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习题

2024-11-11

思维训练习题(精选14篇)

1.思维训练习题 篇一

物理习题教学中的思维变通性训练

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物理习题浩如烟海,模型花样翻新,可谓五花八门,但其设计方法,大都采用变式,即依据提出的曲型(或理想化)模型交替变更提供材料的形式,设计新的模型,以显示其物理本质。其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增强思维变通性,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新模型时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型与典型进行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望题兴叹,无处下手。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教学,帮助学生在形态各异的模型分析和对比中,抽象出共性,洞察共同的物理本质,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譬如:在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课本中的典型模型多是以两个相互作用的小球为例来展开讨论的,但在设计试题时,却在不改变系统物理本质——动量守恒适用的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把球魔术般地演变为各种形状的物体。请看 例1 A、B两小车质量都为m,它们静止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一质量为m的人先从A车跳到B车,而后又跳到A车,来回几次手,人又跳回A车,则此时

A.A车和人的动量大小等于B车动量大小。

B.A车和人的速率小于B车速率。

C.在此过程中,两车和人的总动量守恒。

D在此过程中,两车和人的总动能守恒。

在这里,习题所提供的模型与课本提出的典型小球相比,已面目全非。但我们若把题中A车与人视为甲球,把B车视为乙球后,就不难发现,人在两车之间尽管来回几次跳来跳去使人眼花缭乱,这不过是施行障眼法,借以扰乱你的视线,干扰你的定势思维。其物理本质是:人从两车间跳来跳去仍等效于两球的相互作用,仍未跳出动量守恒定律,照样适用这一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一旦明确了这一点,学生的思维就立即变得开朗流畅,其结论显而易见:A、B、C正确。

例2 质量为m的光滑斜面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另一质量为m的滑快A以初速度V滑上斜面底端:

A.若能越过斜面,则它落地速度为V。

B.若B不能越过斜面,斜面速率小于V/2。

C.若A不能越过斜面,则它滑回到地面时速度与初速方向相反。

D.若A不能越过斜面,则它滑回到地面时,斜面速度为V。

对于此题,同样地,我们仍可以把滑块A和斜面B等效为两个质量相等的弹性球相作用,它们遵从的物理规律(动量、能量守恒)仍不变,即二者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地传递着动量与动能,而系统总动量不变。由此,读者很快即能得到答案:B、D。

可以说,变式的运用几乎所有中学物理习题里都得到体现。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关于楞次定律的应用习题,其母式(典型模型)是以条磁铁与线圈的相互作用来展示其物理性质的。

例3 如附图,闭合金属圆物从高为h曲面顶端自由滚下,又沿另一面滚上,非匀强磁场沿水平方向,环平面与运动方向均垂直于磁场,环在运动过程中磨擦阻力不计,则:

A.环滚上的高度小于h。

B.环滚上的高度等于h。

C.运动过程中环人有感应电动势,无感应电流。

D.运动过程中环内有感应电流。

上面例中,我们看不典型模型中的磁铁与线圈了,可谓面目全非。但我们把它与典型模型加以比较,对其进行去伪(表面形状)存真(物理本质)的分析,就不难看出其共同的物理属性而显示出其庐山真面目。在例3圆环从曲面自由滚下又沿另一曲面滚上的过程中,同样等效于一条形磁铁一端靠近或远离线圈的情形。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择引起感应电流磁场变化的阻碍作用。当它滚至最低点时的速度必小于没有磁场时的速度;而在上升中同样受到阻碍作用,因而回升高度h′必小于h(若从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考虑,其结果的产生更简捷,即mgh=mgh′+Q,所以hh′)故正确答案是A、D。

限于篇幅,仅举以上几例。

通过上述例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解析通过变式的物理习题方法,都就是:反变式过程(从典型到一般)之道而行,从一般的模型中去发现、分析、对比,从中抽象与已知的典型模型所具有的共性——物理本质,然后选择反映这种物理本质的物理知识(概念、规律、理论等)进行解答。从这种“分析、对比、选择、解”答过程中去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从而得到思维变通性的训练,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载波年《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号第八届八华东六省一市物理年会交流论文)

2.思维训练习题 篇二

因为很快面临中招考试,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教师在初中化学的习题课中总是一味的追求量多,而忽略了质的提高. 然而,题目是做不完的,总是让学生不停的做题,可能会造成学生因噎废食,达不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1].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多解题去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例让32 g的Cu O和H2反应一段时间,再经过干燥处理,最后称的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9 g. 求有多少Cu O参加了反应?

解析: 可以从“让Cu O和H2反应一段时间”这句话中了解到Cu O并没有完全反应,所以最后的29 g固体应该是Cu O和Cu的混合物,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个关系式:

MCu O反应 + MCu O未反应 = 32 g

MCu O反应 + MCu O未反应 = 29 g

有了这两个关系式作为基础,下面就可以正式进入解题了,此题有多种解法,下面笔者只举三种.

解法1: ( 直接计算) 由题意可得,.

解法2: ( 要清楚知道反应前后不变的量是未参与反应的Gu O)

设有a g Cu O没有参加反应.

解得a = 17 g,32 - 17 = 15 g,所以有15 g的CuO参与了反应.

解法3: ( 差量法)

设有b g的Cu O参与了反应.

通过此例可以看出,很多题目的解法总是多样的,所以教师在日常的习题训练中,可以通过一些一题多解的例子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做完每一道题目之后都会主动去思考有没有别的解法,这能充分锻炼他们的开放性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通过化学开放题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初中化学的习题中有很多的开放题,这种题目答案不唯一, 灵活多变,所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他们在以后的解题中,敢想敢做;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总是按部就班的使用旧方法,能够大胆创新,勇于尝试新方法.

例用什么方法可以区分CO2和O2这两种气体,写出方法并说明现象.

解析: 此题是一道开放题,区分这两种气体的方法有很多, 只要弄清楚这两种气体的化学性质,就可以迅速想出一些方法去区分这两种气体.

方法1: ( 根据O2的助燃性)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放入装满这两种气体的两个集气瓶中,如果小木条烧的更旺,说明瓶内气体是O2,如果小木条熄灭了,说明瓶内气体是CO2.

方法2: ( 根据CO2的化学性质) 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够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没有反应的是O2.

方法3: ( 根据CO2的水溶液显酸性) 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能使溶液变红的是CO2,无现象的是O2.

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与基础不同,所以有些学生能够想到的方法可能只有一种. 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和总结,最后得出比较完整的答案. 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并培养了他们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意识. 使得他们在化学习题的解答上能够更加全面和完善.

三、通过整理错题来训练学生思维

由于中招考试的压力,每个学生应该都做了不少的习题. 然而很多人做过就忘,这使得大量的习题训练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应有错题集,上面记录着自己做错过的题目. 而且定期还要把那些题目拿出来再做一遍,了解到自己犯的错误,并保证不会再犯,这就让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不断完善自己的解题思维[2].

3.思维训练习题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习题训练;思维能力;培养;结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以智力发展为主,但不忽视掌握知识,并反对发展与掌握知

技能的失调。他指出:“在课堂里要做两件事,第一要学生掌握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努力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不把这两件事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我们不要认为,既然学生掌握了知识,他们就会变得聪明,事情永完不是这样简单。”从数学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以为要使学生变得聪明,就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运用所学数学思想和方法,灵活地处理问题。其具体表现就是反映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程度方面。在现实的教学与人才的选拔机制中,有这样一个争的事实:学生教材同步训练的要求高于教材,而高考的要求的难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又高于同步训练要求的难度。这是由高考的选拔性质决定的,进而客观上使教材习题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存在一些不足,造成一些学校出现了本需要加强习题教学(而不是削弱)以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思维锻炼,却因习题训练量不足或严重不足,数学教学质量受到不应有的影响,如何通过习题教学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行培养,我认为这是值得人们探究的。

一、加强针对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方法的教学研究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思想和方法,数学思维得到了培养,这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由于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高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例如以选择的形式出现的地要求学生“眼睛一看、脑筋一转、手一勾”从而在时间上把握主动权的题型。我们是否宜在日常的教学中,注得指导学生对题型进行归纳,并通过实际训练对一些问题摸索出解题模式,此种做法对学生解决同类问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因为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仍需要归结到基本的题型和解题模式上去。与此同时还要关注这一趋势:从升学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考察也成为大势所趋。我认为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同时这种能力在考察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方面得到了具体体现,因此在重视指导学生概括解题模式的同时,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培养也应据高考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失时机地予以加强巩固和提高。所谓时机,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教学阶段(章节、单元、学期、学年等)结束之时,也往往是题型、解题模式为学生基本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培养之机,这时我们不仅需要进行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一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而且更需要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灵活性地训练充分挖掘蕴含于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或者说进放高三时的突出强化训练是有效但却是有限的,因此我以为这类做法宜贯穿于整个高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何况我们的教学阶段大都有一定的课时安排,我认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安排而不宜挪为他用(如因课时紧、任务重等),必要求时还需要增加上若干个课时用手此阶段以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建构。

二、强化学生的“积累”意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值得借鉴: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现状,有意识地日积月累,精选一些紧扣教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灵活性比教材稍高(相当于高考中的中档题的难度)又利于学生多角度观察和解决问题的习题,有较强针对性地来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训练。使所进行思维训练的梯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涉及到思维灵活性的“稍纵即逝”和智慧火花,下意识地进行捕捉和积累,因为数学思维灵活性也常体现在新知识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认知结构的改善等方面。这样做的结果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现有的思维水平基础上有了提高,又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题海战术”之苦。那么如何寻求到教与学的“投入与产出”的最佳比例及关系,这需要针对影响中学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因素(如生理因素、社会环境发展因素)深入开展教育科研的开发研究工作。

固然我们的数学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在现有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下以及受高考的“竞争、选拔”性质的使然,教师和学生应有的吃苦耐劳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我以为对于教师和高中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没有这种精神,教师就难以有理想的教学成果,学生也就难以取得升学深造的资格,这也成为人们的共识。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高中数学教学中,还是要以课本中习题为基础,首先打牢基础,从中归结总结解答题目的思路和办法,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并能解答高考题目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维斌.利用课本例题、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年第17期

4.奥数训练练习题 篇四

【解析】试开最多的情况是,除了前面已经确定配对的钥匙,剩下的钥匙在最后一把试开之前都打不开门。

所以第1把钥匙最多试开14次;第2把最多试开13次;第14把最多试开1次;前14把都配对,第15把不用试肯定配对。所以要将钥匙与教室门锁配对,最多试开14+13+…+1=(14+1)+(13+2)+(12+3)+…(8+7)=157=105次。

5.道路工程制图实训练习题 篇五

(路桥工程图部分)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距上图回答问题:

(1)如图所示为某公路至路线平面图。

(2)等高线表示地形的起伏,该图的左右地势中间地势。

(3)公里桩应该标注在路线前进方向的,百米桩应该标注在,给路线的总长度是。

(4)对于曲线形路段的公路转弯处,在平面图中是用交角点编号来表示的,图中表示第号,沿着路线前进方向转弯。(5)平面图中的路线前进方向规定是从向。

(6)图中的“QZ”表示:,“YH”表示:,“HZ”表示。(7)绘制路线平面图应该注意的事项:

据图4.20回答问题:

(1)路基横断面有三种基本形式,图(a)是,图(b)是,图(c)是

。(2)里程桩号分别为:

、、。

(3)图(a)中填方面积是

,填方高度是

;图(c)中标高是

,挖方坡度是

,填方坡度是

。(4)画路基断面图是应注意:

已知道路平面图,作Ⅰ-Ⅰ、Ⅱ-Ⅱ、Ⅲ-Ⅲ处比例为1:200的剖面图,Ⅰ-Ⅰ处标高为22m、Ⅱ-Ⅱ处标高为20、Ⅲ-Ⅲ处标高为19m。填方边坡为1:1.5,挖方边坡为1:1;排水沟省略不画。

填空题

(1)写出钢筋符号Ⅰ级钢筋:;Ⅱ级钢筋

,Ⅲ级钢筋:

,Ⅳ

级钢筋:,冷拉Ⅱ

(2)绘制钢筋构造图时,构件轮廓用

表示,钢筋用

线表示,钢筋的横断面用

表示。

(3)钢筋在梁内 作用不同,可分为

、、、。

(4)为例增加光圆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将钢筋端部做成,钢筋的弯钩形式有

、和。

(5)在桥梁工程图中钢筋直径的尺寸以

为单位,标高以

为单位,其余尺寸均已

为单位。

(6)解释下列符号的意义:

②表示

,11表示

,l=64表示,@12表示

(7)画出右图所示钢筋混凝土梁的Ⅱ—Ⅱ剖面图,并填写各项:

①号钢筋的级别为,直径为,根数为,名称为

⑤号钢筋的级别为,直径为,根数为,名称为

续6.4:读图及绘图要求:

(1)熟悉钢筋混凝土T型桥梁上部构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看懂所给的立面图和剖面图。(2)根据轴测图、立面图和纵横断面图,在A3图纸上按1:50的比例抄绘立面图和很剖面图。

(3)补画平面图(可画半平面图,并包括T梁横隔板平面图),平面图需要注出主要尺寸(立柱和栏杆详细尺寸可不标注),其他图的尺寸按原图抄绘,尺寸单位为厘米。

(4)剖面图中剖面或可见轮廓面均为粗实线(b≈0.6mm),尺寸线、尺寸界限均为细实线。(5)尺寸数字为3.5号,图名用7号,其他文字用5号。

-12-续图6.3,看图回答问题:

(1)该桥起点桩号为,终点桩号为,全长为,总宽度为(2)全桥总共跨,每跨的跨径为,桥墩的总体高度为。(3)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下向上土质情况依次是:。

6.小学句子改写训练练习题 篇六

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小学句子改写,提供全面的小学句子改写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7、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8、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9、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10、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陈述句变反问句

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2、这幅画是我们班彩颖画的。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话与转述的互换

1、外公对小英说:“我告诉你,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强笑着对妈妈说:“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老师兴奋地说:“我们班战胜了四班,获得了冠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老师对小华说:“我把你的书包缝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缩句

1、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四团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轮发电机厂的工人师傅把一台台进口钻机熟练地安装好了。______ _ _________

4、语文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小红帽打败大灰狼的故事。___________ _________

四、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成分残缺

1、春天来了,越来越来暖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洒在沙滩上,沙滩上一片银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了《爱迪生》这一课受到了教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分赘余

1、联欢会上,他首先第一个走上台表演节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奶奶的菜园里种了茄子、西红柿、黄瓜和蔬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经常阅读、看科幻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松鼠喜欢把窝搭在高大的大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意不明

1、李红有时候经常和张明在一起打球。

2、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公益活动,只有张刚没有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搭配不当

1、今天联欢会上的音乐和舞蹈真好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很喜欢参加自然博物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士们冒着倾盆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前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斗正在热烈地进行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序不当

1、我们学校师生全体去参观科技馆。

2、王丽在演唱会上唱了优美的一支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术和音乐这两门功课对我很感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华被同学们一定评为三好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校把“学雷锋积极分子”的名单已经公布出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1.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2、多读课外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3、今天的家庭作业是读二遍课文和四道数学题。

4、星期天,我们来到刚建成的、崭新的儿童公园。

5、这家电冰箱厂生产的冰箱质量一年比一年进步。

6、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和暖的春风中迎风飘扬。

7、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运去了大批的药品、食品、面包和衣服。

8、他很果断,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

9、刘小刚第一次出席市里举行的作文竞赛,他心里既高兴又紧张。

10、因为别人的意见不一定全对,我们所以要虚心听取。

六、把下列句子分别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1)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迷住了我。

“把”字句 “被”字句

(2)大风卷起的尘土遮住了我的视线。

“把”字句 “被”字句

(3)经过一千多次的试验,爱迪生终于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把”字句 “被”字句

七、照样子写句子。

1、太阳会发光,会发热,好像一个大火球。

2、食堂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3、.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4、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5、一个个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6、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

7、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8、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八、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既??又一??就??

不但??而且?? ??宁可??也不......虽然??但是?? 如果??就?? 只要??就?? 因为??所以??

1、我做好功课, 到球场踢球。

2、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却却很难。

3、地球上有氧气,还有氮气。

4、多读多写, 语文水平可提高。

5、我给老师责罚, 说谎, 隐瞒真相。

6、明天天气好,我们举行升旗仪式。

7、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大家都喜欢看。

8、李老师会拉小提琴, 会吹笛子。,小学句子专项训练

一、常用句子讲解

1、陈述句:简单说就是以句号结尾的。

陈述句用来叙述一个事实,句末标点用句号。有的陈述句表求肯定的意思。如:我喜欢语文课。有的陈述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如:我不喜欢语文课。

在说话、写文章中,对陈述语气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只会简单肯定和否定,不能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让我们比较下面两组句子。

①我喜欢语文课。我会喜欢语文课的。两个陈述句都是肯定语气,但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区别。

后一句肯定程度减弱了,还含有“现在不喜欢”的意思。

②我不喜欢语文课。我不大喜欢语文课

两个陈述句都是否定语气,但第句二语气委婉多了,不喜欢的程度也不那么厉害。陈述句使用得很广泛、说话、写文章几乎离不开它,善于揣摩陈述句下 的语意、语气,对提高读、写能力都有帮助。

2、反问句:是句式中的一种。表面上看,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等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主要是加强语气,还兼有“顶撞”的效果,与人辩论时犹如“回马一枪”,写作文时用上排比反问,曰:“增强气势”。

3、把字句

“妈妈,把窗户关上。”“你把地图朝左边挪挪。”

这两个句子在语法书上称为把字句。把字句是一种非凡的句式,即由“把”字短语接动词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式。“把窗户”是“把”字短语,“关上”是动词短语,“把窗户关上”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把地图”是“把”字短语,“朝左边挪挪”是动词短语,“把地图朝左边挪挪”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

用把字句和不用把字句在表意上是有区别的。

譬如,“李二嫂哭哑了嗓子”侧重于“嗓子”,“李二嫂把嗓子哭哑了”则侧重于“哑了”;“我们一定要修好淮河”是强调“淮河”,“我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则强调“修好”。

4、被动句

现代汉语的一种句式。用介词“被”构成的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被怎么样。

被字句的成立条件:

⑴主语是受事,“被”字所介系的名词是施事。⑵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

有时“被”字直接用在动词之前,即施事者省略。过去被字句一般用于表达不幸或不愉快的遭遇,后来突破了这种局限。口语中常用“叫”、“让”、“给”替代“被”,仍称被字句。

5、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而间接引语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因此,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 我 ”要改 为第三人称“ 他 ” 或“ 她 ”。

间接引语

间接引语:引述别人的话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引用别人的原话,把它放在引号内,称为直接引语;二是用自己的话加以转述,被转述的话不放在引号内,称为间接引语。间接引语就是由别人转述某人曾经说过的话。

6.肯定句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句式转换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转换的要点是否定词的运用:保持原意则加两个否定词;变成相反的意思则加一个否定词。另外要注意反问句也是一重否定。不一定要有“必须”二字。

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

否定句是把这个句子否定,双重否定句是加两个否定词而不改变句意。

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否定句:小兴安岭不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双重否定句:小兴安岭不能不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我们班得了“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同学们个个感到自豪。

否定句:我们班得了“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同学们个个不感到自豪。

双重否定句:我们班得了“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同学们个个不得不感到自豪。

二、修改病句

常见的语病 a成分残缺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有的谓语不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就是成分残缺。按“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横式去检查,就可以发现缺少什么成分。知道缺什么成分,才可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如 :A,看了这部电影,受到了深刻的教育。B,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很受教育。

C,通过游览长城,使我受到了教育。D,少先队员们和积极响应学习雷锋

E,我们募捐活动。F,课文赞扬了默默无闻。

b,用词不当

说话写文章时,应恰当地选用词语,特别要注要,分辩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否则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如:A,小明办事不调查研究,不和别人商量,他这种办事果断的做法,受到大家的批评。B,现在市场上商品的数量大大提高了。

C,在班会上,同学们实事求是地揭发了他工作中的优点和缺点。

c,搭配不当:句子中的词语要互相搭配正确,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主,宾之间,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之间,都要搭配正确。如果句子中的词语不互相搭配,就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如,A,狂风暴雨从半空中一齐倾泻下来。B,我的家乡是株洲市人。C,联欢会上,同学们唱起了动听的歌和快乐的舞。

d,词序混乱

一个句子在词语的排列上,要有一定的次序,这样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如果词序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就会改变,或者使意思表达不清楚。

如: A,语文对我很感兴趣,我上语文课总时特别专心 B,老师介绍了许多张海迪的事迹。C,陈春梅的乐于助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e,指代不明

说话写话时,为不避免重复,我们常常使用一些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代词。如:我、你、他、它、这、那等等。但是代词不能滥用。如果不该用的时候也用了,或者用得不正确,就会产生指代不明的毛病。

如: A,中午,许敏和童林一起上学,他问他下午的班会将讨论什么问题。

B,动物园里有熊猫、大象、猴子等可爱的动物,我特别喜欢它。

f,五一班和五二班约定,要在他们的教室里举行联欢会。g,苏州、杭州、大连、昆明是我国江南旅游胜地。h,重复啰嗦。

句子既要完整、正确,又要简洁、明了。不恰当地连续使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堆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成分,都会弄巧成拙,造成句子意思重复,啰嗦累赘。

如:A,爷爷经常向我讲起他小时候过去的辛酸的往事。

B,树上结满了许多又红又大的苹果 C,老师批评我的作文“内容简单,不够丰富”。

i,分类不当

有时候,人们把从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这就发生了分类不当的错误。

如: A,妈妈买来了许多蔬菜、白菜、胡萝卜和糖果。

B,星期日,同学们带了面包、鸡蛋、苹果、香蕉、炊具和食品去野炊。

C,我带了课本、笔、纸等文具,按时到校。

11、扩句和缩句

扩句就是给句子添枝加叶,即把只有基本意思、表达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给其添加一些修饰、限制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扩句的基本步骤:要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语,在句子的主干词语前填加合适的修饰、限制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干词语,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例 ① 老班长钓鱼。

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的老班长在草地的水塘边专心致志地钓鱼。

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不具体。如果加上修饰限制的成份就会完整地表达清楚了。

方法: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老班长?在什么地方?怎样地钓鱼?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②我看着这一幕。

瘦小的我呆呆地看着这感人的一幕。

扩句的注意事项:

1、扩句不能另加主干,如:主语“我”不能变成“我们”或“我和某某”。

2、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句型。

3、增添的词语要和原句中的词语搭配恰当。

4、添加的成分要注意排列顺序。

5、还要注意在修饰限制词语后加上正确的“的”“地”“得”。的+名词 ;地+动词;得+形容词,如:雪花飘落下来。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我会扩句

1、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打篮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阳

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缩句就是给句子去掉枝叶,即把一个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保持句子最基本的成分。

缩句的基本步骤: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

3、找到“的、地、得”,去除“的、地”以及前面的词语,去除“得”以及后面的词语。

4、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例 ① 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我思念着启蒙老师们。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

② 都江堰是两千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建的一条大堤。都江堰是大堤。

③ 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我和同伴们前进。

④ 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杂交水稻是“第五大贡献”。

缩句的注意事项:

1、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子要完整,句型不变。

2、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时要一次去完。

3、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词语要保留,缩句后的句子不能保留“的、地、得”,但可以保留“着、了、过”。

4、句子中的专用词不能去掉。如:“启蒙老师们”,“第五大贡献”等。

5、去掉“在?(中、里、上、下?)”表示特定环境和语言的词语。

如:我们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了成绩。缩写为:我们取得了成绩。

我会缩句

温暖的春风轻轻吹进我们的校园。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蓝的夜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笑话。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女孩失望地看着越升越高的圣诞树。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比如:“杏花”不能缩成“花”,“流水”不能缩成“水”。

5、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能失去骨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不能缩成“中国人能失去骨气”意思就反了。

6、茂盛的榕树枝叶把视线挡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可怜的小凡卡被老板娘狠狠打了一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 和“被”字在缩句时要保留。

8、同学们自己精心组织了一次热闹的晚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缩句时复指成分要完整的保留。

9、我们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帮助后进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缩句时应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不能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不清。保留“先进”和“后进”两个修饰成分意思就具体了。

原意不变

改变句型:

把下列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像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

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少先队员应该讲文明,有礼貌。

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

人的聪明与愚笨,不是天生的。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

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下面句子改成用被字的句子。

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把下面句子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

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将下列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

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

按要求改写句子

我们很快就学会了新的技术。

浓墨似的乌云一下子遮黑了半边天。

生活在八十年代的青年人是多么幸福啊!

乌鸦的翅膀不能够挡住太阳的光辉。:

青少年不能没有理想。

你们可以小点声说话吗?

伟大的祖国是非常美丽、富饶的。

激光全息缩微胶片的存储量大得惊人。

这是多么感人的事迹啊!

请你把字典借给我用一下。

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就是这样走着的。

难道你就想不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把句子改写成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

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断绝通讯联系。

我听说李晓为了帮助一位盲人昨天很晚才回家。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肯定句

如果现在的人看见月缺花残还要下泪,那不能不说他是个糊涂虫。

每一个访问埃及的外国人,怎会不去看一看金字塔呢?

我暗暗叮嘱自己,这两天非要给他们姐弟俩买到两张电影票不可。

把下列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我请马老师。马老师讲故事。

渔夫叫桑娜。桑娜去抱西蒙的孩子。

老板娘叫我。我收拾一条鱼。

同学们选举他。他当少先队员代表。

妈妈买补品。补品送给奶奶。

把下面的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大家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就不能办到吗?

雷锋精神怎么会过时呢?

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们有什么理由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呢?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把下面的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7.物理习题教学训练方法反思 篇七

一、解题要规范

物理是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解题 (特别是计算题) 需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 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对高一的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 其次才是正确率, 规范性养成了, 正确率自然就提高了。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表率, 特别是课堂解题板书, 要为学生做好示范, 再让学生模仿, 最后在作业中严格要求, 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我在此仅重点说说列“方程式”和作图的规范。

首先, 我们老师要做到规范解题, 推理严密, 过度自然, 避免思维跳跃。

在高一学习摩擦力时, 有这样一个题目: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 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求物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这个题目本身很容易, 一看答案就是μmg, 老师往往忽略了严格的逻辑推导而直接给出结果, 久而久之, 学生就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势:FN=mg。只要物体在滑行, 摩擦力就是μmg, 显然这是要不得的。在很多问题中支持面固定不动, 支持力对物体运动不做功。当支持面运动时有的同学仍认为支持力不做功。若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和运动示意图, 情况不言自明。究其原因, 还是我们自己首先没有做到规范解题。

其次, 对学生出现的不恰当或错误的做法要及时纠正, 避免一些错误的想法或做法在学生头脑中扎根。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看似不重要的细节要注意规范自己和学生、及时纠正, 同时还要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危害, 让他们切实的认识到规范解题的重要性, 并在认真履行的基础上巩固基础知识, 养成习惯, 通过笔者的实际经验证明, 这样做是大有裨益的。

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 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对于物理, 习题教学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加深对所学概念, 规律的理解和记忆的不可或缺的步骤, 也是深化知识, 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重要途径, 是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 训练学生思维, 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抛弃“填鸭式”, 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或实验中的问题切入, 吸引学生去思考, 以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问题的初步分析, “发现”新的知识, 产生新的问题。目前, 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 就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生能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 产生感悟, 学到方法, 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

三、训练扎实, 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选择习题呢?高一物理是打基础的时期。首先, 习题应具有基础性, 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 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 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 一节课上下来, 一个章节复习过后, 重点在哪我们的习题就要针对到哪, 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 习题应该要难度适中, 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 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让学生望而生畏, 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 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题量也要适中, 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 习题应该典型,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 而不是就题论题, 所以应该有选择性布置作业;最后, 还有一个习题的层次性问题, 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 习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 要避免讲授完新知识后, 立马把大量的高三的复习题, 针对该知识点的高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 好像难不住学生就显示不出老师的水平似的。

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交、收交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 做到反馈全面, 校正及时

教师不要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 (其实有时也不是学生不自觉) , 对自己布置的作业不收。实践证明不交作业的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低, 有的甚至就是抄抄答案或是一片空白。所以老师对学生作业要做到上面四个“必”字, 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收, 作业要认真批改。有些老师对作业的批改是“唯结果论”, 只要结果是对的, 立马一个红红的长长的“√”就上去了, 至于学生用的什么方法, 用了那些方法全然不知;只要看结果是错的, 随即一个大大的“×”就划上去了, 至于学生错在哪里从来不看, 为什么错了从不帮学生找原因。从而在课堂订正作业时, 对学生采用的一些好的方法没有“发扬光大”, 对学生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没有足够的澄清, 学生整体解题思路狭隘。而老师讲解的仍然是埋在自己肚中的那壶“陈年老酒”, 自己的知识也得不到更新。对做错的题要严格要求学生订正, 做到作业要能全面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校正及时。

另外, 在课堂讲解习题时, 也必须让学生有必要的时间去读题、审题、思考如何解题, 才能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选编题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 关注当代科技, 培养责任意识, 发挥教育功能。

反思我们的习题教学, 告诉结论, 强调注意点, 教师讲的滔滔不绝, 学生却听的稀里糊涂, 其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 教师教的吃力, 学生学的也吃力、乏味。

8.化学习题教学开阔学生思维 篇八

问题列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与学的方式有了明显的转变,但现实中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思维等突出问题。

学习目标模糊而不具体 日常的教学练习内容不能结合“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的课型特点,选择习题盲目,仍将难题和繁题作为练习的重点出现,既远离了新课标要求,又对习题练习的深广度把握不到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存在随意性,整堂课下来重点得不到突出,难点得不到突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研究不透,缺少用新的教学理念引领课堂实践活动。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磨灭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

课堂练习形式单一乏味且缺少创新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言堂”现象依然严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低。教师按照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只关注结果,忽视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问题习惯的养成,遇到难题,教师急于提示、遏制学生思考问题。这种形式下,教师很少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忽视对学习化学的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的培养 化学式的写法同英文中的字母写法一样,所以有些学生在拼读化学式时满口的英语,比如说H2O,学生通常念H、2、O,但正确的拼读是“氢二氧”;还比如化学方程式中说一个二氧化碳和一个碳反应生成两个一氧化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以说1mol二氧化碳和1mol碳反应生成2mol一氧化碳。表达反映了思维,表达错了证明学生理解错误。

策略实施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关爱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在习题教学中,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善抓本质,追根究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形成、判断、推理和论证,能够逐步深入,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深刻地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标准状况下,1mol水的体积是22.4L;B、1molH2所占的体积一定是22.4L; C、在标准状况下,NA个分子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D、标准状况下,28gN2和CO混合气体,体积约为22.4L。首先了解笔者所讲的标准摩尔体积只是针对于气体,这样的话A答案,水是液体,可以排除;B答案22.4L是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做题时一定要注明其条件,所以也可以排除;C答案分子到底是什么不明确,所以也排除;最后得出答案为D。

联想类比,多解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对化学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善于从多种角度多学科综合、全面地考察问题,从事物的多种多样的联系中去认识事物,既要了解事物间的相似点,也要辨析其不同点,从而逐步掌握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普遍思维规律和辨证思维规律。例题:重庆市下了一场酸雨,市郊两万亩水稻叶片突然枯黄,好像火烤过一样,几天后局部枯死。为此,重庆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治酸雨。问:(1)试述酸雨的形成过程,并写出反应式;(2)酸雨导致水稻死亡的原因是什么;(3)熟石灰的悬浊液、澄清石灰水、浓NaOH溶液都能吸收废气中的SO2,从净化效果、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你认为用哪一种试剂比较合理;(4)请提出两条防止酸雨的措施。此题回答,要融合化学、生物、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并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善于变通,运用自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做习题时能够从实际条件出发,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而灵活运用一般原理原则,如化学原理和化学规律,机智地从多个方向探究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从中寻找一种最佳方案。

快速准确,迁移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尤其是中考和高考,化学习题是将零碎的知识整合在一道题里,这就需要学生反应灵敏,接受信息迅速,面对纷杂的局面思路清晰,善于发现问题,对问题理解到位,知识与技能迁移迅速,能迅速找出问题的本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准确迅速地做出结论。

标新立异,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平时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遇到疑难或困难时都能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即使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也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对问题能提出别人想不到的创造性见解。

变换角度,激发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做题时从一个问题(信息)出发,突破原有的框架,充分发挥想象力,经过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视角去探索,重组眼前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新信息,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9.五年级数学综合能力训练习题 篇九

一、口算

2.5×3=4.4÷(5×0.2)=7×1.3=

0.96÷0.06=0.36×0.3=0.35÷0.7=

4×0.8×0.25×1.25=13+0.7÷0.7=

二、填空

(1)“求8个2.5是多少”的乘法算式是( ),积是( )。

(2)12×0.5表示( ),积是( )。

(3)600kg=( )t。

(4)3.25h=( )h( )min

(5)2.5的1.2倍是( );( )扩大6倍是0.24。

(6)4.5×22=( )×2.2;3.27÷0.08=327÷( )

(7)5.9×0.8的积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

(8)4.8×100.1=4.8×( )+4.8×( )。

(9)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60.2,其中一个因数是17.2,另一个因数是( )。

(10)36÷33的`商用循环小数简便方法表示是( ),保留二位小数约是( )。

三、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2.050505不是循环小数。( )

(2)一个数除以0.8,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

(3)0.8×5.2÷0.8×5.2=1( )

(4)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10倍。( )

四、用竖式计算下面各数

(1)8.6×3.25=

(2)0.325×0.14=

(3)13.65÷13=

(4)18.6÷1.26=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五、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0.8×(12.5+1.25)(2)2.5×0.46×0.04

10.研究生训练学复习题 篇十

1、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就是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2、高水平运动员之所以能够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是因为他们竞技能力的各构成部分都得到了均衡发展。(×)改:他们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3、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其运动成绩的最根本内因。(√)

4、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为适应性机制。(√)

5、如果运动员竞技能力要素中某种能力出现缺陷,其总体竞技能力就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改: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

6、训练诊断主要体现在大周期的开始或结束。(√)

7、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是运用科学方法建立起来的特征模型,可用于制定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指标。(×)

改:为运动员确定竞技能力训练目标提供标准的参考系。

8、为了避免机体已获得的竞技能力消退,必须在训练效应产生并保持一定时间的基础上重复给予负荷。(√)

9、重复训练法对于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无氧及有氧混合供能能力的提高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0、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改:人体肌肉。

11、体能训练主要指力量、速度、耐力的训练。(√)

12、战术训练的目的是使运动员掌握专项运动的战术,并能在比赛中合理地运用。(×)改:是在比赛中夺取优异运动成绩,“夺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制胜”过程。

13、培养运动员的战术能力是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改:战术意识。

14、在基础训练阶段,应将运动员的协调能力放在训练的首位。(√)

15、在专项提高阶段中,运动员需要进行大负荷的专项训练,保持负荷在高水平之间起伏。(×)改:最佳竞技阶段

16、在最佳竞技中,运动员需要进行大负荷的专项训练,负荷通常要逐年提高。(×)

改:专项提高阶段

17、竞技保持阶段首要的任务是保持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心理稳定性。(√)

18、在竞技保持阶段,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强度通常低于专项提高训练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同时间断性地保持较高的负荷量。(×)改:总体训练负荷通常低于最佳竞技阶段,一方面适当减少负荷量,保持负荷强度,另一方面注意变换负荷节奏,基本上采用波浪式的安排。

19、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长期性决定了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20、大周期中准备期的任务就是为了保持竞技状态。(×)改:比赛期

21、准备期为运动员在进入竞赛时期后逐步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创造必要的条件。(√)

22、常规大周期的准备期负荷强度要高于负荷量。(×)改:比赛期 问答题:

一、结合专项,谈谈如何在训练过程中保持训练负荷的适宜性。

二、技术训练中,如何运用完整法与分解法。

11.解决习题的生物科学思维 篇十一

一、普遍联系的思维

普遍联系的思维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考纲能力要求。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组成生物体的结构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

二、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维

程序化解决问题是指解决问题时按照某种机械程序步骤一定可以得到结果的处理过程。简单来说,就是遇到某些生物学问题的时候有相对固定的解答方法和步骤。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程序化解决问题是用过去的经验按照常规不费力地解决问题,有利于节约心理资源。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维在生物学科的应用充分体现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要求。

典例剖析:

如图,表示细胞分的过程,n代表一个细胞的染色体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表示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

B.可发生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

C.可表示次级精母细胞的形成

D.在细胞分裂中发生了染色单体的分离

剖析指导:

1.耐心审题——提倡“两遍读题”。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限定(主语、条件、要求、特征)。该题关键信息: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没有变化。

2.细致析题——掌握“错误原理”。“知识错误”排第一,“逻辑错误”排第二,“表述错误”排第三,“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回顾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恒定。

3.灵活答题——可以启用“对比思维”,采取先对比、后排除思维,表格、图表以及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后,可以排除一些选项。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然后平均分配,故A、B、D对,次级精母细胞形成染色体的数目减半,C错。

三、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思想

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思想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公式等多种形式描述生物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内容的能力。它是把难以把握又存在复杂关系的问题转变成直观的具体问题去思考,这种思想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化思想。其中,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提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一般可分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三大类。

典例:图2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请回答:

(1)若⑦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对⑦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 。

(2)若⑤是细胞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则⑤表示

(3)图示表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 共同作用的结果。

剖析指导:

1.知识链法:分清概念间的隶属关系,把相关的概念串联成知识链,如生物体—细胞—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氨基酸—蛋白质—性状,从而使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整合为知识链,形成知识机构的整体性。

2比较法:就是对相近或相对的概念进行比较,明确这些概念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能够将它们科学有效地区分,使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更清晰,从而形成相近或相对的概念的知识体系。

3分析法:就是把一个概念分成几个点,通过点了解面,从而掌握概念。也就是说,对教材概念进行逐词逐句挖掘,得到条理化的信息。如减数分裂的概念,在读完之后,可从范围、时期、特点、结果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梳理。

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以上是常见到的几种方式,希望它能给大家做题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帮助,以便更好地解决各类习题。

参考文献:

郭昭祥.生物学问题解决中的思维策略[J].四川心理科学,2002(3).

12.初中地理优化课堂习题训练初探 篇十二

一、目前初中地理课堂习题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学生的调查

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训练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不满足于目前传统、单一的训练方式, 并对此产生一些厌倦情绪, 进而影响到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还有一些学生提出, 希望有自己选择学习训练的权力。

2. 对教师的调查

通过对教师课堂训练的调查发现, 许多教师不能准确理解课堂训练的内涵, 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地理习题训练都是课堂之外的学习任务。

误区之二:地理习题训练都必须是形成书面文字材料的填图册及辅导练习题。

误区之三:地理作业都必须按一种格式做同一内容。

通过上述对师生的调查及形成反差的情况表明:新课程下的习题训练功能应体现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与检查功能, 还应表现出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深化和提高功能, 表现在体验和实践方面的体验和发展功能。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已不受学生欢迎, 不能满足课改实施的需要, 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应探索出新的初中地理习题训练策略, 来实现教师、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1.

以往我们主要强调课堂习题训练有“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消化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等功能, 把习题训练当作教师节省工作量和加强课堂管理的主要手段。这种认识是“教师中心主义”逻辑方式, 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这种认识指导下, 课堂习题训练很难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它更多地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 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 对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要求的把握落实不到位。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有的知识点深度挖掘太深, 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只顾教教材知识点, 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与方法, 忽视能力的培养。如根据地图和资料, 归纳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等方面的学习往往由教师包办代替, 不能由学生自己探究学习从而建构知识体系, 获得能力。

3. 对改革教学方法和改变学习方式实效性的探索有待加强。

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教师灌输为电脑灌输, 忽视了传统的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形式而无实质和实效性。有的课堂组织形式活跃热闹, 过度突出学生主体性, 把课堂放给学生活动, 但如何落实课程标准, 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失去实效。

4. 对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的统一性认识不正确。

有的认为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实际上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方法, 考试改革与评价相辅相成, 有着密不可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体现新课程理念, 贯彻考试改革精神, 发挥正确导向作用, 促进教师研究课标, 把握课标, 促进学生发展。在目标上着眼于整个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 三维目标方面的落实;在内容分量上着眼于学生对地理新课程整个内容的掌握。重点不在于过细的地理知识或技能, 而在于具有广泛迁移效果, 学生后续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以及思考与应用能力的综合评价。

三、对初中地理优化课堂习题训练的几点思考

1. 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评价的总要求, 明确地理课堂习题训练的方向和层次。

课标对知识方面3个层次的要求————了解、理解、掌握;技能的2个层次—————初步学会与学会;过程与方法要求都十分具体明确, 行为动词在教学中可操作性强, 测试命题时可操作性也很强。因此, 教师在平时备课时要注意把握每一节地理课堂训练的方向和层次, 使习题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正确把握课堂习题训练的功能, 设计符合新课程的习题训练。

新课程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 习题训练的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巩固所学知识, 扩大知识领域, 并且产生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明白学习既没有时间限制, 也没有空间限制,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新课程的地理习题训练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 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上看, 多样化的习题训练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 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每一次习题训练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 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习题训练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和愿望的活动, 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标、课本及相应习题, 这样, 课堂习题训练就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 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和学习需要。

3. 勇于探索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学好地理。

过去地理教学中死记硬背等方法, 往往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考试成绩上不去, 学生更厌学, 学校、社会对地理学科必然产生更多误解, 造成恶性循环, 不能促进学生学好地理学科。新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各种教学媒体与策略的运用, 探索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4. 认真研究课标及考点、分析各种试题, 理清课堂训练方法。

13.六年级数学思维练习题及答案 篇十三

1、老师在黑板上写了13个自然数,让小王计算平均数(保留两位小数),小王计算出的答案上12.43。老师说最后一位数字错了,其他的数字都对。请问正确的答案应该是________。

2、老王的体重的2/5与小李体重的2/3相等。老王的体重的.3/7比小李体重的3/4轻1.5千克,则老王的体重为_______千克,小李的体重为________千克。

3、在一次考试中,某班数学得100分的有17人,语文得100的有13人,两科都得100分的有7人,两科至少有一科得100分的共有_________人;全班45人中两科都不得100的有__________人。

4、有一水果店进了6筐水果,分别装着香蕉和橘子,重量分别为8,9,16,20,22,27千克,当天只卖出一筐橘子,在剩下的五筐中香蕉的重量是橘子重量的两倍,问当天水果店进的有___________筐是香蕉。

5、如图,在半圆的边界周围有6个点A1,A2,A3,A4,A5,A6,其中A1,A2,A3在半圆的直径上,问以这6个点为端点可以组成___________个三角形。

6、有100名学生要到离学校33千米的某公园,学生的步行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学校只有一辆能坐25人的汽车,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为了花最短的时间到达公园,决定采用步行与乘车相结合的办法,那么最短时间为__________。

7、有48本书分给两组小朋友。已知第二组比第一组多5人,若把书全部分给第一组,每人4本,有剩余;每人5本,书不够,又若全给第二组,每人3本,有剩余;每人4本,书不够,那么第二组有___________人。

8、如图,已知正方形和三角形有一部分重叠,三角形乙比三角形甲面积大7平方厘米,则x=___________厘米。

9、学校某一天上午,要排数学、语文、外语、体育四节课。数学只能排第一、二节,语文只能排第二、三节,外语必须排在体育的前面。满足以上要求的课表有_________种排法。

10、甲、乙两个学生从学校出发,沿着同一方向走一个体育场,甲先以一半时间从每小时4千米行走,另一半时间以每小时5千米行走;乙先以一半路程以每小时4千米行走,另一半路程以每小时5千米行走,那么先到体育场的是____________。

11、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有两个班长,每次召开班长会议时各班参加一名班长,参加第一次议的是A,B,C,D;参加第二次会议都的是E,B,F,D;参加第三次会议的是A,E,B,G;而H三次会议都没参加。请问每个班的两位班长各是谁?

12、1984年某人的岁数正好等于他出生年份的数字之和,那么这人1984年__________岁。

参考答案:

1、12.46

2、70;42

3、22

4、3

5、19

6、2.6

7、15

8、9

9、3

10、甲

11、A-F,B-H,C-E,D-G

14.思维训练习题 篇十四

材料一(穆罕默德·阿里)取得的成就很多,都是革命的,他开始兴建近代的灌溉系统;引进棉花的栽培,棉花迅速成为国家最大的资源;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建立一所翻译学校,在1835至1848 年间将大约2 000本欧洲的著作译成阿拉伯语。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帮助他建立中东第一支新式的陆海军。他甚至勇敢地试图在埃及建立一个近代化的工业结构,而且他的确在开罗和亚历山大兴建了大量的工厂。不过,这些企业最后由于国内的不足之处和欧洲诸强国的反对而失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穆罕默德·阿里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所采取的措施。材料二 “穆罕默德·阿里的政治改革使他成为埃及的封建独裁者。”(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根本目的,并分析改革的性质。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认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概括,注意总结要全面。第(2)问,材料中“成为埃及的封建独裁者”的信息表明了阿里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性质也是封建性质的改革。第(3)问,从对近代化影响的角度说明对阿里改革的认识。

答案:(1)措施:鼓励对外贸易;派留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翻译欧洲著作;聘请外国专家帮助建立新式的陆海军;在埃及建立近代化的工业结构等。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强大的帝国,富国强兵。性质:是封建统治阶级图强自救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

(3)认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但其政治改革未能适应近代化要求,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二 真正的独立需要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三 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取得埃及政权后,他表面上装着向素丹称臣纳贡,内心里却想摆脱素丹的统治。有一次,他接到素丹的一份诏谕,激动地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我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不错,我已经站稳脚跟。”接着,他狠狠敲打着这份诏谕说:“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穆罕默德·阿里的宿愿是以埃及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

——杨灏城《埃及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回答改革前后目的有什么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第(1)问,再现阿里改革的内容。第(2)问,概括两则材料,认识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军事方面,结合所学回答措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独立”、“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回答改革前后的目的。

答案:(1)创办近代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仿效欧洲国家改革行政制度;学习西方改革军事;依照西方教育制度,改革埃及落后的教育体制。

(2)核心:军事改革。

措施:①建立军事工业,生产先进军事装备;②创办埃及军官学校,从国外聘请教官,培养新型军官;③实行征兵制,按西欧国家模式,组织训练新式军队;④大力发展海军。目的:改革前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改革后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现代化的结构变革,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的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改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对阿里“甚聪明”的认识指的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阿里改革的外在因素。

(3)材料二认为阿里改革没有使埃及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是什么?你的看法如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魏源对阿里的认识;第(2)问,可从材料中获取答案;第(3)问,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即阿里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观点。

答案:(1)打击马木路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发展工商业,发展对外贸易;学习西方军事,建立近代化军队。

(2)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影响。

(3)原因: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没有变革封建制度)。看法:这种认识是正确的,阿里的改革确实使埃及的实力得到了增强,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但是由于其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再加上对外战争激化了矛盾,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涉,改革最终归于失败。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致力于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他坚信埃及人民要富强起来,必须在国内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尽可能地减少进口”。

——1837年俄国驻埃及领事杜哈梅尔

材料二 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埃及人民中流传的一句话

材料三 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指奥斯曼土耳其)的人”。他统治下的埃及成为当时“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马克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动机。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影响。解析:第(1)问,要注意关键词“工业国”“富强起来”,改革的动机比较明显。第(2)问,注意全面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影响,不要漏掉消极方面。

上一篇:重庆湖广会馆导游词下一篇:第八届飞天杯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