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题(7篇)
1.小学德育课题 篇一
小学生德育研究课题——助人为乐
六(12)班
【背景】
作家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关爱他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爱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爱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我们需要别人的关爱,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而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宠爱。有些家长在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却忽略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呈现出“单向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获取,而不知去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爱心缺乏现象在我国儿童中相当普遍,这与当今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多么的不和谐。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应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孩子学会感恩,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孩子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孩子“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所以,今天,通气湾小学围绕“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的教育主题,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邹越教授的演讲录像《让生命充满爱》来培养学生的爱心。
【案例】
2010年9月28日在国庆节到来之际,我校组织学生在卫星接收室观看邹越教授的演讲《让世界充满爱》教育片。学校师生一共130余人一起观看,场面十分壮大,孩子们也十分期待。进入接收室的时候老师给学生每人一张观后有感卡,布置任务,看完之后将你的感受写下来。想到什么写什么,让学生带着任务认真观看。邹教授从“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四个角度,将“爱”字诠释得淋漓尽致。邹越教授提出怎样用“心”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怎样付诸行动,才能做到真正地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感受父母、老师的辛苦,学会感恩。
奥林匹克赛场上的小黑人,拖着伤腿挣扎到了终点;繁华城市的年轻老师放弃自己优越的条件,扎根在平穷山区的小学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靠捡破烂供养了一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
面对每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师生都止不住泪流满面;面对每一句肺腑的话语,师生震撼不已。对学生来说,既是一次聆听,又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好好学习,为自己,为父母,为老师,为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观看完教育片,同学们纷纷写出了观后感,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大部分同学都写出了自己要爱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的辛苦;感恩自己的老师,表示要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回去之后要对父母和老师说:“你们辛苦了,我爱你”。还有的同学说:“今天回去一定要亲自给父母洗一次手,洗一次脚”。还有的同学说:“自己是中国人,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听到国歌响起的时候都会肃立”。在观后感中同学们写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是多么幸运啊,被爱包围着,我要好好珍惜这份爱,决不辜负这些爱,今后一定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好好学习,做好我自己能做的事,认真对待每一天!”“通过观看“让世界充满爱”,知道了什么是爱,知道了怎样表达爱,更加能理解老师和父母的关爱,要感谢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抚育了我们;要感谢老师,是他们为我们的成长倾注了心血。”“身为华厦的炎黄子孙,我更应该学会爱、懂得爱、体会爱,让整个世界都能充满爱。”“我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老师及身边的朋友,我们还要有一颗热心肠,热于助人为乐,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爱永恒的传递下去。”
观看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决不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立志将感动化作为行动,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用充满感激的心,去热爱我们的学校、尊敬我们的老师,孝敬我们的父母,回报我们的社会。
【反思】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让学生心底流淌出感恩的情感——感谢祖国、感谢老师、感谢父母;爱他人、爱自己,把爱贯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贯穿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的教育工作也才是成功的。要知道“爱的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源泉”。
小学生德育研究课题——助人为乐
三(9)班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自觉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本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让学生从小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只有从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长大后才能不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自己的勉励和期望,坚持周一升国旗仪式,让学生从庄严的国歌声中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的鼓舞下增添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课余聘请老红军和校外辅导员讲述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体会祖国创业的艰辛不易,让学生从小自觉地崇敬英雄,自觉地向英雄人物靠拢,时刻不忘长大后立志报效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二、对学生进行爱的情感教育
“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人间”。从小培养爱的情感,可使同学之间、家庭之间、师生之间充满爱的氛围,增强亲情、友情,增强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平时可以从一件小事做起:让学生做件让父母高兴的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帮助差生补课、让学生亲手为老师端上一杯热茶。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学之间的真诚,而师生之间的融洽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习惯教育
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能造就人才、助人成功;不良的生活习惯则能埋没人才、毁人一生。为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正确行为习惯教育,平时要求学生自觉从《小学生手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具体做法为:一要礼貌待人;二要团结同学;三要尊敬师长;四要助人为乐。一争做
好人好事;二争说真话;三争做三好全优。及时开展例如上述。“四要三争”的行为教育活动,在学生中间引进竞争激励机制,相互监督,互评互学,短期内可使学生中间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美好的道德风尚蔚然成风,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有益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对学生进行从小胸怀大志的理想教育
平时让学生阅读张衡、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爱迪生等古今中外名人的书籍画册,从名人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力量、感受心灵、时刻对比,从而使自己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得到勉励和启示,平时要教育学生特别注意理想和实际相结合,切不可好高骛远、华而不实。让学生在逐步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大目标中不断设立相应的阶段性小目标,让他们懂得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去做,才能不断克服许多外在困难,不断战胜自私、骄傲、懦弱等内在“障碍”,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内涵”。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可让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应如何去做。教育学生只有真正实现了远大理想,才能更多、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那才是真正的英雄。瓦特从茶壶盖上受到启示发明的蒸汽机。张衡因翻遍了无数的书籍才探索出救国救民的真谛。告知学生:远大的目标,伟大的理想不是虚无缥缈的,只有从小事物做起,从自己感兴趣的那点事做起,你注重了持之以恒,你下决心去踏踏实实的做了,那么你一定能成功。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人类的希望,现在的儿童将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只有从小注重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小学生德育研究课题——助人为乐三(5)班
乐于助人是一种朴实的中国传统美德。它作为一种社会公德,一种良好的品质表现,成为人们推崇的行为规范。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此时,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无助、失落的心情,这时的一声安慰、一双热情的手,或者微不足道的同情话都会令人感动。这不仅仅是帮助了别人一次忙,更是温暖了一颗心,复苏了一份希望。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从小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可生活中有些人, 却在碰到麻烦事时公然“悄悄走开”。为什么呢? 可能是那些人认为这是最好的一种“处世哲理”。但若你遇到麻烦事, 别人悄悄地走开, 你又有何感想呢? 你肯定说现在人人都自私, 不易团结。若此下去 ,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就消失了吗? 可见,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是很重要的。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将不再会看到别人得不到帮助时焦急的脸庞,雷锋就是乐于助人的楷模。小学时的雷锋,乐于帮助人,在学校是人所共知的。有一天下大雨,河水淹没了小桥,一群一二年级的小同学,上学去不敢过桥,雷锋就一个个地把他们背过桥去。同班有个同学患了重病不能上学,他就组织队员前去慰问,还经常到她家里给她补课。同学小朱上课不专心,作业做得马虎,字写得歪歪扭扭。雷锋为了帮助他,放学后,情愿自己多绕点路,也陪着他一同回家,给他讲要努力学习的道理,教给他写字方法。雷锋就是这样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锋。如果每一个人都像雷锋叔叔那样乐于助人的话,就如一根金线将所有人的每一颗心连起来,这便是世上最美、最珍贵的一条项链了。
乐于助人也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巴金说过一句话:“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乐于助人,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通常心地善良、与人为善、经常帮助别人的人,自己心中也总存欣慰、愉悦的感觉。乐于助人的孩子时刻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从而形成热情豁达、活泼开朗的性格品质。时代要求祖国的花朵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良好的品德素养。所以,从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也是必要的。这样,才可以挑大梁,负重任。
乐于助人更是和谐社会的一首诗。《雷锋之歌》的节奏敲击着我们成长的步伐。我们形成了一种理性的信念:“助人为乐”是人类文明绽放出的灿烂花朵,“助人为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教师应该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才会迈得更稳、走得更快。我们应该
把“乐于助人”四个大字庄严地写进自己人生的答卷。
培养学生从小乐于帮助他人的美德,对他们今后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呢?
1、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随时随地去关心身边的人,随时随刻去关心自己的家人。即使一次真诚问候,一次打扫卫生,一次雪中送炭,一次指点迷津,也都是实实在在的乐于助人的精神!
2、阅读一些鼓励助人为乐的书籍
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读物关注培养孩子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行为。教师可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故事类书籍,让他们随时阅读,并从故事中懂得助人为乐,做个爱学习、爱同学的好学生,进一步懂得做人的道理。
3.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在校园里或是邻里之间做点有益的事情,比如关心同学,孝敬父母,教更小的弟弟妹妹们做游戏,或者向不幸的孩子献爱心,这些都可以培养大多数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
4.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有些教师非常注重创造和谐班级的氛围,经常鼓励学生的爱心行为,他们的学生就乐于助人,更富有同情心,更能为别人着想。同学之间互相感染,互相熏陶,感受着班级里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的种种温情,从而培养了他们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
5.表扬学生乐于助人的行为
在学生完成志愿服务工作之后,或是帮助别人之后,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谈论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并对他们的出色表现在班上公开表扬,起到榜样作用。
总之,乐于助人的品德要从小学生抓起,天真无邪的孩子是可塑的,他们的世界观和年龄正一道成长和成熟。因此,我们应通过系统的经常性的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形成善良品德,养成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行为习惯。这样,学生快乐、教师快乐,社会也会和谐地发展。
2.小学德育课题 篇二
一、生活德育不容忽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很多年, 我们在教育教学当中也常常把此挂在嘴边, 但是因为各门学科的成绩考核, 以及中考升学所带来的压力, 致使我们在平日里不自觉地就把教学精力偏向于文化知识方面的传授,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活道德教育。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也往往变成了成绩作为衡量的最主要标准。周而复始, 致使成绩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各个教师的宠儿, 捧在手中, 含在嘴里;而成绩差的学生, 往往成了奚落的对象, 教师之间相互抱怨的话题。长此以往, 在环境的熏陶下, 成绩好的就愈发地优秀, 而成绩差的则是越来越离谱, 其实这已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初衷, 也就更突出地暴露出了我们教育方向和教育体制上的种种问题。
只要我们大家都仔细地观察和留意一下学生, 你就会发现很多让人吃惊的问题:打架骂仗、抽烟喝酒、比吃比穿、不思进取、玩物丧志、不讲卫生、浪费成风、道德败坏、没有明确的人生观等等。这些现象存在于成绩差的学生中, 同样存在于成绩好的学生中, 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 作为班主任, 有时候静下心想想, 我很惊心与震撼, 并强烈地意识到,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诚然,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 但学生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生活。我们传授学生文化知识, 让他们积累着“才”富, 但“有才无德非君子”啊!我们不能让人才留有道德上的缺失。更何况, 结合农村中学的现状与实际, 更多的学生因为家庭环境、所处的社会环境、教学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整体素质比起城市学生来说是有所欠缺的。在升学时, 我们没能力把他们送入高一级的学校去深造, 但我们绝对有责任把一群道德高尚的孩子输送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二、用爱心浇灌学生的心灵
有人说:“要给人阳光, 你心中必须有太阳。”这也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爱心是学生成长的动力, 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是照亮学生未来的灯塔, 大凡有卓识的教育家, 往往注重在教学工作中一种平等的心态, 授之以爱心, 以激励、鼓舞和感化学生。人常说,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 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教师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把自己塑造成“神”, 这个“神”我想应该指的是广大学生及家长、社会的普遍舆论对我们的信任、信赖、支持与尊重!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当我们付出真情的时候, 孩子们会敏感地感觉得到, 会由衷地信赖我们, 进而由“亲其师”而“信其道”, 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三、尊重学生
受到来自于别人的尊重, 根据马斯洛的金字塔理论来说, 是解决温饱和最基本的安全生存条件外的最基本一条, 哪怕我们认为只是孩子的初中学生, 他们同样有着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世界相对的单纯, 脆弱, 我们要放下身段, 以孩子的眼光, 踏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放弃我们的漠视和讥讽, 换之以理解和尊重, 鼓励和安慰, 用一种温和而尊重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我相信没有哪一个孩子会拒绝这样的教师。
刚开学时候, 我们班有个叫王聪的学生, 烟瘾特重, 而且肆无忌惮地不怕老师发现, 我当面批评过他, 但不起效果, 让我很苦恼。我并不想放弃, 后来我听男教师介绍说早上容易患烟瘾, 针对这种情况, 早操后, 我放了块巧克力在王聪的文具盒里, 并附一纸条“王聪, 老师希望你可以去品尝到糖的滋味”, 每天如此。其实在第二天我就发现他上课的时候老实了很多, 一个星期后, 他塞给我一张纸条“老师, 谢谢你的宽容、理解和尊重, 我已经决心不再抽烟了, 我想还是糖的味道更好一点”。现在的他与开学的时候截然不同, 为此, 欣喜的家长特地到学校来感谢我, 从这件事我也深刻地知道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尊重显得很重要。
四、对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严于律己, 目必须要宽容待人。对于前面提到的种种不良现象, 在农村中学的确存在, 而且具有一定的“保有量”。是简单的暴风骤雨, 穷追猛打, 还是和风细雨般的言传身教, 这涉及一个教师自身的胸襟和修养问题, 同时更是涉及对教育工作的真正理解和热爱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也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雨果说, 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教师会因为宽容而更具威信, 反之, 平庸的教师也不会因为粗暴而平添威严。
3.搞好德育工作是学校永恒的课题 篇三
一、以创建英雄中队为龙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从2002年起经申请和审批,成立了雷锋中队、宝塔小卫士中队、王二小中队和王震中队、毛岸英中队,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和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如毛主席、王震诞辰或去世纪念日,葛振林、李葆华去逝并回忆狼牙山五壮士事迹在国旗下默哀,特别是任弼时百岁诞辰纪念日,学校派出两名队员带着少先队员采集的延河鹅卵石、宝塔山黄土、幸福渠水撒在任弼时墓前,把仿制小纺车赠送给延安枣园任弼时旧居和湖南任弼时纪念馆珍藏。开展纪念长征到陕北70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七大闭幕60周年,张思德牺牲60年等活动,通过学习伟人讲话,了解生平事迹、简介、演讲故事,参加全国英雄中队夏令营,走访郭仁、李银桥、陈耀、任远志、左太北了解伟人现实生活,增加对孩子感染力,还开展了《丰碑在我心中》、民族精神代代传等活动启动仪式,还通过歌咏比赛、知识竞赛、故事演讲展开长效活动。
二、以落实班级活动为基点,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以中华美德诚实、正直、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睦邻友好、文明礼仪为内容的班会活动,通过开展演讲会、辩论会、创编文艺节目、演小品等进行教育,如学生自创变废为宝、不乱扔果皮纸屑、母子亲、醒悟等以現实生活中事例,通过学生自编自演,生动再现生活情景,使孩子,及老师、家长都受到了教育,先后开展了走出校园学雷锋活动,在宝塔山拣废纸、给树木浇水,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边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边干活,歌声在宝塔山上飘荡。为韶山小学教学楼积分活动和患重病徐婷婷、张文捐款,还为其他贫困生、社会募捐。还开展了消防、交通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讲座。还通过与枣园小学、陈子沟小学结对子活动,体验农村生活,了解农村现状,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知识,培育德育品德,还邀请校外辅导员王晓庆来校做报告,讲自己的童年生活。
三、以搭建学校平台为主体,开展延安精神教育
延安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工作时期创造的,它的精髓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延安精神不仅在建国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乃至今后仍将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延安新人,生在延安,长在延安,继承延安精神是我们首选,继承延安精神就要了解延安精神,知其内涵。学校通过延安精神“三进”活动(即: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走进延安旧居睹物思情和请五老(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老教师、老英模),特别是延安时期老同志讲自己生活工作经历,组织学生参观过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宝塔山、边区政府等旧址,寻找伟人生活足迹,还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前、毛主席给陕甘宁复电、四八烈士陵园寻找伟人声音和英雄事迹,到革命纪念馆、新闻纪念馆、抗大纪念馆寻找当年伟人在延安场景,还培养了小小宣讲员,深入到边区政府旧址、宝塔山进行宣讲,解决了延安人了解延安历史、过去、当今,产生对延安的情怀。在“四八”烈士陵园举行“四八”烈士故事演讲比赛,在为人民服务台前进行入队宣誓,在毛岸英上劳动大学的村子暨毛岸英纪念馆举行英雄中队授旗仪式。还请徐金山、李凡一、冯芝桂、康永强等老延安举行讲座报告会,讲自己亲身经历,让学生了解生活在自己身边的爷爷、奶奶当年生活情景。每次活动前,都要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活动对比感悟,或实践中体会。
四、以规范学生行为习惯为重心,开展养成教育
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准则》,市上出台了《延安公民文明公约》,学校出台了《宝塔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学校通过班队活动,以及专门大型活动来督促学生,如看文明礼仪专题片、写征文、参加全国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深入社区、街头宣传文明礼仪,还通过讲守则、促规范、我能行等活动,养成教育贯彻在学校每一项工作中,使小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使其终身受用。
4.亭北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篇四
实施方案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人,拥有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探索一条科学规范、民主和谐、人文化的学校管理之路,在目前改革开放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头脑中缺少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师长的敬,对同学的爱。本着对症施治的原则,本校试用从古代文化典籍中选用儒家思想——感恩,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老师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付出多人。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感恩教育,旨在唤醒孩子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善的天性,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找到善心,善行的源头,让每位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与祖国的培养,感恩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与同学的帮助,感恩与身边一切关心自己的人;那么这个人必定是一个集大孝、小孝于一身的高尚的人,所以培养学生感恩情怀势在必行。各年级段具体内容如下:
低年级: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教师开“二十四孝”故事会。
中年级:记背《弟子规》,写读书笔记,习惯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给父母帮做力所能及的事,给父母筹划过生日。完成爱心家庭作业,每学期开展两次征文活动,会算亲情账。
高年级:记背《弟子规》并按其内容做事,每周写一篇心得体会,阅读感恩之类的文章,熟练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不乱花钱,会算亲情账。上学之余帮父母做家务活,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每周一下午班会上一节感恩专题课,交流感恩事例,互评感恩效果。完成爱心家庭作业,每学期开展两次征文活动。
三、课题实施方法:
(一)支持与保障
健全强有力的实验研究机构,组织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强大阵容。从教师、家长做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孩子成长树立良好的形象。
从博大精深的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摘取可用资源,从当代社会实践中,全球文化交流中搜选素材,特别从身边的例子当中,选知恩报恩的典范。
(二)实验的基本思路和实验策略
思路:
1、健全机构
2、营造氛围,选择传统读物:《弟子规》
3、定期布置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感恩身边人的事,并从中筛选典型示范
实施策略:
1、树立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校园品味的自信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人品素质,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
2、在课堂中创设情景,首先让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着力点。仅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丰富多彩的情感。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优秀品质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引导学生体会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和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所说不完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说打交道?通过具体活动,努力将学生的感恩教育,对家庭道德的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学习动力,实现知行统一。
3、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①这个课题研究,旨在提升全体学生道德素质、净化校园和所涉及家庭风气,范围广,时间长,应督促,鼓励每位学生参与。
②学校组织各班每周星期一班会,让学生交流为父母,为家庭做的事,让学生民主评议,选出本周“感恩活动”模范、标兵。并记录在案,上交课题研究组。
③学校建立长效机制,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任组长,班主任任组员,由少先大队共同督促检查,引导学生从小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习惯,酿造品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把褒奖“感恩活动”典型事例作为学校长效制度坚持下去。
④每周星期一下午自习学生互评一次,教师把典型事例点评,推广。让学生汲取典型,并付诸于自己的行动。
⑤每月让家长对孩子感恩行为评价一次,并把评价反馈学校。
3、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①选择良好的文章、书籍 ②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光盘 ③教唱孝亲歌曲 ④为父母做一件事 ⑤为父母过一个生日 ⑥写感恩词
知道感恩的原因,践行感恩的行为,坚持感恩的传统 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发扬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的传统美德,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知道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住行的人。
5.小学德育课题 篇五
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我校承担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2013年2月获准立项并开始研究,两年多来,在市县电教馆领导的指导下,通过我校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探索实践,已经达到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结题,特呈上研究报告。
一、对前期主要研究工作的回顾
1、建立、健全学校课题研究的管理制度
为保证课题的正常与有效开展,学校建立了课题的组织、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由校长直接领导,教导处具体组织安排各项任务,课题组收集、整理各项资料,总结研究课题。学校先后制定了课题研究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工作例会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课题研究成果奖制度等。
2、加强理论学习和校本培训,不断更新观念
我校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坚持校本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主线,以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净化学生的心灵为目的。针对过去“德育内容远离现实、教育方法陈旧、知与行脱节、评价手段单一”的教育现状,我们提出了德育工作必须追求务实、高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道德教育,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3、聘请专家定期到我校指导
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加有效,更顺利地推进,出更多的成果,我校特聘县教研室王成荣主任和祝万林主任定期到我校指导课题研究,王老师和祝老师常和课题组成员一起深入教学一线听课,了解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评课,对教学中老师不能有效的渗入德育教育,找出解决 办法,既从理论上加以剖析,又从实践上加以指导。王成荣老师还定期和学校行政领导一起讨论课题研究进展,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指出课题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4、及时提炼,加以推广
课题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最终要形成有效操作的策略,从而提升课题研究水平,放大研究的价值。在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观察记录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加强了校园文化特色建设,营造了育人氛围;拓宽了德育途径,丰富了德育内涵;狠抓了养成教育,提高了德育实效,取得了良好效果。
总之,我们探索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建设的特色和规律,挖掘了德育的教育功能,构建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体系,营造了“崇尚先进、健康向上”的道德氛围,使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
(一)课题的提出
古语有云:“百行以德为首”,可见德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年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因此,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必须追求务实、高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面对整个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学校要增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紧迫感,特别要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已有很大改进,但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新特点、社会生活新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要求的问题: 问题之一:内容远离现实
德育内容来自于生活世界,因而德育内容也应该是丰富、生动活泼、现实、具有道德意蕴的。但我们现在的德育内容,却被抽去了生活的根基,变成了缺乏道德情感的抽象的东西。学生很难从自身的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
问题之二:教育方法陈旧
普通的品德教育限于班队会、思品课、夕会活动等途径,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缺少实践活动,对于童心未泯的小学生来说,没有比不活动更让他们可憎的事了。
问题之三:知与行脱节
小学生道德现状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知行脱节。他们知道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我行我素,根本不管什么道德不道德。这一方面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实践行为而使得道德知识仅仅是知识而已。
问题之四:评价手段单一
小学品德教育较普遍地存在评价项目狭窄、评价手段单
一、评价结果处理不当等缺陷。只注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二)课题研究意义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方式、方法的不当,我们的德育往往停留在做表面文章,实效性不高。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表明了新形势下学校必须思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加强德育工作不仅是全面贯彻有关法律法规的需 要,更是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考虑和研究如何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实施德育的进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重视“育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有许多势力正通过五花八门的手段与我们争夺少年儿童的思想阵地,儿童言行不一,思想浮躁,缺乏爱心等现象的出现即是证明,所以研究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三)课题研究假设
开展学校德育实效性课题研究,能使学校德育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取得巨大的突破,能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从知行统一上来真正认识和践行德育内容和要求。使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让德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长期化,过程化、生活化、大众化,真正收到实效。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课题提出的理论基础
1、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理论。
从品德发展心理学角度讲,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思想品质与道德品质的总称,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又成为品性或德性。学生的品德发展的四个特点:①建构性。学生的品德是自己建构的,道德灌输是无效的。②情感性。情感是学生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品德首先要发展学生的情感。③情境性。学生的品德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培养品德要放到一定的情境中去完成。④发展性。即阶段性,不同年龄的学生品德发展有不同的特点。
2、“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这是目前德育理论中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历史和德育实践发展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做出的必然选择。“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出发点是现实的、总体的、具体的人,而不是西方人本主义所宣扬的无阶级的、抽象的人。“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是把教育对象置身于现实生活世界中加以考查。在现实生活世界,道德教育的对象不是传统课堂上机械记诵道德知识的“认知人”,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感、有思想、有创造性、有选择权、有生命活力的人。
“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它尊重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力求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思考做出道德判断,并为自己的价值选择承担后果;力图在精心创设的教育情境中,提供全面、客观的道德信息,珍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张将人性关怀融入整个教育过程,在民主友爱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对各种社会价值的分析、比较、鉴别、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主地选择个人所应该有或改变的价值取向以及应遵从或拒斥的道德规范。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使我们明确德育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培养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人,这个人不但自己有德性,而且能够建构道德。要培养这样的主体,在德育方法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以下五个方面:注重学生的需要;注重道德的内化;注重品德形成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注重主体道德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二)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定位于建立学校的大德育运行机制,其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四大部分,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个体社会化过程;途径上:力求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教育网络;目标上:通过教育合力实现学生整体思 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2、主体性原则:德育过程是一种主体过程。因此,研究过程中,要注重构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
3、实践性原则。本课题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路线,通过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借以总结经验修正不足,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德育工作方案,以带动学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4、发展性原则。通过探索多样化的德育工作途径,寻求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感悟德育要求,增强自律意识,获得身心发展的同时使教师增强科研意识和实践探索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切实改变德育工作实效性长期处于低迷的状况。
5、示范性原则。教师、家长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个性化原则。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德育过程中差异性大于智育中的差异性,更应因材施教,不能用集体德育代替个体德育,为每个学生提供“成长导师”,帮助他们确立成长目标并做好成长记录。
三、课题研究程序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1、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健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2、德育实效性
德育的实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的要求能够顺利 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德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
(二)研究目标
1、根据新时期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探讨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通过教育者组织的和学生自发的实践、参与、合作、交往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
2、以全体学生为德育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育人为核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真正做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3、通过研究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教育学生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三)研究内容
1、从提高认识入手,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
从领导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只有人人重视,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整体效应。
(1)统一领导的原则。在校长的领导下,党、政、团、队、班主任共同组建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实行分级包干责任制,做到目标、计划、方法、评价四落实。
(2)目标合一的原则。把德育纳入教育、教学目标管理体系,把德育和教学工作一起列为校长重大决策的主要内容,使德育和教学工 作真正融为一体。
(3)全方位的原则。坚持“大德育”的教育观,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管理网络。一是由政教处——班主任组成一个教育管理网络;二是由教导处——任课教师组成一个教学育人网络;三是由总务处——职员组成一个服务育人网络;四是由少先队——中队组成一个活动育人网络;五是由大队委干部——中队干部组成一个自主教育网络。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使校园文化具备与德育要求相适应的吸引力和情感感召力,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校园责任文化。
3、从规划德育内容入手,建立教育系列。
(1)规划教育内容。坚持以“五爱”内容为中心,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德育内容具体规划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2)构建教育序列。按照教育内容,通过“集中学习、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班队活动、课外阅读、兴趣活动、环境熏陶、榜样激励”等渠道,将内容分解到学年、月份、周次和学科,使教育内容具体化、序列化。
(3)开展主题教育。本着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开展“月份主题、周次主题、主题班队会”三个主题活动。
4、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拓宽德育途径。(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方法转变。
(2)强化课堂渗透,促进德育与各学科有机结合。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找准结合点,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把课堂上的思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动之中。
(3)坚持德育人格化,实现教育活动化。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计划地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传统性教育活动、阵地性教育活动、实践性教育活动、开放式教育活动,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
(4)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三种制度——家校信息通报制度、家校联系卡制度、学校开放日制度,做到要求统一、目标明确、步调一致、相互配合。
4、从抓常规管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具体化,便于学习,便于操作。一是开展学规范、学守则知识竞赛,坚持明理到位;二是严格执行规范、守则,坚持行为训练到位;三是指导规范、守则,坚持矫正到位;四是教师率先垂范,坚持示范到位,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从爱生入手,构建情感性德育新模式。
坚持从情感入手,着眼于建立一种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教育新模式,充分运用情绪、情感的感染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功能,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
(1)广泛开展爱心教育活动。坚持用爱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用情去感化一切学生,唤醒其自觉力量,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
(2)开展师表形象设计活动。重塑新型师生关系,用理智的爱、健康的爱、严格的爱去产生精神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关爱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爱的健康心理品质,用自尊、自爱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研究对象: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
2、观察法:注意仔细观察学生的个性与发展,以对学生的关爱去打动学生的心,以情动人,教师还要在观察的基础上,经常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与社区沟通。通过沟通使学生达到相互理解,愿意接受老师、家长或别人的正确教育。
3、行动研究法: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及时发现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有效地提出解决办法,实现行动、反思、再行动的研究过程。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别学生或个别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分析,收集数据,寻求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了解研究取得的成效。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分阶段及时总结经验或教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六)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完成四方面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3、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师资队伍培训,开展家庭、社区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的调查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聘请校外德育辅导员,构建德育研究网络。
4、确定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制定有关管理制度。
5、开题,研究开始。
(二)实践研究阶段,完成六方面工作:
1、加强课题研究意义的宣传,争取得到广大家长、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
2、对影响学校德育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控,并建立起三道防线,使学校德育成为有效德育。这三道防线:一是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形成第一道防线;二是学校内的各部门、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形成整体,有机配合,形成第二道防线;三是开拓新载体、寻找新途径、创造新方法,形成第三道防线。
3、组织社会调查,“开展美德伴我行”活动,参与法制宣传、交通安全宣传、讲科学破迷信宣传、学知识反赌博宣传等活动。
4、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自律、自理、自立、自学、自强”的一代新人。
5、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6、主持人做好阶段性成果验收。
(三)总结评比阶段,完成四方面工作: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汇编成册。2、汇总个案研究成果。
3、写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申请结题。4、举办课题研究成果展览。具体实施过程:
(一)构建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体系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构建研究网络
良好的组织结构能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亲自带头搞科研,把握方向,成立实验课题组,以活动开展为主体,以“四级两块”结构统领实验开展。所谓“四级”,指的是以“班级德育活动”为主而形成的一条管理总线,即:班主任—级部主任—政教处—学校行政。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指导和自下而上的反馈汇报。所谓“两块”,指的是“班级德育活动”和“学校德育活动”两个阵地,构成整个实验的“双翼”。其中“班级德育活动”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因为这个阵地集中体现了人才资源、学校管理优势、班级自身管理的优势、系统性优势、跟踪分析的优势。“学校德育活动”是指每个学期学校开展的各种各样的常规活动或临时性活动,它具备动态性、体验性、集体性几个特点,区别于静态的、单向传输的、无组织的教育形式。
2、明确职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要领导管理好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必须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使大家有章可循,步调一致。因此,制定了课题领导小组职责、政教处职责、课题组活动守则。由于职责分明,任务明确,调动了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为搞好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促使每个人尽职尽责,提高了整体德育效益。
3、整合教育资源,突出共建共育。每学期初,课题组都要召开关工委、德育基地负责人、校外辅导员、家长委员会和有关方面人士参加的联席会议,集思广益,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形成了学校内外纵横结合的共建共管共育局面。
(二)培养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学校德育工作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全员参与抓德育”。我们通过重点抓好德育队伍建设,实现“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我们狠抓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放松。一是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进行班主任经验交流学习,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坚持开展好级部班主任研讨活动。三 是积极推行班级管理“三化”工程,即班级目标明确化、班级管理自主化、班级活动特色化。四是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对班级工作进行全方位考核。积极开展好“十佳、优秀”班主任和最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评选活动。通过榜样领路,不断总结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加强班集体的建设,每学年编辑成册的十佳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感动实小》,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他们在教育管理中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优秀班主任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德育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建设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优化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凸显育人理念,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和谐发展。
1、科学规划,体现整体性。校园是整体,是一幅科学、精美的画卷,用几何学、美学、教育学相结合的观点,审视校园空间、地形、建筑物体,规划环境布置,使校园环境有一种整体美感。
2、布局合理,体现科学性。对校园的室内外,从地面到墙面,从花草树木的选种到小景点的确定,从校风、校训的设置到名人格言的张贴,从橱窗板报到教育成果的陈列,合理恰当,优雅充实,既不重复堆砌,又不空泛无物。
3、精心设计,体现教育性。师生的每一视野无不蕴含教育的寓意特点,有情感的呼唤,有意志的激励,有品格的昭示。
4、讲究特色,体现艺术性。艺术性愈强,校园文化氛围愈富有感染力。教室、图书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等,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设置,每一空间构思新颖,选择高雅,比例恰当,色调调和,呈现浓郁的育人氛围。与此同时,采取了学校统一购买花盆,学生培植花草的方式,把楼内进行了立体绿化,并设立了校园花草树木标牌,在美化的同时教育学生热爱自然。
我们精心设计了校园灯杆宣传语,学生每天必见友情提醒,教育的潜移默化尽在其中。
建立了红领巾“阳光广播站”,开设了“阳光展示台”、“校园快讯”、“星星闪烁”等多个栏目,由学生自己投稿、采编、播音,从中学知识、受教育。
各班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创建健康文明、催人向上的教室环境。雏鹰争星台、“花儿朵朵”、“我的风采我展示”、“成长的舞台”、“瞧我们的”等栏目及“我爱我家”班牌,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感染。
(三)以活动为载体,寓德育于体验中
活动是学生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催化剂,学生的道德认识必须经过实践活动的验证才能不断巩固,进而深化为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
1、加强德育序列教育研究
xx年暑假,课题组成员依据年级段学生的心理和基本行为特点,组织编写了德育序列训练目标、内容及教育方式,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大版块,分别张贴在教室的信息栏和学生卧室的床头边。训练目标按学期设计,具体有言行规范举止文明、知荣明耻热爱学校、讲究卫生保持清洁、安全相伴幸福相随、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八方面。教育内容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段,各有侧重。教育的主要方式有:①说理教育。如讲究卫生:让学生认识到随地吐痰、随便吃零食、喝生水的害处,应该怎样讲究卫生等;②识记常规。每学期的第一个周定为行为规范训练周,第一个月定为训练月,人人发给具体要求,并指导识记,督促遵守;③操作训练。如训练学生坐、举手、起立、问好、读书、写字等姿势;④生活指导。如用餐礼仪:做到规矩吃饭,让长辈先吃,吃饭不随便翻拣菜肴,不低头猛吃,咀嚼不发声音,咳嗽应立即掩住口鼻,避免污染桌上的食物;⑤心理调节。如克服嫉妒心:对超过自己的同学不生气、不记恨,更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要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迎头赶上,共同进步;⑥讨论交流。如“怎样勤奋学习”讨论:引导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找出难点,作为听课的重点,课堂上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中高年级同学课后要认真完成作业等。各班级教育做到讲练结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政教处经常到班级了解,定期和不定期督查教育情况,家长训练情况每月以联系卡反馈。学校设立了红领巾服务示范岗和学生督委会,对督查的情况政教处及时以管理简报、宣传栏的形式进行评价表彰。经过实施序列教育,班主任普遍反映:现在有章可循,克服了教育的随意性,盲目性。家长普遍反映:我们也会教育孩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真好,孩子进步可大了。由于教育主题突出,内容具体,量度适当,操作性强,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有效地促进了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2、实行“班干部轮换竞争制”
从xx年上半年开始,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参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平台,实施了班干部轮换竞争制度。
低年级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待于去发掘,去培养。因此,我们在低年级采用轮换的方法,让每位小学生都有机会做小干部,参与班级管理。任职期里,班主任教给他们如何以身作则,给大家做榜样;如何大胆去管理同学,并随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除此之外,还采取及时表扬、奖励等方法,激励每位同学当干部的积极性。工作出色、有 培养前途的干部,可以成为下一轮班干部的顾问。这样,通过轮任班干部,让每位同学熟悉干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方法,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责任,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
中高年级学生自主能力强,都有不服输的特点,实行竞选法。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有志于提高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的学生可以毛遂自荐,再由班主任审查批准,确定候选人,然后通过竞选演讲、学生民主选举等程序,竞争班干部。竞选前要有一周的自我表现,内容包括:较强的自制能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较高的组织领导能力等。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现任干部为了不落选而努力地工作,竞选的同学为使竞选成功而主动表现,提高自己的威信。每位干部时时都有危机感,次次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自主管理的意识也在失败与成功中得到进一步增强。
3、开展“忠孝雅诚”教育
我们深入开展了“忠心爱国”、“孝亲敬长”、“言行文雅”、“诚实守信”主题教育。通过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中国,我为你自豪”、“奥运,我为你加油”、师生共同美化布置教室等活动,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分级部选定不同的内容开展国情知识教育,逐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基本概况和国情,培养爱国情感;通过讲敬老孝亲的故事、开展“会感恩、懂回报”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懂得“孝亲敬长”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和道德准则,更是一种责任。围绕“言行文雅”教育,认真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倡导“文明从声音开始”,“文明从小事做起”,“文明从打招呼开始”,努力将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细则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通过自我评价、同学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增强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4、开展感恩主题教育 我们针对学生普遍缺乏责任心的问题,以感恩教育为核心,以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培养之恩、感谢他人关爱之恩、感谢社会馈赠之恩为内容,以情感体验为切入口,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感恩主题系列教育。一是在内容上注重继承发扬和把握导向。坚持继承传统美德和发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明确感恩教育内容,即“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和祖国、感恩同学和朋友、感恩自然”五项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二是在对象上关注年龄特点和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坚持低年级抓引导、重习惯,中高年级重体验、重养成的原则,因材施教,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类德育工作中;三是在载体上注重丰富多样和特色创新。创设“三大”系列活动,推进感恩教育。开展文化熏陶系列活动,要求学生看感恩影视片,唱感恩歌曲,读感恩文章和中华经典,讲感恩之言;开展道德评议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感恩行为进行评议,实现自我教育和提高。开展创优评比系列活动,组织“感恩小明星”评比活动,以先进典型引导学生学习感恩;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组织国旗下讲话、集体宣誓、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唱歌比赛等主题活动;四是在形式上注重实践体验。突出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为父母长辈和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注重将感恩教育与学校工作全面结合,力求整体推进。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道德经典诵读结合,人手一册《弟子规》,让学生在读经典、诵名句中懂得中华传统感恩文化和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辟心理咨询平台。
经过实践,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普遍认同。感恩教育已经逐渐深入到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心里。认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的人群占97.1%,认为有必要在未成年人当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占95.4%。感恩教育给学生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93.6%的教师认为学生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互相帮助;81%的家长认为感恩教育使孩子产生了积极的变化,对促进他们品德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辅助作用;92.5%的学生认为感恩教育给他们带来了有益影响;84%的同学表示,如果身边的人有困难,会竭尽全力帮忙;90%的学生表示会对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主动说“谢谢”。家长也普遍反映,以前孩子不爱劳动,现在学会主动帮忙做家务了。
5、坚持升降国旗制度
我们改革了已往由大队委负责升、降国旗的形式,建立了中队“国旗班”,选拔优秀队员做升旗手、护旗手和礼仪旗手。每天早晨,在国旗班的护卫下,在国歌声中郑重地将国旗升起。校园内过往教师行注目礼,学生行队礼。国旗下讲话力求对学生进行遵章、守纪、爱国、理想、诚信、孝德、安全、环保等各方面的教育。通过庄重的、别具一格的升旗仪式,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升旗队伍中来,从踏进校门就开始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四)建立教育阵地,拓展教育空间
社会教育阵地是实施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空间,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19”消防日,与消防大队联合举行消防宣传活动,扩大消防安全的社会宣传效果。每学期邀请法制副校长、辅导员作安全法制专题讲座,让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同时,在校内常设了专门的安全法制知识宣传橱窗,定期更换内容,组织收看教育专题片,定期组织知识竞赛、手抄报和绘画比赛,并以“珍爱生命,健康发展”为主题多次进行地震、火灾、拥挤踩踏等逃生演练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与此同时,学校长期坚持心理辅导教育,关注“问题学生”,每周设置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打开学生心结,促其快乐成长。
(五)重视思品教学研究,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品德与生活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
我校课题组对思品教学策略构建的要求提出了:①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发扬教学民主;②运用“道德情感教学策略”,达到以情育情,实现情感引发;以形育情,实现情感体验;以境育情,实现情感深化;以行育情,实现情感投射;③运用“榜样力量的教学策略”,让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增强教育效果;④运用“开放式教学策略”,打破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实效性。⑤运用“多向互动教学策略”,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进行多向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6)运用“联系生活实际导行策略”,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时代特点补充发生在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事例,把学生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提炼成新的教育内容,如“消费指导”,“人际交往指导”“怎样过好双休日”等,又如:对社会上不良现象中的某一方面、电脑上网中出现的问题等,都结合有关课文进行剖析、引导、内化,形成正确的认识,起到导行的作用。
(六)发挥学科德育功能,提高“教书育人”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生长知识、求发展的主阵地。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因为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资源,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以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良好品德的教育和个性的培养。一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二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例如: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数学课上开 展竞赛活动,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英语课通过情景对话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人相处团结友爱的文明意识„„总之,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寓德活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德育功能。
四、研究结论
通过三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从提高德育的主体性、针对性、实效性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初步构建了我校德育工作途径、方法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德育途径上,构建“三大途径六大类别”,在德育方法上,探索更适合学生特点的“四类十六法”。
1、德育途径体系基本框架
从总体上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基本途径。其中以学校途径为主,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在学校这一主要途径中,按性质特点分出六大类别。
①课程类: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各门课程渗透德育、校本德育《明理养德》。
②实践类: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训练活动、家务劳动、自我服务、社区服务、德育基地)和模拟实践活动(模拟法庭、养植)。
③组织类:群队组织(少先队、督委会)
④环境类:人际环境(师生、生生、父母、亲友关系)和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班级文化)
⑤管理类:学校管理和级部管理、班级管理、学生自我管理 ⑥传媒类:广播影视(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报刊书籍(图书阅览室、班级图书角、书店、读报专栏)
2、德育方法体系的基本框架
①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演讲法等;
②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
③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
④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星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
(二)教师的育人意识增强,能力提高
通过研究,教师的德育观念得到了更新。课题组成员带领全体教师努力将德育工作贴近现实生活,根植于儿童生活的现实世界,制定具有层次性的德育内容序列,设计出系列德育活动,将随机教育、一月一重点教育、常规教育相结合,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全体教师变得更有亲和力了,人人都尽可能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熏陶学生,也更善于利用身边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去感染、影响学生。不少教师结合课题研究,撰写出了质量较高的论文,有159篇论文在县市级以上获奖的,课题主持人撰写的《“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阶段实验报告》获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推动了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
通过教师全心制定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教育过程,耐心捕捉教育契机,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地进行思想信息的沟通,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相互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展示自己,认识别人,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人生信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确立。
1、学生的日常行为日益规范。我们的校园绿草如茵,四季常青,清洁而平整的路面,高雅而现代的微机房、阅览室、实验室,无不在陶情养性、振奋精神的同时,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为自己规范的言行而感到骄傲。是他们让花草含笑,是他们使垃圾归位,是他们告诫自己不能在公物上乱刻、乱画„„
2、学生们“知恩、感恩”的道德共识已初步养成。他们懂得日常生活小事是滋养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生活的经历就如读一本书,你一字一行一页地读,在这过程中被感动了,就会知道报恩了。他们也知道了,并非报大恩大德的举动才是报恩,对别人点滴的行为知道报答也是报恩。有“心”存在可贵,有感恩行为则更加可贵。他们把这份感恩的情怀落实到具体生活中是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师长、同学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等。每天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时,他们会立刻送上拖鞋;吃饭时,他们会主动为长辈们盛饭添菜。老师嗓子哑了,他们会在讲台桌上悄悄放盒润喉药„„
3、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了学习态度,有较强的求知欲,对课堂教学活动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我校一至五年级3122名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98.3%的学生喜爱或非常喜爱学习,92.5%的学生上课能专心听课;91.4%的学生上课能积极发言;97.1%的学生能认真完成作业;96.2%的学生能及时订正作业。近四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就有600多名。
(四)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
基于“成才先成人,做人先立德”的目的,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了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管理总体目标,集结教师的智慧,编制了德育校本课程《明理养德》,共五册。内容从最基础的爱家人及站立行养成教育上升为爱国教育,涵盖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良好行为、品德的知识。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 知识,教育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同时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分析和讨论
1、鲜活的德育来自于身边
面对“重智轻德”、“重分轻人”的社会倾向,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成人是成才的前提,欲成才先成人的道理,而道德品行作为成人的核心,必然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推上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某些社会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也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方法不切学生的实际,缺乏真实的内涵,知、行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的效果。为了让我们的德育改变事倍功半的被动局面,我校把整合德育资源,寻求鲜活的德育内容作为改革学校德育的切入口,通过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沟通,逐步形成了“活活泼泼、实实在在”的德育特色。
“基础教育应从书本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并通过教育对儿童生活方式进行建构,这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我们重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让学生在身边的德育资源中接受教育,从而体现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真实的教育来自于生活
课题研究以实效性为思想灵魂,有助于转变落后的德育观念,科学地认识德育的价值;有助于摒除把德育视为管理学生的工具并强迫学生服从管理的观念,把德育看成不仅是进行社会整合的需要,也是进行个人驱动的需要。从社会学和价值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各种生动感人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社会整合和个人驱动的教育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养成对社会有用且能自己负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人。
3、真切的感悟来自于实践 “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博物馆墙上一句醒目的格言,其核心就是“我做了就理解了”。而做,就是实践。实践体验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前提。小学生心理是在主体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通过研究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参与实践活动中,不断积极感受,不断体验,不断内化积累,使学生持续和谐健康地发展。
六、建议
1、关注德育的人文性
德育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味,我们要切忌将道德教育变为游离于社会生活和学生道德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更不能把道德教育变为琐屑的行为训练和消极防范。我们要让德育更多地关注个体生命的道德、人格尊严和存在方式,这样才能“使个体的道德行为植根于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热诚的信念中,使道德教育,进而使整个教育获得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2、注重德育的一致性
300多年前,孟母为教子三迁其居,传为千古佳话。“孟母三迁”的故事,既说明社会熏陶的意义,也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面对教育,只有当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同频联动,形成合力时,教育才能彰显其魅力。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方式与家长多沟通多联系,尤其要对家长“重智轻德”的错误倾向给予必要的引导。教师还可巧妙地开发、利用社会上的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
3、把握德育的持久性
尽管我们每天都在呼喊德育的重要性,但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德育。因为“教学”、“分数”、“评优”、“职称”是硬指标,而“品德”、“教育”是软指标。教学任务必须 完成,而德育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如何自始至终而坚持不懈地实施德育,如何真正将德育进行到底,需要学校、每一名教师抛弃急功近利之心,做到持之以恒。如果缺乏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通盘考虑,很容易迷失德育本来的意义。
参考文献和附录
6.德育研究课题 篇六
一、德育研究课题的确定:结合我校特色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确定本学期学校德育研究课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各班根据学校课题,结合本年级、本班实际,确定本班子课题,写出研究方案,并在班级常规工作中落实,期末写出课题研究论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改善,身心健康发展,每一位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
(2)教师发展目标:培养一支思想文化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即关心学生又能对学生自主参与问题给予指导纠正的教师骨干队伍。
(3)学校发展目标:以德养性,阳光育人,活动育人,营造自主,诚信,和谐的环境氛围,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课题研究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为重点,处理好社会需要、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关系。学校、教师的所有行为都要为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意识服务。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国内外有关理论加以分析总结,根据学校、本班学生实际,大胆实践,借鉴理论,从事实出发进行课题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管理方法:成立以德育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每月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定期开展小型多样的课题研讨活动。定期进行论文、活动的评比。
2、研究方法:课题将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活动渗透法、实践检验法等方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行为,自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性质将其分类,概括特点。
(2)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国内外关于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意识培养等问题的理论和经验。
(3)经验总结法:主要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点点滴滴的体会和经验。(4)个案研究法:追踪研究自主管理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挖掘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5)活动渗透法: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6)实践检验法:在实践中总结处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
五、学校研究实践过程
1、营造自主管理的校园氛围。开学初,利用校会、班会、广播、橱窗、板报等形式,宣传我校特色建设: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产生初步的自主意识。
2、建立健全“学生自主管理体制”。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参与中建立责任意识,养成自主观念。为此,我想将逐步建立班级值周班长制度、学生纪律仲裁委员会、学生纪律督察委员会、班级文明公约监督委员会、班级及班主任量化考核学生检查委员会等机构,让学生亲身参与学校、班级、学生管理。
3、自主意识的活动养成。说教是空洞的,学生不易接受,也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采取活动渗透的方法符合学生智力、生理特点,学生乐于参加。所以在学生自主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活动养成的内容是不能缺少的,本学期,拟开展以下活动:
(1)全校师生大讨论:什么是自主意识?自主和责任有何关系?在大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每人撰写一篇论文。
(2)主题班会:本次班会学校、老师不参与主题的制定、程序的规划。而是由学生根据他们关心的问题自定主题,自己组织进行,班主任只能作为特约嘉宾参加。
(3)实践阵地:
1、为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意识、自主管理水平,检验德育效果,我校将在教学楼中设立两块学生自主阅读角,由学校图书馆拿出部分图书、学生自己捐献部分图书,供学生课下阅读。学校不参与管理,由学生自己管理、建设。
2、在各楼层楼道中布置学生才艺展示栏,供学生自主展示个人作品。
7.中小学教师怎样做课题 篇七
一、精心策划设计好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就像建筑工程的设计图纸那样是施工的依据,做教育科研课题首先要精心策划,做好课题方案的设计。
1. 课题名称
课题的名称就是课题的题目,研究什么内容就用什么标题,一般不用新闻报导标题、文学标题、副标题。
2. 问题提出
(1)无论写问题的提出或研究背景或研究动因,都是为了说明要研究这个课题的理由,因此,要真实地阐述自己研究该课题的原因,切忌牵强地抄录别人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那些资料。
(2)可从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背景入手说明动因:
第一,从分析历史背景入手说明其动因;
第二,从分析国际、国内教育背景入手说明其动因;
第三,从分析当地教育背景入手说明其动因;
第四,从分析本校教育背景入手说明其动因。
分析一、二方面的背景,是对大一点的课题而言的,一般的应用性的研究课题,要重点对第三、第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说明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别人已研究的状况。
(3)写研究动因时容易出现的偏差:
第一,引用的背景材料和所要研究的课题脱节,形成背景分析和研究问题“两张皮”;
第二,对问题的分析不客观或不切合实际,主要偏差是夸大事实,使研究的问题缺乏真实性;
第三,写得太长,形成“大头爸爸”或“大头儿子”;
第四,只有国际、国内教育背景的分析,没有本校教育、教学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自己的看法。
3. 理论依据
(1)写这个问题是为了说明研究该课题的理论基础或政策法规依据。理论依据一般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2)在撰写时,首先要交待选择什么理论,再简要说明其理论的主要内容。如研究“综合实践活动”问题时,用得比较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在行文中,除了说明要运用这个理论外,还要用简要的话语加以表述,如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或“实践—认识—实践”等。
(3)写这个问题时容易出现的偏差:
第一,所选择的理论或政策、法规依据与研究的问题不一致,理论依据被架空;
第二,只提出了理论概念,而无具体内容,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构建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等。因为这些理论的内容很多,不知道该课题选择什么样的具体理论作指导;
第三,用某个人的话语作为理论依据,这难以说明它是什么样的科学理论。
4. 课题界定
课题界定也叫概念界定。界定的目的是对课题名称或重要概念作解释。一般地说是对所用的新概念或别人难懂的概念予以说明,对通俗易懂的常用的概念不必解释或界定。写课题、概念界定时,应采用定义式的语言说明其定位或内涵,不要拖泥带水,含糊不清。
5. 研究目标和内容
写研究目标和内容的目的是使研究的方向明确,研究的内容具体,使本课题研究的任务清晰。研究目标和内容应是从教育实践中提出来的问题。研究目标是指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研究内容是指该课题围绕上述研究目标将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研究目标和内容要条文化,要简洁、明确,不要展开论述。一般的行动研究或应用性研究课题,可以不写假设,因为研究目标包含了设想。若用实验研究法应有假设内容。
6. 研究方法
写研究方法的目的是要说明在进行该课题研究中将采用哪些方法。如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宪法、反思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在行文时对其中主要的方法要重点说明。如采用行动研究法,不仅要说明行动的方法,还要说明研究的方法。
7. 研究措施及步骤
这项内容应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而定,在课题方案中大致说明就可以了,因为在研究过程中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还会有调整。
8. 预期成果
写预期研究成果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通过该课题研究打算产出哪些成果,这些成果用何种方式表现?一般地说,课题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理论成果,包括专著、论文、报告、模式、策略等;二是实践成果,是指通过研究,直接促使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程度或效果。形成哪些成果应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而定。虽然课题研究的实际成果要在课题总结时才能揭晓,但在课题方案中对成果应有设想。
二、注重过程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我省中小学教师做课题是从“八五”期间开始的。1990年省教科所立项了28项省级课题,如素质教育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高中毕业会考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小学德育实效研究等。“九五”“十五”期间,中小学的研究课题发展到了几十项、几百项。
反思近20年的课题研究,它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从课题研究本身分析,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省教育学会“十五”期间立项了154项课题,结题率为58%,成果产出率为35%,成果应用率更低。有专家将其概括为“三多三少”,即教研行动多,科学研究少;立项课题多,产出成果少;获奖成果多,转化应用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课题的研究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又忽视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因此,要将研究过程和过程中的问题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
为了突出过程和问题研究,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三点:
其一,成果不能从天上掉下来,不能凭空想象出来,更不能从报刊和著作中抄录而来,只能在扎扎实实的研究过程中产生。
其二,在研究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教学研究行动,而要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在研究上多下功夫,特别是要深入地对某一现象的规律或本质进行探索。
其三,要理顺研究、成果、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研究是手段,成果是载体,应用是目的。
在研究过程中,除了明确以上三个问题外,还要抓实三项基础工作或熟练三项基本功。
1. 切实转变思维方式
中小学教师做教育科研课题是在教研工作的基础上起步的,有的教师其思维方式并未转变过来,仍然用教研思维指导科研行为,所以,做课题的质量和效益难以提高。
有的教师认为,行动研究的目标是抽象的,只有教研行动才是具体的。于是将课题研究方案变成了一个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的教研计划,而研究过程只是一些看不到半点研究踪影的教研活动;其研究报告是一个没有科学含量的地地道道的教研工作经验总结。这样的教育科研确实变了味。
研究者应十分明确,所谓行动研究是将行动与研究结合,研究与行动并进。开展行动研究,原来的教研思维显然不能适应。因为传统的教研是指教材教法研究,它习惯于运用接受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接受、掌握、传承,也就是说,执教者只要接受教学大纲,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将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而进行教育科研或做课题,则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接受性思维,而且更应具有发展性、构建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因此,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研思维,因为这是做好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2. 切实改进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它是将课题转变为成果的一种手段,是“过河的桥梁”。建立在传统教研思维模式基础上的教研方法,其特点是封闭的、线性的、经验式的,它严重地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的质量和效益。
不少教师在做课题时将教研方法替代科研方法,由于方法不当,往往达不到科研的目的。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虽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有显著的区别。从范围上分析,前者广,后者窄;从过程上分析,前者实施严密的研究方案,后者实施教研计划;从研究深度上分析,前者回答“为什么这么做”,后者回答“应该这么做”;从成果总结上分析,前者揭示规律或本质,使其具有普遍应用性,后者总结教学研究经验,在一定范围内运用。
在明确了上述区别的基础上,研究者必须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反思研究法等。还要特别注重整合研究方法,如调查和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叙事研究与提炼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中小学教师只有切实改进研究方法,其研究能力和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3. 切实端正教育科研价值观
所谓教育科研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科研的看法,也就是对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或追求。教育科研价值观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隐性的“航标”,是一种内驱动力,并渗透于课题研究和成果应用的过程之中。
当前,在中小学课题研究中,价值观不端正的问题较为突出:
(1)利用科研成果指导教育实践的价值追求不迫切。虽然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理念早就提出来了,但不少学校只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风一吹掉在地上,从未在办学和教育教学行为中去落实。拍脑袋决策学校工作,沿袭传统方式进行教学,仍然司空见惯。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科研成果“供过于求”。
(2)在课题研究中追求成果应用价值的意识差。致使有的科研成果品位不高,应用性和操作性不强,成果获奖后难以推广,难以转化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效益。
(3)进行教育科研的动机不纯或价值取向偏离。有的单位和个人深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做课题不是为了指导教育实践,而是“装门面”“打广告”“促营销”。取得了成果也无心推广,将其作为应付上面检查评估、展示政绩、提高单位和个人知名度的砝码。在他们那里,成果得了奖,教育科研的生命也就结束了,虽然奖牌、奖状多多,但都成了摆放在客厅或陈列室里的一盆“塑料花”。
教育科研价值观不端正,对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已造成了严重危害,若不及时纠正,势必降低课题研究质量、降低成果的品位和应用效能、降低中小学进行教育科研的权威。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首先研究者要像中小学实施新课程那样抓“三维目标”的落实。对课题研究也同样要有深厚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在研究中和成果形成后都得强化实用意识,追求应用价值;再是有关部门在进行科研成果评奖中,应加大成果转化为应用效益的权重,或设立成果推广应用研究奖。总之,要建立一种机制,解决研究与应用“两张皮”的问题。
三、反复提炼撰写好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对几年研究工作的总结,一定要重视。研究报告有多种写法,不管怎么写,总的要求是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主题鲜明、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有理有据。下面讲6点参考意见:
1. 研究报告标题和摘要
标题的内容一般用课题标题内容,不要用副标题。摘要是研究报告的提示,要用简短文字介绍研究报告的重点内容,不作为一个部分,一般控制在200字以内。
2. 研究概述
写研究概述时,可将研究方案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不要将原方案照搬过来。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动因(问题提出或研究背景)、理论依据、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方法及过程等。如果研究过程的内容多,也可单独成为一个部分。研究过程不能只说明分几个步骤研究,要写清楚研究过程中的思路、策略、碰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等。概述部分应控制在2000字左右。
3. 研究成果及分析
所谓教育科研成果,是对教育实践中提出来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形成有一定科学含量和应用价值的著作、论文、模式以及指导教育实践所产生的效果。写研究报告是课题研究的重头戏,要写实、写充分,特别是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都得写充分、写具体。写成果时要紧扣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不要把与此无关的材料写进来。如论文要与课题研究有直接关联,为课题研究者所写;又如写实效,也应与研究有直接因果关系。不要将研究报告当成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那里装。成果分析,主要是对成果本身的品位、价值、社会反响、创新之处以及通过总结提炼出来的规律性的认识、观点、见解等。要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进行分析,回答研究中提出来的问题和对研究作出结论。这部分可写3000字左右。若成果分析的内容多,也可单独成为一个部分。
4. 问题讨论
问题讨论主要指在研究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未作结论,或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也可写在研究中的体会等。此项内容是否写要从实际出发,若写,要非常简明,一般写几百字即可。
5. 文献及附件
引用公开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要予以注明。附件是指研究报告中未写进去的内容,如研究方案、研究计划、有代表性的论文等。不要将所有资料都作为附件,要选择与研究报告有直接关系则必须加以补充说明的材料。
6. 注重文风
【小学德育课题】推荐阅读:
小学德育工作总结-小学德育工作总结09-29
德育课题07-25
班级德育小课题08-29
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德育11-06
小学德育案例07-13
德育小课题中期汇报06-27
小学德育的途径07-08
小学德育文明上网10-26
小学德育教育11-20
德育创新课题研究方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