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政府资源配置方式

2024-09-17

创新政府资源配置方式(精选9篇)

1.创新政府资源配置方式 篇一

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深刻影响,促使信息时代的来临及信息化社会的形成。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改变着社会和经济,更重要的是在改变政府自身。电子政务的发展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政府管理的必然趋势,是一种世界性潮流。作为技术与行政相结合的产物,电子政务系统对传统政府管理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变革与创新,已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对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最终实现由传统政府的管理职能向现代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意义 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情况下,一个信息化的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竞争中的一个竞争力要素,也是提升国家和地区全球竞争力,争得经济和社会发展“先机”的关键。电子政务的发展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政治家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政府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枢纽,是全社会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处理者和应用者,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政府业务的有效性,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信息技术确实向各级政府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来建立一个能够更好地为市民和企业服务的政府,能够使人民更好地参与各项决策活动的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来引导国民通过网络享受服务,肯定会直接地带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全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电子政务实质上是对现有的、工业时代的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即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现有的政府组织形态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与工业化的行政管理的需求和技术经济环境相呼应。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形成,管理正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走向网络模式,政府的组织形态也有可能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水平的网状结构转变,从而减少管理的层次,以各种形式通过网络与社会建立直接的联系。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学者将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对原有的政府形态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希望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最终构造出一个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政府形态。

二、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管理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网络的智能化、联结性和超时空等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信息网络一方面把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地域联结成一个整体,产生网络聚合和扩散的双向作用,使信息的沟通方式、资源的配置途径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信息网络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信息资源能够在同一时间传输到世界各地。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基于信息网络的电子政务的各种社会效应以及政府管理的改革创新发展方向。

(一)、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对内外资源的利用效率 传统政务实际上是一种以高成本、低效率为标志的粗放管理方式,粗放的管理常常导致官僚主义现象,这既与政府的各种繁文褥节有关,也与人民群众能否把握各种信息对政府实施监督有关,单纯地用缩编来遏制官僚主义是不可能完全成功的。而电子政务则是一种集约管理方式,某种程度上电子政务将因其披露政府各种信息和废除繁文褥节而对官僚主义进行相当大程度的遏制。实施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成本的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降低政府机构与人员费用的开支。电子政务的应用,将大大减少管理的中间层次,使中间层次的机构与人员失去存在价值;依靠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方式,将改变传统的人海战术,技术革新所带来的行政组织规模会大大缩小,精简机构与人员的力度会更大。网络时代的政府用于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等财政开支的总费用将减少。当然,更主要的是网络政府

对既有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最充分地利用,这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会以较少的投入产生较大的产出。

2、降低政府传统办公设备的开支及公务处理成本。虚拟办公、无纸办公的出现,无疑将减少办公楼宇的建设和维修费用,减少购置办公设备的财政支付,以及为组织成员提供交通工具或交通补助的费用。同时电子政务可以方便地进行跨部门或跨地区的电子交换作业、公务活动的连线输送、电子邮递、办公自动化、公文电子化处理,并做到用固定的软件进行公务统计、整合不同政府部门的资讯、政策能够迅速下达、信息能够做到动态收集和动态处理,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管理和服务的成本。

3、组织内外资源连为一体,降低管理活动和社会活动成本。电子政务中网络把全国或全地区的行政机关连接在一起办公,达到许多资源(比如信息、人力、知识、创新的方法、先进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管理观念)的共享,也减少了有形资源(比如机构组建、会议设施、在不同部门和地区的来回奔波)的重复建设和浪费,真正达到“大而全”而不是“小而全”和条块分割。更主要的是通过网络系统,把行政系统与外界社会系统的信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这对政府组织也好,对全社会各组织和公众也好,无疑大大降低了管理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成本。

(二)、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推动政府管理现代化 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网络成为政府宣传的有力工具。我国历史悠久,有着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化,各少数民族地方也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通过互联网络不但可以保护这些传统文化,使其发扬光大,而且还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其次在贯彻政策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电子公告牌,解释政府政策的意图和想法,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政策的意义、把握政策的变动和修改,减少政策执行的障碍。

第二,互联网使政府管理动态化。传统管理的一大弊端是管理活动的静态性和时滞性,即使存在某些动态管理的方式,也因成本过高和缺乏有效的技术而难以落实。在网络时代,互联网对信息的及时、全面把握、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使任何层面、任何行业、任何环节的管理活动和协调活动成为可能,使政府管理动态化。

第三,网络化管理简化办事程序。电子政务系统使得相似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办事规则统一、标准化和程序化,对出于本位主义、地方主义、部门主义的一些烦琐规定则加以废除,使政策保持更大程度的统一性。同时,电子政务要求增加工作人员的自主性,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行政组织也必须减少束缚工作人员手脚的一些办事规定,使职员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系统的实质是对现有的、工业时代的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即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电子政务从多方面推动和保证了行政管理创新模式的建立,对于促进政府管理向着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方向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创新政府资源配置方式 篇二

一、电子政务为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提供有利契机和动力支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是指政府组织适应外在环境的需要,调整组织结构,转变组织观念,形成新的理念、新的结构、新的流程、新的管理方式和行为方式。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内外环境变迁的结果,也是政府和社会、官方和民间互动的结果。政府通过创新,可以更快地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改进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全面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电子政府的重点则在于‘政府’的电子化,意味着政府体系建构在电子化基础上,意味着政府组织、结构相对于传统政府体制的变革,甚至触及整个政治体系的革新。”[1]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组织结构合理、工作流程优化的电子政府,克服过去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和时空的制约,最终实现政府在网上进行管理和服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和终极目标,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府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手段。在电子政务中,电子是工具、手段,政务是目的;电子政务重在搞好“政务”。通过电子政务,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打破传统行政机关时间、空间及条块分割的制约,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在互联网上通过精简、优化、整合和重组,实现政府办公自动化和政务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更为广泛、高效服务的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务为民”的内在价值。电子政务的实施必然会带来权力机构、行政管理方式、官员思维方式及官员人数等方面的变化,带来部门利益的重新调整,对政府体制及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政务对传统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提出了挑战,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也为传统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带来新的契机,为其创新提供动力支持。

1.电子政务使政府公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发生转变

在传统政治体制下,政府公务人员在业务办公、行政管理和提供服务等方面主要是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政府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去从事这些重复性的工作,公务员要么是疲于应付、筋疲力尽,要么是流于形式、无事可做。电子政务的推行,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把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日常工作在计算机上集成,由计算机自动来完成;公务员主要来从事计算机不能完成的计划、组织、调控、预测、创新等一些智力性的工作。这样,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就由原来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

2.电子政务对政府公务员的自身素质、能力要求提高

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下,很多人都认为公务员工作清闲,待遇优厚,不需要有什么专长,因此想方设法挤入公务员队伍,造成了公务员队伍的一再膨胀,公务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技能不高。电子政务的推行,首先要求行使权力的主体公务员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知识,能够用计算机处理大量的日常工作,公务员应该由单方面能力向多方面、综合性技能方向发展。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来增加和更新自身的现代信息知识,以便更好地实现“执政为民”。另外,电子政务使行政权力的行使更为公开、透明。传统政治体制下,行政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透明度不高,以及对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监控力度不够等现象,这就要求政府公务人员转变观念,增强自律能力和创新能力。

3.电子政务要求整个公务员队伍结构更为合理

我国公务员队伍长期以来都处于“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且公务员在结构配置上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很多公务员都是“能上不能下”,公务员队伍缺少生机和活力。电子政务的实施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使一部分人退出公务员队伍;同时,必然会使一些懂电脑、掌握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观念新颖、思维敏捷的年轻人被选拔进公务员队伍,为其输入新鲜血液,使公务员队伍在人员配置、队伍变迁、结构调整等方面更为合理。

4.电子政务要求政府组织的运行速度加快

长期以来,传统政府体制都是靠逐级下达、层层上报的方式来进行管理。由于传统政府体制层级较多、幅度较大,所以政府政令的传递速度较慢,现实情况和问题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反馈回来,而且经过许多中间环节之后,上级的政令经常会“走形”,政府组织的应变能力较差。电子政务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社会公众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直接面对面交流变为网络交流,时间短、成本低,要求政府组织对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各种诉求迅速做出反应。这些既是电子政务对现行政府体制的冲击和挑战,同时又能够将其转化为动力,促进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

二、电子政务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催生新型政府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要求各级政府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但传统的政府工作方式是以政府机构和政府职能为中心,企业和社会公众基本上是围绕着政府各部门转,政府机构的运转主要是靠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申请、报批等行为来推动。相对而言,政府部门的被动性管理和服务要大一些。电子政务要求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政府要围绕企业和社会公众转,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电子政务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增强了政务公开的透明度,可以有效地打造一个“高效、廉洁、透明、民主”的新型政府的形象。有资料表明:美国从1992年到1996年元月为止,联邦政府员工减少24万人,关闭了2000个办公室,撤销了200个联邦项目和执行机构,简化了31000页的规章,减少开支1180亿美元。新加坡的电子政务每年可为政府节省2300万美元,按要求今后每年节约的资金应达到4600万美元。可见,电子政务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密切了政府与企业和社会的关系,通过网络为公众提供更快捷的服务,而且精简了政府机构,改变了传统的“开会研究、逐级下达、层层上报”的工作方式。通过电子邮件交换、远程电视电话会议等形式,可以克服“文山会海”和“公费旅行”等现象,节约大量的行政开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廉政建设,创立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新型的政府形象。

1.有效促进政府管理观念的更新,培育现代行政文化理念

行政文化作为政府机制的内在构成要素,对政治制度、政治行为起着支配和制约作用。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政府机构形成了“重政府管理,轻公共服务”的观念。各级政府部门大权在握,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行全方位管理,无形之中就使政府公务员形成了一种观念:他们是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发布指令,形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政府职能中的服务职能降到了次要的地位。这种行政理念又会导致权力过分集中、权力滥用及权力寻租等现象。电子政务的实施,需要以服务为主的现代行政文化理念的支持,要求服务与管理并重,使政府机关真正认识到权力来自于人民,应当服务于人民,维护公民利益和公共利益是政府机关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政府能否有效地推行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首先取决于是否清楚自己的角色内涵。只有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才能保证政府权力运作的有效性。”[2]电子政务的建立是基于服务型政府基础上的,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下的行政理念需要更新。

2.有效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由全方位、指令型管理变为服务型管理

政府扮演的角色很多,承担着多方面的功能。但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种:一种是政治统治职能,一种是社会管理职能。在目前阶段,转变政府职能,既不是政府职能根本性质的改变,也不是政府职能重心的转换,而是主要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某些具体职能,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改变政府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职能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上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政治体制改革也随之进行,并不断深化。市场经济要求政府模式是“小政府”和“有限政府”,要求改变过去权力过分集中,政府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管理方法,下放一部分权力给企业和社会,由行政直接干预、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间接调控,由全能型、指令型政府变为宏观调控型、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的实施,要求政府充分通过网络对企业和社会进行信息引导、科学决策、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更好地发挥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政府网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流互动。据统计,2007年,80.0%以上的政府网站建立了有效的公众参与渠道,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10.0%。已有82.6%的政府网站开通了信箱类服务,52.4%的政府网站建立并完善了网上调查功能,21.6%的政府网站开辟了在线访谈渠道,17.7%的政府网站设置了政务论坛栏目。

3.有效促进政府权力运行模式的优化,由封闭式管理变为开放式管理

受传统行政观念和政府组织理念的影响,政府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封闭式的权力运行体系。政府部门掌握着大量的有用信息,据统计,目前我国有用信息的80%都由政府掌握,这些信息大多处于不公开状态,从而使一些部门尤其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很难及时了解和享用到相关的政策信息和社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习惯于闭门作业,不愿向社会公开信息;或者以“报喜不报忧”的心态,只对自己的政绩或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事项进行公示,而对自己的一些失误和偏差却百般遮掩,不愿或不敢向群众公开。这无形之中就抬高了公众获取信息的门槛,使政府机关的透明度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广大社会公众又无法真正有效地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信息就是权力,垄断信息就是垄断权力,容易形成集权。电子政务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方式,政府在网络上进行审批、调控、管理和服务,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来监督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三者间的有效互动,建立新的信息管理模式,打破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避免出现“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防止政府管理人员利用信息垄断进行暗箱操作,可以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的回应力。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哈尔滨”政府门户网站已累计发布地方法规62件、政府规章117件、党政文件1487件、政府公报155期、政府公告761件,发布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实录105次,以及各类政务公开信息一万多条。这就切实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实现了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转变。

4.促进政府合理配置管理资源,由高成本、低效率管理变为低成本、高效率管理

根据结构功能理论,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作用。中国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是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和纵向层级制与横向职能制的矩阵结构,政府的作业流程也是层层上传下达,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机构设置不合理,行政流程不科学,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等管理资源的严重浪费,是一种高支出、低效率的管理方式,政府管理的成本意识淡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总量不断下降,同时,其中的行政支出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行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平均每年17.7%,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率12.3%,平均高出5.4%个百分点。电子政务的实施要求调整政府组织结构,由自上而下且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式结构,变为部门之间紧密合作、互相协调的扁平式网络结构;由原来的串联的工作方式,变为并联的工作方式。政府内部业务实现并行式办公,未来政府将朝“单一窗口”、“24小时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政府只要建立一个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和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库,就能使政府直接面向社会公众,行使审批、管理和服务等职能;公众通过网络也能直接了解相关的政策信息,并能参与到政治运作中来。政府规范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作成本,也有助于解决机构臃肿、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也要看到它对政府权力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及政府工作人员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这样的先进生产力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可以深化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林.电子政务还是电子政府[J].电子商务,2003(4).

3.挖掘政府资源 创新营销模式 篇三

【关键词】创新 营销 竞争力

全国检测市场规模2008年达到450亿元,在全国检测市场中,国有检测机构利用传统垄断优势占据了55%以上的市场份额;外资检测机构利用其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及在出口贸易检测业务中的天然优势占据了市场35%以上的份额;民营检测机构起步晚,资本实力小,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市场份额接近10%。国有检测机构和外资、民营检测机构各有特点:前者依附于政府行为色彩较浓,受体制、机制制约较多;后者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可以跨区域、跨部门经营,手段灵活①。

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检测活动同时具有公共性(如:定期检验、监督检验、生产许可证发证检验等)和市场性(如:企业委托、工程委托、消费者委托等)两重属性。因此笔者认为:我院在选择营销模式时,一方面应利用国有检测机构本身固有优势,继续加大与政府、行业部门直销力度;另一方面在市场委托检验活动中应借鉴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一些营销手段,在继承传统的业务接待模式基础上,拓展新的业务渠道的方式方法,注意本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一、政府、行业中蕴藏着丰富资源

近几年,合肥市政府买单政策给我们一些部门保持快速增长提供了条件,我院形成的其它一些优势项目也是基本上依靠政府、行业的资源。如消防、电动车等项目。最近的井盖事件,短短20天时间给轻工中心带来12万元收入,而且陆续还在送样,后续效益还在显现,这都缘于政府对公共安全的重视。虽然轻工中心事前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地方标准的制定,试图推动加强对井盖问题的管理,但是收效甚微,前后两者收益差距不可同语。因此启示我们“民生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重大问题”。检验中心平时要眼睛盯着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政府帮助解决的社会问题,练好内功,每年都有几个叫得响的项目储备、蓄势待发,提高检验能力,在政府最需要的时候能够顶得上,打硬仗。政府的政策,行业的资源一定是我院业务开拓的重点。目前全院上下对这一问题已有共识,关键是有人抓,摸清各类资源情况,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怎么解决?加以梳理。只要我们坚持去抓,相信会有回报,所以首先要加强对政府、行业部门的营销力度。

二、对各类委托检验应借鉴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一些营销手段

如建立营销服务体系,综合运用网络营销、电话营销等方式,建立服务网络,实现业务规模快速扩张,增强整体市场影响力。如:直销形式可以尝试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商场、市场,或者在建筑工程领域里开展。通过双方交流沟通,可以送实物检验,也可以通过影像资料,向对方提供有关技术咨询、政策解答。前几年我们在一些地方县局设立的工作站、在合肥市五里庙建材市场设立的服务站都是有益的做法。

三、清晰的品牌定位和较高的市场公信力

这是我院的软实力,其实也是一种营销手段。去年笔者到福建省质检院交流,该院国家橡塑中心的同志介绍,他们80%的收入是委托检验,当地有建筑材料检验机构,价格低、出报告时间也快,但是很多客户还是愿意送样品到该中心,因为信任中心的品牌,样品源源不断。我们中心管材项目组今年上半年,80%的业务收入也是来自工程建筑领域。由此联想到一个单位核心竞争力是多么重要。深圳华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聂鹏翔说,该公司有三大核心竞争力:分别是清晰的品牌定位和较高的市场公信力、全面的网络拓展与本地化服务、以及领先的研究开发能力。②因此我们要很好地研究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检验项目同质化竞争,使得国有、外资、民营检验机构争抢同一块检验市场,竞争手段的多样性,集中体现在通过提供差别化、优质的服务营销方式,为各自建立竞争优势,拉开与竞争者之间的差距。外资、民营的一些营销方式不是他们的专利,反过来许多政府、行业部门目前的观念还是相信国有的检验技术机构,因此我们要很好利用,耕耘好身边现有的土地。

参考文献

①②《深圳华测检测有限公司副总裁聂鹏翔讲话》,网易财经,2009-10-12

(作者单位: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责编:周蕾

4.政府采购方式 篇四

1.公开招标方式。

(1)公开招标方式,是指招标采购单位(即采购人及采购代理机构)依法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供应商参加投标的方式。

采购人不得将应当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货物或者服务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

(2)公开招标采购适用范围:

货物服务采购项目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必须采用公开招标采购。

采购人可以依法委托采购代理机构办理货物服务招标事宜,也可以自行组织开展货物服务招标活动。

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20 日。

2.邀请招标方式。

(1)邀请招标方式,是指招标采购单位依法从符合相应资

格条件的供应商中随机邀请3 家以上供应商,并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其参加投标的方式。

(2)使用范围:

第一,具有特殊性,只能从有限范围的供应商处采购的;第二,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费用占政府采购项目总价值的比例过大的。

采用邀请招标方式采购的,招标采购单位应当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发布资格预审公告,资格预审公告的期限不得少于7 个工作日。

3.竞争性谈判方式。

竞争性谈判方式,是指要求采购人就有关采购事项,与不少于3 家供应商进行谈判,最后按照预先规定的成交标准,确定成交供应商的方式。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货物或者服务,可以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

第一,招标后没有供应商投标或者没有合格标的或者重新招标未能成立的;

第二,技术复杂或者性质特殊,不能确定详细规格或者具体

要求的;

第三,采用招标所需时间不能满足用户紧急需要的;

第四,不能事先计算出价格总额的。

4.单一来源方式。

单一来源方式,是指采购人向惟一供应商进行采购的方式。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货物或者服务,可以采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

第一,只能从唯一供应商处采购的;

第二,发生了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的;

第三,必须保证原有采购项目一致性或者服务配套的要求,需要继续从原供应商处添购,且添购资金总额不超过原合同采购金额10%的。

5.询价方式。

询价方式,是指只考虑价格因素,要求采购人向3 家以上供应商发出询价单,对一次性报出的价格进行比较,最后按照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最低的原则,确定成交供应商的方式。

5.政府性债务新举债方式审计方法 篇五

2010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为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潜在风险,在清理地方融资机构、加强信贷管理、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由于现行政绩考核制度引发投资冲动、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等原因,债务规模仍在扩大,债务风险不断积累,伴随着一些新的举债方式出现,给审计人员摸清债务规模带来了困难。笔者在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过程中,对政府性债务新举债方式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从调查举债方式入手、摸清债务底数、确保债务统计完整的7种政府性债务新举债方式审计方法,为审计人员发现政府性债务举借、管理和使用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政府性债务举债方式的种类

常见的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包括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发行债券等。近几年新的举债融资方式不断涌现,且成多样化和交织复杂的特点,主要有: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公私合营方式融资(包括ppp模式、bot模式、bt模式、tot模式等)、信托计划融资、私募基金融资(包括私募股权融资、私募债务融资)、债券融资(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融资、资产管理计划融资、垫资施工、延期付款、集资等。

此外,还有法人账户透支贷款、固定资产支持融资、贸易融资(包括国内发票融资、国内信用证融资、国内保理、商品融资、订单融资、应收租赁款保理、退税应收款融资、出口应收账款池融资等)、产业基金、保险资金债权计划、资产证券化等举债方式。

二、判断举债方式、摸清债务底数的审计方法

新的举债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且融资成本高,蕴含着新的风险隐患,或将成为地方政府性债务新的风险点。在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中,将新的举债方式纳入统计口径,将新的举债方式形成的债务余额纳入审计范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财务报告入手,关注举债信息会计披露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会对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等作出披露。如融资租赁方式,承租人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与融资租赁有关的事项,包括每类租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和账面净值,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连续三个会计每年将支付的最低付款额等。关注财务报告披露的事项,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

(二)从会计账簿入手,关注举债方式涉及科目

如承租人对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涉及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长期应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财务费用和所得税等科目。承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计入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其账务处理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承租人对每期应支付的租金,按支付的租金金额,借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如果支付的租金中包含履约成本,应同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同时根据当期应确认的融资费用金额,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又如垫资施工、延期付款等举债方式,往往体现在举债主体暂存款、应付账款、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工程款、其他应付款等负债科目上。笔者在审核某煤田地质局汇总财务报表时,发现2013年6月短期借款期末余额达4亿多元。分析其组成,主要为其下属2家地质基础工程公司从事某市外环线工程建设欠款,而该煤田地质局为之提供了担保。追查明细账直至会计凭证,确认了其中的政府性债务,避免了2家地质基础工程公司以延期付款方式从事经营性市政建设形成的3.25亿元债务漏填漏报。

(三)从发行公告入手,掌握举债方式发行主体

由于取得信托牌照的信托公司数量较少,审计人员还可直接从信托公司获取信托产品清单,从借款人角度,核查是否存在信托资金投向政府公益性项目的情况。

(四)从管理机构入手,掌握举债单位备案情况

其一,根据规定,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在发售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前,需向负责法人机构监管的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从当地银监部门掌握的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融资、各类资产管理计划融资等举债方式的备案情况,侧面印证举债主体填报债务的完整性。

其二,建设部门依法对工程合同进行管理。调取当地建委、建设局等建筑市场管理部门留存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资料,分析有关施工组织、材料供应、结算方式、质保约定等方面的条款,可以掌握垫资施工、延期付款等举债方式形成的债务情况。

其三,财政部门利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实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控。虽然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在债务类型划分、债务认定口径有所差异,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所反映的各类举债方式,可以作为审计部门确认政府性债务的参考依据。

(五)从外部单位入手,了解项目资金来源渠道

地方政府为缓解资金压力,降低项目开发的前期成本,要求施工企业带资承包、垫资施工,以至于在发标时看中施工企业的垫资能力而非施工能力。尤其在房地产开发、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领域,垫资施工、延期付款、bt的情形很多。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求助于当地有充足财力的央企,以转让项目的名义向央企融资。一旦政府从银行贷款遇阻,就容易借道垫资施工、延期付款、bt、以转让项目的名义向央企融资等模式举债。

6.政府采购的几种方式及基本程序 篇六

采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采购方式的:采购单位或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应当按《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和《浙江省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具体实施办法》、《浙江省政府采购招标评标运行规则》等规定的程序及要求,编制招标文件,刊登招标公告或发出投标邀请,接收投标、组织开标,成立评标小组进行评标、定标,并经公示后按规定向供应商发出中标通知书。

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的应当遵循下列程序:确定谈判采购小组成员、谈判程序、谈判内容、成交标准等事项,采购单位可派代表作为谈判小组成员之一;谈判小组负责拟定合同条款及技术附件,提出邀请参加谈判的供应商条件、名单及选择理由,或公开征集、随机确定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并与其进行谈判;谈判结束后,谈判小组应当要求所有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最后报价,谈判小组据此推荐成交供应商,采购单位从谈判小组提出的成交候选人中根据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最低的原则确定成交供应商,并将结果通知所有参加谈判的未成交的供应商。

采用询价采购方式的应当遵循下列程序:成立询价小组。询价小组由采购单位和有关专家共3人以上的单数组成,其中专家的人数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确定被询价的供应商条件。询价小组根据采购需求,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名单中确定不少于3家的供应商,并向其发出询价通知书,要求供应商一次报出不可更改的价格,并根据“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最低”的原则确定成交供应商,并将结果通知所有被询价的未成交的供应商。

7.创新政府资源配置方式 篇七

电子政务能极大程度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行政质量, 是时代发展的主流。多年来,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电子政务系统在行政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目前我国乡镇一级电子政务建设还相当滞后, 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要求, 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

所谓电子政务, 就是政府部门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 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运作方式的优化重组和有效改造, 实现高效、透明, 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 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 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通过发展电子政务建设, 可以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 对于全面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化和民主化,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简化行政环节和程序,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一, 从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看, 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等信息及通信技术直接将要求、意见和建议反映到有关职能部门, 打破了部门之间的组织界限, 抛开传统的层层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 从而大大简化行政运作的环节和程序;其二, 从政府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看, 实行电子政务, 政府可以把各种证明或文件等信息电子化, 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库, 各部门达到信息共享, 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其三, 从政府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看, 政府电子政务以电子公文和网络办公为主要方式, 突破了传统方式下行政信息传递繁琐的流程, 上级的政令能够畅通抵达基层, 基层信息也能迅速地向上反馈, 使信息传递迅速、及时, 避免多环节传递引起的信息失真, 决策者可以直接看到各个层次的人士传来的信息, 实现统一高效的管理和服务。

2. 实行管理服务规范化, 推动政府依法行政。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 服务型政府将是未来政府的基本定位, 综合服务将是未来政府的核心职责, 政府更多的精力将投放到单个实体无法处理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领域。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前提, 电子政务的透明性、公开性和检索性, 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和严格依法行政。

3. 通过网上互动与沟通, 促进政府民主决策。

推行电子政务, 政府在制定政策、做出重大决策过程中, 可以通过网络让公众参与, 让公众发表意见, 从而及时了解社情民意, 有效集中群众智慧;决策后, 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得决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 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而公众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监督政府的运作过程和结果。这样, 政府通过网上与公众进行互动沟通, 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调整政府的行为, 有力地促进政府决策的公开化、民主化, 将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民主进程。

4. 实现信息公开透明, 有利于廉洁政府建设。

政务公开是法律所规定的, 推行政务公开是法定行为。它将权力的运作放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 督促我国公务人员遵守法律, 依法行政, 依法办事, 可以有效地防范腐败。在电子政务下, 政府通过网络公开办事程序, 加强政务的透明度和依法行政, 可以杜绝很多人为因素;同时, 通过公布政府政策法规及举报监督办法, 使民众能及时通过网站获得详尽的信息, 参与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从而避免暗箱操作, 防止以权谋私, 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二、乡镇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乡镇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着哪些问题?为了探个究竟, 笔者对永州市各县区乡镇电子政务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 归纳起来, 当前影响和制约乡镇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和原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观念落后, 重视程度不够。

一个地方电子政务发展如何, 与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有紧密关系。当前, 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观念仍然沿袭以往, 对现代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应用认识不深刻, 只是把电子政务当作应付各类考核的“规定动作”, 建设电子政务的积极性不高, 重视不够, 有的甚至不屑一顾,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电子政务发展。永州市11个县区共有188个乡镇人民政府, 能够链接到的乡镇人民政府约为67个, 仅占35%, 也就是说, 有近65%的乡镇连自己的网页或者网站都没有建设起来。在绝大多数乡镇, 除了派出所、财政所、计生服务中心、社保站、民政办分别使用了与业务主管单位相对接的户籍管理、票据打印、计生对象台账、养老保险缴纳、最低生活保障登记等部门办公软件, 像林业站、国土所、司法所、动检站、农技站等部门都没有使用办公或管理软件, 办公自动化系统在乡镇政府的使用率更低。

2. 资金投入较少, 基础设备不全。

由于上级部门的不重视以及自身认识的不足, 导致投入乡镇政府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较少, 基础设施单一。永州市各县区除行使乡镇职能的办事处外, 其它乡镇均未投建电子政务服务中心。全市188个乡镇, 约1200多个党政领导, 管理着2800多个站所, 按照工作性质和工作量来看, 起码得配备4000台以上的办公电脑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而据市财政局汇总统计, 目前全市乡镇领导和站所总共只配备了1500台左右的办公电脑, 很多领导和站所没有专用电脑, 处于几个人合用一台电脑办公的状态。而且, 在所配的1500台办公电脑当中, 近一半的已用了4—8年, 个别的已超过了10年, 大多机器老化、配置低下、近于淘汰。

3. 专业人才匮乏, 网站管理不善。

发展乡镇电子政务, 要求乡镇工作人员, 特别是电子政务系统管理人员要能够熟练掌握电脑和网络, 熟悉电子政务系统操作技术。但目前大部分乡镇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十分有限, 这就导致了乡镇网站建设和管理上的严重落后, 极大地制约了基层电子政务的发展。绝大部分乡镇政府网站信息量少, 更新不及时, 部分门户网站沦为“空壳”, 长年处于“休眠”状态;更重要的是提供的公众信息服务不全面, 该上网的信息没有上网, 不少应该向公众公开的政务信息没有给予公开, 特别是直接面向社区和民众的服务功能较少, 与民众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另外, 乡镇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管理, 不能做到统筹兼顾, 乡镇与上级部门网页很难实现相互链接, 造成了纵横分离, 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

三、加快乡镇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乡镇政府是我国的基层政权, 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要高度重视当前乡镇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所在, 采取相应的措施大力推动乡镇电子政务发展, 进一步创新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

1.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认识。

乡镇电子政务的发展, 离不开乡镇领导和广大干部的重视与积极参与。因此, 要重点对领导干部, 特别是乡镇“一把手”进行电子政务的意义、价值及相关基本操作的的教育和培训, 使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切实增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通过对乡镇干部的电子政务知识教育和信息技术培训, 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 提高他们电子信息的应用和处理能力, 从而提高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 推动乡镇电子政务迅速发展。同时, 要大力推行电子化办公, 把政府的基本日常工作、财政收支等事务逐步转移到网上, 通过把现代网络理念运用于政府管理, 真正体现政府网上管理和服务的特色, 发挥网上政府的优势。

2. 加大资金投入, 保障发展电子政务所需设备。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电子政务的关键, 而资金缺乏又是制约乡镇电子政务发展所需设备的瓶颈。为此, 需要各县区财政设立专项建设资金, 兴建乡镇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配齐配全电脑、应用系统、电子显示屏、宽带网基站等电子政务基本设备, 进行统一的乡镇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工程建设, 并结合县区政务服务中心联动建设网上行政审批大厅, 形成庞大的“农村电子政务超市”或“农村电子政务连锁店”。

3. 强化网站建设, 发挥网络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办好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推行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政务信息公开, 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重要渠道, 也是提高社会各界对电子政务认知度和满意度的关键环节。但由于乡镇财力紧张的问题, 很多乡镇独立建站困难, 这样的乡镇可在县区政府门户网站上设置一个多级专栏, 将乡镇政务信息公布于上, 由县区政府统一发布, 这样既减少了成本投入, 又起到了政务公开的作用。同时, 要加快乡镇电子政务网络资源的整合, 使县区各部门与乡镇信息联动, 破除“信息孤岛”的桎梏;要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和办事服务, 打造功能齐全的“网上行政便民服务大厅”, 凡具有行政审批 (含核准、审核、备案) 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企业, 都要逐步实行网上审批和办事服务, 并积极探索网上联合办公, 逐步实现, 做到“一站式”、“一网式”服务, 充分发挥网络在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迟恒睿.电子政务发展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2 (9) .

[2]周定财.农村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电子政务, 2007年 (10) .

[3]邹鹏.基于电子政务的乡镇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9.

8.创新政府资源配置方式 篇八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档案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带来契机。本文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主要的创新方式:拍摄档案微电影、开发“档案文化APP”、制作档案文化电子书等,以满足档案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为新时期档案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创新方式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edia, the archive user needs are changing,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bring archives culture resources exploitation opportunity. It discusses three specific innovation way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uch as making the file micro movie, developing archives culture APP, creating the eBook on archives culture to meet the diverse information needs of archive users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archives culture resources exploitation.

Keywords:New Media; Archives Culture Resources Exploitation; Innovation

合理开发文化资源能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档案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不仅包括各种档案信息,还囊括与档案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1]。档案部门开发档案文化资源,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档案价值。新媒体时代,面对公众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部门应当创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方式,打造形式多样的档案文化产品来提升档案信息服务水平。

1 新媒体环境下创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新媒体是利用网络技术,主要以电脑、手机作为终端,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向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平台。新媒体环境下,档案用户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新媒体技术又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和人力支持,因此档案机构有必要创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方式,以满足档案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1.1 新媒体环境下档案用户需求发生变化。档案用户日渐习惯并依赖新媒体,其获取档案信息的途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获取档案信息途径的变化。新媒体使档案信息载体突破了纸质、照片、胶片等传统形式而向电子网络载体转变,互联网络、移动客户端等逐渐成为获取档案信息的主要途径,档案媒介不再只是纸质档案等,而是被“档案微博、微信,档案云存储,档案电子书,档案云共享”等全新的传播媒介所替代。

其次是对档案信息内容需求的变化。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来获取档案信息的人群越来越多,而生活节奏变快也迫使更多人只能利用短暂闲暇时间选择性地阅读重要信息,档案用户需求也呈现出数字化、碎片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是对档案信息服务形式需求的变化。新媒体时代档案信息服务集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于一体,具有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档案机构应打破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开发出多媒体、集成化的档案信息产品,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所以,档案部门要针对档案用户需求的变化,创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档案文化资源,开发能满足档案用户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

1.2 新媒体技术给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带来契机。21世纪以来,随着大众的文化需要,新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使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同时也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可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新媒体技术包括移动电视流媒体、数字电影、数字电视、多点触摸媒体、数字杂志等诸多形式,可以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如档案APP、档案微电影、档案电子杂志等均是运用此类技术而开发的档案文化成果形式。

另一方面,新媒体也能够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带来人力支持。新媒体环境下,档案用户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档案用户与档案馆之间的距离被拉近。让档案用户主动参与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工作中,为档案部门创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之,档案机构有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突破传统媒体形式单一的局限性,创新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有效开发档案文化资源,更便捷、广泛地提供社会化档案信息服务。

2 新媒体环境下创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具体方式分析

2014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档案馆应创新服务形式,加大开发力度,主动开发档案资源,积极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现实和历史价值,推出一批有档案特色、有社会影响力、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宣传精品力作[2]。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方式呈现出新颖性、技术性的特点。在此,笔者着重对三种主要的档案文化资源创新开发方式进行具体分析。

2.1 拍摄档案微电影。微电影投资成本低,时间短,但内容完整、主题鲜明,通常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平台播放,广受用户欢迎,故拍摄档案微电影可成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有效创新方式之一。在档案微电影的开发过程中,不但要从剧本的编写、拍摄的技巧、制作的水平上严格把关,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同时注重大众反馈意见的收集,不断推陈出新,以“档案文化”及社会热点话题作为主题进行档案微电影的开发。

拍摄档案微电影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前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主题,编写剧本,好剧本是优秀档案微电影的关键。目前我国档案界微电影创作风头正劲,其剧本主题主要分三类:第一类,以社会热点为题材,体现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如2014年山东省档案局推出的《档案故事》系列微电影,常德市档案局推出的以家庭档案为视角的《亲情档案》等。第二类,以历史事实为题材,发挥档案的历史文化传承作用。如2014至2015年青岛市档案馆相继拍摄的档案微电影《寻找逝去的记忆》和《历史无言》,均选自真实的历史故事。第三类,表现形式极具趣味性的微电影。如2014年合肥市档案局制作的《档案总动员》动画片。根据目前微电影的发展特点,笔者认为在编写剧本时要首先保证在有限时间里将故事的剧情、人物关系、中心思想完整传递给观众。剧本既要把握有意义、感情色彩浓厚的故事主线,也要使故事情节具有趣味性,因而台词设计既可以轻松、幽默,也可以用较严肃的、专业化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既从专业角度向观众普及档案知识,也能让作品生动有趣,使观众印象深刻。

中期拍摄阶段。微电影的拍摄过程相对简单,特点是投资成本较低,拍摄时长较短,通常为8—30分钟不等。拍摄档案微电影有两种方式,既可以由档案机构人员自导自演,也可以邀请专业的拍摄团队进行拍摄。但无论哪种方式都需有一个核心团队,即主创团队,包括导演、制片和主要演员等。拍摄过程中,档案专业人员要及时与导演沟通,确定好拍摄时间、拍摄场景,用专业的档案知识帮助拍摄更加“专业化”,尽可能地展现档案部门的专业水准。

后期宣传阶段。参与拍摄全国档案系统中首部档案微电影《寻找逝去的记忆》的工作人员提到:在微电影开机后,虽有很多媒体相继报道,但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宣传的信息几乎为零[3],这无疑是一个遗憾,后期宣传不到位会造成前期拍摄工作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微电影的宣传应从准备开拍之日起就开始进行,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或以新闻报道等形式及时宣传出去,并多与外界互动,提高大众的关注度,才能让档案微电影发挥出应有的档案文化价值。

2.2 开发“档案文化APP”。App(Application)即手机应用软件,从广义上来说,档案文化App应该包含所有与档案有关的App,从狭义上讲,档案文化App主要指档案机构推出的以提供档案信息及文化服务为目的的官方软件[4],本文所探讨的App仅针对狭义概念。App的出现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2013年以后档案机构基于移动终端的档案信息服务日益增多。笔者通过国内“App Store”对档案App的开发情况进行调查,档案机构开发的官方App中,搜索热度较靠前的分别是“福建省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浙江档案”“武汉档案”“广州市国家档案馆”以及温州档案局开发的“档案云阅读”。通过对现有的档案App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档案文化App的开发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处在探索及创新阶段,档案文化App数量较少,并且下载量和更新程度偏低,也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笔者认为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对多个阶段综合考虑:

第一,界面设计阶段。App在功能设计上并非越复杂越好,而是要遵循简单实用的原则,统一设计风格,让用户一目了然。如温州市档案局的“档案云阅读”App,进入界面后,可看到档案咨询、温州大事记、档案咨询等9大板块,结构清晰明了,方便用户打开界面后就能快速找到所需的档案信息。

第二,信息资源收集和整理阶段。要想开发专业的档案App,那么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是关键。档案管理人员要以专业的角度对档案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分类和整理工作,保证档案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进而为档案机构发布档案工作的动态、推送业务信息、展示档案文化,提供文化资源保障。

第三,用户反馈阶段。档案机构不但要对用户提供阅读、收听、下载、收藏、分享、关注等一系列功能,还要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使用者的反馈信息,不断关注档案用户的需求变化,及时更新信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前提提供档案文化服务。

App是新形势下档案开发工作创新服务形式的关键,档案机构开发App既可自主研发,也可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来完成。两种方式各有利弊,自主研发方便根据档案用户需求随时更新,并随市场需要快速完成上线,弊端是对内部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后期维护较复杂,还需要内部技术人员有充足的工作时间。专业的外包公司有强大的技术团队,能够帮助档案机构整体运营,但弊端是成本较高,且外包公司对于档案用户需求的把握未必准确。因此,到底是自主研发还是选择外包需要档案机构根据实际情况来权衡,若只是短期项目可以选择外包公司,但针对长期开发的App项目则最好自主研发。

2.3 制作档案文化电子书。“电子书”最初流行于美国,是一种通过电子阅读软件在线阅读或下载的数字化出版物,电子书的类型有很多,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近年来,电子书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席卷全球,200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之际,由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和中央档案馆联合推出的“共和国脚步——1949年档案”系列电子书及视频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该系列档案以Flash视频及电子书的形式呈现,内容有文件、照片、报刊资料、视频资料等,其中包括52期PDF格式的电子书,选取了1949年发生的52个重大事件的档案资料经过整合编辑制作而成[4]。2009年1月1日,《共和国脚步——1949年档案》系列电子书上传到国家档案局之后,引发了档案网站的纷纷转载[5],社会的一致好评激发了档案学界开发利用档案文化电子书的信心,足以可见档案文化电子书的发展是值得期待的,并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电子书的页面设计。电子书的页面设计应建立在以用户需求为前提的基础上,档案机构要根据档案用户的需要,生成不同形式的电子书。电子书的主要页面可分为开场动画,封面封底,目录以及文字内容四个部分。档案用户在阅读时,直接点击“目录”可跳转到各个章节,此外,在色彩的选择上要以清晰、干净为原则,必要时应添加不同样式的动画效果以丰富档案电子书的立体感,从而能够给读者更好的视觉感受。

(2)电子书的内容设计。在电子书的内容设计环节,首先应重视档案文化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坚持真实性、全面性原则,充分发掘档案文化资源的价值,夯实档案文化电子书的内容基础。其内容结构可根据档案机构需要,分成不同版块,如“档案文化理论”“档案珍品博览”“档案文化案例分析”等。其次,电子书开发要严格规范内容和格式,包括文字编辑、注释、插图的设计和文字排版等环节,规避内容杂乱、格式不规范等问题。

(3)电子期刊相关软件的应用----以iebook为例。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地市级档案馆在官方网站中推行了档案电子期刊,如深圳市档案信息网、武汉市城建档案馆、上海档案信息网等。近年来,电子期刊之所以受到档案机构的推崇,极具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当下应用电子期刊制作软件来制作档案电子期刊的过程十分便捷、简单,档案机构可利用现有的电子期刊制作软件开发档案文化资源。目前较为流行的电子期刊制作软件有iebook、Pocomaker、Zmaker、COOZINE等。以iebook为例,iebook的操作系统为了贴近用户而设计得相对简单易操作,在主工具栏中设置了“开始”“插入”“生成”“视图”“帮助”功能,在每一个功能选项下又包含多种详细的具体功能,每当完成一个步骤,都可以选择“预览当前作品”,对成果进行检查和预览,当作品制作完成之后,即可选择“发布在线杂志”。iebook简单的功能设计能够帮助使用者迅速掌握制作要领,同时,在iebook的网站上有大量的制作模板,各种模板之间可以通过拖动、复制粘贴、放大缩小等功能任意组合,不但能够提高开发工作的效率,还能发挥档案电子期刊版面设计的创新性。

综上所述,创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方式是顺应新媒体时代要求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创新开发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新媒体技术和档案文化价值的挖掘为基础来实现,进而推动档案工作的快速发展。

*本文系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研究》(2015-R-06)研究成果之一;郑州航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研究》(2015CX004)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旭东.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D].云南大学,2013.

[2]中国档案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zgdazxw.com.cn/news/2014-05/05/content_45061.htm.[2016-05-05].

[3]孙保锋,聂惠哲. 用微电影宣传档案工作——从《寻找逝去的记忆》说起[J].中国档案,2015(04):38~39.

[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共和国的脚步--1949年档案

[EB/OL].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38900/8800219.html.[2009-02-13].

[5]傅华.“1949年档案”系列视频、电子书网上热播[J].兰台世界,2009(05):8.

9.创新政府资源配置方式 篇九

摘要:政府公关是将维护社会稳定、公众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最高伦理标准,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整体利益的)和谐一致为目的的。在这样一个危机不断出现的全球背景下,公共危机管理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关决策及其良好的执行。因此,在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进行反思的时候,如何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破解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政府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要在构建运转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加强公共危机的预警管理,构建政府科学的危机决策机制,增强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充分发挥传播沟通职能,提高政府危机公关效能等多方面,提升政府危机公关能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公关;策略方式

中图分类号:C9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0)04-0089-04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继续扩散和蔓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力度之大更是超出人们预料。从全球环境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海难、火灾、爆炸、放射性物质泄漏等重大事故,各种传染疾病疫情等公共卫生领域突发事件)以及社会问题(如:恐怖主义、社会**、暴力冲突)等重大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影响逐步扩大,很多危机由单纯一个国家扩展为国际性。因此,在我们对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进行反思的时候,如何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破解金融危机对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影响,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政府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

一、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公共关系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公共危机主要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对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威胁和重大损害,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要求政府和公众采取特殊措施予以应对的公共事件或紧急状态。

公共危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公共性。现代社会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之中。虽然某一危机事件不一定普遍存在,但是随着其传播而引起的社会关注,极有可能成为公共热点并造成公共损失、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

二是交发性。危机事件发生尽管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发生的那一刻,往往是突然的,使人措手不及,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三是扩散性。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危机事件的发生一般都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不仅影响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而且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有极强的扩散性。

四是不确定性。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历史原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且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导致的后果等一系列因素也是不确定的。

五是危害性。由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带来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同时会引发次生事故和问题,导致更大的损失和危机。因此,公共危机事件高度危险,极有可能使构成社会体制的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要素和机能达到崩溃的程度,并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

六是具有双重性。危机会带来各种损失,但危机也包含着机会和转机。

美国危机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认为“一项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危机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如果决策者直面危机,危机可以促进制度的革新和环境的变革,所以对公共危机事件需要辩证的认识。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充分运用科学手段,对自然灾害、社会问题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威胁到社会利益和安全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预控、决策和处理,以避免和减少危机带来的危害,提高政府应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救治能力,达到稳定社会、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目的。

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的一般原理在政府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的应用,“是政府在维护社会利益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为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而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来协调与公众之间关系的行政管理行为”。

政府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特定的管理活动或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争取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保持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因而,政府必须承担起控制由危机事件引起的连锁反应的责任。而且,在社会原有秩序状态遭到破坏、社会处于失衡的危机状态时,也只有政府才具有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社会动员、有效行使危机管理的合法性职能。

在经历了2003年的SARS危机后,公共危机管理就引起中国政府和学界的广泛重视。人们一致认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是现代政府必备的行政能力。2008年5月的汶川抗震救灾中,中央政府成功实施的公共危机管理,标志着我国在突发事件治理方面已经走向了成熟,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可以看到,“危机”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灾难,危局之中蕴育着不可估量的机遇。在公共危机处理的过程中,政府如果能够加强危机管理的能力,建立起现代危机管理的有效机制,运用灵活有效的政策处理好危机,不但能避免社会动荡,而且可以为下一阶段的社会发展蕴育更大的潜力和后劲。

二、金融危机下政府公共关系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

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与特点分析,当社会原有秩序状态遭到破坏、社会处于失衡的危机状态时,只有政府才具有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社会动员、有效行使危机管理的合法性职能。同时,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其主要职能在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则是发挥其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政府公共关系促进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有利于提高公众战胜危机的信心。金融危机下,要有效地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质量,就必须加强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度和政府的可信度。只有人民与政府的信任度增强了,政府的公共政策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共度时艰”才能落到实处。就目前来看,在危机情况下,政府往往面临着信任危机。原因在于,一方面政府没有及时将政府政策、办法、工作情况等政务信息传达给公众,并给予正确的解释和说明,使公众了解政府正在做什么,预备做什么,公众自身可以得到什么以及如何得到信息;另一方面在于政府和自己的公众缺乏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在公众心目中缺乏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可以运用各种公共关系手段,有计划地协调和公众的关系,了解公众的需求,了解公众的意愿。这样可以调节社会矛盾和冲突,优化政府形象。众所周知,在金融危机下,一些国家对公务员“减薪”,最根本的目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政府的信心和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政府的刺激经济计划和扩大内需政策,应首先用于社会和民生,用在社会公众身上,而不是用在政府自己身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人民信任的政府。

通过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活动,还能够促进社会公众与政府危机管理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的意义在于政府公共关系活动为社会公众参与危机管理、行使民主权利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政府在得到民众广泛支持的同时,也增强

了民众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例如,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致辞就是一次硕果累累的政府公关:“坚定信心是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务实合作是战胜危机的有效途径!承担责任是战胜危机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通过这次中国政府的公关活动,国际社会增强了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的信心,中欧增强了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面挑战的信心,欧洲、世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应对危机也更有信心。这次政府公关访问是名副其实的“信心之旅”。

(二)政府公共关系促进公民与政府的沟通,有利于吸引公众参与危机治理。政府工作的有效性、有序性和协调性,都离不开“双向”信息沟通。政府公共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双向沟通、协调基础上的柔性管理方法,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活动,能够拓宽社会公众与政府间沟通、交流的渠道,使他们能够及时地、平等地参与危机管理。因此,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沟通职能,有利于动员和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的治理,不断提高政府的公关能力,真实、准确、及时地和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不仅是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效率的要求,也是现代民主政府发展的必然要求。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政府绝不能放弃监管的义务和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应该充当“多面手”,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情势下,应该充当社会资源的宏观分配者、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者。所以说,政府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和传播活动,有助于动员社会一切力量参与危机治理,促进政府危机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信息化,为发挥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创造了条件,为维护和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奠定了基础,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政府公共关系促进政府获取信息正确决策,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开透明度。在危机情况下,政府公共关系行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获取信息,为政府决策服务。对社会公众而言,公共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意味着对他们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尊重,政府危机处理的公开和公正,使他们可以平等地参与公共危机管理。

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活动便于政府及时了解危机中的灾情、民情,以迅速、全面地搜集信息、传递信息和反馈信息,提高政府决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使决策更加符合民众利益。因此,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能否及时获取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对危机是否进行正确处理的关键。

在政府公共关系危机处理过程中,政府权力运行和政府活动公开透明,是现代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金融危机下,政府动用巨额的财政金融资金刺激经济增长,政府采购量必然大幅度上升。例如,中国政府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其重点是拉动内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利于民生,包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补贴与救济、乡村发展、失业培训、扩大就业等。可以说,在金融危机下中央政府的决策用心良苦,得到了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而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政府投入,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发生,是我们战胜金融危机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凡是公共的,都应该是公开的。以便于社会监督。一方面,金融危机下政府的责任就是要确保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民主参与的程度,使政策目标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另一方面,政府活动的透明度还表现在政府加强自身建设、减少政府开支、降低行政成本、对公众反映强烈的要求和愿望的有效回应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政策性浪费和预防腐败的发生,才能建立一个人民放心和满意的政府,也才能安然度过这场国际金融危机。

(四)政府公共关系促进国际合作,有利于提升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危机事件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国际互动性。政府公共关系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从SARS危机到现在甲型H1N1流感的肆虐,充分说明了公共危机的全球性和扩散性。在此情况下,单靠一国政府的力量是无法对公共危机进行有效治理,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帮助,共同来控制和消除危机。

因此,通过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加强国际协同合作,增强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和国外的组织和相关国家及其公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可以避免出现有碍于全球化发展的贸易壁垒,赢得国际上对中国的支持和赞赏,也可以使国际社会、国际公众对政府危机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所了解,同时更好地借助国际经验、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应对危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把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冲击降到最小,进而维护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促进公共危机管理的政府公关策略实施的途径分析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机构运用传播手段协调其与公众及社会环境关系的一种行政活动。政府公关不仅充当了政府发布公共信息的宣传部门,它的积极作用还表现在通过健全和完善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和传播机制,及时、广泛地了解舆情民意,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鼓励公众积极地参政、议政,实现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通过出色的公关策划吸引国外政府和媒体的关注,为国家和城市塑造良好形象;通过国际公共关系给各国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和表演舞台,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在国家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启动公关危机处理机制,迅速处理公关危机,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率。为此,针对政府公共关系对公共危机治理的作用及其存在的新问题,政府必须了解公众的意图和愿望,并据此制定政策和开展活动,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策略技巧,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沟通,以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兴趣,获得公众的认同和积极参与,使政府的方针政策化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一)构建运转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加强公共危机预警管理。构建运转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是指在高层政治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社会协作,通过全程的危机管理,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以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除各种危机,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控制潜在危机花费最少、最简便的方法,显然是最好的危机管理,就是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增强公共危机的预警管理。

因此,各级政府决策者首先要从关系党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危机处理的重大意义,建立“既能采集到危机预警所需要的信息,又能科学地处理和判断相关信号的内涵;既不会对不足危机发生的信号发出错误的预警,也不会忽视危机发生的有用征兆;既能被应该接受警报的人接收到和正确地理解,又不会相互干扰而影响危机信号的判断;既有专业队伍的使用,又有相应的权责制度保证”的预警系统,这也是关系到政府能否防微杜渐的关键。

(二)构建政府科学的危机决策机制,增强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公共危机导致社会财富与生命的损失,经济环境的破坏,政局的不稳等灾难性的后果,它迫使相关的系统,特别是

政府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快速反应和果断抉择,充分发挥科学的作用和依靠科学管理,采取控制或调节行动,构建政府科学的危机决策机制,以维持经济社会稳定,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政府不仅要深入了解情况,及时将危机事件的信息向社会公众发布,而且要通过信息报送、发布等一系列危机决策机制的建立,切实做到快速反应、信息透明,并体现出对社会对民众高度负责的积极态度,最大程度地得到公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通过运用科学技术、科学手段和科学管理来战胜危机。

同时,在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应该注重运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通过大众媒体,在第一时间内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的、尽可能多的有关危机险情和危机决策的原始信息,针对社会公众的疑虑及时进行科学、客观地解释,通过直接与社会公众的交流沟通,获得社会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对政府危机管理的支持,增强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

(三)充分发挥传播沟通职能,提高政府危机公关效能。政府公共关系机构处于领导层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管理层和非管理层之间,在组织和外部公众之间有着桥梁和纽带功能,不仅对内可以收集信息,做好参谋,而且对外可以代表政府发布信息,协调关系。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柏米兹认为,组织内的信息沟通,正如人体血液循环一样,若无沟通活动,组织就会趋于死亡。

所以,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首先、借助于传播活动双向流通渠道,展开政府公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公共危机中,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均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危机管理工作的每一个层面均与政府公共关系紧密相连,并有赖于政府公共关系。因此,有必要在政府与媒体、公众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的沟通机制,以规范各自的行为。

其次、是通过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活动,使政府行为受到公众媒体的舆论监督。在舆论的焦点中和媒体传播中提高政府危机公关的效能。

再次,政府危机管理要以维护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媒体和社会公众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家大局为重,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公共利益,与政府共同担当起危机防治的责任,树立起政府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公共政策制度建设,塑造良好政府公关形象。随着各种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必须制订和完善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加快公共危机应急处理的制度保证,确立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工作的权威性、稳定性和一致性,以政策制度形式明确各级政府、组织和人员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能、权限和义务,协调应急救援工作中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之间的关系,规范有关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的各项制度,逐步把危机管理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

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加强公共危机的政策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公共政策和规章制度被政府有效执行的程度,衡量的标准是政府的“执行力”。我们一方面要通过降低政府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来应对挑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强化政府执行力,塑造政府形象。好的公共政策在实践中能否起到好的作用,关键是公共政策被各级各类公共部门有效执行的程度。鉴于以往在个别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公共政策被曲解情况时有发生的问题,政府部门需要依赖政策制度来解决问题,做到危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加强和促进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提高政府国际公关能力。在全球化形势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出现的危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国际影响,一个国家的危机也会演变成地区危机乃至全球危机。危机管理问题一直为国际社会所瞩目,加强和促进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及时总结,因势利导,变危机为契机,也成为政府危机管理的目标之一。

所以,在解决公共危机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工具,与国外的个体公众、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加强多方合作,调动世界范围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应对危机,以抵御全球性的公共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危害。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抓住机会,总结经验教训,变危机为机遇,对政府的管理体制进行变革创新,既要对危机发生的原因和相关预防、处理的全部措施进行彻底、系统的调查,对危机管理全过程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又要深刻剖析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分别提出整改措施,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从而逐步提高政府对公共危机有效管理的能力,使国际社会、国际公众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所了解,有助于维护和树立政府的国际形象。

上一篇: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例谈下一篇:教师教育行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