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介绍(精选14篇)
1.初中化学学科介绍 篇一
初中化学学科特色及要求
1.在教学计划中要体现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措施,体现实验教学、绿色化学思想。在教学设计上要结合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问题情景,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体现科学探究的特色和要求。
2.做好课前的准备,实验要预先演练,确保实验成功。对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随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疑问。
3.在课堂实验、实践活动等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中,应突出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精神,保证学生的动手、动脑时间,加强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4.注意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熟悉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形成化学技能。
5.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化学故事、实物图片、模型及影像资料等创设化学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化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6.化学启蒙教学阶段,重之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获取最基础的化学知识、方法和技能,切忌一步到位。中后期教学逐渐向“湖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靠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7.注意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8.充分利用化学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师要承担学校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的指导工作,每年组织化学科技活动不少于6次。
2.初中化学学科介绍 篇二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 不仅要注重教学成绩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科学教学方法的渗透,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科学教学方法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被广大教师认可。
一、科学教学的必要性
《荀子》里有一句话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概意思是说,教师是给学生传播道理和解答疑惑的。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述化学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注意渗透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授化学知识。化学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学生学习起来会有难度,没有基础知识铺垫和学习,学生对化学老师更有依赖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科学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信心和积极性,而学好化学,不仅包括课本知识学习,还包括科学学习方法,所以说科学方法教育很重要且必要。
二、科学教学的原则
1.适 度性 。
教师要针对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及课本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制定可行性较强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为了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可以分四个阶段提高教学效率。感受指在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时,学生仅对教师讲解的课本内容有基本了解和大概印象,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相类似的内容,自己要注意总结和对比记忆。如讲解常见化学物质的分子式时, 要在大脑中形成立体的分子构成联系指将讲解的科学方法和解题思路贯穿学习中,在学习中注意方法和内容联系起来,通过练习和思考逐渐熟练运用方法。例如,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一些金属元素和盐酸发化学反应的化学方式是不一样的,系数也不一样,但都是金属元素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联系金属的相同性质书写方程式,从而举一反三,降低书写难度。应用指通过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解决化学问题。例如,在化学学习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在主要物质中掺有其他化学物质,如何检验这种物质的存在等。评价指根据自己建立的科学知识体系判断他人的学习研究是否有价值,当然这要求学生自身知识能力足够高。
2.适时性 。
适时性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确实有进行科学教育的必要时采取措施,否则会适得其反。化学课本中隐含科学的方法,有的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联系密切,在讲解那部分时要注意渗透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讲解化学理论的来源及相关知识等,达到扩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 常见的酸性溶液有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如硫酸氢钠,对于其他不常见化学溶液没有讲解的必要。
三、科学教学的方法及措施
1.充分利用教学模具进行教学 。
在学习化学分子式及空间结构的时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而初中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很难形成空间想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学模具进行教学和讲解,让学生通过空间想象和模具帮助,先学习基础知识,再通过了解和讲解揭示其奥秘。例如,在学习一些化学分子式的结构书写时, 首先要记得该化学分子式是什么, 然后才能知道在画结构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元素和几根化学键,如写三氧化二铁的分子结构时,先想想其空间结构,或者借助化学模具,再进行书写,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 过比较 、分析 ,熟记多种化学知识 。
化学元素太多太乱,很容易记错记混,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对比记忆, 根据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刚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最基本的内容有固体、液体、气体。除了状态不同外,还要区分固体的颜色、性质等,如铜和氧化铁都是红色固体,但两者的化学分子式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通过分类和比较进行记忆,可以按照状态、颜色的不同进行分类。
3.运用学到的化学理论对不了解的方法进行探索 。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 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就是化学假说法,化学假说法指运用已经学习和掌握的化学原理,对未知的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进行探索, 而探索结果就需要时间和真理验证,初中生不能对自己得出的结论做出对或错的判断,但是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实,化学假说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中的独创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科学方法的基础。例如,化学家拉瓦锡根据燃烧现象与空气中的化学成分相联系,通过思考和研究,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4.善于归纳和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 。
归纳所学知识和整理知识体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养成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的好习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纳从一些具体事例中概括整理出相应的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归纳内容和归纳形式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所决定, 在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达到复习效果,所以说归纳和整理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时,根据教师思路学习和掌握前二十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 在观察和归纳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出电子的排布和变化规律,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和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从而得到排布规律, 这样就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5.充分利用化学课本 。
学习化学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离不开化学课本,而化学课本中的内容排版就是按照学生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进行的,这就是一种隐含的科学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例如,初中化学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分为这几部分,地球周围的空气、氧气、碳和碳的氧化物、自然界中的水、金属与金属矿物、溶液、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等其他部分,是按照简单到复杂安排的,简单来说是教材中的一条知识线。抓住这条知识线能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还能使教师讲课条理清晰。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
四、结语
3.初中化学学科介绍 篇三
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首先在校园内调查,同学们用数码相机拍摄了大量图片,了解我校学生吃早餐的情况及早餐营养搭配情况;平时如何选择零食的情况;采访我校校医,了解如何合理搭配各类营养物质的知识。
然后,我们将课题和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每一个小组都有一个有关“化学、生活和我”的分课题。其中第一小组六个人,以第一人称叙述六大营养物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第二小组的同学用小品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如果人体缺少营养元素将会造成怎样的危害;第三小组的同学用现场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怎样鉴别毛、棉、化纤制品;第四小组的同学上网查询有机合成材料和白色污染的内容。每小组同学又进行了分工,他们中有出手抄小报的、有搜集文字资料的、有讲故事的。任务明确之后,同学们便进入到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中。
在实施阶段,调查时大部分同学能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同时也有不支持反而说风凉话的,个别学生遇到困难甚至想打退堂鼓,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及时做说服教育工作,直到这些学生又重新开始了调查。
在信息整合阶段,如合成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较好的幻灯片的切换效果,设计恰当的超链接,设置动作按钮,从图片、文字资料的整理到采访录像的剪辑,我们拜了好几位老师,熬了好几个晚上。
上汇报课时,同学们和笔者充满信心地向地区九年级化学教师汇报了我们的课题成果。当时大部分教师在听完课后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在我们发放的调查问卷上听课教师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后期整理资料时,笔者看到当时的实验中学(现十九中)王玲老师的建议:“希望课后能再进一步总结、反思,整理好原始资料写出小论文,整理成册保存,以在今后进一步提高自己,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又认真地看了其他教师的点评,再看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才发现自己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还不深刻。于是笔者主动上网查询资料,并与信息技术教师交流,通过交流笔者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了新的认识。
笔者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就是说,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教师注意的更多的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发生的最根本变化之一就是教师作用与角色的变化、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因此随着一系列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参与后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唯有随之“变”,才能取得生存空间,才能有整合后的效果。变化后的教学模式必须更加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还要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
同时笔者也高兴地认识到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
有了这种新认识,笔者重新审视并设想再次设计《化学、生活和我》这一课题,做法是:笔者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进行有关“化学、生活和我”问题的信息资料搜集、加工、处理,并将本组讲授内容制作成演示课件。然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感知兴趣和探究兴趣。上课之前,笔者会将本节课所需要的资料输入校园网资料库中,并为其专门建立一个网页,上课开始时学生可以打开网页,查找自己所需知识。这样的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任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操作过程中,个别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的同学甚至可以借助于网上公告寻求帮助,以获得相关资料并利用电子邮件进行更大规模的协作学习等。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在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想了不少的办法但都难免因容量小,手段单一而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用多媒体计算机情况就不一样,它图文声像并茂,可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有很强的交互性,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习变得更为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信息技术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教学的深入,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并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提高这些认识的同时,笔者自己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水平,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向他们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正如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有了这些认识,笔者相信自己在不断实践中会进步更快,取得更好的成绩。
4.初中化学学科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四
一、吃透教材、把握大纲、紧跟中考动向;要吃透教材,把握中考动向,就要多看、多做、多钻研;
二、讲深讲透、提高课堂效率;1.导课要有新意,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语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2.锤炼我们的课堂课言,做到简洁
初中化学学科经验交流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今天我将从六个方面与大家交流探讨教学理论。
一、吃透教材、把握大纲、紧跟中考动向
要吃透教材,把握中考动向,就要多看、多做、多钻研中考命题。这样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心中有数,知道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要点到为止,哪些要拓展延伸;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每节课的考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避免做无用功;也只有这样才能告知学生哪些题不必做,哪些题要多做,哪些一定考,哪些一定不会考,节约学生的时间,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只要我们知道中考会考什么,怎么考,就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讲深讲透、提高课堂效率
1.导课要有新意,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语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不光要能“上一堂好课”,更要“上好每一堂课”。要让学生听我们的课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让我们的学生恨每一节课的时间过得太快而不是太慢。
2.锤炼我们的课堂课言,做到简洁、明了
语言是我们向学生传输知识的纽带和桥梁,课堂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语言的成功。好的教学语言是开讲时的“一语天成万古新”;是导入处的“未成曲调先有情”;是点拨时的“巧把金针度与人”;能让课堂达到 “拍案叫绝”的地步。
我们不防从这样几个方面去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一是力求发音的准确、清晰,让学生能听得清,听得懂,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力求语言的简洁、明了,决不拖泥带水,措词一定要准确,不能含混不清,晦涩难懂。这样才能把问题讲清楚讲透彻。
三是要能恰当地使用一些比喻。好的比喻能把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呈现给学生。
四是语言尽量做到幽默风趣,温婉动人,多用鼓动性的话语。
风趣温婉的语言如歌、如画、如诗。“腹有诗书气自华”,平时多看些书,这样哪怕是一堂枯燥无味的化学课也能上得如行云流水般畅快淋漓,如散文诗一般优美动听。
如果能让我们的课堂语言如涓涓细流般润物无声,如春风化雨般点拨于无形,还有学生会不愿意上我们的课吗?
三、注重细节、打稳根基 1.适当练习找漏洞
我常对我的学生说的一句话是:练习不必多,吃透一本就足够。用好用透一本教辅书。布置的作业老师一定要改,哪怕是当天实在没时间,我也会批改一部分或是看一看哪些有错误。练习未必都要讲,但针对学生错得多的一定要在课前抽三五分钟讲解,纠错、补火。老师改过的作业一定要督促学生订正。对于没有时间全批全改的作业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给出正确答案,督促学生自己去批改和订正。
2.课前板演查巩固
象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对于刚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有难度又是必考知识,怎么办?针对“年年考,年年错误不断”的情况,我们只有多练多写。比如明天要听写化学方程式,我一定会在今天提前告知学生准备复习。教学常规的检查不兴偷袭,因为我们要的不是考倒学生,而是要通过考试或是听写督促学生自主复习,掌握知识,所以提前告知是很有必要的。给足学生时间然后再听写,学生的自信也更足。然后再叫学生上黑板写,对于那些写不出的同学,我也不体罚他,但是我相信如果下次再叫到他上黑板他还是写不出的话,他会面子上挂不住的。
四、多做实验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是化学的灵魂,是学生的兴趣之源,是化学的魅力所在。我们有条件要实验,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实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兴趣,开发能力,拓展思维。
五、搞好试卷分析,树立目标意识
我总是对我的学生说,如果你做作业不订正不如不做作业;如果你考试不做试卷分析不如不考试。考试完后认真地做试卷分析能找到自己学习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现在的大多数初中学生来说,缺乏一种规划未来的意识。我们要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并鼓励他们为着心中的目标不断前进。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只要方向不错,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前进,我们就一定能成功。
六、多关心、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学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管什么时候,多表扬,少批评。爱是我们手中最厉害的武器,仁者无敌于天下;赏识更是教育好孩子的不二法门。爱与教育,犹如水与水池,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当一个好老师的最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与童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与大家共勉,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2013.2 彭容方
5.初中化学学科介绍 篇五
氢氧化钠、硝酸铵溶于水放热、吸热实验的改进
(南雄市雄州中学刘发荣)
2011年12月15日(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化学科第二阶段学习作业
一、实验原有缺陷:
氢氧化钠、硝酸铵溶于水放热、吸热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的第二部分。教材把此实验安排成“活动与探究”,作为实验教学,特别是对于学生分组实验而言较好,有利于探究习惯的培养。但是对于农村中学实验器材不够,无法进行分组只能做演示实验,并且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演示,以此实验演示,教学效果就不理想,存在不足:
1、现象不够明显,温度计读数只能让学生一个个轮流看。
2、实验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无法提高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就不够好。
3、如果做分组实验,化学药品需要量大,不节能。
二、作为演示实验的改进方法和过程:
(一)、【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1、试管内倒入10毫升水,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至沸腾,拿离后停止沸腾。
2、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观察水重新沸腾。
(二)、【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1、向100毫升烧杯中加入0℃的水30ml,在小木板上滴6-7滴水。
2、向烧杯中加入25克硝酸铵搅拌,放在小木板上,在烧杯内放一支装1-2毫升的0℃的水。等待2分钟观察。
三、实验改进后效果:
1、实验简单,操作方便。
2、改进后的实验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的帮助。
6.初中化学学科介绍 篇六
鉴于此, 本人结合自己几年来在化学科学探究教学中的实践, 浅谈一下化学科学探究教学的策略。
一、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思考与理解
化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 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 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 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 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 建立探究的氛围, 促进探究的开展, 把握探究的深度, 评价探究的成败。探究式教学策略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 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
(一) 营造科学探究的环境策略
参与是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之魂,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探究氛围, 使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性参与, 从而在参与中学会创造。调动学生参与, 重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只有满怀好奇, 才能忘我参与。
1.引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奇是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 发现问题, 追根寻源, 激发思考, 引起探索欲望, 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因此, 教师要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从而唤起学生求知的愿望,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呵护学生学习中的好奇心
在化学教学中, 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 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思想感情, 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其次,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随时随处都可以提出问题, 不明白就问, 有疑问就说。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 即使是幼稚可笑的问题, 也要倍加珍视;要允许“插嘴”, 因为“插嘴”中往往蕴涵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允许学生大胆质疑, 实话实说, 因为这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更要允许学生之间争论, 因为争论说明学生的思考有创见。还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3.激发学生好奇后的探究心
好奇是探究的起点, 但如果只有好奇心, 往往易被事物表面的一些现象的认识或解决所满足, 只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程度, 不能对事物变化的本质做进一步的探究,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设奇、趣的教学情境, 留出悬念, 引导学生不仅产生好奇心, 而且能进一步升华到对现象本质的探究上, 激活学生追根问底的探究心。
(二) 设计多种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教学中, 开展化学实验是问题探究的主要途径, 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设计实验方案, 比较分析各种方案。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比较分析问题, 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
例如, 针对教材中制取二氧化碳方法的探究实验, 教师先设计以下三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碳酸钠粉末+稀盐酸 (浓盐酸或稀硫酸)
方案二:碳酸钙粉末+稀盐酸 (浓盐酸或稀硫酸)
方案三:碳酸钙颗粒+稀盐酸 (浓盐酸或稀硫酸)
从三个方案引出9个探究实验。原教材是直接告诉学生制备方法和结论, 而探究实验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 重演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过程, 展示出“探究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最佳方案”的思路和方法。这一教学程序直接反映了从实验研究至获得科学结果的过程, 使学生体验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亲身感受了科学家研究问题的经历。这种真切、客观、直接理解化学及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以及知识、方法的求索, 学术问题的研讨, 创新思维的挖掘, 科学素养等的自我形成。
(三) 化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指导策略
实践证明,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一般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探究从问题开始, 然而学生除了不敢提出问题外, 更多的是不懂提出问题, 特别是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因此, 在化学课中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就必须通过课堂教学, 根据教材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而使学生明白怎样问、问什么。
2.指导学生学会猜想、做出假设
学会猜想、做出假设是探究学习的核心, 它决定探究的方向。真正的科学探究, 其猜想与假设的得出往往是最难的一环。然而, 在化学教学中, 学生探究的多是人类早已发现的、成熟的知识内容, 不易设计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从问题本身出发, 充分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采用发散思维做出尽可能多的猜想和假设, 并不断地在探究活动中排除那些错误的假设, 修正不完整的假设, 提出新的完整的假设。如“燃烧条件的探究”, 通过发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 一般会做出如下猜想: (1) 要有可燃烧的物质; (2) 要有空气; (3) 要点燃; (4) 要有氧气; (5) 要有风; (6) 不能有风; (7) 燃烧物要干……显然 (5) (6) 是互相矛盾的, 最终发现所谓的风, 即为空气, 因此猜想 (2) 是正确的假设, 进一步探究可知 (4) 又是 (2) 的本质。
3.指导学生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践、收集证据
让学生从猜想出发, 进行方案设计。设计的方案应为证实或排除各种猜想服务。从实际出发, 设计的方案应切实可行, 确定方案后, 还需要把它化为探究的行动, 通过阅读、访问、实验、观察、记录, 从中收集证据, 为科学的解释服务。
4.指导学生形成解释、进行交流
解释是将所观察到的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归纳, 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 提出新的见解。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 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就存在差异。所以, 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 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 进行客观的比较, 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
5.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引导学生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在实验方案、现象、解释等方面与他人存在不同之处时, 能与他人进行讨论, 不断反思, 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化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7.初中化学学科介绍 篇七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5-045-1
一、有机组合科学探究的各要素
《化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过程主要由以下8个要素组成: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与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实际上,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内容有明确要求的教学中,要组织在以上8个要素上都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也无必要刻意追求这样的境界。而是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情况,进行包括某些过程要素的部分探究或进行包括所有过程要素的整体探究。而且,根据不同的情况,教师在活动中起组织作用的程度和学生自主设计进行探究的程度也可以各有不同。具体教学可参考以下案例:
在《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我们严格按照科学探究各要素的呈现顺序来组织教学,那么就会出现很多教师在课堂设计中首先提出的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改变?”绝大多数学生的应答很有可能是不变(预习便知)。如果仅仅是将质量守恒的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那么这种教学设计很显然能够迅速地达成预期的目标。但是我们认为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的这一结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一些实验的探究帮助学生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养成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的重要性,知道必须用事实来验证猜想。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运用的策略是:首先通过一组实验(这些实验最好选用同学们在前期学习中接触到的,天平有的平衡、有的不平衡)让学生观察,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后再组织提问,这样学生能体验到:原来前人科学知识或结论的获取,就是对身边一些现象认真观察后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并通过实验等多种手段来获取事实和证据来验证猜想的,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二、始终关注探究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应始终贯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意识到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1.注意问题情境的设置。科学探究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创设问题环境是关键,学生有了问题,才有可能激发起求知的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问题情境的设置,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展开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问题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①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有时代感,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不断激发学习动机;②设计出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观察和探究性思考题,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可能;③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有意识创设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要解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激情,也使师生融洽,感情交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例如,在《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教师是这样提出问题的:“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草料怎么成了‘纵火犯呢?”
这一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运用“着火点”、“缓慢氧化”、“自然”等主要概念进行解释,毫无疑问,教师设计的这一探究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合理整合科学探究的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科学探究性学习,承载着化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技能的发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等多重任务。正是这样的任务决定了化学探究式教学实际上需要合理整合。
1.初中化学内容适于探究的较多,如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探究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科学探究,可用于教学过程的某一个环节,可以围绕某一研究活动进行整个单元内容的教学,也可以课内与课外相互延伸。例如,“燃烧条件”的探究,就可以作为氧气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探究,整个探究活动就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而“铁生锈的条件”的探究,则是课内与课外的相互延伸。
8.考研文学科门类基本介绍 篇八
一、文学门类划分
文学门类,包含3个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其中: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050100
二级学科:文艺学 05010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102、汉语言文字学 050103、中国古典文献学 050104、中国古代文学 050105、中国现当代文学 050106、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05010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50108
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 050200
二级学科: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俄语语言文学 050202、法语语言文学 050203、德语语言文学 050204、日语语言文学 050205、印度语言文学 050206、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050207、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050208、欧洲语言文学 050209、亚非语言文学 050210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211
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050300
二级学科:新闻学 050301、传播学 050302
二、文学门类全国排名
排名
大学名称
排名
大学名称
1
北京大学
29
厦门大学
2
复旦大学
30
河南大学
3
南京大学
3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4
北京师范大学
32
兰州大学
5
浙江大学
33
郑州大学
6
南京师范大学
34
安徽大学
7
山东大学
35
华中科技大学
8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36
山东师范大学
9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37
黑龙江大学
10
北京外国语大学
38
湖北大学
11
华东师范大学
39
河北大学
12
华中师范大学
40
西南师范大学
13
四川大学
41
广西师范大学
14
暨南大学
42
湖南师范大学
15
中山大学
43
上海师范大学
16
中国人民大学
44
曲阜师范大学
17
上海外国语大学
45
新疆大学
18
南开大学
46
华南师范大学
19
福建师范大学
47
辽宁师范大学
20
中央民族大学
48
西北师范大学
21
西北大学
49
河北师范大学
22
苏州大学
50
哈尔滨师范大学
9.日本德岛大学的学科设置介绍 篇九
学校名称:日本德岛大学 u大学
所在位置:日本,u市
学校设置类型:
创建时间:1949年
学历:本科 研究生
学校性质:
学生人数:7823人
院校地址:
学校中文网址:
德岛大学与COE计划(大概等同于中国的985计划) Center of Excellence : 日本政府积极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6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大学结构改革方针》,提出国立大学重组合并、国立大学法人化、引入第三者评价等改革措施,并决定从开始实施21世纪COE计划。COE即Center of Excellence,意为卓越研究基地。 日本德岛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kushima - 制作创造系统工学系
建设工学科
建设创造工学
环境整备工学
社会基础工学
社会系统工学
机械工学科
机械科学
机械系统
智能机械学
生产系统
日本德岛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kushima - 物质生命工学系
化学应用工学科
物质合成化学
物质合成化学
化学程序工学
化学程序工学
生物功能工学
生物反应工学
日本德岛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kushima - 电脑工学系
电气电子工学科
物性设备
电气能源
电气电子系统
智能电子回路
智能电子回路
基础信息工学
智能工学
光应用工学科
光功能材料
光信息系统
10.初中化学学科介绍 篇十
关键词:化学学科观念;教学方法;优秀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2-01
化学学科观念是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步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些超越事实性知识的基本认识,内容涵盖化学学科本质特征、基本规律以及化学科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等。2013年9月的“南通市初中化学教学优课评比活动”,以“基于培养学科观念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研讨”为主题,“原子的结构”的教学课题为载体,对我们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落实学生学科观念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一、通过追溯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让学生真实感受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各种化学观念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此,把化学放在历史的背景中学习,不仅让学生体会知识的本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会科学发现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更好地学习化学,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案例一:
教师: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创造了原子词语,意为不可分割。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其主要观点: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请同学们大胆猜想,原子模型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实心球体。
教师:曾经有位科学家和各位的猜想是一样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镶嵌其中想一想: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电子是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原子可以再分。
教师:所以我们刚才的猜想是不正确的,那么原子模型又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果仁面包模型,或是西瓜模型。
教师:曾经也有科学家和各位的猜想是一样的。视频:α粒子散射实验(英国科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现象,你对原子模型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着较大空间;②少部分的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带正电的粒子,该粒子所占体积很小;③极少数的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原子内部存在着体积小但质量大、带正电的粒子。
教师:至此,什么样的原子模型浮现在你的眼前?
学生:行星系统模型。
教师:视频: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学生: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玻尔原子模型)
教师: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不懈的奋斗。每个理论或者研究成果不代表真理的诞生,但它总使我们向真理更近一步!课后请同学们对原子模型大胆地猜想。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描绘自己所建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继而追随科学家的脚步,通过交流讨论,逐步探讨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从科学家的执著追求的事迹中,让学生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真实感受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通过分析原子的归类,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原子的性质
“分”、“别”、“类”等观念,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自然产生的重要观念。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形成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运用分类观念不仅能使有关原子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原子及其变化的规律。
案例二:
教师:利用分类学习的方法是学好化学的有效方法。请同学小组合作,将卡片上的十八种原子进行分类,可以怎么分呢?标准是什么呢?(课前老师将十八种原子结构示意图,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硬纸做成了卡片,每小组一套)
学生1:按照卡片的颜色分成三类;按照核外电子层数分为三类(核外有一个电子层的、两个电子层的、三个电子层的);按照核外电子数是否大于10个分为三类(大于10、等于10、小于10)。
学生2:按照是否为金属的原子分为两类,按照第一层是否排满分为两类。
学生3:按照最外层电子数可分为8类。
学生4:按照最外层电子数是否大于4分为三类。
学生5:按照最外层电子数是否排满分为两类……
老师:非常棒!你们抓住了原子核外排布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分析得很到位。刚才有位同学根据最外层电子已排满,将氦、氖、氩三种原子分为了一类,对于这三种原子你们熟悉吗?
学生:稀有气体。
教师:稀有气体曾经被称为什么,原因是?
学生: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被称为惰性气体。
教师:为什么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的稳定呢?这是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的电子已经排满了,既不容易失去也不容易得电子,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由此可见,结构决定性质。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无论是得到电子还是失去电子,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55页第一段的内容,整理一下,其他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得失电子的情况,稍后请做交流。
学生: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
上述案例中,教师注意从引导学生对原子进行归类分析入手,让学生通过与氦、氖、氩原子结构的比较认识其他原子的性质,同时形成从分类角度认识原子性质和变化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 倪 娟,杨玉琴.论基于培养学生学科观念的教学情境创设[J].化学教育,2012,(12):3-5.
11.漫谈化学学科的美 篇十一
化学就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及其变化的学科。它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 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例如, 研制新型的半导体, 电阻几乎为零的超导体, 有记忆功能的新材料等等。
首先通过实验来说说中学化学教材中金属元素给我们呈现了哪些美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课本每一部分内容都尽可能地安排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抑或是家庭小实验。学生通过感受化学实验美, 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激发探索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仪器的外观美、性能美, 实验操作的严谨美, 而最让学生难忘的还是实验的现象美。这里既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彩变幻的美丽, 又有“电闪雷鸣”般的壮观, 更有神秘魔术般的奇妙。所有这些都让学生在惊叹之余, 不由地想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美妙的现象。
实验:向一个盛有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然后把一小块钠 (约为黄豆粒大小) 投入小烧杯。观察反应的现象和溶液颜色的变化。钠浮在水面, 熔成小球并在液面上迅速游动;钠球周围有水雾, 偶尔闪出火花, 或伴有爆鸣声;钠球在反应中逐渐变小, 最后消失;加有酚酞的溶液变成红色。如节日的夜晚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焰火, 就是碱金属以及锶、钡等金属化合物焰色反应所呈现的各种鲜艳颜色。不同的金属元素, 如钙、钡、锶、钠、钾等, 在接受能量后, 原子的外层电子发生跃迁, 活跃电子为了保持稳定又会回落到基态, 回落时的多余能量要以光的形式放出, 就是发光。 烟花点燃时, 有了热源作为能量源, 于是开始上述过程。 不同的金属受高温灼烧时, 发出的光不同, 在化学上叫焰色反应, 于是有了五颜六色的烟花 。如银白色的镁条一经点燃就发出耀眼的白光;氯化氢、氨气分别溶于水, 在一定的装置中都可以形成美丽的喷泉。又譬如铝热反应那种瞬间爆发的美, 让人记忆深刻。
金属氧化物带给我们的美, 像天然宝石晶莹剔透、华丽耀眼, 深受人们的喜爱。宝石不但是漂亮的装饰品, 也是非常好的工业材料。天然宝石来源很少, 价格昂贵, 使利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所以人们非常渴望能人工制造出宝石。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利用科学的方法, 制造出了各种具有高硬度和优良光学性能的人造宝石。红宝石和蓝宝石的主要成分都是Al2O3 (刚玉) 。红宝石呈现红色是由于其中混有少量含铬化合物;而蓝宝石呈现蓝色则是由于其中混有少量含钛化合物。1900年, 科学家曾用氧化铝熔融后加入少量氧化铬的方法, 制出了质量为2g~4g的红宝石。古代金属制品带给我们的历史美, 很早人们就掌握了炼铜的技术, 如商代的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古青铜器。1972年在河北出土的商代铁刃青铜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铁器。
美的意境能陶冶人的情操, 美化人的心灵。化学本身就隐藏丰富的自然风物等人文内容。再来说说非金属元素, 以硅为例, 谈谈它的化合物给我们又呈现了哪些美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经常接触到一些硅酸盐材料, 如水泥、玻璃、陶瓷等, 硅酸盐材料是以含硅物质为原材料经加热制成的。陶瓷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从西安地区出土的秦始皇陵中大批陶兵马俑, 气势宏伟, 形象逼真, 被认为是世界文化奇迹、人类的文明宝库。唐代的唐三彩、明清景德镇的瓷器均久负盛名。溶洞的形成, 展现出“瑶琳仙境”等神奇美妙的“洞天福地”, 让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祖国河山的无限美好, 从而激发热爱祖国, 关心自然的情感。“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的这一转化, 以及明代名臣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 启迪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
金碧辉煌的镀金首饰、誉满中外的青瓷、景泰蓝、光导纤维、玻璃钢制品等物质, 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多样性之美。化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家们对美的追求,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出现的门捷列夫、拉瓦锡以及我国著名化学家、世界知名的制碱专家侯德榜等, 他们一生执著追求科学的“真”, 在他们的科学发明创造中, 既展现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成果的外在美, 又展现了科学家的人生价值之美和心灵之美。
12.化学学科德育论文 篇十二
摘要
走过精彩的岁月,手指在键盘上跳动着,用文字刻录了高中三年走过的历程,喜喜悲悲,浮浮沉沉,点点滴滴,成成败败,都将成为我一生宝贵的财富。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
二、以身示范,情感育人。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鼓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三、为人师表,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
四、教好书,育好人。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五、善待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为了很好适应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目标,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获取知识及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高中化学教学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上进行有效性思考。为此,教师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建有效教学的框架;学生要发挥自身学习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有效学习方式,在对教师有效教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学,从而整体提高教学有效性。现就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作一简单探讨。
1.发挥教师“教”的有效性(1)提高教师课前备课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前备课,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改革备课形式,丰富备课内容,进行有效备课。其中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备教具等。教师在备课时,在确定课堂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基础上,首先要备教材,即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了解教材的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其次要备学生,从学生角度来设计课程,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备课时要特别注意板书及教具的提前构思和准备,确定板书及教具的书写和使用,有效提高课堂效果。
(2)课堂有效教学要注重多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教师教学课题导入要注重有效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学课题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较强的思维启发性作用。例如,高二化学课程中“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课题的导入,可从伏特发明电池的经过开始,从伏特用青蛙做实验,找到“动物肌肉里贮存着电”的秘密所在,再以伏特用两片不同的金属在自己的舌头上做实验、体味口中的滋味的事例为例证,以讲故事的方法引入课题,可以比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后面的演示实验格外有兴趣,同时也真正理解了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理,这样使教学充满趣味性,在生动的演示与讲解中进行教学,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现代教育注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因此,课堂教学要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投影仪、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以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辅助教学,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以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原子结构”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原子弹爆炸的录相,然后引导学生:原子核能威力强大,要了解原子核能首先得知道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之后用多媒体模拟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再用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最后用动画方式模拟氢核聚变和重核裂变的过程。
(3)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有效性
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堂讲授的有效性主要依赖实验功能的发挥;是学生获取知识、活跃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实验功能的有效发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以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盐的水解”时,首先安排学生做了在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盐的水溶液中分别滴入石蕊试液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颜色的变化。酸和碱能使指示剂变色,有些盐为何也能使指示剂变色?实验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便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继续探索新问题。
2.发挥学生“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理念下学生的“学”当然不能一成不变。在对教师“教”的有效性认识和策略有所理解的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探索学生“学”的有效途径,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本文将总结两种有效“学”的方式,以供参考。
(1)学生要学会在研究中学习——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索
研究型学习方式主要是学生通过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中新教材第一册、第二册附加了5-6个选做实验,这些实验的共同特点是实验用品都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比如天然水的净化、海带成分的检验、化学肥料的鉴别等。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身边熟悉的物质入手,激发学生浓
厚的兴趣,提出问题,亲自设计实验过程,再通过自己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展开研究性学习,获得直接知识和情感经验。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研究态度,因此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种学习方式。
(2)学生要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探索
13.Bio-x生命科学学科论坛介绍 篇十三
4月15日活动地点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参与的同学将由学生会组织乘地铁前往,路费需自理,当天午餐可选择南大仙林校区食堂统一的盒饭(按照南大仙林校区食堂的半价,收费5元,其余由主办方补贴),也可自行解决。
第三届
Bio-x南京七校生命科学学科论坛
简介
{目录}
1、【前言】
2、【论坛简介】
论坛主题
核心主线
特色拓展内容
时间
地点
与会人员
活动流程
3、【学院简介】
4、【宣讲实验室简介】
崔中利 侯亚义 田兴军 王建军 李朝军 李尔广 李根喜 李建龙 李忠秋 林安宁 沈萍萍 宋小玲 田大成 王睿勇 殷武 赵劲 赵权 朱景宁 孔令东课题组 谭仁祥
课题组 张伟云课题组
前言
南京市研究生生命科学论坛至今已经举办两届了。在2010 年4 月,我们本着探讨与交流的理念搭建了这个平台,旨在促进南京市各高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师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2011 年5月,它的规模和影响力有了明显提高。在2012 年,我们总结了第一届和第二届论坛的经验与不足,增加新的方式与项目,探索更加贴近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探讨模式。
第三届南京市研究生生命科学论坛于2012 年4 月15 日举行。
论坛简介
论坛主题
生命科学与各相关学科的交叉。
核心主线
此次论坛兼顾论文与实验,主要涉及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动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药理学等。
一方面,在南京大学与兄弟院校中征集论文,邀请论文作者在论坛活动当天现场讲演,与业内专家及参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同学们希望以何种形式接触实验室的工作流程、操作准则和当下的研究课题,与导师们探讨课题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此活动旨在让本科生尽早地接触生物实验室,了解生物实验室,帮助其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特色拓展内容
生命科学领域知名学者,权威专家做大会主题报告。
众多实验室介绍,了解实验室研究方向,科研进展。
与实验室研究生交流经验。
参观实验室,与导师与研究生近距离探讨实验。
派发论坛手册即实验室备忘录,方便与会人员了解实验室并记录宣讲笔记。
时间
论坛会场活动:201 2 年4 月15日
实验室参观:2012 年4 月22、23日
地点
主会场: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
分会场: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教学楼教室或研讨室、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应邀开放参观的各实验室
与会人员
拟请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南京高校的学生代表,业内专家,赞助单位相关负责人,南京市生命科学研究协会的有关人员,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关领导。
活动流程
【4 月15日】:00-11 :30
——开幕式及主题报告、礼仪人员迎接并引导与会人员入场,签到,发放宣传册。、主持人介绍出席来宾及参与学校,领导致开幕辞,宣布论坛开幕。、赞助方负责人致辞。、大会主题报告:请学术界权威人士,学术热点及前沿科技等问题做报告。、嘉宾合影。
:30-13 :30
——中午休会时间
由主办方提供盒饭,嘉宾及工作人员用午餐。:30-15 :0 0
——实验室宣讲介绍部分
由应邀前来参加论坛的各实验室代表在各分会场进行实验室的宣讲介绍,主要介绍内容为本实验室的课题方向、近期科研进展、以及实验室招生介绍等。共安排4-5 个分会场,每个会场安排有3-4 个汇报人,每个人大约介绍2 5 分钟,并有5 分钟现场交流提问时间。:30-16 :30
——经验交流会
在分会场进行。邀请研究生和各校的本科生进行经验交流。
【4 月21、22日】
实验室参观活动流程
由工作人员组织同学们到应邀开放参观的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时间约1 小时)。
仙林校区同学于早上8 :00在学校南大门集合,由工作人员领队乘地铁至鼓楼校区(交通费用自行承担)。分批参观(或依次参观)各实验室(课题组);其他学校同学可以跟随仙林校区队伍前去,或自行前往(约定好集合地点并有工作人员事先到达鼓楼校区大门接应)。自由交流时间:同学们可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组,与老师和实验室研究生进行交流探讨(时间约0.5 小时)。
学院简介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1990 年,其前身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生物 系——创建于1920 年11月的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
学院历史悠久,先后经历原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国立中央大学植物学系、动物学系,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国立南京大学生物系等历史沿革;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另一个源头为金陵大学生物系。1952 年高校院系调整时,国立南京大学生物系与金陵大学生物系合并为南京大学生物学系。八十余年沧桑变迁,学院名称虽屡经更迭,但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勤奋进取的治学传统却是绵延不断,一脉相承。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上,学院注重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原则,改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重视并加强对学生思维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将学生打造成既有见识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生命科学核心知识,又有一定的生命科学专业技能的高级人才。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学术气氛浓郁,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属研究所——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及横向项
目近百项,总经费高达数千万元,在生命科学诸多领域内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获得了国际艾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殊荣。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注重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学科综合化,提高学科内涵,努力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重点学科。目前我院有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江苏省重点学科:生理学。
在专业设置中,学院有突出基础学科的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又有适应社会需要、面向应用领域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专业结构既保持了生物学人才培养的突出优势,又较好地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本科培养阶段共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两个招生专业,在完成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教育后,根据学生自主选择,分别进入植物学、生态学等7个不同的方向学习。
硕士培养阶段共有微生物与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动 6 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学共计6 个硕士点。此外,学院还拥有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博士培养阶段,学院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动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药理学,共计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此外,学院的生态学专业有湿地生态、森林生态、生态工程、分子生态、滨海盐土农业生态、化学生态、分子生态、进化生物学、城市生态、信息生态、景观生态、植物生理生态等研究方向。药学专业有免疫药理学、内分泌药理学与神经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设计与药物合成化学、缓控释及靶向给药、药物传输系统和生物材料等方向。动物学专业有动物生态学及系统分类学、动物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动物学等研究方向。
宣讲实验室简介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学术气氛浓郁,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属研究所——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及横向项目近百项,总经费高达数千万元,在生命科学诸多领域内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殊荣。
在这里,我们对本届论坛中进行宣讲的十位导师及其实验室团队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和介绍,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了解本院。
一、崔中利
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系主任、教授;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基础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土壤学报编委。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学与环境微生物结构生物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二、侯亚义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江苏省卫生厅重大科学基金,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江苏省卫生厅“兴卫工程”基金及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高技术研究(医药)重大项目等项目。
研究方向、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免疫细胞功能和信号传导的调控;、肿瘤的分子免疫机制与治疗。
三、李朝军
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结构与功能分会会长;江苏省发育生物学会理事长。
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分子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现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一项,参加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两项。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 余篇,SCI 收录论文40余篇。
研究方向、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功能调节机制的研究;、蛋白质的异戊二烯化修饰对机体应激反应的调控机制;
3、细胞分裂与应激信号传导。
四、李尔广
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毕业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在美国Scripps 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后任免疫学助理教授,课题负责人。被南京大学引进之前,作为课题负责人曾主持两项NIH 课题,中国863 项目一项。
研究方向、抗肿瘤、抗微生物药物的筛选,包括天然及合成功能化合 物的细胞和动物模型筛选,小分子化合物作用机理研究;、病源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包括受体鉴定、宿 主抗微生物反应的分子机理等基础研究,以及靶向性腺病毒载 体改造等应用性工作。
五、李根喜
生化系系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编委,Asian Chemistry Letters顾问编委,Americ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地区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副主编、国际顾问编委,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编委。
研究方向、纳米生物学;、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蛋白质电子传递与电化学。
六、李建龙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和教育部讲座教授等职。现已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 项;现已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388 余篇,其中含SCI、EI 和ISTP 引文99篇。
研究方向、草地生态与利用,草坪建植与管理;、城市生态与规划设计,城市环境保护与绿地场馆建设;、生态工程与环境健康评价,食品保鲜与安全评价;、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
七、李忠秋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国际保护生物学会(SCB)会员;国际行为生态学会(ISBE)会员;中国动物学会会员;中国兽类学会会员;中国鸟类学会会员;中国环境学会高级会员;江苏动物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以丹顶鹤、麋鹿等珍稀动物为对象的行为学及保护生物学研究。、以克氏原螯虾等为对象的动物个性研究。、以可可西里青藏铁路、石臼湖大桥等为对象的道路生态学研究。
八、林安宁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目前担任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MCB),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Cell Research和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JMCB)编委。
研究方向、信号转导与基因调控;、利用分子探针来研究决定信号转导网络的可塑性和特异性的分子机制,以试图理解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的异常怎样导致人类疾病和癌症。
在研科研项目、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调控机理;、蛋白激酶IKK 抑制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细胞凋亡的新机理研究;、炎症诱导肿瘤的分子调控网络研究。
九、沈萍萍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自由基生物学与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江苏省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学会江苏省分会理事;江苏省分子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J Mol Med、Int Immunol、Toxicology等国际SCI 刊物审稿人。
研究方向
细胞应激病变过程中信号转导网络的作用机制及与之相关的疾病研究。
十、宋小玲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物学教授。
研究方向、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生态学以及防除。
十一、田大成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分子和基因组的进化、植物功能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学;、植物抗病基因的结构、功能、起源、变异及保存;、DNA insertion/deletion对遗传变异的影响;、基因组的非对称性及其非对称DNA的遗传效应;、肿瘤基因组体细胞突变的分子遗传机制。
主持项目、非对称基因组中特殊遗传重组规律的研究;、水稻抗病基因组间遗传差异的产生及变异规律的研究;、非对称重组现象的研究。
十二、田兴军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研究》编委;教育部科技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植物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植物信息的数字化技术。、现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包括植被生态恢复、水环境治理及生态恢复。
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现有教授1 名,访问教师1 名,在站博士后1 名、博士研究生8 名、硕士研究生13名。
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态学、植物有机物生物降解、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关 12 系、微生物燃料电池、植物生物学等。
十三、王建军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理教研室主任;神经心理学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普通生物学教学指导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脑与行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理学报》编委会委员;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Sciences 编委会委员。
研究方向、小脑和中枢运动系统的神经生物学;、中枢促食欲素能神经系统和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对脑运动系统和躯体运动调控的作用(目前工作重点)。
十四、王睿勇
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中国古藻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微生物生态学:目前主要开展卤代甲烷降解微生物的分离筛选、降解菌在海岸带盐沼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的探索。在获得高效降解菌基础上,开展分子生态学研究:包括微宇宙模拟、DNA-SIP 等技术应用。、应用微生物技术:主要开展羽毛等角蛋白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侧重于利用固体发酵技术将这类废弃蛋白质资源化;同时开展微生物净化养殖水体和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主持项目
《洗衣机抗菌和异味去除研究》
《海岸带盐沼卤代甲烷释放通量及其调控》
《利用固体发酵技术开发羽毛角蛋白资源》
《畜禽场废弃角蛋白资源的微生物降解机理研究》
十五、殷武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江苏省药理学会会员;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中国药理学报APS 》《生化药理学BP》等多种SCI 期刊审稿人;中国科协“分子影像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 青年科学家论坛执行主席。
研究方向、分子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钠钾ATP 酶及其配体的新生物学功能研究;、炎症因子mRNA转录后水平调控机制及其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价值;、小分子抗肿瘤或增敏剂活性物质的寻找与机制研究;、中药抗肿瘤分子药理学。
十六、赵劲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青年学者联谊会副秘书长;南京大学团委大学生就业面试导师。
研究方向、金属蛋白在清除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硫化氢,甲醛,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和应用、新型化学催化剂的开发——木质素转化;、新型药物的创新——金属中毒解毒剂、发展可持续化学过程;、微观可视、宏观可调的化学生物学手段。招生要求
勤奋上迚、交叉学科、接受改变、独立性强。
十七、赵权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基因发育调控 ;、癌症的发生机理与防治研究。
主持项目 .p14NF-E4抑制人Gamma-珠蛋白的表达;.NF-E4调节Gamma-珠蛋白表达机理研究及应用;.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小分子抑制物的筛选;.珠蛋白的发育调控机制;.PRMT5 调节珠蛋白表达的研究。
十八、朱景宁
研究方向、生理学;、神经生物学。
学术研究课题(近五年)、Leptin 与Orexins 对小脑神经元活动和功能作用的研究。2、小脑非躯体性活动调控功能的研究。
十九、孔令东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天然药物》编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评价专家;2008-2009 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10余种SCI 专业杂志评阅人。
研究方向、代谢性疾病病理机制与药物干预;、抑郁症病理机制与药物干预;、中药药理与毒理、中药新药研发。
二十、谭仁祥课题组
(功能生物分子研究所)长期研究药用植物和共生菌产生的药源分子。已在Angew.Chem.Int.Ed.(化学领域收登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最高刊物)等刊物上发表SCI 论文212 篇,其中76篇发表亍领域前15%刊物上。
研究方向、从天然产物和特境微生物中分离、提取和鉴定结构新颖的活性天然产物;、共生菌与宿主之间的互作机制,及共生菌产生的新药源分子研究;、组合生物合成研究;、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及结构修饰;、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生物学研究。
二十一、张伟云课题组
张伟云,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免疫学和生理学硕士生导师,药理学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天然药物与免疫调节;、氧化应激与免疫损伤
宣讲内容
疾病的发生常常伴随着免疫系统的损伤,弄清疾病与免疫的相关性,对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题组目前主要有两方面的研究工作:
1.吸烟引起的免疫损伤在呼吸道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2.天然药物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主
办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14.初中化学学科介绍 篇十四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核心素养,有效教学
引言
在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下重点讨论的一个话题的背景下, 高中化学教学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已有的教学实践中, 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一线教师实践的角度来看, 最现实的实现途径显然不是另起炉灶。也就是说, 笔者并不认为只有在新的教学思路或者是新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得到培养, 而应当是在已有的教学基础之上, 结合新的教学思路, 让学科素养更好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彰显出来。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以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为抓手, 对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探究性教学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 与科学探究的距离特别近, 尤其是高中化学的学习, 其中有着大量的探究因子,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对化学学习的认识。但是如果将探究性教学放到学科素养提升的视角下, 笔者发现还是能够发现更多更新的内容。
其一, 化学学科的探究性学习, 是为了完成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以让学生除了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上有所提升, 更在一些重要的化学学科思想如守恒思想、绿色思想, 以及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分析与归纳、概括与比较等方法运用中有更深刻的个体体验。而这种体验既可以依靠化学探究而存在, 也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 核心素养是围绕学生学习而建构的一种模型。在这种模型中,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化学在如材料、环境、生命等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这也就意味着高中化学的学习并不完全是化学学科内的知识构建, 更包括一定背景 (领域) 下的具体探究。从这个角度讲, 化学探究与化学学科素养的提升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其三,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就是化学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化学思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这种艺术化的表述背后, 透露出的是思维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高中化学显然是重思维的, 在化学结构决定物质化学性质的知识构建中, 在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着物质的用途认识形成的过程中, 都有丰富的化学思维的存在。这种规律往往是在探究中才能深刻体认的, 因此化学探究的过程也就成为化学思维形成的过程, 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养与提升的过程。
此外, 高中化学可以看作是在物质的量的基础上, 构建出来的关于物质间相互反应、物质的性质理解的学科, 且此过程中的守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高中化学学习过程的, 因此把握类似于此的思想, 亦是化学探究的一部分, 以此为抓手也是可以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提升的。
二、在探究性学习中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化学探究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模式, 遵循这一模式可以让探究性学习变得更为顺利。当然, 这里提出模式的思路并不是说教学中要过于模式化, 而是指在探究的过程中如果形成一种相对统一的思路, 可以让探究变得更加高效, 也可以让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得更为充分。通常情况下, 化学探究遵循这样的步骤:第一, 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 分析研究问题;第三, 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尝试解决问题;第四, 评估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进入新的探究过程。对化学探究有过研究的同行可能发现, 这样的描述与传统的化学探究环节并不相同, 确实如此, 但如果注意分析传统的化学探究, 就会发现其实际上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而笔者做出这样的描述, 实际上是强调了问题作为探究的中心的地位, 其实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 在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构建中, 要让学生认识到氧化铝的性质, 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探究情境, 并在其中提出问题:首先, 以生活中常用的铝制锅具为例, 通过其不能长期存放碱性食物这一特征 (可以用幻灯片投出相关的图片, 以强化学生的认识) , 提出问题:如何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这一问题的提出, 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通过化学知识来解释问题, 而这就避免了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的从经验中寻找答案的直觉反应, 有助于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 这也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表现。其次, 进一步用实验来给学生提供比较, 即将氧化的和未氧化的铝条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让学生观察两者反应时间的长短。在实验过程中, 笔者假装拿了两支相同的铝条, 然后进行实验, 而实验的结果不同则用来催生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外表相同的铝条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结果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一问题是对原有问题的进一步深化, 从而也就将探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学生在此探究过程中会思考:外表看起来相同的铝条一定是有所不同, 而这种不同最有可能就是氧化引起的, 于是氧化与否的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的不同就进入了学生思考的范围。在发现了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氢氧化铝的基础上, 探究还可以继续深入, 氢氧化铝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呢?于是探究进入新的层次, 学生可以用氯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而学生的期待中又常常有物质的量越多, 那生成的反应物就越多的观念。于是在加入了过多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情况下, 学生发现原本生成的沉淀反而没有了。这样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而新的问题的解决, 又将此探究引入了一个更新的境界……
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会随着问题不断地深入, 而思维的深入又意味着探究层次的不断提高。随着探究的进行, 学生所运用到的化学知识会越来越多, 对物质及其之间的反应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也就是说构建起的关于氧化铝的两性认识会越来越丰富。更重要的是,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是不断深入的, 以物质之间的反应为线索的探究不断深入为主线, 学生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守恒的判断, 进行着反应过程的分析与归纳, 诸多化学学科的素养蕴含其中, 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也就成为现实。
三、由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科素养的启示
将探究性学习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结合起来, 可以说是为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寻找到了一个新的视角。如果说课程改革之初的化学探究更多的还是一种探究的形式的话, 那面对核心素养时感受到的就更加是一种实质, 而这与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素养角度 (其实既包括传统的双基, 也包括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只不过在此基础上, 更注重能力、思维与思想角度的学科认识构建) 关注自己的化学学科的学习, 就更具学科意义。
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通过探究性教学来完成化学知识的构建, 完成自身对化学教学的认识, 也是一种专业成长的表现。要知道, 在应试压力很大的高中阶段, 能够在应试需要的基础上寻找到一种新的思路, 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也能激活自身的成长意识那是很不容易的, 需要倍加珍惜!
参考文献
[1]曾晓军.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问题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9) :265-266.
【初中化学学科介绍】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10-18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8-08
初中化学定律11-26
初中化学听课心得06-25
说课初中化学08-09
初中化学重点概念09-11
初中化学微课10-11
初中化学专题总结10-27
初中化学仪器目录12-09
初中化学期末备考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