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核心

2024-07-15

中国文化核心(共15篇)(共15篇)

1.中国文化核心 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2.中国文化核心 篇二

休闲文化是指人们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 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文化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1] (P146-147) “休闲文化与人们自由支配休闲时间的强度和方法密切相关, 并反映在个人、家庭与社会群体在社会价值认同、文化素质培养、文化品味追求、文化消费倾向等诸方面”。[2] (P119)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生成的当代休闲文化样态, 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而且反映了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更新, 生动地展现着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

休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公民的休闲观念和休闲行为模式不仅反映公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人生价值取向, 而且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程度。加强休闲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繁荣文化事业、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之一, 更是一项关系民生的系统性过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当代中国休闲文化建设中, 如何进一步规范人们的休闲道德生活?如何克服和消除社会生活中的异化休闲?如何进一步加强休闲文化建设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休闲文化建设, 培育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公民休闲伦理精神, 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 又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 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制约下由主导价值观念所建构的价值系统, 它作为对当前我国社会生产方式内在反映的精神力量, 主导和制约着人们追求和实现生命价值的公共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人类公共生活伦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又是具体领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符合了人作为类的存在主体的本性和生活状态的自我确证, 不仅是人的存在获得意义的一种路向, 而且是人作为类主体, 坦然应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前提性、规范性的道德规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倡导“八荣八耻”, 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当下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公民休闲伦理精神, 无疑构成当代中国休闲文化建设的话语逻辑与实践路径。

(一) 马克思主义为休闲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当前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社会结构逐渐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休闲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如何保证休闲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 如何进一步创新休闲文化生活形式?我们必须确保马克思主义在休闲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休闲文化建设与发展, 从根本上说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休闲文化建设与发展。只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休闲文化建设与发展, 我们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解放思想, 面对时代的发展, 并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新问题, 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休闲文化建设中的根本指导地位, 以一元化的思想理论统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以确保休闲文化建设坚持科学的思想指南和正确的立场。休闲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体系,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休闲文化建设中, 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休闲文化建设, 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休闲文化生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 确保休闲文化生活的社会主义方向, 实现休闲文化的人本价值取向。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休闲文化建设提供崇高的理想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体贯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领域中, 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认同和共同追求的集中体现。因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能够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有广泛的社会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休闲文化建设必须赋予崇高的理想追求, 在崇高的理想追求中彰显休闲文化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休闲文化建设一旦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人们就能在休闲文化生活中获得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精神纽带, 就能够在立足世俗生活中追求高雅, 在期盼未来中坚守信仰, 从而为休闲文化建设提供崇高的理想追求。

(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休闲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为中华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接受和追求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是全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时代精神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3] (P273-274) 作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为休闲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当代中国休闲文化建设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必须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代中国休闲文化建设, 必须立足传统文化,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洪流中凸显创新意识, 建立具有生命力和原创性的休闲文化生成机制, 不断创造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休闲文化, 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求。

(四)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休闲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仅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 而且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人生政治价值的选择上, 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人生的经济价值的选择判断上, 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在人生文化价值的选择上, 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在人生的道德价值选择上, 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在人生的法律价值选择上, 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4] (P106-107)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涵盖了人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等方面, 在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价值导向中, 既有先进性的思想引导, 又有广泛性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引领文化思潮和凝聚社会共识的道德旗帜, 为人们休闲活动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指导和评判准则。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到休闲文化建设中, 能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准则, 能理性地抵制休闲生活中的消极颓废意识和庸俗低级思想的影响, 从而克服休闲文化生活中的异化现象, 确保我们拥有健康、文明、高尚、活泼的休闲文化生活形式, 以此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2]楼嘉军.休闲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

[3]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和谐,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篇三

和谐,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万物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内在依据。中国文化中,以“和”为本的宇宙观,以“和”为善的伦理观,以“和”为美的艺术观,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以“和”为本的宇宙观

中华文化的和谐理念滥觞于尧舜时代。《尚书》就有“协和万邦”、“燮和天下”的记述,《周易》中也贯穿着“天下和平”的政治理念。先哲的目光遍及万邦,所向天下,反映着中国上古时期人们对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协和”、“和平”生活的美好憧憬,对国家社稷安定繁荣的无限期望和对万邦归顺、诸侯称臣的和谐天下的向往。时至春秋初期,管仲明确提出“和合故能谐”的和谐观念。他认为只有协调、合作才能达到和顺、和睦、和谐,反之则会失度、失衡、失败。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思想家,管仲特别强调“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灾害横生。管仲在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他的“察和之道”。他把君臣之间、上下之间、百姓之间的和睦相处看作是国家政令通畅、政治昌明的文化标志。在法律制度并没有建立的古代社会,《管子》提出的和谐之道不仅具有引导国家政治的社会意义,这种推及家庭伦理,倡导父母、夫妇“不失其常”、“中和慎敬”的和谐思想,在客观上也为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价值观的实现,铺设一条从个人到家庭直至社会的基本架构。

以“和”为善的伦理观

在《管子》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观、人际之间和睦相处的伦理观、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观之后,道家哲学以“道生万物”为核心理念,对中国和谐文化的价值体系进行了丰富和延展。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阴阳两极对立基础上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一系列具辩证思想的基本命题,扩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将和谐从一般社会层面提升至哲学高度,赋予和谐理念更为普遍、深邃的哲学内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无论是讲人类社会,还是讲客观世界,都是建构在“中”“和”的基础之上。在儒家的自然哲学中,“中”是“天下之大本”;“和”为“天下之达道”,只有“中”“和”一致,才能实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天下。在思维方式上,孔子一贯秉承“执两用中”之道,反对偏执、极端的思维方法,倡导在相互对立的两极状态中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中间状态,以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并非以取消事物个性差异为前提。实际上,孔子所谓的“和而不同”强调的正是在保持自我个性精神基础上的和谐与统一。《国语》中记载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强调的也是不同事物之间只有在保持多样化前提下,才能生存发展。如果完全趋同,和谐就失去了相互协调、共存的基础。

中国古代哲人还特别善于把精深玄奥的哲学理念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进行生动的阐释。如《左传》所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这看似讲的是最寻常不过的饮食烹饪,实际上是以烹饪为例,强调众多差异性事物的中和汇聚是和合的基本要义,进而明确了事物之间各自的差异性、个性是和谐共生、相互发展的基础。所以,和谐并非要取消原有事物的自身品格,而是在相互认同基础上中和、融会。东汉史学家荀悦在《申鉴》中也认为,君子应当“食和羹以平其气,听和声以平其志,纳和言以平其政,履和行以平其德”。“和”在此讲的并不是二者相加之和,而是和谐、和顺、和美、和睦之和。这表明中国的和谐观念是古代哲人有感于对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而作出的理性升华,是东方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群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亦表明,中华民族的“和谐”观并非局限在国家政治、艺术美学与伦理道德等形而上的观念层面,也体现在普通百姓的世俗生活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观本身便是多种观念形态的多元统一,是中华民族理性思维与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社会的真诚憧憬和不懈追求,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一笔精神财富,具有传承与弘扬的历史意义与恒久价值。

以“和”为美的艺术观

通观中国古代美学史,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即以“和”为美。以“和”为美不仅涉及艺术的表现形态与艺术风格,还关涉文艺与自然、社会、政治、伦理等相互联系的重要问题。在《中国美学史》中,李泽厚、刘纲纪曾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概括为高度强调“美与善”、“情与理”、“人与自然”的统一,可以说揭示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精神主旨。但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强调的所谓“统一”,并非仅指对应物间的交融、汇合,而是始终强调在对立两极中持不偏不倚的中间取向。由此探寻下去,我们还会发现,以“和”为美的美学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也翕然相通。《周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其“大和”意指和谐的最高境界,正是古人对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由衷憧憬。荀子曾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西汉哲学家董仲舒亦云:“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他们都把自然万物的兴衰生灭视为“和”的最终结果,认为“和”是整个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在古代思想家心目中,“和”已成为一种具普遍意义的本体论命题,是万物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内在依据。

4.中国文化核心 篇四

什么是企业文化,就是以企业家人生哲学为核心的企业共同价值观,以及由核心价值观决定的行为、制度的企业文化。作为核心价值观,就是简单的几条理念,几条可以经得起长期考验的价值观,如果什么都包括,什么方面都照顾到,那这种面面俱到的价值观绝对是充充门面而已。事实上,世界上并没有一种“正确的理念”,没有任何理念内容和成为高瞻远瞩的企业息息相关。理念的真实性和连续一贯性符合理念的程度要比理念的内容重要。所以,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企业员工是否认同,而不是外界的赞美,你不需要在意理念是否“让人喜爱”,而应该在于是否能够指明方向和激励员工。但这恰恰是目前中国企业最为重视的核心,能够给外界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似乎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引入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企业形象设计等同于甚至凌驾于核心理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土企业顾名思义必定拥有特定的地域资源和文化资源,由此产生的竞争优势,或许这就是中国企业的制胜关键。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受民族文化所影响,它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企业文化就不可能是强势的、个性化的,自然也就不可能是激动人心的。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的环境。这些都形成了和西方完全不同的背景和思想方法,因此,中国企业的成长和管理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对核心理念的阐述没有必要将教科书的术语照搬过来,只要将你内心真正深信不疑的信念用一种员工都能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足够了。

理念与行动一致,这可能是中国企业当前最缺乏也是未来必需追求不懈的目标,一篇宣言可能是好的起步,却只是第一步。将企业的理念使命贯穿于管理的各层面,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恪守核心价值观,这是所有优秀企业都努力实现的目标。中国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发展中,能够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的寥寥无几,这其中“幸运儿”也在做着世界其他优秀企业一样的事情,将理念与行动一致。

5.中国文化核心 篇五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显著提升。在2006年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2011年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部署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因此,理清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按照古文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与人及活动有关的所有人类活动及其结果,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已逝的过去,而是连接过去的现在和奔向未来的今天。而“精髓”就是“精华”,就是“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个问题既是事实判断又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指的是就事论事;价值判断则是根据某种价值标准来判断事实,是基于事实判断的。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后出现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自汉代儒家思想文化确立它的正统地位,就成为了封建时代主流的统治思想,封建统治者们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改造着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人文精神是儒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其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儒家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表现。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吸取什么、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发展什么,直接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未来走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要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去寻找。进一步发掘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世致用,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必然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它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要建立健全新的思想价值体系,重点在于创新和发展。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与前一时代的社会意识存在联系,新的社会意识要建立在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基础上,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升华和再创新。

传统文化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灵魂”。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思想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各个方面都必然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其精髓,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一些要素,也就具备了中国文化特色。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集中体现在哲学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追求就是精神生活第一。如今我们积极倡导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为了全体人民拥有正确的方向和主心骨,来共同追求最基本的价值观。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诚然需要物质力量的推动,但精神支撑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个国家、民族缺少精神方面的支撑,就没有了主心骨,就缺少了灵魂,就没有了精神动力。

我国目前的社会形态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形态。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思维、精神的核心内容和精华部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事业的迅速发展,与我们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密不可分的。这是我们在政治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上的优势,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宝贵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有力保证,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结合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风格,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使用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和表达习惯,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内容上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例如,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观念发展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当代爱国主义精神。

6.中国文化核心 篇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建设自主学习内容发言稿材料

3.1.2此阶段,国家的民主是有限度的民主,也必须是这样,无限制的民主是葬送民主。若是让我选出一个什么官员,因为我不完全了解,我只能道听途说、墙头草随风倒,点兵点将任意选取,因为我的选择是任意的,这就会给投机分子可乘之机。所以,还是相信党,相信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相信人民的公仆,能够做出最佳的决策。3.1.3文明和谐,可以放在一起说: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各个部分之间都处于和谐状态,构筑起来的就是文明;做文明人,创建文明生态,发展文明产业,建设文明国家,自然而然成就和谐,达到安宁稳定。

3.2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是要求社会管理层要保证~ 3.2.1就自由平等而言,我们国家在总体层面上确实是这样。至少现在我们国内环境是和平稳定的,没战争的炮火,保障人身自由,没有种族歧视,各族人民大团结。我们要知道:~不要钻思想的牛角尖,与正路背道而驰,还以为是自己思想不被理解的天才之作。3.2.2继续,请看图片,大家看到了什么呢?不公平?这估计是大众所普遍认同的现在的社会状态。现在人常说: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完全可以给自己的想象力插上现代科学技术的翅膀。在现在信息化时代,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人才是永远不会被埋没。

图中两个人至少是在同一起跑线,也就是:至少自己在心理认同上,要知道,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只是充实、精品学习文档

强化自己的途径不同:有人可以直接到达目的地而寻找宝藏,有人需要踏遍千山才能达到目的地。但是真正的挖宝,都是需要依靠个人自身的努力。

国家正在努力追求的就是:去掉起跑线前的各种附加物,让个人平等竞争。所以,个人应该有一种自觉意识,不要枉费了国家的苦心。国家在为你铺路搭桥,而你却早已放弃了前进。

这需要个人和国家相互配合才能够达到我们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状态。3.3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国家保障个人安全,给我们权利,让我们不至于流离失所,让我们有归属感和幸福感。家是温暖的港湾,国是全部国人的避风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国?当然,也有闲云野鹤世外高人,不问世事,潜心修行,也可以。但是,如果不爱国,还企图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政权,那么,这个国家不会接受这样的人。再有愤世嫉俗,实在难以克服内心不满意情绪的人,当然你可以选择离开这片土地,可以到你想要的理想国度。

敬业,诚信,友善,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提高个人幸福感的最简单途径。图,大家可以看看,外媒镜头中的总理,笑得多友善。在这里,多谢大家的友善聆听。

好,这就是我所学习到的全部内容。

7.中国文化核心 篇七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其中蕴含着很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其中主要包括有爱国、自强、和谐、民本思想、伦理观念等因素。

一、爱国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永恒情感, 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爱国思想是永恒不变的, 儒家思想文化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指出了个人素质的修养和爱国的关系, 只有实现自身的发展, 才能担当好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和爱国情感。李白曾经作诗云“中夜四五叹, 常为大国忧”, 指出自己曾经为了国家的忧虑而彻夜难眠, 体现出了一颗爱国爱民的心。陆游就曾喊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话语, 指出不管身居何位都要有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心。说明, 爱国主义情怀已经深深镌刻在每位中华民族儿女的心中, 成为民族血液中流淌的热血, 形成了经久不衰的民族情怀。

爱国主义思想自古发展, 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有着历史时期深深的烙印。所以说, 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思想都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封建社会, 爱国思想和忠君是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岳飞曾说“归来报名主, 恢复旧神州。”另外, 在儒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强调爱国也具体指爱民。“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等思想使得传统的爱国思想突破了狭隘的忠君。所以热爱国家, 就需要做到热爱人民和自己的民族。

爱国主义情怀对于中华儿女有着激励的作用, 很多中华儿女曾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牺牲自己。“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真谛, 体现在很多有志之士的言行中。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身殉国的壮烈;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言, 无不诠释着中华民族儿女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二、自强不息, 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自强不息的民族, 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周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就是对君子的自强不息以及坚忍不拔的品格进行强调。自强不息,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对于民族的发展和克服困难都是有着积极的作用。

体现在人征服自然的故事中, 有着流传已久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以神话故事的形式, 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自然的征服有着“人定胜天”的气魄。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中, 对于自强不息的阐释更是不胜枚举的名人故事。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记载“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2) 从这些前人的经历中, 可以看出他们在经历磨难的时候没有低头, 而是在逆境中自强不息, 坚忍不拔, 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气魄。

自强不息对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繁荣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也能够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 凝聚中华民族儿女的力量, 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奋起努力。岳飞、陆游、林则徐等都用个人行动阐释了在国家危难时候, 应有的自强精神, 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儿女形成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对于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候奋勇反抗的气魄, 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三、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要求和思想精髓就是和谐。中华民族是追求和谐的民族,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追求人与人, 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出的和谐观念很多, 诸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政通人和”以及“和为贵”等思想, 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国家治理和谐以及国家之间的和谐。可谓是, 中国把和谐作为一种追求, 希望达到的关于人生以及宇宙的理想状态。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是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主要思想。孔子认为“和为贵”。认为需要通过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已达到和谐的状态。人们追求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经历的发展顺序就是敬天—赞天—顺天, 最终实现人与宇宙间的和谐。

和谐意识在社会关系处理方面发挥着积极意义。自身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诠释着各个领域的理想性的追求状态, 促进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 和谐观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引导人们以大局为重, 追求实现个人、国家以及社会的和谐统一, 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和谐、团结、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四、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追求, 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尚书》“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指出了民的重要性, 只有民稳定了, 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正如“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心才是实现统治的最重要因素。正所谓, 人民是社会和历史的主人。统治者要依靠民心来实现维护统治的长久, 首先就要做到使民安居乐业。因为, 只有人民稳定了, 才能够有效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民本思想对于统治者有着道德上的要求, 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这必然就不能有腐败思想的产生, 要求任人唯贤, 促进廉政体系的建设。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精髓。切实做好“以民为本”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谐, 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体现的富强、民主等, 无不体现出对于人民的重视。在实现民主的基础上, 促进国家的富强;国家富强, 又可以更好的保障人民的权益。

五、伦理观念, 蕴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方面

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主要观念之一,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体现出人们的社会地位。儒家更是把伦理道德作为衡量人的本质标准。孔子认为君子的所作所为需要伦理道德去判断是非对错。伦理道德, 也是孔子所提倡和追求的价值观。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 表明孟子追求气节, 重视追求人格的自我性。西汉时期的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明确了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规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对于巩固封建时期, 正常的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 都离不开伦理规范的引导。伦理道德被赋予时代内涵, 可以引导人们积极向善, 明礼诚信, 引导人们积极为社会价值的实现而超越个人价值的奋斗。正是, 通过社会主义的伦理观念, 才使得中国社会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 对于促进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

六、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髓, 都无不体现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 是其所存在的思想源泉。但是, 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是有所选择和创新发展的。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中是“扬弃”的原则, 摒弃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优秀因素, 予以传承、创新和发展, 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对于爱国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谐思想以及民本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 要大力弘扬发展, 对于其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形成新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 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发挥时代精神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31-32.

8.中国文化核心 篇八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因此,理清中国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长此以往,这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核心价值观能否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主要取决于核心价值观是否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思想基础,是否根植于传统文化。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一旦抛弃其文化传统就会失去生命力。中国现时的新文化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就必须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必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只有这样,核心价值观才会有生命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1.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富强即富足而强盛,它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推广到政治就是实行“仁政”民主的价值观在传承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文明与和谐的思想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2.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由、平等的思想。儒家文化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意在提醒统治者,国家是公共的,要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公正的价值观在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完善。在传统文化中虽然更多强调的是德治,但也有法治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观点,强调国家治理离不开道德也离不开法律。荀子较之孟子更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其思想核心是“隆礼重法”,就是通过法治来补充礼治的不足。法治的价值观是在吸收借鉴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并进行了发展,主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3.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爱国主义在我国是一以贯之的,道教提出了“助国”“保国”的主张。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体现了一种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精神。爱国思想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为人们所崇尚。爱国的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诚信自古就是传统文化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字。诚信、友善、敬业融合到一起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爱国情怀。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既有优秀的思想,同时也包含落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只有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培育民族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与创新时代文化的结合,有利于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人们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他们盲目崇外,而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抛之脑后。因此,加强人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所以,要采取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培育和践行,需要采取更多为人民群众所熟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利用文学、艺术、甚至是传统戏曲以及其它的文化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把学到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让人们们通过实际行动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篇九

使命

面向政企单位,服务贵港地区,回报企业股东,成就公司员工

使命是公司开展全部经营活动的根本原因和终极责任的集中反映。公司致力为贵港地区服务行业贡献力量,为最广大政企单位客户提供优质后勤保障服务,为股东创造持续一流价值回报,为员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搭建事业发展平台,着力实现与国家、社会、客户、股东以及员工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和谐相处、繁荣共进。

愿景

建设功能完善管理系统化的服务型企业

愿景是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全体大洋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是广大员工愿意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公司追求功能完善的业务格局,卓越持续的经营业绩,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控能力;追求业务协调发展,主要业务稳居贵港市场主流地位,核心经营指标位居同行前茅;追求员工队伍人才济济、团结进取、精英辈出、团结和睦,产品品牌传播深远、客户信赖、倍受推崇,企业形象卓然出众、社会认可、受人尊敬。

核心价值观

诚信立业,稳健发展

核心价值观是公司指导员工行为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导向。“诚信立业”是大洋农业的发展之基,全行员工要坦诚做事、真诚待人、信誉至上、诚实守信;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农业事业。“稳健发展”是大洋农业的发展之法,公司上下要牢固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严谨务实、精细管理、开拓创新,正确处理发展速度、规模、质量和结构的关系,努力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有效匹配,走持续稳健的发展之路。

经营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

市场是经营的基石,客户是经营的对象,效益是经营的目标。公司全面树立市场意识,密切关注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经营方针,有效探索创新盈利模式;全面树立客户至上服务理念,坚持面向客户、贴近客户、心系客户,最大限度满足并引领客户需求;全面树立效益至上考核导向,1 倡导符合风险控制、提升客户价值的科学效益观,实现业务经营活动的价值最大化。

企业使命

面向政企单位,服务贵港地区,回报企业股东,成就公司员工

企业愿景

建设功能完善管理系统化的服务型企业

企业核心价值观

诚信立业,稳健发展

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相关理念

(1)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2)管理理念:细节决定成败,合规创造价值,责任成就事业。(3)服务理念:客户至上,始终如一。

(4)风险理念: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

(5)人才理念: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尚贤用能,绩效为先。

管理理念

细节决定成败,合规创造价值,责任成就事业。

公司坚持“细节、合规、责任”三位一体的管理理念。细节体现员工素质,细节代表大洋农业的管理水平。合规是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是提升运行效率的重要保障,是价值创造的基本前提。责任心是有效工作的基本保证,是优秀员工的必备精神品质,大洋农业事业离不开有责任感的员工。

服务理念

客户至上,始终如一。

公司倡导用心服务,不断提升客户的认知度、认同感和美誉度。要求做到:文明待客,真诚友善,服务热情始终如一;优质高效,标准规范,服务质量始终如一;亲敬客户,助力发展,和谐共赢始终如一。

风险理念

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公司要求员工严格遵守包括政策、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在内的一系列规定。有规必行,违规必究。安全既是大洋农业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更是效益创造的本源。要求全体员工树立安全意识,坚持“两手抓”,在努力拓展业务的同时,切实减少经营管理中的各种损失,实现风险最小化。

人才理念

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尚贤用能,绩效为先。

10.华能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篇十

企业宗旨:把华能建设成为一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红色”公司;一个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一个与时俱进、学习创新、面向世界的“蓝色”公司。

核心价值观:坚持诚信,注重合作,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创造业绩,服务国家。

发展战略:努力把华能建设成为实力雄厚、管

理一流、服务国家、走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发展方针:以电为主,综合发展。

经营理念:充分依靠和调动政府各级部门、电

力系统各兄弟企业、投资者和华能员工的积极性,高质量地做好各项工作,高标准地完成各项任务,高水平地实现各项目标。

企业精神: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的敬业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自找差距,自我加压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能的创新精神。

企业作风:善开拓,讲效率,重信誉,勤俭办

11.儒家文化的核心 篇十一

中华文化的伦理观是忠、孝、仁、义、信

忠孝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也是一种仁。子曰:“仁者爱人”。“仁”左边是单立人、是个人,右边是二,两个人相处的原则就是仁。孝由此而生,父慈,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应该孝敬父母,这个爱在父子两代人之间是以孝来体现的。继而推广到国家,封建社会对国就叫忠。那么作为个人怎么处理和社会的关系、和国家的关系、和国君的关系?就是义。所谓义者,宜也,就是适当,就是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上应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那份心,就叫义,所以我们说的义务就是自己在这个位置上该尽力的事务。朋友之间要讲义气,古人说的义气就是作为朋友尽了朋友之道的风气。信,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诚信在社会上是站不住的,是要被淘汰的。古人讲立德、立言、立功,就是作为一种德性要留给社会,说的话要能对社会有用,还要做事情言行一致,要为社会立功。

价值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是自己要修养好,要学习,要深思。然后由己及人、及妻子(古代以男性为中心)、及孩子、及兄弟。如果自己的修养三尺高也让其他人都达到三尺高,这就是所谓的齐家。为什么用齐字?齐就是等,自己修养好了让全家人都达到这个水平,就等同了。其次,要把家里的道德伦理治家的方法再扩大开去,要治国,国不是自己的,因此是去“治”。最后,是平天下。平是什么意思?是均衡。不是要争夺天下,而是大家都平衡、平均,这样就和谐。

儒家特别强调君子慎独,就是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没人教导的时候,自己提高自己。宋代理学大家概括了君子修身的方向,从那以后一千年成为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即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叫“为天地立心”?天地是无知的,但是天地的规律、大自然的规律就是它的心,我们要总结大自然的规律,总结一切客观的包括社会的人事的规律。“为生民立命”,生民用的是诗经里面的词,就是老百姓,为老百姓立命。老百姓立命之本在哪里?应该帮助老百姓有一个生存的环境,有一个美好的追求,有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条件。“为往圣继绝学”,这是讲传统。最后,“为万世开太平”,不是为万世创太平,开太平是开个头,后人继续做。

世界观就是一句话:唯物

中国的所谓天并不是神,更不是人格神。神是什么?就是大自然。中国的逻辑是,人就是人,天是大自然,人不是大自然生出来的,但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论语》上记载,有学生请示孔子关于死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连活着的道理都没弄明白,还研究什么死。谈到鬼神问题,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四样东西孔子绝口不谈,不进入他的视野。

文化的三个层次

我觉得需要对文化分层来认识。首先,最容易感知的也最容易变化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围绕着衣食住行的文化,这就是我们的居食文化、装饰文化、饮食文化、烹调文化等等。其次,是中层,就是一个民族的风俗、礼仪、宗教、艺术、制度、法律等等,我又称之为制度文化。最后,底层是一个民族的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可以称为哲学文化。我们中华文化是三层具备的。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文化的三个层次。底层是什么?就是上面所说的伦理观、价值观、哲学观等等,其实就是“和合”,显然是农耕社会的特点,是超时空的。中层,在我们的风俗、礼仪、宗教、艺术、制度、法律里面都体现了底层。例如,过年过节走亲戚全家团圆,这就是和合。日常生活也有。中国菜好吃,全世界闻名,这是因为烹调任何一个菜都是酸甜苦辣咸具备,就是古人所说的五味调和。中国讲五音和合,五味调和,五方和合。我们根本的东西在于中层和表层时时体现。本文没有讲佛教,原始佛教传到中国,经过千年的改造到唐代形成了禅宗,禅宗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和合文化。

12.中国文化核心 篇十二

核心价值观:以文化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W客统计-读《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有感·黄晖拿到UI东省委原高校工委副书id II!建国及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 在大学推进文化向觉和:<_3»年《·>田原、李晶所著的《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一书文化内信道路上, ?丨:聚陴大的精沖力丨jl:、深刻的是在2014年暑假。反复地阅读与思考, 也是反复道德力發、巨大的感召力iii�, 育人树人与作荇对活、h身逐渐成氏的过程。每次阅读.都"把发展人作为根本前提.把啓重人作为根觉得是新的开始、新的旅程。本准则, 把依靠人作为根本途径, 把为r人作为这是一本关于文化育人特征、理念, 加强核根本目的。”书中这段对于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心价值引导、教育, 把握意识形态导向、转变教育解读, 尤其引起了笔者的共鸣。科学发展观的本文化观念, 以及实现大学德育科学化、全面实施质就是以人为本, 高等教竹之根本任务在于立德素质教育、健全完善人格的书。该书特别对大学树人。如何坚持育人为首, 学生为中心、为主体, 课堂通告规章制度建立、构筑学科创新机制、幵展创新教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实现自觉自中寄在後文化·阅读学, 坚持协同创新方向, 打造人才创新絮质、训练信成长成才, 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 是高校拓坧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思维和发展创新个性、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展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传播文化等功能的基础中囷名家敢文格选弘扬创新粘神.让设创新W队、推进特色名校建和前提而核心价值就是要解决育德育魂的问敢文在线设等方面做r详尽阐述阅读此朽, 如沐春风, 更题.解决“未来人”, 即中闻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荇‘共筑中®梦·专栏网沁人心脾。和接班人学思悟行果的问题, 是人才培养的崇高近期与其说这是一本书, 不如说, 这是一个以文G笆目标和根本引导竹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明化心、以义化人、以义育人的课堂, 主讲荇将对大确历史使命, 张持政治方叫, 明内做人道现, 学会所有文档学教疗的热爱和忠诚, 对核心价衍观的领悟和解生活I:作, 丨‘丨觉成k成才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读, 对未来发展的唂定和深意通过桁炼规整的义主义核心价值观, 丨"丨答“培育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字载道而写, 化人Ifu作与其说, 这是一本丨5, 不育人”问题的要旨。t5中提出通过中国梦教育、科如说, 这是一种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研究文化、学发展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行、做人修养教育M发展文化的有益践行, 在精神上、氛围上、行动上会责任教育、现代公民教竹和民族精神教疗的论给人以点拨和赘醒, 给大学教丨:作荇以厚望和述, 为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丁.作提供r力M读俺这本15, 也就读愦了, 在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依据和实施方略文化强国、增强N1家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15中关于履行高校职责, 深化内涵建设, 提文化方向, 培养高度文化卩丨觉及丨‘丨信的路径和方高教育质量, 推进特色名校建设.为国家现代化法;也就读惮丫,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已经成建设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闸述, 史是让笔荇醍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和全_掀起文化建设高潮的灌顶。名校, 应该匹配名师、名楼、名家、名学生背景下,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追如何让一所学校具荷自己的生命力和驱动力, 在求文化信念、把握文化育人内在规律的脉搏, 读亍如何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可替代的成长盛石懂了大学教育如何树立正确的宵人观念, 加强对和生长养分正如15中所说.每个大学都有1'1己学生道德、索质、做人等方而的教育, 培养德才旅的历史、传统、文化个性, 都有卩|d独特的优势备人才的方法;读懂了重视大学文化育人功能, 突出特色, 就是要选择方卩>1, 贲点突破, 强化优势发挥文化育人巨大力量, 促进学校文化育人和文 (巩固传统优势, 强化比校优势, 谋求新的优势) 。化传承与创新健康发展的不二法门。谈及此, 作为一名辅导员、一名高校德育T.作者, 大学的文化建设既要有世界眼光、闰际意转变教育文化观念, 训练创造性思维, 发展创造识, 又要有民族自信心。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个性, 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辅导员W队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荇和接班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會Ml队应该是一个新的奋人。培养人才, 不能只注觅知识的传授, 更应该强斗旅程立德树人路h, 我们需要更加深人研读调人的内在素质的提升要将科学知识、科学思和践行核心价值, 弓I领文化育人, 以义化心, 以文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内化为信念和行为, 这是化人。·《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一书选题之根本, 要以 (作者单位:赣南师芑学院) 责编:晓成

13.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 篇十三

工管081班辛丽丽200810944134一个企业成功的地方有很多,例如它的市场策划很成功或者它本身的组织结构设计很好,但是我觉得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建立一种新的现代企业文化理论,加强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因为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企业迈进文化管理阶段的时代。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促使企业和员工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凝聚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谓“百年企业靠文化”,所以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是不可能自强于市场竞争之中的。

所谓的企业文化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它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拥有的企业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企业理想目标、基本行为准则、制度管理规范、外在形式表现等的总和。它是企业意识形态、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等文化的复合体。

一个有生命力的组织不是靠财富来支撑的,最终支撑组织生命力的是文化,所以支撑着一个企业的成与败的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企业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就像鱼与水的关系,鱼活在水里,如果水质有问题,那鱼也不会长得很好。所以,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它包含了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层次。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所拥有和创造的物质要素及物质产品的总和,是企业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外显的、有形的、看得见的文化形态。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为进行生产所必需有的物质环境,如厂房厂区、办公室、实验

室、车间、道路、绿化等建筑物所构成的外部环境和这些建筑物的内部环境;二是企业员工生活、娱乐、文化教育所必需有的物质设施,如住宿区、俱乐部、图书馆等等。企业的物质环境是员工赖以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良好的企业环境,能增强员工文明生产的意识,促进生产现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保证产品质量;优雅的环境、舒适的条件可以提高员工的情绪,使员工精神焕发、工作愉快,有一种归属感,仿佛置身于自己家里一样轻松,真正用心的融入这个企业,从而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企业的物质文化体现还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企业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以人为本”的企业形象,注重产品的质量与品牌的塑造,平时要真诚待人,以理服人,赢得广大客户的信任和认同,打造企业形象与品牌,这样,企业的形象才能在广大客户心中屹立不倒。

除了物质文化,企业文化还需要有良好的企业制度作为支撑,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规范性与创造性的企业制度在实施,这就是制度文化。为使企业文化能够跟上时代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和企业发展,企业制度要不断创新,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观念,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形成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和创新性的现代企业制度。其次,企业内部要制定各种规章条例和道德准则,不断完善与发展,为企业以及员工的行为提供指南,确保企业以及员工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在这当中,要更多的体现出人性管理的一面,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让员工能把制度当成了共同遵循和尊重的日常习惯,而不是负担,老板更要以身作则,从而创建一个和

谐、统一、员工之间相互促进的企业。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地位。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精神是通过企业全体职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它是企业职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它通常是用一些既富于哲理,又简洁明快的语言予以表达,便于职工铭记在心,时刻用于激励自己;也便于对外宣传,容易在人们脑海里形成印象,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如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一团火”精神,就是用大楼人的光和热去照亮、温暖每一颗心,其实质就是奉献服务;西单商场的“求实、奋进”精神,体现了以求实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真诚守信、开拓奋进的经营作风;还有松下电器的七条精神:产业报国的精神、光明正大的精神、团结一致的精神、奋斗向上的精神、礼仪谦让的精神、适应形势的精神和感恩报德的精神,都在公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企业道德也是建设精神文化的一方面,从伦理关系的角度,我们需要以善与恶、公与私、荣与辱、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范畴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企业。企业道德与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不同,不具有那样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当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后会具有自我约束的力量,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它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是约束企业和职工行为的重要手段。如中国老字号同仁堂药店之所以三百多年长盛

不衰,在于它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即“济世养身、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

除此之外,一个企业若要构建成功的企业文化,还应注意以下若干问题:

1、企业文化的构建要注重以人为本。在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大势所趋,所以以人为本也是每个企业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首先作为管理者,平时要注意多认真观察细节,了解每一个员工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发现他们的价值,要经常关心和体恤他们,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能得到重视和应有的待遇,就加深了对企业的归属感,同时,让企业更有凝聚力。其次,要走出口号,走向员工。管理者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和途径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传达给员工,而不是用命令的口吻气指使他们,应该努力使他们接受,避免发生矛盾。更多的时候,管理者要委身听取员工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想法,而不是剥夺他们说话的权利,禁锢他们的思想。再次,要突出和依靠主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者的关键作用和员工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员工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和动摇。强调突出和依靠主体,就是要注意吸收员工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创造的特色文化原料,注意发现和升华员工在工作中创造的闪光点,不断充实企业文化的内容。

2、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创新的企业英雄人物和创新的员工队伍,就没有创新的技术、创新的管理、创新的产品、创新的服务和市场,企业就会丧失其社会价值的依据。所以要激发和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同时要为其提供创新的外部环境,大力推进企业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使创新成为企业的品质。

3、加强沟通,建立起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企业文化并非只是领导者文化,它必须要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共同探讨企业文化。“人心齐,泰山移”,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就是切实做好企业员工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强调协作与团队精神。所以,要管理就应先尊重对方,使与被管理者建立起信任情结,有了这个感情上的纽带,企业员工对管理人员就有了感情依附意识,管理就比较顺畅。

4、广泛宣传,倡导员工积极参与。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体现还是在员工的自觉行为上。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建设者。所以,构建企业文化体系需要集中全体员工的智慧,培育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需要全体员工的创造,企业文化的深层次渗透没有员工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5、整理和传播企业故事。大凡一个人新到一个组织,都会有意无意地听到一些关于组织以前的“典故”,这些典故无疑会将很多信息传达给新成员,使他体会到自己所到的组织是怎样的一个团队,有什么理念,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等。企业要善于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典故”,加以提炼甚至是合理加工,然后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在企业内外传播,以达到宣传企业理念的目的。有意义的企业故事并非一定要惊天动地,只要能传达企业文化的精髓,符合企业实际,小故事也很有效果。

6、塑造企业英雄。企业英雄是企业价值观的化身,是组织力量的缩影,是企业文化的代表性人物。英雄人物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导师,是众人仰慕的对象,他们的言行体现着企业的价值观,身上体现着企业所要弘扬的某些精神,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企业英雄是员工心目中有形的精神支柱,是每个员工遇到困难时都会依靠的对象,可以鼓励员工和用来模仿或学习的。

企业文化是关系组织的生命力,同时也是组织的基础。但是很多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时,往往会缺少“内力”的表现,虽然他们的每一个“招式”都能够得到人们的喝彩,可以由于内力不足,无法成为笑到最后的人。据说,丰田公司的员工一入职,有权购买本厂的汽车,在工资中分期付款;微软的员工在公司可以穿着睡衣走来走去,星巴克开在微软总部,饮食全部免费;在百度里,员工可以在家里办公,去公司只是想去就去。于是有一段时期就很多中小企业一味的去模仿,以人为本,似乎能体现到现代企业的文化,结果发现都是形式,潮流跟得紧,效益却不见长。所谓学得个形,而没有神。因为他们不知,成功的根本在于企业最核心的部分,即企业文化,而不是任何外在的东西。

14.如何理解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篇十四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是企业文化理念,什么是企业文化理念?价值理念是企业针对相关的人、事、物产生及发展的。企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怎么做或不怎么做,这是由企业的价值理念决定的。企业各个层面上的人、事、物都有价值理念来进行指导,不同层面的价值理念在内涵上构成了体系。它们由点至面、由此至彼,在互为关联中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企业理念可分为核心理念及执行理念。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企业使命。执行理念按照企业的主要职能不同可分别划分为管理理念、行为理念、服务理念„„。理解文化理念体系最关键的是核心理念,他们是企业前进的北斗星、火车头、推动力和粘合剂,只要能正确理解核心理念,也就基本理解了企业文化其他理念。下面主要针对核心理念逐一描述。

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员工优秀的精神面貌的总和,是他们在工作中处理人际关系、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等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作风,体现着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的追求和方向,也是对本企业的历史发展中说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的提炼和升华。同时,企业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企业个性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具体化,应当能够让人从中把握时代脉搏,感受到时代赋予企业的勃勃生机。

优秀企业的企业精神体现着自己的个性,简洁生动,与时俱进。比如:

1)海尔:“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现为:”创造资源,美誉全球”。

2)中国移动:“沟通从心开始”。

3)蓝天集团:“创优传承历史,创新成就未来”。

企业文化的四种核心理念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企业使命和愿景共同影响企业价值观的形成,而使命、愿景以及价值观又共同影响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使命、愿景以及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企业使命和企业愿景告诉了我们企业这个组织的行为方向和行为内容;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告诉了我们企业这个组织的行为方式和行为风格。整体来说,企业这个组织一旦组建形成,他们就在随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酝酿和生长。在适当的时候,如能够被正确的总结、提炼出来,企业就能够在明确的理念指导下长久发展。

下面用中国历史小说《水浒传》里的故事来说明。虽然水浒梁山好汉组织是一个偏向于政治属性的组织,超过了一般纯经济意义的企业组织,两者有差别,但应用于本文来说明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定义和作用,对我们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是很有帮助的。

1)梁山好汉组织的使命:“替天行道”。

水浒梁山好汉组织集结在一起,有了共同的使命就是“替天行道”,明确了该组织存在于社会中的意义。

2)梁山好汉组织的愿景:“为兄弟们找出路”。

这个愿景是在宋江成为梁山的一把手之后提出来的,如果更简洁的表达就是“招安”。宋江无时无刻不在希望朝廷招安,因此将此愿景描述成“为兄弟们找出路”或者“为各位兄弟谋得一官半职”。

3)梁山好汉组织的价值观:“忠、义”。

这个价值观是宋江执掌帅印之后确立的。宋江将原先的“聚义堂”改为“忠义堂”,这实际是基于宋江确立的愿景决定的。确定以“忠”为价值观,就是表明梁山好汉组织的任何行为都要忠于朝廷,不能违背,仅仅一个字就确定了梁山好汉们的命运。

4)梁山好汉组织的精神:“为兄弟两肋插刀”、“不怕死”。

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勇敢、团结、奉献的精神。这是受其价值观影响的:要想实现“忠、义”,就要有奉献的精神,要团结和勇敢。

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为追求愿景、实现使命而提炼出来的指导企业上下形成共同行为模式的精神元素,是企业用以判断企业运行当中大是大非的根本原则,指明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赏什么、批判什么,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如企业对市场、对客户、对员工等的看法或态度。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并且是亘古不变的,有了核心价值观,企业才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依据,员工的行为才有了明确的是非判断依据。比如:

1)惠普公司:“我们对人充分信任与尊重,我们追求高标准的贡献,我们将始终如一的情操与我们的事业融为一体,我们通过团队,通过鼓励灵活与创新来实现共同的目标——我们致力于科技的发展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

2)摩托罗拉:“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地尊重”。

企业愿景

企业一旦明确了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使命,就有了相应的对未来的愿景,愿景就是告诉人们“企业是什么”,告诉人们企业将做成什么样子,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和描述。只有清晰地描述企业的愿景,员工、社会和合作伙伴才能对企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一个美好的愿景能够激发人们发自内心的感召力量,激发人们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有了愿景,就有了长期追求的目标,员工就有了一个明确而持续的努力方向。优秀企业的企业愿景目标宏伟,语言令人振奋,有明确的途径可循。比如:

1)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跑者”。

2)天元:“构筑自强和谐天元,打造百年长青基业”。

3)福特:“让马从马路上走开,让大众都能买上汽车”。

4)松下:“让家用电器象自来水一样流进每个家庭”。

企业使命

企业的使命指出了企业所肩负的任务、责任或企业的终极追求,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根据,主要回答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理由是什么,是企业存在的意义的高度概括。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指出,建立一个明确的企业使命应成为战略家的首要责任。

作为一个优秀企业必须有自己的使命,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企业员工有了使命感,也才会有了动力源泉,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优秀企业的企业使命是超脱员工、企业、客户的利益的,几乎与商业利益无关,它主要在于呈现出自己对人类、对社会的价值。比如:

1)惠普:“为人类的幸福和发展做出技术贡献”。

2)迪斯尼:“让人们快乐”。

3)索尼:“体验发展技术造福大众的快乐”。

15.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思考 篇十五

一、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涵义

《辞海》关于“文化”的解释是:从广义来说, 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笔者认为, 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 当代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风尚、达成民族思想共识、弘扬中华精神所体现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体现为一种时代精神。

(一) 审计文化的内涵

对于审计文化,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石爱中认为审计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经济监督和经济证明性质的管理活动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多数学者认为审计文化由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审计精神文化三部分组成。笔者认为, 审计是项目性很强的活动, 审计文化与审计事业相伴而生, 它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审计监督行为、审计鉴证行为、审计评价行为在实践活动中的反映, 因此, 审计文化还应包括审计行为文化。那么, 审计文化概括起来就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共同认可、遵循、倡导的, 以审计人员群体价值观为其核心内容的, 带有审计特色的价值取向, 包括审计制度文化、审计物质文化、审计行为文化和审计精神文化等, 其中, 审计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地位。

(二) 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及遵循的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判断, 受社会环境、时代发展的影响, 即使是同一种文化, 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总要求和总框架, 审计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必须要在这个总要求和总框架内进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审计文化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是审计实践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 表明了国家审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 当代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是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 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在长期审计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包括审计指导思想、审计精神和审计职业道德三部分内容。审计指导思想即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二十字工作方针;审计精神结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审计署工作时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坚持原则, 敢于碰硬;严谨细致, 客观公正;廉洁自律, 甘于奉献;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审计职业道德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责任。

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历史溯源

中国古代审计文化博大精深, 上至西周时期的官计审计文化, 下至元明清时期的科道审计文化, 审计官吏中的佼佼者所体现的思想、品格、气质和为人准则, 是中国古代审计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在国与家、人与己、荣与辱、生与死、廉与贪、俭与奢、善与恶、勤与惰的选择上, 都具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及价值取向,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古代审计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历史光辉。

(一) 忠诚事业

忠诚事业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忠诚于审计事业, 对国家忠诚、对集体忠诚、对审计事业忠诚。在古代“忠诚”的根本要求就是真心诚意、尽心竭力地积极做人做事。追溯“忠诚”的传统文化根源, 古人把它区分开来, 分为“忠”和“诚”。“忠”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 《论语》、《左传》、《国语》就有不少关于忠的论述。《左传》中有“临患不忘国, 忠也”, 强调的就是对国家的忠。战国后期的著作, 如《管子》、《商君书》、《荀子》、《韩非子》等大量讲的是臣对君的忠, 以及忠君的具体要求。到了近代“道德革命”, 孙中山主张在否定忠君之德后, 将忠的对象移于国家、民族、人民和事业, 给忠赋予了时代新意。而早在春秋时期, 古人就以诚为美德。在先秦最早提倡诚并做论述的是《孟子》, 后来《中庸》对诚做了系统的论述。诚既是道德规范, 也是道德修养的态度和方法。诚的最基本要求是“真”。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 诚是天道, 天真实不欺, 永远按客观规律运行, 故能成就万物。

(二) 独立公正

“独立”是指审计主体不受被审计单位经济利益等方面的支配, 具有独立性, 独立是审计的灵魂。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 中国出现了带有审计职能的官职———宰夫, 专门对国家进行审计;隋唐时期, 在刑部之下设“比部”, 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审计机构;宋代设立审计院专门从事国家审计事务。“公正”是指审计人员公平正直, 在审计工作中没有私心和偏见。中国自古视公正为美德, 在《尚书》、《诗经》、《左传》、《管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就多次出现“公正”、“公平”等词, 并不乏对其进行明确定义:认为公正不仅是一般人的处事之道, 而且是执政者的为政之道。因此, 古代审计独立公正、依法办事保证了审计工作的权威。

(三) 诚信为本

诚信是现代会计职业的道德支柱, 也是审计人员必须信奉的道德准则。《孟子·万章》记载:“孔子尝为委吏矣, 曰:‘会计当而已矣’。”孔子根据亲身的经验体会, 提出了财务伦理原则“当”。“当”的伦理内涵深刻而丰富, 会计“当”的内涵之一就是喻意关系人之间的和谐, 从理论上阐述钱粮保管、会计和主管会计等所有相关关系人之间的关系, 以达到关系人共生共荣、和谐和睦的状态。作为国家经济卫士的审计人员应当把诚信作为行业的立足之本、立业之道。

(四) 清正廉洁

审计主体的廉洁与否, 决定了审计机关是否能正确、全面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古代审计工作的性质是进行经济监督, 要求审计官吏要正身守道。有守者乃能监督, 无瑕者方可律人, 己之不廉, 而欲正人之贪污, 自古及今未之能行。如《旧唐书·韩传》载“性持节俭, 志在奉公, 衣裘茵衽, 十年一易, 居处陋薄, 才蔽风雨。弟洄常于里宅增修廊宇, 自江南至, 即命撤去之, 曰:‘先公容焉, 吾辈奉之, 常恐失坠, 所有摧圮, 葺之则已, 岂敢改作, 以伤俭德。’自居重位, 愈清俭嫉恶, 弥缝阙漏, 知无不为, 家人资产, 未尝在意。”正因为韩具有这样自律奉公、以身作则的品德, 而在中国审计史上留名。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中国古代优秀的审计文化对于当代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内容体系构建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审计精神和审计职业道德三个层面:

(一) 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些重大问题, 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审计工作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奋斗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大力弘扬和积极践行“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 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行为引领和人才支撑。

(二) 审计精神

审计精神就是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的与审计职业身份相适应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审计精神是审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审计文化的灵魂。审计精神反映审计群体意识, 是群体意识中主导意识的凝聚和表现。当代审计人应该坚持的审计精神是坚持原则, 敢于碰硬;严谨细致, 客观公正;廉洁自律, 甘于奉献;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1) 坚持原则, 敢于碰硬的审计精神。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原则。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忠于自己的职守, 以法律为准绳, 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工作, 敢于向违法犯罪行为、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作斗争, 不回避矛盾, 敢于揭露问题, 敢于查处问题, 不看领导或客户的脸色行事, 不掂量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如果一味地去当老好人, 那就是审计监督职能的缺失, 也是审计人员的失职。其次要敢于碰硬。由于审计性质的特殊性, 审计发现经济案件线索时, 都会遇到一些障碍和干扰, 特别是本地审计阻力会更大一些。审计人员一定要有敢于碰硬的精神, 虽然有时会有一些不理解和反对的声音, 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

(2) 严谨细致, 客观公正的审计精神。严谨细致是审计行业的鲜明特点, 也是对国家审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审计工作相当繁杂琐碎, 工作量大, 责任重, 工作中一点小的疏忽就可能会导致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受损,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勤勉尽职、严谨细致, 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客观公正就是公平正当、不偏不倚。国家审计机关是执法监督机关,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 对有关事项的调查、评价和判断, 既不能掺杂个人的好恶, 也不能受审计对象的干扰和左右, 更不能以牺牲一方利益为条件而使另一方受益。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 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规为准绳, 绝不能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只有做到客观公正, 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 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3) 廉洁自律, 甘于奉献的审计精神。廉洁自律即是坚持自警、自省、自律, 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大力弘扬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 廉洁自律, 不徇私情, 不谋私利, 清白做人, 干净做事。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只有自己做到了清正廉洁, 才有资格去履行监督职能、评价职能。尽职奉献, 即是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 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 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勤勉敬业, 恪尽职守, 无怨无悔, 不求回报。审计人员既然选择了审计事业, 就必须热爱审计事业, 强化敬业意识, 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

(4)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的审计精神。审计的创新精神更是审计一切工作的首要问题。审计工作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审计人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就必须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视野, 研究和探索先进的审计方法与审计手段。只有不断提高自己获取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收集整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实现工作的新突破和自身的新飞跃。

(三) 审计职业道德

作为审计文化最基本的内容, 审计职业道德是一种软性约束, 它在道德观念上促使审计人员自觉保持审计职业应有的态度和风范。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长期审计活动中信守的、具有继承性和舆论性的审计行为原则与审计行为规范的总和, 包括独立公正的职业纪律、诚信文明的职业品德、专业的职业胜任能力等内容。

(1) 独立公正的职业纪律。独立是审计的灵魂。审计是对经济事务的监督、鉴证和评价, 涉及相关各方的利益, 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主体, 在执行审计公务时独立于利益相关各方, 排除权、情、利等因素的干扰, 也不受个人好恶的影响, 依据收集到的客观证据, 客观公正地做出职业判断, 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如果丧失了独立性, 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就会受到质疑, 审计权威性和鉴证作用都将不复存在。

(2) 诚信文明的职业品德。诚实守信是国家审计的职业纪律。审计活动所要探求的是确定性的事务, 而不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问题, 所要证明的是已经存在的事实, 而不是人们编造的故事。所以, 审计人员应该以诚实的态度, 坦然地面对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 赢得审计对象及社会各界的充分信赖。同时, 要按照文明审计和低调行事的作风来开展审计工作。文明审计就是要做到依法按程序、遇事讲道理, 要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心情来理解别人, 做到言谈举止文明。低调行事就是要谦虚谨慎, 不事张扬, 不炒作问题, 不越权办事。

(3) 专业的职业胜任能力。审计工作的知识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 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先进的审计理论和方法, 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和适用的技巧, 能够运用“专业”的眼光, 按照“专业”的规范和标准开展工作, 做出“专业”的判断, 得出“专业”的结论。对于审计人员来说, 这种“专业”的水准和精神就是审计职业道德的一种具体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

通过我国审计文化的历史渊源可发现, 我国古今审计文化一脉相承。因此, 培育和构建新时期我国审计文化, 要在继承传统优秀的历史文化基础上, 把我国审计文化建设同现实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一) 以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整合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体系为指导, 把审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中, 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同时推进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此,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同时要根据审计工作的特点,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二是要整合核心价值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引领, 形成审计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 一方面将核心价值观灌输于每个审计人员, 让审计人员熟知核心价值观内容, 将其内化成为一种习惯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 应通过一定的措施, 将核心价值观予以不断强化, 从而使核心价值观念为全体审计人员所接受, 推动审计人员个人价值观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二) 以教育培训为主导, 培育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依靠教育。通过教育培育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审计文化意识, 让其受到审计文化的熏陶, 并在审计工作实践中贯之以行, 薪火相传。一是开展审计文化意识教育。结合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特点, 针对审计人员思想和工作实际, 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场合, 在审计机关开展的各类教育和培训中融入审计文化相关内容, 适时进行审计文化意识教育。反复强调审计文化建设的意义, 积极宣讲审计文化的主要内涵, 使广大审计人员在理论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 对审计文化的历史沿革、优良传统、宗旨目标以及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增强其审计文化意识。二是开展审计文化理念教育。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 宣传当代审计文化理念, 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审计机关教育的重要位置, 弘杨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精神, 进一步增强审计人员献身审计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开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审计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的, 审计机关应当有计划地组织系统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使审计人员全面理解“独立、公正、诚信、文明、专业胜任能力”等审计职业道德要求, 自觉规范职业行为。

(三)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推广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为贵”和“民本”思想。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现象, 文化建设是做人的工作, 审计文化建设要以具体的审计活动为载体,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审计活动是推广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创先争优活动, 树立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 总结一批审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加大对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 在全系统营造学习先进、宣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激发审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营造审计机关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氛围, 形成并展现良好的审计精神风貌, 增强审计文化的导向力。二是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加强审计人员建设学习型机关的自觉意识, 通过教育引导、机制激励、活动促进, 营造学习的氛围, 使学习成为审计人员的习惯。通过学习使审计人员受到审计文化的熏陶, 承担起审计文化传承的重任。三是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审计理论与实践征文、摄影、书画展览, 以及知识竞赛、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 强化审计文化意识, 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和氛围, 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育和宣示审计文化。

(四) 以人为本, 发展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 文化应以人为载体。在我国审计事业近30年的发展进程中, 无不凸显出审计人员睿智、执着、创新、奉献的身影。审计人员是审计文化的创造者, 同时又是审计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审计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审计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 注重人性管理, 通过一定形式和途径, 加大对审计人员的“感情投入”, 关心审计人员的生活、关爱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 使他们有精力、有时间去发展审计文化。同时,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工作。文化建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见效, 其建设周期长, 是一项长期工程, 需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审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也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审计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支撑其发展的审计文化需要逐步培养, 循序渐进地在广大审计人员中树立起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 以促进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审计文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发展战略, 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之中, 并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件, 作为文化建设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石爱中:《寻绎审计文化》, 《审计研究》2005年第1期。

[2]方宝璋:《略论中国古代审计文化》, 《现代审计与经济》2006年第5期。

[3]王金平、冉登峰:《审计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探析》, 《中国审计报》2005年第1226期。

[4]陈微:《对审计文化建设的认识》, 《审计与理财》2011年第5期。

上一篇:建设海绵城市的好处下一篇:初中九年级物理力的教学设计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