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无奈-再读《平凡的世界》有感(共3篇)
1.人生之无奈-再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篇一
《平凡的世界》再读有感
一直都听朋友推荐《平凡的世界》,却也总没有机会去读,在那个习惯做梦的年纪里,总是一天天沉溺于自己幻想的世界。也怪自己一直看的东西少,也便总觉得心里空荡,连思考都显得没有深度。后来,终于有机会读了,一读就从此再也放不下。一直都想为它写点东西,却总怕自己拙劣的笔无法触及作者思想精髓之万一,亵渎了这不朽之作。
说来奇怪,我们和那个年代隔着几十年的时光,可我却是着魔一般被那个世界人们的一颦一笑却牵挂,他们的喜怒哀乐好像早已融入了我的血脉,让我的灵魂也飞回了神仙山脚、哭咽河畔的双水村。一切都好像身临其境,对他们的酸甜苦辣都感同身受,为他们的苦而落泪,为他们的笑而欣喜。就连在梦里,也夜夜回到他们身边,看他们的辗转反侧,看他们的沉沉入睡……
坦率地说,这已经不知道是我第几次在读这部书了,可是,不得不说,它的吸引力却是有增无减,越来越多的细节都让我的泪水不由得盈满眼眶。
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就是那电影院里被娇情的剧情赚取眼泪的庸俗女子中的一员罢了。我并不否认。我是个地地道道的俗人,路遥笔下的普通的平凡的一分子。
其实,静下来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在想,为什么自己会为了那么多不曾谋面、甚至不知存在与否的人们感动落泪,却很少会去认真
想想身边的人们那些让人辛酸的历程。这才发现,在心底里,我早已把少平当成了父亲在读。他的经历,他的苦难,多么像父亲啊!我那最最尊重、最最亲爱的父亲啊!
人啊!是多么地不可思议!
就从这一点,我就永远地尊重并感激路遥先生。
是啊,多少年过去了,世界却好像还是路遥笔下的那个样子。那些艰难的为了生计而在黄土地上苦苦挣扎的本分的庄稼人;破褥烂被、大声骂大声笑、在马路边上等待有人来买他力气的揽工汉;一技在身、走南闯北敢于吃苦的手艺人;天真无邪、给家里带来希望和活力,却也过早地体恤父母疾苦的懂事孩童;敏感自尊、渴望被人赏识、却也情窦初开的梦幻少年;肩负全家责任,勇于驾驭生活之舟的壮年;繁华落尽、荣耀不再、慈眉善目的老者……
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那个年代刻骨铭心的爱情。
他们的爱情多少次都让我的灵魂为之震颤,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这一辈人就没有这么浓厚浓重的感情!不!爱情之火在每一个人富饶的心灵之土上都会如火如荼,自烧成一片火海!
我们的热烈,我们的奉献,我们的坚定也是不容任何人亵渎的。只是,而今的我们需要在肩上强行加上太多太多的东西了。爱情永远都不会只是两个人的事情,那是关系到两个家庭、甚至子孙后代幸福的大事。所以,才有了那么多无奈、那么多遗憾……
当路遥以过来人的身份回顾身边人们的幸福与泪水的时候,他当然有资格说这些人的结合完美与否。就像晚熟的木讷的惧怕女人的润
生遇上饱经生活之苦的自卑的红梅,他的男子汉的勇气才终于回来了,我想也只有这样的结合对他们两个才是完美的;就像三十出头却不得不天天在几百米井下用生命和血汗掏煤谋取生计的王世才班长,也只有年轻贤惠温柔有加的惠英嫂才会让他在一天的极度劳动后,有了暂时的安慰和心灵的休息;就像稍有胆识、却也不得不用汗水和眼泪去浇灌生活的少安,也只有热烈的爱着他的忠实助手秀莲才能实现他生命的意义了……他们的结合,是有生活之风霜见证了的。是足以永生的。
我们当然欣赏并且羡慕这样的结合,但,我想说的也正是这些:当生活的苦难降临在你我头上的时候,我们只有想着彼此,共同经历、度过了这些泪水相伴的无数个不眠之夜,我们的爱情也才有了固若磐石的根基。所以,不要再幻想完美的爱情了,用微笑来扛下生活的苦吧。我们也会有和他们一样的幸福!
人的一生,或许就是这样,困顿而后振奋,苦难而后成长。就像少安一次次在绝境中重新跨上驾辕的位置;就像少平一次次用带血的劳动去遗忘心中无边的伤痛;就像向前一次次用无言的劳动为心爱的人做着所有能做的一切……
也许就个人而言,生活好像每一天都还是昨天的样子,为生计、为爱情、为荣光、为儿女、为明天而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可是,新的希望,也正是在这每一天的不息劳作中重现的啊!当然,不得不说的是—那个年代。文化大革命隔浅了一代年轻人,连那么多曾经为了革命抛撒过热血的人,也不得不永远长眠在了这片
灰色的土地。于是,就有了应运而生的革命激进者,聪明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走上了领导人的位置;也有了在黑暗中挣扎,找不到出路却也绝不愿沉沦的思想的巨人们。当乌云散去,天空重见光明的时候,中国也仍然要靠这些人用双手去重建。就像福军。
我不禁在想,也许福军也是路遥的一个化身。也正因为在如此的苦顿和压抑中没有消亡,才有了思想更高层次更深更透彻地剖析啊!有这样一部用心血和智慧结晶而成的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巨著问世,也便不足为奇了。
仔细读它,发现它涉及的方面真的是好多啊,气象学、医学、天体物理学……而其中处世的哲学绝对是人生真真正正的缩影。小到一个村子里的各各弯弯道道,大到官场上,代表不同利益的各个官员们。那一心只做老百姓好儿子,毫无官架的田福军;为领导而生,溜须拍马的忠实秘书张生民;曾经错误却也甘于改正、终却不得放开手脚的周文龙;小肚鸡肠,满心只有自己得失,人之将老却忌妒一切新生事情的可恶的张有智;个人风光高于一切,颇具小农意识的草根领袖田福堂;在穷困中奋起,却永远心系他人疾苦的农民孙少安……
真是一本处世的大书。
在那个村庄走出来的青年身上,我们更会发现,教育永远会是不变的主题。那大山里飞出来的美丽凤凰兰香,永远牵动着我们每一个读者那真诚地为其祝福的心。而从猫蛋、虎子、明明这些可爱孩子们的身上,我们又欣喜地看到了下一代更加振奋人心的美好未来。这些都是多么让人兴奋!
同时,我也不觉感慨。我们这一代年青人的身上,这求知的迫切、劳动的气质,都好像一点点远去了。
我们退步了。
我为我们这一代人感到悲哀,为自己感到悲哀!
我也有着穷困家庭成长起来的孩童那特有的敏感和脆弱的心灵,也有那难以启齿的可笑的自尊和青春的躁动,更有那被早早感知的责任和生活的使命。可是,那种用劳动换取尊重,用付出回报希望的气魄和毅力,却并没有随之降临在我的身上。
我们就是这样,永远会尊重那些在血汗中站起来的生活的强者,并在他们的幸福面前,真心地敬献我们的祝福。
当然,我们也会从他们的人生阅历中,找回真正的自我,去流泪流汗,去挥洒热血,去实现我们的价值!
世界很小,却也很大。我们都是再小不过的一分子。也许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在自己小小的舞台上演好该演的角色。其实就这么简单。
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告诉我的。以后我想我还会再读,等到那时,我还会把自己的感触记下。也许,会别有意味的。
期待。
2009-10-28
2.读《人生》与《平凡的世界》有感 篇二
近些天,看完了路遥的《人生》,从中受到最大的启发就是“人要有所追求,但始终不能忘本;失去了自我,即使付出的再多,到头来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该珍惜的时候就要懂得珍惜,该放弃的时候要放弃,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自己一时未成熟的想法将自己带上一条不归路,不然就算到时后悔也无济于事!”
接着又看完了《平凡的世界》,这也是一部很好的书,也能给人带来很深刻的反思。
它让我们见证了我们祖国的成长,虽然是坎坷曲折的,但不是有首歌唱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的吗?更何况是我们占有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成功并非易事,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国在没有前人指导、没有经验地自己摸索着前进的路的情况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就应该为之骄傲自豪。虽然在探索的路途中出现了影响深远的错误,但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有失败,才会有教训;只有教训,才会有经验;只有经验,才会有成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才能善莫大焉!
它也让我们见证了一批人的失败,还看到了一代人的胜利,更领略了世代贫穷的一家人是怎样走向富裕道路的伟大壮举的!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因为穷而产生的一个很痛心的事实:树倒猢狲散,或许你的初衷是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摆脱贫穷,可当你这个靠山不再可靠时,他们未必还会记得你曾经的恩惠,甚至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处处为
难,步步相逼,在某种程度上,这似乎是人潜在的本性;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许你不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但残酷的社会不一定容许!因此,它也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能不现实,但也不能太现实,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
小说中,孙少安的善良让我们看到了农民的淳朴,他的坚强让我们看到了农民的希望,可是他的自卑也让我想到了我自己,一样出自农村的家庭,我又为了我的生活奋斗了多少?当然,我很庆幸自己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否则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本就不会留下我的足迹;我喜欢安逸的生活,那个动荡的年代可能根本就不会有我的立足之地!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我们现在的生活比那个时候要好上千百倍,可也伴随着斗志的一点点减弱,或许我说不适应那种生活,那只是因为我以现在的思维来考虑过去的事。学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都知道:社会存在不同,又怎么可能有一样的社会意识呢?设想:如果自己也被穷困逼到那个程度,暂且不说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但至少自己不可能不为自己眼下的生存做打算!现实的打压,生活的逼迫,怎么可能不会改变一个人本以为永远不会变的特性呢?滴水能够穿石,谁又能保证自己会一成不变?
孙少平也是个农村家庭的孩子,但他跟他哥孙少安的性格却大相径庭,可能是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同造就了不同性格的人,他的哥哥必须挑下扶持家庭的重担。其实,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也能看出,他哥内心也很不甘,不然他就不会是他们村思想很活跃做事很精明的一个人,在农村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他已经
看到了它的前景是光明的,但他被种种因素束缚了,无法施展。某种意义上,他比他哥自由很多,所以他才有机会离开双水村出去闯荡。他同样也自卑,但他敢于追求,虽然他的结局是有点悲剧的,但至少他敢于表达自己对晓霞(官二代,后来为了救一个女孩死于洪水下)的爱,而他哥却为了躲避润叶(官二代,开始的生活极其痛苦,后来也走向了幸福的道路)的爱而迅速和其他的女人结婚,尽管他后来夫妻很恩爱,而在过程中,或许是他能够认清自己,不想耽误她的前程,但他确实没有少平勇敢。我觉得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思想领悟上,很明显少平的思维要开阔很多,特别是在“兄弟”的理解上,应该是读的书多吧!少平的理解中:第一点要是朋友,第二点才是兄弟!或许这样,自己就不会有更多向别人索取的念头,因为朋友之间是平等互利的!
是的,人与人是不同的,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我们根本无法要求别人跟着自己的道路走,也正是如此,每个人才有着不同的命运!
说到这,也许我们会疑惑:少平他哥哥的砖厂越办越好,也越办越大,他又那么聪明,绝对是一个很优秀的管理者,在这里他肯定能够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可为什么他不去他哥哥的砖厂帮忙,非要在外面受那种漂泊的罪并且从事着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工作呢?如果换做是我,我肯定会去砖厂帮忙的,因为我的性格已经决定了我的选择!但我们往深层次想:少安和少平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家庭,可是他们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那他们就有着不同的思想,所谓思想
决定着行为,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原因了!
我们没法单纯地比较少安和少平谁更成功些,或许他们都很成功,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同。也或许少安比少平成功的一点就是前者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并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从小说的结尾以及文中某些部分也能看出:少平似乎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他也似乎离不开来自那个不完美的家庭的温暖与呵护!
《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都是出自同一个作者,不妨来比较下这两本书,我们会发现它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相同的背景——中国最艰难的时期;相同身份的主人公——农民家庭的孩子;甚至有着相同的思想——从课外书中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便不甘心一辈子如此并想出去闯闯。不同的是,他们有着截然相反的结局:《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为了追求最终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一切,他是悲哀的;《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安比他幸运点,他也有追求,但是他更理智些,依靠着他妹妹的男朋友完全可以回到大城市里舒服地工作,并且也会有一个很美满的家庭(他好朋友金波的妹妹金秀向他表达了自己的爱意),但最后他放弃大城市的生活依旧回到了煤窑,可能那里有属于他自己想要的幸福,也或许那里有等着他的人,不管怎么样,他比他更懂得珍惜!
那么,我们就要明白:追求属于自己的,放弃不属于自己的,过多追求的结局就是最终什么都得不到。更要记住一句话:人要有所追求,但始终不能忘本,否则就等同于玩火自焚!
3.人生之无奈-再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篇三
作者:彭晓柒你曾赞美大巴山的挺拔高昂,你愿用生命的火把照亮前方,漫山的足印描绘着蓝图,满颊的汗滴流淌着你的向住。
林森啊林森,你是大巴山心窝的凤凰
择红豆杉而栖,坚守落下誓言的辉煌……
电影《雨中的树》我从头至尾一刻不停地看完,眼角不时地流下感动的泪水,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一副副感人的画面反复呈现在头海里,李林森的形象渐渐高大。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基层党员干部的坚守与执着、忠诚与务实、平凡与伟大的光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在工作中燃尽生命之火的“辉煌人生史诗”。作为一位国家公务员,我觉得应该从影片李林森这个人物中汲取这些宝贵品质。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作了《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演讲中,温总理说:“我的心里常默念着郑板桥的两句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为中国的总理,每念及我们还有3000万的农民同胞没有解决温饱,还有2300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人口,还有6000万需要社会帮助的残疾人,我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中国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长期艰苦奋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起先锋模范作用,时刻心系民生,就象李林森一样。他对党坚定信仰、忠诚执着。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到燃尽生命之火,始终红心对党、无限忠诚;从乡村普通教师到组织部长,历经九个岗位,始终坚韧执着、永葆本色;从处事做人到为政做官,始终厚道勤勉、甘为人梯。他对人民真诚相待、无私奉献。始终对群众满腔热情,宁可自己累死也不让一名群众伤亡;始终对工作满怀激情,两年的工作赶到一年做,直至生命之旅“停航”。始终对家人饱含柔情,就是生命的最后时间仍不留给自己,去做一个父亲眼中的好儿子、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儿子眼中的好父亲。他对工作公正廉洁、尽善尽美。面对诱惑,他固守防线、清正廉洁,以至借钱治病;面对质疑,他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在常委会上力排异议,做到不使老实人吃亏;面对事业,他顽命追求完美、勇争一流。象李林森那样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心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意愿,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以贴心的服务、务实的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才符合我们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天地之间有杆称,称砣就是老百姓。党员干部只有心里揣着百姓,百姓心里才会有他。李林森在万源市任组织部长期间,始终把群众当亲人。面对险恶的洪水,他冲在最前面,奋不顾身地救助老百姓,大家称他为“救命书记”。他在病重之后强忍剧痛忘我工作、审签文件、接访群众、下乡调研,万源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群众在他心中的位置永远高于家人。他深爱着妻子,妻子生日时却无法陪在身边,只好请人带回一束高山上的菊花以表祝福;他深爱着儿子,为儿子买衣服时总会买大一点,想让它凝聚在衣服上的爱多一些。他病危之时千人探望,病逝之后万人痛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记在心里;只有对人民充满感情,情为民所系,才能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会视群众为“家人”,视群众反映的问题为“家事”,视群众工作为“家业”,始终把群众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李林森就是被大巴山老百姓称作遮风挡雨的树,而老百姓就是这称树的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大巴山数百万群众失去了一位好儿子,组织战线失去了一位好同志。然而,李林森在不平凡的四十二个春秋里,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出一页页对党忠诚、对己严格、对人民负责的瑰丽诗篇。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公正廉明、无私奉献的组织部长形象。办公桌前的两盆君子兰依然翠绿,一阵风轻轻吹过,轻轻摇曳的花似乎还在缅怀久久陪伴过它们的主人。他的音容笑貌,他的悠然沉思,他与病痛斗争中流下的汗水,他临场指挥时的沉着和冷静……这一切,都在历史的记忆里定格,并成为与历史同在的永恒。
电影结束,李林森倒在医院里,永远地走了,他飘然如仙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他变成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李林森这个人依稀可见,并渐渐形成一片葱绿的森林,成为老百姓遮风挡雨的树,依然春风拂面,这不由得使我心里默念着一首诗《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人生之无奈-再读《平凡的世界》有感】推荐阅读: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追逐不平凡的人生09-28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不平凡的人生梦想11-10
人生有太的无奈,才会充满期待10-30
人生最痛无奈时散文12-22
教育之无奈06-12
无奈励志的句子09-03
伤感无奈的语录12-02
内心无奈的谚语12-07
无奈伤心的句子01-01
平凡的岗位 不平凡的人生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