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2024-07-02

杭州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共11篇)

1.杭州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篇一

8>

21世纪的前十年,是杭州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是全市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目标的重要内容。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制订杭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

?

一、“九五”回顾?

“九五”以来,我市各级以“奔小康”总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切实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为“十五”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主体农业稳定发展,大宗农产品供给充裕。

“九五”期间,全市各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林牧渔全面发展,199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41.5亿元。粮食生产保持了基本稳定,1999年全市粮食总产169.5万吨。“菜篮子”生产不断发展,199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08.5万亩,肉、禽(出栏)、蛋、奶、鱼、菜产量分别达到23.09万吨、3833.47万只、5.68万吨、3.86万吨、8.65万吨、203.07万吨。大宗农产品供给充裕,结束了长期短缺的历史。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九五”前四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5.11亿元,完成土石方18830万立方米,建成钱塘江标准堤塘56.6公里。综合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建立现代农业园区99个,面积9.87万亩。加快农机应用推广,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64.41万千瓦。进一步健全农机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全市绿化造林7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八五”末的61.9%提高到62.8%。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业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全市建成较为完善的气象业务、科研和服务网络。?

(三)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

“九五”期间,认真组织实施《杭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全市建成各类农产品基地437.18万亩,兴办农业龙头企业1626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家。?

茶、桑、果经济特产稳步发展。茶叶生产连续五年增产增值,1999年全市茶叶总产量24915吨,总产值4.01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7478.6吨,产值3.3亿元。全市蚕茧总产量8349吨。水果总产量13.07万吨。?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大优质良种、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1999年,全市引进粮油、蔬菜新品种129个,良种推广面积470万亩,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

(四)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1999年,全市共有乡镇企业10.9万家,从业人员108.1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5%,完成企业总产值1468.88亿元,“九五”前四年平均年递增17.8%。外向型经济持续发展,1999年完成出口交货值167.7亿元。个私经济迅猛发展,到1999年,全市共有农村私有企业10.24万家,完成产值751.7亿元,占全市乡镇企业总量比重51.2%。“九五”以来,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乡镇企业转制工作,到1999年底,全市乡村集体企业转制面达96%。乡镇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有78只产品被评为市级以上名牌产品。?

(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九五”期间,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和帮扶工作力度,加快全市农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到1999年底,全市除淳安外的区、县(市)都实现小康,163个乡镇实现小康,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0%。1999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15.0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209元。?

“九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增产不增效、农产品卖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还不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农业生态环境仍显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先进适用农业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不够普遍,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市场缺乏有效联接,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和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体系有待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农村工业化步伐,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突出,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HT〗?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围绕《杭州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1999-2010年)》确定的总体目标,突出阶段重点,积极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产业优化协调发展的新布局;坚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构建农业支持和保障的新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和健全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机制,努力加快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基本原则。

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应坚持的六条基本原则。?

一是增长速度、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实施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要措施,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土地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种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的原则。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和中西部的技术经济互利合作,大力提高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外向度。?

四是坚持充分依靠科技的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乡镇企业,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的发展路子。?

五是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政策倾斜和增加投入,促进生产要素和人才有序流动,加快西部山区和欠发达乡镇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六是坚持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的原则。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的总体目标。?

——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到“十五”期末,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300亿元,年均递增10%;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年均递增5%左右。?

——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明显提高。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到“十五”期末,种植业中,大田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调整到55∶45,养殖业(畜牧、渔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农业投入产出水平比“九五”明显提高。?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商品粮田;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完成钱塘江标准堤杭州郊区段的建设,水库完好率提高到90%,全市增加蓄水量5000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5%,森林蓄积量达2500万立方米;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到288万千瓦,每公顷平均农机动力15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0%。?

——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重视适用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每年引进、改良示范新品种100个以上。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全市50%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达到“五有”要求。“十五”期间分别培训农民和持“绿色证书”的骨干农民50万名、5万名。?

——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十五”期末,乡镇工业年增加值达到415亿元,年递增12%以上。提高经济外向度,出口交货总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15%。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促进产业和乡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农村城镇人口的比重达到42%。?

——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

5600元,年均递增5%。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明显见效。农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享受一项社会保险。?

——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05年,郊区和萧山、余杭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富阳、临安、桐庐、建德进一步加快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淳安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加大对中西部山区帮扶开发的力度,加快欠发达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向现代化迈进的条件。

?

三、“十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筑效益农业发展新格局。?

“十五”期间,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实施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着力提高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根据市场需求和自然资源条件,积极发展优势畜牧品种。积极发展城市郊区奶牛业,提高乳品生产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保护和合理开发宜渔水面,在巩固提高渔业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比重。建立完善畜禽、水产品储藏、保鲜、加工体系。合理调整种植业区域布局,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特色明显的专业化、集约化的产业带、产业区。粮食生产要按照稳定总量,改善品质,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在保持全市175万吨粮食生产能力,生产总量150万吨左右的基础上,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和品质差的粮食品种,大力发展优质作物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适应发展养殖业的需要,积极扩大优质饲料作物生产。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城郊型旅游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扩大设施栽培,稳定“菜篮子”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丰富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东部平原要巩固发展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创汇农业,不断提高生产的集约化水平。西部丘陵山区要加大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后加工。?

(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十五”期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投入机制,持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到2005年完成水涛庄水库和分水江水利枢纽的建设,加快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因地制宜兴建一批中小型水库,抓好渠系配套建设。发挥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步推行业主经营机制,调整利益分配关系,探索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的市场营运模式。加快气象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加快防洪减灾的现代化决策系统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工程带动,对全市中低产田(地)实行综合治理和改造,提高全市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改造要推广实行项目管理制,注重实施质量。继续抓好多类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根据粮食生产型、多种经营型和设施栽培型的不同需求,完善设施装备,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重视老鱼塘改造,加大商品鱼基地建设力度。加快农机化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引进、开发、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重点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完善农机服务网络,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使全市农业生产条件比“九五”有明显的改善,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坚持长期稳定林业政策,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逐步实行森林分类经营,调整林业发展结构。把以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各类防护林和特用林划为生态公益林,到2005年,全市建成生态公益林面积400万亩。加快实施城市周边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把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各类经济林、用材林等划为商品林,按照“谁开发、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商品林基地建设,满足社会的经济建设需求,到2005年,全市建成商品林基地面积395万亩。?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格局。

深入实施《杭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投入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发挥资源优势,坚持老基地改造和新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一起上,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择优扶强,到200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提高企业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动作用。依托主导产业和主要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以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重点,乡镇综合交易市场为基础,各类农贸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培育发展农民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贩销队伍,开通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促进农业与商贸业联合,多形式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到2005年,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70%。加快农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工作,强化农产品标准的实施与示范。?

“十五”时期要以培育农业龙头组织为重点,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宏观指导,按照“扶大龙、兴小龙、育新龙”的思路,积极扶持发展加工、市场、信息和种子种苗四类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对广大农户的带动。引导乡镇企业参与创办龙头企业,深化国有农林牧渔场、供销社经营体制改革,转型创办龙头企业,鼓励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创办龙头企业,吸引外资创办龙头企业,到2005年,全市创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0家。正确处理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合理调整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探索农民与企业以产品和生产要素入股,采取多种方式合作、联合,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切实增加农民从加工和流通环节获得的收益。探索以订单方式引导农产品生产,形成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格局。依托龙头企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开展农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引进国(境)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及管理方法,积极发展外向型、出口创汇农业。?

(四)广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十五”期间,我市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着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坚持自主研究与引进消化相结合,成果研究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扩散速度,重点开发和推广现代化集约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增加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储备,逐步形成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发展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支持科研院所参与兴办研究、开发、应用一体的农业企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先进技术产业集团。提高农业园区的科技应用水平,加快科技应用的更新。面向农业和农村,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稳定农技推广队伍。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鼓励个人以技术要素入股参与开发经营。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与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扩大实用技术培训范围,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一支掌握农业新技术的劳动者队伍,提高农村基层管理干部的专业技术水平。?

(五)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十五”期间,按照城乡一体、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原则,认真实施《杭州市小城镇发展规划》,重点发展7个县(市)城和对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中心城镇,切实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城镇防洪、污染治理的现代化配套市政设施,加强以新能源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深化小城镇综合体制改革,扩大小城镇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强化协调与服务功能,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工业和商贸小区建设,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增强小城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保护和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文化卫生事业发展。?

乡镇企业要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和内部各项制度建设,推进企业经营机制创新。加快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结合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结合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商业、饮食服务和旅游等第三产业,积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力度,逐步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到2005年,乡镇企业要创60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引导和培育特色优势明显、产品市场覆盖广的块状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政策环境,促进个私经济健康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企业文化建设。?

(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农村经营管理,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坚持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确立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各业承包合同的管理制度,规范合同档案,及时调处纠纷,组织合同兑现。在有条件的地方,继续探索和完善土地、山林、水面使用权流转制度,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以专业大户为主的规模服务。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益分配制度。?

继续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推进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管好用活集体资金。通过开发资源、开展服务、开拓市场,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壮大集体经济。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的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盘活存量资产,化解不良债务。引导和规范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改善管理方式,活跃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制创新。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促进农村资金、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联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综合型、网络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中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坚持和规范政务、镇务、村务公开工作,完善决策民主制度。?

(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切实加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以“六好”乡镇党委和“五好”村党支部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配套建设,进一步把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建设好,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业余文体活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健全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八)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任务的如期实现。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要在稳定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前提下,结合实际,不断推进和深化农村改革。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重要地位,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经常研究和部署农业农村工作,加强工作指导,总结群众创举,推广先进经验,认真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依法治农,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着力提高执法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依法行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严格按政策办事,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和方法,不断提高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水平。

《[图文]杭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

2.杭州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篇二

1 萧山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概述

1.1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萧山区全力实施“电商换市”战略, 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如今, 形成了“互联网+农业”的完整产业生态链。以茶叶、水产、霉干菜、干货、炒货、豆制品等农产品为特色的农产品企业为基础, 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投入到了“互联网+”的浪潮中, 改变原有传统单一的销售渠道, 开拓阿里巴巴批发平台、天猫、微商城等现代销售渠道。比如百草味, 一家依靠电子商务迅速崛起的休闲食品企业。在2015年“双十一”, 百草味全渠道销售破1.56亿元, 其中天猫旗舰店单店的成绩是1.24亿元, 订单量达到了惊人的180万单, 而且公司年销售量每年实现成倍增长。

2015年, 萧山区大力推进农业电商孵化园建设, 现有30多家企业入驻, 在整合萧山区资源的基础上, 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为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从政策、培训、销售等专业化一条龙服务, 积极探索“孵化基地+协会+公司”的运作模式, 进一步推进分销体系的建设。同时, 萧山区不断加强对农村电子商务村的培育, 而且通过搭建实训基地推进农业电商人才的建设, 大大提升了萧山区电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除了大力建设农业电商孵化园, 萧山区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依托第三方网络团购促销平台, 开展季节性农产品网络促销, 探索生鲜农产品网上预售模式, 加快构建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此外, 萧山区还成立了萧山区农业网商协会, 以进一步增强抱团营销能力。

1.2 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分析

1.2.1 农户+平台模式

农户依托当地农产品优势资源和产业集聚度, 在第3方平台上开网店。在萧山区戴村镇的一处偏僻山地, 有1个初具规模的“古农”农场, 从种植、采摘、清洗、包装、配送, 古农生态形成了自己的生产链。这种依托淘宝、天猫、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平台, 农产品经营者通过开设网店的形式进行销售当地具有特色的农产品。

1.2.2 农企+网店模式

农业龙头企业利用第三方大型电商平台开设网店, 或自建商务网站开展网上交易。该模式对于农业龙头企业来说, 如能进一步把握网上销售特点和网络消费者心理, 电子商务综合效应十分明显, 业务增长普遍迅速。

1.2.3 农企+第3方运营商+平台模式

目前, 萧山区50%以上的传统农业企业, 虽然很期待和看重电子商务的发展, 但限于技术的薄弱和人才的缺乏, 尚没有勇气和能力直接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 只能寄希望于有部分行业资源的其他运营商介入代为运营, 再加之政府部门的支持, 也就催促了这种“农企+第三方运营商+平台模式”的诞生。

1.2.4 农户+协会+平台模式

萧山区的农业产业化聚集程度比较高, 尤其是花木、蔬菜、水产、畜牧和茶果5大特色产业, 已经具备了比较稳定的经纪人队伍, 且专业信息的交流比较频繁。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 出现了诸如“全球花木网”之类的中介组织。这些中介组织往往采用“信息中心+网络+服务”的模式, 将花木场、园林公司和经纪人进行连线, 提供最专业最有价值的服务。

1.2.5 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

浙江省早在2005年就建立了集通信联系、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技服务于一体的“浙江农民信箱”。目前, 浙江农民信箱已有实名注册用户280多万, 与萧山种植相关的“每日一助”买卖信息发布就是其中比较有知名度的版块, 无论农产品买卖信息, 还是反馈信息次数, 都呈现逐渐提升的态势;平台还开辟了地方馆、产业馆等平台, 掌上农民信箱等新功能, 为广大农户提供全面的服务方式。

2 萧山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网上销售缺乏标准化

大部分消费者排斥网上购买农产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产品质量的不信任, 目前萧山区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只是想通过网销加大销售力度, 却没有为农产品附加质量认证的背书, 致使无法在网店线上交易。可以采取前期建立可追溯台账制度, 中期进行品控检测、后期采用预先赔付等制度,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相关监管部门要注重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和标准化体系服务平台建设,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设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农产品配送检测中心。

2.2 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较高

针对物流成本高的现状, 鼓励农产品经营主体以合作共建的形式, 建设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农业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通过共享各经营主体的物流资源, 改变现有的单打独斗的区域农产品物流方式, 形成农产品配送体系的“大一统”, 减少运营成本, 提高运作效率;加快培育农产品第三方冷链物流。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加快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建设;扶持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物流人才培养, 引导物流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 培养农产品物流专门人才。

2.3 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的问题, 结合农产品网络营销特点, 开展专业化新型人才教育培养, 定期组织生产经营主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业主、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等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技术的教育培训。充分利用政府有关服务职能和电子商务公司技术力量, 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电子商务科技宣传和培训, 传播电子商务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扩大农村居民对电子商务的了解和认识。

3 对萧山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协调保障机制

要高度重视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工作, 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 进而建立农业贸易与市场监督相结合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工作机制, 发挥农业主管部门的领头作用, 实现数据兼容和共享, 最终形成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合力。

3.2 落实各项配套政策

萧山区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的支持力度, 包括金融、财政、税收等各个方面的扶持力度;对电子商务团队和品牌, 以及网上交易额达标的企业予以奖金奖励。

3.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或者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基地的方式, 以农产品营销特点为主要内容, 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引进高层次人才, 力争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竞争中展现出人才优势。

3.4 发展电子商务中介组织

支持和发展中介组织建设, 提高其在协调服务和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 通过建立中介组织, 有助于行业管理和服务, 以及经验与信息的交流, 以便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 提高萧山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整体竞争力。

4 结束语

萧山区目前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初具规模, 蓬勃发展, 但仍需政府加大监管和政策扶持, 才有助于进一步打造萧山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提高其知名度, 进而带动整个萧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农业发展是我国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业转型升级, 杭州市萧山区经过多年的发展,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成绩显著。本文通过分析萧山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下一步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萧山区

参考文献

[1]迟铭.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营销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34) :83-84.

3.杭州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篇三

【关键词】对台贸易;电子商务;对策建议

福州是大陆与台湾地区最近的省会城市,福州籍的台湾乡亲有80多万人,是大陆对台优惠政策覆盖面最广、两岸合作交流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福州为核心,深化发展对台贸易电子商务,加强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经济对接、市场融合,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州比较优势,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内陆腹地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迫切需要,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一、福州对台湾贸易电子商务发展优势凸显

1.福州发展对台贸易电子商务具有独特优势。随着铁路、高速公路和港口项目的相继建成,“对接台湾地区、内连大陆腹地”的物流大通道基本形成。榕台通邮工作不断推进,福州邮政快件处理中心和福州邮政第二枢纽加快建设;福州保税(港)区建设初见成效,已成为两岸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和保税服务的集聚区。2012年福州市对台贸易14.14美元,目前已有对台出口有业绩企业390家。已累计投资近千亿元的平潭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台资企业大幅增加,开创了两岸合作新模式。

2.榕台电子商务合作正逐步展开。两岸在福州合作构建的海峡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目前已有80余家电子商务企业入驻。金连网、台湾正品网等一批对台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入驻福州,并已上线运行。为促进海峡两岸自由贸易港区对接与合作,福州市从2008年开始就积极谋划福州保税(港)区与台湾基隆自由贸易港区对接事宜,已在区域监管、货物直通、增值服务等十点对接思路上达成共识,并签署了《两区对接协议》,并积极推进“两区通关无纸化、互设办事处、互为中转口岸及开展金融合作”等四项合作。

二、尚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1.对台贸易电子商务亟需统筹规划。福州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开发区对台贸易的核心地区,亟需建设支撑两岸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对台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对台贸易电子商务服务业合理布局和深化发展;亟需以福州保税港区与台湾基隆自由贸易港区为依托,建立跨区互联的两岸贸易电子商务货物集散中心,以此支撑两岸B2C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成两岸居民网络购物便利化、本地化和即时化。

2.物流碎片化造成严峻挑战。“对台零售”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对台物流的碎片化。对台零售物流一般为小包、小件类物件,超过海关规定的免税数量或金额,就要按要求申报,给口岸带来通关管理工作量的激增和企业通关成本过高等问题。因此物流及其商业模式必需优化。

三、对策建议

以试点工程为抓手,先行先试,探索对台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径和相关制约瓶颈的解决办法,以此促进对台贸易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通过电子商务推进两岸经贸合作跃上新台阶。

1.积极谋划对台贸易电子商务福州重大试点工程。充分发挥福州市紧邻台湾的区位优势,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政策优势,全面打造对台贸易电子商务的展示、交易、仓储及物流配送平台,成为对台贸易电子商务的特色化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展示中心。

2.构建区域性对台贸易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在福州保税(港)区建设覆盖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面向全球的对台贸易特色化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形成国内外有影响的对台贸易“福州渠道”,实现“市场在福州,交易在全国”的对台贸易电子商务交易大市场。

3.配套建设区域性电子商务物流中心。以构建福州保税(港)区对台贸易电子商务物流集散基地为核心,整合海峡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福州国际邮件分包中心等电子商务物流结点资源,打造由保税(港)区统一管理协调的福州市分布式电子商务物流集散基地,成为支撑对台贸易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融合发展。

4.建立支撑对台电子商务发展的商品展示中心。按照O2O模式,与线上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商品目录相对应,在在福州保税(港)区内建设对台贸易电子商务展示中心旗舰店,在内陆腹地对台贸易需求集中区建立商品展示店,形成以福州保税港区中心旗舰店为中心、以各地展示店为结点的对台贸易电子商务线下商品展示及配送、直购、取货电子商务展示体系。

四、进一步完善对台贸易电子商务政策环境

1.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对台贸易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制度,制订经营主体、交易行为和交易信息管理规范,制订第三方信用评估服务机构的相关行业标准;在福州建设对台贸易电子商务信用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评价、改进体系,完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设立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加强企业自我监管和自我评估,强化企业自律意识。

2.优化口岸管理模式。出口采用“清单核放、定期申报”模式。具体做法是:对台零售小额物品或货物,通过联网接收第三方电子订单、支付凭证、运单,比对报关单后实现快速验放通关。快递公司按月将清单数据汇总制作成集中报关单,用于结汇和出口退税操作,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费用。

3.试点推行台商在大陆地区投资线上购物服务许可。针对福州市大量来自台湾的电商企业要求在大陆投资线上购物服务的发展需求,尽快制定对台资电商企业的“外商投资商业领域”审批办法、台资电商企业获取“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许可证)的办法,促进和吸引台资电商企业到福州发展,加速两岸电子商务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孙少杰.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J].财经视点,2012(5)

[2]黄劲草,蒋如洋,陈乃彬.福州市对台贸易的优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8)

作者简介:

4.杭州电子市场调查报告 篇四

我们十余人下午去了杭州电子市场(登云路639号),得到了几种常用电子产品的最低价格。

大家辛苦了^_^

1、单片机 AVR ATmega8515单价12元柜台1C1672A0662、单片机 AT89S52单价4.8元(需要点数量)柜台1C1953、光电传感器使用距离都是mm级(不过可以通过电路调整到几厘米范围),3元左右,这个很多柜台都是3元,我买过1.5的。供参考柜台2A0654、金属模电阻器1/4W1000只6元 柜台1C1925、碳膜电阻器1/4W1000只4元柜台1C1926、轻触开关 单价6分钱(需要点数量)柜台2A0757、40DIP插座(40针脚双列直插的单片机插座)2.2元/条(1条里有10个吧)柜台1C2118、40DIP可松可紧的灵活插拔式插座5元/个,网上有2.5元的,供参考柜台1C2119、瓷片30pF电容1000只4.5元,柜台1C16310、电解25V/10uF电容1000只25元,柜台1C16311、电解25V/100uF电容1000只45元,柜台1C16312、30W外热式尖头电子工程师用电烙铁10元以上质量比较好,便宜的有5元的,不建议购买,很多柜台都差不多。

13、万用表30元以上的功能最好能带测量电容的,很多柜台都有。

14、螺丝和螺母,一般十几块可以买1000只,上称称的,柜台1A07315、电池,强烈推荐锂电池,12V/15C左右180元带充电器,可以定做各种引出插头,柜台1F32516、晶振TND牌,好的,0.38元一个,柜台1C19517、常用芯片(如74系列等)可到柜台1C19518、PCB制板或者万用板、面包板可到柜台1A035便宜~

19、电机(带减速箱),不到100元就能买到很好的电机了,柜台2B167。可以到他们公司网上选型:

5.梅州市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五

经济大发展,人口大流动,这是当代社会的大趋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洗脚上田,抛家弃子进入城市务工,在形成庞大的“农民工”队伍的同时,也孕育出一个特殊而又脆弱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梅州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这个群体尤为庞大。为了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我们市、县两级关工委、教育局组织了专题调研组,用了半年的时间,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拉网式”的调查,并重点解剖了8个山区乡镇留守儿童的状况。调查中,我们通过召开学校校长、班主任座谈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与家长和监护人对话交流、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找村镇干部了解情况、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形式,基本摸清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未来劳动力的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状况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状况

为了增强调查的可操作性,我们把调查的对象缩小到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小学到初中阶段的留守少年儿童上。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在校小学、初中学生568463人,留守儿童有126391人,占全市小学、初中学生总人数的22.2%。其中,与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留守的有102200人,占81%,在亲戚朋友家寄养的有24191人,占19%。从留守少年儿童的分布情况看,有“五高五低”现象:边远山区高于附城地区;经济发展快的地区高于发展慢的地区;地少人多的地区高于地多人少的地区;小学留守学生高于初中留守学生;村级小学高于中心小学;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寄养的高于学校、亲朋托管的。丰顺、大埔、五华三个山区县,留守儿童的数量均超过32%。重点调查的8个山区镇,留守儿童数量超过40%。梅县松源镇,留守儿童占42%;大埔洲瑞镇占46%;丰顺埔寨镇占40.5%;几乎每2名小学—初中的学生中,就有1名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

(一)亲情失落,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失衡,性格扭曲。我们抽查了九个山区中学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情况。一年内与父母见面两次以下的占86%,每月电话联系不足两次的占84%,父母外出打工五年以上的占64%。在这种“亲情饥渴”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向孤独。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高兴时无人分享,痛苦时无人分担,困难时无人分忧。久而久之,慢慢形成了孤独、内向、郁闷的性格。不爱说话,不愿交朋友,难以和老师、同学沟通,自我封闭、独往独来;二是自卑懦弱。他们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因孤独而自卑,因失落而懦弱,受不得委屈,经不住挫折。轻则伤心落泪,重则自暴自弃,甚至走上厌世轻生的道路。大埔实验中学,去年一个月内两起跳楼的学生,都是经不起生活挫折而走上轻生道路的留守儿童。三是固执任性。相对独立的环境,养成了“独立”的个性,独立判断是非,独立思考问题,很难听得进祖辈的劝告和老师的批评,自我意识强,逆反心理严重。在家常吵架,在校常顶嘴。四是感情冷漠。因为缺少爱,体验不到爱的温暖,因而他们很少去爱别人、爱集体,对人感情冷漠,对事缺少热情,不愿或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五是暴躁冲动。特别是平时好强、好动的孩子,在无人管束后,变本加厉、唯我独尊,爱发脾气,在家骄横,在校霸道,少数甚至结帮拉派,打架斗殴。

(二)监管失职,造成留守儿童无心向学、成绩滞后。教育的基础是家庭。而农村留守儿童81%以上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祖辈有的年迈体弱,无力管教;有的文化程度低,不会管教;有的怕管出问题,不敢管教;有的孩子不听话,没法管教。我们对监护人进行抽样分析,发现他们的管教方法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科学管教型,占6%。这部分人主要是城市退休,回老家居住的干部或教师。二是放任自流型,占23%。这部分主要是年迈体弱的监管人,他们对孙子辈的管教以吃饱穿暖为原则,以不生大病为原则,以安全回家不出事为原则,对孙儿的学习情况、在校表现、道德品行无暇顾及或很少过问。三是溺爱迁就型,占64%。这部分主要是外出打工收入较高的家庭,他们用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弥补儿童精神生活的空虚。他们对孙辈百依百 顺、要啥给啥,生怕他们冻着饿着,宁可老人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对他们的缺点和过失,纵容迁就。四是简单粗暴型,占7%。这不忍主要是文化低、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监护人,他们把自己的苦衷和不满转嫁到孩子身上,轻则训斥,重则打骂、体罚。以上管教方法,使留守儿童产生“学好无人夸,学坏无人骂,学不学无所谓”的思想,无心向学,上课不认真,课后不完成作业,甚至迟到、旷课、厌学、逃学、辍学。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在校率呈下降趋势,学习成绩也普遍差于非留守儿童。从我们抽样八间农村镇中心小学的情况看,留守儿童成绩好的只占15%,中下成绩占85%。

(三)教育失位,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缺损、思想滑坡。“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缺一不可的要素。然而,现实情况是:从家庭教育来看,一是外出务工的家长整天忙于打工赚钱,没有时间过问他们的学习和品行。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关注甚少。二是留守的监护人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完成作业上,思想品德教育基本处在空白状态。三是家长的教子理念停留在“好好读书,改变现状”的层次上,对如何引导孩子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材很少考虑。四是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形成落差,无法给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引导。从学校教育来看:教学理念上,过分追求“升学率、分数线”,忽视德智体全面发展。课程设臵上,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课程设臵 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也很少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从社会教育上看,基本处于无组织、无场地、无活动状态。尤其是寒暑假,农村留守儿童成了“自由儿童”,闲逛、玩耍、上网、打游戏成了生活的主旋律。留守儿童正处在性格、品德养成、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恰恰这个时候教育的失位,导致他们的思想容易偏离主流的道德观、荣辱观、价值观。金钱意识、自我意识增强,社会意识、公德意识淡薄,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恶劳、自由散漫等陋习。有的还染上吸烟、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嗜好,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对我市监狱调查,在新生代农民工罪犯中,八成有过“留守”经历。据兴宁市新圩镇的调查,该镇1124名留守学生中,思想品德中下的有664人,占留守学生的69.71%。

(四)社会失助,导致留守儿童生活艰难,安全堪忧。据我们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月收入在1200—1500元之间的居多,除去伙食费和城市的高房租,所剩无几。而且常常被拖欠,真正寄回家抚养老人孩子的钱屈指可数。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可想而知。据统计,在留守儿童中,生活困境儿童有7725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34%。而真正纳入低保的有7000余人,占困境留守儿童的10%。尤其是安全问题更令人担忧,由于留守儿童缺乏防护能力,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学校和家庭联系链又出 现“断层”,不安全因素大大增加,有的被社会不法份子拐卖;有的留守女孩子遭受性侵害;有的上、下学途中被车撞伤撞死;有的暑期私自游水造成溺亡事故。据有关部门披露,我市仅今年7月上旬,半个月就发生了六起儿童溺水事故,溺亡10人。其中有半数以上是农村留守儿童。五华县7月份也发生了三宗青少年溺亡事故和摩托车撞死儿童事故,均是留守儿童。梅县法院今年上半年就受理了四宗农村留守女童遭受性侵害案件,其中最小的才7岁。

三、关爱留守儿童所做的工作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已逐步引起我市各级领导、社会各部门的关注,并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前提是摸清、摸准、摸细留守儿童的情况,今年三月份,市关工委、教育局召开了各县市有关人员参加的专题会议,并发放了具体调研提纲和统计表格,各县市抽调专门人员,深入广大农村、学校开展“拉网式”调查,这一工作已在六月底之前完成,60%的中小学已建立起留守儿童信息档案。丰顺县100%完成了建档任务,并做到“四个清楚”(清楚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和联系电话;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方式;留守学生在校的学习、思想、行为、习惯、心理状况)。大埔县在田家炳小学拥有学生2387人,其中留守儿童819人,占学生总数的34%,学校在建立每个留守儿童信息库的同时,提出了“三个 关注”(关注留守儿童的后进群体;关注留守儿童的校外交往;关注留守儿童160天的假期生活)。“三多”(多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与外出打工父母联系沟通)。“三用”(用爱疏导,让温暖再现;用心教化,让自信回归;用情激励,让童真重朔),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广泛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搭建关爱留守儿童平台。根据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众多的特点,市县关工委和教育局,广泛发动“五老”人员、教职员工和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形成“一帮一”,“多帮一”的格局。梅县农村共有“五老”人员34614人,留守儿童有11915人,他们从80年开始,采取一名留守儿童,一名监护人,一名“五老”人员,一名村干部,1+1+1+1的帮教形式,对留守儿童帮思想、帮学习、帮生活。目前已有239个行政村结成5230个帮学对子。特别是对全县223名有违法违纪的青少年和留守儿童结成特殊帮教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已改好的有68人,进步明显的有116人。蕉岭县聘请嘉应学院10名博士,本县10名离退休老干部挂钩10所农村学校,担任1300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人生导师”。博士担当学习导师,负责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引导、心理辅导、创新培养等。离退休干部负责对留守儿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引导,深受社会的好评。

三是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献爱心,捐款帮助困境留守儿童。为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困境,健康成长,市关工委、教育局、妇联、共青团等单位,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捐资捐款,助学助困。市妇联发出了“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行动的倡议,共招募到爱心父母6100名,充当留守儿童“代理妈妈”,其中助困618名,助学3348名。梅江区教育局、关工委为帮助失学、弃学的贫困留守儿童完成学业,在全区开展了“帮困助学爱心大行动”,共募集资金98500元,为450多名困难学生提供了援助。市嘉宝珠宝金行总经理王笑茹,主动承担五华县22名困境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从93年开始到现在,每年拿出两万余元资助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寒暑假、传统节日,还专程把他们接到家中作客,她资助的22名学生中,有5人长大成人参加了工作,有3人获全国奖励和被评为市一级三好学生。

四、深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虽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做了不少的工作,但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也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因而覆盖面很小,关爱的力度不够。为了加强这方面工作,从梅州实际出发,我们建议:

(一)要发挥党委、政府的统筹作用。为了改变“关爱”工作“无组织机构、无牵头单位、无职责责任”的三无状态,建议政府成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领导小组,由宣传部、文化局、妇联、共青团、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教育局、公安局、扶贫办、关工委等共同参与,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宣传部门主要是加强宣传力度,唤起民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文化部门主要是加强基层 文化建设和学校周边不良文化场所的整治,减少留守儿童犯罪的诱因;公安部门主要是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打击力度,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扶贫办、民政部门要关心困境儿童的生活,把他们列入扶贫济困的对象;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指导,让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掌握科学的管教方法;共青团、妇联、关工委挂钩扶贫等单位,主要是发动社会各界人士都来关心留守儿童,要像梅县那样,发动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只有这样形成全社会的联动,“关爱”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二)、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要加快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我市农村小学生共有265382人,其中住宿的只有7854人,占学生总数的2.9%,要结合“希望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在边远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乡镇,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学校,并按比例给农村寄宿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要从最基本的建厕、建澡堂、食堂等做起,保障学生和教师基本生活。要适当放宽农村寄宿学校的编制,给寄宿学校配备专门生活老师和后勤人员。

(三)要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管理,学校义不容辞应发挥主体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各种原因,这项工作并未进入部分学校领导、老师的主体视野和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当前至少有四项必做的工作:一是对本校的留守 儿童普查登记建档,记录每位留守父母、监护人姓名、地址、打工所在地、联系电话和儿童在家表现等,为有针对性做好工作奠定基础。二是组织教职员工、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帮思想、帮学习、帮生活、帮安全,不让一位留守儿童成为“双差生”。三是每年要利用节假日、暑期、家长外出打工返乡时间召开1—2次留守儿童家长座谈会,进行1—2次家访,加强家长、监护人、教师、孩子交流,使校内外教育形成合力。四是多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学校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排除他们心中的孤独感、自卑感、焦虑感。

(四)要发挥镇村和社区的平台作用。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在社区这一块还是比较薄弱,使他们在校外时间,特别是160天的假期处于无人抓、无人管的“自流”状态。村委会要主动承担起这一责任,由镇党委、村党支部牵头,把本镇、村的“五老”同志和妇联、共青团干部组织起来,开展各种形式“一帮一”,“多帮一”的爱心帮教活动。目前,我市已建起1040个村级文化站,87个农家书屋,要本着资源共用的原则,充分利用这些现有阵地,在寒暑假期间,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用欢乐驱散孩子们的寂寞和孤独。

五、要发挥家教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重视家庭教育就是重视孩子的未来。目前,我市、县、区已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要充分发挥这一组织的作用,名副其实地开展工作。要做好外出父母的 工作,确立“知识改变命运,孩子改变未来”的思想,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尽可能的多关心孩子。要引导留守儿童监管人学会科学管教方法,教会留守儿童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市、县、区要由关工委、教育局牵头,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可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让更多的家长掌握让孩子快乐成长、成才的钥匙。

梅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6.杭州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篇六

邳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报告

作者:董士玲 吴 健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8期

摘 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随着这项重大决定的实施,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必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为了解徐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近年来的有关农业政策,特别是当前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总结近年来徐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和成功经验,分析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措施及政策性建议,为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邳州市的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深度调研,对邳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流转的主要类型、流转的主要做法等方面的问题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并在借鉴全国其他地区土地流转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邳州市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之策。

关键词:土地流转 基本情况 主要问题 建议

一、目前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1.土地流转处于无序状态,流转行为不规范

目前的土地流转主要是群众自发进行,处于无组织性地盲目开展的状态,缺乏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流转过程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大多只有口头约定而无书面合同;少数虽有合同,但不规范准确,导致双方的权、责、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的结果是土地没有得到合理充分利用,土地难以实现规范、有序和高效流转,整体呈现出流转速度偏慢,流转期限偏短,规模经营水平偏低等特点。

2.土地流转的档次不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流转的形式档次不高,全是散户流转,不成规模,流转形式绝大部分仍属最低层次的委托代管形式。流转后效益比较低,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作用不大,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其二是流转土地的开发档次不高。由于许多流转的土地仍处于自发的、粗放的、低层次的经营状态,流转规模小、投入低、科技含量不高、抵制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很难形成规模经营,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发展滞缓。

3.机构机制不健全

《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等法规虽然将土地流转管理的职能赋予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农业主管部门,但县乡村均未建立土地流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服务机

构,也没有制订出台土地流转的指导性文件、工作职责和制度体系,对土地流转的引导服务和管理监督职能未能落实到位。

二、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徐州市土地流转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各乡镇上报的土地流转数据水分大,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悉,操作不规范,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据我们调查,全市土地流转实际面积为15.953万亩,占各乡镇上报土地流转面积30.1万亩的53%;在乡镇政府保管的签订书面合同的面积为7.826万亩,占各乡镇上报土地流转面积30.1万亩的26%;由于业务人员经常变动,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本身又不认真学习业务,对转包、转让、出租、入股、互换等几种流转形式的概念没搞清楚,随意上报数据。按规定转让还需填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申请表,转让和互换方式流转的,18周岁以上的家庭成员应签署意见,承包方应当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手续。目前乡镇上报的转让面积

2.89万亩,互换1.2万亩,均未办理任何手续。二是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书面合同内容不完整,在某些方面不具有法律效力。有的未经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审查同意,绝大多数土地流转不按规范签订合同,有的乡镇自己打印的合同,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合同,只是口头协议。即使签订了书面合同,所签书面合同条款很多都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对流转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承租土地上附着物处置、有关赔偿条款等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有的超过了二轮承包的剩余期限,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相违背。三是有的合同未经县乡合同管理机构审查、鉴证或公证机关公证。虽然我市在第二轮土地承包中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二轮承包工作在全市的顺利进行,但由于多种原因,仍存在不少问题。个别地方至今未按要求进行二轮土地承包;一些地方承包合同不完善,承包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承包纠纷时有发生;全市仍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尚未发放到农户手中;有的地方土地承包台账管理不健全,土地经营权证、承包合同、台账与实际承包地块不一致,有的甚至没有登记台账,有的乡镇和村没有建立土地承包档案,一旦发生纠纷无据可查。市农业部门虽然制定有规范的操作规程和土地流转合同文书格式,一些乡镇土地流转仍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许多流转采取口头协议,不通过签定书面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即使签定合同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等问题,纠纷隐患较多。乡镇农经管理职能在机构改革中统一划归后,全市没有统一明确各乡镇履行包括土地承包管理在内的农经管理职能的机构和人员,土地承包管理有名无实,有的乡镇有编无人,土地流转管理处于真空状态,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益。

2.流转缺乏市场化机制

一是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中介服务。目前,土地流转主要依靠自发进行和政府推动,想转出土地的农户寻找流转对象难度较大,而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却苦于和一家一户的谈判费时费力又不能保证连片发展的规模,使土地流转空间狭窄,流转成本增大,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加之,流转缺乏中介组织,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很大程度上延

缓了土地流转的进程。二是流转风险较大,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土地流转前,缺乏对种植大户和企业业主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土地流转后,又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流转业主一旦经营上出现失误,无法履约,一跑了之,给流转农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造成损失后,又没有有效的补偿办法,风险由农民和政府承担。三是农民的流转收益缺乏增长机制。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是一定不变,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流转收益没有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

3.土地规模流转难度较大

农村土地能否进行流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就业问题能否得到解决,能否有稳定、可靠的非农收入,能否引进讲信誉、有实力的业主,能否选准、选好产业发展项目。而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外出打工为主要方式,其他家庭成员大多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这部分人依靠承包地收入维持基本生活。所以,如果没有良好的、稳定的收益保障,很多人宁愿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也不愿流转土地。

4.乡村基层组织工作力度不大

部分基层干部存在求稳怕乱、少找麻烦的思想,工作不到位,引导不力,服务滞后,影响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规范化管理的进程。一些村级组织在协调引导、土地调剂、矛盾处理、监督管理方面,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5.开发业主引进难

由于农业是受自然和市场双重影响的弱势产业,收益比较低,因此,业主对投资农业开发极为慎重,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或业主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业的比较少。目前,全市引进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中真正坚持下来并实实在在取得较好效益的不多。有的依赖性强,只想靠政府支持;有的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有的项目选择不准,产业趋同,品种单一等。

三、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的建议

1.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贯彻力度

确保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是实现流转的基础和前提。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实质宣传贯彻到每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和每一个农民,要使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充分认识到,实现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是党中央的一项基本国策,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并不改变土地家庭承包关系。要向农民宣传加速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对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健全机制,规范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工作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需要有一系列的程序和规范,出现矛盾和问题后可规范具体解决。一是建立土地流转制度,推广规范化的土地流转标准合同文本,强化发包方、流出方和流入方三方的“契约”行为,保持土地流转承包关系及经营权益分配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组织。在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内部设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并赋予相应的管理职权,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并成立相应的流转纠纷仲裁机构,搞好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

3.制订出台优惠扶持政策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在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应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拓展发展空间,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其“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作用,逐步打造产业品牌,自主开发经营项目,吸引农户入股,积极将流转的土地区域办成结构调整的“示范园”,办成应用推广新科技的“试验区”,办成农民增收的“聚宝盆”,提高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推动土地流转的进程。

4.把握好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

7.杭州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篇七

10 月29 日, 全球著名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公司发布《尼尔森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杭州指数”白皮书》, 数据显示, 2014 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跃居全球第一。

这份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 中国 (杭州) 全球电商领袖峰会”上发布的白皮书显示, 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十年来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至2014 年底, 交易规模已达133699 亿元,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从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网络零售额对比来看, 2014 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跃居全球第一;中国网络零售额增速居高, 占本国零售额比重也较高, 且中美两国网络零售额总和已占全球55.6% 份额。

8.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 篇八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村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总体上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滞后、发展环境不完善和人才缺乏等问题。

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创新商业模式、完善农村现代市场体系的必然选择,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是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环境,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创新农村商业模式,培育和壮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发展线上线下融合、覆盖全程、综合配套、安全高效、便捷实惠的现代农村商品流通和服务网络。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策、强化服务、搭建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法维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2.统筹规划、创新发展。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纳入区域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规划,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产业支撑,促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以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改造传统商业的业务流程,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基础条件,认真研究分析,着眼长远,理性推进。注重发挥基层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县而异,探索适合本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4.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先行先试、集中力量解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务求实效,对老少边穷地区要重点扶持、优先试点;总结先行地区经验,不断提升示范效应,形成推广机制。

(三)发展目标。

争取到2020年,在全国培育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电子商务在降低农村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民收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加农村就业、带动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二、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四)建设新型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

适应农村产业组织变化趋势,充分利用“万村千乡”、信息进村入户、交通、邮政、供销合作社和商贸企业等现有农村渠道资源,与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服务资源整合。推动传统生产、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增强产、供、销协同能力,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企业渠道下沉。加强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鼓励“万村千乡”等企业向村级店提供B2B网上商品批发和配送服务。鼓励将具备条件的村级农家店、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点、农村邮政局所、村邮站、快递网点、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等改造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加强与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共享共用,推动建立覆盖县、乡、村的电子商务运营网络。

(五)加快推进农村产品电子商务。

以农产品、农村制品等为重点,通过加强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提升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农村产品品牌,提高商品化率和电子商务交易比例,带动农民增收。与农村和农民特点相结合,研究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个性化、体验式的农村电子商务。指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供销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涉农残疾人扶贫基地等,对接电商平台,重点推动电商平台开设农业电商专区、降低平台使用费用和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等,实现“三品一标”、“名特优新”、“一村一品”农产品上网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进行网上分销,构建与实体市场互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平台,对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探索开展网上批发交易。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城市邮政局所、快递网点和社区直接对接,开展生鲜农产品“基地+社区直供”电子商务业务。从大型生产基地和批发商等团体用户入手,发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优势,在农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探索形成线上线下高效衔接的农产品交易模式。

(六)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

组织相关企业、合作社,依托电商平台和“万村千乡”农资店、供销合作社农资连锁店、农村邮政局所、村邮站、乡村快递网点、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等,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并开展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电子商务,推动放心农资进农家,为农民提供优质、实惠、可追溯的农业生产资料。发挥农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技术优势,将农资研发、生产、销售与指导农业生产相结合,通过网络、手机等提供及时、专业、贴心的农业专家服务,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加强使用技术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宣传、应用和推广农业最新科研成果。

nlc202309021550

(七)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逐步增加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一网多用,缩小城乡居民在商品和服务消费上的差距。鼓励与服务业企业、金融机构等加强合作,提高大数据分析能力,在不断完善农民网络购物功能的基础上,逐步叠加手机充值、票务代购、水电气费缴纳、农产品网络销售、小额取现、信用贷款、家电维修、养老、医疗、土地流转等功能,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服务水平。与城市社区电子商务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城乡互补和融合发展。

(八)提高电子商务扶贫开发水平。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原则,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积极推进电商扶贫工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村,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鼓励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和搬迁人口发展电子商务。提升贫困地区交通物流、网络通讯等发展水平,增强贫困地区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推动贫困地区特色农副产品、旅游产品销售,增加贫困户收入。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贫困老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与合作社、种养大户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到2020年,对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电商扶贫全覆盖。

三、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九)鼓励各类资本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邮政、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本加强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支持快递企业“向下”、“向西”发展。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和拓展涉农电商业务。引导涉农信息发布平台向在线交易和电商平台转型,提升服务功能。

(十)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企业。

引导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拓展农村业务,支持组建区域性农村电子商务协会等行业组织,成立专业服务机构等。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咨询、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网店建设、品牌培育、品质控制、营销推广、物流解决、代理运营等专业化服务,引导市场主体规范有序发展,培育一批扎根农村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

(十一)鼓励农民依托电子商务进行创业。

实施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和巾帼电商创业行动。以返乡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巾帼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为重点,培养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和实用型人才,切实发挥他们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指导具有特色商品生产基础的乡村开展电子商务,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引导农民立足农村、对接城市,探索农村创业新模式。各类农村电子商务运营网点要积极吸收农村妇女、残疾人士等就业。

四、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加强农村宽带、公路等设施建设。

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宽带中国”建设,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积极推动4G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以建制村通硬化路为重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公交化改造。

(十三)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

加强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供销、邮政各部门和单位及电商、快递企业等相关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发挥好邮政点多面广和普遍服务的优势,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鼓励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推动第三方配送、共同配送在农村的发展,建立完善农村公共仓储配送体系,重点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物流设施建设。

五、创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环境

(十四)搭建多层次发展平台。

鼓励电商基础较好的地方积极协调落实项目用地、利用闲置厂房等建设农村特色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园区或综合运营服务中心,发挥孵化功能,为当地网商、创业青年和妇女等提供低成本的办公用房、网络通信、培训、摄影、仓储配送等公共服务,促进网商在农村的集聚发展。支持地方依托第三方综合电商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搭建区域性电商服务平台。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的结合,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研究建立适合农村情况的电子商务标准、统计制度等。发挥各类农业信息资源优势,逐步覆盖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全程,提高市场信息传导效应,引导农民开展订单生产。

(十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拓宽社会融资渠道设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金。鼓励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助农取款服务点相互依托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提高利用效率。提高农村电商的大数据分析能力,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研发适合农村特点、满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网上支付、手机支付、供应链贷款等金融产品,加强有关风险控制,保障客户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加大对电商创业农民的授信和贷款支持。充分利用各地设计开发的“青”字号专属金融产品,或依托金融机构现有产品,设计“青”字号电商创业金融服务项目,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协调各类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简化农村网商小额短期贷款办理手续,对信誉良好、符合政策条件的农村网商,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

(十六)加强培训和人才培养。

依托现有培训项目和资源,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各类培训机构、协会对机关、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等,进行电子商务政策、理论、运营、操作等方面培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专业的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努力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懂业务、会经营网店、能带头致富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商从业者返乡创业,鼓励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到农村发展。进一步降低农村电商人才就业保障等方面的门槛。

(十七)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网络市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守法诚信经营。督促第三方交易平台加强内部管理,规范主体准入,遏制“刷信用”等欺诈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创业营商环境。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诚信建设。加强农产品标准化、检验检测、安全监控、分级包装、冷链仓储、加工配送、追溯体系等技术、设施的研究、应用和建设,提高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质量管控水平,建立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十八)开展示范和宣传推广。

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认真总结示范地区经验做法,梳理典型案例,对开展电商创业的农村青年、农村妇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商业模式等进行总结推广。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强地区间沟通与交流,促进合作共赢发展。

电子商务进农村是三农工作的新领域。各地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破传统观念和模式,大胆探索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部门沟通协调,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升政府服务意识和水平,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完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9.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篇九

农村市场是电子商务新蓝海

从淘宝数据来看,农村网购占比还是比较低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它在快速增长。第二个要点是,这个市场到2015年达到2500亿以上,调查认为到2020年会突破8000亿。抽样调查显示出来,农村居民对网购接受程度达到了84.41%,人均的网购消费金额预计在500—2000元之间,主要是买一些日用品、服装和家电品类商品,这是我们在整个的调研和分析当中发现的一些情况。

具体来看,农村的市场是一个新的蓝海市场,我们发现在整个的网购的这样一个现象的背后,其实在三线四线五线六线城市的分布是超过一半的,所以未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在这块上。

我们分析一下农村电商消费情况,还发现了一些新的模式新的实践,最后看看新的机会点在什么地方:

第一,农村的网民数量在不断的攀升,在2015年根据调查已经达到了1.97亿,占比网络人数达到32.6%。

第二,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提升,到2015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0.5%,这个跟城市相比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它比上一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差距是呈现缩短而不是扩大的状态。

第三,在淘宝的消费里面,农村网购占比较低,但呈现了增长。2014年占比10.6%,按季度波动的话到2015年的第一季度这个数字达到了13.11%。

第四,农村的农产由于没有专业的淘宝团队给与推销,致使农村的一些农产品不能及时的出售,每年给农民带来很大的损失,对市场的有效需求带来一定的影响。

农村的电商消费市场潜力非常巨大的,一方面就是城镇的网购的消费跟农村的网购消费有一个很大的落差,就是刚才讲的24%点几的落差,随着落差的缩短,反过来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第二个从支付的角度来看落差更大,在农村的网购市场上,网络支付比城镇的支付差22.2个百分点,所以这个差距我们还是会认为带来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增长的空间。预计在未来的2020年这个数字会达到8000亿。

剖析中国农村电商消费市场情况

一、农村电商消费人群特点

1.网购人群偏年轻

首先在这个市场里面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年轻,他要比城里头的城镇的网购的人群显得年龄更加年轻,其中主力的消费人群是20—29岁,占了32%。农村30岁以上网民的占比是低于城镇的,所以其实在农村市场里,恐怕是一些更年轻的人会来接受这个市场,所以随着新的一代人在农村的消费的呈现,可能随着他未来五年或者十年他长大,这个主力的消费人群在农村市场比城镇里头来得更加有力量。

2.农村手机上网占比高达84.6%

农村手机上网占比高达84.6%,高出城镇的5个百分点。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PC互联网时代是城镇的网购市场的高成长时代,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手机的方便性和低成本,使得农村网购市场反而是高增长的市场。

3.农村居民网购目的不是买便宜

分析一下网购消费者的需求特征我们发现,他们买的东西主要是日常开支、生产资料和日用品、家电、服装等,对服务的需求主要是社保、资金的转存或者水电煤的缴费。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村民现在只购买日常买不到的商品,所以可能淘宝这样的一个生态体系,提供给这些村民的最大价值是买那些买不到的,而不是买便宜的。村民每年网购消费的金额是预计500—2000元不等的情况。农村的居民对网购商品模式的接受度也达到了84.4%。

二、为什么农民会喜欢网购

1.价格优势、物流便利

首先我们发现网购有他先天的优势,就是价格的优势。价格的优势是在于说,整个通过网络的方式,使得中间的环节挤出以后,包括这个信息的配对以后,匹配更好以后带来了更低的成本和价值。另外商品的丰富性,就是数以亿计淘宝的商品使得他跟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一线城市的消费环境趋同,一个村民跟一个市民是同等的,他同样都可以买到这样的产品,只是说他的物流时间会比别人多一两天甚至三四天。第三个网购具有直接快递送货上门,省得你开车到超市买产品的路径。这些会带来的便利性会使农民更依赖网购。

2.更多的品类选择

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农村市场的销售渠道我们会发现,我们有小卖部,我们有农村的供销社,我们有办集会或者庙会这样的市场,我们还有县里的商城,到临近的大中城市进行购买,但是不管哪一种销售渠道来看,我们都会发现他的优势和劣势,那么这些优势和劣势的背后,比如:小卖部供销社购买很方便,但是选择的货品很小,每一个小卖店货品就那么多,无法跟上亿计的商品比较。农村的集会或者庙会基本上每周有一次,庙会是一年半年有一次,不可能天天有。乡镇和县城的商场就要比村或者供销社这种级别的货品会多一些,但是有一个交通的问题,要进城去。如果到大城市更要付出交通的费用,这些时间和交通的成本来比较网购的话,可能网购会带来一个超越这些线下的你要搬运物体和物理的身体进行购物的空间上的优势。

所以网购普遍会带来对农村传统购物的典型特征的冲击,传统的购物价格偏高,选择的品类范围小,网购恰恰相反,他能够去寻找更好的价格的优势,可以做更多的品类的选择,同时产品的质量可以获得更好的产品服务质量。这是我们比较消费渠道和购物渠道得出的结论。

三、探索农村消费增长的原因

1.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可能是带来农村电商消费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我们看到,在今天由PC转手机的时候,手机端的购买门槛和成本大大的降低,这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包括农村的消费者有机会来投资客户终端的基础设施。所以我们也理解成,这个由消费者自己购买的手机,其实也可以看作整个基础设施体系的一部分。与基础运营商投资的共同构成了整个基础设施体系。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率会提升。我们看到从2008年到2016年,互联网普及率从11.6%提升到了37.5%。所以在未来的三年或者五年,在社会各界以及在政府营运商更多的投入下,我们觉得互联网普及率会进一步得到提高,所以基础设施的改善是有利于整个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其次,优化农村物流状况。农村的物流状况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随着市场不断的成长和发展的话,这样的物流体系也会慢慢的得到一个优化,随着购物规模的扩张,他达到一个临界点以后,会引动这些物流企业物流服务进一步提升他的能力。

2.农村网商带动电商消费

农村网商数量庞大,带动农村电商消费。农村的网商是卖东西的,他们是最早接触互联网,或者说互联网购物的。我们统计发现农村的卖家数量已经接近55万家,这些卖家首先也是一个买家,他们也在买东西,他们也在做买东西的示范和榜样。

同时我们发现淘宝村的存在,淘宝村不断的兴起和发展,是带动消费的一个具体点和很大的增长点,所以我们基于淘宝村的微研究报告中发现,淘宝村的购物比例远远高过那些非淘宝村。

从淘宝的消费能力我们发现,比方以我们波罗镇为例,淘宝每天的订单达到100-200单,但是我们农村的基础设施还相对薄弱,这对卖家个买家带来很大的困扰,我们看到了农村的网商群体带动消费的潜力在越来越放大。

此外,我们发现那些进城农民,他们在大城市里头得到更多的见识,同时也在大城市里面得到了网购的经验。那这些人再回到农村的时候,他们也在带动农村的网购的消费。清华大学的一个统计发现,新生代的农民工10%以上的收入是来购买服饰的,并且是以购买网购的东西为主的。山西的王小帮去美国敲钟的一个网商,他就是一个农民工然后回家做网商做的非常好,更好的体现出了买家也同时是卖家。

3.平台拉动农村消费市场

电子商务的平台整体上在拉动农村的这样一个网络的消费市场。到处刷墙的这些电商网络平台,淘宝也好,当当也好,都在推这个市场,所以这些都会构成下一步促进整个农村网购消费市场一个巨大的驱动力。

农村电商新模式:打造赶集模式

未来在我们这个县城要将要建成了340多家村级购物站,把这些村都接到了电子商务整个生态体系上,同时带动了那些农村的创业者,他们基于买卖双边的生态体系进行自己的创业。从发展农村电商消费的经济价值来看,这件事情很值得做。它整体上是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农村经济的一部分。

首先,它会拉动农村的内需,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产业转型。在整个国家消费的转型方向上,我刚才讲到边缘的三四五线城市的消费增长需求是非常快的,所以这个地方的市场挖掘会带来很大的增量,会刺激整个国家内需的增长。

其次,它会推动农民的消费升级,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最后,它会带动农产品进城。最早的时候,淘宝去推各种各样的地方的淘宝馆,就是把东西从农村产品卖到城里头去。那我们现在在推的赶集模式的时候,是把东西从淘宝往上再卖到农村去,同时也更好的把农村的产品卖到城里。

当能够去让农民自己大规模的来买东西的时候,其实也是他尝试着用这些技术和思想去把东西从农村卖到全国的一个方向上来。这样的一种带动农村消费的模式,同时会促进农村的创业和就业,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只要你在农村都能买到城里同样的东西,你说你待在城里头吸雾霾干什么的。

把握新机遇

很多在农村电商市场发展的一些面临到的挑战或者一些问题,那么我们看到的问题可能有三大制约因素:宽带、支付、物流。

可能在这三个障碍里头最需要解决的是物流的问题,快递止步于乡镇,大部分农村地区空白,需要我们政府和阿里巴巴一起去把这个临界点打破掉,推动早期的培育和成长。

一、政府层面:扶持和推动

首先,政府营造电商消费环境。政府做什么?在做统筹和规划、合理的引导,我听了很多电商的讲座,也谈到了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些考虑,包括一些举措。我想政府要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首先政府是营造这个环境,是把这样一种农村的电商消费的环境给他创造出来,给他推动出来。虽然表面看着农村电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运作起来毕竟有很多困难,短期内盈利只是一种希望,必须要长期的坚持,因此必须要有政府和阿里的大力支持。

其次,政府要去扶持县级的营运中心。我们希望行政村慢慢被电商化,最好在县这一级上去引导推动。依托电商生态化的体系,规模体系和范围经济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农村的电商消费的成长。另外,就是要做好农产品的上行服务,包括质量的检测、一些产品的控制、信用的问题等,这些配套的东西要把整个的规则或者是规矩建立起来。

最后,一个就是发展农村的物流,突破数量的临界点,这些是政府需要去主导或者去统筹的一些事情。

二、平台层面:投资基础设施、完善发展机制

10.杭州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篇十

一、赣州市的基本情况及新农村建设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效

赣州市位于赣南,赣、湘、闽、粤四省交汇处,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辖15个县、2个市和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831.2万人,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2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40元。赣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改革开放以来,在这片诞生中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国家政权的土地上,农村正发生着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但是,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村镇规划建设零乱无序,农民素质参差不齐,生活质量较差,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民心向背,最终将影响到执政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为此,2004年9月,赣州市委、市政府适应新形势要求,决定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新农村建设活动,力争经过五年努力,逐步把赣州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县(市、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狠抓“三清三改”,狠抓村镇规划,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目前,新农村建设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地掀起了村组道路水泥硬化、沥青硬化和砂石铺设、改水、改厕的热潮,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全市共清除垃圾137681吨、污泥121269吨、路障9497处。

在赣州市,我们主要考察了大余县。大余县位于赣、粤、湘三省交界处,总面积1367.63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人,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1.6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830元。该县新农村建设从2002年底旧房改造着手抓起,当时大部分农房还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低矮破旧的土坯房,这一方面与如火如荼的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不协调,另一方面与自身所处“南大门”的地理位置不相称,影响到整体形象。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深入人心,老乡们手中有了一定的原始资金积累,渴求彻底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拆旧建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于是,赣州市在大余县先行试点,实施重点突破,然后由点到面,在全市逐步推开。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大余县全县10乡镇、80个中心村和国道沿线200个自然村落完成了规划;落实“三清三改”示范点30个;落实民房改造和农民新村规划点47处,总面积38万平方米;已开工规划点36处,面积37万平方米;拆除低矮破旧土坯房4700座,面积28万平方米;有71个行政村通了水泥路,村道硬化达258公里;开展各类农业新技术培训230期,培训农民15978人次。

二、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以“五新一好”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活动,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为此,各地广泛动员,精心部署,充分利用标语、传单、广播、电视、板报、宣传车、宣传画、宣讲团等形式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级宣传部门采取歌谣、韵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浓厚的氛围。《赣南日报》、赣州电视台均开辟了“新农村建设在行动”专题专栏,推出了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专刊报道”和“县(市、区)委书记访谈”,及时报道了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在全市上下引起较大的反响。

(二)严格管理,把规划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各级政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严格规划管理。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国土部门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未作出规划的村镇,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引导鼓励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现象。凡到规划区内建新房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老宅基地由集体统一收回或流转;凡不愿拆除旧房的一律不准在新宅基地建房。各地新村镇建设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全市大多数乡镇成立了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确保了村镇规划的落实。各乡镇还制定了村规民约,把政府管理和村民自治有效地结合起来。各地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条件编制了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做到了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模式做到了形式多样,规划部门提供了生态庄园式、农村社区式、分散村落式、城郊集中式等多种模式供农民选用。目前,全市村镇规划工作有序展开。

(三)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并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各乡镇充分利用省、市挂点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大余县财政每年筹措100万元作为“三清三改”专项配套资金,由县领导小组根据示范点工作进展情况给予补助。二是捆绑使用各种专项资金。整合老建扶贫、交通、农业以及果业、水利、能源等专项资金,向“三清三改”、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倾斜。三是实行规费减免政策。规划部门为小城镇、中心村编制规划时,只收规划成本费,且每年必须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费用由县(市、区)、乡镇规划统筹安排;交通公路部门为通村公路建设进行勘察设计时,只收成本费;土管、房产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本级规划减半收取;其它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只收取工本费;房屋建设审批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加大对乱批土地、乱收费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乱批土地和乱收建房费的,发现一起依法查处一起。四是落实扶持政策。对路面宽3.5米、4.5米、6.0米及以上的水泥路补助标准按赣州市发〔2003〕11号文件规定执行;争取了国债项目新建沼气池的,按项目管理标准进行补助。市、县财政足额安排建制镇自来水厂建设配套补助资金。

(四)优化服务,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赣州市各地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好了各自的工作职责。规划建设部门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提供尽量多的村镇规划、小康楼设计图纸供各地参考;国土部门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交通部门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协助搞好中心村主干道的规划设计,积极向上争取乡村公路建设计划;卫生、城建、农口部门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协调配合,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扶贫办按照新农村规划建设要求,加大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对重点村新产业、新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重点抓好403个扶贫重点村的“三清三改”工作;金融部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各级民兵、共青团、妇联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民兵、青年、妇女积极投身到“三清三改”、文明村镇建设中。

(五)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三清三改”、文明村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赣州市各地强化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了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了农村理事会和农村“五老”的作用,建立巡察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同时,通过村级自治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庄”、“信用村”、“信用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极大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几点启示

(一)科学决策是导向。在广大农民逐步富裕起来、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他们心里想什么、盼什么,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赣州市委、市政府紧紧把握广大农民渴望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心态,审时度势地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决策,既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又顺乎民心,合乎~,统筹了城乡发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蕴藏在广大民众之中的伟大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了。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政策导向作用,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依靠农民,发动农民,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活动中,为搞好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建活动是平台。赣州市以开展“五新一好”活动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平台,充分发挥创建活动的载体作用,把农村各项工作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扬优成势,形成合力,惠及农民,它统筹了各方面的资源,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基层焦点、难点迎刃而解,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到了忠实实践,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三)政府大投入是保障。赣州市围绕新农村建设活动,全市动员,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浓厚氛围。通过市场运作,多元融资,采取村集体和农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有关部门和包村单位帮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市场运作省一点,银行贷一点,亲戚朋友借一点的办法,新农村建设资金难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尤其是政府投入在融资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参与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高涨,确保了新农村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规划建设是前提。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搞好村镇规划建设。赣州市编制村镇规范体现了“实用、实效、经济、美观、超前”和“合理布局,保证质量,功能配套,突出特色”的原则。新农村规划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既不盲目求新,也不落后于时代,做到既切合实际,量力而行,又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未来,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超前运作,从发展的眼光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因地制宜,分步实施,这样才能让农民乐意接受,才能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持序有效地开展。

11.杭州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联合

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起步较晚,仅有少数地区在周边城镇带动下效果突出,如浙江、广东。其中,浙江杭州作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源地,在强劲的发展势头下辐射周边区域。至2014年,在“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推进下,浙江已建成千余村级服务点,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持。

淘宝作为中小网络卖家的最大聚集地,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衡量不同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淘宝村的数量显示出各省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在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中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发现淘宝村数量达到211个,其中浙江62个、广东54个。对于淘宝村的统计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农村电商是从2009年开始形成规模,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

2.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模式

以生鲜产品为主。在农村电商的产品中,生鲜产品占据其很大的市场空间,以其特有的天然资源和现有生态环境下现代人的养生理念等优势为农村电商的推动创造了机会。

品牌化路线。电商市场中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同质商品多,卖家之间差异化程度小,想在瞬息万变的电商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必须要有突破点,“褚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集群化。由于小卖家的竞价能力较低,农村电商呈现出小范围集群化的趋势,产业园的形式在很多县级城市兴起,以泰安为例,东平、肥城电子商务产业园的成立为当地的产业电商化提供了促进作用。

二、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简言之就是外贸的电子商务化,既包括形式上的信息化,也包括贸易理念的变革,因为电子商务的本质就在于改革、流程再造。跨境电子商务的产生改革了我国传统的外贸经济,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再一次飞跃。

iResearch《2013年跨境网购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电子商务整体交易额是9.4万亿元,跨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到3.1万亿元,而同年我国进出口总值是25.8万亿元,虽然比例仅约12%,但这个比例却在逐年增长。

与传统外贸一样,跨境电子商务也可从进口和出口两方面研究,简单来看就是“买”和“卖”的差别。目前,对于国内大部分消费者来说,“海淘”、“全球购”是比较热门的名词,因为受众覆盖面较广,受到广泛关注和传播。但从《2013-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产业研究报告》看到,2011年至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中出口占比在86.7%-92.4%之间波动,因此跨境电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卖”而不是“买”。

三、跨境电商下农村电商模式

跨境电商和农村电商是2015年电子商务发展研究的热点,意味着未来几年电子商务盈利空间所在。它们之间联系紧密,农村电商能为跨境电商提供空间,跨境电商也能为农村电商提供渠道。如果将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协调好,农村电子商务才会有更长远的出路。

1.打造国际农产品电商品牌

如果中国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的渠道走出国门,受到的竞争和检验更加严峻,而应对这一挑战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品牌营销,一个成功品牌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但是打造我国农村电商的国际品牌并不是随意的,首先它在国内应已经形成品牌,这样才能确保品牌的稳固性。因此,培养和扶持现有的比较有潜力的国内品牌是较为稳健的策略,这也是帮助这些小品牌尽量大的延长存活周期的有效办法。

2.联合是趋势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产品中小品牌很多,但是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和特色没有形成一定的标准,这就限制了这些品牌的发展壮大。另外,由于农村市场本身规模的限制,一般来说都是各自经营,最大也仅到县级规模。想要以此规模应对国际市场,必然是以卵击石,难成大气候。因此,联合是关键,目前我国国内运输和物流建设都已很发达,即使是异地采货也不再是问题。而且往国外发货,可以通过在多地建立仓储、多次发货来解决。更大的着眼点在于统一标准的建立。

3.技术骨干下乡

电子商务是商贸与技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是解决手段,但是农村本身条件限制和农民自身知识素质的缺乏,比在城市里做电子商务难度更大。但是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扶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提供了一些支持,如“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政策。这些人员都是带着技术下乡和能力下乡的,虽然最开始目的并不是专门针对电子商务,但是目前电子商务是搞活农村经济的突破口,这些人员应该在筛选上将电子商务思想作为甄别标准或者在下乡前加以培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总结与展望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搞活农村经济,搞活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在电子商务,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长远策略是将农产品送出国门。因此跨境电子商务是既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未来趋势,更是农村电子商务的长远规划。在跨境电商如火如荼发展的大环境下,寻找跨境农村电子商务的解决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侯晴霏,侯济恭.以区域为核心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J].农村网络信息,2011(5):5-8.

[2]程丽丽.区域环境下农村电子商务应用研究[J].电子测试,2015(4):92-94.

[3]来有为,王开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态、障碍性因素及其下一步[J].改革,2014.5(5):42-45.

上一篇:全等三角形辅助线课件下一篇:副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个人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