拥有了人才, 谁用好了人才, 谁就抢占了发展制高点, 谁就赢得了发展主动权。只有通过积极探索人才市场化, 全力激活人才价值, 深入推进人才兴区战略, 才能真正打造一支敢于亮剑、不畏挑战的“虎狼之师”。
摘要: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第一要素, 人才资本的存量水平直接决定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发展环境中, 区域经济竞争已不仅是对资源、市场的争夺, 更是对人才的竞争。只有深入推进人才兴区战略, 才能为园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人才强镇战略】推荐阅读:
创省级教育强镇 促教育均衡发展06-09
扩权强镇试点的实践与思考06-27
关于实施扩权强镇的若干意见09-27
关于创建市级教育强镇的自查报告10-08
树立科学人才观推动人才强国战略10-17
集团人才战略06-15
人才培育战略07-23
创建教育强镇工作简报.doc(9月16)08-27
凤阳县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情况汇报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