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2024-10-25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精选13篇)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篇一

**********

张**

**班

1.美国贝拉教授选择3000人进行实验,发现一般人谈话到十分钟后5个人里面就有1人开始说谎,但是,谈话者如果接受过高等教育,则3人里面就有1人开始说谎,于是他得出“知识越多越撒谎”的结论。你如何看待“知识越多越撒谎”的现象。

答: 我并不赞成知识越多越撒谎的观点。撒谎,是指人故意将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事情说成不真实的给受骗者听,让“不存在的事”的令听众相信是“存在的事”;又或者真实存在的事,故意说成其是不存在的。而人是有了价值判断才会做出撒谎的选择的,对于纯如白纸的小孩,压根没撒谎的必要。人类的行为往往受到成长经验所累积的各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等的影响,并非能够自我掌握,人受到环境的压力或内心欲望的驱使时,往往可能出现脱离自我控制的行为,好坏程度就得视当事者对于事情的看法以及应变能力,有时会出现完全悖离自己信仰和认知的言行,这时谎言便应运而生。聪明的知识多的人说谎不可怕,可怕在很多人相信他的谎言,无法拆穿它。受过高等教育人的优势就在于此,但他说谎或者做坏事,也将受到自我道德的约束,自我道德感越强,他说谎就越少;自我道德感越弱,那他说谎越多,因此说谎的多少与知识程度没有太大关系,是受自我道德约束的影响,而这个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在于环境并非知识。在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情形,撒谎是一种人际沟通技巧,如果在特定的有目的性的场合,撒谎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便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知识越多只能表明运用能力越强,并不能代表就越会撒谎。从知识与道德的角度上来说,撒谎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结晶。而道德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自觉遵守的交往原则和行为规范。二者既有区别,又紧密相关。在现实生活中,有文化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般做事通情达理、德性较高,其实这一简单的事实反映了知识对道德具有促进作用。一般来说.伴随着知识量的增长,个体的道德认识能力便逐渐增强,道德情感便随之升华,道德信念也更加富于理性,道德意志也愈加趋于坚定,道德践行也就必然成为个体的自觉要求,这是由知识的本性决定的。因此,就其本质而言,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它必然使人养成许多可贵的优秀品质。但是,个体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与其知识增长客观上并不是完全成正比。比如,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并不能代表他的品德好,不会撒谎。

知识是推动道德进步的巨大杠杆,而道德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具有复杂机制的心理和社会现象,同时又处于彼此制约、交互作用的社会现象之网当中。道德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个方面,是有意识的行为就比如说谎。人做善事,总是先进行理智的思考,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行善的目的、意义是什么等等,而要进行理智的思索,就需要有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知识。人们越是较多地占有这方面的知识,内在精神世界就越丰富,道德的自我意识就越发展,对行为的道德意义的理解就越深刻,这里的这个知识并不完全指受高等教育,它不仅包括了学习上所获得的知识,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积累下来的个人所理解的行为道德知识。正如马克思指出:“良心是由人的全部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人们知识才能的发挥与运用是与人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联系的。所以综上所述,这并不代表着受教育程度越高,知识越高就越会撒谎。

2.有人说品德可教,也有人说品德不同于知识与技能,不可教。你是怎么看的?

答:我认为品德可教。品德亦及道德品质,是一个人长期的道德行为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品德是一种个性心理现象,既有明显的个体意识倾向性,也包含一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品德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而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是其根本属性。从人类发生史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作为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着人的主体性。道德是人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自己创造的。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道德对个人来说,是人自身的创造物。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所以,就如孟子认为人内心存有“善端”一样,作为人,对于道德应该有发自内心的自觉性的需求,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对道德的诉求,在对道德的追求中,个体人会发挥自身的积极求教的主动性,这无疑就为品德的可教性奠定了基石。

从人性具有善端的前提出发,孟子认为“尧舜与我同耳”,故存在着“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可能。但也正因为人性存在的仅是“善端”,而并不就是道德本身,人才不能都成为尧舜或都是仁人君子。后天环境浸染加上主观不努力,人就会丧失善性。人都具有“可学而能,可事而成”即“化性起伪”的能力,也就是说,都有可以成为圣人的可能。正因为人具有对善的需求和“可以知”、“可以能”的认识能力,所以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接受教师的教导,积善成德,化性起伪,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人通过后天的教育修养,都有可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在我们的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教师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言传,向学生传授蕴涵在经典中的先王之道,引导他们把握道德精神;二是通过身教,以自身的道德人格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可供仿效的榜样;三是帮助学生鉴别、选择那些道德上足供效法的榜样。教师不仅传授与解释道德知识,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最重要的是,作为礼义道德的化身,教师可以以自己的道德学问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可供仿效的榜样,以及帮助他们寻找历史和现实中可供仿效的榜样,以感染他们,引领他们在通往“仁”的道路上前行。教师或者其他活着的贤人则是现实中在道德上足以效法的人,道德榜样则显得非常重要。这样就为品德可教提供了一个基础。

“人皆可以为尧舜”,成为一个仁人君子乃至圣人。对于中国人来说,由上一代对下一代、由有德者对无德者,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件天经地义且责无旁贷的事情。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品德可教。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篇二

我们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 学生一直在快乐教育的理念下成长。学校早在1998年就开始尝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从最开始的一间心理咨询室到现在设备齐全的成长指导中心, 我们通过广播、报纸栏目“空中心桥”“心灵花园”向学生传播心理知识, 通过“走进心灵”校园电视剧讲述成长的故事, 通过“心语信箱”打开学生的心结。这些活动的开展还停留在心理知识的普及和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上, 要想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体验、得到心理品质的训练, 就必须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们先尝试编写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每月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并对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班主任进行培训, 要求他们以学生为主体, 尽可能多的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活动参与、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事实分析等手段, 充分感悟, 不断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素质, 并激发出自我培育、自我训练、自我指导的强烈动机。在此基础上, 由教育者直接总结或者师生共同讨论, 最后由教育者启发、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心理认知的发展、心理品质的提高和心理问题的矫治的目标。

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制定发展性的活动课目标

1. 发展性原则。

所谓发展性原则是指, 心理辅导课的目标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不一样的。同样是班级设置服务小岗位活动, 低年级目标是熟悉岗位职责, 中年级则应该着眼于“沟通”, 抓住“换位思考”, 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可重复的交往情境中反复演练, 提升良性沟通习惯。高年级孩子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可以从自信的角度, 分析胜任岗位的优势与不足, 这也有助于提升小学生自我接纳的程度。

2. 可行性原则。

所谓可行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目标是具体的、可行的, 可操作的, 例如, 我们不能泛泛地把“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作为活动课目标, 而应把这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 如主动去沟通———敞开心扉, 接纳、肯定、尊重对方, 保持在人际沟通中的人主动性;善于帮助别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身体面向说话者, 眼睛看着对方, 表情专注, 给对方简短的语言反馈。

这样的特征是可以观察到的, 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进行训练的。

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的确定是以目标的制定为依据的, 同时根据学生在入学后心理上的变化, 我在不同的时间段开设了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特征的课程, 比如一年级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师生方式、社会期望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导致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低落、考试焦虑恐惧等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适应性障碍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 我设计了活动课《我是小学生》、《大家都来认识我》《我们都是好朋友》, 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低年级孩子最大的学习困难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我设计了活动课《神奇的注意力》, 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 让学生体验到注意力集中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并习得一些注意力集中的方法。

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活动中充分体验与分享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要想让课堂生动有趣, 学生主动参与, 活动课从形式上来讲应该是活泼的、轻松的、自由的;从内容上来讲是充实的, 学生能畅所欲言的, 能够深入学生心灵让其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 所以活动课的整个过程要能够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

在课堂开始环节, 可以通过热身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放松学生心情, 拉近师生距离, 为后面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情绪铺垫。比如, 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智力、气质、性格、兴趣、态度等心理小测验,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省, 了解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短处, 也是为揭示主题做铺垫;还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导入,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兴趣, 营造课堂气氛。

五、引导师生反思, 促进心理不断成长

一堂心理活动课下课, 对学生来说, 课堂上有没有收获, 有没有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高, 观念有没有改变, 问题有没有得到缓解, 以后在生活中能不能运用课堂的收获灵活面对问题, 这些不只是评价一节课的有意义与否, 更是有意义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另外, 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实现自己的课堂目标, 有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有哪些环节是需要改进的, 也是值得教师课后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鲁保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与模式简析[J].教学与管理, 2009, (03) .

[2]黄国英, 雷玉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初探[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09) .

3.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篇三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涵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经验(含种族经验和个体经验)。在这一定义中,“教育性”区分了经验的性质,即只有那种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心理素质提高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全部教育性经验既包括人类文化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种族经验;又包括个体通过亲身尝试、实践而累积起来的个体经验。种族经验以一定的逻辑序列或系统的方式加以组织而呈现出来,就是学科课程。个体经验主要是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常常是个体直接感知的结果,这种结果往往是零散的、无序的。如果要使个体经验从零散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就必须将个体的直接感知系统化、序列化,在这方面,活动课程更容易体现出来。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它们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此外,由于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会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经验的获得,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亦称隐性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构成了“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三大块。由于人的心理是人的各种活动的基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包括融合于其他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中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类型

如上所述,从课程结构形式来看,可以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划分为两大类: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中,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又可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三种类型。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可分为学科课程中的融合、活动课程中的融合和环境课程中的融合三种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传授较系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具有知识性、基础性和问题逻辑性等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它能够教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知识,有助于实现对自身心理的认知。如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完全不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仅仅开展一些活动,学生就只能获得一些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应对的心理技能,很难获得整体心理水平的提高。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项目和方式,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具有活动性、系统性、主体性和互动性等性质,由于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而有时也叫做“心理训练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这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活动课程的优点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呈实践性特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活动课程符合人的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想、有效的载体,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关于心理发展方面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具有整体性、非公开性、依附性、潜隐性和差异性等性质。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营造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潜能、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必要部分。这是因为,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状况、校风、班级组织结构,学校中的次级文化与各种非正式团体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背景因素”,如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环境课程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正向作用,研究环境课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问题,以便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

(四)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在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传递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挖掘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中的内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技能、情意特质和人格素养,从而完善心理机能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具有整合性、潜隐性、依附性等性质。

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各科教学以及班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等活动课程都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需要全校教师充分挖掘其隐性的教育价值,协同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也就是要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心理素质。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可使全校教师参与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最大限度地集中教育的人力资源,给学生施以更全面的影响;还有利于提高每个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易于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因此,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本位化发展方向,能有效地改变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人员较少的状况。

综上分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分为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两大类,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又可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基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核心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及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必要的组成部分。这些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在学生整体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制约着学生生理素质的提高,而且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得以形成的核心机制。正是人的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和心理素质形成的特殊方式,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多渠道、全方位的课程。这就在本质上要求我们树立大课程思想,把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中。这种课程体系可概括如下: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国学者沈勉荣指出:“课程,作为任何一种教育体制的‘心脏’,从属于教育的根本目的,又是实现目的的动力机制。它始终处于教育体制的中心地位,教育体制中的任何一个侧面,包括师资、设备,乃至管理、评价的策略,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实现而展开的。”由此可见,课程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在教育形式中处于核心地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凭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可能将这种目标较为全面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学习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训、研讨、实践、总结、提高等一系列环节后,有可能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这就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优化课程的结构

传统课程结构的弊端是要素不全、内部关系不协调、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出路。

心理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各种素质发展的基础与核心。而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针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培养均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惟独针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独立的课程设置,这是极不合理的现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结构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三大要求中,如果说原有课程结构更注重前两个因素的话,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则是加强了针对学生自身发展的权重,使得三大要素逐步达到动态平衡,进而使得课程结构更趋合理。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完善课程的功能

传统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将社会文化和知识传递给学生,以知识为载体,以知识传递为中介,使学生获得智慧和技能。它是以社会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局限在于常常难以顾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情意性和需要,难以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它是以个体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恰恰是对学科课程的改革和补充。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注重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而人的主体性又集中体现在自主性、能动性、独特性与创造性等心理层面,因此,人的主体性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现代课程改革思潮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2 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表现为一种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的转化形式,它是指导课程实施的规范和准则。心理健康教育对课程目标。的作用就在于课程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层面,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征及需要、动机、情感、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结合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实施,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

3 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表现为一种实施策略。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如何实施,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目标体系。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其实施结构的积极构建,是课程实施策略的改进和提升,能兼顾课程的情意、人格目标,从而拓展课程的视野,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00Jw088)”及“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01JW095)”的阶段性成果。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篇四

班别:姓名:成绩:

一.填空:(每空 2分,共40 分)

1.调节情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性进入青春期以第一次______________为标志,男性以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为标志

3.听音乐,用名言警句激励自己属于调节情绪里的__________________法。

4.青春期身体发生的变化始于________________的发育。

5.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把情绪状态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期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或处于矛盾状态,容易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疾病,而长期处于隐藏愤怒、压抑畏惧、苦闷忧虑情绪中的人容易引起__________________疾病。

7.《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________________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法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____________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处罚。

8.广交益友,远离损友,我们应当谨记无__________者不交,无____________者不交,无____________者不交这三句交友箴言。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

1.遗精是遵循“满而溢”的规律,不会伤身体元气。()

2.情绪是不可以选择的,我们无法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做情绪的主人。()

3.公开场合,搂搂抱抱是不文明。()

4.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品德。()

5.自信是指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6.学习方法和策略不重要,只要努力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男孩子的魅力在于自信和力量,来自学问、能力和品德,与个子高矮无关。()

8.异性交往要有分寸,双方都要自尊自爱。()

9.《绿鹅的故事》说明青少年对异性表示好奇与兴趣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10.学习动机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14分)

1.我们该怎样与朋友或同学相处?()

A用平等获得尊重.B 用宽容化解矛盾 C 用物质笼络人心 D用理解开启心灵

2.当与老师出现对立、争执和冲突时,应该()

A 停止争辩、保持冷静 B 反省自己,查找原因 C 陈述实事,取得理解 D交换意见,化解矛盾

3.引起校园暴力的原因包括()

A 过分强调自尊 B 显示自己的能力 C 缺乏自控 D哥们义气、从众心理

4.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有()

A 培养好奇心 B 死记硬背 C 投入到学习中去 D积极的自我暗示)

5.性道德的基本要求是()

A 自愿 B 无伤 C 前两者必须具备 D 前两者都不需要具备

6.人类的基本情绪包括()

A 愤怒 B 悲伤 C 恐惧 D快乐

7.友谊和爱情最为明显的区别是爱情指向异性,具有什么特点。(A 排他性 B 冲动性 C 自私性 D隐蔽性

8.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

A 呼吸道传播 B 母婴传播 C性接触传播 D 血液传播

四.简答题:(每小题 13分,共 26分)

1.异性交往应遵守什么原则?

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篇五

答题时间:40分钟

一、填空题。

1.请仔细观察下列数字,总共有_________个3,_________个7。1 0 6 3 4 8 4 6 3 3 6 8 5 9 6 5 9 6 2 9 3 5 3 6 4 5 6 0 8 1 0 6 2 7 6 6 5 6 1 3 3 8 5 5 0 9 2 8 4 1 5 8 9 3 1 9 6 0 3 9 8 7 6 2 7 3 9 5 0 9 0 3 4 6 4 9 4 2 9 8 3 9 6 0 1 8 2 4 3 0 5 3 9 0 6 5 9 6 7 9 3 4 6 8 7 8 6 8 0 4 5 8 2 8 8 4 3 2 5 8 0 4 3 4 8 1 4 0 3 5 5 9 0 7 4 3 4 2 8 3 5 3 9 0 2 0 4 6 9 6 6 4 6 3 4 9 7 8 7 9 4 9 5 2 2 3 5 6 3 7 1 2 5 3 5 9 3 9 4 6 8 9 5

二、简答题。

1.请写出自己的四个优点。

优点一: 优点二:

优点三: 优点四:

2.说一说你“拥有自信,迈向成功”两个事例。事例一:

事例二:

3.说一说你在家里能自己完成的三件事?(1)(2)(3)

4.班级的小明同学趴在桌子上,他很不高兴,你会怎么安慰他?我会这样安慰他:

6.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篇六

一.填空。

1.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可见,学习贵在()。

2.当你遇到诱惑时,如果能说“不”,坚定地拒绝诱惑,你就会逐渐成为一个()的人。

3.在人生的海洋中,我们都需要(),没有人能独自航行。4.俗话说:“没有规矩,()”,在社会生活中守规则很重要。

二.选择题。

1.一次小测验,你没有考好,你应该()。A 灰心丧气 B怨天尤人 C 认真反思,以后多努力 2.在班干部竞选中,你落选了,你会()。A 勇敢面对,下次再争取。B 找老师理论。

C 心想当选的同学肯定给同学们好处了。

3.英语竞赛中,和你关系不太好的同学获得了一等奖,你会()。A 心想其实这样的竞赛很简单,根本不值得一提。B 祝贺他并且决心向他学习。

C 给其他同学说他是靠作弊才得奖的。

4、如果你的爸爸妈妈不让你放学后看电视,限制你的自由,平时对你爱唠叨,你将怎样对待他们?()

A、顶撞他们。B、不理睬他们。

C、偷偷地看 D、管好自己,少让他们操心。

5、哪个方面是学习不够勤奋的表现?()A、上课前预习功课。B、上课时没有认真听讲和记笔记。C、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复习功课。D、不懂得的问题及时问老师和同学。

6、别人乱扔可纸屑,老师批评了你,你该怎样正确处理?()A、和老师说清楚情况。B、既然老师批评了我,那我以后就乱扔垃圾。C、以后不再理采老师。D、和老师对骂,怪老师错怪了自己。

三、判断

1、勤学好问,意思是勤奋学习,不懂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2、同他人交往,要求他人守信用,自己却不守信用。()

3、烦恼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没有不良影响。()

4、我们不仅要做“读书”的典范,而且要做“动笔”的楷模。()

5、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时间的“边角料”。()

6、家庭是温馨的港湾,在和睦的家庭气氛中,我们才有健康的身心和美好的童年。()

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8、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对老师关上心灵的大门。()

9、精彩的世界不会使你生活更美好。()

10、在人际交往中嫉妒别人,别人超过我,我就不和他来往。()四.简答题。

1.怎样才能做到开朗?

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篇七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他们一方面面临着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迷茫恐慌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再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等原因,不少学生极容易陷入消极情感体验之中,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紧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与缺陷,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入手,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思考。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推进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明显的效果。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当作一般的思想问题加以简单处理。这一做法的主要体现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更多的是从经验的角度出发,按照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进行劝解和疏导,德育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二)重治疗轻预防

这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通病。一些学校把学生心理成长中的弱点和缺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仅仅理解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忽视了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还有一些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给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等,也仅仅是为了防止学生出现问题。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并不可能大面积地帮助那些求助者。因此,重治疗轻预防的思路并不能从根本上有效杜绝各种可能的心理疾病的发生。

(三)师资参差不齐,专业人才匮乏

大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的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入的,他们只经过短期培训或在实践摸索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上有明显的不足。还有些心理健康课的教师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基础,但由于是兼职工作,就缺乏一定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很难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另外,学校师资队伍成员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各自为政,这也有碍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模式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主题,先摆出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然后探讨、阐述如何克服问题,并提出克服问题的建议、方法和策略,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此外,课程内容还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如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表现,而不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课程内容的简单化操作,严重偏离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个性的健全发展,极易给学生带来不利影响。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了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我们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要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保证它的有效实施。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学习心理指导与教育

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心理活动和任务,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与呼唤。在高职生的心理问题中,学习问题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差、自我效能感低,以及由此导致的学习效率低等问题。

因此,对学习心理的指导与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首要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策略指导,如目标设置策略、计划策略、学习方法、高职学习的特点等;学习态度的指导,如明确学习的意义、激发适当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克服厌学情绪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学习兴趣与习惯的指导,等等。

(二)人际关系指导与教育

21世纪是一个合作共处的社会,合作意识与人际交往技巧的作用不可忽视。而由于目前高职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以及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机会较少等原因,他们多少都存在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有些学生能及时调整过来,有些学生却无法自行调整,如果学校不能给后者人际交际合理的指导,就有可能使问题加重,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亲情、友情、师生、同学关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冲突,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

(三)情绪情感和人格教育

由于高职生具有情绪情感丰富、易激动、不稳定、体验强烈等特征,我们必须注重情绪情感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培养积极的情感,如情绪控制、情感引导、高尚情操养成等;控制学生的消极情绪,如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抑郁和焦虑、自卑的不良情绪,等等。

健全的人格是个体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人格教育主要包括:正确认识气质和性格的类型、特征,发挥自身气质和性格优势,克服不良性格的消极影响;对某些病态人格障碍,如偏执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和反社会型人格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教育和矫正;发挥学生人格的优势作用,减少人格缺陷的消极作用,消除因为学生人格和心理障碍造成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危害。

(四)恋爱与性心理教育

高职生正处于性生理基本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恋爱现象日益增多,引起不少心理问题。如对浪漫恋人生活的憧憬或对恋爱的恐惧,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而荒废学业;不能处理好失恋问题,而消极堕落,甚至引发自伤、伤人事件等。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好爱情与学业、人生、婚姻的关系,加强高职生恋爱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教育,培养高职生自控力与意志力,引导高职生用理智战胜冲动,特别加强女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教育,正确处理理智与情欲的关系,建立高尚纯洁的恋爱关系。

(五)挫折与压力教育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地抵达理想的彼岸,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事件,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加强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形成学生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加强挫折与压力教育。如对挫折、压力正确的认识态度、较强的挫折容忍力和超越力及适当的意志品质训练等。

(六)心理调节技能教育

心理健康技能教育主要包括:智力训练和不良行为的矫正。智力训练主要是指有意识的培养高职生以思维力为核心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不良行为矫正主要是指针对个别心理与行为有障碍的学生,如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等,施予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放松疗法等进行矫正。

三、对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依靠知识的传授,而要基于学生的内在心理机制,打破仅仅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加强授课班级的团队建设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助人过程。

在团体辅导中,教师会引导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进行思考,学生在这里会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健康的人际关系,当学生将这种思考带入到他们实际的生活中,学生过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自卑、嫉妒心理、淡漠的集体精神等问题都会得到改善,团队辅导的方式是比较适合高职生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式。

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可以发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矫治、预防与发展三种功能,而且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广泛,可以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心理问题,如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挫折应对、自信心培养、考试焦虑等问题,都可以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加以探讨和解决。

(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

所谓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课并不是单纯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而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帮助学生开发自身发展潜能的活动。

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特点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则、操作性强的活动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并练习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做出正确的心理反应,并将这种心理反应迁移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活动课的形式灵活多样,如演讲、辩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开展游戏、情境创设、问卷调查、心理实验活动等。

(三)使用自我分析法,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强化学习效果

自我分析法是利用心理学原理,结合自己的分析,分析自我个性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提出完善与发展自己人格的措施或建议。课程中结合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方法,使用自我分析法,将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体验,强化学习效果。

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信与自卑相互交织的矛盾心理、自我中心、嫉妒心强、意志力薄弱等心理特点,通过自我分析法,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缺陷所在,分析这些缺陷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形成原因,增加对自我的了解,激发自我改变、自我成长的愿望,在自我分析中体验成长。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来设计,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促进他们的成长,完善他们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会不断创造出更多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丁和, 陈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校园心理, 2009 (2) .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3]张思明.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本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0) .

8.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初探 篇八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 教学设计

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成长发展起来的教育新领域,时至今日,各层次的高校都还在探索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的颁布,宏观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了指导和建设性规划,但在中观和微观(管理和实施)层面,还是存在管理粗放、针对性差、实效性低、科学性不足等问题。本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构作粗略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属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促进个人成长的课程。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的课程。一般认为,课程有三种涵义:第一,课程作为学科既指一门学科和一类活动,也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各种活动的总和。第二,课程作为目标计划是指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的预期结果。第三,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从课程的第三种涵义也是最新的涵义,我们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的课程。

3.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生本位的课程。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体系是学科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坚持“主体教育观”和“个性发展观”,心理健康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目标,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本位的课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组织

1.针对性、系统性、活动性的结合。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强调针对性,即以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从学生面临和关心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程的重点放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同时要考虑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课程组织还应该把心理素质或心理品质所包含的内容作为构建课程的主线,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最后,要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结合。所谓“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所谓“选修课程”是指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容许学生选择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功能为重点,所以它应该是必修课程,至少在某些年级应当成为必修课。就解决心理问题而言,它又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个别性,所以,常常采取专题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的形式。

3.校内各种教育活动、教育工作的结合。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以外,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在学生管理工作、团队活动、学科教学、学校管理工作中,都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舆论的配合,单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体现本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生本位的课程,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目标,教学内容包括与学生心理发展、心理活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等有关的所有内容。虽然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切入点不同,框架结构有很大差别,但是,它们所涉及到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或者说大同小异,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教育是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特别是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并能及时发现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异常,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能有意识地运用心理科学的基本原理优化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2)基本技能教育。基本技能教育是指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大学生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3)专项素质教育。专项素质教育是指针对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专项素质教育一般没有确定的内容和主题,是在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教育难以奏效或者效果不显著的前提下实施的,是前两项教育的深化和发展。例如,对于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课程教育和普通的心理训练往往难以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这时就需要开展专项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根据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状况,专项素质教育大致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①适应教育,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等的适应以及新知识、新观念等的获取能力的教育。②人际交往教育,包括人际交往的认知、人际关系的协调、人际沟通的训练等内容。人际交往教育重在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③恋爱与性的教育,包括恋爱心理、性心理、婚姻与家庭、性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重点结合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性心理和性生理困惑等开展教育活动。④人格教育,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的内容,针对大学生在性格、气质和需要等方面经常遇到的问题开展教育。⑤挫折教育,包括挫折认知、挫折态度和挫折意向等方面的知识,重点应结合大学生常见的挫折情境开展教育,也可以模拟未来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挫折进行教育。⑥自信教育,包括自信体验、自卑认知、对局限的认同等方面内容。自信与自卑是一对双胞胎,自信能力的培养与超越自卑的训练应同步进行。⑦情绪教育,包括情绪认知、情绪体验和情绪调控3个方面的内容。研究表明,情绪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的核心。通过情绪教育,要培养学生管理情绪的能力,情绪不是脱缰的野马,而应由我们自己驾驭。⑧择业技能教育,包括择业心理准备和择业应试技巧等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讲座、咨询或模拟演练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择业技能。

2.教学方法具备可操作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内化和各种心理调控技能的完善。许多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必须改变以往的学科课程模式,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抽象的理论,而是把学生引导到心理健康知识的真正应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当是生活活动体验型的,而不是知识传授累积型的。要注重行为训练和方法的指导,加强个别辅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突出教学方法的示范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可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座谈、案例分析、心理剧、团体训练等形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会能用。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涉及到人的心理发展、个体的心理素质、心理品质等内容,涉及到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等领域,而且还涉及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环境等方方面面。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如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演讲法、讨论辩论法等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大家经常采取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不同的教师还可结合自己的优势采取一些适宜的方法。如有些教师擅长“自主型教学法”,教师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地解决,在学生需要时再提供适当的帮助。有些教师擅长“提示型教学法”,往往只采用口述的形式进行教学。有些教师擅长“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法”,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共同思考、探讨和解决问题。有些教师擅长“情境角色扮演指导法”,教会学生借角色扮演体验、学习新角色经验,增强社会适应力。总之,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针对学生的需要和问题,提供给学生所能接受的最适当的方式,予以最适当的处理。

3.教学评价具有实效性

“传统模式”的教学重在解决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未能解决教师的“教”如何使学生行为发生符合预定目标的变化问题,以致教师关注的主要是教材的讲授,而不是讲解在学生身上引起的实际结果。对心理健康健康教育而言,目标取向的评价是不可取的,绝不能采取考试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必须采取过程取向的评价,即注重过程本身的价值。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动态的、可变的,不能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标准,评估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学生平时的心理作业、自评或他评、期末的开卷测查等。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实施原则

1.综合性原则。即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活动、训练、暗示、辅导、咨询等。

2.活动性原则。即解放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亲自体验,获取直接经验。

3.自主性原则。即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相信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针对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育,也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如此才能收到实效。

5.开放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围很广,涉及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

6.过程性原则。即注重过程本身的价值,坚持过程性评价。教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应当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一起探讨问题;在共同探讨问题时,教师不应采取灌输的方式,应当保持中立,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无须达成一致的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7.本土性原则。即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一般而言,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当的教学方法。凡是适合于本校学生特点,适合于问题性质的方法,就是最适当的方法。

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心理健康课教学创新与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剑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陈桂生.教育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期末考试 篇九

一、论文撰写要求

1.论文题目(范围):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做一份自我成长分析报告2.必须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他人代写,引用部分内容须注明出处,不得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3.论文字数范围:2000-4000字

二、论文格式的一般要求

1.论文由标题、署名、正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组成。

2.标题即论文的名称,它应当能够反映论文的内容,或是反映论题的范围,尽量做到简短、直接、贴切、凝练、醒目和新颖。

3.如有引用之处需在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的名称。

三、论文的内容要求

(1)应怎样评估自己的发展史?高峰和低谷分别在哪里?

(2)我何时意识到自己已成为一个成人了?我是如何处理这种认识的?

(3)我最好的五个品质是什么?

(4)在我的人生中哪五个方面是需要增强的?

(5)我的基本人生观是什么?

(6)我最近大部分时间的心情是怎样的?

(7)一般情况下我是怎样看待其他人的?

(8)在我对生活的看法中,我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道德标准、性别和性倾向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9)我是什么样的人格类型?

(10)我心目中的英雄是谁?

(11)我认为的成熟标准是什么?

(12)我的个人奋斗目标有哪些?

(14)我最好的朋友会怎样评价我?

(15)人们对我的批评意见集中在什么方面?

10.幼儿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C 篇十

一、单项选择题

1.幼儿的认知能力主要利用图片、声音、动作、影视等方式来促进,依据是

()。

A.幼儿的思维形象化具体化B.幼儿的抽象化具体化

C.幼儿的思维对象化概括化D.幼儿的思维不确定化、非理性化

2、.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其中被称为缺失需要的有()。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 ⑤认知需要

A.①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3.主体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称为()。

A.条件反射B.定向反射C.习惯化D.去习惯

化774、下列哪种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再造想象?()

A.有些孩子经常会生造一些词语B.在绘画时,有的幼儿把太阳画成绿色

C.有的幼儿在看图说话时,能说出许多图上没有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D.幼儿把音阶想象成“走楼梯”,从而来理解音阶

5.标志着儿童思维真正发生的是()。

A.语词概括的出现B.真观概括的出现

C.动作概括的出现D.感知概括的出现

二、名词解释

1.个性:

2.发展: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简答题

1.说说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

2.教师在组织指导开展角色游戏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3、影响幼儿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四、案例分析题

许多幼儿被问:“你觉得自己是好孩子吗”,“你觉得好孩子是什么样”,很多幼儿都回答说:“我不是好孩子”,“好孩子爱学习”,“我不爱读书,爱玩”。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有了新发展機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国各大高校面临的首要难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发展的前提,如果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么全面发展即是空谈。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合理之处

1.教学目标忽视发展性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是以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没有与发展性目标进行良好结合。一般来说,高校从预防心理问题、普及心理知识、治疗心理疾病三个不同等级入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也分成了三个级别: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主要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二级目标是以普及心理问题为主,教师通过对学校普遍心理问题的调查,面向全体学生予以针对性教育与辅导,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三级目标是以治疗为主,对患有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独立的、针对性的诊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常是二级目标,即以问题导向为主,主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而忽略了发展性目标,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起到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的作用,不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等思想品质的培养。

2.教学手段单一

据调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理论教育的形式,并没有创设一些情境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体验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来就与其他专业课不同,不是记住基础知识就能解决心理问题的,该课程应该着重于学生真实的体验。而单纯的理论教学使课堂毫无生气,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不能发挥应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选修课或者是活动课程。部分学校有心理专业,开设的心理课程也相对较多,但是很多内容都很深奥,对于非心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加上部分教学内容没有逻辑性,知识层次混乱,导致课程教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方法

1.教学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学生为主导的,教师起辅导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总结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使其更好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将游戏教学、情景教学、心理测试、影片分析等环节加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应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为了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应该将书本教学与课外知识挂钩,教师应该在课堂之余,多组织学生参与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并与课堂内容相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外,还应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复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自我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4.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后评价,不仅包括心理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多学校都是用分数评价教学效果,这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反映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应采用作品分析、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等方法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通常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我国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只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课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并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元洪,孔庆娜.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34-136.

1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篇十二

受高校课程定位与传统心理学理念的影响, 本课程教学存在许多弊端与缺陷。 (1) 教育理念消极。将学生作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假设体, 从传统的病理心理学的视角, 把让学生了解各类心理疾病的行为表现、背景成因及矫正方法, 及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问题作为教学目标, 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积极性、发展性与整体性的教育理念, 削弱了课程教育的原有功能, 不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2) 课程设置随意。学时较短、时间安排不科学, 不能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要。 (3) 教学内容杂乱且负面。课程教学内容五花八门, 几乎没有统一的内容。但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 内容选择基本偏重正异常心理状态的区分、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消极内容。使大多数学生不知如何激发与维持自己的积极情绪体验与如何去发展与挖掘我们自身内在的希望、自信、感恩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4) 教学方法刻板。首先, 教学过程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 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主体性不强, 未能凸显课程的体验性、积极性。其次, 未能融合校园文化及其他课程资源, 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使学生间接、内隐地获得心理发展方面的积极体验、人格的完善与潜能的开发。 (5) 教学评价单一。大多数高校未能思考与探索出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有效途径, 基本上是通过单一的考试形式来对本课程教学进行评价。但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 导致课程的教学结果同样具有内隐性, 单纯以量化手段进行评价是难以真实完整地反映出课程教学的效果及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

2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把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为出发点, 提倡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要用积极的理念进行解释, 便可以激发人自身内在的正能量和积极心理品质, 且可利用这些正能量与积极心理品质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 并获得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 (1) 积极心理学认为, 心理学不仅仅对心理疾病与心理障碍进行研究, 更应研究如何发挥、激发、培养和挖掘人自身存在的正能量与积极心理品质。近年来, 在积极心理学思想影响下,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逐步从“问题模式”向“发展模式”的方向转化。这种转变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 为进一步开发和挖掘全体学生的潜能与积极心理品质, 发挥高校其它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作用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

2.1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优化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解决心理疾病与心理障碍;二是解决心理问题;二是科学预防, 开发学生积极人格, 挖掘学生潜能。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作为课程的理论基础, 兼顾一、二层次目标, 强化第三层次目标。在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 面对全体学生, 重视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将注意力转移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品质上, 从“问题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到全体学生。而教学目标也应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优化, 课程目标的制定不仅是消极地矫正心理疾病, 而且应遵循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回归到以人性为主体的平台,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相协调、相统一, 以“面向全体”、“科学预防”、“积极引导”、“重在发展”的教学理念, 积极、正面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使学生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及发展成才。

2.2 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目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 (包括心理问题) 做出解释, 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正能量和积极心理品质, 并利用这些正能量和积极心理品质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获得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 (2) 因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侧重于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激发和挖掘, 如爱的能力的挖掘、幸福感的增进、感恩品质的培养、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自信心的树立、人际关系的优化、创新能力的探索、情绪情感的优化、问题的积极应对、心理潜能的开发及生命意义的探索等等, 以达到增加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

2.3 兼顾显隐课程, 以积极情绪体验为重点整合课程教学实践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 我们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致分为两种, 即显性课程 (explicit curriculum) 和隐性课程 (implicit curriculum) , 在这两种课程形态下, 融入切合大学生实际、操作性强的内容。如显性课程, 可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心理微电影、小型工作坊、团体心理辅导等将主观幸福教育、人际交往、感恩教育、创新教育、爱的教育等内容有效地融入,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挖掘学生的潜能。而隐性课程是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其他相关课程 (如体育教育) 、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等方式, 使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险, 通过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来影响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4 以积极评价为视角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 注重引导及促进学生学生乐观的心理和积极的行为, 及积极心理品质与人格培养。因此, 本课程的评价应采用综合的模式进行, 从积极评价出发, 注重对学生多元正向的评价及学生主动、及时的内省与反思, 量质化相辅, 多角度、多种方式相结合, 如采用问卷调查、自我主观评价、同学间正向互评、师生积极交流与评价等方式,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体验到积极评价, 产生积极体验, 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

注释

1任俊, 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106-110.

1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篇十三

A.集中辅导 B.个别辅导 C.集体辅导 D.分散辅导 E.小组辅导 2.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等。

A.物质需要 B.精神需要 C.安全需要 D.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 E.尊重信任的需要 3.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形成的()

A.自然前提 B.心理基础 C.生理基础 D.社会前提 E.生物前提 4.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是构成()的基本需要。

A.学习动力 B.学习动机 C.学习兴趣 D.学习目的 E.学习态度 5.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A.家庭环境因素 B.遗传因素 C.营养因素 D.社会环境因素 E.学校教育因素

1.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经验性标准具有较大的()。不同的观察者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不同,理解不同,参照的标准不同,所作出的判断也不同。

A.主观性 B.局限性 C.客观性 D.差异性 E.相似性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等。

A.讲授法 B.认识指导法 C.活动体验法 D.行为改变法 E.自我调控法 3.小学生的想象是在()的调节下进行。

A.理论知识 B.兴趣 C.言语 D.实践活动 E. 4.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记忆就是对信息的()的过程。A.输入 B.储存 C.输出 D.编码 E.提取 5.在下列情感体验形式中,()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A.喜悦感 B.道德感 C.美感 D.恐惧感 E.理智感

1.作为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焦虑主要与()有关。A.先天环境 B.后天环境 C.家庭环境 D.学校环境 E.生理状况 2.在下列情感体验形式中,与人的机体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A.喜悦 B.愉快 C.美感 D.恐惧 E.理智感 3.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经验性标准具有较大的()。不同的观察者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不同,理解不同,参照的标准不同,所作出的判断也不同。

A.主观性 B.局限性 C.客观性 D.开放性 E.差异性 4.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记忆就是对信息的()的过程。A.输入 B.输出 C.储存 D.编码 E.提取 5.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主要与()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A.营养 B.遗传 C.家庭环境 D.社会环境 E.学校教育

1.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经验性标准具有较大的()。不同的观察者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不同,理解不同,参照的标准不同,所作出的判断也不同。

A.主观性 B.局限性 C.客观性 D.差异性 E.相似性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等。

A.讲授法 B.认识指导法 C.活动体验法 D.行为改变法 E.自我调控法 3.小学生的想象是在()的调节下进行。

A.理论知识 B.兴趣 C.言语 D.实践活动 E. 4.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记忆就是对信息的()的过程。A.输入 B.储存 C.输出 D.编码 E.提取 5.在下列情感体验形式中,()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A.喜悦感 B.道德感 C.美感 D.恐惧感 E.理智感

1.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主要体现在()等方面。A.疾病 B.遗传 C.疲劳 D.发育 E.变异 2.教师自我教育的基础是正确的()。

A.自我设计 B.自我接纳 C.自我认识 D.自我反省 E.自我激励

3.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健康粗线条标准的选项是()。A.人生态度积极 B.意志品质健全 C.社会适应良好 D.认知功能正常 E.情绪反应适度

4.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常用研究方法有()。

A.文献研究法 B.实验研究法 C.横断研究法 D.纵向研究法 E.问卷调查法 5.各种错误的家教方式,如()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严重损害。A.溺爱 B.不一致 C.强制 D.言传身教 E.放任

1.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可分为()。

A.集中辅导

B.个别辅导

C.集体辅导

D.分散辅导

E.小组辅导 2.一般说来,经验性标准具有较大的()。

A.主观性

B.实用性

C.局限性

D.差异性

E.可信性 3.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形成的()。

A.自然前提

B.心理基础

C.生理基础

D.社会前提

E.生物前提 4.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是构成()的基本需要。

A.学习动力

B.学习动机

C.学习兴趣

D.学习目的E.学习态度 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

A.讲授法

B.认识指导法

C.活动体验法

D.行为改变法

E.自我调控法

二、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

2.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3.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实质,在于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形成。

4.学生智能发展的外部矛盾是指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的需要和原有智能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智能活动的外因。5.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在想象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6.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经验性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局限性和差异性,因此,经验性标准不具有可信性和推广意义。

7.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8.在班级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小学生,其品德发展的方向一般是与同学发生冲突,形成不良品行。9.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的个性逐步形成的过程,即个性特征逐渐形成的过程。10.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道德感、美感、智慧感等。

1.智能活动的内因就是学生智能发展的内部矛盾,即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的需要和原有智能结构之间的矛盾。2.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可分为集中辅导和分散辅导。

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主要就是个体的个性逐步形成的过程,即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4.人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发展和变化的。

5.身与心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也是现代健康教育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的观念问题。6.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同伴的交往和与教师的交往。

7.小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创造性的发展和思维创造性的发展两个方面。

8.不良的环境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焦虑的重要原因,因此,作为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焦虑主要与后天环境有关。

9.心理咨询既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又是一个过程。

10.学习计划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同时又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保证计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1.小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创造性的发展和思维创造性的发展两方面。

2.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可分为集中辅导和分散辅导。

3.心理咨询不仅要帮助咨询对象解决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要帮助他们治疗精神类疾病。4.人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发展和变化的。5.小学生的想象是在兴趣的调节下进行。

6.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

7.学生智能发展的内部矛盾是指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矛盾,这是智能活动在内因。

8.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主要就是个体的个性逐步形成的过程,即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9.具有抑郁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容易神经过敏,患得患失,容易变得孤僻,因此,这是一个很不好的气质类型。10.人的一生始终处于生长发育不断变化的动态之中,各系统的器官由小到大逐渐发育完善,其功能也逐渐趋于成熟。

1.智能活动的内因就是学生智能发展的内部矛盾,即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的需要和原有智能结构之间的矛盾。2.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可分为集中辅导和分散辅导。

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主要就是个体的个性逐步形成的过程,即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4.人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发展和变化的。

5.身与心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也是现代健康教育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的观念问题。6.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同伴的交往和与教师的交往。

7.小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创造性的发展和思维创造性的发展两个方面。8.不良的环境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焦虑的重要原因,因此,作为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焦虑主要与后天环境有关。9.心理咨询既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又是一个过程。

10.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因而其学习态度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

1.教师对小学生的示范影响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和替代的。()2.各种身体疾病主要是对身体造成伤害,并不会直接导致心理异常。()3.教师的身心健康状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还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5.教师素质主要是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稳定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与人的先天禀赋无关。6.情绪对人的心理生活的影响贯穿于人的一生。()7.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与个人的修养、知识基础和教学能力有关。()8.挫折教育强调挫折,是以挫折磨练意志,有意志唤起自信。()9.研究表明,被学生感受到教师高期望的学生,其心理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学生。()10.嫉妒对嫉妒者本人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1.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一个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的人。()2.小学生骨骼硬度小,柔韧性大,不易骨折,但容易弯曲变形。()3.学习动机越高,学习效果越好。()4.思维是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高级认识活动,其全部材料来自于感性经验。()5.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6.童年是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能力开发越晚,其发展的可能性越小。()7.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气质类型各有特点,无所谓好坏。()8.处境不利小学生形象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心理品质和社交技巧有问题。()9.心理咨询不仅能保证咨询对象解决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能治疗其精神类病症。()10.小学生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和发展。()

三、观察力

即观察能力,是指能够迅速准确地看出对象和现象的那些典型的但并不很显著的特征和重要细节的能力。111 自我开放 自我开放。又称自我暴露或自我揭示,指咨询教师说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等与来访学生共同分享。290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学习态度有端正和不端正之分,学习态度端正与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76 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193 意志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意志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意志支配、调节着行动,并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来。意志是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学业成绩的好坏与意志水平的高低是一致的。意志坚强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强,并能克服困难,坚持组织自己的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反之,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影响学业成就的提高。171 智能 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总称。智力和能力同属于个性的范畴,即都是成功地解决某种问题或完成某种任务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97 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情绪与情感的统称。良好的情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和身体健康的保证.159

气质 气质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制质。200 预习预习既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的方法是对 ·简述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

小学生意志发展有何特点?(1)意志行动动机和目的发展的特点。(2)意志行动任务的决定与执行的特点。(3)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一是自觉性的发展。二是果断性的发展。三是坚持性的发展。四是自制力的发展。171 简述需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8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或罪错行为,绝大多数都与合理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有关。

·简述偏见和成见的不同。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学生注意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是:(1)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2)对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3)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小学生注意品质发展的特点是:(1)注意的集中和稳定性逐步发展;(2)注意的广度随年级的升高不发展;(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在逐步发展。101 简述智能发展的条件。智能发展是极其复杂的现象,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智能发展才能实现。不同的条件由于性质的不同而在智能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归纳起来主要有遗传与生理成熟、环境与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其中,(1)遗传与生理成熟是智能发展的生物前提;(2)环境与教育在智能发生、发展中起决定作用;(3)实践活动则是智能发展的源泉。97

五、论述题

试述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原则。272 答: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原则,是指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1.整体性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小学生心理咨询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学生个体的整体性发展,即通过帮助和指导使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小学生的心理也能得以健康发展;二是追求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各种模式、方法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2.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把学生作为主体。贯彻主体性原则,要求心理咨询人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要采取有效方法并用鼓励、商量的语让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

3.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咨询要重视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针对小学生的问题所展开的辅导内容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应让学生在各种模拟与实际情境中去讨论、体验、训练等。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精神,会取得积极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效果。

4.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原则。在实际操作时要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个案资料,提高个别辅导的实效。与此同时,要注意学生群体共性问题的研究,积累群体资料,提高团体辅导的实效。

5.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这是小学生心理咨询中一项重要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心理咨询的关键时期。致的帮助,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

(二)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在教育中要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发展其道德感。通过绘画、唱歌、跳舞、体育竞赛、美化教室和校园的劳动、游览、参观、学习英雄事迹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发展他们的美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小学生理智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以发展他们的理智感。

(三)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1、是保持愉快的情绪。愉快是最有益于健康的情绪,愉快能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产生满意感和满足感,对外界产生亲切感,使人更容易与人相处。学生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学习,会感到思维活跃,记忆敏捷,学习效率高。那么如何保持愉快的情绪?①建立适当的需要。②寻找乐趣。③自信。④多与人交流。

2、是控制和调节消极的情绪。教师要教会小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消极的情绪,主要有以下方法: ①宣泄调控②遗忘调控。③转移调控。

结合工作实际,阐述小学生能力辅导的措施。

答:(1)激发兴趣。小学生对事物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能力锻炼的机会。凡是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他们就会更多地投入并能使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小学生积极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能力。教师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例如成立音乐小组、美术小组、运动小组、科技小组等各种兴趣小组,让小学生都有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

(2)与其他个性品质的良好配合。能力作为个性的一个组成成分,与个性的其他特征关系密切。要发展能力,就不能脱离整个个性的培育与发展。能力发展与良好个性的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个大胆、开朗、勇于探索和不畏艰难的人,就会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这种能力的提高,又会使他的个性更为杰出。

“马虎”是小学生学习中较为普遍的问题,试分析“马虎”产生的原因,并谈一谈应如何帮助“小马虎们”? 答:马虎是有原因的。(1)注意力不集中,如有的同学平时学习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漫不经心,丢三落四,长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形成马虎的毛病。如果做任何事情都集中注意力,不断提醒自己,就不会出错。(2)注意力极易转移,常常还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就想着其他的事情,因而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3)马虎的产生还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小时候,家长如果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而是自己亲自动手为其准备好一切,那么孩子由于很少有机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什么也不用考虑,马虎的行为习惯就容易形成。方法:(1)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教师要经常提示“做完之后,自己认真检查,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另外,也要引导小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检查。告诉他们,自己要督促自己检查,自己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老师喜欢做事认真的好孩子。(2)使用厌恶疗法。对马虎很严重的孩子,可以手腕上套橡皮筋,每马虎一次,自己拉几次橡皮筋,会有疼痛感。几次后,一做作业就会想到不认真就要手腕疼,这样逐渐改掉坏毛病。同时也可在认真做作业后给自己奖赏,如做自己喜欢的事。(3)告诉小学生,马虎是坏毛病,但并不可怕,只要有决心改,按老师说的去做,一定能改掉。(4)学会自我暗示。默念“马虎并不是我的专利,它控制不了我,我一定能战胜它”。

试述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程序及操作方法。

答:为使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理想的效果,必须科学地设计辅导程序,对辅导题目、主题分析、目的要求,课前准备、操作过程,及总结和建议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安排。

1.辅导题目。题目是主题的标识,它蕴含着一堂辅导课、一次主题班会或一项课外活动的中心、主旨及基本内容。新鲜有趣、富有吸引力的辅导题目或活动题目也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增强辅导活动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2.主题分析。主题即辅导活动的中心,亦即活动内容的核心。主题分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揭示辅导活动的中心、主旨,明确重点、难点或疑点;(2)阐明辅导活动的原因及相关的理论依据;(3)明确辅导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3.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是指活动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目的要求既是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活动过程和程序设计的前提依据。确定辅导活动的目的要求需注意:(1)要明确辅导活动的结果使小学生内在心理状态所发生的变化;(2)明确活动过程对小学生的智能结构和人格结构的影响;(3)目的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和检查。

4.课前准备。准备的过程也是思考、设计的过程,要根据辅导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创造条件,确定活动场所,收集相关资料和事例,设计问卷,制作挂图,准备录音带等,从而做好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5.操作过程。操作过程是指对辅导活动中的方法、步骤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认真执行的过程,包括导入课题、活动与训练、活动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渗透法和课外指导法等。操作过程是程序设计的物化过程,是到达活动目的、获得理想效果的中心环节和决定因素。

6.总结和建议。总结是指教师对辅导活动中同学发言、集体讨论的意见及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得到富有指导性的结论,可概括为几点或几个方面。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思想行为提出相应的希望和建议,以调节心态和指导行动。

试分析现在的小学生中较为常见的自我中心现象,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帮助他们? 答:分析:自我中心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小学生的正常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他们处于中心的地位,就曾有小学生说过:“在家里爸爸听妈妈的,妈妈听爷爷奶奶的,而爷爷奶奶听我的。家里我最大!”在家庭中形成的这种自我中心的个性使他们在人机交往中也是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

方法:(1)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身上是不足及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2)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寻求家长的合作,使小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形成的环境。(3)在家庭中逐步改变小学生的自我中心,采用行为转变方法,如厌恶法、代币法等。(4)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其交往能力。(5)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调整自己,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6)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

在教学实践中,您是如何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的?

答:

1、做作业拖拉

指导孩子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到位,如喝水,上厕所,要用的文具、书本都准备齐了;孩子做作业时,不要在一旁盯着,不要轻易打断孩子。对于一些已经有拖拉习惯的孩子,限时让孩子完成作业。

2、不检查作业

封孩子为“作业(试卷)国王”的警察,警察的任务就是抓坏蛋,在这个王国里,坏蛋就是那些错题。每次做完作业或是答完试卷后,“警察”就必须尽义务要抓“坏蛋”。如果有一天,警察再也抓不到坏蛋了,那么警察就可以升级为警长。这个游戏也能帮助孩子改善马虎的毛病。

3、不懂也不提问 思考会令孩子不断进步。对于不爱思考和提问的孩子,多从其他方面来促使孩子开口提问。比如,询问孩子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做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也能让孩子将提问看作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另外,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也应“不耻下问”,学着向孩子问问题,孩子回答不出来的,就带着孩子一同去向他人请教,家长这样的做法,也是对孩子提问进行的鼓励暗示。

4、学习缺乏动力

孩子不愿学习,却一定会喜欢游戏。如将想让孩子学习或是复习的内容(学科不限)写在多张纸条上,相互抽牌答题,将所有的题过一遍。

5、不清理学习场所

学生初次清理时,应有耐心地在一旁指导,直到清理完毕为止。最后,给学生一些鼓励,口头鼓励或物质鼓励均可。特别注意的是,就算是孩子收拾得不干净、不整洁,家也应鼓励,而不应抱怨或再次整理,这样只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您的学生中有学习疲倦的现象存在吗?我们应如何预防学习疲劳呢? 328 答:要从根本上消除学习之后的心理疲劳必须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消除紧张和压力,达到充分的自我放松。(1)减少学习时间。(2)预防疲劳,感到疲劳之前先休息。疲劳是学习的大敌,等疲劳产生之后再去消除,疲劳已经妨碍了学习,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预防疲劳更为重要。(3)经常休息。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因困倦而睡觉,可以在其他时间睡上一觉。比如,课间休息,午饭后,晚饭后。这样可以使学习时的效率提高,避免疲劳。(4)自我想象,放松身心。冥想练习,放空自我。(5)学会精神愉快的去学习。如果能将学习当成一件你喜欢做的事情,带着一份愉快的心情去面对学习,即使学习内容很多,难度很大,也不会那么快就感到疲劳。

上一篇:湖南成人高考历年真题下一篇: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