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资料

2024-10-23

音乐史资料(精选8篇)

1.音乐史资料 篇一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题

一、填空:

1.新音乐兴起于(清末),再度兴起于(五四时期)。

2.肖有梅的(《今乐初集》)及(《新歌初集》)开近代中国艺术歌曲之先河。

3、黎锦晖主要从事(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

4.30—40 年代出现了一批为古诗词谱曲的艺术性独唱曲,著名的有如青主作曲的(《大江东去》)、(《我在长江头》);有如黄自作曲的(《卜算子》)、(《南乡子·灯京口北固亭有怀》);再如刘雪庵作曲的(《红豆词》)、(《春夜洛城闻笛》)。

5.冼星海在30—40 年代也曾经为古诗词创作著名的歌曲(《别情》)。

6.江文也得(《台湾山地同胞歌》)是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歌曲集。

7.中国近代大合唱的里程碑式杰作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8.30—40 年代(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是大型戏剧性歌唱音乐的重要作品。

9.中国早期的小提琴音乐做成功之作是马思聪的(《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等。

10.(《南泥湾》)和《咱们工人的力量》的曲作者是(马可)。

11.在秧歌剧基础上吸收其他的音乐艺术成分创作的(《白毛女》)、(《刘胡兰》)等奠定了中华民族新歌剧的基础。

12.40 年代中后期,解放区器乐逐渐活跃,出现了贺绿汀的(《森吉德玛》),马可的(《陕北组曲》)等优秀管弦乐曲。

13.京剧在北方有四大名旦,他们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14.京剧在北方的四大须生指的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15.程砚秋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

16.周信芳的表演富于激情,世称(麒派)。

17.评剧约于1910 年由河北的(莲花落子)与东北的(蹦蹦)合流而成。

18.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了(《山河恋》)大大扩大了越剧的影响。

19.近代新产生和成型了不少新的曲种,如在“乐亭大鼓”基础上产生了(北京琴书);在 “弦子书”基础上产生了(西河大鼓)等。

20.河南坠子是由河南的道情与(颖歌柳)和(三弦书)等合流而成。

21.四川清音原来是流行于(农村)、(乡镇)的曲种,原名为(唱琵琶)或(唱月琴)。

22.骆玉笙创造了抒情宽阔的(骆派),对近代京韵大鼓艺术给予较大影响。

23.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等人将琵芭曲《夕阳箫鼓》改编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24.20—30 年代何柳堂创作广东音乐(《饿马摇铃》)、(《赛龙夺锦》);吕文成创作(《平湖秋色》)、(《步步高》);严老烈创作(《旱天雷》)、(《连环扣》)等作品。

25.古老琴乐的社团活动在近代最著名的是(“今虞 琴社”)。

26.近代声乐发展的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即(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

27.近代填词歌曲以(学堂乐歌)为发展端。

28.20 年代出现许多填词配曲的反帝爱国歌曲,如用《孟姜女》调填配的(《五四运动》),用《苏武牧羊调》填配的(《救国歌》)。

29.30—40 年代的儿童歌曲,着力于儿童与(救国),儿童与(时代)的关系,显示了中国 儿童思想的新变化。

30.40 年代在解放区出现了许多采用传统民歌填词的优秀歌曲,著名的有如安波根据陕北歌填词的(《怎么办》)、(《拥军花鼓》)。31.张寒晖在40 年代采用陇东传统民歌填词的作品是(《军民大生产》)、(《边区十唱》)等。32.1943 年刘炽编曲的《翻身道情》是根据(“陕北道情”)音乐改编的。

33.独唱歌曲是近代编曲创作艺术水平的代表,其中肖友梅的(《问》)、(《南飞之雁语》)最突出。

34.30 年代聂耳的救亡歌曲(《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占有突出地位。

35.赵元任独唱歌曲的题材突出反映了“五四”精神,(《教我如何不想他》)是这类题材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36.《春思曲》是(黄自)为音乐会独唱歌曲创作的精心之作。

37.张曙的代表作(《日落西山》)的艺术风格与形式是创作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38.贺绿汀的(《嘉陵江上》)是朗诵调风格的戏剧性独唱曲。

39.中国的多声部合唱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李叔同)的三部合唱(春游)。

40.代表20 年代合唱歌曲创作水平的是赵元任作曲的(《海韵》)。

41.贺绿汀作曲的(《垦春泥》)是近代无伴奏合唱的代表作。

42.黄自作曲的(《长恨歌》)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43.聂耳创作的舞台剧是(《扬子江暴风雨》)。

44.任光的代表作是(《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王老五》)。

45.黄自的合唱作品以(《抗敌歌》)、(《旗正飘飘》)流传最广。

46.刘雪庵的独唱歌曲(《红豆词》)曾在知识分子中广为传唱。

47.30—40 年代有不少新的二胡曲问世,如陆修棠的(《怀乡行》)、(《孤雁》)、(《风雪漫天》);刘北茂的(《汉江潮》)、(《漂泊者之歌》)、(《前进操》)、(《小花鼓》)等。

48.近代出现许多中国乐器合奏曲,其中以聂耳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晓》)最为著名。

49.30—40 年代中国乐器合奏音乐具有(大众文艺)的倾向。

50.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

51.安波在秧歌剧方面的代表作是(《兄妹开荒》)、(《七月里在边区》)。

52.《秋子》的音乐是按(《西洋大歌剧》)的形式设计的。

53.30 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是(江文也)的作品。

54.冼星海在巴黎创作的(《d 小调奏鸣曲》)是现代最早在国外上演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55.谭小麟的(《弦乐三重奏》)是中国所写的西洋乐器重奏音乐在国外获奖的第一部作品。56.黄自的管弦乐序曲(《怀旧》)是最早在国外演奏的中国管弦乐曲。

57.江文也的成名作(《台湾舞曲》)是一首标题性的幻想音诗。

58.黎锦晖主要从事(《儿童歌舞剧》)的创作,著名作品如(《可怜的秋香》)。

59.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式作品(《白毛女》)创作于(40 年代中期)。

60.(1912 年)音乐课被列为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目之一。

61.1904 年(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音乐教材出现了。

62.中国最早的一本期刊《音乐小杂志》是由(李叔同)在(日本)独力编印出版的。

63.人民教育家陶知行于(1927 年)在南京创办(暁庄学校)。

64.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

65.青主于二、三十年代出版(《乐话》)、(《音乐通论》)两本音乐专著。

66.王光祈在比较音乐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东西乐制之研究》)与(《东方民族之音 乐》)两本书。

67.最早一部通俗性理论读物是(丰子恺)的(《音乐的常识》)。

68.“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49)年。69.1950 年(《人民音乐》){月刊}在北京创刊。

70.1954 年中国音乐研究所编的《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第一辑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71.第一部新秧歌剧是(《兄妹开荒》)。

72.1955 年3 月19 日,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评比结果揭晓:(傅聪)获得第三名和演奏(玛祖卡)最优奖。

73.1956 年9 月,刘诗昆在布达佩斯参加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获得(第三名),同时获得(《匈牙利狂想曲》)演奏特别奖。

74.大型图片本的中国音乐史著作(《中国音乐史图鉴》)于1988 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75.近代新民歌多数依旧曲调(填新词),或依旧曲(略加改编)而成。

76.新民歌如反对军阀政府的(《坚持到底》)、(《五更调》)。

77.新民歌直接反映工农革命斗争的(《北伐曲》)、(《五一劳动节》)、(《沙基惨案》)等。

78.近代民间歌舞较具影响的种类如秧歌、(花鼓)、厂灯、(采茶)等。

79.利用秧歌形式表演故事,形成一种新的歌舞剧—(秧歌剧)。

80.近代较有影响的民间器乐社团有:天韵社、(大同乐会)、(今虞琴社)、上海月研究会等。81.近代比较有影响的民间器乐社团属于(传统器乐爱好者)的业余组织。

82.华彦均又名(阿炳),(江苏无锡)人。

83.近代填词歌曲中,曲调选自日本乐歌和欧洲歌曲的如沈心工的(《竹马》)、李叔同的(《送别》)。

84.20 年代,黎锦晖在其儿童歌舞音乐创作中,把采用传统(民歌)、(戏曲)音乐予以改编。

85.30 年代,冼星海创作的群众歌曲如(《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

86.30 年代,任光创作的群众歌曲如(《渔光曲》)、(《打回老家去》);麦新创作的是(《大刀进行曲》)。

87.“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 年7 月2 日)在北京开幕。

88.“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时,(吕骥)任主席。

89.1949 年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末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

90.中央音乐学院开始筹建于(1949)年,成立于翌年。

91.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苏联的遗作于(1950)年送回国内。

92.《人民音乐》{月刊}创刊时主编是(缪天瑞)。

93.华彦均于(1950 年12 月4 日)因病逝世。

94.1950 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虎纹大石磐)。

95.歌剧(《小二黑结婚》)首演时,主演为(郭兰英)。

96.(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在北京成立。

97.1960 年5 月10 日,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

98.首届“羊城音乐花会”于(1962 年3 月)在广州举行。

99.1978 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编钟)、编磐等乐器(124)件。

100.中华民族音乐学家、音乐史学家、律学家杨荫浏因病于(1984 年2 月25 日)在北京逝世。

二、单项选择:

1、专业音乐教育的出现是在上个世纪()。① 中叶 ② 三十年代 ③ 二十年代 ④ 四十年代

2、劫夫词曲的作品是()。① 南泥湾 ② 生产忙 ③ 咱们工人有力量 ④ 歌唱二小放牛郎

3、辛亥革命至20 年代,京剧在北方著名武生是()。① 杨小楼 ② 尚小云 ③ 高庆奎 ④ 周信芳

4、辛亥革命至20 年代,京剧在南方的著名剧社“南通伶工学社”的领导人是()。① 郝寿臣 ② 欧阳予倩 ③ 杨小楼 ④ 余叔岩

5、使评剧在北方轰动一时的重要剧目是()。① 春闺梦 ② 荒三泪 ③杨三姐告状 ④ 宋教仁

6、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四川清音的著名女艺人是()。① 李月秋 ② 白玉霜 ③ 骆玉笙 ④ 董桂芝

7、弦管艺术中以()最为艺人们所重视。① 琴谱 ② 公尺谱 ③ 指谱 ④ 简谱

8、华彦均创作的二胡曲是()。① 光明行 ② 病中吟 ③ 二泉映月 ④ 漂泊者之歌

9、沈心工曾根据日本军歌《码号进行曲》的曲调填词而创作()。① 竹马 ② 救国歌 ③ 旗正飘飘 ④ 翻身道情 10、30—40 年代根据《跌倒算什么》的曲调填词的作品是()。① 团结就是力量 ② 坐牢算什么 ③ 军民大生产 ④ 在篝火边

11、由麦新作词作曲的作品是()。① 洪波曲 ② 在太行山上 ③ 松花江上 ④ 大刀进行曲

12、《到敌人后方去》的作者是()。① 聂耳 ② 吕骥 ③ 孟波 ④ 冼星海 13、40 年代,向隅创作了()。① 红缨枪 ② 行军小唱 ③ 黄桥烧饼歌 ④ 游击军 14、30—40 年代,贺绿汀创作的儿童歌曲如()。①卖报歌 ② 歌唱二小放牛郎 ③ 谁说我们年纪小 ④只怕不抵抗

15、麦新创作的儿童歌曲是()。① 歌唱二小放牛郎 ② 马儿真正好 ③卖报歌 ④ 你这个坏东西

16、独唱歌曲《卖布谣》是由()创作的。① 李伟 ② 劫夫 ③ 李叔同 ④ 赵元任 17、30 年代青主为()谱曲创作《我住在长江头》。① 唐诗 ② 古诗 ③ 宋词 ④ 散曲

18、黄自曾为辛弃疾的词谱写作品()。① 送元二使安西 ② 点绛唇—赋登楼 ③ 我住在长江头 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19、赵元任根据明末民谣创作()。① 老天爷 ② 五块钱 ③ 茶馆小调 ④ 王二嫂过年 20、30 年代冼星海为田汉话剧《复活》而创作()。① 春回来了 ② 饥寒交迫之歌 ③ 茫茫的西伯利亚 ④ 告别南洋

21、任光为《迷途的羔羊》创作()。① 大地行军曲 ② 新莲花落 ③ 王老五 ④ 月光光歌

22、任光创作的中国乐器合奏曲是()。① 金蛇狂舞 ② 彩云追月 ③ 变体新水令 ④ 华夏英雄

23、黄自创作的交响音乐作品是()。① 抗敌歌 ② 凤凰涅盘 ③ 怀旧 ④ 森吉德玛

24、陈田鹤创作了歌剧()。① 荆轲 ② 白毛女 ③ 观音 ④ 刘胡兰

25、《何日君再来》的作者是()。① 安波 ② 郑律成 ③ 黎锦晖 ④ 刘雪庵

26、《金蛇狂舞》吸收民间乐曲()及锣鼓节奏序列,创造了热烈红火的气氛。① 老六板 ② 倒八板 ③ 汉宫秋月 ④ 倒垂莲

27、钢琴三重奏《在台湾高山地带》的作者是()。① 江文也 ② 贺绿汀 ③ 肖友梅 ④ 丁善德

28、中国新歌剧最初尝试创作的作品是()。① 可怜的秋香 ② 刘胡兰 ③ 白毛女 ④ 观音

29、黎锦晖创作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是()。① 小小画家 ② 可怜的秋香 ③ 麻雀与小孩 ④ 神仙妹妹 30、40 年代中期,刘璜作剧、张肖虎作曲的歌剧作品是()。① 松梅风雨 ② 大地之歌 ③ 上海之歌 ④ 秋子

31、歌剧《岳飞》大胆采用中西混合乐队的形式,剧中以()乐器为主体。① 西洋 ② 民族 ③ 吹管 ④ 打击 32、30 年代末,陈歌辛创作了融歌剧、舞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乐剧()。① 洪波曲 ② 孟姜女 ③ 西施 ④ 周子山

33、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的第一人是()。① 李叔同 ② 赵元任 ③ 肖友梅 ④ 黄自

34、李叔同在1905 年曾编印一册供学校教学用的()。① 民国唱歌集 ② 国学唱歌集 ③ 学校唱歌集 ④ 心工唱歌集

35、李叔同出家后创作()。① 悲秋 ② 晚钟 ③ 送别 ④ 清凉歌集 36、1919 年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创办()。① 音乐知识 ② 音乐小杂志 ③ 音乐杂志 ④ 音乐小常识

37、陶行知于1939 年在重庆郊区创办()学校。① 晓庄 ② 育才 ③ 国立社会教育 ④ 中华美育会

38、肖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于1927 年在上海建立()。① 国立音乐会 ②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 ③ 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 ④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39、()是杨荫浏的著作。① 中国音乐史纲 ② 论中国音乐 ③ 音乐在中国的意义 ④ 东方民族 40、肖友梅称()为“中国的舒伯特”。① 赵元任 ② 沈心工 ③ 黄自 ④ 李叔同 41、30 年代初,江文也创作管弦乐作品()。① 怀旧 ② 风 ③ 白鹭的幻想 ④ 思乡曲

42、在第八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江文也的管弦乐作品()获二等奖。① 台湾舞曲 ② 赋格组曲 ③ 潮音 ④ 盆踊为主题的交响乐组曲

43、被誉为“中国之莺”的是()。① 李先敏 ② 周小燕 ③ 喻宜萱 ④ 李翠贞

44、阿隆·阿甫夏洛穆夫根据我国民间音调创作交响诗()。① 孟姜女 ② 琴心波光 ③ 北平之印象 ④ 钟馗舞

45、梅兰芳被美国南加州大学和波摩那学院授予()博士荣誉学位。① 文学 ② 音乐 ③ 戏剧 ④ 戏曲

46、《近世西洋师大音乐家》是由()译著的。① 曾志忞 ② 高寿田 ③ 丰子恺 ④ 缪天瑞

47、《瞎子阿炳全集》于()年出版。① 1949 年 ② 1951 年 ③ 1950 年 ④ 1952 年 48、1964 年杨荫浏著的()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①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② 中国古代音乐史纲 ③ 中国音乐史册 ④ 中国音乐史稿

49、《人民音乐》创刊时主编是()。① 向隅 ② 安波 ③ 李凌 ④ 缪天瑞 50、1950 年()在天津成立。① 上海音乐学院 ② 广州音乐学院 ③ 中央音乐学院 ④ 武汉音乐学院 51、1954 年,中央音乐民族研究所在()成立。① 北京 ② 天津 ③ 沈阳 ④ 上海

52、中国最古老的大套曲之一《弦索十三套》开始由()出版。① 人民出版社 ② 人民音乐出版社 ③ 儿童读物出版社 ④ 万叶出版社

53、广州音乐学院创建于()年。① 1956 年 ② 1952 年 ③ 1953 年 ④ 1957 年

54、中央音乐学院院址于1958 年由()迁往北京。① 天津 ② 上海 ③ 沈阳 ④ 西安

55、东方歌舞团成立于()。① 1963 年1 月 ② 1962 年1 月 ③ 1963 年8 月 ④ 1962 年9 月

56、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因遭“文革”迫害,冒险出走于()。① 1967 年8 月 ② 1967 年1 月 ③ 1967 年12 月 ④ 1966 年12 月

57、美国“航行者”太空船发往宇宙,船上带着一张录有中国琴曲()的唱片。① 广陵散 ② 梅花三弄 ③ 碣石调·幽兰 ④ 流水

58、全国首批音乐博士生指导教师是()等。① 赵元任 ② 江文也 ③ 杨荫浏 ④ 贺绿汀

59、()广州音乐学院被命名为“星海音乐学院”。① 1985 年12 月 ② 1985 年6 月 ③ 1985 年1 月 ④ 1984 年12 月 60、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学家()因心脏病于1987 年5 月20 日在美国费城逝世。① 赵元任 ② 马思聪 ③ 李叔同 ④ 江文也

三、多项选择:

1、肖友梅在1919 年左右出版了(),开近代中国艺术歌曲之先河。P212(1)今乐初集(2)时调小曲大观(3)新歌初集(4)新弦快读(5)弦歌小集

2、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救亡歌咏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出现()等歌曲 P215(1)大刀进行曲(2)游击队歌(3)长城谣(4)毕业歌(5)义勇军进行曲

3、马思聪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是()。(P216)(1)内蒙组曲(2 牧歌(3)都市风光幻想曲(4)西藏音诗(5)摇篮曲

4、民国初年至30 年代的主要演员有()(P229)(1)花莲舫(2)李金顺(3)程砚秋(4)周信芳(5)白玉霞

5、越剧语音基本上采用()。(P230)(1)浙江官话(2)京腔(3)粤语方言(4)中州音韵(5)江浙方言

6、近代有大发展的传统器乐是()(P240)(1)广东音乐(2)弦管(3)十番锣鼓(4)陕西鼓乐(5)江南竹丝

7、“今虞琴社”的主要骨干是()P242 ①查阜西 ②管平湖 ③张子谦 ④吴景略 ⑤成公亮

8、聂耳创作的()具有广泛影响。P260 ①大路歌 ②开路先锋 ③码头工人 ④国耻 ⑤卿云歌

9、张曙的代表性歌曲创作是()P291 ①打豺狼 ②丈夫去当兵 ③长城谣 ④松花江上 ⑤日落西山

10、贺绿汀为电影()创作了歌曲 P317 ①乡愁 ②十字街头 ③马路天使 ④都市风光 ⑤八千里路云和月

11、著名作曲家()都曾是黄自的学生。P325 ①贺绿汀 ②肖友梅 ③江定仙 ④陈田鹤 ⑤陈歌辛 12 刘雪庵的()等歌曲曾在知识分子中广为传唱 P327 ①红豆词 ②飘零的荡花 ③春夜洛城闻笛 ④采桑曲 ⑤牧歌

13、二胡曲()等均是刘天华创作的 P332 ①良宵 ②空山鸟语 ③病中吟 ④光明行 ⑤寒春风曲

14、刘天华创作的琵琶曲有如()等 337 ①大浪淘沙 ②歌舞引 ③改进操 ④龙船 ⑤昭君出塞

15、马思聪是近代最具影响的()P353 ①小提琴演奏 ②管风琴 ③作曲 ④钢琴 ⑤指挥 16.冼星海创作的交响乐有()。(P359)○1 民族解放交响曲 ○2 神圣之战 ○3 苏武 ○4 哀悼进行曲 17.30 年代的探索期,格局出现多种体裁形式,如()。(P365)○1 正歌剧 ○2 秧歌剧 ○3 清唱剧 ○4 歌舞剧 ○5 音乐剧 18.先后出现的新秧歌剧有()。(P385)A 兄妹开荒 ○2 牛永贵负伤 ○3 一朵红花 ○4 孟姜女 ○5 夫妻识字 19.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将多种戏剧的表现手法和因素揉和在一起,如()(P388)。○1 河北民歌 ○2 秦腔 ○3 陕北道情 ○4 河北梆子 ○5 山西民歌 20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家中影响较大的有()。(P404)○1 沈心工 ○2 李叔同 ○3 曾志斋 ○4 阿炳 ○5 马可 21.借景抒情是李叔同编创乐曲的主要手法,作品如()。(P407)○1 春游 ○2 西湖 ○3 春景 ○4 送别 ○5 忆儿时 22.李叔同出家前所写的部分歌曲中带有明显的伤感色彩,如()。(P408)○1 落花 ○2 送别 ○3 悲秋 ○4 晚钟 ○5 早秋 23.中华美与会是由()等发起的一个以“提倡美育”为主旨的新式音乐社团。(P416)○1 吴梦娘 ○2 丰子恺 ○3 肖友梅 ○4 蔡元培 ○5 刘质平24.国立音专时期曾培养出不少杰出的音乐人才,如()等。(P428)○1 钱仁康 ○2 陈田鹤 ○3 丁善德 ○4 傅聪 ○5 沈心工 25.卫仲乐灌输的民族器乐唱片中,收有()等曲。(P478)○1 歌舞引 ○2 飞花点翠 ○3 阳关三叠 ○4 光明行 ○5 妆台秋思 26.阿炳所演奏的二胡曲()留存至今。(P487)○1 二泉映月 ○2 病中吟 ○3 寒春风曲 ○4 听松 ○5 光明行 27.阿炳的演奏遗音得以保留下来,是由音乐家()等录音的。(P487)○1 李劫夫 ○2 曹安和 ○3 吕骥 ○4 安波 ○5 杨荫浏 28.全国首批音乐博士生导师是()两位专家、教授。(P552)○1 杨荫浏 ○2 吴祖强 ○3 于润洋 ○4 黄翔鹏 ○5 廖辅叔 29.1985 年2 月,中央歌剧院在北京演出歌剧《卡门》,指挥的是()(P558)○1 郑小瑛 ○2 小泽征尔 ○3 严良堃 ○4 高伟春 ○5 陈燮阳 30.1988 年6 月3 日,为纪念马思聪逝世周年,()等单位在北京音乐厅联合举行“马思聪交响作品音乐会”。(P577)○1 中国音协 ○2 中央音乐学院 ○3 中央乐团 ○4 中国音乐学院 ○5 天津音乐学院

四、判断改错: 1、20 世纪新音乐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以新民歌为中心的新音乐启蒙阶段。学堂乐歌

2、赵元任的歌曲创作是民歌的仿制品,也是欧洲艺术歌曲的翻版。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创作方法。

3、瞿秋白曾既作词又作曲,作品名字叫《奋斗歌》。《赤潮曲》

4、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歌舞音乐、乐器以及根据这些艺术传统新创作的音乐。器乐

5、祁莲芳在“俞调”的基础上吸收广东音乐因素形成了弹词艺术中最纤柔、悠缓的“祈调”。

6、广东音乐在近代获得迅速发展,丘鹤俦在“五四”时期编的《弦歌必读》、《琴学新编》较完整地记录、介绍了早期广东音乐作品和情况。

7、弦管艺术是一种合奏音乐,以音乐性、叙事抒情兼长,在传统音乐中有着独特的风韵。幽雅古朴、徐缓委婉

8、肖友梅的独唱歌曲大多结构松散,采用中国民间音调创作而成。严谨 欧洲作曲技术

9、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由五个乐章组成,以合唱贯穿全曲。九 朗诵调和乐队音乐

10、近代钢琴音乐大多数是无标题的印象派作品。有明确标题,意象鲜明、注重情节的作品

11、在传统复调音乐运用方面,刘雪庵的钢琴独奏曲《晓风之舞》,是我国对赋格曲的中国风格进行探索的早期作品。中国组曲·西楼怀远

12、谭小麟是近代中国交响乐创作的主要作家。室内乐

13、《台湾舞曲》的中间慢段有巴洛克音乐的风格。整部作品织体浓重。德彪西等印象派 清淡而不浓重

14、陈田鹤的歌剧《荆轲》音乐基本上为西洋歌剧形式,全剧采用民族管弦乐队伴奏。西洋

15、歌剧《白毛女》是根据河南民歌《孟姜女》的音调加以变化发展而成。北 小白菜

16、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实践,推动了重庆等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对话剧创作的热情。延安 新歌剧

17、近代乐歌的曲调来源大体有下列几种:①选用日本欧美的学校歌曲;②选用中国传统乐曲或民歌曲调填词;③少量自创曲调。

18、国立音乐院初建时由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陶行知兼任院长,冼星海任教务主任。蔡元培 肖友梅

19、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延安建立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抗日战争爆发后 20、王光祈在《东西乐制之研究》一书中认为中西音乐的根本不同在于西洋重“主调 学”,而中国则重“谐和学”。东方民族之音乐 谐和学 主调学

21、阿隆·阿甫夏洛穆夫根据京剧武戏特点创作了《孟姜女》、《北京胡同》。钟馗舞 弓箭舞

22、齐尔品按照西洋乐器的特点,吸收民族音调写成《中国作品》、《中国戏剧》。皮影 中国 小

23、丰子恺的《音乐的常识》一书自从 1926 年出版后,重版次数达 28 版。音乐入门

24、建国后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席国际音乐节的是在“莫斯科之春”。布拉格之春 25、1955 年中国最古的大逃去之一《月儿高》开始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弦索十三套 26、1953 年 4 月歌剧《小二黑结婚》的主演是郭兰英。

27、复刊后的《人民音乐》主编是孙慎。吕骥

28、缪天瑞曾任四川音乐学院院长。天津

29、聂耳、冼星海学会成立于长沙。武汉 30、中国第一部音乐年鉴于 1987 年正式出版发行,当时的主编是田青。黄翔鹏 31、1987 年 9 月 5 日,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在首都举行。32、1987 年 9 月,我国青年提琴制作家郑荃获得制作金奖。

33、《中国音乐年鉴》是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34、东方音乐学会第二届年会“东方音乐风格国际学术讨论会”于 1989 年 1 月 25 日在北京举行。上海

五、名词解释:

1,广东音乐:是在近现代获得迅速发展,令人瞩目的兵种,最初流行于广州。20 年代初,开始采用粤胡主奏,辅以扬琴,奏琴的“三件头”为主的形式。

2,弦管:是现代流传在福建一带的乐种,而且在东南亚其他国家也有流传,它是近代具国际影响的中国乐种。

3,指谱:是弦管艺术中的套曲的形式,指,就是指套,即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套曲。谱,即谱套,是纯粹的器乐合奏套曲。11.《春游》:是李叔同创作的三部合唱曲,这部合唱小曲以清新流美的旋律,丰满的和声与简约的欧洲传统和风格,配以诗情画意的歌词而成。

4.中国传统音乐: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处,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中国传统阴郁主要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歌舞音乐、器乐以及根据这些艺术传统新创新的音乐。5.秧歌剧:是利用秧歌形式表演故事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秧歌剧。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在40 至 50 年代受到了各地群众的普遍欢迎。

6.学堂乐歌:是20 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7.新音乐:是指晚清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同于此前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它是清末和近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0 世纪前半叶,新音乐以其迅猛之势发展成近代中国音乐的一大潮流。

8。《森吉德玛》:是贺绿汀40 年代创作的一部西洋乐器合奏曲,乐曲的思维逻辑性强。音乐发展手法简历,尤其是复调手法的应用和配器的艺术处理都很出色,是中国近代小型西洋乐器合奏音乐的佳作。

9.《孟姜女》是30 年代末阿隆以民间唱本为主要蓝本,采用民间广泛流传的《孟姜女女十二月花名》为音乐素材,并按照西方歌剧的形式进行音乐结构的一部音乐剧作品。

10.《海韵》:是徐志摩词,赵元任曲的代表20 年代合唱歌曲创作水平的一首大型的艺术性合唱曲。它表现了三个艺术形象,通过每个结构段落不同的艺术处理,多角度地表现了飘逸、徘徊的女郎以及恳切的诗翁、翻滚呼啸的大海。

11.《春游》:是李叔同创作的三部合唱曲,这部合唱小曲以清新流美的旋律,丰满的和声与简约的欧洲传统和声风格,配以诗情画意的歌声而成。12.《垦春泥》:是贺绿町作曲的无伴奏合唱曲,第一乐段以两个声部的号子般的音乐,衬托着另外两个声部的模式的旋律,第二段是四个声部比较齐整的主调性音乐。作品结构严谨,形象鲜明,洋溢着清新温暖的气息。

13.《台湾舞曲》:是汪文也的成名作,是一首标题性的幻想音诗,曲中不仅描写人们纯朴而热闹的且歌且舞。更主要是作者遥想古代的建筑等大自然景象以及由此引起的伤感情绪,乐曲采用了自由体的回旋奏鸣曲式,音乐构思有两部曲式的特色。

14.新秧歌运动:是1942 年延安文艺工作者在旧秧歌形式的基础上掀起的一种盛极一时的表演新秧歌的运动,代表作品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15.《清凉歌集》:是李叔同出家后创作的一部歌曲集,该歌集包括《清凉歌》,《山色歌》等五首。歌词内涵富于哲理性,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16.鲁艺:是鲁迅艺术学院的简称,是抗战初期由毛泽东,林伯渠,周恩来,成仿吾,艾思奇,周扬发起,1938 年4 月10 日正式成立于延安的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校。

17.音乐美学:研究人类音乐审美实践普遍规律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他把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殊的种类,研究其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是关于音乐关的学问。

六、简述题

1.简述梅兰芳时京剧艺术的主要贡献? 答:他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新的加工改造,发展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新创“花衫”新行当,形成以其唱腔和表演为主要艺术特征的京剧艺术流派,被称为“梅派”。另外他还改革了京剧伴奏音乐的形式,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体系。2.简述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答:学堂乐歌的歌词,音乐创作方式等都与传统歌曲有许多不同,如文,白语言形式兼采的歌词,主要以外国歌曲音乐作为乐歌旋律的倾向都丰实和发展了传统歌曲的创作,通过乐歌的传唱和乐歌为主要的学校的教育,向中国大众尤其是学生开始比较系统地输入西方音乐知识,具有启蒙的意义 简述陈田鹤? 答:他是近代作曲家,以创作抒性歌曲见长,主要作品有《老战歌》,《采桑曲》等,创作风格朴实,素材精炼,结构严谨,富于民族色彩,除创作外,在音乐教育上也有成绩,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简述黄自对音乐教育的贡献? 答:黄自是近代有重大影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音乐系,其作曲技 法娴熟,艺术结构严谨,音韵清雅,具有明显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30 年代对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显著成绩,培养了著名作曲家贺绿町,刘雪庵等,对中西音乐史与和声学都有研究。

5.简述洗星海? 答:他是近代著名作曲家,作有歌曲数百首,大合唱4 部等大量音乐作品,是近代声乐创作中最多产,高成功率的作曲家,代表作有《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他的音乐创作涉及众多体裁,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6.简述聂耳? 答:他是近代作曲家中音乐创作成功率最高者之一,始终国无产阶级音乐的重要奠基人,其歌曲内容的中心是:抗战救国与民族解放,作有歌曲30 余首飞,代表作有乐器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

7.简述贺绿町的《牧童短笛》? 答:《牧童短笛》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又没质朴的民歌风格旋律,流美的复调和东方色彩的对位化和声等。创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它对其后中国钢琴音乐和其他多声音乐创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8.简述刘天华对近代音乐贡献? 答;他是近代对中国器乐建树卓著的杰出音乐家,对中国器乐有着夺方面的贡献而以二胡音乐最为突出,开拓了二胡独奏音乐之新天地,并使之成为极富表现力的音乐。他还在二胡,琵琶音乐创作,教学,演奏以及乐器改革,传统音乐记录等方面建立了重要的业绩,他有关于国乐改进的思想与实践,对近代及其后方的中国器乐,有着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

9.简述三四十年代儿童歌曲的创作? 答:30-40 年代创作的儿童歌曲大多采用齐唱或齐,独兼可的歌唱形式,其中多数作品把儿童的生活,理想,感情与抗日救国等民族,祖国的中心结合起来,准确的提示了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认同的主要风貌,基本摆脱了儿童歌曲创作的模仿与幼稚的状态,是近代儿童歌曲创作的一大进步。

10、简述华彦均? 答:又名阿炳,是我国近代著名民间音乐家,他的二胡、琵琶演奏都有深湛的技巧。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曲采用民间音乐材料写成,细致地表现了饱尝生活

2.音乐史资料 篇二

论文题目确定以后, 只凭现有的专业理论知识来撰写论文是不够的, 还必须了解所写论文题目所属学科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它是写好一篇论文的基础, 也是创新的前提。所以, 查阅、搜集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是论文音乐论文撰写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准备过程。

(一) 资料是创新的源泉

进行科学研究不可能从零开始, 科学研究都是站在继承前人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吸收和发展的, 应该科学地利用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因为它们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精品, 是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洗礼而逐步形成和确立的, 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借鉴和利用的, 是我们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二) 资料是论证观点的依据

撰写论文需要摆事实讲道理, 通过引用大量的事实资料的辩证来确立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观点才有说服力, 论文的研究成果才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都需要大量的资料作为支撑, 不管这些资料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资料都是形成论文观点的必要条件。

二、资料搜集的步骤

科学的资料搜集, 是在有限时间内撰写优秀论文的重要保障, 掌握科学的资料搜集方法非常重要。即便是优秀艺术工作者也应该掌握资料搜集搜集的方法和步骤, 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一) 确定资料搜集的方向

资料搜集首先要确定方向, 因为音乐学科的资料非常多, 虽然资料的搜集要尽量全面, 但是首先要确定方向, 变分散为集中,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更多地搜集对论文写作最有用的资料。

方向的确定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从论题所属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的方向出发。通过资料搜集了解该课题专业发展的历史, 准确把握该专业发展的规律, 通过了解其发展过程, 熟悉该专业经历的变革。二是从发展现状的方向着手, 通过资料搜集了解论题研究的现状, 这样可以避免论题观点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可以扩展论文写作的思路, 使研究更具有时代性, 更能达到时代的高度。

例如:试以《论云南石屏海菜腔的演唱特点》为论文题目, 对其资料搜集的初步计划如下:

1. 从专业发展历史渊源定方向:

(1) 海菜腔的起源的相关质料

(2) 海菜腔的发展渊源

(3) 海菜腔演唱形式及特点

(4) 海菜腔的调式调性

(5) 海菜腔的文化影响

2. 从发展现状定方向

(1) 世人评论海菜腔的文章

(2) 评论海菜腔以外沙悠腔、四腔、五山腔的文章

(3) 海菜腔发展现状

(4) 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5) 代表人物

我们前期要简要地定出资料搜集几个方向, 随着后期资料搜集的进展情况可制定新的方向, 也可以删除无法开展的搜集方向, 初定方向可以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来定, 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来定, 还可以通过请教该方面专家和通过调查来定。提前定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样就有了搜集的目标和范围, 为论文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 分类进行资料搜集

音乐文献是记录人类音乐文化知识的载体, 它的记录方式多种多样, 可分为文字、乐谱、音响、图像和符号等, 以文字形式存在的也有多种文献, 有期刊、著作、教材、报告、杂志、报纸, 教学日记、手稿等。如果不把多样的文献质料进行分类, 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到需要的资料, 论文的撰写也就不能如期完成。这样会造成搜集到的文献比较杂乱无章, 难于整理。对文献的分类搜集是获得全面资料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对文献进行科学的分类才能把握资料搜集的重点, 只有抓住重点才能搜集到最有价值的资料, 只有有价值的资料才是写好论文的基础。乐谱、音响、图像、符号等资料的搜集同文字性搜集一样需要进行分类。

(三) 检索工具的利用

检索工具是用以查找文献质料的线索的手段, 是显示书库里有哪些资料的目录、书籍和刊物。辞书、文摘、书目, 索引是常用的检索工具, 如《辞海》、《新华文摘》、《全国期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等这些检索工具将大量分散的文献资料加以搜集、摘录并分类整理。比如通过《全国新书目》查询《浅谈歌唱的气息》这一论题所需资料, 先打开百度———输入《全国新书目》———选择艺术———艺术分类———音乐———声乐, 通过不断的搜索, 通过最后一个项目中选择所需的文献。随着电脑信息储存量不断扩大, 还可以通过百度直接输入需要的专业名称来搜集需要的文献名称。

(四) 资料的获取方法

文献资料目录确立以后, 下一步工作就是如何获取这些文献资料, 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很多, 可以通过网上下载、图书馆借阅、教师借阅、同学借阅、书店购买、实地考察、调研等。收到的文献资料无论是已经出版的还是没有出版的, 在引用时都需要表明引用部分的出处, 以免侵权事件的发生。

三、资料整理与筛选

当完成资料查询和搜集工作时, 从撰写论文的角度看, 也仅仅是万里长城走完了第一步。搜集的资料对于论文的撰写有没有用, 有多大的利用价值还不得而知, 这些资料相互之间是否重复、本身的学术性的高低、真实程度与可信程度有多少等, 都需要进一步的对比、研究、筛选和整理。

(一) 阅读资料

当完成资料查询和搜集工作时, 下一步工作就是阅读所搜集的大量资料, 通过阅读了解每种资料所包括的内容, 了解每位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去理解每位作者思想观点的异同。这样会对论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成熟的思考, 将分散的思考凝聚成一个整体, 使之更加条理化、清晰化。

阅读资料也要有科学的阅读方法, 不是所有的资料都要一字不漏地全部阅读。首先, 对所搜集的资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先粗略地分出关键的和重要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 哪些是应该保留的。其次, 在略读的基础上选择重要的先读, 次要的后读。最后, 对重要资料重点研读, 充分了解作者的观点, 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 从中提取对自己选题具有启发性、指导性、论证性的段落和数据。并做详细的记录, 以备撰写论文所用。

(二) 科学分类

在研读的基础上, 应该理性地选择主要的资料。这些资料虽然不像初次搜集那样杂乱, 但还是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哪些是历史文献的、哪些是音响的、哪些是图书资料的、哪些是调查搜集的都要分清楚, 以免引用无处可寻, 浪费时间。

(三) 有效选择

资料的选择要以撰写论文为最终目的, 撰写论文的内容要真实, 观点要新颖。所以一方面, 一定要选择真实的资料, 真实性的资料是科学、客观立论的基础和依据, 是经得起考研和考究的, 能反映和揭露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 选择资料时一定要注意资料的新颖性, 新颖是创新的体现。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新的事物不断产生, 旧的事物不断灭亡, 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论文撰写的价值是看是否有创新, 是否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所以, 要选择前沿、有新颖的资料。

资料的搜集、整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它对顺利完成音乐论文的撰写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必须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理清思路步骤, 有逻辑地选择、确定, 为音乐论文的撰写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11.

3.音乐史资料 篇三

一、对音乐家采录的价值与紧迫性

本人所完成的“访谈录”虽然是针对冯文慈先生的个人采访,但其学术意涵实则指向所有“冯文慈们”——共和国成立前后所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代音乐家。这代人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音乐界的骨干或曰“脊梁”,他们更有着特定历史阶段的独特意义与价值:这代人中的多数,曾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的战乱与苦难,完整参与了20世纪中期因新政权诞生而需的音乐文化的创建、复建;在改革开放以后,他们的艺术造诣与积累又影响甚或主导了世纪之交音乐领域的大发展。如今,这代音乐家已因岁月的销蚀、身体的衰弱,逐步在告别现时乐苑、学界。客观地讲,这个群体无疑就是20世纪中国音乐历史、音乐艺术体系构建的化身,是一笔难于重现的沉甸甸的艺术财富。

犹如本人对冯文慈先生人生历程、艺术历程的理解——见证过京城多所艺术教育、科研机构近七十年的发展,接触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不止一代众多音乐家的音容笑貌;而在本人从事对他的采录课题之时,他已然89周岁的高龄,长期病患的折磨使他的身体虚弱不堪;更加令人唏嘘的是,在采录阶段的工作结束一周后冯先生即发烧住院,与病魔抗争二十多天后与世长辞。此情此况,典型性地印证了这项专题采录工作所具有的价值及刻不容缓的“抢救”意味。但回顾中国现代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社会环境、人文理念以及传媒技术程度,使得这批在当时处于盛年的音乐家的艺术成就、艺术理想、人文思考、历史足迹难以得到合式而充分的记录与“书写”;80年代之后随着上述客观情形的改善,这批音乐家又多因高龄、体衰从岗位离退休,逐步淡出了公众视野。因此,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史、音乐艺术的演化,对于音乐家个人的艺术历程来说,及时搜集、记录、研究、保存这批“一手”的“活态”资料,应该成为当下音乐界、音乐学术界十分重要的一项使命。

当然也不能否认,近些年来社会对于老一代音乐家的关注、关爱有了很大改善,对这个群落包括民间音乐家相关资料直至口述资料的搜集、整理已有所重视。不少院校、机构在富有成就音乐家80岁高龄之后的重要日子多举办庆祝活动、纪念活动,借以回顾、总结、表彰、弘扬老一代音乐家的艺术成就和贡献;一些院校还组织了诸如艺术家档案式的资料搜集、刊印,以期逐步建立起规范的艺术家“档案库”;部分研究者开始以老一代音乐家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专题性质的个案研究。所有这些举措或学术构想,都说明这些饱经风霜音乐家们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正在得到世人的愈加高度的注目。但怎奈岁月无情,经历了20世纪波澜壮阔文化变迁与音乐发展的老一代音乐家的现状非如闲庭信步那般从容——粗略回首2015年至2016年初的音乐界,像冯文慈这样所历所感丰富且匆匆别离我们的音乐领域的方家马革顺、黄晓同、周大风、洛地、郭乃安、于润洋、金湘、阎肃、周小燕……这些均已耄耋甚至百岁高龄的音乐家的驾鹤西行,似乎已使得这种“抢救”工作的紧迫感骤升。

以自己的亲历来说,中央音乐学院曾于前些年(约2013年)启动了“老艺术家档案”搜集、整理的院内科研项目,鼓励音乐学系在读的本科生、硕士生在导师的辅助下对本院已故或健在艺术家进行档案资料的搜集。本人曾率先“认领”了蓝玉崧、金文达两位已故先生的档案搜集任务。其中,张绎如同学(2009级本科生)经过半年多的翻查各类资料、人物访谈与阅读学习,除了完成指定的人物大事记、艺术年表、资料搜集归类之外,尚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两万多字的学士学位论文《蓝玉崧先生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贡献》(此文在2014年11月份结束的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八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中获得“学士组”二等奖),文章的精选章节刊登于学院的学报。{2}张茜同学(2010级本科生)随后接受了对于音乐史学家金文达的档案整理,历时一年半的辛劳,除了完成课题必须的资料搜集、归类,亦完成了约三万字的学位论文《金文达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学领域的贡献》,而她先期所撰写的文章《〈仁智要录·春莺啭〉的中国音乐遗存——兼谈金文达的“日本雅乐”研究及其他》则获得院内举办的“王森基金论文评选”(2014年度)的三等奖,再获第八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学士组”二等奖。音乐学系内其他多位老师指导一批同学先后完成了十多位艺术家的档案搜集与初步研究。但是,即使由这种规模化的资料搜集行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难掩广泛的全国性的“抢救”乏力的尴尬;况且,以在学的学生群体为主的资料搜集能够达到怎样的学术成效,也是值得观察与再思考的。

二、谁来采录?采录什么?如何采录?

重视并加快搜集、整理、研究、保存老一代音乐家艺术资料(含口述、音像、文本、图片、实物等)的工作,不应该只是个别音乐学术研究者、甚至只是更小范围的从事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研究者的“分内事”,这种仅仅期待有限专业人员介入的心理“预想”将使工作更加被动而缓慢。那么,这样一项带有抢救性质的紧迫工作由何人来完成呢?——应该在音乐界各个机构的支持与襄助之下,由音乐界内外所有怀揣艺术梦想并富有科研探求意识的人群共同而为。

这样的表述并非在提倡“全民科研”。我们仅以单纯的采访者和被访者两方参与者的角度来看:采访者专业身份的不同,所关注事项的范围与深度就有所不同,而不同专业背景的采访者将会有不同的探求话题和采访收获;被访者虽然是固定的人群(音乐家),但作为艺术、思想、见闻积累丰富的老一代音乐家群体来说,他们将会因跟随采访者的不同引导,“迸发”出不同的火花。尤其对于当今从事表演艺术及创作领域的从业者、从学者来说,常常受困于科研的压力,不少人士为科研的选题而愁眉不展。但同样在于这些领域,许多艺术积累丰厚的老一代音乐家本身就是一项可以多维度、多层次展开的研究课题;对于与之专业相近的中青年音乐家群体来说,选取这样的“研究对象”无疑是多利之举。

在记录手段、传播交流方式日益多样化、便捷化的当代社会,开展音乐家口述资料的采录工作不再是传统的现场录音加文字速记,采录的方式与手段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融录音、录像、拍照、文字记录等种种形式于一体,还可以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形式做远程的采访。

对于采录的内容,则完全可以根据采录者的科研构想、传播需求或者课题要求,与被访的音乐家相协调。以音乐艺术、音乐学术的专业特点来说,应该主要体现在艺术理念、音乐技法、人才培养观念及方法、所历所感的艺术事象、个人生平等方面。从近些年各类机构与个人所完成的具有口述资料性质的成果形态来看,基本无出其类。

需要指出的是,口述资料的采录与搜集整理工作是一项具有相当学术、技术难度的系统工作,采访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和学术积累,且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前期准备;音乐界工于此域的人士提出,对于口述资料的采录来说,采录者所持有的音乐观和音乐文化认识论,最终将决定这些口述资料的内容取向,可见采录者的重要地位。{3}对于受访者来说,则因多数年事已高,不宜频繁接受各种形式的访谈、采录。因此,有计划、有准备、科学化、系统性的采录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而这种富有规划的采录行为的实施,则需要结合老一代音乐家所长期从事的各专业领域内现有专家群体的力量,将之与各专业方向自己的艺术发展、规律探寻、历史研究、人物建档相结合、相统一;假如由各专业机构或专业协会做出统一的宏观规划与组织协调,无疑将会使采录、整理工作更具秩序与条理。总之,站在更高的认识平台切实重视并加快对于这代音乐家的学术“抢救”,应该被音乐界、学术界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三、关于“口述史”与“口述资料”

由以上的话题,不能不牵出“口述史”的相关问题。“口述史”的概念及其事项呈现于中国音乐学术界是相对晚近的事情。{4}但今日音乐界“口述史”所欲反映的学术内涵、所欲实现的学术目的,则在中国历史学领域久已有之且久已实践之,甚至可称其始终伴随着中国传统历史学的演进。先秦时期史官的记事以及由此而成书的早期史著,无不具有“口述史”的背影。只不过恰如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之说,因时代的不同、治史观念与目的的不同,对“口述”资料采集、应用的方法也会不同,但作为基本的入史形式与原则——口述、采录、纪实则是相通的。因此,对于今日学术领域让人感到学科新起而躁动的西方“口述史”(Oral history)理论,应该多些审慎的思考。

以笔者愚见,仅就当下“口述史”“口述史学”之说,我们应该首先站在历史学的基本立场上做出一些审视:第一,历史学是什么?历史学的基本治学方法是什么?第二,假如“口述史”成立,历史学又是什么、又该如何类分?

对于第一项设问,无论以怎样的观念来认识,对“历史学”内涵中的主观性体现都是无法摆脱的,即“历史学”是因历史学家治史行为的融入而写就的文本。这种由人的主观行为的参与而著成的关于过往历史的文本,必然借助种种方法的应用而达成,即必据今之所谓史学“方法”。无论中国的历史学还是西方的历史学,历代的史家无不费尽心机为笔下的著述而探寻合式的方法,是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口述”材料的应用就是中西史学界自始至终在应用的基本的治史方法。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为撰写《史记》,广博考据文献且“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就是在大量借助对文本材料考据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实地考察与“口述资料”采录的方法,这些早已成为史学界治史的楷模。这种对于史料(当然包含口述资料)的广泛搜集、考订、应用,也成为历史学科研究的基本治学方法。

第二项设问中的“口述史”问题,是西方学术界在20世纪上半叶随着“新史学”的兴起,传统的史学观得以颠覆的产物。“研究领域的扩大带来了研究方法的改变,旧史学囿于官方文献的传统方法再也不能为新史学提供足够的史料,这样,史学家们不得不借助社会科学和其他学科方法来还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图景,于是口述方法同计量方法、系统比较方法、心理分析方法一起受到了重视和应用”。{5}由此,“口述史”便首先在美国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并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与传播。这种发展势头也蔓延到了具有古老史学传统的中国。那么,作为历史记载形式(文献、实物、口述)之一的口述资料(即“口述史料”),能否舍弃其他史料形式而单独成史?自身尚需广泛借助文本资料及治学方法且以文本形式体现的“口述资料”若可称“史”,历史学又是什么?历史的其他记载形式及历史学的诸多研究方法又该如何称谓?

其实,在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往中,源自于西学的学术流派或学科方法纷繁多样,中国的学者和学子也在拼命汲取着营养,问题是真正应该汲取的是什么?汲取到何种程度?自己应该做出些什么?对于此等困扰中国学界的“老话题”,长期旅居海外的周勤如先生曾通过对安波这位从延安土窑洞走出的“音乐工作者”在半个多世纪之前所著成果分析之后指出:“安波在音乐学方面的超前意识并不亚于后来的西方民族音乐学大师”,“他懂得了道理,就立即起而行之,能找到纷乱头绪的关键,并迅速建立起适于特定研究对象的逻辑体系”,“当代音乐理论家……如果时至今日,仍不能像安波那样脚踏实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者干脆主张全盘西化、根除传统,前途就实在堪忧。如是,高喊再多的‘乐教复兴、‘登昆仑之巅吹黄钟大吕也恐怕是南辕北辙”{6}。此言可谓振聋发聩,也极具警示与思考价值。

就当前音乐界的“口述史”理论来说,如何既注重“书写人民的历史”、注重微观历史的书写,又能继承传统史学、中国史学的丰富宝藏,使当代学问家所著的成果体现出“优势互补”,如此方显出当代中国音乐理论家继往开来的国际化视野的纯熟融合。

{1} 该课题自2015年1月开始筹划、前期准备,4月初开始实地采录,7月初采录结束进入后期汇编、整理,2016年1月份完成24万字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书稿并交付出版机构。此书稿将由中国音乐学院科研成果项目资助,于2016年春夏之际出版。

{2} 张绎如《蓝玉崧先生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的贡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3} 单建鑫《论音乐口述史的概念、性质与方法》,《音乐研究》2015年第4期。

{4} 对此问题,臧艺兵、单建鑫等曾有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完整的归纳,也做了较为深入的理论阐述,详见臧艺兵《口述史与音乐史:中国音乐史写作的一个新视角》(《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单建鑫《论音乐口述史的概念、性质与方法》(《音乐研究》2015年第4期);2014年9月24—25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全国首届音乐口述历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数十位学者围绕此域问题也曾展开专题研讨;还有一批中青年学者结合“口述史”的理念和方法,面向民族民间音乐、现当代音乐已展开了一定的课题实践。

{5} 沈固朝《与人民共写历史——西方口述史的发展特点及对我们的启发》,《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2期。

{6} 作者于2015年12月19日在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纪念安波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后修改定稿;详见周勤如《自觉·自为·自信——从三个实例看安波的创造精神》,《音乐研究》2016年第2期。

陈荃有 博士,中央音乐学院编审,石河子大学“绿洲学者”,《音乐研究》副主编

4.中国音乐史通史复习资料 篇四

1、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的可考历史,依据是1986~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被测定的骨笛年代距今7920(+-150)年。河姆渡骨哨比舞阳骨笛晚了1000年。

2、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的一只距今5000余年、有舞蹈图像的彩陶盆。

3、音乐教育形成于周朝,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

4、孔子曾以《诗经》作为音乐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诗经》共350首,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诗经》的精华。

5、西周时期使用的乐器已有70种。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这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乐器科学分类 法。“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论说属于我国最早的“他律论”,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则属于情感美学。

7、“乐府”一词的含义,后来扩大为三种: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其三是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8、汉代,北方兴起了一种称作“相和歌”的歌曲形式。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

9、历代燕乐中,像隋唐燕乐那样建立起多部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和二部伎(坐部伎和立部伎)的宏大体制及其取得的高度成就,是绝无仅有的。

10、大曲的结构较为复杂,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中序(入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和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11、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

12、隋唐保留的古代音乐史料:《乐书要录》《教坊记》《

鼓录》《乐府杂录》

13、减字谱是我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

14、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

15、自南宋时期就已出现了很多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书会是指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

16、在南宋词坛上,以词曲相兼而知名者有柳永、周邦彦、姜夔、张炎。其中附有曲谱的词集流传至今者唯姜夔一人。

17、宋代曲子:《扬州慢》《杏花天影》姜白石曲。

18、元代散曲的体制分为小令、带过曲和散套曲三种形式。

19、宋代较为重要说唱音乐形式有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20、宋元时期戏剧的发展,有杂剧和南戏两大体系。

21、元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曲是歌唱部分,全剧只能有一个角色主唱。凡由正旦(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由正末(男主角,后叫生)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角色只有宾白和科,偶尔唱楔子。宾白是语言部分,两人想说曰宾,一人白说曰白。科是“科范”或“科泛”的简称,属动作表演部分。

22、元杂剧作家中知名度较高的就有90多人,作品名目达450多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王实甫和乔吉甫也占有重要地位,并称元曲六大家。

23、《海青拿天鹅》在元代已经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24、三弦之名,始于元代,属弹拨乐器。

25、《乐书》,北宋陈晹撰。世称《陈晹乐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26、明清时期,传统音乐中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音乐、器乐五大类均已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这是本时期音乐发展的重要特征。

27、至明代,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号称为“四大声腔”。

28、魏良辅对昆山腔改革。

29、《临川四梦》作者是汤显祖。四梦是《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轲记》《邯郸记》

30、《高和江东》是今年来发现的一本明代琵琶谱抄本。

31、明清时期作为律学的重要成果,当首推朱载堉发明的“新法密率”。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

33、近代传统音乐职业化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大量发源于农村的传统音乐流入城市并且在城市立足、发展。

2各种民间职业、半职业团体的增多、扩大、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

3、已有传统音乐的成熟和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4、适应传统艺术的市镇接受者——市民的需要改革艺术。

5、吸收新文化成分。

6、传统音乐在职业化的过程中,为了经济利益与适应市民之需,也受到了不少坏的影响。

34、辛亥革命至20年代是京剧的黄金时代,在北方尤其繁盛,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武生:杨小楼;花脸:郝寿臣。南方则以周信芳为代表的“麒派”和欧阳予倩领导的“南通伶工学社”的影响为著。

35、华严钧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36、中国近代创作的声乐作品是近代音乐文化的主体。近代声乐在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这就是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

37、近代声乐的作品列举:肖友梅(《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国难歌》独唱曲《问》《南飞之雁语》)、聂耳(《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独唱曲《铁蹄下的歌女》)、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东敌人后方去》《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只怕不抵抗》《夜半歌声》)、赵元任(《劳动歌》《尽力中华》《呜呼!三月一十八》《西洋镜歌》独唱曲《卖布谣》《叫我如何如不想他》《织布》《听雨》《老天爷》《也是微云》《海韵》)

38、刘天华的作品:《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悲歌》《烛影摇红》《闷之讴》《独弦操》 39、1951年,赵元任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发表,这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写的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

40、黄自的毕业之作——管弦乐序曲《怀旧》是最早在国外演奏的中国管弦乐曲。该曲于1929年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音乐会上首演,并受到好评。

41、中国歌剧的三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

42、儿童歌舞剧这种体裁在中国是由黎锦晖首先创造出来的。黎锦晖的歌剧:《可怜的秋香》《努力》《麻雀与小孩》《吹泡泡》《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神仙妹妹》《最后的胜利》《小小画家》

42、何为秧歌剧?秧歌剧是中国小歌剧的一种类型。

43、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白毛女》。1943年诗人邵子南由前方返延安是时带回了在晋察边区广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他将这个故事写成了以破除迷信、发动群众为主题的剧本。1944年,贺敬之、丁毅执笔对剧本进行结构。关于这不歌剧作品的音乐处理,马可、张鲁、维、李焕之、向隅五人曾考虑两种方案。1945年4月《白毛女》在延安上演。

44、乐歌活动的历史意义:伴随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音乐发展的角度审视,乐歌活动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甲、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培育出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乙、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展示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逐渐确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丙、通过乐歌课,把西欧音乐理论基本知识以及音乐会演出形式介绍给国人,提高音乐修养,活跃音乐生活;丁、乐歌活动中出现的“集体唱歌”这一新的表现形式,对中国“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群众歌曲体裁的形式及群众歌咏活动的展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之,乐歌活动在我国学校音乐启蒙教育方面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实践成果,为五四以后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为中国现代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铺垫了最初的基石。

5.音乐复习资料 篇五

音乐的巴洛克

巴赫(1685-1750):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是宗教艺术家与复调音乐大师,被称为“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这首乐曲是巴赫管风琴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华丽的技巧、风格和雄伟的戏剧情节。据记载,该作品是作者在1704-1707年间专为阿恩斯塔德教堂的新管风琴所创作的。巴赫《马太受难曲》:巴赫晚年主要工作是为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提供音乐。1727年创作的《马太受难曲》是他成就最大的一部作品。巴赫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音乐表达的更多的是对上帝的信仰,表现的是世界和谐存在的意义。巴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上帝恩赐的,音乐也是上帝赐予的圣物,因此音乐史与上帝对话,通往天堂的云梯,所以音乐的全部意义在于对上帝的赞美、感恩,通过这种隐蔽的理性方式来感觉上帝的存在。这部作品充分体现这样一种信仰,也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宗教声乐作品之一。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十二平均律,人们曾经在琉特琴、维奥尔琴等乐器上进行过十二平均律的实践,约17世纪30年代弗雷斯克巴尔迪在键盘乐器上采用平均律;后来巴洛克时期强调“调的性格”作用,认为不同的调性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情感,从而忽略了平均律的应用;直到巴赫创作了著名的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后,十二平均律才在键盘音乐上广泛应用。《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将十二平均律全面系统地运用到音乐创作实践中,有力地证明了平均律的优越性,开辟了欧洲音乐的新天地。把复调音乐的技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总结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写作技术。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这是一首以分解和弦写成的练习曲式的前奏曲,这些分解和弦的最高音可以连城一条旋律,而随后而来的赋格主题则是从这一旋律发展而来的。有人形容此曲“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法国作曲家古诺与1855年以这首前奏曲为伴奏,采用天主教的圣母祈祷文为歌词,配上音域宽广的女高音声部,创作了一首曲意崇高、旋律优美动人、充满宗教美感的歌曲《圣母颂》,使得这部作品得以广泛流传。

歌剧的诞生:歌剧是一种由戏剧(脚本)、音乐、舞蹈、建筑和美术等综合为一体的舞台艺术形式,其中戏剧和音乐是最重要的元素。第一部歌剧:是1597年上演,由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妮》,由于该作品的乐谱只留下残片,所以人们通常又把1600年上演,保留完整的,由里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尤丽迪茜》作为最早的一部歌剧。1607年,蒙特威尔第凭借他在牧歌和宗教音乐创作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运用16世纪音乐宝库中的各种手段,是《奥菲欧》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第一个歌剧院的建立: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的第一个歌剧院——圣卡西亚诺,使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走向市民阶层。

维瓦尔第《四季》:维尔瓦底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是其最著名的作品。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同时配以标题。《四季》的标题分别为:《春》、《夏》、《秋》、《冬》。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快板)最为著名,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夏》则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第一乐章欢快活泼;《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其中第二乐章非常出名,曾被改变为轻音乐而广为流传。

交响曲

海顿被世人尊称为“交响曲之父”,他的一生创作了一百余部交响曲将。海顿将原先较粗糙的音乐形式发展到更完美的高度,并通过自己的创作逐渐完善了交响曲的基本模式。海顿将交响曲套曲定型为四个乐章的结构,并且把各个乐章的不同性质和常用曲式确定下来。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第一乐章:通常是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通常为慢板、行板或广板,常用奏鸣曲式或主题与变奏形式。第三乐章:带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比第一乐章更快的急板,常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两者结合起来的奏鸣回旋曲式。同时,在乐队编制上,以弦乐四声部为基础,双管制的管弦乐队体制,在海顿手里定型。

海顿第104“伦敦交响曲”第一乐章:完成于1795年,1785年5月4日首演,是海顿的伦敦交响曲系列中的最后一首,也就是第十二首。除了伦敦这个名字外,还有所罗门的称呼。但是多以伦敦之名最为熟悉。此曲在首演后即刻获得成功的回响,当时有评论这么写“全曲充斥了丰富与饱满的感觉,这首交响曲的成功已经超越了其他的作品”。

协奏曲

协奏曲指由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与乐队协同演奏,既有对比又相互交融的音乐作品。巴洛克时期一般分三种类型:大协奏曲、合奏协奏曲、独奏协奏曲。莫扎特在巴洛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通常分为三个乐章,快-慢-快。从而确立了器乐协奏曲的现代风格。

弦乐四重奏

海顿将弦乐四重奏的结构和技巧逐渐完善,因而有人将其称作“弦乐四重奏之父”。结构确立为四个乐章。奏鸣曲式中音乐展开的手法更加突出,内涵的张力也有所增加。早期的协奏曲往往第一小提琴处于支配地位,成熟时期的协奏曲中四件乐器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四个声部之间更为平等、协调、均衡,让四件乐器都能得到独立而充分的发展。

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作为18-19世纪之交的作曲家,代表进步的世界观、伦理观和新兴阶级的审美理想,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政治与经济上的巨大变革。这位“乐圣”经过人生的种种磨难与搏击,思考与总结,“扼住命运的咽喉”,最终超越了人间的悲与喜、爱与恨的界限,将人类友爱的最高憧憬以他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述出来。《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8-1799年,题献给好友卡尔·利息诺夫斯基公爵,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作品显现了贝多芬独有的音乐特征:主题的大胆转换,乐章间材料的联系和呼应,并充分发挥新式钢琴在力度、音色和歌唱性方面的潜能。

《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这位艺术家的晚期作品,在经历了人生的困苦、磨难与抗争之后,在现实与理想的人生境遇中,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向上的力量,这个力量最终在“贝九”的“欢乐颂”主题中得到了升华与张扬。这是贝多芬经过一生与命运搏击后的总结,此时的贝多芬完全走出了小我的感情世界,以拥抱整个人类乃至宇宙的博大胸襟,展示了人性在精神意志上的巨大能量。

浪漫主义时期

与“狂飙运动”息息相关的浪漫主义是一种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政治动荡、文化变革和个性解放。浪漫主义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强调强烈地表达情感的方式。这一时期音乐最大特点就是充满了 幻想与狂想。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是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交响乐作品。柏辽兹多愁善感的性格,及带有病态的梦想和燃烧的热情,使他摆脱了古典交响曲的形式约束,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在音乐中直接引入了标题。作品在结构、和声、与旋律方面都存在着大胆的创新,指明了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作道路,可以说是后来的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的样板。

作曲家介绍:柏辽兹(1803-1869),法国作曲家,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作品介绍:全曲共分为五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附有作者自己加上去的标题: 第一乐章“梦、热情” 第二乐章“舞会” 第三乐章“原野风光” 第四乐章“走向断头台”

第五乐章“魔鬼的晚会之梦——魔女的回旋曲”

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与李斯特钢琴音乐会练习曲《钟》

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而改编的《钟》,通过钢琴所描绘出来的钟声,比帕格尼尼的原曲更加鲜明、逼真,作品所展示出的高超钢琴演奏技术,至今令人赞叹不已。

音乐中的抒情与激情:19世纪是一个人人主观感受唱主角的时代,个人独特的人生成为社会与艺术关注的焦点。艺术家们为了自身的缘故而自发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并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浪漫主义的典型标志。在具体的音乐语言中,浪漫主义充满了抒情性,音乐成为直接诉诸情感的手段,这恐怕是它最大的一个特征。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最受欢迎的戏剧之一,本故事发生在仲夏夜晚,两对恋人为了对抗一道荒谬无比的律法而出逃:当他们逃往林子后,精灵的介入使彼此爱的对象混淆,一阵混乱之后,众人终于恢复理智和谐。

门德尔松(1809-1847):德国犹太裔作曲家,为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他唯一的一部钢琴协奏曲,倾注了他火热的心,充满激情。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也是他和克拉拉的爱情冲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的时期,全曲表现了作曲家的生活理想以及为之而斗争的信念。

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古典主义”者,被誉为“最后的古典主义音乐家”,他出生于德国,又鲜明地继承了德奥古典音乐的传统,同时吸收了欧洲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其艺术风格深沉、典雅,手法细腻,在创作中他追求内在情感的深刻表现,反对浮华,他曾立志要坚定地继承贝多芬的衣钵,捍卫德奥音乐艺术的纯粹性。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耗费21年的时间,勃拉姆斯才完成这部作品,真可谓殚精竭虑,这在音乐史上实属罕见,然而正是这样执着严谨的艺术风格,使得德奥古典音乐传统在勃拉姆斯手中发扬光大,也使人们认识到传统与潮流,古典与现代其实可以是一脉相承,互为一体的。音乐特点:这部交响曲宏大的构思、均衡的结构、悲壮的戏剧性似乎都脱胎与贝多芬的交响曲,乐曲中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示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其内容有“从黑暗到光明”的历程,很多具体手法更是接近贝多芬,因此它被称作“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是不足为怪的。第一乐章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奏鸣曲式,c小调,6/8拍子。首先是较长的序奏,定音鼓的敲击声以及弦乐奏曲的阴郁不详的曲调,给人以沉重之感,使人感到作曲家在创作该作品时的头顶着巨人压力的心情。

民族乐派

19世纪中叶,东欧、北欧与俄罗斯的许多音乐家的许多音乐家虽然深受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影响,但实际上,他们更倾向于运用本民族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并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吸取营养作为其创作的素材。

社会文化背景:19世纪30至60年代,由于西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在哲学、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新成就的影响下,欧美兴起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潮。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随着各国民族解放和独立事业的发展,不少音乐家致力于本民族的音乐事业,用更自觉地创作思维和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音乐来表达人民群众高涨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复兴并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音乐语言的风格特征:西方民族乐派强调音乐的民族因素和民族传统的体现。他们都以本国民间丰富多彩的旋律、舞蹈节奏以及音乐表现等来表现民族的精神,弘扬和发展本国的文化艺术,以体现民族乐派的创作宗旨,他们非常热衷于收集、整理、研究本民族 的民歌,并在创作中广泛应用民歌或模仿民歌风格,来表达深厚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代表人物:捷克民族乐派——斯美塔那,德沃夏克 北欧民族乐派——格里格,西贝柳斯 俄罗斯民族乐派——格林卡,柴可夫斯基

斯美塔那《伏尔塔瓦河》:伏尔塔瓦河是捷克最大的河流,它由南北纵贯捷克国土,是捷克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是捷克民族繁荣昌盛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交响诗《沃尔塔瓦河》,从河水的源头开始描写,逐渐映现出奔腾不息的河流、岸边茂盛的森林、富有生气的乡村、宁静的月夜、险要的峡谷、古老的城堡,这些景致与民俗生活和神话传说相联系,展示了捷克山河的美丽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贝多伊齐·斯美塔那(1824-1884),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古典音乐的奠基者。

格里格《晨景》:静谧而又空气清新的早晨,宁静的田园风光,冉冉升起的朝阳,让人仿佛置身于清爽宜人的异国晨景。音乐一开始,清新悠美的长笛犹如一股清泉,把人带入清新静谧的田园风光之中。

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挪威作曲家,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代表人之一。

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纽约音乐学院院长室(1893年)所作。他独处异国,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部著名的四个乐章《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德沃夏克坚持不懈地把捷克以及斯拉夫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和精神融入到自己作品的主题和结构中,把音乐的体裁加以变化,赋予了作品典型的斯拉夫民族色彩。《斯拉夫舞曲》(op.72)这部作品就是很好的证明。《斯拉夫舞曲》(1878)是取材于斯拉夫民族民间舞曲,展现斯拉夫民俗民族风情的作品,也是德沃夏克最受人喜爱的杰作之一。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中国乐迷亲切之称为“老柴”,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柴可夫斯基的优秀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曲子织体饱满,旋律优美,情感更富。

代表作品:《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悲怆》)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 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

五人强力集团

巴拉基列夫、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居伊。他们接受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倡艺术的现实主义和人民性,强调继承和发扬以格林卡为代表的俄国音乐文化优秀传统,主张深入研究俄罗斯及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努力掌握欧洲先进作曲技术,创造性地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

强力集团作曲家重视标题性原则,分别以史诗、童话、民歌和自然风光为题,创作了民族色彩浓郁、艺术形象鲜明地作品。代表作品:鲍罗丁-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交响组曲《天方夜谭》 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 巴拉基列夫的钢琴独奏曲《伊斯拉美》

印象主义音乐

1、来源:印象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首先在绘画领域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其风格源于莫奈的画作《印象:日出》,印象主义画家关注光与色的变化,在平凡题材中表现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印象主义音乐是20世纪流派的先行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它在文学和绘画领域印象主义潮流的影响下产生,因德彪西交响组曲《春天》的问世而作为新音乐风格的称谓被保留下来。

2、特征:1)印象派音乐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注重表达对客观事物瞬间的印象,音乐大多具有神秘和飘忽朦胧的意境。

6.小学音乐郊游课件资料 篇六

1、学唱歌曲《郊游》,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随音乐表演郊游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自己真实感受,启发学生想象力,参与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春天交响曲》。

教学重点:

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用悦耳动听的歌声,富有情感的动作去体会和表现音乐的内容。

教学思路:

《郊游》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本课设计紧紧围绕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课堂教学在参与游戏活动中展开。首先,在课的开始,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合作者、参与者、伙伴上,与学生一起做律动,接近了与学生的关系,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其次,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自己真实感受,启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参与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春天交响曲》,师生在共同合作、互动的情境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造、表现和发挥个人自主学习积极性的空间,师生共同体验、享受了音乐美。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并由此导入了歌曲教学。另外,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以关爱每一个孩子为基点,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孩子的个性张扬,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首位,让孩子们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歌曲,唱好歌曲,用富有情感的动作去体会和表现歌曲,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用具:

钢琴、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播放《郊游》伴奏音乐,师生听音乐进行韵律活动。

二、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春天交响曲》。

1、过渡语:随着欢快的音乐,春姑娘来了。瞧,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多媒体出示:绿草、春风、春雨、山泉、布谷鸟等春天的.画面。)

生说出看到的画面。

师提问:你们能模仿出它们的声音吗?

组织学生对各种声音依次模仿和表演。

2、师选取其中几种声音,进行节奏设计。

多媒体显示:

春 雷:轰 隆.│

春 风:呜 — │

春 雨:沙沙 沙 │

山 泉:叮 咚 │

布谷鸟:布谷 0 │

组织学生按节奏念读。

师用手势引导学生用强弱不同的声音来表现。

3、把学生分成五组,分别担任不同的节奏声部,先依次表演各自的声部,然后两个、三个声部,直至所有声部都组合在一起,创作出一首《春天交响曲》。

三、学唱歌曲:

1、谈话导入:同学们创作的春天真的好美啊 !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游玩?

播放多媒体动画《郊游》。学生随音乐做动作,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师:多好听的歌曲,让我们先来学唱歌曲,然后再一起去郊游好吗?

2、播放课件歌词部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3、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声随琴学唱。师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相同的部分。

4、播放多媒体动画《郊游》,学生听音乐演唱。

5、启发学生用轻声、欢快的情绪演唱。

师:大家唱的真棒,大家想想,春天的天空是怎样的?春风吹在身上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歌唱?

要求学生用轻声、欢快的情绪演唱。

播放多媒体动画《郊游》,学生随音乐有表情演唱。

四、音乐活动:郊游

过渡语:大家唱的真好听。好,现在让我们出发去郊游。

1、播放歌曲《郊游》伴奏带,学生分小组随音乐进行活动。(分组:随音乐走步、过独木桥、钻山洞、跳绳、踢毽子、拍手游戏、老鹰抓小鸡等游戏。)

老师到各组辅导并参与游戏。

(进行“争当文明小游客”活动,以此来调控课堂秩序。)

2、师生共同评选出“文明小游客”。

五、课堂小结:

1、由评选出的“文明小游客”进行课堂小结。

教师补充:我们的“文明小游客”说的真好!今天同学们创编了各种春天的声音,并用节奏来表现,还学唱了歌曲《郊游》并表演了各种郊游活动的动作,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小,就让我们在欢快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

7.音乐史资料 篇七

科技志是一种专门记载科技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书籍, 是反映一个地方科技发展历史变迁最全面、最权威的历史资料, 发挥出其他体裁的书籍不可替代的“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当前第二轮科技志修志工作正在深入开展, 除了志书体例、编写方法问题以外, 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资料问题。资料长篇工作直接关系志书的质量, 影响志书的使用价值。要解决资料长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志书资料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了解当前资料长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如何做好续志的资料长篇工作。

1 充分认识编写《资料长篇》的重要意义

《资料长篇》就是把已收集齐备的资料, 按照志书确定的篇目排列的汇辑稿;是由原始资料向志书过渡, 便于备存索检的底稿;也是准备册订成志书的初稿。其意义主要有四点:一是原始资料条理化的好形式。编写《资料长篇》就是将已收集齐备的大量资料分类、筛选、鉴别、排列, 就是按照志书确定的篇目对号入座。通过条理化的整理, 成为入志初稿的有用的资料。二是检验志书篇目是否完善的好方法。通过《资料长篇》的编写, 容易发现志书所设篇章节目是否全面, 有否多余, 以便及时补救, 宜分则分, 宜合则合, 做到分合得当, 增减有度。三是修志工作者实践练兵的好机会。这次《科技志》续修工作中的人员大部分都是修志战线的新兵, 通过《资料长篇》的编写, 可以进行试写锻炼, 不断提高编纂水平。四是展示阶段性成果的好载体。《资料长篇》编写出来, 能使编纂工作者看到志书的基本轮廓和雏形, 看到修志的阶段性成果, 进一步增强圆满完成修志任务的必胜信心。

2《资料长篇》收集资料面临的主要困难

这次修志的时间范围为1991—2010年, 这是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 有史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 时间跨度长、社会变革大, 要把这20年间发生在我省科技事业发展变化的资料收集好, 并不容易。

一是组织机构变化大。从外部来看, 1991年以来, 随着我省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新建和撤并了许多部门。从单位内部看, 大部分单位对内设机构和处室进行了调整。

二是人员变化大。各单位多次发生干部升迁、调进调出、退职退休等变动, 在职人员中年轻同志多了, 掌握和熟悉全面情况的同志少了。

三是资料分散。有的老单位分出新单位, 也有的是几个单位合并成立一个新单位, 在档案资料的保管和移交上, 管理相对比较混乱。

以上这些情况都增大了收集资料的难度。

3《资料长篇》的资料收集方法

做好收集资料的工作, 是写好志书的基础, 因此在收集资料的工作上要花大力气, 要提高收集资料的水平, 认真做到正确、全面、有的放矢。资料的收集从广义上说, 包括采集、发掘、整理、考证和选择资料。修志人在采集、发掘、整理、考证和选择资料的过程中, 必须努力做到收集资料广, 发掘资料深, 整理资料细, 考证资料严, 采用资料慎。

(1) 收集资料广, 要得法。要根据自己所承担编写章节的资料范围, 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地广征博采。有时有些资料不是自己所需的, 但其他同志可能需要的, 可一并采集。同时,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掌握先普查, 根据所收集资料的形式和来源, 做好普查工作, 编出一个资料目录;后细查, 依据目录作深入细致的查找、收集。先内查, 查本单位的档案室, 就近获得资料;本单位实在找不到, 再外查, 到省档案馆查卷宗或者省图书馆查阅资料, 填补手头资料的不足。先口碑, 迅速抢救活资料, 离退休人员或临近退休的人员知道得多, 能提供不少东西, 必须趁他们健在和还未销毁资料的时候进行挖掘;后文献, 文献资料随时可查, 相对后一点没有关系。先文字资料, 在文字记载不全的情况下, 或者有疑问时, 后查实物, 再进行实地考察。先早期后当前, 当前的资料比较丰富, 知情者也多, 可以放后收集, 可先收集20世纪90年代的资料。

(2) 发掘资料深, 要得当。发掘资料要做到掘地三尺, 尽量一网打尽, 将该跑能跑能收集到资料的地方都要跑到, 深入挖掘资料。在深挖的过程中, 不是一味的深, 不钻牛角尖, 不打横, 即把握一个尺度:得当。这样既能深挖到资料, 又能避免浪费精力、物力和财力。

(3) 整理资料细, 要取舍。大量的资料到手后, 必须加以整理, 即把资料进行最初的分门别类, 收藏积累起来, 为以后篇章的编写准备资料。到资料积累到一定多的时候, 再进行梳理, 经梳理后的资料再细分成小类, 为以后节目的编写准备资料。在决定取舍的时候一定要恰到好处, 服从整体需要, 有时要忍痛割爱, 将好不容易收集到的资料舍弃不用, 去掉那些“各地皆然”的东西, 保存唯我独有、唯我不同、唯我之最的资料, 重点突出主线和主题。然后将梳理好的资料有的按时序装订成册, 有的按专题装订成册, 将每册编好目录, 以便查阅。同时, 通过整理资料还能发现哪些资料还不完备, 需要再有的放矢地去继续采集, 增添一些重要的内容, 充实关键性资料, 拾遗补缺, 做到大事不丢, 要事不漏。

(4) 考证资料严, 要把关。真实可靠是资料的生命, 对收集来的资料一定要多方考证, 直至科学正确。当今方志界著名专家张伯龄先生在《志稿修改与总纂》一书中提出“十二核”, 是极为全面的。一是核背景。背景对人物和事件往往起着影响作用。背景不同, 人物和事件的发展方向就可能是另一种情况。在考证资料时决不可忽视背景资料的核查。二是核史事。所记述的事必须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核对, 绝不能存在半点的疏忽, 以确保记述史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三是核范围。事务和事件的发生、发展, 都会涉及一定的范围 (或规模) , 在范围 (或规模) 记述上夸大或缩小、超越或不及, 都会影响志书资料的可信性。这种范围是多方面的, 有空间范围, 有时间范围, 也有属性范围等等。四是核分寸。分寸是否适当, 关系到对事物和事件的认识和评价是否正确的问题, 也关系到是否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问题, 分寸把握不当, 也难取得读者的信赖。五是核时间。核时间要核对与大背景相关的时间;核对同一史事各专志记述的时间是否一致;核对史事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上可能出现的差错;核对农历和公历对应时出现的错误。六是核地点。核地点要注意人物活动的地点和事件发生地点混淆的现象, 核对异地同名的混淆, 核对同一地方不同时期的名称混淆。七是核人物。为了准确地表述人物, 要认真核对同名同姓的人物, 严防张冠李戴。八是核身份。志稿中写到一个人物, 总会介绍他的身份。但人的一生, 身份是变化的, 有的还变化得很快, 或青云直上, 或一落千丈, 什么情况都有。志稿所记, 一定要注意阶段性, 要符合其人其事彼时彼地的实际情况。九是核名称。名称和身份是两回事, 有相同处, 也有不同点。名称适用于人、事、物, 身份只适用于人。对那些用于人外的名称, 要注意核实。十是核数字。数字差错, 是志稿的“常见病”、“多发病”, 相关的数字出现差错, 情况多种多样, 有的是一表之内子数与母数不相符合, 有的精确度取舍不一, 有的统计口径不同造成数字不同, 还有的是笔下之误, 也有的是打印、抄写之误等都要认真核查。十一是核算法。关于数字上的差错, 还有一种是计算方法上的错误。计算方法不正确, 就会出现差错, 因此, 要检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十二是核引文。编修史志, 有一部分资料来源于旧方志或过去的书刊、档案等文献资料, 对于这些资料, 要注意校勘, 以免误用, 引用这些资料的原文, 要忠于原作, 不能随意篡改和主观臆断。对确系差错的要加注括弧注上正确的。

(5) 采用资料慎, 要谨慎。真实可靠的资料方能入志, 确凿的数据方能采用。对那些有异议、数据有出入的、又无法考证的资料绝对不能采用, 以确保志书的质量与价值。

为使科技志成为研究我省科技发展脉络的一本重要的工具书, 修志人员在资料的采集、挖掘、整理、考证、采用的全过程必须广采集、深挖掘、细整理、严考证、慎采用。

4 确保《资料长篇》的编纂质量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在。要使科技志成为精品志书, 首先要保证《资料长篇》的编纂质量, 笔者本着对社会、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态度, 特别注重以下“五个第一”:

一是特别注重政治第一, 保证《资料长篇》编纂观点的正确。就是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如实记述我省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 发挥“存史、资政、教化”三大功能。

二是特别注重专业第一, 保证《资料长篇》编纂类型的正确。着重以机构沿革和全省科技发展作为主线, 秉笔直书, 热情讴歌时代主旋律, 积极反映全省科技工作者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高效能、提升形象, 以创新发展为主线, 锐意进取、攻坚克难, 促进科技事业兴旺发达的新面貌。

三是特别注重文体第一, 保证《资料长篇》编纂体裁的正确。坚持继承“横排门类, 纵述史实”的志书传统, 纵向分层、横向分类、客观公正、明古详今, 按照《编纂大纲》所设的篇、章、节、目, 述、记、图、表。如总述 (或概述) 以述为主, 间有评议, 叙议结合;大事记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其他均用记叙文体。开门见山, 直接记事, 只记事实, 不作评论。同时, 志书一律以第三人称书写;竖写要顺时记载, 不能插叙、倒叙;要详略得当, 避免《资料长篇》纂成事无巨细、一一罗列的流水账;要体现特色, 深化记载, 防止写成语焉不详的混水账。

四是特别注重翔实第一, 保证《资料长篇》编纂依据的正确。就是让事实说话, 用史料佐证, 要货真价实。科技志在行文时必须杜绝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 做到言之有物, 言必有据。记述时间, 应书写具体的年月日时, 不得使用“去年、今年、本月、最近、目前、以前”等不确切的时间概念。引用引文资料时, 应直接引用原著, 为了便于保持历史资料的原貌和便于查阅、便于修改, 资料的来源必须注明出处。

五是特别注重精品第一, 保证《资料长篇》编纂细节的正确。细节决定质量, 《资料长篇》与志书一样, 行文力求朴实、简洁、准确、流畅;语句连贯, 符合语法规则, 避免行文重复和相同内容的多次出现;注意避免容易混淆的别字、错字, 严格按照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 力求做到用词和表意准确, 语言简练, 行文流畅。特别注重精品第一, 严格细节, 精益求精。

摘要:科技志是专门记载科技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书籍。我省新一轮的修志工作已经开始, 在修志过程中, 编写资料长篇的意义非常重要, 本文针对《江西科技志》的资料收集方法进行了总结。关键词:科技志;志书编纂;资料长篇;收集方法

关键词:科技志,志书编纂,资料长篇,收集方法

参考文献

[1]蓝日基.编纂地方志应高度重视编写资料长篇[J].广西地方志, 2004, (05) :13-15.

[2]谭卓帆.资料长篇在完善志书篇目中的作用 (节选) [J].广西地方志, 2004, (03) :128-129.

[3]丹阳市史志办公室.咬定目标抓落实务真求实促推进——《丹阳市志》资料征集及资料长篇工作做法[J].江苏地方志, 2008, (02) :20-21.

[4]金雄波.简述志书编纂程序[J].新疆地方志, 2012, (03) :23-25.

8.快速整理资料目录 篇八

自动生成文章目录

无论是Microsoft Word还是WPS文字,都提供了文章目录自动生成功能,利用该功能,我们可以在瞬间完成目录的生成操作,并且可以通过Crtl与点击鼠标左键直接跳转至该目录指向的章节。由于Microsoft Word和WPS的操作类似,下面以Word 2010为例,讲述操作方法。

假设文章中的标题格式为:

第一节……大标题(一级)

1.1……小标题(二级)

1.1.1……小标题下的小标题(三级)

……

第N节……大标题(一级)

n.1……小标题(二级)

n.1.1……小标题下的小标题(三级)

指定各级标题,如果你在编辑文档各级标题时,并没有按照样式来设置这些标题,而是使用了普通的正文方式,那么,在使用Word自动生成标题前,就得要为其指定各级标题。按下Ctrl键不放同时配合鼠标左键,选中文章中的所有一级标题,在Word主界面中,切换到“开始”标签,在“样式”工具栏中,点击“标题1”,文章中的所有一级标题即被设置成标题样式。用同样的方法,设置二级标题与三级标题。

自动生成目录,定位光标到文章第一页的首行第一个字符左侧(目录应在文章的前面),在Word主界面中切换到“引用”标签。在“目录”工具栏中,单击“目录”下方的下拉箭头,在出现的下拉菜单中,选择“插入目录”命令,打开“目录”对话框。切换到“目录”标签,单击“确定”按钮(如图1),文档目录即可自动生成。

资料目录快速生成

假设我们平时将所有资料都保存在“F:文档”目录中,而该目录中同时又包含若干文件夹、子文件夹……每个文件夹下,可能包含若干个文件(如音频、视频文件、可执行程序、文档、图片等等所有类型)。想将其中所有的文件以树形目录的形式清晰地罗列,方便提供给好友查看,或将生成的资料目录打印出来保存以便日后查找,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那么,怎样在几秒钟的时间内获得详尽的树形目录呢?其实很简单。

打开记事本,在其中输入以下语句(如图2):

TREE /F >树形目录自动获取.txt

上一篇:党的基本知识重点下一篇:学生会文艺部2012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