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成长的诗歌

2024-09-04

不愿成长的诗歌(精选6篇)

1.不愿成长的诗歌 篇一

可是, 好景不长, 又出了状况。这是一节数学课, 我一走进教室, 全班学生都变得很奇怪, 欲言又止。还没等我问, 就听王航忍不住告状:“老师, 不知道谁扔了一张纸, 很靠近李路的桌子, 可是他不捡, 还把这张纸踢到我的桌子底下, 我踢回去, 他又踢过来, 你不是说在谁的桌子下就谁捡吗?”“老师, 你是说在桌子底下, 可这张纸只是靠近我的桌子一点, 又没有在我的桌子下, 我就不捡。”李路辩解道。他们在“踢足球”呢!看着纸在他们的脚下挪来挪去, 其他学生想笑又不敢笑的样子, 我有些生气。刚想开口批评这两个学生, 可一想李路的话也有些道理, 是我没说清楚, 如果处理不当, 会引起不好的影响。我灵机一动, 说:“同学们, 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再来处理废纸的事, 好不好?”学生一听, 马上来了精神, 于是我开始讲:

一家外企招聘员工, 有很多人参加了应聘, 有名牌大学生, 有硕士生, 也有普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 很多人通过了这家企业的笔试, 进入面试。面试的这天, 入围的人都打扮得体, 前往面试间。在走廊上, 有一把扫把横在走廊中间。走在前面的应聘人员都看到了, 可是他们有的不是绕道而行, 就是从扫把上跨过, 还有人捏着鼻子从扫把踩过, 后来的一个人捡起扫把并把它放在它该待的地方。等到所有人来到面试间, 这家外企的经理就宣布捡扫把的那个人被聘用了, 其他人都被淘汰了。其他人一听, 还没面试就被淘汰了, 很不服气。经理说:“刚刚的扫把就是你们面试的内容, 从你们的行为看出, 一些人只为自己, 不为后面的人着想。况且工作环境是大家的, 要靠大家保持干净, 不能保持自己的工作环境的整洁, 还能有心思搞好工作吗?”其他人一听, 都后悔不已, 可木已成舟, 已无济于事。

听完这个故事, 学生们若有所思, 我趁机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吗?”“老师, 我错了, 我不应该这样, 不管这张纸在不在我的桌子底下, 还是在其他地方, 我看到了, 就应该捡起来, 不应踢到别的同学旁边。”李路羞愧地说。“同学们, 教室是我们的, 以后我们看到纸屑, 不管谁扔的, 都应该捡起来, 是不是?”“是!”全班学生大声回答。我笑了, 不用大声叱喝, 不用讲大道理, 就让学生了解到了教室是全班同学的;卫生不是某个人的, 是大家的, 要全班一起努力。

2.今生不愿相忘-诗歌欣赏 篇二

让我们相忘于江湖

相忘于花开花落

相忘于这草飞鹰长的日子

听任一颗心流浪流浪

每一次情不自禁的瞬间,

都有一痕泪悄悄滑落

落莫的季节风雨会来,

岁月的更迭掩不住青春依旧

花儿红草儿绿风轻云淡

那些困扰眼神的`断面,

一如既往顽固地坚守着承诺

请转身让思念慢慢催眠

也许我们还应相忘于来生

相忘于那声超度的佛音

相忘于那些无休的纠缠

丢掉一些羁绊、一些悔恨

只抱着我们的清白

像那沉默不语的顽石

巍然屹立屹立千年屹立万年

如果你寂寞,我会来的

让我们再来一次邂逅

3.不愿生在帝王家 篇三

这个出生在南唐皇室的小王子,从小就对皇宫里的明争暗斗深有体会,他非常向往平凡人的生活,根本不愿生在帝王家。

慢慢地,李煜喜欢上了写词作曲,还结交了很多写词的朋友,他的朋友们经常凑在一起游山玩水、把酒当歌、吟诗作画。在外人看来,那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但李煜却非常羡慕他们,觉得他们很自由,就像天上的小鸟,想去哪里就能去哪里,而自己只能像笼中的小鸟,怎么也飞不出皇宫。

读过李煜作品的人,有的会觉得过于华丽,没有贴近生活;但了解他的人会说:“没办法,在深宫大院里,他只是个可怜的孩子啊!”

4.员工不愿培训企业先反省 篇四

有的企业整天说要抓好对员工的培训学习, 但是公司却没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和制度。培训完全是随意性的、无计划性, 有什么培训课程就培训什么, 并且纳入年度考核。员工是否参加培训、培训效果如何, 却没有一个考核和评判标准。于是, 培训成了人力资源部门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员工参与培训也只是完成工作的一部分。所以, 培训成了形式主义, 结果自然不用说了。

主管人员素质不过关

许多公司把培训当作谁都可以做的一项工作, 既不对其是否具备培训师资格进行评判, 也不对其进行上岗前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许多主管培训的人连最基本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费用预算都做不了。一个主管培训的人连培训是何物都不知道, 要想让他做好培训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几乎是“纸上谈兵”。对主管培训的人员应该多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交流活动, 让他们更具备胜任能力。

培训常常安排在休息时间

民企中, 很多老板始终抱着“恨铁不成钢”的态度, 总认为员工辜负了自己的良苦用心, 经常强调“培训是对员工最好的福利”、“公司在培训方面毫不吝惜”……所以, 员工要珍惜, 要懂得感恩, 基于此, 培训就应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进行。调查显示, 员工最反感的事就是好不容易下班了、熬到了周末, 结果却通知要培训。可想而知, 带着抵触情绪参加培训, 效果能有多好?毋庸置疑, 培训是公司给予员工的福利之一, 但是在“节假日”面前, 这个福利应该是第二位的。所以, 公司既然在培训方面已经如此舍得投入了, 为什么不再“追加投资”, 把培训时间都安排在员工的正常工作时间内呢?实际上, 多数情况、多数岗位, 这并不会影响员工总体的工作效率。而因工作特点确实不能在工作期间进行培训的, 给予相应的“加班费”又何尝不可呢?从员工心理来讲, 当公司为他提供培训, 同时还因为他参加培训而给他付费, 他就会非常重视培训, 这时, 公司向员工提要求, 员工也会更乐意接受, 培训效果自然会更理想。

总是想当然的设置课程

不去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 而盲目开课, 导致课程与员工需求脱节, 自然提不起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很多内训人员表示, 自己费了很大的精力选课程、找资料、做PPT、有些还要不断的试讲, 做了很大的投入, 结果却收效甚微。

从员工来讲, 他们喜欢的培训无非具备两个特点:培训确实解决了我工作中的难题, 让我工作更得心应手了, 也更自信了;当我按培训的方式去工作时, 我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绩效, 拿到更高的收入。满足这两点的培训, 自然会获得员工的支持。所以在开课时, 应当根据员工的需求来定, 而不是“广撒网”。

过程缺乏监控结果缺少评判

培训实施中, 对培训的整个过程没有一个监控办法, 于是, 对参加培训的员工出勤情况, 听课氛围, 培训师授课效果等等信息一概不知。培训工作结束后, 不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 有的虽有考试考核, 但也是采取“开卷有益”的方式, 根本不能考查参训员工到底学到了什么。培训工作结束后, 也不对培训效果进行评判, 不对参加培训的员工工作绩效进行跟踪评估, 培训完了, 一切就结束了。如此, 使得公司领导看不到培训工作的投入与产出信息, 进一步加大了培训工作得不到重视的程度。

没有培训奖惩制度

对培训没有一个奖惩制度, 培训中一些员工迟到、早退, 甚至旷课没有处罚办法;对于一些部门对培训工作不支持、不配合也没有措施进行约束;培训考核对于成绩优秀的员工没有奖励, 对于培训考核成绩太差的员工没有处罚。这样使得培训工作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 不仅挫伤了员工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也使那些本来就不愿意参加学习的员工, 以及对培训工作不重视的部门领导更加变本加厉。

缺少薪酬等制度支持

薪酬同员工学习能力, 以及员工学习好坏没有挂钩, 培训工作完成好坏没有和奖金挂钩, 晋升和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没有多大关系, 因此, 员工不愿意学习, 或者认为学习没有用处。有的公司数十年对员工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论技术技能足够高级技师水平, 但是, 最后员工离开企业了, 连个高级工都不是;有些喜欢学习的员工自学考试拿到职业技能资格证, 却享受不到相应的待遇, 因为公司不认可员工的鉴定。另外, 有的公司在专业技术待遇上存在严重问题, 比如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享受津贴, 但其他管理系列专业技术人员 (如经济、政工、财会等) 却一分钱的技术津贴也没有, 而当初评定职称时却是一个标准。这种不公平的制度也会严重影响员工学习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授课讲师技巧平平

一些授课老师口才技巧不佳, 有的根本不具备培训师的资格, 甚至不懂得授课互动, 只知道自己在台上讲, 全然不管听课人的感受, 最后只能是“台上讲课, 台下睡觉”。

总之, 要想使员工自愿参加培训, 热心关注培训, 把培训当作是自我提高, 自我发展的一次机会, 甚至当作是企业给自己提供的福利, 单靠几句话, 几个制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要认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 从深层次真正解决员工不爱学习, 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因素, 比如培训的公平性、优秀学员的奖励制度、薪酬制度、晋升制度、培训与领导奖金挂钩制度等等。只有这样, 培训才会变成员工自觉的行为, 培训工作也才会搞得有声有色。

5.不愿成长的诗歌 篇五

各地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大体一致,客观状况制约限制了主观努力的效果,这是人们的普遍看法。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也是有害的。它有时可能会成为推脱主观努力与责任的借口。真正公平的评估应该是将客观的教育困难与主观的教育成效结合起来,明确区分出“不能为”与“不愿为”,即比较现有困难情况下的教育成效。美国农村学校与社区基金会正是进行这种积极尝试的榜样,其目的在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全国50个州的农村教育[1]状况,敦促州领导与决策者关注农村教育,推动全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这一农村教育统计评估理念与方法对我国各地农村教育发展成绩的公正评估有积极意义。

一、基金会的研究背景

美国的城市化程度很高,但在2000~2001年与2002~2003年,农村学生人数分别为全国总人口的31%和27%。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这仍代表870多万农村儿童, 农村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仍然是至关重要的。而且由于幅员辽阔,各种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各州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为了全面、详尽地研究各州农村教育现状,客观评价其教育成绩,呼吁各州决策者刻不容缓地关注农村学校和社区的发展需求,农村学校与社区基金会(the Rural School and Community Trust以下简称基金会) 作为一个代表农村居民及其教育权益的非盈利性教育组织[2]自2000年起,开始对全国50个州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研究评估,并于2001、2003和2005年以三份皆以“为何农村至关重要”(Why Rural Matters)为主标题的评估报告的形式将结果予以公布。

二、评估策略的实施方案

策略的实施是个逐步完善与发展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表现在有关农村的定义、评估指标、评估类别、评估分析的丰富与深入上。从第二阶段起采用全国教育统计中心的地区编码法 (locale Codes) 来统一界定农村,将人口在25000~2500的地区也包括进来,将农村教育定义为人口少于25000的社区中的学校或学区教育。因此第一份与后两份报告中的数据没有可比性。另外,后两个阶段的研究方法相同,但第三阶段采用的指标有了扩展与丰富,指标分类也由“重要性(Importance)”和“急迫性 (Urgency) ”两类扩展为“重要性 (Importance) ”“贫困度 (Poverty) ”“挑战度 (Challenge) ”“政策成效(Policy Outcomes) ”四类,还比较了主观教育成效与客观教育困难的排名差距,以区分各州在农村教育方面主观努力的大小;并首次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3]。为此,本文以第三阶段的统计研究为对象,介绍这一评估策略[4]。该评估策略的实施步骤包括:

(一)22个指标的独立排名

首先根据各统计机构公布的数据,逐一将22个指标进行50个州排名,各州按1到50排序,“1”指最重要或最紧急,而“50”指最不重要或最不紧急。

这22个指标按照性质又分为四类:

重要性:

(1)农村学生总人数

(2)农村公立学校中学生比例

(3)农村公立学校比例

(4)小规模农村公立学校的学生比例

(5)用于农村学校的州总体基础教育资金比例

比例或者数目越大,排名越高,即农村教育重要性越大。

贫困度:

(1)有获取补贴午餐资格的农村学生比例

(2)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以下有学龄儿童的农村家庭比例

(3)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学前儿童的女性户主家庭比例

(4)农村人均资金收入

(5)农村生均财产收入

比例越大或者收入越低,排名越高,即贫困度越高。

挑战:

(1)英语口语欠佳的五岁或以上人口比例

(2)普通学校中接受特殊教育的农村学生比例

(3)少数种族的农村学生比例

(4)未获得高中毕业证书的农村成年人比例

(5)在统计之前15个月内居住地变更的农村家庭比例比例越高,排名越高,表明挑战度越大。

政策效果:

(1)总体农村生均税收拨付差距

(2)农村生均教育费用

(3)农村地区的教育交通费用占当前总体教育费用的比例

(4)农村生师比

(5)中位的组织规模(学校入学人数×学区入学人数÷100)

(6)农村四年级毕业率

(7)农村四年级和八年级NAEP(全国教育成就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中数学和阅读的综合平均分数

差距越大,费用越低,交通费用比例、生师比越高,规模越大,毕业率、平均分数越低,排名越高,即表明教育成效越低。

从这些指标的内容可以看出,重要性的5个指标主要是各州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比例或重要程度;贫困度的5个指标是农村教育实施的经济资源因素,即客观经济环境;挑战度的5个指标涵盖了经济因素之外的社会、文化制约因素,也属于客观环境,可以与贫困度一起归为客观环境因素;最后一类指标涉及人为可控制的决策结果,包括资金、师资投入与学生可测量的成绩,可称之为主观教育成效。

(二)各类指标的排名

将22个独立指标进行全国排名,还不能得出某一类,如贫困度方面某一州的全国排名,为此还要将四类中各自所有指标的全国排名数平均,平均数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以得出该类在全国的总排名,排名越高表明该州农村教育问题重要性、困难程度或成效越小。同时,还分析各类的排名结果,总结某类即农村教育某个方面,如贫困度或成效方面的地区分布特点。例如,排名结果显示,整体贫困最高的几个州位于东南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大平原地区和中部阿巴拉契亚地区。

(三)四类指标的综合排名,即教育优先度(Ru-ral Education Priority)排名

最后,还要将各州四类的排名数平均,平均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出各州农村教育的全国综合排名,称之为“教育优先度”,排名越靠前,说明该州农村教育教育状况越糟糕,越需要优先考虑。

(四)比较主客观类指标排名差距,以区分各州农村教育成绩的优劣

最值得一提的是,得出教育优先度排名后研究并未停止,而是用第二三类即客观教育环境的排名数分别减去第四类即主观教育成效的排名数,根据差距来统计各州在已有的客观环境下,主观政策努力的成绩。如果某个州的客观困难程度与其主观教育成效排名一致,即两者差距为零,表明其农村教育成效与其客观困难是相当的,表现既不突出也不落后。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某个州的困难度或挑战度排名全国第一,即其难度是全国最大的,那么其教育成效也“理应”是最差的,即排名也是第一。但是事实上这种对应是不常见的。那么,如果相减结果为正数,即客观教育状况排名低于其主观教育成效排名,说明它在较低的困难度下取得了较差的教育成效,即低于其“应该”达到的水平,说明该州教育表现糟糕。相反,如果相减结果为负数,说明它在较高的困难程度下取得了较好教育效果,即教育成绩优异。总之,相减得到的数目越小,成绩越优异。例如:肯塔基州在贫困度、挑战度和政策成效三类的全国排名分别为2、23和9,贫困度与挑战度的排名差距分别为-21和14,说明了在已有的经济困难度下,其教育成效是优异的,而在应对挑战度方面教育成效则是落后的。华盛顿州以上三类的排名分别为30、23和15,排名差距分别为7和8,表明该州相对于其客观困难,教育成效是低下的。两类排名差距都较大的部分州(即应对客观困难方面教育成绩落后和突出的部分州)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基金会对比分析这两个排名差距表发现了一些特点:1.相对于其困难度和挑战度而言表现较差的州主要是一些城市人口比例较大的州,如马里兰州、俄亥俄州、密执安州、俄勒冈州、宾夕法尼亚州和罗德兰岛州,这些州大多有较大的组织规模和较高的交通费用;2.教育成效比较优异的州主要集中与农村比例较大的州,如蒙大拿州、内部拉斯加州、俄拉荷马州、南达科他州、得克萨斯州、阿肯色州和怀俄明州,它们在有限的资源和政策支持环境下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这几个州都没有集中化的管理体系,大多有独立的社区学校系统和较小的组织规模。

(五)用各种方式反馈评估研究结果,增强评估的甄别改进功能

除了极少数州因缺少某方面数据外,几乎所有州的各方面情况都以文字、数据、表格、图文的形式进行了公布与对比。最后两份报告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分列了这些图表、数据。它们分为三大类:1.根据四类指标的重要性或紧急性程度不同,用四种颜色绘制的四幅全国50州的排名地图。它们有助于观察各类指标排名的地区分布特点;2.单个州所有数据的集中统计。内容包括:各自在22个指标中的数据、比例和排名;四类指标的排名;教育优先度排名;22个指标中的某个突出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扇形或柱形对比图;描述各州突出特点的简短语言介绍。这种单个州集中的统计有利于集中了解各州各方面数据排名的信息;3.50个州22个指标的全国排名对比柱状图。便于观察某个州在具体某个指标中在全国的相对位置。

除了用报告,基金会还以新闻公告的形式在其网站上公布表现较差的16个州的农村教育落后状况,批评它们“忽略了乡下表兄”,督促其迅速改进;将合并与重组那些表现非常优异的小学校或学区的行为称为“杀死下金蛋的鹅”(killing the goose tha lays the golden eggs),批评这些不明智的短视决策,提醒各州慎重对待农村学校和学区的合并 (5) 。

(六)政策建议

该研究为各州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农村教育整体状况及相对于其他州情况的机会。但基金会的目的不仅在于提供尽可能多的统计对比信息,它还在分析、总结排名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倡导小规模的学校;关注贫困及日益增多的农村多样性对学生的影响;通过远距离学习和扩大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来避免小规模农村学校的弊端;在应对人口外迁和下降对农村学校的影响而必须合并学校时必须将农村社区和孩子的利益置于心中等。

三、评估策略的特点分析

(一)多镜头审视农村教育,尽可能地揭示农村教育的丰富与复杂性

评估所依据的22个指标,涵盖了影响农村教育的大多数方面,将经济、社会、文化等笼统、宏观、难以量化的因素分解为一些具体指标。它们在有限的资源和政策支持环境下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这一指标设计将一些通常难以直观统计,但无形之中对农村学生影响较大的社会文化因素也包括了进来,有利于更为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州在农村教育中面对的客观环境状况;鉴于学校或学区组织规模及师资力量对生源相对较为分散的农村教育的影响,教育主观成效指标在教育费用数量及分配均匀程度、毕业率、分数水平、生师比等常见指标外,增添了组织规模和交通费用比例等指标。这些都是决策者“能为”范围之内的,可以作为各州教育主观成效的评估参考。

(二)依据翔实、权威、多样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增加评估的说服力

得益于美国发达的统计系统,基金会通过引用各种官方统计数据,进行分类的、技术的统计分析,将这些松散的数据组织集合起来,从中发现不寻常的研究结果,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统计的资料数据来源除了最主要的美国统计局、全国教育统计中心之外,还有美国教育部、共同的数据核心 (common core of data) 、公立学校世界(public schoo universe)、2000年统计摘要(census 2000 summary file)、全国教育成就评估中心(National Assessmen ofEducationalProgress.)。

(三)深度分析研究数据和排名,提出政策建议,促进整个美国农村教育的发展

所有的研究都是为了实际行动的改进。四类指标只是各州农村教育某个方面的情况统计;教育优先度排名作为四者的综合,可以看作提醒各州注意自己农村教育问题紧急程度的一个参考。如果仅仅到此为止,该评估策略的实际意义就大打折扣了。重要的是对这些排名数据做进一步分析,提醒各州决策者注意农村教育的落后方面,将政策建议落实到今后的改进行动上。尤其计算贫困度、挑战度与政策主观成效的差距,是一个真实地反映各农村教育表现优劣的有益尝试,一个在幅员广阔、社会发展均衡程度较低的国家相对较为公平的评估思路;因为它明确区分了“不能为”与“不愿为”及努力程度的大小,避免了以前笼统地仅仅比较反映一个州教育成效的种种直观数据,而忽略其客观困难制约的弊端。同时也防止了笼统地将农村发展落后归咎于客观困难的推卸负责任的企图,突出了在较差的客观环境下取得较好教育成绩的努力,真正有利于表扬先进,督促表较差的州尽快采取行动,促进整个美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提高。这可看作该评估策略的最大亮点。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美国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经验、教训及政策启示”(课题编号2006A004,主持人王建梁)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Rural School and Community Trust.[EB/OL]http:www.files.ruraledu.org/index.htm/

[2]Elizabeth Beeson, Marty Strange.Why Rural Matters2003:The facts about rural education in the50states.[EB/OL]http://www.ruraledu.org/streport/pdf/WRM-2003/pdf/, 2007-04-20

[3]Jerry Johnson, Marty Strange, .Why Rural Matters2005:Thefacts about rural education in the50states.[EB/OL]http://www.ruraledu.org/streport/pdf/WRM-2005/pdf/, 2007-04-15

6.不愿成长的诗歌 篇六

据《上海青年报》消息,近日,一份关于上海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语文教师学科德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出炉,该调查涉及上海14个区的300名语文教师和508名学生。调查显示,学生最不愿做的是工人农民,认为读书是为了找好工作和赚钱,喜欢的榜样和偶像以演艺明星居多。在职业观上,青少年把收入丰厚和地位尊贵作为择业的重要标准,却不愿意成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对于读书观,选择“将来找个好工作”和“将来赚大钱,让父母不再辛苦”的各占25.25%和20.24%。相关课题组分析,这似乎与家庭教育有关,基于生存压力的大多数家庭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的是务实的价值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学习中较关注知识的功利价值,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能“找个好工作”。本次调查还对青少年的道德倾向进行了研究,道德倾向主要从喜欢的偶像、喜欢的榜样等维度考查学生的倾向性认识。结果显示,按照选率高低排序依次为演艺人物(48.7%)、政界人物(9.8%)、体坛人物(7.7%),仅有1.2%的学生选择道德楷模,凸显出娱乐文化的盛行,这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中崇拜政治领导人物,七十年代推崇道德楷模的风尚大相径庭。在偶像选择上演艺人物比例居高,这也是时代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认为,学生的问题反映了大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某些问题,调查中的一些结果给人警示,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于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热切关注,学校要从社会现象里找到积极因素培养学生,教会他们做人。

上一篇:国际贸易促进会联络部工作总结下一篇: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行使之法律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