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共14篇)
1.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南京市溧水县明觉中学 刘杰平
摘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就有违新课标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初衷了借鉴新的课程理念,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验,满足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中对因材施教的需求。本文就此粗浅谈一谈分层教学法在新课标下的应用。
关键词:分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 新课改
一、分层教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初中课程改革已有了四个年头,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新课改的探索与困惑。课程改革到底“革”什么?有人认为新课改是“换汤不换药”,换一本教材“教”而已。而我认为,新课改归根到底是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包括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到“引”;知识技能掌握理念的转变——从“满堂灌”、“书山题海”到“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强调自我的情感体验;教材观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材变成我们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工具之一;评价机制的转变——从“唯分数论”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但也是现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
在新课改中实施分层教学法,对学生在教学上分层要求,评价上更要分层评价。分析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归纳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要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手段,这应该是分层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利用分层教学法的目的是逐步树立学困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中等生的学习潜力,扩宽优生的学习面。当然,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科学、合理、正确的将理论融于实践,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二、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还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关键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五个原则:第一、全面与和谐不可分割;第二、多方面教育相互配合;第三、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第四、让学生有可以支配的时间;第五、尊重儿童,尊重自我教育。
分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但不同的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结果,优生将对老师失去信心,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转而自己去扩充知识,但缺乏合理的指导;中等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而学困生则害怕吃,也吃不进去,这样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三、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将布卢姆、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学家的理论运用于分层教学的实践主要从学生个体分析、学习目标、作业、辅导、评价五方面来展开。
1、分析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工作;了解学生是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然后,再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适当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同层中一优二中一差四人组成。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时,较为优秀的学生可通过介绍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通过概括组员的发言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中等的学生在交流中能得到启发,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较差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可得到他人的帮助,利于他们在教师点拨或讲解时听懂、理解和掌握。
由于分层教学的课堂结构需要分类自学与分层指导适时切换,所以建立相配套的新的课堂常规尤为重要。其关键要做好两条:一要做好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工作。二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常规培养和训练。要着重训练学生如何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自学、讨论、自查、互批、矫正等。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2、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
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比如:探究特殊角(30、45、60度)的锐角三角函数值时,我要求学困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和默写数值,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
又如在“19.1 测量”的探究中,我采用了实验课的形式。对于学困生,要求能够运用一种方法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教师在课前专门介绍了可以供他们选择的几种测量方法;对于中等生,要求能够找出至少两种测量方法,进行准确计算,课前不给予测量方法的提示;对于优生,要求尽量找出多种测量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课前教师也不给予提示。
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逐渐出现了学困生易学,中等生乐学,优生好学的良好局面。
3、对作业分层布置,运用的是阶梯原理,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只有分层布置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学习成果。
传统的作业一般以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为目的,不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无视学生差异,统一要求,以书面作业统贯始终,机械模仿,造成优等生对大量的重复要求的作业又厌又烦,体会不到作业带来的创新感和成功感,而后进生,由于长期完不成作业,达不到作业的要求,久而久之就造成惧怕作业的心理,长期以往,不管是优等生或后进生,都会以一种应付差事的被动态度来对待作业和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常常出现拖欠、抄袭、不交作业的现象。分层设置作业,使作业要求有梯度,学生能做;作业评价富于激励性,学生要做;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富有思考性和创造性,学生想做。分层设置作业时,一般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一般由低到高为A、B、C),低层次(A组)作业内容一般不低于课标的下限要求,可以是课本上的练习题或例题的简单变形题,同时要适时配置与新知识相关连的旧知识的补缺补差题,作业量要适中;中层次(B组)作业内容可以是课本上的习题及复习题中的简单的综合应用题,作业量要充足;高层次(C组)的作业内容,可以是习题或复习题中较难的综合题,或新知识的拓深拓广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善于自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量不宜过多。
4、分层辅导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层次学生可以利用老师辅导的机会及时解决自己头脑中的问题。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有理解,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不会完全掌握。对于学困生的辅导,我主要强调新旧知识的连贯,帮助学困生巩固以前的知识,理解并简单运用新知识。对于中等生,我主要强调对本节知识的巩固掌握,采取练习的形式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对于优生,除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新知识以外,主要强化他们对本节知识和其它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简而言之,我对学生的分层辅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扎实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后续知识的联系”。分层辅导如果做的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可忽视。
5、分层评价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
以前的评价是“唯分数论”,究竟考6分的同学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魏书生老师曾经这样评价一名语文考8分的同学,“你考8分本身就是一种成绩,我相信你可能还有很多可以得分却没有得分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被你注意了,你肯定不只8分,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后来这位同学在魏老师的鼓励下语文成绩突飞猛进,走向了成功。
学生其实十分在意老师的评价。如果上面的评价换成:“你怎么这么笨,才考8分,你这个书读着还有什么意思,干脆别读算了。”那样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了。有人说,教师认为学生是魔鬼,学生就会变成魔鬼;教师认为学生是天使,学生就会变成天使。学生需要的是鼓励、支持、理解、帮助,而不是责骂、埋怨甚至是侮辱。评价不只是放假前填写的一纸评语,平时教学中或课后的一个微笑、一句赞扬、一个鼓励的动作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对于学困生,评价应该偏向对他们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即使某位同学考了6分,只要他确实尽力了,我觉得同样应该给予鼓励与肯定;对于中等生,也需要树立自信,进行激励,帮助他们审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解决问题的计划;对于优生,正确的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办法,然后引导他们作好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调整心态,继续努力。不同的评价会取得同样的效果,那就是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共同提高数学成绩。
四、总结分层教学中的得失
(1)因为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实教落到 了实处。
(2)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兼顾了学困生,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懂,听得明,作业做得会,这便是学习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3)在分组的过程中以A、B、C组出现,而不出现差生等词语,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此外,在课堂上,某些A组的同学能听懂一些B组的内容,B组的一些同学能听懂一些C组的内容,这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在辅导的过程中,让C组的同学辅导B组同学,B组同学辅导A组同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其它教学方面的工作。
(5)使用分层教学,在测验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试卷,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测验成绩过低而抬不起头,不少同学都愿意选择上一个小组的试题以显示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施中的课程改革,让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和全新的理念同步成长。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分层教学特别欢迎,学生和家长都特别支持。同时,我校的分层教学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数学中考成绩也有很大提高。总之,当前教学实践逐步证明了分层教学是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在新课程理念下会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原理》 胡德海 著 甘肃教育出版社
2、《国家课程标准专辑—数学课程标准》
4、《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二
一、积极评价,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评价中的“一刀切”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做法无法顾及不同孩子的认知需求,同时阻碍了孩子们个性的发展。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孩子们学习动机的种种因素中,赞赏动机是普通的,但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动机。因此作业评价要由纠错型向赞赏型转变, 及时发现孩子们每一个闪光点, 并加以肯定与表扬。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传统纠错型的评价中,孩子们永远看到的是自己的不足、缺点,即使考了优秀,仍然在苦苦反思为什么没拿100分。例如:我曾在一个数学小测考了88分的学生的试卷分析中看到这样几句反思, 她说: 我虽然考了88,但离98分还很远 ,离满分更遥不可及。当时我不知道老师看到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是高兴还是沉思。但无论怎样,让学生长时间沉浸在压抑的情绪中, 绝不是对他们尊重的方式。为此,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通过“超市型”作业,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孩子自主选择,给他们作业的“选择权”,实现积极有效的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得到训练和提高,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进而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设计了一个三星级作业。一星级: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0c㎡,它的高是6cm,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m3? 二星级 :一个正方体的面积是150cm2,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m3?三星级 :一个长方体的底面周长为16cm的正方形,它的表面积是80cm2,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m3? 孩子们是根据自己的知识情况和能力选择三种不同级别题去做,使不同的孩子都有不同发展。这时孩子们会充满自信,对问题解决充满信心,进而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孩子们的作业进行积极评价,有助于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
二、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由甄别转向激励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孩子们课堂学习进行有效了解,激励孩子们高效学习和教师改进教学。因此,我们要改变单一、枯燥的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多样化作业评价体系。对孩子们作业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孩子们作业的正确率,更要关注他们的现有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新课改下,我们要转变单一、机械的作业评价方法,变无情的“×”为在孩子们做错的题目下面轻轻地画一道线,或做一个标记,孩子们下次交作业时,如果正确了再打“√”,则既保护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又关注了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此外,孩子们的作业情况可以和孩子们的成长档案结合起来,做对一次作业,就在孩子们的成长档案上印一个小红花,十个小红花换成一个小红旗,并在全班表扬。这种激励的评价方法,不仅关注了孩子们做作业的结果,更关注了他们做作业的过程。
三、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由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的, 老师是平等中的一员。这一新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把孩子们的地位提到主体地位的高度。作业评价中,教师就不仅要注重对孩子们的自身评价,还要注意在完成作业后进行自评和他评,也就是通过自己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另外,我们可以增设逆向评价和家长评价。逆向评价就是在作业后设计“学生反馈”栏目,供孩子们对老师的作业设计和评价等进行及时反馈,同时为师生的有效互动提供平台;家长评价就是让家长也参与到作业批改和评价中, 时间上可以根据家长时间灵活安排,视家长的情况而定。由此,小学数学作业能够形成民主多向的作业评价体系。
新时期小学数学作业的教育价值不可小觑, 在新课改指导下的小学数学作业的安排和评价, 不仅要服务于课堂新知的巩固,更要有助于孩子们的进步和提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新知的传授,更要重视巩固练习,重视作业的布置和评价,使孩子们的知识得以巩固与升华,并使学习能力在作业中构建,创新思维在作业中得以有效培养。
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是完善课堂教学手段、积极进行教育总结的重要过程。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一些不足,本文提出了几点实践性的思考。
一、加强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单一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极易打击孩子学习积极性的,仅靠教师单方面的点评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要增加课堂评价的多样性,可以采取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的方式,以期达到换位思考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以自我评价的方式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改善的决心;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彼此认知,并且以他人为镜,进行自我反思,还可以增强学生间的感情和互动。
二、增强评价语言艺术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往往容易受到“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影响,从而忽视了语言的艺术性,往往对学生的评价造成反效果。注重语言的艺术是进行良好沟通的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善于运用语言技巧。把直白生硬的“作业不合格”换成“作业内容有所欠缺,需要改善”,就可以含蓄委婉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进行有效教育。要用语言带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感觉,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加强学习的信心。
三、准备充分,内容真诚
许多在课堂上无法预料的问题无法适用单一的评价内容,因此教师要提高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就需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掌控能力,并且有针对性地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应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合理的评价。同时,评价的内容要发自内心,让学生感受到真诚。若句句都是“你真棒”“做得好”这种公式化的评价,很难发挥评价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真诚的话语和赞许的微笑,增加亲和力,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评价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自我总结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提升的过程,注重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评价,能够促进教师完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水平,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殷红.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5(12).
4.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得几点思考 篇四
[内容摘要]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和逻辑性,却忽略了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结果的传授,却淡化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必须还教育以本来面目,在课程设计、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应结合实际进行重大改革,体现新课程标准下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和新的环境。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 学习环境 问题情境 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 生活应用我国借鉴发达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并结合国内学生的实际状况,于2001年颁布了数学课程新标准,标志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代替了原来的传统模式——大纲指导教学。教学是课程标准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学过程改革必然涉及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这就向我们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面对这种挑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简单提出对高中教学过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
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通过交流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景、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游戏情境。比如在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课开头利用摇奖设置情境,掀起一个高潮。给出事件“选一个由两位数字组成的号码买张奖票,中奖”,请学生任意写出一个由两个数字组成的号码,如28号、02号、46号等,接着播放摇奖录像在学生的翘首期盼中“当场开奖”,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5、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自己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自学经验,要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比如说在进行椭圆的定义教学时,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两个同学一组用图钉穿过准备好的无弹性细绳两端的套内,并把图钉固定在两个顶点上,然后用笔尖绷紧绳子,使笔尖慢慢移动,看画出的是怎样一支曲线。通过动手操作使得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就不再那么空洞。教师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能够获得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的,数学课本是你的,三角板、圆规等此类学具也是你的,这门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助手,想学到更深的知识就要靠你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我们相信,乐于自主探索的学生,学习也定会越来越成功,对数学的认识也定会越来越深。
五、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三个方面的意识。具体到教学上,教师要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也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与高中数学教学.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3] 丁一,张剑.中学教材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汪国华.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路在何方.中学数学参考, 2004,4
5.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五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很好地帮助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进新课程,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新的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革新,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只有找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所以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对照新课程理念反思一下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1、以教定学。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怎样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所以课上显得老师非常紧张、被动。所以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很难看道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2、以本为本。
我们以前讲公开课总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还美其名曰尊重课本。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3、教路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4、学法单一。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5、目标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应该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所以六年学完,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给他们留下的只是消极的体验,甚至有的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甚至产生终身不再学习数学的念头,读后感《《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
6、问题单一
多少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但常常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教师好像是导游,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着走,无法停下来按自己的需要去观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可谓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
7、评价单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掌握教师所交给的数学知识,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造成的恶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找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会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用好新教材?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内容,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所谓用教材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应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一、理解编者意图
要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教师除了平时学习课程标准、课标解读,非常重要的是课前与教材对话。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首先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对小学生来说,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可以描述为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到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就这一过程而言,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的长段。因此,在教师选择认知起点的时候,学生课堂学习的距离空间就被设置了。显然,距离空间过长或过短都不是好事。而适宜的距离空间才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所必需的。这样,在教学中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该如何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旧知识。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与数和形打交道,就会积累许多数学知识。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一课,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来认识四种几何形体的形状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不能作为全新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了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再利用钟表或结合课件进行演示,同时让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确:钟表上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三、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教学中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材这一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一般来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科书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的利用,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目的,避免形式化的倾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
6.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六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有价值的数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变革,在探索中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困惑中不断地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是根本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欲望,给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前研究教材,我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考虑怎样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教会学生。现在,我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每个知识点,考虑的是学生该怎样学?学生怎样带着兴趣去学?
小学教学中的许多概念,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概念教学应尽量从实例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可让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问学生黑板的长度是多少米。学生度量的结果是3米多,那么不够1米的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呢?就容易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例题教学前让学生运用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说说3264÷24=16的计算结果对不对,设下“计算结果错在哪里”的疑惑,激起学生想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原动力,是数学学习的源泉。要使数学教学迈上新的台阶,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数学学科的学习便不再枯燥乏味,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充满魅力,充满情趣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需要教师设计好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掌握
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让情境有效的为教学服务,首先,情境的创设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所要教的数学内容,要突出数学的实质,要让学习内容本身吸引学生,要有数学味,否则再新的形式,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其次,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合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去探寻、去发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同样,数学问题也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教师巧妙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倾向,最初只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这种潜在的因素要通过实际生活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方能逐渐形成和稳定下来。新《课标》也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方法的积累、数学规律的总结,都需要学生能从数学对象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而这些数学模型的成功抽象,又都需要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可还给学生一个微笑,这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在教学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尽可能地找出更多的方法,每发现一种好的方法时,老师要微笑、点头,以表示对学生的赞许,这就会大大激励学生的思考兴趣,使学生有一种向往思考,乐于思考的冲动,把动脑思考视为一种乐事,对于个别差生,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与赞许的评价,是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课标》也提出:“评价学生要多元化,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水平、情感态度和评价方法要多样”。鉴于上述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挖掘学生在实践、操作、测试等活动中表现出的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多元的评价,不能单以对或错来进行判断,这样很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情况做出多元评价,不仅要指出“对”与“错”,还要指出“好”与“坏”“繁”与“简”“难”与“易”是否有创新精神等,同时还要注重评价的相对性。只有通过多元化评价,善于抓住和肯定学生的亮点,才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鼓励与推动作用。
学生间存在着客观差异,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师不宜偏爱优等生,更不能歧视后进生,应给每个学生以平等的关注,激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生发问,安排个别回答,不宜采用“齐答式”。可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使后进生在小组讨论中也能动口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举手回答的胆量也就大了。即使有后进生答错了,教师也不能马上给与否定,应给与点拨启发,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纠正。如教
7.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数学教学,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普遍固守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教材为中心, 注重知识的灌输, 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 造成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这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需要, 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和实践中,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走进新课程的数学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教育教学改革的困难来自于旧观念的束缚。教育教学观念对教育活动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因此, 在新课程理念下, 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并适时进行调整。
1. 树立教育新观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体现: (1) 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发展的人。在课堂教学中,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关注的对象。 (2)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 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3) 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蕴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而且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
2. 树立教学新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 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陶行知说:“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事实证明, 只有在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对教学活动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 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 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 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才能逐步培养起积极主动、自主独立、大胆求异、勇于创新等人格品质。因此, 教师要做到: (1) 转变自身的角色和行为。教师应明白自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 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者、引路人;教师也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 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平等参与者。 (2)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 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行扶持和帮助。 (3) 给予每个学生以平等参与的机会, 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脑, 参与观察、思考和讨论。 (4) 进行心理换位, 以朋友之心来理解学生, 给学生创造宽松、安全、自主的教学环境。
(2) 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其直接后果是教支配、控制学, 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教师越教, 学生越不会学, 越不爱学。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事实证明, 师生互动的教学格局一旦建立起来, 学生大胆地学、大胆地问的局面就会有效地形成。教师也会在“教”的同时, 积极主动地从学生那里或从教学时发现的新问题中, 得到充实与提高,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走进新课程的数学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大力倡导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动起来, 让学生体验成功、走向成功的彼岸。
1. 自主学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 就是“自主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它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 相对的是“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 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 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的积极学习意愿。一方面, 自主学习意味着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另一方面, 自主学习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在实践新的教学模式暨“五学模式”中的“自主探学”和“检测评学”环节就要求学生进行认真自主学习, 如,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1探索勾股定理 (1) 教学中, 其中第2页“做一做”要求学生自学, 让学生自学感受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从学习组织形式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 相对于个别学习。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 在组内进行交流, 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 又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另一种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如,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1探索勾股定理 (1) 教学中, 其中第2页“做一做”要求学生自学后, 让各小组学生共同研究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也可以进行不同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3. 探究学习是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的分类, 它相对的是“接受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与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与技能, 发展情感与态度,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问题性。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主线, 也是探究学习的归宿。 (2) 探索性。探究学习展开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 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 (3) 开放性。这包括目标的开放、过程的开放、结果的开放、评价的开放。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其实, 探究性学习, 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参与下, 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 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 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的情感体验, 建构知识,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初中数学教材安排的关于“课题学习”内容, 就可以用探究学习。如, 教学中的“镶嵌”活动, 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 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 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 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 这些探究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如今,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继承优秀传统的方面,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作为基本指导原则。数学教师既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又要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教学活动更加具体、生动、直观, 使学生爱学、乐学、勤学, 在数学的应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和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于向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8-01.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4.
8.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八
一、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起教学评价的实施,可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教学评价阶段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加以解决,教学评价不仅不能产生期待效果,甚至还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学理念的缺陷
现在还是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使用着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部分教师很少会重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因此,不会重视教学评价的实施,往往使得评价流于形式,无论评价的反馈信息如何,教师还是使用自己原本设计好的教学计划,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的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
2.评价内容的问题
研究表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十分重视教师的评价,无论是学习还是情感都会受到教学评价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教师认真准备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但是很多教学错误的理解了教学评价的意义,盲目地把评价变成了激烈,使得课堂上都是表扬和鼓励的话,这样的想法固然是好的,可是却让学生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学生在长此以往的表扬中也会渐渐失去前进的动力。
3.评价的准备不充分
一次成功的教学评价需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充分的了解,但是由于课时安排等的影响,使得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家庭情况进行了解,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准备不够充分,很容易导致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现一定的偏差,有些学生明明很努力地学习却不能得到正面的评价,渐渐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调节过来。
二、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改进措施
面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思考改进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确保教学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正面的作用。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相关内容的调查和了解,笔者认为有效改进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单一的评价主体很难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和正确性,也缺乏改进教学模式的参考信息,因此,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和学生长期接触的还是学生,他们也了解和熟悉相同年龄段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学生互评往往会更加的准确和客观。
2.评价主客体的适时换位
现代教育评价观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评价的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媒体的使用、练习的设计等方面做出评价,教师与学生在评价实施过程中的这种换位,让被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使评价客体由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变为主动地位,从而提高学生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评价语言要艺术化
课堂评价语言是课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课堂评价语言不在于用词的华丽,而在于教师能否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本质并恰当地表达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造性、艺术化的语言,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快感,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作用。数学知识是非常抽象和严谨的,这就直接导致数学课堂学习没有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那样形象生动、富有趣味。要改变这个现状,教师需要从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开始,让课堂评价语变得幽默,使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趣味。
想要保证教学评价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我们发现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改进。保证评价的多样化、评价主客体的换位、评价语言的艺术化都是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9.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篇九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之一,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成败。而教学评价又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实施中具有激励作用和导向性作用,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因此如何建立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和人本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鲜明特点,我认为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注意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应该作以下几点改变:
一、应重新确立评价的立足点,评价的立足点从教师转向学生。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立足点都是教师,在评价中体现“以教为主,学为教辅”的观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关注的无非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流畅,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对教材的处理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是否已经得到了突破等等。在评价中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怎么对课堂进行控制,怎么对学生进行引导,把课堂看成是教师的课堂,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次要因素。即使有些评价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学生的反应、表现作为教师的教学策略成果的参照物。这样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作为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的特点,是有违新课程的理念的。
本次新课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建议下学习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立足于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成效。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以“以学为主,教为学辅”的原则,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把通常意义上看一堂课的好坏以“看老师教学生教得好不好”为标准变成以“学生有没有在老师的帮助下学得更好、得到发展”为标准。这一标准的转变将对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冲击和启示。
二、应改变单一的评价形式,评价形式应从单一变为多元。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多以量化、封闭、概括的评价为主,这和新课程的理念是相矛盾。新课程的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强调多样化和灵活性,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应该如此。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开发。这种“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思想,要求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重点必须由结果向过程、由成绩向态度、由显性指标向隐性指标转移。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重视规范、量化和评比,评价标准一般由一系列量化指标体系构成。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任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优势与不足,关注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对传统的量化指标体系提出了挑战。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教育现象,纯粹的、过分的量化描述,容易把教师和学生那种丰富的个性表现泯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字中,把问题简单化、表面化,甚至引导到庸俗的功利追求。而质化评价则更多的关注内在的、过程性的东西,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去把握二者相互作用、促进发展的机制,抓住了教学中最有意义的、最根本的内容,是一种描述性的发展性评价。
质化评价的方法正以其全面、深入、真实的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人性化优点,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需要。
另外传统评价中过分具体的评价标准(如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生举手与回答问题的次数等)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教师的教学。而过分概括的评价标准则显得笼统空泛,会使一堂好课的要求难以落实,也会给评课带来麻烦。因此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尽量做到具体和概括的最适当的结合,可以具体评价的内容就采用具体的评价标准(例如教学活动,内容充实多样;学生自主学习有时间、有空间、有实效等方面),应该采用概括评价标准的就应该采用概括评价标准(例如关于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方面的评价)。
三、应改变评价的主体,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和操作者的主体地位常常被忽略,只是简单地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这是极不合理的,尤其是在新课程这个开放的大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往往以其他人评价教师为主,教师多处于被动受检查、被评判的地位,很少有自己发表意见的机会。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课堂听课所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够全面,据此做出的评价也往往有失公正和全面。另外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衡量,让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就十分必要。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促使教师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新课程的推行,对教师评价不再是简单地判定谁是优秀的教师,谁合格或达标,而是和教师一起分析工作中的成就、不足,提出改进计划,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能为教师列出各方面的标准,让他们进行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成为教师工作总评的重要依据,而且也可以实现帮助教师改进工作的评价目的。虽然自我评价常常会有夸大自己的价值、评定等级偏高的嫌疑,但是这并不妨碍教师会在内心上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自己的工作和业绩,作出如何改进和完善的决策。促进教师的自我评价其实也是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通过评价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这实际上也是课堂评价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而推进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说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捷径。
10.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篇十
——数学课程研修体会
新课程体现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是,无论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都要体现于教学过程,要体现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体现于教学效果。如果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有成效,一切教学的目标都会落空,课程改革的构想只能成为美丽的幻影。因此,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教学包含三重意蕴: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指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应符合一定的比率;有效益,是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价值的实现,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对教学的有效性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这样就把教学结果窄化为知识的掌握,并通过考试分数的高低表现出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本质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关注的是教学效益,即教学能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个体主体价值的实现。教学的目标也不仅仅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是要体现出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价值目标的追求。
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是有效教学的本质特征。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还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而和谐士出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率观念,教学效率是有效教学时问和实用教学时间的比率,只有努力提高有效教学时间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再次,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有效教学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师的教学斓念、教学行为、教师的科研能力等都将影响教学的效益。
尽管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筏量教学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如果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没有收获,没有取得相应的进步或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教学也是无效的。
二、新课程改革下有效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一)三维目标的割裂
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日标的割裂现象:其一,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无效和低效的。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孤立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在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泛化
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三)教学活动的形式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课堂却表现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jE激活。这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前提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
(四)预设和生成的冲突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就是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的表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教学泛泛而淡、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生成目的。
(五)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
传统的教学足大一统的教育,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得到尊重。传统教学受技术理性的影响,追求对学生的全面控制,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热衷于千篇一律: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严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征。由于学生的个差异没有得到尊重,个人的独特需要和兴趣没有得到合理的满足,致使学生严缺乏幸福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本应丰多彩的课堂变得呆板。
三、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一)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以交往为教学的落脚点,重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互动,在沟通与对话中寻求共同发展。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交往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它有三个方面的属性:主体性、互动性和互惠性。主体性是指它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互动性是强调师生问、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惠性是指交往双方相互接受对方,受到对方的影响并有某种收获,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屈,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消遣,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氏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建立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在交往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是新课程改革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因为,如果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不首先解决,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教学过程的优化,什么有效的教学,什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全都是一种奢谈。(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创造和谐课堂,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和谐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造和谐课堂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和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同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造和谐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冷嘲热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互动、合作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描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以及与自身的认识、思维、思想情感的流动情况。没有这些内容的流动,甚至是碰撞就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所以有效教学的课堂势必是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展开,以互相尊重、互相坦溅的民主的课堂互动为主要形式的,以具有挑战性智慧活动为载体的,师生愉悦、积极地心理状态下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得到的是知识建构,还是内心精神世界的建构。
(三)转变教师的角色
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改革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最坚决的拒斥者,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美好的课程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课程改革的前提,他们也将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最终走向。“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进行多重变换。具体到教学上,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变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变居高临下的权威者为“平等中的首席”;变“教书匠”型教师为研究型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义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问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真正意义上组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的同时师自己也获得收益,使教学更具有效性和创造性。
(四)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传统的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了绝对主导的地位,而经验课程却微乎其微。从课程的功能上看,学科课程主要是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经验,目的是传递和发展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遗产;而经验课程则是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以开发和培育主体内在的价值为目标,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以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教学实践表明,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间接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而教学内容越是接近学生的经验,越是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新课程在教学改革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进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本次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的必修课程;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把研究性学习提到了比较高的地位,既把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的四大领域的最基本的领域,又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彻和渗透到各领域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去。综合实践活动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新课程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提供了场所,架设了从书本世界通往生活世界的桥梁。
(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寡己经显得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掌握这些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知识,所以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式就变得比较重要了。《纲要》提出,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存在的单
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比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转变学习方式。
11.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十一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全面实施,为小学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观,探索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思考
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向来以枯燥和乏味令学生望而生畏,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进行了新的定位,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要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小学数学课堂成了探索和体验知识的场所,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实践的舞台。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当今小学生依赖性很强,往往在课堂上都是被动地去听取教师的授课,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还有一些“用功”的学生只会死读书,上课一味的记课堂笔记,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没有领会数学学习的“门道”。新课程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我们所设计好的情境中,自己去探索,归纳其中的奥秘,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的“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我们只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并不是“主演”。我们要留更多的时间、空间给学生自己支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每一堂数学课我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好每一个细节,在详释要点的基础上,尽量压缩自己课上的讲话,把时间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注重每一堂课的当堂巩固。同时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课堂上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自己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达到灵活运用的境界和提高数学修养的目的。
二、创设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主动参与教学。尤其对于小学生,更要努力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令其身心愉悦、心态轻松,从而进入更佳的学习状态。这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尊重每一位学生,有效保护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在推导环节,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把学生分成4组,让每组都用指板剪出两个一样的梯形,然后让学生利用剪出的纸板拼出学过的图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分别拼出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两个直角梯形组合)等。教师先让每组派出代表说说自己小组是如何拼图的,然后再引导学生探讨拼出的新图形的高、底、面积与梯形的高、底、面积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根据这个关系能否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并得到计算公式。学生仔细观察、分析、讨论,大部分小组都找出了其中的规律,并计算出了梯形面积与公式。在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下,在新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兴趣盎然,学习效果非常好,同时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联系实际,促进学生技能发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就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要求学生学以致用,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目标,强调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如生活中有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他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把生活中“美的事物”与数学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爱屋及乌”的连锁反应,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乐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认真体会这种理念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且效果好。如,在教关于“轴对称”时,首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形状,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同学说说这些图形给人什么样的感觉,看谁想得又快又多又准确,同学们挖空心思地想,激烈地互相评议,这时整个课堂氛围便活跃起来。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探索、讨论、交流中弄懂了轴对称的性质和特点。整堂课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只是和学生一起交流,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对美的追求以及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四、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主动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解决问题就是学生加深对数学理解和自主探索的必经之路。在进行课堂的例题教学时,首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由学生自己先探索,然后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个方位、多个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相关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教学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目的,以及如何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量词的关系,或从现有的关系中挖掘出更深刻、更全面的联系;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迅速的从多角度处理问题。只有主动参与到其中,才能有所悟,有所获。所以上课时应引导学生积极质疑,敢于提问,并参与讨论。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训练,数学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切合教学意境与学生实际,同时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主动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鼓励大胆创新,实现数学知识趣味化
兴趣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教师可组织各种各样的数学趣味活动,发挥学生的不同特长,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带给他们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学生在经验兴趣上探索知识,需要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发展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動性,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创新思维大有好处,如关于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收集各行业的有关数据,编制不同的应用题。自编、自列、自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受知识、经验等的限制,难免在创新过程中出错,作为教师应正确对待,因为学习是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的缘由,并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因此,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巧妙引导,并发动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新理念,注意角色转变,相信学生,认真组织、积极参与,常有创新,引导得法,学智能的火花就会熊熊燃烧,生生不息,课堂教学活动一定会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需要教师在实践上不断强化和探索,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一切机会和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江杰.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22期
[2]赖国洪.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2年02期
12.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十二
一、关心学生情感
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以教材为本,以自我为中心,导致数学课堂缺乏应有的激情,教材理性多于感性,教师沉湎于单调的分析与讲解,学生的智慧光芒和创新火花得不到闪现。因此,教师要跳出自己设置的框框教数学,使数学课堂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学生的学习情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每个学生的情感变化,当某个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我都适时表扬他们。课余经常找学生聊天,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不把我当做老师,而是朋友。因此,在我的课堂上,他们学起来格外起劲,乐此不疲。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懂的不敢问,久而久之,问题堆积下来难以解决。于是我采用鼓励的方法,经常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质疑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没有问题的教学是失败的。因此,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善问”,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创造性地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提出问题:“汽车上的测示器记载行驶的千米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经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把测示、车轮和圆的周长联系起来,找出圆周长,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产生了求知欲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
三、鼓励学生猜想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猜想作为合情推理的一种方式,受到了普遍关注。猜想,作为一个思维过程,既是新旧知识联结的融合点,又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催化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注意提出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发猜想。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引导学生猜想:我们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方法, 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推导面积公式呢? 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说可以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 有的说可以转化成三角形来推导面积公式, 还有的说可不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呢? ……合理猜想是主动探究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亲自动手试一试的强烈愿望,这种情境下的学习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适时大胆鼓励学生猜想,引导学生在猜想中探索,发展创新思维。
四、促进个性发展
卡特金说:“未经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 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遗忘。”因此,真实的教育过程必须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生成的过程。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热情洋溢,个性鲜明,是独具个性表达方式的人。例如,在教学“口算加减法”时,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探索不同的算法,互相交流、比较,创造新的算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后,让学生口头编题,花鸟虫鱼都成了学生编题的素材,他们甚至把“菜市场”引进课堂:“一斤肉10元钱,一斤白菜2元钱,我买了两斤肉和一斤白菜,你们说我用了多少钱? ”学生编题时语言风趣幽默,神态夸张,常常引起哄堂大笑。浓烈的情感色彩和人文色彩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只有在这样充满情感与智慧交织的数学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五、贴近生活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生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才能将学到的数学用于生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之后,可创设学生到商店买文具的情境。在学完“表内乘法”后,我设计了“露一手”活动:展示一个花车,上面有菊花、百合、玫瑰等,每种花都标明价钱和名称,让学生自由选购,并算出自己买的花要多少钱。对于这熟悉的问题,学生非常踊跃,思绪飞扬,各显神通,独立探索,不仅巩固了已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应用意识,使学生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13.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教学 篇十三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问题教学 教学情境
论文摘要:本文从问题教学的前提、问题教学的保证、问题教学的有力保障、问题教学的目的四个方面结合实例对数学问题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创设问题情境要以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把不同问题、不同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潜心去挖掘知识。教学活动的设计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和恰如其分的提问,因此在数学教学课堂中.问题教学尤为重要.可以说数学教学是一门具有丰富问题情境的教学。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下,问题教学有着更深一层次的突破。
一、问题教学的前提是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生动具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好方法。
1.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学习与发展是为现实生活所服务的。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手中拿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由于不小心被打破成如图1所示的两块.如果照原样到店里配一块.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1)可不可以将两块全部都带过去配?
(2)可不可以带其中的一块?若能,带哪~块?
(3)从以上二.个问题中你发现什么问题?
这个情境的创设,使知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角边角”概念。而是把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的记忆中,不是角边角,而是那块玻璃所带有的全等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
2.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趣味性情境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枯燥的、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直观地趣味化,游戏化,激发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我们可以讲一些生活琐事.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位同学家中的衣柜上的圆形玻璃镜不小心被碰碎了.这个同学仅仅找到一块带有边缘的碎片到镜店就配了一块合适的镜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如果
是你,你能做到吗?这个同学用什么方法完成的?这样一来,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动手能力、情感体验与数学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乐于听,愿意学。
3.创设悬念的教学情境
追求知识,了解知识,渴求知识。是青年学生的天性。创设悬念情境将他们引入一个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讲而不含的境界,将有益于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的感情波澜,撞击他们的求知心灵,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例如:在学习乘方时,我采用如下故事:拉面师用较粗的一根面对折、拉直,再对折,拉直„„这样拉20次是多少根,拉次呢?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于是就产生一种渴望的心理去研究,此时他们的学习不用教师强迫,他们是自愿自发的.也容易接受新知识。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问题教学 教学情境
4.创设综合性学科的问题情境
通过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发现,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这也说明了数学也接近生活,这也为自然科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在《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体积与压强的关系。这种教学情境从自然科学中反映了一种数学建模的方式,能够把自然科学的知识引申到数学中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的综合性。
二、问题教学的保证是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问题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在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有待重新认识。
1.问题的设计应顺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师设计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的把握应在学生的能力范畴内,略高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任何高于或低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自觉性。
2.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开放,顾名思义,就是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从数学角度上来讲,可以从数学问题的已知条件、结论、方案策略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余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不同的角度上.不同的知识水平上,就会给出不同的见解。例如,在讲测量时,我们只需提供给学生一条皮尺
去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其余的就由学生来完成那么不同的学生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1)用升旗的绳子拉着皮尺去测量:
(2)晴天利用身高与旗杆成影,根据相似,二角形的性质通过测量计算:
(3)也可以利用臂长与到旗杆的距离,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4)可以利用镜子成像,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5)添加测角仪,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求解。
这些方法不得不说是好方法,虽然整节课只讲测量旗杆的高度,内容虽少,但知识面广,学生兴趣也非常浓,每位学生都跃跃欲试,真正做到了教学要面向全体。
三、问题教学的有力保障是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当、准确的提问可以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思考方向,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教者,必善问”。提问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发问的技巧。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问题教学 教学情境
1.提问应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基础上
在数学教学方面,教师提问最忌讳:“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提问只能说是哗众取宠,课堂形式搞得热热闹闹,但效果全无。问题的设计要有铺垫,有程序、有轻有重。如在探索数学规律的问题上有这么一个问题: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如图2所示。
(1)按照图2中的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搭3个呢?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4)如果我要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用n表示.你是怎么得到的?
这种问题的提问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层层设问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相应的知识。
2.提问要把握时机
一个适时的提问,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一个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中恍然大悟。两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益。因此,要精心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1)在关键点上点拨。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对一个问题进行全身心投入思考时,遇到困难之处.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问,切中要害。正如“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欲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满堂问,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影响学习效果。这个道理最简单不过了。比如
在计算(2+1)(2‘+1)(2。+1)(2。+1)(2+1)(2“+1)时学生也陷入了苦思冥想之中。在时机成熟时,教师说出了问题的关键,如果在(2+1)前边乘上一个1而且把1看成是(2一1)会如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马上想到了运用平方差公式可以解决,这就是教师的成功之处,伟大之处。
(2)在模糊处巧问。在学习中,最容易令学生感到模糊的是概念性的问题。因此当遇到学生模糊,似懂非懂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提问,使学生通过问题的回答,对概念性的知识有所了解。
(3)在重点难点处追问。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学生可能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有层次、有步骤地提出问题。
14.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创新教学 篇十四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特点
新的课程理念只有在教学上得以“物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新课程实施中,新理念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1. 问题情境体现文化底蕴通
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现数学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通过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展示,体现数学学习对自然、历史文化及人类自身的关注和热爱;通过数学故事或数学史的讲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对科学研究,特别是数学研究工作中的伟大人物介绍,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个性;通过揭示数学知识结构内在的魅力,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美、严谨对称、逻辑性等.问题情境的展示,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师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形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认知结构、学生人格的塑造、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2教学设计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教育规律的基础规律和基本观点.在反映数学教学观念的案例中,执教者抓住其中能说明问题的“亮点”展开,并加以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实际上,这个“亮点”完全可以反映出执教者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展现出他的教学设计水平.教师在激起认知动因、安排认知方法、组织认知内容和利用认知结果等方面采用的策略,应突出地展现出现代数学教学的一个或几个基本教学观念.
3. 学习过程的设计体现自主精神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精神的充分发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的“讲―――学―――练”模式,强化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学―――讲―――练”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的自主精神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活动来体现的,可采用实验、尝试、猜测、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活动是通过“会话”来实现的,交流的对象除师生交流外,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交流知识、交流方法、交流信息、交流体会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形成学生自我寻求发展的愿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
4. 知识建构体现渐进过程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的认识程度的深入,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应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真正的理解只能通过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应依据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认知过程,支持、帮助学生逐步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这个过程的安排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通过反馈和调控的操作来安排好这一过程.
5. 课件制作体现动态交互
一般的演示课件只能按事先设计好的数据、过程向学生作出展示,学生仍是被动接受课件的演示结果,更有甚者是,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计算机的演示走,计算机课件反而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障碍.在新理念下,计算机课件制作除了要求使用新的技术,体现真实、美观、动感外,特别强调它的交互性,所用数据可以修改,使课堂成为实验室;学生可上机设计并操作,还留有课后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的余地.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众所周知,与以往的课程相比,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从改革理念、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学实施是主渠道,而教学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前提和重要基础.
为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数学素养,使学生对数学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新的课程理念对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集中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关注具体数学内容的特点
一方面,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编写中,应将数学的文化价值渗透在各部分内容之中,并采取多种形式,如与具体数学内容相结合或单独设置栏目作专题介绍;列出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及相关资料来源,以便学生自己查阅、收集整理.
另一方面,要注意新理念、新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素材编写上的特殊处理.例如,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之一.在设计教学素材时,要注意突出算法的思想,提供实例,使学生经历模仿、探索、程序框图设计、操作等过程,从而体会算法思想的本质,而不应将算法内容单纯处理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同时,教学素材的设计还要注意在能够与算法结合的课程内容中,融入用算法解决问题的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算法的认识.例如,可以在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内容中融入算法的内容.
此外,应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等新的学习活动恰当地穿插安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并注意提供相关的推荐课题、背景材料和示范案例,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完成课题作业或专题总结报告.
2.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
(1)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程的训练.
(3)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数学研究的不断深化,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统计、概率、导数、向量、算法等内容已经成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原有的一些基础知识也要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例如,立体几何的教学可从不同视角展开―――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而且应注意用向量方法(代数方法)处理有关问题;不等式的教学要关注它的几何背景和应用;三角恒等变形的教学应加强与向量的联系,简化相应的运算和证明.又如,口头、书面的数学表达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在教学中也应予以关注.同时,应删减烦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
3. 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意体现数学的本质,关注与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现实,注意适度的弹性
教学设计中的素材选取,首先要有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素材应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
事实上,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些内容是学生进行高中的数学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或其他科学的实例,展现数学的概念,结论,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反映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例如,通过行星运动的轨迹、凸凹镜等说明圆锥曲线的意义和应用;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统计案例,可以展示统计思想和方法的广泛应用;通过速度的变化率、体积的膨胀率,以及效率、密度等大量丰富的现实背景引入导数的概念.
此外,在教学素材的编写时,内容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例如,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可以在高中数学教学的相关内容中安排一些引申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是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也可能是一些拓展的数学内容,或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选择和安排这些内容,要注意思想性、反映数学的本质.
4. 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要关注相关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
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教学素材编写时,应充分注意这些问题,不要因为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划分成了若干模块,而忽视相关内容的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内容联系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须要将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相互沟通,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例如,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像,比较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解;比较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图像,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等.
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分不同的系列和层次展开的.对此,必须引起教学设计的足够关注.同时,处理这些内容时,还要注意明确相关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要求及其前后联系,注意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例如,统计的内容,在必修系列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尽可能多的实例,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体会随机抽样、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并学习一些处理数据的方法;在选修课中则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案例,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加深对统计思想及统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
5. 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呈现教学内容应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例如,在引入函数的一般概念时,应从学生已学过的具体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生活中常见的函数关系(如气温的变化、出租车的计价)等入手,抽象出一般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使学生逐步理解函数的概念;立体几何内容,可以用长方体内点、线、面的关系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创设恰当的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教学素材的呈现应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还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6. 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整合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推荐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08-28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06-27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07-09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08-24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08-10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06-25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06-13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11-02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开题报告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