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清明节的随笔

2024-07-16

写在清明节的随笔(精选9篇)

1.写在清明祭奠作文 篇一

天之晴,心清气爽,人之情,让人在清明之日,自然联想到那些逝去的故人。是啊,一大早爷爷、二大爷、父亲的身影就在我的眼前闪动,看到父亲满是茧痕的双手,我的心里一紧,眼睛有些发涩……清明,这个缅怀亡人的节日,该去老家的祖坟前化些纸钱,寄上晚辈的一份深深的思念,让他们的灵魂得以安然。

然而,昨日的警笛声犹在耳畔响起,几辆林业消防的警车,满载身着黄色制服的消防人员,警笛齐鸣,驶过我家门前,疾驰而去,这说明又一片林区发生了火灾。

近十年来的清明节,我镇的林区就发生了大小二十几起火灾。零六年的清明那天,小小的热水镇竟在这一天内发生了三起深林火灾,当时消防人员浴火奋战,只恨分身无术,那天我也持锹自动加入了救火的队伍。这都是上坟烧纸引起的火灾,为国家和村民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这是铁的事实,是历史的警钟。

尽管一起起大火燃起;尽管先前树木丛生的墓地现在已是坟墓凸显,处处呈显着荒芜的凄凉,可还是有一大部分人打算在今天前去上坟祭祖;尽管消防人员在许多路口都设有路卡,可还是有一些人千方百计的绕道前去。

昨天妹妹对我说,早晨五点就起床去上坟,可避过路卡,烧纸时小心一些就是,不会失火的。试问,有哪个上坟的会想到此次化纸能引起烧掉几十、上百亩山林的大火,又有哪一个上坟的敢不小心。可你再小心,卷地风来忽吹散,卷起火种数枚,你救得过来吗?不要抱有这种侥幸心理吧!也正是这一个个侥幸心理,而酿成了一起起无情的火灾。

几年前,有一个本科在读的大学生,也是怀揣这种侥幸心理,结果一场火起,弄得锒铛入狱,书读不成,孝尽不到。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引起一场大火,烧尽本村乡邻的几百亩松林,直接经济损失达几百万元之多,他无力赔偿,觉得愧对乡邻父老,竟想到以死谢罪。还是众乡邻怜他一生忠耿,全村人出面签字担保,不要一分钱的赔偿,才保释了这位老人。

这一场场火灾说明了什么?造成了多么大的经济损失?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深思吗?为什么有些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就是所谓的孝心在作怪,迷信思想,害人害己。当然,有一部分人上坟是迷信后辈发达,而更多的人则是对故去人的思念,是对故人的一种纪念形式。

无论怎样,逝者已逝,再不能铁树开花,纪念的形式有好多种,我们冒着有引起火灾的可能去上坟烧纸,真是划不来,我们应当丢弃一些迷信做法,提高法律意识,把这一份精力化作对社会的慈善奉献,化作对老人的孝敬,让老人活得幸福,能够安享晚年,要远比大办丧事、上坟添土实用得多,人死了孝敬,那是给活人看的,对故人没有半点益处。

就在农历二月二十七日,我家的热水集市上,摆了一些纸质楼阁亭宇,大家还以为是谁把纸品放市场上展销,原来这家住在市场边上,他们这是为故去多年的老人置办的家当,说是当年买不起,现今经济条件好了,为父母置办这些,免得故人在阴世受贫,他们以为这样才对得起故人。

孝心可嘉,却是愚昧至极!

2.新的一年随笔:写在的卷首 篇二

九域涌新潮,四海雄鸡争唱晓;三春辉紫气,八方彩凤共朝阳,我代表临渭区作协祝福文友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事事随心如意,杠头开花,我祝各位作家朋友妙笔生花,多写出好作品!祝福我们的团队,超越平原,攀登高峰,拥抱成功,尽享文学创造带来的无限风光!

临渭作协在过去一个年度,队伍不断壮大,精兵悍将比比皆是,文学活动空前活跃,正能量传递源源不断,努力创作的景象繁荣。十分欣慰的是我们自己的纸质、电子平台《三贤文苑》越办质量越好,在一定范围产生影响,“文学陕军”“散文之声”等省级平台也被屡屡攀登,许多同志在报纸杂志频频亮相,王茹辛、闵荣波的《渭城心语》《波涛之上》两本有水平的散文集成为本年度的重要收获。

20,临渭区作协组织了几次大型采风活动,参与多次征文活动,写出了许多有一定品位的好作品。临渭作协名誉主席邢福和先生的多篇作品,被渭南市大型水利文献资料收编,《石鼓山赋》已经勒石为碑。年,先后有数十名同志先后到北京、宝鸡、西安、潼关、渭南参加包括剧本创作在内的各种培训,可谓收获满满。作家要学习、作家要潜心读书、作家要深入生活成为大家共识。尤其是在渭南当地的学习培训,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参加人数之多热情之高是前所未有。

10月26日,临渭作协在人们的期待中鸣炮成立,这个出过诗圣的“三贤故里”,文化底蕴深厚的秦东重镇,理应有自己的文学辉煌,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通, 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甘霖雨露再度滋润这块沃土,这里的墒情很好,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讲话,浩荡起鼓舞人的劲风,他为文学繁荣发展指引方向,为一个新时代担作为作家的神圣使命,我们应该为这块土地孕育出万紫千红的春色!

当冬至阳生的时候,当地气奔突运行之际,我们要为新开的陇沟滴进自己新春的种子,《三贤文苑》是我们的园田,我们还要有高更远的目标,高一级的网络平台、公开的报纸副刊、文学杂志,需要大家去勇往直前。我们案头放的、心里头装的,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开花结果,打造精品制造高峰是我们的最高目标,许多人都在孕育力作,因为万紫千红总是春,因为满园春色关不住!

大河的奔腾是美丽的,老一辈作家心中装着人民,根须扎进火热生活,肩头担当时代使命,他们创造了不朽的经典,我期待着临渭作协20创造奇迹,越过平原越过台塬,直登秦岭峭峰,实现井喷,这不是大话也不是空话,让大家相约秦岭主峰!

2017年只剩下最后的封底了,翻过日历最后这一页,就是“千门万户曈曈日”了,我衷心地感谢各位文友一年来的鼎立支持和勤奋写作,衷心感谢渭南各界朋友对临渭作协的坚定支持和持续关注,再次恭祝文友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事事随心!

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静坐观众妙,端居味天和。在2018年的卷首信笔而写,心情过于激动,也不知道自己都说了些什么!在此恭祝各位同仁、文友,朋友们,乘2018年春风,大步前进!

3.写在晓旭忌辰随笔 篇三

“我从广寒来,孤芳何人赏。居傲不媚春,偏爱秋色凉。纤纤淡鹅黄,倩倩素心长。犹慰深闺寂,且伴一缕香。”

初见这首小诗,便为它的细腻清高所吸引。细细读了几遍,便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那时尚不知晓旭是才女,喜欢她也多半是因为她扮演的黛玉深入我心。故而这首诗对我来说倒是一个不小的惊喜。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我想象不出曹公笔下刻画的究竟是怎样一个风流灵慧的似水女子。或许真正的黛玉比晓旭演绎得还要美好。但是晓旭,我却知道,她是真的入了戏。

小时候陪着父亲看87《红楼梦》,看不懂多少内容,不过是凑个热闹,也早忘了当时对谁喜欢多一点,对谁讨厌重一点。唯一深刻的印象,便是宝玉那一声声“林妹妹”。

是在初二的时候吧,当父亲将原著从书架上递到我手里时起,当我翻开了第一页后,我便深深陷在那悲欢离合的梦里,喜忧笑泪,皆被牵动,无法自拔。那一年,反反复复把《红楼梦》读了近二十遍。虽然读到的只是最最浅显的故事情节,但也足以让我沉醉。

也曾是一个极端的黛迷,看到宝钗就翻眼,听到袭人就有气。如今想得多了,知道宝钗亦有无奈,袭人也有其道理,对宝钗多了几分怜惜,对袭人也增了一点理解。唯独对黛玉,是始终如一的喜欢,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点点积淀成刻骨铭心的迷恋。

一直认同“晓旭是为黛玉而生的女子”这一说法。写黛玉时总是忍不住提起晓旭而写晓旭时更是会忍不住想到黛玉。不知何时起她们在我的心里已然等同。未来或许有人会更懂黛玉,能够更好地演绎黛玉。但是在紫菱心中,永远会有一个无法超越的.黛玉。这种感觉,相信很多红迷都会有。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晓旭的一生很短,像黛玉一样。终其一生也不过两部影视作品。而最为人熟悉认可的便是黛玉。或许单凭这一点便胜出了很多艺人。有的人作品等身也没甚价值,有的人倾尽心血而成屈指可数的作品,却无一例外都是经典。

4.伤感随笔写作:写在离别季 篇四

这个期末与往年有太多的不一样,提前一周考试,考试之后师生都不离校,在学校搞社团活动展示。这样的安排让老师、学生和家长起初都不愿意接受,人总是想一成不变的生活,对于突如其来的东西都有天生的排斥感。第一天,不断的有老师抱怨:唉,这上一节课要比平时上课累多了;第一天的下午,开始有家长抱怨:考试完了怎么还不放假,来也不学习搞什么美术和舞蹈,能当饭吃?

可是,有时候情况的转变就在一瞬间,第二天的上午,美术社团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带来了惊喜,一直坚持练习的美术社团涌现出好几副相当不错的作品。其他社团的老师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第三节小制作社团就在微信群里上传了几幅很有创意的小手工,制作精美,创意十足。

第二天的下午,我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写写画画、蹦蹦跳跳,各社团的老师开始自行的商量第三天的授课内容,开始征集好的想法,决定在社团课堂上遇见更加美好的自己。美好,在一次次思考与努力中展现;更加美好,是一次次美好的叠加与升华。

于是,集体舞社团中开始有同学领舞;小制作社团中出现了豆画和皱纹纸花;美术社团中出现了手掌画和拼贴画;书法社团中一二年级小学生开始注意起笔画的走势。诚然,短短的几天时间不能让学生在某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但足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一幅幅作品实实在在的证明了:奇迹的发生,在于机会的馈赠!

对于老师们而言,一些没有做过的事,一些没想做到的事,一些曾经以为不能做到的事,居然也可以做的得心应手。虽然我们也历经彷徨,虽然还尚存顾虑,虽然还不成熟,但这所有的“虽然”,相比于我们费心费力的思考,较量与每晚的精心准备和与学生的活动融洽,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此时,唯有“用心”二字是世界上最美的字眼。

开过教师会,老师们一如既往的奔向教室,那里有一群没有教师管理的孩子,老师们怕教室里乱成一窝蜂;到了教室,老师们一如既往的叮嘱着学生的安全、学习、课外阅读;叮嘱之后,老师们一如既往的带领学生打扫卫生、整理教室。

学生离校之后,有老师开始对我交待:这学期没有用到的手抄报放在这个档案柜里了;这学期教室里还剩余有粉笔放在书桌柜子里了;这学期实验室的账册放在实验室里了;这学期图书室的钥匙挂在钥匙串上了;教室窗台上的花草,学生搬回家之后还剩下几盆,放在某住家户让帮忙照看;教室里的电扇和电子白板的插头均已经拔下了;教室里的钥匙丢失了,需要学校一会儿想办法锁住教室门。

一件件、一桩桩,琐碎、繁杂,但全都是心血与爱意,全都是责任与担当,她们用这种方式对我诉说着留恋与不舍。我知道,她们与我一样,心中有惘然若失和爱别离苦。

人去楼空,独上教学楼,一间教室一间教室的走过,一个书桌一个书桌的看过,一张课桌一张课桌的数过,看着教室门口尚存的班级星级学生的照片,未语泪先流。

美好的东西,我们应该铭记于心!

5.写在国家公祭日之际随笔感言 篇五

当我们打开窗户迎接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早晨时;当我们沐浴在阳光下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时;当我们漫步在夕阳下感受着惬意的浪漫时;当我们悠闲的躺在床上玩手机时;当我们进入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乡时;当我们沉静在如此恬静和谐的生活中时,你是否会想起这个日子——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

对,今天就是公元的12月13日,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以国家立法的形式设立公祭日,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至国家层面。同时,首部国家公祭地方法规《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也于今日(月13日)正式施行。

在81年前的今天,(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破南京城,一场惨绝人寰的历史惨剧就此开始。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历史学家曾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手牵手站在一起,这一队伍可从南京绵延到杭州,总距离长达320公里以上。

6.关于清明节的随笔:清明·念 篇六

最让我感觉到春天气息的一首诗是《惠崇春江晚景》,很早期学的一首,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仿佛都是眼前的场景。

这样的季节看起来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春天。而我的姥爷呢,他怕是不喜欢春天了,亦或是,他太喜欢春天,我不知道,我没有问过他,我也不知道他喜不喜欢樱花,或是桃花,或是梨花。

我在那棵树下偷偷哭很久,我不想也不会让任何人看到。我把那一枝花插在树枝上,祈盼它可以把我的心愿传达到姥爷那里,希望姥爷的梦里也充满花香。

最后一刻,我们相隔万里,我想让姥爷再听听我的声音,我想再跟他说说话,我想把他叫起来,可姥爷还是走入了春天,走入了有花有草,鸟语花香,遍地毛骨朵儿的世界。

我想念他,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我有多想念他,我不想任何人知道,也不要至爱的人继续难过。我做梦梦到姥爷,醒来枕上是泪,直到有一天他说,这个年纪,自己已经满足了,那一刻梦里,我第一次不觉得心酸。

姥爷靠定期输血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生命,输血的时间由每月一次逐渐变得紧密。一生没有出过几次远门的姥爷,终于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不得已匆匆感受了一点点城市的喧闹与繁华,我同样不知道,姥爷是否喜欢那种喧闹与繁华的气息。

自行车是姥爷一辈子的交通工具,骑着车不知走了多少个十万八千里。最后一次远途,他淋着雨回到家,只为看一眼正在修建的铁路。姥姥心疼他,埋怨他,可愿望达成了,姥爷只是笑。或许冥冥之中早有预兆,愿望实现后不久,一切再不同于往日。

前段时间抽空看完了五十二集的《闯关东》,以前从不觉得吸引人,现在看来,剧里朱开山的性格似乎跟姥爷很像,看到他就好像看到姥爷年轻时的样子。暴脾气,刚正不阿,不为五斗米折腰;有时却又小心翼翼,好像什么都怕。孩子们以为他老了,而他只是经过几十年岁月的洗礼,渐渐地只为家人能够安安稳稳,不求其他,真真正正的朱开山的样子。所以从小到大我一直有些怕他,怕他严肃,怕他跟别人发火。但姥爷对我们的心始终是温暖的,孩子们但凡有一点点成绩,姥爷是最感到骄傲的那个,溢于言表的骄傲。

我喜欢听姥爷讲过去的故事,姥爷亲身经历过的故事,他们的煤油灯,他们的生产队,他们的毛主席语录。以前的日子,这种机会不多,因为姥爷总是在忙着。生病以后,姥爷不得不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在家里休息,忍住不操心力所不能及的任何事,这是姥爷一辈子最听话的一次。

姥爷讲到他小时候的事,具体讲了些什么,我有些想不起,我只记得他一边讲,我一边看着他一边在想,谁还不是孩子长大的呢,姥爷以前也是个孩子呀,他也有自己欢乐的童年,他也有自己的好朋友,他也对未来满是憧憬过……

姥爷病情稳定期间,我悄悄录的一段最平常的视频,成为了他最后的影像。我不常看,但每每打开来,就觉得离开才是梦,姥爷明明还在。而姥姥呢,她至今都不知道这段视频的存在,妈妈从不让我给姥姥看,她怕姥姥承受不了这种似在却永远不在的痛。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这是史铁生先生在《我与地坛》中对于母亲的离开在风中得到的回答。我想,姥爷也是这样的,他太苦了,所以被召唤回去。至此,不用再经受雨雪,也不用再经受风霜,只一心等待,没有苦难的下一世。

所以,我们该为姥爷感到欣慰,我们确实应该感到欣慰的,可是,我们为什么在夜里还是忍不住流泪呢?春天来到的时候,杨柳发芽,玉兰满枝丫,鸟儿成群结队,在电线上房檐下叽叽喳喳,每个人都对未知的前方满是期待。你看,孩子们放了学早早地跑回家,趁着春风拉起长线放风筝。多么好的季节,多么美好又充满希望的季节啊……

7.关于清明节的故事随笔:我的婆婆 篇七

民办教师的经历是艰辛的,转为公办教师是所有民办教师的渴望。而考转为公办教师,需在有机会有条件的前提下长期备考。在我由民办考转为公办的过程中,除了自己的倍加努力之外,有婆母的功劳在其中。

为了考试,我要利用晚上、假日不断地学习。尤其是临近考试的一个月、半个月里,早上不明起,晚上十二点以后睡是常事。这样就把几乎全部的家务推在了婆母身上。这对于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不能不是很辛苦了。但婆母总是对我说:“只要你能考上转正了,我受些劳也值得。”那时候,经常是我在后面房子看书,婆母在前面房子做饭、做家务、经管孩子。她把饭做好了,就大声地叫我出来吃饭,我才意识到又到饭时了。

还记得,她在我忙着看书学习的时候,总时不时地给我送来洗净的水果,天很热时还有她在対门买的雪糕。她一边给我手里递吃的,一边叮咛我:“看一看,歇一歇,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1993年,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师民教班。录取以后,婆母为我高兴着。她和经常来家里打纸牌的老头儿老太太,说着我考试学习的辛苦,却从不提她的辛劳付出。我常想,婆母对于我的爱心,恐怕对自己的子女也莫过于此。我在心里告诫自己,遇到这样的老人,是你的福气,但要知福知恩。否则不配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大道理。婆母的任劳任怨,爱心仁泽,我永远记在心里。

婆母性情直爽,说话高喉咙大嗓门。街道药店有个店员王聋子(外号)说,谁说话他都听不清,要问几遍才知道要啥药。光二×××说话他能听清,不用问第二遍。可见说话声高是婆母长久的习惯。说话声高者,往往性情直爽。人常说,再好的婆媳也免不了矛盾,上下牙齿还有瞌碰的时候。婆母说话声高,有时确像是在无端地对人发脾气。我有时也不免有错觉发生,也就在情绪上表露出来。每当这时,婆母总是主动给我解释,让我别往心里去,说她没有责怨我的意思,说一家安乐值千金,说知性者同乐。老人的诚恳善意,会使我的不好情绪很快烟消云散,代之的是愉快地工作,高兴地做事。

婆母的直爽大度,使得我们婆媳在二十一年的相处中,从没有真正的吵过一次嘴,红过一次脸,结过一点怨。那种你抽我裂的紧张气氛很少很少出现,有的只是尊老爱小的和谐氛围。我们婆媳的和睦相处,也曾引来众邻里的不少赞誉。有的老人当面夸我孝敬老人,我都把婆母的好提在前头。那是我的真心话,绝非应付装门脸的虚言。

8月22日早晨,婆母突然地脑梗了。经多方治疗后,终因年纪大了而见效甚微。接下来的是,婆母除了脑子依旧清晰、说话仍然正常以外,其他的生活日常行为则完全不能自理了。直到4月底婆母去世,中间经历了两年八个月的时间。

在老人病痛的日子里,我常看着不能行走、终日坐着躺着的老人,心里难受。我总在告诫自己,老人的最后时光,一定不能让她的身心受委屈,再怎么受累,也要让她少受些病痛折磨。我常想,人这一辈子,什么时候需要人伺候?一是小无能力时,再是老年有病时。生活中,人人对自己的子女尽心尽力,倾其所有,为孩子营造优越的生活环境。这一点,一般的人都能做到。是为“孝之下行易。”

而对老人,尤其是有了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更应尽最大努力去孝敬他们,为他们营造一个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减少他们的病痛折磨,让老人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心灵得以安慰。人说“孝之上行难!”我能尽好这个孝吗?在婆母生病期间,我尽了最大的努力伺奉她老人家,做到了儿女对患病母亲应做的一切。为此,婆母常感动得流泪,总是说:“你咋对我这么好,我前辈子积了啥福了。”我便半开玩笑地对她说:“你那么好,把我教会了。我不好行吗?”说得老人破涕为笑了。

204月底,婆母驾鹤西去了,终年八十三岁。在悲痛爱怜的交织中,我为婆母拟了挽联:“勤持家爱子惜孙浩恩泽后代;明世理睦邻和戚馨德传百世。”三年后,我又为纪念婆母三周年拟了挽联:“冬去春来三秋思念长似水;物换星移千载承恩重如山。”在对联的格式上,我没太推敲。我只知道,上面的词句,表达着子女亲人对已故母亲的一片痴情,其中更有我的一份真情。而这份情,来自婆母本人。归还于她,不也是天意吗?

今生遇到你,是我的福分———我的婆母、我的母亲。您的音容笑貌永远在我心里。

8.清明节随笔 篇八

兴许千年前清明时节的江南,芦苇荡漾着微雨的清香,曼柳轻拂着春雨的柔情,下雨了,撑一柄油纸伞,或许会邂逅被春意醉倒的诗人,似痴似癫地望着那双飞燕,数着那几缕炊烟,或许也会有孩子推开窗子,好奇地望着这淅淅沥沥的雨,想像着自己做的风筝在那油菜地里飞舞。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惊起了满城风絮,撩拨了一川烟草,酝酿着梅子黄时雨。

舔舔舐舐那冷雨,是否能体味东坡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是否能品尝陆游那“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苦涩?是否能感悟杜牧那“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朦胧与辛辣?清明的雨,是一场文化的苦旅,有时一场雨一座屋檐,就是一方故土甚至一个朝代。中国人所讲究的意境之美,在华盛顿汉白玉建筑拥簇的草坪中,在伦敦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华丽的喷泉边,或是在罗马肃穆严谨的万神殿前,都无法寻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美感。这是文化带给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更是当我们远离故乡时,所切骨思念的事物。

王蒙先生曾经说: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城市和乡村,连每一阵风每一片纸每一缕炊烟和每一声细微的耳语,都是抓得着、碰得痛、压得沉、硌得硬,都是有棱角、有重量、有来路和去向、有温度。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的氛围让人们存在得有方向,行走得有底气。一场雨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嘀嗒在石瓦间,沉吟在刀剑上,圈点着西湖水,串连着蓑衣线。从小的时候,每个人就会背诵《静夜思》,即便根本不懂乡思为何物;也都会唱几句京歌,即便对京戏一知半解;男孩子心里的英雄是齐天大圣或关公赵云,女孩子有时会望着月亮想像着嫦娥和玉兔那冰清无暇的广寒宫的样子。中国的文化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我们的心里扎根,生芽。

正如一个人一样,无论岁月如何侵蚀,生活如何磨难,风度依然,风格永存,宠辱无惊,自然让人心生敬意。在我们奔走呼号忙于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国家大剧院时,伦敦则忙于修建莎士比亚剧场,保护她的古老与传统。当我们追随着都教授匹诺曹的时候,韩国却将端午祭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放弃缠足剪掉辫子是一个无比进步的举动,但是否意味着我们要为了高楼毁了故宫呢?也许我们缺少许多进步和变革的勇气,也许我们要永远十分警惕固步自封的保守;但是,我们难道就不缺少合乎情理的保守的智与勇,就不需要警惕那种幼稚的赶时髦的一窝蜂了么?在如今文化的大杂烩中,什么是我们可以放弃的,而什么又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答案,不就在这清明时节的雨中么?

9.曾写在初一后随笔文章 篇九

年少时轻松自由的我换作了现在负债累累的我,这债为所谓的学习,这里到毫无贬义学习的意思,而是一切变了,取而代之的快节奏占据了我的生活,整天泡在课标知识内,想学点课外知识的时间几乎不存在,飞扬的思绪间见在记忆深处尘封,酝酿,什么时候才能让思绪迸发出梦幻的甘醇呢?

现在的我,只是希望所有的日子都过得充实些、缓慢些、自由些、努力些,只是希望自己不要总是后悔。日子奔跑着来,跳跃着过,我只能在学校一天天的过,这里有知识的甘露任我吮吸,有思维的天空任我翱翔,有智慧的宝库任我开启,有未知的世界要我去探索,这是我该有的生活,该要走的路。

上一篇:java工程师个人简历下一篇:又是一夜平安夜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