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精选8篇)
1.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 篇一
我国企业应对贸易绿色壁垒的对策研究
绿色壁垒是指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安全,保护生态或环境为由而采取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这一概念的界定基本上立足以下两点:一是绿色壁垒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各国采取的法规、政策与措施;二是绿色壁垒的性质,即以保护生态环境或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形式。
近年来,国内主流观点把绿色壁垒定位为发达国家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一种贸易歧视措施,是“某些发达国家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限制或禁止外国产品进口的贸易障碍”,是发达国家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影响很大。但绿色壁垒也有好的影响,我国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应对贸易绿色壁垒。本论文将从贸易绿色壁垒形式的阐述入手,分析贸易绿色壁垒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提出应对贸易绿色壁垒的对策。
贸易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贸易绿色壁垒从设置来源讲分为政府设置型和非政府设置型。政府设置型也可称为善意的绿色堡垒,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贸易绿色技术标准,以立法和经济政策形式设置的非关税壁垒;非政府设置型是指不同国家的公众由于环保意识的差异,拒绝使用和消费对环保产生不利影响的产品,从而对进口产品造成的事实上的贸易壁垒。其中政府设置型贸易绿色壁垒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绿色关税,即对一些污染环境或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2绿色技术标准,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限制或禁止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产品进出口。3绿色环境标志,即由政府管理部门颁布的表明产品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处理整个过程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的一种特殊标志。4绿色检疫卫生制度,即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根据乌拉圭回合通过的《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以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而造成的损害为由而对农副产品和食品制定的安全卫生标准和检疫措施。5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针对另一国违反国际环境条约而采取的强制性贸易限制措施。非政府设置性即恶意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目的在于利用其拥有的技术优势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一种贸易壁垒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对特定国家的相同产品实施歧视性标准如果进口国针对特定国家的产品或特定国家的特定产品实施歧视性环保标准,有别于他国另搞一套,未能做到一视同仁,那么这一歧视性环保标准的动机便有很大的主观恶性,其真正 用意可能在于以严格的高标准阻止特定国产品的进入,它的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这显然是违背WTO最惠国待遇这一非歧视原则。
贸易绿色壁垒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贸易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有挑战也有机遇。贸易绿色壁垒的实施严重威胁着我国产品的出口,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产品出口的结构、市场范围、增长速度及成本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首先,对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的影响:1995年我国主要的外贸出口市场是香港、日本、美国、欧盟、东盟、台湾、韩国等,对他们的出口份额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4/5。这表明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数都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环保行动起步早,成效大,公众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目前从环保立法进入环保执法阶段。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两者挂钩,并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这将使得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的可能。其次,对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快机电产品出口是今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跻身世界贸易强国之列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依托。但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产品进口标准,例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为我国机电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增加了难度。另外,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签署的文件不仅包含工业品贸易,而且还包括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方面的环境保护问题。如果发达国家在新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中肆意推进环境壁垒,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而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对于实现我国加快出口的战略目标将产生影响,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势必减缓。再次,对出口产品成本和企业效益的影响:环境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因此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制造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影响。
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两大区域性经济组织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它们的环保水平和环保标准大致接近,个别成员存在的差距也在趋于协调一致。因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于区域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
贸易绿色壁垒还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首先,标准繁琐、苛刻,增加贸易成本,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其次,容易引发贸易争端和相互报复。由于各国实施绿色壁垒的目的不同、对国 际标准的理解不同以及必然涉及到经济贸易利益的得失,由绿色壁垒引发的贸易争端在所难免,甚至形成激烈的贸易冲突。第三,污染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采取了双向标准,一方面设置绿色壁垒,防止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另一方面鼓励本国企业将污染较重和破坏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并且环保标准很低,这就使得发达国家有机会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甚至将有毒废弃物和污染性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这些或多或少会对中国企业造成影响。
然而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贸易绿色壁垒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积极的作用,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国际绿色浪潮推动下,有利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促使我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恶化的局面;2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发展无公害产品;3如果执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系列标准ISO14000,将给我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好处。
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强烈反对这种高水准的环境标准,但又必须适应国际环保的大趋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了解和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环保措施,以此为契机,发展我国环保产业,提高环保水平,促使我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
首先,认真分析贸易绿色壁垒出现的时代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世界性环境恶化问题,特别是涉及全球环境的臭氧层耗竭与生物多样性缺失,以及环境污染对食物链的危害等,使人类认识到环境污染、自然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由于环境所具有的外部性特点,使得某一地区的环境破坏产生的污染,可通过空气、河流、贸易以及人员的流动而造成地区性和全球性环境外部性问题。因此,自1970年代以来,全球聚焦环境生态保护,并演化为当代全球绿色浪潮,主要表现在: ——国际性组织高度重视。1950年代之前,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才6个,目前已制定签署了180多个,其中20多个含有贸易条款。这些成就的获得,得力于联合国、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GATT/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性组织的推动。联合国于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环境大会,发表了着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此拉开了全球环境合作的序幕。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有全世界178个国家的118位国家首脑和万余名政府官员参加。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等重要文件。这次大会是人类发展史上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里程碑。GATT/WTO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在其《1994年关贸总协定》、《技术性 贸易壁垒协议》、《农产品协议》、《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文件中,均包含相应的环境政策。在WTO宗旨中,增加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同时,在WTO组织结构内设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直属总理事会。许多国际环境公约对以往国际贸易中忽视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规范,增加了贸易在内的制裁条款。
——政府组织大力推动。生态政治化与政治生态化是推动政府组织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动力。在许多国家,特别在发达国家,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生态环境问题,而是政党政治问题。在选择政党特别是执政党时,选民往往以该党的生态理念、环保政策为重要考量标准。因而各国政党、政府或首脑日益重视环保问题,在执政中更加重视培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这种背景之下,许多国家的政府积极推动环境立法,实施绿色技术,倡导绿色消费,制定贸易绿色壁垒。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贸易绿色、绿色消费、废物绿色回收处理的法律法规。
——民众环保意识提高(发达国家尤甚),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偏好“绿色”。同时,企业顺应民众“绿色”偏好,生产“绿色”产品。据有关机构调查,67%的荷兰人、77%的美国人、94%的加拿大人、82%的德国人以及多数日本人在购物时,会选择“绿色”产品。另据统计,1990年新产品中,只约有5%的“绿色”产品,到了199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60%左右。
——ISO14000系列标准的颁布、实施与推广。由于许多国家的环境管理标准是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的,在跨境使用时常易引发纠纷与摩擦。这点在国际贸易领域体现尤甚。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了统一全球环境管理标准,缓解、消除由此引发的纠纷与摩擦,1997年实施了国际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包含环境管理系统、环境考核、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估、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等广泛领域。全球环境管理标准的统一与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性环保运动的深化。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着手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
其次,正确认识我国出口产品不能跨越贸易绿色壁垒的原因
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初欧盟以我国产蜂蜜含有氯霉素等抗生素超标为由,中止进口中国的蜂蜜。欧盟国家的许多商场陆续将中国产蜂蜜撤下柜台,停止出售;目前,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也加强对中国蜂蜜的检验。不光蜂蜜。其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畜等产品出口不断受到“贸易绿色壁垒”的困扰:今年1月,浙江舟山冻虾仁遭欧洲退货;今年2月份,山东省大宗农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包括:冻鸡、花生、蔬菜等;2002年1月到5月期间,欧盟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和水海产品。传统种养方式下生产的农产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如何跨越“贸易绿色壁垒”的问题十分紧迫地摆在了面前。第一、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绿色经济观念缺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整体而言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停留在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发展经济的模式上。因此,我国环境标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成为某些国家转移“洋垃圾”的对象国,国内一些一心“向钱看”的人,竟偷运进来,从中渔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进口的“洋垃圾”从1990年的99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750万吨,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第二、法规不完善,且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构建了环境保护法体系,但因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作梗,现行经济发展政策、会计法规未将环境资源纳入核算范围。在利益驱动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行我素的局面并未根本改观,保护环境与恶化环境的现象并存,假冒伪劣禁而不绝。
第三、认证意识低下,认证能力薄弱。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贸易绿色壁垒”的重要跳板。但遗憾的是,我国企业对它的反应迟钝。截止到2001年上半年,在我国已获得该认证的企业仅500余家,其中大部分是三资企业,国内通过认证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家电行业,更多的企业仍在ISO14000认证之外徘徊。另外一些企业担心认证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认证不积极,存在侥幸心理。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要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
第四、我国环境标准过低。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我国环境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过低。在我国19278项已有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相对落后,周期也长。
第五、农、牧产品生产分散,形不成规模生产。如在全国1600万亩茶园中,有70%是分散农户经营的,难以实施统一的茶叶生产标准。水产养殖生产过于分散,使得质量控制、标准的实施难以落实。
第三,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增强跨越贸易绿色壁垒的能力
1辩证地认识贸易绿色壁垒,不能全盘否定贸易绿色壁垒。所谓贸易绿色壁垒是指各国为保护环境和国民健康,对进出口商品提出的技术、安全和卫生标准。如达不到这些标准,进口国有权对那些商品进行扣留、退回、销毁和要求索赔。判断其合理与否的依据是世贸组织《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世贸组织成员依据该协议对进口动植物设置的贸易绿色壁垒,不能无端非议,只能适应和改革;反之,对背离该协议设立的贸易绿色壁垒,就要有理、有力、有节地反对,通过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解决。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贸易绿色壁垒将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与我国进行贸易竞争的主要手段,将不断出现摩擦 与纠纷,制约着我国这些产品的出口。但我国如采取有力的措施,练好内功,以高标准要求产品,提高跨越能力,又给我国这些产品的出口创造和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遇。
2按照世贸组织《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迅速设立我国的贸易绿色壁垒,建立和完善国内环保贸易法律体制。它将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国民健康和安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成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解决贸易绿色壁垒纠纷的基础和保障。它是我国摆脱贸易绿色壁垒困境、跨越贸易绿色壁垒的根本之所在。在设立中,可援引该协议有关发展中成员的条款,向有关世贸组织成员或通过适当的国际组织申请有关技术的援助;在必要时,可有时限地申请免除在该协议下的全部或部分义务。当与世贸组织成员就贸易绿色壁垒发生贸易摩擦时,应主动按照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程序予以妥善解决。
3对我国已受贸易绿色壁垒所限不能出口的产品,要及时客观地查明原因。如果我国出口的商品确实存在问题,应采取果断措施,停止开发、生产、销售或拒绝收购;如果是进口国家有意刁难和歧视,应迅速向我国政府反映,通过双边或世贸组织谈判解决,防止事态扩大。
4积极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并将环保纳入外贸发展战略。环保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为其产品冲破国际贸易中的贸易绿色壁垒提供硬件上的支持。此外,环保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能够带动、引导许多前向、后向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具潜力。我们应根据绿色壁垒的发展趋势,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类商品生产和销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标准和法律法规,促使对外贸易的环境管理与国际环保法规和惯例接轨;强化环保执法,对外贸活动中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格惩处;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另外,必须加强对各国环保法规、环境标志制度的研究和信息搜集,尽快建立外贸环境技术标准的信息系统,为出口企业和外贸部门提供及时、充分的信息咨询,促使企业按照环保标准组织生产,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5深化改革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在把分散的、产供销脱节的农、牧业生产转向综合产业化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服务组织,提高规模生产能力和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在一些大的禽肉生产出口基地倡导由“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公司+农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规模生产,便于实现产品的标准化。通过高科技和示范,加快结构调整,培育品牌。
6建立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国家质量标准体系。围绕这个标准体系安排出口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运环节。在动物产品生产中,要从生产环境、饲料、农药、种养方式等源头抓起,制订相互配套的国家标准。
7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要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认证、绿色标志认证等。在中小企业中扩大关于绿色产品、绿色营销、清洁生产、环境标志等概念的宣传,鼓励企业自觉向ISO14000和国际相关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要求靠拢,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上的必要支持。建议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一是重视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是本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二是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只有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是合格产品,才可能具有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强宣传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制度。向企业发布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在认证程序上指导和帮助企业,不收费或低收费。
8充分发挥农业和畜牧行业协会的作用。这些协会应通过各种途径(国外使馆,贸易机构,媒体等)广泛收集国外,尤其是贸易对象国和地区的行业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疫标准和环保要求,及时提供给相关企业,以便他们研究对策,尽快适应,提高跨越能力。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因贸易绿色壁垒引起的贸易争端,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9加强研究,提高农、畜、水等出口产品产区对贸易绿色壁垒的认识。其途径有:政府有关部门与相关行业协会联合举办贸易绿色壁垒研讨会,加强沟通与交流;编写通俗易懂的关于贸易绿色壁垒的小册子,普及这方面的知识;电视、报刊、广播开辟贸易绿色壁垒专栏;在这些产品的集散地设立贸易绿色壁垒宣讲中心,推广应对贸易绿色壁垒的成功事例等等。
10严禁国外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废旧物质和污染产业流入国内。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缺乏道德法制观念,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这不仅严重违背了控制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和我国的有关规定,还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因此应提高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严把产品进口关。同时,一些外商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逃避所在国严格的污染治理规定,利用我国环境标准低和环保意识淡薄的缺陷,相继在我国投资设立污染防治费用高、处理难度大的农药、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企业。大量污染项目进入我国,在绿色壁垒下对我国的出口构成了潜在危险。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应对现有的三资企业进行认真调查和评估,对不符合我国环保规定的要限期治理;对新设立的三资企业项目应避免新的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
11加强宣传教育,顺应绿色潮流,提高环保意识,贸易绿色壁垒,大多都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树立的。但是为了全球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引入法规制度以约束、惩治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必要而迫切的。我国企业要冲破绿色壁垒,首先必须顺应这股绿色潮流。必须充分认识到,低环境标准国家的资源会加速退化,环境污染加剧,并最终导致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而高环境标准国家将会从善待环境的技术和产品中获利,从而在环境保护产业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贸 易绿色壁垒的性质,既要认识贸易绿色规范条件的积极意义,又要分清某些国家寄寓于其中的贸易绿色壁垒,在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使我国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
12注意国际动态,打破贸易绿色壁垒。我们应认真研究国际贸易壁垒的动态,把握其发展趋势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打破绿色壁垒,扩大出口创汇。(1)加强对国外绿色壁垒的研究。加强对国际及外国绿色准标准的研究,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贸易绿色壁垒,建立贸易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反复认真研究主要贸易对象国贸易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打破壁垒,扩大出口。(2)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打破贸易绿色壁垒,主要靠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我们应该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争取通过国际标准绿色认证或出口市场的绿色标志相互承认、相互协调,并通过签订条约、协议等从法律上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3)认真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贸易绿色壁垒的经验教训,根据出口商品的特点和拟进入目标市场的要求,制定打破贸易绿色壁垒的对策。(4)对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规定高于其本国产品的环境标准而设置的 绿色壁垒,我国可以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认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规定提出抗辩,依据环保公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规定,通过磋商、谈判解决;还可以团结、联合发展中国家,利用相关的国际协议。公约的有关条款,突破发达国家的贸易绿色壁垒,保证我国的绿色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结束语:
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设计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了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才使我的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南京邮电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高等函授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辛勤栽培!
参考文献:
[1]朱京安,杨越.对绿色壁垒的理性分析及发展走向初探.中国经济报刊网 [2]周坷.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3]李周,孙若梅.中国环境问题研究 河南人民出版社.[4]江晓娟,杨圣明.中国对外贸易理论前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5]林汉川,田东山.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探析经济参考研究.转
2.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 篇二
一、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 (Green Trade Barrier) 的简称, 又称环境壁垒 (Environment Barrier) , 是指进口国 (发达国家) 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借口而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它依据有关环保标准和规定, 要求进口商品不但要符合质量标准, 而且从设计、制造、包装到消费处置都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不得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这种新贸易保护措施可有效地阻止环保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 为本国市场形成巨大的保护网, 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最难对付的贸易障碍之一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绿色贸易壁垒是新贸易保护主义与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运用和泛滥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原因。
1、绿色消费市场的利益驱动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 人们对产品的内在和外在的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价值行为及消费心理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市场上兴起了“绿色消费”的热潮, 绿色商品风靡全球。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 更加注意产品的环境要求, 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从绿色食品、绿色用品到生态文具、生态玩具;从生态时装、生态住宅到绿色汽车、飞机;从绿色能源到绿色材料, 从绿色生产到绿色旅游;从绿色产业到绿色市场, 多种多样, 应有尽有。在西方发达国家, 新产品中绿色产品所占的比重大约在60%~90%, 发达国家利用这个消费心理的变化, 出台了贸易中的环保措施, 使“绿色壁垒”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2、相关环境国际公约的不合理性
以WTO的环境政策为例, 尽管WTO在环境贸易规则制定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WTO的环境规范, 突出强调了各会员国的“环保例外权”, 却对行使此种权利缺乏有效明确的约束性规范, 结果必然为贸易保护主义所盗用, 并为其提供更为合法的“多边外衣”。另外, 由于世界各国生产力水平、经济实力存在差异, 各国对环保的资金投入和技术要求必然存在差异, 加之世界商品种类繁多, 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各异, 要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非常困难, 因而各国制定的环保标准事实上都是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而不利于外国商品的进口, 这样就起到保护本国企业, 打击外国企业的目的。
3、市场矛盾的尖锐
发达国家谋取经济利益的目的是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 而WTO在环境规范方面的缺陷又助长了绿色壁垒的泛滥。从2005年1月1日起, 进口配额的取消使得中国纺织品出口量剧增。意大利制鞋商更是抱怨“中国鞋”不仅踩遍了欧洲市场, 而且也把意大利人的工作机会给踩没了;中国物美价廉的自行车也让欧洲企业倍感威胁。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中国制造商品的背后是贸易领域的博弈。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合理、内容广泛、形式合法、方式隐蔽、手段灵活等组合特点, 从而为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 行贸易保护之实提供了方便。实施以来, 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冲突、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越来越激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贸易问题利益上的矛盾。目前, 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中, 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形式:
1、绿色技术标准
欧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高, 处于技术垄断地位, 他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 通过立法手段, 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限制, 绿色技术标准是各国根据本国经济技术发展的水平制定。欧盟在1976年发布了《76/769/EEC欧共体关于各成员国限制部分危险物质的法规的趋同指令》, 该指令限制的危险物质多达49大类, 对甲醛、偶氮、五氯本酚、重金属、TBT等有害物质都有严格的控制。其中在94/27/EC、2002/61/EC指令涉及鞋类产品外, 还有83/264/EEC、89/677/EEC、91/338/EEC、2002/45/EC、2003/11/EC等多项指令也涉及鞋类产品。从2008年6月27日起, 欧盟市场上制成品中全氟辛烷磺基化合物 (简称PFOS) 的含量不能超过质量的0.005%, 这标志着欧盟正式全面禁止PFOS在商品中的使用。PFOS被广泛用于生产纺织品、皮革制品、家具和地毯等表面防污处理剂。PFOS指令是欧盟继WEEE和ROHS之后, 设下的又一道涉及面广的“绿色壁垒”。美国对鞋类产品某些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标准十分严格, 有害限量物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表1。
2、绿色环境标志 (标签)
绿色环境标志是依据有关的环境法律和标准, 由政府部门及其指定的认证机构, 按照严格的程序确认并颁发给厂商附印于产品及包装上的一种标志。这种标志向消费者证实该产品从研制、开发、生产、消费、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均符合环保要求, 对环境或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小。它是国际贸易中的“绿色通行证”, 发展中国家的产品, 在取得发达国家颁发的绿色环境标志的情况下, 才能比较顺利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对鞋类产品来说, 除了满足欧盟环保标准的规定外, 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必须有一定的标志及标签。欧盟公布其环保标志, 现适用于219种产品, 尤其规定鞋履、纺织品须贴环保标志。1992年3月23日欧盟公布了880/92/EC号条例, 即关于共同体生态标签授予计划的条例, 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自愿性的共同体生态标签计划, 以减少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并为消费者提供有关产品对环境影响方面的准确、非欺骗性并有科学依据的信息。2004年发布了专门用于生态鞋类检测评估的标准, 即EN14602-2004《鞋类生态标准评估测试方法》。从2002年4月1日起申请授权加贴生态标签的鞋类产品组内的产品必须符合本决定规定的标准要求。
3、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GATT乌拉圭回合通过了《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 该协议规定了一整套有关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的国际标准。规定成员国人畜食物为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影响, 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的伤害, 有权采用相应的管制措施。美国安全卫生指标十分敏感, 尤其对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的要求日趋严格。美国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制定与消费产品安全有关的联邦法规, 它包括安全标准、管理规定、特殊标签要求和认证要求, 不符合这些法规要求或存在实质性危险的产品不准进入美国, 已进入美国市场的应从市场召回。鞋类涉及到的这类技术法规主要有《联邦危险品法》和《含铅油漆及某些含铅油漆消费品禁令》。其中《含铅油漆及某些含铅油漆消费品禁令》规定, 供消费者使用的物品的油漆或类似的涂层材料的含铅或铅化合物 (以金属铅计) 不得超过总的不挥发油漆重或干漆层重的0.06%, 否则为危险品, 禁止使用。该法规涉及鞋类帮面的涂层及喷涂材料, 通常包括在鞋底、鞋跟上喷涂鞋底漆、鞋跟漆以增加光泽, 在鞋面涂上鞋油以增加亮度, 这些喷涂材料均属于“油漆或类似的涂层材料”范畴。
4、绿色包装制度
指规范商品包装 (物) 、包装材料要符合节约资源, 减少废弃物、易于回收使用或自然分解, 不污染环境要求的有关包装方面的法律、规章。在发达国家, 为推行绿色包装, 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 赋予“绿色包装”以强制约束力。如出口欧盟的鞋类商品应符合欧盟指令94/62/EC的要求:包装材料应符合指令94/62/EC的第11款关于限制重金属含量的要求;包装辅助材料应符合关于保障人身健康和卫生要求;采用纸箱时, 按合同书表明每箱的型号 (尺寸) ;纸基胶带封箱, 至少捆扎两道, 不开提手孔;包装箱表面需印刷必要的商品信息:名称、数量、型号 (尺寸) 、货号、生产商 (销售商) 名称、地址, 并且不被捆扎带遮挡;在包装上应注明出口商或制造商的联系地址及大包装号。
5、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
绿色关税是指进口国以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为由, 对其认定的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的进口产品, 除了课征正常进口关税外, 再另外加征环境进口附加税。市场准入是指进口国以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以及违反有关国际环境公约或国内环境法律、规章而采用的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的措施。美国对服装、鞋类、陶瓷及玻璃制品、箱包和节日服饰等进口征收高额关税, 美国鞋类关税总体水平依然偏高, 中国出口的纺织鞋面平均关税为33%, 最高可达到67%。鞋面用皮革面积超过鞋面总面积51%的运动鞋的关税为8.5%, 低于鞋面总面积51%的则为33%, 这种结构性关税使中国鞋类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处于非常不利的竞争地位。
三、我国鞋类出口的绿色壁垒应对策略
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 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特征, 也是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因此必须使国民树立绿色意识, 增强绿色观念, 自觉维护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绿色壁垒。
1、政府应开展“环境外交”, 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家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欧美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及要求往往超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们应利用多边贸易体制, 充分发挥贸易大国的作用,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 制定一些有利于我国能承受的国际环保标准, 或者在一些国际标准中附加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
2、协会、商会、检测机构、科研机构要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的研究
我国加入WTO后, 鞋类企业只有真正与国际接轨, 才能在国际大环境下生存。通过协会等组织加强与鞋类进口国沟通对话, 及时了解进口国有关鞋类安全卫生检测方法和有关进口政策, 实时掌握国内外鞋类产品技术法规、标准的制、修订情况, 关注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方面的制定和执行动态, 提出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设计、替代产品的方法和建议, 及时研究相关项目的检测方法标准, 积极服务鞋类企业扩大出口。
3、积极开展环境标志认证
我国鞋类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 欧美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行限制我国鞋类产品出口, 设置了“绿色壁垒”。我国鞋类出口企业应尽快与国际通行的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相衔接, 全面开展有关的绿色认证工作, 推行环境标志制度:第一, 要积极推行ISO14000国际标准, 加强对出口产品从设计到生产过程直至回收在利用的绿色方案的实施, 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 节能降耗, 减少污染处理费用, 增强鞋类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第二, 要积极实施“生态标签 (欧洲之花) ”认证, 鞋类企业保证产品中不含欧盟禁用偶氮、五氯苯酚等化学品。鞋类产品获得生态标签认证, 可以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消费者及社会的信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一般而言, 即使“贴花产品”的价格稍高于常规产品, 消费者仍倾向于绿色产品。如目前, 欧盟市场上的“贴花鞋类产品”的价格比普通鞋类产品要高出20%~30%, 但绝大部分欧盟消费者仍愿意购买贴“生态标签”的产品。
4、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制度
鞋革出口企业要推行清洁生产, 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使用清洁能源, 生产出满足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技术标准, 鞋革企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皮革和合成革等生产企业不要使用禁用偶氮染料, 可以通过染料供应商合格声明, 对进厂染料进行检测等方式实施控制。一旦使用了禁用偶氮染料, 这些染料会残留在转鼓、染缸等设备或设施上, 即使清洗也不能完全保证后续生产产品中不含有禁用偶氮染料。要对企业有的禁用偶氮染料进行封存或作其它处理, 以免误用。第二, 制革企业应对六价铬、甲醛、五氯苯酚等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进行检测, 防止六价铬等化学物质的含量超标投入使用, 应对制革企业进行评估, 保证六价铬等有害化学物质不超标后方可定购和投产。第三, 鞋类生产企业应集中采取或向固定的原料商采购, 不要零星地从市场采购, 否则要加强检测, 避免将禁用或含量超标的化学物质的原材料采购进厂, 生产出含有害的化学物质的鞋类产品。
5、制定扶持绿色产品的产业政策
政府在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等方面对绿色环保技术、产品的创新、开发、生产和使用的鞋类出口企业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倾斜, 让鞋类出口企业主动使用清洁能源和清洁工艺。
3.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问题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贸易保护 绿色壁垒 对策研究
2009年3月,伦敦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行了电子书《全球贸易崩溃、黑暗的保护主义和危机:给G20的建议》,书中有许多非常有说服力的文章,为G20的首脑们防范贸易领域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提出了建议。其中,西蒙·伊文奈特(Simon Evenett)和约翰·沃雷(John Whalley)提到了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绿色壁垒”问题。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也叫环境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绿色贸易壁垒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者利用环境保护浪潮滥用环境保护条约、法律和规则的产物。
所谓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义,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从2008年9月至今,世界各国政府一共出台了 78项意在袒护本国产业的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政策。名单中有17个G20的成员国。其中排在第一的就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本来此次危机为消除贸易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发达国家以不加入温室气体行动计划为由对其提高关税。以韩国为例,从1995—2005年的十年间,韩国的碳排放量从2.577亿吨增加到5.238亿吨。而同期的27个欧盟国家已经将平均碳排放量从1.624亿缩减到1.573亿吨。如果韩国承担这部分关税,韩国每年出口额将减少3.9%,相当于43亿美元。
一、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附加税和市场准入制度”。它是发达国家保护环境、限制进口最早采用的手段,即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例如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课征的进口附加税的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在美国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中含有的硫、苯等有害物质必须低于一定水平,国内生产商可逐步达到有关标准,而进口汽油必须在1995年1月1日生效起立即达到,否则禁止进口。
“绿色技术标准”。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它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这种貌似公正,实则不平等的环保技术标准,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绿色环境标志”。它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它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发展中国家产品为了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才能得到“绿色通行证”,即“绿色环境标志”。这便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行严格控制。
“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它在发达国家市场广泛流行。为“绿色包装”制定的法规,虽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却为发达国家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可能。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海关的卫生检疫制度一直存在。乌拉圭回合通过的《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建议使用国际标准,规定成员国政府有权采取措施,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其中确保人畜食物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影响,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而造成的伤害。但是,各国有很高的自由度,要求成员国政府以非歧视方式,按科学原则,保证对贸易的限制不超过环保目标所需程度,而且要有高透明度。实际上,发达国家往往以此作为控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重要工具。它们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十分敏感,尤其对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的要求日趋严格。
“绿色补贴”。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却因此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为此有时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补贴”违反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因而以此限制其产品进口。最近,美国就以环境保护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橡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了反补贴起诉。这种“绿色补贴”壁垒有日益增加之势。
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绿色壁垒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份额缩小,而且已有的市场也面临严峻的考验;二是有关环保条款过于向发达国家倾斜,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三是缺乏资金的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寻求优惠转让环保技术带来了障碍。
二、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若干设想
(一)政府措施
1、转变观念,理性认识
大多数国家施行贸易标准及其相关制度,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的良好愿望。然而利用这些国际规范条件派生出来的不合理的国别环境标准以及以此为依据设置的贸易障碍才是构成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源。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要冲破绿色壁垒,应当及时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制定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加速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2、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
政府应尽快建立国外技术性壁垒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绿色壁垒。
3、采用国际标准,建立我国的技术法规体系
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可以防止和消除大部分技术壁垒。我国目前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不高,难以满足出口贸易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应密切注视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系列标准,加强对国际标准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据此制定我国的国家标准,使之与国际标准接轨。政府成立外贸环境技术标准信息中心,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和跟踪国外环境技术标准和环保法律法规信息,为出口企业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信息咨询和技术指导说明服务。
4、加强国内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和执法
政府应逐步完善各类环保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建设,强化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加大对违反环保法规或逃避环保责任的企业的处罚力度。建议政府采取以下措施: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责令并监督污染者彻底治理污染,逐步使环境成本内在化;各级政府在项目审批时应优先考虑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项目;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加征环境税。
5、加强国际合作,抵制绿色保护主义
当前环境与贸易问题的实质是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开展南北对话,树立全球经济思想,力争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要坚持发达国家多承担义务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对其工业化进程的环境欠账和现行的高度密集生产及奢侈性浪费带来的环境后果负责。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技术、提供资金支持,反对发达国家动辄实施环境贸易制裁,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在世贸组织多边谈判中积极、广泛地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集体谈判力量,要求发达国家修改或取消不合理的和过度的标准,坚决抵制绿色保护主义。我国应充分利用有关环境规则下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和差别待遇,尽量绕开一些壁垒。
(二)企业措施
1、搜集国际市场“绿色信息”
我国企业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国际绿色市场调查,搜集绿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绿色产品,开拓和占领相应的国际绿色市场。绿色信息包括:消费信息、资源信息、产品信息、科技信息、法规信息、组织信息等。
2、应尽快采用绿色生产体系,提高技术质量水平
广大企业应抓住机遇,顺应环保时代发展绿色化的潮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实施产品绿色化战略,在产品开发、制造、包装、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切实地把环保要求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做到在研发环节上开发绿色产品,在广告上突出绿色效应,在公共关系上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在营销渠道上选择绿色企业,在供应链上选择绿色伙伴,在市场上寻找绿色消费者。实现满足企业利益、消费者需要和环境利益的营销方略,在环保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
3、绿色会计,定量分析
所谓绿色会计制度 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中,不仅要对人工、本、原料等进行成本核算,而且还必须计算资源和环境的占有和消耗成本,这样就能够恰当地估价自然环境成本和污染的环境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对环境做出精确的定量分析,揭示其经济价值,为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正确的决策基础。
4、积极申请国际认证
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一个有全球性影响的国际标准。世贸组织的技术贸易壁垒协定强调在一切需要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地方,如已有相关的国际标准存在,各成员应首先采用这些国际标准,因此可以说获得ISO14000认证相当于取得了进入世界市场的“国际绿卡”。同时,要争取获得贸易对象国及所属行业的绿色认证例如美国电器产品的 UL认证、加拿大的CSA认证、英国的BSI认证、德国的G认证、欧盟的CE认证水产品的H ACP认证等。
5、技术转移,海外投资
单纯通过技术贸易难以获得较为先进复杂的技术,可利用合资经营与合作经营的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走引进与自主研发并重的道路,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一旦我们产品的环境技术是领先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作用必将不攻自破。海外投资不仅可以利用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而且可享有与东道国相同的自由流通便利,避免发达国家的环境壁垒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①李昂.绿色,贸易保护的新旗帜[J].世界博览,2009(21)
②王金南. 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③杜强. 全球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对策[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3(5)
④王认真,邱凤鸣.绿色贸易壁垒对策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2(4)
(赵丽英,1976年生,河南安阳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4.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 篇四
姓名:崔子祺
学号:201004200053
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
指导老师:杨海霞
关于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调查报告
提 纲
一、绿色壁垒的背景与现状„„„„„„„„„„„„„„
1、绿色壁垒的概念 „„„„„„„„„„„„„„
2、绿色壁垒的特点 „„„„„„„„„„„„„„
3、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
二、绿色壁垒的双刃剑作用„„„„„„„„„„„„„„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三、绿色壁垒带来的反思与思考„„„„„„„
1.反思„„„„„„„ 2.思考„„„„„„„
四、我国对绿色壁垒采取的应对措施„„„„„„„
1.绿色理念„„„„„„„„„„„„„„ 2.绿色科技战略„„„„„„„„„„„„„„ 3.时代的弄潮者„„„„„„„„„„„„„„
五、参考文献„„„„„„„„„„„„„„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贸易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使得关税壁垒及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作为贸易保护手段的作用渐弱,而一种全新的贸易保护形式———绿色贸易壁垒悄然兴起。本文简单介绍了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背景以及现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一些措施。关键词:绿色壁垒 背景 现状 外贸出口 影响 应对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对环保的要求也与时俱增。与此同时,由于环保问题而引起的贸易纠纷日益增多。在这种新形势下,发达国家为维护其经济利益,接环保之名实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筑起了绿色壁垒,阻碍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从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来看,由于遭遇了越来越多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因此,必须恰当处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冲击。
一、绿色壁垒的背景与现状
1.浅析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人类及动物和植物的健康或安全甚至生命、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名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以阻止某些外国商品进口或在进口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市场和环境的目的。全球生态环保形势日益严峻,导致国际社会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绿色革命也得以兴起和进一步发展,最终使得环境问题与贸易措施相结合。
绿色壁垒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此后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绿色壁垒开始流行。世界环境的恶化引起人类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注重生活质量、营造绿色文明的新的价值观念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论;对不污染环境、人体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发达国家消费者绿色价值观的形成,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偏好,也为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⑴由于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进行环境保护 的能力和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种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的严 重程度也不尽相同,由此决定了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准参差不齐,难以协调。环境 标准的不同,导致企业环保费用内在化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到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 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因此,环境标准问题就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一个国际性问题。
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规定和实施非常严格,但对其产品竞争力的影 响却微乎其微;而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却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为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发达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借口,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的作用。
⑵传统的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各国为使本国的“幼稚”产业得到发展,“夕阳”产业减缓衰退,使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获取超额利润,都没有放弃过贸易保护。但是,随着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随着关税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受到更多的限制,传统的贸易壁垒的运用空间也越来越小。在此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贸易壁垒应运而生,成为在各国发展最快的一种贸易壁垒。
2.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不仅包括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商品包装、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只要是只要是和人类健康有关均被列入保护行列。
隐蔽性。实施绿色壁垒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及动植物的安全,二是保护本国的市场免受进口商品或其他贸易方式的冲击。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进口数量和配额等相比较,绿色保护壁垒具有极大的隐蔽性。首先它不像配额和许可证管理措施那样明显地分配上的不合理性和歧视性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其次它可以以绿色保护为掩护把人们的视线从对外贸易进行限制的实质目标转移到别处去。再次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检验标准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繁琐复杂往往使得出口商难以对付和适应。
歧视性。制定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主要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其中相关的商品生产、检验标准都是依据该国内的技术发展而定,可是对于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不达标的商品就会成为这种新保护贸易的牺牲品。
④形式上的合法性。绿色壁垒借口以国际公约、国别法律、法规或多边规则为依托,具有“合法”的外衣。
⑤内容上具有合理性。绿色壁垒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生态平衡或人类健康为借口,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迎合绿色消费的需要,从而实现其贸易保护名义上的合理性。
3.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①绿色关税制度。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的规定,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②绿色技术标准制度。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③产品加工标准制度。产品的标准、法规是指针对有形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作出的强制性规范,政府、各标准组织、行会及其他机构都可以制定。发达国家往往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环保技术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但靠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力量很难达到这些严格的环保标准,这就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实施了《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要求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1995年开始又推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最后的处理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而其他的国际性组织如IEC、ITU等亦在大力推行产品品质方面统一规范,各国在对产品规范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仍会自觉不自觉地阻碍贸易的发展。
④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制度也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是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图形标签,印制或粘贴在合格的商品及包装上,用以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功能符合要求,而且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产和利用。自德国于1978年第一个实施环境标志制度(“蓝天使”计划)以来,环境标志制度发展极为迅速,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这一制度,如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日本的“生态标志”,欧盟的“欧洲环境标志”等。环境标志目前正朝着世界各国相互承认、彼此协调的方向发展。进口产品取得了环境标志意味着取得了进入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国家市场的“通行证”。环境标志制度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有利于环境成本内化,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本国市场及环境。但由于环境标志认证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标准严格,增加了外国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的环境壁垒。
⑤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4.绿色壁垒的“双刃剑”效用分析
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中国产品的出口构成了极大的障碍,另一方面,为我国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提升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机遇。
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主要负面影响:①改变中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通过设置较高的环境保护门槛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在西方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之下,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低污染产品在整个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而污染较大的产品比重不断的下降。这给我国的化学品行业带来极大的影响,严重的抑制了我国化学行业的发展,国内对于化学行业的投资不断的减少,化学行业呈现出萎缩的态势。
②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 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由此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化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区域 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的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随着世界经济组织因为 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不利于我国外贸 的稳定发展。
③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 色关税和反补贴税,将使我国出口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为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今后我国出口产品在流通过 程中,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装演、出口检验和广告等也将作大幅度的调整。这样,我国出口产品 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将大幅增加,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大为增加,进而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使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
⑵正确认识绿色壁垒的积极作用
首先,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壁垒可以促进国内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绿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绿色高科技壁垒,对于企业来说,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突破绿色壁垒的根本途径,如果产品的环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是领先的,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绿色壁垒了。其次,针对发达国家对中国设置的种种绿色壁垒,中国经过长时间的分析,逐步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的标准和措施,逐步的完善我国的进口的相关的标准和制度,随着我国的进口相关标准和制度的完善,对进口商品的检查也日渐的严格和完善,对某些不合格产品进行研制进口,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进口贸易制度的完善,保护了国内的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同时也可以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采取反制措施,维护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当权力。
5.针对绿色贸易壁垒我国的对策与思考
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必须使国民树立绿色意识,增强绿色观念,自觉维护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绿色壁垒。
⑴树立绿色经济理念,应对绿色壁垒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树立商品对消费者及生态环境无害的绿色经济理念,已成为当今世界应对绿色壁垒挑战,指导生产和消费的主流趋势。鉴于“绿色壁垒”作为国际贸易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贸易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商品对消费者及生态环境无害的绿色经济理念,要大力宣传我国绿色环保国策,如何利用绿色贸易壁垒这一有效的手段建立起我国自己的绿色防线,正视绿色壁垒为我所用是当务之急。
⑵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绿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绿色高科技壁垒,对于企业来说,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突破绿色壁垒的根本途径,如果产品的环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是领先的,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绿色壁垒了。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三废”综合利用技术,同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环保高新科技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基地及高新技术孵化、辐射基地,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并重的道路,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⑶盯住国际标准,适应世界潮流。国际上各种环保法规层出不穷,我国应及时掌握信息,以便尽早采取对应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对于国际公认的标准、制度更要积极遵守。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委员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制定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这一方面将使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排斥在国际贸易之外,另一方面也为发达国家设置环境壁垒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境标准的要求,我国质量认证和环境保护部门应抓紧对该标准在我国的实施进行可行性研究,并通过行政立法程序将该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与该国际标准有关的国内配套法规亦应尽早制定。该标准的采纳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国出口产品在环境标准方面达到国际要求,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扩大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总结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当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势头和给我国对外贸易的阻碍,我国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首先应当不断提高环保自控能力,防患于未然,从思想上重视出现的各种绿色贸易壁垒以及住口或对产品的环境要求。企业也应当未雨绸缪,积极整改可能影响产品环保要求的多个环节。我国也应当完善救济体制,消除外国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冲击,促使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最终达到贸易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双赢局面。
1参考文献 [1] 约翰?史密斯.2007,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2.王星丽: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市场周刊》
3.姜芳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现代财经2003(1)4.陈曙光:绿色贸易壁垒的WTO法律根源与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
5.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 篇五
1 绿色化学的教育现状
绿色化学的概念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他们最先开始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且将这个概念融入到学生的教育当中,以此来实现真正的绿色化学。首先是美国,美国不但在中学生课堂中提出了绿色化学,还将其写进教材中,积极开发绿色化学实验设备和绿色污染化学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不仅如此,美国的相关协会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关于绿色环保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和公众都充分参与了进来。
现在,美国还在不断修整中学化学教材,在其中大量介绍了绿色化学的知识,并告诉学生哪些化学物质是有毒的,从而避免污染。美国还在一些大学中设立了关于绿色化学的专业,并且举办绿色化学挑战奖,对获得奖项的优秀大学生进行奖励。一些大学生已经开始使用安全无毒的化学原料,或者是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资源的消耗。这也说明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后来,另外一些国家也纷纷开始实施绿色化学的教育,比如日本,日本编写了一些关于绿色化学的教学培训资料。而我国的绿色化学观念相对来说较落后,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一所大学开始编写《绿色化学》的教材,其他一些高校也纷纷进行效仿。但是比起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已经开设了一些关于绿色化学的教育培训课程,为绿色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6.我国面临的技术型壁垒的影响 篇六
1.构成技术壁垒的标准会不断增多。目前环境技术标准涉及的产品越来越多, 我国出口贸易中将遇到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主要有10 个方面: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的含铅量;皮革的PCP 残留量;烟草中的有机氯含量;机电产品、玩具的安全性指标;汽油的含铅量指标;汽车的排放标准;包装材料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 如冰箱、空调、泡沫塑料及发胶等。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越来越多, 而且要求越来越高。仅就德国而言, 目前应用的工业标准就达1.58 万种, 而这些标准大多都等同于国际标准相比之下, 我国工业标准约有70% —80% 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 这是我国不少商品由于不达标而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的根本原因。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深受国外产品检疫和检验标准的影响, 造成的禁止进口和退货、索赔等的案例已发生过多起, 给我国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带来巨大的损失。加入W TO 后国外这种TBT标准将会更加苛刻。我国冻鸡肉因不符合欧盟卫生检疫标准, 欧盟已决定自1996 年8 月1 日起禁止我国冻鸡肉进入欧盟市场。欧盟兽医专家考察团, 在最近完成的对我国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质量保护体系和有关加工考察报告中认为, 中国的防疫检疫体系和质量保护体系不符合欧盟要求,应继续禁止中国向欧盟出口禽肉。根据日本1999年1 月16 日的最新家畜传染病预防实施细则, 规定全世界只有韩国、美国、菲律宾等32 个国家和地区属于无口蹄疫的“清洁地区”。中国等9 个国家的猪牛羊肉及其制品要经过指定设备加热消毒处理后才可进口,其他国家的产品被禁止入境。允许进口一些活动物家禽, 但要提前1—4 个月申报, 出口前需要专门隔离35 天, 到岸后实行逐个体验, 需耗费10—15 天, 致使成本过大。根据其“植物检疫法实施规划”, 我国大部分水果、瓜类蔬菜遭禁止, 现在部分水果, 如哈密瓜、荔枝允许接受检疫合格后进口。
2.环保措施将更为严格。我国出口产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受环保因素的影响很大, 环境措施将成为我国出口产品遇到的技术壁垒中非常重要的限制措施。例如, 欧盟一些国家实施纺织品环境标志(对棉花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对漂白剂、染色剂等提出较高环保要求), 对中国企业已产生一定影响。由于环境标志在欧洲各国的迅速推行,我国出口纺织品、油漆、涂料、建筑材料、清洁用品、纸张、纸制品、电池、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机械产品、鞋类、橡胶制品等已经或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995 年, 美国FDA 宣布对中国虾类制品实行“自动扣留”, 中国输美虾制品大大减少。据中国海关统计, 冻龙虾由1995 年1 203.9 万美元减少到1997 年56.7 万美元, 冻螯虾由23.8 万美元减少到2.4 万美元。原因是我国的渔船上没有装有海龟逃生装置, 危害某些海龟的生息, 因此, 用这种捕捞技术捕获的虾类, 禁止输入到美国。由于欧美、日本等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日益发展的环保运动, 环境因素也逐步成为纺织品贸易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是对纺织品中有害化学品的限制和禁止的规定, 禁止使用偶氮染料及对进口服装附件的要求等。欧洲纺织品和服装组织, 正委托丹麦进行100% 全棉T 恤衫和棉——
聚酯混纺产品加附生态标签的工作, 一旦标签要求进入实施阶段, 将会成为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对欧出口的又一障碍。
3.认证制度加大了出口难度。在实验室认证和产品认证方面, 目前国际上有很多地区和产品已经实行, 如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 和德国的GS 等。这些认证标志已成为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和电器产品输往美、加、日和欧盟的通行证。我国许多电器产品就是由于没有UL 认证进不了美国市场。日本则根据颁布的《电器用品取缔法》和《道路运输车辆保安基准》, 对进口汽车实行强制性认证。除实验室认证外, 美国和欧盟在一些特定的行业也有认证要求, 比如从1997 年12 月18 日开始美国对进口水产品强制实施HACCP 计划。所有对美国出口水产的企业必须获得HACCP 的认证资格。欧盟则规定, 向欧盟出口水产品的中国企业必须是获得了认证资格的企业。欧美、日本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其环保法规也是世界上最严格、最完善的, 其中有许多条款涉及机电产品的性能、排污量限制、兼容性、可回收率、节能性等众多方面, 这些条款对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少限制和困难。CE 标志是工业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技术协调和标准新方案”涉及的机电产品有家用收音机、电视、移动无线设备、医药科学仪器、信息技术设备和灯具等。而我国的机电产品, 如收音机、电视、灯具的出口都居世界第一位, 主要销往欧美、日本等国。自1996 年1 月1日起, 欧盟各国海关开始有权拒绝未贴CE 标志的产品入关。随着欧盟CE 标志的实施, 澳大利亚已经开始实行
类似做法, 美、加、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英联邦也极有可能模仿欧盟的做法。因此,这种连锁反应将使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雪上加霜。
7.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分析 篇七
作为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发展必然会涉及有关绿色贸易壁垒的问题。事实上, 绿色贸易壁垒已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绿色贸易壁垒我们必须积极面对, 一方面努力促进经济、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坚决抵制各种不正当绿色贸易壁垒, 同时合理地构筑我国的绿色贸易措施体系。
一、实施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
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体现了人类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 面对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我们只能主动适应:一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协调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二是树立环境竞争力意识, 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三是国家应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政策;四是企业应把开发绿色产品作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 我们应密切注意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动向, 搜集各国环境限制法规和环境标准, 研究主要贸易伙伴的技术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同时, 充分利用WTO规定的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通报与咨询制度获得有关信息。成功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在于能否获得并利用相关的信息, 而这又有赖于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三、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 导致我们屡遇绿色贸易壁垒。我国要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环境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 对传统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提高经济的环境友好水平。
四、实施标准化战略, 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
国际标准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 得到各国的认同, 是处理国际纠纷的重要基础。“目前, 发达国家的国际标准采用率已达80%甚至90%以上, 而我国国家标准只有40%左右采用了国际标准, 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很大差距”。国际IS014000认证和环境标志认证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绿色通行证”, 通过国际认证的企业和产品, 相当于获得了进入别国市场的“钥匙”。因此, 我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 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系。
五、改革环保管理体制, 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
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是深化环境保护和针对贸易与环境新问题的重要措施。在经济发展中可以采用经济激励手段为主的多样化的环保调节手段, 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 变末端治理为前端预防, 从而免受绿色贸易壁垒之限。在进出口贸易中, 逐步建立禁止进口、征收环境税、补贴和反补贴等选择性激励机制, 克服国内外企业“搭便车”行为。
六、实施多元化战略, 提高对市场环境的应变能力
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绿色技术标准、包装标签、动植物的卫生检疫、环保等方面的规定过于复杂苛刻, 我们可以实施贸易对象国的转移, 以此避开绿色贸易壁垒。我国企业应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之上,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市场准入的限制。此外, 我国出口企业还可以力争在海外直接设厂, 把投资的重点定位在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和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实现直接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七、利用贸易救济措施抵制不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
对于不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 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WTO/TBT或SPS等协议依据, 建立绿色贸易壁垒调查机制, 借助法律、技术、贸易等方面的专家力量进行调查取证, 必要时申请商务部对进口成员方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进行立案调查。同时, 要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和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 向有关国家和国际机构提出交涉或申诉, 遏制“环保例外权”被滥用, 防止贸易保护主义者动辄实施不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
八、积极开展环境外交, 力争制定公平合理的贸易与环境新规则
我国应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 使国际环境规则的制定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要求;应积极参与WTO关于环境方面的贸易规则的修改制定工作以及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 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经贸活动争取主动权。
绿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是我国的长远利益之所在, 为促进我国外贸的稳定持续发展, 必须减少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要顺应绿色趋势, 积极适应正当合理的绿色贸易壁垒要求, 加强环保意识, 紧跟国际标准, 建立绿色措施保护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持续顺利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京安 杨 越:对绿色壁垒的理性分析及发展走向初探[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1)
[2]卢授永 杨晓光:绿色壁垒国际贸易中的绿色瓶颈制约及其对策——透视国际贸易中的环境贸易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1)
[3]周曙东 吴方卫:国际贸易中战略性贸易保护的博弈分析——兼谈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和绿色壁垒[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10)
8.国际贸易新壁垒及其应对措施 篇八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壁垒;应对措施 ;原因
一、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内容
所谓国际贸易新壁垒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进行周边化,以人类健康和劳动者权利、自然环境、对动植物的危害为借口,强化对上述内容的危害,通过提高相应的门槛,来提高本国在竞争中的优势,以此来保护本国的市场,这种新型的壁垒的设置阻碍了商品的正常流通。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
目前,国际上的贸易壁垒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新的形式:
社会壁垒。社会贸易壁垒的焦点集中在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上,在这两点上大做文章,无形中阻碍了商品的正常流通。劳动者的用工标准问题各国均不统一,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标准更是低上又低,这也是社会壁垒的核心,它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主要通过各种国际公约来表现,这种社会条款没有任何的法律文件,其实很多时候已经被国际利益集团绑架了,连它初衷的目的都很难实现。这种公约严重的制约着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流通。发展中国家的用工条件相对简陋,这是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就会成为阻碍,影响其国际竞争力。
道德壁垒。又称动物福利壁垒。该壁垒在我国是一片空白,现只有一些协会在倡导并推行,覆盖面还很小,没能全国范围内实现动物福利。通过外部条件的舒适给动物提供各种康乐。这一点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做到。但是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相关的立法,提升动物福利壁垒,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很茫然,也在适当的制定相应的措施,营销良好的氛围。
物种壁垒。物种壁垒这种方法起源日本,该规定规定了种苗品种要实施登记制度,在登记后要进行相应的审查确认后,才能具备相应的权利,即获得“培育者权利”,受保护的相应权益将受到政府的保护。其实这种壁垒对农产品贸易将造成很大影响,也使世界上不少国家开始效仿。
二、新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新贸易壁垒的出现绝非偶然,它的出现和不断发展跟国际大环境有关。近几年,主要发达国家面临着经济上行的压力,经济增长缓慢,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势头,随着传统贸易壁垒被各国抵触,其传统贸易壁垒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新贸易壁垒变着花样的涌出,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流通。
所谓新贸易壁垒(New Trade Barrier),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它随着传统贸易壁垒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出现的,以技术作为竞争的核心,强调绿色和社会等展现形式,新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商品的流向,使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其新贸易壁垒有如下特点。
(1)双重性。对新贸易壁垒要持着两面性来看问题。一来将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或者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理由。这种贸易壁垒恰恰迎合了世贸组织协议也允许各成员方采取技术措施,这种无形的融合恰阻碍了正常国际贸易的正常流通,这样当流通面临着问题时,会给其他成员方带来不公正的待遇。因此新贸易壁垒在隐蔽的情形下以保护消费者,劳工和环境为名,其实是真正的贸易保护主义,从而使某些国家的产品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看似合理其实不合理成分更多。(2)隐蔽性。传统贸易壁垒通过数量限制、价格规范来进行本国产业的保护,这些限制种不隐蔽,不用花大量的精力去推敲,容易被国际贸易方掌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然而新贸易壁垒却恰恰相反,它以技术为核心,不在将产品作为核心,也不是唯一的考量标准,这些壁垒更加隐蔽,监测和防护手段显得稍逊一筹。(3)争议性。新贸易壁垒介于合理与不合理之间,它打着很多看似以人类社会进步为依托,变得更加复杂,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认定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会产生很大的争议,这种争议又很不容易协调,争端不断,有时会发生恶化。因此,传统商品贸易向新贸易壁垒转变的大战迟早有一天爆发。
三、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新壁垒的措施
(一)宏观方面的措施。(1)构建一个新壁垒的防预体系。我国在新型贸易壁垒方面,一向是积极应对的,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新贸易壁垒层出不穷是客观存在的,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响应,第一时间参与政策的制定,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一套完整、高效的防预体系的出台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与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相吻合的前提下出台,其可持续性作用是不可估量的。(2)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国际标准化反映了各国对相关产品或服务标准的统一,科技水平越高代表质量水平越高,世界各国已经普遍认同,也成为国家之间的协调标准,并把它作为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采用国际标准会给各国带来不同的好处,不仅能给本国技术、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更容易根据市场需求来打破国际贸易壁垒。(3)建立一套完整的贸易壁垒调查制度。要对国家政府具有很强的威慑力,一套完整的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势必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制定相应的措施前,必须仔细考虑是否会受到相应国家发起的贸易壁垒调查,这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潜在贸易壁垒的产生。
(二)微观方面的措施。(1)以科技为核心,实现贸易可持续发展。把科技放到第一位,用科技力量武装产品线,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科技的附加值含量,面对新贸易壁垒措施,门槛越来越苛刻,我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者取胜,就要不断研发新产品,并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位融合,树立更有意义的产品观念。(2)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为了将贸易摩擦降到最低,从新认识贸易壁垒,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规避,参与竞争的企业要敢于创新,生产处适销对路的产品,无形中增加竞争优势。(3)依托战略对新市场进行开拓。采用多元化战略,对生产线进行全方面的投入和改进,生产出来适销对路的产品。但是各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进口产品的检验标准不一。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立足之地,要与多元化战略相匹配,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在开拓新市场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这样可以规避很多的风险。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带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各国要把握好机会,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探讨,定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整个世界互通有无,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生产线的更新换代。针对上述分析的国际贸易壁垒的现状,我国应该从实际出发,应该继续深入与各国交往,把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歧视降到最低。不断的增加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一同参与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不能只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尽早实现我国在世界大舞台上取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张爱华. 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新壁垒——反规避措施[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01)
[2] 赵爱玲. 防范新贸易壁垒反规避调查[J]. 中国对外贸易. 2007(06)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推荐阅读: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11-16
关于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调查报告09-07
浅谈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12-28
绿色壁垒与我国的对外贸易09-24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08-25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0-07
简论我国禁毒基金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