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体现的意义和价值

2024-09-23

企业文化体现的意义和价值(共12篇)(共12篇)

1.企业文化体现的意义和价值 篇一

中国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一、文化价值及意义

从基因学、遗传学的角度认同同为炎黄子孙的血脉相连。通过寻根问祖,既是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护,也是明白我们自身,传承祖德、光宗耀祖。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二、历史价值及意义

作为姓氏文化中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是记载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谱,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文化部办公厅[2001]29号文件)。

三、现实价值及意义

传承华夏文明,推动国学发展,加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和谐社会。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消失,大多都是通过姓氏家族得以保存,有姓氏而家庭,有家庭而家族,有家族而形成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一家族有一家族之传统,基因所在,教育所养。姓氏文化乃是中国民俗传统文化之缩影,在姓氏文化里,我们可以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以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哲理、价值观念,还可以读到本族吾民之生灭盛衰、悲欢离合,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通过姓氏文化和敬宗尊祖教育,继承祖先忠贞爱国、为国家为民族的英勇献身精神,弘扬中华民族崇拜祖宗和孝道为第一人品思想,维护和发展姓氏文化。

四、经济价值及意义

寻根问祖的姓氏文化有利于增进同姓氏之间的血缘亲情,相互扶持,守望互助,抚贫济困,发展经济;有利于发展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同胞亲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投资家乡,发展地方经济;有利于促进个人、家族、企业、民族的经济发展。

为什么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简称国学)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是中华几千年可以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过程;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以文学、哲学、诗词等题材为代表的关于思想、心理、教育、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医学、美学、社会学、管理学、军事学、公共关系学、人际交往学等方面的文化知识。

它们包括了以姓氏文化为代表的民间习俗、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诗词歌赋、以古典名著为代表的文学小说……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孝经》、《礼记》、《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老子》、《孔子》、《列子》、《孟子》、《荀子》、《墨子》、《吕氏春秋》、《史记》、《四库全书》、《周易》、《厚黑学》、《易筋经》、《离骚》、《诗经》、《尚书》、《左氏春秋》等,是我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孝敬父母,安身立命、成家立业、为人处事的基础。

我们每一个人总是活存于历史长河中,昨天的你就是今天的你的历史,今天的你也即将成为明天的你的历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背叛历史,彻底的无视自己的过去。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部我们自己的历史,就是一部父辈和祖先们历经苦难及辉煌的历史。

因此,无论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还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都没有最完美、最好的!也没有一种文明是超然于世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和令人尊敬的地方!区别的不是文明本身,而是一个人在文明中是否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的内心世界!

二、文化断层,时代奋进的悲歌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就饱受了东、西方列强的蹂躏。诸多不平等的条约、残酷的战争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了无尽的屈辱和灾难,使广大劳动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也使社会的各阶层对腐败的满清政府彻底绝望。从当时称之为民族精英的人们来看,大多数都是海外留学生出身(其中以孙中山为代表),当时日本明治维新作为以西学为代表的变法成功地刺激着一衣带水的中华大地,使这些中国的民族精英们对西学推崇倍至。更有甚者提出扬弃传统,全盘西化。尤其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开始了漫长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学习和引用西方文化的邯郸学步之路。

其实,一个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产生,并在自己的土地上扎根,它既有着随社会进步(也包括了外来文化)发生变化的一面,又有超越历史时空相对稳定不变的一面。任何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都不是一样的,变与不变都不是由其自身决定,而是由产生它,需要它的那块土地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来决定的。

客观的说,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十年间,中国政府和人民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可惜,从57、58年反右、大跃进开始,乃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华民族进行一场可怕的逆向淘汰。封闭的中华大地陷入疯狂的自我摧残之中,大量的知识分子(另人心寒的是这个里面有许多是抛弃了国外优裕物质生活想方设法回到祖国参与新中国建设的海外华侨和留学生)、民主人士(这个里面有许多是党做了大量工作留下来参与建设新中国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明的民族资本家及企业家)、敢于坚持真理的中基层党员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包括政界、军界和企业界)受到批判、排斥与否定,被打倒,被剥夺基本的权利,甚至夺取生命!学校和工厂处于半停课、半停产状态,经济倒退、社会混乱、百姓困苦,官员流失导致政府职能得不到发挥,大量的军队干部受到牵连导致军队紊乱,最可怕的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及有识之士的信仰危机(本段引自都梁的小说《亮剑》一书)。

文化大革命,砸烂了一切道德、法制,父母、子弟互相斗争,毁灭了一切科学、知识和经济,败坏中国传统的伦理,导致的是社会道德的彻底沦丧,导致的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断层,导致的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沦落,导致的是整个社会及有识之士的信仰危机。只有“以礼待人,以理服人”,才能净化一个社会的风气,一个教育、知识系统的师表,决定了一个文明可能的未来。既没有受过传统教育,又没有受过西方教育,如果不彻底反省文革的遗毒,所谓的造反、毁坏、谩骂、放纵、权欲、混乱的言论、思维、行为是一种“文革遗风”,根本就不知道批判、毁灭的是什么东西。如果不明白一种体系、一个概念的含义,却论断、处决那个“词语”,那么,带来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危机。(本段主要引自中华儒商总商会商会文化之世界之仁政与儒商)

1976这一年间,在内忧外患中,我们伟大的共和国先后失去三位卓越的领导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也由此引发了“四人帮”的彻底垮台。从此,中华民族开始走向新生。当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执政以后,拨乱反正、包产到户、发展经济等举措使共和国开始逐渐恢复元气。特别是1981年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经济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农业、工业、军事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告别了物质匮乏时期,进入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

在改革开发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大量的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传入中国,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道德文化和生活方式,一些低级的观念和思想也随之而来,现代人的道德品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很多人迷失了自我,西方文化终究还是显现出水土不服的另一面。

在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断代,西方文化的水土不服,社会产生了最大的危机:现代人自我迷失,普遍没有归属感,没有人生目标,没有信仰!只是单纯的崇拜西方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环境。尤其是以8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更是表现突出,生存的哲学就是吃好的、耍好的、用好的、穿好的!据统计,截至2005年,我国共有裸官(这种被称为裸官的官员早就以留学、投资等方式把子女和家人送出国)118万人,同样是截至这一年,共有4000名裸官外逃,共带走了500亿美元。更有2009年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930亿美元的资金被有钱阶层通过各种方式转移到海外,给本来就脆弱的民族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而今,尤其是党的第四代领导人执政以来,中国中央政府就明确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的大政方针。2008年以后,我们国家更是把“清明和端午”两个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休假日,自此,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的研究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诚然,站在历史的高度我们都有权利以是非功过去评价那些创造历史的伟人,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国富民强!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毕竟是有局限性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数千年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思想都一直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纵观中国历史,数千年来,广大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是非常悲惨的!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在统治阶级和地主豪绅的压迫下,老百姓只能勉强混个温饱(以杂粮为主,很少肉食);要是遇上天灾人祸,百姓们只得吃糠咽菜(野菜),甚至买儿买女才能苛活。如果是战乱或者朝代更替,就会有人杀人、人吃人的惨状普遍出现,中国历代尤其是改朝换代,人口损失均达65%以上(附资料于后)。历史上所谓的康乾盛世只不过是个苦涩的笑话而已!

事实上,中华大地上就从来没出现超过5亿的人口。而今,我们的华夏大地却生活着超过14亿的人口,物质生活水平大家有目共睹。汶川地震、以云南为主的西部干旱、玉树地震和各地区经常性的洪、涝灾害,我们的政府是如何做的,这些已经过去不久的事实充分的证明了我们的政府是好还是坏。

三、以“至圣先师”孔子为榜样

2500年前,为打破世家大族对知识文化的垄断,以孔子为代表的 “社会精英”们开始开馆收徒,把知识与文字传授给平民百姓。

让我们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一根竹子经过三十余道工序,分隔成一片片简牍;为了让简牍文字能够长久流传,每片简牍打磨得非常光滑坚硬;还需要在竹简中打孔,以便让竹简串连成篇;每片竹简上最多写十二个字(一打,指一个竹简的一次打孔),最少写五个字,竹片坚硬,每片竹片上刻完字,需要一个壮汉工作半天;其中有一笔刻错,竹片就需要废弃或者重新打磨。

想想看,一部十万字的著作需要砍尽一个山的竹子制作竹简。想想看,知识与文字是多么地昂贵与奢侈,也惟有富裕的世家大族才能专享。然而,惟有“至圣先师”他不愿把知识与文字作为自己的特权,他打破了知识的壁垒,把文明的火种传播给黎民,每当想到此情此景,忍不住让我们涕泪交加,五体投地。“千古第一师”的名号,惟我“至圣先师”配享,他是天下读书人的第一师长,只要你识字,圣人即汝师。

二千五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会常常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圣人传播文化的本意是什么?难道他打破枷锁,将知识传授予平民百姓,是为了若干年后自己成为文明与进步的禁锢与障碍吗?

知识与文化的本质就是冲破一切禁锢,追求真理的本质,将知识传播给大众,将事实的真相告诉给每家每户的黎民百姓。“至圣先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丰碑,为我们奠定了文明的基石,他绝不会要求我们后人把他当作不可逾越的障碍,当作新的文化壁垒,当作新的枷锁,这决不是“至圣先师”传播知识的本意。

二千五百多年过去了,时光流逝,当时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至圣先师”所说的理论,时过境迁,不见得百分之百正确。我想,我们否定、革新、更正“至圣先师”的部分理论,绝不是对“至圣先师”人格的否定。相反这种行为正是体现了真知的行为:打破一切可锁,追求知识的进步、真理的本相,这正是„至圣先师‟教导我们的。

如今,一部十余万字的书,印刷机开动数小时,就可以印出上千册,这是个知识快速普及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的圣人。我们后人缅怀“至圣先师”的伟业,我们的职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过黑沉沉的夜色,眺望前方。“至圣先师”为我们奠定了文明的第一块基石,我们后人的责任是:踏过第一块基石,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一节节,一层层,建立我们文明的巍峨大厦,我们享受圣人普及知识的光辉,为这个文明添砖加瓦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虽然中华传统文化沦落了,但这是一个有别于数千年历史的时代——--“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中央政府已经明确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的大政方针。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无不和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息息相关,对于众多的知识分子和国学专家而言,知识不应该只是供奉在书斋里,也不应该只是在固定的文化圈里探讨、传播,甚至孤芳自赏,自得其乐。而是充分学习和领悟“至圣先师”孔子的精神,把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广大的普通黎民百姓、青年及学生。

2.企业文化体现的意义和价值 篇二

1. 品牌香奈儿

品牌是作为与商品挂钩的符号。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 他们所做的是建立一个标志性的工程, 在那里, 他们必须积极构建材料来展示身份象征, 因此, 品牌是携带大量可用的文化内涵的。这个功能是主要的, 从它产生的使用价值, 而社会声望功能是次要的, 从产生它的符号价值1。在这篇文章中, 香奈尔的标志将作为一个例子来判断现今消费文化中的符号价值和使用价值。品牌香奈儿的标志是由两个字母互锁“C”来表示“Coco.Chanel”。Coco是Gabrielle Bonheur Chanel在年轻时的绰号, 作为一个法国时装设计师, 她在1910年在巴黎创立品牌香奈儿, 品牌创立之初专门从事高级时装和成衣服装, 奢侈品及时尚配饰。作为一名时装设计师, 可可·香奈儿解放了当时女性“五花大绑”的穿衣风格, 并迎合女性的口味设计了优雅的连衣裙, 搭配宽松上衣和西装, 长裤和裙装, 和简单的设计首饰, 这取代了在19世纪过于华丽的服装和时尚配件。

2. 香奈儿的双“c”标志

当可可·香奈儿确立了香奈儿品牌, 她一直在改变, 把从男性化的角度时装设计转换到细长妩媚的风情潮流。品牌形象可以被定义为印象, 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个性总额 (实际和隐藏的素质和缺点) 。在另一方面, 品牌联想是什么, 这是品牌根深蒂固的在消费者心中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品牌联想是建立在对于品牌的认可, 只有当客户的充分了解和深刻认识到产品和品牌的功能性, 文化和象征意义才能相关联到一些品牌正面的东西。因此, 两个互锁字母“C”标识由可可·香奈儿设计的香奈儿代表的品牌形象。这个标志是可可亲自设计的, 这个品牌符号, 代表了可可小姐心中认为女性具有的双重性格。在她看来, 在一方面, 女性需要独立生活, 可以自行其事并且具有女人味, 而另一方面, 他们仍然希望在感情上依赖于男人。

在当今世界, 品牌的名称与消费者与特定品牌有关的隐性和显性的含义。顾客会被品牌具备的功能, 特点和属性, 是否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说服。由不同的公司提出了同样的产品有非常细微的差别, 除非具有审查技术的机器, 否则不会被客户区分开来, 但品牌可以帮助消费者分辨。因此, 当消费者看到了香奈儿, 他们很快就会想到优雅的套装, 简单的珠宝和山茶花作为装饰元素的服饰。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一次采访中, 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穿着睡衣接受采访, 她说:“她在睡觉时的必需品是五滴香奈儿5号香水”。

二、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在消费文化中的体现

无论是时装, 珠宝, 香水都是chanel的使用价值的体现。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 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提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然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 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 并且具有质的不可比较性5。 (Karl Marx 1867) Chanel作为以设计师命名的品牌, 香奈儿小姐从品牌初始设计的简洁、舒适的帽子代替了花俏的边饰到步入上世纪二十年代, 香奈儿小姐在那个女性只会穿裙子的时代推出的女装裤子都是给现代时装史带去的重大革命。香奈儿结合了女人味和男人的阳刚之气为女性提供了新的服装样式3.至今, chanel一直秉着华丽且实用的使用价值在众多的品牌中成为佼佼者。然而, chanel之所以成为当今的奢侈品牌之一, 华丽和实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在于在现在的消费文化中符号价值的体现。

鲍德里亚区分了马克思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提出了一个符号价值的概念。一个特定的钢笔, 在没有增加功能的情况下, 意味着相对于其他的笔不会有更多的价值;但钻戒可能没有任何功能可言, 但可以代表一些特定的社会价值, 比如社会的阶层。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是一个系统, 它保持体征和组织完整性的顺序4。根据鲍德里亚的研究, 不管是为了什么目的, 消费者并不是被动的, 而是由它的使用延续一个社会系统内的参与者。“当我们消费时, 我们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做这件事情 (这是孤立消费者对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精心维护的错觉) 。因此, 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瓶香水价值10美元可以在100美元左右的价格出售, 这是商品符号价值的体现。

三、利用符号价值进行的品牌推广

chanel的发展历史也是设计师coco.香奈儿的传奇故事。在消费社会中, 品牌推广不是只能通过生产产品的品质, 同时也寻找其背后的符号价值实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广告, 包装, 展销, 时尚等, 各种品牌组成了一个系统的物体。这个物体, 如符号, 它们的使用价值并不比他们在系统中分化更加重要。该商品获得自己的符号价值, 从而帮助下, 通过推广现代传播媒介建立一个对象符号系统。因此, 广告在这一过程中的显著的作用。广告创造个性化, 通过寻找最小的边际差异个人的目标。“所有的人都是对象作为使用价值面前人人平等, 但不意味着他们在符号价值上也存在平等。”如果我们的消费产品作为产品本身, 那么我们通过利用广告消耗它们的含义, 象征性的价值。广告有助于产生整合, 而不是在天真, 尤其是有道理的, 但在这个意义上, 都有着差异化, 通过对象的代码。在消费社会, 取悦自己出现的关键在于取悦他人。取悦他人的话, 就变得很重要作为取悦自己的手段, 这是最终的目标。一个消耗自己的自我放纵的行为, 并创建自己的尝试-这是类似于自我意识的感性体验, 使其可以包含并抹去。

在香奈儿的香水广告中, 广告的女主角都独立勇敢, 美丽优雅, 仿佛当你拥有香奈儿香水的诱人香味的同时你可以成为与女主角一样的优雅与独立。现在香奈儿的服装, 珠宝和香水代表着一种情感和自我的表现, 也许是一种审美体验, 快乐感觉, 表现财富, 学识, 修养, 自我个性, 生活品味与社会地位。香奈儿把设计理念作为符号衍生到现在生活的每一方面, 从闻名于世的时装, 香水发展到餐具, 食物甚至火柴盒, 人们消费的更多的符号的象征性, 香奈儿代表的是一种品质和精神。

四、结论

当我们谈论名牌奢侈品, 我们应该改为谈论对社会各界的认可的管理:承认并尊重对这些品牌的追随者, 但更重要的是品牌所提供的服务和特权2.因此, 香奈儿的标志代表了这些服务和特权。当符号价值被植入广告, 通过广告的效果, 消费者无法拒绝购买, 因为它让你觉得你必须通过感知相关责任消费, 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和事物持有我们整个社会。符号价值, 使消费走向希望, 而不是需求。换句话说, 我们的消费是为了自己消费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符号价值是它的最重要考虑商品和某些品牌的消费时。从香奈儿的历史和发展来看, 符号价值在品牌和消费文化中体现的越来越重要。

成功的品牌香奈儿证明, 开拓市场, 销售产品较少取决于其质量, 但更多的时候依赖于象征意义的消费者认知。事实上, 大多数货物的质量不容易被人们所察觉, 消费者很难辨别与面部特征的质量。如果你不使用技术手段, 如何测试一个非常昂贵的面霜的保湿能力可以比平价的更好, 或者牙膏是否比另一种更好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龋齿。事实上, 更难以识别的差异, 消费者更相信的符号值的判断。

参考文献

[1]Schroeder, Jonathan Morling and Miriam Salzer 2006, Brand Culture, N/A, Taylor and Francis, New York.

[2]Kapferer, Jean-Noël, Bastien&Vincent 2012, The Luxury Strategy:Break the Rules of Marketing to Build Luxury Brands, 2 edn, Kogan Page, London.

[3]Abrams, Dennis 2011, Coco Chanel, N/A, Infobase Publishing, New York.

[4]Baudrillard, J 1981, 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St Louis, Mo:Telos Press Ltd.

3.企业文化体现的意义和价值 篇三

[关键词]中国传统“和”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2-0024-05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harmony”

culture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EN Gen-hua

(Department of Army Political Work, Nanjing Army Command College of PLA, Nanjing 210045, China)

Abstract:Reality is the continuance of history; history is the background of reality.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e should excavate the idea resources and derive spirit nutrition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harmony” culture. Based on the above mentioned,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armony” culture so as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Chinese historical culture to propel the activity of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a higher level.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harmony” culture;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historical culture

中国传统“和”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历程中积淀而成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孕育并生长的深厚源泉。历史从哪里结束,现实就从哪里开始。若割断了对中国传统“和”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特质进行有效沟通和自然传承的历史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努力从中国传统“和”文化中充分挖掘精神资源,汲取精神营养,并结合时代特点与形势任务给予新的阐发和诠释,不断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注入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精神基因。

一、中国传统“和”文化所蕴含的“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有利于从立德树人的层面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和文化所蕴含的“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也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比如食品造假、扶人反被讹、坑蒙拐骗、投机倒把等一些社会道德层面出现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当今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担忧,也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产生了疑问。鲁迅先生在《学界三魂》中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2]他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又直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3]鲁迅先生讲这些话的目的就是呼吁要重视培养中国人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人格。一个社会的道德沦落,这个社会就会没有希望。而培养具有道德情操和道德人格的国民,就是培养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之路和复兴之路的脊梁。今天面对社会道德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培养、树立民魂?如何培养民族复兴的脊梁?基本渠道就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利于从国家安定团结、民生幸福的宏观层面凝聚起众志成城聚力民族复兴伟业的正能量,形成不给道德滑坡现象得以产生并扩散的社会大气候。在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利于从社会环境建设和社会制度构建的中观层面防止各种道德沦落现象的发生。而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有利于从修身立德的微观角度逐步铲除各种不道德现象滋生的思想土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明确提出是在整个社会树立“崇德向善”的良好导向的第一步。要在全社会真正确立“崇德向善”的鲜明导向,还需要做好“三个倡导”的入脑入心和实践转化工作。汲取中国传统“和”文化中的相关资源并结合时代特征加以创造性转化是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中国传统“和”文化在长期演变发展的历程中,提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立身之道,确立了“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的人生哲学,形成了“吾日三省吾身”的律己之法,孕育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气节,积淀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情操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等。这些精神财富归结到一点就是“崇德向善”,“崇德向善”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原生色彩,也是当代中国每个人都应当恪守的道德底线。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和”文化所蕴含“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可以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对当前社会道德建设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借鉴。比如,中国传统“和”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讲的是国家、民族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可从国家层面为立德树人提供思想支撑;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里隐含着要大力破除阻碍下层平民向上流动的制度性障碍的决心和勇气),可从社会层面为立德树人提供思想支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里主要从“天下之事、必作于细”的层面讲日常养成对于培养理想道德人格的重要意义),则可从公民层面为立德树人提供思想支撑。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和”文化中的相关资源,有利于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为在全社会树立“崇德向善”的鲜明导向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

二、中国传统“和”文化所蕴含的“仁者爱人”的君子情怀,有利于从执政为民的层面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建国前为劳苦大众求解放、建国后为亿万民众谋幸福是我们党的不变追求。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我们一切工作价值的根本尺度,我们党兴利于民、造福于民的伟大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我们党全心为民丰富实践所蕴含的根本价值理念的概括和提炼。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是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实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4]有了一个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精神上文明、社会上和谐的国家,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全面发展必将得到最可靠的保证,这是就国家而言。就社会而言,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发展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环境保证。一个社会的良序运行,直接关系到普通民众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空间。而国家发展目标和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需要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品格的公民来推动。由此可见,只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三个维度来推进全体国民的价值观建设,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贯彻才会有深厚的思想道德基础。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

中国传统“和”文化具有“爱民亲民”的文化传统,“仁”是这一文化传统的核心。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和”文化中“仁政”“亲仁”思想,可为从执政为民的角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提供思想资源。“仁”,位于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范畴的封建道德体系的首位,本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礼记·经解》将其解释为“上下相亲谓之仁”,不仅指相互之间的关爱,而且特别指涉执政者对下层民众的仁爱以及由此而来的下层民众对执政者的拥戴。抛开其所蕴含的封建伦理因素不谈,“仁”与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具有相似之处。“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重要范畴。“仁”由孔子提出后为历代统治者所采纳并确立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核心道德,进而演变为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健康运行的人性基础。“仁”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出现了百余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多次郑重地对“仁”进行讨论,并结合不同语境作出了不同回答。比如,在仲弓问“仁”时,孔子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又当子贡问仁时,孔子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而当颜渊问仁时,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樊迟问仁时,孔子则答:“爱人。”(《论语·颜渊》)从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出“仁”在中国传统“和”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也能看出“仁”对于不同人群道德实践的广泛指导意义。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孔子对“仁”的解释,既有用上古贤人道德(“礼”)来修身养性的意思,又有推己及人的道德情感的意思在内,但最根本、最深刻的应该是主动关心他人、救助弱者以及体恤百姓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具有相通性。这种相通性,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党提出执政为民价值理念的深厚文化背景,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历史依据和现实价值,从而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中国传统“和”文化所蕴含的“家国天下”的宏大视野,有利于从民族复兴的层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三个方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中国传统“和”文化从个体、家庭、国家、天下四个层面强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礼记·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就内含着把个人的道德实践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的致思取向。虽然中国古人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已有两千余年,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变换,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价值理想追求也已发生了极大改变,但中国“和”文化中的“修齐治平”思想和现如今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思想,在把个体的人作为讨论社会和国家层面价值问题的逻辑起点上却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个体的人,是一个社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元素,也是一个社会构建主导性价值观的逻辑起点。对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离不开对这个社会中所有个体价值共识的把握。这是因为,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得到确立并发挥主导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中每个人对它的自觉践行和执著坚守。因此,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必须以社会个体为原点,只有在提炼出存在于不同社会个体之间的最大价值公约数之后,才能由此而及社会和国家。每个社会个体只有在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有所建树之后,才谈得上社会交往中的友善、诚信和社会履职中的敬业、进取,在此基础上才会有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担当以及对整个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道义执守,个人的道德实践经由家庭、社会为中介而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在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个人的道德实践更是经由家庭、社会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直接推动作用,个人道德实践也因此超越个体而具备社会价值、超越家族而具备民族价值,个人道德实践的价值在更为宏大和广阔的社会领域和历史时空中得到拓展和确立。

有别于中国传统“和”文化以“家、国、天下”为路径阐释核心价值观,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国家”的层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原有意义上的宗族教化与家族治理方式逐渐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服务与社会治理,“家”的功能作用逐渐被各类“社会”组织所取代。而历史上“国、天下”概念的提出,则有着春秋战国时期豪强争霸的历史背景,后来随着秦统一中国后社会大一统的局面出现后,“国”与“天下”逐渐趋于同化,并随着近代以来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兴起,最终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与中国传统“和”文化强调家国意识不同,从封建专制和近代殖民体制中走出来的现代文明在社会层面上更加重视确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导向,而近代以来饱受磨难重新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则对国家寄予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深厚价值承载。同时,处在全球化浪潮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过程之中的中国在公民个体层面则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建设应当适应国家政治文明与民族发展愿景的发展,挖掘中国传统“和”文化中家国意识的有益成分并加以合理改造,汲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道统积极因素并加以因势利导,以此引导民众生发和形成个人道德实践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密不可分的价值认知,并在启发和强化民众致力于民族复兴伟业实践自觉的过程中实现民众道德人格和精神世界的自然提升。

四、中国传统“和”文化所蕴含的“协和万邦”的睦邻之道,有利于从世界历史层面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协和万邦”是中国传统“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尚书·尧典》里讲道:“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这里讲的意思是,只有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使之团结和睦,上下一心,才能由此形成对其他国家的辐射效应,进而实现天下一家亲的大同状态。天下一家亲,就不能允许有无缘无故的战争与兼并现象的出现。中国传统“和”文化反对国与国之间无休止的争斗与战争,提出了“兼爱、非攻”思想。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要求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强调人们要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谋民生发展大计。他认为,“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 《墨子·兼爱中》),要求以“相爱”“互利”“平等”为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必须与邻为善、以邻为友。《左传·隐公六年》里讲道:“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仁善邻”不仅要亲邻、仁邻,而且要善邻。这就是说不仅要以邻为亲,对邻保持仁爱之心,而且要善待邻邦,尊重邻邦,由此才能达成协和万邦、四海安宁的和谐状态。“协和万邦”思想所内含的国与国之间和谐融通的意蕴,不是指把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而实现的“和”,而是指通过尊重不同国家文化和模式的个性而实现的互补共生的“和”。“同”不等于“和”,“和”也不要求保持同一,“同”与“和”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国语·郑语》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孔子亦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是不同之中的“和”,对其他文明的尊重是实现和谐的先决条件。这既反映了国与国之间关系和平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和”文化海纳百川的胸襟和高远博大的眼界。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在世界其他地方频繁发生血腥残酷的宗教战争时,中国却没有发生过一起因文化冲突和宗教教义冲突而导致的战争行为。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和”文化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开放体系,“有容乃大”是其鲜明特征。

中国传统“和”文化所蕴含的“协和万邦”的重要思想,对于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效应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用无产阶级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都是该社会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发展模式在精神价值领域的物化和体现。西方“民主、人权、自由”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以及基督教文明的物化和体现。而一种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展现出其应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取决于该核心价值观赖以奠基的上层建筑是否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同时也与该核心价值观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很大的关系。换句话说,一个社会某一特定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和确立,既是该社会现实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的反映,也与这个社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渊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毛泽东就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5]中国传统“和”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根源,其以“协和万邦”为睦邻之道,体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这样一种文化特质,反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就是一种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是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成功实践和优越性的客观表达,也是对中国传统和中国文化的固有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不是要求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与自己趋同,而是要求充分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同核心价值观背后独特的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不是以君临天下的狭隘心态要求其他价值体系的臣服,而是以“协和万邦”的宏阔胸襟对其他价值体系保持一种欣赏和尊重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会在中国社会形成众志成城、团结共进的精神正能量,同样会在国际领域形成不同国家、民族和睦共处、互利共赢的溢出效应。换句话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因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从而具有民族历史意义,还会因其对促进各国和平发展、和谐共处具有推动作用从而超越国别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1).

[2]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00.

[3]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19.

[4]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4.企业文化体现的意义和价值 篇四

杨文武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

1、零距离就业的需要。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事实上,很多毕业生刚上岗,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或者被企业淘汰,并不一定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在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学生没办法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领会到企业管理;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也是与企业组织生产活动不同的东西,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非常大的差异,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比如企业员工的纪律性要求和工作态度的严谨,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没有长期的养成教育,很难适应企业的这种制度文化。这些差异与限制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不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

2、是培养职业学校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是其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企业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的心理健康素质外,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对所投身职业的基本素养的了解,还不懂得学历与职业之间经常不对称的关系。当你的职业素养不能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时,就业难的问题就难以避免。一方面不少职业学校的学生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也在四处寻觅、抱怨找一个合适的新员工难。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传统的校园文化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了。

3、是职业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职业学校大多因为种种原因,加之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关注不够,因此,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缺少品牌学校。这既是问题,但无形中也为一些职业学校从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提供了有利时机,抓住这个时机,引入企业文化,凸现学校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凝聚师生,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向心力。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强化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形成共同的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能充分发挥教职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能使各部门协调统一,形成互动;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的视觉综合设计,则能让师生员工有耳目一新,朝气蓬勃的感觉,激发师生员工的士气,增加学校内部的凝聚力,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形象。这样才能使学校像一块磁铁,不仅能留住内部的优秀人才,而且能广泛吸纳社会的各类贤才,为职业学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发展空间,步入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促进招生、就业工作。职业教育是以招生为龙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如何做到“出口畅,进口旺”,除了学校要苦练内功,提高办学质量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树立学校的外部形象。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也有助于企业对学校的认同,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而广泛就业,又如同无声的广告,对招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联动效应。同时有利于塑造学校形象,推动学校文化建设。职业学校要引入企业文化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必须依靠学校文化建设的直接成果,而学校良好形象的塑造又必然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学校

5.企业文化体现的意义和价值 篇五

企业文化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动力,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建设先进、现代的企业文化,永远是企业面临的课题。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提高管理的效能,形成良好团队,增进团队协作。对外可以树立企业信誉、品牌和良好形象,展示企业价值,提高用户对企业和产品的美誉度、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思想

关于企业文化,近年来是中国企业界时尚和流行的话题。在采访金冠公司中,尽管多次听到金冠介绍他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事情,我们仍有疑虑,要不要将金冠公司企业文化作为采访主题?几天中与公司任转龙总经理的交谈及在公司感受到的体会,使我们对金冠公司的文化建设有了新的理解,深刻地体会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给公司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企业文化是什么?公司总经理任转龙先生对此有独特的解释。他说,企业文化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它是一个企业的风气,是一种氛围和环境,它表明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企业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似乎很虚,但企业文化又是随处可以感受的东西,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

中小企业有没有企业文化,要不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任总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不管企业是大是小,是否主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当然,优秀的、好的企业必然有先进的企业文化;落后的、较差的企业也一定是文化比较落伍的企业。

对不同规模企业的企业文化差异性,任转龙总经理也有相当的研究。他认为,大公司、大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团队文化,是团队精神、思想的系统化表达;小企业、小公司的企业文化,首先是总经理文化,是总经理思想、行为的具体化,具有总经理人格色彩的特点,其次才表现为团队的文化。但是,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则脱离了个人风格色彩,成为一种团队文化。可以看出,陕西金冠牧业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形成中,总经理任转龙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并起到了示范和引导的作用。“陕西金冠是一个小公司,我个人责任重大,我们建立了一个源于自我、超越自我的金冠文化”,他表情凝重地说。

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任转龙总经理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他说,如果把企业看成是一个人,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人的思想、人的灵魂。人不能没有思想,不能没有灵魂,否则,形同行尸走肉。企业呢?当然也不能没有思想,不能没有灵魂。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思想。现代企业必须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将企业文化放在与生产要素同等重要的地位。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场革命

认识到了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又如何建设金冠企业文化呢?金冠公司认为,时下公司大多采用聘请企业形象专业设计公司的办法。由于合作时间短、缺乏对企业深入调查研究,使本企业文化参杂了众多外来文化色彩,其结果不伦不类,有的流于形式,有的不仅没有给公司带来好处,反而对公司发展带采不利影响。因此,他们决定企业文化自己搞,走自己文化建设的路子。为了搞好企业文化建设,金冠公司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和公司缺乏专业人才的实际,从2000年开始,邀请西安财经学院、西安生产力促进中心等院校和机构管理专家,与公司决策层共同组成了以任转龙总经理为主任的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回想起金冠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任转龙总经理深有感触。他们把企业文化建设分为调查、讨论、提升、推广实施4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制定了详尽的工作计划。在企业文化调查的过程中,他们面对总经理、管理层、普通员工分别发放问卷,从价值观、质量观、服务观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和信息搜集,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意见汇总。然后将意见汇总表下发各部门、各成员进行讨论,公司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参与讨论。经过多轮讨论,总结出一致性的意见。由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邀请有关院校专家、公司决策层、各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员工再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使之具有科学性、可拓展和发展性。经过一年的努力,从2001年起陕西金冠牧业有限公司全面推广实施金冠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转龙总经理谈起推广和实施金冠新的企业文化之难时总结说。虽然说企业文化建设中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几乎都参与了调查和讨论,但推广新的企业文化还是遇到了种种困难。原有文化与新文化、老观念与新观念的冲突无处不在。为此,公司管理层在新企业文化的旗帜下,对原有管理文件、制度进行修订,在管理中体现新文化,用制度保证新文化。并对全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制度建设,使新的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思想和行为中。公司面貌、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成功。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又推动了生产、经营和公司管理工作。

金冠公司倡导“金色文化”

经过几年的企业文化建设,金冠公司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公司总经理任转龙说:“金冠公司企业文化的内核就是‘金色文化”。他解释说,金色文化就是金子一样的品质(质量),金子一样的品格(人格)。

金冠公司对其企业文化的系统表述是:

(1)公司使命: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文明与健康;为用户提供最大价值;为员工提供可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为股东创造丰厚回报;使公司走向卓越之路;

(2)企业精神:源于自我,超越自我;

(3)公司作风:务实创新、和谐自信;

(4)企业管理目标:人才、品质、服务、满意;

(5)质量准则:金冠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

(6)企业训条:做人要诚信,做事要认真;

(7)企业座右铭:永远诚信经营;

(8)企业价值观:产品即人品;

(9)服务准则:服务以人为本,服务以科技为本;

(10)企业人才观:尊重人、使用人、培育人;

(11)科研准则:市场引导科研,科研服务用户。

6.企业文化体现的意义和价值 篇六

[关键词]价值四维度 师生互动 教学

[摘要]hofstede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差异可以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倾向与女性化倾向。本文主要通过hofstede的文化四维度对中美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互动进行分析,进而为我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

引言

近几年,中国各教育机构外籍教师的数量明显增加。人们普遍以为外籍英语教师发音标准,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因此任由他们来组织教学。然而,实践证明,在中国由外籍英语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并不一定都是生动有趣,且富有成效的。众多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中外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期望的理想课堂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导致课堂上出现了种种沟通障碍。(文虹,:94)本文以中美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互动为例,使用hofstede文化价值四维度来分析中美课堂师生不同交际模式背后的深刻文化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hofstede的国家文化模型与其在教学互动中的体现

hofstede确定了民族文化的四个价值维度,其分别为:

(1)权力距离;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3)不确定性规避;

(4)男性化倾向与女性化倾向。而在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中,这四个价值维度亦有着明显的体现。

(一)权利距离

权力距离是指不同国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程度,(张晓玲,:28)以及其社会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均等的接受程度。(魏书敏、刘君雯,:33)高权距意味着其社会成员对于由权利与财富引起的阶层差异有很高的认同度。这些社会一般趋向于遵从等级制度体系。低权距文化则认为组织内部成员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

譬如,在崇尚高权距的中国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智慧。除非被教师邀请回答问题,学生并不应主动发起对话。在这样的教学文化中,教师受到了尊重,学生不能公开抵触或批评教师。然而,在低权距的美国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讨论,甚至是争辩,都被视为有着积极作用。学生也可自由打断教师的讲课,并要求教师解释他们的`问题。再者,对权距的不同接受程度也使中美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期望。中国学生期望教师去纠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主张接受教师的权威;而美国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教师只应在其学习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与意见。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成就不同的认同程度(张晓玲,2009:28)以及社会成员之间不同的人际关系。个人主义文化突出自我意识,强调个人目标与独立,推崇相互竞争;而集体主义文化被称为“我们”的文化。其认为个人的身份应以与群体成员的身份关系为基础,强调成员对群体的忠诚以及与其他成员的和谐相处。

例如,在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课堂上,教师很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展开竞争,争夺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及批判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而对于“丢面子”的考虑相当少。而在强调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中国课堂上,学生们更愿意与组员合作,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其个人成就并未得到充分肯定。甚至为了所谓的“面子”,学生更不敢表现自我,取得认可。

再者,作者认为,美国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倾向于内在动机,而中国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倾向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强调学习者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具有内在学习动机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也勇于接受挑战,克服困难。而具有外在学习动机的学生却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比如,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或博得别人的赞赏等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机的学生更容易因为困难而退缩。

(三)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体现了不同社会对于不确定因素及含糊概念的容忍程度。在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里,人们对于不确定或模糊因素会感到焦虑、不安。为增加事物发展的可预见性,人们会指定各种规章制度。而在低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中,人们能欣然接受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对模糊概念与异端思想表现出较大的容忍程度。

古德曼认为,高不确定规避文化下的教学有着高度的组织性。(余卫华,:627)譬如,在中国,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喜欢有条理教学。教师通过制定精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以及详细的课程安排,力图避免教学中出现的任何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极其重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准确性。相反,在低不确定性规避的美国,学生更喜欢自由自在的学习。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也使其学习更为有效。此外,中美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程度也反映出其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容忍程度。总的说来,在课堂上,中国学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老师总是只期待正确答案。而美国学生喜欢各抒己见,喜欢通过探讨的方式发现真理。

(四)男性化倾向与女性化倾向

在男性化倾向的社会里,主导价值观强调竞争、成就与成功。(魏书敏、刘君雯,2010:33)而在女性化倾向的社会中,主导价值观更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和谐与相互关爱。

例如,在美国,教师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与同伴相互竞争,并公开表扬优胜者。因此,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学生也会拼尽全力。然而在中国,学生并不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得太出色。因为他们认为,在课堂上表现出色是种炫耀。他们更喜欢小组合作,喜欢与他人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

二、教育实践差异之深刻根源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教育实践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在崇尚低权距、个人主义、低不确定规避性、男性化价值倾向的美国,学生崇尚自我表达、平等、独立和竞争。而在高权距、集体主义、高不确定规避性和女性化价值取向的中国,学生尊重师长,推崇合作,维护和谐。那么,追根究底,迥异的教学实践又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根源呢?

作者认为,中国儒家思想与其集体主义、高权距与女性化倾向文化息息相关。而西方基督教文化与西方人崇尚的个人主义、低权距与男性化倾向文化紧密相连。众所周知,仁和礼是儒家道德思想和社会教育的基石。“仁”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顺畅的关系,强调团体的凝聚力,而“礼”的思想又承认社会的阶级结构。(姚宝荣,2007:184)可见,儒家文化孕育着中国特色的集体主义、高权距和女性倾向文化。相反,基督教思想却认为,集体利益应屈从于个人利益。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也强调人人平等与个人成就,并推崇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贾玉新,:160 )。这便解释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低权距与男性化倾向的文化因素。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互动与民族文化特征息息相关。在中国,作为教师应积极了解教学实践背后的深刻文化根源。作者结合hofstede的四个价值维度来为中国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为了有效缩短中国师生之间的权力距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女性主义文化特色。教师应真诚善待学生,关爱学生,并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与自己积极交流,避免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并适时培养良好、竞争的学习气氛。

第二,教师应合理地利用体现在中国学生身上的集体主义文化取向,应善于鼓励学生在进行团队合作的过程中,积极表现自我;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扬的手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和自卑。

【参考文献】

[1]文虹.efl课堂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5).

[2]张晓玲.霍尔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

[3]魏书敏,刘君雯.从hofstede的文化视角看中国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4]余卫华.跨文化研究读本.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29.

[5]姚宝荣.中国社会与文化.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84.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3:160.

7.浅论企业文化的创建方法和意义 篇七

一、认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内涵是指通过教育感化使企业员工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有一个统一、清晰的认知和认同, 并将这种认知和认同自觉地当作自己一言一行的行为准则, 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巨大的凝聚力。

(一) 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的有形资源, 却会对有形资源的利用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通过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施加强有力的导向和支配作用而产生的。

1、企业文化能在组织中产生六种力量:

1) 凝聚力:将个体凝结成高效统一的组织

2) 激励力:良性的机制催人奋进

3) 约束力:规范和约束组织、个人的行为

4) 导向力:对组织、个体的目标进行引导

5) 互动力:与组织中的硬要素互动, 促进组织进步

6) 辐射力:能进一步地影响到同行、社区、社会等

2、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创造出三种价值:

1) 管理成本降低企业文化可以减少员工单独处理信息的要求, 使员工经营活动集中于特定范围安排之中, 减少决策成本, 同时可以大大降低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2) 组织技能完善企业文化补充了企业正式的行政控制体系, 减少了内部实施监督的成本

3) 减少不协调企业文化弱化了企业内个人偏好的倾向, 而这种倾向有可能使得步调不一致

(二) 企业文化的结构

企业文化从结构上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形象文化五大层次。

二、企业文化的创建

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简单意味着组织一两次文化活动、职业技能比赛, 或者企业形象识别体系的策划。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它传递的信息与组织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理念密不可分, 并且直接影响到企业当中人的行为。因此, 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员工参与

必须有足够的员工参与进来, 才可能使企业文化的创建能够顺利进行, 也惟有如此, 才能保证企业文化提升个人能力、增强认同感以及责任感的良好作用得到发挥。要想让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的创建过程, 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授权:

使个体有管理自己工作的权力、主动性以及相应的能力。授权是建立员工对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的基础。

2. 团队合作:

提倡合作以达成组织共同的目标, 并使员工认同。

3. 个人能力的提升:

组织为提升员工个体能力进行长期的持续的投入, 目的在于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 共同愿景

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对于企业和个人发展有着激励、引导作用的美好的前景是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的基础。共同愿景的营建包含以下几方面:

1. 核心价值观:

员工的价值观以及对企业发展目标的认同程度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有着重要影响力。如果能使企业发展目标获得员工的普遍认同, 并进而影响、转变员工自身的价值观念, 使之与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保持一致, 形成企业全体员工共有的核心价值观, 那么企业的凝聚力将会获得极大的提升。

2. 一致性:

在关键事件或重大决策上企业与员工能够达成一致。这需要企业内部具有民主氛围并建有相应的民主管理机构或其他类似组织来统一观点。

3. 合作和配合:

使不同职能部门能够为了组织共同的目标很好地合作, 不会由于部门之间的界限影响工作的完成。

(三) 应变能力

所谓应变能力, 是指将外部环境的需求转变为行动的能力。企业应变能力的养成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 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保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 关注市场需求:

要使企业能够敏感地了解市场供需环境的变化, 快速地对变化做出反应, 并根据预见到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作出超前的战略调整。

3. 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可以将从商业环境中得到的信息变为激励创新、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新的竞争能力的机会, 因此创建学习型组织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创建企业文化中的几个关键点

营造企业文化要把握好各个方面的因素, 重视企业成员不同层次上的需求, 才能实现让员工认同企业、关心企业与企业的利益保持一致的目标。

(1) 发展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人是企业的灵魂。尊重每一个人是企业最高的经营宗旨。每一个人, 无论是领导人, 还是普通员工, 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应有权利。

(2) 发展企业文化的基础是经营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是形成良好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形成没有捷径。一些企业自身管理已经是混乱不堪, 可还在大张旗鼓的宣传自身的企业文化, 自认为企业文化建设获得成功, 让人疑惑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3) 建设企业文化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的愿景”, 意思是说一个企业及其员工必须有一个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作为核心凝聚力使员工团结起来共同努力追求。

(4) 建设企业文化离不开宣传, 它需要导入企业形象识别体系

建设企业文化的宣传并不是做广告只是依靠媒体进行传播。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相辅相成的, 企业形象具有很高的价值。

(5) 发展企业文化要把握好时机

企业在发展企业文化中只能起到引导作用, 把形成企业文化的各种条件、基础工作做好。引导员工目标思想统一, 逐步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精神。

(6) 企业文化在建设发展中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

“特色”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个性, 是这个企业在文化上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性。它只为这个企业所有, 只适用这个企业, 是这个企业生存、发展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

四、创建企业文化的意义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克服企业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使企业自身具备的优势发挥作用。具体地说, 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文化提高了企业效率。

企业管理追求的是效率, 企业的效率更是其生命所在, 没有效率的企业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关键是企业能否调动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 提高员工劳动积极性。企业文化提供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告诉员工在企业里什么目标是最重要的, 哪些是企业所提倡的和不提倡的, 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朝同一个方向努力。

2、企业文化改变了员工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可以感受出来的, 进入一个单位看到一片热火的情景, 员工朝气蓬勃干劲十足, 但是另一个单位却是懒懒散散, 即使是完全相似的两个人各自去了以后, 一年后他们的工作态度也会截然相反, 完成他们改造的无形的手就是企业文化。

3、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企业文化培养了员工积极性的动力, 它是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源, 将全体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望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

结束语

8.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篇八

建设和谐文化对于促进企业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任务。建设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财富和可靠的民主政治作为基础和保证,也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促进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实现社会、经济、政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是经济组织,也是重要的社会组织,不仅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业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加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外企业的实践充分表明,处理好企业内外部各种关系,创造和谐的环境氛围,是实现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和谐出创造力,和谐出生产力,和谐出凝聚力,和谐出竞争力。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员工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凸现。进一步处理化解各种矛盾,理顺思想情绪,融洽人际关系,迫切需要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激发全体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迫切需要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迫切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因此,建设企业和谐文化,是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

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几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出发,着眼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把建设和谐企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已经确立。国资委始终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摆在国有资产监管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工作中加以谋划,通过召开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工作推进会、制定下发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许多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的重点工作,纳入发展战略,制定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了企业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的浓厚氛围和工作局面。

二是加强企业价值理念体系建设,职工与企业和谐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各中央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企业有机结合起来,提炼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体现企业特色、反映职工愿望、具有丰富管理内涵的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报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得到弘扬,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得到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得到改观,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深入人心,企业内部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人际关系进一步和谐。崇尚和谐、追求和谐、致力发展、为国奉献的价值追求成为职工与企业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是强化责任意识,关注相关者利益,正确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中央企业坚持立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强化诚信经营、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理念,更加强化回馈社会、回报股东、关爱员工的意识,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企业,构建股东满意、社会欢迎、企业发展、职工高兴的和谐企业,树立了富有责任感、道德感和正义感的企业形象,赢得了社会赞誉。2004年,中国石油等6家中央企业在全社会率先倡议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2005年17家中央企业带头向全社会作出节约资源的承诺,今年14家中央企业向全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在中央企业倡议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大庆油田在“创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创业”的实践中,坚持国家利益最重要、企业利益最关键、职工利益最根本,切实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开创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同时坚持发展共享、稳定共抓、城乡共建、责任共担,在建立和谐企地关系、促进当地社会和谐方面做出了榜样。一批中央企业相继发表社会责任报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扶贫帮困、赞助公益,已成为中央企业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四是和谐企业建设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中央企业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显现,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中央企业把和谐企业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融入到廉洁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质量文化、营销文化的建设之中,体现到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之中,把和谐理念、和谐精神贯彻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和企业深化改革的全过程,不仅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软实力,也为企业一系列重大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中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03年~2006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平均每年增加1.2万亿元,销售收入每年增加1.3万亿元,利润每年增加1 500亿元,税收每年增加1 000亿元。至2006年底,资产总额达12.27万亿元,净资产5.35万亿元。中央企业的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要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建设企业和谐文化,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融入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员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全体员工,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全体员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确保和谐文化建设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健康发展。

二是要牢牢把握树立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氛围这个关键。建设和谐文化,关键是要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下,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同时挖掘整合企业文化资源,在培育形成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的过程中,注重倡导和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大力推进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正确协调处理企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推进企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正确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消除不稳定因素,不断营造企业内部和谐环境,努力实现职工自身发展与企业和谐发展相融共进。

三是要牢固树立正确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观念。目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把履行社会责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发展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本质安全,更加注重诚信规范,更加注重文明和谐,做一个守法纪、重伦理、行公益、促和谐的优秀企业公民。

四是要广泛开展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企业和谐文化是职工群众共建、共享的文化,要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把和谐文化建设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职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能够受益的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通过开展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的生动实践,使和谐理念深入人心,人人都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发展和谐,努力打造和谐企业,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9.企业文化体现的意义和价值 篇九

产品销售的决策依据

社会平均利润率、产品销量、同比情况等均可影响产品的销售决策。纺机企业决策层必须在宏观层面掌握纺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微观方面则应清楚自身及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做到“知己知彼”。据统计,全国棉纺细纱长车同比增长61.88%,而经纬纺机榆次分公司的销售数据显示长车同比增长72.82%,这表明公司打赢了20的“纺机销售战”。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根据对市场情况的正确判断,制定了适应市场的新策略:坚持“每单必争,取舍得当”的经营理念,利用经纬的品牌优势、产品优势和服务优势积极争取客户,对每个项目均进行详细策划,确保项目的成功率;迅速捕抓市场信息,成立市场信息室;调整区域销售,争取重点市场等等。

及时修正和补充企业的决策

企业在特定环境之下做出决策后,需密切注视市场信息的变化,重视信息反馈,以便及时修正补充原有决策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沿着正确的经营轨道前进。比如经纬纺机榆次分公司采取的“调整区域销售,争取重点市场”就是根据市场变化对企业经营进行决策调整的范例。根据信息反馈,随着《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以及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年江西、安徽、福建等地方政府将对纺织行业的发展将给予极大的支持。经纬纺机榆次分公司为适应这一新的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对区域划分进行了调整,重新成立了“九江销售技术服务部”、“广州销售技术服务部”和“福建销售技术服务部”,结果年终的销售报表显示,九江、福建销售技术服务部均超额完成各项指标,排在公司其它销售服务部前列。这充分说明企业应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市场。

市场信息的分类

按来源划分,市场信息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1内部信息

内部信息指企业自身的信息,一般指产品,公司荣誉、认证或奖项等。这不需要企业花大力气收集,只要能将其及时传达给一线销售人员,让其及时准确地了解公司动态,并向消费者进行准确无误的信息输出就可以了。比如经纬纺机榆次分公司每年会用半个月的时间对所有的销售人员进行产品知识的集中培训,并按时将公司内刊邮寄给各驻外销售公司等,较好地帮助公司的销售人员做到了“知己”,为其进行信息输出打好了基础。

2外部信息

外部信息主要指来自于供应商、消费者、竞争对手以及其它外部环境等的信息,获取它有一定的难度和隐蔽性,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诸多外部信息中,同行的信息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投入精力的。有些来自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调整的外部信息,虽较易获得,但其重要性不可低估,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这些外部信息中有很多是企业自身无法掌控的,因此需要企业始终保持“高敏感度”,从中发掘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纺织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纺机行业的发展确定了纲领性发展路线,那么各纺机企业就应在此“意见”下制定发展计划,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市场需求。

市场信息的收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市场信息的来源包括市场人员的市场调查、客户反馈、相关公共媒体、权威部门及业内交流等。收集市场信息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这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企业应灵活应用。企业在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时,应处理好市场信息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确保市场信息的时效性、适用性和价值,同时注意如下事项。

(1)弄清目的,明确方向明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市场信息,所收集的市场信息要与企业近期工作重点相关,与企业当前的方针、政策相联系。

(2)制定收集计划制定计划时要贴近实际,根据客户所处地理位置、销售情况及分类,制定不同的收集计划。

(3)坚持“深入性、广泛性”的原则收集市场信息要深入,不能光看市场表面现象,要挖掘出隐藏在表面现象之后的深层次信息,发现规律,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注重深入性的同时还要具有广泛性,不能局限于某个方面。

(4)要有捕捉市场信息的敏锐性市场信息千变万化,商机稍纵即逝。因此市场信息收集人员必须提高捕捉市场信息的敏锐性,平时多关注市场销售动态和发展趋势,多留意市场热点和难点,多了解市场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多思考,从而逐步提高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市场上各种问题和矛盾敏锐的反应能力,及时捕捉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力争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相关部门。

(5)要注意信息的多元化,做到数量与质量相结合收集市场信息时不能过于单一,既要收集企业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及客户的销售情况,也要收集客户的意见、建议以及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但在收集市场信息时也并非多多益善,要正确处理好所收集信息质与量的关系。在收集市场信息时,要着重考量信息的实用性和质量,对信息加以过滤,从而得到有参考价值的市场信息。

(6)对市场信息进行认真甄别、筛选面对海量的市场信息,企业必须认真甄别,在对公司阶段性的工作目标进行客观评估之后,对市场信息进行分层次、分角度和全方位的甄选,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帮助企业实现整体提升。

10.企业文化体现的意义和价值 篇十

校训是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反映学校特色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的差异,中西方学校的校训各有特色,中西方教育价值的取向也体现在校训中。

几个东方名校的校训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崇德、博学、创新、求实

北京一零一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笃志、博学、质朴、方正

南开中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再看西方名校:

伊顿公学:愿伊顿欣欣向荣

哈罗公校:愿幸运之神降临此地

美国圣保罗学校:伴随责任的自由

威斯敏斯特中学:仪止大方

温彻斯特公学:礼貌造就绅士

从校训的整体上来看,中国大学的校训内容繁杂,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多元追求和崇尚,而西方的校训则相对集中在“真理、知识、自由、主、人生”这几个方面。两种不同的气韵:一种是冉冉凝重于庙堂;一种盈盈萦绕于四野。中国的文人向来讲究“礼义廉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学校的校训和东方的教育一样,承载了太多的道德、抱负、人文理想,士大夫情怀,吐纳之间担负铁肩责任,这种情怀在心底扎根一生。而西方人则尊崇纯粹的真理、自由和天上的神灵,置身于浩然天地,自然、轻松、不自我施压,却自觉追寻光明和真理。

11.企业大学在企业中的价值体现 篇十一

从战略支撑到研究—企业大学的价值变化

本刊记者:在现在的环境下,企业大学为什么变得越来越重要?

孔庆斌:企业大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需求,而需求来自环境的变化。一个组织是否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要看其反应和适应的速度。人为什么能驯服老虎、狮子?因为人有很强的适应力和学习力。同样道理,只有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强的组织,才能在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让变化成为组织的内在需求,这可能是企业大学的重要性最根本的体现。

为什么国内企业现在那么迫切地创建企业大学?因为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成为大势所趋。我们在做IT项目的过程中发现,实际上每个人都在革自己的命。比如客户在我们专卖店里买了一台电脑,等他学会使用网络后,再需要购买电脑时,就会利用网络渠道,这就会导致专卖店的销量大幅下降。

电商的出现对传统零售业的改变是颠覆性的,一举改变了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的情况,迫使企业必须转型,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案、产品,否则就会死掉。在这种快速变化的、极具颠覆性的环境下,组织更需要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企业大学正是因为具备了带领组织快速认识变化、适应变化的功能,所以越来越重要。

本刊记者:企业大学是一个可以让组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依托点。那么,企业大学具体在企业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孔庆斌:“企业大学”流行之后,很多公司把原有的培训部门直接改成了××企业大学,就算完成了改革。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是对企业大学本质的误读。我个人认为,企业大学也好,培训部门也好,都是个人与组织改变观念、提升能力的机构,但从外延上看,企业大学要高于培训部门:企业培训部门主要是帮助员工提升岗位胜任能力,而企业大学除此之外还需专注于提升企业的组织能力和胜任能力,以及帮助企业的组织能力切实落实到战略中去,实现目标。所以我认为企业大学可以定义为一个帮助组织从企业文化和战略制定,到绩效实现而设立的机构。

当公司的战略比较清晰的时候,企业大学的定位就很清楚:如何把战略分解成为业务提供支持的措施,如何跟制度流程结合起来快速地把战略落实到位。但由于环境变化太快,原来制定的战略有很多已经不适用时,就需要对战略进行重新聚焦、摸索,重新达成共识。这个时候企业大学就要发挥自身优势,为战略制定提供支撑。企业大学在组织层面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略的执行,另一个阶段是战略的制定,就是支持。

从CEO到受益人—全面考核企业大学价值

本刊记者:企业大学越来越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对企业大学进行考核和评估?由谁来考核?

孔庆斌:在一个管理基础之上,很多方面都是可以测量出来的。我们的管理基础不可能有国外企业大学那么完美。从常规上讲,培训人可以自己给自己做一个KPI。比如最简单的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就是请一个老师来讲,由现场学员提供满意度,这是自我考核。实际上从企业大学角度来讲,方式要更复杂一些。现在联想对我的考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年内开发了多少门课程,认证了多少位能够上台讲课的老师,做了多少场培训、培训了多少人,这些人的满意度是多少……这种考核实际上是非常初级的,联想也从来没有真的看这些指标,只是从工作提供方的角度来看我的工作过程。真正的KPI是由培训的最终受益者来做。

培训的受益者有两类,一是来听课的人,即学员。2005年我开始做培训时,有人问我:“你来主政大联想大学的效果怎样?”我只有一个答案:很好。当然,我说好不重要,关键是看学员的反应。如果学员听了我的课,下次他不仅自己来,还带别人来,这就证明讲课效果是好的。二是企业的老板。企业大学一定是老板为了要实现他的某种战略、提升组织的某种能力才做的。所以企业大学的所有行为一定要结合老板的战略思想,帮助老板实施到位。老板的评价关系到企业大学未来的发展。

本刊记者: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个联想的实际案例?

孔庆斌:公司的产品要通过代理商卖出去,因此我们在把企业战略和代理商的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时一定要做转化,并且做转化时必须围绕公司的战略进行。联想中国区的一把手非常认可这一点。比如,公司的战略是进军乡镇,我们就需要在培养代理商时做好支持,进行政策宣讲,为公司战略推进打好基础。怎么让大家快速建立这种能力?就是让代理商第一年知道怎么做;第二年建立规范;第三年知道怎么提升。大联想学院的所有战略都是围绕公司战略开展的,这样,就能让老板看到公司战略是如何被快速分解、执行下去的。

我觉得首先是看KPI由谁来定。我们原来都是自己给自己定,现在看是错误的,但这是一个必然的阶段。没有一个老板是傻的,他会看你的行动是否符合企业最核心的战略意图。然后是让受益者评判。参加培训的代理商基本都是自己公司的老板,如果培训没价值,他们就没有必要给你面子来参加培训。

CEO的理念贯彻—企业大学的价值体现

本刊记者:企业大学校长、培训部经理共同的苦恼就是价值体现,KPI是从上往下的,企业大学员工的存在感如何体现,如何让老板看到企业大学的价值?

孔庆斌:在所有员工中,只有基层员工在做具体的工作,管理层只是做流程协调、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大学的基层员工来讲,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培训师是第一工程师,培训教室是第一车间,培训是第一道工序;对于管理层来讲,企业大学是一个领导力开发中心;对于组织来讲,企业大学的价值体现非常受限制,价值的发挥一定要与管理和流程结合起来。

我讲一个发生在联想的案例。在收购了 IBM个人电脑业务后不久,业务代表的素质一下子下降了很多,核心代理商来投诉,说他们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要求换业务代表。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原因在于业务代表流失严重,新进人员没有经过充分的岗前培训,很多人上班第一天上午刚报到,下午就被派去出差了。这些业务代表根本不了解联想的文化和业务,又怎么能够培训代理商呢?因此,新员工上岗培训制度一定不能缺失,培训合格之后才能做业务。流程和制度明确了,很多问题就能通过培训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制度、流程、强制和工作的结合这些都具备之后,培训才有发挥作用的余地。培训的价值是条件性的而不是绝对性的,因此,企业大学在组织中要真正支撑战略变成绩效,就一定要与制度和流程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老板看到它的价值。

企业大学是企业战略研究的引擎。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大学应先引入培训,将企业的基本管理、岗位职责等流程做好;经过不断摸索,企业大学会积累一些知识和经验,经过沉淀、碰撞和创新后,这些知识和经验会被赋予带有企业自身属性的独特价值。这是企业大学比较高层次的价值,一开始是达不到的。

本刊记者:您对国内的企业大学发展有什么建议?

12.档案文化是档案社会化的价值体现 篇十二

一、档案文化的内涵

1. 档案。

档案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凡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各种文件材料。历史上的档案称谓, 可以说各个时代各有不同, 商代称为“册”, 周代称作“中”, 秦汉叫做“典籍”, 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等[1]52, “档案”一词出现在明末清初。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认为:“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 而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 反映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反映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 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2]35。”

在我国古代, 档案也是图书, 它们有着共同的起点:从结绳→刻契→甲骨文→铜器铭文→简册→到刻版印刷。从现代档案的形式看它分为:文种、载体、记录、保存、表达等多种方式。在档案的应用看, 分为国家档案、地方档案、单位档案, 对于每个人来说, 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出生档案, 上学有学生档案、个人档案, 人事档案将陪伴人的一生。现如今像私人档案、家庭档案、商业性档案保管机构也相继问世, 这充分体现了档案的多元性文化。

2. 档案文化的内涵。

文化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档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团体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规范行为。档案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人类的知识90%以上来自档案文化的历史积淀。所以说档案文化是一定时期内人们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现。

档案文化是档案组织机构具有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以及相应的档案宣传教育活动的总和。档案文化包括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是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的统一体。狭义文化也是档案文化的内在本质, 一般指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记录与反映的档案信息及其载体, 即档案实体文化。广义文化体现档案文化的外在表现, 即档案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 挖掘、开发馆藏地域特色档案资源, 利用网络、电视制作各种展览、展示、编研、编著、以及各种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国家史、地方史、县志、乡志、村志、教育史、学校史、组织史、名人史, 这些无一不是档案文化丰富内涵的积淀和凝结[3]18。

二、传播是档案文化的发展方向

档案的功能就在于保护与传播文化。加强档案与社会媒体:电视广播、图书报刊、网络信息的横向联系与合作, 努力扩大档案资源与社会公众的接触面, 经过对历史档案的筛选、加工、提炼、编纂, 把档案这个“原料”转化成现今覆盖面大、亲民大众化、社会最流行形式的文化“产品”, 从而让更多的群众受到熏陶、感化、教育、提高。档案与文化不是简单的叠加, 而是档案与文化建设多元探索的成果。

1. 利用档案制作的电视节目。

通过探寻与揭示尘封的珍贵历史档案和资料, 回溯历史, 还原真相, 通过采访相关人物、积极追踪事件发生地、努力搜集档案资料, 将历史、人物、军事、宝藏、地域文化等各领域的史实再现荧屏。这类电视节目有:中央电视台四套的《国宝档案》、北京电视台的《档案》、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星期五档案》、广东电视台的《解密档案》、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发现档案》、江苏卫视的《黑白档案》、江西电视台的《经典传奇》, 还有凤凰卫视台的《凤凰大视野》等。含有“档案”一词的电视节目格外引人注目, 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细节, 展示勾连现实和历史的时空, 贴近民众,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很受群众欢迎。这充分显示了档案文化的博大厚重。

2. 利用档案制作的文献电视片。

档案具有存史育人的文化功能, 要把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 是档案人与读者的梦想。我国第一部为纪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而拍摄的18集文献电视片《共和国脚步》;365集文献电视片《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27集文献电视片《自从有了共产党》;10集文献电视片《新四军》、《中国共产党历史档案》、《天下为公———孙中山1911》等文献电视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8集大型纪录片《清宫秘档》是一部集档案展示、文物考证为一体的文献纪录片, 它以秘藏多年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珍贵历史档案为依据, 揭开清宫历史的真相。

网络视频也是档案文化的一大亮点。201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中央档案馆从馆藏档案中精选了365件毛泽东档案, 拍摄网上视频《档案天天看—毛泽东档案系列》, 包括毛泽东不同时期亲笔起草的文件、书信、论著、题词等。还有近年来较吸引读者的《老照片》、《影像纪录》、《档案珍品展览》、《名人档案展览》、《校史档案展览》等, 都是以大量文献档案为基础, 以历史档案为题材, 以需求为导向的档案文化产品。

3. 利用档案资料改编的电影、电视剧。

以档案为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数不胜数。含有“档案”一词的电影也屡见不鲜, 比如国产反特题材的《梅花档案》、公安题材的《红色档案》, 翻拍自同名经典电影《蓝色档案》、香港警察题材的《刑事侦缉档案》等。还有美国科幻片《科洛弗档案》、《X档案》等作品。内容取材于历史档案, 具有一定的纪实性的战争题材影片, 如:《大决战》、《西安事变》、《东京审判》等电影。

湖南根据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5年学习工作留下的大量珍贵档案史料, 编拍的《恰同学少年》红遍大江南北。《天字一号》、《最后的较量》等作品都取材于档案中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小说《红旗飘飘》等也是以档案为基本依据, 通过对档案资源的发掘、内容的筛选、艺术的再造, 形成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档案文化作品。

三、网络数字化是档案文化的未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64亿, 博客、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4.01亿, 微博用户数达到3.31亿, 网络视频网民达3.89亿。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阵地。档案文化要体现亲民化、社会化, 就要档案信息网络化, 档案管理发生新转变。

1. 从“文书”到“文化”的转变。

在传统观念上往往把档案和档案工作列为一项“文书”工作。从“文化”视角看, 档案既是文化资源, 又是文化载体, 在网络环境影响下, 档案机构必是文化资源存储器和传播源。档案工作者是文化资源维护者、开发者、传播者[4]38, 依托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档案信息网站,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建设好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 实现档案数字化、信息网络化。要自觉从思想上、行动上实现从“文书”到“文化”的转变。

2. 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建设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是支持与推动档案文化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特别是在现代化社会中, 随着广大公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档案的需求日益高涨。近年来, 个人查阅利用档案率直线上升, 且对所需利用的档案呈现多元化趋势。档案由封闭型、半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只有开放, 才能够更好地传播优秀文化, 使越来越多的档案利用者成为了档案网站的在线用户。“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应比“传统档案开放利用”具有更深的内涵, 更注重服务理念、渠道、模式、技术的开放性, 更注重符合用户需求和个性化服务。

3. 从“官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档案是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资源, 长久以来一直带有浓厚的“官本位”的政治色彩, 怎样体现从“官本位”到“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转变, 就是要把档案文化这种“官方文化”推向大众。充分发挥档案利用与档案传播这两大社会化服务功能, 利用网络技术, 扩大档案信息受众范围, 增强档案信息传播效果, 更能贴近符合大众需求和社会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4. 从“传承”到“传播”的转化。

声像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是数字档案的珍贵素材。声音、影像、图像、图形文件, 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图文并茂的活档案, 更适合网络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对于那些珍贵档案, 可以避免档案原件的重复使用, 减少磨损, 延长档案的寿命。所以, 要做好声像档案的收集、整理、复制和保存等工作。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 把作品取材于档案的真实资料利用互联网的网络共享技术, 由传统模式向创新模式转化, 拓宽档案的传播功能, 让档案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进一步把中国文化推向全世界。

5. 从传统档案向数字档案的转化。

数据时代在不断改变着传统产业, 也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在保存、研究的同时, 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 建立全国开放档案共享平台, 构建“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 满足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利用需求的愿望。数字化资源是一种可以复制、可以共享、可以无限使用的信息资源。电子载体和数字传播方式的便捷、快速和远程多人利用的形式, 更能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使得档案的传统形式向数字化形态转化, 传统档案管理向数字化档案服务转变,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档案文化是一种记忆文化、存史文化, 要充分发挥档案保存功能、研究功能、利用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 档案工作者就要在收集整理中发掘档案文化, 编研工作中提升档案文化, 传播方式中创新档案文化, 才能更好发展档案文化, 提高档案社会化服务功能。

摘要:档案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本文从全面认知档案文化功能, 积极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分析论述档案文化在继承历史, 传播文化、发扬文化、提升文化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价值。

关键词:档案,档案文化,档案社会化

参考文献

[1]秦蓉.新形势下的档案文化建设[J].档案, 2012 (2) .

[2]方立霏.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历史表现[J].北京档案, 2003 (3) .

[3]张云超.档案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档案学研究, 2002 (4) .

上一篇:党工委述职报告下一篇:综合性办公室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