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号文件水利心得体会

2024-08-15

学习一号文件水利心得体会(精选11篇)

1.学习一号文件水利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局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强化安全基础建设 推进安全风险管理”关

键在于抓落实

一、深入系统地学习领会文件精神。

通过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局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段生产力布局调整及安全生产实际,以落实段文为基础,我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体会。

从文件整体内容来看,呼铁办„2012‟1号文件全文以深入开展“基础〃市场〃发展年”活动为主线,认真分析了2012年铁路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强化安全基础建设、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的构想,提出了2012年全局重点工作建立和完善十五项安全管理机制,并针对如何加强重点安全风险监控管理,按照铁道部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确定了13个安全风险重点开展专项整治,经分析适合我段安全发展的共计12个安全风险重点开展专项整治内容。经过系统分析和深入阐述动员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团结奋斗,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特别是旅客列车安全稳定,努力构建安全保障体系,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全文首先确定了2012年我局安全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并重点提出做好各项安全基础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强化思想基础、制度基础、队伍基础和设备基础”以及科

—1— 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继承性、创新性工作原则,全年始终围绕“全面深化安全基础建设,构建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工作重心靠在各项安全基础工作。其次,全文深刻阐释了强化基础是确保安全稳定的基本保障,实行风险管理是确保安全稳定可控的科学手段,二者要有效结合、融会贯通。风险管理的前提是强化安全风险意识,基础是加强安全风险控制,目的是及时消除安全风险。要求各站段要把安全风险管理理念与强化安全基础工作相结合,运用到运输生产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及时识别风险、采取措施来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全方位构建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安全生产管控能力。可以说,整个篇幅道理讲的很细致、方法教的很到位。

从安全管理角度,首先应考虑建立完善基础规章制度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完善基础制度建设是作为“基础〃市场〃发展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规范干部、职工安全行为,加强职工安全思想教育,为职工安全生产立规矩,对加强安全生产薄弱环节管理,保障各项安全生产任务全面完成,在全段进一步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完善制度建设对于保障企业运作的有序化、规范化;防止安全管理的任意性,保护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激励职工提高工作积极性也具重要意义。

二、全段制度建设完成情况

按照铁路局加强基础建设确定的十五项内容,段对安全

—2— 管理制度进行“修、废、补、建”,迅速建立健全我段安全管理制度,由段领导牵头,相关科室具体负责,列出目录表、倒排进度、明确责任,快速推进制度建设工作。目前,共梳理规章制度15个方面131个,已于2月20日全部完成,逐步形成了各级组织在安全上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下一步,我段将按照路局一号文件要求,对规章制度进一步梳理,特别是对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方面,认真排查风险项目,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办法。

三、结合工作实际思考安全管理问题 1.存在问题:

一是干部责任心不强,安全管理基础不实;二是生产组织方式和检修作业方式不适应当前运输形势及作业条件;三是考核手段单一,将干部考核纳入安全管理考评范畴。四是设备质量管理不到位,设备动态质量无人监控,各项阶段性整治工作进展缓慢没有成效,轨道电路、道岔、电缆等专项整治工作流于形式,机械室设备检修整治工作不到位,尤其是大包、包惠线电化改造新设备开通至今仍有一些施工遗留隐患没有整治到位。五是结合部管理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与工务、运输、机务、供电、新线建设部门及局交界口和设备生产厂家,长期存在协调工作不顺畅,具体问题解决流程不明确等问题,造成结合部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车间、班组日常巡视不重视了结合部设备的检查,发现病害问

—3— 题也不积极协调整治,安全联控、预警信息传递不畅、流于形式,一旦发生故障推诿扯皮。六是干部、职工技术业务素质不适应新技术设备维护需要。新设备维护知识掌握不够,大包、包惠电气化设备一次开通后,大部分干部、职工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由于专业知识掌握少和维修标准方式的转变造成维护经验不足,把握不住工作重点。急处臵能力不足,故障判断不准确和处理方法不当,造成故障延时较长。七是电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抓小防大的安全管理模式不完善。把安全管理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卡控制度落实有差距;通过有效的组织生产不能规范安全管理;对设备小缺点、安全管理小问题、不良习惯行为不重视;对人身、交通、消防安全等意外安全隐患缺乏有效的预防手段;预防修、状态修管理机制不健全。

结合电务段生产力布局调整及管辖范围仍然较大的实际各项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没有形成,一是生产任务安排、检查、监督、指导机制没有建立;二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机制没有形成;三是新成立段技术力量与安全生产实际需求差距太大。

2.整改措施:

(1)加强对车间、工区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危险源整治检查、监督力度,规范分路不良管理,严格按照铁路局相关规

—4— 定执行。

(2)电务段对安全管理欠缺、思路不清的车间派工作组,主要任务是检查、指导、帮助工作,快速提高车间安全管理能力。

(3)明确安全目标,强化安全基础管理。一是严格卡控可能造成重大人身、行车安全隐患的关键环节,杜绝人身伤亡、责任一般C类及以上铁路交通事故和责任一般D类及以上旅客列车、道口事故,防止道路交通安全、火灾、爆炸事故等隐患的发生。二是提高设备运用质量和降低设备故障率,特别是因检修、巡视不良、监管不到位引发的故障要有明显减少。三是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使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四是优化安全生产组织模式,强化现场作业控制,提高设备检修质量和检修作业效率。五是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使安全管理工作与生产紧密结合,强化各级干部的履职能力和职工的岗位职责。

(4)优化基础设备维修方式,提高设备运用质量。一是完善预防修、状态修制度,把微机监测、电气特性测试、设备巡视、季节性工作作为实现预防修、状态修主要工作来抓;二是根据道岔转辙设备的安全性及易受外界影响和检修工作量,道岔维修实施检修整治相结合方式;三是根据轨道电路器材的复杂性及外界干扰严重和作业条件限制,轨道电路

—5— 维修实施预防修;四是电缆安全应强化基础质量整治和保证施工排干彻底、监管到位;五是机械室维修体现精细管理和系统整治相结合;六是联锁机、电源屏采取专业维护方式。

四、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推动贯彻落实

针对局一号文件学习理解情况,怎样才能根据安全生产客观规律性明确控制安全风险工作思路,进而让安全风险控制及安全保障体系体系落地、生根、发芽、结果呢?作为一名站段班子成员,我认为,说的好不如做的好,关键还是在于抓好贯彻落实,杜绝任何“形式主义”和只做表面文章,而没有真正付诸于实际行动,进而规避和消除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而提高整体安全管控能力。

1.针对安全风险管控,首先应统一思想、明确安全管理思路。首先,各级干部应树立全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加强干部履职和现场监督检查,提高设备检修运用质量。一是段职能科室应加大对现场天窗检修、巡视的检查督导力度,重点检查、卡控标准执行不严和漏检、漏修、漏巡现象。二是车间干部要切实下到现场,思考工作、布臵落实安全重点工作,指导班组管理好设备,认真跟表检修,发现检修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改正,提高设备运用质量。三是班组工班长必须全力思考设备维修工作,认真安排每一次巡视检修工作,切实通过检修巡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设备运用的稳定性。其次、各级部门必须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理念,建立明确的安

—6— 全风险评估控制体系。一是对可能造成重大人身、行车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火灾、爆炸事故等隐患的关键环节,要有明确的安全底线,坚决杜绝较大人身、行车事故、道路交通安全、火灾、爆炸事故隐患的出现。二是车间对安全重点工作和可能造成较严重后果的关键问题、关键环节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如分路不良管理、联锁管理等。

2.强化预防修及监控体系建设,突出检查监控立体化防控安全风险。针对安全生产实际,紧紧依靠日常检查巡视和微机监测调阅分析,加强信号设备运行质量监控。把强化干部包保作为落实安全责任的主要措施,严肃纪律,严格实施干部岗位安全责任失职追究,抽调科室业务干部现场监控,制订干部包保车间、关键岗位的月度监控计划,突出检查监控重点,杜绝盲目和随意性,对管内正线区段行车安全、设备质量、劳动安全等进行重点检查,盯控现场,强化监督指导。同时段调度中心和各车间监测分析人员保持24小时热线联系,密切关注信号设备电气特性变化曲线和异常情况,对任何疑点都不放过。加强日常微机调阅分析,形成段、车间、班组三级闭环系统。各级应强化阅微机监测调阅工作,车间值班干部每日必须对管内正线、客车线设备进行调阅,工区每日必须对管内全部设备进行调阅,对检修、整治、施工后以及工务作业后的设备必须及时跟踪调阅,及时将设备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真正起到对现场维修、天窗组织起到

—7— 指导作用。段严格执行日交班分析会制度,及时处理当日疑点问题。严肃制度和纪律,认真执行微机监测一日两巡制度,充分利用微机监测数据指导日常维修,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按A、B、C分类建立了安全风险问题库并逐步纳入安全分析管理软件日常管理,及时发现并克服设备存在的隐患,防止故障发生。

2.建立完善安全管理考核机制,将安全管理机制真正抓到实处,落到实处。一是进一步对现有安全考核制度进行梳理,各项制度必须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考核、奖励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既要吸取教训,又要给予激励提高工作积极性。二是强化干部考评机制,提高干部的履职能力。建立干部履职问责考核机制,严格干部工作失职责任追究。通过干部考核激励机制,改变干部拖拉作风不实的现状,增强干部责任心。三是强化干部现场监督、指导、把关作用,监督设备检修质量和标准落实状况,指导职工作业方法和纠正错误行为,严格卡控作业重点内容、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

3.针对站段层安全管理,一是要抓好安全风险意识的强化。要把安全风险意识根植于干部职工的思想深处,贯穿到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三点共识”,做到任何时候都把安全作为大事来抓,任何情况下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来

—8— 考虑,任何影响安全的问题都要立即解决,牢牢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通过各方面努力切实落实到全段各个层级、关键岗位,贯穿于各项具体工作中,不断创新机制、优化管理、夯实基础。

二是要抓好安全风险过程控制。以人身、行车和道路安全安全风险管理为重点,建立有站段特点的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增强防范安全风险的能力。突出人员、设备和管理三大要素,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科学确定安全风险点,制定和落实管控措施,实现对各种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以落实路局提出的电务工作“八化”(即:安全管理信息化、检查监控立体化、生产组织集约化、检修作业标准化、天窗作业流程化、应急管理常态化、培训工作经常化、考核评价制度化)为重点,完善安全基础规章制度和各岗位的作业标准,实现对现场作业的有效控制。

三是要抓好安全风险应急处臵。进一步完善非正常情况下各项安全措施,分系统、分层次、分岗位制定应急处臵预案,明确处臵流程、处臵措施和职责分工,做到简明实用、便于操作。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处臵演练,加强救援网络、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做到应急有备、响应及时、处臵高效。

四要抓好安全风险管理的考核评估。建立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对安全风险管控实行有效的监督,进行定期评审考核,对风险防控不力的,及时进行纠正;对触及风险 “红线”

—9— 的,尤其是可能引发严重事故的问题,严肃追究责任,提高安全风险管理的效能。

4.针对车间层管理,一是要强化车间安全自主管控能力。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被动型、执行型管理向主动型、创新型管理转变;二是由“等、靠、要”向“自我加压、务实奉献”转变;三是由单一型管理向综合型管理转变,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结合自身实际,突出自身特点,积极探索车间管理办法,扎实推进,注重实效。

二是强化现场作业控制。首先认真抓好自控、互控、它控。深入全面地开展标准化车间、标准化班组建设,提高车间、班组、岗位的自控能力;加强班组、岗位之间的互控,营造“个体自控、群体互控”的良好工作氛围;车间要强化日常检查监控手段,落实干部现场检查及微机调阅制度,加强对重点高风险岗位和关键作业环节的监控,形成自控、互控、监控三位一体的现场安全作业卡控机制。其次加强车间干部现场天窗跟检,严格落实检查监督机制,并及时纠正作业不规范和违章违纪行为。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做到工长带班作业,干部跟班监督,落实现场卡控“双保险”。

三是强化安全风险前移,及时消除隐患。首先明确安全责任,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将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使每个人都感到自身所肩负的任务,进而把压力内化为控制风险的动力。其次建立安全控制

—10— 机制,强化责任的监督检查,对已经落实的看效果,对正在落实的查进度,对尚未落实的问原因,尤其对落实不力的要严肃问责,做到工作有布臵、有督促、有检查、有奖惩。实现风险前移,使人人肩上有安全担子,个个身上有安全压力,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从而保证安全隐患能及时消除。

五、建议意见及下一步工作想法

1.各级干部应树立“全局、大安全意识”,全力抓好安全管理整体工作,重点防范和卡控人身、行车、道路交通安全,做到各项措施妥当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日常施工、维修、巡视和结合部管理等所有作业内容实施全方位卡控和安全监督,强化干部逐级负责制,切实提高干部履职能力。

2.树立”抓小防大”意识,抓好设备预防修和状态修,充分利用微机监测手段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隐患,对季节性重点工作及早安排,做好安全预警分析,加强设备专项整治。

3.明确安全管理重点,做到各项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重点加强对安全管理薄弱的车间各项工作帮扶和指导,理顺车间安全管理思路,使检查指导成为长效机制,提高电务车间安全管控水平。

—11—

—12—

2.学习一号文件水利心得体会 篇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1月29日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 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水利部部长陈雷29日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 以权威的声音回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 为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水利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通过5~10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我们将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 基本建成4大体系:1) 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 抗旱能力显著增强;2)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 700亿m3以内, 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 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3) 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 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4) 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 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 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3.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 篇三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国情水情变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系统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些重要论断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断,是对我国长期治水兴水经验的提炼总结,是我们党对水利工作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全民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水利的战略地位,是关系水利事业长远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公司进一步工作部署的重要依据。水利在国家和政府工作中摆上如此重要的位置,可看出对水利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这给我公司2011年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中央一号文件” 对水利的地位作用做出经典论断和精辟阐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央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又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这些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阐明了做好水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促进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内涵不断丰富、功能逐步拓展、领域更加广泛,传统任务与新兴使命叠加,现实需要与长远需求交织,水利对全局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我公司作为农业节水产业化的公司,以高效利用水为目标的生产和销售企业,我们应根据中央一号文件指示,要做好2011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及农业设施建设工作。

首先,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面对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趋势,防汛抗洪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务必夯实打牢防洪保安的大堤。

其次,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

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把水利的文章做好,经济建设就难以为继;不把节水的文章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失去了重要依托。讲发展、搞建设,务必水利先行,量水而动。

第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五谷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关键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根本是兴修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亿人的吃饭问题,决不能单靠风调雨顺,根本出路在于大兴水利强基础,提高抵御自然风险、旱涝保收的能力。

第四,水利是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水是生命之源,水秀才能山青。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的问题,有的是少雨缺水带来的,有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有的是水质污染引发的。保护和改善生态,治水改水是基础和关键。

第五,水利是民生改善的紧迫要务。保障人民群众有水喝、喝上干净水,是维系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是与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紧密的民生工程,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当务之急。许多地方随着水源变化、水质污染,不仅农村存在大量饮水不安全人口,而且城市居民的饮水保障也出现了问题。饮水安全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保障百姓吃水用水的压力越来越大,提高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十分紧迫。

4.最新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 篇四

春节前夕,中央出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第8个一号文件,作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充分彰显水利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充分表明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预示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春天。治淮工作作为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也必将迎来新的机遇新的突破。

治淮前辈们为治淮事业发展贡献了全部力量,治淮也体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而今,成为一名治淮人不久的我就赶上了水利一号文件的出台这样一个大好时机算是人生幸事。如果把水利事业比作一栋建设中的大厦,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就如充分认识大厦的内部结构,从而为大厦绑扎高质量钢筋、浇筑高强度混凝土、砌筑新型砌块墙体,提高大厦的整体质量。作为新一代治淮人,我们有责任把一号文件学习好,抓住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这一机遇,深入推动治淮科学事业发展。

一、深刻领会精神,要有认清形势任务的头脑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国情水情变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系统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些重要论断是

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断,是对我国长期治水兴水经验的提炼总结,是我们党对水利工作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全民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进一步治理淮河”写入了一号文件,成为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的首位,给治淮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全面加快蓄滞洪区建设,合理安排居民迁建;抓紧建设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不断提高调蓄洪水能力;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等诸多内容,也都是淮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工作重点。新一轮治淮事业任务艰巨,作为治淮人,新的事业开启了我们新的思路,树立了我们远大的目标,我们展望到了淮河的新气象,增添了百倍信心。

二、面对机遇挑战,应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决心

60年持续治理,流域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今日的沿淮人民,不仅远离洪水威胁,更实现了安居乐业,和全国人民一样,将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正是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给人民带来期望,给国家带来了信任,给我们治淮人增加了信心。如今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如一股东风,必将推动治淮工作像春天的万物一样蒸蒸日上。进一步治理淮河在国家大兴水利之时先声夺人,占得先机,治淮作为水

利建设重点的地位更加突出。

面对新的形势,进一步治淮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机遇与挑战并存、潜力与风险同在,治淮事业任重道远。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困难和风险考验着我们。我们要用生命的热忱,用奉献的精神,用奋斗的力量,成为新一轮治淮主力军,为治淮事业的大厦建设添砖加瓦。

三、传承治淮传统,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

60年来,广大治淮建设者和淮河流域人民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遵循”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弘扬团结治水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懈探索,创造出了一个个的水利奇迹,把治淮精神在华夏大地广为传播。新中国治淮60年刚刚过去,治淮人取得成果有目共睹。如今走近淮河,一座座雄伟的大坝巍峨壮观,护卫着两岸人民的安居乐业,一条条渠道、新河犹如人造天河送来涓涓清流驱走旱魔,一个个新兴的城市犹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闪闪镶嵌在阡陌纵横、菽稻飘香的淮河两岸。这正是扁担铁锹筑堤防的老一代创业者,特别能战斗、能吃苦、能奉献的前辈们,用”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创造出的治淮事业的真实写照。

一代又一代的治淮人付出了汗水、泪水和热血,牺牲了青春、亲情和爱情,用智慧和力量,在淮河岸边铸造出一座座岁月的辉煌!能成长在这样一个事业里,我这样一位治淮新

兵感到由衷的自豪。水利人不畏艰苦、奋勇争先的干劲感染着我,积极进取、团结治水的态度影响着我,服务人民、乐于奉献的作风鼓舞着我。要传承先辈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发扬刻苦学习、不断钻研的奋发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求实精神,吃苦耐劳、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团队精神,勇担历史重任,以实际行动向治淮事业新的春天前进。

四、推进治淮事业,更需苦练开拓创新的本领

(一)重任在肩,我们必须勤奋学习、增强本领。要全面而深刻的掌握进一步治理淮河和一号文件的政策精髓,做好新一轮治淮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进一步夯实业务基础苦练内功,进一步加强学习建设管理工作需要的各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工作实践中的方式方法,学习前辈们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培养对本职工作的兴趣,不断完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有效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

(二)重任在肩,我们必须立足岗位、扎实工作。要用严肃认真、敬业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要用不畏艰苦、不怕困难的精神做好自己的工作,要用精益求精、力求更好的要求完善自己的工作。治淮事业是治淮人的大工程,我们的岗位是一根根钢筋、一块块砖,只有扎实工作才能把岗位干好,只有把岗位干好才能建造出优质工程,只有建造出优

质工程才能推动治淮事业更好发展,实现淮河安澜,造福沿淮百姓。所以我们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扎实工作,让自己有能力承担起治淮的重任。

(三)重任在肩,我们必须奉献治淮、建立新功。对于我们年轻的治淮人,青春就是敬业,青春就是奉献,在梦想的鼓励下,在不懈的追求中,青春投入到治淮事业同治淮事业相依相伴。对于我们年轻的治淮人,治淮事业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上马石,是展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我们要让自己尽快的成长起来,以最佳的状态接过治淮事业的接力棒,要让自己稳步的成熟起来,用最大的能力为建立治淮新功而奋斗。我们要心系民生水利,心系流域人民,心系治淮事业,让自己斗志昂扬激情澎湃,迎接治淮事业新的挑战。

5.学习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 篇五

郝红梅

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这是继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出的第9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作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央一号文件就象一缕春风吹开我们的心扉,道出了我们的心声。2月4日,我们组织公司全体中层以上干部认真学习了中央一号文件,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对公司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下面,结合公司实际,就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一号文件的科学决策,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早在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创造条件发展现代物流业。正是这个一号文件,使蓝特集团从建材家居大市场走上了建设两湖平原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发展之路。随着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实施,两湖平原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发展也从蓝图变成了现实。2006年,蓝特集团控股的湖北二十一世纪物流股份公司成功引进战略投资伙伴,解决了两湖平原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资金吃紧的问题。2008年一座占地面积达4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的“两湖绿谷”巍峨矗立在荆沙大道两旁。为了促进“两湖绿谷”的健康发展,公司提出了“聚集两湖、给养中国、通汇天下”的发展思路,制定了“让天下农民笑起来”的终极目标。2010年公司编制了“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两湖绿谷”,努力建设“幸福蓝特”,奋力实现“绿谷梦”和“小康梦”。2011年,两湖市场农产

品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突破300万吨和220亿元大关,连续两年跃居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首位。我们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优秀的精神文明。2011年,公司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管理AAA级企业四项荣誉称号。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政策设计上,明确了“三大指向”,即强农惠农富农。过去中央一直提“支农”,后来提“支农惠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科学地表述为“强农惠农”,这次提升到“强农惠农富农”。这是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赢得战略主动的精炼表述。在总体思路上,提出了“三强三保”,即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这是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概括。在“三农”投入上,强调了“三个持续加大”,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这是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具体措施,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长效机制。中央一号文件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对于我们做好2012年的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全力加强“两湖绿谷”建设,确保2012年两湖市场农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突破420万吨和300亿元。

二、一号文件的优惠政策,给我们提供了发展动力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含金量非常高,出台的优惠政策也很给力。这些政策,对“两湖绿谷”来讲,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励政策。如:抓好“菜篮子”,必须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

水平。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优势区域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菜篮子”产品生产和流通中的积极作用。二是补贴政策。如: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增加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和管理办法。扶持产地农产品收集、加工、包装、贮存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初加工和贮藏设施予以补助。三是信贷政策。如:完善符合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业务特点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弹性存贷比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涉农金融租赁业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四是建设政策。如: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重点支持交易场所、电子结算、信息处理、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设施建设的用地政策。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支持建立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等等。

对照这些政策,我们对2012年的工作思路进行了调整。2012年,我们决定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重点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资、农机市场的新建工作。近几年来,我们在农产品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先后在长阳县、建始县、荆州区、沙市区、公安县等地投资兴建无公害基地,在“两湖绿谷”开辟鄂西南高山反季节蔬菜直销处和郊菜区,支持菜园子和菜摊子建设,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菜蓝子”供给。今年,我们将采取走出去、沉下去的方式,实行大招

商、招大商,建设大农贸、大物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菜篮子”产品生产和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在农资、农机市场建设方面,我们计划在沙北新区以北地区新征土地800亩,建设一座中南地区最大的农资、农机市场,充分发挥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的作用,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销售基地;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三、一号文件的强力鞭策,帮我们明确了发展目标回顾2004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不难看到2012年中央一号关于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的篇幅是最大的,力度也是最大的。2004-2012年,九年9个中央一号文件,除2004年、2007年和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搞活农产品流通单独作为一个章节外,其余年份均没有将搞活农产品流通单独作为一个章节,只用一个条目讲搞活农产品流通问题。其中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文中未涉及搞活农产品流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落脚点是要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个文件对“两湖绿谷”的发展是一个强力鞭策,也是支持“两湖绿谷”发展的一个尚方宝剑。

搞活农产品流通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问题。2011年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1]59号)。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不仅连着经济增长,更连着民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许多发达经济体都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性、公益性的建设加以统筹安排。2012年1月10日,我在湖北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联组会上,专门就“破解鲜活农产品卖难买贵困局关键在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行了小组发言,并对搞活农产品流通提出了五点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认可,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近年来,不少鲜活农产品频现“农民卖难”与“市民买贵”并存的怪

6.学习一号文件水利心得体会 篇六

彭煌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春节前夕,中心出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第八个一号文件,作出了加快水利改革成长的决意,充分彰显水利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充分注解中心对水利工作的高度正视,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旗子暗记,预示我国水利改革成长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淡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水利设施薄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制约之一。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目前,全国年平均缺水约400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六分之一的城市严重缺水,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水功能区达标率仅42%。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全社会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计、经济成长、社会提高,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带动亿万人平易近大规模兴修水利,集中力量系统整治大江大河,凸起重点优先解决平易近生水利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首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举措措施赓续完美,水资源节约和珍爱慢慢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行使效益显著,为经济社会成长和人平易近安居乐业作出了凸起贡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建立“三项制度”、确立“三条红线”。要从水量、用水效率和水质三个方面,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确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着力改变当前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使水资源要素在我国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新形势下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这为我们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明确了努力方向、战略重点和基本思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到水利事业的各个领域。

总结治水兴水伟大实践,把握新形势下水利建设规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5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这些原则是多年水利工作实践的结晶,是全党全社会治水兴水的思想基础,必须在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实践中把握好、坚持好。

7.学习一号文件水利心得体会 篇七

市水务局 脱兴福

今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发展的战略定位,制定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这是建国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建设,也充分说明新时期加快水利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改变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局面,建立完善水利体制机制,提高水利服务保障能力,是全市水利工作今后五年乃至一段时期的重中之重。

“十一五”水利铸辉煌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水利、民生水利等治水新思路,按照市委、市政府“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三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和“实施十大工程”的部署要求,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抓项目,各项水利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五年来,共争取水利建设项目投资13.2亿元,累计解决了3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新增小水电装机规模49万千瓦,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8提高到0.50,万元GDP用水量由2141立方米控制到972立方米,圆满完成了规划目标任务。一是黑河流域近期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4.6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38亿元,全面完成了国务院批复的近期治理规划任务。五年来,累计向下游调水56.7亿立米,占来水总量的59%,东居延海连续7年不干涸,水域面积始终保持在40平方公里左右,为黑河下游生态恢复做出了突出贡献。二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农业节水推广面积稳步扩大,到2010年,全市发展高效节水面积达到65万亩,推广常规节水面积228万亩;选择163家单位开展了企业、小区、校园、宾馆等城市和工业节水创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节水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三是民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48处,解决了3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全面实施第二、三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新建、加固中小型水库20座;启动实施马营河、大堵麻等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示范等项目,五年累计改建衬砌干支斗渠800多公里,新增高效节水面积9万亩。四是水利管理和改革稳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各试点灌区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任务;城市水价稳步提高,达到2.35元/立方米(甘州城区),农业水价调整已完成基础性工作。五是防洪减灾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完善抗旱防洪预案14件,兴建加固防洪堤30公里、病险水库20座,培训水库管理人员800多人次,水利安全生产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六是行业能力建设逐步加强。水利综合经营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建设及水利科研成效凸显,建成甘州二坝、高台大湖湾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6个,全市水务系统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6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职工1259人,完成科研项目36项,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18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精神文明建设、机关党建、作风建设等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抓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整治,水利行业精神面貌和形象逐步提升。

一号文件破难题

我市水利事业在长足发展的同时,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趋明显。一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1250立方米、亩均511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和29%,降水稀少、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二是用水结构不合理。我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农业用水占国民经济总用水量的80%以上,加之推广高效节水技术缺乏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撑,高效农业发展规模小、布置分散,用水效率和效益整体不高。农业用水比重大、生态用水严重不足,制约了推进生态大市建设进程。用水结构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首要制约因素。三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我市的水利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与加快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山丹、民乐等沿山灌区水利设施配套差,水的利用率普遍较低。全市190多条山洪沟道,大部分防洪设施薄弱,防洪标准低,极易爆发山洪灾害,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多,局地暴雨山洪灾害呈多发态势,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加之大部分小型水库未除险加固,存在诸多病患,防灾减灾形势十分严峻。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加快水利发展的明显短板。四是水利改革滞后。通过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节水工作和水资源管理的制度措施,但水资源管理不严格、制度不落实、管理体制不顺、水价改革滞后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促进节水的激励约束机制仍未形成,水资源管理薄弱,水利改革滞后仍然是制约我市水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主要难点。

一号文件的出台,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升到事关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把水利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饮水安全、水生态保护等方面,明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这正是我市水利发展的薄弱环节。近期,省委、省政府又专门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对全省的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安排部署,明确提出了今后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的重点,特别是民生水利、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水生态建设、水利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对我市加快水利发展十分有利。从我市来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水利工作,市委二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水是张掖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影响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首要自变量,是发展生态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保障,并由此确立了“四市”建设和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目标,提出了“1+5”的生态建设构架,对加快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十二五”发展绘蓝图

“十二五”时期,我市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会议、市委二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生态经济、推动“四市”建设的总体部署,以节水型社会建设统揽全局,以推进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为工作重心,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通过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大市建设和现代节水农业发展,促进用水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力争通过5—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通过建设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体系、节水农业与生态保护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水旱灾害综合防御体系、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等,水利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末,基本解决全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提高到0.55以上,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400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65立方米以内。

“十二五”时期,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重点:

——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出台实施《张掖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落实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地下水的开采管理,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确保各项目标落到实处。围绕建设“1+5”生态城市框架,主动做好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循环工业园区、湿地公园、滨河新区、国家沙漠地质公园、旅游产业等方面的建设和服务保障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大市、发展生态经济保驾护航。进一步加大城市节水工作力度,启动实施城市节水创建示范项目,开展以节水创建活动,扩点带面,形成城市节水浓厚氛围。加快推进国家水权水价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以水资源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改革方向,全面明晰各级各行业水权,建立公平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水权转换机制、生态用水补偿机制,形成完善的水权水价制度体系,纵深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以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超常规做好项目争取工作。加快推进黑河流域综合规划,争取年内协调黄委会完成《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我市重点争取的退耕还水、现代节水农业、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等项目纳入《黑河流域综合规划》,及早启动实施。围绕水利“十二五”规划项目申报争取,深刻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用活、用足、用好国家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挖掘更多项目,加快工作节奏,加大衔接力度,确定专人盯办,积极跟踪落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以保障民生为要务,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电气化县建设及小水电代燃料等项目,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剩余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37万新增农村人口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完成马营河、大堵麻两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积极落实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水利骨干工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加快灌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保粮增收。加快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完成投资2.9亿元的黑河中游引水口门改造、河道整治和口门监测系统建设任务,实施马营河、平易河、童子坝河等水土保持工程,使水源地、黑河湿地、生态林草地等得到有效保护与治理。——以深化水利改革为动力,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按照中央、省上加快水利改革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及早启动新的水价,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人员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妥善解决好基层水管单位的生存发展问题,建立良性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利用好国家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的政策,建立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调动社会兴办水利的积极性。

——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目的,切实做好抗旱防汛工作。加强防洪减灾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健全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调、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抗旱防汛应急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全市六县区防办、灌区、中小型水库、中小河流和重点易发暴雨山洪地带乡镇村的抗旱防汛监测预警报警系统,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加强基层防汛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级抗旱防汛及山洪灾害应急预案,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一如既往地做好黑河水量调度工作,确保年度调度任务顺利完成,为黑河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的争取创造条件。

8.学习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有感 篇八

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加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第9个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4个涉农一号文件。文件明确要求,2012年,各级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推动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再攀新高、农村民生继续改善。

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背景

从形势变化看,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做好“三农”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从发展需要看,要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效益在降低,而且破坏环境,也难以为继。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

1同时,中央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有利于突出工作重点、明确政策指向、集中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集中体现和鲜明标志,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

二、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精神

(一)“三个绝不能”——“三农”工作要求

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

(二)“三是三性”——农业科技定性定位

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臵,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三)“三强三保”——“三农”工作总体思路

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

(四)“三大指向”——“三农”工作政策指向

在“三农”政策体系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三大指向”:强农、惠农、富农。过去一直提“支农”,后来提“支农惠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科学地表述为“强农惠农”,这次一号文件又提升到“强农惠农富农”。这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的细化实化,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的精炼表述和精辟概括。

(五)“三个支撑”——“三农”工作主要支撑

农业科技支撑,重点是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提升农技推广能力、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基础设施支撑,包括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农业机械化、生态建设四个方面。市场流通支撑,着力强调要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六)“三个持续加大”——“三农”投入要求

在“三农”投入上,再次要求“三个持续加大”,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文件明确“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七)“三条政策”——农技推广服务政策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上,明确三条,即“一个衔接、两个覆盖”: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八)“三个加快”——农业科技发展重点

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最重要的是“三个加快”:一是加快农业科

技创新尤其是种业创新,着力解决制高点的问题。二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包括现代农民培训,着力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

三、关于中央一号文件的一点感想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并把它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的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民种地积极性并不高,究其原因是农业产出效益不高,根源在于农业推广人员数量较少,体系不健全,农民很难接触到新型实用科技,或者不敢率先使用,导致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传统的农技服务体系正在逐渐弱化和退化,服务乏力,举步维艰,不少基层的农技推广体系已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的边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已迫在眉睫。大学生村官应成为农业科技转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新兴力量,大学生村官贴近老百姓,群众比较信任,了解农村基层实际,拥有科技推广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做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充分发挥他们在带领农民创业和基层农技推广中的作用,培养和造就大批农村创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农业的发展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争强农产品保障能力,是国家的一项战略部署,大学

生村官作为国家选聘到村任职基层服务人员,应在农村这个大舞台,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以这种形式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出了一些具有重要理论创新的科学判定,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系统全面地规划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指明了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政策体系;既抓住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肯定了农业科技重要性,又昭示全社会,确保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潜力在科技,强劲动力在科技。

9.学习一号文件水利心得体会 篇九

周**

一 在2014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国家自2004年起中央又连续11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

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加快农业、农村、城乡、乡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充分彰显三农工作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充分

表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发展三农的明确信号,预

示我国三农工作改革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春天。最近通过阅读2014年中央一号文

件全文,听取有关宣讲团的解读,使我进一步凝聚了力量,鼓舞了士气,以下是我学习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第一、要认真学习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并理念其精神内涵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

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主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

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文约9655个字,内容涵盖了“

一、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三、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五、构建新型农业经

营体系,六、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八、改

善乡村治理机制”八个以“三农”为工作重点方面。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

多的前景下出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化农村改

革不搞“一刀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

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中国

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三个导向”,文件提出,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

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

品。认真学习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是我们把握其重要精神内涵的前提。第二、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涉农工作做得更全面、更细致 作为一名基层农业

技术的推广员、指导员,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充分利用农技推广体系这个服务平台,积极地宣传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法律、法规、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

技术指导和服务、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结合科技进村入户工作,深入到农户中去,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大力宣传购机补贴政策,指导农民理性购机,切实把各项惠民措施落到实处。不遗余力地去做本职工作,这样才能在农村形成一种学科技、用科技,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局面,只有依靠

科技进步,增加农业生产技术含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

断提高农业的收入,才能使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认真抓好当前的各项工

作,脚踏实际,应把中央的要求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推动AA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资源可持续

利用,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AA生产为中心,以献身、负责、求实的AA行业精神为动力,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为AA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

献。

第三、必须找准不足,明确方向,努力使自己成为服务“三农”工作的排头

兵 通过对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深入学习,我深感自己肩上的任务艰巨而道远,现在需要努力并且扎实地搞好我们的专业工作,认真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并要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同时能创新、出彩更好。自己在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正所谓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找准存在的不足,并明确努力的方向,进一步加强学习,克服不足。针对自已存在的不足,一是我将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以更好的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二是我要通过实践不断的锻炼自己的胆识和魄力, 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热情的对待每一件工作;三是虚心的向领导和同事学习请教,虚心接受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指正,始终把做好工作作为努力的方向。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党员干部来讲,更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从自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和引导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甚至是陌生人。

10.学习一号文件水利心得体会 篇十

会上,植科院党总支书记刘赟斌做中心发言,与会人员结合植科院实际畅谈和交流了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的体会。大家认为,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要求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人才培养,这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预示着农业科技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对于如何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推进植科院各项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大家一致认为要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要加强专业建设。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植科院要进一步完善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要进一步加强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农艺教育等本科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要加强农药制药工程、转基因育种、作物安全等新本科专业的调研、建设、申报。

二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植科院要以玉米育种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甜叶菊品种选育与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科技学院农药残留检测中心等为依托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学生实验平台、学生实训平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实训技能。

三要提升科研水平。要以上述三个中心为依托,加强科研团队、课题组建设,团结协作,优势互补,认真做好国家级、省级各类科研、推广项目申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提高科研服务三农的水平。

11.学习一号文件水利心得体会 篇十一

今年2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即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批新的强农惠农政策。这是新世纪以来的连续第7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彰显了政府对于广大农民的关注之心,体恤之情,真乃谓广大农民的福祉。

今年的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既着眼于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更着眼于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发展。这一适时而出的文件,成为夯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础、应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挑战、做好新一年“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含金量”相当高: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一要求不仅确保“三农”资金投入的总量,更确定了比例要稳步提高;扩大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拓展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政策性资金将有更大的“三农”舞台;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也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800个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文件还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切。

2010年,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可以说,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困难并未减少、风险仍在增加、环境更为

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改革促统筹,就是要着力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配置,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改革。坚持政府引导、分级负责、农民自愿、上限控制、财政补助的原则,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有效机制。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土地和财税政策。

上一篇:车间高温天气工作计划下一篇:57文秘专业自荐信范文