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安全(12篇)
1.网络社交安全 篇一
I have a sister who is ten months older than me.
She has big eyes, thick eyebrows and a big mouth. I‘m a little taller than her. She studies very well, knows a lot of words, English is very good, Chinese is also very good, mathematics is better than genius. I admire her very much. However, she has a shortcoming, like meddlers, which I do not like. She fine art is very good, he likes fine art, she learns to sketch, she draws a pig, others draw rigid, and my elder sister, draw as live, lovely, fun, I respect elder sister very much. Sometimes she had a rush, sometimes she flinched. For example, like chess, she ignored before and after, I won a few games, she did not dare.
This is my sister, although she is not handsome, but intelligent. Her name is han yutong.
2.网络社交安全 篇二
关键词:社交网络,安全问题,防范对策
1 社交网络概述
社交网络最早源于网络社交, 其构建基础便是E-mail。E-mail的出现让邮件传输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并逐渐成为了互联网当中最为广泛的应用[1]。在E-mail的基础上BBS则将网络社交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它将信息群发以及信息转发进行了高度整合, 这就使得更多的参与者可同时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 这也让社交网络从点对点逐渐转变为了点对面模式。在网络社交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更为完整的体系并逐渐产生了社交网络。事实上交友只是社交网络的开始, 当Facebook、微博等一系列新兴产物进入互联网平台后让虚拟社交与现实世界的交叠部分越来越大, 同时社交网络也推动了传统社交的变革。如今社交网络已经步入了成熟化阶段并以稳定的态势继续发展, 主要表现出了以下特点: (1) 在一定范围内科创建并公开用户信息或以半公开的形式进行信息共享。 (2) 以用户列表为基础构建出了一个交往平台[2]。 (3) 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以及开放性, 可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插件开发, 因此社交网络除了承载了基本的网络聊天、交友功能外同时还具备了视频、音乐共享, 评论添加等。正是由于上述特性使得社交网络用户到达了空前的规模, 因此也使得用户行为控制受到了阻碍, 另外社交网络信息承载量较大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以及集中性, 进一步加剧了管理困难。正是由于社交网络中承载了大量用户并具备了大量的信息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若不能进行有效、妥善的管理必然会造成信息泄露、信息假冒等问题。
2 社交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如今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很多人群特别是年轻群体所关注的对象, 同时也成为了非法分子紧盯的目标, 这使得社交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为了当前信息化时代下的重要问题之一。
2.1 社交网站存在巨大的安全威胁
社交网站是构成社交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很多社交网站均存在着一定的安全威胁, 其中最常见的安全风险即为CSRF攻击或蠕虫攻击。这些攻击之所以能够对社交网站起到破坏性作用主要是由于这些网站均使用了Ajax技术, 因此网络蠕虫可攻击某个用户并通过该用户向其他用户发送病毒或木马链接从而使得相关信息被盗用。CSRF攻击一般是截取用户的cookie, 利用用户的cookie登录主页从而进行非法操作。正是因为上述漏洞给社交网站本身以及用户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网络安全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2 无线通信安全隐患
在智能手机以及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今天, 通过手机以及无线设备上网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群体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手机无线网络规模及覆盖面如此发达的前提下手机无线网络安全却不能满足当前用户乃至行业的需求。在安全技术以及安全体系不能匹配行业发展现状时也就造成了用户的信息安全不能得到稳妥保障, 据相关调查显示用户频繁出现了通话被监听、电话簿被截取或手机中毒等。另外手机网络下载量近年来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也使得手机成为了仅次于电脑的病毒传播媒介, 与此同时无网络接口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不法分子正是通过这些接口盗取用户信息。
2.3 大量垃圾信息
社交网络的迅猛扩充以及网络覆盖面的高速增长事实上与垃圾信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病毒式营销不仅仅让用户体验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同时也给用户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些垃圾信息主要是以垃圾邮件为主, 在这些垃圾邮件当中包含了广告以及恶意代码并且可以利用好友列表进行传播, 垃圾信息数量具有一定规模, 在其作用下会造成网络负荷明显加大, 同时会造成用户信任度缺失, 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假冒身份创造大量虚假用户并伪造用户信息, 在信息量过大时则会超出网络本身的承载量从而会超出网络本来的适应能力从而降低网络性能, 严重时将导网络系统瘫痪, 这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 完善社交网络安全的有效对策
3.1 加强社交网站安全建设
若要让社交网站的安全性得到提升就需要对Ajax软件进行优化从而增加社交网站抵抗脚本攻击以及CSRF攻击的能力, 并对蠕虫病毒产生抑制作用。为了降低社交网站中的漏洞数量就需要在网站建设初期对用户内容进行严格排查, 特别是要对好友界面进行详细测定, 对用户输入信息的安全度进行严密监测。在测试过程中若存在脚本错误或框架变形的情况即说明网站存在被恶意攻击的情况, 此时就需要加深排查工作, 最基础的排查方式即为手动排查, 然后利用XSS漏洞检测软件来进行相关修复, 同时对网页链接进行综合性的安全测试。在初期构建过程中将黑白盒检测工具掺入其中便可以对信息流动进行实时监控, 让网站的安全性能得到提升。
3.2 加强手机无线通信网络安全保护
在手机无线通信网络普及程度以及影响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手机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加强手机无线通信网络安全也成为了IT行业中需要重视的重点问题。以下以social-K方案为例对移动社交网络保护进行说明。安卓、ios等智能手机系统已经成行业主流, 在市场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的第三方应用, 这些第三方应用无疑给用户提供了便利性并且丰富了手机原有的功能, 但在这些应用的使用过程中第三方服务器会将移动用户的身份标识、网络信息等收集, 而在这个过程中便会产生一定问题。首先无线数据连接开放性较大, 因此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身份标识易于盗取, 其次盗取者在获取部分用户信息后会将攻击扩散至其他用户, 从使多人受到影响[3]。通过social-K可以有效解决上述方案, 其流程图具体如下:
从上图可知用户进行交互时B对A会产生访问请求, A通过身份服务器将会获取匿名ID, 所得的ID将与A的社交ID产生关联并产生映射关系。与此同时A将身份位置可反馈服务器, 若出现其他位置报文时 (由攻击者发出) , 此时服务器就能提早发现并进行防御。另外A可以向B发出匿名ID, 再由B向服务器发出匿名ID并请求查询身份。通过A的匿名ID获取其社交网络ID从而获取社交网络数据并转发给B, 查询成功后则意味着A分配的匿名ID失败。通过以上方案便可以达到预防虫洞攻击的目的。
3.3 加强宏观监控, 控制垃圾信息
目前对于社交网站管理政府部门还未能给出健全的管理方案与制度, 还有待加强。对于社交网络而言应该制定出专项制度, 以BBS为例就需要构建出专项备案, 其中不仅仅包含了基本管理规范同时还应该包括市场准入条件等。同时对于大型社交网络而言需要构建出健全的内容审核体系以及信息过滤体系, 从社交网络本省以及监管双方面出发, 让社交安全管理得到更为深入的强化。
4 结语
社交网络安全问题对社交网络的深入发展带来了阻碍, 同时这些安全问题也给相关用户信息带来了安全隐患, 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手段对其进行完善, 通过加强社交网站安全建设、加强手机无线通信网络安全保护并加强宏观监控来促进网络安全建设, 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余剑来.社交网络化的发展方向[J].世界科学.2011 (01) .
[2]张彦超, 刘云, 张海峰.基于在线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J].物理学报.2011 (05) .
3.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性分析 篇三
摘 要:物联网、云计算的发展为社交网络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也成为众商家博弈的焦点。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对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各阶段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并剖析其生命周期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日后问题解决提供针对性参考。
关键词:社交网络;信息生命周期;个人信息;信息安全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以及智能终端、数字城市等信息体的普及,全球数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我们已经迈进了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在大数据的推动下,孕育出新的发展商机和新的发展模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网民中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达6.06亿,较去年底增长了1850万人,占网民总体的90.8%;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占网民总体的30.6%,社交网络已成为大数据解决和应用的引领者。同时,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也成为大数据时代商家博弈的焦点。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安全事件频发,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已成为我们亟待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
working Service,SNS),是以一定社会关系或共同兴趣为纽带,通过各种形式,为在线聚合用户提供沟通、交互服务的互联网应用,这些互联网应用包括狭义的社交网站(如Facebook、QQ空间、人人网、豆瓣网)、微博、博客、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易信、QQ)、论坛等。
(二)个人信息。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信息,其中关于其自身的记录就是个人信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每个个体都与其他个体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此,作为反映个体情况的个人信息不仅包括可以识别特定个体的基本信息,也包括个人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家庭的等方面的信息。齐爱民在《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中将个人信息定义为:“与个人有关的,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本人的信息”。个人的姓名、性别、出身日期、身份证号、手机号、指纹、特征、婚姻、家庭、教育、职业、爱好、健康、病历、财务情况、社会活动等都属于个人信息。
社交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即反映在互联网上的上述所有信息。此外,还包括个人的电子邮件地址、账号及其对应密码、IP地址、域名、统一资源定位器、cookies等互联网特有信息。因此,社交网络中个人注册信息、个人分享信息、人际关系信息1、数据挖掘信息2都属于个人信息范畴。
(三)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即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的认证性(或可靠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认证性(Authenticity),是指用户的个人信息是真实可靠的,信息是由可确认的主体发布的。认证性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障其他信息主体的权益,防止恶意用户盗取、假冒他人名义进行欺诈等;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即确保特定个人信息只能被特定的授权者看到或使用,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随意公开或泄露他人信息;完整性(Integrity),即保证个人信息及其处理方法的正确性和一致性,保护用户个人信息不被非法删除、修改、伪造等;可用性(Availability),即用户本人及授权者可以按需获取、使用特定个人信息;可控性(Controllability),是指用户个人信息处于安全监控状态,未经用户本人同意不得随意使用其个人信息。
二、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性分析
(一)信息产生阶段。个人信息的产生是一个持续、长久的过程,伴随用户网络行为的始终。信息产生阶段的安全性主要是指信息的认证性和保密性。
(1)认证性分析。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的认证性,是指要保证个人信息内容的真实可靠和信息发布主体的可认证、可信任。内容的真实可靠和发布主体的可认证、可信任是防止网络假冒、网络欺骗的第一步。主体认证是保证个人信息真实性的关键,是社交网络环境下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首要环节。目前,国内大多数社交网络注册时都要求实名认证,即用户要提交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才能完成注册。但是,用户出于隐私安全的考虑,会伪造自己的注册信息,网站对此并不能进行真实准确性的认证。据美国《消费者报告》调查显示,1/4的
Facebook用户在注册时会说谎,包括填写不真实个人资料,如伪造生日、所在地、身份等。2011年11月,新浪也被爆出“认证信息造假门事件”,相关人士称新浪微博“有漏洞”,只要有名片、邮件,就可以托熟人认证(微博加V)。这些都说明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的安全认证仍存在问题,并亟待解决。
(2) 保密性分析。保密性即个人信息的私密、非公开性。信息产生阶段,个人信息的保密性主要受用户个人和社交网络的功能影响,用户在注册、发布信息时产生的信息种类越多、开放性越高,其信息保密性就相对越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网民中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达6.06亿,较去年底增长了1850万人,占网民总体的90.8%;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占网民总体的30.6%,论坛/BBS用户规模达1.2万人,占网民总体的18%。总之,社交网络用户已成为网络的主要用户。社交网络中用户不仅会填写姓名、性别、年龄、所在地、学校、工作、联系方式、生日等信息,还会上传头像、照片、视频,生成状态、位置、标签等信息。社交网络中用户生成的信息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繁多,是大数据时代重要的数据财富。根据2015年7月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等;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被泄露,包括通话记录、软件使用痕迹、地理位置等。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的保密性问题依然是信息安全的短板。
(二)信息收集阶段。信息收集主要针对非信息生产者的第三方个体或组织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搜索、收集行为。信息收集阶段的安全性主要是指信息的可控性,其安全性威胁主要是第三方在用户不知情的状况下过度收集其个人信息。
随着移动网络、云计算、云服务等的产生与发展,用户个人信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服务商、第三方团体在利益的驱动下,随意搜集用户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以微博、大众点评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应用开始借助GPS定位技术广泛收集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以米聊、微信、陌陌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随时可能将用户的手机通讯录、邮件地址等存入云端,用户完全无法掌控自己信息的去向及使用范围。2012年3月,美国Facebook、Twitter、Yelp、苹果等十三家社交媒体被相继告上法庭,起诉方指控这些公司侵犯了用户隐私。2013年6月,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的美国“棱镜门事件”——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这些事件都暴露了社交网络用户个人信息被随意收集和过度使用的问题,但是我国依然没有相应的法律及行业规范来制约网络服务商或其他组织的不道德行为。
(三)信息组织阶段。社交网络个人信息组织就是将个人零散的、片段式的信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实现分类序化管理的过程。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的有序呈现就是信息组织的结果,主要包括用户主页信息的分类呈现和好友分类管理。社交网络中大部分的好友信息是公开的。信息组织阶段,个人信息安全性主要是指好友列表和关注/粉丝列表对用户人际关系信息的泄露,以及由此导致的数据挖掘、网络欺骗等行为。
社会化推荐系统、好友推荐算法库、好友亲密度模型、好友智能分组算法等都是基于用户生成的信息和好友关系信息产生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利用用户好友关系以及群关系不仅可以推测出用户的其他基本信息还可以推测用户的隐私信息。因此,信息组织阶段增加对好友列表、关注/粉丝列表等用户关系信息的隐私保护及隐私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四)信息利用阶段。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利用是指用户信息被他人查看、获取并使用的过程,信息利用包含信息获取、信息提供、信息二次开发和交易等。利用阶段,个人信息安全主要是指个人信息的泄露与滥用问题,涉及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信息利用阶段,影响个人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网站的隐私功能,用户隐私保护意识,个人信息的可检索性。
(1)网站隐私功能。社交网络的隐私设置是控制用户信息传播范围、保证个人隐私的重要手段。网站有无隐私设置、隐私设置完备与否,都是判断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笔者通过对国内社交网络的调查统计,发现大部分社交网络都设有访问限制、信息可见度设置等功能,但有些社交网络依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新浪微博没有主页访问权限设置;微博的@功能、关注/粉丝列表公开对所有人可见;微信默认可以让陌生人查看用户的十张照片等等。这些隐私功能的缺陷一定程度上都是导致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
(2 )用户隐私保护意识。用户个人的隐私保护意识和隐私保护行为是影响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另一重要因素。根据《洛杉矶时报》刊登的一份调查显示,超52%的人承认自己从未在下载软件之前读过隐私政策,35%的人则会从不受信任的来源下载软件。国外对Facebook的相关调查显示,大约有1300万用户表示从不设置、或者根本就不知道Facebook有隐私工具。用户对社交网络应用隐私设置的漠视是导致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原因。
(3)个人信息可检索性。目前,国外的OneRiot、Google、
Collecta和Scoopler等搜索引擎可以实现对Twitter、Facebook、
Digg等社交网络的实时检索,国内的有道可以实现对网易微博和新浪微博的实时搜索。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的融合,允许搜索引擎对社交网络信息的检索,实际上是将用户的个人信息推向了公共领域,一定程度上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可控性产生了威胁。
(五)信息清理阶段。个人信息清理就是暂时或者永久地移除社交网络中保存的个人信息。有时用户并不希望网站保存他们的特定数据,希望退出登录后,网站将这部分数据删除(部分删除);或者是用户不想再继续使用网站,想删除所有数据(账户删除)。个人信息清理或销毁是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内在要求,是社交网络应该提供的功能。
笔者通过对国内几家社交网络的调查,发现社交网络基本上都提供了如“停用账号”、“账号锁定”、“关闭微信”等功能。如人人网的“账号停用”,停用期间用户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删除,账号激活后其信息依然显示在主页上,但是人人网并没有明确用户个人信息的永久删除问题。新浪微博的“账号锁定”功能可以防止账号被盗后的恶意登录和恶意操作等,锁定期限为15天,到期自动解锁,但是新浪微博没有提供任何账号注销功能,也没有明确个人信息的删除问题。因此,个人信息的清理依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对个人信息安全性会产生一定威胁。
三、结论
通过对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安全性分析,可以看出,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有:①信息产生阶段,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信息认证和信息保密问题,影响个人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网站的信息认证能力和认证水平以及网络用户个人的信息纰漏状况;②信息收集阶段,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是网络服务商及第三方组织对个人信息的过度、不合理收集问题,影响个人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相关法律政策及行业规范的缺失;③信息组织阶段,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恶意用户对好友信息的恶意挖掘行为,影响个人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网络服务商的隐私设置及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④信息利用阶段,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是信息泄露与信息滥用问题,影响个人信息安全的因素包括网站隐私设置、用户隐私保护意识以及个人信息的可检索性等;⑤信息清理阶段,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个人信息永久删除问题,影响其个人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社交网络的功能设置。通过对上述各阶段信息安全问题的剖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针对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艳欣,康旭冉.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兰台世界,2014(5):24-25.
[2] 孙毅,郎庆斌,杨莉.个人信息安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 罗力.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4):38-40.
[4] 邱均平,李艳红.社交网络中用户隐私安全问题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6):34-38.
4.社交网络观后感 篇四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传记电影,摆脱了一般传记电影的枯燥与循规蹈矩,作品用非主流的手法,娓娓地讲述了Facebook的创建过程,也就是“盖茨第二”的发家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活力四射的故事,还有性格鲜明立体的男主角。其实在影片的一开始,我是不喜欢马克的,放在现实生活中他就是一个失败的典型,被所有的社交圈子拒之门外,书呆子气十足,尽管思维敏捷,这也导致他一分钟能换5个话题,说话絮絮叨叨,傲慢,说话又伤人,无关乎艾丽卡要跟他分手。这个可怜的小朋友在受到失恋的打击之后,又在博客上发牢骚,在分手之后讲前男友(女友)的坏话是最小人的,人家既然那么不好,当初干嘛爱得死去活来的?这种幼稚行为分明向世人宣告自己是多么的无能。
但是这个有点幼稚的小朋友在真正做事情的时候又展示出了非一般的魅力,他跟肖恩一见如故,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人生理想,就像他在剧中说的,Facebook就像他的孩子一样,他要亲手把它培养大,所以他不喜欢在网站上植入垃圾广告,即使网站运行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在网站初具规模的时候也不愿意以区区10万美元卖掉它,这也是他跟爱德华有分歧的地方。也许这可以说是普通人与成功人的差别,爱德华有聪明的头脑,也为网站刚开始的注入可贵的1000美金,可是他没有马克的魄力,所以注定只能是合伙人,而马克扎克伯格则成为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由这里我又想到了一个人的价值,我觉得有时候一味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不是真正的成功,只有做到对社会有益,同时自己得到满足才是真正的成功,这才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马克这么聪明的人,如果利用自己的头脑以及丰富的知识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比如网络社会猖獗的黑客,这对整个社会将是很大的破坏。记得有人说过,高智商犯罪才最可怕,一个只有智没有德的人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计的。
5.社交网络卖T恤 篇五
不做广告,没有专业设计师,也没有销售团队。Threadless就像一个社区中心,人们在这里发表博客,和有同样兴趣的人交流意见,顺带着买一大堆15美元一件的T恤。每一款T恤都热销,并且利润率在30%以上,公司每年营收增长超过100%。
创始人Jake Nickell和Jacob DeHart自己就是社区狂人。以前Jake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一个叫Dreamless的设计师论坛,他和各种设计人员切磋技艺,参加设计竞 赛,赢得冠军很开心的他在月在这个论坛上自己召集了一次设计比赛,奖品是T恤—图案是冠军的作品,采用投票制赢得的图案T恤以12美元的价 格售出的时候,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接下来他和Jacob采用了自动评分系统,给T恤的设计打分,从1到5。大家踊跃参加一个又一个新的比赛,因为对于平民设计师来说,T恤就是一个展示作品的出口。赢家之一Glenn Jones说,这和钱没关系,整件事情酷就酷在你的作品被印在T恤上,穿在别人身上。
到了,他们已经积攒了1万用户,创造了10万美元的T恤销售额。慢慢地对赢得设计竞赛的人开始实行现金奖励,奖金从100美元很快涨到2500美元(每年有300个人获奖)。
从成立开始就盈利的原因是,它只生产用户笃定会喜欢的T恤。能持续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则是,它有个粘性十足的社交网络粉丝群。
市场营销副总裁Cam Blazer说,在Threadless论坛里,忠诚客户提交创意,投票和购买我们产品的都不是随机的用户,他们非常忠诚,我们的消费者总共为15万个设计投过票,我们培养的就是这样的社区。
社区帮助这家50个人的公司在获得了3000万美元营收。Threadless在Twitter上有150万个粉丝,Facebook上有10万个粉丝,它十分善于利用社交网络来推销其设计和设计师。
大部分Threadless的员工都不到25岁,最大的一个员工是33岁。75%的员工在被雇佣前就已经是Threadless的社区活跃分子,他们很多人同时是设计师兼其它设计师的推广者,当然他们还兼作网站T恤的模特,
Threadless帮助设计师推广自己的T恤,为他们制作广告链接贴在自己的博客、Myspace主页上,然后他们将这些链接转发给自己的朋友, 邀请他们来自己的设计页面挑选T恤。田纳西的Tom Bruns就是在一个设计论坛中找到Threadless的,他说Threadless是通过强大的口碑相传效应而走红的。他设计的一款共产党主题的T恤 成为年度T恤设计销售冠军。
Threadless也通过邮件等方式定期和用户交流新T恤和设计信息。
在其他社交网络上出现的Threadless表现得像是一个人性化个体。比如在Facebook,他们会上传员工视频,讨论自己最喜欢的品牌。如果公司中有好的音乐或者有趣的人,他们都会实时跟用户交流。
Threadless会持续提供设计挑战来刺激社区的创造性。Threadless曾在CES上举行过设计竞赛,以寻找那些对科技和网络感兴趣的用 户会热爱的主题。再比如召集对于僵尸和怪兽的概念设计比赛,因为Threadless已经从论坛中注意到用户在某个时期对怪兽主题的讨论密集度大增。
Threadless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过举行iPhone皮套设计比赛、Dell笔记本电脑外观设计比赛,票选出最受欢迎的设计再生产,这些方法无一例外地获得了成功。
但它只是有选择地尝试线下业务,除非有利于其增进其社区的线下互动。有零售商曾经希望购买Threadless产品,让其T恤挂在自己实体店内。 Threadless拒绝了,理由是如果Threadless的T恤被挂在冰冷的墙上,没有互动,消费者就不知道那些设计是哪里来的,它也无法把握它的消 费者的喜好,失去了互动,它的设计必然失去销售魔力。
它也不是排斥实体店,开始它启用实体店增加其用户的线下交流。Threadless在芝加哥开了家两层实体店,上层是艺术区,做音乐会和艺术展,下一层只卖20几件设计T恤,显然它只准备将其作营销用途。但6个月后,本来预计亏钱的这家店居然靠活动就能盈利了。
哈佛商学院教授Karim Lakhani说,Threadless证明了创新可以来自用户,其成功之处在于重新思考你和用户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制造商和消费者。《民主创新》的作 者Von Hippel说这是一股新浪潮,说明公司可以抛开市场调查来制定市场策略。这些文绉绉的说法换成简单的说法就是,Threadless T恤热销的全部秘密就在于一个持续活跃的社交网络。
6.未来职场的利器-社交网络 篇六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ite-SNS)将成为未来的职场利器
八成(80%)中国雇员每天都在使用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正在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职场人士由最初尝试生活娱乐类社交网络,正逐步发掘社交网络的职场价值如促进工作(专家库、人脉管理、疏解压力等)和提高求职成功率等功能。职场中工作流的核心是信息流,而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决定信息流。在浩若烟海的信息中,传统加法式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往往令人无所适从。社交网络是一种先减后加的方式,它过滤了不必要的信息,在细分群体中以更精、更广、更即时、更个性化的特点交流信息,从而成为雇员青睐的沟通平台和未来职场的利器。
近六成(57%)的中国雇员认为社交网络能促进其工作
职场人士在社交网络上能够建立一个即时同步的专家平台,以获取工作相关的信息、知识、技巧、经验、关系等资源,进而能在竞争中以弱胜强。Kelly Services 中国区PT业务总经理Mark Hall先生指出:“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及职场中,雇员经常要应对跨类别或全新的项目,个人能力经验不足将成为常态。尤其是80后雇员面临的挑战更为突出”。那么“菜鸟”能够超越“老手”吗?相信这些场景并不陌生,一名普通的医师通过网络技术在全球顶尖专家的指导下成功完成了高难度手术。几位年轻的大兵通过卫星通讯在千里之外的专家指挥下,高效完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这将令曾经身经百战的老手们瞠目结舌。“菜鸟” 在专家即时同步的指导下是可以超越“老手”的。社交网络上的每个朋友和行业或专业群组都将成为开启专家库的大门,职场人士在提高个人能力的同时,要根据80/20法则,在重要的20领域里经营自己的“专家平台”包括本行业专家(获取业内最新趋势和实践)、本专业专家(获取跨行业的最佳操作)以及优质的供应商(获取快速有效的执行力)等。而社交网络的即时同步交流功能使职场人士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获得专家的支持。
化解人脉维护的瓶颈。传统的关系维护一直受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层级与方式等制约。尤其职场中的工作节奏和压力日益攀升,人们的业余时间已越来越难以找到交集。通过社交网络,只需指尖微动,即能以最低的成本、微妙和个性化的方式管理人脉。
疏解压力。目前职场中的工作多属智力型, 工作绩效受员工的心态情绪影响很大。随着80后雇员渐成职场的中坚。他们面临难题时,适度的释放压力或转换频道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或获得更新的想法。社交网络提供了一个即时的、个性化的疏解压力的渠道。
社交网络打通传统的求职招聘障碍
超两成(21%)的中国雇员通过社交网络找工作。
中国雇员求职方式成功率排名:1招聘网站(38%)、2“推荐”(25%)3“猎头(18%)4,雇主主动挖角(12%)
5、线下会议(4%)
6、纸媒广告(3%)
7、由社交网络直接获得工作(1%)。
社交网络对传统求职招聘方式渗透日益加深,尤其排名第二的“推荐”(25%)、第三的“猎头(18%)以及第四的“雇主主动挖角”(12%)其总和已达到55%。另有1%的雇员表示已从社交网络上直接获得了工作。主要原因如下:
可信度高:社交网络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在朋友、行业及专业等群组中传播的窄告。在职业类社交网络上还可以看到同事及朋友的评价。这使得信息质量大大提高了。
时间优势:面对业务的快速发展,用人部门希望招聘速度更快。HR在对外发布招聘信息前,用人部门往往已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找人了。求职者通过社交网络可提前了解招聘消息,甚至与用人部门直接沟通,而非传统的常规流程,从而比其他求职者占据了时间优势。
空间优势:经济全球化推动人才全球化,据Kelly Services的《2011年人才流动报告》显示80%的中国雇员愿意接受异地工作机会,其中跨国意愿占3成,国内跨城市意愿占5成。通过社交网络,雇员可随时了解地球另一端的工作机会以及跨地区能力要求差异。
信息更全面:相比简历的平面信息,社交网络展现了求职者更全面的信息包含职业发展背景、观点、经验、风格、人脉、喜好甚至视频等。就好比在一个博览会中,人们容易忽略某份宣传单,而会被装饰精美,具备互动体验功能的展台所吸引并留下深刻印象。
经营个人品牌:如果把社交网络比作打通求职招聘障碍的管道,个人品牌就是钻头。它是求职中“推荐”和“雇主直接挖角”等方式的基础,对“猎头”的影响也很大。如前所述“推荐”是中国雇员求职成功率排名第二的方式,而美国雇员排名第一。“雇主主动挖角”中国雇员排名第四,而美国雇员排名第三。可以看出个人品牌在美国雇员求职中作用更大。目前仅有18%的中国雇员在社交网络上建立个人品牌,远低于美国雇员的比例35%。这与中国雇员对个人品牌的作用和操作方式的熟悉程度有关。个人品牌的核心是对他人的价值,包含“资源价值,情感价值及精神价值”。除求职外,它对促进工作、寻找合作机会、创业等都很重要。个人品牌建设需要整体规划,信息传播要兼顾清晰度、新鲜度、重度、频度、长度、深度、高度等原则。通过社交网络可针对细分人群,及时的、有频率的传递与个人品牌价值一致的信息。进而树立清晰的个人品牌,促进其知名度及美誉度。
中国80后雇员通过社交网络求职意愿高
近三成(28%)的中国80后雇员通过社交网络求职意愿高,比例远高于70后(18%)及60后(10%),但80后真正获得工作机会成功率最高的却是招聘网站(45%)。而在受社交网络影响大的“推荐”“猎头”“雇主直接挖角”等方式中80后的比例低于70-60后。
80后雇员分两类,一类是初入职场的雇员,他们通过社交网络拓展关系和求职意愿很高,但因经验及资源尚浅,所以社交网络对其工作及职业发展影响不大。而现实工作中提高能力经验、经验、人脉资源更为重要。这将成为未来发挥社交网络作用的基础。另一类是已工作8-10年的80后雇员,他们在某领域拥有一定经验和资源,但在独立负责团队或重大项目时,仍需外援。另外由于收入与生活压力的反差,他们期望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以提高收入。社交网络将会对其工作及职业发展提供更大的便利。
70-60后雇员经验丰富,事业相对稳定,面临职业瓶颈,他们更看重对自己同层小圈子的精耕细作。60-70后求职成功率高的方式是“推荐”“雇主主动挖角”“猎头”等都受到社交网络重要影响。同时社交网络还是70-60后寻找合作、创业及投资等机会有效的工具。
中美雇员选择社交网络求职的偏好
通过社交网络求职的中国雇员最倾向生活娱乐类社交网络(如开心、人人、豆瓣)的朋友介绍,而美国雇员排名第一的是职业类社交网络(如Linkedin等)。选择职业类社交网络(Linkedin、天际、优仕等)求职的中国雇员比例为(11%)远低于美国雇员的比例(44%),而全球平均比例为32%。
(博客是否划归社交网络目前尚存不同解释,本报告不做详述)
这反映中国雇员对职业类社交网络还不够熟悉,与娱乐类社交网络和博客相比,职业社交网络比较乏味。从全球社交网络发展趋势来看,职业类社交网络用户增长慢于娱乐类社交网络,如LinkedIn早于facebook上线,但后者的用户已超过 6.2 亿,而 LinkedIn 才突破 1 亿。国内情况也类似如天际网与人人,开心等。但职业类社交网络一直保持着更为稳健的增长。从美国雇员(44%)及全球雇员(32%)的选择来看,职业社交网络对其求职的帮助很大。
另外,选择娱乐类社交网络求职的80后雇员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代,而选择职业类社交网络的比例相反。可以看出职业类社交网络对于有经验的雇员作用更大。
中国雇员通过微博(新浪,腾讯等)求职的比例为(10%)高于美国(如Twitter)(2%)。随着国内大型门户网站的微博人气不断攀升,职场人士通过微博开始尝试找工作,企业的HR也在通过微博发布招聘信息,微简历微招聘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中国雇员对于社交网络的担心
四成(40%)中国雇员担心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存在不利于职业发展的风险,而美国雇员只有(20%)会有这方面担心。超三成(35%)中国雇员表示可能会刻意删减个人信息以规避风险。
社交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当人们开始在这个平台上沟通时,就已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勾勒自己的形象了,信用是这一切的基础。信用危机造成的伤害是很难以修复。更多的美国雇员在职业类社交网络上加入了同事及朋友的评价以证明自己的信用。
社交网络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
只有超过两成的(24%)的中国雇员表示公司有相关政策,而每天使用社交网络的雇员却有八成(80%)。其中41%的雇员每天在社交网络上花费少于半小时,而39%的雇员会超过半小时。
花费半小时内的中国雇员中80后的比例低于其他两代雇员,超过半小时的结果相反。
社交网络在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同样也在影响着企业管理。从长远来看,80后雇员正在成为职场的主流。他们对网络的偏好远高于其他两代员工,相对独立生活态度之下蕴藏着渴望了解别人,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愿望。社交网络是他们青睐的释放压力寻找灵感的途径之一。所以企业要重视社交网络对未来职场的影响。
目前企业对社交网络的顾虑包含工作效率、带宽占用、信息泄密、病毒攻击及负面消息影响等风险。而随着职业类社交网络的普及,部分企业正在审视因离职带来的社交网络上工作资源的流失。
更多企业在制定政策加强引导,采用最新软件技术防范风险。同时着手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招聘、营销、促进沟通、职业发展、创新、归属感。
案例一:SNS促进工作
Bill拿着被老板批驳的体无完肤的新品计划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这可是3天的辛苦成果。Bill是一家外企的市场主管,正负责公司即将推出的新品规划。下周一就要给美国总部的“头”汇报了。可现在计划还没着落。Bill和老板花了半天周末的时间“回炉”,终于搭建起整体的架构,Bill用剩余周末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计划。工作之余,Bill照例会和社交网络上的朋友闲聊两句,在与营销类群组中的朋友聊起这个“黑色周末”时,无意间发现有位在美国做市场咨询的朋友竟对类似新品策划非常熟悉。这位朋友介绍了一套美国流行的新思路,Bill只用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一个新方案。周一汇报时,Bill介绍了两个方案,美国同事和老板都对更新的方案大加赞赏。
案例二:SNS 打破求职招聘障碍
Vivian是一家本土快消品公司的研发经理,在过去4年中,一直负责公司主要新品研发,看起来一切都驾轻就熟。但她一直渴望到全球顶级的公司中接触领先的研发平台和国际化的视野。可这种企业往往从高校直接选拔,或从同类型竞争对手中挖角。多次主动投送的简历都石沉大海。最近通过朋友介绍,Vivian加入了一个社交网络的研发类论坛,她觉得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研发管理的文章及心得很有意义。而她的观点和工作经历引起同论坛的一位研发总监的注意,这位总监在全球领先的快消公司中负责研发,他的部门正准备招聘研发职位。双方经过对工作深入的沟通后,Vivian顺利的拿到了offer。
中国区调研合作伙伴简介
世界经理人网站作为中国最大网上管理资源中心和经理人互动平台,推动全球管理理念与实践传播。目前拥有逾100万活跃用户。
Kelly Services是一家美国财富500强企业,2009 年营业收入排名全球HR服务机构前五强。为客户提供领先的招聘、外包及咨询服务。
智联招聘作为中国知名的HR服务商,为超过220万家客户提供专业HR服务。智联招聘网目前平均日浏览量超过6800万。
7.社交网络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篇七
1.1传统形式的安全问题
社交网络依托于网络技术运行,同时也受传统形式的网络安全问题困扰,具体包括:通过好友列表快速传播广告、恶意代码等大量垃圾信息,增加社交网络运行负载,假冒用户身份;通过黑洞攻击、拒绝服务攻击、错误路由等攻击方式,对系统造成破坏,进而影响网络性能;第三方开发者通过嵌入软件、插件漏洞,窃取用户信息,威胁用户隐私安全;通过篡改目标数据、传播虚假信息、伪造服务器IP地址,污染社交网络环境,对系统可用性造成破坏;通过窃取用户名及密码,登陆系统获取操作权限,冒充用户进行非法操作。
1.2数据挖掘的安全问题
通过对社交网络进行数据挖掘,以达到窃取用户信息的目的,严重威胁用户的隐私安全,具体表现为:第三方组织不断收集社交网络中的用户信息,形成关于该用户的完整档案,将其用于非法操作;第三方收集用户上线时长、消息发送与接受、浏览记录等运维数据,识别攻击目标;攻击者通过获取具有身份标识的照片,用于访问不同网站上的同一用户信息,达到信息收集目的;社交网站自身功能对用户隐私保护程度偏低,如提供照片标记功能,即在照片中圈出某人,就会获取该人姓名、电话、地址等隐私信息,造成隐私信息被公开。
1.3用户身份的安全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攻击形式:
1.3.1通过网络钓鱼攻击
攻击者伪装成用户的好友,通过假意交流或诱惑手段,诱骗用户访问具有安全威胁的网站,以获取用户的相关信息;
1.3.2 Sybil攻击
攻击者在正常社交网络中伪装成多种不同的身份,破坏数据转发路径,伪造多条路由,获取合法用户信息;
1.3.3 Wormhole攻击
攻击者在移动社交网络的一端接收合法用户发送的身份标识数据,并在另一端对该数据信息进行重放,从而伪装成原有用户进行非法操作,造成数据篡改、丢失等。
2解决社交网络安全问题的方案
2.1加强社交网站安全性建设
社交网站广泛应用Ajsx技术,使其成为易被攻击的对象,所以要加强社交网站的安全性建设,对有关跨站的脚本攻击进行检测,消除网络漏洞。具体做法如下:对用户输入内容的可靠性进行检测,要求用户将代码输入到测试页面中,对是否存在系统漏洞进行检查;对网站安全性进行全面检测,运用漏洞检测工具查找安全漏洞;运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对网站进行实时检测,对文本信息进行过滤,消除漏洞隐患;在保证用户讨论自由的前提下监测不良信息,遏制大量垃圾信息传播。
2.2提高用户安全防范意识
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过程中要始终强化安全防范意识,确保自身隐私信息安全,降低信息泄露发生几率,具体做法如下:用户要在终端设备上安装杀毒软件,对恶意攻击、病毒入侵进行识别和拦截,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用户在社交网络上注册账号时,不要填写过于详细的个人资料,以免被不法之徒窃取用于非法用途;用户要谨慎添加好友,不要随意进入陌生人提供的网站,对异常在线好友提高警惕,若涉及钱财、账号信息等问题,要与好友进行电话确认;用户要设置复杂的密码,提高密码的安全级别,避免攻击者轻易获取密码。
2.3开发和运用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
针对社交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应积极研究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方案,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2.3.1构建无中心社交网络架构
将P2P网络作为底层社交网络节点的组织形式,解决用户数据存储过于集中带来的安全问题,利用分布式存储和传输方式转变以往通过中心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
2.3.2设计群组化信息共享方案
利用访问控制策略和用户好友信任关系,对用户信息进行群组化管理,授予操作用户访问特定人群信息的权限,实现自定义访问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2.3.3采取安全身份认证方案
社交网络要将传统的身份认证方式与新型认证方式相结合,如二维码扫描认证等,以确定用户的合法身份,避免攻击者伪装用户身份进行非法操作。
2.4加强移动社交网络的安全防护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第三方应用对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造成用户身份标识易被窃取,进而冒充该用户进行非法操作。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social-K方案,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在用户利用社交网络进行交互操作时,假设移动设备B对移动设备A产生访问请求,则A通过身份服务器获取访问者的ID,将访问者的ID与A的ID产生映射关系,同时身份服务器获取A注册的当前位置,以防止攻击者利用其他位置获取相关信息。此外,移动设备A也可对移动设备B发出匿名ID,身份服务器可接受B的请求,协助B对A的身份进行查询核实,待核实后准许A对B的社交网络数据进行访问。利用该方案对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身份进行确认,能够有效防止攻击者收集用户的相关信息。
3结论
总而言之,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时代下人们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必须解决好社交网络安全问题,满足用户对社交网络的安全需求,保证社交网络上用户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为此,有必要从社交网络安全性建设、用户安全防范意识提升、先进安全防范技术方案开发等方面入手,提高社交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维护社交网络健康运行,逐步消除传统安全问题、数据挖掘以及身份窃取对网络安全构成的威胁。
参考文献
[1]刘冰.社交网络中用户信息安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6(05):85-87.
[2]牛翠芳,李志红,王彦磊.社交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探讨[J].电子制作,2013(04):111-112.
[3]胡伟.社交网络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5):49-51.
8.网络社交安全 篇八
2014年,二者除了通过收购、分拆不断增强自身的“通讯功能”,消灭潜在的威胁者,剩下的就是如何在自身的封闭城堡中“做生意”,将海量用户变现为海量收入。
Facebook在2014年初豪掷190亿美元将通讯工具Whatsapp一举拿下,收割了4.5亿月活跃用户,也补足了自身在移动端的短板。只是大笔收购并不能让扎克伯格高枕无忧,就在两个月后,Facebook不顾用户的怨声载道,强行将通讯工具Facebook Messenger App拆分出来,即便在App Store和 Google Play里面收到14个一星评价,扎克伯格依然不为所动。2014年11月10日,Facebook对外宣布Facebook Messenger App的月使用者已经突破5亿人,似乎以“不畏众怒、我行我素”著称的扎克伯格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由于腾讯在中国IM市场十多年的霸主地位,所以微信欲收购而无对象,与同门兄弟QQ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对于腾讯内部资源整合、话语权的争夺潜流涌动。在市场上,微信和手Q也在拼抢用户使用时间的过程中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
微信6.0试图通过6秒视频来宣布“视频时代”的到来,然而在小视频在朋友圈刷了一阵屏之后,人们的热情很快就冷却下来,大部分人弃之不用。这证明将视频整合进一个已经过于臃肿的社交平台,不是明智的做法。
就在1个多月后,微信的第一个独立应用——微信电话本再次点燃了人们的想象力,这一招与Facebook分拆Messenger异曲同工。不过,相比生于web端的 facebook,移动端“土生土长”的微信不需要去补什么短板,而是帮助仍以电话通讯为主的用户完成使用习惯的迁移。正如马化腾所言,“不是什么战略型产品。”
当人们线下的社交图谱向Facebook、微信上的迁移已经基本完成,当Facebook Page和微信二维码被印在公司简介、个人名片,当两者将短信、电话的功能接管过来,还整合了图片、语音、位置、网页等丰富多样的通讯方式的时候,它们正在从社交网络变身为移动时代的通信工具,人们倾向于在上面维系关系而非拓展关系,联络旧识而非结识新交,不再有乍见则喜的新鲜感,而是成了时时刷新、厌倦却又无法逃离的日常。
而因为《追气球的熊孩子》而陷入“少年不可欺”的抄袭风波,或许正好印证了陌陌正在多么不遗余力地推广“附近群组”,从“我是陌陌分之一”、“就这样活着吧”、“一碗热干面”到“追气球的熊孩子”,陌陌为了使新的slogn“总有新奇在身边”深入人心可谓拼尽全力。
毋庸讳言,这是陌陌在上市之前的“自我洗白”。顶着“约炮工具”的帽子不仅会让投资人皱起眉头,更是阻止陌陌用户增长的一个非破不可的“诅咒”。
总注册用户1.8亿,月活跃用户6000万,虽然与微信、QQ差距明显,但是陌陌仍然坐上了国内第三大移动社交平台的席位。而且,在LBS社交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当微信已经成了线下社交关系的投射,朋友圈里日复一日的晒孩子、秀恩爱、晒自拍已经不忍直视的时候,“总有新奇在身边”给渴望新鲜刺激的人们开了一扇透气的天窗,就像当初的QQ和微信一样。
从“约会神器”时代的一对一单刀直入,到“附近群组”时代多对多的线下活动,用户对于陌陌的使用也在从猎奇走向日常,回归到人们的社交常态——由面到点。
对于文艺青年和二次元宅男宅女来说,脱离地理限制的网上兴趣社区更值得流连忘返。那么,对于并无特殊爱好的普通青年来说,本地的兴趣图谱更接地气。
聚起一帮人捣台球、耍麻将、唱K,认识身边平日戴着面具的Les、Gay,结识同乡,初到新地方时向周围的人发起求助……
如果说微信是对基于通讯录的社交关系的颠覆和重构,那么陌陌就是在地理位置的纬度重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实现了社交网络的真正O2O(而不是微信面对面建群那样的“伪O2O”)。
微信做的是存量市场,陌陌则在开拓增量市场,想象空间更为广阔无涯,“洗白+上市”之后的陌陌“未来可期”。
同时,如果连课程表都标榜自己是“泡妞神器”的时候,你就知道社交应用在2014年的火爆程度了。
虽然图片社交、视频社交在美国已经火爆了两三年时间,但是在中国2014年才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但是,已一发不可收。
图片社交、视频社交、状态社交、弹幕社交、运动社交、阅读社交、新闻社交、习惯社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处不在的“社交触点”正在使每一个小众爱好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圈子。
如果说Facebook、微信着力打造的是一张映射真实线下关系的社交图谱,陌陌在构建一张基于LBS的位置图谱,那么群起而兴的各类社交应用则在用兴趣图谱实现对社交图谱、位置图谱的重构。
愛晒名牌的潮人们在Nice上用tag连接彼此;不吐槽不痛快的毒舌们在A站、B站上勾搭——“前面的那位留步”;懂球帝们一边看球一边互相吹水、八卦;不爱热闹的“孤独客”在Same上面自己建一个小角落,守株待兔;强迫症患者在种子习惯上面互相监督,聚众打卡;Gossip girl们在秘密、无秘上散播流言蜚语、同事秘辛……
无关注、碎片化、轻关系、群体中的私密交流……它们无意也不会成为下一个微信,却正在蚂蚁搬家一般蚕食我们在微信上的时间。
时间碎片化、注意力碎片化的下一步就是社交关系碎片化,不用再在朋友圈里言不由衷地为亲朋好友的状态点赞评论,不用再在家人、朋友、同事的单调社交圈中来回打转,你的一张照片、一个爱好、一条状态、一句吐槽都会成为你与陌生人相识的一个契机,开启一段美妙或许短暂的缘分。
全面开花的社交应用将会把“单向度的人”身上的多重身份解放出来,也是对基于家庭、婚姻、地域、工作等传统关系的一种颠覆和重构。
9.大学生“尝鲜”社交网络求职 篇九
对于太原工业学院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晓来说,除了不放过各大招聘会、通过主要招聘网站“海投”简历,社交网络求职成了她找工作的新途径。“人人网看看求职信息,微博上浏览招聘那些事儿……”谈到“尝鲜”社交网络求职,刘晓颇显轻松。
她说,9月份开学自己就忙于求职,两个月时间招聘会跑了十几家,简历投了几百份,但最后都“石沉大海”。“身边有的同学通过社交网站没费多大劲儿就获得了实习机会,有的还找到了工作,这让我开始关注社交网站求职方式。”刘晓说,像社交网上的求职信息往往是熟人发布,可以更快地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
刘晓仅仅是一个缩影。近日,人人网发布的《2013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调研报告》调研数据显示,互联网已经超过校园招聘会、现场招聘会等渠道成为2013应届生获取招聘信息使用最多的渠道,80.5%的应届生选择使用互联网获取招聘信息,有25%的应届生将社交网站列入求职的重要网络信息渠道。186娱乐人才网是专门从事娱乐行业的人才招聘网,是大型综合性娱乐和服务招聘交流平台。
10.网络社交安全 篇十
一、引言
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是指大学生过多地借助网络社交,使自己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与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焦虑、紧张、害怕,以致语无伦次、面红耳赤、手足无措,难以自制,缺乏现实社会的交际能力。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现实社交障碍。然而不少家长和老师却常把这种社交障碍错位的定性为内向或是害羞,直到严重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时才去重视。伴随着Web2.0主流技术的深入以及网络社交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然步入网络化信息时代,而凭借生动、好玩、简单的新社交体验而持续走红的微博、微信、微视,已成了大学生之间的一种时尚,无须见面或是打电话,只需要打开这些软件就可以了解身边亲人或朋友们的最新动态,沟通互动的方式由人与人的直接互动向人与机的间接互动转向。目前,特别是90后大学生过多地借助微博和微信等即时沟通的免费聊天软件,生活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缺乏现实社会的交往能力。如何帮助大学生克服现实社交障碍,对社会、学校以及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的表现
社会学博士袁岳在其发表的博文《从社交恐惧到社交厌恶》中指出:现在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基本上只相当于一个七八岁孩子的水平。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社交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宁愿选择宅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也不愿走出去和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时至今日,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已由线下转为线上,呈现出线上线下两极化状态。其主要表现为可归为两类:一是线上思维活跃、侃侃而谈;线下语无伦次、沉默寡言;二是线上线下不言不语、自我封闭,沉醉于自我世界中。这两类的学生因长期生活在虚拟的网络社交中,现实交际能力萎缩,在现实与人交往中特别敏感、心跳加速,总是处于焦虑状态,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恐惧感。因此,他们极力回避参加同学聚会,不敢与不熟悉的人交谈,害怕在公开场合里上台讲话,害怕成为别人关注的中心,逃避他人注视的眼光等。正是由于长期恐惧现实社交,导致他们缺乏社交的基本技能,在社交中处在弱势地位,久而久之容易激发他们对于社会交往的厌恶甚至抗拒行为,进而是转化为潜意识的排斥行为。
三、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现实社交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在笔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环境。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发展,各类社交网络无孔不入地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学生群体是网民规模中最大的职业群体,而其中又以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社交的隐匿性使在虚拟社会里交往双方的年龄、性别、职业等诸多的社会性得以剔除,大学生宁愿拿着手机、敲打着键盘与网络上不认识的人谈天说地,也不愿意走出去和学校或周边的其他人接触交流。网络成为人们交流的终结,并将人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中,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同时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功利思想的滋生与膨胀,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而现代生活节奏过快、压力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越趋冷漠,也使不少大学生感慨现实交际太累,而沉迷于网络社交。
2.父母教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父母的性格和日常社交行为能力以及对孩子的态度会影响他们日后的性格、感情,乃至整个人生。首先从遗传学角度来训,性格是遗传的,如果父母是属于比较内向而又不善社交的人,子女在后天成长的过程中,会效仿父母的行为和处世方式,这也是造成了他们不善社交的原因之一。其次,如今90后已是大学的主力军,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都宠爱有加,从小到大父母都竭尽全力地替代子女排解压力,这也容易导致他们社交能力的萎缩;同时父母教养方式粗暴、家庭缺乏情感温暖、惩罚和过度保护都会弱化其子女的社交能力。
3学校教育。在我国,大学之前的教育主要是以考试为导向,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一切教育都是以升学为目的。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身都错位地认为学习是在校的唯一目的,将学习视为自己的全部生活,这就很大地限制了他们社交的机会。同时社团活动、夏令营、春游等活动的锐减,也让学生更少机会接触到其他同学,渐渐地与外界接触少了,社交能力也就相应地萎缩了。读大学之后,由于国内高校普遍奉行严进宽出的政策,与中学时代对比,大学从课程设置、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更加宽松了,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更多了。这样也产生了相应的问题,因为宽松的管理以及时间支配的自由间接地为大学生宅在网络虚拟的社会提供了自由的温床。
4.个人因素。可以说大学生产生现实社交障碍的客观原因有各种各样,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个人自身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哲学上说: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才是导致现实社交障碍的主要根据,是影响大学生能否成功进行人际交往的根本原因。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心理发展由青少年中期向后期转型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主观认识、人生观和社会适应能力还不是很成熟,在认知上的缺失和人格发展的缺陷容易导致其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缺乏整体的理性认识,以主观想法代替客观事实,在现实社会交往中受挫,造成人际交往的认识偏差。
四、对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的思考及建议
凭借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网络社交给人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便,拓展了人交往的渠道和交际范围,让原本陌生的人在虚拟空间里相识、相知和相交。但就像事物总有其两面性一样,网络社会只是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体验虚拟的情感,这种虚拟的网上交往并不能完全取代现实交往,因为很多情感的体验、社交能力的提高是要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的。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年纪,他们需要现实的交往、渴望真实的情感体验,但由于在人际交往中认知的缺失、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等原因,不敢直面现实社交,沉迷于网络社会。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大学生要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当前大学生呈现线上线下两极化的状态,折射出来的是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大学就是一个模拟社会,在这里不管是你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你总会碰到与人交际的问题,这就需要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然而,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人在现实交往中学习实践、锻炼和提高。对于大学生来说,思维已近成熟,所以改善人际关系首先要学习从改善自己做起,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别人。因此,大学生可以积极地加入大学社团或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这都能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是增长个人自信、建立朋友间信任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极好机会。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一个人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同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因此,大学生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水平,注重内涵,培养良好的个性,从反省自我开端,从具体行动开始,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
2.高校应当组织学生多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大学生创设更多的社交机会。大学就是一个亚社会,校园里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学校要利用好这个资源,多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文体活动(如校园益智活动、节日晚会、团日活动、高校联谊等),创设更多的社交平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将学生从网络社会中拉出来,这不仅可以给他们交往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3在学生管理中,辅导员应重视和加强与学生沟通,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的问题大部分归根结底都是心理问题和认知问题,而辅导员是高校中和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学生最亲密的人、最信任的人,因此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多注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变化,对个别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以及性格内向、喜欢宅在网络社会里的学生在交往能力的培养和个人修养上多提供指导,使大学生在发展人际关系中的需求得到满足。
4.父母要有意识地带动子女多参与社交活动,帮助他们从网络社交里出宅。对于沉迷网络社交,逃避现实社交的子女,父母应该给予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去帮助他们度过这个断乳期要积极地去创设机会,引导子女多出去参与一些社交活动;为子女提供一个温馨、理解、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多锻炼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而一旦出现了社交障碍,家长们应多鼓励孩子,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勇气。
五、结束语
11.职场生存社交网络 篇十一
以开心网、微博等为主体的社交网站不断开拓着人们的眼界与认知,也成为职场人最为追捧的信息获取和交际渠道。大到当当网CEO大战大摩女引来全民围观,小到随口一句抱怨激起公司千层大浪,社交网站的职场影响力不可小觑。更不用说传统的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无一不挑战着你的职场生存能力。4大板块,4种网络时代的职场沟通必备,我们逐一为你解读其中的黄金守则。
在线聊天板块闲聊也要专业度
和工作伙伴在线聊天有时比面谈更加重要,别忘了礼貌地打招呼,并在结束对话时互道告别语。你们都很忙,聊完就会很快离线,现在至少不用像见面会谈那样无谓地寒暄,只求简洁有礼貌,很容易吧?打字聊天太麻烦?不要邀请工作伙伴在家里和你视频聊天,否则非常没礼貌。注意了,视频对话比线上打字更容易让你没原则地乱点头!所以,不要画蛇添足啦。
在对话中尽量不用最近网上新流行起来的缩写,很有可能只有你才知道是什么意思!花枝招展的表情符号只能在非正式的对话里使用,不然只会显得你不够专业。
手机板块玩转新规则
手机铃声变得越来越怪诞,在重要会议时,记得把手机铃声关掉,任何一个主讲人都愤恨当众被可笑的铃声打断。
12.网络社交安全 篇十二
一、大数据时代与社交网络
1.大数据时代。简单来说, 大数据就是那些通过标准数据库技术高效处理的规模巨大、形式复杂的数据。数据被称之为大, 它需要具备三个关键的属性, 那就是大规模、高速率和多样性。大规模指的是数据规模大,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手机、电脑上产生大量数据, 如今Facebook注册用户已经超过10 亿, 每月上传的照片也已经超过10 亿张, 每天生成300TB以上的日志数据[1]647;高效率指的是数据时效性特别强, 需要快速存储和处理, 系统会根据每个用户当下的需求来实时地改变网络广告的投放策略, 用户也希望以更快的速度从网络中提取信息;多样性是指表达数据的形式多种多样, 既有文字类结构化数据, 也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其他形式的非结构化数据, 社交网络中的数据多以非结构化为主。
2.大数据时代的社交网络。大数据的蓬勃发展给社交网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社交网络在大数据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 社交网络上非结构化信息日趋增多。腾讯公司2011年1 月推出的微信聊天应用程序截至2013 年1 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3 亿[2], 语音聊天、图片分享等功能获得了用户的极大青睐;让照片说话的社交应用“啪啪”, 用音频来介绍照片背后的故事, 声音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用户;此外, 其他社交网络也加入了语音、视频交流的功能。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信息给用户提供了全新的交互体验,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在社交网络上透露了更多的个人真实信息, 而数字化信息的便捷复制性也使得个人对自身信息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
其次, 移动地理位置信息应用日渐风靡。从2010 年开始我国社交网络进入“Check In”时代, 用户在写微博、发照片时可以加入地理位置信息, 依靠即时地理位置信息交友的移动应用在国内也逐渐风靡, 地理位置信息成为当下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地理位置信息让用户在社交网络上有了更真实的用户体验, 但是大量信息暴露在大众视野之下, 其安全性堪忧。
此外, 资源互联性增强是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变化的另一大特点。好友可以访问用户已绑定的其他社交应用上的资料, 用户也可以将其他网站上的信息链接到自己常用的社交网络上。陌陌用户可以访问好友绑定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上的信息, 啪啪用户的更新信息可以链接到个人新浪微博里, 微信朋友圈支持从QQ空间、腾讯微博等其他移动社交网络里链接来的信息。数据互联是社交网络运营商应对大数据时代用户更高沟通需求的必然选择, 但是也为别有用心者挖掘用户个人信息体系提供了便利, 个人信息安全堪忧。
二、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3]16, 社交网络运营商只有在掌握海量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软件进行用户分析、产品分析, 预测市场走向, 挖掘出有巨大的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才能够在大数据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但是大数据这把双刃剑在方便用户社交和商家预测分析的同时, 使个人信息安全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
1.账户被盗风险加剧。用户账户安全, 是人们对社交网络的基本要求。与传统互联网环境相比, 大数据环境中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社交网络账户, 为了便于记忆, 通常人们用同一个邮箱或者手机号在多个社区之间申请认证服务;为了便于用户操作, 网络运营商之间也加强合作, 用户可以用一个社交网站账户登录多个网站享受相关会员服务。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关联性强, 一个社交账户被盗, 其他网站的账户安全也岌岌可危。账户资料作为商家的重要资产, 也是犯罪分子垂涎的对象, 账户安全问题在大数据环境下更加严峻。
2.隐私安全问题堪忧。隐私安全问题是大数据时代带给个人信息安全的最大威胁, 也是制约大数据发展的最大障碍[4]。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发布心情、分享照片, 在微博和聊天软件里和朋友进行互动, 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地理位置、我们的日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数据化了。虽然人们乐于在网上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 但是当大家意识到社交网络在默默记录和收集自己方方面面的数据时, 相信很多人都不会认为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在现阶段, 社交网络中实施大数据战略的公司并没有阐明其个人信息数据的真正用途, 这是导致用户不信任的原因所在。与传统互联网时代不同, 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关联性更强, 虽然运营商在共享和分析客户个人数据时进行了匿名处理, 但是随着数据来源的增多和数据量的增加, 那些看起来互不相干、相互分离的数据能够通过一定的关联物匹配起来, 从而使预先的匿名化无效。这种个人信息可以被重新识别出来风险, 使用户的隐私安全问题将日益提上监管部门、立法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的日程之上。
3.用户个人信息控制权减弱。与传统环境相比, 现在人们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明显降低了。传统环境下信息传播模式代价高, 用户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还保持有微弱的控制权。但是在当今大数据时代, 个人在社交网站上的信息很容易被访问、收集和传播, 通过对不同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进行整合分析, 很容易建立包括目标人履历、喜好、朋友圈以及信仰等信息在内的信息体系。数字信息的易复制性和长期保存性, 使那些对我们不利的污点信息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获取, 从而造成我们对个人信息控制权的减弱。
三、大数据环境下保护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的对策
保证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是社交网络在大数据时代继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账户被盗、资料丢失、隐私被敲诈等等问题, 让我们意识到, 必须从国家、行业和用户等各个层面来应对大数据环境中社交网络出现的问题, 以发挥大数据在企业创新、服务用户上的优势。
1.个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同步跟进。大数据技术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 行业内部在不断地摸索中努力和前进, 面临着相关法律法规缺失、不能有效维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等问题。《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作为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最高国家标准于2013 年3 月1 日开始实施, 它对大数据时代如何合理利用个人信息给予界定, 以指导和规范利用信息系统处理个人信息的活动。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法律效力远远不能保护群众个人信息安全, 而散落在其他法律条款中的针对信息安全保护的规定也无法满足当下群众追求信息尊严和信息控制权的需求, 因此大数据时代要想有利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最重要的还是确立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刻不容缓。
2.完善社交网络服务行业自律公约。良好的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公约, 是一个行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交网络企业要想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走得更长远, 就要努力构建本行业的通用规章, 维护用户信息安全, 建立客户信任感, 从大数据中获得持久利益。
第一, 改变秘密收集用户信息的现状。尊重用户知情权, 向其告知企业商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 给予用户是否授权运营商收集和利用自身信息数据的权利, 并在服务条款里阐明个人信息数据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期限。
第二, 努力寻求社交网络个人信息拥有者、数据服务提供商以及数据消费者之间共同认可的行业自律公约, 保证数据共享的合法性, 使第三方在使用社交网络数据时保证用户个人信息的隐私和安全, 以营造安全的数据使用环境。
3.提高大数据安全防护技术。在大数据环境下, 要保护社交网络中的个人信息安全, 除了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的约束外, 安全有力的防护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上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
首先, 加强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融合。面对不断膨胀的数据量和多种多样的客户端应用, 行业内应当利用大数据更高更广的视角来判断和监测网络安全, 将大数据技术与安全技术有机融合, 尽可能地提前发现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 不断更新病毒和钓鱼软件特征, 使用户在运用社交网络时有一个良好的个人信息防护空间。
其次, 努力更新完善匿名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大数据预测技术为社交网络运营商开展精准营销服务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业界要努力寻找更专业的算法来完善匿名技术, 以解决数据分析应用与用户隐私之间的矛盾。
4.提高用户的信息安全素养。提高信息安全素养是社交网络用户在大数据时代主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有力措施。具体来说, 信息安全素养包括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安全能力等具体内容[5]82。信息安全知识的丰富, 有助于人们了解木马、钓鱼网站的特性特点, 从而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明确信息安全在大数据时代的重要性, 以及了解保护个人和他人信息安全的职责和义务, 遵守信息法律伦理, 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防范计算机网络犯罪和病毒攻击、及时备份重要资料的信息安全能力。提高用户的信息安全素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 要有数字化节制意识。理性地应用社交网站和移动社交应用, 运用社交网络时要权衡得失, 眼光长远, 在网络上分享真实照片、个人行踪、即时地理位置等信息时要有节制意识, 并且有效设置陌生人访问权限, 把个人信息控制在自己所尽可能驾驭的范围之内。
第二, 降低账户信息的可理解度。社交网络用户应当避免使用姓名的拼音或者缩写加生日的方式来申请和设置社交网络账号密码, 避免用同一个邮箱同一密码申请多家网络应用, 同时也应当避免通过社交网络或者手机传送网络账号密码。
第三, 主动接受信息安全教育。相关调查显示, 参加过信息安全培训课程的用户信息安全意识较强, 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能力也较为突出[6]61。在大数据时代, 用户应仔细阅读社交网络运营商的安全隐私协议, 熟悉相应的隐私设置方式, 主动防护自身的信息安全。
此外, 在大数据环境下, 用户还应当及时更新电脑和智能移动设备的安全防护软件, 避免在公共WIFI条件下登录网络应用、使用移动支付, 以免威胁个人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
社交网络中的个人信息作为大数据时代的一大金矿, 是多方关注的焦点。新时代, 也要求我们提高信息安全素养, 加强大数据安全防护技术, 并以立法和行业自律为保障来捍卫个人信息的安全。
摘要:从大数据背景出发, 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的新特点, 指出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着账户被盗、侵扰隐私、失去个人信息控制权等问题, 并从法律法规、行业自律、安全技术以及个人安全素养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以保证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中的个人信息安全。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国杰, 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 (6) .
[2]微信.http://t.qq.com/p/t/244301088926765.2013-1-15.[2013-8-3]
[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 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4]Jeff Bertolucci.Privacy Concerns:Big Data's Biggest Barrier?http://www.informationweek.com/big-data/news/big-data-analytics/privacy-concerns-big-datas-biggest-barrier/240156861.2013-6-18.[2013-8-3]
[5]罗力.国民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12 (3) .
【网络社交安全】推荐阅读:
网络社交社会调查报告06-26
社交文化礼仪知识07-30
餐桌社交礼仪08-07
社交商务礼仪08-11
社交礼仪感悟08-25
社交协会社团章程11-28
社交媒体营销的概念08-02
社交媒体广告分析08-10
社交礼仪的作用08-13
克服社交恐惧英语范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