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诵读

2024-08-26

颜氏家训诵读(10篇)

1.颜氏家训诵读 篇一

学精神传家训 诵经典扬家风,下面是由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诵读经典家风家训有感范例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诵读经典家风家训有感范例五篇【一】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国人心中,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岳母刺字到西花厅的家规家训,无不体现了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鞭策,同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淳朴的家风家规。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或是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小时候,父母就要求我们遇到长辈要主动问好;互相尊重;我父亲曾经跟我们兄弟说过讨便宜就是吃亏的“后门”,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要占有的贪欲之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娱乐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勤俭节约,碗里的饭必须要吃完等。大凡出人才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风,不好的家风必然导致家庭的不幸。孟母为保家风纯正三择其邻,又断机杼,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孟子刻苦攻读,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思想家。位列三公的曾国藩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高人一等,提倡节俭持家,使其子女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良好的家风家规对于家庭成员犹如土壤、阳光、雨露一样,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怎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规呢?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构建良好的家风家规最重要的是要有和谐的家庭关系,良好家风家规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包容、和谐的家庭关系。其次是对家规的坚持,家规虽然大多数没有文字记载和要求,但身教、口传的传统美德教育非常关键,我父母的一言一行,是我家家风得以发扬光大的根基。

家规不是想出来的,是由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生活和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如果一家之长的言谈举止有失规范,即使是精心研究出来的家风家规也无济于事。只有正当的家风家规,才能给家庭全体成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成长环境,良好的家规家风将是家庭和社会永远的财富。

诵读经典家风家训有感范例五篇【二】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就有立家规、正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习也要求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风是家庭精神的内核,更是社会风气的基础。重视和强调家风建设,是我们党党性宗旨和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法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历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优良的家风。“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每一位国家栋梁,无不都是经过家庭这个“炼钢炉”洗礼的,家风是融化在炎黄子孙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党员干部的家风更是与作风党风紧密相连,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党员干部家风好坏,是检验自身作风过硬与否的“试金石”,也是群众了解党风政风状况的窗口。

我们家好的家风、家规,将继续保持下去,它虽然没有写在纸上,也没有贴在墙上,但每时每刻都会在我们夫妻及家人的心里出现,做到天天常思已过,日日警钟长鸣,争做一个家规好、家风正、受到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党员。

诵读经典家风家训有感范例五篇【三】

中华文明,灿烂悠久,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文化和传统美德。家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应积极用传统文化精髓占领人们的思想意识,自觉抵制西化、庸俗文化的侵蚀,在弘扬传统文化中传承好家风。

好家风贵为“和”。“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从《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到x奥运会开幕式活字印刷术表演展示的中国“和”理念,再到羊年春晚主题“家和万事兴”,都在诠释着和谐、和平与和睦。家风作为家庭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家人之间和睦,相互信任、谦让、理解、支持,相处融洽,让家成为和睦幸福的港湾;其次要家庭与社会之间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个家庭的“家风”都和,则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的“和”。

好家风重在“德”。“德”,是一个会意字,起源于甲骨文时期,意为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发展于西周,“礼乐文明”把“德”为其核心,涵盖了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诚信、仁义等,《周易》中讲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至今仍影响着大家。家风作为家人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影响着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的风格,主导家风的父母或长辈在教育家人时,应以德为先、以德育人、德才兼备,让“德”成为衡量家风好坏的尺子和天平,使家人在面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时能用道德标准做出正确判断。其次,还要将十六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

好家风严于“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即“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风作为家人的行为规范或习惯,近年来,广受关注和争议的《弟子规》,就是一套成熟的家规家教体系,虽然现在看来有些教条和呆板,但其内容从行为举止中的细节入手,从日常生活习惯中的小事规范,培养青少年戒陋习、懂礼貌、守规矩,对家风、家规的培养仍然值得借鉴。有规矩、懂规矩是前提,关键是守规矩,守规矩在于严,长辈要带头执行、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家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让家规外践于行,内化于心。

把传统文化融入家风传承,用家风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既丰富了家风的内涵底蕴,又拓展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途径,让传统文化与好家风共同激励人、塑造人、培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诵读经典家风家训有感范例五篇【四】

家,是一个平凡的字眼,却是人一生都离不开的牵绊。家中有爱,如春风细雨滋润着我,让我感到温暖,家中也有规矩,如一盏明灯,时刻照亮着我,指引着我向正确的方向前行。这个规矩就是一个家里所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家训。爸爸从小就教育我:善,即使很小,也必须去做;恶,即使是很小的一个小恶,也绝不能去做,进德修善,才会有所作为,小善积多了,便形成了大善,小恶做多了,便扰乱了社会。

爸爸的家训我铭记于心,因此我下定决心,要日行一善。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如在人行道上捡起一根香蕉皮,让路过的老人、孩子和盲人都免于摔倒的.危险;如路过垃圾桶,捡起散落在地面上零零碎碎的纸片、果皮和包装盒等,使地面更加整洁,周边的环境更加优美;如在公交车上给需要的老人、孩子、孕妇让个座,尊老爱幼也是我们传统的美德;如帮助同学,仅仅就是一支笔或一把尺子的出借,那都是体现对同学的互帮互助,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

又如在家帮助父母做家务,洗个碗、擦个桌子、拖个地等,都是对父母的一种孝义和感恩。一件件小事,叠加成一件大事,正如爸爸所说,天底下没有做不完的好事,用心留意身边的小事,只要你肯去做。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更加能显示出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温馨,一件小事只是一个举手之劳,却是一份善念,如果每人都持那份善念,世界将更加美好!

这个家风家训将会伴随着我的一生,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诵读经典家风家训有感范例五篇【五】

20_年以来,余姚市纪委把《准则》规定的“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作为机关党员率先垂范的具体行动,积极开展“立家规、正家风,建设清廉余姚”活动,努力营造全市广大机关党员带头践行好家规,家庭、学校积极倡导培育好家风,全社会共同传承弘扬“德治礼序、风清气正”的社会新风尚,让传统家规照进现实。

家规教育突出干部“少数”关键。将家规教育作为《条例》《准则》的学习计划、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党员组织生活日以及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家与国”、“规矩与纪律”之间有机统一、继承发展的关系。提炼新时期余姚机关党员遵纪守廉“三字经”,引导广大机关党员学习借鉴中国传统家规中倡导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思想道德观,切实践行“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行为准则。在机关党员中开展寻找优秀家规、祖训、族箴等活动,要求机关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给家庭成员立规矩,鼓励每个机关党员亲自写(立)一个家训,作为理家治家的准则。将家规教育作为加强机关党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挖掘身边机关党员干部清廉典型背后的好家规、好家风,深入剖析案件查处中“家族式腐败”、“身边人腐败”的教训,通过正面学习与反面警示结合的方式,引导广大机关党员重家教、立家规、传家训。

家规传承发挥家庭“主体”作用。牢牢把握“家庭”这一家规传承的主要载体,在全市行政村、社区、学校、家庭中建设“好家风示范点”,在电视台开设“家风”访谈专题,组织开展“家教20招、好家训20例、勤俭节约20例、最感人家庭故事20例”征集活动。设立“余姚好家风”专题网页,通过寻找好家训、宣传好家风、展示好家庭,全方位展示本市优秀家风、传统家训和背后的感人故事,截至目前,已经收集了一批余姚当地历史人物、革命先烈以及当代知名人士优秀家规家训3000余条。在此基础上,在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家属中开展姚江传统优秀家规家教品鉴活动,通过发放“弘扬家规、拒绝腐败、守住幸福”倡议书、品读优秀家规家训等形式,把廉政提醒式教育覆盖到党员领导干部身边人。深入开展“童蒙养正”廉洁主题教育,先后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了“开学第一课学王阳明家规”、编发“红色四明”“吾心光明”等廉洁主题教材、传统廉洁观教育讲师团进校园、青少年廉洁书画作品创作大赛等,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带动家庭良好家风的培养。

家规弘扬注重市民“多数”普及。开展余姚传统家规家训廉洁元素整理挖掘工作,收集整理以“四先贤”为代表的余姚历史名人优秀家规家训、族规族箴、廉洁故事等,编撰成《姚江优秀传统家训选集》一书,收录《开元王氏族箴》、《四明黄氏族谱》、《泗门谢氏家训》、《姚江诸氏家训》、《临山卫阮氏家训》等43篇优秀家训,近期该书已经公开出版。在相关媒体平台开设“姚江传统家风”专栏,在电子平台上传《王阳明家规家训》、《余姚名人家规家训故事集》等视听资料,向市民推介优秀的传统家风。推进“一馆五基地”建设,“一馆”即在余姚名人馆中增设余姚名人先贤家规家训展厅,重点展示余姚先贤名人的优秀家规家训和相关故事;“五基地”即做好余姚五个市本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提升工作,融入家规家训的元素,打造廉政文化现场教学精品线路。同时,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村风民风良好的村、社区,以及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学校、企业和基层站所,作为好家风建设示范点,全面推进村规、校规、厂规建设。

2.《颜氏家训》阅读答案 篇二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zhuō,梁上的短柱)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有删节)

17.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 承颜:指能顺承(父母的)心意

B.宰千户县 宰:主管

C.但能说之也 说:议论

D.秋登其实 登:摘取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开篇就论述了学习的目的,人们之所以要读书,本来就是要开发心智,提高认识力,有利于行动。

B.作者认为读书可以培养奉养父母的人,可以培养奉养国君的人,改变平时骄横奢侈的人,可以教育平时暴虐凶悍的人,可以教育平时胆小懦弱的人,从而说明读书学问的重要性。

C.作者认为人们各方面的行为都可以通过读书学问来加以培养,这样就一定能使风气淳正,同时也可以去掉那些过分的.行为。

D.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学习比作种树,又把春花比作讲论文章,把秋实比作修身利行,强调求学是为了充实自己,决不可以向别人炫耀。

20.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墨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4分)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3分)

【参考答案】

17.C(yu ,取悦,夸说) .

18.A (A 均取消句子独立性。B代词,其中/副词,还是;C 表方式手段/表原因 D 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而)

19.C(第一段结尾 纵不能淳 表示一种假设,C项中 一定能使 讲得过于绝对)

20.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从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见人读数十卷书 后可断可不断,其余多断或少断一处均扣1分,扣完为止,共3分)

21.(1)(对那些)向来浅薄吝啬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是如何看重仁义轻视钱财,如何减少私欲的。( 素 、鄙 、贵 轻 的意动用法、寡 各1分,共4分)

3.《颜氏家训》读后感 篇三

14号 陈成

其实早就听说《颜氏家训》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了,可以前一直没读,这次在老师的推荐之下,我翻开了这本经典的教育名著。读完《颜氏家训》后,有很多的收获和感悟,发现其中的很多理论和思想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初看《颜氏家训》的大概,发现其共有七卷,二十篇。卷第一,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共六篇;卷第二,风操、慕贤共两篇;卷第三,勉学共一篇;卷第四,文章、名实、涉务共三篇;卷第五,省事、止足、诚兵、卷生、归心共五篇;卷第六,书证共一篇;卷第七,音辞、杂艺、终制共三篇。

我认为,其中,教育思想最为集中的是“教子”、“勉学”、“涉务”三篇。我觉得,这本书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2、论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

3、论士大夫教育

4、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颜氏家训》是一部思想混杂、瑕瑜互见的教育著作。在教育作用和教育目上,它重视教育在人的后天养成和安定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将教育的目标面向培养既能“修身” “为己”,又能“行道” “利市”的统治人才上面,同时又将教育和学习作为“不为小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获取功名富贵,使人成为统治人民的“劳心者”的手段。

在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上,它高度重视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思想是爱子和教子相结合,同时也不完全放弃棍棒教育。

在士大夫教育上,它对醉生梦死的贵游子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批评远离现实的清谈派和食古不化的恶劣学风,极力宣扬实学知识的价值,主张士大夫应该学习《五经》。

在学习态度上,它建议:学习是为了修身立名,而不是为了做官和充当谈资;学习应虚心,不应骄傲自大;应珍惜时光,不失时机,刻苦学习,以致终生。在学习方法上,它建议:勤学博学;师古眼学;切磋琢磨。

读完《颜氏家训》后,结合当今的教育情况,关于家庭教育,分析如下,1.家庭教育应及早进行。颜之推认为,一般家庭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开始,越早越好。“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为什么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呢?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认为婴幼时期,思想观念还没形成,接受塑造的可能性最大,性情纯洁,未染恶习,所以说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佳。切不可等到长大成人,思虑懒散的时期才去教育,丧失了教育的最佳时机就事倍功半了。现代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普遍主张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也就是学龄前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正常成长有奠基作用。该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还应加上“良好个性”的教育。实行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情,使他们建立自信,自立,自爱的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做到“严爱相济”。即怎样既给儿童适当的爱,又保持有效程度的权威。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严格要求,勤于督导,不能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 子女面前应当庄重严肃:“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母对子女不可“无教而有爱”。“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诚翻浆,应诃反笑,至有知识,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意思是说,如果饮食、言论、行为,让孩子任性放纵,做错事应该训诫孩子却反而奖励,说错话应该斥责孩子却反而置之一笑,等到孩子有了知识,也认为应该如此。结果铸成大错,悔之莫及。他强调教子要严,反对溺爱偏爱,主张对子女爱得其所,爱得其法,把爱和教结合起来。他总结家庭教育的历史经验说,人们疼爱孩子,很少能够做到适当的。从古到今在这方面出现了种种弊端,贤能俊秀的自然应该赏爱,就是顽皮愚笨的孩子也应当怜惜。有着偏爱的人,虽然总想着对孩子厚待,但往往却成了给他们带来了祸害的因由。严于要求,勤于督训,子女才能成器。他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现在的父母们虽也忙于家庭教育,但其实有很多精力都花在溺爱孩子上。溺爱主要表现为两点: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处处迁就,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和要求,此为其一;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家务劳动,一切由父母代劳,即使孩子在某方面有较高的积极性也被无情的扼杀,此其二。结果培养出“乐不思蜀”的阿斗型,“以自我为中心”型和懒惰型的孩子。溺爱造成的后果与爱的本身的内涵相去甚远,甚至背离。对孩子过分溺爱,歪曲了爱的本身含义。溺爱并非是真正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崇高的爱,而是并非出自家长本意的,尚未被意识到,糖蜜中掺和着慢性毒药的毁灭性的爱。“惯子如杀子”这一古之遗训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深思的。培养独立性,真正钟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关心的是孩子将来能否自己应付独立的生活。

3.注意家庭环境的影响。颜之推还重视家庭周围环境的影响。他认为慎重地选择左右,选择师友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以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他又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这说明他是非常注意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他认为少年儿童的习惯,多半是受左右近习之人的影响而形成的。所以要早喻教、选左右,审慎地选择师友,发挥教育习染的积极影响,以防导入歧途。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青少年犯罪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有学者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有很多,其中因家庭教育缺陷,使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或丧失,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其中,环境又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一点正如颜先生所预料的一样。

儿童“神情未定”,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不良环境污染影响主要是来自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以暴力团伙犯罪为主的“黑色”污染和以毒品犯罪为主的“白色”污染。残缺家庭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应有的关心,他们很可能在社会上去寻找朋友的慰藉,于是他们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团伙猎取的对象,受到诱惑与利用,心情忧郁、精神空虚,很可能沉溺于黄色书刊、淫秽录像以及网络中,甚至吸毒、酗酒、性放纵等。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青少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要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家长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不能有不良行为,要举止得体,言语文雅,给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重要的环境,家长与子女关系密、接触多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家庭是教育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上,家庭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防线。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养成、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其他任何人不可替代的。因为家长的劳动态度、分析问题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独立子女多,住套房的多。住房条件的改善,无形中减少了孩子与外界接触交往的机会,形成了家庭对孩子的近乎封闭式的教育。如果家长素质好,则孩子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各种能力则会很好地发展。反之,则会导致片面发展,甚至误了孩子。因此,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之与国家教育保持一致,实乃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搞好家庭教育,关键在于家长,家长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如果其所持有的观点,采取的措施不能适应家庭教育的对象-----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和客观要求,那么家庭教育就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阻碍因素,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将是难上加难,其后果必将危害整个社会。所以,大力普及家长学校,指导家长科学施教势在必行。

读完此书之后我觉得还有以下几个启示:

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书中认为早期教育是很重要的。孩子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与现代的思想“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不谋而合。绝大多数家长则更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太在乎成绩。于是孩子是否养成好习惯往往被忽视。有些孩子习惯不好,但很聪明,成绩很好,这就会成为父母夸赞的理由。老师发奖状时,如果孩子拿回家的是劳动好的奖状,父母则会不以为然。

二、虚心若谷,胜过闭门造车。书中教育孩子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能自以为是,孤芳自赏,这样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他强调切磋交流.学习绝不是一个人自我封闭的过程,必须经常与人交流,方能打破自己的局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古人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交流一定会胜过自己一个人的努力。于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组织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互助交流,实现思维火花的碰撞。

三、教育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颜之推当时已经意识到了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是很关键的,古代孟母三迁便说明了这个道理。特别是小学生,辨别能力差,最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我觉得,《颜氏家训》是一部为人处事的百科全书,它平而不流于凡俗,实而多异于世俗。我阅读是主要看的是教育方面的,而它涉及了很多方面的知识,我还需要再好好看看,才能领会其中的精华。

4.颜氏家训的读书笔记 篇四

寒假里,我读了《颜氏家训》一书,它是由南北朝时期的作家颜之推写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著作,也是一部学术史名著。

《颜氏家训》讲的是一些古时候作为孝子、孝女应该懂的礼节等。在《颜氏家训》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风操”里的第十四章,讲的是父母去世后,父母生前的房子不能进去,父母如果是被斩首的,儿女都不能用刀。父母如果是被烧死的,儿女都不能吃烤肉。父母如果是因喝醉被杀,儿女都不能喝酒。即使这样,但是如果父母是被噎死的,也不能终身不吃东西了吧!我也比较喜欢“治家”里的第三章,讲了一个故事:北齐史都侍郎房文烈,从来没有生气发怒过。有一次下了好几天大雨,家里没有米了。房文烈让仆人去买米,没想到仆人竟然逃跑了,过了三四天才抓到,房文烈语气和缓地问道:“一家这么多人等你买米做饭,你到哪里去了?”居然没有要打仆人的意思。房文烈曾经把房子借给别人居住,那人的仆人却把房子拆了当柴烧,几乎快拆光了,房文烈页只是皱了皱眉头。

听了我的介绍,大家应该也喜欢上这本书了吧!我相信读了这本书以后,大家一定会喜欢上更多中华国学的吧!

5.颜氏家训读后感 篇五

在文天祥抗元被俘后的三年里,元朝君臣采用一切办法对文天祥进行劝降。但他们无论是用文天祥的妻子儿女、旧日同僚还是新朝贵人来劝解文天祥,文天祥都不假以辞色,决不做二臣。

文{本是文天祥之侄,过继与文天祥为子,文天祥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在狱中写信给他,进行劝导。文天祥要求他研读“六经”,尤其要以《春秋》大义作为“立身行己之本”,做忠臣孝子,而不贪恋富贵而降身辱志,要“识圣人之志,则能继吾志”――即以儒教圣人之志为人生最高境界,才能继承父志,做一位“求仁得仁”的人。

文天祥对文{的教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颜之推对子孙后代的教导。文天祥嘱咐文{以《春秋》大义作为“立身行己之本”,做忠臣孝子,就是期望他能传业扬名。

中国有句俗语:“富不过三代”,其实这句话完整的表达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虽然现实生活中也有富过三代的例子,但富不过三代仍是普遍现象。因为富贵传家始终是不牢靠的,钱财终有一天会耗尽,只有道德礼仪,品质修养才能长久流传下去。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忠厚的品格、渊博的知识是一个人永恒的财富。即使年轻时的你一无所有,但只要你忠厚踏实,腹有才华,认真进取,就能有一番作为。财富是优秀能干的人才创造的,也只有优秀能干的后代才能更好地继承、保住和增值财富。

6.李锐敏的《颜氏家训》读书笔记 篇六

这学期的古代散文鉴赏课上,有幸学到了《颜氏家训》这本著作,精读了《治家篇》与《止足篇》。在《治家篇》中,颜子推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家庭管理中教化与刑罚的问题;二是宁俭勿奢与俭而无吝问题;三是妇女问题与婚姻问题;四是爱书惜物问题;五是迷信问题。就我所感兴趣的家庭管理问题上,作者归纳的观点为:家庭教育重在感化,但也不放弃“刑戮之所攝”。感化是一种上行下效的过程。因此,作为父母家长,应该身正、事正、言行正。只有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即父慈则子孝,兄友则弟恭,夫义则妇顺。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反常现象:父母慈爱而子女忤逆,兄长友爱而弟弟骄横,丈夫仗义而妻子横暴,那些就是具有先天凶恶本性的人,只有使用刑罚杀戮来威慑,不是训导教化所能改变的了。因此,在治家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笞罚,如果“笞怒廢於家,則豎子之過立見”,因此“治家之寬猛,亦猶國焉。”我认为,治家之法也是贵在适度,不可失之偏颇。过于严苛,则容易使家人失和。如书中所说的那种封建家长的棍棒教育法,显然不足为训。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子女起到表率作用。要做到宽严有度,父母要有宽厚之心,要耐心细致的开导子女,惩罚措施只是一种底线。

而在阅读《颜氏家训》的过程中,有几处令人费解的地方特提出来讨论研究:如在《风操篇》中“嘗有甲設燕席,請乙為賓;而旦於公庭見乙之子,問之曰:‘尊侯早晚顧宅?’乙子稱其父已往。時以為笑。如此比例,觸類慎之,不可陷於輕脫。”很让人费解:为什么这件事成了一个笑柄?他们到底在笑谁? 这件事的笑点在哪里?若仔细地分析这个句子就会发现,之所以我们会觉得费解,是因为我们对句中“早晚”二字的理解不一致:在集解中,刘遂认为“此甲问乙子,乙将以何时可以枉过,乙子不悟,答以其父已往,遂成笑柄。”也就是说,刘遂认为此处的“早晚”就是“何时”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完全可以说得通。而林思进先生认为:“下云‘时以为笑’者,盖笑其不审早晚,不顾望而对,遽云已往,所谓‘陷于轻脱’,此耳。”那么,林思进先生对“早晚”的理解就是其最原始的含义即“早晨与晚上”,认为是乙子不审早晚,不看天色就回答甲父亲已经赴宴去了,答非所问,“陷于轻脱”,因而“时以为笑”。

相比之下,我更加倾向于刘遂的理解即认为“早晚”是“何时”的意思,因为在六朝、唐代时,“‘早晚’二字为问时日远近之辞”,即“早晚”常用作“何时”之意,如集解中引用的“洛阳伽蓝记璎珞寺:‘李澄问赵逸曰:太尉府前砖浮图,形制甚古,犹未崩毁,未知早晚造?逸曰:晋义熙十二年,刘裕伐姚泓,军人所作。’且如杜甫的诗“春雨闇闇塞峡中,早晚来自楚王宫?”,与李白的诗“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凡此种种,可见当时“早晚”更加常用作“何时”之意。

此外还有一处:我们对《勉学篇》中的“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也很费解:曾子享年71岁,又何来“七十乃學”?难道真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在集解中,王利器先生列举到黄叔琳先生的观点:此处的“曾子”并非曾子本人,而是另有所指,因为“曾子少孔子四十六岁,非晚始学者。”而更有人认为此处的“曾子”其实就是在指代吕望,因为有“吕望年七十,始学读书,九十为文王作师。”为证。然而我认为不应该仅仅纠结考证历史上哪位人物七十乃学,而硬生生的生搬硬套给曾子,万一是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写“曾子七十乃學”时出现了笔误,那么后人生搬硬套的考证岂不可笑。而我认为,此处的“七十”实际上是指“十七”:从逻辑角度讲,曾子小孔子46岁,而要从游于孔子,显然是在其少年的时候;且古时“八岁入小学”,年十七已上始试,中律者得习为吏,可见当时十七岁已是入仕年龄,较之八岁,已迟九年,因而十七乃学在当时是属晚学,而不应该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而下文中有“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所以十七乃学与二十始受孝经、论语在当时的标准下均为晚学。因此由逻辑角度可见,曾子必是十七乃学无疑,那么为什么颜之推要写成“七十乃学”呢? 我认为,首先,从联系上下文的角度讲,文章中出现“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很容易发现“七十”、“五十”、“四十”、“二十”的规律:年龄呈又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因此我认为虽然事实上曾子是“十七乃学”,但是用“七十”可以使句子更加的整齐有序,更有说服力,是文章活用之法,不必深究;此外,在《阿房宫赋》中,“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秦始皇在秦王位二十五年(此时尚不能罗致各诸侯妃子),称帝十二年,因此此处的“三十六年”也是不准确的,那么此处与“曾子七十乃学”有什么联系么?我认为,以此为例,这两个句子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夸张的程度: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三十六年”极言妃子未有幸见皇帝的时间之久,而在《颜氏家训》的《勉学篇》中,颜之推之所以用“曾子七十乃學”,也许是因为想要告诫子孙后代曾子在很大的年纪才开始学习,即使是这样,曾子最终也成为了一代著名学者,这样就达到了勉学的效果,这与《勉学篇》的主题相契合。因此“曾子七十乃學”与“三十六年”有异曲同工之妙,运用了夸张的笔法,达到了教育后代的效果。

7.颜氏家训诵读 篇七

教子

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导读: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

注释 :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 ~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⑤揜: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性甚严正( ) 2.年逾四十( ) 3.少不如意( ) 4.揜藏文饰( )

二,翻译

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

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参考答案

一,l.品性 2.超过 3.稍微 4.掩饰

二,1.(王僧辨)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能成就功业. 2.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

三,方式 结果 对比

四,孟母三迁;伤仲永……

参考译文

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辨在湓城驻守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过四十岁,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华,被父亲娇宠,缺乏教养,他如果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的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但他如果有一件事做错了,他的父亲便想方设法为他遮掩粉饰,希望他自己能改正。等到学士长到结婚和做官的年龄后,他粗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最终因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死,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附注释

1、王大司马:即王僧辨(?~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梁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

2、湓城:也称湓口,古城名.

3、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

4、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

5、揜:同“掩”,遮蔽,掩盖

6、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7、衅:涂抹

8、为:表被动

9、非:错误

10、冀:希望

11、少:同“稍”,稍微

12、竟:终究

8.颜氏家训诵读 篇八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它的意思是:凡是要事先做准备,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口渴了在开始掘井。在平时,我总是有些贪玩,等到快考试了,才发现自己好多学习的漏洞。于是,考试前突击学习,临时抱佛脚,弄的自己高度紧张。读完这句,我明白了,学习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只有打好了基础,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成绩才能稳定。在学习上这样,在别的方面也应如此,只有平时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如果说这句是教给我们做事的方法的话,那么下面这句就是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它的意思是:和做小生意的小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贫苦的亲戚和邻居,要关心他们,而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他的援助。这句话就是教育我们要有爱心,当看到有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自己热情的双手,去帮助他们。每次和妈妈外出,当我看到一些残疾人在马路上乞讨时,我都会拿出自己的零花钱,轻轻的放到他们的手里。当我听到他们那感谢的话语,看到他们感激的眼神时,我觉得,自己的心里也是暖融融的。所以,我觉得,在你向别人伸出热情的手时,也会因别人握紧自己的手而感到温暖,当自己撒播爱的种子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的绿荫。

9.颜氏家训诵读 篇九

沟通兵法

沟通,是人与人交往的桥梁,它常常决定着一个人与周围人的关系,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质量。在如今的21世纪,独生子女的大家庭里,隔代育儿是主要的传承家教,沟通就显得更加格外重要。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还可以让一个家庭更和谐、更幸福美满。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年轻的父母往往趋于理性,注重于孩子的人格培养和智力开发;而老人则着重于感性,他们疼爱孙辈,往往愿意尽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方法对孩子是有利还是有弊。因此,隔代育儿的矛盾自然是层出不穷。

在养育上和老人产生分歧时,不要在问题表面争论不休。如果有科学依据,不妨将反驳的理由建立在此基础上。这样既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又容易让老人接受建议。毕竟,所有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愿意孩子越来越好的。我始终坚信,只要我们的理由确实有理有据,老人一定愿意改变自己的做法。

凡人闲语

10.《颜氏家训》读后感 篇十

再如,听其名不看其实。现代社会造名甚嚣尘上,造名之法下外乎制定标准,评价等级或者排名次,时日久了名即实,实即名。其实不然,某一标准是从某一角度进行标准制定的,按此标准衡量只是一种角度;即使如此名与实仍然不吻合。诺贝尔奖获得者难道是这个社会的最高成就吗?其获奖者只是在这一选拔标准下之最髙者,若以另一标准则必是另外一匹人,这其中的操控因素尚未计其列。

高校排名更是怪像,此中之学术标准、打分标准,更是被学术利益所操作。然而这些排名时间久了,在人们头脑中就形成理念,总认为哈佛剑桥好,如此西人通过教育而控制了文化之导向。因为好从而人民趋之若鹜,将优势资源集中于它,它真的越发具足了优势。北大清华若此,不是清华北大真能培养人才,而是北大清华名气大,如阳澄湖,所有的大闸蠏要在此泡一泡,沾沾名而已。

前几日回家,很多人托我进西安高新一中、交大附、西工大附等,对此我深表担心。我对他们讲,名校最初是造出来的,某一年也许考试成绩好了一些,但并不能说明它每一年都好,如果此校借题发挥大肆宣传,造名校之声誉就会发生乘数作用,集中好学生,从而垄断优势资源;分析之后我建议选择历史悠久的,环境偏僻的,学校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离家近的,名次虽不在前列但也不落在后面的,比如长安一中等学校并不比西工大附、交大附等差,而且学生来源广朴实,接地气,空气好,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如果一个学校年年排在第一,一定是造出来的。试想一个好学生每次要保持第一,牺牲的是全面发展,为考高份而牺牲了更多方面的发展,借用西方经济学的名词,边际成本太高,意思是当你考试成绩保持八十分以上,你很轻松,有足够时间进行体育活动以及人事交际等,但你若每次都要保持九十分甚至前几名,你会用所有的时间去学习,你所得到是名次,失去的是全面发展。

珍惜我们周围的名校,不要被媒体所误,被名次所误。珍惜我们周围熟悉的忠信者,孔子之伟大在鲁国也被排除在外,耶稣之圣在其熟悉的故乡,也不过就是铁匠之子。

上一篇:学会分享懂得感恩下一篇:欧姆定律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