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教案要点

2024-10-19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教案要点(共14篇)(共14篇)

1.《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教案要点 篇一

中考数学基础知识要点复习教案

资源名称:中考数学基础知识要点复习教案 资源分类:中考复习教案 二.整式 (1)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 也是单项式).单项式中的 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所有字母的 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 ,其中次数最高的项的 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不含字母的项叫做 . (3) 整式: 与统称整式.

2.《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教案要点 篇二

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 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必须符合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否则就无法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 更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了解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 认识课程性质, 了解其重要性。 中医基础理论是以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理论渊源, 融会了历代著名医家思想的一门课程, 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 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和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养生防治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 作为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 是在本科生在入学之初开设的。 各学校基本上是把《中医基础理论》 作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和中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 学好这门课程, 将为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 作为中医专业的入门课, 《中医基础理论》 在中医教学中拥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二) 从课程特点看, 《 中医基础理论 》 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 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它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 藏象、经络、气血津液, 病因和病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可见, 中医基础理论本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 其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 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 说明中医的形象思维方式属于理性思维范畴, 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因而不仅文字古奥, 内容精深, 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 同时, 中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理论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 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以, 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相应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中, 理论抽象, 内容概括性强、带有哲学和方法论的特征, 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往往较为枯燥, 使学生感到乏味而没有兴趣。 由此, 适应课程性质和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使命

《中医基础理论 》 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明确, 否则没有方向和目标就是盲目的改革。 教学改革, 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从最终目标来说, 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并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 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 教学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一是 《中医基础理论 》的教学内容抽象深奥、难以理解, 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 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和经络部分的内容都比较抽象, 主要依靠教师单调的讲授, 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 二是教学形式单调,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差, 教学质量不高。 三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 当前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 兴趣降低。 由于没有兴趣导致有的学生上课做其他事情, 或者只为完成学分任务要求, 而勉强被动学习。 四是忽视实验教学, 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使得学生靠强记硬背地接受理论知识, 不善于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 而无法达到培养中医人才的目的。

(二) 教学改革的必要。 针对这些问题, 教学改革非常必要, 要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消极现象, 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 能大大强化教学的生动性, 在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 2.应用中医理论进行指导、解释实际现象, 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 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意识, 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为专业学习与科研夯实基本功。 4.有效掌握临床思维方式, 增强能力, 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以及教学中遭遇的主要问题,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比较关键的方面。 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中医, 并产生兴趣, 才能进一步调动学习中医的积极性, 这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较强, 概念过于抽象复杂, 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难度。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口述为主, 表达知识信息有限, 无法展示动态的知识, 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实践证明,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会带来极大改善。 多媒体教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有许多传统教法无法比拟的长处, 但也不是万能的, 它也有不足的地方, 由于信息量大, 有时反而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及时进行引导, 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恰当吸取其他教学方法的优点, 才能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 当今, 现代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 不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就不为学生所欢迎, 被时代淘汰。据相关调查表明,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中医学科多媒体教学持肯定和赞成态度。 由此, 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而且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这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创新教法, 提高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由 “知识课堂” 转向 “生命课堂”, “课程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专业人员, 教师的工作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课堂’ 的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1]。 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这就需要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促进“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 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诸多, 主要因为 “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脱离, 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 割裂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 使课堂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2]。 实际上,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近年来的成果大都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主要有:1.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 这种启发式往往也是问题式教学, 教师可把课堂提问穿插其中, 同时增加讨论与议论等形式, 引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2.互动合作式。 有人提出组建合作小组, 借助小组内不同素质的学生之间互动帮助、 互相启发的合作性学习方法, 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自由讨论。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思维和自学能力等。 3.PBL教学法。 “PBL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医学教育, 其核心是采用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3]。 王彤等人指出PBL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良好方法。 4.案例式。 中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 脱离临床实践的理论教学就会带来不良的教学效果, 无法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杨巧芳等人提出以讲述为主和以问题为主导引入案例分析, 并结合进行以案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的案例式教学法。 此法能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使学生在浓厚的案例情境中学习掌握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实验式。 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主动参与操作, 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观察、思考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能提高学习兴趣。 我们可根据需要吸收以上方法, 并进一步创新方法。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特点,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 并且其理论终归要应用于临床实践。 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比如将LBL和PBL相结合, LBL是以课堂讲授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 “LBL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教师虽然可以主动地讲, 但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听”[4]。 LBL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枯燥过程, 不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不能完全舍弃这种传统的模式, 有的基础理论比如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还是需要教师传授和讲解的。 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模式就能较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 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其实上面所列举的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法, 二者不仅在强化学生主体性方面发挥较大影响, 而且其本质就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依据中医学的特点, 理论教学必然要与临床病案结合, 是课程本身所提出的要求。 所以, 病案问题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利用病案资料组织讨论, 吸引学生更多投入和参与, 才能使理论与临床实际更加贴近。 巴哈尔·哈德尔等人认为“以病案问题作为素材, 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 在教师的引导下,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分析思考和讨论病案问题中的各种疑难情节, 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的教学。 它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 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5]。 实验教学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王朝阳等人指出实验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而, 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实验课是必要的。

综合以上几点看,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改革应符合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使命, 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 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解决问题。 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还是部分教学内容难懂,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 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创新教法,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是有效克服教学中困境的方法。 显然,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其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回顾近年来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可以得到五点主要启示:一是要准确把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二是要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使命;三是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四是要创新教法, 提高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五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几点, 是当前推进《中医基础理论》教改进程中应把握的要点。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1) :30-33.

[2]李金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 2009 (4) :46-60.

[3]黄素霞, 俞方.谈PBL教学模式与医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9) :69-70.

[4]吴丽丽, 严灿.基于LBL和PBL相结合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4 (04) :25-28.

3.《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教案要点 篇三

关键词: 材料科学基础    教学思考    教学改革

《材料科学基础》是我校材料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热力学、金属学及陶瓷学等多个相关学科,其特点可用“三多”概括,即叙述性原理、规律多; 需要记忆的概念、术语多;课程内容头绪多[1]。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有“三难”,难记忆,难理解,难以灵活运用,存在担忧与抵触心理,缺课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针对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探索和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课程教学效果,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优化、精简教学内容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我们选择上海交通大学石德柯主编的《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教材,该教材编排新颖,论述清晰,利于学生自学。但该教材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的部分基础理论结合在一起,是典型的以“大材料”专业为背景的教材,知识信息量较大,如果不顾及实际情况,在专业学时本就不多的情况下,一味贪图大而全,就会导致教师难以讲授透彻,学生学习倍感吃力。因此,课程教学中,我们不求大而全,合理优化和精简授课内容,适当降低课程难度与深度。如在晶体结构章节里,只介绍与后续晶体缺陷和材料形变紧密相关的内容,而舍去晶体的对称性,极射投影和倒易点阵等相对较抽象的内容,该部分内容可在后续晶体学基础课程中讲述。二元相图章节里,只介绍三种典型的二元匀晶、共晶和包晶相图及合金凝固过程,并用以分析铁-碳相图,而舍去与凝固有关的动力学理论部分,这些内容可以开设专门的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课程讲授。再如该教材在三元相图部分的内容较为繁多。对此,我们根据培养目标和定位在讲授范围方面做了一定的取舍。最终,课堂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三元相图基础、三元匀晶相图、三元共晶相图(固相完全不互溶,固相有限互溶)和三元相图小结(包括三类四相平面的形状、四个平衡相成分点的位置、四相平面上下的相区分布特点、液相线走向特征等)。

2. 合理引入最新科研成果

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紧跟时代步伐,引入最新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抓住“90后”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学生觉得所学知识非常新鲜和超前,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不仅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对传统知识的理解亦会更深刻,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柯肯达尔效应前,先介绍一个利用柯肯达尔效应制备空心纳米材料的实例[2]。首先用气-液-固法制备ZnO纳米线,实心的,再沉积一层AlO,形成ZnO-AlO核壳纳米线。将核壳结构的纳米线在700℃下退火3小时,接着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实心的纳米线变成了空心的ZnAlO纳米管,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被调动起来,接下来讲解柯肯达尔的实验及相关概念。又如弥散强化是一种典型的第二相粒子强化方式,但本身概念较抽象,学生在这里容易分神,因此,在讲弥散强化概念前,先介绍一篇nature关于制备低密度钢材的工作[3],这种低密度钢材具有比昂贵的钛合金更好的强度和韧性,讲解过程中,穿插介绍nature期刊,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转入说明弥散强化在其中的作用,学生自然而然领会弥散强化的概念。另外,还可以尝试将教师自身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如用于农药废水处理的光催化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农用地膜等知识,都可以增强教学时效性,使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并加强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实现多媒体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已经非常普及。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能创造出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教师教学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但是,有时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反而导致教学效果降低,这是由多媒体教学的本质决定的,如不利于教学进度控制,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多不记笔记,导致思维涣散,跟不上老师的思维节奏[5]。

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将一些不宜使用板书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如晶体缺陷章节里,位错运动的概念涉及抽象的晶体内部微观内容,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这里适当运用动画演示,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又如在三元相图章节里,对于固态有限互溶的三元共晶相图,因其空间结构比较复杂,学生通常难于理解,而空间结构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分析投影图的基础。所以,合理运用多媒体将三元相图拆分、旋转、重组,直观表现出内部各个相区的位置和形态,帮助学生理解三元相图的空间结构,避免教师讲不清,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的尴尬。对于一些具有推导性、连贯性的知识点,以及学生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则使用板书形式着重强调。如讲述二元共晶相图的平衡凝固及组织时,采取板书的方式逐步罗列不同温度区间合金的凝固过程,并推导相组成物,组织组成物含量的计算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时间,体现教与学的互动性。再如位错反应是位错一节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历年都有部分学生在判断位错反应时出现错误,这里,我们采取板书方式,以实际习题演算跟学生重点强调判断位错反应应该从几何条件和能量条件两个角度进行判断,二者缺一不可,加深学生印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体来说,要想实现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与板书的完美结合,教师必须在教学前充分分析和准备,精心组织每堂课的知识点,设计提纲挈领的教案,编制独具优势的课件,从而达到板书与多媒体教学 的完美结合,保证教学按照预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卷刚.基于材料化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焦作大学学报,2011,2:86.

[2] FAN,H.Monocrystalline spinel nanotube fabrication based on the Kirkendall effect[J].Nature,2006,5:627.

[3]Kim,S.Brittle intermetallic compound makes ultrastrong low-density steel with large ductility[J].Nature,2015,518:77.

[4]張敬尧.传统与多媒体教学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的和谐统一[J].科教文汇,2011,10:54.

[5]贾淑果.材料科学基础多媒体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5:87.

4.《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教案要点 篇四

知识与技能

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学会填写实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建立预期现象和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后观察的意识;

2.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流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基本流程的应用、观察和描述现象方法的渗透

教学工具

仪器和药品:学生:蜡烛、澄清石灰水、烧杯、玻璃片、镊子、火柴 教师:蜡烛、水、烧杯、小刀、镊子、玻璃片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提出实验探究的基本流程

【引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家们得出化学结论必须以实验为依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问】下面,我们来看波义尔发现指示剂的故事。通过该故事,你能否找出科学家在研究物质未知性质时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板书: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具体内容略)

环节二:应用科学探究流程探究蜡烛及其燃烧

【过渡】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我收到了这样一份礼物(展示蜡烛)。人们习惯把教师比作蜡烛。让我们从身边熟悉的物质蜡烛入手,应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来了解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化学,

板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蜡烛前:

【布置任务】请观察蜡烛并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蜡烛的信息?

【引导】将学生所提到的性质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

【强调】研究物质要关注物质的性质

【过渡】下面,我们就应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来探究蜡烛物理性质中的溶解性

探究1:蜡烛的溶解性(板书)

【布置任务】如何研究蜡烛在水中的溶解性呢?

【演示实验】切一段蜡烛,放入水中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强调】如何观察和描述现象(如何选择观察点,即预期现象)

点燃蜡烛时:

【布置任务】点燃一支蜡烛,观察,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liuxue86.com

熄灭蜡烛:

先请学生熄灭蜡烛,观察现象

并给出关于蜡烛燃烧时示范性的描述

【强调】研究物质时应该关注物质的变化

并由观察到的三层火焰结构引出新的问题

探究2: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板书)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对蜡烛火焰各层温度进行比较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过渡】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呢?

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

探究3:蜡烛燃烧的产物(板书)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你还需要老师提供哪些信息?

如何检验水(H2O)?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CO2)?

为什么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玻璃片行不行?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要用玻璃片盖住烧杯?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拓展】蜡烛火焰中存在钻石颗粒

环节三:归纳总结,对探究实验的再认识

回顾:实验探究的主要环节及注意事项

小结:通过探究活动,在化学实验中应关注哪些方面?

环节四:作业

按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完成实验,记录步骤和现象,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实验一: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否可以点燃?

5.《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教案要点 篇五

一、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服装造型审美的创作能力,从服装设计基础只是着手,使学生从美学的角度认识、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思考,把服装构成要素进行有机,和谐的组织调配,设计出符合美学规律,具有一定流行时尚性,能为市场与消费者所接受的服装。

素质目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拓宽学习领域,提高技术素质。

二、课程设置说明

本课程是服装设计艺术的基础课程,加强实际的操作是本门课程设计的关键。本课程课时58学时,其中理论:52,实践:6,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课程的性质

《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是高等学校服装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 《服装工艺》适用于服装设计(专科),是专业骨干课程,为必修课。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58学时)

第一章 服装设计的历史

(一)教学内容

1、服装设计的由来和发展背景

2、服装设计师与流行

3、我国的服装设计业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服装的历史和发展方向

第二章 服装的分类

(一)教学内容

1、礼服

2、日常休闲服

3、职业服

4、运动服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服装组成和分类以及各种类别服装的特点。

第三章 服装设计的内涵

(一)教学内容

1、服装设计的概念

2、服装设计的分类与范畴

3、服装设计的属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的概念和属性

第四章 服装的美学特征与服装设计师的素养

(一)教学内容

1、服装的美学特征

2、服装设计师的素养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用权学生掌握作为服装设计师应具备的能力

第五章 服装设计的创造性思维

(一)教学内容

1、逻辑思维

2、形象思维

3、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

(二)教学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

第6章 服装设计的要素

(一)教学内容

1、面料

2、色彩

3、款式

(二)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的各种要素,掌握其属性。

第七章 服装设计的程序

(一)教学内容

1、准备阶段

2、构思阶段

3、提供设计概念阶段

4、结构设计阶段

5、缝制工艺设计阶段

(二)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程序。

第八章 服装设计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一)教学内容

1、有机和谐是服装美的最高形式

2、新颖是服装美的终极目标

(二)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掌握服装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第九章 服装设计中的点、线、面、体形态

(一)教学内容

1、点形态

2、线形态

3、面形态

4、体形态

(二)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服装设计中的各种形态属性。

第十章 服装的系列设计

(一)教学内容

1、系列设计的概念

2、系列设计的原则

3、系列设计的表现形式

(二)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服装设计中系列设计的各种要求。

第十一章 服装的款式与流行

(一)教学内容

1、流行的概念 2、20世纪服装流行趋势的回顾

(二)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服装的流行趋势。

第12章 服装设计个案分析

附表一:课时分配表

章节 内容 课时 课时分配

理论 实践

一 服装设计的历史 2 二 服装的分类 5 三 服装的设计内涵 5 四 服装的美学特征与服5 装设计师的素养

五 服装设计的创造性思5 维

六 服装设计的要素 5 七 服装设计的程序 5 八 服装设计形式美法则8 的运用

九 服装设计中的点、线、面、体形态 5

十 服装的系列设计 5 5

十一 服装的款式与流行 5 5

十二

服装个案分析

五、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总学时6学时)

实训一 色彩搭配在服装中的应用

(一)实训内容

挑选一组对比色,运用所学色彩调配方法,是对比色在调和之后协调的 应用到两套服装中,用颜料绘制在8开素描纸上。

(二)实训要求

构图合理,方法运用得当。实训学时:2学时

实训二 当季秋冬服装流行色的预测

(一)实训内容

根据色彩规律及流行色形成的因素预测当季秋冬流行色,用颜料绘制在8开素描纸上。

(二)实训要求

构图合理,方法运用得当。实训学时:2学时

实训三 面料的二次加工

(一)实训内容

运用一种面料,可为非服用面料,进行面料的二次加工,把改造后的面料合理排列在8开素描纸上。

(二)实训要求 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实训学时:2学时

六、教学手段使用的要求

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开拓视野,创造思路,帮助学生排疑解难,学好本门课程。深入浅出,着重指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教学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 史林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世界服装史》 徐苏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八、课程实施说明

6.《科学与艺术》教学实施计划要点 篇六

教学准备

1.设计学生信息素养表及反馈统计EXCEL文档。(详见《学生信息素养调查表》、《学生信息素养统计表》)2.开展调查,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主动性合理分配学习小组。(详见《学生信息素养调查反馈》)3.设计学生专题研究的提纲模板并将《学习提纲总模板》分发给学生。

4.要求学生考虑自己对科学和艺术关系的初步认识,填写《科学与艺术K-W-L表》中的第1、2两列。5.将《学生信息素养评价量规》、《学生小组学习表现评价量规》、《多媒体演示文稿评价量规》及《学生小论文评价量规》事先告知学生,让其明白学习的评价标准。6.将《学生探究活动记录》分发给学生,告知其每专题学习要完成《学生探究活动记录》中相关信息的填写。7.联系好具备上网及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教师个人准备好优盘。8.事先交给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中的座位表。

专题一:科学家与艺术

1.准备好录音机、CD、MP3供学生播放磁带、光盘或网络音乐。2.提示学生完成填写《学生探究活动记录》专题一之1—4部分。

专题二:艺术家与科学

1.提供给学生电子画作《最后的晚餐》及阅读物《卡通绘画中的透视原理》。2.提示学生填写《学生探究活动记录》专题二之1—4部分。3.提醒学生要做阶段性的多媒体演示文稿。

专题三:学科与艺术

1.告知学生做数字诗歌游戏比赛的规则。2.提醒学生携带学习工具:尺、笔、橡皮。

3.提醒学生携带包含有黄金分割特征的绘画、雕塑、摄影等作品。4.提示学生填写《学生探究活动记录》专题三之1—4部分。专题四:艺术与学科

1.提示学生携带动手做材料:空火柴盒、丝线、圆形空纸筒一只、气球橡皮膜一块、铝箔一块。2.联系DIS实验室,安排实验时间,并请DIS实验室管理员向学生介绍实验操作规程。3.提示学生填写《学生探究活动记录》专题四之1—3部分。4.提醒学生要做阶段性的多媒体演示文稿

专题五:理论探讨

1.安排好理论探讨时的教学环境布置。

2.提示学生填写《学生探究活动记录》专题五之1—4部分。

3.提示学生填写《科学与艺术K-W-L表》中的第3 列,说明通过“科学与艺术”的主题学习自己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4.完成综合作业:一是写作一篇议论文来综合阐述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二是完善制作的多媒体演示报告。

教学实施后

7.《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教案要点 篇七

有句话说的好“教学的关键是思维”。任何问题都要经过我们大脑的积极思维,才能最终得以解决。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学好各种知识,解决各种难题。科学思维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重组思维与信息交合思维等。《机械基础》课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基础课,它涵盖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内容晦涩难懂。如果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巧妙地应用于《机械基础》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发散思维

它是一种不以常规,广开思路,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思维。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有助于创造,有助于擺脱常规习惯思维的束缚。对于探索和发现新事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有积极的影响。比如在讲四杆机构的“死点位置”时,通过对常见的缝纫机踏板机构运动特性的分析,知道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当摇杆作为主动件时会出现“死点”位置,而“死点”会造成从动件无法运动或运动不确定现象,是一种阻碍运动的现象,按照这个思路,既然“死点”现象这么不好,是否在工业生产中就严格取缔呢?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对于“死点”,如果没有防范措施就会产生卡死现象,那么利用卡死现象会制造出什么零件呢?于是就想到了“夹具”。“夹具”可以利用“死点”来夹紧工件。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改变常规思路来思考问题。

二、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首先抓住对全局起关键作用的思路,顺藤摸瓜地继续深入下来,最终导致问题的解决。它往往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先导。例如,在《机械基础》绪论中讲解“机器”的组成时,首先提出“汽车为什么会跑?”学生马上接到信息,积极思考,得出结论。汽车会跑就要有动力来源,而汽车的动力来源就是“内燃机”,内燃机把动力通过齿轮、离合器、变速箱、后桥等传给车轮。所以车轮就是执行部分,而齿轮、减速箱就是传动部分的结论。从而,通过具体的例子感知了机器由原动部分、传动部分、以及工作部分三部分组成。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效果。但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要相互补充、互相联系。直觉思维是基础,在此以后,仍要用分析的方法、演绎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实验的方法进行检验。也就是说,在运用直觉思维的同时,往往要辅以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运用。

三、灵感思维

灵感,是一朵神秘而奇异的花朵。产生灵感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突发性的、稍纵即逝的过程。灵感思维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是创造高潮中最富创造性的阶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有所作为的人,都离不开灵感思维。由于灵感思维在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产生灵感,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轮系时我给学生留了这么一道题:已知滚齿机工作台传动系统,动力由轴I输入。z1=15,z2=28,z3=15,z4=35,z8=1,z9=40,A为单头滚刀,由蜗轮9带动的工作台上的被切齿轮B为64齿,要求滚刀A转一转,齿坯B转过一个齿,问传动比i75应取多大?(如图1)如果按照以往的思路,这个题将很难解出。课后有位同学给了我一个答案,结果是正确的。原来,他是经过苦思冥想,结果发现是两条传路线,传动的终端nB=n9,最终得出了结论。他说“原本以为解不出这道题,突然在无意之中,于一瞬间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感觉真不错。”看着他欣喜若狂的样子,我替他感到高兴。后来,在课堂上,我给同学们又讲解了这道题,看到这种新的思路,同学们也有一种耳目一新感觉。是啊,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已在灯火阑珊处。”达到了教与学的较高境界。

四、重组思维与信息交合思维

重组思维就是把看起来零散、孤立的信息,通过相似、接近、对比、因果等联想,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运用的好,往往可以收到柳暗花明、曲径通幽的效果。这种思维重组过程有几个层次:1、整体分解;2、信息交合;3、筛选结晶。

在多年的《机械基础》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讲液压传动的液压回路图时,可以把液压回路图整体分解为几个部分,分析每一个部分的作用,然后把上述被分解的元素进行信息交合,由此引发创造性思维,最后将信息交合后所引发的思考方案进行筛选总结,最后得出传动方向。例如,在讲“用电器行程开关控制的顺序动作回路”(如图2)时。首先把“路”进行整体分解为液压缸、行程开关、电磁铁、换向阀、液压泵、溢流阀等。然后,把它们的特性分别给予讲解说明,并把在传动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信息交合,最后,得出动作顺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辅以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分析,运用所学原理进行推理、综合、抽象、概括,最后形成概念和答案,转化成学生牢牢掌握的新知识。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几种外,还有习惯思维、辅合思维、逆向思维、统摄思维、求全思维和创造思维等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实践、总结,就一定能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各种适合于教学特点的思维方法和技巧。思维教学也一定会呈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8.会计学基础教学教案 篇八

主 讲 人:朱继民

铜陵学院会计学系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专业来讲,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会计学的入门课程;

会计学及相关经济学科基础课程; 谋生手段之一。

教学内容及重点:

(共58课时)

第一章

(4课时)

第二章

会计要素

(4课时)★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4课时)

第四章

复式记账

(6课时)

第五章

账户的分类

(2课时)

会计凭证

(4课时)★

第七章

会计账簿

(6课时)

第九章

财务会计报告

(4课时)★

第十章

企业会计核算实例

(14课时)

第十一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4课时)

第十二章

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组织

(2课时)

(另有10节实验课)

第六章

第八章

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

(4课时)2

参考书目:

1.陈国辉、迟旭升:《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葛家澍、余绪缨:《会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刘

峰:《会计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人民出版社,2007。6.李海波:《会计学原理》(新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7.王建刚、周萍华:《会计学基础》,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8.娄尔行:《基础会计》,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第一章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了解会计发展的主要阶段,认识会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会计的涵义,掌握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会计方法和会计循环,并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概括地了解和认识,对会计学科体系要有粗略的了解。重点: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假定。难点: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假定。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对象和目标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五节

会计循环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是伴随人类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1.人类生产实践产生会计: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和人们对社会生产活动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为管理好生产而起作用的。

2.会计受社会环境影响:“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陈云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等等。

二、会计的发展

(一)我国会计发展过程

1.西周时代:有“司会”专管朝廷财务和税赋,对财务的收支进行“月计岁会”。

会,总和计算,岁会;计,零星计算,月计。2.唐宋时期:“四柱清册”的出现

四柱: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3.明清时期: “龙门账”,将经济事项科学地分为进、缴、存、该,其关系为:进-缴=存-该

4.民国时期:

20世纪初期,从日本引进西方会计思想;

20世纪30年代,现代企业组织已有一定规模,中式会计与西方会计并存。5.新中国会计发展:

(1)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

(2)20世纪8、90年代:学习美国;

(3)21世纪:会计国际化。

(二)西方会计发展

1.古印度:公社“记账员”;

2.意大利:12.13世纪形成“借贷记账法”,1494年卢卡.帕乔利《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第 6

一个里程碑)

3.英国:

18、19世纪现代企业出现,1853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成立,会计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性专门职业和通用的商业语言。(第二个里程碑)

4.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第三个里程碑)

(三)会计阶段

1.古代会计:远古至13世纪;

2.近代会计:

13、14世纪—20世纪50年代;

3.现代会计:20世纪50年代—至今

会计按性质:官厅会计

(政府会计)

庄园会计

(企业会计)

三、会计的概念

(一)管理活动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北派:杨纪琬、阎达五)

(二)信息系统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 和经济管理,而在每个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南派:葛家澍、余绪缨)

(三)控制论:会计是以明确受托责任为目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按会计准则,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借以反映经济活动、参与管理决策、控制经济过程的控制系统。

(四)其他观点:艺术论、工具论。

通用定义: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 8

连续、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与监督,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管理活动。

P

5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对象和目标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一)反映(核算)职能:货币计量、反映过去、连续全面。

(二)监督(控制)职能:强制性、连续性、完整性。

(三)其他职能:分析经济效果、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

两大基本职能关系:反映职能是前提、基础;监督职能是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二、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的内容,也就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方面也即是用货币表现的经营资金的运动。或者说,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资金: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

资金运动基本形态:

资金投入(筹集)

资金运用

资金退出

(一)制造业会计对象(资金的运动)

(二)流通业会计的对象(资金运动)

(三)行政与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三、会计的目标

(一)会计目标的含义: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其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

(二)受托责任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所有者

(委托经营)

经营者

会计(假第三者)

注册会计师(真第三者)

(三)决策有用观: 会计信息使用者

(四)新会计准则: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前提或会计假定)

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所处的变化不定的环境作出的合理决断,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条件。

(一)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空间上限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

(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进行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三)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成一个个首尾相接、等间距的会计期间。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

(四)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货币计量是以货币价值不变,币值稳定为条件的。

二、会计基础

(一)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下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企业或各营利组织)

(二)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的时间来确认收入或费用。(行政、事业单位或非营利组织)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包括:

1、可靠性(真实性);

2、相关性(有用性);

3、可理解性(明晰性);

4、可比性(一致性、一贯性);

5、实质重于形式;

6、重要性;

7、谨慎性(稳健性);

8、及时性。第五节

会计循环

一、概述

会计的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

二、会计核算方法

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七种方法。

三、会计循环

(起点)编制分录

登记账簿

对账

账项调整

结账

编制报表(终点)简化:证

表 每一会计期间周而复始。

会计学及其分支

(一)会计学科特点:

应用性、实践性

(二)学科体系

会计学基础(基础会计)

财务会计(中级、高级)

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

审计学

会计电算化

其他专业会计(如:证券公司会计)

本章思考题:

1.1 从会计的发展解释会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2 如何理解会计的定义,目前会计理论界有哪些观点? 1.3 什么是会计对象? 1.4 如何理解会计假设?

1.5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分别包括哪些原则? 1.6 会计核算的方法有哪些,会计核算有何特点? 1.7什么是会计循环?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涵义内容和特点;理解、掌握会计等式及相互转化形式;使学生明确经济业务类型及其对会计等式的影响。重点:会计要素、会计等式 难点:会计要素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要素

第二节

会计等式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含义

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二、会计要素的内容

(一)资产

1.概念: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特征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必须为企业拥有或控制

资产是过去的交易、事项中获得

3.资产的分类

(1)流动资产: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款项、待摊费用和存货等。

(2)长期投资:持有一年以上不准备随时变现的股票、债券和其他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3)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型态的资产。

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

(4)无形资产:

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可辨认)(5)其他资产:

除上述资产以外的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商誉、递延所得税资产等。

(二)负债

1.概念: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2.特征:

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

负债是基于过去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

3.负债的分类

(1)流动负债: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预提费用等。

(2)长期负债:偿还期在一年(不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

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三)所有者权益

1.概念:所有者权益也称股东权益,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它在数量上等于全部资产减全部负债。(净资产、剩余权益)2.特征: ■无须偿还

■企业清算时,接受清偿在负债之后 ■可分享企业税后利润 3.所有者权益分类

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 20

等。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主要指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金)(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注意:有些利得和损失是计入当期损益的)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这些利得或损失在所有者权益中称为资本公积。3.所有者权益分类

(3)留存收益。一般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中提取的积累资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指企业留待以后分配的利润。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合称留存收益,前者为拨定用途,后者为未拨定用途。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

所有者权益和负债虽然同是企业的权益,都体现企业的资金来源,但两者之间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1.负债是企业对债权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企业负有偿还的义务;而所有者权益则是企业对投资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归还给投资者的。

2.债权人只享有按期收回利息和债务本金的权利,而无权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和经营管理;投资者则既可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3.在企业清算时,负债拥有优先求偿权;而所有者权益则只能在清偿了所有的负债以后,才返还给投资 22

者。(四)收入

1.概念: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特征:

是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

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3.收入的分类

广义的收入还包括营业外收入(利得)。狭义收入一般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营业收入)

(1)主营业务收入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材料销售、代购代销、包装物出租等。

主营业务收入一般指所占比重大,比较稳定的收入。

主、副营业务可以转换。

(五)费用

1.概念: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成本也属于费用范畴,应当在产品销售收入确认时,计入当期损益。2.特征:

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3.费用的分类

生产费用(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间接费用

营业税金、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

广义的费用还包括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等。

费用与成本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费用是和期间相联系的,而成本是和产品相联系的;成本要有实物承担者,而费用一般没有实物承担者。

联系:二者都反映资金的耗费,都意味着企业经济利益的减少,也都是由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引起或形成的。

(六)利润

1.概念:是指企业在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之分。

2.分类:

营业利润营业利润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加上其他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再加上投资净收益后的金额。它是狭义收入与狭义费用配比后的结果。

利润总额包括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净利润等于利润总额减所得税。它是广义收入与广义费用配比后的结果。

三、划分会计要素的意义

■ 使会计确认和计量有了具体对象,为分类核算提供基础 ■ 为设置账户和会计科目提供了依据 ■ 为会计报表构筑了基本框架

第二节

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含义

也称会计平衡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一个企业的资产和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从资金的占用形式和来源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的结果。资产表明企业拥有什么经济资源和多少经济资源;而权益则表明谁提供了这些经济资源,是谁对这些经济资源拥有要求权。资产和权益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在数量上一个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必定相等。

即:资产=权益

(二)收入-费用=利润

该等式说明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大会计要素的内在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因此,又 27

称之利润表等式。

(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该等式说明在企业经营期间会计六要素之间的关系,期末结转损益(利润)后,该等式又还原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资产内部一增一减;

2.资产与负债同增;

3.资产与负债同减;

4.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

5.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减;

6.负债内部一增一减;

7.所有者权益内部一增一减;

8.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一增一减。(两种情况)

问题:企业资产被盗,会计等式平衡吗?

扩展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要素?有哪几项构成? 2.简述六大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基本分类。3.试述会计恒等式的形式及其经济含义。4.试述会计等式的几种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概念,掌握账户的基本分类和各类账户的性质。

重点: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概念 难点: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概念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科目

第二节

第一节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及设置原则

1.概念:会计科目指的是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个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反映与监督所形成的项目名称,也就是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对会计对象做出进一步的分类,是设置会计账户的依据。

2.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是系统反映会计要素内容的需要

■是满足经营管理的要求

■是设置会计账户,进行会计核算的需要

3.设置原则:

全面反映会计要素内容(156)

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既适应需要又相对稳定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

会计科目应简明、适用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

1.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分类。

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分类,可以划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六大类。

(1)资产类科目用于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全部经济资源的状况。

(2)负债类科目用于反映企业承担的并应偿还的全部负债的状况。

(3)共同类科目又称为资产负债共同科目,是指是在日常核算中资产负债性质不确定,它具有资产负债双重性质,既有可能反映资产、也有可能反映负债的科目。包括“清算资金往来”、“货币兑换”、“衍生工具”、“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等科目。

(4)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用于反映所有者对企业的净资产的要求权的状况,(5)成本类科目用于反映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成本的状况。(6)损益类科目用于反映企业收入的取得和费用的发生的状况。2.会计科目按其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1)总分类科目又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2)明细分类科目又称明细分类账科目或子目。

(三)会计科目的级次 1.总分类科目(一级科目):

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总括分类形成的项目(如“原材料”、“应收账款” 等)。根据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设置。

2.明细分类科目(二、三级科目):

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详细分类形成的项目(如“应收账款—海宏公司” 等)。可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和企业核算需要设置。

3.会计科目目录:P45 第二节

账户

一、账户的概念

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分类、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联系:

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因此,会计科目的内容与分类方法决定了账户的内容和分类方法,它们都被用来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相同。区别: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会计科目只是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没有一定的结构,而账户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设置账户则是登记账簿这种专门方法的前提条件和环节。

三、账户的基本结构

1.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用来登记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的那部分结构。2.账户的简化结构(T形账户): 3.账户金额四要素:

四、账户的分类与设置

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因此会计账户的分类与会计科目的分类基本相同。

按照账户与会计要素的关系,可以将会计账户划分为六大类,即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收入类账户、费用类账户、利润类账户;

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分类,可以划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共同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六大类;

按其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不同,可以把会计账户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一般应遵循那些原则? 2.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是什么?

3.会计科目如何分类?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4.什么叫会计账户?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5. 怎样理解会计账户与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 6.简述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的关系。

第四章

复式记账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能够认识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及其原理,了解复式记账法的种类和其科学意义;掌握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内容和运用;掌握各类账户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掌握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重点: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内容;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难点: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一、记账方法概述

(一)记账方法的含义:

是指根据一定的原理,按照一定的记账规则,采用一定的记账符号和计量单位,借助于文字和数字记录所发生经济业务的一种技术方法。即将客观发生的经济业务登记入账所采用的方法。

二、记账方法的种类 1.单式记账法

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通常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单式记账法的不足:

1)没有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

2)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登记,各个账户之间没有严密的对应关系,不能反映每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3)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2.复式记账法

(1)概念:是指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2)理论基础:

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

资金运动中产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发生以后,起码影响会计等式中的两个会计要素(或同一会计要素中的两个项目)发生增减的变化。运用会计的方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动方面记录下来,即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法的优点:

1)需要设置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

2)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系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可以清晰地反映每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3)账户记录使全部账户左右双方的发生额和余额的合计数自动平衡,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不足:记账较为复杂。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是指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产生于12、13世纪的意大利。是各国通用商业语言。

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记账符号:借贷记账法为“借”、“贷”二字。

■主要作用:表示“增加”或“减少”;账户中的登记方向。

借方(左方)

贷方(右方)

三、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账户结构:即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在账户中的登记方法。

(一)资产类账户结构

资产类账户期末借余=

期初借余+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权益类账户期末贷余=

期初贷余+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三)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四)收入类账户的结构

(五)利润类账户的结构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借:增加

借:减少 贷:减少

贷:增加

四、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 —— 账户登记方向。借贷必相等 —— 账户登记金额。

五、账户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一)会计分录的含义

经济业务在登记账户前预先确定的应记账户名称、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形式。

(二)会计分录的编制 1.编制思路:

2.教学中会计分录的内容、格式及书写要求: 3.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分录:

4.会计分录的种类:(1)简单分录:“一借一贷”。

(2)复合分录:“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和“多借多贷”。

六、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一)试算平衡的含义

根据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完整性的技术方法。

(二)试算平衡的基本方法

1.发生额平衡法: 2.余额平衡法: 3.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复式记账法?我国曾经有过几种复式记账法?

2.对于不同性质的账户,¡°借¡±和¡°贷¡±是如何分别表示¡°增加¡±和¡°减少¡±的? 3.什么是会计分录?有几种类型?

4.为什么要进行试算平衡?一般由哪几种试算平衡关系? 5.简述借贷记账法的特点。

第五章

账户的分类

本章为自学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和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意义及常见几种账户的特点,如:盘存账户、结算账户、跨期摊配账户、备抵附加账户、成本计算账户,等等。

第六章

会计凭证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了解会计凭证意义、种类和会计凭证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列方法。

重点:记帐凭证的内容和填列方法 难点:记帐凭证的内容和填列方法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原始凭证

第三节

记账凭证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一、会计凭证的含义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凭以记账的书面证明。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基础环节,也是会计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

二、会计凭证的作用

提供经济活动原始资料,传递经济信息

进行会计核算的依据

是实行会计监督的依据

可用来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经济管理

三、会计凭证的种类

会计凭证按照其填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分为:

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直接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依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并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凭证,是登记账簿的依据。第二节

原始凭证

一、原始凭证的种类

1.原始凭证按其取得来源不同,划分为:

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1)外来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从外单位或个人直接取得的原始凭证。如:增值税专用发票、非增值税及小规模纳税人的发票、火车票、对外支付款项时取得的收据等。

(2)自制原始凭证是指本单位内部具体经办业务的部门和人员,在办理某项经济业务时自行填制的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产品入库单和销货发票等。

2.原始凭证按其填制的手续不同,可以划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原始凭证。(1)一次凭证是指填制手续是一次完成的原始凭证。

(2)累计凭证是指一定时期内记载同类重复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手续是在一张凭证中多次进行才能完成的原始凭证。

(3)汇总原始凭证是根据许多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定期加以汇总而重新编制的凭证。如:发料凭证汇总表、工资结算汇总表及差旅费报销单。

二、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1.原始凭证的名称;

2.填制凭证的日期和凭证号码;

3.填制凭证单位的名称及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盖章;

4.经济业务的内容;

5.经济业务的数量、计量单位、单价和金额;

6.接受凭证的单位名称;

7.原始凭证的附件(如与业务有关的经济合同、费用预算等)。

三、原始凭证的填制(一)原始凭证填制的依据

1.根据经济业务的执行和完成的实际情况直接填制。如:根据实际领用的材料名称和数量填制领料单。2.根据账簿记录对某项经济业务加以归类、整理而重新编制。如:月末计算产品成本时,根据“制造费用”账户本月借方发生额,填制“制造费用分配表”。

3.根据若干张反映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定期汇总填制。如:各种汇总原始凭证等。

(二)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1.原始凭证的各项内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详尽地填写齐全,不得遗漏,以确保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真实可靠,符合实际。

2.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

9.《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教案要点 篇九

了解物质由原子组成,而组成材料的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原子间的键合是决定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

§1 原子结构

(一)、原子结构;(二)、原子间的键合;(三)、高分子链。

§2 原子间的键合(一)、金属键(二)、离子键(三)、共价键(四)、范德华力(五)、氢键

第二章 固体结构(8学时)

固态原子按其原子(或分子)聚集的状态,可划分为晶体与非晶体两大类。晶体中的原子在空间呈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而非晶体中的原子则是 无规则排列的。材料的性能与材料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键合密切相关,也与固态材料中原子或分子在空间的分布排列和运动规律以及原子集合体的形貌特征密切相 关。

§1 晶体学基础

(一)、晶体的空间点阵 1.空间点阵概念 2.晶胞

3.晶系与布拉菲点阵

4.晶体结构与空间点阵的关系

(二)、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 1.阵点坐标 2.晶向指数 3.晶面指数 4.六方晶系指数 5.晶带 6.晶面间距

§2 金属的晶体结构

(一)、面心立方晶体结构的晶体学特征(fcc)(二)、体心立方晶体结构的晶体学特征(bcc)(三)、密排六方晶体结构的晶体学特征(hcp)

§3 金属的相结构

(一)、固溶体 1.置换固溶体 2.间隙固溶体 3.有序固溶体

4.固溶体的性质

(二)、中间相 1.正常价化合物 2.电子化合物

3.原子尺寸因素化合物

(ⅰ)间隙相和间隙化合物

§4 离子晶体结构

(一)、NaCl型结构(二)、萤石型结构(三)、CsCl型结构(四)、a-Al2O3型结构

§5 共价晶体结构

(一)、金刚石结构(二)、SiO2结构(三)、VA、VIA族亚金属结构

§6 聚合物晶态结构

(一)、晶胞结构(二)、晶态结构模型(三)、聚合物结晶形态

§7 非晶态结构

第三章 晶体缺陷(12学时)

实际晶体常存在各种偏离理想结构的区域晶体缺陷。根据晶体缺陷分布的几何特征可分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三类。了解晶体缺陷有利于分析研 究结构敏感性能的变化规律和相变、扩散、塑性变形、再结晶以及氧化、烧结等现象,对探索材料晶体中的奥秘和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点缺陷

(一)、空位与间隙原子(二)、电缺陷的运动(三)、点缺陷的平衡浓度

§2 线缺陷

(一)、位错概念的引入(二)、位错的基本结构

1.刃型位错 2.螺型位错 3.混合位错 4.位错密度 5.柏矢矢量(三)、位错的运动

1.位错的滑移 2.位错的攀移 3.位错的交滑移(四)、位错的弹性性质

1.位错的应力场 2.位错的应变能 3.位错的线张力 4.作用在位错上的力

5.平行位错之间的作用力(五)、实际晶体中的位错 1.堆垛层错 2.不全位错 3.位错反应与扩展位错 4.汤普森四面体

§3 面缺陷

(一)、晶界 二)、孪晶界 三)、相界(四)、外表面

第四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14 学时)

固体中物质的迁移属动力学范畴。固体中按照原子的键合情况可分为金属(金属键)、陶瓷(离子键)和高分子(共价键)三类材料。不同的键合情 况导致固体中原子的运动方式不同。本章主要了解上述三类材料中原子的运动规律及影响因素,并为将来学习材料动力学打下基础。因此,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扩 散方程的推导及求解,扩散的热力学分析及原子机制,影响扩散的因素及反应扩散,离子晶体与金属晶体在扩散方面的异同和高分子材料中分子的运动规律等。

§1 表象理论

(一)、菲克第一定律(二)、菲克第二定律(三)、扩散方程的解

1.误差函数解 2.格林函数解(衰减薄膜源)(四)、置换型固溶体中的扩散(五)、扩散系数与浓度相关时的求解

§2 扩散的热力学分析

§3 扩散的原子理论(一)、扩散机制

1.交换机制 2.间隙机制 3.空位机制 4.晶界扩散及表面扩散(二)、原子跳跃和扩散系数

1.原子跳跃频率 2.扩散系数 3.无规行走与扩散距离 4.扩散激活能

§4 影响扩散的因素(简介)

(一)、温度(二)、固溶体类型(三)、晶体结构(四)、晶体缺陷(五)、化学成分(六)、应力的作用

§5 反应扩散

§6 离子晶体中的扩散

§7 高分子的分子运动

(一)、分子链运动的起因及其柔顺性

(二)、分子的运动方式及其结构影响因素

1.主链结构 2.取代基的特性 3.链的长度(三)、高分子不同力学状态的分子运动解说 1.线型非晶态高分子的三种力学状态 2.体型非晶态高分子的力学状态

3.结晶高分子的力学状态

第五章 材料的形变与再结晶(14学时)

分析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塑性变形过程、机理、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变形材料在加热过程中产生回复再结晶现象,不仅对正确选择控制材料的加工工艺、保证产品质量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合理使用材料、研制和发展新材料也是很重要的。

§1 材料受力情况下的力学行为

§2 弹性变形与粘弹性

§3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一)、滑移

1.滑移带与滑移线 2.滑移系 3.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

4.滑移时晶体的转动 5.多系滑移 6.滑移的位错机制(二)、孪生

1.孪生的切变过程 2.孪生的位错机制(三)、扭折

§4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一)、多晶体变形的特点(二)、晶粒取向的影响(三)、晶界的影响(四)、屈服现象

§5 变形后的组织与性能

(一)、显微组织的变化(二)、亚结构的变化(三)、性能的变化

(四)、加工硬化(五)、变形织构(六)、残余应力

§6 合金的塑性变形

(一)、固溶体的塑性变形(二)、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

§7 变形晶体加热时的变化

(一)、显微组织的变化(二)、性能的变化

§8 回复

(一)、微观结构的变化(二)、回复动力学

§9 再结晶

(一)、形核长大(二)、再结晶动力学(三)、再结晶后的晶粒尺寸

(四)、影响再结晶的主要因素

§10 再结晶后晶粒的长大

(一)、晶粒的正常长大(二)、晶粒的异常长大-二次再结晶

§11 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

(一)、动态回复(二)、动态再结晶

§12 超塑性

第六章 单组元相图及纯晶体的凝固(8学时)单元系的凝固是研究相变的基础,应用热力学理论探讨单元系的凝固机理,包括形、生长特征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了解铸锭的宏观组织以及对比高分子晶体与金属晶体的凝固特征异同点亦为本章需掌握的内容。

§1 单元系相变的热力学及相平衡

(一)、相平衡条件和相律(二)、单元系相图

§2 纯晶体的凝固

(一)、液态结构(二)、晶体凝固的热力学条件(三)、形核

1.均匀形核

(ⅰ)晶核形成时的能量变化和临界晶核(ⅱ)形核率

2.非均匀形核(四)、晶体长大

1.液-固体界面的构造 2.晶体长大方式和生长速率

(ⅰ)连续长大(ⅱ)二维形核(ⅲ)籍螺型位错生长

(五)、结晶动力学及凝固组织 1.结晶动力学 2.晶体长大方式和生长速率

(ⅰ)在正的温度梯度下的情况(ⅱ)在负的温度梯度下的情况

3.凝固后的晶粒大小控制(简介)(ⅰ)增加过冷度(ⅱ)形核剂的作用(ⅲ)振动促进形核

(六)、高分子的结晶特征 1.相似性

(ⅰ)晶粒尺寸与过冷度的关系(ⅱ)结晶分形核与长大两个过程

(ⅲ)非均匀形核所需过冷度小(ⅳ)结晶动力学符合Avrami方程

2.差异性

(ⅰ)高分子晶体结晶的不完全性(ⅱ)熔融过程的升温现象

第七章 二元系相图及合金的凝固(16学时)

在多组元材料中,二元系是最基本,也是研究最为透彻的体系。掌握二元系材料的相图及凝固原理是将来理解材料成分-制备工艺-组织结构-性能的关键。因此,本章的重点在于学习通过相图分析材料的平衡组织,以及非平衡凝固时材料内部成分和结构的演化规律。

§1 相图的表示和实验测定方法

§2 相图的热力学基础

(一)、固溶体的自由能-成分曲线(二)、多相平衡的公切线原理(三)、混合物的自由能和杠杆法则(四)、从自由能-成分曲线推测相图

(五)、二元相图的几何规律

§3 二元相图分析

(一)、匀晶相图和固溶体凝固

1.匀晶相图 2.固溶体的平衡凝固 3.固溶体的非平衡凝固

(二)、共晶相图及其合金凝固 1.共晶相图

2.共晶合金的平衡凝固及其组织

(ⅰ)亚共晶合金(ⅱ)共晶合金(ⅲ)过共晶合金 3.共晶合金的非平衡凝固

(ⅰ)伪共晶(ⅱ)非平衡共晶组织(三)、包晶相图及其合金凝固

1.包晶相图 2.包晶合金的凝固及其平衡组织 3.包晶合金的非平衡凝固

(四)、溶混间隙相图与调幅分解(五)、其他类型的二元相图(简介)(六)、复杂二元相图的分析方法

(七)、根据相图推测合金的性能(简介)(八)、二元相图实例分析(自学)

§4 二元合金的凝固理论

(一)、固溶体的凝固理论

1.正常凝固 2.区域熔炼(自学)3.表征液体混合程度的有效分配系数ke 4.合金凝固中的成分过冷

(ⅰ)成分过冷的概念(ⅱ)产生成分过冷的临界条件

(ⅲ)成分过冷对晶体生长形态的影响(二)、共晶凝固理论

1.共晶组织分类(简介)2.层片状和棒状共晶形成的条件及机制

3.层片生长动力学 4.共晶界面稳定性(三)、合金铸锭的组织与缺陷(简介)§5 高分子合金概述

(一)、高发分子合金的相容性(二)、高分子-高分子体系的相图及测定方法

(三)、高分子合金的制备方法

1.物理共混 2.化学共混(四)、高分子合金的形态结构

1.单相连续结构 2.两相连续结构(五)、高分子合金性能与组元的一般关系(六)、高分子合金主要类型(简介)

第八章 三元相图(8学时)三元相图已较二元相图复杂许多,但通过寻找三元相图的基本规律可掌握复杂相图的分析方法。故本章在二元相图的基础上理解三元相图,主要掌握三元相图的基本特点,并会分析简单三元相图的投影图和截面图。

§1 三元相图基础

(一)、三元相图成分表示方法

1.等边成分三角形 2.等边成分三角形中的特殊线 3.成分的其他表示方法(自学)(二)、三元相图的空间模型

(三)、三元相图的截面图和投影图

1.水平截面 2.垂直截面 3.三元相图的投影图

(四)、三元相图中的杠杆定律及重心定律

1.直线法则 2.杠杆定律 3.重心定律 4.背向法则

§2 固态互不溶解的三元共晶相图

1.相图的空间模型 2.截面图 3.投影图 4.相区接触法则

§3 固态有限互溶的三元共晶相图

1.相图分析 2.投影图 3.截面图

§4---§9(自学,不作考试范围)第九章 材料的亚稳态(3学时,简介)

在重点掌握前面各章内容的基础上,本章主要分两个部分,其一为母相处于亚稳状态的材料,包括纳米材料、准晶态和非晶等材料的主要特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其二为经固态相变获得的亚稳态材料,总结固态相变的一些特征,为今后学习《材料加工原理》做预备。

§1 纳米晶材料

(一)、纳米晶材料的结构(二)、纳米晶材料的性能(三)、纳米晶材料的形成§2 准晶态

(一)、准晶的结构(二)、准晶的形成(三)、准晶的性能

§3 非晶态材料

(一)、非晶态的形成(二)、非晶态的结构(三)、非晶合金的性能

(四)、高分子的玻璃化转变

§4 固态相变形成的亚稳相

(一)、固溶体脱溶分解产物

1.脱溶转变 2.脱溶过程的亚稳相 3.脱溶分解对性能的影响

(二)、马氏体转变

1.马氏体转变晶体学 2.马氏体转变动力学 3.热弹性马氏体(三)、贝氏体转变

1.钢中贝氏体转变特征 2.贝氏体转变机制

三、教学实验

根据学校教学及设施的情况,推荐实施综合实验。

从材料的冶炼、凝固、变形加工、制备金相样品及根据相图进行组织分析的综合实验。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金相分析的最基本技能和暗室技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书本知识,了解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机理及对性能的影响等等。

实验学时:36学时

实验内容:

1、金相显微镜原理、结构和使用

2、金相样品的制备

3、金相显微摄影和暗室技术

4、浇注和凝固条件对铸锭(件)组织的影响

5、二元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6、位错的实验观察

7、铸铁金相组织分析

8、固体金属中的扩散

9、三元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10、塑性变形和再结 晶

11、气孔率、吸水率及体积密度测定

10.《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教案要点 篇十

关键词:初中化学;夯实基础;科学头脑

初中阶段是积累知识、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处于承前启后地位的初中教学担负着为高中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在初中阶段夯实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素养,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夯实基础,培养科学头脑”,奠基学生一生的发展,着眼教育长远的未来。

一、夯实基础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教材主要以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为线索,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穿插,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教材在一些章节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古代化学史、原子分子概念的描述,氧气的发展史等方面介绍得不够全面,所以,教师要阅读相关的资料和史实,对教科书中涉及的化学史内容进行考究。

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化学方程式这些概念对于初学化学的人来说可能有些繁琐,但是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些基本知识是你解决问题的工具,没有这些基础,很难进行下一步的科学研究,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基础知识框架,夯实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掌握初中化学基本知识,没有系统的方法论做指导,必然效率低下,效果也必然不好。

1.课堂情境创设

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引入,借此发现并提出问题,再努力探索解决问题,使得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就是生活,学习来源于生活,学习服务于生活。

2.点明关键词语

化学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新的概念、原理,刻意地让学生记忆或简单地解释是无法加深学生理解的。如果我们能把关键点都指出并配以对应的课堂练习效果就会很好。比如,在学习催化剂概念的时候,就要把“改变”二字作为关键字,“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而学生只单独把它理解成加快了,还有“质量不变”,重点要放在“反应前后”作对比,不包括化学反应过程中。再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关键词就是“参加”二字,学生往往理解成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就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这是错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只等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还有单质的概念,重点词语除了只含一种元素外,还应该注意它的条件:必须是“纯净物”,学生往往认为,只有一种元素一定是纯净物,而氧气和臭氧混合在一起,就不是单质。

3.指出问题本质,认清知识源头

有些知识的理解可能要到高中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认清,如,酸碱度与pH。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方法可能就是说明pH和酸碱性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只是简单机械地记忆掌握。如果课堂中我们能说明pH的来源,让学生明白pH其实就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建立起酸碱性、氢离子浓度与pH之间的关系,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4.加强概念的引导,重视概念的内涵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样细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5.知识网络化,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化学概念虽然很多,但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要善于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归类,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

二、培养科学头脑

夯实好了基础,接下来就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头脑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由于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因此,进行素质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优化解题策略,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它能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讲地位,讲知识点,讲思路,讲评捷径,讲发散,讲规律。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习题等都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观察的方法,学会基本操作的方法,学会实测测定的方法,学会实验记录的方法,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学会对资料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方法等等,经过反复多次的运用和训练,学生就能自觉地掌握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获得不仅可以提高化学学习的质量,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这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

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武装自己的头脑,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为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具有科学头脑的21世纪中坚后备军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宗华,李宗贵.试谈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人教版)的特点.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5(Z2).

11.语文教案:基础训练7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辨析同音字、多音字,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练习修改前后矛盾的句子。

2.以介绍小制作为内容,进行听说训练。

3.练习阅读短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4.练习写景,注意做到作文有中心。

二、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部分第五题的小黑板。

2.学生的小制作一两件。

3.学生作文一两篇,用大字抄出。

三、教学时间 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项练习。

二、学生自己练习前四题。(各自在课本上答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

1.第一题。

指名读写出的句子。有错的讨论纠正。(句子是:把祖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自己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2.第二题。

指名说说每组字的字形、字义的区别,再说说组成的词语。有组成不同词语的可以补充,有错的讨论纠正。

3.第三题。

(1)指名读词,说说不同读音时,词的不同意思,不同用法。(2)指名说说自己组的词。

4.第四题。

(1)指名读成语,说说每个成语的意思,还可说说是哪篇课文中学到这个成语的。(2)指名说说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一类是带肯定色彩的词语:赏心悦目、全神贯注、一丝不苟、雪中送炭。一类是带否定色彩的词语:张冠李戴、张牙舞爪、自高自大、画蛇添足)

四、讨论第五题。

1.挂出小黑板。请学生说说句子有什么毛病,应该怎样修改。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句子的毛病,自由发言。

2.练习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请一人在小黑板上修改,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然后集体讨论订正。)

五、布置作业 。

1.订正做错的题目。

2.做一个制作,准备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练习听话说话。说话内容是介绍自己的小制作。大家要积极发言,还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二、各人拿出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座看,向同座作介绍。

三、全班交流。

1.指名介绍自己的小制作,讲后适当评议。

2.推荐同座的小制作。(可讲同座的小制作是什么,他是怎么制作的,自己从同座的介绍中学到了什么。)

3.教师表扬讲得清楚具体、听得认真仔细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

1.用课余时间继续交流小制作。

2.预习“阅读”练习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进行阅读练习,主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二、学生按要求自学,同座可互相讨论。

三、集体讨论交流。

1.指名读短文。

2.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中心思想是讲聂耳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

3.短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写的?(围绕这一中心,短文着重选择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聂耳爱唱歌,勤奋刻苦地练习拉手提琴,这个材料可以说明聂耳是怎样成为著名的音乐家的;二是聂耳创作了许多革命歌曲,特别是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这个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称聂耳是著名的音乐家。)

4.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可从两个方面自由发言:一是从聂耳的勤奋刻苦中受到启发;二是从围绕中心写方面受到启发。)

四、布置作业 。

1.朗读短文。

2.预习“作文”训练的要求,考虑下次作文的材料。

第四课时

一、指导审题,明确要求。

1.指名读作文题。

(1)这次作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要求?(可以写一处景物,要写出这个景物在冬天的特点;也可以写活动中的人物,要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2)这次作文,在表达上有什么要求?(表达要有顺序,要做到有中心。)

二、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1.根据题目要求,你准备写什么内容?(多请些学生说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2.从学生讲的内容中挑选几项有代表性的,请学生说说文章的中心可以是什么,怎样做到围绕中心写。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酌情组织讨论,并作适当指导。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五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对写完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学生认真修改。

第六课时

一、概述作文情况,肯定成绩和进步。(教师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抓住重点加以表扬。内容方面,表扬学生的作文写得具体,写景物的写出了特点;写活动中的人物的,写出了人的精神面貌。表达方面,表扬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注意做到有中心。还要注意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二、交流作文。(多请些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有的读全篇,有的读部分,教师酌情评点鼓励。)

三、重点讲评。

1.将用大字抄写一两篇学生作文张贴出来,组织学生讨论:作文的中心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2.请小作者谈谈是怎样确定中心的,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写。

3.教师就怎样做到作文有中心进行小结。

四、指导修改语句方面的毛病。

教师读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让学生注意听,然后说说听出了什么问题,应该怎样修改。

五、学生根据讲评的收获,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布置作业 。

12.《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教案要点 篇十二

我国宪法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规定及几个重要法律法规的名称。过程与方法:

在掌握以上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材所给材料和思考小栏目,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并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分析说明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和我国法律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的道理,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的意识。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做法律的自觉遵守者和维护者,维护法律的尊严。

(2)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

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本框的重点之一,也是本框的难点。

这部分内容是理解我国经济相关内容的基础因此将它作为本框和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这些内容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过于抽象了些,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这部分内容较新,还是新生事物,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也会有难度。因此,将它也作为本框难点。教学中,应该用对具体事例分析来突破这个难点。

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也是本课及本框的重点。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规范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保证经济活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教法建议

1、本框篇目不长,知识点不太多,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多下些功夫,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比如:设问引导法,调查引入法,事先拟定的一个个调查题目交给学生,内容是学生可能听过、看过或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情,通过对这些情况的调查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如:企业盗用知名品牌生产假冒商品,怎么办?买东西遇到伪劣商品,你怎么办?等等,公布调查结果,引出第三课课标题及框标题。此方法由于学生亲自参加或涉及到学生自己或所熟悉的同学及身边发生的事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欢迎。

2、教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本框的知识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发动学生从分析某一知名企业(可以是国内知名企业,也可以是本地知名企业)入手用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比如:在讲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时,教师可以用此方法。

3、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采取社会调查(课下进行调查)结果汇报、讨论会、辩论会、知识讲座(由学生课下以本框的知识为基础以某一知识点作为出发点去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的探究活动。

4、在讲“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时,可以请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录像的片断,辅助教学。电影:“生死抉择”;电视剧:“黑洞”;录像:“湛江走私案”,“成克杰受贿案”,“胡长清受贿案”等。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难点: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请问现阶段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是什么?

归纳:经济建设。

反问:(2)法律与我国的经济建设与法律的关系如何呢?第三课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由此引出课标题:

第三课 依法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板书)

提问:那位同学能举例说明法律与经济建设、经济生活的关系?(这个问题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调查)

点评、归纳:(点评略)(如果学生不能举例,教师可以举例,最好是一正一反两个案例)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因为如果没有法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会难以有序、持久、顺利地进行。也正因如此,我国加快了经济立法的步伐,制定并颁布了一百五十多部有关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的法律、法规,力争使各种经济活动都能够有法可依。

设问:我国法律是如何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呢?

首先,我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经济制度。引出:

一、宪法规定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板书)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板书)

2、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板书)

这里可以让学生看教材上的宪法第六条规定,也可以展示宪法原文,加强直观性。引出:

(1)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板书)

(2)公有制经济的涵义(板书)

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公有制经济新旧涵义的对比,突出强调“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因为这是我国在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教师可以深入浅出地讲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通过控股、参股组建的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股、集体股部分仍然属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可以利用本地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的具体实例来进行讲解。

接下来,在讲述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涵义及其各自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时,教师最好利用一些具体数据(自己查找或课前布置学生进行查找)来进行对比说明。或者利用参观或调查本地区的典型企业(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业)所得到的具体数字进行讲述,这样的教学效果可能比只从理论上抽象阐述更好些。另外,在这里教师在课前,还可以在学生中进行调查,课上再针对学生的疑问或不同观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作为突破本框重点、难点的有效方法。最后讲:

(4)国家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板书)

这个知识点时,教师还是应该利用具体数据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对繁荣我国的经济市场、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关于这部分数据,教师课参考本框后面扩展资料中的文字资料)

二、我国法律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

13.《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教案要点 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认识符号“+”“=”。

2.能算出算式的答案,并能正确读出算式。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认识符号“+”“=”。

难点:能算出算式的答案,并能正确读出算式。

活动准备

1.课件 2.数字卡片、符号卡片 3.瓶盖 4.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幼儿说《数字歌》入场

二、集体活动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智慧王国到了。

国王:欢迎来到智慧王国,智慧王国,智慧多多,游戏多多,想挑战吗?

2.探索活动:

师:你知道我们教师里有几位男生?有几位女生?

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数字表示?

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

师:这些数字和符号放在一起,应该怎样读呢?

3.游戏活动:

游戏一:《瓶盖游戏》

方法:请幼儿二人一组,二人分先后听声音数量,取瓶盖,最后看看一共有几个瓶盖,请幼儿用数字卡片摆出算式。可变换方法再进行。

游戏二:《下雨了》

方法:幼儿取动物头饰扮动物,看到太阳标志时自由活动,看到下雨标志时,则快速躲进两间房子里,再请幼儿根据两间房子里动物数量说出加法算式。

4.交流小结:

三、结束

教学反思

1.导入环节:用故事情节引入,请幼儿到智慧王国,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了幼儿的积极参与乐趣和探索欲望。

2.感知环节:本环节一般情况下,讲授新知识都是以讲解演示方法进行,而此环节我采用的是教师设定情节,幼儿自己探索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自己发现加号、等号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及算式的读法,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

3.复习巩固阶段:让幼儿对新知识加以巩固复习,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让幼儿一遍遍写一道道算,小学化倾向严重,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严重危害,有的幼儿过早的出现厌学现象,有的幼儿过早的出现近视现象。因此,生动有趣、健康的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很重要,本次活动的复习巩固阶段我设计了两个游戏活动。

一个是共性的游戏《瓶盖碰碰碰》,用听音计数的方法进行,并用加号、等号区分取瓶盖儿的先后,然后请两位小朋友用拼摆算式的方式记录计算过程,并请幼儿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大家集体验正,使幼儿对新知识有一个加深、巩固的过程。

第二个游戏是《下雨了》,这个游戏相对瓶盖儿游戏是一个比较个性的游戏,它有一定的随机性,师幼不能预知下一步会出现什么样的算式,但幼儿通过点数每间小房子里的小动物数量,这样的实际操作就能轻松完成算式,对算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幼儿在玩这个游戏时非常兴奋,因为它完全调动起了孩子的兴趣,在这个游戏中还渗透安全教育,团队精神,也渗透了运动活动中的跑的内容,而且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活动中还渗透了按图索骥的内容,让孩子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综合能力。

4.结束部分。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悬念,调足了孩子的胃口,“超级无敌恐龙屋”孩子会充满好奇和期待,而这个期待如果想实现是有前提的,请幼儿为小动物按特征分类,并区分左右,一个小环节渗透了分类,空间方位知识,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了新知识。

5、本人才疏学浅,对新教材理解不够透彻,对于游戏中算式是否一一出示尚有困惑,今后时间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深入研究新教材的内涵,领悟新教材及《纲要》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从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手段,创造丰富的游戏环境,有效开展幼儿数学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14.演员基础教学阶段教案 篇十四

一、表演作为一门艺术 1.表演的实质

演员创作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表演必须达到三个统一,演员与角色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好的演员必须具备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三种素质。

演员对表演这门艺术必须掌握三方面的功力,一是基本功、基础训练。二是一整套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方法。三十创作中的思维与观念。创作的三部曲: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

2.演员与角色的关系学

我们应该做到既感受到角色,又认识到自我的创作优势,将两者和谐统一于一体,才能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此外,要解决好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关系设计了演员自身的思想深度、艺术修养、表演技巧、表演功力等。没有高潮的艺术功力和修养是难以使演员与角色高度和谐统一的。

练习:

1.才艺表演+自我介绍。挖掘每个学生的自身优劣势对以后因人施教的过程奠定基础。2.动物模拟:猫和少女

3.感觉表演练习:嗅觉、冷热等

二、演员的基本素质

1.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表现力、幽默感的重要性 2.激情——演员重要的素质。如何能把自己激动起来,一方面是相信这虚构的情景,另一方面也可以也可以借助于情绪记忆再动心地演出来,这要靠生活的积累,也要靠演员的激情。即演员创作的激情和角色的激情。

3.信念——演员必备的条件。

演员遥很好的运用假设和想象,把假的当成真的,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那么你就会获得一种真实的感觉。这是十分可贵的。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演员在表演时都应该根据剧情的需要很快地投入到规定情境中去,按照人物的要求真实地生活在舞台上,找到准确的此时此刻的感觉。

练习:

1.动物模拟:狗之间 2.改变物体的练习

三、进入表演状态的法宝——注意力集中

在演戏的过程中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手戏的身上,全神贯注的与他进行真实的交流,特殊剧情需要,遥将注意力集中在物上,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不可能产生真实的情感。只要注意力集中才能排除杂念,投入创作。

练习:

1.找事儿做练习2.水果蔬菜的练习

四、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想象力

人们在生活中的行动都是某时某刻发生的真事,那么如果假设一切都是在虚构的规定情境中进行的话就遥演得更加的真实可信。一个演员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想象力或者想象力不丰富,绝对挡不了一个好演员。也就是说演员通过想象和情绪记忆再进行艺术构思,把假的变成真的来演。再进行艺术构思时加上一些有趣的情节,促使你的动作发生变化,你时在用真心感受、在演,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又这种真实感和信念,在想象与假使的推动下,不断地进行表演,那么一定会产生真实的效果。你必须借助想象,产生内心视像在不断假使恶推动下,按照生活的逻辑和顺序进行表演。

练习:

1.想象力练习:如果你是一个海岛的民兵,来回来岛上徘徊,想象接下来遥发生的事情。

五、表演中的判断

由于客观刺激引起的思考最后做出决定就是判断。在舞台上你必须真听真看真感受后判断思考后再行动定,没有判断的过程看起来会不真实,别人觉得不可信。所以演员的每句话和每个动作都应该遵循人物的思维逻辑进行判断思考,然后根据不同的规定情境,看不出设计痕迹,动作鲜明的表演。

内心独白就是在判断的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来推动你的动作,有来正确、丰富、细致的内心独白,才能更加准确进行判断。如果缺少了判断和没有组织好内心独白,说明你对剧本研究不够,对角色没有很好的理解,你的人物不清晰,表演起来就没有深度,就无法真实的表现人的精神世界。

练习:

1.动物模拟:猩猩 2.故事接力的练习3.动作接力的练习

六、演员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信念与真实感

演员对剧情虚构的一切持有真情实感并真诚相信的技术。感受和相信互为条件,互为作用,同时存在。在生活中真实感和信念都是自然出现的,不需要去刻意培养,因为生活就是真实的。练习:

1.故事接力练习

2.去看电影,要出门时,找不到电影票了,忽然发现装着电影票的裤子已经泡在水盆里,赶紧从水里捞出裤子……故事自我创咋,在相信的基础上真实感受进行发展。

3.去参加一个晚会,突然发现身上穿着的晚礼服破了个洞,于是急中生智,用一个胸针,挡住破洞的地方。

4.在车站等车,突然下起了雨,但自己又没有带伞,这时雨越下越大……

七、表演中相互联系的形式和内容——行动和规定情境 演员运用自己的肌体和情感再现生活中的行为来创造角色,以角色的生命体现出人类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理想、愿望、要求的感官、思维和肌体活动,这就是表演艺术中的动作,即动作,是表演艺术的实质和基础。

规定情境,即剧本到剧情,剧本的事实,事件,时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生活环境,我们演和导演对剧本的理解,自己对他的补充,动作设计,演出,布景和服装,道具,照明,音响及其创作时演员要注意的一切。

行动和规定情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固定情境一方面为行动提供了依据和条件,另一方面又制约着行动方式。演员组织角色的行动越是鲜明表现出来的规定情境越是清新。所以说行动是规定情境的外化。

演员应该从剧本的情节、事件、人物关系以及台词中去挖掘和丰富角色的规定情境。练习自身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真实的生活在角色生活中,将演员和角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完成角色的塑造。

练习:

1.从哪来到哪儿去 2.特定人物关系练习3.改变环境练习4.布置环境练习

八、学会像生活中那样——交流、判断与适应 交流: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交流是一种极其普通的现象,人们靠交流来建立关系——交友、择偶。如果没有内外部动作、没有想象虚构与规定情境、没有视像、没有正确的注意、没有舞台上的对象、没有逻辑的顺序、没有真实感、没有真实的信念、没有我就是的状态、没有情绪回忆等等就没有真实的交流的存在。无论生活中的交流还是表演中的交流都是人和人之间感情、思想相互交换的心理过程。交流中包含了行动、语言和眼神的交流。交流是相互作用、互相依存的。

判断:判断是演员在剧本虚构的规定情境,对发生的事件、人物所处环境进行思考、决定的心理活动过程。没有判断就没有态度,也就没有行动。适应:适应是指演员在表演创作中与对手交流时,彼此做出各种不同的反应并且影响对方的一种技能。

交流和适应时相关联的,只要有交流就存在适应。没有适应就无法交流。交流和适应是演员在创作中必须掌握的一种心理技术。练习:

1.真听真看练习2.等公交车练习3.谁的钱包练习4.似曾相识练习

九、速度与节奏

速度是行动在时间进程上的快慢。指演员内外部动作的快慢。节奏指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指演员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度。内部节奏主要是指心理节奏,外部节奏包括了形体动作节奏、呼吸节奏、语言节奏等。综上所述我们过那总结出演员的内部动作是心理活动,外部动作即肢体动作、呼吸和语言以及眼神等。

动作时塑造人物的最主要途径,外部的形体动作在速度和节奏上的变化,但是有些时候他们未必是成正比的。比如一个人在被追赶,在快速奔跑的同时,心理也十分多紧张,这时他的内外部速度节奏时一致代。但是当他找到隐蔽地方躲起来的时候,外部行为是静止的,心理仍然是紧张的,那么他多内部大速度节奏就是不一致对。练习:

1.呼吸的速度节奏练习

2.改变行动的速度和节奏的练习3.不同速度分发物品到练习4.音乐的速度节奏练习

5.深夜,在回家的一条僻静的路上,突然发现有人尾随着你。

十、消除紧张情绪松弛肌体与打破陌生感

初学者都会有紧张、恐惧的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怯场。紧张分成了三种:1植物神经紧张2认知紧张3情绪紧张

肌肉紧张会妨碍内心活动,尤其是体验。肌体的紧张会妨碍演员的心理和大脑思维,而心理定紧张又直接影响着大脑对肌体的支配。

演员不但要有意识多控制自己,使身心都松弛下来,还要不断地监督自己,随时发现并调整肌体和心理的紧张,以达到最佳的表演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说的松弛不是松懈,而是指排除干扰和多余的紧张。如何消除紧张呢

1肌体放松训练,调整气息和呼吸

2心理放松训练,做到当众孤独,在舞台上要做到比在家里,在自己的屋子里,更来的随便、舒适。

3素质拓展训练,增强责任感和信任。

4当众表演训练,所谓技高人胆大,能力强了心里就会踏实多。练习:

上一篇:小学生与探险的想象作文下一篇:软件招投标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