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10篇)
1.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篇一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对于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确分析其现状和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 高职教育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在这三十多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确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1、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根本任务得以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13条规定的“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第68条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进一步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2、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日益清晰,得到社会认可
在近年的发展中,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服务,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职教战线的共识,也正在为全社会逐步认可和接受。
3、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得以梳理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 1
养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的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4、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下,基本实现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高职高专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六路大军办高职,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稳步提升。初步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5、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经验
专业设置、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学研结合、质量保障体系等改革,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培养模式、职业特点突出、人才质量可靠等特点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核心竞争力。专业设置逐步从“条件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启动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试点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立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实行“订单式”、“2+1”、“1.5+0.5”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了双证书制度;培养了学历和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取得了成功经验,走出了新路。
6、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1999年,国务院决定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地方政府,形成以地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体系。这种体制上的变化,调动了地方各省市的积极性。
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2、观念偏差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
3、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障碍
目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
4、“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等职业特色难以体现。而高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5、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关键所在。面向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强调我能做什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转变为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习能力,使教育、培训、就业等工作融为一体,并将职业教育确定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职业特色。体现为学生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二是行业特色。体现为保持为行业服务的优势;将行业的有关专业办成品牌专业,从而使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到有利位置,并对品牌专业进行相关实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使之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专业建设上,体现行业特色。三是专业特色。学校所开设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特色人才培养优势,积极探寻市场,发现市场,把供需链条紧紧连接在一起,在本省同层次院校相同专业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形成品牌、形成特色。
(三)加强合作,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进行校校合作。从彼此熟悉的专业或学科做起,合作双方共同探讨学科规划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以现有的师资、设备为平台,实现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馆、师资、运动场等资源共享;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多方位的科研合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网络视频会议和实地考察交流活动形式,积极寻求在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点,建立合作互动机制,实现互利双赢。
建立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行“订单”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学校应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满足企业需要;企业依托学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积极参与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先导作用。实行城乡合作办学和跨地区合作办学,利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带动欠发达地区和为农村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可以利用一部分基础较好的院校的资源优势,同中心城市的地方政府合作,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贴近急需人才的基层和农村,这不仅有利于调整人才的城乡、地区、行业布局,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1、构建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可选择以企业为本位的模式,按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可选择以学校为本位的模式,由高等职业院校独立组织教学;可实行“双元制”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制定教学计划,使企业训练与接受学校教育相结合。
在管理模式上,吸引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和企业参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集团、个人多方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在管理方式上,实行职业教育资格标准的国家介入与行业监督并行,提高教育教学的技术含量;在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上,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
在办学架构上,横向扩展自身架构,包括培养目标和内部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如一校多制,允许不同培养目标在一个学校内并存等,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竞相争艳的多元化局面。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注重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培育特色,以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实行院企挂钩、与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多渠道、多方法,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教师比例;设置专门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机构,或设置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师范院校,以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匮乏的现状。
良好的教学设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增加投入,特别是新办的和基础薄弱的院校,更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课程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的配备,使教学设施尽快达到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保证学生有实验可做、有资料可查,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还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手段上,综合运用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案例法及现代化电教手段,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变为就业而学习为提高就业能力而学习;变教师为中心的学习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学习;变专攻一种技能为寻求多种技能的学习。
文明的校园、优良的校风,对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作用。校风的核心是学风。抓学风,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其次,必须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规范学生的学习、纪律、行为;第三,广大教师、干部要以自己完善的人格、严谨的作风、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影响学生,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五)完善办学功能,走终身教育之路
高等职业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适应,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其内涵及外延常处于变动之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此满足高等职业人才的素质提高与工作转换的需求。
第一,充分发挥各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作用,逐步构建学院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完整、统一的体系,及时把相关专业领域中的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用于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二,根据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需求,积极开拓职业培训市场,主动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在职职工、转岗职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培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第三,深化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覃章程.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6).
[2]楼一峰.国际职教发展趋势与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J].职教论坛,2002,(21).
[3]程勉中.可持续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创新.[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7,(3).
[4] ]王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特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3).
[5]刘占文、温景文.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z].2009
2.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篇二
1.1 人才培养落后于时代发展
由于烹饪的技术性特点, 我国烹饪职业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过程中, 实用主义色彩过于浓厚, 重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而忽视学生在社会上的成才率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时代的发展要求厨师技术化、知识化, 餐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会做多少道菜, 而是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有技术、有知识、懂管理、会经营, 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可塑性。
1.2 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协调
我国烹饪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却相对忽视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先导作用, 学校教学过程中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与合理指导, 因循守旧、凭经验办事和简单重复现象比较突出。餐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 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而脱离市场经济指导的单纯学校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 与餐饮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目前, 烹饪职业教育在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人才与市场的衔接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还有待深入。
1.3 教学方式简单, 忽视个性发展
烹饪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中, 因循守旧的成分较多, 集中表现为“纯示范”和“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学生能领悟多少是自己的事了, 反正教师教完了。这种教学不但缺乏现代化的思维、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 而且教学效率低;同时凝固化、规范化的教学机制、教学模式, 在不知不觉中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并限制了我们的创造性。试问, 这样的教学定位, 这样的教学方式, 如何能将我国的烹饪艺术发扬光大, 如何培养出高、精、尖的烹饪人才?这将使我国烹饪职业教育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2 新时期烹饪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恩格斯指出:“人的发展即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20世纪已是历史, 我们要面对的是和平与发展的21世纪, 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也越来越趋向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市场。面对时代的呼唤, 职业教育也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培养一大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烹饪职业教育应如何发展?传统的烹饪技艺都是以师徒的形式传授, 比较正规的烹饪职业教育起步又较晚, 纵观我国烹饪职业教育的现状, 重模仿、轻发挥、重传统、轻创新、重口味、轻营养, 强调循规蹈矩而缺乏开拓进取, 强调经验而忽视总结规律, 因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影响了烹饪技艺的发展。
2.1 烹饪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目前, 我国餐饮业“一日千里”, 飞速发展, 社会上高、中、低档的酒店、餐馆层出不穷, 但各自都有经营特色和风格, 特别在经营管理和菜肴品种上几乎天天都在变。烹饪职业院校要培养出合格有用的烹饪专业人才, 与社会的发展脱节是不行的, 这样会导致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再高也无用武之地。学生在校内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大课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特别是学生的经营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 所以, 烹饪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将课堂搬向社会, 走进实际工作的“战场”中, 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 改变过去毕业时再实习的教学方式, 提倡边学习、边锻炼、边实习的方式, 使学生在校内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社会课堂来弥补。其作用:一是使学生亲眼目睹现代化厨房的合理布置和工作管理情况;二是可了解现代化厨师操作中的手法技巧, 以及调味程序和方法、火候的使用等现场操作情况;三是可学习到近年来开发引进的特殊原料、器皿的新用法等, 如鳄鱼肉、螃蟹盅的使用方法;四是学习社会上师傅们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可将社会上的名师请进来传授新品种、新制法、新技巧等, 使学生开阔眼界, 扩大知识面, 加强与社会的结合。
2.2 完善教育观念, 明晰培养目标
2.2.1 强调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德、能、勤成才观念
我国厨界历来有“学厨先立德”、“做菜如做人”的古训, 重视厨德教育是中国烹饪界的一大优良传统。新时期中国烹饪职业教育必须继承并光大中国烹饪界“重德尚勤”的优良传统, 进一步强化“德、能、勤”成才观念, 使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成为烹饪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 全面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态度端正;吃苦耐劳、踏实勤恳;钻研业务、提高技能;保证营养、讲究卫生;坚持原则、注重节俭;塑造形象、展示文明”的良好职业道德素质。
2.2.2 明晰专业培养目标, 提倡分层培养方式
传统“一刀切”的培养方式严重制约着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 “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极现象突出, “文不够用”与“武不中用”的尴尬局面显现。餐饮企业需要多层次的专业人才, 同时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新时期烹饪职业教育, 必须高度重视“因材施教”的原则, 根据学生自身基础素质和兴趣特征实行分层培养。例如, 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3级, 即保障目标 (最低目标) :培养现代餐饮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实际目标 (基本目标) :培养现代餐饮企业中级厨务管理人才;期望目标 (理想目标) :培养现代餐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 人才培养方式可分为三类:
第一, 就业型:对基础素质一般, 可塑性不强, 就业目的明确的学生, 偏重于操作技能的培养, 毕业后直接就业;
第二, 素质型:对基础素质较高, 可塑性较强, 就业目的不具体的学生, 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毕业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发展方向;
第三, 精英型:对基础素质好, 可塑性强, 整体表现突出, 有远大追求的学生, 在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 在管理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等方面加强培优教育, 做到一专多能, 毕业后逐渐成长为现代餐饮企业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
2.2.3 培养“复合型”烹饪技术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向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 新时期的烹饪技术人才必须改变以往单一型的知识结构,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丰富的知识、一定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娴熟的动手能力、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高尚的品德等。要培养烹饪专业“复合型”人才, 必须改变传统的“以师带徒”的模糊教学模式。
烹饪属于技术工种, 过去是怕“教会徒弟而饿死师傅”, 所以师傅非常保守, 关键的工艺或技巧不传给徒弟, 而徒弟只好长时间地积累经验和吸取教训, 其技艺的提高非常慢。因此, 要打破过去传统的模式, 就要求烹饪教师在工艺操作示范教学中把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 并做到“四化”, 即“定量化、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这“四化”是中国烹饪发展的方向, 也是在工艺教学中强化的内容, 是彻底改变过去“少许、适量”等落后的小生产式以师带徒方式的关键。所谓定量化, 即投料以克为单位, 一般精确度应掌握在主、配料5%, 调料在5‰之内。所谓规范化, 就是教学实践要规范化, 如工作服的穿戴、操作姿势、生熟盆的正确利用, 以及握刀、用刀、掌勺、颠翻、排菜、装盘等动作都要规范化, 其目的是去掉过去那些不正确的动作和坏习惯, 提高工作效率。所谓标准化, 即成品要标准化, 要求学生从选料、切配、加热、调味到装盘都要有统一的标准。唯此, 才能尽快培养出高素质的烹饪专业人才。为使烹饪工艺技能符合菜品烹调程序, 方便学生了解, 现将烹调工艺体系用表格予以表示。
2.2.4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外语“听、说、读”能力
目前, 烹饪职业教育外语教学依然停留在“哑巴”外语阶段, 外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差。入世后我国餐饮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过程, 人才的对外交往能力 (懂外语) 非常重要和必要。新时期烹饪职业教育必须把外语教学由传统的“哑巴英语”调整为实用型的“交流英语”, 加强外语的听、说、读训练, 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实用能力, 为我国餐饮市场培养急需的懂外语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以增强我国餐饮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2.2.5 提高营养教学质量, 加强烹饪营养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烹饪代表团在历届世界烹饪大赛上不断以精湛的厨艺轰动国际烹坛, 但中国厨师的烹饪营养学知识却相形见绌, 营养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餐饮业在国际餐饮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在餐饮经营、烹调实践和烹饪营养教育过程中依然普遍存在烹饪与营养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 中国菜肴传统评价标准淡化了烹饪营养的作用, 烹饪营养理论孤立于烹饪过程的指导, 烹饪营养教育忽视了烹饪营养的基础, 烹饪与营养的有机融合尚需要大力的推动和艰辛的探索。新时期中国烹饪职业教育必须加强烹饪营养专业建设, 重视烹饪营养理论研究, 突出烹饪营养教学质量, 实现烹饪技术与营养知识的有机融合, 培养出“懂营养的烹调师和会烹调的营养师”, 充实到我国餐饮企业的第一线, 增强中国餐饮业在国际餐饮市场的竞争力。
2.3 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
第一, 竞争意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通过竞争, 在优胜劣态的法则下, 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发展。作为烹饪职业教育毕业生, 能否被社会市场容纳接受, 能否以最佳水平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具备竞争能力。因此, 在校期间要经常开展各种竞技和竞赛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和环境,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如:烹饪大赛。比赛可分为热菜、冷菜、面点三项。在比赛中, 同学们都希望在自己的强项中拿第一, 赛前就会充分准备, 以此提高自己的技艺。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既提高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 又推动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还可在比赛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可谓一举三得。
第二, 开放意识:烹饪专业的学生因为社会、家庭、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及传统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认为厨师是下等职业。无论怎样干都是给别人卖手腕子。这样的思想状况很难适应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 必须给学生树立外向型思想:有文化的厨师与没文化的厨师的根本性不同就在于素质的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了, 厨师行业也将健康、持续发展。
第三, 风险意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无情的优胜劣态法则决定了从业人员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实际上风险也有积极的一面, 它能促使人们产生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 催人奋进, 不断开拓进取。所以风险意识是一剂治疗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的良药。烹饪专业的学生更应树立这种意识, 因为我们要以不断创新的菜肴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口味和营养需求。
烹饪科学是食品科学的一个分支, 烹饪科学的核心是其科学性;同时烹饪科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多个方面。目前, 中国烹饪科技含量低的表现突出, 中国烹饪也面临着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烹饪器械的革新、烹饪工艺的标准化、烹饪产品的专利化、烹饪营养的实用化等等诸多重要课题都有待我国烹饪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积极的探索和艰苦的研究, 提高中国烹饪的科技含量已成为中国烹饪职业教育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总之, 职业教育是各级教育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部分。随着餐饮业的迅猛发展, 中国烹饪也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烹饪职业教育工作者们应把握机遇, 奋发努力, 开创我国烹饪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年鉴编委会.中国旅游年鉴2007[C].2008 (2) .
[2]亓俊国, 庞学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1) .
[3]马巧如.高职院校分层教学浅析[J].职业教育, 2009 (5) .
[4]罗婷劼,周霞.浅谈职业意识教育与汽车实训基地文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4) .
3.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篇三
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技能型劳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对技能型劳动人才的综合能力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大,这给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天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同雨后春笋生机蓬勃:众多民办学校的建立及公办学校的大规模扩招,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及专业设置的放开,学校的升格及国重、省重的建立,示范性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示范性学校甚至是教育集团的建设一拨接着一拨。但就在我国职业教育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亦存在不和谐的一面,前教育部长把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三相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温家宝总理最近也对教育提出了“三个亟待”:当前我们国家教育体制亟待改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教育水平亟待提高。 “三个不适应”与 “三个亟待”点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总结性地概括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必需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尚未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底子薄,长期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都比较低。据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2.4%,相当于法国的39%,德国的44%,美国的50%,低于印度的2.7%。世界银行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为1:3:52,在教育经费中高等教育所占的比例很大,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相对不够,未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比如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西部经济落后省份的职业教育,绝大多数学校还存在师资不足,教学设施、设备不足,教师素质低及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等情况。教育投入不足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学校抱怨:“有学生没有设备,有设备没有老师。”学生则抱怨:“在学校学的跟不上社会用的,早两年打工多两年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说:“新招来的毕业生都要进行重新培训才能上岗。” “上学贵”与“学无所长、学无所用”是社会上对教育最主要的抱怨。
2.职业教育制度尚未完善
我国的职业教育实行部门办学的方针,条块分割,各部各校独自为战,学校之间不但缺少学分互认、教学资源上互通有无等有效的交流沟通手段,而且各学校间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还在抢夺生源,在争取国家下拨的有限教学经费方面进行着不规则的竞争。在办学过程中有的学校存在“浑水摸鱼”的现象。如:有个别学校喊着“免费入读”的口号,打着“校企合作,顶岗实训”的旗号,把新招来的学生直接输送到企业打工,学生的工资一部分作为学生的生活费,其余作为学费上交学校,学生根本没有在学校学习或很少在校学习,学校变成了“职介所”;有的学校则把2+1学制模式变成了2+0=3,第三年学生名义上是“顶岗实训”实则上是通过学校推荐或自己择业离校工作了,只是学费还要交足三年。另外,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通向高等职业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制度,一些学习优秀想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学生还是求学无门。而在发达国家普教与职教之间就没有鸿沟,可以双向分流,如:在新加坡每年约有20%的优秀毕业生从工艺学校走向理工学院或从理工学院走向大学,美国实行的是普教与职教一体化的模式,德国职教与普教之间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灵活分流。在国内中等职业教育的优秀毕业生鲜少有机会走向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优秀毕业生也难以有机会升向大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这个思想当然不合时宜,但当前的职业教育制度这无疑就是这个思想的体现,好像职业教育就是在中考、高考中失败者之流们的就业前教育,给人以职业教育就是低人一等的感觉。
3.职业教育过度市场化,重数量不重质量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事都在追求经济效益,很多人把学校当成了企业来办,违背了办学的初衷,追求的不再是为国家培养又多又好的合格人才而是经济效益,很多学校为了经济效益,不切实际的扩大招生,大家都是跟风点火,不管原来是什么类型的学校及有无师资设备都争着的开设相同的热门专业,比如在我区数控与汽修这两个专业几乎遍地开花。“先有学生再有教师,先设专业再买设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招生工作,有学生就有一切。”、“招得来留得住就是本事。”成了时下职业学校办学的流行语,学校办学重数量不重质量,学校为了留住学生想方设法的迎合学生,课余活动不断的丰富,考试、考核、考证等则不断的放松。学校的教改与立项,大多是纸上功夫,目的是争抢项目获得专项建设资金,至于真正的教学质量大多是停留在口头上,出现在文件的纸上。
4.对教学质量的监管流于形式,造假之风日盛
职业学校本是传授技艺,研究学术的地方,但如果缺失有效的监管,学校就成了某些权力人士的名利场,他们并不是不懂得怎样才能办好学,而是为了一己私利而至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大力“拼效益、拼政绩”。通常首先是把学校做“大”,方法是开设新专业,通过给教师分配招生名额,成立招生小组强力宣传,甚至与地方教育部门进行利益挂钩等诸多手段把学生招来,学生多了就得不断地增建教室与宿舍等,于是学校就自然而然地“大”起来了;其次是把学校做“强”,方法是通过制造假数据、假材料想方设法地争抢项目获得专项建设资金,如申建示范性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示范性学校等。如此做法虽然学校获益不少,领导政绩不小,但对于真正地办好教育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5.教师素质低,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职业教育,在不断扩招,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大了好几倍之后学校教师仍然受限于原来的编制,教师的缺口可想而知,为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各校只能从社会上自主招聘一定数量的教师,但各校的师生比例远小于教育部制定的要求,如笔者所在地的某学校,有全日制学生6000多人,学校教师的编制为87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才200多人,有2/3的教师是从社会上招聘来的没有编制的。由于没有编制,各校从社会上招聘来的教师在工资收入及社会福利方面一般都比不上在职在编的教师,学校无法从企业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到校任教,所以招聘来的教师大多是低学历、低技能、无教师资格证的人员或者是已脱离一线岗位多年的退休人员,如此的师资队伍很难承担起职业教育的重任。
6.学校教育滞后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
周济部长说的“三个不适应”充分说明了我国当前职业学校教育普遍滞后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一方面是学生们感到学无至用,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是广大用人单位感到人才难得,新招来毕业生大多用不上,必需经过再培训才能上岗。造成学校教育滞后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的原因与以上谈到的几点都有关,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本来就少,但学校在开支时,大部分经费都是用在基建与招生,再除去教师工资与日常教学开支,真正用于购买教学设备,及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的经费就很少了,再者因为教师不足,教师穷于应负日常教学工作,几乎没有时间用于跟踪、学习、研究新的专业知识。
7.教学资源投放不合理,教育不公
当前,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正在不断增加,职业教育已实现大众化,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建设都还比较落后,在不同地区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间,学生平均拥有的教学资源差别还比较大。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在投放教学资源时往往习惯于锦上添花,厚此薄彼,热衷于建设示范专业、示范实训基地、示范学校,及县县建设“职教中心”的政绩工程,这些出发点是好的,但现实情况却是造成如上所述的“造假风”、学校间争抢上级有限的教学投入,至于职教中心由于师资短缺及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县属中学上文化课的老师抽调经短期职业培训后上岗的,其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之低可想而知,往往存在国家给了设备却找不到会使用的人的现象。如此,造成了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及学生受到的教育不公平。职业教育既然已经大众化,学生就应该接受到同等质量的教育。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1.实事求是,办好职业教育首先要认清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紧接着就是2010年1月与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生效,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当前我国经济仍然依重于对外贸易,国外媒体把我国称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情况与生产力水平存在城乡差别,东部与西部差别,沿海与内地差别,决定了粗放型、集约型、高新型三种经济发展形式在我国同时存在并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并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必需坚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的建立与专业设置必需通过市场调研,布局要合理,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学校及专业布局合理的基础上,国家对各职业学校的投入应实行均等制度,使得各个职业学校,各个专业在设施、设备、师资数量上有个统一的基本配置,取消示范性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与示范性学校等样板工程、政绩工程,消除学校间不规范的恶性竞争,实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公平化。防止重复建设,防止贪大求全,争建“万人”学校、综合性学校、教育集团等有名无实好大喜功的现象。
2.求真务实,发展好职业教育就要建合格的职业学校设合格的专业
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更加重视,投入不断加大,在我区还实施了职业攻坚3年计划,建设一批示范学校、示范实训基地、示范专业及在各县设立职教中心等。另外,国家为了鼓励农村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国家对农村学生实行学费补贴的政策。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绝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还是比较简陋,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偏低。例如在笔者所在地区相当部分学校的汽修专业只拥有几台旧发动机,数控专业就那么一两台数控车床。再如笔者所了解的某一学校,该校是当地响当当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自治区示范性学校,今年新开了个汽修专业,招来新生5个班共300多人,教学设备是六七只坏发动机、小部分旧的汽车零部件及几套拆装工具等,该专业总共投入不到十万元,教师总共就六七个人,大部分是从社会上招来无教师资格证的人,学生实训时除了拆拆装装几台坏发动机及几只旧部件外别无它事,实在乱得不得了,学校不得不从机加工专业抽调几个人员去管管纪律。试想,像这样的办学,国家补贴再多的钱给学生,学生到了学校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教育部门在发展职业教育时不能单看学校的数量及在校生的总量,应该是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
3.真抓实干,实行职业资格统考制度
目前我国有少部分职业资格证书已实行了统考,如会计、律师、医师等,但大部分职业资格论证基本还是由地方劳动部门委托设立在学校的职业技能鉴定所(中心)来考,名义上是劳动部门组织的考试,但实际上还是自教自考,学校教什么就考什么,甚至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而人为的降低考试难度,造成了学生的实际技能操作水平与获得的职业资格等级不符。据统计,我国的生产安全事故90%以上都是由于工人对设备的操作不熟练引起。在社会上,目前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度一般都不高,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要对应聘人员进行实操考核。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统考制度可有效防范教育造假行为,促使学校不断想方设法的提高教学质量,亦可比较科学的评价一个学校的办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4.教育平等,推行职业教育基础化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公民在就业前都应该得到必要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教育。据美国劳工部推测,平均每一个人一生中可能改变职业4~5次,因此,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对每个劳动者进行培训和再培训具有积极意义。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新加坡的小学、中学都开设有工艺课程,工艺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做菜、烤面包到手工制作、艺术设计再到钳工、车工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种来学习,但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可见职业教育在新加坡已经成了人人必学的基础课程。现在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那么让职业教育成为人人必须的基础教育尤显必要。
5.教师公务员化
虽然不能说“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是当前教育存在的一切不良问题的症结所在,但只要是允许学校把创收的资金用于分发教师的福利,那么就无法根除当前教育存在的不良问题。在国家财政允许的条件下实行教师公务员化,可以让学校及教师都聚精于办好学校,搞好科研,教好学生的工作上来。
4.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如何发展 篇四
说起职业教育,人们常常想起现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名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可是,在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往往被看成是“洼地”、“短板”、“软肋”,上职业学校好像矮人一头似的.在3月4日教育部举行的教育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上,职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指出,对于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思路,提出了办法,令人信心满满:今后上职校不再低人一等!关键词:大力发展
【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教育规划纲要中,说到职业教育时,“大力发展”一词格外引人注目.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周稽裘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发展方针,是基于当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国情做出的明智的战略选择.“大力发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朝着这个目标“大力发展”,才能形成适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符合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关键词:吸引力
【纲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
当下许多职业学校的校长、老师为生源质量苦恼,原因其实很简单,对广大学生和家长来说,职业教育仍然缺乏吸引力.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说,这次的教育规划纲要有一个突出亮点,就是第一次把“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明确写进了这个重要文本中.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指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何而来?最重要的是提高我国技能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其实,我们国家的技能劳动者水平并不低,在世界上引起关注,赢得了别国的尊重,但是在收入分配、经济地位上却比较弱势.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积极作为,更需要生产部门、劳动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关键词:校企合作
【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与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办,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实习实训,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可是,现实中的校企合作往往是职业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用什么机制来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
教育规划纲要除说到职业教育对人的吸引力外,还提到对企业、对组织的吸引力.对此,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指出,关于如何调动企业积极性,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了明确方向:一是改革办学模式,积极支持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或者是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二是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三是加大相关优惠政策的倾斜力度,支持企业更多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在将来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朝着这个方向大力推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岩指出,在校企合作中,要解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不仅要给企业提出必须承担的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倡导企业为职业教育发展尽一份力量;同时,还要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共赢.关键词:服务新农村
【纲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5.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篇五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众所周知,无论是经济实力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竞争,它们的核心均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便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知识、新理论、新学科、新课题的不断涌现,我们不仅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规划设计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维修、管理、营销及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培养这一层次人才的艰巨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高职院校教师的肩上。高职教师只有在结合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传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智力技能和动手操作技能,才能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1.2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完成高职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由自身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这一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要求以能力为中心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突出技能训练,一般各类实训教学环节的比重要达到40%以上,要求学生毕业后便能顶岗工作,适应期很短或不需要适应期。显然,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没有一支“能讲会做”的“双师型”队伍是行不通的。
1.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改变高职师资队伍现状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一部分是由中专学校转型升格而来,他们专业基础比较扎实,教学技能比较熟稔,但一般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对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了解不多的问题;一部分是接纳的对口专业高校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能很快掌握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差。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中心工作便是教学,所以,要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4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职毕业生一般要在生产现场从事操作和管理工作,如在引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应用先进设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等过程中,都有消化、吸收、改造、创新的能力要求,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环节来实现的,这无疑对教师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实践,不断培养和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2.1 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学科带头人是指那些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某一学科的前沿领域取得了创造性的、具有突出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并善于培养青年教师的高职称人员。学科带头人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和核心,是学科建设的旗帜和领路人,所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从制度上规范他们履行学科领导职责,又要从人、财、物等方面尽可能保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担当指导青年教师的重任,以此带动学科学术梯队的形成和学校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2.2 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根据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到2005年教师队伍的结构与素质方面,教授与副教授岗位占专任教师编制数的比例,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一般为15~2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离这个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读研的老师要积极参与高校的科研课题,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分期分批地派青年教师到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2.3 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
高职教师不仅要能讲,更要能干,即教师-技师-体型。动手能力是高职教师必备的技能素质,关系到能否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直
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校内外教师技能培训基地,按周期抽调一定比例的教师在校内外基地挂职锻炼,参加全过程(或部分)生产实践,跟踪生产一线新的实用技术,并形成周期性的轮回锻炼机制,鼓励他们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2)对于新参加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要安排在校内实习车间和实验室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要求参训教师正确执行操作规程,熟练地使用实训工具和仪器设备,独立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做到能掌握本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内容。
(3)鼓励结合教学需要,自行研制实习、实验设备,即可节省经费,又锻炼了教师的动手能力。
2.4 优化教师结构
针对有的高职院校专业师资起点较低,很难满足双师要求的现状,一方面采取各种途径对现有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又要大力引进“双师型”的专业带头人,以此带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老带新,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从生产第一线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或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
2.5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让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3. 采取激励措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1 “双师型”教师的确认
1“双师型”教师的确认,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办法,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规定如下:
2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既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中级以上的专业职称。
3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内部规定和标准,应注意到不要把“双师型”标准看成简单的条文,也不要为了应付评估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权宜之计。
3.2 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
各校应结合具体情况,制订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使“双师型”标准成为专业教师努力的方向。如规定学校认定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必须具有2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有一至二项科研成果,才能获得入选资格;学校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给予享受学术休假、出国培训、进修和项目开发补贴等优惠待遇;被评为学校学科带头人的“双师型”教师给予专项津贴或报销一定数量的书报费。
6.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现状与发展战略 篇六
本文在分析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战略研究.旨在促进高等师范教育健康有序、持续快速发展.
作 者:赵永前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9(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高等师范教育 发展战略
7.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现状考察 篇七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为了实施与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劳动者素质,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根据教育法和劳动法,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国家发展职业教育,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教育制度。
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对授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传授职业知识, 培养职业技能, 进行职业指导,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
社会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为其提供能满足经济发展, 懂技术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远程职业教育为此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符合我国国情, 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教育模式, 它缓解了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校园环境匮乏, 设备条件供不应求的矛盾, 缩小了我国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 由最初的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进入了网络教育阶段。
远程职业教育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 远程职业教育的应用与发展到了传统教育模式, 是新时期重要的教育手段。
本文对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现状进行了考察, 并对我国远程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学内容方式, 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确定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 形成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框架, 使远程职业教育能够健康快速发展,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我国远程职业教育共享信息资源, 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利用技术与教育相融合的优势, 促进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跨时空共享, 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各地区教育观念滞后, 课程资源缺乏, 师资力量不均衡等问题, 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全面普及。
二、远程职业教育共享和优秀教育资源的作用日益突出。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在现实实体教育中存在着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 优秀教师短缺等问题。这在远程教育中到了极大的改善。我们再不会因为优秀的教育资源与自己无关而懊恼, 只要自身有信心, 有求知欲优秀的老师也会与你面对面, 而且对你的提问, 网络会将全国各地的朋友的最优秀的答案呈现在你的面前, 真正做到人与人的直接对话。
三、远程职业教育的开放特性, 使更多的学习者受益。职业教育的特性在于学习者要学习实用性更强的知识, 教育的发展证明,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风向标, 不断促使学习者职业上有更大的进步。这些都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以学校教育为场所, 进行集中学习, 追求学历文凭的单一模式。新形势下, 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形势必须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就显得更加突出, 它面向更多的学习者, 适应更多学习者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远程职业教育以网络技术的优势, 席卷全球, 踏实学习这门没有了学校围墙的限制, 不再为追求学历, 不再为学习而学习。远程职业教育将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传输到祖国各地, 传输到每个渴望学习的学习者身边。
四、远程职业教育促进了自主学习, 推动了国家积极倡导的全民教育, 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变以往学校教育的被动学习为在远程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自主学习。学习者们对职业教育的信息资源需求千差万别。不同的学习者, 学习目的, 学习地点, 学习方式, 知识技能对学习的组织者提出更高、更广泛的要求。远程职业教育的核心特性在于教师和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 为学习者自主学习, 巩固和掌握知识提供了开放和互动的学习平台。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随意性, 使学习者终身学习成为可能。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 将更多、更实用的知识传输给更广泛、更多学习有迫切需求的人, 全民教育得到更广泛地开展, 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五、远程职业教育科学性地、综合性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 在实践中推动了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即:政府指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 分类推进。政府的教育部门对全国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行统一归口管理, 负责制定全国远程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制定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素质的决定》中指出, “积极开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 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抓好教育卫星电视和播放网点的建设, 基本建成全国电化教育网络, 覆盖大多数乡镇和边远地区。”
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将整合的优质教学资源, 通过优秀的教师, 把知识传授给广大的学习者。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各个学校各自为政, 闭门造车, 把自身的优质资源只传授给本校的学习者, 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我国远程职业教育中, 各个学校都在搜集、整理知识, 通过通信网络将学校内部的优质教学资源传送给分布在全国各地, 年龄迥异、民族不同, 却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习者们。“知识就是力量”,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完善, 我国各级政府及各界有识之士, 越来越多行业、企业及各级社会组织,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 积极参与研发, 共建共享, 共同发展。
远程职业教育是浩大的知识工程体系, 虽然建设成本高, 技术要求严格, 但社会需求量极大。相信在国家政府、企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 远程职业教育的总体框架会建设得更加完善, 远程职业教育必将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我国远程职业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 实时教学系统、在线答疑等系统工程的开发, 使远程职业教育的交互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交互学习中, 智能化的学习工具也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功效。智能化的课件工具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想法、感兴趣的内容等都能够及时地进行记录, 并能够进行错题归类, 错题详讲, 同类知识举一反三, 真正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远程职业教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使远程职业教育的资金来源问题得到缓解, 群策群力完善技术开发, 解决了组织管理等现实问题, 使教学质量越发完备。
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经历了萌芽, 发展和腾飞三个发展阶段。2000年以前,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的课程表现形式以文本形式为主。处于萌芽阶段的远程职业教育对于大多数人还十分陌生。到了2004年,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阶段, 课程的表现形式从简单的文本形式, 进化到“音频+文本”, “音视频+文本”, 再到三分屏形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互联网的功能提升, 使得宽带, 光纤进入了千家万户, 学习者可以自由下载学习课程, 随时随地学习。数百万的考生, 如会计, 医学, 建筑, 法律, 人事类等领域的考试, 通过远程职业教育进行温课和备考。
《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了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到2020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提出了到2020年,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社会的发展, 强国梦想的实现, 需要创新人才、信息人才, 有各类专业知识的、不同领域的人才。教育终身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提高课程的种类和丰富的教学空间, 是教育机构和资金来源多样化。
联合办学模式, 使各级研发者、组织者、实施者互相吸取经验, 取长补短, 丰富学习资源, 更好地提高和完善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
开放的教育网络, 构建成终身学习体系,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形成开放式教学网络,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我国幅员辽阔, 全国各地的经济及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远程职业教育正在平稳有序地在各地实施。
本文通过对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现状的考察认为从中国国情出发, 建设符合中国国情, 国家公共网络教育平台和国家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提高教育化、信息化水平, 促使教育的资源共享, 使学习者随时随地地接受职业教育, 不断完善自身的从业水准。使学习新知识, 新技能, 更加快捷、便利。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在电脑、手机普及的情况下, 越发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现状是形式相对单一, 如何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加丰富, 形式更加多样化, 内容更加新颖化是我们应当探索的,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8.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现状与建议 篇八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职业教育;民族政策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达到1亿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4%,汉族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36%。①发展民族职业教育,以此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选择。深化教育改革是我国现阶段改革基本思路之一。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示,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学校继承光荣传统,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②
通过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首先,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公民的素质,使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得到长足发展,从而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其次,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却未能真正满足民族地区民众的教育需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结构与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结构脱节,民族地区急需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所以,因地制宜的发展民族职业教育,能更好的解决民族地区的这一问题。第三,职业教育将对民族的现代化产生重大的影响。③
一、民族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困难重重。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立法和执法缺失,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法律保障。我国现阶段的民族职业院校主要以中等职业院校为主,培养层次低,严重限制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民族职业教育仍是低效教育。在目前我国的民族职业教育领域,严重缺乏高学历并且专业技术过关的师资力量。
(一)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立法和执法缺失,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法律保障。
近几年来,鲜有关于民族职业教育的政策的出台。就已经出台的法规来看,也多是原则性和宏观性的政策指导,缺乏可操作性。落实到各个省份也出现配套政策太过笼统,不利于实际操作的情况。而且,由于对宏观政策的理解不同,各省、市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不同的配套政策,导致执行困难。
(二)我国现阶段的民族职业院校主要以中等职业院校为主,培养层次低,严重限制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现有的民族职业院校中,主要以中等职业院校为主,培养层次低。中等民族职业教育没有相应的高等民族职业院校(专科层次或者本科层次)做衔接,导致很多民族职业院校成了“断头教育”。不仅没有相应数量的专科层次民族职业教育做衔接,更是鲜有本科层次或者更高层次的教育做衔接。这样的办学模式不利于民族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三)民族职业教育仍是低效教育。
由于民族职业教育教育层次、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自身因素,导致民族职业教育和当地的普通高校教育形成鲜明的差距。教学方式传统,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和民族企业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与交流。
(四)在目前我国的民族职业教育领域,严重缺乏高学历并且专业技术过关的师资力量。
从我国现有的民族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来看,老师队伍存在学历不高、专业技术不过关,知识和技术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师资队伍的建设时搞好民族职业教育的关键,但是现实情况是在该领域,鲜有学历层次高或者学位高又有精湛技术的老师,这给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瓶颈。
二、结合上述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按照我国《宪法》第十九条:“国家举办各种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将已有政策制度化,更好的贯彻国务院有关民族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已有的各项国务院决定、意见等政策具体化,明确对民族职业教育的特殊政策,以及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哪些职业教育政策、民族教育政策可以在民族职业教育领域适用。各级政府也应汲取民族职业教育多年来积累的成熟做法,将之上升为法律解释。贯彻各项政策,在严格遵守国务院及各部位规章制度规定的情况下,依据《宪法》的精神和基本规定,从实际出发,妥善制定好各项配套制度,并且加强各级监督,以确保现有法律和政策的实施。
(二)大力发展和改革民族职业教育,实现民族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化。
依据国务院和各部位的相关规定,我们应该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大战更高层次的民族职业教育。现在我们的做法是鼓励创办“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加强民族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第一,要对现有的民族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进行认真梳理,逐步和现代办学理念接轨。第二,也要解决民族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落实不到位的现状。第三,要加快高层次民族职业院校的建设,让民族职业教育能得到高层次、长时期的有效发展。
(三)实现民族职业教育从“低效教育”到“高效教育”的转变。
第一,从教育本身来看,要加大向学生传授能够切实有效地应用于现实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特别是对于条件艰苦、经济不发达的民族地区来说,现在的民族职业教育不被关注,主要是因为接受民族职业教育后,不能达到有效就业的目的。但是,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应当说,大多数家长不是反对民族职业教育,而是反对脱离生活实际需要的低效教育。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的教师队伍。从长远来看,为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还要努力培养一批民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这也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坚持职业学校教师的定期岗位培训制度,促进已有的民族职业院校老师提高自身学历,同时进修本专业、本行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新工艺,扩大视野,开拓思维;应该分期分批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参加本行业的技师或高级工程师等级鉴定并获得相应的证书,从而改变目前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低,动手能力差,结构不甚合理的状况,是保证民族职业教育今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对策。(作者单位:1. 西北民族大学;2. 兰州市公安局)
注解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2月28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中提到。
②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0月1日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中提到。
③常永才.民族职业教育的重大价值[J].民族教育研究,1997(3)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2月28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5]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6]姜大源. 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 教育发展研究,2009,(19).
[7]常永才.民族职业教育的重大价值[J].民族教育研究,1997(3)
9.我国将规范发展医学模拟教育 篇九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专电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模拟教育专业委员会16日在京成立。专委会将研究与探讨我国医学模拟教学中心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养、考核评估、运营管理、审核认证等问题,推进我国医学模拟教育良性发展。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于福表示,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教学要求提高,在病人身上学习和演练临床技能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困难与弊端,比如:不符合伦理道德要求和病人利益,不符合维护病人合法权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可供教学练习的病人数量不足,以及医患纠纷日益增加导致老师带教积极性不足等。探求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模拟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维民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医学教育模拟培训已有100多年历史,我国属于后来者。专委会今后将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制定标准及规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模拟教育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模拟教学中的应用,推动医学模拟教育可持续发展。
10.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篇十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刘冬青 魏莉
摘 要 继续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行业及企业相关联的桥梁,是高校教育体制的重要分支,是学校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入手,重点分析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校;继续教育;师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100-02
自1984年我国成立第一所继续教育学院至今,经历了29年的长足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何使继续教育良性地、更好地发展,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职能,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是值得从事继续教育的工作者悉心研究的课题。1 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困境
1.1 培养目标不明确,思想认识欠缺
继续教育的对象有着整体性、全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目前我国高校的继续教育还没有足够地对这一特点提高认识,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强,培养目标不明确,重视学历教育、轻视非学历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在,还有很多高校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学历教育,把继续教育当作学校的附属品,认为继续教育只是为学校创收的工具罢了。由于这种思想认识的欠缺,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1.2 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专业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没有统一的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管理力度欠缺。另外,高校从事继续教育的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真正研究继续教育这一领域的专业管理人才非常欠缺。高校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对继续教育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处理好与学校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关系?如果在管理上没有一套健全的制度和模式,那更无从谈起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高校中从事继续教育的管理人员是该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指挥者和组织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专业的管理者队伍,是保证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1.3 缺乏市场调研,专业设置陈旧
继续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其市场经济的变革,考虑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样在设置专业的时候才能体现出继续教育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可是,目前很多高校在继续教育的办学过程中不主动去进行市场调研,对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根本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把继续教育办成了学历教育,套用学历教育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在专业设置上更是缺乏市场竞争意识,陈旧的专
业不淘汰、新兴的专业不引进,这些都是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市场调查研究造成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办学也是这个道理。
1.4 资金投入不足,继续教育办学缺乏保障
目前,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没有专项资金,学校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少之又少,这样导致继续教育学院只能从平时办班、培训的收入中留出有限的资金来满足日常的运作。另外,大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还在使用本校学历教育多余的资源,自身没有相对配套的师资、教学场地和设施,以至于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下,高校的继续教育缺少必要的保障,生存都很困难,更何谈发展?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
2.1 转变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
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机构,那么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为办学机构发展的经济基础。学历教育办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样,继续教育也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只不过所服务的教育对象是更有独立思想的成人。学生交学费接受继续教育,实质上已经把继续教育当成一种消费,所以他们会对办学单位提出实际的要求。针对这方面,继续教育学院就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服务和教育管理服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和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同时服务好社会,这才是继续教育工作者所应树立的正确理念。
2.2 健全管理制度,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师资队伍
管理是继续教育的重中之重。“制度健全,执行有力,管理务实,过程规范”,这是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必经之路,而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则是健全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必要条件。“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所以要办好继续教育,必须要拓展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继续教育专任教师队伍。
2.3 以市场为导向,建设符合继续教育特点的专业
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继续教育应该走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一个符合继续教育特点的市场调节机制。这个调节机制要根据信息反馈的情况,对市场变化做出正确、灵敏的反应,根据当前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设置,取消陈旧的、缺乏竞争力的专业,建设前沿的、市场需求度高的专业。这样才能够吸引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参与继续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继续教育给学生和社会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
2.4 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硬件”保障
资金投入是发展继续教育的必要保障,没有经费的运作,一切发展都是空谈。办学也是如此。高校要成立继续教育专项基金,投入一定的资金用来改善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环境,更新教学设施,培训教师队伍,充实教学资源。学校能否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办学经费,这将关系到继续教育学院的招生规模、办学质量以及社会知名度。所以,合理的经费投入是办好继续教育的“硬件”保障。结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终身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而发展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要途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越的教学资源,理应成为继续教育办学的主体。高校应该面向社会、走进用人单位,结合我国国情,探索一条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新道路,让我国的继续教育充分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法规11-18
试述当前我国职业高中10-20
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10-27
谈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07-09
我国生涯规划教育现状09-05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06-15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史12-13
论比较教育依附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09-07
数据看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变化10-07
我国个税现状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