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荒漠化的具体措施(共13篇)
1.防治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篇一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温江中学地理组 李海英
1.从课标要求灵话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实际事例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分析该事例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引起该问题出现的背景原因,了解该问题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危害,探究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这就是本节内容采取的案例分析方法。看似简单的目标,却体现出地理课标的理念要求。
2.设计安排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教学引入环节中,循环播放各种荒漠化现象图片,荒漠而极具美感的图片,一方面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荒漠化现象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感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和力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在分析荒漠化成因教学环节中也体现出发挥学生主体性,设计安排小组代表分析他们寻找的典型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让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时,也是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后,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再给予鼓励性评价和订正的。
3.关注课程资源的整合。人教版教材在本节上精心设计了活动、思考题,提供了充分的案例材料。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这一优势,着眼于如何整合好教材中的图文、活动题、思考题、案例材料等。如课堂上的拓展延伸活动题设计,就选取第20页《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有关材料,对活动题、思考题中的问题设计进行了整合。这样处理,充分考虑到了所教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的优点,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4.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恰当的方式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教师提供联系框图让学生根据联系框图解释地理现象。教师提供联系框图的内容让学生使用简头等符号进行连结,完成联系框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联系框图。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强化了教学效果。
5.重视板图板书。虽然有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但还是重视板书板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电脑多媒体的好处是容量大,形象直观,可是,一关电脑就没有了,可是,板书能记录教学过程的整个思路,精心设计的板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线索,使他们不仅更好理解课堂的逻辑思路,更有助于他们以后复习备考。
6.应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后,教学容量更大了,各种地图出现得较多,要多一些时间给学生读图和思考。在本节教学中,有些提问给学生预留的思考时间少了一些。
7.重视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读图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用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地理现象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能力,从而能举一反三,分析将来遇到的类似问题。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们是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课堂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
2.防治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篇二
1 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及原因
尽管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不同, 但危害作用基本相同,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要比水土流失的危害严重很多。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会给农业带来较大损失。土地荒漠化的地区, 种子播种以后极易被风刮走, 幼苗也能容易被沙尘覆盖, 对其正常的光合作用产生不良影响, 严重时, 植物会不能够正常的生长。荒漠化会导致草场逐步退化, 影响牧民的正常收入。因为水土流失会使农田里的很多农作物也随水流失, 降低土壤物理性质, 致使土壤中的农作物减产, 甚至会导致人们食物出现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会危害人们健康, 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都给当地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危害, 阻碍地区经济发展。
导致水土发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 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气候、地貌、植被及土壤等, 我国不仅有许多山, 也有分布着大量黄土, 黄土地区和山地丘陵地形连绵起伏, 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时很容易被侵蚀。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季风性气候, 夏季降水量很多且十分集中, 我国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与地貌地形极易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出现。人为因素是人们破坏与移动地表土壤, 一些生产建设活动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异常、过度放牧、有充足沙源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与开荒等。
2 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思路或措施
2.1 节水灌溉
在我国人口十分密集的地区, 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都很大, 退耕还林政策难以实施, 所以, 必须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目前, 我国很多地区都面临着很严重的缺水问题, 节水灌溉既能促进作物生长, 也能充分运用水分, 节约更多的水, 有效防止水资源浪费。具体实施节水灌溉时要按照各类农作物需求特征, 合理布置它们的种植区域, 促进土地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另外, 要注意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灌溉方法有所不同, 要依据农作物生长特性进行调整。
2.2 利用科学技术治理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工作涉及很多部门、学科及行业, 必须运用科学技术, 根据以往治理方法和效果, 不断总结治理经验。根据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情况, 我国整体治理水平还较低, 仅有小部分地区运用科技来治理, 并获得了良好效果, 因此, 要做好检测后记录工作, 并在此前提下, 构建便于开发资源的各种模式, 根据科学技术总结切实可行的技术。尽量运用科技去开发新技术, 把科技融进各项工作中。
2.3 控制人口增速, 运用科学方法种田
一些土地荒漠化区域, 经过较长时间发展后, 如果人口增速过快, 就会加剧荒漠化情况, 因此, 一定要掌握人口增速, 降低生态环境由于人口增速受到的破坏。治理和开发土地荒漠化时, 必须改变过去开采伐木的方法, 有效运用水资源, 切实实行等高耕种, 尽可能地减少土地耕种面积, 运用科学方法耕地种田, 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 合理耕种。在一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地区, 要注意充分运用这些可再生资源, 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能源优势, 使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4 不断提高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平
一切生产都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支撑, 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关系很多行业及学科, 必须运用科学技术, 制定良好的质量方案, 并不断总结以往的治理经验、治理效果。目前, 我国的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平还较低, 仅有小部分地区能够充分运用科学技术进行治理, 并取得较好效果, 并做到仔细记录检测结果及治理经验。实际治理过程中, 要不断尝试开发利用资源的各种新模式, 并根据科学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 运用科技武装新型技术, 把科技真正融入治理工作中, 并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 培养基层人员工作能力, 广泛吸取国外成功经验。尽快构建全国的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监测网络, 方便有关部门及时了解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扩展信息, 为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5 退耕还林、防风固沙
对于降水量充足、人口密度小的地区, 要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退耕还林能够促使生态环境进行自然修复, 扩大植被覆盖面积,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同时, 适当运用一些防风固沙方法。常见的防风固沙方法有在沙层上盖致密物、设置沙障、运用废塑料治理沙漠。在沙层上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可以有效避免水分蒸发, 防止土地被沙化, 运用塑料膜较强, 很容易被风刮走, 使用时要注意避免二次污染问题。沙障主要有土沙障、植物沙障、篱笆沙障。土沙障和风向相垂直, 具有较好挡沙效果, 一定要注意运用黏土提升墙壁韧性。植物沙障既能抵挡沙尘侵蚀, 延缓土地被沙漠化的进程, 又具有截留降雨作用, 能够把一些降雨留在沙障中, 增加土壤水分, 利于植物生长。
3 结束语
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是我国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 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两个问题, 各地区政府要重视地区改建过程中调动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改建过程中充分运用科学技术, 增加对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的资金, 出台激发人们保护环境主动性的政策, 例如:谁开发谁受益、租赁、转让等形式利于治理土地荒漠化, 形成国家的土地, 国家和个人共同改建、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罗永忠.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14 (1)
[2] 康锴.我国土地荒漠化环境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 2013 (6)
3.园林病虫害具体防治措施探析 篇三
关键词: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园林绿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绿化面积不断增加,植物种类越来越丰富,大量的花草树木被种植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为城市增添了美丽的景观效果,在花草树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从而使花草树木生长不良、枯萎、腐爛、甚至死亡,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园林植物绿化防治的过程中,应树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提倡因地制宜地协调好各类防治措施,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不成灾的目的。
一、病虫害防治指导思想
以保护生态、优化环境、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强调利用自然界对病虫的自然控制因素,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的防治方针,遵循“突出重点,分段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和“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通过改进园林绿化植物的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园林绿化植物及其害虫天敌生存的环境,而不利于病虫害滋生和发展的环境,直接、间接地消灭或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及危害。建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长效机制。坚决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为生态城的环境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二、园林病虫害防治面临的问题
(1)园林植物品种繁多,生长周期长短不一,小环境、小气候呈现多样化。加之其周围人为活动较为频繁,这样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2)随着国际之间的贸易或国内地区问贸易的发展,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跨地区、跨国传播日趋严重。(3)随着城镇建设的加快,环境污染的影响,使园林绿化植物生长环境恶劣。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有毒气体或废水,影响着园林绿化植物的生长,削弱园林绿化植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给病虫害的入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4)园林绿化植物多栽植于庭院、公园等人口稠集区附近,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园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1)加强植物检疫。在自然情况下,病虫害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可以借助人为因素的传播,由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由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随着我国城镇园林绿化的发展,为了丰富园林景观,常常引进一些本地尚无的花卉、树木、草坪、种苗等,给各种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提供了渠道。某些危险性病虫一旦传播到新的地区,原来制约其发展的环境因素被打破,条件适宜时,就会迅速扩展蔓延,猖獗成灾。例如,葡萄根瘤蚜由美国传入法国后,经过25年,就有10万公顷的葡萄园归于毁灭;菊花白锈病、樱花细菌性根癌病由日本传入我国,使我国许多园林景区蒙难。在引进或输出花卉等园林植物种苗和繁殖材料时,对一些本地尚未发现、适应性广、繁殖力强、危险性大、又能随着种苗及园林植物繁殖材料传播的危险性病虫害,作为重点检疫对象,发现传入,须及时采取措施就地封锁或消灭。(2)加强养护管理。提高园林绿化植物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通过改善栽培技术和管理技术,改变病虫害的适生条件,创造有利于园林绿化植物的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栽培上要使园林绿化植物的特性与栽植点的环境条件相适应,从而保证园林绿化植物的健康生长,增强树势,提高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在树种搭配方面,应避免有共同病虫害的树种、花草配置在一起。而且树种单一容易造成病虫害的大面积危害。在园林设计时,植物的配置不仅要考虑景观的美化效果,还应考虑病虫害的问题。(3)搞好监测预报,准确掌握疫情动态。针对各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制定监测方案,确定重点监测区域。开展长期定点监测和定期疫情普查,一旦发现害虫,应尽快查清发生范围,并进行封锁和除治。(4)采取综合除治,提高防治水平。一旦发现疫情,要综合运用人工、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并辅以生物药(制)剂防治,采取诱杀成虫、剪除网幕、药防幼虫和收集虫蛹的方法,抓住幼虫为害期的三个重要时期,以及成虫羽化期、卵期、幼虫网幕期和下树化蛹期关键环节,组织多形式、多环节灭杀。(5)其他预防工作。1)中耕除草。进入夏季雨水较多,绿地内杂草生长快,与其它地被植物争夺养分和生长空间,影响其正常生长和景观效果,因此要及时修剪和清除杂草,防止杂草结籽和蔓延。2)施肥。除施氮肥外,根据季节和不同植物生物学特性,适时适量追施磷、钾肥料,保证植物的营养与生殖生长。3)松土保墒。雨后和灌溉后及时松土,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保墒力,有利于有机物分解,增加土壤肥力,满足树木生长需要。4)汛期排水防涝。对低洼地块植被,根据雨水情况及时排涝,防止积水烂根。5)修剪。对部分花灌木及时疏稀、截短;球类和绿篱类植物及时整形修剪;草坪植物适时修剪,保证良好的景观效果。6)扶直。汛期对发生倒外倾斜的树木及时扶正,必要时设支撑。7)维护巡查。及时对绿地进行巡查、维护、看管,对树木外斜、病虫害情况等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四、园林病虫害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园林公司配备打药车和防治药剂,以预防生态城区域内大范围的虫害疫情的发生。要求各施工、养护单位准备打药设备和有关的生物或化学药剂,对所负责的区域进行打药防治,对重点已经发生的部分要求进行检测,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杜绝任何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2)科学防治,综合治理。全面加强对植物病虫害的监测,及时准确发布虫害信息,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将疫情区封锁,防止疫情扩散,并采取以人工、无公害药剂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成效。(3)联防联治,统一行动。防治责任按属地管理落实防治主体,坚持“统一部署、统一时间、统一行动、统一用药”,部门联动,建设部门与各施工、养护单位密切配合,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防治局面。(4)信息畅通,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控制。各防治单位应固定专人管理,发现虫情,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告,责任单位应及时组织防治,阻止虫情扩大蔓延。
参考文献:
[1]天津市北方园林生态科学技术研究所.天津园林绿化技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宋建英.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北京林业出版社,2005.
4.防治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篇四
1. 记忆并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并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 记忆西北地区的范围,理解自然特征形成的原因,并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 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影响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4. 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重点难点】
1. 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2. 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学法指导】
1. 学好本节内容,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
2. 通过案例,学好分析解决环境与 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3. 通过知识的网络化处理,理清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知识链接】
一、荒漠化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原因:②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③__________相互作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④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⑤__________。
4.现状
(1)世界:约⑥______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⑦______、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⑧______地区最为突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位置:⑨__________以西,昆仑山—⑩__________—古长城一线以北。
2.范围:大致包括?________、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3.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____________,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4.主要景观: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
5.内部分异:以?________为界,以东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以西属干旱和极端干旱区。
6.脆弱的生态环境
(1)干旱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__________,?________风化和?______作用显著,形成大片的?________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______,平地多疏松的?__________;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____________季节。
(2)____________: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根本原因
(1)________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__________、过度开垦等。
四、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①____________。
2.防治内容 eq blc{rc (avs4alco1(预防② 的威胁,扭转③ 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④ 的生产力))
3.原则 eq blc{rc (avs4alco1(坚持⑤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⑥ 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⑦__________。
(2)利用生物措施和⑧____________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⑨______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⑩__________。
(5)控制?____________。
五、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1.苏联垦荒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______________,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且?__________两季多大风。
2.苏联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
(1)大面积推广?__________________。
(2)推广农作物的?________________。
(3)营造?________________。
(4)保留残茬,?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探究材料】
我国南方气候湿润,植被葱郁,是“绿色中国”;北方多广阔的“黄土地”,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广布,荒沙漫漫,是“金色中国”;大西南青藏高原雄浑巍峨,冰川连绵,雪峰皑皑,是“银色中国”。
今后“彩色中国”的生态建设方向是:“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当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要永葆“银色”。
1.简述“金色中国”的位置与范围。
2.试说明荒漠化发生的类型有哪些?
3.怎样理解干旱是西北地区的最基本的自然特征?
4.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和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的成因是否一样?
5.每逢干旱,西北绿洲地区的人们不盼阴天盼晴天,这是为什么?
探究点二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探究材料】
教材图2.4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导致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2.塔里木河河流下游绿洲被废弃的人为因素可能是什么?
3.不同的人为因素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如何?
4.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与人口激增有无关系?
探究点三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探究材料】
材料一 6月17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这一主题旨在告诉世人,要实现人类发展和进步,必须保护我们的生存根基——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材料二 教材图2.11 植物固沙。
1.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防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人类活动不当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要有针对性,请你针对人为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图中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不以高大乔木来固沙?
探究点四 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探究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正劲之时,必须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推进。要再造中国西部昔日之辉煌,就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开发欠发达地区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加快西部建设步伐。苏联中亚地区的垦荒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农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仍很落后,畜牧业停滞不前,农业成为影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1953年,苏联收购粮食只有3 110万吨,而供应居民的粮食则需要3 240万吨,结果入不敷出。为了摆脱困难,苏联抽调了近百万人来到垦荒区,还向垦荒区提供了许多农业机械。在短短两年中,就开垦出了2 975.3万公顷的荒地。从实际效果看,垦荒对苏联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1)没有根据垦区的自然条件特点采取合理的、逐步开发的方案,造成土壤风蚀加剧。
(2)把欧洲草原带的耕作方式照搬到风蚀严重的东部新垦区,使土壤松散,沙暴扩展。
(3)垦荒期间没有积极发展农田防护林,忽视了农田水利建设,大约3~4年发生一次严重歉收的大旱灾。
1.结合教材阅读材料,思考“黑风暴”的形成原因?
2.分析回答该地区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3.归纳总结该地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向?
4.你认为苏联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可以被我国哪些地区所借鉴?
【归纳小结】
【当堂练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6月17日,全球迎来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联合国将“林木维系荒漠生机”确定为今年的活动主题。这一主题将荒漠化与森林植被紧密联系,揭示了森林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警示人们要努力加强和保护好荒漠植被,加强荒漠生态修复与治理。
材料2:近年来,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移了大约1 000米。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
材料3:“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
(1)我国近50年来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下荒漠化在社会、经济、生态、生产方面的危害。
(3)材料3图中三道防线,其中林带主要发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因此,绿洲地区的风速比沙丘地区______,蒸发量比沙丘地区______。
(4)由图示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反思】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读“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图”,回答1~2题。
1.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5.防治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篇五
【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三[人教版]
【设计理念】
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地理学核心概念的构建,以“地理生活化、生活理论化、理论经常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再利用图表材料等相结合来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了解其危害和注意通过这种“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的思维训练达到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和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由于本人授课对象双差生居多,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所以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讲述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而学生正是处于西北地区,所以对于荒漠化的理解稍微容易些。
3、非认知因素分析
意志薄弱、情感偏差、知觉及思维迟缓,要转变差生必须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在教学中要调整对差生的期望值、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教会学生养成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愿因。
(2)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2、教学难点
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课本,网络图片)
可用的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
特定的参考资料(课本)
参考网址(中国荒漠化防治网);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2.列表对比法:从三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的典型地区、危害列表比较;
【教学思路】
1.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2.“对症下葯”法,引导学生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提出荒漠化的危害。
6.防治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篇六
-------------《人教版•必修三•新课程新教法新案例探讨系列七》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冯
丹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案例教学里有几个共性问题有待解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不同的能力训练、如何让学生明白区域案例的现实化、特殊化等特点、如何将一些隐性问题的答题方法和结论提炼后教于学生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下面我们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说明这些问题。
一、把握课程标准中案例教学的重点,落实能力提升的具体要求
《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课时里,教材选取了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将该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各种环境问题发生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对于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分析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的了解是知识维度的主要内容,对于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技能维度的范畴。结合教材对西北区域知识的描述,我们可以借该部分内容的加强区域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共性问题。
二、分析教材编排逻辑,体会案例教学理念
关于本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因为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的影响日益加强,这种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更为显著。教材分„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三个层次说明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对于什么是荒漠化,教材突出了荒漠化形成中的多因素(包括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特征。了解了发生的原因及其作用特征,才能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对症下药。
其次,教材就产生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最后,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从荒漠化和人类的关系来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程度加速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活跃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教材按作用程度(造成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大小讲述了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这三种人为因素的影响。
接下来,教材安排了《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活动,该活动一共四个问题,编排的顺序就是按照教材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析次序展开的。
除此之外,教材还通过案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丝绸古道变迁‟进一步分析人类活动对该地区荒漠化加剧发展的影响,农牧过渡地带的变迁从某一侧面也反映了我国西北地区环境的变化及对自然的影响。
关于荒漠化的防治部分教材主要通过讲述了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内容(对应于荒漠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整治模式(对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和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主要原则(预防重于治理、重视地方参与)这三个方面。
最后,教材又安排了活动,通过分析前苏联垦荒区荒漠化的自然发展条件和人为因素,要求学生提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向并对比我国西北荒漠防治情况提出意见。
从以上教材编排内容的顺序来看,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西北区荒漠化发生、防治等问题的阐述,让学生学习分析世界上其他地区该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其中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前苏联垦荒区荒漠化情况的分析都是这样情况。
三、注意本章教学过程中几个的问题
1、利用因果关系分析图表来拓展能力要求
所谓因果分析图,就是将造成某项结果的众多原因,以系统的方式图解,即以图来表达结果(特性)与原因(因素)之间的关系。其形状像鱼骨,又称鱼骨图。该种图表以结果作为特性,以原因作为因素,在它们之间用箭头联系表示因果关系。在该章节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利用《图2.4 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来拓展区域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分析图表加以强化:
步骤一:试一试:请把以下方格用箭头联系起来,注意它们的因果关系
答案;
步骤二:将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选填在下表中。
步骤三:结合步骤一和步骤二的结论得出
通过活动的这样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频繁,探究欲望比较强烈。随着步骤一到三的推进,学生逐步将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梳理地非常清晰,对于荒漠化的概念的得到强化,并且通过一步一步地因果要素推导出干旱地域特征和荒漠化之间的关系。
2、强调区域分析过程中的多角度
对于学生而言,必修三的内容和涉及的思想比较陌生且新鲜,但是对于老师而言却不是,在教材处理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和旧教材的选修内容《国土整治》混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区域环境和区域问题相对应的单一想法。例如;西北地区对应荒漠化现象;亚马逊地区对应森林保护等等,其实西北地区完全可以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或工业促进城市化发展角度思考该区经济发展问题。假如学生先入为主,条件反射地思考区域问题就会发生思维被局限的毛病。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以西北地区为例,归纳出各种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地理位置开始了解该区域各要素的基本情况,由此分成两大类,一大类可以由②向上归纳出该区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这部分内容直接可以引导出日后的课时内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另一大类可以由①向右归纳出该区主要自然特征,加之人类活动方式的不恰当导致这些自然现象加剧成为自然灾害。所以从这一案例可以说明不论以哪一个区域为环境问题分析的样本,应该从自然要素的角度分析出其主要自然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转化为自然灾害的人为原因,进而提出各种治理方案和措施。自此,学生才能明白区域发展的多途径和多角度,才能从„西北地区就代表荒漠化,荒漠化就是西北地区‟的框框中脱离出来,对某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的侧重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分析个别问题过程的纲要化
在本章各节内容里最后都会涉及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治理等问题,而且课后还会有非常多这类习题。例如针对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问题的活动和该章节的问题研究中资料三下面的问题多是这类题目。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分析回答过程通过归纳纲要化。现以人类活动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例来说明如何将这类问题进行纲要化归纳。
课堂上设计练习,请学生将以下各框图进行分类并涂以颜色区别它们。
按照以上的要求,可以进行如下分类,并结合分类将其特性进行归纳,得出①、②、③各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
7.浅谈林业科技与荒漠化的防治 篇七
1 从理论上支持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荒漠化的危害有目共睹。对此, 林业科技人员已做了大量的调研, 写出了一大批具有科学价值的论文, 并通过媒体公布于众。这些论文内容广泛, 见解新颖。当前, 我们从网上看到的这些论文主要是围绕土地荒漠化危害情况、形成机制、发展趋势、演化规律、渐进机理、治理途径、保护利用、环境监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这些为防治荒漠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理论先行, 防重于治。荒漠化的演进已是愈演愈烈, 如不采取科技手段综合治理, 那么大面积国土的荒漠化将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为此, 我们必须有所警觉。
2 从舆论上确保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我国荒漠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近几年来, 北方沙尘暴的暴发频率明显提升。这至少从物候方面说明, 三北地区, 特别是西北和华北地区的沙化现象极其严重, 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为了引起全民的重视, 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 加以传播, 教育我们的干部群众, 重视荒漠化, 动手参与治理荒漠化。比如拍摄一些防治荒漠化的影像片和电教片, 制作一些宣传挂图, 设立永久性标语牌匾。此外, 印发一些宣传手册和宣传资料。总之, 宣传要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 行之有效。要教育我们的干部和群众, 如果大家都不重视荒漠化的治理, 总有一天, 我们的家园将丧失殆尽, 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无立足之地。宣传的舆论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我们的计划生育持续宣传20多年, 收到了惊世之效, 就连联合国都公认中国创造了奇迹。假使我们不去宣传, 不做舆论引导、教化的工作。那么, 今天的中国就会多出至少2亿人。计划生育宣传舆论引导教化的成功经验, 应该引入到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的工作层面上。宣传要持续, 教育要先行。让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荒漠化已经触及了自身的核心利益, 大家就会自觉地参与到综合整治的活动中去。再辅以机制制度、规章法度的力量, 沙漠化防治工作必然会取得显著成效。
3 从技术上确保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荒漠化是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矛盾的一个方面。而以林木草禾作为武器治沙造林、治沙种草则是我们主要的技术手段。近几年来, 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重点主要围绕新品种展开, 引进和培育了很多新的树种及草种。更新了荒漠化治理的模式, 使用了植被覆盖技术、水分平衡技术、抗旱造林种草技术、森林保护技术、高效节水技术, 这些综合性的技术措施, 作为一种科学机制的干预, 使得沙尘暴不能像过往那样肆意猖狂。在一些治理荒漠化较好的地方, 沙尘暴已经有所减轻, 成效显著。
4 从机制上确保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在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区域, 我们总能隐约看到畜牧业发展的轨迹。一些地方不加控制地大力发展畜牧业, 致使植被惨遭破坏, 山石裸露, 经风沐雨, 形成沙化。因此, 我们要从机制和政策上入手, 适当做出调整。强化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往往机制比人治还管用, 还可靠。对于草场、山场、林场、河畔等地要控制牛羊业的发展。要鼓励农民采用玉米秸秆实施氨化技术喂养牛羊。对那些正在恢复植被的区域, 严格杜绝大牲畜放牧。一般说, 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与荒漠化的防治看似矛盾, 其实, 只要把机制制度、政策处理好, 是完全可以相互促进, 相互激励, 相互作用的。如黑龙江省宾县, 作为养牛大县, 就是大面积实施玉米秸秆氨化手段进行黄牛饲养的, 这就解除了黄牛上山的棘手问题。机制就是制约, 就是激励, 就是调整, 就是发展。在治理荒漠化的问题上, 要注重科技含量, 机制作用。要引入专家评估和鉴定机制, 用科学决策指导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5 从收益上确保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荒漠化已给不少地区带来了贫困, 防治荒漠化紧靠贫困地区的民众是不行的。要动员亿万群众广泛参与这一伟大的社会实践。比如动员群众包山、包林, 在五荒地上种草、种树, 通过引进果林和药材新品种帮助农民与公司建造无公害绿色果树和药材基地。此外, 通过营造沙地生物圈林草间作模式, 种植地产果、山杏、文冠果等生态林木, 还可以大量种植草禾, 发展特色特业生产。
6 从典型上确保荒漠化防治工作
应该说, 我们在治理荒漠化方面是卓有成效的。比如黑龙江省宾县一些乡镇村屯就创造了成功的经验。他们以种草种树为主要治理手段,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奋斗, 终于使昔日的荒滩变成了绿洲, 有的甚至成了瓜果飘香的塞北江南。这些成功的经验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应与全民共享。我们要把那些好的经验推而广之, 遍地开花。大面积实施荒漠化治理, 必须运用市场的、典型的、效益的、机制的、政策的、宣传的多种手段, 最大限度地调动种树大户、种草大户、包山大户、果林大户大面积实施长时期持续不断的治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三北地区山川秀美、空气鲜新、环境怡人的美好前景必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实现。典型的力量总是无穷的。一个典型可以带出一大片典型。如我们看到的一些治沙英雄, 同时也是致富能手, 一些荒漠化地区已经被改造成了旅游观光的景区。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只要我们将沙漠化治理坚持下去, 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绿色梦想。
摘要:我国北方省区荒漠化土地面积日益扩张。风蚀类、水蚀类及盐浸类面积也在急剧增加。荒漠化的总体特征是面积大、发展快、危害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春夏的一系列沙尘暴, 已向人类亮出了“黄牌”。在生态环境方面, 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本研究着重阐述了防止沙漠化的措施。
关键词:林业科技,荒漠化,生态环境,防治
参考文献
8.防治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篇八
【关键词】水土保持;发展趋势
0.概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水土保持,一个是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是与水土流失对应的。水土保持是对水土流失的对抗。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与半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是对土地的危害,都会造成土地退化[1]。一旦水土流失出现,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甚至是整个物种的灭绝,土地遭到破坏后也是极其难复原的[2]。
1.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水土流失的成因
1.1.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首先,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其次,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且多暴雨。我国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水土流失易发的主要原因。
1.1.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
1.2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主要成因包括:充足的沙源,气候变化异常,不合理的开荒、挖采和树木砍伐,过度放牧,水资源浪费等。
1.3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危害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现象,但它们造成的危害大致是相同的,只是沙漠化的危害要严重许多。
(1)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生活,危害人类健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对农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由于水土流失,农田中大量的营养成分随着水分一起流失,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失去孕育农作物的能力,导致农作物减产,直接造成人类食物短缺。在沙漠化的地区,往往种子播种下去也会被风吹走,长出的幼苗被沙尘覆盖,影响光合作用,植物不能正常生长或直接死亡。沙漠化还会造成草场退化,畜牧业亏损,许多以畜牧业为生的牧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出路。
(3)阻碍经济的发展。土地荒漠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温度高、沙尘弥漫、空气干燥,这样的天气最容易引发火灾,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电路、通信线路被毁,污染环境等,影响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加剧贫困化,拉大了贫富差距。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主要发生在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也就是较为贫困的地区,直接导致贫困地区原本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受到损害。在城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不断降低,拉大了城乡的贫富差距,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国民政策相违背。
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
2.1水土流失扔很严重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其中水蚀165万平方千米,风蚀191万平方千米。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目前仍有很大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需要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得到初步治理。此外,我国水土流失强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
2.2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平方千米,水蚀荒漠化20.5万平方千米,冰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23.3万平方千米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3]。
2.3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我国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各国排名中仅列第121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缺水高峰将在2020年至2030年出现,据估计到那时我国将缺水2000亿立方米。另外,我国水环境污染的形势也越来越严重。
3.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防治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治理,否则就只能等待灭亡。近年来,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就愈发重要了,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3.1退耕还林
牧针对一些人口密度较小,降水量充足的地区,应该实行退耕还林的政策。促进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进程。生态环境的修复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增产增收,在较小的耕地面积上收获更多的粮食,养育更多的人,达到山青、水秀、人富。
3.2节水灌溉
在一些人群比较集中的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就不适宜采用退耕还林的政策,这是我们就应该推广节水灌溉。缺水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节水灌溉不仅使农作物更好地生长,使水分得以充分利用,还将多余的水节约下来,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水量特性,给予它们适宜生长的土地,使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不同的气候也应该有不同的灌溉方法,要随时掌握农作物的习性。
3.3防风固沙
防风固沙的方法有许多,包括设置沙障、在沙层上覆盖致密物、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等。设置沙障有设置植物沙障、土沙障、篱笆沙障等。植物沙障不仅可以抵挡部分沙尘的侵蚀,延缓土地沙漠化的进程,还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可以将部分降雨留在植物沙障内,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土壤水分。土沙障则是像一堵堵土墙,与风向垂直,有很好的挡沙效果,但是需要大量的粘土来增强墙壁的韧性。在沙层上覆盖塑料薄膜有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防止土地沙化加剧,但是覆盖的塑料薄膜极易被风吹走,同时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不太提倡这种方法。
4.结语
面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水土保持和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应当齐心协力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不把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从各方面采取措施来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黄月艳.荒漠化治理效益与可持续治理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2]齐实,张洪江,孙保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30).
9.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活动总结 篇九
6月17日是第XX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当天上午,自治区林业厅90余名干部职工到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区职工及当地农民一起扎草方格,固定流动沙丘,开展了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活动。
近年来,宁夏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增强了生态自然修复功能。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个人投资防沙治沙,开发沙产业,防沙治沙成效显著,实现了林业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目前,治沙多元化格局正在宁夏形成。宝塔石化、兴俊实业等60多家企业主动参与防沙治沙,投资近10亿元,治理面积达10万亩以上;全区有14.7万户个体造林治沙户奋战在治沙一线,投入4.1亿元,造林64.8万亩。德国、韩国等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也在宁夏实施了防沙治沙、生态防护林等一批合作及技术交流项目。
10.防治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篇十
二、宣传内容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活动要紧紧围绕宣传主题,重点突出以下内容:
一是生态改善、民生进步的荒漠化防治典型,防沙治沙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二是全市荒漠化防治工作的主要成效、经验和典型,主要体现防沙治沙成效;三是沙尘暴基本知识和灾害预防常识,教育广大群众正确认识、科学防范沙尘暴,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四是荒漠化防治示范区建设、沙漠化防治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
三、”五个一“活动安排(一)开展一次 ”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集中宣传活动。
活动时间:201x年6月17日上午9点30分活动地点:
主办单位:
参加范围①邀请领导出席。②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市工信委、市委农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建委、市机关工委、武威日报社、市水务局、市农牧局、市教育局、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工商局、市交通局、市广电局、市司法局、市法制办、市气象局、市阳光产业管委会、供电公司、公路总段负责人。③市直林业各单位负责人及在城区单位的全体职工,林业系统50人。
活动议程:
市委副书主持”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活动。
①市政府副市长讲话。
②参观宣传展板。
③观看电视宣传片。
④散发宣传单。
展板制作及布展。
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展板包括以下内容。
(1)荒漠化概念(1块展板)。
(2)荒漠化概况(2块展板)。
(3)荒漠化危害(4块展板)。
(4)沙尘暴预防知识(4块展板)。
(5)领导关怀(2块展板)。
(6)荒漠化治理成就(15块展板)。
①生态建设(11块展板)。
②产业发展(2块展板)。
11.防治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 南方石质山区;石漠化;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2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基于喀斯特地貌环境,加之人们长期的不合理经济活动致使植被受到极端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的生产再生产能力下降甚至衰退,人地矛盾突出,尤其是我国南方石质山区因为树木遭到了严重的砍伐,石漠化的现象更为明显。因为喀斯特山区地表土壤稀薄,基岩暴露,加之暴雨强力的冲刷,以至于水土流失后岩石显露于表面,表现出了石漠化现象,经过时间的冲刷,石漠化现象必定会越发严重。土地资源的流失必定是山区石漠化最终的结果,而且因为石漠化地区缺乏植被,土壤蓄水能力下降,通常会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1]。解决南方山区石漠化现象是推动南方山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保护耕地、维持生态平衡的必要措施。
1 山区石漠化概述
我国南方石质山区面临着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人口日益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造成了林粮争地的情况。人们垦林开荒,使、树木的数量及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危机。从上述所讲的生态问题可以看出,关于南方石质山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应该得到更强有力的治理 [2]。
2 石漠化的形成特点
2.1 人为因素
石漠化的形成中最主要的是人为因素,是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导致土地生产能力的下降,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而盲目开开垦土地,导致土地的孕养能力都不断的降低,在土地孕养能力降低的同时,为了增加粮食的产量又不断的对土地进行新的一轮开采。长此以往,就出现了山区石漠化现象。
一是乱砍滥伐的习惯,南方区曾多次出现大面积砍伐的现象。大面积的乱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导致山区中绿化面积的减少,这最终也就导致了水土流失现象的不断产生,可是水土流失最重要的原因又是山区石漠化。
我国南方山区中最常见的副业为牧业,牧业的不断发展则也会导致林草植被的损害,非常容易导致土壤被冲刷腐蚀,一头羊或者一头牛在一年内可以将在山上生长了3~5 a的0.67 hm?内的植物吃光。
二是过度开垦。岩溶地区由于本身就没有足够的能够开垦的耕地[3],所以当地的群众只有靠不断地开垦耕地来解决土地不够的问题;但这样过度的开垦必然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2.2 自然因素
石漠化的形成的自然因素则是山区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南方地区的特点有:山地多,平地少,成土慢;加之南方地区山又高坡有陡,降雨量充沛,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寝室动力和溶蚀条件,由于自然原因导致的石漠化占总石漠化比例的26%[4]。此外,南方地区的降水量十分多平均每年能达到900~1 300 mm,且暴雨都集中在春季和夏季。春季则是种植的季节,暴雨会带走大量的泥土,这也是导致石漠化的重要原因。
3 石漠化的危害特点
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常容易发生在出现了石漠化灾害的地区,容易导致水旱的等各种灾害的发生,几乎全年都有旱涝灾害。
同时,由于石漠化的程度比较高,裸露的岩石也较多上面覆盖的土壤也比较少,因此,保水能力也比较低,遇到大雨以就容易出现水土的进一步土壤流失,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造成山穷水恶土瘦的现象,给南方山区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困[5]。
水土资源不断流失,石漠化的加剧自然也就会对农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给农业带来一定的挑战。如石漠化的发展会导致人们生存家园的不断减小,进一步导致生态的恶性循环。由于石漠化多发生在南方一些贫困山区,所以更让这些地区的贫困情况难以得到改善。
4 山区石漠化的防治对策
4.1 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核心
山区石漠化的治理应当严格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治理方案。要将提高水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最终目的,将石漠化的治理与退耕还林相结合,提高山区的涵养水源的能力,保护种植林。要在山区对石漠化地带进行治理首先需要对未出现石漠化的地区进行保护,防止其石漠化的发生,阻止潜在石漠化的出现。对于已经出现了石漠化的地区,需要先从轻度和中度石漠地区开始治理,防止其往更严重的形势上发展。
4.2 多管齐下
将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转变基本生产模式、定向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相结合。并需要在此基础上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企业以及非公有制企业都参与进山区石漠化的防止进程中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紧农村新能源的建设步伐,将森林等绿色资源的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
4.3 科学普及
在对山区进行石漠化防治及治理时,需要对山区居民进行思想及科学教育普及,促使农民改变传统耕作方式,采取必要的保水措施和正确合理科学的耕作模式,防止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而盲目开垦土地的做法,从根本上对山区石漠化灾害的形成做出合理应对。
4.4 科学防治
要想改变环境和人为的各种影响,就必须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新的方式来进行基础的科学防治工作。此外,要加强对农民的知识技术培训,让他们更直观的了解防治的技术,了解石漠化的特点,只有人人都能够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做好防治,才能够真正实现石漠化的有效防止。
4.5 强化监测
防治石漠化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过一个长效、长期的监测机制来对石漠化的程度以及防治的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一般情况可以定为每5 a进行一个周期的检测,从中准确的分析石漠化的变化情况,根据检测的结果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6]。在监测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变化,对石漠化防治效果进行评估并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5 结语
山区石漠化的现象最终会导致山区的蓄水能力不断的下降,耕地生产力不断下降,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下降。对山区进行石漠化治理及防治成为了增加山区居民收入,保证山区居民生活来源的重要环节。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可以看出,石漠化的治理还是一个减贫的过程。通过对石漠化的治理工程区保持了水土,积极的调整了生产结构,发展了农林业、木本粮油业。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工程区农民的人均年收入都以12.5%的速度递增。通过对南方山区的石漠化的不断治理和改造,南方山区的经济和环境都将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山区居民的生产耕作模式,带动山区的新型经济发展,为山区农民增加更多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董艳艳,张丁娜,曹文茂.试论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和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3(9):90-92.
[2]朱品松,薛玉华,王秀丽.张家口坝下干旱丘陵山地不同海拔夏播小麦生态实验报告[J]. 河北农学报,2014(12):98.
[3]杨河,霍永峰,丁娜.干旱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4(2):22-24
[4]冯汉华,熊育久.广东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1(1).
[5]李阳兵,白晓永.中国典型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6(6).
[6]熊平生,袁道先,谢世友.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2010(4).
12.浅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篇十二
在人们不断的改造自然的之时伴随而来的是种种的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 土地的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就是属于这种问题。我们之所以会如此的重视保护环境就是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资源以及环境作为保障, 这也是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目前, 世界上有很多的国家遭遇严重的水土流失与土地的荒漠化, 中国位列其中。其中, 最为严重的是我国的牧区, 因为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地区都是属于干旱或者半干旱或者亚湿润的干旱地段, 本身就比较脆弱, 其次, 因人口的不断增加, 环境问题更为严重, 这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威胁到了人的正常生活以及安全。
1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现状
首先,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两个问题, 一个是水土保持;一个是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是与水土流失对应的。水土保持是对水土流失的对抗。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与半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是对土地的危害, 都会造成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的专业术语来解释就是:农地在经过外力的施压下土地的生产力与生物的多样性下降。一般在出现农区牧区交错带南移、牧区的草地产量减少、植被的覆盖率降低、土壤的肥力降低等现象都是土地退化导致的。
水土流失出现后所带来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因为一切动植物都是靠土地生存, 人也是不能离开土地的给予。一旦水土流失出现, 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甚至是整个物种的灭绝。遭到破坏后也是极其难复原的。
因南北的差异过大, 北方多是出现土地的荒漠化, 一般是在三北地区较为严重, 与南方的湿润气候相反, 该地区常年阳光充足, 雨水少, 气候干燥, 一般都是盐碱性的土质, 只要灌溉时出现一点偏差, 就容易导致水土的盐碱化, 出现寸草不生的现象。再者北方水资源及其的少, 生态坏境较差, 这都是导致北方出现土地荒漠化的原因。相对来说, 南方出现的就是水土流失的现象, 一般都表现在山体滑坡、农产减少、泥石流、这对农业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华南地区, 有一种红色沙漠化的想象, 在上坡上几乎没有植被的生长, 之所以称之为红色沙漠是因为, 南方都是红土地, 大片寸草不生的红土地形成了红色沙漠。因为土壤本身的特性, 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 水土流失严重, 并在不少地区严重退化, 形成“红色荒漠化”。南方山区丘陵水土流失严重, 导致植被裸露, 不能恢复, 形成“红色荒漠”因为红色沙漠的土壤不能进行固定, 发生泥石流的几率比较大, 这也严重的威胁到了当地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世界有很多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 中国就位列其中, 经济的发展也牵制了环境保护。虽然说有以前众多国家防治的经验, 但我国还是难免的走上了污染之后再治理的后尘。环境与经济发展互孛是难以避免的现象, 不过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调试能够改善这种现象。这是调试的方法就必须靠我们不断的实践去证实。
2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措施
荒漠化及水土流失扩展的趋势之所以难以遏制, 仍在边治理边扩展, 点上治理, 面上扩展, 其主要原因是人们防治荒漠化和水土保持意识不强, 对荒漠化危害的认识不足, 没有将防治荒漠化及水土流失与自身的生存环境联系起来, 没有把防治荒漠化及水保治理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及脱贫致富联系起来, 没有把在利欲驱动下的短期行为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 没有树立以防为主的观念, 因而, 必须通过长期、持久、深入的宣传教育, 不仅使荒漠化地区干部群众认识到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而且要使荒漠化防治真正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提高全民整体防治意识, 在宣传紧迫性的同时, 注意宣传以防为主的方针, 要特别重视那些尚未荒漠化或轻微荒漠化土地的预防和恢复。此外, 还要大力宣传荒漠化地区的广阔的开发前景, 让全社会来关注荒漠化地区的发展。
当前, 人为因素造成的荒漠化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 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法制观念不强, 没有运用强有力的法律手段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因而, 一方面要宣传贯彻已有的法律法规, 如《草原法》、《森林法》、《土地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 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 把保护土地、保护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纳入法制轨道, 尽快改变目前一些地区盲目开垦、乱樵滥采的现象,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同时, 要加快《荒漠化防治法》的制定, 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使防治荒漠化工作逐步走上法治轨道。
生产的技术主要依靠科技方式进行, 治理荒漠化土地的过程涉及到很多学科、部门、行业, 一定要使用科学技术, 以前治理的成绩、效果和经验都在向我们表明着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使土地从荒漠化的状态中走出来, 就现在的治理情况来说, 我国的治理水平大多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上, 只有小部分利用科技治理的效果好, 所以对检测后的记录必须做好研究工作, 以这个为基础, 再经过组成、配套等方式建成各种有利于开发资源的模式, 结合科学技术总结出最实用的技术, 尽可能多的采用科技的力量, 开发新型技术, 将科技彻底的融入到工作中, 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 重视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基层的人员是重点的培养对象, 将实践融入在科技之中, 加强各国之间经验的交流, 吸取各国的经验为己用, 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实行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尽快建立全国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监测和信息网络, 及时掌握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扩展和防治的动态信息, 为防治荒漠化和水土保持的宏观决策和确定不同类型的防治战略和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对于荒漠化的区域, 在以后发展的很长时间内, 因为如果人口增长比较快会更加重荒漠化的情况, 所以不仅要掌控住人口增长速度, 降低生态环境因为人口增加的原因造成更大的破坏, 另一方面, 要对荒漠化的地区进行治理以及开发, 改变以往的开采伐木方式, 充分的利用水资源, 实施等高耕种, 尽量减少耕种面积, 把耕地占用的林地或者牧地退还回原样, 对于耕地要使用科学方法种田, 提升单位面积产值, 合理的耕种, 减少土地因耕种承受的负荷, 对于地区具备的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例如太阳能、风能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好, 把拥有的能源优势运用到产业上来, 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走可持续前进的道路, 改变传统的贫困只是无尽的向土地向资源索要的现象。
13.防治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篇十三
导入新课 师
大家都知道了荒漠化的危害,请大家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扼治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学生热烈讨论后找几名同学回答)师
大家谈到的有些方法是有道理的。这节课我们就具体的研究这一问题。推进新课 师
人类活动导致了植被破坏,破坏了植被也就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从而形成荒漠化的土地。荒漠化的扩展和延续,使大片良田被毁,土地自然生产力逐渐丧失,沙尘暴盛行,生态环境恶化,这一切都在制约着西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刻不容缓。
板书: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一)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师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着荒漠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在其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板书:
(二)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的威胁 2.扭转土地的退化 3.恢复土地的生产力 师
我们有信心去预防和治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潜在的、正在发展的、已经发生的荒漠化都应是我们防治的对象。
在防治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本着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综合整治。
板书:
(三)防治的原则 师
(引导学生读图,并且加以点拨)请同学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图2.14、2.15,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根据西北地区的客观实际,确定整治的对策和措施,对此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师
一个行之有效的荒漠化整治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我们防治的目的是通过人地协调,达到区域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们既要保护西北地区的环境,又要解决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问题。比如,小流域的治理、种植一些既能速生又能固沙的植物,采取退耕还林、还草。
不同地区荒漠化的类型不同,形成原因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我们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才能使荒漠化得到治理。如宁夏沙坡头草方格
沙障、防护林体系等。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们治理荒漠化必须要了解它们的环境,找到根源,从问题入手,找到切实的解决办法,做到保护、恢复、发展为一体,进行综合性的治理和开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是关键。
【知识拓展】 师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我国荒漠化现状,并为解决这一生态问题出谋划策。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由于资源过度利用,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最为严重。西部地区又是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为了加快西部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针对水系分布特点,将西部地区划分为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珠江流域及西南诸河地区、风沙草原区四大区域,区别特点,分区治理。
西部地区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0.36%,占全国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的57.84%。其中黄河上中游地区为40.55万平方千米,长江上中游地区为38.04万平方千米,珠江中上游和西南诸河地区为19.48万平方千米,风沙草原区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40万平方千米。
(学生讨论,看谁提出的想法既可行又实用。教师对合理的回答进行激励性评价)生略。师
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和发展过程,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治理。
板书:
(四)治理的措施
治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措施:
师
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的分配河流的水资源,并且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以我国治理荒漠的经验,在不同的地区用不同的生物措施,并且种植一些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物。在不同的地区建设不同的防护林、护坡林等。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积极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板书: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知识拓展】 师
阅读下面我国治理荒漠化有关资料,让同学们了解我国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三北”防护林体系
“三北”防护林工程于1978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建。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计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建设期限73年,规划造林5.34亿亩,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该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千米,南北宽560~1460千米,总面积406.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中国的半壁河山。其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过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前苏联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141”绿色工程
我国正在加快实施以“141”为主体的绿色工程建设。“141”绿色工程即1个基地(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4个体系(“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和1个工程(治沙工程)。“141”绿色工程规划建设总规模6000万公顷,建设期限为1978~2050年。这些工程正在稳步、有效地进行,并取得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是我国正在加紧实施的“141”绿色工程中的四大体系之一,是国家继“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之后,为了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大量流失,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而又实施的一大绿色工程。该工程计划在长江中上游1个省级行政单位造林2000万公顷,为保护长江建设起一道宏伟的绿色屏障。
“太行山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是我国继1亿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三北”、“长江中上游”、“沿海”、“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以及全国治沙工程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后,又一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1984年国务院就委托国家计委审核批准了《太行山绿化工程总体规划》,这一工程还被列为全球环境建设的重点,纳入《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中国政府执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决议的内容。太行山与燕山山脉构成华北平原屋脊,是京津两市及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绿化太行山,对于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这一工程将涉及山西、河北、北京、河南四省市的100多个县。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本课内容)生 略。
【例题剖析】
一、选择题
1.为实现再造祖国秀美山川的战略目标,国务院批准实施六大林业工程,其中与西北地区关系密切的有()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②“三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⑤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⑥重点地区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的基地建设工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 答案:A 解析:六大林业工程中与西北地区关系密切的有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地区治沙工程、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
2.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呼伦贝尔草原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工矿开发 答案:C 解析:呼伦贝尔草原地处半干旱的草原牧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类的过度开垦造成本区荒漠化日趋严重。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完成3~5题。
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是()A.水分差异 B.热量差异 C.地形差异
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 答案:A 解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深居内陆,因距海远近,由东向西,水分差异最为明显,故呈现出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4.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是主要成因
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D.建国以后,该地区荒漠化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答案:B 解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故A项不正确。C项说法也不妥帖。D项有点夸大事实。
5.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A.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B.降雨量小,持续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D.人类活动中的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答案:D 解析:人为因素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起主导作用的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6.在能源缺乏地区,荒漠化主要成因是()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农垦 D.工矿开发
答案:A 解析: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作为燃料的主要来源。
二、双项选择题
7.斑点状土地荒漠化圈常见于我国的()A.塔里木河下游 B.呼伦贝尔草原 C.锡林郭勒草原 D.科尔沁草原 答案:BC 解析:我国斑点状土地荒漠化圈常见于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是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引起的;科尔沁草地因过度农耕导致荒漠化,因此常常呈连片状;塔里木河下游因为超量用水引起荒漠化,因此其形状常常沿河延伸。
8.下列关于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B.乌兰布和沙漠是地质历史时期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原生沙质沙漠 C.土地退化、下伏沙层裸露是科尔沁草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D.塔克拉玛干沙漠水资源贫乏或很难利用,改造难度很大 答案:CD 解析: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地质历史时期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原生沙质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是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活动造成的。
9.目前,我国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A.旱农地区 B.草原地区 C.河谷灌区 D.高原牧区 答案:AB 解析:目前,我国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河谷灌区的农田荒漠化已经有所逆转,青藏高原牧区不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地区。
10.2001年3月,我国科学家对楼兰古城和罗布泊的科学考察表明()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化时代,古代不会发生土地荒漠化现象 B.战争和瘟疫等人为原因有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
C.沙漠都是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形成的,荒漠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D.人为的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BD 解析:荒漠化问题不但在工业化时代频繁发生,古代也常有土地荒漠化现象出现;人为的植被破坏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战争和瘟疫等人为原因有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沙漠是地形名称,沙漠地区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原生沙质沙漠及其对应的荒漠都是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形成的,其他沙漠及其对应的荒漠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三、综合题
1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这个地区荒漠化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地沙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B地沙漠所在的省区是______________。(3)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5)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1)过度垦殖、放牧和采伐森林(2)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自治区
(3)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森林草原破坏严重,地面失去保护,在强大的西北季风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大
(4)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
(5)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和退耕还牧、退耕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解析:位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少,气候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沙漠、戈壁主要的分布地区,自然生态条件最差,而且最为脆弱和最容易破坏。
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草地退化、耕地退化、森林退化,其中以草地退化最为严重和普遍。除气候因素外,导致这一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造成土地压力过大,尤以地表植被破坏最为突出。因此,恢复地表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是缓解和改变土地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得山川秀美作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课时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
(一)位置
(二)地形特征
(三)自然特征:干旱
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四)景观特征:草原、荒漠为主,且自东向西演替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1.干旱为主的环境 2.气候异常
第二课时
(二)人为因素 1.原因:(1)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2)人类自身的活动不当 2.表现:(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
三、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第三课时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一)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二)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的威胁 2.扭转土地的退化 3.恢复土地的生产力
(三)防治的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四)治理的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一: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阅读课本图2.8、图2.9、图2.10、图2.11萨赫勒地区各种因素的影响示意图,思考问题。
这个活动,提供了非洲萨赫勒地区的实例,以供学生分析,其目的是加强对前面已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迁移和应用。在活动设计上,采取“边叙边析”的方式,活动由四个分析段落组成,每一个段落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主要是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分析的要点:位置及干旱的气候条件。
2.20世纪以来,萨赫勒地区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分析的重点:同样是畜牧业,但传统游牧与商业定居牧业在品种、经营规模、生产方式等方面对草场会造成哪些不同的影响。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大量增加,对粮食的需求迅速增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有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分析要点:农牧之争,迫使耕作面积不断扩大,并向牧区推进,草地变旱地。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解释图2.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分析要点:从人口增长与荒漠化的关系角度出发,提出如何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平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mm,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图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作面积,导致向牧区推进,结果是:
4.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活动二:前苏联的垦荒区阅读课本图2.16和资料,思考问题 此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分析前苏联垦荒区荒漠化的形成及治理措施,使前面学到的知识得到灵活运用。该活动由三个前后连贯的步骤组成:荒漠化的成因分析是铺垫;对防治措施的分析和理解是重点;哪些对策和措施可以被借鉴是拓展。
1.根据图2.16和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背景。并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
此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地图、文字资料的阅读分析能力,特别是读图分析的能力。拿到一幅地图,首先要对其地理位置进行描述;其次要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
对图2.16的分析,要知道“垦荒地区”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偏北的地方,虽处于西风带但远离海洋,故降水稀少。从其周边的内陆湖“里海”“咸海”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半荒漠向干草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状况必定是寒冷、干旱、大风。在这种自然环境下,人类严重的过度开荒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剧了荒漠化的形成。
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护措施。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防治措施是针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的。要善于把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分析,逐条分析这四项措施,而后进行归纳,即可得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向:“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措施可以被我国的哪些地区所借鉴。
研究前苏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的适应性,当然少不了要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既然前苏联的“垦荒地区”的环境特征是干旱、大风、风沙大,防治措施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我国的西北地区可以借鉴这些措施。当然,一些措施也适
【防治荒漠化的具体措施】推荐阅读:
荒漠化防治教案07-21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08-03
现浇板开裂的防治措施08-03
浅析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09-07
爆破事故分析和防治爆破事故的措施10-13
雾霾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10-01
粉尘防治措施07-29
关于房建工程的屋面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11-11
白蚁防治应急措施09-03
车间噪声防治措施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