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小学的美术教案小学美术教师的教案

2024-06-18

适合小学的美术教案小学美术教师的教案(精选19篇)

1.适合小学的美术教案小学美术教师的教案 篇一

关键词:网络,美术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有很多, 比如:阅读教育理论著作、校内研讨、听专家讲座、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 方法林林总总, 但这些方法对于教师个体而言, 总给人杯水车薪的感觉。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美术教师, 由于同校中的专职美术教师数量少、外出培训机会少、开展社团活动资金少, 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难以有效进行。

作为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师, 该如何进行专业化成长呢?随着时代的发展, 网络进入了农村的广大学校。笔者认为, 网络作为一个巨大的交互平台, 为美术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科学进行课题研究等方面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条件, 网络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显示了它的独特的魅力。

一、下载学科资源, 优化备课质量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 备好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传统的备课, 多是阅读纸质的教材、手写教案, 由于美术教师手中的图片及与课题相关的文字材料极其有限, 教学设计往往按部就班, 以讲授书中的美术知识为主, 课堂教学质量低下。

有了网络, 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如今, 在百度文库、道客巴巴、豆丁网等网站中储存着大量的优质的课程资源, 有教案、课件、图片和视频。只要根据网站的操作程序就可以下载自己需要的材料, 然后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 甚至再创造, 再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案。下载资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省时间、省精力, 更多的是为了学习别人的优点, 借他人之臂以锻炼自己才是下载之本意。

二、观看名师课堂, 汲取成功做法

小学美术学科相对于文化课而言, 每学年进行赛课、展示课的数量非常少。处于一线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外出参赛、聆听优秀课的机会微乎其微。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美术的专题网站, 一睹名师的课堂教学风采。

笔者经常登陆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美术网站, 网站设置的“教学资源”板块中有大量的上课视频, 比如:2007年举行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赛课录像、2010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录像课竞赛获奖作品等。这些视频案例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 教师可以一个人对着视频, 仔细听课, 安静思考;也可以进行视频定格、播放、回放;更可以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分割成若干个教学情境, 如:导入设计、提问方式、媒体呈现、活动开展、学生评价等, 然后对这些教学环节逐一进行研讨, 并从教育教学理论的高度作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剖析, 同时与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 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参与同行交流, 更新教育观念

在过去, 一些教育专家、美术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只能在报刊上看到, 美术教师很少有机会去观摩他们的课、聆听他们的讲座。即使有学习的机会, 也只有个别骨干教师才能得到, 还有更多的教师得不到外出学习的机会。网络很好地实现了美术教师向教育专家、优秀的教育同行学习、交流的愿望。

网络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论坛的方式在网上围绕当前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发贴, 其他人跟帖, 从而形成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二是借助于QQ群等聊天工具与同行、特别是优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 内容可以是某一课的教学设计, 也可以是学生的作业辅导, 或者是美术论文写作, 等等。美术教师只有在这种交流中, 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和碰撞, 才能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紧跟时代的步伐。

四、创建自身博客, 打造精神家园

博客是21世纪初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在线书面交流媒介。目前, 已成为广大教师记录、思考、探究教育的精神家园, 也是以文交友的会客厅。

由本人主持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利用的研究》实施已近两年, 课题组成员在文献搜索、案例实施、作品创作、教材编写等方面都作了积极的探索, 课题的资源越来越丰富。经过笔者和课题组成员的讨论, 决定在新浪网建立名为“扬州美术课程资源研究”的博客。一方面展示课题的最新进展, 另一方面与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交流, 希望他们指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以便我们更好地开展活动。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现状有针对性地设置了以下板块:“专题讲座”、“教学论文”、“书画作品”、“课堂教学”、“他山之石”、“心灵碎语”等模块。目前, 栏目已得到初步完善, 博客的访问量与日俱增, 不少博友以不同形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毋庸置疑, 广大农村美术教师运用网络获得了新资源、新智慧、新观点, 也必将借助网络这个有力的翅膀在专业发展的征途中起飞!

参考文献

[1]詹可培.利用浙江教育资源网促进教师成长[J].浙江教育技术, 2011, (06) .

[2]周红霞.让特教教师在网络环境下成长[J].现代特殊教育, 2009, (09) .

2.小学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二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育观念;角色转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面对时代的新要求,我们应重新审视自己的美育观念,正确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从事小学美术教学,有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培养美的情操,真正贯彻执行《美术课程标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可以说,我像大多数教师一样,经历了彷徨,没办法驾驭课堂,孩子累我也累的过程。而现在,我虽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地把握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的思维,但基本上也是游刃有余了。在我看来,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必须把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把握住教学理念这个大方向,大原则,教师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理可依,有的放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小学美术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引导孩子对美的叩问

儿童在10岁前都有潜在的绘画能力,像走路,说话一样同步发展。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寻找新意,引导孩子对美产生浓厚的兴趣。像我上《蜗牛的新家》,画蜗牛,画房子是孩子最熟悉的题材,不用教他们就可以画出漂亮的房子,可爱的蜗牛。我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家的房子是怎样的, 然后出示蜗牛的图片,启迪孩子展开想象:“蜗牛的壳是蜗牛的家。如果蜗牛的家也跟我们的家一样漂亮,一样温馨,那蜗牛就不会因为爬得很慢而烦恼了。你们能不能给蜗牛建造一个新的家呀?”这样把蜗牛和房子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很轻松地就创作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幻想的作品。

二、鼓励孩子对美的思索?

有的孩子在刚刚学习画画的时候,往往怕画错,不敢放手去画,因此作品都是呆板,拘谨的。看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有爷爷奶奶带孙子去画室学画。老师叫孩子画一个给头顶挠痒的人看看。结果孩子擦来改去,手臂都贴着耳朵了,却始终没有成功。老师问他:“手要到头顶上去呀!为什么上不去呢?”孩子说了一句话:“老师说手是长方形的,两只手一样长”。孩子的话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要刻意去教学生画什么,怎么画,而要告诉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美的,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尽情地画,画到一定程度再去指导他们。 在绘画的过程中,有的孩子缺乏一定的自信,经常会问我“老师,我这样画行吗?”“老师,我这里是不是画错了?”这时,我总是肯定地对他们说“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画的。只要是你想画的那就是对的!”这样,孩子的自信心慢慢就增强了。近代中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凭着这样的心态去教学生,学生当然就能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创作了。

三、激发孩子对美的热情

美术教学模式枯燥单一,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倦,从而对学习美术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肢体、眼睛、嘴巴,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采取多种方式,如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极富渲染的表情神态,变化多端的语言声调等,不断去刺激孩子的感官,唤起孩子的内心能感受,激发孩子创作的热情。我上过《好吃佬》这个课题,我先让孩子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美食,再观察人张大嘴巴后看到了什么,脸型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孩子在纸上画出自己心中的好吃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以及他爱吃的事物等。最后我还指导孩子给孩子做了一些麻辣烫,烧烤等。整堂课下来,孩子们都玩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作品的创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学生所好,创作的题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更好。

四、肯定孩子对美的感受

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的作品就摇头“什么乱七八糟的,难看死了!”“画得一点都不像,怎么人比房子还高?”“你看别人画得多好看!”这些话无异于一盆盆冷水,浇灭了孩子的绘画热情。绘画是没有规则的,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画,不能以“像不像”“准不准”“整洁美观”等标准来衡量他的好坏。此外儿童画也没有可比性,孩子们用心画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临摹,抄袭则不可取。我们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学会倾听,看懂孩子的画。这样孩子才会越画越好,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体会到绘画的成就感和乐趣。小学三年级课文《画杨桃》描述了一个学生把讲台上的杨桃画成了五角形,而被其他学生當成笑话的故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责任并不是要培养多少小画家,而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鼓励其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当学生的看法与教师的想法或经验不一致时,不要先认为学生错了,而要看学生是从什么角度看待事物,教师应该蹲下身子与学生一道,让学生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美术游戏中动手动脑,奇思妙想,启迪智慧,健康发展,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3.适合小学的美术教案小学美术教师的教案 篇三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备考已经拉开序幕,一篇优秀的教案对面试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特为考生献上小学美术教师资格面试《喜怒哀乐》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物的各种表情以及各种表情的不同表达方式,学会用多种形式描绘喜怒哀乐,提高敏锐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赏析、探究、创作,能够理解心情与表情的关系,能够运用夸张、变形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不同神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学会欣赏有不同面部表情的艺术作品,提高对不同情感的体验和解读能力,更加乐于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喜、怒、哀、愁等表情的特征以及对应的情感,并能够用线条描绘一种人物表情。

【难点】

根据已有知识创作一幅肖像,并且生动刻画五官。

三、教学方法

示范法、讲述法、情境法。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铅笔、橡皮、画纸。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欢笑、啼哭、叹气、怒吼等声音,引导学生猜表情并进行表演。随即,教师板书课题——《喜怒哀乐》。

(二)讨论交流、初步感知

1.教师分别将喜怒哀乐四种表情展示出来,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①这四种表情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联系生活,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才会有这四种不同的表情? 2.师小结:喜怒哀乐分别给我们高兴、愤怒、伤心和愉悦的感受;通常情况下遇见高兴的事情会喜、遇见气愤的事情会愤怒、遇见伤心的事情会哀伤、遇见突如其来的惊喜会乐。

师:那么如何将喜怒哀愁融入到绘画作品中呢?(三)欣赏作品、体悟情感

每位同学的课桌上都有事先准备好的喜怒哀愁表情卡片,老师播放一幅作品时,学生迅速找出与之对应的表情卡。老师提问:画作中分别体现了什么情感?画家是如何塑造这种情感的? 1.《微笑》:是我国著名艺术家南海岩的作品,他笔下的藏民通过微笑给我们传达希望、虔诚和勤劳的美好情感。

2.《林黛玉》:这是我国艺术家刘文进的作品,在《红楼梦》著作中,林黛玉因得知宝玉和宝钗成婚,最后气郁而死。画面中能够清楚的感受到林黛玉的哀愁、幽怨的气息。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3.《张飞》:张飞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的形象,这幅作品通过对张飞五官特征的塑造,把他暴躁鲁莽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page] 4.《吉普赛女郎》:是哈尔斯的代表作,通过画面中荷兰的民族姑娘的单纯开朗的微笑,我们能感受到自由开放气息和时代精神在这位少女形象上的反映。

(四)游戏体验、加深印象

1.游戏中思考探索不同情绪下的五官特征。

老师在黑板上贴好四个没有五官的人物头像,请四组同学上台将不同的五官特征贴在相应的表情下。完成后请其他小组同学进行点评,老师先不做揭示。

2.教师讲解后揭示答案。

①教师出示古代画决:画人喜,眉开眼弯嘴上翘;画人哭,眉掉眼垂泪下落;画人怒,立眉瞪眼牙紧咬等。

②根据之前学生拼出的五官,老师给予相应的调整。(五)教师示范、学生实践

1.教师拿出材料进行作画步骤的示范,学生认真观察。①先画出脸部和头发的外轮廓。②画出头发和头饰的形态。③画出眼睛、眉毛等造型结构。④完成整幅头像的描写。2.学生动手实践

①作画要求:写生一幅人物头像,表情要生动,可以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②学生创作,老师巡视指导,个别同学进行重点指导。(六)作品展示

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围绕构思、内容和人物神态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

2.老师将学生作品贴在教师的艺术角。

六、课堂延伸

老师播放其他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比如雕塑、版画作品等。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4.适合中学的美术教案精选 篇四

《寻古探幽》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21世纪亟需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紧贴这一时代的脉搏,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为“综合?探索”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在研究性的学习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寻古探幽的学习过程可设计为三课时进行,它融以下个学习领域为一体:

融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美术学科内的融合(第一课时)。

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到阅览室、图书馆或者通过上网查阅画像石、画像砖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进行交流和探讨。在查阅、记录资料、短剧表演和评述作品中提高视觉感受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养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融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美术学科内的融合(第二课时)。

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欣赏评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画像石、画像砖的基本知识后,运用阴线刻、仿制一块画像转。在画、刻、雕、拓的过程中感知泥材特有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并进一步去理解线条、形状、空间、质感等基本的造型要素。

融人文地理、摄影、文字撰写、手抄报编辑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多学科间的融合(第三课时)。

先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或参观博物馆,或采访民间的收藏家,或考察探寻当地的文物古迹、名胜风景,并采用拍照、设像、手绘线条、文字记录等不同的手段记录好探寻的来龙去脉。返校后每个小组创编一份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的手抄报。

1.教学目标

a.体验与发现:通过考察当地文化古迹,探访民间收藏家或参观当地博物馆的方式寻古探幽,与古老文明对话,鼓励学生对未解之迷大胆设想和推测,用汇编考古手抄报的方式传承家乡的文明,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

b.实践与创造:运用阴线刻、凸线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感知泥材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造型能力。

c.欣赏与评述:学生通过查阅画像石、画像砖的资料,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与画像石、画像砖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在评述作品中提高视觉感受力及语言表达力,养成崇尚文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

2.教学内容

画像石、画像砖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每一幅画里都浓缩着一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可以说涉及古代人们生活劳动、衣食住行、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

凝聚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和质朴的风土人情,其中的龙、凤、马、鱼、鸭等动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同时又不失神态的逼真。人物造型反映了古代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具有运动感和节奏感,可谓“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它们会引起学生探究的_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文化情景,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当地的文化资源,让学生置身于身边见得到的古文化瑰宝中探寻、对话,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激起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珍惜、崇尚、热爱之情,并能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优良民族精神的行动中去,并且不断反思在现代人的诚信危机与古人路不拾遗的强烈反差中,作为未来的主人应该如何去做?

3.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

(第二课时)刻制“画像”的方法。

(第三课时)培养崇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手抄报的编辑常识。

4.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特色的理解,如何正确认识其艺术和考古价值。

(第二课时)对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课时)外出考察活动的组织,学生的安全保护,时间的统筹安排。

5.建议课时:3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具:制作各种画像石、画像砖的幻灯片。

学具:课前布置学生围绕课本上的范例,收集有关画像石、画像砖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

2.教学策略

欣赏、感悟、交流、表演、评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表演的_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3.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讲述历史故事的自制课件(《靳轲刺秦王》画像石拓片加配乐录音)

5.小学美术《魔幻的颜色》教案 篇五

一、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魔幻的颜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学习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节课通过学习三原色的同时学生掌握原色与间色之间的关系,了解原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能运用原色和间色作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及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会观察色彩的变化,了解三原色、三间色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三原色或用三原色调配的颜色作画,加深对三原色、三间色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色彩的魅力和变化,提高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三原色知识,掌握三原色调色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三间色,能用三原色调配三间色并作画。

二、学情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都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色彩的认识和艺术的感知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他们色彩表现方面的知识还比较缺乏;色彩感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根据本课的特点,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启发探究法、实验法。启发探究法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辅以试验法,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

四、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首先将采用学生观察,直观感受的学习方法,然后学生能自主探究,在试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上课之初,采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用过水彩吗?谁能说说水彩颜料有什么作用?水彩不但能帮我们画画,还能帮我们和更多的颜色交朋友呢!”

新授:、认识三原色:、提出问题:“在这么多颜色中,什么样的颜色称为原色?”、观看后问:“看了动画,知道几种什么色在说话吗?这三种色都说了句什么呢?”、得出定义: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是原色,红、黄、蓝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那么,红、黄、蓝就是原色。

2、认识三间色:、观看视频,学生观察三原色相加能否变化出别的颜色。

、出示三色轮,引导学生分析三原色相加变化哪三种颜色:“色圈红色和黄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色圈黄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色圈蓝色和红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教师小结,用色块表示: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做实验,进一步证实三个公式:

教师演示:为了证实三原色相加是否产生了橙、绿、紫,先从红、黄两杯色水中各倒一部分渗合,提问:“大家看看渗合后变成什么色?”

学生上台继续进行黄、蓝相加,蓝、红相加,分别变为绿和紫的色水实验。

教师小结:通过色水实验,证实了这三个公式是正确的。说明了三原色相加会产生新的颜色橙、绿、紫。、得出定义:通过讲解、实验,发现这三间色里,不管哪种间色都是由两种原色相加产生的,根据这点给间色下定义,先提问:“同学们知道间色是什么吗?”然后教师总结间色定义:用两种原色调合成的颜色叫间色。

、练习:

用水彩画材料,运用三原色和间色完成8开彩虹桥或七色花作品。、展示与讲评:

练习完成后收集全班学生作业,从中选出三幅贴在黑板上,请学生自己来评价,画面中的原色、间色在哪里。最后教师根据几幅代表作品对整个学习进行总结评价。

、小结:

用拓展思考的方式进行小结:用画笔绘出春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

六、板书设计

6.适合小学的美术教案小学美术教师的教案 篇六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师,教育发展,生长性

21世纪, 人类随着信息进程的加快, 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等方面。信息化社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自学能力与高度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 学校美术教育的观念也由此发生了转变, 以学生发展为本, 终生教育的思想取代了知识、技能的灌输, 而贯穿于美术教育的始终。也就是, 学校美术教育将在保持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获取信息技术处理的方法, 发挥主动探究艺术奥妙的精神, 发展创造能力, 从而改善自己的现实及未来生活和环境的知识、技能的目的。

因此, 教育要真正体现其本性, 就要根据现实的情况和环境完善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即知识的生长性问题。

一、杜威关于“生长”的涵义

杜威在课程哲学的四个基本命题中, 其中一个命题是关于教育的生长性问题。杜威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揭示了“生长”的涵义。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 杜威写道:社会在指导青少年活动的过程中决定青少年的未来, 也因而决定社会自己的未来。由于特定时代的青少年在今后某一时间将组成那个时代的社会, 所以, 那个时代社会的性质, 基本上将取决于前一时代给予儿童活动的指导。这个朝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积累运动, 就是生长的涵义。这是杜威从宏观的角度揭示了“生长”的社会涵义。[1]从微观角度来讲生长指发展着的生长, 不仅指身体的生长, 而且指智力和道德的生长……, 因此, 生长的个体涵义等同于人的一般发展.

杜威的教育哲学中的命题之一, “教育即生长”首先意味着教育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都是具有自己特殊价值的主体。其次“教育即生长”还意味着教育是一个不断改造、不断开拓、不断转化的过程.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 以保证教育得以终生持续进行。这需要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 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 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 杜威认为这种“终生教育、持续生长的现象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教育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 从2001年4月1日起, 我国首次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这标志着我国教师任用开始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严重阻碍了新的教育模式的发展。对于美术教育更是如此, 美术新课改的理念是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这一理念的实施者教师要从传统的“独奏者”向“伴奏者”的角色转变, 需要一个自身不断学习的过程。

二、目前我国美术教师专业化生长性存在的一些问题

1、注重美术实践, 轻视美术教育

目前我国的一些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和美术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区别不大, 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类课程仍然占很大的比重, 而美术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很小。美术实践课的教学也只是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而向教育学、心理学由公共课的教师执教, 脱离了美术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培育的美术教师不仅缺乏创新精神和艺术表现力, 也缺乏对艺术现象作独立判断的能力。

2、继续教育培育的目的不明确

(1) 、培训形式单一化。在20 01年8月, 围绕《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在全国各地展开了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的培训。经笔者对继续教育培训的了解, 培训的形式只是讲座的方式, 通过培训虽然教师对新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 也只是表面性的认识, 同时由于培训的时间较短, 缺乏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的对话, 因此无法了解被培训者对新教材是否真正理解。

(2) 、教师对培训存在依赖性和被动性。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是给教师留下很大的空间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依据教科书提供的线索, 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但是, 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新教材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弹性, 也就是需要教师自己对新教材进行开发和研究, 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在培训中一些教师要求培训者具体的讲解新教材中每一课的教法, 这说明教师对培训存在很大的依赖性。

(3) 、教师缺乏对知识的整合性。接纳“新知识”不是对“旧知识”的摒弃, 而是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和重组。在培训时一些教师用新知识来“取代”原有的旧知识, 却忽略了新旧知识之间的重组和整合。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身不断地探索、接纳和吸收一切有用的新知识,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和更新。

3、缺乏培育中小学美术师资的教师

美术最早是作为师徒传承的作坊式的形式出现的, 尽管后来有了美术院校, 但一直是以技能为主, 就是师范院校也一样。同时, 在师范院校任教的教师中, 一部分是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 一部分是师范院校培养出来。大多数美术教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并不了解。而每一所院系中担任美术教学法的教师仅一两个人。因此, 在教学中脱离中小学美教学实践, 不能在美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无法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开发美术课程的能力, 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4、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美术教师缺乏互动

杜威在互动理论中认为;“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 他们的行动不只是反映, 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 个人不是一组确定的态度, 而是有活力的并不断变化着的行动者, 一直处在成长中但永远不会彻底完成, 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处在静止的东西, 他一直在影响着和塑造着自我, 社会即由个人之间的互动过程而产生的思想与情感的共同体”[3]美术教师知识结构的生长不是单靠个人能完善的, 而是整个教育体系互动的过程, 是发展以教育、研究、学习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美术教师缺乏深入、广泛的研究和交流。

以上的几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反思;并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维持现行学制与培育渠道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1、以培育具有自主成长能力的美术教师为目标。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至今, 我国出现了六种教师培育的“范式”, 其中第六种“范式”就是现在所提倡和主张的培育教师持续不断专业成长能力的“反思范式”。从教师培养“范式”的转换过程中可以看到, 由重视教师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的培养向注重教师的自主性、主体性、研究型、可持续发展型教师的方向发展。美术教师知识结构的生长直接掌控着美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旋律, 从而使美术教师有更大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能动性必须是建立在美术教师本人主动革新自己知识结构基础上的。

2、在课程设置当中, 应做好课程的价值与课程的平衡的关系。从课程价值的角度讲美术教师培育课程计划应对美术教师产生终身影响和持续发展。从课程平衡的角度讲, 把美术学科与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之间应保持平衡关系, 建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支柱的课程体系。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应开辟多样化的培训途径, 改变以往讲座式的培育模式, 采用选修模块的方式, 每一模块的学习时间为20-40小时。模块的内容为:美术学科发展动向、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美术教学法研究、美术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人文学科的发展趋势、自然学科的最新成就等, 随着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展随时增设新的模块或删除过时的模块。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几个模块进行学习, 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4]

3、加大对新教师的上岗培训。新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时, 虽然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但是, 对新教师来说, 由学生到开始正式任教不仅要有身份的转变、角色的转换、责任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没有相应的教学经验, 往往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相关部门应专门向新教师提供为期一年的系统而持续的帮助并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交流。

三、小结

教师作为专业的教学人员, 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不断地拓展自己, 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风格的道路;同时要顺应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不断的延续、积累、更新、反思才能逐渐达到专业的成熟。只有这样, 才能朝着可持续发展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3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试验稿) 第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3]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4]钟启泉, 徐建融等.美术教育展望.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5]吕世虎, 肖鸿民.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7.一位小学美术教师的实践与反思 篇七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学;学校;家长;学生;教师;沟通;研究

正文:

国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重视美育,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等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可我们的美术教育发展却仍然相对迟缓,存在种种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什么让我们的美术教学不能顺利开展?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速度?

追根溯源,笔者认为应从与美术教学相关的诸多方面探究。

一、关于学校——部分学校已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有个少数学校不够重视

“美术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已在较发达地区学校教学中凸显成效,每当我们走进这些艺术氛围浓厚的校园,常常被情不自禁地感染和感动。想想这些身在其中,且为校园艺术建设添墨加彩的孩子必是饱尝艺术熏陶,在这种浓郁艺术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定是幸福和快乐的。

相反,在调研过程中,我也听到了不和谐的声音。不少学校的老师反映:在“考试科目”面前,我们“小学科”必须靠边让路。在大家的印象里已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主科”可以占用 “小科”的时间。现在依旧不乏“学科歧视”现象。一次某教师谈及他们校长:“某校长在开会时说‘是个老师就能教美术......”。若说前者是个例外,那么不少学校愿意出资出力培训语数外等考试科目的任课老师,却不愿意提供让音体美老师出去学习的机会,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普遍现象。由此也反映出美术在某些学校的定位。

针对于以上现象,我们东营区教研室近年来,边实践边探索,逐步出台一些整改措施,每学期除了到各校深入课堂听课,与一线教师共同教研,还在每学期对各校美术术教学效果抽检,以督促美术教育开展实施。在与我区教研员孙老师交流时,他鼓励我们通过努力“自寻出路”,为学校争取荣誉,为学校建设多做贡献,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美术课,当学校能“以我为荣”的时候,我们距离找到光明的出口就不远了。

二、关于家庭——家长观念没有转变好,原因是缺乏沟通和交流

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家长观念在转变。许多家长已经意识到“美术也很重要”,他们深知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肯在校外花几百甚至上千元给孩子报“画画特长班”,但与之相悖的是——他们却“不舍得”花几块几十块给孩子买点上美术课用的材料。这种“不舍得”是家长的真心吗,是不是家长在义务教育范畴就“吝啬”了?

我敢断言,不是家长吝啬,而是家长不知道该怎样配合美术课进行投入。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怪现象?原因是我们和家长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家长不知道一堂美术课上下来,孩子能学到什么,有怎样的成效,有的甚至觉得上美术课就是消磨时光。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与大家探讨:

1、利用家长会时间,向家长传达我们美术的教学思想,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长会不应只是班主任和家长交流的专属,我们美术教师也可借用,让家长看到“美术的存在”,听到“美术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我们美术教学活动如何开展,进而取得家长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2、利用网络平台,搭建与家长沟通的桥梁,每到学期初,我会对本学期美术课所需材料归类整理,然后发到网络“三人行”平台,学生即可在家长的帮助下准备好这学期的美术材料了。

3、今年我们东营区第一中学,又利用手机开通了家校联系的“知校平台”,我就把美术课上孩子们的优秀表现及作品拍成照片上传到各班“平台”,这样做不但让家长看到了孩子在校的优秀表现,了解孩子在美术课上的动态和进展,也给孩子们学习鼓足了劲儿,加上了油!

4、有些课也可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这里的参与包括了课前预习、准备材料;邀请家长进课堂;以及课后与家长一起分享收获等。例,湘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纸品乐陶陶》一课,涉及到“搓纸绳”环节,现在孩子多不会“搓绳”技能,考虑到家里老人都熟练掌握这项 “生活技能”,我就建议学生向长辈“拜师”,上课伊始,我们先举行“搓绳大赛”。此类活动中,学生既学会新技能,又增进与家人之间的感情。

三、关于学生——他们喜欢美术,有没有只是“图热闹”

调研发现,部分学生常把“美术课”当成“娱乐休闲课”。

分析原因有二:

一是,学生不了解美术和生活的关系,通俗地讲,就是不知道学了美术干什么用。

二是,美术课上材料准备复杂。美术课上常有学生准备不全或者不准备材料情况。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制作材料的美术课能否上好,是可想而知的。

近年,我的美术课上缺材料现象已寥寥无几,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生活密切相关,认识美术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列举生活中的“美术现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衣食住行都与美术息息相关。其次,让学生每人建立一个“杂玩箱”(普通纸箱、鞋盒等加以装饰即可),可用来存放一些平日收集来的废弃泡塑制品、纽扣、瓶盖等;以及购买来的纸张、彩笔和其它材料。我们知道,美术课上用到的媒材十分广泛,“现抓”往往出现前面提到的“无米之炊”现象,这样就影响了我们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实践证明,建立“美术杂玩箱”的做法,大大改善了美术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四、关于老师——自身不够重视,需加强自身修养

谈到自身原因,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自我批评”,扪心自问:我们自身是怎么对待自己所教的美术课的?

美术一般不对学生做考试要求,也少有作业,所以美术教学在我们心理上是比较轻松的,在这个要求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我们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试问,我们平日几回钻研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有几人在坚持不懈地钻研业务?有几次在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答案是屈指可数。

态度决定一切!所以,当别人不把自己当回事儿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把自己当回事,只有我们努力钻研美术教育教学,有了真本事,才能自强自立,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8.小学美术教案《橙色的画》 篇八

1、把学生对色彩的感受放在首位,这是对学生艺术的熏陶,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2、主要通过直观实验操作,让学生活跃起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基本色彩知识。学生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展示和互评环节,既运用了知识,又建立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目标:

1、间色的定义:两个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叫间色。认识橙色是如何调配而成的。

2、欣赏以橙色为主的绘画作品,使学生感受到橙色带来的温暖、鲜明的美感。

3、用调配出来的橙色创作一幅画。教学重点:

橙色是如何调配的。教学难点:

用自己调出的橙色绘画。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杯一个、水粉笔、红黄两种颜料、红黄透明塑胶片。学生: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盒、水、水粉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雨过天晴后,天边会出现一道漂亮的什么?(彩虹)见过彩虹吗?它由几种颜色组成?在彩虹中,有三种颜色是最最特别的,你知道是哪三种颜色吗?

1、复习:

师:什么叫原色?原色包括哪几种颜色? 生:红、黄、蓝

师:那三原色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生:三原色这三种颜色是无法用其它颜色调配出来,而他们却能调配出其他颜色。

2、实验:

师:我们要用其中的两种颜色来做一个实验。教师操作:

1、把两张红黄透明塑胶片重合。(优点:快速、直观、重复感受)

2、把红黄两种水粉颜料在水杯中加水混合。

3、师:通过老师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这种被调配出来的颜色叫什么?

4、生:橙色。

二、展示交流:

1、师:橙色是如何调配出来的?你知道它属于什么色吗? 生:红+黄=橙

教师出示间色的定义:两个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叫间色。

2、学生实验:

师:用自己颜料盒中的红色和黄色调配出橙色,并画在纸上。(学生把橙色调出来画在纸上)

师:同学之间比较一下颜色有什么不同?你们调配出来的橙色有区别吗?

生:有区别。

师:你们的橙色有什么不同?分组讨论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红色比黄色多调出的橙色偏红,颜色有点深。黄色比红色多调出的橙色偏黄,颜色有点浅。

师总结:多红+少黄=橙色(偏红、颜色深)少红+多黄=橙色(偏黄、颜色浅)无论深浅都属于橙色。

三、感受启发:

1、师:橙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有哪些物体或场景是橙色的?说一说橙色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

生:橙色的灯光有温暖的感觉,如果胖的人穿黄色的衣服会显得更胖,所以橙色我觉得还有膨胀感……

师:橙色具有给人心理上“暖”的感觉的特性,因此人们把橙色归为“暖色”。有许多的艺术大师也用橙色来表现画面,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板书课题:《橙色的画》)

2、请大家一起欣赏艺术家高加明的农民画《打菜籽》。问:欣赏作品,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 生:画中画的是丰收的景象,农民在忙碌的打菜籽…… 师: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心情吗?你觉得色彩上给你什么感觉? 生:感觉人们的心情是欢快、愉悦的。我看到橙色就觉得是丰收的季节,整个画面明快、温暖让我很舒服。

教师学生共同欣赏大师凡高作品《向日葵》感受画中色彩带来的强烈明亮感和蓬勃的生命力。用色彩表达自己强烈的内心感受是作者作品的最大特色,这幅作品中他通过橙色系列的色彩表达对光明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

PPT出示一些学生作品共同欣赏。

3、教师总结:橙色的画指以橙色为主的画,在这些作品中也有其它色彩出现,如紫、蓝、绿等色彩,这些色彩能使画面产生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丰富。

4、师:你会用你自己调出来的橙色画什么呢?

四、布置作业:

1、利用自己调出的颜色,绘制一幅以橙色为主要颜色的画。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品展示:

1、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从内容、色彩等方面介绍)

2、学生互评。

3、评优。

六、拓展小结:

1、PPT展示以其它间色为主的绘画作品。

2、让同学们自己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教学反思:

橙色是间色,是由原色红色和黄色相调配成的颜色。这堂课我是以实验的方式解决了学生对橙色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研究,说一说对橙色的感觉,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并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调出橙色,使学生充分体验橙色的丰富性;最后再用自己调出的橙色画一幅画,学生就不会感到单调了,画面的层次感就更突出了。

《橙色的画》教学设计

9.小学美术 《多彩的拉花》教案2 篇九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纸的弹性与伸缩性能,了解拉花的制作方法,体会环境与艺术作品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美化环境的途径和方法。

2.能大胆的创作,把绘画和手工结合起来。3.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纸制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

尝试不同的工具,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来美化环境。

教学设计:

(一)提问引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这有一张正方形的纸,你们谁能告诉我怎样让它变长?

2、你真聪明!你是怎么做的呢?

3、出示课题:《美丽的拉花》

(二)欣赏:美丽的拉花

1、教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到拉花世界去看一看吧。大家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想想你看到了什么?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放课件:美丽的拉花)学生:看到了拉花布置后的环境与拉花与服装服饰的搭配等,看完了以后感觉非常美,也想到自己制作一件拉花作品。

教师总结:大家说的非常好,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条件,是我们的家,让我们每个同学都来爱护环境。

2、教师: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拉花的制作方法。

教师小结:拉花的几种基本做法,关键是如何折叠纸张,如何剪开。

(三)练习:大家一起动手做

1、教师:想一想拉花可以装饰哪些环境?拉花的制作方法还有哪些?

2、拉花剪断后该怎么办?为什么会断?怎样可以做的更好?

(四)欣赏艺术作品

教师出示学生作品,比一比,说一说作品色异同之处,谁的最好。(1)给5秒钟的时间,学生欣赏讨论(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创作过程

(五)欣赏学生及教师优秀作品,启发学生创作思维

(六)作业要求:

教师:学生分组创作一件拉花作品,并把作品与校园环境结合起来,看那个同学的手法最新颖,作品最漂亮。

(七)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八)课后展评

1、各小组选出你最喜欢的作品

2、师生互评

10.适合小学的美术教案小学美术教师的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采用多种绘画形式(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然后欣赏动画片,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然后小组合作,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近处的什么大(高)?远处的什么小(矮)?然后让孩子们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让孩子们欣赏,教师引导,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能力反馈,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11.适合小学的美术教案小学美术教师的教案 篇十一

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摇篮,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进行课改多年之后, 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怎样与之相呼应, 怎样打造现代的、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 我认为:现代的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必须具有宽厚的人文基础知识、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储备以及一定的美术教学能力, 美术教师具备学科、教育、人格三方面的专业素养。

一、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中小学美术教师面对的是广大中小学生, 教师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学生艺术品质的成长。美术“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框架, 按学习方式把小学、初中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究”四大学习领域。高中学生根据需要发展不同的美术能力,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五个学习模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

在“新课标”里, 提出“欣赏·评述”的领域的教学目标, 包括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培养和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以形成初步的审美判断能力;“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则要求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的手段创作视觉形象的能力, 教会学生美术的一些基本表现方法;“设计·应用”领域包含了实用美术的方方面面:基础图案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以及民间美术, 要教会学生理解并初步处理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美术元素;“综合·探索”领域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 综合利用美术各领域的知识技能, 并能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从上可以看出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美术学科的所有门类, 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非常全面, 对我们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挑战。

中小学所实施的是美术的常识教育, 美术技能之外更强调领会艺术的共通规律, 通过美术以提升审美能力, 借助技法传播美术理念, 在教授美术技能的同时进行创意与美感的培养。美术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教学的知识与技能, 更应具有广阔的文化艺术视野的、创新的美术教育技能。所以相应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当中不仅要开设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常规美术课程, 也要开设大量的设计、制作、新媒体艺术等课程, 还需开设美学、美术史、艺术概论等文艺理论课程,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修养。

二、美术教学技术的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更新美术教育理念, 转换教师角色定位、学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合格的美术教师必备的过程。

美术教育性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美术课堂重点从单纯的美术技能的教育转向学生的美术素养的提升与人格完善。美术教师只需拥有美术技能和美术创作的能力, 加强美术理论及教学方法及理论的学习。美术教育越来越强调教师的个性、人文性、创造性和研究性;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及儿童美术心理学等, 为美术教育学科知识提供支撑, 是必须重视的课程。

另外还包括实践性知识, 重视教育见习和教学实习的指导,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课程情景知识及课堂教学知识,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升华, 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迫使教育不断前进, 现代媒体艺术不断更新, 而且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必须率先进行“终身学习”。

三、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与成长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之母, 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动力, 学习活动才能事半功倍。一个合格的美术老师, 不只限于拥有渊博的知识技能, 还应获得学生的欢迎, 教师必须具有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在教学工作中体现为:良好的教学情感与意志力、深厚丰富的修养、清晰有效又幽默的教学语言。

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教师的魅力就是直接体现为对学生强烈的感染作用, 是教师对本职美术教育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体现, 与对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息息相关。

我们诸多的教学实践证明, 一名优秀的、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往往比做一名“画家”要更加的不易, 要求教师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忘我的奋斗精神、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他们一旦具备了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以其踏实的工作作风, 坚定的工作意志, 全方位地完成本职工作, 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首先就是教师自身要具有强烈的兴趣, 这也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那么, 教学兴趣的中心是什么呢?就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情感, 以及对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和美术教学法的钻研兴趣。同时, 这一切又反过来促进教师认真、负责任地对待每一天、每一课的课堂教学, 研究教学规律, 并促使师生互动, 师生共进, 在这些活动中, 发现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美术实践, 进而探索出最高效、最生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我们发现, 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种种专业兴趣自然而然地会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兴趣, 教师要尽快提高自身的教学魅力, 应该具有更加广阔的业务修养, 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 对相关的摄影、音乐、书法、文学、历史、地理等等方面知识的关注和积累, 也是成为一名全面优秀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必不可少的修养。

美术教师教学语言的响亮清晰是最基本的要求, 此外, 还应该有一定的语言文学修养。幽默语言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实情, 根据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的一种含蓄精练、富有哲理, 能给人启迪的语言, 这样的教学语言具有针对性、情趣性、启发性和指导性, 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 美术教师的修养越宽广、越细致、越全面, 在指导学生学习美术时, 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天赋和能力。

其次, 在美术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 即使做出了最全面的努力和关注, 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预想不到的主观或客观问题和困难, 美术教师如果不是具备锐意进取的精神, 是很难完成美术“新课标”规定的教学和实践任务的。所以, 我们强调和强化美术教师的责任心和意志力,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与此同时, 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和奋斗, 也更加希望家长、政府和各方面领导和群众的大力扶持和关怀, 以提高民族的美术素养的高度。

对于各大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工作, 它不仅是对众多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 更加应该全方面地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职业认同, 在教育他人的同时, 得到自身的全面成长和价值实现。正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样的品质和意志培养, 才能使得每一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向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能使学生的理想、意志、品格都得到提升和发展, 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身于美术的学习和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初中美术教学策略[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0.

12.小学美术家乡的桥教案 篇十二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小学美术家乡的桥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江南水乡优美景致。

2、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爱桥、怀乡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谈话:你都知道哪些有名的桥?

一设疑自探

1、破题质疑:

这节课,请大家跟随作家王申浩到他的家乡江南去看看那里的桥。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12*家乡的桥

质疑: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家乡的桥什么样子?家乡有多少座桥?桥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写桥?……

你们可真是爱提问的孩子!这节课,我们重点带着这两个问题——家乡的桥有什么特点、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来学习课文。

2、请看自学提示:出示提示,指名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画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二解疑合探

(一):初步感知情况检查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认为那些自然段最不好读?谁有勇气来把它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评议,随机把出错的地方强化(读的好,请你当小老师把段中带音节的词语领读一下;读不好,评议,请你当小老师把段中带音节的词语领读一下)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家乡的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这两个问题你们读懂了吗?下面我们来交流。

(二):家乡的桥有什么特点?

1、总体汇报:家乡的桥都有那些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数量多造型美名称美) 能告诉大家你是采用什么好方法把它们又快又准确地找出来的,——抓总领句。对,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抓每一段的总领句。抓住总领句,就抓住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2、分别感悟:

特点一 数量多

我们来看第一个特点——桥多,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桥的多?指名读评价,(听起来,怎么不够多。据说在一座水乡小镇上,竟有287座各式各样的小桥,谁能读的更多?)再指名读。

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家乡的桥可真多呀!

特点二 造型美

(1)作者是怎样介绍桥的造型美的?谁有不同的看法?(千姿百态 过户桥和单拱桥)过户桥有什么特点,谁能有一个词语概括一下?那个字最能体现过户桥简单?出示图片。一个“搁”字不仅连起了两户人家,还连起了两户人家的什么?(看似不经意的一个 “搁”字,却充分展示了过户桥的简约美,作者用词真是妙呀!)

(2)欣赏了过户桥的简单之美,我们来看看单拱桥有什么特点?单拱桥有什么特点,谁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出示图文,指名朗读。他读出桥的漂亮气派了吗,谁再来读一读?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读好的?多美的桥啊,真是令人向往!

特点三 名称美

江南的桥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妙,然而最令作者倾心的却是家乡桥的第三个特点——名称美

(1)出示“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

来读读这些桥的名字吧,最好是边读边想象。读着这些桥名,你想到了什么,具体地说一种桥?

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一个桥名就有一个美丽的故事,难怪作者说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呢!我们一起来享受一下这种美,千岁桥……开始读。

(2)桥的名称美美除了富有诗意、蕴含故事、形状独特,还体现在哪个方面?(桥名书写)

出示字体:看到这些不同的字体,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龙飞凤舞 行云流水 秀丽端庄 苍劲有力)

在交流中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

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说字体与桥名相映相衬,平添了几分情趣。谁能通过朗读读出这份情趣?出示句子,指名读,评价,再读。

过渡:家乡的桥,它记载着家乡的历史,传承着家乡的文化!那么作者写家乡的桥想表达怎样的感情呢?请看课文最后一段,我们来交流这个问题。

(三)作者为什么写家乡的桥

1、恋桥,文中体现在哪儿?

2、家乡的桥就是我们的乐园,根据这段内容,可以用课文中的话,可以用自己的话填一填:

一想起家乡的桥,我就想起_______________;就想起__________________;就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的桥的确是孩子们的乐园,令作者魂牵梦绕!

这句话你认为该怎样读?出示句子:那凉悠悠的风,轻轻荡漾的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指名读;谁还有不同的见解?指名读?

3、几十年了,儿时的一幕幕仍然浮现于眼前,铭记于心头,那作者仅仅是对家乡桥的留恋吗?这其中还有什么情感?

带着恋桥、思乡情齐读第一自然段,出示:“在我的故乡江南,弯弯绕绕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读出感情。

三质疑再探

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我们读懂了家乡的桥具有数量多、造型妙、名称的特点,时时勾起作者对桥的留恋,对家乡的思念。请浏览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预设:王维的诗句什么意思?桥还有哪些故事?

四运用拓展

1、盘点收获:学到这里,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文内容、写法、读书方法)

2、我的作业我做主:平时都是老师给大家设计作业,这节课老师请大家当小老师,给自己设计作业。先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提示:可以积累词语;可以搜集桥名的传说,可以想象石桥的故事;也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3、学生编题,典型题展示:仿照课文2——5段总分的写法写一段话

4、结束: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江南石桥的无限风光,感悟了作者浓浓的恋乡意,款款的思乡情!

板书设计:

12 * 家乡的桥

数量多 造型妙 名称美

思 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从“我”对时间的感悟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道理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设疑自探

1、谈话导入,质疑:

板书“时间”,你对时间有什么认识?板书课题:16*与时间赛跑 质疑: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谁与时间赛跑?为什么与时间赛跑?作者为什么要写与时间赛跑?……

随机处理学生的问题。你们可真是勤思善问的孩子!这节课,我们重点带着这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和时间赛跑、怎样与时间赛跑、结果怎样来学习课文。

2、请看自学提示:出示提示,指名读

第一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再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画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请大家也和时间赛跑,尽快完成上面的读书任务!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二 解疑合探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大家刚才已经读过课文了,有人说读书有三个层次:一通顺,二流利,三有感情。你到了哪个层次?老师就检查第一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请选择其中一个读,谁有勇气来把它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评议,随机把出错的地方强化。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个问题你们读懂了吗?下面我们来交流。

(二):感悟与时间赛跑的原因

作者为什么与时间赛跑,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1、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悟。你是从什么地方读懂“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

(1)、外祖母的去世,请以忧伤的语气读这句话;

(2)、爸爸的话,请以这种迷茫、着急、可怕的语气读这句话;

(3)、飞鸟迁徙,日升日落。时间是如此匆匆,作者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请带着这种感受这句话。

过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可再来的不一定是去年的燕子。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可再青的不再是当年的那些柳叶。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再开的又怎么会是昔日的那一朵呢?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时间如此匆匆,如果她能够停下来,那会怎么样呢?

2、出示想象填空:

如果时间能停下来,外祖母就 ;如果时间能停下来,爸爸还会拥有 ;如果时间能停下来,我们将来也不会 ;如果时间能停下来,

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我们又多么希望能够留住这美妙的一切呀,可是时间却不等人——出示:

“时间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就挪移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匆匆》片段,轻读。

是呀,就在我们轻轻叹息时,就在我们说话间,就在我们随意一瞥中,那一缕叹息,那一句语音,那一抹眼神,都已经成为了时间里的永恒,更何况失去的那一切呢!齐读——“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

(三)感悟作者与时间比赛的过程

过渡:因为时间过得飞快,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所以作者决定和时间赛跑。

1、课文是从哪几件事情写“我”和时间赛跑的?

(和太阳比赛更快地回家,跑赢了太阳;一个暑假的作业十天就完成,跑赢了时间;读三年级时就做五年级的作业,走在了时间的前面。)

2、通过小作者的做法,你有什么感受?

(我好像也和作者一样高兴,自己能够跑在时间的前面了;这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孩子;我认为我应该学习这位小作者……)

3、我们也来和时间赛跑,出示:利用一分钟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如读一段课文、写几行感受、同桌交流看法等。

4、和时间赛跑,作者的心情怎么样?出示:“每一次比赛胜过了时间,我就快乐得无法形容”读一读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四)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过渡:作者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么样呢?谁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1、出示句子“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比自己原来有的时间跑快一步,有时候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但是用途却很大很大。”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是呀,,我们左右不了天气,但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我们左右不了时间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展时间的宽度;我们改变不了时间的流逝,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待时间的态度,因为——出示 “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1)读一读:谁想来读读这句话,你想读出什么味道?评价再读;再评价再读。

(2)换关联词填空: 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 可以成功!

(3)个性理解填空:假如你一直 时间,你就可以 !

三 质疑再探

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我们读懂了作者因为感知到时间的宝贵和易逝,就开始和时间赛跑,从中悟出“只要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道理。这三个问题大家读懂了。请大家浏览课文,看看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把学生的问题交给学生,单独处理不了的,互相讨论解决)

预设:林清玄有什么成就?“维持”?还有哪些珍惜时间的人?作者为什么要写与时间赛跑?

四 运用拓展

1、盘点收获:学到这里,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文内容、珍惜时间、写法——表达顺序借事喻理、读书方法)

2、我的作业我做主:平时都是老师给大家设计作业,这节课老师请大家当小老师,给自己设计作业。先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提示:可以结合这节课自己的收获,参考课后思考题和自己平时练习的题型,给自己设计一两道自测题。

3、学生编题,典型题展示:先展示基础题;再展示拔高题。

13.适合小学的美术教案小学美术教师的教案 篇十三

总结

美术教师工作总结小编精心推荐

美术教师工作总结 | 美术教师年终工作总结 | 美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以下《小学美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由工作总结网个人工作总结频道为您提供的范文两篇,希望对您写个人工作总结有所帮助!

范文一:

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的各项

工作。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团结同事,平时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为了下学期更好的工作,我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担任一年、二年和学前的美术教学工作。班级多,学生的状况均有不同。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努力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平等关系。

一学期来,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讲评作业,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以便能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应用,在讲课中我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线索明了,语言简练、生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平时善于总结经验,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取长补短,使美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

我认真地分析了小学美术教材的编写特色及体系,懂得了美术必须要求

掌握的学习内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然后就有放矢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一、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我觉得上课就像上舞台,“导演”就是教师,但学生决不是“观众”而是“演员”!教师要做一个好导演,要引导学生去演,去学。学生不可能40分钟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引出课题必须抓住学生的思维,就如一个好的故事开头往往会吸引一大堆听众,需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吸引他们,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机会吸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的思维跟上来,积极性自然就上去了,例如《形形色色的世界》一课,在课本上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没有了形和色,生活会变得怎样?我觉得这样不能引起全部学生的注意,所以我换了一种问法:你们知不

知道这些画只是画家们用了某种高超的技术骗取了你们的视觉?你知道他们是怎么骗你们的吗?话音刚落,所有目光都聚集在我身上。随后还要把学生能够发挥参与的机会让给他们,学生三四个活了,肯定会带动着七八个人,七八人又慢慢牵动着全班人,如果学生不能或不会回答或参与时,可适当调低难度,例如提示,激发促进学生思维,最后涉及知识面。比如可让学生先去参与知识点的研究,让他们悟出错在哪,老师再进一步总结,同时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比着讲。

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关键是捕捉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对学生的培养,强调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学了什么,而且要让他们学以致用。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自然就会在愉快中学习了。例如《汽车的造型》一课中让学生自己设计一辆概念车。细致

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教师再利用部分时间进行作业评讲,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劲头。

二、对教师而言,学生的任何丰富的想象力,我们都应该支持。

玩是孩子的天性,那些活泼宽松的课堂看起来似乎有点乱,但就是在这种乱的过程中,学生发挥的了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学到了知识。我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而是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与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去探索和创新,杜绝只要一种答案,只追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讲方法,否定用“像不像”等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是要考艺术院校。例如《我为同学画张像》和《想象的汽车》。我觉得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

在其他方面,我积极参与听课、教

14.小学美术课程中的传统美术教育 篇十四

而这些充斥在少年儿童身边周围的视觉图 (影) 像, 都是外来文化的形象。从早期麦当劳、迪斯尼、好莱坞的消费模式到好莱坞动画、拍大头贴等哈日族及韩剧的韩迷族。这些形象其实深刻地包含着外来文化的价值, 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少年儿童的行为和价值观。曾几何时, 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成了中国青少年最热衷的节日, 各种西方 (美国) 式的节庆活动仪式风靡。哈日或哈韩风潮带来的各色流行文化与周边产品的热销, 不单是文化强国在我国牟取利润, 更是在根本上潜移默化中国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当中国青少年选择将西方的米奇老鼠作为自己的亲密玩伴时、当我国青少年的胃肠习惯选择西方快餐食品, 排斥稀饭豆浆时, 他们选择的不仅是玩具或食物, 更是心理底层的文化价值及自我认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背景下, 我们的孩子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接触到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其背后的文化,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也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但是同时我们的传统美术却在逐渐淡出少年儿童的身边, 而恰恰正是这些传统美术包含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取向,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传统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 经济浪潮和外来流行文化的风靡加速了中国传统美术植根土壤的流失。所以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外来文化价值观图 (影) 像的社会环境里, 传统美术的传承就显得十分重要。

小学时期, 正是一个人价值观和审美趣味初步形成的时期, 此时将传统美术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就显得意味深长。美术课堂不仅仅是传授技法、宣扬美的课堂, 也是一个传承文化的重要渠道。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美术课程的文化属性。“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 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 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 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 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 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那么怎样在小学美术课堂当中进行传统美术教学呢?

1.寻找合适的材料作为切入口。教师在进行传统民间美术教学的时候, 要寻找一些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材料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比如可以采用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广告、图片作为分析解读对象, 例如可口可乐的新春广告, 或者我国在20世纪中期所拍摄的一些动画片, 比如《大闹天宫》等。引导学生对这些媒体影像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辨认分析, 并对比同一品牌其他时期的广告, 对其中不同文化因素做出比较认知。从而引导并强化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使学生了解这些故事、广告的背景, 从而了解这些素材所包含的传统文化, 并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教师可让学生收集与民间美术相关的图片, 例如剪纸、扎染、年画等等。让学生描述相关图片, 使其熟悉了解此类民间美术表现形式, 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些民间美术形式的看法。教师在学生自己收集并描述的基础上, 深入介绍此类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技法、含义, 并介绍与之民间美术形式相关的风俗传统, 使学生能较为深入地了解某一民间美术及其背后的文化传统。

3.在美术课堂中进行民间美术教学, 除了以教师自备的教材进行教学外, 教师还可以邀请某一方面的民间美术创作者进入课堂, 与学生互动, 介绍其作品和创作手法, 让学生能够直接从艺术家身上获得学习。学生除了透过教师学习艺术外, 更重要的是有机会能够接触校外的艺术世界与艺术观点, 因此美术教师有责任引荐校外的艺术资源进入课堂。学生和教师应尽量接近代表该文化的主要资源, 如此类文化的社区成员和艺术家等。在学习不同的民间美术时, 可以邀请不同的民族、不同类型的艺术家进入到课堂里来。这些艺术家认同课堂美术教育的功能, 了解教学目标并有参与的热忱, 也对自己的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 他们可帮助学生探索艺术创作, 也可担任角色模范, 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以及文化。让艺术家和学生互动, 除了跨文化了解外, 也能让学生吸收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学生必须将对话过程简要记录, 询问更多有关此类民间美术所包含的文化的问题, 并筛选对话与问答中至少一项重点回家寻找数据, 准备其后的创作。学生将从对话中吸收更多相关文化的知识, 并学习以礼貌和尊重的态度和艺术家互动。教师需引导:“借由与彼此认识的过程, 我们便可学习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族群”的观念。

4.在前面三个步骤的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某一民间美术形式进行创作。借由创作进一步熟悉此一民间美术形式的表现手法, 在创作中能呈现出一项在和艺术家对话后所搜集的资料, 能表现这一民间美术所代表的民俗文化。这样的创作不是为了形式而创作, 而是为了深入了解一种民间美术及其所代表的民俗文化而创作。

民间美术是历史沿袭下来的各类艺术思想与艺术作品, 它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并对现今社会和艺术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在教学中, 应重视对我国民间美术的再认识、重视对学生民间美术的教育, 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和认同, 有助于引导学生参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 就应该使学生知道, 传统艺术是我们祖先从昨天走向明天的进程中所留下的印记,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之一。在小学美术课堂进行民间美术教学, 有助于学生理清身边五光十色、绚烂夺目的视觉环境, 对民间美术以及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和亲切感, 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和认识社会, 并能培养学生平等对待各种文化的宽容心。

摘要: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 其中就包括了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犹如人类的“基因”, 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当今社会, 由绘画、摄影、影片、电视、计算机、互联网与数字科技产生的视觉图 (影) 像已经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和行为。而受视觉图 (影) 像影响最深的是少年儿童, 传统的文化和美术形式已经逐渐从少年儿童身边淡出, 因此,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 开展传统美术教育尤为迫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传统美术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 .

[3].刘道广主编, 《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2 (.4) .

15.适合小学的美术教案小学美术教师的教案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语言;现状及对策

一、前言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术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学语言能力的重视,不断进行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究和探讨,使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方法得到提高。

二、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而特定的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因而有其特殊性,与日常生活语言及其它职业的专业语言相比,显然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以姿势助讲话。姿势包括手势、体态及面部表情等几个方面。优美的教学姿势,可以表达情感、烘托气氛、表示情态、表达意志、增强气势,是辅助语言的重要手段。它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那些不易下定义或限于学生接受能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问题。

三、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状

1、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口述、文字表达和评价环节。在调查中发现,美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学生没有表达自己作品的机会,这样也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评价环节,以教师的总结代替评价过程,不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学生在自我评价和活动评价中得到提高。

2、教师缺少对整体教学进度的计划安排和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在对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授课,没有整体的设计和计划,课程之间联系得不紧密,缺乏对教学的精心设计过程。

3、学生作品中形象模仿过于严重,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在教学中,知识和趣味是不相矛盾的,这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主要考虑的两个方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但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学生一般都是为了做作业而完成作品,作品中知识性强,趣味性就会缺少,没有真正的快乐。

四、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策

1、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生动性。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在导课和教学过程中,运用趣味性、形象性的语言,从学生的实际活动出发,或借助故事、游戏、影视、流行音乐等元素,或新奇变化的语言形式和手段,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充满乐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画扇面》时,我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画扇面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图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区分折扇、团扇等扇面,再复习以前学过的中国画中的花鸟画、山水画的画法。从感觉开始,到动手动脑,认识美术、感受美术的内涵,体验美术的乐趣和美,这样,学生很从容地跟上新授课的步伐。紧接着进行启发:你们知道扇子有哪些样式吗?扇子上都有什么样的图案呢?请学生思考并且讨论,让学生描述自己对扇子的形象认识,讲一些有关扇子的有趣故事。然后,教师讲述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别人收藏或赠友人以示留念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是上好美术课的前提,而教师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语言则是这种氛围的催化剂。两节课后,学生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扇子,并且在扇面上画出了各种形式的图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例如:在执教六年级下册第七课《奇思妙想》时,课前我思考,如何使学生产生奇思妙想呢?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上课时,我对学生这样说:有一天,我正在上课,突然从外面嗡嗡地飞进一个“小朋友”,长长的身体,绿绿的翅膀,你们猜它是谁啊?这时,学生都睁着好奇的眼睛,屏住呼吸,等待着这位朋友的出现。当我把课前制作好的一个蚂蚱摆到学生面前时,学生欢呼雀跃,大声喊道,“蚂蚱”。这时的蚂蚱不是一个可怕、冷冰冰的动物,而是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小昆虫。接着,教师通过形象的语言讲述有关蚂蚱的外形、结构、体色、生活习性等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制作一个喜欢的小动物或物体,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

2、教师的语言要有情感性。美术是浸入情感的艺术,是客观世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美术教学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和美术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幽默有趣的语言将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这些情感,从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获得乐趣和情感的满足。

在课堂中,教师语言传情达意的手段是极其丰富的,语音的轻重、语调的升降、语气的强弱等变化都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手段。同样的一句话,运用不同的音量和速度、不同的重音和停顿、不同的语调和语气说出来,都会表达不同的含义,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够把语言和所授的美术课的内容结合起来,效果会更佳。

让学生接近美术,喜欢美术,欣赏美术,必须打破学生对美术的神秘感,用极易理解美术的手法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使学生真正喜欢美术,用心去描绘美术,理解、评价、分析美术,逐步成为一个具备艺术素养的人,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美术课的内容多种多样,除了绘画、手工制作、综合探索外,还有欣赏评述。在课堂中,当学生完成美术作品时,教师要当着学生的面进行评述和引导学生欣赏。所以,在评述作品或欣赏作品时,教师不仅有语言艺术,而且利用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达到心意沟通的境界,从而避免语言过多给学生带来厌烦感。例如五年级下册《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是欣赏课内容。课前。我了解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了解了一些青铜器的铸造知识,收集了古代青铜器的图片资料,设计了“青铜器是如何制作的?”“我们如何欣赏古代的青铜艺术?”“你能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青铜器谈谈对它的感受吗?”等问题。课中,我通过提问,让学生讨论;展示图片资料,根据青铜艺术的欣赏方法,引导学生从青铜的造形上、纹饰上、文字上进行欣赏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结语

通过对教学中,课堂教学语言重要性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语言的意义,为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教学效果的优化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美术教学效果的提高。

16.小学二年级美术《小鸟的家》教案 篇十六

味性,作业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本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鸟的基本形状及动态变化,画画小鸟在树上做窝、安家、玩耍等快乐的情景。

原来在上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直接在白纸上绘画,发现学生在处理的背景的时候都有一定的难度,作业呈现出来的效果不好。在新教材中,我改变了作业的呈现方式,发现每个孩子都能拿出优秀的作品。

本课我分为两次的练习,第一次的小练笔先让学生练习画单个小鸟的各种姿态,这样学生能够掌握鸟的画法,第二次把树直接画在彩纸上,然后在树上画上小鸟和鸟窝,最后让学生把树叶画好贴在树上。分层次练习,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这样的作业方式,效果非常好。

17.地球的新生小学美术教案 篇十七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能力目标:掌握各种绘画形式的创作方法(环保海报宣传画、手抄报),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应用各种绘画形式,如手抄报、海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及对环境和资源的热爱。

2、构图和版面设计的创新,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教具学具: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制作手抄报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体会地球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

(1)引导学生欣赏教师作品,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鼓励学生说说地球和人类的关系。

A、语文、自然等其它学科学习过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的知识吗?

B、你们已经有在课前做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学习知识的准备工作,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那么要怎样保护环境呢?

(2)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将一个大地球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前用教师准备好的材料装饰地球。改变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使地球更美丽。

二、讲授新课:

通过绘画和制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

1、出示教师设计的宣传海报,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是怎样表现地球的新生。

2、观察了解宣传海报的组成部分。

A、文字

B、图案

C、色彩

3、教师点评,引出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A、画面B、标题(主要构成)C、文字(辅助说明)

教师略带讲解宣传海报常见的艺术风格:

1、写实

2、装饰

3、抽象

4、漫画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以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应用各种绘画形式,如手抄报、海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希望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5、教师小结

A、设计要素:主题明确、形式引人、色彩鲜明、构图单纯。

B、制作步骤:确定主题、构思构图、充实完善。

6、引导学生发现其他表现手法(手抄报、剪贴画、宣传画等)

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平面设计知识和纸立体结构知识,设计制作,共同创意,主题、内容、形式统一,纹样、文字美观协调,内容情调健康。

7、小组合作讨论制作形式及方法,教师指导。

8、小组汇报。

“现在请每个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最有特色的想法,或者在讨论时遇到的困难。哪个小组先来说?”

9、学生设计与制作过程:

A、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扣紧主题设计制作。

B、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与同伴协商合作,发挥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

三、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有创意作品。

“大家都做得差不多了,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注意听,吸取别人的优点,有更好的建议也可以提出来。”

四、课堂小结:

18.适合小学的美术教案小学美术教师的教案 篇十八

一、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到如今依然效果有限,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将成绩当成是学生的一切,这样的现象仍然非常常见。如今的美术课堂上,很多的老师经常会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海洋生物、飞机大炮、高楼大厦,而对儿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猫小狗嗤之以鼻,以为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殊不知一切艺术都来自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只有学会观察生活才能更好的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当要指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观察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做起,发现每一个事物的不同之处,避免采用公式化的理念去进行绘画操作,这样我们可能将会很少看到方形的桌子、圆圆的球。观察校园进行绘画创作可谓是一个很好的课堂体验,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绘画的方法,同时也观察了学习生活的校园特色,让孩子们对校园的景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一幅小学生的绘画作品而言,其成功之处并不是在于多么繁杂的绘画手法和画面,而是在于其能不能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否则就是一个徒具外表的空洞作品。

二、合理运用直接表现手段

小学生绘画更多的是一种兴趣的表现,是其天真本身的外放,他们有着纯洁的内心,并没有太多父爱的思想,相对于成人绘画作品而言,他们更加显得简约,但是正是这样的简单却有着别样的风采,如果我们仔细的去感受,就能够感觉到小学生绘画作品中的那种随意之美,这样的特性正是绘画课程中应当提倡的,教师应当迎合学生的这样的特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收到年龄限制,在生活阅历、情感方面有着先天的不足,他们绘画时更多的不会去考虑这个东西像不像,因为他们可能对于自己所画的事物本身就没有太多的认识,因此我们更多的应当从培养其感知力的角度出发,教导学生如何绘画,从而发展其更加敏锐的审美感。由于低年级段的孩子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他们在绘画时可能会将这样的感受渗透到画中,而在成人的眼中可能就变成了乱画,而正是这样直接的表现手法才是最真实的表现,因此我们应当支持学生宣泄自己的情感,并给予及时的肯定,让他们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到绘画中,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三、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因此其通过绘画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有着自己的个性,其中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学习和体会的,教师应当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进行相互学习,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重要手段。当然在引导过程中要及时有效的点拨,包括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的想法,并引导学生学习时如何进行进一步的创造,随后大家再进行作品的二次创作,当所有人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办画展的方式让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可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眼界得到进一步的开阔,想象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四、注重绘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绘画创作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浓厚的绘画兴趣,才能将绘画进行到底。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天生对于绘画有着难言的浓厚兴趣,他们会因为自己所画的一幅画而兴奋半天,同时也会希望自己的绘画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而我们应当要在这一基础之上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给予及时的点评,同时注重表扬,让学生感受到绘画艺术的魅力,进而更愿意接受它。另外,为了拓展孩子的视野,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和音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不一样事物的风采,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手段将自己所看到的事物绘画出来。可以说绘画难得的是孩子具有浓厚的兴趣,我们所要做的就要保证这份兴趣传承下去,而不是在我们的手中磨灭,只有这样有了良好的开端,才会有以后更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美术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同时也是小学生表现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含蓄的言语。孩子的绘画可能还称不上艺术,他们的绘画可能在我们的眼中毫无美感可言,但是他们却能够将自己的快乐、悲伤、忧愁融入到画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读懂他们的画,而不是无端的职责。而离开了自己的情感去谈绘画之能将其称之为一门技艺,同时也失去了绘画的灵魂。小学美术课程是学生绘画人生的开始阶段,我们应当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相信只有教师重视,并给予合理的引导,才能真正上好美术课。

参考文献

19.适合小学的美术教案小学美术教师的教案 篇十九

下面从知识技法传授、练习辅导、作业讲评几方面谈谈对小学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认识,与同行们一起来分析美术教学的现状,揭示美术教学的误区,使今后的工作更科学一些。

一、关于传授知识

传统美术教学已把精讲多练列为重要特点,对精讲和多练引起重视,这是对的,但对发挥美术作品的直接传授知识作用尚认识不足,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老师手拿课本讲上十来分钟,然后学生照课本依样画葫芦画上半小时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的知识,学生就难以得到了,至于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谈不上。试想,美术课充斥口头语言的讲述、讲解、谈话、讨论,却抽去了形象的提供,抽去了让学生感受造型艺术作品的视觉思维活动,抽去了直接从美术作品中获取知识的机会,那还剩什么呢?如果标签贴错了,那只会压抑而不是推动美术教学,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美术教师的注意力应保持在直接的视觉观察,对美术作品的目力接触,学生自己对美术实践的体验,直接的美术体验才是美术教学值得讨论之处。我之所以坚持这一点,就是因为注意力转移到美术作品其它方面的诱惑力既强大又普遍。美术作品的体验很难用语言表述,很难抓住,也很难评价,而用语言表述作品中有些什么东西、作品表达了什么意思则要容易得多,因此很多老师便将精力投于此道。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备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具,引导学生从具体作品中可以看到的东西出发,同时以作品讲评,启发谈话的讲解知识要点,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好教法,这种引导学生在观赏对象中“看”到美术知识的教学活动,理应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授美术“双基”,提高运用形象表达感受的能力,提高美术素质,具有一举多能的功能。

二、关于练习辅导

美术课的这种在练习中学习知识的特性,在专业美术学校能普遍予以理解和应用于教学,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开花结果却艰难得多。我们常会看到高年级学生低着头、埋怨自己无能,面对美术作业愁不能完成,然后在这种心理驱使下,虽努力为之仍交了一份连自己也不满意的作业。久而久之,美术低能就成了定局,在“全面发展”中形成一块美术低能的缺憾。研究解决此问题,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于是我常思考这个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美术能力并不是全面低下的。主要是美术技能的低下。

从真正意义上说,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正因为儿童具有天真率直的心灵,没有拘束,尽管他们没有具备画家的技法水平,也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创造出富有特点的美术作品。儿童个性和创造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决定了作品的面貌人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存在,要求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辅导也“不一样”。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用独特地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同时,应俯下身去,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效果和心态,轻声地个别交谈,给以恰当的个别辅导。这样的个别辅导,应是对学生渲泄个别独特情感的渠道的沟通,是美术课特有的提供给学生发现个性、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

三、关于作业讲评

美术课的作业讲评一般都是老师拿了几份作业,讲讲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样做本来没错。可重复多了,发现表扬、批评的总是原来几位同学,讲的也总是原来的话。对此,提出一些疑问: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是否符合每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否符合美术教学的特殊规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常有老师出于鼓励学生积极性的愿望,搞作业评比竞赛,其结果往往是表面的热热闹闹掩盖了有悖于美术教学规律的弊端。小孩子会因为评比的导向而改弦易辙,使自己的作品迎合得奖需要,丢弃“不一样”的个体创造,却不会意识到这是一次自我意识的丢失和创造意识的封闭;小孩子会兴致盎然地为第一名拍掌称贺,却不会去为第一名打个问号——认为那是老师定的,肯定无疑。比赛的效果往往会引起这样的思考:还是不要比赛为妥,换个角度、换种说法不是更好吗?如前所述,儿童美术作品应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评价很难用一根尺子量出长短来,作业讲评的确成了伤脑筋的事。但认真分析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有一种取得成果的满足和喜悦,同时也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面对全班“不一样”的作业和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何设计讲评一环呢?我认为讲评的话题首先应注意紧扣课堂教学要求,因为每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所以讲评也有不同的话可讲;其次要注意鼓励全体学生的自信心,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除了考虑作业的可视效果的质量外,对于那些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同学都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比批评更能增加他们的上进心。讲评的方式除了语言讲解外,应注意美术的形象特点,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使学生观赏其他同学的作品。展示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设计,如窗花展示于窗上,挂件懸挂起来,这样做不仅创设了接触其他同学作品的机会,也使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适当展示才是最后完成。有利于全体同学建立自信心,更有利于全体同学能获得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和机会,能在这么一个难得的环境和机会里感受、议论、切磋、沟通、理解、触发,其内含远远超出教师选几份作业讲评一番。

小学美术课的类型绝大部分属于综合课。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往往离不开新知识讲授、技法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作业讲评等,这是本文为什么要选上述几方面研究美术教学特殊性的旨意所在,也是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直接相关的问题。

上一篇:宴席邀请函的下一篇:《星期天》习作修改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