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备考经验总结(共10篇)
1.2023年高考历史备考经验总结 篇一
历史成绩能不能复习和能不能考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考前尤其是高考前的复习,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吃透考试要求,对考试的内容、范围、能力要求有清晰的认识。
第二,认真阅读教材,尤其是高考前。很多优秀的考生,他们不只看一遍教材,还会看三四遍,每次都有同感。多读几遍,把教材读透,就能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运用起来也会更熟练。
第三,融会贯通。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掌握课本知识。为了融会贯通,可以把复杂的知识变成简化的知识,用图表来表示,让知识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和使用。这样就可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
第四,培养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历史就是古为今用。所以要善于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上的重要事件,国内外的重要热点和焦点问题。通过应用,你会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在考试中你会得心应手。
高中历史备考方法
1、复习的重点放在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目录、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回忆法进行(即在翻开教材前,先努力回忆历史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标题以及每个标题下所讲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的联系如何),回忆不出来再翻开教材,这样既抓住了主干知识,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2、选择一本质量较高的历史复习资料。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由于商家一味的追求利润,很多资料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如印刷不清、题量少价格高、甚至参考答案错误多多,而学生往往不辨真伪,一看到资料就买,有些学生手中甚至每门学科往往有四五本参考资料。小编认为,学生手中只要有一本历史复习资料就可以了。
3、要有固定的历史练习时间。有些同学,习惯每天看点书、做些相关练习,认为这样可以及时巩固并了解自己的复习效果,其出发点固然没错,但问题是:高三学生每天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每门学科每天都得有一定的复习时间,其中英语、数学便要占去较多时间,留给历史学科的时间最多也不过1个小时,而且这1小时内又有五本历史教材要复习,那么留下做练习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甚至根本没有。
2.2023年高考历史备考经验总结 篇二
一、备考方向
1. 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条件下, 更强调考查学生
对已有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考查学生探究学科问题的能力。
研究近三年考题, 材料既有史学著作, 也有文学作品和校歌。材料式选择题 (尤其是图表材料, 体现计量史学的功能) 可能更突出。
2. 关注的内容生活化、平民化
新课程强调, 一切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事件都属于人类文明, 并认为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影响深刻的不只有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传奇故事, 也有人民的衣、食、住、行及思想等的悄悄变化。以人为本, 关注人自身的发展, 对社会生活有着更多的关注。高考命题将努力体现现代价值观, 多创设生活情景, 以此来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近两年的高考题中这样的题目已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生活中各种鲜活的图文材料如老照片、旧报纸、歌谣、对联等都可以入题。
3. 突出对历史研究素养的考查
利用官方文献、考古发现、学者著作和小说这些材料进行历史研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具有批判性的怀疑精神, 强化敏锐的历史洞察力。
4. 渗透社会热点, 强调对公民价值观的考查
历史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其学科属性决定其必然与当今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关心的问题相联系, 突出其“学以致用, 资政教化”的社会功用。但对于今年的热点问题, 我们不要过于敏感。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亚南曾经指出:“一年的热点不是热点, 多年的热点才是热点, 我们不仅要关注本年度与教材知识结合紧密的时政热点, 更应关注那些长效的, 有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国计民生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的持续性热点。”如:民生、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统一与国家主权等都是多年的热点, 也是高考的“常考点”。
从考试的角度来看并不是刻意要考热点, 只是不回避热点, 我认为还是挖掘历史学科内容的内涵更为重要。在梳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相关热点问题分析和能力拓展,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不变应万变”。热点的考查由直接切入转向隐性的切入。考前的任何训练目的, 都应该是训练解题能力, 检测基础知识。
二、备考建议
1. 细化基础史实, 让历史“动”起来
我们在教学中, 往往容易将历史问题程式化, 再用几个机械的结论加以固定, 生生剥夺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或者过于注重知识结构的呈现, 而不是挖掘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自然生成知识体系。我们不断地强化学生对基础史实的掌握, 然而, 学生真的记住了吗?能够合理运用吗?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 只看到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而无视秦国较轻的旧贵族残余势力及商鞅对此打击之猛烈。与之相对应的是, 东方六国强大的旧贵族残余势力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并由此深刻影响的君主权力强弱的不同, 秦国君主之勤政和六国君主之昏庸的比较。所以, 历史的演进绝不是单一的因果联系, 它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角度、立体式的解读历史, 才能够点亮和鲜活历史史实, 在体验和感悟中记住历史史实, 在理性和智慧中锤炼历史思维。
(1) 用好教材
新课程的改革更加强调课程的作用, 使我们淡化了教材的作用, 教师要高于教材。但是我们应该明白, 教材是给学生用的, 这是他们所能依托的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资源。学生对教材的利用和挖掘程度, 决定了他在历史成绩上所能达到的高度。所以, 教师必须要指导学生用好教材, “知其然, 然后知其所以然, 最后知其他然。”特别注意的是, 对教材的顶礼膜拜绝不是一个聪明学生所为, 怀疑、批判精神必不可少, 应该大胆质疑、发问, 此时我们教师的“解惑”作用尤为关键, 一次漫不经心或照本宣科的解释, 很可能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很难想象2010年海南高考卷26题, 在长时间我国古代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下和长时间学生思维僵化的情况下, 学生会答出保护、利用商人这样的标准答案。如果在明清时期商帮的产生这一知识点中, 教师启发学生或学生自主挖掘:“明朝政府为什么要把巨大的盐利让给商人, 这还是重农抑商吗?”如此, 本题迎刃而解, 而我们的教材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该题的命制, 对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引领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2) 渗透通史内容
由于新教材是以专题形式来组织的, 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通史, 但基础近似于无。所以在第一轮复习时, 应该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和国际环境等特征等有了全面的认识,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 才能从容应对相关问题的考查。
(3) 重视历史概念
学生对于一些历史概念模糊不清, 缺乏明确的认识。这既限制了学生解题水平的提高, 也影响了认知能力的提升。很多高考题, 学生读懂了题意, 但由于不理解和掌握选项中各概念丰富的内涵, 导致解题失误。如均田制、联邦制、经世致用等。
(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高三教学中, 我们在分析具体题目时, 往往重在分析怎样审题, 怎样寻找解题思路, 怎样提取有效信息, 而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状况通常很少予以关注和检查, 更很少去刻意训练。但在改卷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的错误更多地表现在语言表述上。很多时候, 不是学生不会审题, 也不是学生找不到解题思路, 只是心中有所想却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述。所以在教学中, 对学生语言表达状况的关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2. 给课堂留一些空白, 不能“给得太多”
在高三历史极为有限的备考时间里, 大量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的讲解充斥课堂, 挤占了宝贵的备考时间, 而真正需要时间形成的能力与素养无法落实。我们把知识嚼得稀巴烂了才喂到学生的嘴里, 这些精神食粮对年轻的学生来说是食而无味的, 脆生生的食物会更具诱惑力、新鲜感、挑战性。很多材料解析题, 我们往往替学生翻译, 为学生概括, 无形当中压制了学生自主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人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材料题审题、解题技巧上, 并出了大量的配套练习和测试题, 但因把学生所有的历史课堂时间都剥夺在讲评上, 而课后学生又不能全身心地用在历史的复习和训练中, 所以学生自主知识消化的时间丧失了, 结果一两个月消耗战下来, 虽然老师用心良苦, 但学生在材料题目上似乎没有一点长进。指导方向对了, 但教学手段却错了。
历史学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课堂上我们传授给学生的只是九牛一毛。历史教学的生命在于“导”, 在于“启”, 即引导学生投放精力, 安排时间, 催生主体欲望, 激活学习激情, 让学生获得成绩, 主动学习, 这才是成功的高三历史教学。
3. 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 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历史成绩较差, 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 追根究底, 历史学习不能令人满意, 是历史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 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巩固。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四处收集各地模拟题或重点中学的试题, 当珍宝似地发放给学生, 反复叮嘱学生去做, 其实这只能向学生显示老师的底气不足, 人云亦云, 反而造成学生的集体恐慌。另外, 学生水平不同, 重点中学的试题也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长此以往, 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 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 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 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要提高高三历史教学质量, 就必须要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 以考查内容上不超出考纲范围, 设计风格上符合考纲示例, 题目不偏不怪为原则。针对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大胆地拼题、选题, 整合资料, 加强学生做题的针对性。老师可结合学生检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旨在对基础知识查缺补漏的专题训练, 旨在提高解题速度的专题训练, 旨在指导学科思维方法的专题训练, 旨在培养创新与应用能力的专题训练等。其实, 练习的环节在于质的提高而非量的多少, 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 这样, 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 实现提高。
4. 讲评要贴切、到位
对于“评”这个环节, 很多老师容易忽略, 把这一环节简化为对学生公布答案, 这是远远不够的。讲评的目的是研究高考的方向, 总结命题规律, 总结做题技巧和要求。在讲评时, 尤其注意不能拘泥于参考答案, 只要学生按照合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 都应该加以鼓励。对学生的诊断要贴切, 提出改进的方法, 不能只用空洞的激励性语言。
三、备考展望
3.2023年高考历史备考经验总结 篇三
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其意为:山歌虽然通俗,但难道不是《郑》、《卫》等国风之篇的遗韵吗?说明“民间性情之响”(山歌)与国风(诗经)一脉相承。且据材料“民间性情之响”与楚辞(楚骚)、唐诗(唐律)“不得(并)列于诗坛”,故排除B、D项。正确答案为A。
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解析】由题干中“攻木……”、“攻金……”、攻皮……”等不难看出某项手工业生产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水平高。A项为近代机器工业的产物,B项中的“产品丰富”和D项中的“产量庞大”材料中没有反映。材料中的“工七”、“工六”等指专业工匠的人数而非产品产量。正确答案为C。
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页上图场景的是 (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解析】《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都东京的商业繁荣景象。据此排除A项(汉代长安的集市特征)和B项(草市远离大都市,不可能在东京)。而图景所示车水马龙现象亦非夜市景象,故排除C。正确答案为D。
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内阁制非选官制度,故排除A选项。材料中“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说明内阁自设立起就不是法定决策机构,只是皇帝决策的顾问机构,故排除B项。C项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即可排除。“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反映了内阁地位的提升变化,但未有信息反映其职能的变动。正确答案为D。
5.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否定④,进而排除B、D选项。图文材料所揭示的是洋务派军事工业,为清政府官辦,非私人投资和市场化运作,故不能得出“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剩下的A、C选项,判断的关键是要不要②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引进的西方技术有不少是西方过时或要淘汰掉的,故②的叙述不符合历史事实。正确答案为A。
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政体的重大变化,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且材料中南京临时政府令“……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因此排除B项轻而易举。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经济、司法、社会习俗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不可能“沿用前清审判制度”,排除A。C项中的“有意”与题干中的“最宜”不相符合。正确答案为D。
7.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 )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解析】材料中“国家又濒于危亡”、“以为……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反映出“悲痛的心情”源于外患而非内忧,故排除A、C、D项。正确答案为B。
8.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未也,且去健全甚远。……是何故乎?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 ( )
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
B.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
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
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
【解析】捕捉材料中最关键的文字:“上海犹鱼,内地犹水”、“欲求鱼(上海)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内地),其可得乎?”意为:要想促进上海等大城市的持续发展、健康发展,不先帮助内地发展经济是不行的。材料呈现的主干信息与A高度吻合;B、C、D项在材料中看似涉及,但非核心与主干内容。正确答案为A。
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解析】根据材料中“晋冀鲁豫解放军(即大家熟知的”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不难推测出该军事行动为:1947年6月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正确答案为A。
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解析】回顾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两岸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俗称“九二共识”;港澳回归分别为1997、1999年。而题干时间信息为“1987年”,据此,排除C、D项。“一国两制”的构想时至今日尚未得到台湾当局和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排除A项。“想家”的老兵因不能自由返乡探亲而哭。正确答案为B。
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信息“1979年12月”,当时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贷款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巨大的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密不可分。A项叙述与题干内容构不成因果联系,B项中(1979年以来)“依赖外援”的表述不妥,“吸收外资”不等于“依赖外援”。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对外封闭的政策,不可能有大规模的“民间融资”,据此排除D项。正确答案为C。
1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体系,不属于万民法体系,不可能“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十二铜表法》“有些条款……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不等于《十二铜表法》“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据此否定①,从而排除A、C、D项。正确答案为B。
13.“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 )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为“……以往的一切社會形式和国家形式……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意指猛烈抨击当时的社会制度即封建专制制度,这样的代表人物应为启蒙思想家。A、B、C人物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主张并未涉及对专制王权的猛烈抨击,排除之。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他明确反对专制王权,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正确答案为D。
14.右图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8世纪七八十年代”可知,当时英国刚刚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故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棉纺织机器革新加快,带动了棉纺织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对原棉的需求与日俱增。D项强调“手工纺纱”明显悖于工业革命机器化生产推动棉纺织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排除。A项决定于C项,非“主要原因”,排除。正确答案为C。
15.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为国会拥有,据此排除C。该宪法还规定,美国为总统制共和制,总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据此排除B。美国的权力运行严格执行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互相制约的原则,而总统大选中“选票上发生争议”最终由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正反映了行政权与司法权的互相制约,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正确答案为A。
16.《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解析】材料中最关键的信息是“《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回归教材知识,在《四月提纲》中,列宁明确提出布尔什维克党要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此后半年即发生十月革命,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因此不难排除A、C、D选项。正确答案为B。
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析】根据材料中“1921年开春以来”、“改良主义的办法”等信息不难得出结论:该办法是指“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在此等同于“实质上”,要求透过表象看本质。D项最合要求。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商业贸易方面的规定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大变化和否定,不能说成“补充”,排除A。该政策“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排除B。C项中“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显然不符合史实。正确答案为D。
18.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结束前后组建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其所属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承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扶贫开发贷款和稳定国际汇率的职能,有利于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发展,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谐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据此否定①和③,从而排除A、B、D三个选项。”此外,也可根据材料中“借贷国……贷款……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和“世界银行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从正面肯定②、④叙述的正确性。正确答案为C。
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解析】经济是基础,决定政治;实力是后盾,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向海外派兵、争取“入常”无一不显示出其强势的外交态势,其“底气”显然来自于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A项的“主导”、D项的“占上风”表述本身就错误,易排除。C项不构成“主要原因”。正确答案为B。
20.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右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该漫画反映了 ( )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強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解析】中国加入WTO,使得西方国家的企业和产品更加便捷地进入中国,势必打破本国一些企业的垄断地位。从短期看,会对我国的某些落后产业和企业形成冲击,但从长远和全局看,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符合我们的长远利益。因此,A项、C项表述错误。B项叙述颠倒了因果关系,将中国加入WTO导致的客观结果“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错误地表述成了目的(“旨在”)。漫画生动揭示了中国加入WTO后原处垄断地位的国企(“最后的贵族”)面临激烈的外来竞争和挑战(“真以为我不怕你哪”)。正确答案为D。
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解析】试题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主题,分别选取了西方和近代、当代中国著名史学家(学者)的有关观点。命题者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意义、主体功能和对今天的借鉴价值等三方面进行设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在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第(1)问的前一部分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不难作答;后一部分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提炼整理的能力,强调材料解读的完整性,并要整合教材有关知识作答。第(2)问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并予以完整、准确解读的能力,作答时要紧紧把握“政治”、“思想”和“整体”三个词语找寻材料信息、回顾教材知识。第(3)问彰显了历史学科呼应现实的学科特点,学生只要精确锁定材料中的关键字词“持续流动”、“机会均等”、“激励了个人”即可提炼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1)选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功能: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22.(13分)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寫《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解析】试题围绕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史且以“康有为研究”为切入点,罗列了萧公权、汪荣祖、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探究“一定的时代条件会影响人们的认识程度”这一主题。本题主要考查如何全面认识历史事物,借以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相应的史观。第(1)问侧重基础,学生紧扣“制度”和“思想”两个词回顾教材知识不难答出“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和“宣传近代西方学说”等要点。第(2)问要求学生统筹材料信息和教材知识,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要求,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论证“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这一观点,要结合材料寻找史实依据,并遵循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要注意观点明确,史料充分,逻辑严密。该问最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史学特色,难度较大,其答案也是开放式的。
【答案】(1)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2)略。
23.(14分)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福利制度的演变过程。第(1)问是基础题,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即可回答(抓住“机构”、“体系”、“工程”三点);第(2)问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加以归纳,要抓住设问的关键词“积极作用”和材料中“儿童津贴”、“其他津贴”等信息;第(3)问要通过比较材料二、三的变化进行回答,应着重分析高福利对工人生产积极性、政府财政负担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从而归纳出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第(4)问是对福利制度的认识,依据材料一、二、三不难提炼出“政府是福利体系的决策者、调整者和承担者”。该问作答时的关键是把握住“政府”、“角色”这些中心限定词。
【答案】(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無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3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3分)
【解析】试题以梭伦改革切入,全面考查改革的背景、措施、影响,材料简约,设问精细,层层递进,难度适中,体现了小切口深分析、以小见大、纵横联系、以史鉴今的命题思想。命题者通过相关材料呈现了改革的背景、原因、主要特点和最终结局,着眼于对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第(1)问要求学生对材料中“奴隶地位”、“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进行准确的解读从而归纳出“寡头政治的弊端”,而回答社会危机结合教材知识即可作答。第(2)问完全依据教材知识作答,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第(3)问的答案组织“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有较大难度,考查了学生深层次解读材料的能力和古今联系的史学研读方法。
【答案】(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
(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7分)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3分)
【解析】对中西方思想的对比是近几年高考命题中的重点,本题选择了中西方各具代表性的人物孔子和柏拉图作为载体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概括、归纳等能力。回答第(1)问要注意理解材料的意思,其“共同性”要从“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和“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等关键语句进行归纳;第(1)问的另外两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回答第(2)问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中的思路,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24.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夏王朝存在与否颇有争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碳十四测年数据(选样)
(资料来源:《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材料二 二里头早期文化层直接叠压新砦期的地层。……新砦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有外濠、城墙和内濠三重防御措施,中心区的高地上发现一座东西长92.6米、南北宽14.5米的大型浅穴式建筑遗址,其性质……是祭台,此处出土了铜器残片……等高规格遗物。
——赵青春《新砦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新砦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3分)
【解析】(1)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二、三期标本年代都有重合的部分。(2)材料中出现的最有效信息为“城堡遗址”、“祭台”、“铜器残片”。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提供了实物证据。(3)二里头文化中心区依据教材内容即可回答。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需要实物证据加以佐证。
【答案】(1)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
(2)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价值: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24.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孙中山先生曾说:“长城之功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城之利,烽燧明而野易清也,攻拒久而兵易集也,粟入多也,生息繁也,小举之莫能犯也,大举之易于调伏为应援突击也,虏归之难而不敢深入也。
——(明)尹耕《塞语》
材料二 南京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
——(明万历年间)《宣府镇志》
材料三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世界遗产委员会
材料四 我看见一段段长城得以修复。可是简单的、粗暴的修复,唯一的作用就是让长城失却了历史,同时失却了灵魂!我就只喜欢拍那些真实的、残缺的、与自然環境融为一体的长城。因为,那是历史,那是美的语言,那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财富。
——陈长芬《仰望长城》
(1)据材料一,概括长城的作用。(2分)
(2)材料二反映了长城关口张家口互市贸易的情形,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历史信息?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样评价的依据。(3分)
(4)据材料四,指出保护长城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及其原因。(2分)
【解析】(1)“攻拒久而兵易集也,粟入多也,生息繁也”,说明长城易守难攻,能有效保护边境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免受南下少数民族的破坏。(2)材料二反映边境贸易商品种类丰富、规模大、边境贸易繁荣。边境居民生活的需要和统治者的重视都推动了边境贸易的发展。(3)文化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长城使古代建筑艺术得以保留下来;体现出现了众多描写它的诗歌上,如材料四中的诗句;体现在围绕它留下了众多的传说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等。(4)保护长城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是保护其原貌,让它真实地呈现,只有这样才是对历史的尊重。
【答案】(1)作用:便于军事防御;保护边民正常生产生活。
(2)历史信息:边关贸易繁荣。原因:长城内外经济的互补性;历朝政府设置边贸市场。
(3)依据:长城是建筑艺术的典范;长城诞生了众多传说故事;长城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
(4)原则:真实性。原因:尊重历史。
Ⅱ试卷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1.考点覆盖面广,结构、分值分布合理。
试卷稳定平实,考点覆盖面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关系、科技革命、历史人物等),时间跨度长(中国史从商朝到中共十四大召开,世界史从文艺复兴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结构合理:中国古代史占30%,中国近现代史占36%,世界史占30%,开放式设问占4%。在这份试卷中,所有命题均依据考纲和教材,无偏题怪题,试卷难易适度,内容比例合理。一些主干知识在试卷中占了很大比重,比如科举制、康有为、夏商历史、长城、雅典民主政治、罗斯福新政都属于历史学习的主干知识。选择题的落点均出自教材,学生在解读题目材料的基础上,必须依托教材所学知识才能正确作答;非选择题涉及的均为教材主干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教材知识的基本学科思维能力。不过试卷在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上也显示了难易梯度,以便测试出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水平,部分设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分析等能力,全面多角度作答才能得高分。
2.注重材料阅读,体现历史的学科本位。
试卷中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或文字叙述、或借图说史、或引用表格漫画,进一步提升了思维的力度,突出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在生动活泼的“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中,引导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3.关注过程与方法,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
试卷在考查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方面有所突破,由单纯的识记考查转向了多维的历史能力考查。引用的许多材料中,有的是考查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的是考查學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有的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试卷注重知识的整合与重组,注意挖掘与主干知识相关联的延伸性知识或隐性知识,以此考查学生把握特定历史阶段时代特征的能力。
4.强调以史为鉴,注重考查能力。
试卷加大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如第22题第(1)问: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要正确回答问题必须有多方面的能力:正确的历史文本阅读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运用能力等。第(2)问则干脆要求学生“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Ⅲ2013年高考备考建议
1.立足教材,注重拓展。
江苏历史卷注重情境设置,形式活泼、设问新颖,但问题的解决终究还是以教材为依托,能力的考查更是依托于学科主干知识,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为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要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不拘泥于教科书的章节结构,对相关内容进行主题整合,这里的整合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标。在确定主题时,要多关注该主题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这往往是高考命题的给力点。要把握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要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大模块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以构建起立体的知识框架和网络。
2.强化史料研读,有效分析历史信息。
要注重史料研读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史习惯,掌握基本的学史方法,如中外联系,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相互联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在复习中,要注意选取丰富而又多样的史料(如文字、图片、图表,包括教材中的知识链接等),并对其充分挖掘整合、合理设计问题、注重思考探究,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3.注重过程与方法,提升历史学科能力与素养。
4.2023年高考历史备考经验总结 篇四
数学的内容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去背诵,只是会应用就可以了。首先可以把,这段时间学习到的公式整理一下,对于知识点有大概的了解。考试也是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出题考查的,了解了这些公式,才能更加快速、精确地答题。
2.复习错题
这个是数学科目复习的重点,拿出自己的错题本,可以把自己错的题再做一遍,重新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并且,达到能够解这一类型的题目,避免在期中考试中再犯相同的错误。错题本重在理解。
3.多做练习
数学考查的还是同学们运用的能力。平常多刷题(可以重复刷自己会做错的题,直到做对为止),能够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并且可以见到更多不同题型的考查方法,能够真正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题海战术”虽然古老,但是一直很好用!
高三学数学最有效的方法
一轮复习
①立足课本,迅速激活已学过的各个知识点。(建议大家在高三前的一个暑假里通读高一、高二教材)
②注意所做题目使用知识点覆盖范围的变化,有意识地思考、研究这些知识点在课本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到老师选题的综合性在不断地加强。
③明了课本从前到后的知识结构,将整个知识体系框架化、网络化。能提炼解题所用知识点,并说出其出处。
④经常将使用最多的知识点总结起来,研究重点知识所在章节,并了解各章节在课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轮复习
①主动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找出某个知识点会在一系列题目中出现,某种方法可以解决一类问题。
②分析题目时,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点,渐渐地向探寻解题的思路、方法转变。
③从现在开始,解题一定要非常规范,俗语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大家务必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④适当选做各地模拟试卷和以往高考题,逐渐弄清高考考查的范围和重点。
三轮复习
①解题时,会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省时、最省事的方法,力求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逐渐适应高考对“减缩思维”的要求。
②注意自己的解题速度,审题要慢,思维要全,下笔要准,答题要快。
③养成在解题过程中分析命题者的意图的习惯,思考命题者是怎样将考查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有那些思想方法被复合在其中,对命题者想要考我什么,我应该会什么,做到心知肚明。
冲刺阶段
①检索自己的知识系统,紧抓薄弱点,并针对性地做专门的训练和突击措施(可请老师专门为你拎一拎);锁定重中之重,掌握最重要的知识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②抓思维易错点,注重典型题型。
③浏览自己以前做过的习题、试卷,回忆自己学习相关知识的历程,做好“再”纠错工作。
④博览群书,博闻强记,使自己见多识广,注意那些背景新、方法新,知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⑤不做难题、偏题、怪题,保持情绪稳定,充满信心,准备应考。
高三数学学习方法
首先,我觉得上课一定不能开小差啊,然后把握住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题,然后慢慢提高,做点错题集,然后每次考试前看一看啊,抓住自己易错的和粗心的地方。多做题是最关键,不能偷懒,做了要进行归类,总结,就是也不能盲目的做题,老师一般会总结的,就要好好记住。
课前预习,课后总结,自己在老师之前就总结。还是多做题,但是要注意将题型分类,注意掌握方法。自己多花点时间思考,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要更好的学习,首先你要有兴趣,做练习不能盲目,有针对分类型做,多看课本,学数学重在理解力和熟练度,许多公式定理学会推导就能记牢。
5.2011年高考备考工作总结 篇五
2011年我校高考成绩与XX年年相比,又有很大的突破,重点上线102人,增长25%,二本上线335人,增长26%,王宁山同学以684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全区理科状元,徐洁同学以572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县文科状元,理科全县前10名中西中就有7名,文科全县前10名中西中就有9名。
2011年高考已落帷幕,现将我校高考备考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学管理,精心部署,抓好高考备考系统工程
历经高考备考多年,与兄弟学校一样,我校在高考备考工作方面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法。2011年备考伊始,学校就多次召开高三年级科任教师研讨会,认真分析高考命题趋势,正确定位高考备考目标,落实精细备考原则,确立了“成功在课堂,潜力在学生,优势在群体,关键在落实”的高考策略。要求各学科备考既要处理好基础与能力以及三轮复习之间的关系,更要深入研究考纲、试题及高考动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以扎实、精细、有针对性、有创造性为原则,切实提高备考质量。同时,各学科认真研究高考信息导向以及我校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考前训练的实效性。各学科力争在原有备考措施的基础上,启用新招,以实现高考成绩的跨越式提升的奋斗目标。
1、优化三个管理
抓好高三备考教学的管理,这是近年来西中备考的常规做法。本届高三,我们对教师、学生的管理工作更严格,更注重实效,学校制定了《年级组备课制度》《西中教学常规要求》《高考奖励方案及办法》等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教师备考的各项工作。在复习教学的管理上,让每位教师承担一定的教研任务,坚持让不同学科的教师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专题讲座、高考信息报告会。通过转变教学观念,重点解决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提高备考效率。我们要求高三任课教师做好“三个统一”,即教学进度、训练、讲授内容的统一;“三个贴近”,即贴近高考目标与高考要求、贴近学生学习实际与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心理;“三个突出”,即突出知识基础、突出解题规范、突出能力培养;“三个加强”,即加强尖子生的学法指导,加强尖子生的心理调适,加强尖子生的薄弱学科;“三个研究”,即研究考纲说明和高考信息,探求高考命题方向与特点,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三个训练”,即信息追踪的训练,纠错重组题的训练,模拟重组题的训练。在抓好复习管理的同时,我们还加强对班主任的常规管理工作,要求班主任经常组织召开班级科任教师联系会议,交流学生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共同做好培优转差工作。
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比常规管理更难,怎样使每位学生的备考状态和学校的期望值保持一致,这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我们注重全程跟踪。从校长到教务主任,从班主任到科任教师,都把高三学生的状态调控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通过状态调控,个别扶植等措施对每位高三学生的纪律、学习、卫生、心理、情感等进行全过程的追踪,以保证每个班、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备考状态。我们认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除了强化“有形的管理”,也要关注那些“无形的调节”。如学生群体氛围的调控、个别学生的心态调节、学生应试心理调适等,都是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取得好成绩的重要问题,有时又很难用固定的模式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协同做好学生个体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能轻装上阵。另外,从学校领导、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都非常关注各个时段学生的情绪波动。每次模拟考试后,尤其第二学期一模后及高考前,及时对应考对策、答题技巧、科学饮食、心态调适、劳逸结合、注意安全等作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消除学生身心上的“高原现象”。
2、做好三方面的沟通
西吉中学历来以学风优良著称,一方面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来自农村的优秀学生勤奋朴实,与城镇学生优势互补,你追我赶,形成了班级和学校的良好学风。另一方面学校把管理工作落到了实处,使之“看得见,摸得着”。学校加强了领导与科任教师之间的沟通。坚持开好备课组长会议,及时反馈了解教学情况,做到超前计划,提前部署、及早安排,以最大限度发挥领导和教师的集体智慧。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要求教师做到深入学生,多倾听学生的呼声与意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在思想上开导他们,在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在学习上鼓励他们,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专心致志地投身到备考中去。对于临界生,要求负责承包的教师每星期必须与之谈心两次以上。加强家校联系。在高三学年里,我们召开全校性的高三学生家长会,使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备考计划、复习及要求,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家长如何做才能为考生提供帮助和服务等。“三沟通”使教育教学工作紧密协调,形成合力,取得了最佳的教育效果。
3、协调五种关系
在高三备考过程中,学科抢时、学生偏科现象较突出,往往造成内耗,成为制约高考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学校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心理等状况,听取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教学反映,着力分析学情,打破瓶颈,减少内耗,协调好“五种关系”,注意各学科争抢时间的问题,协调学科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注意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形成的矛盾,协调指导与主导的关系;注意教学上的两极分化现象,协调好培养优秀生与转化学困生的关系;注意师生关系中情感、人文关怀的缺失,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注意学生“开夜车”、打疲劳战的现象,协调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
二、推行扎实、精细的备考策略,全方位提高备考实效
经过多年的备考实践、总结和提升,我校在高考备考方面已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法:
1、打好双基,培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对教材内容作了较大调整。如何才能抓好基础,培养能力,是高考复习中师生要把握的关键。我们的体会是:要抓知识的系统性、复习的针对性、操作的具体性和有效性,把那些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形成能力,分值相对较高的知识点作为重点、热点,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使之不断得到强化训练,综合提高,突出重点。从具体操作上讲,我们研究热点主要通过三条途径:一是研究《考试说明》,研究它所规定的考试内容、能力要求、试卷结构;二是研究高考试卷,研究每一项知识点在高考试题中的具体反映。如果孤立地看某一年的高考试卷也看不出太多的道道来,但把近几年的试卷放在一起研究,就可以看出各部分知识点在命题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三是研究学生答题状况,师生共同建立错题档案,分析其主要得失及形成原因,积累解题经验,掌握解题技巧,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做到遵循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做到不随意拓宽加深,摆脱题海,避免陷入偏、难、怪的歧途。
2、立足常规,抓好分层次教学
本届高三,我们对各种分层教学要求更严格,更注重实效,并以“精细培养”为要点,对高三教学班的授课情况及学生成绩进行跟踪和检查,收到很好的效果。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精细培养”是本届备考的新策略之一。尖子班增加了对尖子生弱科的家教式课外辅导,使尖子生优势科目更强,弱科也不弱。对临界学生侧重加强其弱科的学习,让学生及时补上“缺腿科目”。对文科班数学差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并个别进行家教式辅导。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富有成效的备考策略。
3、精选习题,强化训练,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如果对于成套的模拟题,不分质量的高低,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与学生的水平实际,不结合自己的整体复习备考方案,便铺天盖地全部发给学生做,虽然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但这些能力没有形成具有预见性与针对性的合力,学生做得烦,教师改得腻,备考效率低下,事倍功半。怎样才能走出这种误区,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师立足校情、学情,优化精选练习题,以“选题要精细,密度要适度,难度要适宜,反馈要及时”以及“确保中档题拿高分,带动低档题拿满分,冲击高档题拿多分”为原则,落实有效训练。教师要善于下“海”选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做文章,做到多中求少,少中求优,避免面面俱到,机械重复,确保训练材料的质量。教师要探究变式,追求试题的新颖性。所选习题要有梯度、设置障碍,设置问题的新情境,从训练中提高接受新信息和应用新信息的能力。教师讲评时要讲究试题的实效性,不限于就题论题,而是就题抓考点知识,启迪解题思路,揭示解题规律,点拨解题技巧。注重一题多解,使学生真正一题一得、一题多得、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4、综合科目,实现整体均衡发展
6.2013年高考化学备考工作总结 篇六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使学生对高三化学复习有良好的效果,并且顺利渡过这一重要的时期,我对高三化学教学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注重教学过程,常总结和反思,根据高三各个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训练方式。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面临新高考老师们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
纵观历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因此,只要认真研究近几年来陕西高考的化学试题,不难找到其共同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
与以往的旧教材和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显然,这些变化已经体现在高考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高考的考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
二、强化双基,构建网络,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
基础知识是高考的核心内容,在备考时,我对此部分内容作了重点复习和讲解,其中,化学核心知识占百分之39.8、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占百分之21.2、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占百分之6.8、有机化学基础占百分之3.4、实验占百分之2.5、化学计算占百分之5.9.化学计算部分内容基本没有单独成大题考
出,而是融入无机、有机、实验三块之中,趋于淡化。
三、切实抓好二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在二轮复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的典型例题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做题的灵活性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这类习题的练习,也可以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查缺补漏,提高复习效率。
四、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时间安排太紧,学生自主消化的时间少,导致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高。
2.新教材实验部分内容及要求较高,由于时间紧迫,有些学生实验让教师的演示实验作了替代,学生动手能力未得到锻炼。
总之,化学总复习要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和精神准备,要有目标,有方法,有计划,注重落实,千方百计的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益。
化 学 组
7.2023年高考历史备考经验总结 篇七
一、2010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1.坚持稳中求变, 变中求新的原则。
2.坚持以能力和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充分展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
3.图文兼顾, 材料量减少, 设计简洁, 呈现稳中求变的特点。
4.注意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及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命题的特点。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 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学科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以知识为载体, 突出考查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社会现实, “以人为本”, 重建核心价值观, 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不高;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
二、高考历史复习值得重视的十个趋向
1.以人们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命题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 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专题式的命题方式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全面把握和理解, 在客观试题中如此, 主观试题更是发挥了在这一方面的突出优势。
3.命题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注重对综合学习能力的考查, 综合性增强。加大了地理、历史、政治各学科知识交叉与综合的力度。
4.以地理知识为切口导入, 也就是先确定区域, 再设计与该区域相关的历史问题, 最后以政治命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5.突出主干基础知识考查。
6.突出周年问题考查。
7.突出重大工程问题 (基础设施、人文景观、科技工程等) 考查。
8.突出重大时政问题显性化考查。
9.突出研究性学习成果化考查。
10.突出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三、十二点备考对策
1.要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 稳扎稳打。
2.要回归基础、抓住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线索的清理、基本结论的证明) 。
3.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现代意识、世界意识和文明意识。
4.正确认识国际关系问题, 重视大国崛起及联合国的改革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5.关注课改和课标, 做好新旧教材的衔接与过渡。
6.研究高考试题, 训练解题和答题技巧, 加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
7.正确对待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正确的对策。
8.正确处理“大小字”关系。特别要注意新中国建国后和二战后的小字知识。
9.关注新增考点, 最好把新增考点的具体知识归纳印发给学生, 落实到位。
10.关注时政与社会热点。如:
(1) 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上的盛世、儒家思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物价、腐败、医疗和住房等问题) 。
(2) 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效益和节能降耗, 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如:唐代对外开放、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
(4)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如:中非、中印、中俄、中日关系) 。
(5) 关注重点工程及能源、环保问题 (如:丝绸之路、大运河、铁路;石油、电力、核能, 可持续发展) 。
(6)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如:东部发展、中部崛起、西藏地区、环渤海地区、北京) 。
(7) 关注中国统一和巩固统一、统一战线与国共谈判 (如:台湾和西藏问题) 。台湾和西藏是当今的热点问题。
(8) 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时政热点焦点、周年和次周年。
(9) 关注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民族精神。
(10) 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1) 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
(12) 高频考点的备考建议。突出重点、热点和主干知识。
(13) 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如水灾、雪灾、地震等。
11.加强对高考信息的搜集工作。
12.调整心态, 科学备考。
总之,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记忆要求高, 制定出合理的计划, 就能够达到“学好历史, 提高成绩, 考好文综, 高考必胜”的目的。
摘要: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记忆要求高, 制订出合理的计划, 认真回归课本梳理知识, 把以前总结的知识再看一看, 把错题本再翻一翻, 把知识盲区再补一补, 成绩在短时间内会得到提高的。学好历史, 提高成绩, 考好文综, 高考必胜。
8.2023年高考历史备考经验总结 篇八
“秘密一”:能力要求契合课改目标。
与往年一样,2009年考试大纲的文综部分对学生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这些考核目标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这些基本要求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完全契合。
可以预测,2009年高考试题命制将继续沿着“能力立意”的改革思路。契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着对考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准确评价的命题要求,使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秘密二”:考试范围凸显主干知识。
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严格依据教学大纲。2009年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内容范围严格限定在2002年版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考试大纲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要求依然突出。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就历史阶段而言,依旧突出了春秋战国、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阶段;就历史内容的属性而言,中央集权的演变、民族关系史、对外关系史和文化史的内容要求更加明显。
“秘密三”:试题命制呈现四大趋势。
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考纲变化小,这预示着2009年高考将在试题命制上做文章,命题思路和方法可能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
第一,在命题原则上,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为导向,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热点问题为素材,凸显强烈的时代感。通过以史为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考查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巧妙地将理论观点、史学方法、思想素质和教育功能渗透其中,全面考查考生的人文知识及基本素养。
第二,在命题方式上,历史试题通常围绕教材的主干知识设计问题。再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设问,对主干知识进行全面、深入、透彻的考查;既有“中心主题式”设问(即一个大题干为一个中心问题,在此之下设计3~4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小问题),也有单一的设问。
第三,注重对文史常识的考查,体现对文科考生综合素养的要求。如2007年高考中关于帝王谥号的试题,2008年高考试卷中考查阴阳方位的判断、十二生肖、天干地支纪年法等。
第四,高考命题会从各个角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去认识历史。试题设计的切入点“平民化”和“大众化”,积极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这些试题不但能有效地考查主干知识,而且能让师生感受到新课程的活力。
笔者拟对2009年历史学科复习备考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利用课本标题,纵横联系,对课本内容进行整体性把握。
在复习备考的最后阶段,同学们应根据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先回忆教材相关章节和子目录的标题,因为标题是“纲”,对这些“纲”进行综合、归纳,便形成了每一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线索。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掌握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和历史概念等。知识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因此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内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如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从地主阶级坚持“中体西用”到资产阶级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再到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文化,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这样整合教材就能有效避免因知识点太多、太散而影响整体把握教材的问题出现。
二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科学整合教材,进行专题复习。
笔者认为,可将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等新角度重新整合高中教材,按照以下18个专题进行复习:
(一)政治文明史
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突出西周的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朝至明清时期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及演变规律、选官制度、军事制度、古代社会的法制建设、古代重要改革分类及规律性认识等知识点)。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突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的贡献等知识点)。
3.近代列强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突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等战争及其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双重历史影响,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
4.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突出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及其影响等知识点)。
5.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国共两党及相互关系(突出同盟会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等知识点)。
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突出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与祖国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等知识点)。
7.人类文明的交流和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突出中国古代秦汉、隋唐、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情况尤其是两条丝绸之路的演变过程,新中国外交的发展过程。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等知识点)。
8.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与发展(突出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国家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体制的比较,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调整等知识点)。
9.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突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诞生到实践的过程、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历程等知识点)。
10.大国关系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突出世界近代现代史上英法、英德、法德、美日、、美俄等国之间关系的演变,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过程,重要国际组织,对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理性思考等知识点)。
11.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及其现代化模式(突出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对亚洲地区的侵略产生的双重影响、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西斯国家对亚洲地区的侵略与亚洲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二战后亚洲国家的独立与其现代化模式等知识点)。
(二)经济文明史
1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突出春秋战国、隋唐、明清三个时期的发展,以及古代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盛世、商品经济的
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等主题)。
1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经济近代化历程(突出近代五种主要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演变,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及其对近代中国革命的影响等知识点)。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突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知识点。注意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探索历程的比较)。
15.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突出新航路的开辟、三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过程、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国家运行机制的调整、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趋势等内容)。
(三)精神文明史
16.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的发展(突出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演变,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古代文学艺术等内容)。
17.近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潮流(突出近代以来中国不同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即“西学东渐”,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及其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知识点)。
18.近代以来西方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突出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及其影响,文艺复兴期间的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等知识点)。
三要瞄准时政热点,突破学科综合,培养自己对时政热点问题的感知能力。
高考文综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学科为基础,以能力为立意,以问题为中心,以热点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二是具有长效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即持续性热点问题。如民主与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世界等。三是周年性历史事件。近年来,高考十分关注对周年性历史事件的考查。从近年来的考查情况来看,这些周年性事件都是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命运的重大事件。
鉴于近年来高考对时政热点问题的上述命制思路,同学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必须注意逐步培养对时政热点问题的感知能力,形成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能力,实现科学应考。一要找准切入点。学科间综合首先必须结合高考形势的发展和各学科的共性特点,找准政史地三科的切入点,即综合三科共同的重点、难点、热点、信息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科综合意识。近年来的高考文综跨学科综合题都是以社会生活中的重点、热点、焦点问题为载体来命题的,强调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我们要从政史地三科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和解释社会实际问题。二要重视原理与规律的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高考文综跨学科综合题历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考查考生思考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往往提供新材料,从新角度提出问题,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独立编制答案的表述能力。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同学们必须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所学原理与规律,形成解答问题的思路,逐步培养感知热点问题的能力。三要充分发掘热点问题蕴藏的内涵和反映的本质,把握其与教材主干知识的联系,真正做到回归教材。
附: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重大热点问题:
1.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2.改革开放30周年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突出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三农”问题。
4.中国与一些大国或组织(如日本、俄罗斯、美国、欧盟)之间的双边关系(2009年恰逢中美建交30周年,注意用中国的外交政策来思考)。
5.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努力,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如中国领导人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出席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系列峰会、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等)。
6.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与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
7.中国的区域发展问题(如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广州与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经济区、北部湾地区开发等)、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8.中外主流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9.抗灾救灾(人类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等)。
四要科学整合学科主体性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与历史单科试卷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文综卷不再强调考查历史学科知识覆盖面,而是突出考查主体性知识。历史学科的主体性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它集中反映了在各种矛盾运动中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主体性知识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中国近代史前期80年历史的主体性知识是“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历程”;中国近代史后期30年的主体性知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推翻专制统治、创建新中国的斗争”;1949年开始的新中国历史的主体性知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世界近代史部分的主体性知识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世界现代史部分的主体性知识是“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演变”。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足够重视上述内容。
五要注重思维技巧与思维方法,建立错题档案,及时排除思维障碍。
9.2023年高考吉言祝福说说 篇九
2. 曾经我也面对高考,现在有点旁观咯,祝福他们吧,现实象个石头,精神象个蛋,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
3. 高考,不会让全世界看见你,但能让你看见全世界。
4. 放平心态应战,仔细当真答题,保持自信满满,维持良好心态,保证充足睡眠,定能旗开得胜,全国高考日,愿你超能施展,金榜落款,走向自己梦想的大学!
5. 入校如探山,欲向最上层一游,须得登峰造极,求学似观海,能从至深处着想,不难竟委穷源。
6. 没有不进步的人生,只有不进取的人!
7. 人生终有许多选择。每一步都要慎重。但是一次选择不能决定一切。不要犹豫,作出选择就不要后悔。只要我们能不屈不挠地奋斗,胜利就在前方。
8. 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高考,加油!
9. 去吧,皮卡丘,青春不留遗憾。
10.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提升自我,父辈添光,高考在即,切莫慌张,调整心态,斗志高昂,祝福伴你,扬帆起航,信心满满,创造辉煌!
11.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12. 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我为你的成功喝彩,我为你的明天祝福!同时,我也得提醒你,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学问,始终都不能满足,因为知识是无穷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13. 每个人都会处在这个时期的,很累人,很折磨人,但是很令人怀念,真的,高三的日子,有欢喜,也有苦恼。高考了,加油吧!
14. 上游,是壮士劈风破浪的终点,下游,是怯夫一路顺风的归宿。
15.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水平相信自己还有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要确信自己是最优秀的,请把全部精力都集中起来去证明它,你们一定会傲然屹立于大家面前!
16. 许是宿命难违,许是有缘无份,努力没有结果,让我与成功失之交臂,未来如何,只望星空!他,还会掂念着我吗?
17. 真正的恐惧来自恐惧本身,害怕失败就是最大的失败。
18. 送走了五月花丛的芬芳,迎来六月桃李的时光。高考在即,给你发条短信:你可以不用理我,但不能失去自我,你可以不看短信,但不能没有自信,预祝高考顺利!
19. 生活本来就是一场恶战,给止疼药也好,给巴掌也罢,最终都是要单枪匹马练就自身胆量,谁也不例外。
20. 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挫折低头,不向命运低头。
21. 送你一道考神符,助你走上青云路:可把好运添,能让成功现,有消除紧张之功效,有增强信心之灵妙,愿你好好收藏,保你考试顺利!加油,祝高考成功!
22. 要为之努力,脚踏实地的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向前走,每天都实现一点,每天都进步一点。
23.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你是否每天都在努力。
24. 十年苦读寒窗下,一举成名到时了。看那美丽象牙塔,有山有水有鲜花,为了它和你的她,这回哥要玩命了。愿君:此去博得甲天下,锦衣归乡传佳话。
25.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刻不搏更待何时?珍惜机遇吧,让金色的年华碰撞出更加灿烂的火花!
26. 今天多一份拼搏明天多几份欢笑。
27. 又是一年高考到,一心一意祝福你,二份真心伴你行,三分提醒沉着应考,四份好运陪伴你,五份细心要做到,六六大顺金榜题名。
28. 十年辛苦不容易,祝你考场发挥好。
29. 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30. 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
31. 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
32. 你一定要优秀,去堵住那些悠悠众口。
3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4. 愿你提笔高考征战四方,愿你提笔谈笑清风无恙。
35. 你的名字这么好听,一定要出现在录取通知书上。
36.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37. 梦想起飞心欢畅,前途敞亮更辉煌。
38. 若你决定灿烂,山无遮,海无拦。
39. 一切都会好的,城南的花都开了。
40.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41. 高考了,愿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你,步入考场,谈笑自若。
42. 愿你合上笔盖的那刻,有战士收刀入鞘的骄傲。
43. 祝福明日到,灿烂如花笑。日月匆匆过,金榜把名挂。
44. 金榜题名梦已圆,再入学府去深造。
45. 来得及,考得上,你可以。
46. 祝君高考顺利,一鸣惊人!
47. 祝你考试顺利,金榜题名,一飞冲天。
48. 锦绣征程从此始,踏踏实实莫轻狂。
49.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50. 愿你这位久经沙场的战士,顺风扬帆,一路向前,金榜如愿!
51. 萤火虫的光点虽然微弱,但亮着便是向黑暗挑战。
52. 相信自己,真材实料。金榜题名,非你莫属!
53. 不是抓紧每一分钟学习,而是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
54. 考场归来笑满面,捷报到来绽笑颜。
55.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
56. 汗水无悔,青春无价,高考加油!
57. 乐学实学,挑战高考;勤勉向上,成就自我。
58. 心平气和信心足,过关斩将如流水。
59. 努力定有回报,自信相当重要,加油。
2023高考考试祝福语短句
1.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祝愿考生们顺利上岸。
2. 考上大学,实现梦想,相信自己,一定最好。
3.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4. 胸中才思汩汩涌,笔下锦绣生光辉。
5. 辞乙酉难忘闻鸡起舞,迎丙戌仍需刺股悬梁。
6. 一举高中好花魁,自信奔赴好前程。
7. 寒窗苦读十余载,今朝会考展锋芒。
8. 有人说高考是排位赛,但赢家不是排位决定的。
9.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蝼蚁,穿过黑暗的沼泽,也算顶天立地。
10. 自信,是无尽智慧的凝聚!平淡,是成功路上的驿站!
11. 金榜题名,称心如意!收获精彩,开心快乐!
12. 希望这个夏天大家都不留遗憾,高考加油。
13. 高考到来勿急躁,稳着情绪静心考。
14. 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阳光。
15. 刻苦钻研,勤学苦思。
16. 尚未配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17. 好好休息觉儿美,一举高分必定你!
18. 今日不肯埋头,明日明日何以抬头。
19.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20. 梦是把热血和汗水与泪熬成汤,浇灌在干涸的贫瘠的现实中。
21. 祝把握机会,拥抱成功!
22. 愿日后岁月不再蹉跎,高考加油!
23. 为你祝福,争分夺秒:考试顺利,马到成功!
24. 祝前途璀璨,万事皆胜意,所有努力未曾辜负。
25.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26. 祝你考个好成绩,金旁提名欢声喜。
27. 得心应手高考顺利,十年努力今日成功!
28. 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9. 愿你们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金灿灿,加油吧,少年!
30. 来路无可回顾,值得期待的只有前方。
31.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32. 握住你的手,大步向前走。高考顺利,我的朋友。
33. 祝君高考顺利,心想事成!
34. 愿高考成功,成就大学梦,祝学子快乐。
35. 亲朋好友都开颜,祝贺声声赞誉传。
36. 信心不可动摇,汗水不被辜负!
37. 祝君高考获头彩,前程似锦宏图长!
38. 数年磨剑不畏苦,今朝倚剑放光芒。
39.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
40. 人生四然: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41. 用心求学人生路,金光大道艳阳天。
42. 父母子女皆同心,高考告捷笑颜开。
43. 在你刷手机的时候,你的对手可能在不停地翻书。
44.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45. 愿你收笔时,有剑客收刀入鞘的骄傲。
父母高考加油祝福语
1. 十年寒窗苦,只为一刻甜!都要加油哦!成功就在前方不远处向我们招手,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相互支持与鼓励,共同走过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道坎,迈向明天美好的生活!
2. 十年寒窗,开出芬芳;十年磨剑,努力未变;十年坚守,成功守候。十年的风雨兼程奋力追逐,让梦想现实的时刻。祝高考顺利,金榜题名。
3. 高考之际,放松压力。提前进场,以免拥挤。答题技巧,心中默记。仔细读题,后难先易。驱除杂念,循规蹈矩。遭遇难题,冷静梳理。认真检查,多多有益。
4. 阳光灿烂六月天,喜讯传来笑开颜。好比夏风吹花开,芬芳满园亲友来。共同庆贺题金榜,十年努力飞梦想。再攀高峰入名校,人生辉煌在今朝。愿你有个好前程。
5. 轻轻的我来了,带了祝福,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梦想,带来了收获,轻轻的我又走了,留下祝你成功,金榜题名的祝福。
6. 考试铃声刚落音,考场之内静无声。笔走龙蛇写不停,认真审题不粗心。考场之外父母立,分分秒秒心愿盼。父母子女皆同心,高考告捷笑颜开。祝高考取得好成绩!
7. 阳光不会永远灿烂,没有一成不变的幸福,磨难或许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礼物,用来考验我们的意志,如果是这样,就让我们微笑着面对生活。
8. 第一行歪斜的脚印,已被岁月的风尘抹平;而生活的道路呀,还在你的脚下延伸。我祝愿你:大步迈上新的征程,并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脚印!
9. 十年扬帆征战场,今朝姓名题金榜。亲友相闻看捷报,合家雀跃欢声笑。文字绽香醉心房,伴随家人话梦想。鱼跃龙门入名校,必将成才志向高。愿你明天更灿烂。
10. 亲爱的孩子们,付出终会有回报,雨过终会是天晴。愿你们在这次考试中,一路披荆斩棘,一心从容应对,这场难关,闯过去,这场战役,打漂亮!
11. 十年前,你还蹒跚着脚步寻找人生的起点,今天,你即将完成第一次飞跃,从此,你人生路上将充满激情喜悦,祝福高考成功!
12. 不要自卑,你不比别人笨。不要自满,别人不比你笨。祝高考顺利。
13. 考前满信心,下笔如有神;休息多静心,养好精气神;思考必细心,身心都入神;答题要用心,聚精又会神,高考心态最重要,千叮万嘱为你好。“鼠”你最牛!金榜题名!
14. 在祝福云集的日子里,送上我最真诚的期冀,一如你当初带给我的感动。孩子,加油!期待你的六月花开。
15. 又逢高考,特送你考前秘诀,请记牢:考考考,先健脑;复习到,很重要;心态好,不可少;营养到,睡眠好;压力少,斗志高。高考要到了,亲爱的考生朋友,祝你天天心情好!保持状态好心态!
16. 老师,还记得高考那天您递给过我一瓶绿茶,要我备足精神考试吗?今天我想敬您一杯清茶,说上一句多谢,愿福寿安康,祝您教师节快乐!
17. 高考日到,把握机会,成功抓牢;梦想实现,拼搏关键;切莫紧张,心态要好;信心满满,也有必要;十年寒窗,今日回报;祝你顺利,夺魁高考!
18. 勤奋的高三学子,我知道你正在经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或许你有焦虑有恐惧,也有激动,但我想说,请不要忘记身边所有关爱着你的人,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祝高考顺心如意,“鼠”你最牛!
19. 加油吧!我的同窗们!高中三年,我们一起走过!明天,让我们一起高呼;我是一中的学生,我怕谁!
20. 鲜花六月耀灿烂,捷报频频心花绽。好似春雨润心田,欢欣鼓舞把歌唱。考取功名上金榜,恩师同窗都夸奖。名校学府长才干,登峰造极梦实现。祝你前途宏展!
21. 如食糖蜜心里甜,喜讯佳音绽笑颜。锦上添花更灿烂,全家喜悦歌声扬。家宴美酒举杯欢,街坊邻居齐声赞。多年梦想竟成真,名校专业再考研。祝你光明前程秀。
22. 皎洁的月光照亮了你人生旅途的崭新路标,祝福赠予你生活斑斓的色彩,路在脚下,梦想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我会一直守候在你身旁。祝愿高考顺利!
23. 高考前要做到;觉要睡好,饭要吃好,复习做好,文具备好,心态要好,做到以上五好,你的成绩一定最好,愿你考出好成绩!祝你马到功成,开心快乐!
24. 奋斗没有终点,任何时候都是一个起点。
25. 金鸡报春,志士嗟日短,争分夺秒,努力实现大跨越;战鼓催阵。
26. 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人是有可能被消灭的,但绝不可以被打败。
27. 美丽的蓝图,落在懒汉手里,也不过是一页废纸。
28. 信念告诉我的人生,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
29. 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珍惜分分秒秒。紧跟老师,夯实基础。
30. 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31. 握住失败的手,让我们一起走向成功。
32. 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
33. 成功在你脚下,未来在你手中。
34. 怕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
35. 有梦想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尽管可能会失败,但是知道自己尽力了。
36. 走一步,冲出困境;再走一步,收获成功。
37. 我们不可以为他人收获,但可以为他人付出。
38. 要想遇见伯乐,还不如使自己变成千里马。
39.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40. 只有收获,才能检验耕耘的意义;只有贡献,方可衡量人生的价值。
41.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42. 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最怀忌恨。
43. 当你在为你的未来踏实努力时,那些你以为不会发生的奇迹正向你走来。
44.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题名待日归。
45. 练习就是高考,高考就是练习。
46. 拥有知识改变命运,拥有理想改变态度。
10.2023年高考历史备考经验总结 篇十
从2011年开始到2014年,我校高考成绩出现跨越式提升,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回顾过去的四年,我们觉得成绩来之不易。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优化管理、系统协调、科学指导的高考备考指导思想;得益于学校依托新课改,因材施教,优化课堂,以教研促备考,优化资源整合;得益于高三全体教师团结协作,真情奉献,群策群力,努力拼搏,是一中全体师生锐意进取,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的结果。
2014年我校高考成绩与2013年年相比,又有重大的突破,重点上线120人,增长21.2%,重点率7.7%,居全市各中学第一;二本上线651人,增加了54人,上本科人数总量居全市第二。学科教学成绩突出,全市六大学科前10名,我校占11人,语文、英语、理综三科平均分列全市第三名,理数、文综排第四名、文数第五名,均比云浮一模、二模有明显提高。高分学生大批涌现,“含金量”继续攀升,总分600分以上有21人,全市文理科前10名中我校占4人,居全市前列。其中梁梓屏同学以637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全市文科状元,欧婉仪同学以660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全市理科第二名,梁楚嫣同学以491分夺得全市音乐类总分第一名。
2014年高考已落帷幕,现将我校高考备考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学管理,精心部署,抓好高考备考系统工程
与兄弟学校一样,我校在高考备考工作方面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法。2014年备考伊始,学校就多次召开高三年级科任教师研讨会,认真分析高考命题趋势,正确定位高考备考目标,落实精细备考原则,确立了“成功在课堂,潜力在学生,优势在群体,关键在落实”的高考策略。要求各学科备考既要处理好基础与能力以及三轮复习之间的关系,更要深入研究考纲、试题及高考动态,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以扎实、精细、有针对性、有创造性为原则,切实提高备考质量。同时,各学科认真研究高考信息导向以及我校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考前训练的实效性。各学科力争在原有备考措施的基础上,启用新招,以实现高考成绩的跨越式提升的奋斗目标。
1、优化三个管理
抓好高三备考教学的管理,这是近年来一中备考的常规做法。本届高三,我们对教师、学生的管理工作更严格,更注重实效,学校制定了《年级组备课制度》《一中教学常规要求》《高考奖励方案及办法》等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教师备考的各项工作。在复习教学的管理上,让每位教师承担一定的教研任务,坚持让不同学科的教师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专题讲座、高考信息报告会。通过转变教学观念,重点解决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提高备考效率。我们要求高三任课教师做好“三个统一”,即教学进度、训练、讲授内容的统一;“三个贴近”,即贴近高考目标与高考要求、贴近学生学习实际与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心理;“三个突出”,即突出知识基础、突出解题规范、突出能力培养;“三个加强”,即加强尖子生的学法指导,加强尖子生的心理调适,加强尖子生的薄弱学科;“三个研究”,即研究考纲说明和高考信息,探求高考命题方向与特点,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三个训练”,即信息追踪的训练,纠错重组题的训练,模拟重组题的训练。在抓好复习管理的同时,我们还加强对班主任的常规管理工作,要求班主任经常组织召开班级科任教师联系会议,交流学生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共同做好培优转差工作。
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我们注重全程跟踪。从校长到教务主任,从班主任到科任教师,都把高三学生的状态调控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通过状态调控,个别扶植等措施对每位高三学生的纪律、学习、卫生、心理、情感等进行全过程的追踪,以保证每个班、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备考状态。我们认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除了强化“有形的管理”,也要关注那些“无形的调节”。如学生群体氛围的调控、个别学生的心态调节、学生应试心理调适等,都是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取得好成绩的重要问题,有时又很难用固定的模式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协同做好学生个体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能轻装上阵。另外,从学校领导、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都非常关注各个时段学生的情绪波动。每次模拟考试后,尤其第二学期一模后及高考前,及时对应考对策、答题技巧、科学饮食、心态调适、劳逸结合、注意安全等作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消除学生身心上的“高原现象”。
2、做好三方面的沟通
新兴一中历来以学风优良著称,一方面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来自农村的优秀学生勤奋朴实,与城镇学生优势互补,你追我赶,形成了班级和学校的良好学风。另一方面学校把管理工作落到了实处,使之“看得见,摸得着”。学校加强了领导与科任教师之间的沟通。坚持开好备课组长会议,及时反馈了解教学情况,做到超前计划,提前部署、及早安排,以最大限度发挥领导和教师的集体智慧。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要求教师做到深入学生,多倾听学生的呼声与意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在思想上开导他们,在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在学习上鼓励他们,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专心致志地投身到备考中去。对于临界生,要求负责承包的教师每星期必须与之谈心两次以上。加强家校联系。在高三学年里,我们召开全校性的高三学生家长会,使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备考计划、复习及要求,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家长如何做才能为考生提供帮助和服务等。“三沟通”使教育教学工作紧密协调,形成合力,取得了最佳的教育效果。
3、协调五种关系
在高三备考过程中,学科抢时、学生偏科现象较突出,往往造成内耗,成为制约高考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学校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心理等状况,听取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教学反映,着力分析学情,打破瓶颈,减少内耗,协调好“五种关系”,注意各学科争抢时间的问题,协调学科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注意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形成的矛盾,协调指导与主导的关系;注意教学上的两极分化现象,协调好培养优秀生与转化学困生的关系;注意师生关系中情感、人文关怀的缺失,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注意学生“开夜车”、打疲劳战的现象,协调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
二、推行扎实、精细的备考策略,全方位提高备考实效
经过多年的备考实践、总结和提升,我校在高考备考方面已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法:
1、打好双基,培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对教材内容作了较大调整。如何才能抓好基础,培养能力,是高考复习中师生要把握的关键。我们的体会是:要抓知识的系统性、复习的针对性、操作的具体性和有效性,把那些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形成能力,分值相对较高的知识点作为重点、热点,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使之不断得到强化训练,综合提高,突出重点。从具体操作上讲,我们研究热点主要通过三条途径:一是研究《考试说明》,研究它所规定的考试内容、能力要求、试卷结构;二是研究高考试卷,研究每一项知识点在高考试题中的具体反映。如果孤立地看某一年的高考试卷也看不出太多的道道来,但把近几年的试卷放在一起研究,就可以看出各部分知识点在命题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三是研究学生答题状况,师生共同建立错题档案,分析其主要得失及形成原因,积累解题经验,掌握解题技巧,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做到遵循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做到不随意拓宽加深,摆脱题海,避免陷入偏、难、怪的歧途。
2、立足常规,抓好分层次教学 本届高三,我们对各种分层教学要求更严格,更注重实效,并以“精细培养”为要点,对高三教学班的授课情况及学生成绩进行跟踪和检查,收到很好的效果。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精细培养”是本届备考的新策略之一。尖子班增加了对尖子生弱科的家教式课外辅导,使尖子生优势科目更强,弱科也不弱。对临界学生侧重加强其弱科的学习,让学生及时补上“缺腿科目”。对文科班数学差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并个别进行家教式辅导。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富有成效的备考策略。
3、精选习题,强化训练,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如果对于成套的模拟题,不分质量的高低,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与学生的水平实际,不结合自己的整体复习备考方案,便铺天盖地全部发给学生做,虽然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但这些能力没有形成具有预见性与针对性的合力,学生做得烦,教师改得腻,备考效率低下,事倍功半。怎样才能走出这种误区,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师立足校情、学情,优化精选练习题,以“选题要精细,密度要适度,难度要适宜,反馈要及时”以及“确保中档题拿高分,带动低档题拿满分,冲击高档题拿多分”为原则,落实有效训练。教师要善于下“海”选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做文章,做到多中求少,少中求优,避免面面俱到,机械重复,确保训练材料的质量。教师要探究变式,追求试题的新颖性。所选习题要有梯度、设置障碍,设置问题的新情境,从训练中提高接受新信息和应用新信息的能力。教师讲评时要讲究试题的实效性,不限于就题论题,而是就题抓考点知识,启迪解题思路,揭示解题规律,点拨解题技巧。注重一题多解,使学生真正一题一得、一题多得、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4、综合科目,实现整体均衡发展
综合科目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学科,综合科成绩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综合素质,更能体现一所学校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针对综合科部分学生偏科现象,科任教师及时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反馈信息,调整计划,改进措施。按照学科进行扬长补弱,强化提高,使之各科均衡发展。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要求各科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主干、重点知识的网络框架,以点带面,各个击破,将跨章节的知识归纳在一起构建专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挖掘学校管理的备考潜能,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
我们所说的管理,主要包括常规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在常规教学的管理方面,一中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变无形为有形”的管理模式,把学校管理工作落到了实处,使之“看得见,摸得着”。如,进入全面复习阶段后,我们把各学科每周复习的内容及投放的练习,提前向学生公布。同时,我们还充分重视信息的全面反馈互动,利用校长信箱、师生交流记录本、学生反馈座谈、家长日等反馈渠道,及时收集管理的反馈信息。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进行必要和适当的调整,以此实现管理的良性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比常规教学管理更难。怎样使每位学生的备考状态和学校的期望值保持一致,这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我们注重全程跟踪,从校长室到教务处,从班主任到科任教师,都把高三学生的状态调控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通过快速反应、状态调控和个别跟踪等措施对每位学生的纪律、学习、心理、情感等进行全过程的追踪,以保证每个班、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备考状态。
我们认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除了强化“有形的管理”,也要关注那些“无形的调节”。如学生群体氛围的调控、个别学生的心态调节、学生应试心理调整等,都是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取得好成绩的重要问题,有时又很难用固定模式的方法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教育辅导站工作、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我们通过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协同工作,做好学生个体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能轻装上阵。情感激励也非常有效,在本届高三备考的最后阶段,年级行政经常利用级会、班会给高三学生讲话、鼓劲。使学生们感到力量倍增。
新兴一中2014届高三的高考备考工作,是近年来较系统、较周密、较落实、较有新意的一年,也是较有成效的一年,这是全体一中师生三年努力的结果,是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2023年高考历史备考经验总结】推荐阅读:
高三历史备考策略:高考历史答题术语09-18
高中历史高考备考策略10-03
2010届历史高考复习备考方略1000111000010-22
历史高考技巧09-01
广东高考历史10-10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历史提升小技巧10-20
安徽高考历史复习07-18
成人高考历史08-31
高考历史复习汇总11-08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