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方面的表现(共9篇)(共9篇)
1.道德品质方面的表现 篇一
关键词:培养,中职生,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一、中职学校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 健康素质
当前, 中职生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知识化程度高而社会化程度低;情绪波动度高而自抑程度低;自我认可度高而人际协调力低;成才急切度高而抗挫能力低。
(二) 道德能力素质
1. 智力能力。
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计算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等。
2. 专业能力。
作为当代学生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在激烈的竞争中, 专业技能的扎实是被用人单位看重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素质的培养着力培养其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3. 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自身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组织纪律观念等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有职业道德感。
4. 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
“人脉”是学生创业的重要基础, 也是学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和依据。学生应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 这样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及人际交往艺术, 这样自己才会进步, 所谓“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就是这个理。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的培养应着眼于语言表达、社交、社会适应能力这三方面。
二、中职生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职业道德情感
所谓职业道德情感就是指人们在处理自己和职业的关系及评价职业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荣辱好恶等情绪和态度。主要包括对所从事职业荣誉情感、责任感, 对服务对象的“亲如一家”情感, 热爱本职工作, 敬业乐业等。
(二) 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意志就是指人们在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 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它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形成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力量。有没有这种坚毅果敢的职业道德意志, 是衡量每个从业人员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三) 职业道德信念
只有对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有了深刻的了解, 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了深厚的感情, 并对该职业道德的正义性深信不疑, 为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和道德义务而勇于排除一切困难、阻力的时候, 才真正具有了坚定的职业信念。
(四) 职业道德习惯
考察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品质, 不仅要看职业道德认识是否正确, 更重要的是要看其职业行为是否高尚, 是否对人民有利。只有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 并把它逐渐变成职业道德习惯, 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一) 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培养
从小事做起, 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范。从自我做起, 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平时在校园中看到学生到处吸烟, 烟头乱扔, 穿拖鞋出入任意场所, 不拘小节, 不打扫宿舍卫生, 懒散, 对人没有礼貌等等错误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 要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并及时改正。人的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得以展现和流露, 习惯也是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所以, 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必须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及点滴做起, 看过汪中求先生写的《细节决定成败》的人都知道细节的重要性。
(二) 在专业学习中加强训练
作为老师平时要多关注对学生的引导, 在校严格要求学生,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培养学生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因此我们在重视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加强职业素养训练。
(三)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
如何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我校现在已经将学生专业实习纳入正常教学考核, 规定学生在大学三年期间必须完成一年以上现场专业实习, 让学生深入医院、工厂一线, 从最基础的操作工做起, 熟悉职业, 培养职业情感, 学做结合, 知行统一。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职业岗位及职业岗位群规范要求的社会调查, 走访劳模, 进行座谈和职业体验, 搜集、整理、讨论、学习所学专业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通过现场实习和走访, 学生们普遍反映感触很深, 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同时了解了职业的需求, 促进了后续的学习。
(四) 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通过让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体验生活, 经常进行“内省”。现场的案例、身边的案例是很多的。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们亲自去体会, 对照自己的言行, 从内心深处去触动他们的感觉, 同时在他们周围树立学习的榜样, 久而久之, 良好的习惯自然养成了, 对于学生来说这将受益终身。
(五) 在职业活动中强化
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 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通过职业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诚实守信、立足岗位扎实工作, 教育学生在工作中按标准作业, 决不把自己岗位的问题带至下一程序, 追求精益生产, 提高产品质量。
总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过程。作为职业教育人, 让我们共同奋斗, 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唐燕萍.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海科教职院论文, 2008, 7.
[2]佚名.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国教育论文网, 2008, 5.
[3]唐宏.就业效应对高职教育发展导向作用的探讨.教育与职业, 2008.08第23期.
2.语文老师个人魅力的表现方面 篇二
一、人格魅力
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就是说一个语文老师在人格方面表现出的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指一个语文老师的品德、性情等都是非常好的,是非常有内在美的。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具备人格魅力是必需的。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备受学生的喜爱,他布置的作业学生都可以认真努力的完成,他说的每一句话学生都认真地记在心中,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学生是真正地从心里尊敬他们、感谢他们。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具有人格魅力的呢?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定要是一个关爱学生的老师,他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愿意认真去了解他们的爱好、生活习惯,愿意和学生打成一片,对待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做到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学生的成绩进行区别对待,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我真的见过一个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她并不是班主任,但学生把她的话看得比班主任的话还重要,她是一个非常具有责任感的老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很关心,当发现学生的学习有所下降的时候就会喊学生过来聊聊天,关心一下这个学生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还会给没有吃饭的学生买饭,每天起得比学生还早,就为了给学生制订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她的每一点付出都被学生看在眼里,她的无私奉献、敬业精神都让其他老师自愧不如,在学生和其他老师眼中,她就是一个女强人一样的存在,直到有一天,她晕倒了,学生们才发现原来这位老师一直在带病坚持给他们上课。就是这样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师被所有的学生尊敬着、喜爱着。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还应该是宽容的,能够理解学生犯的错误,并且愿意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他们支持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他们不会戴有色眼镜看人,不会因为学生曾经做过坏事,就把他们定位成坏人。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还应该是幽默风趣的,幽默风趣的老师可以带给学生很多欢乐,让学生可以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学习,让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是活跃的,而不是像一潭死水,老师提个问题也无人作答,仿佛全班都已经睡着了。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也应该是性情好的,不容易生气、性子比较平和、脾气比较温柔的老师总是比易躁易怒的老师要受欢迎,老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老师不能随意地对学生发脾气,更不能对学生进行体罚,学生犯了错,老师可以耐心地指出,可以苦口婆心地劝说,但是不能辱骂学生,也不能对学生大吼大叫。
二、学识魅力
小学生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具有丰厚的知识,能够用来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学到知识。小学生对博学多才的老师都会产生一种崇拜心理,有学识的老师会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
有学识的老师看过很多的书籍,比如说四大名著,他们还能将这本书中的一些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对中国的四大名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有学识的老师知道很多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及它们背后的故事,能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有学识的老师还会看一些儿童书籍,如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等;有学识的老师也会看学生们最爱的漫画书,试着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和学生交流的话题;有学识的老师不仅需要看和自己的专业有关的书籍,还应该看其他专业的书籍,比如说心理学、社会学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在语文课堂上,有学识的老师讲课非常的有趣,因为他们懂得的还是比较多,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可以旁征博引,可以讲很多和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的故事,可以给学生补充很多的知识,丰富一节课的讲课内容,也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那些学识不太好的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往往是照本宣科,听这样的老师讲课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不能吸引学生。
小学语文老师的魅力主要表现在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当然老师的个人魅力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内容,比如老师的言谈举止、服饰仪表等。弄清楚个人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后,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教学,更好地和学生相处。
3.小学体育课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三
一、小学体育课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
小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对“集体”这个概念逐步明确, 知道自己的班级, 自己的小组, 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在一次次的体育活动中, 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 知道自己要为集体争光。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活动的开展, 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逐步形成和发展, 同时责任感也在增强。体育活动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 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体育活动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小学体育课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小学体育课会组织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 如跳山羊、跳高、攀登等。在这种活动中, 有些学生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 我们教师在了解学生消极意志品质产生的原因后, 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 讲清运动要领, 注意语言暗示和引导, 降低器械的高度, 加宽跳高架的距离, 翻松沙坑, 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 学生们就能鼓足勇气, 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 体验欢乐。耐久跑等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口干腹痛等不愉快情绪体验, 出现运动中的“极点”观象。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跑道, 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支持与鼓励。“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坚强意志的极好机会。
三、小学体育课能够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
因为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可塑的。比起逐渐成熟起来的青少年,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时, 还能够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在做高难动作时, 教师要重视保护, 但不要过分“帮助”, 否则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体育动作要求学生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 不要轻易降低要求和难度。只要教师加强必要环节的保护, 争取一次成功, 就会使学生运动成绩提高, 自我控制能力也提高。当学生早晨天冷不想起床, 可以用解放军在寒冷的气温下保卫祖国边疆与严寒作斗争的精神鼓舞他们, 使他们战胜自己, 穿衣下床, 跑步锻炼。我想, 这些课上课下的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都是有利的。
摘要:小学体育课与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还能够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
4.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四
一、从小就要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人们经济状况的好转,孩子成了全家的宠儿和希望,父母无不期望子女成“龙”变“凤”,而对他们进行各式各样的早期智能开发教育,而忽视了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只要孩子知识掌握得多,将来能上重点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就可以了,殊不知,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都将在这个阶段奠定基础,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一些调查表明,现如今的孩子的确聪明,活泼又健康,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自私,缺乏毅力,不懂礼貌,任性等缺陷。这就是没有重视幼儿道德品质培养而留下的不良后果。我们既要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更要加强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提高他们对是非,好坏的辨别能力,使之茁壮成长。
二、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质很难形成,而幼儿期的道德品质教育,则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的说来,都离不开我们通常说的道德品质过程中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情、意、行。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对共产主义道德准则的理解。只有认识了准则,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加强幼儿的道德认识,须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
情,即是道德情感。对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从道德情感入手,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幼儿的理解能力还刚刚开始,他们的行为常常随着主观情感的变化和对人感情亲疏的不同和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情感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注意和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同时还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以情育情,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
意,即道德意志。指的是在道德行为过程中自觉、顽强地克服困难的毅力,这是一种控制和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因此,作为老师或家长,既要向幼儿提出合理的、具体的要求,又要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行,即道德行为。出现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不等于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是道德实践,只有在反复的道德实践的基础上,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习惯,才能说道德品质已经形成。对幼儿来说,只有将道德实践寓于课堂教学、游戏、劳动等各项活动和日常的生活中,才能形成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幼儿道德品质的教育内容
(一)萌发幼儿对祖国的爱
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从我国许多科学家的身上都能看到爱国情思的巨大力量。对幼儿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首先要教育他们爱妈妈,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母亲也不爱,那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我们要教育幼儿爱亲人,为亲人带来欢乐,为朋友分担忧愁和不幸,关心、体贴、照顾大人的病痛,知道有好吃的要与人分享;知道祖国领土的辽阔,物资的丰富,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幼儿进行爱的熏陶,萌发幼儿对祖国的爱。
(二)养成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并能分辨是非好坏
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因此,从小就要要求幼儿不骂人,不说脏话,待人亲热,有礼貌,别人讲话不插嘴,不打断别人说话,要尊老爱幼,在别人家做客时,不能乱翻东西,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三)养成诚实,讲真话的好品质
教育幼儿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过,我们成人也要做好幼儿的表率,不要说一套做一套。
(四)培养勤劳,俭朴的品质
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一是自我服务,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家务劳动,能使幼儿对家庭关心,爱护,长大后能主动关心别人,与各类人员保持和谐关系,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和观念。
(五)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不自私,能约束自己与人友好相处的品质
要求幼儿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享受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收拾玩具,通过多种活动让幼儿与其他幼儿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生活的节律性。
四、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坚持正面教育,积极诱导
通过适合幼儿特点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教育形式,使幼儿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幼儿一时不能接受,不要一味指责,要从正面积极诱导。通过讲故事或幼儿喜爱的艺术形象来教育幼儿,作用相当大。
(二)掌握好教育的时机
如孩子获得成功时,家长在鼓励之后,可提出新的要求,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家长要关心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当孩子对某事产生兴趣时,家长要因势利导,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发怒时,家长要冷静,等孩子平静后再教育。当孩子生病、疲劳时,家长最好少要求,多关心,但绝不迁就。
(三)榜样示范和集体影响
幼儿的道德感知要多于抽象的理解,所以成人应成为孩子的楷模。在幼儿心目中最有威望、最受信任的是老师。接触最多、对幼儿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是爸爸妈妈。老师和父母的言谈举止,将给孩子以深刻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我班一名年龄偏小的幼儿洋洋,看到同伴摔倒了,马上过去把她扶起来,轻声问她疼不疼,并告诉她要坚强。洋洋为什么会如此关心同伴呢?原来,前一天在做早操时,浩浩跌倒了,老师马上去扶起他,并问他疼不疼等。洋洋就记在心里了。在幼儿园同伴间相互帮助,友好相处,集体中的好人好事,都是形成幼儿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
(四)相互配合,严格要求
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相互抵消。再就是对幼儿要严格要求,始终如一。不要一会松一会紧,大人的态度也要一致,不要爸爸妈妈这样要求,爷爷奶奶又那样要求,这样会使幼儿无所适从。
5.德育品质力的道德价值 篇五
德育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实现自我价值,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德育品质力是人的作风、行为、思想和品质表现出来的意向和印象,是人的一种精神魅力,是风节,是道德的高度凝结和展现形式,是人们获取生存基础的能力,因而具有独特性、个体性,是后天精细雕琢的结果。德育品质力就是德育竞争力即人的竞争力。德育品质力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
随着方法论的多元化,特别是自然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自组织方法论被普遍认同。道德价值结构说,即认为道德价值是指人在一定社会体系中的行为被赋予的好坏、善恶、荣辱、福祸等意义。当一个人接受某一道德规范时,说明他已经赋予其一定的价值,于是外部的道德规范就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而个体的价值观念并非孤立存在的,相互依照一整套原则、标准、信念、理想等等形成个体的道德价值体系,组成道德价值体系的各个要素之间以一定的形式发生稳定的联系,就形成形式各异的道德价值结构。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以及我国李伯黍教授的研究,都提出道德价值结构的新设想。道德的价值结构说主要是从理想、价值、世界观角度去分析品德的构成体系。他们强调社会规范、个人内化、社会期望对人的德育品质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强调家长、老师对德育的双主体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变化,由此也引起了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道德价值观念上的变化和冲突,表现为道德的相对主义倾向(道德的多元论)和非理性主义倾向(跟着感觉走),这又导致人们道德行为的“失范”现象,即失去道德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道德的“滑坡”。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道德价值的双极影响突出表现出来,人们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已经在深层次上发生了动摇、变化和冲突,正所谓孟子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人们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冲突,与其他一些因素相结合,已使中华传统道德价值观动摇。因此,在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要重新认定和树立新的道德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以说,迄今为止人们研究的道德价值是社会价值和公益价值,是正价值,指责的是个人道德价值的负价值。极少有人去研究和发掘个人的道德价值的正价值,只有罗范懿先生从物生价值去肯定了个人道德价值存在的必要性。根据他的理论推断,个人道德价值的存在有利于社会公益道德价值的创造,并在促进社会和谐繁荣发展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个人道德价值的自我完善。道德价值内容主要表现为:道德判断、道德评价、道德信念、道德思想、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等。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道德价值观最大的作用就是保全自己、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服务社会。只有在四者结合在一起时,人生才是最幸福快乐的,也是优秀德育品质力的集中体现。在生活中人们不断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是本能的需要,但如果是在牺牲他人和社会价值而获得的一种自以为是的生存状态时,其结果是违背社会道德的,产生的道德价值是负道德价值。这种负道德价值的产生是在极端自私的情况下,甚至倾注一生,挖空心思去追寻的快乐和幸福,只是在自我行为下的思想和感觉下的劲歌热舞,是企图通过拥有更多的外在的物质体现自己的强大和优势,最终使自己迷失在外在的世界,而内部的精神世界从此变得残缺不全。在道德价值构建中我们不排除野心勃勃和信心满满,甚至是不着边际的妄想,我们也希望在道德价值建构中有更多的憧憬和梦想,即使自己平庸,只要社会合理化,那就是价值。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和不合理的行为与道德作过无数次的斗争,只是自己的能力平淡无奇而不能出类拔萃和不同凡响,但得到了周围人的赞同便无懊悔甚至感到欣慰、幸福。
有很多时候,在自己的思想里,人们为了捍卫自己的虚荣,用自我迷惑的方式逃避责任,在犹豫不安中获取自我安慰,也不为改变现状做出自我调整和实质的行动,在浑然不觉中猎取自我安慰和优越感,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禁锢在自我的世界,脱离了群体的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滋生的道德价值是不能称道的。在道德价值中人们总在企图用无中生有的事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把理想中完善的自己呈现给世界,以证明自己的优秀和卓尔不群。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具有普世性,是把完善呈现给社会群体。
6.道德品质方面的表现 篇六
一、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首先, 幼儿老师应该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 对每个幼儿做到不偏不倚, 让他们同等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其次, 幼儿最善于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 这时老师就应该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在对幼儿进行礼貌用语教育时, 不仅要求幼儿记住礼貌规范, 还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带领大家学会宽容他人。最后, 幼儿老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 严格按照原则处理幼儿所犯的错误, 让幼儿们明确对错、明确是非, 并且勇于承担自己犯错的后果。
二、采取多种教育手段
幼儿都是喜欢做游戏的, 所以老师可以把对幼儿思想品质教育的内容融合在游戏之中, 教会幼儿合作、宽容、理解等道理。同时老师也可以细心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 在问题出现时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指导, 这样就可以加强幼儿的记忆, 在下次出现同样问题时, 学生可以自主思考, 避免问题再次重演。总之, 要适时把握道德品质教育的每一个时机, 运用多种教育手段, 将乏味无聊的道理生动地教授给学生。
三、家长、老师互相配合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孩子的动作行为, 发表一些关于孩子道德教育侧重点的意见, 让老师在学校里着重培养幼儿的某一方面道德素质, 帮助幼儿培养良好、全面的道德素质。同时, 家长也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多加注意, 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避免孩子随意模仿。还有, 老师可以和家长在家长会、教师家访等活动中进行思想的交流, 共同汲取对方所提的建设性意见, 为提高幼儿道德品质做出最大的努力。
总之, 道德品质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 并且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复杂, 但幼儿老师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 为提高幼儿道德品质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7.道德品质方面的表现 篇七
农耕文明是外在于自我的“他者” (神) 对主体人的统治, 当时由于生产力不发达, 人无法对自然现象做出科学性解释, 寻求“他者” (神) 对自我的保护, 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说, 人的一切行为选择都是他者对自我的“关注”的选择。
在工业社会, 主体的人从神圣世界中解脱出来, 他者 (神) 不再与人的精神具有绝对价值的本体关切。人在与他者 (神) 的抗争中, 其主体地位发生了逆转, 人将自己视为了唯一的主体, 客观世界变成被统治、被改造和被考问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人学意义上的“对话”, 不限于“我-你”世界的思维路向, 也不限于心理学所言的人与人的心理沟通, 更不限于语言学意义上的信息交流, 而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与精神交流。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一定的社会中, 任何个人都不是孤独、单一的存在。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对话教学”: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映
在西方, 对话教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婆”术。柏拉图的《美诺篇》是诠释苏格拉底对话方法的代表性文献。在《美诺篇》中, 苏格拉底同应邀的忒塔利亚的贵族青年美诺, 以“道德是可以教的吗”为中心议题, 展开意味深长的道德教育的对话。苏格拉底不是凭借教授的身份授予知识, 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进行深度思考, 通过对方的思考, 亲自去探索和发现真理。正像接生婆帮助孕妇以其自身力量分娩婴儿那样, 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孕育正确思想, 从而产出真理。这便是从心智上作出援助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 学习就是相互沟通的过程。他认为, 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取决于该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同其他儿童的关系以及同工具的关系等。“发展的可能性”受社会情景的制约, 是借助于课堂内的人际关系建构的。
杜威在他的“主体问题解决思维 (反省性思维) 论”里指出, 主体只有借助于与客体相互交往的“工具性思维”以及同他人相互交往的“沟通”, 才能实现对客体的认识。他认为, 主体学习的经验不仅是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而且是通过同客体对话、同他人对话、同自身对话沟通的重叠性交互作用 (transaction) 中得到的。没有对话沟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青年学者张天宝对于教育交往实践的内涵、特征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 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交往实践活动过程, 其特征体现在多极教育主体性、教育主体异质性、教育客体中介性以及个体主体性与主体相互性的统一的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 “对话教学”是基于教学的本质为逻辑前提, 在民主理念的指引下, 以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学文本之间, 以语言为主要交往方式, 以师生的共同成长以及文化理解生成为最终目的的活动。首先, “对话”体现了教学的本质, “没有对话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过程。其次, 对话教学彰显了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的关系。只有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才能达到彼此的敞开与接纳, 实现对对方的倾听与理解,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三, 对话教学是多元主体间的互动过程。对话教学是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文本之间多元主体的互动过程。第四, 对话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与文化的生成与建构。教学构成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但是, 教师的成长要服从于学生的成长。师生成长的过程同时是对教学文本理解、建构与生成的过程, 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提高过程。
三、道德品性:在“对话教学”中生成
人之为人, 除了具有可发展的智慧之外, 还必须有德性。人的道德品性大体可分为处世之道、行事之道和立身之道三部分, 它规范的是人生的基本操守和要求。
对于大学生而言, 对父母、对祖国、对民族的理解与知恩图报, 是他们道德品性的基础。行事之道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的道德保障。只有树立责任心意识和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将来走向社会, 才能承重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立身之道则是指人对待自己的生命存在、发展的态度的一种自我的守操。自我完善是立身之道的基础, 大学生只有不断地自我完善, 将来才能勇敢地面对现实、迎接各种挑战, 形成有价值的人生。
大学生的道德品性的生成也不是自发的, 必须借助于具体对话实践。第一种, 是与他人“对话”的实践, 也就是建立与老师、与同学的沟通;第二种, 是与自我的“对话”实践, 是指学生经过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思考, 从而达到提高自我。第三种, 是与文本对话的实践, 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 实现与文本所代表的意义世界的对话沟通。为了促成大学生道德品性的生成, 我们徐州工程学院建立了以课堂沟通为核心的教学沟通网络结构。实践证明, 这种方式对促成大学生道德品性的生成行之有效.
近几年来, 为了实现对话教学,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我们徐州工程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措施, 并付之于教学实践之中。例如, 实行“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制度。除了平时的互听、互评外, 所有任课教师每学期必须开一节公开课。开课前, 教研室全体教师要进行集体备课, 发挥集体的智慧, 研究如何构建对话式课堂。上课时, 学院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听课。课后, 利用每周业务学习的时间, 看相关教学录象, 对相关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开诚布公地指出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之上, 提出下一步改革和提高的措施。
其次, 构建网上师生沟通机制。与课堂相比, 网络互动有很大的优越性。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对话”, 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向老师请教问题, 又可以倾诉人生的困惑等。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给予积极的帮助引导。
总之,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实现沟通的最好方式, 是时代的呼唤;“对话教学”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话式”教育网络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们将继续探求。
参考文献
[1]叶秀山, 王树人.西方哲学史 (第七卷) [C].谢地坤.现代欧洲大陆哲学 (下) [A].凤凰出版社, 2005.617.
[2][德]马丁·布伯著.陈维刚译.我与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57.
[3][德]哈贝马斯著.交往行为理论.麦卡锡英译.信标出版社, 1984.99.
[4]马永翔.德行是否可教——兼解柏拉图的《美诺篇》[J].道德与文明, 2007, (05) :21-26.
8.浅谈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 篇八
关键词:幼儿教育 道德品质 培养
当前,很多家长认为,幼儿教育应注重智力开发,道德品质的培养完全可以搁置一边,待日后再进行教育。这种错误认识的存在,导致很多幼儿往往过于任性和自我,缺乏独立意识,不利于幼儿日后的发展。作为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幼儿教育一直在探求各种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方式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他们日后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提供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种个体心理的现象,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道德行为准则来规范自身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个体个性社会化方面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时期不仅是人类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久而久之,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里所说的“人格陶冶”即品德素质的培养。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很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致使很多幼儿缺乏爱心,独立性差,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如何更好地培養幼儿的道德品质
(一)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年龄尚小的幼儿,其情绪、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等往往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广大幼儿教师就必须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首先,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保持亲切、大方的个人气质,为幼儿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其次,我们还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这一点对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动转变自身的角色,与幼儿做朋友,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多利用伙伴示范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时,也应该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让那些表现好的幼儿真正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这样同样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体而言,广大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榜样“的事迹介绍给其他幼儿,并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幼儿向这些榜样学习,共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被幼儿接受,也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赶超意识,提高了幼儿的道德水平。
(三)积极进行正确评价
每一个教育过程都少不了对教育对象的评价,幼儿教学也不例外。正确的评价可以帮助幼儿明确自身的优缺点,帮助他们找到日后的努力方向,因此必要的评价是幼儿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并尽可能具体化,以便使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进而更好地坚持下去,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比如,在一次教学过程中,一名幼儿不小心摔倒了,这时另一名幼儿主动将其扶了起来。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夸一句“你今天真乖”,幼儿往往会不明就里,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相反,如果教师说:“你今天把小伙伴扶了起来,做得真好。希望你日后也能像今天一样,主动去帮助别人。”这样正确又具体的评价,既很好地肯定了幼儿,又培养了他们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四)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比如,我们可以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深入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并适时地对幼儿进行渗透,这样做不仅教给了幼儿一定的知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教学活动有时难免枯燥,长期如此,幼儿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为解决这一问题,广大幼儿教师可以转换思维,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情感,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这样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鼓励家园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广大幼儿教师还应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结合起来,两者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家园合作,如开家长会、进行家访以及公布每周教育教学内容等,向家长们讲明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幼儿家长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真正实现家长与教师的有效合作,通过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摒弃自身的不足,发扬各自的优势,使幼儿道德教育真正获得实效。
总之,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与看法。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必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从点滴做起,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幼儿的未来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周爱萍.提高美德故事对幼儿道德行为养成的成效[J].江苏教育研究, 2007(03).
[2]卢乐珍.学前教育讲座——第六讲 幼儿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任务[J].幼儿教育,1984(02).
[3]吴丛笑.游戏活动中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J].早期教育,2000(11).
[4]幼儿道德品质方面得分最低的是“关心他人”[J].时代潮,1995(08).
[5]沈心燕.利用评价手段培养幼儿爱集体的情感[J].学前教育,1996(Z2).
9.道德品质方面的表现 篇九
一、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放任自流等不良行为, 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为此,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
二、结合教材内容注意引导
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这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有计划地安排好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课, 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每个体育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 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三、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的知行统一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 它的主要特点在于任何一种知识的接收和理解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实践。这就充分地显示出体育的活动性, 正是由于这种活动性, 才能更容易表露学生的内心世界, 以及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这些行为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性格品质, 可以看到他们的道德行为的优劣。正是由于这种特点, 体育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 在活动中使学生知行统一结合。
四、让道德品质行为在课堂上显现
由于体育教学是活动的科目, 也是学生自己参加的集体与个人的活动, 在游戏中轮流活动是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最佳途径。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提供“现场经验”的机会。如“迎面接力”要求集体合作, 也要求个人的努力, 同时规则规定, 每个队员都必须遵守规则依次行事, 在整个过程中表现了学生爱集体, 为集体增光的思想品质, 也表现了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遵守纪律的品质, 促使他们成为优秀的队员。
五、将道德品质理论知识融于教学过程中。
1. 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对学生上一节课的行为进行量化评估。要求学生做到:提前到操场, 自觉集合排队, 并做到“快、静、齐”, 同时衣着整洁, 不随地丢垃圾, 不破坏公共财物, 并根据一节课的情况给班集体打分和个人打分, 并记入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中。
2. 提高教师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培养的艺术
首先, 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 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 以便采用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和选取恰当的培养内容;教师要关心学生, 尊重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活动的缘故, 学生的心理表现非常突出, 总有一部分学生表现的毛手毛脚, 对器材有点“恶意”。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现我们就应该制止, 并根据学生的性格, 在原有思想水平的基础上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 让其理解和明白:无论是私是公都必须爱护。同时在各种简单的借还过程中, 为了培养劳动意识和责任感, 可以提前一节课告诉下一次需要借还器材的人要管理好器材。通过这一举措施, 每个同学都意识到无论是自己借还是他人借还都要爱惜器材。要尊重相互之间的劳动, 不给他人带来麻烦, 为他人着想, 只有这样, 才能使大家都能上好每一节课。
其次, 通过开展各种游戏, 在无意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体育教学中, 开展“为国争光”、“团结一致过黄河”、“爱学校, 做主人”、“三人齐飞翔”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游戏活动, 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 培养学生爱国、爱校、团结一致共度难关, 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
3. 不断提高学生内心自我道德完善的需要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提出遵守纪律的要求, 而且要对违纪现象进行批评, 应该让其知道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 以及应该怎样去避免。如在练习打羽毛球时, 由于是轮流上场练习, 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一个球没有打好而下场, 此时就将羽毛球拍丢在地上。此时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笔者将学生叫到一边, 首先问是否生病了, 心情为什么不好, 需不需要休息等问题。在问与答中将学生的这一不良行为提出, 提出这样做会给同学留下怎样的印象?与同学的关系将会如何?应该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经过一问一答教育他明白道理, 从而自觉地遵守基本道德行为规范, 并加强道德自我完善。这样把道德观念都渗透在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中, 并在教育时反复阐述, 在督促学生遵守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内心的道德需求。
【道德品质方面的表现】推荐阅读: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11-19
道德规范与道德品质10-18
怎样孩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08-16
浅议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途径10-04
道德品质教育是甜品店培训的基础12-03
《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教学设计12-03
道德的表现作文12-10
道德方面自我评价报告11-23
教师职业道德表现09-08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与职业道德考核报告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