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精选12篇)
1.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 篇一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 创设情境这一招是最吸引他们的方法, 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激发学生对该区域产生强烈兴趣, 进一步主动学习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创设情境包括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角色扮演情境、多媒体情境等。
例1:学习青藏地区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生活情境:修青藏铁路的工人有“三宝”———“墨镜、唇膏、防晒霜”;工人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大地大不如反应大, 爹亲娘亲不如氧气亲。”你能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吗?
例2:在学习亚洲的季风气候时, 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为什么会“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我国的民居为什么一般都坐北朝南?
还有日本传统的食品寿司为什么中间是米饭、鱼片, 外面包着海苔, 这和日本的农业有什么关系? 印度的妇女天天都穿着传统服饰———纱丽, 除了纱丽被誉为“能裹住女性所有美态的服装”外, 与南亚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位高权重的杨贵妃不叫人在长安种上荔枝, 而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绝唱, 等等。
初中生好奇心很强, 而且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课堂上多创设一些情境, 可以让学生自己“走”进课堂, 全身心融入课堂, 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学会、乐学区域地理。当然, 我们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该区域最核心的地理特征, 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不能光为好玩而创设情境。
二、读图分析, 看图说话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没有地图, 学生就无法记住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无法分析、理解地理特征、原理和成因。如果单纯地死记硬背课文中的文字, 将毫无用处, 所以学地理一定要让学生图不离手, 宁可无书, 不可无图。那么, 如何让学生会“看图说话”?
1.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 : (1) 纬度位置 :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这几条重要纬线是否穿过该区域, 每次我都要求学生在图中画出这几条重要的纬线, 这样可以确定该区域所处地球五带中的位置, 这是分析区域气候类型的基础。 (2) 海陆位置:找出该区域位于什么大陆的什么部位, 周围濒临什么海洋和陆地, 也就是该区域的邻居, 要求学生在图上圈出来, 海陆位置可能影响该区域的降水多少。
2.归纳区域的地形特征 : (1) 读该区域的分层颜色地形图, 从颜色判断该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2) 结合注记, 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到主要地形区并圈画; (3) 看颜色和图例分析地形分布格局, 即地势高低、地面起伏状况。
3.分析区域的气候特征 : (1) 阅读“区域气候类型图”, 找出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2) 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分析区域气候特征; (3) 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结合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分析形成该区域气候特征的原因。
4.探讨区域的河流特征 : (1) 在图上找出该区域主要的大江大河, 并用笔自河流的上游描至下游; (2) 判断河流的类型: 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 (3) 结合地形特征分析河流的流向、落差、流域范围等水系特征;结合气候特征分析河流的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有无结冰期等水文特征。
5.由自然地理特征推导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 包括农业、工业特点, 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等 (如水热充足的平原地区多发展种植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发展畜牧业, 山地丘陵地区多发展林业) 。这样步步深入, 有条件的话要多图并用, 将该区域不同要素的专题地图叠加, 找出图中蕴藏的地理信息, 进一步综合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
三、抓住主导因素, 突出区域特征
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 , 所以要找出影响区域综合地理特征的主导因素, 就要抓住最主要的“因”, 突出区域特征。
如学习青藏地区时, 要牢牢抓住“海拔高”这一主导因素, 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及自然特征。
而学习西北地区, 要紧紧抓住它“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 导致气候“干旱”这一核心区域特征, 影响西北地区河流、自然景观、农业等其他方面的地理特征。
四、注重区域比较, 深挖区域差异
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趋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把前后所学知识贯穿起来, 找出区域间的“异”和“同”, 把握该区域独有的特征。
以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为例, 为什么会有“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船北马”、“南腔北调”、“南拳北腿”, 南方人矮小灵活, 北方人高大粗犷, 等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和南方北方自然地理特征明显的差异有关, 采用表格的方式对比可以一目了然。
比如学习美国的农业带时, 可与我国四大区域进行比较, 二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为热带面积广大的埃及与巴西, 区域地理特征却天差地别;同样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俄罗斯与日本, 两国的海运发达程度亦不可相提并论, 等等。只要我们留心、用心观察、比较, 深挖区域差异, 就能更突出地认识区域特征。
五、运用“知识树”学习区域地理
“知识树”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 , 可以表示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做“知识树”的前提是梳理知识要点, 然后画一个树状的结构图。因为区域地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所以画“知识树”时, 不仅要整理好各地理要素的特征, 还要教会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下学生所画欧洲的“知识树”:
“知识树”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记忆区域地理特征 , 建立知识体系。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每学完一个区域, 就画一棵“知识树”, 看谁画得枝繁叶茂, 看谁能理清线索, 久而久之, 定有成效。
2.探讨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 篇二
关键词:初中地理;存在问题;教学实践
在初中地理中,教师应该由传统的地理教学逐渐向现代的生活化地理教学靠近,地理教学贴近生活,对于教师、学生,还有地理授课本身都有益处。对于教师们来说,通过地理生活化教学,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融入地理,对于授课也能有更加深刻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生活化地理教学,他们可以建立起对于地理更加浓厚的兴趣,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运用地理,培养一种地理学素养,这对于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地理教学来讲,当它逐渐步入生活化教学实践中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生活化,更加紧密了。
一、地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大部分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有些教师也只是一味地重复课本,这样一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降低了,他们对于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也就低落了,因此地理也就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生活,地理在学生的生活中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二是现在的应试教育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学习了知识之后,都用在了试卷和习题上,没有仔细思考把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而忽视了地理在生活中的实践。三是在我国当前的地理教学形式下,太多的地理知识都偏向于知识型,而不是生活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学习和了解到的生活地理常识也就变得十分有限了,运用它们到生活中也就更加不容易了。
二、如何帮助教学实践生活化
由此看来,帮助初中地理教学实践走向生活化,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地理教师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下面就我在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下促进初中地理教学实践走到生活中的对策。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的乐趣,方法之一就是让地理生活化,例如,我们可以让他们在寒假和暑假的时候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在活动的地点选择上,教师可以与专家们进行探讨,选择一些既安全,又有利于学生进行地理探索和学习的景点,在旅游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习查看地图的能力,又能够学习各个地域的气候、植被,这些对于学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机会,既可以旅游放松心情,又可以当做野外课堂进行地理实践,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思路。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案例来进行地理教学。对于一些十分重要而且有意义的地理案例,学生又不可能亲自去考察体验,案例教学就成为一个值得采取的方法,教师应该精心准备和挑选案例,这些案例应该是源于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能够想象得到,理解得清。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解时,应该抓住案例的要点与特色,把案例讲活,提起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要相互沟通,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彻底了解案例中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为学生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组织一些交流活动,让学生表现自我,进行知识型互动和交流。学生对于地理方面的许多知识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因此,要让他们以课本为起点,联系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互之间交流提问,让学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践来回答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提问时,另一个小组成员就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准备,准备好之后,双方成员各派一个代表上台演讲。这种学习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地理知识,还可以锻炼他们与人交流的能力,不但锻炼智商,还要兼顾情商,不仅丰富了自己,同时也丰富了其他同学的知识面。当学生进行过许多次交流活动之后,可以适度地让他们探索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古今中外的许多地理未解之谜,奇怪地理现象,比如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等。虽然问题不一定能够得到解决,但是通过学生的激烈探讨,他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周边的知识,这对于整体地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也能提高他们的口才,培养他们的演讲能力。
最后,教师也要积极地进行实践和探索,为帮助地理教学实践生活化做出努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地理知识才能够系统、完整地到达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对于地理授课不断地探索创新,实时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探索出适合学生的生活化授课方式。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培养起对于地理学的积极性,双方的互动交流才能更加真挚,更加充满活力,地理教学在生活化方面才能够越走越远。
综上所述,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之中处处有地理,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地为生活化地理而努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创新和研究教学方法,善于与学生沟通。学生要善于大胆地运用地理知识,善于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探索地理知识,更要善于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共同营造一种地理学习的氛围。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够为地理教学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邢艺.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探究[D].鲁东大学,2013.
[2]才爽.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活动教学艺术[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黄鹤雅.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篇三
初中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师资、课时、质量不令人满意,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地理知识的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中学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因此对初学地理的学生来说,教师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从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融感情、知识、能 力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来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一、重视“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 业的地 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 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课?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二、重视新课的导入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 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导入要导入新课要注意:
(1)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 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 径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 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2)针对性。要揭示教材的主要内容,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如有位教师在讲“大陆漂移 假说”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好世界地形图,并将剪好的各大洲轮廓图准备好。上课后,教师说:“现在全球的陆地分为七大块,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边看边思考。”说着就把剪好的南美洲的轮廓图 先放在该洲的位置上,然后将它逐渐向非洲的西海岸移动,学生们表现出惊奇的神态。“可以合在一起。”终 于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是的,但这种吻合绝不是巧合,这一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的。他通过调查研究,积累大量的论据,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简介这个假说,是今天这堂 课的一个主要内容。”
又如讲“等高线和地形图”时,有位教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等高线地图,然后 提问:“这是某地的地形图,你知道哪里是山峰,哪里是盆地?选择怎样的路线上山是最佳的?”学生表示惊 愕。教师接着取出地形模型说:“这张图上反映的地形就是这样的”,学生们争着观看模型,兴趣很高。教师 接着说:“我们不可能处处都带上地形模型。但是只要能看懂等高线地图,就能知道各地地形的情况。这节课 我们就来研究等高线地图的画法和判读。”上述的新课导入借助教具和演示,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 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了铺垫。
(3)新颖性。老生常谈的材料固然有用,如麦哲伦航海等等,但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 能引 起学生们的兴趣,引人入胜。例如讲“时区”问题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9月24日凌晨2点27分,奥委会主席在蒙特卡洛宣布了有幸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为什么一定要在半夜里宣布呢?这一时刻,北京是几点钟?怎样计算这个时间差呢?今天我们一起把它算出来。”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 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越大,效果越好。
(4)直观性。教学时教师要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把抽象的、远离身边的事物,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用模型或示意性的教具或通过音像教学表现出来。
三.重视技巧的力量
现代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实践证明,按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记忆方法和记忆术在学习中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训练其 它技能一样,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先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 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记忆法等等,都是一些很成功的方法。如:有关等温线、等高线的分布规律方面的知识既是教学重 点,也是教学难点。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其分布规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高低低高”。即 与同纬度、与两侧或与同一水平面的周围地区相比较,向高值凸的地方低,向低值凸的地方就 高。“高低低高 ”以化繁为简的手法巧妙地加以归纳,使学生较易地对等值线的分布规律进行理解和记忆。等高线知识很抽象,用等高线模型图直观演示,较形象具体,学生当时也可以理解,但过 后学生却很容易忘记,尤其对于等高线的弯曲与山谷、山脊之间的关系更易忘记,运用“高低低高”(也可解释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来巧妙归 纳它们的关系,就易记不易忘了。又如:对于我国的的34个行政区划名称的记忆:
两湖两广两河山-----湖南 相 邻 湖北、广东 相 邻 广西、河南 相 邻 河北、山东 不 相 邻 山西
五江(疆)二宁青甘陕-----黑龙江、江苏、浙江、江西、新疆,辽宁、宁夏、青海、甘肃、陕西
内蒙台海福吉安-----内蒙古、台湾、海南、福建、吉林、安徽
云贵西四北上天-----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
重庆港澳好河山-----重庆、香港、澳门
又例:关于中国陆上邻国的记忆:
俄朝蒙哈巴(狗)--阿吉塔(朝鲜除外,七个与新疆相邻),与云南接壤的三个---缅老爷(越南);
关于中南半岛上国家和首都的记忆:老万越河捡金太慢泪满面(老挝---万象 越南---河内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内比都);
关于众多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汉族,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壮族,最少的珞巴族,但是人口在500万以上的除壮族和藏族外其余的七个就不容易记住,不妨把它们编为:蒙古(蒙古族)人回(回族)土家(土家族)是为(维吾尔族)了满(满族)意(彝族)地种禾苗(苗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技巧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四.采用“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时代在进步,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在一次课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局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一本正经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平,从兰州到洛阳附近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学生的想法很幼稚,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容许该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他有大胆的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同学住在“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新的世纪在呼唤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的基础教育。多媒体应用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把多媒体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去,更有利于发展全新的现代化教育。多媒体应用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但运用多媒体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正确认识并及时地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解决出现的问题,才能发挥多媒体巨大的优势,使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五、创编“原创题”,让学生感受生活
“从学生身边教起,从学生感受到的事物教起”,既有 利于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又能有效地发 掘学生潜 在的学习智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创编 “原创题”和“传统题”,通过它们的比较,创编“原创题”形式活泼有趣,更能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生活中距离会产生美,在学习中距离则会产生体验的提升),使教学与 学生的生活、体验融为一体,成功地践行了“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新教学理念。
如:例一:地球的自转轴--地轴
例二:地球自 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例
三、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例四:地球自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追求和谐高效,教师就必须运用适合学生的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如果每一位初中地理老师都能够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课程就可以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初中地理 教师就可以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教师,初中地理教学水平可以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教学论》(美)布鲁纳 著,姚梅林、郭安 译.2008年01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新理念地理教学论》 李家清 主编 2009年0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4.初中地理总结的教学方法 篇四
教了几年地理再加上读书的时候自己对地理学习的感悟,大概总结以下方法用于地理教学与学习。
一、培养学习兴趣
随着现在中招考试的形式发展,在地理不被列为备考科目的情况下,学生普遍厌学地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地理教师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探究和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为了扭转当前学生不重视地理课的现象,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为此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实验:
运用丰富、生动、有力的实例,说明地理学科所要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方法上既介绍地理学科的特点和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又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学习时“左图右书”,图文对照,填图作业做到具体规范等。其次,精心设计引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言虽不是正文,但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地球内部结构”时,先谈已经学过的《地球在宇宙中》、《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然后这样导入新课:“顺着前面所学课程,我们就好象乘课本这页小舟,进行了一次漫长遨游。我们出发于遥远太空,沿途观赏了银河系的外貌,访问了太阳系的家族,揭开了八大行星神秘的„面纱‟,穿过了大气层来到地球表面。那么地球内部究竟蕴藏着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驶向地球内部考查一番。”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都作好了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还可以借用国外比较好的和地理相关的纪录片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插叙教学法
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恰当地利用插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地理成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地理教学的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利用谚语、成语、格言佳句以及生动有趣的事例或数字插叙,形象地描述和讲解地理事物的原理和现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创造一种美的境界,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讲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时,引用毛译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宏伟诗句说明赤道的线速度最大。
三、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教学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借用声情并茂的动画场景,给学生强烈的感染,很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触发他们的想象和思考。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插入地理纪录片,让学生在愉悦和放松的过程中感官的接受知识。四生活中学习
5.初中地理教学心得 篇五
罗河中学 张惠民
在《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 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要有“情境”引入。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这也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 质进步的一面。
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则显得比较薄弱,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难真正懂得地理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策略探讨 篇六
一、初中地理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 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层面, 教学内容比较单薄, 学生兴趣不浓。然而, 利用多媒体教学, 则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生动形象。比如, 在讲授《居民与聚落》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上的各大民族的人口聚居地、风俗人情、语言、宗教等, 通过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等展示, 学生快速了解了居民与聚落中的主要内容, 在脑海中形成了鲜明的印象。由此可见,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元, 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同时也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二、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策略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应该注意从教学内容入手, 优化课件设计;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 渲染氛围;利用多媒体加强地图作用。
(一) 从教学内容入手, 优化课件设计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直接拿来网络中的多媒体课件, 或是照搬课本制作课件, 使课件成为课本的直接展示。如此一来, 虽然也是多媒体教学, 却难以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难以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为此, 教师应该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入手, 选择合适的材料, 设计科学的、个性的课件, 内容要形象直观, 图片、视频要清晰, 声音要悦耳, 色彩要合理, 使整个课件不仅涵盖了所教学的内容, 还赏心悦目。此外, 针对不同的教学重点, 设计的课件也要有所不同。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时, 由于内容较为轴象, 学生自然知识经验还相对缺乏, 其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因此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上网查资料, 点播视频的方法, 结合电脑动画及地球仪演示来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方面的知识,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关键因素——“地轴的方向和黄赤交角”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二) 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 渲染氛围
只要教师多加用心, 就可以发现, 多媒体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的、积极的学习氛围。因为地理是一门非常宏观的学科, 需要涉及到很多的国家、地区、民族、地形, 由于学生只是生活在固定的地区, 所以对那些并不容易理解, 全凭想象。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直观展示不同的风景, 渲染一种美好的氛围, 使学生沉浸其中。例如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一课时, 学生只是偶尔在电视上看到过、听到过非洲地区, 却并没有深入了解, 因此印象比较淡薄。于是, 教师一上课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了非洲的一些特色地区——东非大裂谷, 乞力马扎罗山, 撒哈拉大沙漠、刚果盆地等, 这些风景与学生生活的地方差距很大, 是学生从未见过的美, 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样的教学, 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 使学生进入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了要了解非洲、学习知识、探究非洲的欲望。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绝不能达到的。因此, 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灵活地运用多媒体, 创设教学情境, 渲染气氛, 制造氛围, 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 使他们更加兴奋,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就更加强烈,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则必然使学习过程趣味盎然, 学生自然爱学, 乐在其中。
(三) 利用多媒体加强地图作用
地理教学是离不开地图的。传统教学中, 地理教师对于地图的应用多是靠挂图, 或者直接画在黑板上, 但是挂图比较小, 且较为死板, 而画在黑板上又由于比例尺、准确度等问题而并不标准。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轻松地将教师所需要的地图呈现在屏幕上, 而且十分灵活、准确。为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特点, 加强地图的作用。如: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 根据需要还可以使图形由小变大、由虚变实, 从无到有、从简到繁, 由远到近, 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 从而使学生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 提高认识, 发展思维, 少花时间, 多学知识。
三、结语
以上, 我们对初中地理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运用策略进行了探讨。实践表明,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 对新课程改革起到助燃和推进的作用, 它是当下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以大大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然而, 在地理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不可将其完全代替其他教学手段, 也不可过于依赖多媒体、滥用多媒体。同时,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 还要关注学生的感受, 观察学生的反应, 注意与学生保持互动, 使课堂是一个学生主体的课堂, 而不是多媒体主体的课堂。只有如此, 多媒体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真正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玉静.浅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3) .
[2]嵇国余.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初探[J].新课程:教师, 2010 (10) .
[3]惠祥瑞.分析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运用[J].成功:教育, 2012 (16) .
[4]沈忠于.让多媒体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点金石[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 (5) .
[5]闫树军.论如何激发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下, 2014 (2) .
7.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策略探讨 篇七
关键词:初中地理 多媒体教学 课件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105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多媒体逐渐进入到了教育领域,并且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由于知识比较抽象,且内容繁多,更是需要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使多媒体的优势最大化,真正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初中地理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层面,教学内容比较单薄,学生兴趣不浓。然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比如,在讲授《居民与聚落》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上的各大民族的人口聚居地、风俗人情、语言、宗教等,通过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等展示,学生快速了解了居民与聚落中的主要内容,在脑海中形成了鲜明的印象。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元,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同时也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二、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策略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注意从教学内容入手,优化课件设计;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渲染氛围;利用多媒体加强地图作用。
(一)从教学内容入手,优化课件设计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拿来网络中的多媒体课件,或是照搬课本制作课件,使课件成为课本的直接展示。如此一来,虽然也是多媒体教学,却难以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难以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应该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入手,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科学的、个性的课件,内容要形象直观,图片、视频要清晰,声音要悦耳,色彩要合理,使整个课件不仅涵盖了所教学的内容,还赏心悦目。此外,针对不同的教学重点,设计的课件也要有所不同。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时,由于内容较为轴象,学生自然知识经验还相对缺乏,其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上网查资料,点播视频的方法,结合电脑动画及地球仪演示来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方面的知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关键因素——“地轴的方向和黄赤交角”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二)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渲染氛围
只要教师多加用心,就可以发现,多媒体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的、积极的学习氛围。因为地理是一门非常宏观的学科,需要涉及到很多的国家、地区、民族、地形,由于学生只是生活在固定的地区,所以对那些并不容易理解,全凭想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直观展示不同的风景,渲染一种美好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例如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一课时,学生只是偶尔在电视上看到过、听到过非洲地区,却并没有深入了解,因此印象比较淡薄。于是,教师一上课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了非洲的一些特色地区——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撒哈拉大沙漠、刚果盆地等,这些风景与学生生活的地方差距很大,是学生从未见过的美,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样的教学,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进入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要了解非洲、学习知识、探究非洲的欲望。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绝不能达到的。因此,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必然使学习过程趣味盎然,学生自然爱学,乐在其中。
(三)利用多媒体加强地图作用
地理教学是离不开地图的。传统教学中,地理教师对于地图的应用多是靠挂图,或者直接画在黑板上,但是挂图比较小,且较为死板,而画在黑板上又由于比例尺、准确度等问题而并不标准。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轻松地将教师所需要的地图呈现在屏幕上,而且十分灵活、准确。为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特点,加强地图的作用。如: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根据需要还可以使图形由小变大、由虚变实,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由远到近,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从而使学生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少花时间,多学知识。
三、结语
以上,我们对初中地理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运用策略进行了探讨。实践表明,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对新课程改革起到助燃和推进的作用,它是当下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大大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然而,在地理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可将其完全代替其他教学手段,也不可过于依赖多媒体、滥用多媒体。同时,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感受,观察学生的反应,注意与学生保持互动,使课堂是一个学生主体的课堂,而不是多媒体主体的课堂。只有如此,多媒体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真正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玉静.浅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0(3).
[2]嵇国余.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初探[J].新课程:教师,2010(10).
[3]惠祥瑞.分析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运用[J]. 成功:教育,2012(16).
[4] 沈忠于. 让多媒体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点金石[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5).
[5]闫树军.论如何激发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下,2014(2).
8.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八
毕彦秀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一轮课改即将开始,这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为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新课改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努力探索旧教材、新课改的教学之路。
本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具体构想
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在研究探索旧教材、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也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3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点:
①复习提问
②导入新课
③新课学习
●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初中地理地图教学 文档 篇九
克井一中张麦娥
初中地理教学要重视地图,巧用地图,妙用地图,用活地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素质。初中地理教材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各类地图:有反映地理事物的面目的素描图;有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的示意图;这些图象,直观、形象、生动,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有鉴于此,我就多年的地理教学生涯中对图片的教学与应用作的一些有益的尝试作以下总结,也叫抛砖引玉,以与大家共享。
1、重视地图“学习地理必须运用地图”。这是由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地图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地图的教学,重视利用地理图像。俗话说:“授人已鱼不如授人以渔”。怎样阅读地图?一看图表标题,图表标题指明此图表所属,这是读图的前提。与老教材相比较,新教材更突出了从图表上获取知识的能力。图片分散到各章节中,且图片大量增加,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图片,不然有可能会造成张冠李戴的局面。二看图表图例、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三看图表内容。看时要细,要详。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从图表上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2、精选教学挂图教学挂图是最重要也是最常用得着的直观教具。
一、乱用教学挂图在悬挂时没有遵循“左图右书,兼顾全体”的原则,挂图不醒目不显眼,导致部分学生看不清,课堂纪律混乱。教师指图不准确,“东南西北”的地理图上方位用词不用,被随口称作“上下左右”。
二、滥用 为配合全国各地的地理教学教学挂图往往会兼顾南北,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地域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去选用挂图。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相关挂图就给挂上,一方面是黑板太小挂不了。一方面教学中难点也突破不了。太多太滥,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不用 受评价体制及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重结果,轻过程。认为使用挂图不仅花精力费时间,效果还不好。
10.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探讨 篇十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策略
初中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不仅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渗透,同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这对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乡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如何积极实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呢?
一、立足课堂,夯实“双基”,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打好基础
根据现行的地理考试制度,在八年级下学期对学生进行综合会考,尽管考试的要求不算太高,但纵观题目构成看,不再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所以一方面应付中考会考要求,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地理教学立足课堂,夯实“双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重视基础知识讲解,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基本内容为本,当学习完一个单元后,便帮助学生建立以单元为主体的知识网络体系,突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形成网络知识模块,这样便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重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在比较某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状况,可以采用纵向比较法,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如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环境问题的差异,采用横向比较,让学生充分感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资源开发过度等问题,造成不同区域环境问题。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立足基础,抓实“双基”,认真分析课标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吃透,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让学生既牢固掌握“双基”,同时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
二、强化地图教学,掌握识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的地理识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通过识图教学不仅强化地理学科的工具性,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能够让学生对照地理图形说出各区域的不同气候特征,地形地势等,是对整个学科知识的浓缩与概括。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地图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能力。
三、关注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强化综合意识,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学知识不是孤立、静止的停留于学生的脑海中,与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化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地理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一方面,立足本学科,按照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目标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万变。同时,加强地理学科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综合,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习惯。但实践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横向联系渗透的思维能力低下,学科知识干扰明显,学科跳跃思维不适应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降低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四、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随着社会对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人们越来越来重视生态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所以,教学中,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课堂教学渗透的重要内容,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问题解决中感悟、体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师也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以此为问题分析的背景资料,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矛盾,让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大量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初中地理学科不再是仅一门副科,而是增强学生的综合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作为教师,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初中地理学科既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又更好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于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十个策略.大连教师网.
11.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 篇十一
1 目前主要有以下的误区
1.1 小组活动重形式, 缺乏实质性合作
其教学场景的表现有如下两个方面:
1) 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 (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 教学进行不下去时) , 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 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 但往往是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 教师使用它, 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 (以教师为中心) 。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2) 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 , 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 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 导致问题过于简单 (课本直接能找到答案) , 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1.2 放任自由缺乏监控
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 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到了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时间, 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 汇报完毕, 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的课堂, 教师是可有可无的,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
1.3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其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 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 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 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 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 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 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 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 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因此也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
1.4 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 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学困生由于还没有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 独立思考能力较差, 在新知识的探讨中, 往往没有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而学优生由于基础较好, 反应快, 为了小组得分, 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 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 准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 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科学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 可以有效地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表述, 可谓众说纷纭, 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即: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成单位, 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性活动为载体, 以小组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 以小组总体成绩和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2 要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 其分组策略、问题策略和评价策略等的正确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2.1 适时调整分组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2.1.1 自由式
地理教师由于任教的班级数多, 对于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而新组建的班级, 在开学伊始, 一般不能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情况, 因此, 这时的分组可采取4~6位学生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由于是学生自愿情况下的自由组合, 因此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自由式的小组合作, 很可能出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分组, 即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 (好好组合) 、学习基础薄弱学生分在同一组 (差差组合) , 或者性格外向的归在同一组 (外外组合) 、性格内向分在同一组 (内内组合) 。必然造成好好组合和外外组合的小组发言积极, 常常得分, 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多, 因此越学越有趣。相反, 差差组合或内内组合的小组就可能索然无味, 越学越没劲, 出现厌学的趋势。因此在运用基本式合作学习4~5周以后, 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 转为基本式分组, 这样可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 并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 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2.1.2 基本式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目前比较认同的是小组由4人至6人组成。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办法 (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尽相同) 。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 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 (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 →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 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 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2.1.3 特殊式
特殊式是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临时采取的分组形式。
1) 同桌式:地理教学中, 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 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 如果采取同桌互助, 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 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 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 进行对照, 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 而且直观明了。例如:要查刚果盆地的气候类型, 就可以一位同学翻到地形图找到刚果盆地, 另外一位同学翻到气候类型分布图。
2) 并列式: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内容, 让各小组负责一项内容,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然后在课堂上汇报, 达到全班学习的目的。如:湘教版气候类型一节学习, 就可以根据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四个部分, 要求班级中的四个大组, 分别就各带有哪些气候类型, 各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及该带气候的共同特征, 进行说明。还比如:三大宗教、三大人种、国际组织等内容的学习, 采取并列式的分组, 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 拼盘式。拼盘式就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之后, 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 各小组的各个成员负责掌握其中的一个部分, 然后将分在不同小组学习同一部分任务的学生集中起来, 组成一个个专家组, 共同学习和研究所承担的任务以至熟练掌握。然后全部学生都回到自己的小组中去, 分别就自己掌握的那部分内容教给组内其他同学, 从而全面掌握全部的学习任务。
4) 课题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一项新的使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把已有的知识拓展到生活、生产的实际中, 是课程标准中学习有用地理这一理念的有力体现。它由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 学生积极性应得到最大的张扬。因此采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分组原则, 可以让有相近性格、兴趣、爱好的同学分在同一小组, 成员的多少, 也可以根据课题的大小, 灵活处理。这样学生开展活动的兴趣高涨, 保证了实践活动的持久、顺利开展。
5) 辩论式:在课改前, 对于人文地理部分, 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进行, 考试时学生背一背了事。而初中人文地理的学科地位, 笔者认为重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 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篇幅, 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学生分组, 根据不同的观点, 课前搜集资料, 课堂上进行辩论,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长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这时的分组可以采取全班分为两个大组进行。
2.2 正确实施问题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2.2.1 问题要明确:
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 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 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度目标入手, 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 切忌摸棱两可。
2.2.2 问题要精选: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 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有利于集体研究, 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 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张口就会, 看起来气氛活跃, 久而久之, 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 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要经常进行, 但并非每堂必要, 要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定。一般一节课最多两个回合。因此一定要精选问题, 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 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 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对过于简单的问题可以采取讲授法或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
2.2.3 问题要设计:
苍白、直露、难度过高的问题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其步骤是:教师情景导入分层次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记录小组汇报、补充教师点评。在这一过程中, 特别要注意:
1) 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 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 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 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 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 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提出后,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 或出现思考障碍, 或出现答案不一, 此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不可问题一抛出就小组合作。
2) 教师要巡导。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 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 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3) 即使后面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也要发挥教师的应变能力, 来保证本次的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际的效果。
2.3 有效实施评价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
2.3.1 制定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是通过学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 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 通过相互协作, 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 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 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达成。
2.3.2 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
研究结果表明, 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 “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 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2.3.3 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非但达不到目的, 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 优生更优, 差生更差。为此, 教师首先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大胆发言, 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 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 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 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再次, 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 听完再动手操作, 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 教师行间指导时, 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 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2.3.4 评价和奖赏整体与个体相结合
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 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 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
12.初中地理教学故事 篇十二
在某一次讲《俄罗斯》一课前,我从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则“脑筋急转弯”:一位俄罗斯大嫂围了一条三米长的围脖,要过一条四米宽的河流,在没有船的情况下她过了河,请问,她是怎么过去的?(答案:是从冰上滑过去的),当时我就想,这一则“脑筋急转弯”不就正是隐含了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特征之一吗?如果把它作为《俄罗斯》一课的导入形式,在教学思路上进行改变,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抱着这样一个念头,在《俄罗斯》课前准备活动后,我宣布要出个“脑筋急转弯”考考大家,并特意强调我费了半天时间才猜到答案,同学们一听我要出个“脑筋急转弯”考他们,并且老师是费了很打功夫才猜到答案,都感觉很新奇,都在想什么“脑筋急转弯”竟然这么难?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待我将这则“脑筋急转弯”说出来后,马上就有六、七个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的答案,但是每个答案都被我加以了否定,这时,看到同学们充满疑问、困惑的神情,我及时进行了提示:那位大嫂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要佩戴那么长的围脖?之后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并进行了解释。此时同学们的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我趁机向他们提了几个问题:俄罗斯为什么这么冷?俄罗斯境内都这么冷吗?等,都得到了大家积极的响应,之后及时切入了讲课的正题。结果这堂课同学们反映说特别好,感觉非常新鲜,而且不易忘记。
由此,让我对地理教学想到了很多。
一、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所谓的学以致用。
二、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
三、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教师要精心地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内容本身,还要备自己、备学生个体,通过反复钻研来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展现知识。
五、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热热闹闹就是成功的课,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有一定偏差的。
六、教师在课堂上由“讲学”变“导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地理教学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二、实践应用
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有限等原因,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社会、生活、环境、时事,开展一些适宜的实践性探究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初中阶段学生分成了两个年龄段,即六七年级学生年龄段和八九年级学生年龄段,分别作了如下尝试:
(一)对于六七年级学生:利用地理实验、集体活动、制作地理小报、开展小组竞赛等形式,开展实践探究,树立积极自主进行探究实践的信心,激发创造动机,并培养观察、动手能力,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
1.利用地理实验,将课堂教学活化,培养观察动手能力。例如:在“人和自然环境”一节中,让学生实验并观察小鱼在清水、污水两种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状况,作好观察记录,从而说明污染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危害。又如为了说明森林对保持水土的作用,可通过把有、无植被的两种土壤放入等体积木槽中,注入等量的水的实验,从水输出的时间、水量、水色等角度观察蓄水能力和水土流失的不同状况,让学生接受直观生动的环境教育。
2.利用集体活动,开展实地考察,培养实践探究能力。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春、秋游,这其实是结合本地乡土地理教学,培养读图能力的良机。在出发前,就让学生在地图上“预游”,找路线、查景观,并布置一些考察任务。到达实地后,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去完成任务,回来后交一篇考察小报告。这样让学生在领略美好风光、感受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寓教于“游乐”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地理小报的制作、评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对于六七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专题,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以地理小报的形式来学习。比如六年级自然地理中有关宇宙的知识介绍很少,但学生们对神秘的宇宙非常感兴趣,我就组织同学们收集有关宇宙的知识、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数据等,要求4人为一组,合作编一份主题为“宇宙知多少”的地理小报,并评选出一些好的作品,张贴于校宣传橱窗内,让同学们相互交流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故事----学生自己来上课
新的一轮课改开始了,这轮课改应该说是改动幅度最大,理念最先进的。通过学习了各种形式的新课程培训,我觉得这次课改变化最大的就是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训学生的动手实践探研能力。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做到了,顶多只是在物理化学实践室里,让学生做做实践而已。这明显也不满足学生的需求,课改的要求。由于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动手实践,学生自主参与,就显得更为重要。
初一地理必修课——第四章第四节里有地球的运动,可动手实践的如:制作地球仪,观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这些,以前都有搞过,但由于耗时较长,效果不是很好。既然新课程要求让学生动起来,我就想,那干脆就让学生自己上课吧。由于第一节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把第一节课分成两课时上,给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的周期等,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颇高。于是我就趁热打铁,第二节课让学生自己上课。这也是考虑到,有了第一节课的准备,第二节课就较简单,较易执行。
准备工作:第一周在班上让学生自愿报名,然后与他们交谈,根据他们的言谈举止,每班选取两位。由于是第一次这样,所以也不敢太放开,事先给些教学辅导,让上课的学生用两天的时间自行备课,两天后,与他们交流,了解备课情况,解答他们备课时遇到的难题,并给他们提一些教学建议。每班的两位同学,一位上地球自转内容,一位上地球公转内容,每位同学给他们15分左右的时间上课,最后的10分钟由老师总结补充。
上课情况:上课前,我事先通知学生,在上课不要捣乱,尊重上课学生,然后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所以,这节课下面的学生挺配合的。上课学生刚上台时有些紧张,语言有点发抖,声音较小。但过会儿,就进入状态,比较正常了。下面听课的学生,对这种上课比较新奇,都在认真听课,并不时提出几个问题。上面的学生大部分都能解答,虽然有些解答不是很合理。由于学生上课,条理性不是很好,讲课的速度较慢,所以,地球自转这部分就用了25分种,呵,比原计划超过十分种。接着第二位同学上台,这位同学可能受到前面同学的启发,不是那么紧张,她还找了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公转,一个当太阳,一个当地球,非常认真细致,课上得比较顺利,下面的学生也不会像对第一位同学那么好奇,所以课上得比较成功,到她上完课,刚好下课了。下课时,同学们热烈鼓掌,给予讲课同学充分肯定。但是把我的总结补充的十分钟时间给占用了,那就安排在下课,当作复习。
事后总结:
优点:让学生自已上课,可以煅炼上课的学生,通过他们的自行备课,培养他们自主查找资料,组织语言,上台演讲的能力。下面的学生也比较好奇,听课的积极性更高。
缺点:这种上课,只能找一些难度较低的课,让学生上。一学期只能搞两三次,学生课上得不是很好,搞多了,下面的学生兴趣减少了,就可能影响上课的效率。准备时间较长,花费上课学生和指导老师更多的精力。
冷淡并不是放弃
“你怎么没交作业,光知道玩,你什么时候能像其他同学一样不用老师操心。”这就是我遇到学生不交作业时,怒火中烧,大发雷霆而经常说的话。此情此景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次,可那些孩子就像麻木的木偶一样,依然我行我素,甚至习惯地看着我因发怒而扭曲的脸暗自发笑。我困惑了,彷徨了,不停地问自己怎么了,我竟然迷失了自己,如果当时有个镜子看到我发怒的样子,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给自己重重地打上两耳光。我心情异常沉重,腿像灌了铅一样,饭也吃不下,整个生活呈现一种低调状态。
怎么办?我不停地反思,必须要彻底改变这种状态,我决心先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做起。一次上课检查作业时,我轻声地问了问谁没有完成作业,呼啦站起来五六个,我压住怒火扫了他们一眼说“请坐”,他们奇怪地互相看了又看,慢慢坐下。我们便继续上课。火是压住了,我的心情有点放松了,脸上慢慢有了笑容。随着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我逐渐和学生一起说、唱、玩了起来。学生们一看我那么高兴,都放松了起来,也都动起来,边说边跟我做动作。这时我看到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便抓住时机,对表现好的同学大加鼓励表扬,频繁让他们发言,参与活动,并不断竖起大拇指说:“Very good,excellent.这些同学表现真棒,老师断定他们在家按老师的要求朗读了。”此时那几个平时不作预习的同学脸上露出了不安的表情。我没有理会他们,继续和其他同学做着游戏,唱着歌曲。但我始终观察这几个学生,他们开始坐立不安了,想参与活动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并有人举起了手。此时,我还没有理会他们,而是继续上课,再看他们,脸上那种玩世不恭,无所谓的表情也消失殆尽,都难过地低下头来。我猜想此时他们多么希望老师能叫到他们的名字,承认他们的存在,坐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的滋味真不好受。我看时机已到,停下课来对他们说:“其实老师是非常喜欢你们的,但你们要听老师的话,按时完成作业,如果能够做的话,老师还会非常喜欢你们的。”接着又面向全体学生说:“这节课这几位同学表现不错,学习态度端正,遵守纪律,我们欢迎他们回到大家中来。”随即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从此,我发火的次数逐渐减少,好的心情也换来了学生们的爱戴和丰收的喜悦。我深刻地感受到,对孩子一味的批评、训斥只会适得其反,其结果甚至会更糟糕透顶。冷淡并不是放弃,必要的冷处理能激活他们的灵魂深处,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不学习、不上进是融不进班级这个大家庭的,从而引导他们走到正确学习的轨道上来。
释放你的美丽---发生在地理课堂中的小故事
学校的铃声变成了彩铃,20秒的各色名曲,不敢说感动学生,但至少能感动我。
第四节地理课伊始,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懒散,随意,交头接耳,甚至还有人在说脏话。我真的有些愤怒:年轻人的朝气都哪去啦?年轻人的热情哪去啦?
于是,我显出很懒散的样子,目光移向窗外,外面有落叶在飞。初冬,也许是一个让人烦躁的季节。我有气无力地说,“同学们,你们好!”
他们定定地看着我:不解,吃惊,疑惑。有几个同学随声附和,“老师好。”
科代表站起来问,“老师,你怎么了?”
这时的课堂已渐渐安静。
我仍很懒散的样子,保持1分钟沉默后说,“你们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一个没精打采;注意力在课堂之外;对你们不够热情;对课堂不够主动的老师。”
“不喜欢。”
“可你们的给老师的表现呢?伴着这优美的上课铃声,你们说话的说话,聊天的聊天,写作业的写作业,下位的下位,找书的找书,趴桌上的趴桌上,还有说脏话的„„再看看我们的精神状态,懒洋洋的。冬日,第四节课的太阳很灿烂,可为什么我看不见你们灿烂的面容呢?你们可是一群风华正茂的男孩和女孩耶。”
我的笑容开始绽放,他们听我用他们的语言说话(耶),也悄悄笑了。
“其实,无论男人还是女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每个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组合。在众人面前,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魔鬼的一面表现出来,而不是把自己天使的一面释放出来呢?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缺点,是不是傻子行为?
学生,不单要学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事。所以,我们应该学着在众人面前隐藏自己的丑陋,释放自己的美丽。这不是虚伪,恰恰是成熟、长大的表现。
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是积极的、热情的、活泼的、上进的、充满朝气的„„”
在说话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都悄悄坐好了,挺直腰身,面带笑容,不约而同
地把目光定格在我的脸上„„
地理教学小故事——学生走上讲台
暑假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还,今儿开学第一天,孩子们照样是累的,原本是要上多媒体课的,结果被多媒体班的调整给冲了,地理教材还没发到学生手里,只好拿了挂图去上课。讲了些基础知识,想想怎么互动?就使了个小招术,“老师暑假回来这个知识点忘记了,谁能参照图给老师帮忙讲讲”?杨晨同学主动上讲台,画模拟图讲起来,中间有错误的地方及时给他更正,而且,我还趁机提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杨晨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一一顺利解决。学生们气氛热烈,比老师一人唱独角戏教学效果更好。等到这个知识点讲完了,杨晨笑这对我说“老师,你不是忘了吗?怎么还给我指出错误,提出问题?”下面的学生们都笑了,我也笑了。
课后思索:
学生扮演教师角色,既能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又能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不知不觉对学习活动产生极大兴趣。让学生上讲台来做一回“小老师”,更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一种锻炼。而台下的同学也会由于好奇,更能集中注意力。看看小老师教的怎么样,这又达到了生生互动。教学中如果在讲到有些知识时,我们可以试着放手给学生,给他们一片自由、创新的天地,让孩子多体验人生中不同的经历,体验教师的角色,这样,他们就学会了怎样处理知识,怎样解决问题,这对他们来说是笔财富。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体会,我更加感觉到让学生走上讲台的市场是多么地开阔。以后遇到适当的机会,我还会让学生走上讲台的。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推荐阅读:
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运用探讨10-08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小议07-11
初中地理课快乐教学09-13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11-03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11-06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07-02
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策略07-08
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10-04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与复习方法10-03
初中地理《俄罗斯》教学反思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