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发展现代化粮食物流的思考(共10篇)(共10篇)
1.对我县发展现代化粮食物流的思考 篇一
关于我国粮食物流现代化的思考
摘要: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粮食流通不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稳定社会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粮食经济的市场化,给粮食流通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本文分析了粮食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意义,阐述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对策。
关键词:粮食物流;粮食物流现代化;制约因素;对策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消费领域的整个流通过程以及其中的一切增值活动。它涵盖粮食生产布局、品种流向的确定、购销粮食的摆布、粮食实体运动所必须的装卸存运及加工增值的环节链系统。粮食物流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作为一种集约化的先进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规模大、功能多、效益高的新兴产业,成为许多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所依托的中介杠杆,成为商品流通快捷高效发展的“加速器”,被视为继降低物资消耗和劳动消耗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
一、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必要性
1、粮食物流现代化是国家宏观调控运作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总量大、人均数低,因而,总的来看,粮食基本自给是我国粮食问题的基调,但是各地区粮食生产的不均衡性又严重地影响着国民经济计划的施行,粮食的调出与调入成了仅次于粮食生产的大事。加之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间的粮食产量丰歉波动,使粮食市场难以避免地产生动荡。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这里就较为集中地表现为对粮食物流的具体操作。如实施专项粮食储备,从产粮区调运适量的粮食以充实缺粮区,使粮食供应在总量基本平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区域有机调配。在这里,粮食的物流现代化就会显示出重要的功能作用,物流功能越先进、越快捷、越经济、越高效,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与效果就越强、越直接、越明显、越成功,从而也就反映了国家宏观调控运作能力的现代化程度。
2、粮食物流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主要方式。粮食作为一种战略性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生产各部门有着各种联系,在生产与分配、储运与流通、积累与消费诸关系中,其必要性无需赘述。在市场经济架构中现代化的物流涌动是其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它动态地联系着社会再生产的每一个行业和环节,协调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这正是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作用的结果,粮食市场在这只手的作用下,价格走向、供求总量、竞争态势等市场要素在市场形态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自动联结系统、运转形式和调节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粮食市场诸要素功能自动耦合,粮食系统物流现代化则是这耦合进程的粘合剂。它改变了传统粮食市场多元化的利益格局,打破了粮食市场中条条、块块的分割,使粮食市场突破了行政分割与区域封闭,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统一的开放市场。
3、粮食物流现代化是促进粮食产销结合,改革传统粮食流通模式的重要手段。粮食物流现代化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搭建粮食流通的快速通道,在运输上作到统筹安排、科学调度、均衡运转,使粮食运输更加顺畅,效率大大提高,有效解决主产区卖粮难、储粮难和运粮难的问题,使粮食生产和流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粮食物流现代化改革传统粮食流通模式,降低粮食流通费用。传统的粮食流通模式,环节多,损耗大,费用高。而采用现代化的散粮运输方式不
啻为对传统粮食流通方式的一场革命。在我国推广“四散”(散储、散装、散运、散卸)化粮食运输,以每年散运粮食1000万吨、每吨节约运费100元计算,每年就可节省费用10亿元。粮食流通成本的降低,将增强终端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推动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有效拉动农民增加收入。
4、粮食物流现代化是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粮食物流现代化,有利于加快粮食周转,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构建现代粮食物流,将结合铁路部门的货运改革,创建铁路粮食快运的新模式,充分挖掘铁路部门的运力资源。通过粮食班列、粮食班轮等先进的粮食运输方式,缩短周转周期,加快周转时间,使运输载体和港口的粮食中转设施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粮食物流现代化,有利于催生大型现代化粮食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构建现代粮食物流,将促进粮食流通企业引进现代管理理念,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淘汰弱势企业,打造有实力参与国际粮食商战的巨人企业,占领国际粮食竞争的制高点。
二、我国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1、难转的弯——观念制约。人们对“物流”含义的理解却普遍比较模糊,把粮食物流片面理解为粮食仓储、运输和粮食装卸。一提到物流便联想到粮食储运、粮食装卸搬倒;一讲到科学合理地组织粮食物流,便大谈选择最短的运输路线、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和廉价的运输工具及图上作业、表上作业等具体的运输操作办法,并将运杂费用开支作为衡量粮食物流是否科学、合理的最终目标。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的结果是:把粮食生产布局、种植结构优化和粮食品种流向等看成是农业生产范畴的内容,物流组织上只注重其业务表现形式,忽视粮食物流的基础和前提。即便是在粮食运输环节,也只是从本企业的角度衡量运输的合理性,丝毫不顾及宏观上的效率和效益。加入WTO后,这种传统、片面和落后的观念受到了冲击,要求人们从整体、综合的角度来理解粮食物流。如果再把粮食物流的科学组织仅看作是对粮食储运的合理安排,势必会形成对粮食流通高效运行的阻滞。
2、难以解脱的困境——基础设施制约。粮食物流硬件设施落后是制约物流效率提高的直接因素。近年来,各级政府在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包括投资建设了数百亿公斤的仓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内配套资金对粮食中转、储运设施进行了建设和改造,并增加了专用粮食运输工具、专用码头,使粮食物流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国粮食流通行业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但从总体上看,在企业规模、集约化程度、技术设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整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5年——20年。粮食物流设施仍然比较落后,因仓容不足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粮食露天存放;储运设施的简陋和不配套又引发粮食在途时间长、损耗损失大、物流费用高等问题。粮食流通的“四散”(即散装、散卸、散存、散运)技术水平和作业水平仍较低。储备库存点不科学、仓容不足、仓储保管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特别是散粮专用车少。物流设施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粮食物流效率的提高,导致粮食物流费用长期居高不下,由此形成的较高成本的商品粮食在入世后无法应对国际市场上优质低价粮食的竞争,我国粮食生产和经营将无法避免地陷入困难的境地。
3、难解的结——政策因素制约。政府对粮食物流市场建设投入少,重视不够,对发展粮食物流缺乏统筹规划我国粮食流通业竞争较强,许多粮食批发企业、储运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组织协调和市场规划安排,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资本优势,以致粮食流通不畅,效率低下,库存积压日渐严重,资金周转不灵,经营亏损包袱越背越沉。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约1/3的物流运作是承包给第三方的,发达国家甚至达50%—80%。许多生产加工企业和零售企业都实行“零库存”,而把仓储、包装、运输留给物流配送中心代理。美国目前约有90%的日用工业消费品、20%的工业生产资料和绝大多数农产品是通过批发渠道销售的。发达国家的政府都重视对物流系统建设的投入,并以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以网络为支撑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
4、难绕的坎——信息技术和人才的制约。而新兴的现代物流产业都以信息网络为主导,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广泛采用先进的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程自动化物流管理系统,实行高效、快捷、便利的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网络营销少,粮食信息服务不周到、不及时,企业之间信息沟通少,以致粮食流通不方便、速度慢、交易率低,资金周转不灵,远远落后于快捷、高速的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现代粮食物流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创新相伴而行的,传统上对粮食物流管理的理解和操作已明显跟不上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仅凭经验和现有的业务技术难以做到对粮食物流的科学组织和管理。特别是加入WTO后,对粮食物流的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粮食商品知识,具备较熟练的业务技术,而且要对经济贸易知识和国内外粮食市场营销情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以更好地应对入世给粮食物流业带来的新变化。但目前粮食行业这方面的人才是最缺的,其负面影响已在粮食物流业务运作中暴露出来,而且愈加明显。
三、促进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对策
1、增强对现代粮食物流含义的准确理解,促进新时期合理组织粮食物流理念的更新。粮食物流是一个完整的“环节链”系统,这个环节链从粮食的生产布局一直延伸到粮食的加工增值和成品粮销售服务。粮食生产合理布局是粮食物流科学化的基础,粮食合理流向是粮食物流科学化的前提,粮食合理运输、安全经济地储存、粮食加工增值和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是粮食物流科学化的直接体现,必要的宏观调控是粮食物流科学化的保证。对粮食物流含义的片面理解就是对粮食物流环节链的人为割裂,其结果是无法使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现代物流理念把粮食物流的组织看作是一种资源,不同的配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学地配置和组合粮食物流资源能大幅度地提高粮食物流的效率。现代物流理念也要求人们从整体、综合的角度来理解粮食物流是否科学、合理,不应仅仅以某个企业物流费用支出多少来衡量整体的效益。粮食物流的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应以“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即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有时为了抢时间、争市场,在较长距离的粮食运输中选择速度快、费用高的公路运输,而放弃了费用相对低廉的铁路运输,但却为客户赢得了时间,赢得了市场,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这同样应视为是合理的。WTO下的粮食物流并不否定传统粮食物流的合理之处,而是要求我们从更宽的视野、更广的角度来理解和组织粮食物流业务,寻求物流合理化和价值最大化之间的新的平衡点,以实现“双赢”的目标。
3、应加大对粮食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及管理。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品种是稻谷、小麦和玉米,其产量和销量占总量的90%。这些大宗粮食由于数量巨大,非常适合散装运输,便于实行机械化作业。在这些粮食的整个流通过程中,应继续实行散装、散卸、散存、散运。在目前散运成为四散”作业的瓶颈之时,必须加大运输设施建设的投入,应大力发展铁路运输的散粮专用车,加快发展散装汽车,并对流通各环节的其它基础设施加以技术改造。各级政府在粮食流通设
施建设方面应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对已建成的粮食仓储设施,如浅圆仓等,应进行技术设备配套,包括配备粮情监测、谷物冷却、环流熏蒸、机械通风设备,使其尽早地发挥作用。粮食流通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四散”上,增加粮食自动接卸、计重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适度提高集装箱运粮的比重。粮食加工环节应调整布局、重组资产,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生产设备,研制和引进先进的设备,为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创造条件。此外,要重视粮食物流环节链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运作,从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循环的高度,解决好粮食物流环节存在的问题,确保其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解决目前粮食物流存在的无序现象和因体制不顺导致的物流部门分割、缺乏相互协调的问题,需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成立粮食物流调控机构,统一协调政策性和经营性两部分粮食物流的组织和运行。这一调控机构可归属各级政府发展计划部门,也可隶属于各级粮食主管部门。隶属发展计划部门的物流调控机构的调控对象和范围不仅仅是粮食商品,而是包括粮食在内的众多商品的物流。(2)规范和协调分品种的粮食流向及粮食仓、厂、站、点的布局,并负责协调和参与粮食库、厂建设论证等相关事宜,做到从源头上为粮食物流的科学合理组织创造条件(3)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约束粮食物流组织者、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和监督粮食商品实体运动的全过程,协调和处理所发生的粮食物流纠纷。(4)为粮食物流提供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信息服务包括粮食市场供求信息、交通运输情况、特别是运力方面的信息等,为提高物流效率奠定基础。政策指导指的是做好有关粮食物流方面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减少和避免实际工作中的盲目性。
4、促进粮食物流信息化和重视粮食物流人才。信息技术是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用现代物流技术改组和提升粮食流通产业,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是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向,是粮食流通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要积极发挥国家和各省已建立的粮食信息中心的作用,采用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和粮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逐步构筑覆盖全国的现代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形成一个上联国家政府部门,下联各省市、县(市、区)粮食局、粮库、粮食批发市场、粮食企事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企业要通过粮食信息平台,对供应、生产、销售、储运等环节的物流活动实行综合的计算机管理,将购销业户联结起来,实现对粮源收购、组配加工、库存和运输优化等物流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使粮食物流各区段的工作效益达到最优化。粮食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己业务所需要的商务活动。企业要通过粮食信息平台,对供应、生产、销售、储运等环节的物流活动实行综合的计算机管理,将购销业户联结起来,实现对粮源收购、组配加工、库存和运输优化等物流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使粮食物流各区段的工作效益达到最优化。鼓励粮食物流企业引进高层次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物流专家,引导粮食物流企业多参加培训班、研讨班,组织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国外和物流发达地区、企业学习、取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优势,委托培养专业物流人才,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粮食物流人才队伍,以满足现代粮食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侯立军.粮食市场结构和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2、张卫星.物流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3、刘春浦.中国粮食流通业如何应对“入世”[J].粮食流通技术,2000,(04)
4、射培秀.试论发展中国的农业物流业[J].中国流通经济,2003,(11)
5、王遐见.论粮食流通的现代化取向[J].经济体制改革,2004,(3)
6、陈金龙.潘朝松.王亚南.现代粮食物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粮食储藏 2004,(3)
7、王遐见.粮食流通与现代物流[J].农业经济问题,2004,(5)
2.对我县发展现代化粮食物流的思考 篇二
兵团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现状和问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处我国西北边疆, 主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截至2008年末,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辖14个农业生产建设师, 174个农牧团场, 总人口257.31万人, 其中农牧团场人口数高达188.25人, 占人口总数的73.16%。兵团是我国粮食、棉花等农作物主要产区之一, 兵团粮食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
由表1可以看出, 近年来, 兵团粮食产业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2008年, 由于受自然灾害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单产水平有所下降, 但粮食产量并未受到较大影响。2008年, 兵团粮食总产量为142.33万吨, 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 (52870.9万吨) 的0.27%, 约占新疆地区粮食总产量 (909.0万吨) 的15.66%。由此可以看出, 兵团的粮食总产量在整个新疆地区粮食总产量中占有较大比重, 兵团粮食产业的发展将极大的影响新疆地区经济发展, 而粮食现代物流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兵团粮食物流提供了发展契机。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 兵团粮食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信息化程度低
兵团政府对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同时由于企业自身资金有限,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致使库存点不科学、仓容不足、仓储保管技术落后等, 导致粮食流通效率低、费用高, 难以在国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由于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 信息硬件投入不足, 管理技术落后, 严重影响了物流信息服务功能的发挥。网络化程度低导致物流信息不对称以及逆向选择, 严重损害了粮农的利益。同时, 由于未能形成功能完善、组织统一、流通效率高的粮食物流信息系统, 制约了粮食物流产业的发展。
⑵缺乏大型粮食物流中心
缺乏机械化程度高、接受、配送能力强、功能完善的大型粮食物流中心, 严重制约了兵团粮食物流的快速发展。随着粮食现代物流技术的迅速发展, 建立采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 将粮食收购、交易、仓储、加工、装卸、运输、配送、结算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机结合, 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的大型现代化粮食物流中心已成为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重要任务之一。
⑶缺乏功能完善的粮食交易批发市场
兵团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导致各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进展缓慢, 市场配套设施落后, 市场主体发育滞后, 交易不活跃。粮食交易成交率低、期限长, 粮食流通无序, 未能形成按质论价、反应粮食真实供求关系的粮食批发市场价格。
⑷粮食运输以包装为主, 导致粮食流通成本高、效率低
兵团粮食流通过程中, 基本以包装储存、包装运输为主, 经常出现散粮打包、包粮运输、运后拆包等重复性作业, 收纳库、中转库和储存库之间未能形成有效衔接。同时, 由于地理条件原因, 适合粮食散装、散运的交通设施不完善, 制约了兵团粮食快速流通。而粮食流通涉及的铁路、交通等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没有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粮食流通体系, 致使粮食流通成本高、效率低。
⑸缺乏统一的组织规划
兵团粮食企业多以小企业为主, 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作为中坚力量, 难以对粮食物流进行资源整合和统一组织管理, 导致小企业各自为政, 物流资源分散,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资本优势。
兵团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思路
⑴加大兵团政府对粮食物流设施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
粮食物流设施建设是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基础, 要在兵团范围内以企业投资为主体, 政府适当投资引导的方式进行兵团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条件良好、相关设备完善、仓储容量高的库点, 重点建设适合散粮流通的接发设施。同时, 选择一批骨干粮库进行设施完善和功能提升, 个别库点适当增加仓容。完善重要粮食物流节点, 重点建设若干节点上的物流基地、粮食物流园区和大型粮油配送中心。
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兵团粮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网络
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粮食物流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对象, 将传统的以人财物为主要对象、以内部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 延宽到以信息人财物为主要对象、以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
在兵团范围内, 要以各级粮食批发市场、大中型粮食物流、加工企业、质量检测机构等为信息采集平台, 建立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及公共信息服务网络系统, 为兵团政府、粮食企业和社会提供粮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同时, 政府应积极引导粮食企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参与电子商务活动, 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粮食物流企业应建立自成体系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 用于粮食物流的计划、采购、仓储、运输等各项业务活动, 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更及时、更准确的市场信息, 还可以实现粮食物流的全程自动化管理, 进而构筑一个集粮食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开放型、多层次的粮食物流网络体系。
⑶以现有粮库为中心建立区域粮食物流中心
兵团应以大型粮食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为主体, 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以现有粮库为中心, 组建粮食批发市场、粮食储运中心、各地区的粮食仓储、加工和购销网络, 共同构成完善的粮食物流中心, 进而形成符合粮食供求平衡的布局合理的兵团粮食网络体系。建设粮食物流中心是兵团粮食物流发展的需要, 是推动兵团粮食物流业发展保证兵团粮食安全供给的需要。
⑷建立完善的现代粮食物流市场体系
建立以兵团级现代化大型粮食批发市场为中心, 区域性专业品种批发市场为框架, 其他市场为补充的三级粮食物流市场体系。
选择在兵团大中型城市尤其是商业氛围较浓厚的城市, 重点培育大中型骨干粮食企业, 按照现代物流的发展思路重组企业现有资源, 催生新的物流资源, 提高其参与国内粮食流通的竞争力;在小城市、小城镇, 重点培育面向零售网点的专业化的粮食配送中心;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中小型批发市场向配送粮食及其制成品的方向发展。实施兵团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以现代科技为支撑, 通过各级政府的适当投资引导, 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现代化粮食物流市场体系。
⑸建立健全四散粮食运输体系, 完善区域内“四散化”作业
粮食“四散化”即散装、散卸、散运、散存。粮食“四散化”流通技术是实现粮食物流一体化的关键技术, 通过四散化, 可以提高粮食流通率、降低粮食物流成本。实现粮食“四散化”流通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粮食流通速度慢、流通过程中转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等问题。因此, 应建成一批适应散装、散卸的兵团主要粮食物流节点, 以粮食交易和物流配送为重点, 以信息化为平台, 将粮食收购、交易、仓储、装卸、运输、配送、信息等方面实施有机结合, 建立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的大型现代化粮食物流中心。
⑹培植大型粮食龙头企业
大力培育兵团粮食骨干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对兵团各中小粮食企业进行统一组织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坚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粮食加工企业与粮食赊购企业同步发展, 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思想, 提高管理、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能力, 为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创造条件。同时, 延长产业链条, 形成优势产业, 以确保粮食物流始终处于良性运作状态, 实现粮食快捷、高效流通。
⑺大力发展兵团交通运输业
十六大以来, 兵团政府部门不断加大了对交通运输业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 基本形成了以连接国、省道为依托, 以垦区经济主干为骨架, 辐射团场、连队, 覆盖兵团各垦区的公路运输网络, 民用汽车拥有量大幅度增加, 旅客周转量及货物周转量逐年上升。目前, 新疆自治区交通建设正处于大投入、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2009年至2013年, 公路建设总投资将达800亿元。
3.现代物流发展对军事物流的启示 篇三
1树立现代军事物流理念
以系统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后勤部门的科学研究开始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代物流历经萌芽、发展、成熟等阶段,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传统物流大多只是一系列独立的功能性作业,比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且主要应用于流通领域。由于受到体制制约,传统的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大多以行业或行政方式构建物流系统,人为地割裂了物流系统的要素和功能。现代物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逆向物流、客户服务、信息处理等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其实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物流技术对传统物流流程进行整合与创新,把物流的范围从流通领域扩展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并实行一体化管理,再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的发展,进而扩大到供应链管理领域。
现代物流在管理方式方面,倡导制造资源计划、配送资源计划、物流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快速反应、有效客户反应、连续库存补充计划、精益物流、约束理论等现代管理方式;在服务内容方面,能提供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比如货物追踪、自动订货、渠道设计、优化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单品管理、条码技术和信息技术、市场调查和预测、物流咨询和培训、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方案规划和选择等。
通过重新认识现代物流,把握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差异,树立现代军事物流理念,才能改变传统军事物流“大而全”“万事不求人”等观念,积极整合军地物流资源,改变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吸收现代物流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形成完整、统一的军民融合式物流体系。
2建立健全现代军事物流标准体系
物流是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运作系统,其标准化程度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物流作业的效率、质量和成本。针对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已出台标准缺乏系统集成和有效衔接及协调配套性差等现状,要从全军大物流系统的角度出发,制定具有国际视野和我军特色的现代军事物流标准体系。
首先,应充分发挥军队总部机关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军队总部机关是军用标准制定的组织者和军用标准实施的推广者,在军事物流标准化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军队总部机关应创造适宜的政策激励环境,充分论证和积极推广制定的标准。
其次,物流运作的相关单位和部门应积极参与配合。物流运作的相关单位和部门是执行物流标准的主体,物流标准的具体条款要经过物流行业具体运作和实践的检验;因此,各军种、各部队应积极参与配合标准制定工作,出谋划策,为国标和军标的制定提供良好的基础素材,并在标准实施后,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再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应相互协作,加强对物流标准的研究。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作为物流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联系军队总部机关与具体物流运作单位的桥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应通力协作,对相关物流标准实施单位进行细致的调研,运用先进理论和方法,形成符合我军后勤保障发展需要并兼具先进性、成熟性及我军特色的现代物流标准体系。
3形成有利于现代军事物流发展的政策
环境
我国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起步晚、水平低,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我国军事物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现行的政策法规对维护传统物流运作秩序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在促进现代军事物流发展方面仍存在不少政策层面的制约因素,比如多头管理、系统性不足和“政策真空”等,急需按照现代物流运行规律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加以完善;因此,应在军队总部机关的统一协调下,理顺与军事物流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间的层级结构和逻辑脉络,尽快建立符合我军实际的现代军事物流发展政策体系,具体法律法规应充分考虑到我军物流起步晚、水平低、困难多、急需相关政策扶持和引导的发展现状,遵循适度宽松的原则,在加强规范军事物流运作秩序的同时,提供基础设施财政补贴和建设用地等政策支持,形成有利于现代军事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
4加强对军事物流新理念的研究
先进的物流理念是认识现代军事物流的锐利武器,也是科学驾驶军事物流航船的导航标。近20年来,新的物流理念不断涌现和演进,既反映着物流实践的变化,又指导着物流活动的发展方向,物流理念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加强对军事物流新理念的研究,应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高认识,把军事物流理念创新作为重要的基础理论工作来抓,在政策上积极引导、鼓励相关研究人员加强对军事物流理念创新的研究;二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研究,军事物流理念来源于军事实践并指导军事实践,且随着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避免闭门造车,只有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提炼,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才能更好地指导军事物流实践;三是要加强反思,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新的物流理念,如绿色物流、虚拟物流、准时制物流、应急物流、逆向物流、协同物流等,美军提出“聚焦式后勤”“精确后勤”“灵巧保障”等新理念,我国军事物流专家王宗喜教授提出系统优化、信息制胜、天人合一、技术集成、服务至上等具有我军特色的物流理念,这些理念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物流发展的取向,反思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现代军事物流的本质,推陈出新。
5构建军事物流组织协调机制
现代军事物流管理涉及军械、军需、油料、仓储、运输及地方铁道、交通、民航、邮政等军地多个部门,物流运作横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必然要求具备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目前,我军物流管理体制相互交错,机构多元化,军交运输、仓储、军械等分属不同单位或部门,甚至跨总部;地方铁道、交通、民航、邮电等物流相关单位也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这一状况造成物流组织布局分散,单位或部门之间缺乏横向联合,导致我军后勤保障难以在全军范围内形成合力;因此,应在全军范围内统筹规划,加快管理体制创新,畅通物流大通道,建立军队总部机关与物流运作单位间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统一编制和协调各部门、各区域的物流发展规划及物流行动计划,并采取积极措施和强力手段,认真落实,为构建全军统一、高效的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创造良好的组织机制基础。
4.对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探讨 篇四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农业是伴随农业现代化的出现而产生的新概念。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提出的现代农业,就是要实现农业“四化”,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后来有学者将现代农业进一步表述为“七化”:即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绩效高优化和劳动者智能化。
之后,专家将现代农业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进一步相区别。认为,现代农业不同于原始农业以采集和游牧为基本特征,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为生存而产,无所谓买卖”;也不同于传统农业依靠人力、畜力和一定的生产工具以及先辈积累的经验从事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为温饱而产,有多余而卖”;而是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科学应用现代生产资料,全面实行现代经营管理,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发达农业,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追求目标,“为销售而产,为赚钱而卖”。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现代农业具有以下五个明显特征:一是科技支撑。生产经营活动中,普遍采用以基因、工程、电子计算机、核能、太阳能等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科技含量高,农民素质高。二是产经复合。突破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和突出食品保障功能的局限,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衍生出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后续产业。三是规模集约。社会分工高度细化,“一村一品”、“多乡一品”、“区域一品”的现象普遍。四是产出高效。高投入,低能耗,单位面积产量高,质量优,市场广,经济社会效益好。五是生态环保。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安全和放心农业标准为准则。
二、我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
**发展现代农业,总体上应该遵循“做活山地文章,发展绿色农业,壮大特色产业”的思路,具体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科学定位:
⒈角色定位:生态基地,加工中心。一是突出生态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快建设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产品优质环保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融现代装备、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基地,通过5—10年努力建成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二是突出加工增值。克服“果品卖筐,牲畜卖头,木材卖方”的弊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兴建农产品加工园区,培植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提升产业水平,通过5—10年努力建成湘西北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
⒉产业定位:橘茶菜禽,特色立县。一是依托“三水”流域,建设50万亩柑橘产业区。二是依托“三山”带动,建设10万亩茶叶产业区。以壶瓶山、太青山、白云山为中心,集中成片建设200个良种茶专业村,扩大有机茶,生产名优茶,成为“全国有机茶叶第一县。”三是依托“三高”优势,建设7万亩蔬菜产业区。发挥高山地理、高寒气候、高端销售的综合优势,集中成片建设东山峰、南北镇、壶瓶山、太平、子良、三圣、维新高山缓季蔬菜园,成为“全省高山蔬菜第一县。”四是依托“三业”互动,建设2000万羽家禽产业区。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双佳农牧为主体,建设集饲料生产业、家禽养殖业、屠宰加工业于一体产值过10亿元的产业链,成为“全省家禽产业第一县”。
⒊市场定位:“立足沿海,面向亚太”。一是,抓住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沿海地区工业快速发展、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农业日渐萎缩的机遇,深入研究沿海农产品市场,量身加工农副产品,建立供需互动的外销大通道,促进**农产品快速占领沿海市场。二是,紧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众多(含中、美等21个国家)、人口总量大(26亿)、GDp和贸易额占全世界比重大(分别为56、48)的优势,积极参与相关活动,让更多**农副产品融入亚太市场。三是,主动创造条件,积极分享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果蔬贸易零关税条约》、《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9+2”泛珠区域合作等带来的优良环境和优惠政策,寻求更多商机,扩大农副产品出口。
三、我
县现代农业的发展举措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现状,我以为,**要真正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落实:
⒈制定发展规划。组织“全县发展现代农业合理化建议征集和讨论”活动,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和本县实践者组成调研组,编制《**县发展现代农业中长期规划》,作为今后较长时间内全县“三农”的行动指南。
⒉保护生态环境。切实做好封山育林、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等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保护青山绿水,保住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⒊改善设施装备。实施沃土工程,建设高产稳产农业用地。硬化运输道、机耕道,实现电力进田入园,满足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需求。建设自然灾害、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预警应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城乡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货畅其流。
⒋提供科技支撑。一是配套科研机构。鼓励社会力量成立特色农业生产、加工研究所,与广大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科技网络,加强科研攻关,提供科技服务。二是培养新型农民。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民,鼓励外出农民带技术、资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中专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农业企业。三是应用先进技术。普及种植、养殖新品种和先进适用农机具,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
⒌联合“松散”农民。以行业为类属、以利益为纽带,大力发展橘、茶、菜、禽等产业合作社,采用“公司 合作社 农民”模式,实现千家万户的个体化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社会化大市场有机结合,增强对市场的“话语权”,共演现代农业发展“大合唱”。
⒍大抓产品加工。一是普及初级加工。提高柑橘分级、洗果、包装率,提高茶叶名优茶比例,提高蔬菜包装销售率,提高家禽家畜冷冻肉、分割肉外销率。二是扩大精深加工。柑橘加工橙汁饮料、果酒和香精,茶叶加工茶饮料、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和茶色素,蔬菜加工脱水菜和罐头,家禽家畜要加工熟食、速冻、罐头食品和皮革。
5.对我县发展现代化粮食物流的思考 篇五
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文化的最大目的在于以文“化”人,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大目的在于以先进文化“化”人。如何发挥先进文化的教化功能?如何让文化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我县而言,文化工作能否担此重任?最近,我们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专题调研。 一、现状:忧大于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站在文化强县的战略高度,于提出了创建“文化先进县”的目标,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的意见》(桃发〔〕4号);,县委、县政府提高创建标准,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的补充意见》(桃发〔〕10号),明确提出了县城“六有”、乡镇“五有”、村“三有”等具体目标,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切实做好文化“五纳入”工作,并将创建工作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县委又提出了“一园一节三基地”的“一三一”工程(文艺园、桃花江美人窝风情文化节、竹文化基地、举重培训基地、民俗文化基地)。“文化先进县”及“一三一”工程为全县文化工作规划了发展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不断努力,目前,全县文化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规划蓝图部分实现。县城“六有”已具备“四有”,即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电影院(尚无博物馆与民间职业剧团),乡镇“五有”在灰山港镇、松木塘镇基本实现。在“一三一”工程中,竹文化基地以桃花江竹海为基础,已基本建成;举重培训基地于去年通过验收合格(但该项验收是一年一次);文化节定于今年9月举行,目前正在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可望能顺利举办;文艺园建设处于前期准备阶段。二是文化活动开展较为频繁。20,文化部门围绕“县庆”等中心工作共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文艺招待演出、文化下乡等大中型文化活动8次,各乡镇组织开展活动100多次;文化部门组织开展元旦广场文艺演出、九运会文艺招待会等大中型文化活动32次,各乡镇组织活动108次;20尽管受到“非典”等因素的影响,文化部门仍然组织了元宵文艺晚会、“红艺之光”金秋音乐晚会等文化活动13次,各乡镇组织开展活动91次。尤其是年10月初组织的“心连心”杯精英歌手挑战赛有120名歌手参加,参赛及观看人数之多为历史上罕见。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文艺事业走向繁荣。《桃花江报》(现更名为《桃花江通讯》)自开办以来广受各界好评,至今已出版69期;全县广大文艺爱好者从2001年至2003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2800多件;桃花江艺术团等5个较大的民办剧团及一些小型民间剧团,长期活跃在广大农村,每年演出在1000场以上,每年创收60万元,20文化局曾给予奖励4万多元;年,由文化馆组织参加湖南省第二届“三湘蒲公英奖”大奖赛,获金奖1个、铜奖 4个,居全市之首。四是文化市场整治初见成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全县文化市场近年快速发展,形成了网络文化、音像、印刷、歌舞、娱乐、文物等10大市场, 但经营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从2002年开始, 文化部门加大了“扫黄打非”力度, 对十大市场的500多家文化经营单位(户)进行了多次集中整治,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120多次,有效地净化和规范了文化市场。五是文化系统内部的产业化初露曙光。2003年下半年,投入近200万元的电影院服装超市开业,除安排10个职工就业外,电影公司每年可收取场租17万多元;投入上百万元的灰山港电影院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其建成不仅能提高灰山港镇的文化品位,还将成为全县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影剧院“南大门”以200万元整体出让,门面楼综合开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县电影公司与影剧院联姻,开展电影放映合作,可实现资源共享与捆绑发展,将对解决两家内部困难、维护内部稳定发挥出积极作用。对上述成绩,上级有关部门给予了充分肯定,从2001年开始,我县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文化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从2002年开始连续2年被评为全省文化市场专项治理和“扫黄打非”先进集体,2003年列为全省县域文化建设基地县、“湖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 从总体上看,全县文化工作在近几年之内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要把县委、县政府规划的美好蓝图全部变成现实,要把桃江建成一个事业繁荣、产业发展的文化强县尚任重而道远。那么,到底是一些什么问题在阻碍着文化工作目标的实现呢? (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缺少必需的工作场地。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现在不是整体丧失就是破旧不堪,文化事业缺少必需的工作平台。从县城“四有”来看,为了生存,电影院被改建成服装超市,图书馆也偏居一隅,目前能开展室内文化活动的只剩影剧院一家。对场地需求最迫切的是文化馆和文管所。文化馆馆舍建于1972年,为五层砖混结构,共计1250平方米,30多年来未进行过大的维修,近年来因桃花路改造后增高,馆舍第一楼360平方米场地低于临街路面1.5米,成了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失去实用价值;1995年开始,县城几次被淹,馆舍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部分承重梁柱出现裂缝,19被鉴定为危房;2002年,为了通过国家二级馆验收,文化馆只得谎称正在更换房产证,馆舍面积不达标亦由房产局开个假证明蒙混过关;现在第六层圈梁及天花板出现裂缝,一到下雨,五楼排练室就水滴不止,加上桃花路车水马龙,噪声太大,文化馆内已找不出一个适宜的培训辅导场所。全县有馆藏文物3000余件,其中93件是国家级珍贵文物(国家一、二、三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居益阳市之首,从全省来看也是文物大县,却没有展列文物的必要场所。沅江、南县有博物馆,资阳、赫山有博物馆,安化正在建,桃江没有,反映我县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深厚底蕴的文物只能躺在柜子里睡大觉,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从乡镇来看,目前,全县有10个乡镇无文化工作办公地点,23个乡镇无文化活动中心,80年代建起的13个乡镇影剧院(场)只剩2个,6个万册图书馆及几个千册图书馆只剩7个,共计图书18400册,且全部尘封。全县770多个村只有59个村级文化室,乡镇文化工作的档案、资料早已荡然无存。可以说,乡镇文化工作阵地几乎整体丢失。 (二)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化工作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高,文学、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各方面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其他部门无一技之长者可以干工作,在文化部门则万万不行。文化局及其二级机构共有207人在职,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66人,高中以下的114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38人。如文化馆23人中,有一技之长者约9人,9人中能独当一面完成上级任务的只有4人,这4人中有3个接近内退年龄,另1个今年将办退休手续。文化馆作为全县群文工作的组织者,即将出现无懂行者的局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忧虑。在59名乡镇文化专干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只有31人,余下者对文化工作深感陌生,出现了文化专干无文化专长的不正常现象。59人中,有中专以上学历的32人;目前在文化岗位的仅15人,其余44人有9人抽调担任乡镇临时工作,35人下海或干其他事去了,致使9个乡镇文化专干出现空缺,文化工作职能已不复存在。 (三)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资金投入是开展文化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近年来,随着县财政收入的增长,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工作的投入(见下表),对照国办发〔2002〕7号文件规定的“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我县还是做得很不错的。2001年、2002年、2003年全县财政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7%、9.9%、10.5%,但对文化工作的投入增长分别达到了15.7%、18.8%、14.6%。可见,文化投入不仅呈两位数增长,而且增速远远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但文化事业对资金的刚性需求是十分巨大的,文艺园、博物馆或其他任何一项稍大一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用完文化系统几年的财政拨款,不断增长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这种客观需求,因而出现了资金投入的相对不足,致使文化局的`部分二级机构要靠争取资金或“乞讨”才能开展工作。2001年文管所从文化馆迁入原民政局三楼,因改造维修场地、添置报警防盗等配套设施,左借右赊,负债10万元,2002年该所在省财政争取到3万元维修资金,2003年又争得部分资金,加上县财政的增拨款,才勉强还清欠账,但要开展其他工作就困难重重了。近年来,全县开展的文化活动较多,而每次活动的必需经费都要上万或数万元,事实上文化馆对开展群文活动力不从心,经常要去有关单位拉赞助,拉不到赞助就只能自己先背着,致使2002年负债11万元,2003年情况稍好仍负债8万多元,是否能还清债务尚不得而知。乡镇文化站情况比局直二级机构更糟。2002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并,并实行整体分流,1995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文化专干定为全额拨款编制,1995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定为差额拨款编制。在现有的59名文化专干中,有28人为差额拨款,财政每年只发给3780元基本工资,所以生存成了部分文化专干的第一要务。某乡文化辅导员拿了7个月工资,2000年拿了9个月工资,2001年拿了基本工资的80%,2002年、2003年只拿了“裸体工资”。生存都没有保障,谁还有精力去干事业?现在乡级财政十分困难,2003年仅有灰山港、牛潭河、马迹塘、修山等小部分乡镇投入了合计不超过10万元的文化事业资金,支持了一些公益活动的开展,大部分乡镇年初未将文化事业纳入整体规划,更无经费预算,因而大部分乡镇的文化工作萎靡不振或基本瘫痪就势所必然了。 (四)文化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由于山水阻隔及民族习俗、语言、审美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区域文化。这些文化资源是县域文化中的宝贵资产,一旦遭破坏或灭绝,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文化资源就我县而言,主要是两大类。第一类是民间文化。县境的民间艺术形式,分属文学、美术、戏曲、音乐、舞蹈等不同范畴,最保守的估计不下30种,极其重要的有故事、谚语、歌谣、功德画、竹雕、剪纸、地花鼓、三棒鼓、狮舞、道舞、猫舞、秧歌、腰鼓舞、蚌舞、灯舞、弹词、高腔山歌等,其中马迹塘故事与大栗港山歌(胡呐喊)是我县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故事还是全省唯一的高台艺术形式。但令人焦虑不安的是,这些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究其原因,一是民间技艺的传承属父子相传,师徒相授,艺人们没有普及技艺的愿望,许多技艺是代代单传,口传身授,无文字记录,很不可靠;二是由于商业文化的冲击,年轻人认为民间技艺不赚钱,不愿学习,加上许多民间艺人不是已经作古就是年事已高,民间艺人队伍严重萎缩,民间技艺传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三是已有的民间文艺资料已毁于一旦,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部门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整理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民间文艺档案资料,却不幸于1995年彻底毁于洪灾,因此拯救和保护民间艺术已刻不容缓。第二类是文物及文物保护单位。县境历史非常悠久,从新石器时代起,桃江就有先民居住,3000多件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桃江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全县珍贵文物中,东汉的漆木器及古籍、丝织品等一部分珍贵文物对保管条件要求苛刻,稍有不慎便会遭氧化或变质损毁,但因保管条件太差,连最基本的恒温干湿设备都没有,无法达到行业要求,文管所整天在担心着这些文物的生死存亡。全县有浮邱寺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熊亨瀚墓),这些场所的维修保护每年需要资金约8万元,2002年县财政下拨的文物保护费是0.55万元,2003年是1.5万元,2004年是2.5万元,与需求相差太大,因而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持工作形势严峻。 二、思考:如何突破五大瓶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从某种角度看,解放生产力就是解决“人”的问题。从实践层面来看,推动县域文化发展,重点在于突破观念、人才、投入、产业化及管理五大瓶颈。 (一)观念瓶颈。文化是什么?它是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精神、民族艺术、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总和,其核心作用是教化,其最大目的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因而我们的文化必须是先进文化,必然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逐步渗入经济领域,形成了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文化产业。因而文化既有事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县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催化剂。文化可以改变社会的精神面貌,可以提高民族素质,同时先进文化还可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同志考察过沿海发达地区,总认为他们文化工作搞得好是经济基础好、财力雄厚使然,但他们为什么要把钱投在文化工作上呢?投在其他地方不行吗?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文化工作的极其重要性,投入资金是非常值得的。而我们许多同志却认为文化工作是可有可无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件事干好干歹,首先是观念上的差异。有的同志认为文化是宣传理论部门的事,只看到事业属性,看不到其产业属性;有的认为文化工作投入多、产出少,太不值;有的存在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或先经济后文化的两张“皮”现象;有人仍在用一种计划经济或行政管理思维来看待文化工作,政事不分,企事不辨。凡此种种,致使一些地方文化建设摆不上应有位置,文化资源得不到合理保护与开发,甚至文化工作真空化。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想看法,但这些思想看法则是后天形成的,正确观念不占据其头脑,错误观念必然占据其头脑。因此文化工作真空化的不良后果是先进文化不占领,落后文化必然乘虚而入,一些地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犯罪行为日益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屡屡出现,给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人才瓶颈。谁来办文化?他为什么要办?事业要繁荣,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长期的计划经济形成的僵化体制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发展成长又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现在的状况依然是作“茧”自缚。其表现:一是外面的人才进不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与规范,编制政策一直执行得较好,但编制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能控制机构臃肿,另一方面因编制所限许多应当进来的人进不来,所以一些单位出现了借用、借调人员现象;二是进来的不一定是人才。编制政策虽然能控制人员数量的无节制增长,却无法保障进来的一定是必需的人才,在59名乡镇文化专干中,大多属非文化专业人才,其中有5名是学农技的、6名是学机械制造的、有8个乡镇的专干是城镇退伍兵,文化局二级机构的状况也大体如此。原因是什么?核心是文化部门对所进人员的业务素质无把关权。1995年撤区并乡后,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文化站成为乡镇政府兴办的公益事业单位(湘办发〔2001〕29号),与文化主管部门只存在业务上的指导关系,对专干能否胜任文化工作主管部门无权把关;三是进来了共吃大锅饭。做多做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我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去干?所以大锅饭体制极大地挫伤了专业人才的积极性,而现在许多企业或民办社团对专业人才十分青睐,不仅尊重人才,而且聘以高薪,许多有一技之长者辞职下海就理所当然了。面对这种令人痛心的状况,我们如何办?其一,加大培训力度。对已经进入文化部门者,不能把人家一脚踹开,一脚踏死,而应在提高其业务素质上狠下功夫。在文化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很年轻,处在可塑期。乡镇59人中,50岁以上者只有5人,40岁以上者14人,其余40人都在40岁以下,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多批次的培训,使尽可能多的人拥有一技之长。从长远来看,我们应从基础抓起,可在县职业中专增开适当数量的文艺班,确保文艺工作能新人辈出。其二,明确文化部门进人的业务素质把关权。对此,文化部门应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的业务要求制定出相应细则,对外公布,一视同仁。招考人员的业务素质面试以文化部门为主进行。其三,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可由“两办”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完善文化人才流动与引进政策,开辟人才进出“绿色通道”,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其四,深化事业单位分配改革。这主要指文化局二级机构,改革的核心是“三定三不定”:1、定基本拨款,不定专项经费。这主要是针对县财政而言,可将某年度某单位的财政拨款额定为该单位基本拨款,如遇县委、县政府要求举办活动再行追加。2、定岗不定编,竞聘上岗。单位取消编制,只定岗位,除负责人岗位由主管部门主持竞聘外,其他岗位定人由单位自行确定。实行全员优化组合,竞聘上岗,竞聘上岗每三年进行一次。3、定基本工资,不定福利津贴。所有人员均按国家人事部门规定确定基本工资;对福利津贴,上岗者有(以完成岗位目标考核任务为前提),待岗者无;福利津贴按岗位性质划分不同等次,岗位内部亦适当拉开分配距离。如此改革的实质在于不增加财政额外负担的情况下,打破大锅饭体制,激化单位内部潜力与活力,达到真正搞好文化工作的目的。但改革须注意:一是要对特殊人员(如年龄较大)的利益予以适当考虑;二是要基本稳定。可选择条件适宜的单位先行试点,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铺开,不能冒进。 (三)投入瓶颈。资金是文化工作的血液。应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从单纯的政府投入向企业、政府、社会力量共同投入转变,形成多元投资格局。从实践来看,大体有如下几种融资方式:一是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国发〔〕37号),要求对文化营业单位征收营业额3%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省政府湘政发〔1997〕13号文件、市政府的益办发〔2000〕12号文件对此予以明确。2000年12月国务院再次下发《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省政府相应出台了湘政发〔2001〕12号文件,规定各地上缴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由省财政“留三返七”。现在全省大部分地方已开征,我县尚未开始,建议开征此费,返还部分由县财政设专户,由宣传文化部门掌握,由县委、县政府批准使用,主要用于全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目前除文艺园外,文化馆提出了新建文化馆(群文中心)的项目建议书,县计物局已批准立项;图书馆提出了建少儿分馆的项目建议书,县计物局已批准立项;马迹塘镇提出了将“故事”申报列入省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建议书。这些项目只要运作得当,争取一定资金是很有希望的。三是鼓励捐赠,落实各项免减税政策。建立优秀文艺作品奖励机制,凡获国家、省、市表彰或奖励的文艺作品,按就高不就低原则给予相应奖励。奖励资金全部来源于社会捐赠。根据国发〔2000〕41号、湘政发〔2001〕12号文件,对社会力量捐赠,核减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社会力量要求进行的专项捐赠亦享受此政策优惠。四是积极进行市场运作。文化事业中可以产业化运作的部分,完全应该以股份合作、拍卖、租赁、冠名、广告位出让等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影剧院的“南大门”出让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 (四)产业化瓶颈。文化产业主要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因其具备风险小、见效快、无污染、可重复利用和不断转移等优点,被经济学家们喻为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文艺演出业人才奇缺,电影服务业严重萎缩,电视服务业近年有所发展,文化娱乐业比较原始与粗放,真正的文化旅游业尚未兴起,艺术培训业还只是零敲碎打,艺术品业(如书、画、刻等)还处于初级阶段。综合起来看,我县的文化产业还很落后,事实上还不能以“产业”二字来表述。文化产业是一种面对市场的生产、经营、服务行为,它必须按市场规律运作:一是须按需求规律运作。随着人民群众富裕程度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亦会逐步增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对象有不同需求。就农民而言,你请他观赏芭蕾舞他可能没兴趣,但来一段地花鼓可能会使他两眼放光,情绪热烈。我县电影放映收入严重滑坡,电影公司难以为继,真的是群众不乐意看电影,对电影没一点需求吗?望城县19个乡镇72万人口有64个农村放映队,从2000年开始每年放映电影7000场,创收70万元;内蒙古自治区90年代初有电影队800多支,由于受市场利润的吸引现在发展到1600支,每年放映电影在16万场以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望城与内蒙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针对群众需求,大力开展电影服务,而我县恰恰在围绕群众需求进行服务上做得非常欠缺,要想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可能吗?二是按竞争规律运作。“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该规律的通俗说法。在我省,张家界、壶瓶山、岳阳楼等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闻名,风凰的苗疆长城、望城铜窑、江永女书、岳阳张谷英古建筑群等以文化遗产取胜,湘西土家族文化、江华瑶族文化等则以民俗风情见长。桃江文化产业要发展,凭什么与人家竞争?只能凭特色与人家竞争。我县最有特色的应是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歌舞、戏曲、书画、雕刻等,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来下的,是特色鲜明且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这几年我县提得较多的是竹文化、美女文化、桃花文化等,民俗文化目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并不影响它有朝一日成为桃江文化产业的“拳头产品”。根据上述两条规律,桃江文化产业至少有多条路同时可走。第一条路文化旅游之路。目前全县初具规模的是桃花江竹海,但竹海的文化含量还亟待提高;浮邱山作为佛道胜地,浮邱寺作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含量较高,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寺庙破损有待修复。第二条路是民俗文化之路。在“一三一”工程中提出了建民俗文化基地的设想,但不整理开发出民俗文化何来民俗文化基地?对民俗文化的开发应循序渐进,不必遍地开花,有重点地选择最具特色者先行开发,其他应先作好保护工作。现在马迹塘镇准备成立一个故事开发公司,设想非常好。故事开发必将对民俗文化 保护与发展带来希望与启示。第三条路是文艺演出之路。待人才问题解决后,可由影剧院或文化馆牵头吸纳社会力量成立“桃花江演艺股份公司”,其主要服务是演出与培训。第四条路是电影放映之路。鼓励社会力量放电影。现在全县除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由教育部门直接放映外,共余70多万人口的电影需求无人理会,这块电影市场基本上是空白,2003年电影公司的电影放映收入仅1.28万元(其中灰山港电影院400元),按70万人口计,平均每人的电影消费不足两分钱,可见电影市场还有待大力开发。县电影公司目前经济困难较大,负债近200万元,要添置设备、改进设施难度较大,所以社会力量合资或独资经营电影业是一条可行之路,但文化部门要制订相关政策与措施,确保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切实保护业主的合法权益,维护电影放映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五是其他途径。如音像图书批发、高雅怡情的文化娱乐、网络文化、广告中介业等发展也不能忽视。 (五)管理瓶颈。繁荣事业、发展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必须实施规范管理,确保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从全县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政府(文化局)、事业单位(图书馆、文管所、文化馆为全额拨款性质、影剧院为差额拨款性质)、企业(电影公司及其他文化经营者)等不同主体,这些主体间到底应如何明确关系与运作模式?其一,明晰职能。实行政事公开,政企分开,政府由过去的“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事业单位组织实施,各企业单位进行经营,政府是文化事业与产业的管理者,而非经营者。政府主要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从导向、总量、布局、结构等方面进行宏观管理,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其二,划清职责,理顺关系。现在文化市场的多头管理与无序管理现象较明显,突出表现在对网吧的管理上。1、谁为前置管理者?对网吧,管理部门至少有公安、消防、文化、工商、电信甚至教育部门,但要开办一个网吧,经营许可程序上必须先办哪个部门的手续没有明确规定,存在经营户办了工商执照可能未办文化许可、办了电信许可又未办消防许可的问题,导致大量手续不健全网吧甚至黑网吧出现,管理上漏洞较多较大,一旦发生问题(如消防安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前置管理程序,县委、县政府应予以明确。2、部门之间如何协调?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零点以后网吧不能再营业,但电信企业以“24小时全方位服务”为承诺以赢利为宗旨,与文化部门追求社会效益以教化为宗旨相去甚远,因而屡屡拒绝文化部门截断电信号的要求对这些矛盾或问题,可由县委、县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商解决。其三,制定规划。规范管理,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规划是蓝图,是目标,是动力,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用地有规划,城镇建设有规划,旅游开发有规划,文化工作没规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先天性的管理盲区。文化要发展,规划必先行,制订规划成了文化工作的当务之急。在规划原则上,一要切实可行,二要突出特色,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照搬照抄。比如,桃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是什么?资源是什么?手段是什么?前些年,我县提出了创建“文化先进县”的目标,但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如何解决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难题这都必须在规划中有所体现,以免遇到困难时不知所措。 综上所述,为推动县域文化快速健康发展,调研组特提出五点对策建议: 第一,坚决推进文艺园建设。无论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标志性建筑可以说是“城市名片”之一。与文化工作搞得较好的兄弟县市比较,我县的欠缺之一是文化设施尤其是“精品亮点”设施是空白,而标志性建筑恰恰是“文化先进县”与“江南名镇”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对文艺园建设的态度问题上,是文化部门较热、其他部门较冷。整个文化系统经过多次发动,积极寻找招商引资线索,开始为入园作准备。影剧院南大门的200万元出让资金,除去历年拖欠的职工工资、社保等外,还剩下约50万元,非常想投入文艺园,在其中拥有一席之地;文化馆很想在园中建一个四层共5000平方米的新文化馆,初估造价400万元,设想从国家有关项目资金中争取200万元,自筹100万元,县财政拨款100万元,最近开始跑上跑下争取资金。规划中的文艺园功能齐备,不仅有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还有博物馆、青少年宫、电影院、图书音像超市等场所,不仅能满足文化工作对基础设施的强烈需求,而且可凝聚全县文化工作许多的期待,一旦取消文艺园建设,文化工作的希望之火会变得十分微弱。在文艺园的前期准备工作中,用地是个敏感问题,但文化工程用地与工业园区用地有一定差异。从国土部门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文艺园建设完全可以搞,只是今年的用地指标已用完,今年5月至10月省市已停止用地报批。但其他工作不能停顿,建设规划与设计及招商引资等工作应积极进行。 第二,制订十年规划。由文化、计物等部门用一定的时间制订出初稿,送各级各部门讨论完善后,报县委、县政府审定。 第三,尽快制订“两大方案”。一是文化抢救与保护方案。现在许多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某种技艺一 旦失传,将给文化事业与产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县委、县政府应明确文化部门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制订出抢救与保护方案,报县委、县政府审定后迅速实施。二是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应由文化部门在3个月内制订好,报县委、县政府审定后实施。 第四,原则同意县电影公司恢复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但应制订履行事业职能的相应方案。电影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之一,产品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电影放映本属事业性质。改革开放后,电视等传媒兴起,电影受冲击,它的作用降低了,但性质未改变。县电影公司的前身为电影事业管理站(成立于1963年),1980年更名为“桃江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仍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1989年,县政府下文将自来水、广播电视、电影公司等单位改为企业性质,但最后改了的只有电影公司。从全市来看,安化、赫山、南县、沅江一直没有改变事业性质,2003年1月市电影公司恢复为事业性质。从全省来看,14个地州市有11个为事业性质,省电影公司2002年8月明确为事业性质。电影公司属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管
6.对我县发展现代化粮食物流的思考 篇六
一、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是繁荣**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建设现代农业是
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导力量和带动力量,农产品加工业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承担着独特的历史性社会责任。
1、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载体。
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产品加工业通过企业与基地农民对接,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联结起来,使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由工业引入农业,由城镇引入农村。**是农业大县,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是实现农产品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的有效途径。
2、农产品加工企业是构建新农村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带动农户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同时作为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不断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有效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构建新农村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农产品加工业植根在农业,发展在农村,动力在农民,与农村经济繁荣息息相关。在带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等方面,农产品加工业大有作为,正在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4、新农村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各级政府投入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将更加直接,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积极性将进一步高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都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局面。这必将进一步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更好的投资机遇、市场机遇和发展机遇。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作为**的基础和支柱产业,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拉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1、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将主导产业的发展与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围绕蚕茧、畜禽、粮油、食品、饲料等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精深加工,促进全县农产品加工从初级低附加值向精细高附加值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2家,累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5家,县级17家。今年前三季度62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60.5亿元,销售59.7亿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额的24.2%和28.3%。
2、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了全县蚕桑、畜禽、粮油、蔬菜、海淡水产品等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依托自身的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以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互动,与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目前9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2.7万户,建立生产基地62.5万亩,其中种植基地60万亩,水面面积2.5万亩,让利返利给农民1940万元,带动农民工就业9435人,有力的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收。
3、名牌效应逐步显现。**农产品加工产品品牌不断增加,档次不断提高。目前已有国家级名牌产品2个,省级名牌产品3个,市级名牌产品13个。其中食品饲料行业获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2个。鑫缘集团是南通市第一个获得国家名牌的企业,“鑫缘”牌白厂丝和真丝绸产品荣获国家名牌产品称号;海波牌紫菜通过美国有机食品协会质量认证,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质量认证的产品。
**农产品加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有了一些比较好的产品,但是对照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仍不小,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是农业大县,这仅仅是指农产品生产的总量。如果从农
业总产值、特别是从农产品加工增加值等指标来看,与其它地区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以单体企业规模来比较,周边地区都有年销售5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鑫缘茧丝绸集团2005年销售收入刚突破10亿元。
二是精深加工程度较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增值程度越高。目前**粮
食、蔬菜、水果、水产、肉畜等加工仍停留在冷冻、冷藏等初级加工模式上,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差,产品档次较低。
三是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少。目前,**秸秆、米糠、玉米芯、稻壳等农业资源绝大多数被废弃,有的甚至成了环境污染源。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副产品转化成饲料或高附加值产品,从玉米芯、果皮、果籽和果渣中提取膳食纤维、香精油、色素等。在副产品加工方面,**几乎是空白。
三、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茧丝绸加工产业:以鑫缘茧丝绸集团为龙头,推进茧丝绸产业向深、精加工,高附加值转变,向系列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变。大力拓展市场份额,形成品牌巨舰,走向世界。综合开发利用蚕蛹、下脚茧丝等循环项目,实现桑蚕丝精品化、品种开发多样化、染整加工精细化,推出科技与健康并举的丝绸新产品。
饲料加工产业:以天成饲料、海辰生物科技、正通保健品公司为龙头,以发展畜禽饲料为基础,积极开发特种动物饲料,使饲料工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促进饲料业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依靠粮食向依靠各类农副产品转变,全面增强**饲料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由饲料大县向饲料强县的转变。
畜禽加工产业:以康德生物、天恩食品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畜禽肉类深加工制品,引导鲜肉制品向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系列化、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蛋制品重点解决传统的食用方法,向分级包装、蛋清蛋黄分离提取、加工蛋黄(白)粉、生产各类具有蛋类营养的食品方向发展。
粮油加工产业:以家惠油脂、里下河大米销售中心为龙头,以粮油精深加工为重点,配套进行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稻米加工以生产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为主,重点开发富硒、免淘、精洁、方便米等新产品,开发各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满足一般消费层次的中低档产品;玉米加工以玉米淀粉和畜禽饲料业为基础,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大豆、菜籽重点开展精深加工,开发脱皮冷榨天然油新产品。
食品加工产业:以百味食品公司、奇佳食品公司、宏远食品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及加工制品。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大力推行净菜上市,重点发展和研制低温脱水蔬菜、冷冻或速冻菜、净配菜、调味蔬菜、蔬菜汁及蔬菜罐头等系列产品;发展果品加工,重点发展果品的分级包装、贮藏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水产品加工,加快发展以名优水产品为重点的保鲜保活运输业,拓展紫菜、鳗鱼、牡蛎等系列保健食品的精深加工,培植河豚等海洋生物药材药源,发展海洋制药业。
(二)**农产品加工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方式
1、产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发展基地,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如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立种养基地,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鑫缘茧丝绸集团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建成万亩标准化蚕茧生产基地2个,千亩蚕桑生产丰产方30个,桑园面积稳定在16万亩,基本形成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蚕桑生产格局。
2、合作开发。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镇、村合作,共同开发,共同发展。企业可以与镇、村合作建立种养殖基地,也可以采取转移厂房到农村、分解车间到村居、搬迁机器到农户的形式,创办加工基地,使农民就近就业。家惠油脂公司计划与相关乡镇合作建设200亩“双低”油菜基地,每亩补贴农民300元,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减轻了政府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压力。
3、直接参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同时鼓励企业家兼任镇、村干部,直接为镇、村里服务,出钱、出人、出物资,真心实意地为农村、农民办实事。鑫源茧丝绸集团公司南莫镇砖桥村结成帮户对子,集团指定了一名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帮扶工作,帮助该村制定三年振兴计划,并将于2007年在该村建设150亩标准化示范桑园,每亩补助农民80元。
4、公益捐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公益捐助,直接为镇村捐钱捐物,兴办公益事业,如建造公益学校,改善基础设施,长期扶助。兰波公司近年来捐资20多万元用于老坝港镇的道路、敬老院和教育等公益事业。
5、帮助自立。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招收农民工,提供技术培训,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或者技术农民。农民有一技之长,或自主创业,或在企业就业,能够自立。
(三)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1、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增加投入,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力度,坚持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推进产品深度开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注重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职工队伍的素质,加强现代经营管理和科技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人才。
2、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外向拓展能力。
在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中,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具备出口条件的农产品加工创汇企业仅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农产品出口。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发展水平。采取多种形式与国外企业合作、合资,参与到国际化的分工体系中去。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境外创办企业,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技术、资本和市场,拓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外向经营渠道。积极到境外申请商标注册、卫生注册和取得产品质量专项认证,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目前**仅鑫缘茧丝绸集团公司一家企业在境外设立了公司。
3、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
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的联结模式,创新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推行面向农户的利润再分配,探索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发展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4、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建设能力。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终端产品的竞争,实质是品牌的竞争、质量的竞争。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长远之计,关键之举。针对**农产品品牌少、知名度不高的状况,**农产品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要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打响“特色品牌”、“生态品牌”、“原产地品牌”。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改组、改造,跨地区、跨行业经济联合和兼并,实现品牌扩展,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竞争力弱的问题。除了鑫缘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外,**还有一些知名农产品,如天成饲料、德心食品、兰波紫菜、品王酒、里下河大米等,这些产品都需要通过不断发展,提高知名度,同时也需要通过品牌的运作迅速把企业做大做强。
5、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7.对我县发展现代化粮食物流的思考 篇七
1 我县中小型规模养殖场概况
1.1 规模场养殖规模
我县是农业大县,畜牧业是传统产业,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畜牧业发展迅速,2007年我县规模养殖场仅有124家, 而且都是小型养殖场,到2013年底,全县规模养殖场发展到863家,其中常年存栏( 猪1 000头以上,牛100头以上,羊500头以上,家禽20 000羽以上) 的大型养殖场只有26家( 猪场18家,牛场3家,羊场1家,禽场4家) ,而中小型养殖场达837家。
1.2 规模场标准化建设情况
自2007年开始, 借助国家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项目,我县自2007年至2012年纳入标准化建设的项目场共121个, 其中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占113家 ,投入资金1 200万元 ,经过7年的努力 ,到2013年底,通过省、市、县评估验收 ,已建成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18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场79个。
1.3 规模化程度尚待提高
目前,我县畜牧产业区域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全县生猪产业主要集中在二大地区,西南方向以塘田市、金称市、蔡桥、长乐为主,东中部以塘渡口、黄塘、下花桥为主,家禽产业主要是是白仓、塘渡口、七里山、九公桥等沿207国道一线的乡镇,牛羊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主要以白仓、罗城、岩口铺等乡镇向周边辐射。
1.3.1 规模化养殖比例较低
从统计年报来看,以生猪为例,我县养殖规模仍以年出栏1~49头为主,占年出栏量的46.8%,而年出栏1 000头以上的比重仅为13.5%, 远远低于生猪产业发展快的县市,因此,我县局限于生猪调出大县,而不是强县。
1.3.2 养殖规模升级势在必行
从畜牧业养殖成本来看,养殖的成本主要由七大块构成,其中饲料成本是最主要的构成,占比约为44%,其次是幼畜成本,占比为39%,人工费用位第三,占比12%,而其它成本费用相对较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规模才有效益,有规模才有市场,从企业的经营效益方面来看,规模越大,购进饲料量大, 价格相对而言含有比较大的优惠,每头猪可降低成本50元~100元,与此同时,规模大,就有一定数量的能繁母猪,可以实行自繁自养,在规避仔猪价格风险的同时, 保证了仔猪品质,实而饲养量大,劳动力利用率相对来说要高,从产品质量来看,规模大,管理严,有利于实行严格的养殖、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提高规模化养殖程度,既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还是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畜禽产品质量的必要基础。
2 规模场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偏小,监管难度大,经济效益差。
我县规模养殖场数量多而规模小,863家养殖场,大型养殖场仅26家,中型养殖场120家,其余都是存栏猪100头左右、牛30头左右、羊100只左右、家禽1 000羽左右的小型规模养殖场,点多面广,动物卫生监管难度大,监管不到位,养殖户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就会添加“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很容易出现食品安全事故。而对于养殖户,由于规模小,饲料成本、带动力成本偏高,造成经济效益低。
2.2 选址不当,随意性强,卫生条件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食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 养殖业发展较快,我县一些中小型规模场,都是在房前屋后,或村头街尾,并且逐渐向城镇及交通要道、河边、水库转移,粪便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 而是直接排向水库、河巷,污染水源,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2.3 设施不全,布局不合理,防疫条件差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我县养殖业逐渐由散养户向规模化、产业化转移,而在建场时,大都是在原场原址改扩建,随意加栏,缺乏科学布局,很少有猪场按规定建有无害化处理设施,70%的场是“四无场”: 一无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二无粪污处理设施;三无防疫消毒设施;四无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因而,很容易造成疫病传播,2006年至2009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暴发时,由于我县中小型规模养猪场多,防疫条件差,造成全县23个乡镇场无一幸免,发病的猪场没有一家大型养猪场,全部是中小型养猪场。
我县中小型规模养殖场由于数量多而规模小,造成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开展难度大,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污染水质变臭,发生富营养化,造成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随之传播和扩散。未经腐熟而直接施用或大量施用畜禽粪便也对作物和土壤产生不良影响,造成土壤有机物质过份积累,土壤呈强还原状态,无机盐含量上升,氮磷等氧分过量而引起作物徒长、倒伏,看不见危害更大,严重超标的重金属、抗生素随粪便排出,未经处理,被农作物吸收,进入人体,损害人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生殖系统,在畜禽粪便管理不善地区,苍蝇遍地飞,臭气熏天,环境卫生条件极端恶化。我县每年因畜禽排污引起的纠纷, 造成上访事件的不少于3~4起。
3 我县中小型规模养殖场规范管理措施
针对我县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有利措施关停一批、限制一批、升级一批。按照产业布局,促使我县中小型规模养殖场逐步走向现代化、生态化、产业化,以达到“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现代化养殖要求。
3.1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风景休闲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城市和城镇居民区、文教卫生区、人口集中区以及两大水系干流200米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规模养殖原则,重新划定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具体细化到村,绘制详细的畜禽规模养殖区规划图。对禁养区的中小型规模养殖场一律关停,对限养区的中小型规模养殖场,限制其养殖规模,让它自行消亡,促使它向散养户过渡,对养殖区的中小型规模养殖场,鼓励它合理布局,扩大规模,向产业化过渡。
3.2 调查摸底,建立档案
对限养区、禁养区的养殖场进行全面摸底,详细掌握养殖情况,对禁养区列入拆除的养殖户进行拍照、造册,规范建立档案。档案包括拆除协议书,一份现场四向照片、一份丈量图。对限养区的规模养殖场,一是严格控制养殖规模,列为禁建区;二是对原有的规模场进行标准化改造;三是符合环评条件。对养殖区规模场要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审核,提高新建场准入门坎,对原有的中小型规模养殖场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标准化程度,促使排放达标,符合环评条件。
3.3 资金投入,正确导向
为确保我县中小型养殖场的规范治理,应进一步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活动, 并筹措治理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好中央财政的标准化建设项目资金、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菜蓝子项目资金及其它养殖业发展资金,逐步规范我县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发放上,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阳光普照,撒胡椒粉”的做法,将奖励资金转变为标准化建设项目资金, 集中使用,按照养殖户“申报整治———现场核定———整治验收———拨付资金”的顺序来明晰资金流向。原则上,国家扶殖资金,只能用于养殖区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建设, 部分用于禁养区的规模养殖场的关停补偿,限养区一分不给。
3.4 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在整治工作中,要注重做好宣传工作。一是进村入户,挨家挨户宣传,不厌其烦地做好“拆除户”和“关闭户”的思想工作;二是出动宣传车,运用标语、专栏、黑板报等工具和载体,贴近传递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整治政策和措施;三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突出宣传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整治工作的意义,通过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3.5 综合治理,循环发展
大力开展乡村清洁化工程建设,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突出“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改变”为三大工作重点,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工作主线,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积极推广畜牧养殖的节能减排工艺,积极引导养殖场改传统的水冲式清粪为干式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沟排污,实施固液分离,雨污分离,粪便无害化处理后为农田果园利用,鼓励采用沼气治污技术,努力实现零排放养殖。
3.6 强化监管,有序推进
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认真履行职责,强化监督检查,逐场建立监管档案,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对规模养殖场从选址、建场、生产、销售进行全程监管,环保部门把好环评关,县、乡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做为民生工程来抓,每年组织各职能部门开展几次巡回督查, 并将督查情况进行通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责令整改。
8.对我县发展现代化粮食物流的思考 篇八
【摘 要】物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出现为长沙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对推进长沙市市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具有显著作用。笔者分析了长沙市雨花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推动长沙市物流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长沙市;现代物流业;集群化;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 2 5 9 . 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409-01
一、长沙市雨花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物流业规模持续提高。长沙市雨花区现有大型物流企业近30个,物流公司(包括零担货运)近1600家,主要集中在万家丽路、时代阳光大道、新韶山路以及机场高速两厢。据统计,2011年,雨花区物流业产值约220亿元,实现区级税收3000余万元,从业人员达10万人,我区物流企业经营主要以公路零担专线运输为主的第三方物流,目前已有跨省专运线3000余条,基本上能抵达全国2400多个地市县。
(二)物流网络基础明显增强。在交通道路上,长沙市雨花区是长沙市东南门户、拥有公路、铁路、机场、地铁等立体交通枢纽,占据了长沙市东南两个方向出城口,区内有长沙汽车南站、高铁长沙南站、京广和沪昆高速客运长沙站、长株潭汽车客运站、进出黄花机场的快速通道、107国道等,交通优势集聚长沙市雨花区。在区位优势上,雨花区位于长沙市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圈以及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的核心区域,随着武广火车站的正式通车,功能定位为“中南地区区域性的铁路客运中心和具有商务功能的交通枢纽性城市副中心”的雨花武广新城作为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新窗口,对周边地区有着极大的辐射作用。
(三)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长沙市雨花区以《湖南省物流业振兴实施规划》为指引,正筹建现代化新型物流园,统筹安排各大物流功能区域,合理衔接与组织园区内外交通,配备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促使区域内的物流产业走向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绿色化的营运道路。
二、长沙市雨花区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业改革创新步伐与本区特有的物流资源优势不相适应。一是行业标准缺失。就雨花区而言,地区、部门、行业、企业间物流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基本支付不健全,做成物流行业没有统一布置,物流业态没有统一标准,物流企业准入门槛低,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严重影响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二是土地空间受限。雨花区虽有发展物流业的交通枢纽优势,但是随着其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已逐渐分割成片的城市化空间不足以承载大量的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部分优质物流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实施外迁,给雨花区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二)物流业组织化程度与物流业集约集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大多数民营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多属“散兵游勇”型,经营分散、空间狭窄、业务单一、管理粗放、多点多站、物流市场处于无序竞争中,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大多数物流企业以人工作业为主,不具备现代化的装卸搬运工具和现代化的仓库,类似于黎托的密集型、低层次的仓储区在外街地区较为普遍。
(三)物流业发展环境与现代物流运营模式不相适应。目前我区物流业经营环境不佳,与现代物流业的运营模式不相适应,特别是物流费用过高直接影响了物流业健康发展。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较高的物流业用地成本制约大型物流企业的落户和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雨花区地处城市核心,可供物流业开发用地较少,成本较高。在金融流通方面,雨花区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都处于自筹资金—低水平营运—低收益—低投入—低水平营运的恶性循环之中,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三、促进长沙市雨花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物流业的战略地位和产业功能,进行顶层设计。长沙市雨花区委、区政府面对雨花物流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科学规划选址,建设长沙市雨花区现代物流金融港,以空港物流、物流总部经济、物流信息中心、公路零担运输、城乡配送、仓储为发展重点,构建铁路、公路、航空等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体系。规范物流市场,整合物流资源,改造提质现有规模偏小、经营分散、管理粗放的物流中心。充分运用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多式联运、应急物流等新型物流企业,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完善对物流产业的扶植奖励政策,建立物流信息化平台,跟进物流标准化工作,强化物流专业人才培育引进。
(二)着力建设现代物流园,加强物流产业对接。园区选址为黎托南片区,为湘府东路以南,京港澳高速以东,浏阳河以西,绕城高速以北的区域,面积约11.73平方公里,涵盖黎托乡边山村、侯照村大部分、洞井镇牛头村、新兴村、长沙县跳马乡白竹村小部分以及林科所部分用地。一是充分发挥长沙市雨花区特殊的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增强其辐射长株潭城市群物流服务功能,一是做好高桥大市场配套需求对接。二是做好黎托片区拆迁建设后,部分企业的仓储、物流基地的转移需求对接;三是做好沿海物流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的需求对接。四是积极推动跨区域物流合作,借助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平台,推动中部地区现代物流项目联建、信息联通、业务联盟、安全联控。积极谋划建立区域物流信息中心,为各类企业提供开放型、综合性公共物流交易与信息平台。
(三)加快培育规模大、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引领全省物流业跨越式发展。
一是依托现代物流园,打造大型物流投资经营主体。整合全区物流资产,将雨花现代物流园建设成为服务长株潭、辐射湖南省和中部地区的大型物流经营主体。借鉴沿海地区的做法,打造航空物流经营主体。积极服务铁路物流发展,探索在省内推动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物流资源整合的路径,在全国争创综合型物流新优势。二是依托大型物流主体,积极培育大型信息化物流企业。通过开展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促进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通过高端电子商务物流的快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突破地理空间限制,提高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通过物流行业电子化进一步推动高端物流业发展,形成新的行业增长点,促使物流业业态创新、模式创新,降低商贸服务业交易成本,增强城市经济活力。
(四)建立支持物流业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科学制定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按照“整体规划、以点带面、突出特色、滚动开发”的思路,积极协调市规划局,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详细性规划编制,先完成园区内我区5平方公里土地的详细规划编制,并请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对长沙县的4平方公里进行控规。二是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三是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的税收负担。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的9条政策,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研究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率不统一的问题,研究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四是提高物流车辆通行便利化程度。研究降低或减免物流车辆过路过桥费办法,解决城市中转配送难、配送货车停靠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段春晖,朱重生,王厚义.安庆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思考与建议[[J].鸡西大学学报2012,13(2)
[2]周 蓉.物流产业集群共享资源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物流商论,2012,(5):158-159.
9.我国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考 篇九
我国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多种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后来自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业正在经受着强烈的冲击.铁路运输业如何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如何借鉴和依托现代物流方式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作 者:李雅娟 涂旭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刊 名:现代企业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年,卷(期):2004 “”(10) 分类号:F5 关键词:
10.对我县发展现代化粮食物流的思考 篇十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向纵深推进,加快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仅能有效解决我县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规模细碎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而且还能加快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和“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但如何进一步培育壮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仍是当前值得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我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县依托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规模效益农业,把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重要措施来抓,许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了浙江聚仙庄饮品有限公司、浙江扬眉饮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产品档次高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4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23家;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2家,其中省级示范性4家、市级规范化56家;已发展各类种养殖大户1564户。初步形成了杨梅饮品、三黄鸡、高山蔬菜、山茶油、米糠油、茶叶和冬笋等系列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行业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经过多年扶持与培育,我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明显增加,产业化经营的产业覆盖面不断扩大。到2008年底,54家农业龙头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00万元的有44家,占总数的85%;固定资产超过500万元的有23家,占总数的44%;固定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有15家,占总数的29%;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有27家,占52%。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4291户,注册和合伙资金1910.7万元,固定资产总额3000多万元,年销售农产品量达9万多吨,年服务经营收入达
1.8亿元。
(二)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经过几年培育,经营主体的总体带动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和提升。如浙江聚仙庄饮品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杨梅原汁、杨梅干红、杨梅干白、杨梅醋饮等系列产品,日加工杨梅15.4吨,年产值可达4995万元,带动基地10000多亩,农户5000多户。浙江扬眉饮品有限公司加工杨梅浓缩汁,日消化杨梅300吨,这2家企业不仅彻底地解除了我县杨梅销售的后顾之忧,而且进一步带动、促进了杨梅产业的发展壮大,使杨梅产业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09年仅杨梅一项就使我县农民人均增收800—900元。
(三)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以申报HACCP(国际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QS(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认证、绿色地理标志认证等质量标准认证为契机,注重生产技术研发,建立健全营销网络,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全县已有9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了HACCP、ISO认证;6家通过了QS认证;8家通过了绿色食品、有机、绿色地理标志、无公害等认
证。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全县严格按照合作社规范化标准,在生产基地、制度建设、内部管理、办公设施等方面严格要求,进一步规范合作社的工作内容和验收标准。
(四)特色品牌效应不断凸显。发展有规模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重要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培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经过慎重筛选,把杨梅、三黄鸡、笋竹两用林、茶叶、高山蔬菜、淡水养殖和绿色稻米作为今后发展农业特色主导优势产业来抓。着力开展优质名牌产品开发和整合优化,创出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品牌。杨梅品牌获得了国家原产地标识。“仙梅”、“仙黄牌”三黄鸡、“仙居碧绿”、“仙绿土鸡蛋”等响誉省内外。目前,全县已注册各类农业品牌139件。其中省市级著名商标8件,省市级名牌农产品8件,44个农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随着品牌效应的不断显现,仙居的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不断得到了拓展,甚至还打入了法国、俄罗斯等国际市场。
二、我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但是,在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发展能力偏弱。一是经营规模偏小。受农业基础薄弱影响,我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规模普遍偏小。全县142家合作社,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的不超过10家。54家农业龙头企业中,年产值上亿的仅有2家,且均属工艺品行业;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仅有7家,属于工艺品行业的占2家;年产值不足1000万元的有25家。二是产业经营结构比较单一。从产业经营分析,合作社与经营大户基本上以从事种养业为主,占到80%。种养业中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以水果经营为主,水果经营中又以经营杨梅为主。在142家合作社中,从事杨梅经营的占总数70%。农业龙头企业基本上以经营工艺品为主。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中,2家是从事工艺品的。2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中,7家是从事工艺品的。
(二)管理不够完善。从职责部门管理上看,工商部门和农业部门缺少有效的协调沟通。农业部门只管理“专业合作社”,对于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社,却又由工商部门管理,导致管理职责不够清晰。由于各方面原因,工商部门存在“只批不验”的情况,这对今后的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非常不利。从内部管理上看,虽然经营主体数量不少,但往往重盈利轻服务,重技术轻市场,重产品直销轻农产品深加工。有的是“挂羊头卖狗肉”;有的只关注自我发展,与农户联结不紧密,产销衔接跟不上。大多数合作社虽然建有合作章程,建立联合会等组织机构,但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上,仍缺少健全的财务管理、内部监督、收益分配等制度,活动比较松散。
(三)发展融资难度大。大多数经营主体在发展基地、建加工厂、农产品闯市场、进超市等方面,都因资金缺乏而望门止步。加上我县财政支持和信贷投放能力有限,民间资金启动困难,自身经济实力不强,资金短缺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多为一次性收购,全年加工,资金占用量大。为减少成本投入,缓减资金压力,大多采取租赁土地和厂房的形式经营。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的简单销售上,缺少自身的专业生产基地,设备也比较简陋。
(四)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健全的市场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大多数经营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与普通农户的联结不紧密。“订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先进经营模式推广面不够大。同时,因农户自身法制意识淡薄而毁约情况时有发生,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总体上处于松散型状态,大多停留在买卖关系上,真正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做到下连基地、中连农户、上连市场的不多。
三、对培育壮大我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建议
(一)搭建平台,优化服务,创建好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快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奠定扎实的基础。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为此,我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合理、有序流转,为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奠定了基础。但在今后的流转过程中,更要积极引导从事二、三产业和小规模的农户,重点围绕当地农业区域布局规划,结合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把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来,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手中集中,提高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
二是要高度重视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成果应用,为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创造广阔的空间。去年6月份,我县制定出台了《仙居县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规划》,与之相配套,还出台了《关于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若干扶持政策》。但今后的关键是如何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与产业的引导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按照“立足生态求发展、围绕特色做文章”工作思路,高度重视规划成果的应用,严格根据规划要求来确定全县的特色主导产业,明确各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突出各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落实各产业的合理布局,不断拓展农业新的发展领域,促进特色产业带和功能区的形成,促进现代农业向绿色、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为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创造广阔的空间舞台。
三是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为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牢固树立“服务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无小事”理念,分工协作,紧密配合,采取支持经营主体发展的具体措施,力尽所能为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服务。要结合全县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发展所需,优化政策环境,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各种培训,进一步提高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使得他们熟悉内部管理和运作方法,熟悉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经济规则,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充足合格的人力资源。各涉农部门要及时搜集发布有价值的市场信息,主动为经营主体提供配套服务,支持他们巩固、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相关执法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正确行使执法权,制止越权办案、蓄意刁难等伤害经营主体的行为,为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营造宽松、和谐的竞争环境。要建立健全长效的服务机制,为经营主体创造宽松的创业条件。按照“非禁即可”的原则,放宽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办经济合作组织条件,对新办的科技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有关注册、登记、核准报批等手续要进行简化。
(二)注重引导,规范管理,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要加强宣传引导,转变经营主体之间无序竞争的状况。要通过会议、发放资料、媒体宣传等多种渠道,推介经营主体创业典型,营造公平、公开、有序竞争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提高各类经营主体创强争优意识,使得他们自身能够充分认识到规范内部管理、整合做大实体的重要性,以及对自身与农户、对发展优势产业所带来的多方共赢局面。
二是要强化整合提升,不断增强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对现有的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组建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现代企业发展形式的经营实体。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对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要鼓励已具规模的经营主体以扩建基地、兼并重组等方式开展跨乡镇发展,不断壮大规模和实力。以经营企业的理念经营农业,积极引导经营主体把争创品牌作为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来抓,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强化品牌宣传,激励创建更多的知名品牌和商标。要鼓励经营主体加快科技创新,加强对种子种苗工程、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包装、环保等技术的研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延长销售时间;加强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艺,对传统的农产品加工进行改造;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要加强规范管理,切实提升经营主体的自身发展水平。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生产为主体,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按照边探索、边发展、边规范、边提高的要求,既重视合作社的数量发展,更重视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首先要明确经营主体法人地位。要严把审批确认关以及变更审核关,确保经营主体拥有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有明晰的产权关系。其次要规范经营主体的组织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联结机制。建立健全各类经营主体规范运作、财务管理、年度考核、监督检查等各项制度,加强对经营主体的规范建档、上级扶持项目专项资金管理以及对人员的上岗培训和业务指导。积极引导经营主体朝着产业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产品品牌化、销售市场化,最终实现产销效益化方向发展。第三要规范生产经营。由于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识管理不够规范、绿色产品优质不优价、不法商贩打压假冒绿色农产品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对此,我们要建立统一的品牌包装和市场营销,统一技术标准和技术培训,统一农产品和基地认证,统一农资采购供应、施肥配药和病虫防治,统一信息服务,统一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确保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三)加大扶持,创新机制,为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提供坚强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结合全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退税减免、用地、用水、用电以及技改、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扶持。积极为经营主体组织运输农产品开辟绿色通道。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因生产、经营等需要的非农建设用地,在符合城镇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创建养殖小区、农产品临时性收购等用地,办理临时用地手续。
二是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原则,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专门设立专项基金,倾力扶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特别是对运作比较规范、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支持和奖
励。力促其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是要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要求,首先要积极发挥现有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基地生产、农家乐、兴办贮藏、加工、贩运等。其次要积极发展如资金互助社、信用合作社等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探索扩大抵押品范围,着力破解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四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运用市场化手段和资本化运作模式,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企业、各类经营能手成为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积极推行股份合作机制,吸引当地工商企业、民间资本创办联办经营实体,不断扩大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面,推进全县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对我县发展现代化粮食物流的思考】推荐阅读:
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06-17
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对策思考10-04
对我县工业园区发展的认识和建议11-21
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12-05
我县农村通信发展现状及建议11-11
关于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06-22
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现状与思考10-30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07-29
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村影响调研报告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