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地理 教学设计(职高适用)

2025-01-31

新疆的地理 教学设计(职高适用)(2篇)

1.新疆的地理 教学设计(职高适用) 篇一

《教育技术学》课程作业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QUFU NORMAL UNIVERSITY

《教育技术学》作业

院系:地理与旅游学院 姓名:迪力木拉提·艾尼瓦尔 专业:地理科学

《教育技术学》课程作业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育技术学》课程作业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学号:2012414617

2014年6月

第六章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线索,开展案例讨论活动,让学生作主角,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贯穿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区内发展扩展到区际间的联系和发展,更好的完成知识的迁移。

※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的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教学方法

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

《教育技术学》课程作业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育技术学》课程作业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大阪城的姑娘》,同时出示反映新疆物产、自然景观、人情风俗的图片。教师提问:“听完这首优美的歌曲《大阪城的姑娘》,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会让我们大家想起我国的哪个省区?”

学生齐答:“新疆。” 教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下新疆。”

出示课题: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讲授新课]

一、学习新疆的地理位置

出示中国政区图,回答以下问题。

1、请说出新疆在中国的位置。(我国西北边陲)

2、请说出与新疆相邻的省区。(甘肃、青海、西藏自治区)

3、请说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蒙古 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印度)

教师:“新疆与众多的国家相邻,所以在新疆生活的民族很多。”

二、学习新疆的民族分布

出示新疆民族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从图中,你看到有哪些民族在新疆生活?

(维吾尔族、汉族、回族、满族等10多个民族)

2、哪些民族分布的比较广?(维吾尔族、汉族)教师小结:“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教师提问:“在新疆生活的民族很多,新疆的总人口有多少?新疆的面积又是多少?” 学生:“新疆的人口有1934万(2003年),面积是160多万平方千米。” 教师:“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谁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新疆的

面积和人口的情况?” 学生:“地广人稀。” 教师:“新疆这种地广人稀的情况是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三、学习新疆的地形特点

出示新疆地形与城市的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教育技术学》课程作业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育技术学》课程作业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新疆以什么地形为主?(山地和盆地)

2、在位置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三山夹两盆,新疆北部是阿尔泰山,中部是天山,南部是昆仑山。天山把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两大部分,南为塔里木盆地,北为准噶尔盆地。

学生活动:将以上山脉和盆地在课本41页新疆轮廓图上画出。

教师利用多媒体检查学生对新疆地形的掌握情况(出示三山夹两盆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山脉和盆地的名称)

四、学习新疆地区的水源和主要的河流

再次出示新疆地形和城市的分布图。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海拔超过多少米会出现“雪被”?(5000米)

2、新疆的哪些主要山脉有“雪被”?(天山、昆仑山)教师:“这些山脉上的积雪溶化后变成水流下来,是当地河流主要的水源。” 让学生说说新疆有哪些主要的河流。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额尔齐斯河,是新疆地区唯一的外流河)教师:“新疆地区的很多河流最终都消失在沙漠里,在新疆,沙漠广布。我们看几幅图片。”

五、学习新疆的气候特点 出示新疆沙漠和荒漠的图片。提问:“大家看到这些图片,心里有什么感受?” 学生:“新疆地区很干旱。”

出示新疆的年降水量图。让学生说出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是多少。教师小结:“新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这种气候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六、学习新疆气候的成因 出示新疆海陆位置图。说出新疆的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思考: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容易到达新疆么?为什么?

(不容易到达,新疆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出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新疆所属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出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新疆所属的干湿地区。(主要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小结新疆气候的形成原因:由于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不易到达,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教师:“新疆的地形和气候限制了人的生存范围。”

七、学习绿洲

出示新疆的荒漠及周围环境图,回答以下问题。

1、哪些地区适合人居,为什么?(绿洲,因为绿洲有水)

2、绿洲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

3、观察绿洲的分布位置有什么特点?(绿洲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绿洲是最适合人生存的地方,在新疆地区,人口是不是主要《教育技术学》课程作业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育技术学》课程作业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集中在绿洲地区呢?”

八、完成活动第2题

出示“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和绿洲”图,引导学生回答。(是,绿洲地区分布着城市和城镇,公路和铁路把绿洲地区联系在一起。)

出示资料:新疆的绿洲面积只占总面积的8%,却集中了新疆90%以上的耕地、人口及国内生产总值。教师提问:“观察绿洲之间的距离,这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怎样改善?” 学生回答:“绿洲之间相距遥远,导致新疆的物流、人流不畅,极大地影响、制约新疆的经济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应从实际出发,加大新疆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扩大新疆的对外交流,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教师:“在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新疆的生态环境很脆弱,是我国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

出示图片,回答问题:荒漠化最容易在哪些区域发生?人们在这些地区生产、生活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最容易发生在绿洲的边缘。我们要保护水土资源,保护植被,节约用水,合理放牧、轮牧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新疆的气候以干旱为突出特点,环境特征也会影响到人类的活动,干旱的自然环境导致人口、城市等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和内流河沿岸,同时人类的某些过激行为也会破坏生态,导致环境恶化。人类与环境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反馈练习]

1、出示新疆的地形图,比比看,你能从新疆找出多少个“中国之最”。

(中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中国最热,陆地海拔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2、请学生回答问题,帮助老师补充完整知识提纲,完成板书。

本课板书: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位置:我国西部边陲

民族:以维吾尔、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地形特点:三山夹两盆

(三山:阿尔泰山 天山 昆仑山)(两盆: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气候特点:降水稀少 气候干旱

气候成因: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 适合人居的地区:绿洲

水源: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

《教育技术学》课程作业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育技术学》课程作业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育技术学》课程作业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新疆的地理 教学设计(职高适用) 篇二

一、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地理教学的优势

1. 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新疆, 民族人口众多, 民族种类繁杂。 长期以来, 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 友好交往, 交流频繁。 在交往中, 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 培养出积极活跃、奔放率直的思想素养。 本区地理课堂, 如果地理教师引导有效, 则必然能碰撞出思想激烈交锋的火花。

2.新疆地域辽阔, 地形地貌多样, 江河湖泊众多, 这为乡土地理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因此, 创造性地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在民族聚居地区十分有益。

3.随着国家 “两基” 成果的巩固和自治区, 兵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多项举措, 民族聚居地区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的条件大大改善。 初中地理教学仪器基本得到补充, 地理课堂的多媒体教学得到保证。

二、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地理教学的劣势

1.聚居地区双语学校少数民族同学居多, 这些同学汉语水平较为薄弱, 交流书写存在一定障碍;大部分同学外出机会少, 眼界仅限于本地区县, 因此地理知识的认知比较困难。

2.师资薄弱, 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大部分学校地理教师缺乏, 地理学科往往由其他学科老师兼带, 制约地理学科的纵深发展。

3.地理教学的传统氛围不足, 地理课日趋边缘化。 再加上评价制度的制约, 地理似乎变成了一门可有可无、 无用的学科。

三、地理教学新模式尝试的必要性

1.初中地理学科与教育经过多年的淡化与漠视, 已经越来越被社会遗忘、学生轻视, 只有为数不多的地理学者在歇斯底里地呐喊。 因此, 地理教学新模式的尝试就是拯救地理学科, 拯救国家地理教育的尝试。 与本区民族聚居特殊性而言, 即将面向全国的本区学生只有在新的教学模式、理念下, 才会学好地理, 健全学科体系, 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地理学科并非一门无用的学科。 地理研究自然环境、经济文化, 运用新模式开展地理课堂, 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 使他们认识到家乡的优势与不足, 点燃他们长大后建设家乡的热情。

四、地理教学新模式的尝试

1.尝试让乡土地理贯穿整个地理教学。 地理不仅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科学, 而且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 既然这样, 乡土地理的引入与无时无刻的存在就很有必要, 这在国土资源类知识讲述中存在有很大优势。 立足本地实际, 将乡土地理内容引入地理课堂是我一直尝试的改变之一。 很多地理知识虽然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但是离学生很遥远。 反过来, 与这部分知识相类似的乡土地理内容离学生很近, 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那些思维活跃的同学来说, 乡土地理内容的引入甚至可以引发他们对周边环境的思考。 例如在讲到中国的《地形》时, 我们说“地形类型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是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 这样的特征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教材上对这部分知识的说明很少, 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 但是如果引入本地乡土地理就会豁然开朗。 七十团所在地所属山区地形, 其主要有河谷地带、近山丘陵、陡坡等地貌单元。 我们会在河谷发展种植业、在近山丘陵开展畜牧业, 在陡坡培育林业。 地尽其用, 这就叫因地质宜。 但是, 山区地形导致交通不便, 经济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等一系列问题, 这又是山区地形弊端。 推而广之, 中国地形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就显而易见了。

2.想要从根本上激发地理课堂的活力, 就必须做到与死板老套绝缘。地理课堂形式多样化是其中最为有效的形式。 我想, 地理课堂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具体形式, 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堂内容做出相应调整。 地理课在课表的编排之中, 永久不变地在下午第一、二、三节。 这个时间段学生精神状况欠佳, 精力难以集中, 传统的, 仰或长期单一的课堂形式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厌倦甚至反感。 那么, 课堂形式的有益调整就十分必要。例如《疆域》一节中, 省级行政区的讲解可以采取小组拼图形式, 配以有趣的歌曲, 让学生在学中乐, 在乐中掌握行政区的相对位置、面积大小及名称等信息。 讲《“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时, 可以采取以图导课的形式, 用香港与澳门全面的地理位置图、文化景观图、地形图等, 带领学生在认识图片中全面掌握香港与澳门的知识点。 多样化形式的课堂可以让同学们在几乎每节课中都能找到新鲜感与不同点, 对后续课堂的开展有十分有益的作用。

3.地理课堂新模式突破的首要问题在于地理教师要 “ 脱胎换骨”, 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地理课堂, 改变自己和同学们对地理这门课的固有的、教条的认识。 初中地理, 长期以来在同学们心中是 “小儿科”、“豆芽菜”, 评价方式虽然以考试为形式, 但又是开卷, 又是与中考无缘, 地理无用论在学生及家长当中有潜在滋长。 老师要的是成绩, 故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梳理大于应用能力传授, 这无疑是一对矛盾。 当然, 这一矛盾的突破点还在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是否可以尝试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把地理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比知识传授更高的高度。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 如果在七年级, 同学们刚接触地理时就对他们进行地理思维与方法的专门训练, 那么, 在后续学习中, 无论是课堂效率还是学习成绩都会有很大提高。 同学们对于运用已有方法解决地理新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都会有质的突破。 态度与思想决定一切, 当同学们找到方法, 感到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共存时, 地理也会成为“半边天”。

我们看到, 在有关部门关于初中地理考试与评价方式不变的大前提下, 多民族聚居地区初中地理教学要想取得长足进步与改变, 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 地理教师只要敢于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勇于探索与尝试, 教学成果将会大大强化。

参考文献

[1]马和平.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乡土地理教学[N].民族日报, 2009, 12 (第三版) .

[2]郅昆山.少数民族地区地理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9 (9) .

[3]宋兆谦.地理概念、判断、推理与启发式教学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汉文版) , 1980 (2) .

[4]马巨贤.改进地理教学刍议[J].江西教育, 1980 (2) .

上一篇:统计局工业科年终总结报告下一篇: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