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定律(精选16篇)
1.初中化学定律 篇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二、本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方案,如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以及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等实验,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结合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都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从初一时的学习习惯是接受式,而且很多学生在英语科等失去兴趣后,对继续学习的受阻,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实验操作技能能力较低,有重重的慵懒感,由于每次考试排名影响,使很多学生没有了自信,所以难形成解决问题的持续思路。这节课包含实验探究与数据分析,学生因为数学功底的影响,只求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在应用计算方面产生很大障碍。所以,我从有趣的引入开始,先用前两个实验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后再用学生熟悉的`实验现象来补充说明学生的疑点。由于,每个班的学生的人数太多,超过60个,实验条件不允许,加上时间有限,我两个让学生课前做过一次,后在课堂上演示。后两个实验用录像播放,以让全体同学看清楚,便于分析,对于计算,我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难点:质量好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2.初中化学定律 篇二
一、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设计
1. 课题的选取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 利用实验去进行本文的教学设计具有代表意义。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 从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和观察白磷的燃烧出发, 通过化学实验去体现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这样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课题的分析
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 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 而是首先在实验前由教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然后通过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研究性实验方案, 让学生从自己亲身实验中观察到的反应现象中, 经过循序渐进的思考, 最后在实验结果中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几种物质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量总和这一科学规律。
3. 课题教学思路
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 到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 在试验中可进行如下设计思路:
(1) 创造和假设一个问题情境。首先在多媒体前展示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和数学表达式, 之后提问学生:你知道什么化学反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最后把问题集中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
(2) 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 并由各小组成员根据本次实验目的, 利用教师提供的仪器和化学物质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亲身实验, 学生不仅获得了书本基本知识, 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4. 课题教学过程
(1)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2)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3) 教具学具:白磷、硫酸铜溶液、稀硫酸、铁钉、锌粒、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平、酒精灯。 (4)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之前学过哪些化学反应。 (5) 展示多媒体课件:反应文字表达式:氯酸钾→氯化钾+氧气、氢气+氧气→水、氢气+氧化铜→铜+水。 (6) 问答: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 对此你了解了什么? (7) 引发学生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反应前后颜色、物质状态等发生了变化;元素种类、原子种类等没发生变化;对于反应前后原子数目、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8) 引入实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意见各不统一, 那么就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1) 设计与实施实验: (1)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 由各小组利用提供的仪器和化学物质设计实验方案。 (2) 启发: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 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3) 汇报: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 (烧杯+试管+两种溶液) g, 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g。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2) 教师演示实验。 (1)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主要步骤有: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g, 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g。 (2) 书写反应文字和数学表达式。 (3) 实验结果分析:在反应前后, 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 实验总结: (1) 让学生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 在实验结束你得到什么结论。问题的提问: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 列出板书: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及其概念表述。 (3) 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存在守恒? (4) 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二、教学反思
3.初中化学定律 篇三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第三节。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建议课时:1课时。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是必修2和选修4前两节知识的延续与提升,该部分的重点是盖斯定律的相关知识。前面已经介绍了热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也引导学生定性地感受了反应热。在此基础上,介绍盖斯定律,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
该部分知识是课改新增的一个知识,所以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近年各地高考题均会出现相关题目。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I第13题,北京卷第26题,海南卷13题江苏卷第10题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前期的学习中,学生对键能与反应热、化学能与反应热,以及反应热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燃烧热、中和热等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些知识的掌握,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对于用计算的方式间接地获得某些反应的反应热还不是很了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涵义的分析和论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帮助学生养成务实、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盖斯定律的涵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四、教法分析
该节内容属于化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到以下教法:
1、学案导学法——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帮助学生确定本节课学习重点,以达到上课预期的目的
2、类比法——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从操场到教室,可选择多种路线为例,从途径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3、推理法——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4、实践训练法——例题分析、当堂训练
5、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参与到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采用教与学互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思考,通过分析——对比——讨论——总结——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加工知识,并掌握应用知识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1、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前给学生准备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学案上列举多种计算反应热的习题,让学生课后小组探究,进行分类。学生很容易就将习题分为几大类:利用反应物和生成物键能进行计算的;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由多个反应计算。前两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都能计算出来,只有最后一类,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最后一类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的重点,学生也会将注意力放在重点内容的学习上。
2、知识铺垫:
与旧知识“燃烧热”相衔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提出问题
下列数据△H1表示燃烧热吗?
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那么,H2的燃烧热△H究竟是多少?如何计算?
已知:H2O(g)==H2O(l) △H2=-44kJ/mol
學生很容易就会得出:
H2(g)+1/2O2(g)==H2O(l)
△H=△H1+△H2=-285.8kJ/mol
这样做既复习了燃烧热的概念及其计算,又激发了学生的认知情绪,还为新知的掌握做铺垫。
3、创设问题情景,讲解盖斯定律
在学习盖斯定律的时候,采用创设以下问题情境的方式:“C(s)+1/2O2(g)=CO(g)的反应热如何获得呢?”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要求学生掌握盖斯定律的涵义,以及盖斯定律的应用(反应热的计算方法)。了解若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由另外几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亦可以由这几个反应的焓变相加减而得到。
另外,还可以通过反应进程中能量变化的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
在盖斯定律的理解上,从途径的角度帮助理解,来加深对盖斯定律的理解
4、例题的讲解。注意计算教学过程中的规范化。
在学生理解盖斯定律的基础上,通过例题讲解有关盖斯定律的计算。该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一定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规范化,尽量引导学生明确解题模式:审题→分析→求解。
5、归纳总结
如对于盖斯定律这一概念教学当中,到最后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如下结论,反应物A变为生成物D,可以有两个途径:①由A直接变成D,反应热为ΔH;②由A经过B变成C,再由C变成D,每步的反应热分别是ΔH1、ΔH2、ΔH3。如下图所示:
6、加强练习,及时巩固,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将学案中的习题作为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巩固、落实了知识、锻炼了计算技能。还可以补充煤、石油、天然气燃烧的反应,这些物质燃烧时,其ΔH的数值都很大,进一步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唤起学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七、教学资源建议
(一)使用学案,补充适当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也是计算性课型的一个基本特点。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和加强概念的应用。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图示,也可以采用电教化手段,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形象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以下难于理解的抽象知识,比如对盖斯定律进行形象化的说明。
(三)可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理解盖斯定律时,可用爬山或者是学生从家到学校可选用多种途径为例。
八、教学反思
4.《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教学反思 篇四
本课基本上能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5.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教案设计 篇五
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兰州市第四十三中学 陆星
教学目标:
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用具:
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 白磷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 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 无色透明溶液 蓝色沉淀 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二、讲授新课: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
;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投影:二、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三、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 点燃 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 改变 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 不变 原子种类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三、课堂小结: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3.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习:《整训》P41 1、2
6.初中化学定律 篇六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达标自查
1.将一定量的碳放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实验数据如下表:
其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反应是()。
A.(1)
B.(1)(2)(3)
C.(2)(3)
D.(1)(3)2.根据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 + O2↑,填写下表:
3.为什么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而不能用手直接拿取?
4.若将21.7 g氧化汞加热至完全分解后,冷却,称其剩余物的质量为20.1 g。则反应中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能力提高
5.将a g H2 和bg O2 通入真空的密闭器中,点燃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中的物质的质量为()。
A.18(a + b)g
B.34 g C.(a + b)g
D.无法确定
6.为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科学家做了大量实验。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玻意耳(R.Boyle)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的固体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玻意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请你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拓展探究
7.17世纪人们认为水能变成土,1768年科学家拉瓦锡对此进行研究。他将一定量的蒸馏水加入特殊的蒸馏器,反复加热蒸馏101天,发现蒸馏器内产生少量沉淀,称得整个蒸馏装置的总质量没变,水的质量也没变,沉淀的质量等于蒸馏器减少的质量。对于这项研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B.水在长时间加热后转变为土 C.物质变化过程中总质量守恒 D.沉淀物来自蒸馏器本身
7.初中化学定律 篇七
表1 三种教科书选用化学史料汇总表
1. 化学史料素材选用特点比较分析
为方便著文与分析,本文以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人教版、沪教版、鲁教版三种教科书为分析对象,仅以有具体人物、事实、成果以及影响力等四个要素俱全作为标准所选择的一类化学史料,不包括一些古代的发明和近代的科技成果(如C60的发现和发展史)等。具体选用的化学史料汇总表如下(见表1):
三种教科书选用的化学史料中涉及古、今、中、外等各类科学家、化学家约23人,史料涉及宏观物质性质认知,微观粒子认识发展,元素规律发现,科技创造发明等。三种教科书密切结合三维目标选择化学史料,且选择数量非常接近,人教版9例,沪教版8例,鲁教版9例,其中都选用的相同化学史料就有6例,分别是空气成分的发现、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发现、侯氏制碱法等史料。
三种教科书虽然都选取了6例相同的化学史料,但陈述内容详略差异较大。鲁教版用49页大篇幅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且更为详尽。从19世纪初元素种类的不断发现开始,到1817年的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发现的“三元素组”的规律性,1862年法国科学家尚古多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排列方式,1864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发现的“元素八音律”规律,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依据已知的63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递增顺序排列,得到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而1913年美国科学家莫斯雷按原子的质子数对元素进行排序得到的元素周期表,更好地体现了元素性质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教师在备课时,尽量广泛阅览,尤其可以借鉴不同版本上对同一化学史料的表述,以便修正或补充,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科学建构。
2. 教科书中化学史料导学功能的例举分析
据文献数据分析,开展化学史教育的功能或价值主要包括7个方面:(1)提高学习兴趣;(2)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理解并掌握化学发展的历程;(4)形成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5)培养人文精神;(6)培养科学精神;(7)设置教学情境。分析不同版本教科书中选择“化学史料”,或作为学生学习的情景材料,或作为知识理论的证明素材等,目的都是为实现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培养,教师需深入挖掘史料中隐含的教育教学因素,并结合具体化学知识教学设计,择机渗透,发挥“导学”功能,以实现化学史教育的功能或价值。
下面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实”为例,谈谈其导学功能的运用。
2.1 运用史料情景,设问激趣导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有些化学知识的学习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前身”,而许多化学事实就是其前身来源的最好情景。如人教版在课题“质量守恒定律”第二小节中,有一段文字描述:“1774年拉瓦锡的精确定量氧化汞加热分解实验,发现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紧接教科书用“这难道是巧合吗?”作为设问,教师则顺势“导学”,引入新课,启发学生对化学变化中质量的关系的猜想与思考,激发学生动手探究的欲望,达到“悱愤”状态。
2.2 适时给予史料,启迪思维导学
沪教版在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中,运用“活动与探索”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在“收集证据”环节,以“查阅资料”的方式给予了如下三段资料: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的“在敞口容器中加热金属,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的物质质量增加了”的实验;
1777年拉瓦锡在密闭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生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时的“质量相等”实验,以及其得出的“质量守恒定律”结论;
后来,人们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大量的实验进一步确认了拉瓦锡结论的正确性。
教科书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上述史实并思考回答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可知,沪教版这种编排的意图是把“化学史料”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的一个材料,通过阅读引发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多种能力。通过探索可知,其中所隐含的信息主要有两点:其一,化学反应中的质量是守恒的,也已被实验证实,学生要相信并接受“质量守恒定律”;其二,实验中的“质量是否守恒”现象与容器的“敞口”“密闭”有很大关系;这些“想法或结论”信息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实验设计的思路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2.3 剖析史料信息,适时渗透导学
化学史料中所呈现的一些科学真理的发现过程隐含着许多信息,认真挖掘,能很好地指导我们学习再创新。鲁教版教科书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的介绍就是很好的例证。
鲁教版教科书详细介绍了1673年的波义耳的敞口容器中的“质量增加”实验和1777年拉瓦锡密闭容器中的“质量守恒”实验,还插入介绍了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夫的密闭容器的“质量守恒”实验,其中特别介绍了俄国化学家罗蒙诺夫只是用金属锡做实验,虽然他反复实验,得到相同的“质量守恒”结果,但却未引起科学界的注意。而介绍拉瓦锡时却特别强调他运用了更精确的称量仪器,用多种金属与非金属进行实验,并总结出当时的“物质不灭定律”。
上述史实中蕴含着很多的信息:
(1)实验是否“质量守恒”与实验体系的密封性关系密切。
(2)俄国罗蒙诺夫只用一种物质做实验,虽然反复“质量守恒”,但仍然具有偶然性,只能成为一个事实结果,而不能上升成为一个结论或一个定律,所以这一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注意。
(3)拉瓦锡运用更精确的称量仪器实验,让实验分析从定性到定量,更具说服力;用多种金属与非金属反应做实验,结论更具广泛性;能对实验现象及时进行总结提升成为一个“定律”并积极著书推介,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拉瓦锡成为“质量守恒定律”发现的“标志”人物。
(4)从时间上分析:1673年、1756年、1777年三个时间的实验,时间跨越百年甚至更长,充满着过程的艰辛与享受、假说的否定与肯定、理论的质疑和赞赏,表明化学理论定律的发现过程是曲折的,但还是在不断前行完善中。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这段化学史料中涵盖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多层次的教育因素信息,教师应该在“导学”中择机渗透,充分发挥信息的教育功效。
2.4 搭建史实支架,引导探究导学
鲁教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是采用了“科学探究”活动方式。教材没有提供“现成”的验证性实验方案,而是让学生从提供的20多种实验仪器、试剂和“盐酸与大理石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白磷与空气中的氧气燃烧”三个实验原理中,自由选择原理、选择仪器和药品,并独立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实验学习,并分析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教科书在此节的最后以“多识一点”栏目形式较详细地介绍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作为拓展学习资料,完成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
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运用原教材的编排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和导学,过程很不流畅,分析原因,发现是因为此项活动的探究开放度极大。学生在具体设计时要跨越三关:
第一关:如何从三个反应中选择一个作为探究实验设计的原理?其中的难点是学生如何厘清三种反应原理的本质差异是什么?每个反应与探究质量定律的实验设计异同点是什么?
第二关:选定反应原理后,如何选择药品与仪器?此时学生的困难是要对教科书提供的20多种药品与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如试管夹,塑料袋或气球,放大镜,细线等有何作用?只有弄清这些仪器的作用,才能科学合理的选择实验仪器,并组装实验装置。
第三关:需要收集怎样的实验现象或实验证据?科学的结论需要科学的现象与证据,因此特别需要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对实验有效证据的预测,即需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或收集哪些实验证据等。在此基础上还需考虑怎样让反应在安全的前提下发生,尤其是定量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操作步骤与细节等。
可见教科书的实验设计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要求极高,学生在设计实验时的表现为无思路或混乱,不知道实验设计要达到的目的,实验设计成败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实验设计中影响因素是什么?也就是说,实验设计缺少方向性,思路无序而无法作为。因此,可以利用书中提供的化学史料,挖掘其中可以发挥的“导学”功能因素,进行实验设计导学,过程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并提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吗?”
(2)探究实验初步设计:请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实验试剂、仪器、反应原理,独立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此环节让学生独立分析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及其与实验探究设计的目的关系,教师没有具体指导性提示,让学生自由思考,不禁锢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也许学生会有很多种方案,或成熟、或欠佳、或迷茫。
(3)请学生阅读“质量守恒定律发现简史”,并回答下列思考题:
为什么波义耳的实验“质量增加了”,而俄国罗蒙诺夫和拉瓦锡的实验却“质量守恒”了?
为什么罗蒙诺夫和拉瓦锡的实验都“质量守恒”,罗蒙诺夫没有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而拉瓦锡却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围绕“质量守恒”设计实验,选择仪器组成的实验体系一定要密封吗?你能总结出一些设计的思路吗?
还有哪些启示?
(4)继续完善设计方案,在小组内交流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实验方案继续完善,组内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5)全班展示交流:选择与其他小组不同原理的实验方案进行展示,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总结分析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6)微观守恒分析:引导学生从微观表征层面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7)检测、反馈。
从以上导学环节可以看出,在学生实验探究设计最需要帮助时,不是教师的“说”道,而是让化学史料中的信息来发挥导学作用,并通过阅读化学史料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信息摄取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3. 结束语
化学史实是优质的教学资源,宋心琦教授认为科学史料的教育作用“更应当着眼于科学素质的培育和提高”,“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受到课程学时的限制和应试为主的影响,化学史料的选取存在着随意性较大和教育价值取向狭窄等不尽人意之处”。对化学史料的整理、研究与教学被普遍忽视,化学史料好似教学中的“鸡肋”被边缘化或省略化,所以许多专家学者极力呼吁要加强化学史的教育,而这一切的转变与落实关键在于教师。
首先要提高教师化学史教育的意识与素养;应该重视化学史料的学习,并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核心理念熏陶和科学方法学习的载体;其次需要科学把握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探讨、研究化学史料的教育功能,务必扭转“重增智轻育人”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或相互借鉴专业化学史实书籍和不同教科书中的化学史实;或穿插讲授,开设化学史专题讲座;或组织化学史研究性课题活动、举行化学史案例分析讨论会;或利用化学史编制习题等多种方式,挖掘化学史料中蕴含的教育元素并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加深对化学学科科学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更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摘要: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以及不同版本教科书中化学史选用和作用的比较分析,归纳了教科书选用化学史实的一些编写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建议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化学史料中隐含的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化学史教育,充分发挥化学史的教学导学作用,以期达到“励志育人,增智添慧”的目的。
8.高一化学和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八
初高中课程为何难衔接有很多原因。目前在校的高中学生都是初中“课改生”,在初中成绩很不错,但是上了高中感到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学得吃力,而且教师教得也费劲,主要问题是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初中课改教材调整了很多内容,内容通俗、简单;部分教学内容删除了,降低了难度、深度和广度,理解、接受和掌握起来更容易了。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很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课时充足,进度较慢,讲授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以及学生消化和巩固时间较多。
高中教材内容抽象概括,牵涉知识面广,受高考限制,教師一般不敢降低难度,初高中教材难度差距加大。高中教材知识点增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重点和规律,没时间反复强调重难点内容和知识盲点,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巩固与强化,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一新生还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完成作业困难,积压的盲点越多,越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从而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考试成绩不好。
如何解决初、高中化学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帮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特点是高一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所以,高一的化学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不同,应注重以下几点:教材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以及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一、做好教材衔接
高中化学教师要坚持课改要求,改进课堂教学,与初中化学老师进行交流,尽快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及初、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
高一化学教师应熟悉初、高中教材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解决和未解决,哪些知识点在高中需要拓宽和加深。通过衔接初、高中教材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初中化学知识,做到对高中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二、做好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深化,知识密度、深度和难度加大,内容比较抽象。刚上高中的学生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相对较差,高一学生在短时间内要接受更多的知识,但课上消化的时间少。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高一化学教学难度、进度不要太快,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节奏,由慢到快,把握整体学习的进度,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并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从而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
教学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应掌握教材、大纲,通过摸底测验,摸清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尽快克服学习化学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社会、生活和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生学会知识,是为了学生课外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给予学生各种知识的具体指导,照顾一些传统学习习惯,尽可能地留时间给学生复习,消化新的知识。高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高一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作业和实验规范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高中学习要改变初中学习方法,使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明确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听课,集中注意力听课,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应让学生重视知识和规律的形成,不仅仅对结论死记硬背。课后复习是关键的一环,通过教材和听课笔记,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找出记忆规律和要点,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加以解决,最后巩固练习。有问题随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尽量做到独立钻研。在做中练,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消化情况,并针对性地指导和查漏补缺,备课时、讲课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高中学习能力利用远强于初中,体现尤其是化学实验上。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和规范,敢于实验,做好化学基本操作和实验设计的准备工作,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要认识高一化学和初中化学学习上的特点和实际困难,帮助学生由初中化学跨到高中化学台阶。做好化学教材知识衔接,做好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使学生为高中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学习各种知识及技能。
9.初中物理焦耳定律教案 篇九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教师演示
【活动方式】
1.提出问题
2.实验观察
3.讨论分析
【实验方案示例】
1.实验器材:干电池四节,玻璃棒,若干电阻丝,蜡烛,火柴棒.
2. 制作方法
把同一根电阻丝分别绕在玻璃棒的两端,绕线匝数比例为1∶8,两线圈相距5cm左右,然后在这两个线圈上滴上同样多的蜡,使线圈被蜡均匀地包住.点着火柴立即吹灭,靠其余热将两根火柴杆粘在两个线圈上
3.实验步骤
(1)用两节干电池给玻璃棒上的电阻丝通电,可看到匝数多的线圈(电阻大)上的火柴杆比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先掉.这就表明: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2)经过较长时间后,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也会掉下来.这就说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10.初中化学定律 篇十
质量守恒定律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导学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对比,能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能表示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还能表示出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2、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3、通过阅读教材、示范、讨论,知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读法,能求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难点: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计算。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采用“提出问题—探究方法—得出结论—解释和应用“的方式学习。
【知识准备】
知识回顾(阅读教材P94、P95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内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无数实验证明,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原子的没有增减,原子的也没有改变。
【自主学习】
探究点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思考:化学方程式和文字表达式相比,不仅能,而且还能直观反映。
【总结】这种用
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探究点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材辅读(阅读教材P96内容,完成以下内容。)
点燃
【思考】:
化学方程式C+O2==CO2能提供哪些信息?你是从哪几方面考虑的?
1、表示:该反应中反应物是,生成物是,反应条件是。
2、表示:该反应中碳原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个数比为。
3、表示:该反应中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即。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宏观意义。
(2)微观意义。
(3)质量意义。
【练一练】你能计算出各物质的质量比吗?
点燃
4P
+
O2
====
2P2O5
【注意】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比时,应将。
点燃
【巩固练习】说出化学方程式4P
+
O2
====
2P2O5的意义?
(1)表示。
(2)表示。
(3)表示。
探究点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点燃
【思考】:化学方程式C+O2==CO2如何读?你应从哪几方面读?
【注意】“+”读“
”;“=”读“
”;化学式读成物质的,也要读出。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1)读物质:
和
在条件下反应生成。
(2)读微粒:每和
反应生成。
(3)读质量:每份质量的和
份质量的完全反应生成份质量的。
点燃
【巩固练习】化学方程式4P
+
O2
====
2P2O5的读法?
(1)。
(2)。
(3)。
【我的收获】(交流、展示及归纳)
【针对训练】
讨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如何读?
点燃
1、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S+O2===SO2
点燃
11.初中化学定律 篇十一
下面, 本人从新课程下的近两年中考化学试题, 谈谈对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1 适时走出课堂, 联系生产。
《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材在重视“双基”教学的同时, 坚持密切联系实际,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近几年中考试题利用生活实际作素材, 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结合实际运用, 使试题贴近生活、生产, 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应用性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 有效指导了师生在教与学中树立知识与实际生活广泛联系起来的意识。
2 加强培养学生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考核的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 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 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教学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2.1通过对思维容量较大的化学事例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2通过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本人认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应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 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作为新时期化学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对一些演示实验的分析和家庭小实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等。近两年中考化学试题表现为:2008、36制作糕点常用Na2CO3和Na HCO3作膨松剂。同学们取一种膨松剂, 欲探究其成分是Na2CO3还是Na HCO3, 设计了以下两个实施方案:方案一, 取适量膨松剂于试管中, 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观察现象。方案二, 向两个大小相同的锥形瓶中各加入30ml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取两只相同的气球 (气球体积足够大) , 一只装入适量的膨松剂, 另一只装入适量的Na2CO3, 套在锥形瓶口, 迅速将两只气球中的药品同时放入锥形瓶中, 观察现象。从实验原理和判断依据两方面说明上述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
这道题是考察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果任课教师对科学探究给予了足够重视, 学生作答的情况普遍较好;任课教师对科学探究不够重视, 学生往往对“实验假设”、“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描述不清,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 往往不会设计对比实验。不少教师认为科学探究费时, 会影响中考成绩, 从而将科学探究拒之门外。至于课外探究, 在升学的压力下, 则荡然无存。
此外, 客观性试题所占分值减少, 而主观题、开放性试题所占比率增加, 这也是新课程下中考化学试题的一个趋势, 这就昭示着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特别是发散性思维能力) 的培养。
摘要:从分析近两年中考化学试题出发, 提出了在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几条建议:适时走出课堂, 联系生产生活;加强培养学生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中考化学试题,化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
12.初中化学定律 篇十二
2015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化学优秀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中公教师吉林分校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中公教师吉林分校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中公教师吉林分校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纸张燃烧完后灰烬质量小于原来纸张,为什么? 镁带燃烧完后白色生成物质量大于镁带,为什么?
13.初中物理课《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欧姆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欧姆定律,能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理解欧姆定律并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温故旧知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请同学一起回忆两个实验结论。
生答:分别是当R一定,通过导体的电流I正比于导体两端电压U;当U一定时,导体的电流I与导体电阻R成反比。
这两个结论是普遍的规律,当我们综合一下两个结论,得到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用公式表达出来就是I=U/R。这个公式就是19世纪时德国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家欧姆做了大量的实验得出来的,我们称之为欧姆定律。导入课题。
(二)、探究学习
介绍欧姆定律的内容即是: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请同学分别介绍三个字母的含义:U—电压,国际单位是伏特,用V表示;R—电阻,国际单位是欧姆,用Ω表示;I—电流,国际单位是安培,用A表示。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核心定律,有两条需要重点注意,分别是:
1.欧姆定律有两个变形公式:U=IR, R=U/I(不是决定式)。
2.在I=U/R表达式中的.三个量必需表示“同一段导体”的“同一状态”;分别用实际电路图来感受理解。
(三)、巩固提升
科学家介绍:请同学小组轮流上台分享课前搜集的有关欧姆的事迹资料。
教师简单总结:欧姆是一名优秀的科学探究者。他在研究电流与电源和导线长度关系时,欧姆就自己动手设计了电流扭秤解决了电流测量的难题。他的代表著作是1827年出版的《伽伐尼电路:数学研究》。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非常重要,我们用一个题目来加深理解并运用欧姆定律来解决问题。
例:一段导体的两端加2V电压时,通过他的电流是5mA;如果在它两端加3V电压,通过他的电流是多大?
分析:已知电压和电流,是同一段导体,但是给出了这个导体的两个状态。在计算题的计算中,要有规范的步骤:我们先要画出等效电路图,要有计算表达式,接着带入数据(单位),算得结果(单位)。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说一说欧姆定律的概念和注意事项。
14.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篇十四
首先, 坚持课前预习
叶圣陶先生指出:“不教学生预习, 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课前预习就是通过阅读新课, 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 然后找出难点, 对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 以便于听课的针对性、有效性, 再就是温习以前相关内容, 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例如, 对氧气的制法一节来说, 通过对教材的试题的试解后, 就能理出本节的重点内容是: (1) 制取氧气的原理; (2) 制取氧气的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 (3) 催化作用和催化剂的概念 (4) 分解反应概念、特点等。
其次,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上课是学习的主阵地, 是决定这节课能否取胜的关键, 听课不仅要用耳, 还要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用“眼”去观察老师讲课的一举一动, 实验操作及现象;用“耳”去听;对于重点、难点、关键点一定要仔细听, 对老师讲到自己通过预习经掌握的内容可稍放松一点, 对老师多次强调的内容, 还要动“手”记下来, 当然要记要点, 提纲式, 不能全记而妨碍听课;还要用“脑”去想, 多问几个为什么, 随老师的思路去分析, 去理解, 只有多种感官并用, 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听课时要注意力集中, 才能真正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标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学生要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当老师引入新课的时候, 应注意听老师是怎样提出新问题的。有的课也可以让学生预习后自己提出问题。当老师演示实验时, 可以放手让学生做一些实验探讨观察到那些现象?授课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学生千万不能只记不听不思考。
第三, 及时复习, 巩固所学内容
记忆就是和遗忘作斗争的结果, 根据遗忘曲线, 防止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遗忘之前及时复习, 而不是忘了后再重新记忆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不能因课堂上基本听懂, 就放弃重温教材或课堂所学内容, 就直接做作业、练习, 这样往往不能得心应手、费时、效果差, 其原因在于对知识的没有真正理解。这就需要再次阅读教材, 能够“学新悟旧”, 做好知识整理和归纳, 学生之间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后再做作业为好。同时要常让头脑再现教材的知识主线, 从而发现遗忘的知识点, 并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以弥补。当然除老师布置的作业外, 还应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生活问题及适当的练习题。
第四, 重视化学实验
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更加重视实验教学与探讨, 化学实验不但能培养自己的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 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也是考试的重点, 所以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做实验时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 思考如何做, 为什么要这样做, 还可以怎样做, 从而达到“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 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 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 把感性知识升华, 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 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 而铜没有氢活泼, 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第五, 建好“错题本”
由于要记的化学知识点比较多, 如果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记牢的, 所以应学会巧记。化学上常用的记忆方法有:比较法 (常用于容易混淆、相互干扰的知识, 使理解加深, 记忆牢固。) 、归纳法、理解记忆法、实验记忆法等。对于平时出现的错题, 应做好修正并记录。记录时应详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及正确的解题思路, 不要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
第六, 灵活记忆
初中化学知识点多, 涉及面广, 易学难记, 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同学们普遍反映化学课“学得会, 记不住”。针对这种状况, 我们可以在学习中改进记忆方法, 加强记忆方面的训练, 提高记忆效果。如在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 我们用“氢气早出晚归, 酒精灯迟到早退”来记忆实验的操作顺序。此外还可用图表记忆、对比记忆、数字记忆、规律记忆、浓缩记忆、联想记忆等方法, 把枯燥的化学知识趣味化, 这样就能记得清, 记得牢。
总之, 只要学习方法正确, 相信同学们都会轻松学好化学的。
摘要:对于初三学生来说, 化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作为科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同时使学生从化学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 分析社会现象。因此, 初中化学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 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研究化学会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15.初中化学定律 篇十五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常态课堂的优质高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依据。打造高效课堂提出了具体的标准要求:关注全体,激发兴趣;学会知识,教会方法;因材施教,有效互动;达成目标,当堂检测。
一直以来我们的校长就给我们说,要向45分钟要质量,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会该学的,不要在课下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不知从何时起,这一点被我们遗忘了。现在加班加点成了“时尚”,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多如牛毛,似乎不参加补习班就“out”了。原因何在呢?就在于我们的课堂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甚至我们的老师都认为,补习班是非常“必须”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课堂是不高效的。所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必要的。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所谓“高效课堂” 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我是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
高效课堂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围绕学生的学习,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并且课堂上人人有收获,课堂上目标达成度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通过高效课堂,学生既能有效掌握知识,又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既学得愉快,又学有所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我区正在积极推进以“导学案”为导学模式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
要顺利开展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组织与实施。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做好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优化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基础;优化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做好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韩愈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课堂教学设计重要环节,它能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因此教师之间要充分配合、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在上课之前大家一起研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充分分析学习者特征,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的有效载体——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教学的最佳形式——小组合作教学。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运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成果进行课堂中的合作、探究活动,才能实现“导学案”三维一体的设计目标。这样的课堂,学生无疑成了主体,而老师是组织者、导演;这样的课堂不再把掌握解题方法当作唯一的目标,它更看重的是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过程。这里的评价用到了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以及老师评价。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并重的有力体现。因此要体现小组的合作和教学的高效性,课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针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出符合学生认知的高效的导学案就尤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前提”,导学案在导学部分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可以利用化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此促使学生形成愉悦的心情,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新知识的挑战。趣味性强的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化学世界,让学生一下产生浓厚的兴趣。
导学案在知识的衔接上要多多下功夫,巧妙的衔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诠释或启发学生对基本化学概念的理解,注重知识的衔接。例如:我在上“元素”一 课时,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导入,先让学生思考“水通电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回顾这个实验,有效地导入了新课课题“元素”。这样的启发既有利于巩固已有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重视了问题之间的衔接,同时重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在问题的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究知识的设计,也要紧紧围绕课题内容而设计,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要起到学生都能够参与并通过参与获得知识。最后在练习和达标测试的习题选取上要下功夫,既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要有层次,使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以导学案为导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自主分清“会——疑惑——不会”三个等次标准,教师在课堂上以学案上的探究性问题为教学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解决相关问题,得出有关结论,掌握相关知识。讲学稿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好处,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有很大帮助,可大大增强学习动机,优化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采用导学案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是我们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表现形式。使用和推广导学案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解放老师,解放学生,是我们追求的改革目标。
初中化学导学案的使用可概括为四步教学法:前置学习、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探究、讨论等)、激励评价、拓展活动。
(一)前置学习(课前预习)
上课前一天提前发导学案,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预习,要求学生要主动、独立、尽所能地完成导学案。第二天早上课代表收齐交教师(时间充足,教师阅批,若来不及课代表代阅),上课前课代表来拿走发给学习小组组长,组长牵头互批互改,互帮互助。
(二)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探究、讨论等)
课堂交流:根据预习的情况,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学生教学生,之后请小组代表展示本组预习交流后的成果,并接受别人的质疑,解决质疑。教师针对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小组把问题进行点拨。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一些更深的问题从而进行探究,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是积极参与,遵守纪律。
(三)激励评价
临下课前10分钟左右,发下导学案的达标测试,做课堂评价练习,当堂测试,下课时立即收起。课后批阅:教师及时批改,放学前由课代表取回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地完成课后拓展活动。此时能力差的学生是没有作业的。
练习点评:第二节课首先由小组代表对前一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其他小组对其点评,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通过这个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评价能力、倾听习惯、尊重习惯。对教师批改的[课堂评价练习]中共同的问题,根据时间条件,教师可进行问题点拨,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个别问题,空出时间让其自己说出看法。课后拓展活动中的几个问题(一般不超过5个问题),由不同的组交流后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和辨析,从而让学生说服学生。
(四)拓展活动
练习中有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主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及知识的重、难点,巩固拓展是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借以解释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实际问题。同时,也能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中师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1、教师如何使用导学案,教师使用导学案上课前,要进行二次备课,上课前一天任课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作为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时任课教师根据抽查学生导学案预习的情况,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在教学中力求百花齐放,各显己长。课后,教师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做到随教随研讨随更新,避免 同一个错误在同一科组内重复出现。以便在下个班级或以后的教学中修正,达到更佳的效果。
2、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要求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预习,要求所有学生本着自主、独立的原则,自行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拓展题,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第二天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完成课堂学习内容:课堂上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如课内时间不够,可作为当日作业完成。总结学习心得:学生课后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导学案上填写学习心得,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也可对导学案的编写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要求学生对所使用后的导学案进行整理,整理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对老师批阅过的导学案进行重新的认识,及时地进行纠错,每单元学习结束,学生将各科导学案分科按顺序进行整理,装订成册,以备复习之用。
三、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困惑。
1、教师观念转变不到位,导学案设计形式单一,缺少创新。导学案的编写质量有待提高。现在大部分备课组都是将导学案的主要任务分配给组内的各个任课教师。但是由于不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等原因,编写的讲学案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用起来较为得心应手,题目的设置也达到了帮助学生巩固练习的目的;有的题目设置就是简单的照搬照抄,甚至跟作业本等学生手中的练习册发生重复,降低了导学案的使用价值。所以,在导学案撰写时一定要在个人主备的基础上备课组内还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反复推敲和修改,最后再定稿,这样的导学案凝聚了集体的智慧,质量就有了保障。
2、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因此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学完该学的内容。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大多不善于与同学合作,往往仍然是各行其是。
3、学生对导学案不重视,尤其是导学案上的习题。表现在不注意保存导学稿,不注意补充完善导学稿,不善于反思总结。部分学生不做习题,错题不纠正等。这些问题需要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督促检查,逐步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否则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时间冲突。到了重点章节,感觉时间安排还可以,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不是这没说到,就是那没处理。课堂上匆匆忙忙,完全没有刚开始时的那种游刃有余。认真反思一下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说明从思想上,我们还是放不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在“精”字上下的功夫还不够。老师讲的不够精,练习题选的不够精,这样,老师讲的多了,学生练的多了,课堂时间当然不够用。问题的解决也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放开手脚,多在一个“精”字上下功夫,精讲知识,精选习题,精确引导,就能解决好这一冲突。
5、课堂囿于导学案,太程式化,显得没有生气。当然,刚开始使用必然要先套用一定的模式,等熟练运用后,就可以达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的境地。
四、通过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后,我们今后的设想
在今后的导学案使用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解决,另一方面,要尝试其它课型,如复习课、讲评课也适用导学案的形式等,使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更加适应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更新一方面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学校创造一个教师业务学习机会和平台,如开展外出学习、专家讲座和研讨交流会等。我们的课堂缺少激励和表扬措施,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奖励和鼓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这方面今后应该做好。对学困生学习兴趣、习惯和信心的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
16.初中化学定律 篇十六
1.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 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相对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相对质量总和。
2.在化学反应前后,因为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所以宏观表现出:化学反应前后各 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3.为使书写的化学方程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要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 数,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相同,这个过程叫配平。
4.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石蜡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C、H、O 元素。1.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共 20克,在点燃的条件下,让它们充分反应后,生成 9克水,则原混合气体中 含有氢气的质量可能是(A.8克 B.12克 C.11克 D.无法确定
2.Y 2+2□ ====4XY中方框里应填写的化学式为(A.X 2Y 2 B.X 2Y C.X 3Y 4 D.XY 2 从微观上看,质量守恒定律在一切化学反应中都成立是因为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练习: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是(A.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不变
C.化学反应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D.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 A 2+B2====2C 中, “ C ”的化学式用 A、B 可表示 ____________。
3.已知 A+B====C+D反应中,生成物 C 与 D 质量比为 1∶ 3,若反应物 A 与 B 在反应中共耗 2.4g ,则生成 C____________g。
4.已知 A+2B====C+D中,将 A、B 两种物质各 10 g混合加热,生成 4 g C和 8 g D,若 A 完全反应,则 A 与 B 反应的质量比为 ____________。
5.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 M、N、X、Y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 量如下:
下列能正确表示容器中化学变化的表达式是(A.X+Y====M+N B.X+Y====N C.N====M+X+Y D.X+Y+M====N 6.在化学反应 A+B====2C+D中, 10 g A物质恰好与 10 g B物质完全反应,若生成 D 物质 8 g,则生成 C 物质为 ____________。
7.将 A、B、C 三种物质各 10克,加热进行化合反应生成 D(其中 B 是催化剂 ,当 A 已完全反应后,测得 生成的 D 为 16克。反应后的混合物中 B 与 C 的质量比为(A.5∶ 1 B.5∶ 2 C.5∶ 3 D.4∶ 1 8.用 100克 KClO 3和 MnO 2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前测得 MnO 2占混合物总质量的 25%,反应一段时间后, 又测得 MnO 2占 30%。求:此时分解的 KClO 3的质量是多少?制得的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1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6 g镁和 8 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 14 g氧化镁。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如 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2.某物质发生完全燃烧反应,反应式为: C x H y O z +(x+ 2 4z y O 2点燃 xCO 2+ 2 y H 2O 若 1个分子的 C x H y O z 与 3个 O 2分子完全燃烧,生成了 2个分子的 CO 2和 3个分子的 H 2O ,则 x、y、z 值分别 为(A.2, 3, 4 B.2, 6, 1 C.1, 3, 2 D.1, 2, 3 13.在 X+2O2 点燃
【初中化学定律】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10-18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8-08
初中化学听课心得06-25
初中化学学科介绍06-28
说课初中化学08-09
初中化学重点概念09-11
初中化学微课10-11
初中化学专题总结10-27
初中化学基本知识06-11
谈谈初中化学总复习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